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青少年的素质教育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培养人手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多数人的童年时期都是从涂鸦开始对外部世界的表现欲望,这是兴趣的开始,也是创造力的初级表现。美术教育是儿童的一本最佳“启蒙书”。艺术学科有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思想习惯,它利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把感觉、情感和理性相结合起来,通过表象去创造对象与完成作品解释经验,促进顿悟。美术教育能够丰富并推动儿童的情感性学习,这是由于艺术表象最容易激起他们情感反应,增进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格外努力的去学习,孩子每创作出的一幅作品,不但是美术作品,又是一件教育作品。通过孩子的画能看到他喜欢什么,憎恨什么,了解他们观察创造想象的素质是怎样自由的得到发展,从兴趣人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其他门类必要知识技能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心理素质培养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在生人面前或在陌生环境中,表现出紧张、怕羞、胆小,对自己没信心。这种现象看似小事,容易被老师及家长忽视。胆小,怕羞,不自信其实就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素质。是学生自我意识差的表现。对这种现象老师要加以重视和引导,让学生知道如果做事没有信心就会影响他们的进步。引导学生要自我欣赏,自我纳悦,对自己满意,接纳自己,对自己要自信,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启发他们乐观,向上,积极上进,有成功感,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反复练习,逐步克服怕羞,怯场的现象。对他们出现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加以肯定,使他们逐步建立良好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也是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是互相联系的。还要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很多同学宁肯放弃对兴趣的追求,也不愿意吃苦。这其实也是心理素质不高的表现,这种薄弱的意志是适应不了社会环境的。因为在生活中会碰到种种困难,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就无法生存了。老师要针对这种现象主动做工作,爱护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对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加以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引导学生主动克服困难,让同学在战胜困难的同时,增强毅力,使心理素质和专业水平同时得到提高。

三、人格的塑造

人格是人的素质的基础,将决定个体包括心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时期,主要是从胎儿到青年前期。青年中后期仍有一定的可塑性。由此可见,一个人人格的形成期,大多是处于受教育期,对受教育者的人格进行整合和塑造,是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因此,把握好人格形成的最佳时机,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在全面发展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伟人。绝大多数都是博闻多识、兴趣广泛,全面发展而又各有专长的人。现在各级教育部门强令减轻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为孩子们广泛的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是支持素质教育的一个好举措。

篇2

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必须靠全社会共同来完成。自学校诞生以来,学校教育就在整个教育系统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承担着品德培养、知识传授、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青少年健康发展的主要责任,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也留下了许多疑问。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青少年对接受校外教育的要求日益迫切,校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载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兴趣特长的培养和个性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 实行国家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根本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强调共性的较多,兴趣培养、个性潜能方面开发顾及的较少,这种培育模式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它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 又限制了学生的充分发展 ,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

校外教育不受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等限制 ,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兴趣来设置教育内容,充分尊重青少年个性发展的独特性, 重视青少年个性品质的发展,这种优势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校外教育主要开设音乐、舞蹈、绘画以及各种体育项目的活动和培训,这些项目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迫切需要的表达、交流方式。校外教育活动和培训是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把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青少年聚集在一起, 以学生为主体,运用主动参与的方式,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即教师在整体活动中作为灵活的调度者、障碍的排除者以及活动信息的捕捉者和判断者,并通过倾听、观察、分析、点拨、启发,让学生在感悟中启迪智慧并获得新知识,这种相互学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是宽松而自由的,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是适合青少年个性发展的。从兴趣引导、因材施教,可以广泛地吸引青少年,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他们成长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让青少年在快乐中受教育,充分满足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 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地发展,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结合。

二、校外教育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能力,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校外教育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提供创新的活动思路和方法,精心设计开发活动项目,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不断探索创新活动的载体,满足社会、学校、家长和青少年的发展需求。校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 , 多数活动和项目都是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完成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和保护的作用,它让青少年在实践中体验知识、体验社会,在实践中受教育。这种亲身实践的教育对于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信的个性,获得真切的感知,对终身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校外教育没有传授完整学科体系的任务,各项活动更侧重对青少年的情感、艺术技能、修养及身体协调性等方面的教育影响,没有考试和升学的压力,所以当青少年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兴趣项目时,大脑很容易产生兴奋点,思维也变得敏捷,学习效率显著提高,目标得以实现,青少年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使他们的创造欲望在得到充分满足的过程中进入最佳状态。由此激发了青少年向知识更深一层领域的探索欲望,激励青少年树立自信心,更主动地学习,自觉进取,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使其适应时展的需求。

三、校外教育有利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社会化教育

现在的青少年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多元时代,手机、电视、互联网、多媒体,它们在给青少年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渠道的同时,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物质与精神,各种观念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使人们的价值观、社会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不断冲击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已是不争的事实。网吧、游戏机室等对青少年有着深深的诱惑,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在接触到这些后就难以自拔、丧志,甚至误入歧途。如何借助学校以外的社会力量培养教育青少年,帮助青少年健康发展,远离不良诱惑,已经成为家长对子女发展的殷切期望以及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强烈教育需求。

校外教育是在公休日及寒暑或学校放学后,专门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挖掘潜能、培养兴趣、开阔视野、增进友谊的服务平台,是以青少年感兴趣的健康有益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来吸引他们的。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和体育活动项目为平台,让青少年可以尽情地玩乐、愉悦地学习、健康地运动和专注地探究,以此潜移默化地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道德水准;通过参加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性活动、群众性教育活动等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的大型主题教育活动,将艺术教育与立德树人紧密相联,注重对青少年进行地域传统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注重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的有机渗透。培养青少年责任心、自律、自信、合作精神、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感受助人的乐趣,学会感恩、学会交流,锻炼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得到全面培养和锻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一个人的成功除体力和智力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如自信心、健全的人格、社会交往能力、兴趣特长的培养和发挥、克服困难的毅力、经受磨炼的意志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培养青少年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对推动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清华,郑雪冰.素质教育需要新的评价方式[J].教育探索,2006,(7).

[2]李来宝.浅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9,(8).

[3]王燕妮,左勇.加速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

[4]吴彩菊.群体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

篇3

1研发校本课程,紧扣本地区的区域文化

随着青少年校外生活的日益丰富,以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教育为代表的校外教育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为保证本市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的有序、科学、全面的开展,青少年活动中心要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与之相关的课程设置理论、并且深入分析本市区域独有资源,陆续开发一些与学科相衔接的课程,比如科技制作课程、信息技术课程、“非遗”教育传承课程。亦或者以《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论语》等经典古籍作为内容的国学文化课程等,这些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的绝好途径。此外,青少年活动中心也要定期举办“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美德”等方面的讲座,邀请专家解读,彰显文化本色。向学生们展示出中华民族蓬勃昂扬、健康向上、不断奋进的精神风貌,这样的教育也必将能够推动素质教育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2加强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的锻炼,让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成为社会体育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

常言道:“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是让每个青少年秉承的信念和目标。中央文件中也提出“亿万阳光体育活动”的概念,要求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鼓励学生主动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热潮,达到全民皆运动。而中国体育的发展离不开青少年这一群体,青少年可以说是中国未来体育发展的基石。但是,体育教育仅靠校园体育是远远不够的,加强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发挥重要作用。校外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体育活动要始终坚持与学校体育有机相结合,要发动全校师生都来关心和参加体育括动。尤其是学校的运动会、篮球赛、拔河赛、排球赛等重要的体育活动,一定要作为重点进行宣传。一定要突出活动开展的多样性,趣味性、科学性与合理性。多途径多渠道地创新校外体育活动培训和活动组织,进而达到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3注重活动中心的文化建设

青少年活动中心对青少年进行的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因此,活动中心一定要在自身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再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心的文化建设首先体现在环境方面。比如,可利用活动中心的围墙进行墙面文化建设宣传,通过丰富多彩的墙面文化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需要指出的是,条件允许,可单独开辟出特定的平面,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要遴选出学生中的一些优秀书法和绘画作品,真正体现我的世界我作主,我的学习我作主的办学风格。当有了强烈的文化氛围后,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激发下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4加强家庭素质教育和社会素质教育工作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最完备的教育就是家庭————家庭教育。”针对家庭与社会在青少年教育上相对弱化的情况,加强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工作力度是关键。一方面,家庭作为一个社会细胞,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上的引导与监管职能需要进一步得以强化,尤其是素质教育意识相对薄弱的家庭,需要加强家校间的合作力度。比如,在平时多对孩子的素质态度和素质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另一方面,随着社会自动化、信息化程度的逐渐加强,全社会有责任还青少年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素质文化氛围,通过一系列的素质教育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措施,以及通过素质教育环境的改善,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其中,为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总而言之,“育人为本,素质为先。”作为校外教育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校外教育属于我国素质教育工作开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应该积极倡导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响应国家素质教育,促使素质教育的开展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开展有效的校外活动,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涵养,引导其健康地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采取多种途径、多个层面提高科技、艺术领域中的素质教育,让青少年都拥有亲历知识建构的机会,去真正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之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养。为实现青少年个人素质全面提高,进一步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稳定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探索在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J].新课程学习:中,2013(9):155.s

篇4

一、科技馆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

科技馆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科普教育方面,所谓科技馆科普教育是指,以科技馆为依托,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性、实践性的教育活动,青少年参与科技馆科普教育,可以把学校科技课程的理论结合到实践中去,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了青少年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科技馆科普教育促进了青少年对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以及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的了解与认识,有效地提升了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二、科技馆教育的优势

科技馆作为服务于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平台,有着学校科技课程不可比拟的优势,总体看来,科技馆教育是学校科技教育的有机补充和拓展,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一)科技馆教育具有自主性、灵活性优势

传统的学校教育主要强调系统性,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往往是按照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学生学习的时间、内容和方法被限制,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失去了自主性和灵活性,几乎没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与学校强制性的教育相比,科技馆自然成为青少年自主学习的天地,在科技馆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可以通过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科技馆教育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和灵活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充分地调动了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给了青少年一个提升能力和拓展思维的平台。

(二)科技馆教育具有趣味性优势

科技馆教育以趣味性浓烈的展教活动为主,与学校教育刻板、严肃的教学氛围相比,可以使青少年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对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例如,将课本中枯燥的符号、原理、公式转变成游戏等活动项目,是青少年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不再是机械的记忆,真正体会到了科学知识的奥妙。此外,通过展教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三)科技馆教育有效地树立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

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始终给孩子灌输一种“分分小命根”的错误价值观,孩子学习的追求就是取得高分将来考进好的大学、找到好的工作,使青少年过早的背上了升学和就业的压力,不利于身心发展。与这种情况相比,科技馆教育注重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树立青少年正确的学习价值观,通过科技馆中的学习来启迪青少年智慧,引导青少年提高综合素质。

(四)科技馆教育具有实践性优势

科技馆教育可以将学校课堂抽象的理论知识生动化、具体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展品,使学生轻松的理解课堂中诸如天文知识、物理现象等抽象概念。科技馆的优势体现在实践性方面,科技馆空间资源和材料资源可以有效地弥补学校的不足,一些在学校实验室做不了的探索性实验可以在这里得以实现。科技馆赋予知识生命,变抽象为具体化,是青少年理论学习付诸实践的最佳平台。

三、如何将科技馆与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

科技馆是对学校科教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对青少年启迪智慧、提高创新意识起着积极的作用,为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需要将科技馆教育与学校科技教育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

(一)加强科技与中小学合作,建设课外教育基地

科技馆要对国家中小学的教学课本和教学大纲进行了解,针对学校教学的局限性,有计划地开展与中小学的合作,有机地建立起中小学的课外教育基地,承担学校课堂无法实现的科学教育课程,以解决中小学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科技馆作为中小学课外实践平台,开展科学体验和小实验形式的教学活动,如物理、化学小实验,以及科技、电子、车模、机器人等方面的活动,丰富青少年的课外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二)建立探究性学习网络服务平台

互联网的应用对我国教育事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科技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容量大、反应快、集成度高的特点,建立为青少年提供科普知识和信息的科教网络服务平台。同时,科技馆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效果,避免教育教学过程中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邀请相关的专家或者学校的科技老师,在网络平台上对青少年探索科技知识过程中产生疑问进行解答,使青少年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掌握和了解科普知识。

(三)对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

科技馆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利用以科技为主题的科技竞赛、科普讲座等方式,对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和培训活动。结合学校教育情况,对青少年开展科技实验课程,使青少年科技能力得以提高和拓展;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对青少年进行动手能力培训。例如,可设模型制作、科技小发明等实践课程;科技馆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工作,定期承办各类科技竞赛,在对科普知识进行宣传的同时,使参与竞赛的青少年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激发了青少年对科技知识的探索欲望。

结语

篇5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eenagers is gradually refined, and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as an educational content is introduced to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eenagers.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 have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links.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p, the problem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it is helpful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al education to the quality education of teenagers.

Keywords teenagers; emo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education; universal

1 情绪的含义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指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以个体需要为中介,反映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心理活动。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前者和原始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后者经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获得,因此每个人所拥有的复杂情绪和情绪的定义都有所不同,是多元的、复杂的综合事件。情绪又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二者对生活和人生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前者明显有助于人身心的健康发展,后者若不做恰当的处理会给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有损身心的健康。由上述可知,情绪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由此,学会恰当的处理个人情绪成为人们学习、工作与交流的重要课题。处于人生关键阶段的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由于对一些概念的理解模糊加之这一年龄阶段的怀疑和叛逆心理,对周围事物和行为的理解的探索使其情绪处于不太稳定的状态,变化多端,若不能正确的判断新生事物和正确处理自身的情绪,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将会受到严峻的挑战,进而情绪朝着更加不良的方向发展。

2 情绪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约翰・怀特认为,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去过有意义而且充实的生活,同时要让他们获得个人幸福并尽到作为公民的社会责任,主要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道德意识的个体,这种道德意识既体现在面对面的人际交流活动中,也体现在个体作为社会的公民、民族国家的一份子乃至世界公民等更宽泛的层面上。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经过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让儿童成为一个正派的人,关心他人和自身的福祉;教师和家长要公平地对待学生,关心孩子而不带来伤害,放手让他们去追求自在的生活而不是试图控制他们,培养孩子们的慷慨、宽容、善良以及公平等美德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仅仅依靠学校设置的课程是没法教授这些东西的,必须借助日常家庭生活与课堂的融合才能养成。扈中平认为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培养“人”,这具有终极性、普及性和丰富性。从以上两位学者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并能愉快的生活的个体,但这却不抹杀个体的主体性,而是为了让个体能够更好的融入团体和社会并保持自我的独特性。

情绪教育和素质教育蕴含以上宗旨。人的情绪包含正负两个方面,情绪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摆脱不良情绪的驱使,引导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素质教育是为了让人具备好的素质,不损害他人与社会,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人类社会的和谐。可见两种教育都是好的教育,这与社会大的教育方向是一致的。从人的教育的角度来讲,两者都具备使人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功能,因此都属于理性的教育,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培养人充分利用理性认识和处理感性自我的能力。素质教育从大的方面确定了人的培养目标。情绪教育从人的心理的一个细节入手,探索情绪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个体行为是个体素质的外在呈现方式,从这一方面来说情绪教育与素质教育产生密切关联,关注和培养青少年理性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成为完成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方面。

篇6

音乐教育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青少年德、智、体、美、思维方式、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音乐的学习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此,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中的作用,不断改进音乐教学。

一、音乐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正确观念的形成;音乐教育主要通过音乐欣赏并夹杂对音乐知识的讲解让同学们喜欢并了解音乐。优美的音乐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可以陶冶情操,能够美化、激励青少年的精神,促进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正如荀子所言:“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只有正确的接受音乐教育,才能树立自身的正义形象,逐渐融入社会大集体中,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

其次,音乐教学可以促进青少年正确信念的养成;通过音乐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能够促使学生们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念,学生往往会树立自己的信念并为之奋斗。如:《黄河大合唱》的学习,在了解创作背景之后,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欣赏并学习这首音乐,便能够感受到冼星海当时的心境,通过多种演唱形成,展现出了中华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明天会更好》通过歌词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热度。这些音乐都能够带给我们一种坚强向上,勇往直前的信念。

再次,音乐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音乐教学能够使青少年提高辨别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的能力,同时能够培养青少年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学生们爱憎分明的道德意识,能够使青少年坚定自己的信念,自觉杜绝不良诱惑,处于叛逆时期的青少年需要有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建立自身的优势。

最后,音乐教育可以丰富青少年的情感,青少年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完善阶段,在繁杂的社会生活中容易形成复杂的思想情感,此时,适时的欣赏优美的音乐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处世态度。例如: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时,首先根据家庭情况的相似程度将学生分组,进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起学习《感恩的心》、《听妈妈的话》、《父亲》等歌曲,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谈谈感受。

二、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学习的影响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切实体现,学生的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包括文化知识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同时,能够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联想能力,通过欣赏音乐,学生会不自主的联想音乐发生的情境以及其中人物的感彩,充分培养了青少年的想象力。

其次,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习动力。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把自身感悟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放松自己的身心,感受到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使学生平心静气,能够培养学生反省自身的习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荷兰教育家赫伯特说过:“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而音乐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的最好途径。”通过音乐学习,学生们能够开阔思维,加强自身器官的结合,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例如《欢乐颂》、《仲夏夜之梦》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氛围,同时教师要求学生将联想到的东西和感受结合起来,谈谈对音乐的理解,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

三、音乐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分析

首先,音乐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外在素养的形成,提升学生的气质素养,而学习音乐或者是乐器的学生容易散发出一种自然的亲和力,美国调查发现,在美国中学生中,学习乐器的同学更容易获得老师学生的好评。音乐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一种从一而终的精神,在学生演出或者演奏时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形成一种坚韧,有张力的外在素养。为此,在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中也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音乐教育。

其次,音乐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目前,全国各地中学生的升学压力普遍较高,音乐教育要起到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心情的作用,在音乐教学的同时,大课间公开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能够调整学生学习状态,消除疲劳提高下节课学习效率,在上学时播放节奏较快的音乐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身体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音乐教育可以在课堂上形成健康向上的音乐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音乐教学,教师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让学生都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积极开展相应的活动,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音乐氛围,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在学校广播中播放中国传统音乐,在创造高雅的音乐氛围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结语: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各界越来越到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小学积极的开展音乐教学,可以有效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篇7

一、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日益凸显。

1.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素质提升

一方面,社会发展表明,一个人仅通过校内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从各方面获取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技能,参加多方面的实践,锻炼和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否则就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另一方面,现在以及未来一定时期内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喜欢独处,缺少集体意识与团队意识,这对良好性格的养成和人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而校外教育有助于使他们从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在群体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愉快地成长为一个全面的人。

2.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适应社会

校外教育由于其教育目标明确,富有计划性,在社会教育系统中处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上。校外教育可以通过对无序的社会影响进行合理的整合和科学的选择、过滤、强化、控制,以知识和技能启迪与训练的方式,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化解并渗透到知识技能、文化娱乐、生活情趣等各个领域,贯穿于家庭和孩子因志趣相同所组成的群体活动中,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逐步社会化的实践场所。

3.开展校外教育有利于拓展教育空间

教育主要由家庭、学校、社会三部分组成。目前青少年有大量时间生活在校外,如何在学校以外的其他环境中,借助社会力量培养教育子女已成为家长强烈的教育需求。校外教育本身是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集中社会优势教育资源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也能为家庭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家庭教育计划得以满足和科学实现,从而也提高了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青少年校外教育如何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的社会工程,任何单独的教育机构都难以独力承担这一重任,它还应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各种各样的校外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实践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舞台,在整个大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低估的职能作用。

1.校外活动项目的设置,必须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求

市场经济大潮,在引领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催生了各种令青少年眼花缭乱的赢利性闲暇场所,其中的迪厅、网吧、游戏机室等无不在深深地诱惑着青少年儿童,有相当部分的孩子接触到这些后就如痴如醉、丧志、难以自拔,甚至误入岐途。这给我们校外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在每年的休假期内,如何帮助孩子们远离不良诱惑,健康成长,如何引导他们多到健康有益的校外场所参加活动,这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是在课余专门为青少年提供学习交流、启发心智、培养兴趣、增长见识、增进友谊的服务平台,是以青少年感兴趣的健康有益项目来吸引他们的。孩子们在这里可以尽情地玩、快乐地学、健康地运动和专注地探究,从中相互受到健康的文化艺术熏陶和身心的磨练;通过参加大型主题教育活动,从正面引导孩子明辨是非,从小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然而,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带来了青少年成长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要服务好青少年成长,就要不断地了解他们。了解他们的状态、了解他们的需求、了解社会对他们成长的期望。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还要充分考虑的特殊、边缘、弱势青少年的需求。满足青少年健康成长就要尽量适应时尚、个性发展的要求。

2.校外活动载体的创新,必须以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根本

“载体”对于活动而言,主要指活动方式。在新时期青少年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的情况下,要使活动能够吸引青少年,真正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作用,活动载体的不断创新是非常必要的。

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必须根据场所自身的特点,丰富活动项目,创新活动的载体,按照学生的需求,开设各式各样的课程。这样,孩子们便有了选择展现自己最佳才能的机会。而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就在于: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蠢材”则是选择了最不适合自己的路。今天,孩子们在青少校外活动中心活动中选择并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才能,取得某些在学校里得不到的成绩和荣誉。相当一部分孩子从以前总是“我不行”到现在的“我能行”、“我成功了”,在这种不断的成功中找到了自信,并且把这种被优化的性格带回到学校,促进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一旦孩子找到自信,练就刚毅的品格,无疑将会一生受益。

3.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天赋,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佳途径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对人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每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青少年对学习没兴趣往往事倍功半,而对自己感兴趣,能给予自己满足感的知识则会事半功倍。在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兴趣课堂时,其大脑很容易产生兴奋点,思维变得敏捷,学习变得轻松,学习效率明显得到提高。

我们经常发现,孩子们在对某一知识技能的探求目标得到实现时,他们对这一方面的追求便会加倍地专注和更为强烈。正是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向知识的更深一层领域探索的欲望,激励他们更主动地学习,更自觉地进取。许多曾经经历过在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的兴趣班充满热情、锲而不舍的学习后,成为了在艺术、科技、休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在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都满怀激情地对青少年校外教育场予以充分肯定:正是校外教育,使自己能沿着“兴趣——乐趣——志趣”的轨道,走上了成才之路。

三、加强校外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青少年校外教育工作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受到了青少年及家长的欢迎和认可。然而,在管理和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在物质支持、资源整合、市场运作和专业管理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提高校外教育的针对性

校外教育工作者在活动中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即兴趣、爱好、能力等应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了解,有针对地举办广大青少年所向往、喜爱的艺术、科技、体育、娱乐等活动。如在社区校外教育活动中,可以在项目设计上以参与类活动、体验类游戏和实践类操作为主,并在游戏和活动设计中蕴涵教育内涵。同时,兼顾各个年龄层次、学历层次青少年的不同需要,如针对低龄少年儿童,可以体验类游戏为主,针对在校青少年以实践类动手活动为主。

2.丰富校外教育的内容

校外教育应改革掉一些陈旧的课程与制度,建立新的专业和课程,通过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发展的活动,拓宽青少年的知识视野,培养其实践能力,使其适应时展的需求。如开设与互联网、动漫等相关的课程,使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可增设诸如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课程使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与此同时,根据现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摒弃传统教学中单方面交流的弊端,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使校外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加强与校内教育的衔接

篇8

二、发挥科技馆作用及功能的途径

篇9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的组成部分,在它的服务对象中,学生是占很大比例的。因此,博物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也可以起到与学校教育不同的教育效果。把两者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强烈的创造欲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也是两者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找准这一清晰的定位,博物馆教育就应始终围绕学校教育的才能更好的做出相对应的措施。

二、目前弊端

近几年,博物馆在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但是,依照素质教育的思维方式配合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对于博物馆工作者而言尚没有更多的先例可循。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也还是个空白。所以弊端就显而易见了:

1、理念模糊,针对性弱化

博物馆对于青少年教育理念还未完全形成,理念的模糊造成了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弱化。目前我国博物馆对为何开展、如何开展此类活动的基础研究较少,总体上还未改变展览、讲解代替教育的现象,未完全建立指导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理念。[3]理念的不清晰会造成博物馆工作者在制定相应的措施时,大多采取了单一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具体效果可想而知。博物馆陈列展览存在一定的误区现在看来是普遍存在的了,无法提供青少年感兴趣的信息,很难激发兴趣,自然就留不住青少年的脚步。

2、短、平、快的模式,形式单一

青少年在实际的参观中,博物馆文化大多是一种直接呈现式,根本没有机会去发挥他们的素质潜能,整个参观和学习过程处于短、平、快的相应节奏,流于形式的简单教育往往达不到素质教育预期的效果。

三、架构双向通道

博物馆要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手段,加强同学校的协作,架构两者间的双向通道。

1、用调动架构博物馆与青少年的通道

(1)充分利用陈列展览。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核心,因此,充分利用陈列展览在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其重要性。在展板的表现形式、内容的编排、语言的描述等方面考虑青少年所在年龄段的心理,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兴趣。

(2)主动与青少年见面。博物馆更要积极融入到校园文化生活,以老师和学生喜爱的形式向学校宣传、以独特鲜明的形象引起师生的注意和兴趣,进而在校园文化中树立良好的形象。经常开展与学校的活动,以展览、辅导、文化精髓授课等形式深入学校,将博物馆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2、以参与架构青少年与博物馆的通道

参与是青少年对博物馆的最大兴趣点。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这样一个形象的说法:我听了,但是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这说明让青少年参与并实践,记忆效果就越好。因此,应尽量引入互动、体验内容,[4]博物馆要激发起学生的吸引力,让他们的整个参观有了一种充实愉悦的感受。[5]

(1)参与到布展中。博物馆不是静止的,也需要关注社会以及青少年所关心的问题,适时对展览内容加以补充,引进富有特色的临时展览,尤其在学生放假期间,可以让青少年参与到展览中,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同时,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提高教育针对性。一段深入浅出的讲解词,可以有效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个和蔼可亲的讲解员可以使之产生对博物馆的亲切感,从而增强讲解的教育效果。[6]

(2)参与各类活动。博物馆应该开展各类青少年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2015年国家博物馆与北京史家小学共同研发的新课程《汉字的起源与统一》,以双师授课的教学模式,让讲解与青少年动手参与相结合,刻甲骨、铸金文、写小篆等活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3、完善机制,保障双向通道

篇10

体会。

一、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优势特点

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其发展定位以及育人目标都较之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差别,侧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侧

重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在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种优势:

1.全面性

活动中心内设置大量的教学设备和设施,配备较强的师资人员。所以在开展一切校外教育活动中具有全面性,覆盖面广,教育网络发达。青少年来到这里进行学习,可以享受先进的教学设备和精良的师资,并且可以持续和长久地接受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意识,具有协调和沟通的能力。

2.公益性

校外教育具有公平和公益性,青少年活动中心是面向全社会的青少年而开放的。尤其是设备和设施都是免费供学生使用的,学生可以单独也可以由家长带领到活动中心来学习和体验。活动中心还利用一些重大节日免费向青少年提供一些竞赛、辩论、展

览等活动,这都充分体现了活动中心教育的公益性。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接纳和包容性,也是活动中心公平性的表现。

3.娱乐性和开放性

青少年活动中心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始终都贯彻寓教于乐的原则,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快乐中建构知识和形成学习能力。教师实施的教育都是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开展,都是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而设计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内容,在实际体验中感受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形成。活动中心的设立是向着全社会中的青少年开放的,具有一切现代教育的特征,所以活动中心开展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二、青少年活动中心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科技与艺术有机结合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所开展的素质教育中,科技和艺术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在一些家长中存在一种认识,那就是科技和艺术是两个没有交集的项目。可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应该成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主旋律。众所周知,科技与艺术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科技的发展促进艺术的发展,艺术的发展也影响和促进了科技的进步。由于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艺术形式,新的艺术形式也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科技与艺术的整合一定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与时代的步伐一致。在活动中心的美术教学中,渗透科技知识,那种科幻的画作,可以作为艺术,也可以作为科技,二者高度整合,相互融合。科技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技。活动中心为学生的科技学习提供展示的平台,定期举办展览和竞赛,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

2.注重活动中心的文化建设

活动中心对青少年进行的素质教育是一种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活动中心要在自身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实施素质教育。活动中心的文化建设首先是环境方面,可以利用中心的围墙进行墙面文化建设,通过多姿多彩的墙体文化吸引学生的注意,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尤其是开辟出特定的平面,让学生自己设计图画,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遴选学生的优秀书法和绘画作品,体现我的世界我做主、我的学习我做主的办学风格。有了强烈的文化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3.加强实验基地建设

篇11

素质教育在不同时代阶段被赋予不同的内容形式,但归根结底是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角度出发,迎合时代特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实现高水平教育的最终目的。足球是一种需要多人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每位运动员都有不同的分工,大家需要携手合作。足球运动规则性较强,需要每位运动员都严格遵守规则。与其他运动不一样,足球运动进球数量较少,过程中需要每位运动员有足够耐力。当然,足球也是一门体能消耗较大的运动,需要每位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从青少年素质教育理念出发,校园足球发展内在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足球可以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足球需要在一个确定的场地中进行,每位运动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大家需要携手合作达到进球的最终目的。素质教育理念中,青少年团结合作精神是必要组成,足球需多人合作的特点正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内在要求。(2)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足球场上可能一上午都难进一个球,过程中需要耗费运动员大量能量,因此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将足球融入校园中,可以逐步锻炼学生体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3)培养学生耐心。足球是一种需要团队合作的项目,每位运动员都不能急躁,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即使没有进球也要沉住气。因此,足球对运动员的耐心也有较高要求,这与素质教育理念下学生性格养成如出一辙。(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内在要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足球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足球文化呈现弱势化发展趋势。素质教育理念下需要每一位年轻人都能肩负起传承与发扬中国文化、将中国打造成文化强国的历史责任。从蹴鞠发展而来的足球同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因此将其融入小学校园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2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影响因素

小学是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性阶段,此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课知识,还需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中国足球是弱势项目,近年来教育部门对足球发展非常重视,逐步出台相应政策来促进校园足球的发展。在“恒大”品牌名声大噪的当下,越来越多学校和家庭开始重视校园足球,可以说校园足球在我国当下发展呈现良好之势。但是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经验,认为小学校园足球发展仍存在很多不足,主要原因包括学生兴趣不足、硬软件配备不足等。

2.1学生兴趣不足

21世纪让许多不可能的事情都变得可能,其根本原因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出现之后,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交流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电子数码产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衍生产品,方便了每个人的生活,让在工作之余的人们能放松心情,其中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典型代表。电子数码产品充斥了成人世界的同时也充斥着学生的意识世界,导致许多学生对电子游戏充满好奇和兴趣,而对户外运动表现出较低的情绪。有实践研究表明,即便学校和教师非常关心校园足球,学生参加的意愿却非常低。学生对校园足球的消极情绪,不仅导致校园足球文化难以深入构架与开展,还直接导致学生运动能力和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校园足球文化也将难以深入开展构建。由此可见,要想将校园足球文化深入开展,就必须激发学生兴趣。

2.2校园足球模式较为单一

学生兴趣不足有很多原因,如自身因素和家庭因素。自身因素在上文已经分析,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学生兴趣被家庭氛围和家长意识所影响,如家长出于让学生读一所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继而找一份好工作的目的,更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和家庭因素外,学生对足球兴趣不足,学校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对自身体系进行深入反思。从校园足球模式角度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校园足球呈现单一化发展模式,可能在短时间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但这种新鲜感终究是短暂的,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很多学生失去兴趣,校园足球也就流于形式了。笔者通过对已经开展校园足球小学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表示现有校园足球模式比较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2.3硬软件配备不足

足球运动和一般体育运动不同,需要专业的场地。对校园足球来说,除了专业的场地外还需要有专业教师进行指导。但从现有情况来看,很多小学学生数量较多,但足球场却只有1个甚至没有。此外,许多小学没有专业的校园足球师资团队,一般由体育教师兼任,甚至有些学校让对足球感兴趣的教职工来开展校园足球工作,显然缺乏专业性。

3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策略

3.1顺应时代特色,教学方式深入改革

首先,小学生对电子数码产品较感兴趣,基于此,教师在足球基本技能知识点的讲解上可以辅以电子数码产品和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避免冗长枯燥的文字讲解,通过彩色图片和动态视频来深入了解并掌握足球技能和相关知识。当然,教学选材要符合学生心性特点,年龄较小的学生应以动画为主,年龄较大的学生可辅以比赛图片及视频精讲内容。对足球训练,教师应应用合作方式,让高年级学生和家长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在训练中学会团队合作的精神。教学方式的深入改革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是校园足球发展的基础。

3.2激发学生对校园足球的兴趣

学生对校园足球的兴趣受自身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响,这是限制校园足球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笔者认为,小学生处于心智尚且不成熟阶段,教师和家长作为引导其心智发展的关键主体方,应肩负起重要责任。首先,教师应在课堂知识讲解中穿插名人效应,如贝克汉姆,让学生在偶像效应中爱上足球,继而对足球充满兴趣。其次,在足球教学中,教师应融入惊喜和乐趣,如在知识讲解或者训练前可通过小游戏模式让学生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逐步过渡到足球知识学习或训练中来。此外,为了调动学生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影片播放模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如播放《功夫足球》《少林足球》等。此外,家庭也是影响学生对足球兴趣不足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学校和教师在家长会时应强调家长日常行为活动对学生的影响,鼓励家长带着学生多参与如足球运动等户外运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摆脱数码电子产品,过渡到正常的阳光运动的生活氛围中来。学校还可组织趣味运动运动会,鼓励家长协同学生参加。通过这种模式,家长也会逐渐认识到运动的重要性,这对校园足球文化的构建来说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3.3丰富校园足球活动

毋庸置疑,丰富多样的校园足球活动模式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感受,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放宽眼界,组织起充满活力的校园足球活动。具体来说,传统足球活动往往以比赛形式来开展,虽然说这能让学生感受到比赛的刺激及运动的魅力,但效果并不长久,因为学生很容易在比赛中出现审美疲劳,对于本身进球不多的足球运动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学校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足球的魅力。例如,通过足球专业知识讲座,鼓励学生和家长参与,同时加强多方互动,让学生能深入了解足球。再如,开展足球征文活动,让写作好的学生能从足球角度进行写作,这同样能促进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又如,以足球为主体举办画展,让有画画特长的学生从视觉美的角度来欣赏足球运动,这极有可能学生们爱上足球运动,继而对校园足球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3.4构建校园足球文化

篇12

一、舞蹈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灵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舞蹈绝不仅仅是由专业舞蹈演员呈现在舞台上的艺术品,更应该成为他们培养审美意识、表达内心情感、锻炼身体素质和提高精神素养的手段和载体。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著名舞蹈教育家、理论家吕艺生先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舞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把舞蹈普及推广到广大青少年的身边,让舞蹈走进课堂,充分发挥这一艺术形式特有的美育功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舞蹈带来的乐趣,才应该是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

1.舞蹈训练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舞蹈有着与体育锻炼类似的功能,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骨骼的生长时期。运动可以改善骨的血液循环,增加骨细胞和营养供应;另外,运动时所受的挤压和振动可以刺激软骨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使骨的长度不断的增加。因此,舞蹈训练可以显著促进青少年的身高增长。调查显示,同样性别同年龄的孩子,参加舞蹈训练的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身高平均要高3~7厘米。舞蹈是全身性的运动,涉及到身体所有的关节和肌肉,却又不像体育锻炼那样激烈,减少了运动损伤的几率。舞蹈训练中的压腿、踢腿、下腰、伸展、跳跃等运动,对孩子的韧带和体能发展以及身体柔韧性、灵活性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舞蹈的本质内涵就是运用优美的肢体语言来讲述故事、抒感,长期对肢体的控制训练会大大提高身体的协调性,而动作的协调性则能够有力地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

2.舞蹈训练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生理机能

舞蹈训练可以通过运动和呼吸的调节改善心肺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冠状动脉得到很好的扩张,肺活量增加,机体供氧能力明显提高,从而减少患心脏病、高血压和上呼吸道疾病的危险。通过训练可以增加骨骼密度,增强了其抗压、抗折、抗弯、抗扭转等方面的性能。经常的运动还能使肌肉活动能力增强,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弹性、肌力和耐力都得到增强。舞蹈训练还会使青少年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生适应性的改善,促进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功能的提高,改善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提高肢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同时使人精力和体力更加充沛,不易疲劳。此外,舞蹈训练对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健康运转大有益处,对儿童瘦弱、肥胖、挑食、营养不良等常见体质现象有明显的改善功效。

3.舞蹈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形体的健美和精神气质的培养

舞蹈是通过娱乐达到健身的最佳方式,持续的舞蹈训练可以消耗脂肪,使肌肉呈条形生长,达到形体美的目的。科学化、规范化的舞蹈训练有助于青少年身体各围度的均衡发展。研究表明,同性别同年龄的儿童,参加舞蹈训练的比不参加舞蹈训练的,身体各部位的围度测量指标要更匀称,关节的活动幅度也有相应的提高,而关节灵活性的提高,会使人的动作舒展而协调,姿态优美而端庄。此外,舞蹈训练还可以使身体变得挺拔,克服弯腰驼背等不良的身体姿态。系统的舞蹈教育在身体素质得到锻炼的同时,还会在美的熏陶下,展现端庄的仪表和高雅的精神气质,成为一个人内在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4.舞蹈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审美修养的提高

舞蹈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艺术之所以得到高度发展与普遍传播,正是由于它作为美育的最佳教育形式。作为综合性艺术,舞蹈与音乐、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门类发生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的肢体语言在音乐的节奏与旋律的氛围中才能得以充分的流露;舞蹈的造型、舞者之间的排列、舞者的化妆和服饰、舞美和灯光的设计等处处体现着美术的审美取向;舞蹈的编排、情节的设定、感情的宣泄又都是在文学的思路和想象中进行的。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舞蹈是最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所以,情感是舞蹈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也是舞蹈审美感受的动力中介。舞蹈这个审美媒介能够焕发受教育者的美感,在得到感官愉悦的同时感悟到世界美的真谛和意义,并超越功利意识,从而达到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

5.舞蹈学习有利于青少年智能的提高

一个人的智能由观察力、模仿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诸多方面构成。而一切智能的基础最初都源于肢体的运动智能。通过手舞足蹈和对肢体的控制与把握,儿童的神经系统得到发育和健全,肢体运动智能的发展又促进了其它智能的同步提高,对学生的注意、观察、判断、模仿、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都有全面的推进作用。舞蹈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神经细胞获得更充足的葡萄糖和氧气供应,保证大脑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中获得充分的营养,能显著地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应能力和大脑工作能力,有助提高学习效率。经常参加舞蹈训练还是一种运动性的休息,能把因疲劳而降低的视觉、听觉感受力提高30%,使学生学习起来精神饱满,思维敏捷。根据多年的观察和家长的反应,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舞蹈的学习之后,注意力普遍更集中了,反应能力更强了,接受能力更快了,文化课的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

6.舞蹈学习能够抚慰心灵,有利于青少年人格的完善

肢体运动和音乐是人抒绪、宣泄压力、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而舞蹈正是二者的完美结合。因此,舞蹈能够抒感、驱散郁闷、缓解肌体和精神紧张,从而稳定情绪,改善心境,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舞蹈虽然是优美的,但是训练的过程却是艰辛的,它对于舞者来说,是一次身体与心灵的历炼和超越。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没有遇到过困难和挫折。舞蹈训练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不经过艰苦奋斗是无法成功的道理。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每个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还能够从小培养他们自强、自信的个性以及团队合作与集体主义意识。相比其他活动,舞蹈教育在塑造青少年完善的品格、锻炼坚强的毅力方面作用更直接、更生动、更有趣,也更易于被孩子们接受。这正是舞蹈教育所带给孩子们最宝贵的财富。

二、当前我国青少年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和中小学入学制度、高考制度的影响,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真正、全面的素质教育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在国内的中小学教育课程中只有音乐与美术教育,舞蹈教育并没有真正走近广大青少年儿童。即使一些重视舞蹈的学校,往往在传统美育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习惯于把舞蹈教育依附于音乐教育,淹没了舞蹈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在全国中学的日常教学中,音、体、美等所谓的“副科”经常被“主科”所占用,舞蹈仅仅被作为“兴趣活动”而且还常常名存实亡,在青少年学生中能接受系统舞蹈训练的更是寥寥无几。除此之外,舞蹈教育在学校的开展还依赖于稳定的、高水平的舞蹈教师队伍和必要的活动场地,并且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排练和演出费用。显然,大多数的学校不具备上述舞蹈教育所需要的软、硬件条件。所以爱好舞蹈、愿意参加舞蹈学习的孩子只能选择到校外各级青少年宫以及各种单位和个人举办的舞蹈培训班学习。由于没有统一的相关部门来领导,师资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选用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一些团体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把舞蹈教育当成了赚钱盈利的工具,唯利是图,误人子弟。在舞蹈考级、升学、评优和一些家长虚荣心的驱动下,本应作为素质教育的舞蹈教育却普遍出现了成人化、专业化的现象,拔苗助长般地片面追求高难度高技巧,演出服装道具奢华攀比,功利性和目的性太强,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和目标。

三、如何让舞蹈教育在广大青少年中真正发挥素质教育的作用

普通中小学生的舞蹈教育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是不同于培养专业舞蹈演员的非职业舞蹈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应是培养舞蹈家,不应是单纯传授技艺,而是培养具有一定舞蹈知识、技能和鉴赏水平的普通人。他们也许不能成为聚光灯下的明星,但却可以在将来学习、工作的各个领域,成为舞蹈艺术高水平的欣赏者、传播者。舞蹈教育带给学生的那种与美、与身心健康永远相伴的生活方式会令他们享用一生。

1.更新教育观念,把握舞蹈教育的素质教育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的舞蹈教育受专业教育、精英教育思想的影响,注重结果评价,偏重技巧的训练,普通青少年儿童的舞蹈教育沿用专业舞蹈的教育方法,以“基本功”训练为教学的重点,模仿教师的技巧成为舞蹈课的主要内容。儿童天生就是舞蹈家,他们活泼好动,听到音乐就会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所以舞蹈教育应面对全体孩子,让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舞蹈带来的快乐。舞蹈教育面对的是不一定有良好形体条件的普通少年儿童,只要对舞蹈有兴趣,乐于用肢体表达情感的孩子都应该是舞蹈教育的对象。因此,在舞蹈技艺方面应以舞蹈的基本要素、基本动作训练为主,突出动作的协调性、韵律感和感情的表达。高难度的技巧需要一定的年龄、身体条件和训练时间的保证,应量力而行,不能作为青少年舞蹈教育的主要追求目标。

2.舞蹈的训练内容要符合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青少年的舞蹈教育面对的是从小学到初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因此,舞蹈训练的内容一定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依靠科学的训练方法,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摒弃拔苗助长式的功利化做法。比如,欧美国家经过科学研究,规定8岁以前的儿童不能进行伤筋动骨的基本功训练,因为这时候孩子的骨骼等身体条件还没有发育好。所以这个年龄段的舞蹈训练需要考虑的就不仅是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还要适合他们的身体条件。再比如,每个孩子的自然条件不尽相同,有的孩子天生软开度就好,有的天生乐感好,有的天性机灵很会表演。所以如果一味追求共性化,不注意个性化教育,会抹杀孩子的自然天性,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学中应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和展现。

3.在教学中注重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

舞蹈教育是为了改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所以,除了通过舞蹈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端正行为举止、提高审美能力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将文化、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融入到舞蹈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多学科的知识。舞蹈教学尝试融入多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舞蹈的本源――舞蹈来源于社会生活,来自于人们的知识见闻和思想情感。学生通过学习舞蹈,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综合能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所以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良好的途径之一。作为普及教育的青少年舞蹈教育,应转变“重技艺、轻创意”的倾向,不仅训练学生如何表现美,更要培养他们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热情,以启发式教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长期以来,校园舞蹈作品都是由教师创作的。我们开展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受教育者能用自己的肢体来表情达意,应提倡学生的本能反应,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的权利,都有可能创造出独特的作品。所以教学中应经常安排舞蹈鉴赏让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和表达力,继而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创编,用他们自己的感受来支配身体,产生出属于自己的舞蹈表现形式。而只有当确实是出于学生之手的,表达了他们所思所想的,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舞蹈作品的出现,哪怕是质朴的、稚嫩的、不完善的,也足以能够说明艺术教育的成功,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

4.专业化的师资水平是开展青少年舞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青少年的舞蹈教育是一种不同于职业教育的非职业舞蹈教育。专业的舞蹈演员、舞蹈专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还不能算是称职的青少年舞蹈教师,因为他们往往习惯于将职业舞蹈教育的做法应用于普通孩子的舞蹈教育。这也是造成目前国内青少年舞蹈教育专业化、成人化现象的原因之一。因此,一名合格的青少年舞蹈教师除了应具备扎实、规范的舞蹈功底之外,还应掌握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等系统教育知识,认真研究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虚心学习,增加交流,开阔眼界,潜心研究,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上接第3页)5.规范各类舞蹈比赛和舞蹈考级,树立正确的教育导向

舞蹈比赛和舞蹈考级是肯定舞蹈学习成绩、检验舞蹈教育水平、促进舞蹈交流和发展的必要方式。舞蹈赛事的导向非常重要,它关系到舞蹈教育能否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并达到应有的目的。中小学生的舞蹈比赛应属于非职业比赛,评判标准更应从素质教育的目的与舞蹈的本质意义出发,从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对舞蹈主题的解读、肢体语言的表达、情感的流露、技巧的运用,动作的美感,服装道具的设计等方面做综合的评价,而不应片面追求场面的宏大、服饰的华丽、技巧的攀比,杜绝专业化、成人化的错误倾向。

舞蹈考级也是目前国内评价学生舞蹈学习水平的主要方式之一。受经济利益的趋势,舞蹈考级的主办单位不一,内容要求也不尽相同,但普遍的问题是舞蹈技巧水平的高低大都成为定级的标准,而是否能够正确地理解舞蹈主题的内涵、是否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肢体语言、是否能够恰当地传递真情实感等学习舞蹈真正必需的素质却没有被很好地重视。所以,严格规范管理舞蹈考级的主办单位,科学制定评定标准,透明公正地执行评判制度,是青少年舞蹈教育走向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

四、结论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具有推动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诸多优势,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

要让舞蹈教育切实在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必须清除功利性的学习和教育动机,杜绝专业化、成人化的教育倾向。首先,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要深刻理解舞蹈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并引起他们的重视和支持;其次,专业素质高、懂得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师资队伍是舞蹈教育得以顺利开展、健康普及的最重要保证;另外,各种比赛、考级的规范管理和科学评价是舞蹈教育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吕艺声.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陈白桦,陈杨.中美中小学舞蹈教育的特征与差异.舞蹈,2013,(6).

篇13

家庭教育是人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最早的、最基础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主要的教育环境,子女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模仿与学习的过程。父母的生活理念教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内容、方法与子女自身的成长及整个社会的发展联系密切。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平衡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培养被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被教育者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二)农村家庭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农村家庭素质教育是我国农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家庭素质教育水平影响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深刻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长足发展。

1.决定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能否得到实现,这与农民自身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农村社会的长足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的有力扶持和不断改善的外部条件,更依赖于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政治观念落后,现代家庭观念淡漠,以及市场经济意识的缺乏,不仅影响农民自身的切身利益,而且对农村的整体发展产生巨大的阻碍作用。改变农民自身的落后思维与观念,需要从家庭教育做起。家长在家庭中应该用科学的理念与方式对子女进行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农村青少年教育的层次与水平。如果农村家庭素质教育得不到实现,旧观念与旧思维根深蒂固地存在,学校教育的作用与影响就难免大大降低,农村的经济、政治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负面影响。如果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淡漠的政治意识、传统的生活陋习,这些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无法得到彻底转变,新农村建设就无从谈起。

2.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现与发展,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逐渐消除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旧观念、旧思维,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与要求的社会主体,以便促进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化的过程中,农民仍然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关系,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将逐渐摆脱农民的身份。家庭素质教育得不到实现,未来新型农民所具有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思维、新意识都无法良好地建立起来。不仅使农民难以融入城市发展的新环境,而且使创新性社会的建立面临巨大困难,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无从谈起。

因此,充分重视对农村青少年的家庭素质教育,提高农村家庭素质教育的水平,对我国农村甚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

二、农村家庭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理念及方式的落后,其中家庭教育中素质教育观念及方式的缺乏尤为严重。面对子女的素质教育,农村家长存在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一)缺乏责任意识。

“80后”、“90后”家长成长环境较好,不具有忧患意识,比较缺乏责任意识。这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在一些传统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年轻人建立家庭的年龄普遍较小,有些甚至达不到法定结婚年龄。一部分年轻人心智还未真正成熟,不具备作为父母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正因为如此,所以农村教育中其实存在这样一种情况,部分年轻家长不是没有时间与精力照顾与关心子女,而是只追求自我享乐,把养育与教育子女的责任都交给老年人。父母在子女成长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父母作为子女的主要教育者,缺乏责任心不仅影响家庭的和谐,更会对子女的身心成长产生不良影响。父母缺乏责任感的家庭子女成年以后通常对父母、家庭也缺乏责任感,自己很难获得健康与幸福的人生,父母亦成为自身家庭教育的受害者。

(二)缺乏素质教育意识。

市场经济在给农村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盲目而单一地追求经济效益成为农村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传统的淳朴的思维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种条件下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都使功利主义教育思维及其教育方式在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影响家庭素质教育理念与活动的进行。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家庭普遍子女较少,子女在家庭中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农村,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对小孩物质需求的充分满足,但由于缺乏素质教育意识,对子女的道德成长、心理需求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家长的素质教育水平及能力提出较高要求。一是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不仅制约自身对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的把握,而且很难成为子女文化教育的合格辅助培养者,间接影响子女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二是大多数农村家长亦缺乏作为现代家庭教育者要求的重要条件,例如缺乏青少年教育的相关知识,不能很好地发现和重视及解决子女成长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三是农村家庭教育观念方式普遍落后。教育方式单一,缺乏心理关怀,惩罚与奖励的手段都较落后,父母很难与子女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不能给予充分重视,难以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建议与意见

(一)利用农村现有文化条件与设施,促进家庭素质教育的发展。

近几年随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得到了良好发展,文化设施与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绝大多数农村地区都给农民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基层建有大量的组织与帮助农民学习的农业科学文化站。农村基层文化部门要充分利用好这样的条件,为广大农村基层文化站准备大量关于少年儿童成长的相关书籍,给家长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机会条件。引导家长认识到落后的教育理念与方式的巨大危害及素质教育对于子女成长甚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重视对子女的素质教育,学习了解子女的身心发展规律,发现并科学地处理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了解社会发展对家长作为主要教育者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很好地提高家长的素质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建立相应机构或创建信息知识平台,为农村家庭素质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各级地方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要发挥其在青少年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更好地促进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