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课堂讨论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讨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讨论

篇1

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或教师提出问题,各自发表意见、看法、相互争论、启示和补充,以利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采用这种形式组织教学,可以大面积、高效率地训练学生的多种能力,达到同学之间平等竞争、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以及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 课堂讨论的诸多功能

1. 增强主人翁意识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是发扬教学民主的具体表现。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因为要讨论,学生就不能等着老师给答案,必须自己独立钻研教材,独立思考问题。这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时刻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 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

课堂讨论彻底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和权利,互教互学、各抒己见,课堂轻松、和谐、活泼有序,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训练能力、启迪智慧。

3. 扩大信息交流

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是单向的信息交流或双向的信息交流。课堂讨论形式的交流是全方位的、多方向的,既有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交流,又有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交流,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自由交流、讨论甚至争辩,达到互学互教的目的。

4. 培养多种能力

课堂讨论具有开放性、问题的复杂性和一些话题的不可预料性,经常参与课堂讨论,可以使学生思维敏捷,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解放思想、自由争鸣、畅所欲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在众人面前讲话大胆量。

二 课堂讨论的准备

课堂讨论是一种生动活泼、效果显著的课堂教学形式,但若组织不好就难以发挥它应有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课前作好精心充分的准备。

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娴熟的驾驭课堂的本领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做到敬业爱岗,勤奋好学,高风亮节,积极向上,课堂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创设宽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多层次、多形式的交往中训练能力、发展智力。课堂讨论时情况变化多端,教师应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尽量考虑周全,尽量少出现被学生“难倒”的现象。

其次,学生上讨论课之前也要认真预习,对所学课文要了然于胸,要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供大家一起讨论,切勿忙于上阵,打无准备之战。

三 讨论环境的营造

要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热烈地讨论起来,教师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讨论环境。那么,如何来营造讨论的环境呢?

1.精心设计讨论题

学生的思路在短时间内是否可以打开,能否讨论起来,发言是否踊跃,与教师布置的讨论题目有很大的关系。题目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与所学内容紧密相关;

⑵巧妙而有趣味性;

⑶学生有话可说;

⑷可引发多向思维。

如“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英雄的权利。”《船长》你是怎样理解的? 船长哈而威也只有选择以身殉职,才是英雄吗?这些题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学生通过努力十可以完成的。

2. 努力创设讨论的氛围

要想让学生在讨论中畅所欲言,教师必须给学生的思维“松绑”,努力创设宽松、和谐、融洽的讨论气氛,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题,乐于发表意见。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发言不要妄加否定,要注意发现学生发言中的合理因素,给予充分的肯定,始终保持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篇2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篇3

2.讨论是学生理解概念、规则、原理并内化到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效手段。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的知识比从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有效。

3.讨论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要想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进行缜密的思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口头表达及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4.讨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享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

二、课堂讨论的类型

一般来说,按讨论的规模来分,有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

1.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讨论形式,在初次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应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学生应首先进行个人充分准备。小组讨论可以有不同的分组形式。如同桌的2人分组,前后桌的4人分组,教师指定后学生自愿组成6人小组或更多的人为一组。这里介绍一种6人小组的讨论方法,以供参考。因为这种方法中,每组以6人为限,每人发言1分钟,6人共计6分钟的讨论时间,也被称为六六法。

分组:以教师指定或学生自愿的方式,6人一组。每组需选出一位主持人和记录员。

提出讨论问题:教师提出事先准备好的题目,要求各小组讨论出一个较一致的答案,并说明主持人和记录员的职责。

进行讨论:限制6分钟的讨论时间,其间教师应巡视各组,观察讨论情形,提供必要的协助。

综合报告:每组指派一名组员,介绍本组的观点。

总结:教师综合归纳各组论点。

整个过程为分组―提出讨论问题―进行讨论―综合报告―总结。

2.班级讨论。班级讨论是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较小组讨论的范围要广。

(1)在小组讨论基础上的班级讨论。在这种讨论之前往往有一个小组讨论,一般可由各小组选派出的代言人发言,同时可由小组其他成员补充,然后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各个小组成员均可为本小组辩护和向其他组发难。这种方式在小组内部意见比较一致,而与其他组意见分歧较大的情况下开展较为有效。

(2)直接的班级讨论。在这种讨论之前没有进行小组讨论。因此,这种讨论往往意见较分散,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这种讨论中,教师引导讨论的难度较大。不但要引导全体学生始终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而且要调解学生因意见分歧较大而发生的争执,还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三、课堂讨论的基本要求

无论哪种类型的讨论,讨论开始时,教师要说明需要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如有学生离题太远,教师要唤起他的注意,重复解释所讨论的问题:如有学生意见不同而发生争执,教师须为他们调解,使大家友好地交换意见;如有学生垄断讨论或不愿在讨论中发言,教师也应婉言劝阻或鼓励发言;如有学生发言词不达意,教师也要帮助他表达清楚;如有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作简要回答。当讨论结束时,教师应作总结,归纳大家发言中的重点,以使学生所讨论的知识具有系统性,或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得出结论。

四、课堂讨论的应用原则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抓好问题是讨论的前提,问题有吸引力,有讨论、钻研的价值,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篇4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把学生放在被动地位,教师独占课堂,从导入新课、讲授、 启发、引导到测试,一讲了之。学生虽然一听就懂,但效果很不理想。所以必须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将学生的视野拓宽到更广阔的范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做到改变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局面这一点,除了要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外,还必须在教法上注重课内和课外、教与学相结合,在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讨论作为数学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营造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良好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勇于探索真理及自信、好学的人格特征,它对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尤其是启发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探究和获取知识,真正提高学习能力,发挥着毋庸置疑的关键作用。

组织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客观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问题,要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而且数学教学中就可以当堂测试效果,不管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离不开课堂讨论。因为,在课堂讨论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得以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充分发挥出来。学生一旦把课堂讨论当作学习活动的主阵地,真正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其求知热情及展现自己的愿望才会不断加强,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也就必然大大提高。组织课堂讨论是适应考试改革和落实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注重课堂讨论问题设计的科学性

1.明确问题的目的 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明确的研究任务,使讨论有方向,有价值,切忌讨论问题太大、太空、太简单。

例如,一轮船在港口A 测得小岛S 在北偏东75°方向,向正东航行至灯塔B,在B 处发现小岛S 在东北方向,若港口A 距离小岛S 为200 海里,求港口A 与灯塔B 的距离。

在教学这道例题时,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根据方为角画图,画完图,却不知该如何解问题,此题的解决方法由于有悖于以前常用的方法,学生感到有难度,此时笔者抓住时机出了下面4 个小问题让他们讨论,再全班学生进一步交流: (1)图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三角形?(2)解斜三角形的方法是什么?(3)在这个斜三角形中总共可作几条高?(4)作哪条高构造的直角三角形可顺利准确地求出AB的长? 一出现上面四个问题,学生兴奋异常,思维活跃,画的画,算的算,议的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讨论、交流,教师作为参与者,也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最后学生终于惊喜地发现:过点B 向AS 作垂线和过点S 向AB 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都因为无法准确地求解而宣告失败,只有过点A 向SB 所在的直线作垂线才能顺利求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数形结合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形结合容易使学生找到问题的的根本,且能使问题得以简化,比如行程问题画图就能很好的解决相遇问题,学生看到图形就能很快地列出方程。

2.问题难易适当 要讨论的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太易,三言两语就可解决,便失去了讨论价值,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注意难易适中,采取“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这既有助于唤起学生讨论的欲望,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奇思妙想。

三、有效地科学组织课堂讨论

1、科学地分组讨论讨论 从理论上来看一般是以四人为一小组最佳,因为四人小组可变成两人一对,能最大范围实现学生的互动,一对学生讨论完后可以及时与组内的另一对学生交流结果;一旦小组人数超过四个学生们就难以应付,而且小组规模越大,个别学生隐藏或被忽略的机会就越大。但在实际教学中班级规模、教室大小和设备多少等等都会影响分组情况,所以一般以6人为一小组。此外,小组形成后最好保持一段时间,有很多教师曾很成功地让小组持续了一个学期或半个学期,这使学生有时间去学习怎样与他人共同工作,有利于培养成员间的默契,经过探索建立更积极的相互依赖,进而研究更深入的项目,并让他们在学习中结下深厚的友谊。。但若在合作期间出现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及时协调,为每次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

2、小组讨论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数学教师要有有高度的责任心,无责任心就会出现:仅让学生讨论,对讨论时的情况不闻不问;对不讨论的学生不积极予以引导;对捣乱学生不加以及时制止,课堂讨论效果就会低下。另一方面,教师自己对讨论的问题都似懂非懂,难以自圆其说,遇到伶牙俐齿的学生便乱了阵脚,应付两句便匆匆收场。教师要在讨论中做引导者评判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教师评判学生讨论时要多鼓励 学生只要张口讲出一个观点,无论对错,老师都要首先赞许。讨论不同于考试,讨论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学生能讲出一个自己的观点,说明他独立思考了,这是我们要组织讨论的首要目的,当然要赞许。当然,这也是组织好讨论的难点,明明答错了还要赞许,很难为老师,要提炼出学生思路中的可嘉之处也不容易,更需要使劲儿动脑。语言上也要委婉,如:“你的思路很独特”,“你的回答让我们想到了另外一些问题”,等等。

篇5

一、讨论流于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

有的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根本不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结果出现了以下问题:①提问远离生活,例如,面对农村的孩子问“某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有哪些可行性措施?”学生当然无从谈起。②问题难度过大。③问题随意生成。课堂上教师问题一宣布,学生便匆忙行动,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可仔细一听,只议不思,只说不听,大多数学生各自为政,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学生干脆天南地北东扯西拉,偏离了讨论的主题。

对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课堂讨论主题,要精心安排,有所取舍。教师首先要深入专研文本,那些一目了然或难度过大以及学生没有相应知识储备的问题都不适宜讨论。所提问题的难度要稍高于学生个人的“智慧”水平,稍低于小组的“合力”水平。其次,要开放、灵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存在争议的概念、原理作为小组讨论话题,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二、讨论的重点和难点不深入,点水而过

有的教师为追求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把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论”,结果一堂课提出十几个问题,致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却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此外,还存在讨论无序、调控失效等问题。

对此,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讨论时各抒己见,做到言之有物,但必须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学习准备,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讨论才会有真正的心灵交汇,才会有新知识、新观点的不断涌现和迸发。其次,教师还有必要适时介入学生讨论,并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例如,当学生回答得不够完整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追问;当学生提出意外问题时,教师应以讨论参与者的身份加入,站在学生的中间;当学生在讨论中争执不下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旁边,引导他们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并遵守讨论规则。

三、学生交流注重个人表现,缺乏集体智慧

学生讨论、追求的是完全的自由,表面看来,他们的主体地位是确立了,但却忽略了课堂讨论的实质。比如,有的学生滔滔不绝,讨论时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与同学发生争执。在全班层面的交流往往只是发言学生对着教师发言,多单向汇报,缺少多向交流。同时,一些胆小、性格内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因为缺乏参与讨论的勇气,而出现了精英发言,弱势无语的现象。此外,在讨论中,学生多只注重自身的观点,而很少有代表集体智慧的统一观点。

面对这些问题,教师在交流前就应安排一定的时间供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要点及时记录下来,只有先有自己的想法,然后才可能相互交流,由此出现思想的碰撞、观点的整合。其次,应让能力弱的先说,能力强的同学则作总结归纳,由此打破组内的精英主导,而其他同学处于从属地位的态势,给每位学生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四、讨论评价太飘渺,不切合实际

篇6

其次是缺少阅读基础的讨论,笔者把它看成“拔苗助长”式的讨论。

意境优美的散文,含义丰富的文言文,气韵生动的古典诗歌……这一类美文的教学有它自身的规律,不能简单诵读之后就组织“讨论”的,我曾经观摩过一堂公开课。一位教师讲鲁迅《雪》,他的整堂课几乎都在讨论中度过。从表面上看,教学双边活动开展的很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但仔细一想,学生只读了一两遍,能有多少感悟,讨论时又远离文本,去体会“内涵”,去挖掘“深邃”。表面上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频繁,实质的效果可想而知。

还有一种讨论,老师预先设计答案和讨论步骤,讨论过程“环环相扣”,最后得出标准答案,我们不妨把他称作“请君入瓮”式的讨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唯一的。讨论的目的,不只让学生学会,更是让学生会学。这里更重要的是思维的训练,而非答案本身。比如有的老师在组织讨论《我的叔叔于勒》主旨时,总是使用菲利普一家对于勒前倨后恭的态度来引出金钱腐蚀亲情这个老生常谈的主题,看似无懈可击,可这种单项的思维训练对学生又有多少帮助?

此外,许多教师设计讨论主题时只局限在课本教参这个范围,而对丰富多彩的生活却不敢越雷池一步,我把他看作“坐井观天”式的讨论。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我们的讨论设计完全可以更加有广度和深度。

课堂讨论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但也并非无章可循。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只有抓住课堂讨论中的重中之中――问题设计,才能把讨论组织得非常精彩。笔者认为讨论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主导性、层次性、探索性、开放性等原则。

首先是设计问题的主导型,讨论问题要紧扣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设计问题不能离开这个范畴,写人记事类的课文可以讨论主旨和写法,科技类文章的问题除了写法外还可以重点谈一下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抒情类的散文要重点讨论事物的文化意义。

讨论要具有层次性,要打好基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汉语是感悟的文字,就是不要过早地让学生了解意义,要让他在诵读中感悟,去体会语言中一种意韵的东西。优美的现代散文、字字珠玑的古典散文,前者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等,后者像像诸葛亮《出师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这样的文本就需要通过美读来激情。在反复朗读以至背诵中我们才能感受到作者深沉的忧思、高操的品节、豪放的气度。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在次基础上来讨论提升的。比如,学习散文《春》,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按照散文阅读的方法来自学,有了这样的知识导向,学生逐渐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了。在此基础上组织讨论,自然水到渠成。

篇7

二、教师表扬过滥

该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上课过程中不断地表扬学生,那是不是所有的回答都值得表扬呢?在笔者看来还真不是那么一回事。比如小组长说:“军用汽车的市场大,而且竞争小。所以我们确定它为我们企业的主打产品。”可教师却说:“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请继续努力。”难道这是教师应该说的吗?首先该学生的回答忽略了一个最不应忽略的前提,那就是只有国有企业才能生产军用汽车,还有军用汽车的生产还没有市场化。如果教师能及时地指出,并能进行适当的教育那效果会更好。但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热情高不高涨,连学生回答的内容是什么,都没有时间判断,更别说是见机传授知识,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了。于是学生的情感、态度是注意到了,但却忽略了核心的价值观的渗透。

三、教师点评缺失

即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必要的评价、引导、提升,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底层面的无效状态。教学过程是动态的生成过程,而课堂讨论更是开放的动态生成过程,需要教师及时地调控、引导、提升。教师准备好讨论的问题,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来思考和学习讨论问题,往往会打破教师的预设过程。但却因教师的一时疏忽,仍按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这样的结果是:探究不能引向深入,甚至会陷入学生无休止的低层次的争论之中。这堂课中笔者发现:这位教师就像热闹的游戏场上的看客,无法正视学生的回答,只是把学生往自己准备好的教学过程上拉,教师的引导、评价作用根本就没发挥出来。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更忽视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要“把生产军用的高档豪华车作为企业的主打产品”时,教师就没能及时地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行业内,我们是不允许非公有制企业来生产和经营的。

四、以问代讲普遍

这堂课教师在黑板上列了问题,还不包括不断增加的问题。教师甚至拿一些思维含量极低的问题来发问不止,用学生通过翻阅教材内容就能作出的响亮回答来代替教师的讲授,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比如教师问:“价格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会怎么样?”“价格和需求的关系怎么样?”“油价上调了买车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些多是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假”问题,至于需要认真探究剖析的像“我们将以生产军用汽车作为我们的主打产品”等深层次问题却一带而过甚至是忽略了。这样的课堂教学,除了热闹之外能给学生多少启发呢?

所以,尽管讨论课在新课改中备受欢迎,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备受宠爱,但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讨论。笔者认为,合作讨论应该是有其前提和条件的,即讨论应该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独立思考后展开。同时还要注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引领者,是学生合作讨论的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和参与者。

篇8

一、在学习重点和难点时进行讨论

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产生的联结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理解的关键处设置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正如数学家王元指出的:“不断抽象是数学的特点之一……学习数学首先要弄清知识点的关键处,否则脑子里难免是一盆糨糊。”

《可能性》教学片段:教师将课前装有各种颜色球的口袋发到每个小组,提出活动要求,并且把活动结果记录下来……师生交流活动。

师:“你们摸到红球了吗?摸到红球的小朋友站起来。”(片刻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前后小组相互交流一下(展开讨论)。师:“这个口袋到底藏有什么秘密?这么玄虚!打开口袋看看,能不能解开这个谜?”(生打开后发现袋子里装有不同颜色的球)师:“为什么有的组摸到的全是红球,有的组可能摸到红球,而有的组不可能摸到红球呢?”(再次组织学生讨论)

如上,教师不直接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而是发挥“集体”智慧,通过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议一议”,在动脑、动口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认知过程。

二、在认知不同时进行讨论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思维策略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时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针对学生所呈现的不同的思维结果,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

《认识分数》教学片段――师:“这盘桃(8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学生先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交流时答案有1/4,2/4,2/8三种不同的情况。讨论:这盘桃平均分成了几份?这一份究竟是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并从中品尝探索的艰难与成功的欢乐。

三、在揭示规律时进行讨论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这就要求学生有提炼、概括重点的能力。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能力比较差。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借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全面性、周密性与概括性,为提高自学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片段――师:“请大家从黑板中任取几个能被3整除的数试一试,看刚才哪个同学的发现是否有道理?”(生验证)师:“有没有人找到一个两位数,它的各位数字和是3的倍数,但这个数却不能被3整除?”(生答没有)师:“那刚才那个同学发现的规律对两位数是适用的,对于三位数、四位数也同样适用吗?”小组讨论、研究。生1:“我们小组发现这条规律对三四位数也适用,如123和321。”生2:“我们小组发现这条规律不仅对三四位数适用,对五六位数等多位数同样适用,如12300和369369。”师带头鼓掌:“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像数学家一样去研究、去发现,那能把你们发现的规律相互说一说吗?”(生说,师出示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学会探索、分析与归纳,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四、在区别概念时进行讨论

篇9

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讨论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与组成部分。将课堂提问与讨论科学化,将使教学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中得到最大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有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是最终学生的成绩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说明单单依靠学生的热情是不够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质量是关键,所以教师应该提高对优质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重视,不能把课堂中的讨论与提问停留在表面,要善于深化课堂提问与讨论,通过对教学理论的学习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总结不断使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趋向科学化,使其真正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一、优质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意义

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已经是各个高校必要的教学程序,两者都能够实现教学信息的反馈,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启发式教学的最好体现。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点有针对性地设置答疑,通过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学讨论是以教师为主导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各抒己见,开展辩论,从相互交流与学习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者在教学过程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置答疑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通过提问开展的讨论也充分体现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理念。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加深,更重要的是能够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在教师的提问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并在讨论中将思维保持在活跃的状态。所以,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不仅使教学形式得到丰富,同时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能够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是进行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优质良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有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课堂讨论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同时能够体现谦虚、互学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优质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能够弥补师生双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在交流中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对学生得到的结论给予补充,同时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使教学更加的全面,可以弥补教师在教学准备上的不足。

3.有助于实现教学信息的快速反馈。科学的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可以起到开阔学生思维、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的目的,同时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提问是教师审查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最好方法,能够使教师直观地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的偏重点以及教学手法的转变提供依据。同时教师能够在课堂讨论中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差异性,可以在教学的开展中对个别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监督与指导,从而实现所有学生的均衡发展。

二、课堂提问与探讨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中,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教师对课堂提问以及讨论的认识直接决定着课堂提问与讨论的时效性。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课堂提问与讨论的手法掌握不完善、认识不充分导致的,这些存在的问题主要围绕没有实现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课堂提问缺乏有效性首先是对提问的问题题目把握不准。教师对课堂提问题目的把握不准主要体现在对问题难易程度的把握上,简单的题目不仅不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导致了学生因为题目的简单而降低在课堂上的求知欲。而过难的题目则会影响学生的信心,与学生的能力现状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会使课堂提问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其次是课堂提问时机把握不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展中不善于对教学情境的营造,比如在刚进入课堂,学生的情绪没有进入学习的状态就进行提问,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使教学信息的反馈也缺乏科学性。

2.课堂讨论缺乏有效性。课堂讨论缺乏有效性的原因包括对讨论问题题目与时机的把握不准,同时也包括教师的重视与自身的定位存在问题。首先是教师缺乏对课堂讨论的认识,将课堂讨论停留于形式化,即使是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鼓励学生讨论,或者有的教师不重视课堂讨论,依旧运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其次是对讨论的控制不足,教师如果不能明确地提出问题的核心,很容易导致学生的高谈阔论,对问题的解决没有意义。再次教师定位存在问题,将自己定位为讨论的旁观者,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能参与进学生的讨论中,不能及时掌握学生在课堂讨论的效果。

三、优化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策略

在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优化中,要将重点放在实现其有效性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了解当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并对现状能够科学地分析。针对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将优化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的策略总结为以下几点。

1.科学地做好选题工作。正确科学地选题是实现课堂提问与讨论有效性的关键,合适的选题是调动学生能动性、提高教学效率的第一步,在课堂提问与讨论的选题中,要注意做到选题的针对性,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尽量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思想实际与生活实际,这样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与研究问题的动力。选题要注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现状,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同时要注意选题的新颖等。

2.做好提问与讨论的准备工作。教师在提问问题以及发起讨论之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自己能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核心有所把握,然后做好引导学生的准备,尽量创造与选题相关的情境,在适当调动起学生积极热情的同时开展问题的提问与讨论。在课堂中,要重视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消除分歧并得到科学的答案。其次要做好对课堂讨论的把控,积极地投身于学生的探讨之中,做到善于鼓励学生等。

3.教师要善于作出总结。教师的定位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与参与者,更重要的是教师是问题的最终总结者。教师要通过总结来给出学生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答案,在肯定学生积极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提问与课堂讨论是寻找问题答案、深化学生知识层面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得到统一的、科学的答案,所以教师的总结对课堂提问与讨论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可以刺激学生胡说的因素有很多。别说琳琅满目的新闻、轶事、体育、娱乐,就班级QQ群里的风吹草动都会让学生们亢奋不已,大言不惭。但是,这时候讨论的问题可能就抛之脑后了。

因此,围绕主题、紧扣问题的理性讨论非常重要。第一,通过适当地组织管理来引导、监督讨论;第二,可以采取小组辩论、代表综述等方式提高讨论的可见度;第三,可以通过上传作品或问题范例不断强化讨论对象,以免跑题太远。

群策群力,要给所有人讨论的机会

不爱思考,让电脑高手独自表演,或者由搜索引擎越俎代庖,讨论就失去大众化意义。小组内要群策群力,小组间要各抒己见,合作、争论让每一个人得到参与讨论的机会,这才是讨论式学习的价值。

所以,小组分工、合作的组织很重要。我在组织小组答辩的时候,要求各小组长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轮流代表小组回答,回答中组内成员可以随时插言补充,对于总结性的观点要尽量说明哪个观点是谁提出的。如此,发言者才是真的代表大家,而非自己本人。这方面尤其是在作品设计创意、交流评价两个环节中,要特别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对美术、文学、技术等多方面展开讨论。

见仁见智,尊重讨论中的不同意见

话霸、语霸跟麦霸一样“讨厌”,虽然他们在讨论中的功劳很大。不少学生,或者教师都没有听别人说的耐心。或者总是认为自己对,或者可能认为没意思,或者总爱挑刺找茬,这都会让执不同意见者最后免开尊口,形式一片大好,失去思维碰撞的机会。

讨论原则是见仁见智,让更多新观点、新建议得到发扬。即使有人给出了错误答案,却可以提醒大家以此为鉴,也锻炼了发言人,便于校正提高。

任何技术都不是万能的,任何问题也不是静止的,各不相同的多种视点相互补充对探究问题的核心、质量都是重要的。比如,讨论作品时,我们往往听到的都是一片赞美,缺乏建议,更不会有反面意见。这样看似成功,却往往限制了双方认知。

有恃无恐,在讨论中用证据来说话

讨论到死角后就只剩下抬扛了,谁也不服谁,观战的群众也瞪着眼不知所云。这样的讨论唯有气氛,失去效益。如果为什么争论、争论的是什么、拿什么去争论都弄不清楚的话,又怎么能说服人呢?

提醒学生在讨论中要时刻记着“有理走遍天下”的大道理。建议学生小组内有个书记员,或者每个成员有个记录纸,写写划划,梳理观点、列举事实、突出重点,这是最基本的论据;利用电子档案袋、思维导图或者就只是图片、网页等各种素材也都是很好的辩论证据。借助证据,讨论时有的放矢、清晰明白。

害怕发言的人往往是没有证据,怕说服不了人;无端发言的人往往也是没有证据,只是发出声音而已。倒不如自己简说、精说,用图文说话,用事实说话。

投石问路,引发讨论的广泛开展

如果讨论中缺乏波澜就没有精彩可言,就只能成为读书会、汇报会或表扬会了。你说了他说,他说了她说,没有火花,没有碰撞,没有灵感。由此,讨论会越来越窄,越来越弱。

通过教师不断地扔出问题的石子,或者让学生相互投石问路,都可以对马上到来的下一轮讨论掀起。我曾经在关于信息发展的讨论课上专门设置一个“质疑小组”,目的就是让他们随时投出诸如“你有没有受过骗”、“你会用Wifi吗”、“你有没有会网友”、“你的智能手机是什么系统”等问题的小石子,刺激更多学生参加讨论,实际上也是为更广泛的讨论之路指引方向、刺激动机。

讨论的广泛参与性来源于问题的不确定性和多样化。因此,要么设计的问题的结论不要太具体,要么多层次多种类问题做预备,要么随时针对性产生更多的新问题……

顺水推舟,灵活运用各种讨论形式

讨论不按预期的方案走,最后只能是斩断一个讨论另起一个讨论。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讨论原本就是一个收敛发散的过程,需要师生定时进行集中总结。先放出问题去,最后拉回结论来——这是讨论的最基本的形式。

具体到不同的课堂内容,还可以有不同的讨论形式。比如,对于主题比较明确的一节作品课,可以采取向导式讨论。按照讨论的环节,从创意、规划开始,到素材选择、制作作品为重点,再到评价、交流为结束,每一个阶段讨论的问题有方向、有预设、有指导,到了这一步讨论好这个就没的再讨论了,就只能进入下一步讨论。又如,对于话题敏感的内容,可以采取辩论对抗式大讨论。“技术快速发展给人带来了什么”、“宅在家里上网有没有好处”等问题的讨论,在不同的意见之中可能会给大家的体会更深,强于说教。

动中有静,让讨论的氛围更美好

篇11

《标准》基本理念第一条中用比以前更为明确的语言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新课程实验已经3年有余,对课改实验,广大实验区的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新课程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主要存在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本人结合我教学实际来谈谈体会!以便同各位同人共享。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篇12

有的小组总是个别学生在唱独角戏,只要这个学生一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学生就跟着说,根本不用讨论,像这样意见高度统一是不是好事?

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一幕,如:上人民币这课时,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买铅笔盒,要7元钱,而你只有5元钱,钱不够怎么办?这时一个学生说:“我可以和卖东西的人还价”。另一个学生说:“超市里怎么能还价?我觉得打电话叫妈妈送两元钱来就行了”。这时第一个学生又说:“打电话也要钱,送两元够吗?你还是组长?他俩你一句我一句谁也不服谁。后来我说;“你俩都是一个爱动脑的孩子,你俩想出的方法都很好”。他俩总算平息下来了,但是下课他俩又争论起来了。学生出现分歧时,有时会借题发挥,扩大到对人的看法,甚至演变成对别人的人身攻击,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这并非是他有意而为,这也不是争论之过,像这种显现的现象,在老师的觉察之中,还能弥补,如果是隐现的怎么办?

篇13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常见教师把题一呈现,便马上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在教学实验中,我曾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对问题直接讨论,第二组独立思考,第三组先独立思考然后讨论,经过多次实验结果发现:第三组学习效果最好,第一组效果最差。第一组的学生容易注意到别人的意见,思维活动受到了束缚,容易得出一些倾向性的结论;第三组表现在它的“预热效应”上,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活动,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积思广益的学习。第三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解决问题的途径上、质量上都优于其它两组。可见,讨论的方法很值得推敲。

五、讨论的氛围要和谐

讨论应营造一种氛围,使每位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小组中的成员不是批评别人的意见,而是倾听、补充、完善所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观点即使错了,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才能真正明白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

六、要培养学生“三会”

有的老师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讨论时,学生各说各的,有的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互相配合,不善于尊重别人的意见,也不善于做必要的妥协。学生讨论后,教师依次听取汇报,汇报完毕,活动便宣告结束。

为此老师要培养学生“三会”:一是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二是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的解释;三是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也在交流和碰撞中,一次又一次地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

课堂讨论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当然,课堂讨论还应注意讨论的问题应有多种解决途径,讨论中教师应适时加以指引、点拨,讨论的组织形式应多样化,尽量避免一问一答的形式,如何防止两极分化等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