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重点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学重点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学重点知识

篇1

滑动变阻器的基本连接方式:(其中Rf为测量电路的负载,R0为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U为“+”、“-”两点间的电势差)。

1.限流式接法:如图2甲所示,连接滑动变阻器的导线应接其同侧端或对角线端(图2)。

电路特点:电路简单,能耗少,但电流电压的调节范围较小:负载Rf 上的电压调节范围:Rf U/(Rf+R0)≤Uf≤U;Rf上的电流调节范围:U/(Rf+R0)≤If≤U/Rf。

滑动变阻器的选用:一般用于负载的电阻小于变阻器电阻值或与变阻器电阻值差不多时,用作控制电路。通常限流式接法选较大电阻值的滑动变阻器,这是减小实验误差的需要。

例1 用伏安法测量某电阻Rx的阻值,现在实验器材如下:

A.待测电阻R:范围在5~8Ω,额定功率1W;

B.电流表A1:量程0~0.6A(内阻0.2Ω);

C.电流表A2:量程0~3A(内阻0.05Ω);

D.电压表V1:量程0~3V(内阻3kΩ);

E.电压表V2:量程0~15V(内阻15kΩ);

F.滑动变阻器R:0~100Ω;

G.蓄电池:电动势12V;

H.导线,电键。

为了准确地测量,并保证器材安全,电流表应选_____,电压表应选_____,并画出电路图。

解析 该题既要选择线路结构,又要选择仪器。先确定测量电路,额定电压Um=PRx=8≈2.8V,应选电压表V1。额定电流 Im=PRx=15≈0.45A应选电流表A1。由RARV=24.5Ω>Rx知,应选外接法。再确定控制电路。由R=100Ω>10Rx知,应选择限流方式电路,其电路图如图3所示。

2.分压式接法:(图4)如图乙所示,与滑片相连的电路和变阻丝并联分压,必须上接一端下接两端。

电路特点:电流电压的调节范围较大(可以从零起调):负载Rf上的电压调节范围:

0≤Uf≤U;

Rf上的电流调节范围:

0≤I≤U/Rf。

滑动变阻器的选用:①通常测量电路中(实验仪器――电表量程或待测电阻)的最大允许电流小于限流电路中的最小电流,需要用分压式;

②当负载电阻远大于变阻器阻值(Rf≥R0),负载分压所得到的电压几乎与负载无关,仅由与负载相连的滑片的位置确定。

③要求尽可能高的精度,并能测得多组数据是,(如校电表),必须用分压式。

例2 如图5所示为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阻值的实验所需的器材实物图,器材规格如下:

(1)待测电阻Rx(约100Ω);

(2)直流毫安表(量程0~10mA,内阻50Ω);

(3)直流电压表(量程0~3V,内阻5kΩ);

(4)直流电源(输出电压4V,内阻不记);

(5)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0~15Ω,允许最大电流1A);

(6)电键1个,导线若干条。

根据器材的规格和实验要求,在本题的实物图上连线。

解析 该题中仪器已给定,只需选择线路结构。

解1:先确定测量电路,由R0=RARV=500ΩRx 知,应选外接法;再确定控制电路,由R=15Ω<Rx/2知,应选分压式电路;最后画出电路图如图6所示。实物连线如图7所示。

解2:测量电路Rx/RA=100/50=2,没达到内接要求,又因为RV/RA=5 000/100=50,所以电流表用外接。控制电路若用限流式电路,当开始使用最大阻值时电路中的最小电流Ii=E/(R+RA+Rx )=4/(100+15+50)≈0.022 4A=24mA,已超电流表量程,所以为保护器材,必须用分压式电路,且开始时触头滑到最右端,使流过电流表电流最小。

连线时应先连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两端,再连电流表电压表。

篇2

语境实践内容是以教材为本,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适当向课外延伸,就能使学生把一种情景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运用到另一语境之中,从而培养语言应变能力。笔者就此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1.课堂教学时的语境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用全英文式的课堂用语来组织教学。英语作为一种交流信息的工具, 中国学生之所以学起来困难, 主要是因为缺乏运用的环境, 不像婴儿学习母语, 生活在所学的语言环境中, 直接接触信息源。根据教材内容, 我们把语境实践课分为室内语境实践课和室外语境实践课, 两种教学互含互补。恰到好处地使用简单易懂的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激发学生模仿教师用英语组织语言的欲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对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盲目地追求“全英文式”,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用语。特别是在面对新生时,教师可以从最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然后再逐步加大难度,将学过的单词、短语、句型等循序渐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大多数学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全英文式”的教学模式,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辅以眼神、手势、动作、表情、以旧内容替新内容等形式来做适当的解释说明,但尽量要避免用汉语解释。

2.渗透活动, 延伸语境。我们在语境教学实践中, 界定知识主题, 寻找渗透点,实现教学内容的相互渗透; 界定能力主题, 利用切合点, 实现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 界定情感主题, 培植生长点,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鲜明个性。如在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中, 按照“室内与室外并重, 课内与课外并举”的基本要求, 尝试推行了多项教学活动, 初步形成了英语语境实践教学由室内向室外延伸、课内向课外发展、单学科向多学科渗透的发展格局, 确保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 使他们“得法于课内, 受益于课外”。因此, 我们将语境教学的范围更多地定位于课内外衔接、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模式, 组织了英语角、英语广播、英语沙龙、英语演讲、英语课本剧、故事会、英语手抄报、英语磁带作业、英语卡片的手工制作等多项活动。尤其是《学英语》报赏析栏目的开播, 不但丰富了广播内容, 也优化了学校英语橱窗的创办质量, 使其成为一道亮丽的校园风景线。几年来, 笔者一直坚持“办好一份英语手抄报”“抓好节日英语活动课”“设立校园英语广播站”“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等一系列活动, 拓展语言实践的空间, 丰富语言实践活动的内容, 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使学生在互动交际的实践活动中, 不断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篇3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

综合评价特别注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评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更懂得自己的“闪光点”,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在我的课堂上有很多这样的声音:“老师,××的回答基本正确,但我想补充一下……”“我有不同的意见我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我觉得××进步很大如果在……地方改一改就更好了。”本来很严肃的课堂鲜活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篇4

1、电工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在传统的电工实验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在进行电工实验时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有很多,如果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操作不当,就会对仪器产生造成损坏,产生一些严重的后果,对于在实验中仪器所使用的电压超出了仪器的额定电压,也会产生一些安全隐患的。为了减少在电工实验中的危害,在不断地进行电工实验教学的新方法时,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这些还是没有办法让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在不断的研究和改进中,中职电工实验教学还是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1) 理论和实验分不开。电工教学的理论教师不进实验教室,他们只是关注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关心的很少。这样就会影响到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 对教学模式缺乏一定的科学认识。实验老师会在课堂上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进行讲解分析,会画出电路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在有的时候会把实验的结果直接的公布,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把教师的教学模式完全的吸收,这样不能使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这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互矛盾。

(3) 电工实验教学的内容单一化。对于实验性的实验进行的较多,在实验项目的创新上和综合设计上的教学就会相对的缺乏一些。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本来就不是很广,这样就会变得很窄,对于电工实验的创新和设计就会淡薄,学生在创新和设计上的潜能就不能被激发出来,不利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实施。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实验教学和生产形成了两个方向上前进,主要还是因为学生没有太多的经验。

(4) 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不够强大。实验教学电工实验教学体系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拥有高素质的教师可以教育出优秀的人才,但是在中职院校中教师大多是年轻的,他们的实验教学经验不是很多,对于电工实验的研究也不是很主动,所以在中职院校中教师的专业队伍不够强大。

(5) 传统的电工教学只是注重理论教学,不能让学生在实验让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在近几年,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现状更是影响着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所以借鉴其他学校的实验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加入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对电工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2.1将实验课程进行分类设置。

把电工实验课程进行调整,把电工实验教学进行分类,让电工实验教学从理论向着实践的方向进行转变,把知识由浅到深的传输给学生。(1)实验的基础知识。将实验的基础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比如安全知识、注意事项等。(2)基础性的实验。安排一些基础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一些基本的简单的电子仪器,认真的学习这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为以后的实验打下基础。(3)设计型实验。对学生进行一些设计实验,让学生在课后自己独立的完成电路的设计,并作成报告,在课堂上进行验证,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综合型实验。给学生安排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实验,让学生进行分析研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5)仿真实验。利用一些先进的仿真电子软件,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实现在电工设计上的信息化,学生运用计算机来完成电路图的设计,在计算机上对电路图进行测试等,这是把电工教学和最新的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劲头。为了使学生更加积极的进行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上的实验安排和教学可以充分的让学生来完成设计内容。

2.2分层教学

根据电工学习的学生不同学习专项和不同的年级,将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度和难度上的分类。对于电工专业的学生加大他们的训练力度,在完成教学规定中的实验内容后增加一些训练项目。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程上的内容教学,一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工具的使用、基本元件的检测和认识以及对电工专业兴趣的培养为主,二年级的学生主要是集成电路、数字电路等综合的电路调试和安装,三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对产品整机的组装、调整和维修的掌握。通过使用各种仪器进行测量,帮助学生对电路的理解。

2.3开放实验室

电工实验教学的改革对开放实验室的设置很重要的,根据中职学校的人力物力等条件,现在想要做到对实验室的全面开放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只有在实验室闲置的时候进行开放,由于实验的学生很多,他们的能力有各不相同,所以可以对在电工实验中失败或者是完成的不好的学生开放实验室,让他们重新进行电工实验,如果有需要实验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电工实验的指导,,帮助学生进行电工实验学习和实验教学的改革。

小结

篇5

3.干冰――分子晶体

干冰晶体中的CO2分布在立方体的顶点和面心上,分子间由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形成晶体(见图7)。C02分子内存在共价键,因此晶体中既有分子间作用力,又有共价键,但熔、沸点的高低由分子间的作用力决定,影响分子间作用力的主要因素是相对分子质量,从晶胞的结构可知与一个CO2分子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O2分子共有12个。

4.石墨――混合型晶体

石墨晶体为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每一层内C原子间以共价键形成正六边形结构(见图8)。由于层内C原子以较强的共价键相结合,所以石墨有较高的熔点。但由于层间的范德华力较弱,层间可以滑动,故石墨的硬度较小。因此石墨晶体又称为过渡型晶体或混合型晶体。石墨品体中每个C原子只拥有其所连接的3个C-C键的1/2(3/2个),因此晶体中C原子与C-C键数之比为2:3。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作用力分析、轨道杂化和晶胞计算等知识,对考生观察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例2 氮化硼(BN)晶体有多种相结构。六方相氮化硼是通常存在的稳定相,与石墨相似,具有层状结构,可作高温剂。立方相氮化硼是超硬材料,有优异的耐磨性。它们的晶体结构如图12所示。

(1) 基态硼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_____。

(2) 关于这两种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立方相氮化硼含有σ键和π键,所以硬度大

b. 六方相氮化硼层间作用力小,所以质地软

c.两种晶体中的B-N键均为共价键

d.两种晶体均为分子晶体

(3) 六方相氮化硼晶体层内一个硼原子与相邻氮原子构成的空间构型为_____,其结构与石墨相似却不导电,原因是

(4) 立方相氮化硼晶体中,硼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_。该晶体的天然矿物在青藏高原下约300 km的古地壳中被发现。根据这一矿物形成事实,推断实验室由六方相氮化硼合成立方相氮化硼需要的条件应是一。

(5) NH4BF4(氟硼酸铵)是合成氮化硼纳米管的原料之一。1 mol NH4BF4含有_____mol配位键。

解析:(1)基态硼原子核外有5个电子,分别位于1s、2s、2p能级,根据构造原理知其基态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1。

(2) a.立方相氮化硼N原子和B原子之间存在共价单键,所以该化合物中含有σ键而不存在π键,故错误。

b. 六方相氮化硼层间的范德华力较小,其质地软,故正确。

c. 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所以N原子和B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正确。

d.立方相氮化硼为空间网状结构,不存在分子,为原子晶体,故错误。

(3) 六方相氮化硼晶体层内一个B原子与相邻N原子形成3个共价单键,且B原子不存在孤电子对,所以构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该物质的层状结构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电子,所以不导电。

(4) 立方相氮化硼晶体中,B原子和四个N原子形成4个共价单键,所以B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杂化,在地壳内部,离地面越深,其压强越大、温度越高,根据题干知,实验室由六方相氮化硼合成立方相氮化硼需要的条件应是高温高压。

篇6

二、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培养融洽师生关系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改变教法,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形成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针对学生较喜欢有趣味的活动这一特点,我认真考虑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如进行学生间的配对对话练习,结合课本内容组织一些小范围的调查、猜谜,或短小的英语小品表演等。而对于较为系统的语法知识,我就把语法点结合到令学生感兴趣的操练中,经过多次重复练习,让它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概念,加深记忆。通过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掌握了更多的知识。

三、加强基本训练,夯实语音基础

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语音的学习是一种习惯形成过程,需要经过大量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因此,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的听说训练,创设情境,多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语音练习,让学生多听多说,鼓励学生大胆开口练习,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对于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给予耐心帮助,多表扬,多鼓励,同时提倡小组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加强语音的基本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不断夯实语音学习基础,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领下,我选择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即在一个相对轻松活泼的英语听、说、读、写的环境中,使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优化课堂气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情景教学法。在教学中,我经常运用模拟情景法,创设接近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帮助学生了解对话内容,再现对话情境,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表达激情,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积极地参与对话活动,从而加深对对话内容的理解。

篇7

初中科学课程的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提出合理的假设、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又是实验教学的灵魂所在。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有利于他们提高以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经典实验是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优秀范例,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设计闪耀着科学家的智慧,体现了科学研究方法,可以让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和引导,从模仿创新开始,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原创创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能力。

有关“植物的光合作用”的知识点在初中科学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教学中,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精妙绝伦的经典实验却往往被认为只是展示知识的一种形式,它的其他功能却被忽视了。其实,光合作用的发现史不仅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还有着更多的教育教学意义:利用科学史的“故事性”,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温先人勇于探索的过程,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更为有效的是,学生可以从光合作用经典实验中学习到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智慧,这也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

学情分析

一、学生起点能力

在小学阶段已知道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动力等也有所了解;已经历过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隐性或显性地接触过建立假设等研究方法;隐性或显性地进行过合作交流。

二、学习目标分析

本节课以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经典实验为载体,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分析,建立光合作用的模型,掌握设计实验的规则,进而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领悟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其中,根据J.R.Anderson的AcT理论,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设计实验的规则属于程序性知识。

对光合作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建立假设等

研究方法及合作交流有初步了解——起点

习得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动力等,

从而建立模型——使能目标一

分别习得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实验、

选择实验材料等规则——使能目标二

综合运用实验设计规则,在新情景下

设计实验方案——终点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研究经典实验大致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动力等。

二、过程和方法

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收集和处理事实得出结论;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提出假设、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实验等方法。

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领悟“科学知识真实可信,但它不是绝对真理”;激发科学兴趣,感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树立“怀疑、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

一、实验器材

烧杯、金鱼藻等水草、玻璃棒、水、不同瓦数的电灯泡等。

二、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设备

用于设置真实的问题情景、展示经典实验过程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计算机、视频展示台等设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原有知识,寻找新知识固定点

师:“民以食为天”,动物需要以食物来维持生命,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其质量增加几百至几千倍,它的食物是什么呢?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段录像《阳光下的魔术——植物的光合作用》。

【探究式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探究能力和认知基础上。这里的提问和录像,意在激活、提升学生的原有知识,帮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图式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二、设置问题情境,告知学习目标

师: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那么,科学家是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索发现光合作用的呢?今天我们要学习、模仿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方法,争取自己也能创造性地设计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置疑难问题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精神保持亢奋状态,为课堂学习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通过告知学习目标,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活动的意义指向,使学习的目标成为一种有力的探究动机。】

三、呈现学习材料,小组合作探究

利用多媒体图文结合逐个展示有关经典实验,引导学生围绕引导性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部分探究内容见表1),并将探究结果填入表2。

【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往往只满足于新奇的现象,所以要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设计和展示序列化、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引导性问题,为学生探究学习提供“支架”,引导他们定向探究,持久地进行思维活动。

学生在序列化问题的引导下探究分析经典实验,从而“发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动力等知识,这是主动积极、产生式的建构过程,有利于使知识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取;通过系列经典实验的展示和分析,让学生感悟到科学是发展变化的探究过程,不是绝对的真理。

为了让学生习得关于实验设计能力的程序性知识,采用了如下的教学:首先,学生在教师提供的经典实验和有关问题引导下,经过讨论和反馈,逐个“发现”实验设计规则——设置对照实验、排除干扰、控制单一变量、恰当地选择实验材料、显性化实验现象(如,运用老鼠和蜡烛创造条件,使在自然环境中无法观察到的空气成分变化间接地表现出来)等。这是奥苏伯尔同化论中的上位学习的一种形式——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简称例—规法。这是为了使学生的认识从直观到概括、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引导学生将实验设计规则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去,经过在变化情境中的练习,促进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和掌握,逐步使各条规则由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形式,使相应的规则向办事的技能转化。】

四、归纳习得知识,建立知识模型

师:几代科学家历经200多年,才基本弄清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植物整体图)请你们归纳以上每个实验的结论,在图中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动力等。

学生回答结果如图1。

【学生获得知识的标志是大脑中储存和建立了很多准确而又彼此联系的信息网络。本教学环节把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产物、原料等分散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的关系,还应用表象策略,把言语信息集合到学生熟悉的植物图片模型上,让学生通过双重编码形成模型,将新接受的信息与大脑中原有的信息紧密联系,建构成新的认知体系,促进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提取。】

五、综合应用规则,设计实验方案

师:在20世纪,至少有6次有关光合作用的研究成果荣获诺贝尔奖。探索并没有结束,希望你也能参加到科学研究中来!现在请同学们运用实验设计规则,探究一个真实问题:

小明妈妈从水族馆买回来几棵水草,让小明放在水族箱内,说这样水中会有较多的氧气让鱼儿呼吸。爱动脑筋的小明想让这几棵水草释放出更多的氧气。你能想办法让水草释放出更多的氧气吗?你可以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吗?请你用图片或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实验设计。

用多媒体图文结合展示这个应用性问题后,将实验装置(如图2)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植物“冒气泡”。然后,学生分小组讨论实验设计方案,各组用视频展示台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和全班同学辩论、交流。

【学生掌握智慧技能的行为指标是看他们能否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规则做事,而不是能否陈述规则。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将实验设计规则独立地应用于解决新问题,促使智慧技能达到自动化。这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进行综合、归纳、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属于信息加工阶段,它有利于启动学生的大脑内化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例如:有的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提出将适量的雪碧倒入水中,以增加水中的二氧化碳,促进水草光合作用;还有的学生提出光的波长也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效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创造的火花可见一斑。在选题方面,充分考虑了教学任务的情境性和真实性。“怎样才能增强水草的光合作用”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成为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有效切入点。】

六、课后继续探究

师:叶脉是运输水的结构,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证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你也可以设计实验探索其他问题。

【加涅认为学生学习的结果能使其才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而设计实验方案又是高级的智慧技能,需要组合若干规则解决复杂问题,学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多次进行变换情景练习才能逐步达到自动执行的程度。】

教学反思

一、探究课要以具体的知识为载体,以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为中心目标

本课是一节探究式教学课。在这节课中,学生以光合作用发现史为探究的载体,以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探究的背景,以真正理解实验设计策略并学以致用为中心目标。

科学探究必须以具体的知识为载体,它不能独立于具体知识之外。本活动以光合作用发现史为知识载体,引导学生沿着光合作用发现的历史线索,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1629年海尔蒙特1771年(光合作用年)普利斯特利1779年英格豪斯1864年萨克斯1880年恩吉尔曼……通过分析系列经典实验得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动力,并用表格一一总结,然后通过归纳,抽象出光合作用模型,从而为学生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提供相关的基础知识。

设计真实的问题情景。探究“怎样才能增强水草的光合作用”这个真实的问题,将科学概念与生活现实相联系,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生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亲切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引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从而强化理解和记忆。

“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是整节课的中心目标。首先,教师介绍体现了理性之美的经典实验,为学生提供典型的榜样和范例,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推理,培养思维的缜密性,并引导学生从经典实验中挖掘、学习科学巨匠独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为了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实验设计方法,采用“螺旋式教学法”——海尔蒙特实验的排除干扰因素、普利斯特利实验的排除干扰因素和设置对照实验、英格豪斯实验的控制单一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恩吉尔曼实验的巧妙选材以及创造条件显性化实验现象等,使学生在课堂中多次接触具有启发性的实验设计方法。然后,通过开放的发散思维建立假设,综合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当堂模仿设计并实践探究实验,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

篇8

教育部在对四六级进行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2007年后的四六级考试不再设及格线,不颁发合格证书,并且再次重申高校不必把考试跟学位和毕业证书挂钩,甚至其改革还有可能放宽对考研和用人单位招聘的政策。并且2017年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将降低英语的分值。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许多人在猜测全民学英语的要求和现状是否要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更有一些学生欢呼雀跃:“终于要摆脱学英语的噩梦了。”这样的反响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英语教学的状态,因为追求超高目标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部分学生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有一纸证书能继续学业、得到好工作或提升在工作单位的职位,这两项改革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最重要外因动机有相当程度的弱化。众所周知,在各个领域的学习行为中,动机都是影响学习成绩和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英语的学习和教学方面也是如此。语言学家Gardner(1985)把学习外语的动机分为以下四个方面:⑴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⑵学习中做出的努力;⑶实行目标的愿望;⑷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作为既非本国语又非官方语言的英语,失去了考试的目标,又很难营造“自然习得”的语言环境,树立和实现学习英语的愿望自然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对其的热爱。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首先采取积极的态度,从别的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重新激发起对英语学习及其知识积累的渴望,从而产生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在此过程中,努力开发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很多著名人物也都对兴趣在学习行为中的重要性做出过评论,可见兴趣是一种多么重要的无形动力。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历中体会到,通过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生成和发展都是由某种文化决定,并反映这种文化,同时又起到传播这种文化的作用。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语言,但也只有在了解有关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才能充分地理解反映这种文化的语言。

以笔者多年来从事教学的经历对比认为,由郑树棠为总主编、每册均含《读写教程》、《听说教程》、《泛读教程》、《快速阅读》和《综合训练》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选题广泛,内容多样,信息性强,文化内涵丰富,在巩固和强化专项能力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不仅使其较为熟练地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而且非常适用于准备相应的考试特别是四级考试的学生。但是在目前追求考试的目标弱化的情况下,该如何使学生激发起学习英语的动机,笔者就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为例来说明文化背景知识的介入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所起到的作用。

文化背景知识在理解内容过程中的作用

1.寓教于乐

在调查学生学习英语方面最大的困难问题上,大多数学生众口一词的是“记单词”。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础之基础,且量之巨大令许多人头疼。那些之所以学不好英语的人,皆是因为缺乏记忆单词的巧妙方法,导致从学习开始阶段就记忆困难,从而面对更多的词汇时失去兴趣和信心而放弃。然而记忆的规律又确实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机械过程,因此,要想改善词汇方面的记忆,就需要赋予词汇记忆以趣味性,开发出学生对学习单词的兴趣,使枯燥的重复模式首先变成形象的认知,进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最终激发学生记单词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的课后练习中设置有Word Building一项,其目的就是想让学生在总结、训练前缀、后缀和合成词中了解及习得英语构词法的方法和规律,期望对理解、背诵单词所有帮助。但是,如果只是把这个练习当作是纯粹的记忆掌握行为,那也是很单调的。这时候,教师引入一些文化背景,不仅可以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还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转被动为主动。比如,第二册Unit 3的单词表里出现A-OK一词,虽然学生已经非常熟悉ok这一表达,但并不了解这一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典型、最成功的美国英语”用法的来源。经讲解,他们才会从故事中知道,原来O.K.与美国第八任总统Martin Van Buren有关,是Old Kinderhook的缩写。而A-OK居然是误打误撞造出来的一个词。

一些学生把听力课当作是睡觉、放松的时间,因为大家都知道听力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以量达到质的飞跃,就是强化性地反复主动接收所听信息,一旦思想神游,就会越走越远,跟不上内容节奏,进而昏昏欲睡。教师戏称听力课上的英语简直就是催眠曲。而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若是为了提醒、迫使每个学生都能始终保持清醒状态而采用频繁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也是不可行的。因此,教师就需要心细,在每次内容中找出几点可以引发学生趣味的文化知识来调节下心不在焉、无精打采的氛围。比如听说教程的第二册Unit 3 Homework部分里的文章材料提到“many people believed that getting a divorce was a luxury that only the rich could afford”和“Hollywood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the divorce capital of the world”,教师就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明星离婚财产分割的花边新闻给学生,学生肯定会立刻活跃起来,并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再仅是停留在表面,而是会留下一定印象。

2.增强理解力

英语学习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言及文化之间的相互转换的思维方式,大部分学生,尤其理工科学生对于英语文化背景不熟悉,往往只是能够翻译出字面和语法方面的意思,但是对文章里更深层次的含义把握不了,更谈不上欣赏英文的优美表达了。笔者在从事大学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发现,理工科学生对文化知识了解较少,从而限制了其对篇章内容的习得。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这方面的困难。《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中比较典型的一课就是“As His Name Is, So Is He!”。文章表现名字与人物性格之间关系的主题。不过其中列举太多我们中国学生仅是听过但对其意义完全没有概念的西方人名,造成在读的过程中被漫天的英文名字搞得眼花缭乱,读完后仍然稀里糊涂的结果。对这篇文章的讲解就必须导入与人名相关的文化背景。同时介入学生比较熟悉的中文名字加以比较,让学生理解得更全面、更清晰。比如,文章开头就给读者带来问题:为什么要把Debbie改成Lynne?为什么Debbie让人觉得应该是个厨师的名字?原来起源于希伯来语的这个名字往往被描绘为可爱、健康、健谈、活泼的人物形象,厨师常给人健壮的印象。Lynne在西班牙中的表现形式是 Linda,英格兰语中拼写为 Lynn, 意思是瀑布或水池。因此给人感觉姿态优美,身型高挑、纤细,个性独立。文章提到改名字的这个人物恰好长相漂亮,姿态优雅,所以为什么Lynne更适合她。整篇文章贯穿了这样的一一解释,完全了解了名字背后的故事才能到达卓有成效的结果。

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入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透彻理解。第三册的第四单元中Section A的文章 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就需要相当多文化背景知识的辅助才能对其五个各自独立但又相互之间关联的部分理解更深入。文章分别对这五个象征主要做了历史发展的讲解,但对其被看作美国象征的原因却没有明确地表述。其中的自由女神像最为中国学生所熟知,但她到底代表什么可能很多学生根本不明白。至于“美国哥特式”这幅画和野牛镍币,知道的人就更少了。这五样事物关联着一些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只有搞懂了这些,才能完全理解自由女神像反映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崇尚自由的理想;全世界小女孩心中渴求的芭比娃娃是美国人眼中美女的形象,代表美国女性;表现美国农民庄重自豪感的油画《美国哥特式》象征美国人所看重的顽强逆境的精神;野牛镍币应该代表了美国人敢做敢当、承认错误的勇气;身材高大、笑容可掬是美利坚民族和人民的形象。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代表美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些文章,仅从解读文字也能对内容及其主题理解得比较详细,但若是增加目的语文化知识,并通过与本民族文化的对比,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使得学生既获得更多他国文化的知识,同时又重温了本民族的文化。

3.扩充基本常识

有时候对于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应该具备的英语基础常识。比如,第一册里Unit 8中出现的 “black coffee”,许多学生都会翻译为“黑咖啡”,其实,这个表达涉及到英语中颜色词汇的用法,不加牛奶时的纯的“清咖啡”就是黑色的,由此可以让学生推导出“white coffee”应该是指加了奶的咖啡,这样的咖啡还可以叫做“milk coffee”,最近几年出现的马来西亚的所谓“白咖啡”其实就是一种加入奶精或炼乳的“white coffee”。接着再给学生补充从口味角度描述咖啡的表达“strong/weak coffee”,进而列出一些他们所熟悉的诸如“mocha”、“cappuccino”等几种咖啡的英文词汇。如果发现学生仍然热情高涨,可以趁热打铁再给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含有“black”的事物的表达。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情绪,还扩充了必要的知识。

结论

大学之前英语教材基本涵盖了所有语法知识,因此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应当是教授学生在巩固词汇量的基础之上获取更多信息的能力,以上的论述可以充分说明课堂上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是必不可少的。教授就要从诸如词语、社会风俗、价值观念、历史事件等多方面输入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和享受。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2]郭亚莉:《如何积极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国英语教学》,2003。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马蓉:《合作学习研究评述》,《中国英语教学》,2003。

[5]屈延平:《文化对比语篇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6]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外语界》2001。

[7]魏望东:《英语语言教学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影响因素》,《中国英语教学》2004。

[8]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外语界》2003。

[9]张金霞:《浅谈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10]赵厚:《论文化教学原则》,《外语教学》2002。

[11]Chan Victoria,“Learning Autonomously: the Learner’s Perspectives”Journal of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2001).

[12]Lado, Robert.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

篇9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政治对于学生德育的培养越来越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抽象性的理论知识传统灌输式授课方式依然无法适应于当代新课改的教学任务,新课改的目的是的高中政治教育应当做到理论与时政的结合;要做到情与理的契合;抽象与现实的汇通。高的高中教育逐步走向人性化、积极化,能够符合现代高中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时代需求,让高中生身心、思想健康成长。

一、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的教学难点

(一)高中政治教学角色的改变

传统的高中政治应试教育,老师作为教学任务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老师的责任义务是将逻辑化、规范化的政治理论知识机械式的阐述给学生,学生则需要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以及填鸭式的背诵方式从而完成学习的任务。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需要的是知行合一。这就使得老师从过去的课程阐述着成为当下的课程引导者,而学生则成为教学任务的主体,这就使得老师应该认清课堂角色的转变,要以学生思想认知水平的提高进行专项课程规划与设计,以思想政治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为前提,避免以成绩来检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教学课堂效果[2]。

(二)新课改下政治教学目标的转变

应试教育下的高中思想政治给予学生们一种误区,认为是政治脱离实际,思想没有提高的必然性。这是由于“成绩论”的教学体系影响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的课程体验,导致思想政治教学与学生实际体悟相背离。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需要拓展课堂的灵活性以及开放性,也就是政治教学课堂上需要学生具备政治学习的愿望、兴趣、方法。要促进学生自主、全面、个性的学习。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教育心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实现对学生人生方向的正确引导。

(三)新课改下政治教学方式的转变

以往的考评机制导致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离不开以考试为重心的教学,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理解政治课程与自身的内在结构与逻辑联系,老师单纯的划重点,学生大量时间的快速记忆与背诵。使得学生丧失了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着需要需要政治教学重体验、重参与、重过程。这就需要学生与老师有着足够的交流;需要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需要学生自己感悟与反思,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养。

二、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模式

(一)教学观念是重心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是有血有肉的,所面对的并不是应试教育下的做题机器,而是一位位有灵魂、有思想、有权利、有尊严的青少年。过去的学生胆小,缺乏学习的激情与兴趣,这就需要老师结合新课改的任务目标,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友好正确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帮助缺乏自信心、勇气的学生走出障碍;帮助缺乏兴趣的学生走出困境,找到学习的方式及激情{3}。因此,新课改下的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受集体学习的温暖与友爱,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以及激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自主学习是要务

自主学习是学生完成课堂成果的重要方式,过去单纯的填鸭式背诵教学已不适应于新时期学生的发展。而自主学习请强调的是学生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互动学习。互动学习需要兴趣动力,沟通动力以及问题动力。学习的方式内容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目标就是为了调动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完成学生逻辑思维的开发以及个人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是方式

新课改下的教学内容依然不拘泥于应试形式,因此对于老师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老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同时要理解新课改的目标要求,认真研究当下课程教学难点及教学方式。老师需要联系时代背景,熟悉现代化教学中的设备,如:多媒体、因特网教学,认识到现代化教学中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的展示对于课程质量的帮助。新课标下的政治教学需要老师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过去单一、枯燥、抽象的政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以及政治学科的精彩{4}。

(四)心态成长是目标

新课标既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传授培养,更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根据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把课堂当成学生成长的乐园,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和平台。使知识教育结合实际生活,落到实处,发挥出实效。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实际生活中更能体现知识的价值的知识应运的乐趣。

结束语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采用了全新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式,本着激发学生潜能,点燃学生激情的目标,注重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更加重视学生心态,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对于学生素养的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更是走在新课改的前沿,“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思路,尊重学生的学生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及掌握政治知识,而且体会到政治对于自身的价值和提高,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新课改教学的受益者。

参考文献:

[1]何胜武.试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政治教学改革[J].文理导航(中旬),2013,06:52.

[2]马金虎,阿金英.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特点与要求[J].甘肃教育,2013,15:50-51.

[3]任志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47.

[4]邱泽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5,07:67+82.

[5]胡映月.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新课程(中)2015年04期

[6] 谢健波. 突出问题引领,简约教学过程――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简约化处理[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年25期

篇10

1.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与分类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是化学修饰电极的关键问题,制备过程中关于修饰方法、过程步骤、制备的优劣都对化学修饰电极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按照化学修饰电极上面固定材料的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单分子层、多分子层以及组合型等三大类. [1]其中多分子层以聚合物薄膜为主。电极表面的修饰方法按照修饰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共价键合法、吸附法和聚合法三类。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使用单一的方法,而是这几种方法组合使用完成对化学电极的修饰过程。大体的分类如图1所示:

图1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和分类

(1)共价键合型

我们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固体电极如金属、金属氧化物以及石墨等等,表面存在着多种含氧基。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氧化还原处理增加含氧基的数目,让其与修饰化合物进行共价键合反应,把特定的功能基团留在电极的表面上。共价键合法的修饰物固定比较牢靠,但是修饰过程复杂,并且修饰效果不高。

(2)吸附型

吸附法最常见的应用是单分子层修饰电极的制备,有时也用于制备多分子层修饰电极。

(3)聚合物型

聚合物型是利用一些聚合方法方法在电极表面形成修饰膜。其中电化学聚合方法是很重要的薄膜合成法方法之一,它主要是利用氧化或者还原反应在电极上产生自由基,然后再经过缩聚反应制备该薄膜。聚合物方法形成的薄膜稳定,厚度均匀并且可控。因此在薄膜制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类型

纳米材料表面覆盖着的是一层非晶层,该层没有短程序和长程序。由于原子的周围原子很少,产生了许多悬空键表现出极大地极性。具有相当高的催化效率,因此其是一种很好的修饰材料,并且具有极大的潜力。现如今关于碳纳米管修饰材料的研究很热门。

鉴于碳纳米管的良好的电子特性,其进行化学反应时能很好地促进电子的迁移。关于单壁和多壁的纳米管都可以用来修饰电极和制备电极。其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 碳纳米管糊电极

Britto 在1996年将碳纳米管调匀后导入到玻璃管中,并用导线引出,制备出来了碳糊电极。这是碳纳米管在点分析中的最早应用,随后牛津大学、清华大学等也相继制备出了各种糊电极应用于各个领域。[2]但是上述几种纳米管普遍存在着重复性较差、寿命较短等,虽然制备过程较为简单,但是应用受到限制。因此,人们开始便致力于应用更广泛的碳纳米管薄膜修饰。

(2)碳纳米管薄膜修饰电极

碳纳米管有着诸多上述优良特性,但是其的不溶性大大限制了其在碳纳米管薄膜修饰电极方面的应用。碳纳米管的不溶性表现为其几乎不溶于所有溶剂。我们在制备前需要将其进行超声分散得到悬浮体系。根据所用分散剂的不同我们分为以下几个体系:碳纳米管-有机溶剂分散体系、碳纳米管-硫酸分散体系和碳纳米管-表面活性剂分散体系。

二、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1.碳纳米管修饰电极测定环境中的重金属阳离子

环境中的重金属阳离子Pb2+、Cd2+、Hg2+等是重金属污染物,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发育,因此对其检测是至关重要的。利用纳米管―石墨糊电极对水体进行测定,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2.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测定环境中的阴离子及其化合物

存在于工业废水以及食物中的亚硝酸根离子对人来有致癌的危险,研究其相关测定方法具有重大意义。人们借助一种对NO2-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壳聚糖-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可直接富集和测定水样中的NO2-,检测效果较好。

3.碳纳米管修饰电极测定环境中有机污染物

为了测定水环境中的苯酚含量,我们采用多壁纳米管修饰电极对其进行测定。该修饰电极具有较强的吸附特性,苯酚存在着较强的富集效率。使得苯酚在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电流显著增加进行测定。

三、展望

碳纳米管修饰电极是一类新兴的电极,在环境分析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能进一步研究碳纳米管的分散剂,使碳管和分散剂的作用结合起来,利用吸附和键合作用于待测物质以提高对其测定的灵敏度,必将使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应用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篇11

新课程改革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还在于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1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也是这个道理。这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产生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用具有启发性的图画、漫画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2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质疑,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采取三段式教学法,即"预习提疑——讲解答疑——去疑存真"。

(1)"预习提疑"就是让学生自己预习一个框的内容,并在自学过程中做一点读书笔记,初步搞清楚教材中概念、原理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告诉教师框中哪些地方懂了,教师可以不讲或少讲,哪些地方难懂,建议教师多讲。

(2)"讲解答疑"就是教师课前记下学生的疑难问题,属于一般性问题,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鼓励他们自己解决。

(3)"去疑存真"就是教师选择学生中难度大、富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再一次自由讨论,发表意见,最后教师归纳。课后由学生写出相应的论文,有破有立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新知识,树立新观念。

总之, 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目光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行为。鼓励质疑,让平日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知识的场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开拓、去思考,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记"的状况,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只有转变思想观念,政治课才能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转化,才能保证新课程改革的成功,才能真正纠正目前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才能培养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2.思想政治课必须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充分地发挥。即教师要对学生的思想和态度做出具体指导,对学习方法做出具体指导,使学习的质量、效率得以提高。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应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要善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在课堂中,教师要力求营造出使学生愉快、兴奋、参与、投入的氛围,其中主要是在不同的教学形式下,如讨论、辩论、小品表演、社会调查等活动中,让学生普遍参与,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体味书本知识的科学分量和智慧的甘露,改变智力的惰性状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众所周知,相同的教学内容,常常会引发学生不同的学习态度,导致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结合课改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因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创立了许多被证明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些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认真消化、吸收。比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重视学生这个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特别是就当今社会发生的大事要事、国际新闻、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应用电子白板等先进的教具进行整合,以图文并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发动同学们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运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品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许多烦恼的问题。诸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等。用法律常识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纠纷。这样做既能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又能为学生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

在教学中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政治课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个别教育。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并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把群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通过群体教育个人,群体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给人以温暖和信心,使集体成员间互相激励,促进个人的进步。

在教学中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作为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传统的政治课教学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事实上这是远远不够的。严格来说,学生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懂得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不良行为的矫正。依法规范自已的言行,懂得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新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诸如:讨论式教学法、"学导式"电化教学法、直观感知教学法、参观法、实际训练法、探究的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的推广和应用,给思想政治课教学一定会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对于别人创立的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不可盲目地照抄照搬,还必须从本校的教学条件、学生实际出发。对此,《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选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中学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的,城市、农村都是如此,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也更想去了解它、认识它。乡土教育内容的引入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一需要。选择家乡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更感到这些人物可亲、可信、可敬,这些人物的事迹对他们的教育作用也最大。因此,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乡土气息,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篇12

财会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分岗位教学又在此基础上增强了它的技能操作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对该教学方式的完善,不仅需要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努力,更需要财会专业教师在知识储备上的不断更新、专业实践上的娴熟以及企业相关内控原理的设置理念上不断充实并更新。

一、存在问题

1.财会专业教师实践经历不足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中职学校的财会教师一般都是从大学毕业就进入学校教学岗位充当老师角色,财务方面的实践经历不够,也不能够完全讲清楚会计岗位的具体分工以及凭证的传递流程和规定。所以传授给学生们的知识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不够生动,不够完整,案例性也不强,有些脱离实践。也不能很好体现分岗位教学的专业特色和教学理念,教学效果也就势必打折扣了!

2.财会专业教学与实践脱节

大部分中职学校根据要求都开设了相应的财会专业课程,可是能够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课程却不是很多,针对分岗位教学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更少了。凡此种种原因导致了财会专业教学与实践的严重脱节。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已经取得财会类毕业证书,但动手能力不强的所谓的“人才”,给用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二次培训的麻烦。

3.财经法规、准则、制度更新快,部分老师跟不上步伐

2011年7月19日第三次修订的《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决定》,2011年9月1日起实施; 2011年1月1日起,《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首先实施,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于2011年10月18日颁布,2013年1月1日实施等等。近几年我国的财经法规、准则、制度修订的步伐很快,有些内容已经赶上了欧美等西方国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可是部分教师由于继续教育没有及时跟上,作为知识的先行者,自身知识的更新不够及时,就很难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了。

二、几点思考

1.建立“财会专业教师的理论轮训”制度

每年派部分财会教师参加财会新知识、新理论的系统学习和培训,并形成一个对储备知识不断更新的制度。然后对其他教师进行再培训,让整个学校里面弥漫起最新、最全、最准的信息。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思维去浇灌每个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中形成一股关于财会新知识、新理论竞争学习的正能量,用这样的正能量去辐射其他学生的学习气氛,形成良性循环。

2.建立“财会专业教师岗位轮训”的制度

每学期寒暑假安排部分财会专业教师去知名企业进行再学习和再培训。让我们这些缺少实务工作经历的财会教师经过企业的实战锤炼,在企业的财会各个岗位上进行轮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相信经过这样的几次轮训,我们的财会教师一定会对那些写在课本上生硬的理论有一个感性的再认识,那么讲授给学生的分岗位理念一定是活生生的、真实的案例。这种“财会专业教师岗位轮训”制度的建立,能够让学校里面每一个财会教师都有可能接触实践,有机会在实践中夯实并完善自己的理论基础,每一个完美的个体最终就组成了一个实力雄厚具有强大阵容的集体了,那时我们的教师团队将会是一个“金刚之躯”了!

3.建立新型财会模拟实验室实训基地

这个新型财会模拟实验室的“新”主要体现在:设施、岗位和内控制度应尽量地完善。其具有的功能不仅能模拟出一般会计凭证在企业中的传递流程和规范,同时也能尽量多的模拟出财会不同岗位的专业角色,并且在设置岗位时考虑企业内控的相关规定以及审批授权程序等等。尽量使得这个财会模拟实验室呈现出完整企业的一面,进而让学生对企业整体有感同身受,对自己充当的岗位有感同身受,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全局观念的新一代财会人才。最好每周都安排企业指导师前来一线指导,这样做会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真实感,让学生越学越喜欢,越学越有味道,给财会实践教学增加不同的色彩。经过这样反复的理论——实践、实践——理论,三年系统的学习和实训,每个财会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可望被打造成一名全面合格的甚至优秀的财会毕业生。

4.建立企业顶岗实习制度

以上介绍的是一般中职学校财会分岗位教学背景下,教师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如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建议。有条件的中职学校还可以建立企业顶岗实习制度。即让每位财会专业学生经过学校的一系列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后,有机会走进企业内部,进行顶岗实习。对所学的财会理论知识和岗位分工、职责、流程以及企业内控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学会与其他同事的团结协作,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并且提前积累工作经验与经历,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财富,他们会受用终生。

参考文献:

[1]孙振丹,郭军.会计分岗位实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舒岳.会计分岗位实训[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篇13

有人曾为教师的反思提出了这样的公式: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实践+反思=老师的成长。可见教学反思在个人成长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以201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为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以供教学工作者共同探讨课堂的实效问题。

细看浙江卷2010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第41题第(2)小题,这是一道关于经济常识与社会再生产的题目,此题的分值为14分。本想这题的得分情况应该不会太差,但是等高考成绩出来时,发现全省的平均得分只有3.88分,再想想自己所处的学校又是属于区内三流学校,据此推断自己学生的得分情况也是可想而知的。事后我又去其他老师处打听高考试卷批改的情况,得知如果学生能够把书中29页其中关于社会再生产的最后一段整段抄下来可得5分,直接抄材料得3分,写上意义作用得4分,然而学生的得分却少得可怜。此题学生得分不高,这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去审视、去研究学生失分、教学失策的原因。

一、学生失分的原因

1.对经济学整个知识框架没有很好地把握。

2.把社会再生产等同于生产与消费关系。

3.原理理解不到位,原理与材料没有对应。

4.主观题题型不熟练。

二、反思教学

1.课堂教学淡化理论提炼,弱化理论体系。

本题从考查的知识点讲主要考查书中第29页最后一段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包括的四个环节及相互关系,按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可知这个知识点属于“了解”要求,看着好像对能力的要求不高,但是如果从这一知识本身在全书的地位来讲则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内容实际上贯穿了经济学的整本书,是经济学整本书存在的一条暗线,整本书的各个章节的内容都渗透在这四个内容中,它们分别是生产、分配、交接、消费,而且《经济生活必修1》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从经济本身的内涵来讲就是包括这四个环节,所以考查这个知识点理论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教师在课本的最后往往没有提炼教材的理论体系,这就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印象不够深刻,也不能按逻辑体系去记住重点知识。实在没办法了学生就把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写在此题中,当然这也说明教师对生产与消费作为重点知识强调得较多,但对于书中的隐性的重点知识则被淡化了。

2.没有处理好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

答题中学生对社会再生产的观点很少答完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这一概念。这与教学中有些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创造性地开发教材有关。新的教材观强调要按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地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要能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我们要带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去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材,即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体验,不是为了形式而形式。

3.没有处理好“学知识”与“用知识”的关系。

从学生答题中可见,此题学生从根本上讲是不理解社会再生产四环节的含义的,对于时政背景的内容也不理解,当然材料就更看不懂了。学生不理解理论,材料无法与理论进行联系,不会分析材料,就不能应用材料,这与平时的训练肯定是有关系的。如果教师在讲解此内容时能够运用归纳或演绎的方法结合材料,分析材料,提练材料的有效信息,并能够与书中的理论结合,这样学生的能力就能逐步提高。

三、在反思中提高教学的实效

1.注重梳理基础知识,重构学科知识体系。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一贯的原则。《考试说明》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四方面能力要求不是空中楼阁。试题再新,能力要求再高,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在一份集合了政治、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知识的试卷中,在考试时间有限制的条件下,不可能全面涵盖考生在中学阶段的所有学习内容,因而决定了对每一门学科知识的考查只能是考查主干或可再生性的重点、难点学科知识。对能力的要求则突出考查考生理性的、逻辑的思维过程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检测考生对知识体系整体的认识、理解和把握。从2009年的高考题41题第(2)(3)两小题的答案可见,第(2)题的答案跨度在第一单元文化的反作用、第二单元继承与发展、第四单元加强两种修养,第(3)小题的答案人的价值如何实现这个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知识。研究2010年主观题40题和第(1)问考查的是我国的国家性质与政府的依法行政,第(2)问用对立经一的观点回答,这些知识不仅是书中主干知识,而且是书中的重点知识。再如主观题41题第(2)问运用社会再生产的知识……此题答案实际上涉及经济学的一条暗线贯穿了经济学的整本书,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如果教师能在最后的复习过程中把整本书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把哪些内容归类到生产,哪些内容归类到分配或交换、消费讲清楚,这样学生就对这些知识能够加深理解与记忆,但实际上学生对分配与交换这两个知识点理解得并不透彻。经过教材的研读可以发现书本不是按照先生产,后分配,交换、消费的理论联系来编写的,它是按照生活逻辑,从学生的生活最贴近的消费入手,再讲生产、分配。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最后的复习阶段老师能够处理好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关系,要求教师跳出教材,对重点知识进行归纳、分类、重新组合,构建新的网络。基础知识的梳理要注重归纳分类,就要求把同一课本的同类型、同性质、同特征、相关联的内容予以纵横联系,形成一条条粗略的专题知识线。此时的分类归纳,要从宏观上把握,宜粗不宜细。比如把经济学知识分成以上四个内容,然后对每一部分重难点再进行方向性的整合与指导,这样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主要的躯干和枝干,学生就对教材一目了然。如果学生不能对基础知识进行扎实的记忆,不知它的来龙去脉,则主观题的丢分是相当严重的。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背诵或默写相关的重点知识和知识体系。

2.注重主观题的训练与学生应试能力提高相结合。

主观题是最能体现学生能力要求的,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有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平时训练时做到以下几点。

(1)精选习题。复习中选题准确可以提高复习效率,选题时要避免繁、难、偏、怪等习题,尽量避免习题的简单重复再现。但对于重要的考点,习题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也是必要的,比如在政治常识中关于国家职能的重点知识,在步步高作业中有这样的设问:“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浙江省政府在推动消费快速增长方面的角色定位”,此题考查学生对政府的性质、职能、责任的了解,但与以往的设问形式根本是不同的,在答案的组织与表现形式上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题还是有必要让学生做一遍。在复习中,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不可能将所有的习题都做完,我们就在众多的习题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训练的效率。当然教师在选题时有必要先自己做一下题目,看答案是否规范,要点是否齐全,能否有效运用材料,如答案与材料无关肯定就不是好题。另外,教师在选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感受近2年的全国各地的高考原题,让学生从中寻找感觉,体会答案的规范性、严谨性,并且让学生寻找差距。关于主观题资料的选择,考试说明中的样卷或全国各省市的高考模拟卷都是不错的选择。2009年的高考主观题“村官小杨”与当年的样卷“村落文化宫”这一主观题题型是一模一样的,都是体现类题型,只是材料稍稍变化一下而已,可见在高考复习中研究样卷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