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培训

篇1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组织集体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篇2

1、企业应重视新形势下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1.1、领导对小组活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好企业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把QC小组活动纳入企业质量工作计划;制定并坚持鼓励开展QC小组活动的政策(把开展QC小组活动与个人利益紧密挂钩)在企业中设有专职或兼职的负责管理QC小组活动的人员;在有关质量工作的会议上积极宣传QC小组活动的意义,在企业内部形成推动开展QC小组活动的氛围。

1.2、 要培养一批QC小组活动的骨干,正确引导小组的活动。 QC小组推进者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小组活动的水平。小组推进者应该是具备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企业主管QC小组的部门要善于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及时发现一些质量意识较强、热心于不断改进质量的积极分子,有意识的对他们进行培养教育,他们就会成为企业开展QC小组活动的种子,使QC小组活动在企业的广阔沃土中生根、开花、结果。

2、注重小组活动的不断创新

2.1、企业在面对经营环境严峻、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必须加速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因此,开展“创新型”课题的QC小组活动,是从广大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的,并不是主观臆断的。

2.2、拓宽小组活动的范围,使小组活动灵活多样。结合市场竞争的焦点——质量适应时展要求。从单独提高工程质量拓宽到工作质量、管理质量、环境质量等。避免一个模式,一刀切的现象,使模式不拘一格多样化,形成百花争艳、百花齐放的局面。

3、加强对小组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3.1、QC小组的组建要从实际出发,采取自愿结合或行政组织等多种方式,可以在本班组、车间(部门)组建,也可以跨班组、车间(部门)组建。其主要类型有“现场型”、“攻关型”、“管理型”、“服务型”小组,企业可因地制宜,选择类型,开展活动。为了体现全员参加与质量管理,可着重发展以工人为主体的生产、施工、服务“现场型”和“服务型”小组,同时组织有技术员参加的科技开发型的小组,提倡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三结合。为便于自主地开展现场改善活动,小组人数一般以5至10人为宜。

3.2、小组成立并确定活动课题后,可向所在车间(部门)登记注册,由车间(部门)汇总报送企业质量管理部门,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要把每年QC小组活动情况及时报送所在地区质量管理协会或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做好服务推进工作。

3.3、各级质协和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负责QC小组活动的日常推进工作。建议企业各级领导和质量管理部门,定期召开QC小组长联席会,介绍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提出课题和任务。QC小组活动经费由所在企业妥善解决。

4.切实搞好QC小组的教育与培训工作

4.1、加强质量意识教育使小组活动更具广泛性。质量意识教育能够使职工真正懂得“质量第一”的含义,真正调动员工关心质量、参与质量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由此生产高质量的企业产品保持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达到用户满意的目标。小组活动作为提出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最终提高产品质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全体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最佳方式。

4.2、加强TQM和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教育使小组活动更具实效性。

小组活动要扎实有效地开展,就要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培训,只有掌握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遵循循环的科学程序进行活动,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结合专业基础知识培训提高广大员工的业务技术水平、熟练掌握本岗位的生产技术,只有熟悉本岗位的专业知识,才能提出问题并应用专业知识和质量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小组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5、认真组织QC小组活动经验交流和成果发表

5.1、企业应适时组织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每年定期召开小组活动成果发表会。成果发表会以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为主要目的坚持择优分类、少而精的原则。务求简化、求实、有效。

5.2、成果发表后要坚持听众提问、发表人答疑的方法,加强沟通研讨;最后主持人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予以评价,注意正确导向鼓励全员参与和提倡“小、实、活、新”的成果。

5.3、企业质量管理部门可编印以小组为主要对象的教材和成果汇编资料,QC小组应优先获得这些教材和资料,并优先安排小组骨干参加有关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6、对QC小组进行激励

6.1、荣誉激励

对作出成绩的优秀职工给予表彰,授予荣誉称号,发给荣誉证书等,对其作出的贡献公开承认,使其为获得这一荣誉而感到自豪,从而也会为维护这一荣誉而努力,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6.2、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包括工资、奖金和各种公共福利)以创造效益的多少进行分配,既满足其基本需要,又能激发其参加QC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把QC小组活动搞得更加出色。

6.3、关怀与支持激励

企业领导应把QC小组活动视为培育一代新人的有效方式,提高企业素质的重要手段。企业召开QC小组成果发表会时,他们坚持参加,亲自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激励职工积极投入QC小组活动。作为领导,对QC小组活动时所需的物品、资金、时间、场所等给予支持,尽可能挤出一点时间深入到QC小组活动中去,使小组成员感受到领导的关怀与支持,从而提高他们活动的积极性。

6.4、培训激励

培训激励可以满足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求知的需要,可以提高职工达成目标的能力,胜任更艰巨的工作,派出优秀QC小组代表出席各级QC小组成果会,通过发表交流,可学到不同企业、不同行业QC小组的好经验,受到更多的启发。

6.5、组织激励

运用组织责任及权利对职工进行激励,使其因工作出色而得到提拔或调到更重要的岗位工作时,更能调动他的积极性,同时对其它职工也是一种鞭策。

篇3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该教育培训计划,深入开展“四化”管理,为全市交通行业培养一批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科技管理人才,更好地提升交通行业“三个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培训内容

(一)交通安全管理、事故统计的基础知识;

(二)交通质量管理、QC小组建设的基本知识;

(三)交通科技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

四、实施步骤

(一)5月份,组织开展一次安全管理统计人员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县市交通局、各交通企业安全管理统计人员。

(二)6月份,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开展一次以弘扬交通安全文化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初赛由各县市交通局自行组织;复赛由市交通局组织,各县市交通局和局属各单位各选送一名选手参赛。

(三)9月份,结合质量月活动,组织开展一次质量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县市交通局和局属单位从事质量管理的人员和QC小组负责人。

(四)11月份,结合百日安全生产竞赛活动,组织开展一次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培训对象为为各县市交通局、各交通企业安全管理人员。

(五)12月份,结合年度交通科技项目申报,组织开展一次全市交通科技创新项目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县市交通局和局属各单位科技负责人、市局交通科技人才库组成人员。

五、培训要求

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年度教育培训工作,把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实现交通“四化”管理的主要措施,提升交通“三个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纳入交通事业全局中统筹考虑,使教育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为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体制保证。

篇4

三峡总公司为最终实现国家对三峡工程提出的“一流工程,一流的工程质量”的要求,先后组织制定颁发了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办法,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并与具体协调、统一三峡工程材料采购与供应、工程设备采购供应及设备制造等各方的主要单位共同组织了“三峡工程质量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质管会),全面组织、领导三峡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并详细具体制定了参加三峡建设的各单位质量管理职责,从设计、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与供应、施工、工程质量监督、工程质量事故、质量经济奖罚等七个方面制定了详细具体的管理办法,初步形成了具有三峡工程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

要确保“一流工程,一流的工程质量”,仅靠宏观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不够的,必须作好一系列的基础管理工作。

2 围绕“一流”目标,开展全员质量教育工作

“始于教育,终于教育”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一条成功经验。

质量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意识和职工道德、质量管理知识、技术业务知识的培训教育,这三者是保证工程质量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

首先,应对三峡各参建单位项目经理进行培训,内容包括,三峡总公司质量办法,质量奖惩条例,国家施工规范等。落实各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专职质管人员配备,岗位责任制,质量奖惩条例的落实情况以及严格按图、规范、工艺施工及组织均衡生产,文明施工情况。通过培训,克服以施工速度压施工质量的不正确思想,树立“发展靠市场,市场靠信誉,信誉靠质量,质量靠素质”的指导思想。

各单位项目经理真正从思想上摆正了质量、进度、效益辨证关系,质量管理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才能扎实的落实到施工单位的班组,才能落实到每个施工人员身上。

其次,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知识培训中,三峡总公司可结合各承建单位的施工部位质量规范要求、设计要求,采取自编教材,分批轮训的方法进行,也可组织全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普及教育,使所有参与三峡建设的施工单位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全员教育的目的。在轮圳基础上,开展考试取证活动,使所有三峡建设者,在较短的时间内都能取得不同内容等级的三峡建设者质量管理培训合格证(或上岗证)从而达到所有参加三峡建设者基本掌握全面质量管理基础知识,使领导者转变经营观念,使管理者明确企业管理核心,使操作者由被动管理,变成主动进攻的管理骨干;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造就一大批既懂生产,又懂管理的水电施工骨干队伍。

3 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岗位责任刺

三峡总公司在三峡质量管理办法(试行)文中,明确指出了“三峡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工程质量由三峡总公司负责,各参建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所承建的工作或工程项目的质量负有相应的直接责任”。并在第三章中具体明确了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的主要职责。为了使总公司质量管理办法落到实处,各施工单位应在总公司规范的主要职责基础上,尽快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各类人员质量管理岗位责任制。

3.1 建立质量管理工作体系

建立质量责任制,首先应建立起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体系,详见下图。

篇5

2结果与讨论

2.1培训情况

我院2006年至今共培训学员16名,其中5名学员按期完成培训,1名学员延期1年完成培训,9名学员处于在培阶段。完成第一阶段的培训的7名学员,培训期间的各阶段基础理论知识考核均能顺利通过,但基本技能综合测试有1名学员未能一次性通过。

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方面,学员基本能够将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培训阶段中掌握的新内容相结合,培训效果良好,但在药品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实际应用方面知识掌握有所欠缺。基本技能训练虽经反复训练强化,但学员仍不能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迅速应对解决,因此在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上有待加强。

2.2影响住院药师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

我院利用特性要因分析法等管理质量管理方法,梳理分析学员培训情况全过程,参考北京市住院药师培训的问卷调查结果,将影响因素按对培训质量的影响程度分为核心因素、重要因素和一般因素,为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提供依据。

核心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标准制定、培训过程管理是影响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核心因素。培训标准是否符合培训目标,是否适应医院对药学人才需求,是决定培训质量的前提因素。住院药师培训作为药学生毕业后职业培训第一站,虽在培训细则中明确药学调剂、临床药学等各岗位培训标准,但由于培训基地把握程度不同,学员认知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培训效果参差不齐。因此以细则标准为基础,结合医院实践情况,在培训的开始阶段即让培训对象深入掌握标准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核心因素是培训过程管理,建立规范标准的培训过程管理是取得预定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目前虽然大多数培训基地均能按培训细则安排轮转和考核,但由于基地水平不同,培训过程管理方式多样,导致培训效果差别较大,培训质量也有明显区别。

重要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方法、培训师资是落实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相关内容、计划的必备要素,也是培养学员各项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影响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培训方法的探索是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落脚点之一,选择何种方法使学员将医院药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会贯通,将能力培养与实践工作相互渗透,如何制定相应的效果验证与考核方案,用于衡量每个阶段培训的效果,是培训内容和计划的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培训全程形成一个质量闭环管理的具体措施,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尤为重要。回顾培训全程,带教师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理论传授、实践指导中“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是培训过程中最重要的途径,虽然能够快速地达到学员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此种方式易将师资的工作中少数不规范操作潜移默化地教授给学员。因此建立师资遴选、培养和考核评估的模式,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増加师资标准化流程培训是做到住院药师培训规范化的重要保证。

一般因素对培训质量的影响培训基地软硬件基础是开展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最基础条件,包括培训基地的规模、具有的场地设备、培训资料等。在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开展时,即对基地进行了考察,因此目前各培训基地的基础条件均符合培训开展的相关需求,各基地只需在原有基础上适当増加软硬件配备,满足实际工作増长的需求,使学员及时更新知识提供保障即可。培训资料包括培训教材、实际案例资源、参考书籍等,在扎实学员基础理论,培养操作能力、拓宽药学知识面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帮助作用,自该培训体系建立以来,长期以各分支学科的教材作为参考用书,缺乏内容综合的统一指导教材,许多培训学员反应学习没有方向,无从着手,因此培训资料规范化是提高培训质量必不可缺的一个重要支撑。

2.3住院药师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我院总结历年培训情况,分析每个学员的带教过程,结合培训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将PDCA质量管理理论运用于培训的各个阶段,以基地的软硬件条件为基础,探索从目标管理、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5个方面构建全面、实用、规范的质培训量管理体系,并逐年改进完善形成培训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模式。

2.3.1目标管理紧贴岗位需求

针对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标准管理方面,我院发挥多个培训教学基地的优势,伴随逐步建立健全“以患者为中心”的技术、物质双重保障工作模式的过程,制定了目标管理质量控制体系。基于北京地区住院药师培训细则标准,不断细化培训标准,将具体标准细化到具体岗位,如医院门诊药房制定窗口服务、后台调剂标准;住院药房明确片剂摆药、针剂摆药、静脉用药集中调配等标准;临床药学部门分为临床药师、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用药咨询等标准。同时,细化考虑各岗位间的相关性,做好标准的衔接,如掌握的药品基础知识、用药咨询的技能技巧在每个阶段都是基础,因此将目标标准管理按照共用标准和岗位个性化标准进行分类,使住院药师学员从整体到局部认识培训的目标,为职业发展明确目标。

2.3.2过程管理注重细节规范

过程管理是对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各环节进行质量监控,从入岗培训、知识技能深化、理论实践熟练运用等各阶段进行规范训练,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我院依据培训各阶段能力要求,按照各工作岗位的专有特点,针对每个环节建立规范制度,每个操作制定标准流程,使学员学习规范化进行学习。过程管理方式按照不同轮转科室将带教老师质量负责制、科室内部小组质量负责制等方式相互融合,如药品调剂培训阶段将资深带教管理和小组培训管理相结合,临床药学培训阶段由指定师资带教管理。同时,针对不同学员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实施过程中,利用培训登记手册和考核手册实施了解学员知识能力掌握情况,适当微调培训计划和内容,如住院药房培训阶段依据学员对药品、操作流程、信息系统的掌握程度灵活制定在片剂、针剂、PIVAS的培训时间,使学员充分熟练掌握每一项知识技能,最终通过对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培训效果。

考核管理重在系统评价考核管理是检验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质量持续改进的立足点,因此需要建立多样化、系统化的考核评价方案。现阶段按照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细则仅要求了出科考核、培训最后结束的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远远无法满足学员培训全程质量控制的需求。为能够全程化掌握培训效果,我院不断细化完善考核方案,由各轮转科室组织学员进行入岗培训考核、科室内部测验、轮岗出科考核等,由药品保障中心集中组织年度规范化考核,最终组织学员参加北京地区阶段性理论与技能考核。日常测试将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交叉进行,加强学员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会贯通;年度考核围绕“三基”培训要求全面考核学员理论、技能、外语等综合素质,做到学员培训全面检验。通过考核管理快速评价学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高效制定解决方案,不断调整培训各流程,实现培训全程“以考带改,以评见效”的持续改进模式。

方法管理强化全面实用方法管理包括培训方法、考核方法等,是住院药师各阶段培训的实施手段,也是培训的具体的操作点。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我院将理论性指导、实际性操作、导向型参与紧密结合,将传统方式和信息化手段运用其中,建立药学部门层级化培训机制,集中利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支撑培训各环节开展。围绕医院药师“三基”培训内容,以集中授课的方式为学员提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训,每年度开展涵盖药事管理与科研、药品保障、药学服务、药品基本知识等共计48课时的理论课堂,并汇编制作药师规范化培训教材,不仅为药师巩固药学基础知识,并更新药学发展热点。在技能培训中坚持做到练战结合,定期开展岗位练兵,2013年依据医院药师能力要求建立真实场景模拟训练考核模式,全方位提高住院药师学员处方医嘱审核、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药物知识临床应用、用药咨询、沟通交流等技能。同时,我院自主研发了“药学系列规范化培训考核系统”、“静脉药物集中用药调配系统”、“军队ADR监测管理系统”、“电子药历系统”等,将信息化手段充分融合运用至药师的培训中,提高培训考核的多样性。“规范化培训考核系统”将理论、技能分类制作题库,采取人机对话方式供学员训练和考核,与传统培训方法相结合基本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信息化培训平台,有效提高培训质量。

对象管理重在素质提升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对象管理包括师资管理和学员管理两部分。学员虽然作为培训主体,但其本身素质高低不是培训效果的决定因素,通过规范的培训、全面的考核评估等质量管理能够达到预定的培训目标。我院在北京地区基地与学员双向选择的原则上,经资格审核和面试后完成学员培训准入。在学员进入基地初期,采取交流沟通等方式掌握学员的基本情况、知识水平,为其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提供依据。师资队伍带教水平高低很大程度影响着培训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对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我院明确了各阶段带教目标,通过选派学习交流,流程标准培训等方式层次性提高师资水平。在带教过程中,师资与学员共同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实践技能、完善考核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同时提高教学实施的参与性,做到教学相长。

篇6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近年来住院医师实行的一套科学化、标准化全面培养的方法,是提高医师队伍的基础工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越来被当前许多医院所重视,认识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重要手段和必经途径。本文就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1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现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为新考录入和临时招聘入院的临床医学本、专科生。入院后先岗前教育,在到各科进行轮转,轮转培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定科室后要在本科室担任总住院医师1年。通过初级规范化的系统培训,使住院医师具备较好的医德医风,比较全面的掌握医学基础知识、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熟练的临床实践技能,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为保证轮转培训质量,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带教制。每个有带教任务的科室选择1~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带教老师,负责本学科轮转医师的指导、教学和考核工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着重于基本功训练,要求掌握各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各种物理诊断、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能进行各种特殊检查和基本手术操作。进入定科定向培训时,在巩固基础的同时,要着重培训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逐步熟悉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独立处理本专业各种疑难病症的诊断、治疗和抢救的综合能力。最后担任1年的总住院医师,重点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其组织协调、独立开展工作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科室轮转考核由轮转科室负责,轮转科室和带教老师组成考核小组,在轮转结束时对轮转医师实施考核。考核内容为专科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理论。考核方法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最后由带教老师写出评语填入考核表。轮转结束考核合格后,医院根据情况定科室。

2 存在问题

2.1 思想认识不足。(1)部分科室主任和轮转医师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轮转医师接收再学习意识不强,很多年轻的住院医师没有认识到临床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如果没有扎实的实践基础可能连日常的医疗工作都很难开展,更不用说创新。(2)轮转科室对考核工作重视不够,部分科室的轮转考核流于形式。由于部分科主任对轮转医师考核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再加上日常工作繁忙和部分考核老师碍于情面,使得轮转医师出科考核不够规范,部分科室的科考核流于形式,轮转医师科小结和带教老师评语泛泛而谈,难以真实具体的反映轮转医师的工作学习成绩,影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

2.2 规范化培训制度有待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健全是提高医疗质量和医师队伍素质水平、保持科室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但是,部分科室主任为应付眼前工作,打乱了轮转培训计划,不按章办事。另外,少数轮转医师过分注重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对通科知识掌握重视不够,积极性不高,集中精力学习的自觉性、相对较差,影响了轮转培训质量。

2.3 重使用轻带教倾向。由于受严重缺编制的影响,医疗一线工作人员紧缺,各科室对轮转医师过分强调使用,频繁值班,应付各种公勤杂务,使轮转医师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再有部分带教老师责任心低,碍于情面、业务繁忙或经济方面等原因,要求不严格,这对住院医师培训非常不利,使轮转医师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能及时得到指导,影响了轮转培训效果。

2.4 现行体制与人才培训不相适应。大部分医院的住院医师培训存在着训练周期短,住院医师应付日常工作感觉不到压力。因此,主动、认真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临床基本技能差,部分住院医师忽视基本功的锻炼而过分地依赖于仪器设备。

2.5 轮转培训存在薄弱环节。基础知识有待加强,因为住院医师轮转科室基本安排在临床科室,而医院质量管理、院感、信息、药理、病理、影像、检验等职能和医技科室由于受轮转时间等因素限制,不能安排轮转,使轮转培训存在薄弱环节,比如对X线片的读片能力较差、抗生素的使用不太合理、对院内感染重要性认识不够、医纠成因的认识等,导致轮转医师基础知识不够全面、扎实。

3 对策

3.1 加强认识,完善考核管理制度。成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并具体组织实施,向各临床科室贯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性认识。制定和完善培训、考核管理规章制度,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列入各科室主任的目标管理中,并制订明确的轮转医师培训计划和具体要求,建立《住院医师培训考核记录手册》,为轮转医师建立培训档案;医务科加强监督,定期检查各科室完成培训情况。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学分制,制定医院《住院医师范化培训考核大纲》,明确考核范围,强调技能考核。把考核内容和标准进行定性和定量,严格制定考核学分标准。每人一本考核手册,轮转医师的出科鉴定和考核成绩均记录在考核手册中,考核手册指定专人管理。确保出科考核客观、公正、全面。

3.2 调整轮转方式,实行“先轮转后定科”由于“先定科后轮转”在实施运行中受科室主任重视度等多种因素干扰,影响轮转效果,为此,医院调整轮转方式,实行“先轮转后定科”,轮转结束根据考核成绩,结合轮转科室意见、个人学习工作表现和意愿再定科。

3.3 建立健全带教制,增强带教老师责任感。由科室推荐,医院确定每个轮转科室有1~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作为轮转医师带教老师,具体负责轮转医师带教培训工作指导。督促、指导其学习、临床实践技能给予全面的指导。另外,为调动带教导师的积极性,建议医院给每个带教导师发放津贴,每年根据带教情况评比表彰优秀带教老师,以增强带教老师的责任感。

3.4 加大培训力度,制定短期集中训练计划。一方面加大对住院医师培训的力度,以期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针对轮转医师存在基础理论不扎实的现象,制定短期集中训练计划,加强基础理论培训。对每一批轮转医师,计划地安排院内专家为他们进行专题(质量管理、感染控制、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医疗纠纷的成因分析)等方面的知识讲座培训。对于一些各级轮转医师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如:阅片能力较差,有目的地举办培训班,实行短期集中专题强化培训。培训方式可采取专题报告会,病例讨论,教学查房,手术观摩等进行集中培训。另一面,接受一定时间的专业进修学习,是专业化培养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开拓视野、引进技术、掌握方法的有效途径。

3.5 建立担任科室总住院医师体制。这是基于住院医师培养已经历了一段时期,在临床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经验都有了一定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担任总住院医师1年,以全面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处理。同时,也是对其住院医师综合能力的考核与考验。

篇7

一、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确保中央储备粮质量良好是中储粮的最根本职责,要想做好此项工作,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的内容包括:

1.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内容涵盖: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质量手册、操作流程、操作指导书籍及质量报告和原始记录等,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档案。

2.化验室工作的日常管理

化验室作为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出具的检验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中央储备粮质量管理工作的好坏,检验数据是否准确、公正、可信,能否起到真正的证明作用,是中心环节的重中之重,为了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就要按照文件要求,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检定,对设施设备、化学试剂、标准物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使用,及对扦样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对检验报告进行严格的内部审核,以保证其结果准确性。尤其是在人员变动、标准更新及仪器设备更新后,多做试验,以确保检验数据可信度,切实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3.检化验人员、保管员的培训

中央储备粮在收购、整理、储藏及轮换出库的各个环节中,粮食检验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这就要求参与质量管理的全体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根据新的检测方法,新的仪器设备不断的更新知识。培训内容涵盖:职业道德、思想意识、化验室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标准、法律、法规、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检验基础知识。由浅入深,为提高质量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打好基础。

二、入库环节的质量管理

1.首先在粮食入库前对仓房、机械设备进行清理清扫、检修、清仓消毒,歼灭隐藏的害虫,对检验、计量仪器设备进行校正,确保正常操作使用,制定好粮食入库流程便于管理。

2.在粮食入库过程中,检验员一定要坚持收购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入库扦取的样品要具有代表性性,并严格落实质量管理监督机制,实行入库粮食“三次质检、一次否决 ”制度(即检验员初检,检验负责人抽查,保管员复检,一个环节发现问题,拒绝粮食入库),以利于“安全储存,便于国家调用”的原则收好粮,要收质量好,等级高、水分低的粮食入库,杜绝陈化粮、“三高粮”等不合格粮入库,确保入库的中央储备粮达到国标中等以上,并符合宜存粮的要求,为仓储管理打好基础。

三、粮食整理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粮食在收购入库后进行整理,主要体现在烘晒、过筛、除杂及搬倒等环节的质量控制。烘干前潮粮按照等级及水分段严格进行分开(一般以同等级水分差不超2%为一个原粮存放单位),进行有序烘干,采取低温干燥方法烘干,降低破碎率和延缓脂肪酸值升高,以及避免烘后水分超差,造成夹生粮;晾晒粮食,尽量少使用破碎高的机械,及时清扫现场,避免车轮碾压造成破碎率增加,同时及时准确做好水分检验,防止粮食晒过火,造成损失;在搬倒过程中尽量使用带速低的机械,合理安排搬倒流程,尽量少使用绞龙等高破碎机械避免粮食破碎率增加。在整个整理过程中,严格过筛除杂,及时清理筛底,确保整理后的粮食质量良好。

四、储藏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粮食在储存期间,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生理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管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储粮水分增加、粮堆温度升高或害虫孳生等现象的发生,影响粮食的安全储存,同时也会造成储粮品质降低,综合以上原因,就要求检验人员在粮食储藏期间对粮食品质进行跟踪检验,第一,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储粮技术规范要求,坚持每半年检测一次品质,按照不同粮食的品质判定指标,全面准确的记录与检测脂肪酸值、面筋吸水量、油脂过氧化值、酸价及品尝评分值等项目变化情况。从而分析和判断该品种粮是否宜存,提出科学的指导轮换的依据,同时每月进行水分化验,为保管员提供粮食水分变化情况。第二;储粮中对虫害、霉菌的检查要做到“勤”和“细”,按照规范要求检查粮情(尤其对仓内边缘、仓底、四角等易发隐患部位)。在季节转换时期和风雨雪天增加进仓检查次数,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前做好清仓消毒和防护工作,杜绝虫霉、结露等问题发生。第三;要积极探索实施,“绿色储粮”工程,在冬季对储粮进行降温补冷通风,同时做好膜下环流通风等新技术应用,以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和防止脂肪酸值升高过快现象发生,尽量减少使用化学药剂,达到少熏蒸、免熏蒸,降低药剂在粮食中残留,最大限度避免化学药剂对粮食品质的影响。与此同时,保管员要严格按《粮食储藏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新技术应用时及时检查粮堆水分,温度和虫害的情况,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排除,防止因发热、霉变、虫害造成储粮品质下降,只有这样,才能随时掌握粮情,防止储备粮品质劣变,避免因储粮事故发生给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确保中央储备粮在储存期间绝对安全。

五、轮换出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储备粮的轮换、调拨是储备粮管理最后一环,其质量管理不容忽视。首先要对需要出库的粮食,以仓或货位为单位进行综合扦样检验,开具检验报告,提供准确的检验数据,作为总结质量管理经验和分析粮食损益的依据。第二,要重视出库作业现场的管理和货物运输阶段的管理,利用喷洒药剂,布防虫线等方式防止虫害感染。第三,要搞好货位铺垫和粮垛苫盖,防止地坪返潮和雨淋。第四,对用于装粮包装物要认真检查清理,确保无污染、无虫害。第五,严格按照《粮食运输管理规则》的规定,对粮食运输车(船)进行检查,坚持作到“五不装”。装车(船)作业时,坚持“工前三铺垫”杜绝粮食在出库运输环节发生质量事故。

总之,对直属库来说,中央储备粮的质量良好,不仅是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的体现,更体现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生命力,中央储备粮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储粮管理的全过程,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是实现中央储备粮“质量良好”管理目标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周庆刚;浅谈中央储备粮全过程质量管理,仓储管理,2003年

篇8

一、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培训内容方面

培训的培训内容是实现培训目的的重要保证,也是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但是,各种培训用于员工培训的培训教材,其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或专科的与培训内容所需的同类教材,由培训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二是用中专教材或在中专教材基础上增加内容的教材;三是由培训单位与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培训教师自编。这使得培训内容仅仅体现在教材内容上的增减变化;也造成各类培训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强调培训知识的完整性,应用技能比例偏轻的现象,培训教师在培训课堂上仍然在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而没有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员工技能培训的特征与要求,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员工培训,缺乏培训教育特色。

2.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培训教师大多没进过工厂,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培训中,培训教师要么“满堂灌”——纯粹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要么就是“满堂抄”——纯粹为了让学员记住职业资格证或上岗证鉴定考试内容的答案。培训教师通常都是处于教育者的绝对角色,完全忽略学员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缺乏师生互动,令学员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3.教学管理方面

培训过程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过程。为确保培训效果,就需要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是,有些培训的开办只看到了办的经济效益,培训时没有培训目的、明确的教学计划和培训效果评价,也没有符合培训要求的教师和标准化培训教材、课件及教学方法,更没有符合培训要求的试验实训装备。其次,培训前不重视对学员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教学无的放矢,难免会出现培训内容与学员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要求不能衔接的现象,使得培训效果收效甚微。

二、培训的教学与管理对策

1.强化培训内容与岗位能力的匹配性

(1)内容的先进性与适应性相统一。内容的先进性是指面临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与此同时,人类知识老化速度也在加快。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员工培训内容应能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最近的技术发展动态。内容的适应性就是培训内容要针对培训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做到先进性与适应性二者的统一,通过培训学习就能帮助学员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及时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但要注意研究解决相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无限和高速增长而培训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和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

(2)知识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相统一。培训知识应用性是指培训课程的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训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学员回去后要能在岗位上直接应用。因此,在选择和组织培训内容时,要紧密围绕实际的生产活动,有目的地将培训知识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展开,这将使培训内容更加实用,也更具培训特色,学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加扎实。培训知识基础性是指培训学员通过培训应掌握的从事本专业岗位需要的通用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培训教材要尽量考虑兼顾知识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相统一,既选择“必需、够用”的通用专业基础知识、又融入足够的实际生产知识和实训内容。两者可合可分,应视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而定。培训教材的内容虽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也要防止断章取义、详略不当,甚至杂乱无章、零碎无序等问题。

(3)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针对性”之间的矛盾,教材可采用具有组装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培训内容中知识与技能进行有目的的综合、融合和整合,组成一个个模块,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相对完整而又独立的单元,便于构建各类培训的所需培训内容,解决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矛盾。

2.创新教学管理保障实效性

(1)完善培训课程建设。培训课程是培训教学的主要实施载体。课程模式的选择要以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为根本,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培训项目为单位;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体现培训要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横向有机联系、纵向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

(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选拔和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培训教师,培训教师团队的年龄、学历、职称、“双师”结构要合理。要注重骨干培训教师的培养,并充分发挥其中坚作用。聘任高水平的兼职培训教师,努力提高培训团队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研、科研能力。注重培育培训团队的合作精神,形成优良的培训团队文化。

篇9

根据酿造车间生产能力的逐步恢复的实际情况及公司今后发展对人才储备的迫切需要,通过多次赴各就近的劳动力市场、网上招聘信息、参加高校毕业生双选会等方式,招聘录用酿酒工20名,高校大中专毕业生18名。从而保证了生产酿造人员需求,也为公司今后的发展做好先期人才储备。

2、狠抓员工管理。

根据公司实际情况,为了进一不的提高员工的文化、技能素质和思想素质,先后开展了多期的技能培训和思想文化教育培训工作。进一步的提高和巩固了公司发展的思想基础。

为适应公司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对新引进的高校毕业生,通过跟踪考察、定期考核和综合评价的方式,真正做到了关注了每一个人的发展,并有效促进了新进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快速的提升。

3、参与公司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在这一年中,在公司的领导下,认真学习并参照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了《人事管理制度》、《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公司临时用工管理规定》;同时参与了《公司鲜糟出售管理办法》等其他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公司今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制。

4、行政、后勤综合管理,为生产提供保障。

(二)财务部

财务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正常、有序运行的必要经济枢纽保障。鉴于公司的实际情况,财务部在注重基础核算,在无效益收入的情况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认真执行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在一年中,本着为生产和销售服务的原则,并严格按照《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审查把关公司财务开支,最大限度的做好堵漏、节约工作。

2、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财务工作并提出财务工作建议。在财务监督工作中,及时的发现问题,提出建立公司生产成本管理体系;对涉税产品提出节税处理意见;提出健全和完善公司员工工资分配制度的建议,并协助公司薪资方案的起草工作。

3、配合审计机关完成2010年度和2010年上半年财务经营状况的审计工作,及时的完成上级机关要求和下达的财务统计及纳税申报工作。

(三)质管部

作为白酒生产行业,质量管理是企业发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一年中,为了把好公司原辅料及新产品的质量关,质管部主要做做了以下工作。

1、质量管理工作。

为了2010年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认证,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修订了公司《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制定了企业内审计划;制修订了公司《半成品酒评定标准》及《半成品酒和成品酒的管理制度》;制定了生产现场《定置管理制度》。从而规范了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也提高了生产现场管理水平。

2、生产过程控制工作。

根据公司的发展计划和主管领导的意见,由质管部负责建立公司的质量过程控制规程,完善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调节,对生产重点工序,实行重点控制。从而改变了以前过程管理粗放的局面。

3、质量教育培训工作。

篇10

统计技术是QC小组活动的重要工具,几乎每个步骤都要用到。统计工具应用的好坏决定着QC小组活动质量的优劣,在推进QC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要大力推行统计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1QC小组活动中应用统计技术的现状

由于存在地区、行业、企业及开展活动时间长短的差异,QC小组成员对统计技术的掌握存在较大差别,活动效果也不同。

1.1 从近几年QC成果看,国优QC成果一般统计工具应用各类多,方法新颖,各种图、表运用得准确、恰当,说明小组大部分成员掌握统计工具较熟练,运用自如。在省优QC能够准确运用多种工具,以图、表为主的占30%;能够遵从PDCA程序开展活动,以两图一表为主的占50%;基本能按程序开展活动,但是工具运用不恰当,不合逻辑,给人一种牵强联合会的感觉,这类成果大概有20%。

1.2 从中泰矿业有限公司注册的小组看,小组成员能熟练掌握几种工具,正确、恰当地运用工具选择课题、调查现状、分析原因,为制订对策提供充分的依据,能连续几年开展活动,统计技术理论较扎实,这类小组所占比例不大,大约20%;小组成员只掌握一些简单的统计工具,对统计技术知道甚少,在活动中不能准确运用或不会运用统计工具,致使活动成效不高,这类情况的小组比较普遍,约有50%;小组成员对QC活动程序和统计技术了解甚少,为了充数应付检查,也注册了小组,然而由于缺乏理论知识,活动根本无法开展,这类小组约占30%。

可见掌握和应用好统计技术,对QC小组开展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同时也暴露出统计技术在活动中的应用仍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应进一步加强。

2 影响统计技术应用的原因

2.1 小组成员缺乏踏实、钻研的精神。有些小组急于求成,用一些优秀成果作“参考范本”,走捷径,应付差事。小组成员对统计技术知识掌握甚少,满足于一知半解,用一种浮躁的心态来开展活动。

2.2 基础薄弱,缺乏信心。小组成员大部分是生产一线的员工,虽然参加活动热情较高,但缺乏数理统计基础知识,对统计技术有一种神秘感,对统计工具的应用望而生畏。

2.3 人员的新老交替。有些企业补充了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新员工,这些年轻员工参加QC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对统计技术了解不多,应用进来比较吃力。另外,有些员工由于工作岗位的调换,尤其是一些骨干小组成员的调整,都会给小组活动的开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2.4 培训效果不佳。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尤其是统计技术,目前还没有针对员工教育的全面系统的教材。近年来,用于培训的教材,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针对成年人的安全教学,与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差距,培训常常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 建议和对策

3.1 加强统计技术的普及工作

随着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在各个行业的不断深入,统计技术的应用已不再是专业人员的专利了,而是提高一个国家现代化管理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加强统计技术的普及工作迫在眉睫。建议国家质量协会以多种形式、多渠道普及统计技术知识,加强宣传和普及力度。省、行业和质量协会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主管优势,举办统计技术知识普及班,为大、中、小企业及政府单位培训QC小组的技术骨干。

3.2 基层单位要加强统计技术的培训工作

⑴ 建立切实可行的培训机制。QC小组活动是发动全员参加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要想持续开展此项活动,就必须坚持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原则,把质量管理知识、统计技术应用的培训放在与员工专业技术知识培训同等位置,把统计技术的应用作为员工专业技术竞赛理论知识考试的一,列入对单位员工进行再教育的内容。

⑵ 吸收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加QC小组活动。QC小组成员多为生产一线员工,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建议吸收部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参加QC小组活动,他们对统计技术容易掌握且能熟练运用,经过培训引导,使他们成为QC活动的骨干,进一步带动其他员工学习质量管理知识,起到以点带面、以部分带动整体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⑶ 培训方式要灵活、实用。员工培训不同于学校教学。实践证明,案例分析教学是针对员工培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案例教学的重点不在于案例本身的结论,而在于传授解决问题的方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小组成员熟练掌握统计技术,逐步形成一种应用自如的思维方式。在本企业统计方法培训过程中,每一种工具的用法讲解后,要会对企业内不同的岗位,列举不同的案例,让员工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事后,他们将会感觉到,原来统计技术如此实用,也如此简单,使他们信心倍增。另外,知识传授也应抓住时机,适时进行。

3.3 QC小组成员要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很快。广大QC小组成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努力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多学习质量管理的新知识,使统计技术成为自己得心应手的工具,进而不断推动QC小组活动的健康发展。

篇11

血站的工作是一项关乎公民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颁布实施为我国血站树立质量管理的理念奠定了基础,《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个办法、两个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标志着血站血液质量管理工作进入了体系化管理轨道。血站血液质量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血液质量、保障血液安全,确保临床所使用的血液为合格血液,因此,保证采供血安全及血液质量是血站的根本职责,血站血液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血站开展血液质量控制与管理的措施

2.1领导重视,建立健全血液质量管理体系

(1)成立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由站长、业务副站长、质量控制科主任、业务科主任等有关科室负责人组成,在血液质量管理上具有监督和决策权力,负责监督检查采供血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定期或不定期征求各用血单位的意见,及时将各用血单位提出的有关血液质量的问题进行汇总,认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设立血液质量控制科。血液质量控制科在血液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具体工作,实施血液质量管理目标岗位责任制,对采供血过程进行全面管理和监控,通过采取自查、互查、抽查、内部审核、质量评审、外部审核等多种形式的监控机制,实现血液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持续运行。

(3)聘请专业社会监督员。从本市的主要用血单位中聘请检验科主任、输血科主任等专业人员为血液质量社会监督员,定期召集社会监督员举行血液质量信息反馈座谈会,对血液质量进行分析讨论,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及方案。

2.2夯实质量管理基础,提高全员质量意识

(1)开展血液质量管理教育,促进全员质量意识的提高。我站积极开展血液质量管理教育,强化全员质量意识的提高,将质量教育纳入单位继续教育之中,并从质量教育入手,同医德医风教育、生物安全防护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员工对血液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对待每袋血液的质量要像对待用血患者生命的高度负责态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强化专业人员培训工作。血站每年均制定专业人员业务学习培训计划,定期对全体专业人员进行采供血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聘请专家讲解采供血领域出现的新理论、新方法;各相关业务科室根据本科室工作性质,每月由科室主任组织本科室职工进行2次业务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培训;血站根据长远发展规划,选派有发展前途的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深造,积极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为其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创造条件。

(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质量管理标准化。我站将已经建立起来的血液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标准落实到采供血实际工作中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节和岗位,使每个部门、每位员工明确制度规定、明确工作质量标准、明确自己的职责,切实实现质量管理标准化。

(4)加强重点岗位上的质量控制。我站在实际工作中强化了重点岗位上的血液质量控制环节,提高了全站的工作效率,保证了血液的质量。在血液采集方面,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发的《供血者健康检查标准》,注意献血者病史询问、体检及采血核对,建立起完整的献血者档案,各种采血记录保存10年;按规定对采血环境进行消毒处理,确保采血环境符合清洁区标准;采血前按规定清洗献血者手臂,严格消毒采血部位,确保穿刺部位消毒面积达10cm×10cm;采血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每月至少做1次手的无菌培养实验;血液采集后按规定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和血型的全项检查,合格后方可贮存。在成分血制备方面,建立无菌净化室,装备血细胞分离机、大容量低温离心机、血小板震荡仪等,创造良好的成分血制备条件;确保机采室及成分制备间的整体环境整洁、舒适、安全,应用紫外线照射进行空气消毒,无菌用物均经过高压灭菌,合格后在有效期内使用;工作人员进入净化间均更换隔离衣、工作鞋,戴无菌手套和一次性口罩、帽子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成分制品的安全。在储血和供血方面,血库使用储血专用冰箱并连接温控系统,由电脑监控,使用血小板震荡仪保存血小板,确保血液质量;建立严格的出入库制度和交接班制度,严格执行核对制度,发血前做好血液质量检测;运输过程中防止血液剧烈震荡,保持血液及其制品所要求的温度,保证血液成分的有效性并抑制细菌生长,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2.3强化管理,充分行使血液质量控制科的职能

(1)坚持实行血液质量监督和质量审核制度。血液质量控制科开展经常性的血液质量监督与定期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提交站长办公会讨论决定。

(2)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管理血液质量。在实际工作中,血液质量控制科严格执行国家采供血的有关规定和ISO9001、ISO/IEC17025等质量标准,一是对成品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的质量进行抽样检查,坚决制止不合格血液及血液成分制品进入用血单位;二是对采供血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监控和校验,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是严把试剂及原辅材料的进货、验收、质检、确认等关口,杜绝不合格试剂及原辅材料应用于采供血工作中;四是对采供血过程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进行监控和检测,避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血液质量。

篇12

一、完善管理体系

(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各项原始记录及质量检验报告等,形成质量管理体系档案。

(2) 化验室工作的日常管理

为了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要定期对计量器具进行检定,对设施设备、化学试剂、标准物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使用及对扦样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对检验报告进行严格的内部审核。以保证其结果准确性,尤其是在人员变动、标准更新及仪器设备更新后,多做试验,以确保检验数据可信度。切实提高检验工作质量。

(3) 检验人员、保管员的培训

根据新的检测方法,新的仪器设备不断的更新知识进行相关的培训。包括:职业道德、思想意识、化验室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标准、法律、法规、质量管理基础知识和检验基础知识由浅人深。

二、收购入库环节的管理

在粮食收购之前,质检人员要做好当年将收获粮食的质量调查和品质测报工作,为政府和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详实、准确的粮食质量情况报告,为粮食收购质价政策的制定和政府的决策及粮食收购的执行单位的具体操作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撑。同时,要做好收购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在粮食收购过程中,检验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标准和粮食收购质价政策,严把入库粮食质量关。重点要抓好扦样、检质、卸粮、过筛清杂四个环节及对各个环节的监督检工作。扦样,实行“双人扦样”制度,一人扦样,一个监督,关键是扦取的样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所扦取粮食质量的真实情况,扦样员对所扦取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负责;检质,要严格“密码检验”程序操作,实行“三次质检,一次否决”制度;卸粮、过筛除杂,要落实专人看管,明确责任,严格按规程作业,确保质量达到要求。同时,落实粮食收购入库各环节粮食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各环节业务流转程序和手续制度,保证原始记录的齐全、真实,发生不符合、出现问题有争议时,能够量值溯源,有据可查。以确保入库粮食质量合格,为仓储管理打好基础。

三、整理过程的注意事项

粮食在收购入库后要经过必要的整理,粮食质量指标达到储存要求后,方可进入到固定仓房内储存。整理过程重点主要体现在对收购的粮食进行烘晒、过筛除杂及搬倒等环节的质量控制。降低粮食水分、杂质,减少玉米破碎和稻谷谷外糙米的增加,控制粮食自动分级都必须在这一环节得到解决。这一环节应注意烘干前潮粮按照等级及水分段严格进行堆放,进行有序烘干。采取低温干燥方法烘干、降低破碎和延缓烘后脂肪酸值升高。以及避免烘后粮食水分超差,造成夹生粮;烘后粮食水分的控制上要略高于标准规定水分的0.2-0.3%。

过筛除杂要根据粮食的基础状况,选择相应的清选设备,严格按规程操作,及时清理筛底,保证筛理后的粮食质量和筛选的数量,发挥筛选设备的使用效率。在搬倒作业过程中,尽量使用带速低的机械,合理安排搬倒流程,减少提升次数,减小落差,安装缓冲装置等避免粮食破碎的增加。在入仓作业时,根据不同仓型,选择相应作业方式减少粮食自动分级现象。圆筒仓入粮,每入粮200吨左右要暂停,人工平整攉粮后再继续入仓;平房仓要经常移动输送机,多点入粮或输送机前加活动式分流板来减少自动分级。

在作业中,特别要注意电子测温电缆的固定,避免发生飘移现象,通风笼的连接一定要紧密,防止漏粮。入仓结束后,要及时平整粮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重点是粮食质量以及各点粮温等情况,完善粮食入仓原始记录,还要布放检温探子,设置扦样点、挡鼠板、防虫防雀设施等,有条件的采用机械通风均衡粮温,均衡水分来保证粮食储存期间的质量安全。

此环节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注意克服临时思想和饶幸心理,要有保证粮食安全度夏,长期储存的准备。

四、储藏过程的把握要点

粮食在储存期间,要求检验人员在粮食储藏期间对粮食品质进行跟踪检验。第一,检验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储粮技术规范要求,坚持每半年检测一次品质。按照不同粮食的品质判定指标,全面准确的记录与检测脂肪酸值、面筋吸水量、油脂过氧化值、酸价及品尝评分值等项目变化情况。从而分析和判断该品种粮是否宜存,提出科学的指导轮换的依据,同时每月进 行水分化验,为保管员提供粮食水分变化情况。第二,储粮中对虫害、霉菌的检查要做到“勤”和“细”。按照规范要求检查粮情。在季节转换时期和风雨雪天增加进仓检查次数,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前做好清仓消毒和防护工作,杜绝虫霉、结露等问题发生。第三,要积极探索实施“绿色储粮”工程。在季节转换时,做好“四个适时”工作,同时做好膜下环流通风等新技术应用,以降低害虫的发生率和防止脂肪酸值升高过快现象发生,尽量减少使用化学药剂,达到少熏蒸、免熏蒸,降低药剂在粮食中残留,最大限度避免化学药剂对粮食品质的影响。与此同时,防止因发热、霉变、虫害造成储粮品质下降。只有这样才能随时掌握粮情,防止储备粮品质劣变。避免因储粮事故发生给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确保中央储备粮在储存期间绝对安全。

五、轮换出库过程的管理

要对需要出库的粮食,以仓或货位为单位进行综合扦样检验,开据检验报告,提供准确的检验数据,作为总结质量管理经验和分析粮食损溢的依据。合理安排工人作业,避免发生出库粮食质量发生突变的情况。要重视出库作业现场的管理和货物运输阶段的管理。利用喷洒药剂,布防虫线等方式防止虫害感染。要搞好货位垫和粮垛苫盖,防止地坪返潮和雨淋。对用于装粮包装物要认真检查清理。确保无污染、无虫害。按照《粮食运输管理规则》的规定,对粮食运输车(船)进行检查,杜绝粮食在出库运输环节发生质量事故。

中央储备粮的质量管理需要不断地强化、充实、更新和完善。在储备期间,务必要切实做好粮食的质量管理,有效的延缓粮食陈化劣变,科学合理的储存和轮换,以达到绿色储粮、节约成本的目的。

篇13

(1) 各种制度欠完善,法律法规不健全;

(2) 血液透析护理质量评价指标覆盖面不全,部分环节有漏洞;

(3) 护士参与管理意识不强;

(4) 血透操作欠规范,缺乏统一标准。

(5) 控制院内感染难度大。

(6) 护士风险意识薄弱;

2 整改措施

2.1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现代护理质量管理的原则及2011版血液透析标准要求,对血液透析中心实施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制定并完善血液透析中心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和各项工作流程;制定包括消毒隔离及监测制度、探视制度在内的各项血液透析制度;制定和完善质量监控小组成员的职责;并随时进行检查,定期考核,必要时反复、强化学习,确保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2.2 把质量控制重点放在控制关键环节上

抓重点服务对象(如新透析者、急危重症病人、手术前后病人);重要时段(上下机、节假日、夜班等);重点监控对象(新上岗护士、)。

2.3 采取全员质量管理

将急救物品及急救技术、消毒隔离、护理技术操作、护理文件书写等护理质控重点项目的自查和互查授权给每位护理人员,护士长随时抽查,及时掌握或发现影响护理质量的隐患,发现问题,立刻纠正和解决 ,杜绝医疗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2.4 血透室的操作流程统一依照2010版血液透析标准实施。

2.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技术操作

工作人员、病人及陪护人员进出血透中心都应更换专用鞋,专用鞋要做好定期清洁和消毒,中心内用明显的线条划分为清洁区和感染区。为病人操作前后应严格洗手,为病人穿刺时需戴手套,并要求一人一更换。透析中心内应安装层流空气净化器,每天定时开机进行空气消毒,并注意空气湿化提高消毒效果。保证每月做一次空气细菌培养对环境进行检测,环境空气细菌菌落总数≤200cfu/cm、物体表面细菌菌落总数 ≤10cfu/cm、医护人员手细菌菌落总数 ≤10cfu/cm。此外,为减少室内污染,应限制对病人的探视,治疗和护理过程中控制人员的流动。

2.6 做好感染性疾病病人的隔离

首次透析病人应常规检查肝功能、肝炎病原学、HIV抗体等化验检查,长期透析病人应每半年复查一次,根据病情及病原学结果做好隔离安排,感染性血透患者安置在隔离透析间,专职工作人员,专用透析机,室内所有物品专用,认真做好标准预防和双向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