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阅读教学探索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篇1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阅读伴随人的终身,能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品位,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而中学生正处于审美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再创造”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巧妙地把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融为一体,把学生愉快地带进教材所提供的审美空间,并恰当地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顺利地实现“再创造的心理过程”,达到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的目的。然而,对一个初中生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藏,是汲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况且影响学生阅读能力形成的因素又是复杂的。所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选择更有效的方法进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经验总结,笔者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

1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乐意认识、研究和掌握这个事物。只要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阅读也不例外,要想在阅读中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阅读兴趣的激活,关键在于施教的艺术。教师要努力探求新颖的教学艺术,摒弃呆板的教法,引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提问:“最严厉的‘三味书屋’有值得歌颂的吗?”大多学生表示不值得,理由是“三味书屋”是封建教育制度的象征,不值得歌颂,应该批判。这时,我就让学生阅读从“第二次行礼时”到“博学的人”这段文字并思考:这段话是褒还是贬?有的学生马上醒悟这段是赞扬先生的。于是,我又因势诱导:“先生是封建制度的宣传者,但是他在执教中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例如‘有戒尺不常用’,就表现了他的进步与开明,可以赞扬。”学生恍然大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通过阅读,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于分析事物两重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 灵活运用:泛读一精读一研读

语文阅读的认识过程应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它应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因而,对于教师,应要求学生从“泛读”到“精读”再到“研读”。

语文阅读的感性认识阶段,就是要学生弄懂文章的基本内容,即文章写了些什么。这就要求学生们进行“泛读”。而要做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就必须“精读”,即明白文章这样写的好处何在,从而达到领悟文章中心思想、结构框架、思路线索等问题的目的。因此,“精读”有别于“泛读”,它是在“泛读”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分析和比较。阅读教学的第三阶段,是要求学生灵活自如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运用掌握知识的目的,亦即学会“知识的迁移”。与此相适应的则是“研读”的阅读方法。

3 插上想象的翅膀

我们知道,文学家以文字进行艺术创作。这种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从作用于感官角度来讲,表面上没有绘画的直观性和音乐的直感性,但它内在隐含着由线条与色彩所带来的绘画的有形性和由节奏与旋律所带来的音乐的有声性。

在中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想象式阅读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立足于“想象”一词。作为“想象”一词的含义,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再造性想象”。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再造性想象”是在“想”的基础上产生图画。不过,“再造性想象”所产生的画面是客观地把语言文字本身所包含的画面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创造性想象”则是在“再造性想象”的基础上,结合读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个性情趣、文学修养等经过主观加工而创造出的新图画。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或摇头晃脑、或念念词、或凝神遐思、或神游四海,心鹜八极的吟咏状态,进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细嚼慢咽地品味原始文本,才能更好地品出其景其情、其意其感。在此,笔者结合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来分析,学生边诵边吟,边吟边品,品之妙处,诗中之景物便活了起来:枯藤、老树、昏鸦、瘦马、古道……纷至沓来,映入眼帘,在头脑中绘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凄美图画。这就是“再造性想象”的初始阶段。再吟再品,景物愈发活灵活现,图画愈发栩栩如生,藤想象(枯),树想象(老),马想象(瘦),道想象(古)……顿时一股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满眼萧瑟,泪眼汪汪,欲断肠,与作者达到心灵会通,品出了诗情。这便完成了“再造性想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一幅完整的图画,也就是“原象”。接着,三吟三品,进入创造性想象阶段,景越来越模糊,情愈来愈悲,自己仿佛就是断肠人,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学生对“原像”添枝加叶,充实丰满,补充与此相关的画面,即由白描的“原像”上升到工笔的“新像”。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底蕴感悟不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新象”。从品物境到品情境到品意境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再造性想象”到“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最后,笔者指导学生把自己大脑中经过创造性想象产生的图画二即“新象”或口头表达出来或书面描述出来,形成创造性文本二。这样一个从图画到文字的过程,通过想与写糅合在一起并落到实处。

篇2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知识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教师范读。激活学生心灵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生命呵护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活学生心灵,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并在学习探究中提升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诵读就是师生间的生命对话。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展现自己,此时的教师已不再是学生的教师,而是与学生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一个生命体,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在倾听中打开自己的心扉,接纳、呼应着教师,此时的学生不再是教师的学生,而是与教师平等存在于课堂中的生命体,是教师式的学生。师生融于一体,不分彼此。在这样的互动中,教师用自己的存在呼唤着学生的存在,用自己的热情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导学生的学习情感,把教学要求转变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全方位提升自己。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可发挥自己的长处,用声情并茂的朗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堂教学《雪儿》的观摩课上,执教者朗诵课文第四自然段,学生听着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脸上也渐渐露出了笑意,专注的眼神充满了期待,期待着自己也能来读一读、背一背,也来欢呼欢呼。等老师一读完,他们马上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有的还边读边演,很是投入。读了一会儿,学生们纷纷举手,争着站起来读给大家听。这位老师已把学生内心深处的热情成功地点燃了,整个课堂上,师生激情万分。

三、更新学法。促进生命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阅读课堂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更新学法。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预习,在预习中提出问题,自主地、试探性地解决字词、作品、文化常识等相关问题。其次,让学生善于质疑。让学生在教学的重点处、理解的疑难处和知识的关键处质疑,然后思考、讨论、探究。再次,让学生以追溯法、辩驳法、补充法、求异法、创新法等方法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观点,发挥自己的表达能力。最后,让学生勤于动笔。

四、感悟文本。提升生命意义

语言文字是人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生命意义的一种载体。因此,文体并非仅是一种物化的客观存在,也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文本的这种隐蔽性的生命意义,只有用感性的方式才能显现出来,而且也只有阅读主体对文本的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成。

篇3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内容

(1)拓展阅读内容。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远远达不到素质教育中对小学六年各学段要求的阅读量,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为基本依据,积极拓展与语文教材横向相关、向纵向深入的阅读内容,有效地将小学语文教材阅读和拓展阅读紧密结合起来,使课堂阅读教学得到及时补充和延伸。

(2)拓展阅读空间。拓展阅读空间,是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广泛阅读。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充分开发和利用拓展阅读资源,拓展深厚和广博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联系实际生活,积极开展课外阅读,使阅读更加广泛,提高阅读效率。

(3)拓展阅读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在拓展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拓展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使阅读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和具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阅读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调动学生阅读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1)立足语文教材,拓展阅读内容。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知识底蕴不丰富,阅历和经验较少,造成学生理解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文教材出发,尽量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语文教材背景材料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再阅读语文教材时,就可以主动地利用已有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进而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通过语文教材对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拓展性阅读训练,进而对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更深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拓展阅读内容时注意选取一些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阅读的大海里遨游,认识大自然的美好,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热血澎湃的战争,在拓展阅读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创设阅读情境,营造阅读氛围。创设一定的阅读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如在学习《二泉映月》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创设这样的阅读情境:在某一年的中秋节的晚上,阿炳在邻居家一个少年的搀扶下,终于来到了著名的二泉,阿炳虽然看不到到皎洁的月光,但却能感觉到月光洒满了大地;虽然看不到美丽的小溪,但却能听到小溪淙淙的流水。在这美好的夜晚,阿炳想起了自己心酸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知道该向谁诉说。于是,他想到了用自己的琴声向世人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这样,语文教师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很自然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给学生营造阅读氛围,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很容易进入阅读的世界,体会阅读的精彩。

(3)建立各种学生阅读交流平台。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建立各种学生阅读交流平台,让学生能够及时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互相交流阅读心得,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乐读书,鼓励他们以阅读会友,享受阅读带来的无限乐趣,掌握有效的阅读规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可以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可以对自己的阅读内容进行生动地复述,也可以介绍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还可以将自己的阅读内容改编成小品或话剧,进行表演。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在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中,得到了教育、提升和进步。学生不但提高了阅读能力,而且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开拓阅读的热情。

总之,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是素质教育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红专.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浅谈[J].当代教育论坛,2009(8).

篇4

一、发现问题,感知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需要有充分的阅读时间,自主的阅读期待,自由的阅读联想,自动的阅读质疑和个性化的阅读理解和体验。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要以知识本身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的喜悦。”就是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把阅读、质疑、研讨、解惑的机会留给学生,逐步引导学生养成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因此教师要先读后教,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感知文本。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采用个人喜欢的方式去读,可以默读,小声读,两人一组轮换读),然后启发学生讲讲文中的“爸爸”触动自己心灵的事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第三步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感悟文体的能力,更使他们养成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好习惯。宋代学者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一点,对于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至关重要。

二、品味欣赏,读中有悟

品味欣赏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为把握作品内容领悟作者意蕴所进行的一种“批文入情”“动情观照”的精神活动。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无论是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作品意蕴等都值得学生品味欣赏。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从文学话语层面向文学意蕴层面发展,这是文章结构的纵深层次。如诵读《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首先,引导学生诵读,在此基础上理解诗句的内容,但如果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就谈不上领悟这首诗的内涵。第二,启发学生从创作方法和思想意蕴方面思考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学生反复阅读、品味欣赏、热烈讨论之后,教师总结:这首诗的语言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给人以自然天成之感,但又是一首非常精妙的好诗:诗歌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点带面,通过李龟年个人命运之悲(由红极一时到流落江南),反映了唐王朝国家命运之衰(由盛而衰),联系杜甫的一生及其他诗句,学生无不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与匠心独运的创作风格。

三、激发想象,理解意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从培养想象力入手。语文教学中常常要借助想象,再现诗文中所描绘的情景,使人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教师可通过提问、设疑、情景再现等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四、课外阅读,提升能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孕育着语文,生活是语文的灵魂。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在其他文学作品中鉴赏学习,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谈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书。”显然,大量的课外阅读对于理解能力、认知能力、鉴赏能力的提高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强调学生多读书,每学期我都给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每学期三篇名著,要求做好阅读笔记。每月推荐一本好书,由学生把自己喜欢读的书推荐给大家。其次,根据课文所学给学生印发阅读资料。如学习《观舞记》后阅读《天鹅》,学习现代诗就拓展阅读更多现代诗的代表作品,学习议论文就给出更多典范的议论文,学习宋词就介绍词的流派和代表词作。第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实践证明,积极有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阅读,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内动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只有这样,阅读才会成为人文的阅读,思想的阅读,生命的阅读。

参考文献:

[1]语文学科教育探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如我在教学《哪吒闹海》一文中,揭题导入:“哪吒为什么闹海?他怎么闹的?闹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都写在课文里,请同学们赶快打开书读一读吧!”学生在畅快的阅读中自己生出了疑问:“闹”字是什么意思呢?我顺势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请他们再读课文后谈感悟。于是有一学生说:“闹,是扰乱的意思。我查字典知道的。”但我没有就此作罢,继续引导学生作深层次的感悟:“噢,他从字典上知道的,真是个爱动脑筋、会学习的孩子,还有别的理解方法吗?”没等我说完,一生急着说:“书上写他身子一闪,躲过了,随即取下混天绫,一下子就把母夜叉给打死了,一纵身,趁势抖出乾坤圈,把三太子紧紧裹住。我想,通过文中的描述不难理解‘闹’就是扰乱的意思。”我予以肯定,见时机已到,再作引导:“小朋友,你们看过《孙悟空》的电视剧和电影吗?人们常会用一个带有‘闹’字的词语来描绘他做的一件什么事?谁愿意说说?”至此,我再紧追一步,让学生以“闹”或带有“闹”字的词语写一句话,将写作训练巧妙地融入阅读感悟之中。这样,“闹”字的多种意思及多种形象就牢牢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二、课堂引领课外,以读练写

除了课堂上的小练笔外,教师还要将课堂的阅读运用到课外的写作,强化阅读的作用,提高写作的能力。

如,在学完课文《鸟语》后,我就鼓励学生用相机、画笔、录音等手段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到林间去感受真正鸟语带来的乐趣。当学生以一种愉悦的心态融入其中去细致观察、尽情享受时,课堂上习得的语言文字顿时鲜活了起来,积累的素材也在无意中增加,观察方式、角度的不同,表现手段自然各异,在自己真情实感的交流中势必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于是,学生在树林里听鸟语,感受到风吹时,竟写出了“风亲了我一下,害羞地逃开了。”这样生动而富有想象力的语句,实在令人感叹: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啊!这样的学习使学生在认知世界、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能够“观物之微”,从而能体验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三、课外读写结合,读读写写

篇6

一、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的意义

探索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学生围绕着提出的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探索,自主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使学生在于都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索有效的解决问题。在探索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引导学生在学习当中发现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探索性教学的特征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索性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1.探索性

探索性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因素,从古至今人类不断发展都依赖人类的探索性,通过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使社会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方面也必须具备探索性,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探索性阅读随着教学的发展不断被学生所需要。学生的能力越强,对于探索就越有兴趣,使学生不断走向探索的领域。

2.主体性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学生从被动的地位变成了课堂的主体,使学生随着地位的改变,在学习的过程中富有探索性,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

3.问题性

探索性教学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从问题出发,围绕问题展开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语文的学习中针对问题的答案不是固定的,语文问题的答案具有灵活性,因此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得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三、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内容和形式分离

就目前我们能看到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象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对于探究性阅读缺乏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是单纯的课堂互动课,老师在上面讲课对学生提出问题。这并不是真正的探索性学习。还有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对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文章进行讨论,虽然看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但是教师只是重视探索的形式,不对内容进行关注,这样的形式与内容分离的现象,对探索性阅读是没有帮助的。

2.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现在的高中教学中,很多教师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开展探索性教学,而对探索性教学的目标并不明确。教学目标不明确会导致学生不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探究阅读中不能够对自己的能力和知识进行更好的培养。探索性阅读知识作为一个口号,不能够真正的被落实到教学当中。

四、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的研究策略

1.对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探索性阅读也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的能力。首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并且能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迁移,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探索。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思维贯穿到文章当中,不断的对文章进行理解和思维渗透。

2.对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内容的选择依据,探究教学目标,了解目标之后要以教学的方式将它呈现出来;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特征,为学生制造合适的学习条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能够有探索的进行阅读。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的原则,在探索阅读的教学中,教师要提出适当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不能太过简单,也不能太难,要选择适合学生的难度,使学生的思维有所提高,使探索性阅读能够正确的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阅读是语文的家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育领域应当对语文阅读予以重视,发展高中语文探索性阅读,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探索性阅读教学在当今的教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萍.语文主题阅读探究性教学的模式建构[D].西南大学,2011.

[2]吴奇昊.语文课堂探究性阅读学习指导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3.

篇7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文化修养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一直以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都是局限在一些经典文章的阅读方面,并以此来提升学习水平。但是,这种模式局限了学生的阅读范围,使学生的思维过于狭窄,及时其对高考提分有很大作用,但是,仍是不可取的。语文阅读本书是陶冶情操的重要过程,如此机械的教学模式,只会促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将阅读作为生活组成,并探索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为目标,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忌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取代学生自我探索的来的“理解”,否则将使其阅读教学的意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注重和谐氛围的打造,提供充足的自由阅读以及思考时间,锻炼学生自主能力以及发散思维,从而提高新课标教学目标,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在阅读教材的选择上,不能过多的局限在相应教材上,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有意义的课外阅读资料,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二.有意识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很多科学家、文学家等有极大成就的人,其对于自己从事的行业以及研究的事物都是具有浓厚的兴趣,由此可见,兴趣是个人取得成功的强大推动力。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如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主动的进行探究学习,对文章进行深入思考,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以及丰富知识面,从而教师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衡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仅看其自身的文化素养多高,也不是看其是否掌握教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方法,而是看其是否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懂得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实现最新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出优质的阅读氛围,为其提供大量有意义,并感兴趣的阅读材料,使其在自主的深入探索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与作者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容易的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以及积极性。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产生,进行主动探究式学习,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锻炼思维的扩展能力。

三.熟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一个好的方法,能够让人事半功倍,反之自然则是事倍功半了。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质量,也是阅读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验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认真品味。鼓励学生制定系统的计划和目标进行阅读,通过广泛的阅读和总结掌握正确以及适合自己的阅读法方法。

四.拓展阅读空间

语文的学习需要一个长期的知识累积过程,并不在于一时方法和技巧,而更多的在于一种语文情感、文学素养的培养。阅读也同样如此,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且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的阅读,还应当善于对课本以外有用知识进行收集阅读,扩大阅读渠道,通过课内的阅读指导,自发的扩展个性化的课外自主阅读。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阅读空间和时间。还可以在平时为学生推荐一些值得一看的优秀作品,构建良好的阅读平台。更可以利用班级文化角的形式,建立一个班级的阅读文化角,通过大家收集等多种方式凑集各种各样的优秀书籍扩展大家的阅读渠道。新课标的要求,是要让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阅读空间的扩散,丰富学生知识,对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作用。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外阅读同样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和语文的学习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我们应当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更多的阅读渠道,扩展他们的阅读量,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习惯养成,实现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

五.总结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都发生了重大改变,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已经不再是以“高考”大纲为培养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培养。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的提升关系到语文教学工作水平的总体提升,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则是促进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本文分别从几个方面对如何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有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朗读的训练。用多形式、多样性的朗读代替单一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角色读、自由读、速读等都是促进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也非常主张朗读。他指出,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这样,可以深刻领会其材料的意义、气韵、节奏,产生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朗读是现代文化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项功夫,也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语言艺术。朗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做阅读的时候发挥其知识的重组和运用。

有声朗读能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加入听力,反馈给大脑,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及时改正。有声朗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或大声或婉约或细腻。有声朗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寻自我,不同性格的学生有其不同的看法,从而让他们加深对文章的了解。当然有声朗读也能让教师检测学生对文章和对生词生字的掌握程度。一般学生在朗读时,遇到生词生字会表现处降低声音或者乱读的情况。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采取着重解释或者举例说明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生字。

不同的朗读方式有他特有的好处和功效,例如范读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必对不懂得地方加以深究,让学生能多了解一些知识,多阅读些书籍报纸等;学生的分角色读是让多个学生参与朗读的方法,能让他们体会到人物特有的语气和心理思想;自由读是放松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参悟,记忆更能为深刻。

当然朗读并不是一味去读,有些学生对教师所说的朗读没有理解,以为朗读就是把文章读完,所以连字词都读出来。这样就没有起到阅读的作用,只能说是死读。要掌握阅读的技巧性,朗读者应该正确处理语句的断和连,轻和重,扬和抑。准确掌握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对有声语言的设计和处理,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阅读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阅读可提升学生情商、可塑造内在价值观。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首先,做好阅读前的准备工作,比如这个文章应该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如果不好理解的文章,我们可以采取表演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既读懂了文章的意思,也激发了对文章的兴趣。投其所好也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一种方法,能使学生不会放弃或者厌恶阅读。

其次,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技巧:让学生大声朗读、不发出声音的默读、提高阅读效率的略读和用最短时间掌握最多信息的速读。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反复读书法:好书不厌百回读;标记读书法:标记精读,加深印象;背诵读书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感觉式读法:让学生用“心”投入阅读;想象式读法:提升学生的想像力;推测式读法:锻炼学生的思考力;批判式读法:书不可尽信。

最后,就是让学生自己建立自己的阅读模式,了解自己,什么样的阅读方法适合自己,并针对这些方法运用它。教师在生活中给学生多寻找些阅读素材,适合学生阅读的好书。如超越时间与地域的经典与名著、让学生成长的书、开启心灵之门的童话书、培养学生博学多才的历史书籍、满足学生好奇心的探索故事、激发想像力的科幻故事,等等。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需要培养的,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培养好良好的习惯才能让学生真正做到好好阅读。并且与父母合作,父母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长,平时要做好学生的阅读榜样。教师培养学生阅读时要注意:

首先读书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边读书边思考。

其次,读书要专心致志,使用工具书和资料来帮助阅读。

再次,注重学生的读书姿势,让学生爱护图书。

最后,家庭每日持续阅读,为学生制订读书计划,引导学生定期做读档笔记。

四、引导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篇9

2.发现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本教学模式正体现了这一点,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常规的思考方法,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善于直觉思维,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我设计了一个表演环节:请二位同学上台,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这样的坏蛋不能光讲道理,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才能获胜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同时既融语言内化、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于一炉,使学生创新能力在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在小语“四结合”教改实验当中,多媒体计算机走进了课堂,优化了阅读教学,将读书由被动强化为学生主观上的需要,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一份新鲜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在多媒体刺激下,会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助于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养成。如《祖国多么广大》这一课中配有长江两岸这一带的风光图片,课件设计如下:长江大桥巍然耸立,横跨江面,柳枝吐绿,燕子鸣唱,江上渔舟往来穿梭,江面风平浪静,还配有《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音乐,于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沉浸在怡人的春光中,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再适时提问:“你能不能用更精彩的词汇来描写一下美景呢?”“随着图中你看到的景物,你能想象出此地还有哪些美丽的风光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不少好词好句在此应运而生,最后教师又布置给学生一个作业,要求学生用想象绘一幅自己心中的春景图。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口语表达、说完整话及丰富的想象能力。

二、模式操作过程

1.初读感知:有感于特级教师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在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也是准备环节中,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读准字音了解大概内容后,便会积极主动地带着问题探索知识。在此,教师不做任何提示,或者可帮助复习一下旧知加深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保证下一步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对于小学生初读感知的能力不够强,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提出问题:学生在自己初步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部分知识,但还有一部分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会被学生五花八门的提出来,甚至是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吃墨水》一课,为什么用“吃”墨水而不用“喝”墨水或“蘸”墨水?《蛇与庄稼》一课中,为什么放蛇去捉田鼠而不放猫?大水过后,田鼠和蛇为什么没有被淹死?《补丁》一课中最后一段“说,国家还很穷……”的后面为什么不加冒号、双引号?《坐井观天》中的青蛙为什么会在井底?《昨天这是一座村庄》一课中提出作者为什么用昨天而不用过去?……面对这些稚嫩而又颇有潜力的问题,教师应稳住耐心,不要否定学生的问题,和学生共同确定几个主要问题,分清主次,注意课文的前后联系,然后着重展开讨论,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合作交流: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师借助各种手段指点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发表意见的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鼓舞下,好奇心与成功欲得到极大的满足,被动地接受就会变成主动地探求,主要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同学帮你解答。在这个过程中,采用自由交谈、主动发言、教师协调配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意见,教师除指出语病外,暂不发表意见,学生不用举手,大胆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手、 脑、眼、口全部放开,让思维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凡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互助能够自我解决的问题,教师一般不要替代,而当学生经过思考、合作、讨论、交流后仍处于困惑之中,教师再给予必要的提示和讲解,同时鼓励学生摘记精彩章节、词句,培养学生的词汇积累能力与自学能力。经过交流与汇报,学生已对教学内容基本掌握,此时,教师再帮助梳理思路,并对有争议的问题重点讲解,便使学生及时地将整篇课文融汇贯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骆驼和羊》一课中,老牛的话是重点,原句在教育批评骆驼和羊的做法是不对的,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可让学生将原句的批评改成赞扬的语气,即:你们怎样做才是对的,句式转换了,意思还没变,这就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思维要求,于是,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小学生守则》与日常做人道理展开了一场气氛热烈的讨论会,并提出了今后自己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篇10

一、对话模式阅读教学的特点

“对话”,是人类互动的灵魂。西方学者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语文教学中,之所以崇尚对话,因为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也只有对话,才能使师生彼此接纳、相互造就。

1.对话模式教学具有较强的主体性

亦如前面所说,对话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和彼此接纳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教训和被教训、灌输和被灌输、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是在共同探讨未知的新领域,学生成了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经过主体意识觉醒、自己读书、自己感知、自己思考、自己体验和交流自己独特的感悟,从而获得发展。

2.对话模式教学具有良好的生成性

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教学,会超越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的意义。这种生成性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另一方面,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从而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不断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使知识增殖、价值提升。

3.对话模式教学具有积极的创新性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因而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而对话教学鼓励创新、鼓励与众不同。在对话中,学生在各种思维的碰撞中又促进了新的创新。因此,与传统教学相比,对话教学过程是充满创新色彩的过程。

三、对话模式阅读教学的方法

从人的成长过程和心理特点来看,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水平更高、自我意识更强、主动参与意识更积极、个性发展更趋完善。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根据课文背景、作者心理、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等的不同,运用不同的对话模式阅读教学方法有效地完成教学。在这里,我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在完成对话模式语文阅读教学同时,总结归纳了以下几种对话模式阅读教学方法。

1.学生主体性角色的引导

对话模式语文阅读教学也是教育的过程。所以,建立在师生关系基础上的对话模式阅读教学,教师就是引导教学。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即初次阅读。在这种特殊的对话中,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其次,让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感受和问题走向教师和同学,进入学生主动的探究和发现的活动之中。第三,结合教学重点,提出探讨性对话,如创设一个巧妙的设问,让同学想问题,以激起学生对话的欲望,让学生自然地走进对话平台。

篇11

高中语文阅读于师于生来说,都是一座难于上青天的高山。教师不好讲,学生不好学,许多师生在学习或复习这一块时便望而却步,或草草了事,考试便可想而知了。

语文阅读教学是“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课内长骨”,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的阅读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一、立足课堂,让阅读成为习惯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主渠道,因为课堂上的阅读是教师指导下科学进行的,有诵读、听力、目的、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从而有效地规范学生课外阅读,使学生阅读由被动变主动,由“叫我读”形成“我要读”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中,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还可以参与教,参与得多了,学生才会有主人翁意识,才能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我们着重突出以下环节:

1、变课堂为读堂,培养自主诵读习惯。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尤其是教师指导下盼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语言的好办法。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心地投入“读”,就能体验语言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就《沁园春・雪》而言,若让学生诵读,以至背诵,他们就会渐渐地从词所营造的高远壮阔的意堍中感知北国的壮丽景观,进而领悟作者的豪情壮志。只有通过反复读、语言的分寸感、畅迭感,情味感、美感等才能奔涌而出,才能逐步养成诵读的好习惯,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感。所以朗读是阅读课文的第―基本功,是进行阅读训练的第一基本技能,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

当然较好的方法是展开以小组为单位的诵读竞赛,学生会表现得非常踊跃。如被称为“天下第一气盛”的文章《过秦论》开笔写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之心。”这个开头雄起之势磅礴于天地,特别是一组排比句,语言连贯,一气呵成,为之不可一世。请四个小组分别朗读语言,品味气势,看哪一组哪些同学念得最好。再如《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称为”诗人之赋”,既有赋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的特点,又能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故此,教学内容当围绕熟读成诵进行,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总体设想是以理解促诵读,以诵读促理解,读而有感,感而能发,久而久之,自主阅读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生成。

2、多渠道利用媒体,培养自主听力习惯。听是语文基本能力之一,一节课,一场报告,有的学生听得有滋有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如打闷雷,昏昏欲睡,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听力习惯,对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大有裨益。

如何培养听力习惯呢?

(1)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规范阅读,锤炼课堂语言,注重教态等来吸引学生;(2)利用电化录音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培养学生的语感;(3)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寻找,通过来自社会诸多听力因素,如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有电视散文欣赏,较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其听力的敏感性。

如欣赏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感悟,白我体验能力,应尽量少讲,讲多了,往往会使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就如顾德希先生说的“文学作品的阅读,讲的越多,学生就越没兴趣”。学生没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因此,在上课前,不如播放配乐朗诵《荷塘月色》,让学生发挥想象,仿佛脑海中活脱脱地走出一个朱自清,进而领略文章的立意美、情思美、形象美、意境美。又如鉴赏《胡同文化》时,就要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散文《胡同文化》,让学生在阅读文字的基础上,结合融图画、声音、文字为一体的电视散文,在强烈的视觉与听觉的冲击下,理解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就能扣动学生的心漩,激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3、立足课堂主阵地,探究自主阅读技巧。亚里士多德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是知识的萌芽。阅读鉴赏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庞杂,鉴赏起来倍感困难,以问题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养成独立思考,探求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立足课外.让阅读与生活同行

“课外长肉”就是通过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课内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加以运用,把课外学到的东西,再带回课内消化吸收。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视野,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1、抓住关键语句和主要信息。阅读材料的文字都负载着一定的信息,但并不是每个文字负载的信息都相等。一个句子常由许多词语构成,其中,有的词语是关键性的,没有它,意思就表达不清,有的则不然。文段通常也是这种情况:有些词语是关键的,有经验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并不是对每一个对文字、语段平均用力,而只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其他内容则依次带过。只有这样,阅读才会有张有弛并达到一定速度;否则,在阅读

过程中把注意力平均分配到每一个词语、句子上,不仅抓不住重要信息,还会造成视觉和脑力的疲劳,进而影响阅读速度。

文中的重要信息分布一般都是有规律的:在记叙和描写性的文体中,单句的重要信息中一般是主语,谓语和宾语;在科技文体、政论文体中,单句的重要信息有更可能是状语、定语和补语;在复句中,大多数偏正复句的重要信息是正句,而在条件复句中,表示唯一条件的分句则是重要信息。在文段中,文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主题句以及含主题句的文段是重要信息。了解了阅读材料中重要信息的分布状况,在阅读时便可有的放矢地捕捉有效信息,提高阅读速度。

我们可通过下面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捕捉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选择不少于30个结构复杂的长句,用很快的速度读完,并标出语句的重要信息所在。直至标注准确的句子不少于27个,否则再找30个结构复杂的长句进行训练,直到标注准确率周期在90%以上。接下来再找不同文体的文章各3篇,采用限时饲读的方法一边阅读,一边标注重要文句和语段。

2、要记好阅读笔记。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1)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有人说:“眼看干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篇12

二、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借鉴学习

篇13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大力倡导“自主创新性阅读教学法”。

“自主创新性阅读教学法”的基本内容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语文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这里,阅读是被当作一种终身受用的技能来看待的。这一点,十分符合当前教育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理论。

阅读教学法,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阅读介质除了传统的报刊书籍外,还应包括视听信息、网络资信、多媒体等等。它是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系统的信息集,通过释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过滤次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因此,读者不能单纯将观察重点放在文章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什么写法等单纯语文学科范围内,而更要关注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也就是说,阅读过程是认知信息的过程,而不仅是识别语文知识的过程。

我们知道,阅读是人生基本能力之一,主要通过语文阅读教学来加以训练,培养一种应用于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很显然,自主创新性阅读教学法着眼于文章信息的处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筛选重点,注重创新。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法则着眼于繁琐零碎的语文专业知识的认识和识记,轻视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