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生的素质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生的素质教育

篇1

一、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1、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性”是素质教育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表达。基础教育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使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阐述。二是“新”,即在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要求。

2、素质教育的特征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具有时代性。素质教育要紧紧围绕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紧紧跟上数控技术发展的最新时代,为适应数控的发展而开展素质教育。二是具有全体性。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强调要为全体学生开展教育。三是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是具有主体性。关注素质教育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和创造力发展开展教育。五是具有长效性。素质教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和支持学生可持续发展开展教育。

二、新课改下初中生素质教育的策略

1、更新观念,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氛围。

素质教育队伍的成立,使学生明白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新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目标,其中思想道德是根本,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是基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保障,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他们懂得思考,懂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工作。

2、加强素质教育不能放松基础知识教育。

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基础知识的制约,基础知识扎实程度,是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也必须把基础知识学扎实,否则学生的人生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加强素质教育。

校园网上要开设素质教育的专门栏目,组织一些素质教育的典型教案;开设网上学生心理测试和咨询服务;开设网上电子精品书库;虚拟网络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利用社会上丰富而鲜活的各种多媒体素质教育资源;编制、开发系统的素质教育软件等来开展素质教育。

4、要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改革

要真正做到不仅注重教学的效果,也注重教学的过程;不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重视单科的教学目标,也注重跨学科的目标;不仅重视统一要求,也重视因材施教;不仅重视学生的行为训练,也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以及身心发展的统一;不仅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品德的陶冶;等等。

课程结构必须科学化。要建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统编教材与本土教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新课程体系。要探索启发式、科学化的教学方法。以往的教育过于保守,采用的教育方法多数是适应性的,学生在现行环境下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去解决新问题时往往缺乏创新精神。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性的教育,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篇2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对更多的知识点展开理性的思考与分析,进而加深他们对于教学要点的理解与认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贯穿于生物课程教学的始终,教师应当让课堂教学氛围更活跃,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在这样的前提下素质教育才能够真正得以实现。生物教学中有很多概念需要理解与记忆,这很容易让教师将课堂带到沉闷的氛围中。教师们在教学中应该不断革新,对于应试教育遗留的产物要尽量摒弃,课堂中改变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将学生真正视为教学主体,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展开研究性学习,课堂上不再是一味的教师讲学生听,而应当更多的鼓励学生参与。例如,学习《身边的生物科学》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到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课前我特意让学生在课下做一个小调研,然后课堂上就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做一个陈述。很多学生对于这个话题都十分感兴趣,课下通过翻阅相关图书及资料或者借助互联网应用,纷纷就这个问题展开思考。课下研习不仅是学生自我探索的过程,也能够很好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此外,这个过程也给予学生一个主动思考以及独立发现的机会,这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与认识,最重要的是它极大的提升了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以及课堂的参与,这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

二、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要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学生才能够让各类知识点更好的融会贯通,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教学要点的掌握程度,也能够让他们很好的就所学内容展开运用。在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方式有很多,其中十分有效的一种是在实验过程中展开,借助对于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的观察,学生能够很好的对于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通过实验过程得出的结论学生往往也会记得更牢固。在讲骨的成分时,我将课堂搬到了实验室,让每个学生都来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学生分别取两条鱼肋骨,一条放在火上烧,另一条浸泡在盐酸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然后再来称骨头质量的变化。在做这个实验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础知识,从鱼骨质量的变化上能够让学生分别算出鱼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比例,之后学生能够很好的归纳与总结出鱼骨头中的各种成分。这个过程并不复杂,然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同时也发挥了他们的探究心理,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素质教育是新课程理念下非常提倡的,想要让素质教育更好的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这需要加大对于学生各种实际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学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多的通过自己动手来验证相关的知识点。其次,应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对更多的知识点展开理性的思考与分析,进而加深他们对于教学要点的理解与认识。此外,要更多的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各类知识更好的融会贯通。

本文作者:李成工作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

篇3

1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现在无论是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还是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无一不与人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发展需要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科技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均制订了自己的教育改革规划,其共同之点都是注重素质培养,注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总的说来,在素质教育中,老师的工作是重要的,不少优秀教师也从各方面总结了一定经验。但从整体上看,工作还处于无序状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短缺,在课堂题材的选择上随意性较强,各行其是,有时会发生改上文化课现象,应该像其他教材一样,确定必上内容和选上内容;工作方法指导不得力,还没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一些个人经验的介绍,还处于口耳相传的阶段,只能在摸索中工作:对课堂有组织的培训力度不够,要从理论上对教师进行科学的指导:对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时期,构建一种科学的工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2 新课改下初中生素质教育的策略

2.1 进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学生在校时间的很大部分在课堂中度过,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能力的提高主要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过去我们把教师的教学过程归纳为“讲准讲清教懂教会”八个字,今天,随着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变化,为完成教学过程服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也要不断改进。要让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同时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生存质量”。

但是,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试”部分还占相当大的比例。主要表现在备课只注重备教材,不突出备学生;注重备知识的讲解过程,不注重备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研究教法,不注重研究学生的学法;讲课则一讲到底,平铺直叙,重点难点不突出;练习上搞题海战术,层次不分,多多益善,加重学习负担;课堂中常常是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或表面热闹,外动内静,思维不够、不深,学生的素质难以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当今社会知识爆炸,学生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素质教育提出要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育科研,做到因材施教,推陈出新,努力寻求多种多样的科学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2.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2.2.1 集体辅导。抓住开设“初中生与心理学”兴趣课的好机会,以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专题,进行集体辅导教育。如随着身体的发育带来的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变化,是学生普遍关心的,我们以“初中生的身心特征”为专题给学生分析了初中生生理特点、自我意识发展,青年初期性意识的发展,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性”。

2.2.2 个别辅导。学校还创造条件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定时开放。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同学们随时可以把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扔”进信箱,寻求老师的帮助。心理咨询信箱挂出后收到好多同学的来信,咨询室开设后也接待了不少同学的来访。有为父母的纠纷烦躁厌学的,有为亲人的安危紧张焦虑的,有的对集体活动没兴趣,有的提出问题,也有的是考试紧张,以及学习缺乏动力、缺乏自信心等。心理咨询老师总是耐心地辅导,抒解他们的压力,解答他们的疑问。改变封闭的自我,加强思想交流能力,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3 建构素质教育评价方法。

篇4

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初中生对社会问题认识还比较肤浅,对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缺乏应有的辨识能力,这就需要在初中历史课上,教师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史实来让学生进行归纳,得出理性的认识,学生自觉地坚守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严格操守,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为未来的成才奠定道德品质基础。

其次,可以提升初中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对中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社会的进步,要对社会公民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这样才能成为具有较强综合素质与文明程度的社会公民。社会用人单位也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衡量标准与要求,人文素质是人才能否得到重用与施展才华的职业道德基础。初中生只有在初中阶段形成与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对自己的成长与成才有帮助。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西方不良思想,如享乐主义等进行剖析,引导学生树立刻苦学习与适当地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与社会生活实际进行紧密联系,又能够积极奋发进取,珍惜美好的学习生活。

再次,可以改善初中生的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更好地展现新时期初中生的精神风貌。初中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够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先锋,在社会的道德领域发挥着有力的支撑作用,影响学生周围的人群,逐步改善社会风气与精神文明程度,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赋予了初中历史教学新的标准与教学目标,然而,有的教师对历史课教学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传授上,而没有进行教学内容的延展,或者使教学的知识内容升华为精神层面,这使得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效果不佳,阻碍了历史教学的功能发挥。

初中历史教学仍然重视分数成绩,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些中学没有很好地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仍然将学生的考试分数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与人文素质的培养。初中历史教学就侧重了知识点的教学,而失去了历史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提炼,也抑制了学生的心理情感发展。

教师应关注那些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使之摆脱网瘾,从而变成健康、阳光、向上的学生。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标准还有待完善。由于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很多教师还是重视学生的成绩,从而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判学生优秀与否的依据,这样造成了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感受到了“歧视”,这样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很不利。因此,初中历史教学评价标准必须进行改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健康心理氛围内成长,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也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心态与人文关怀。

三、初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路径

在新课程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全社会重视素质教育的推动中,我们要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进行探索,选择合适的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互动的方式。

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示范效应。初中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认识,提升历史教师对初中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契机将德育教育融入。要发挥初中历史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要注重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注意平时的言谈举止,来感染学生注重自身的道德素质,朝更高的方向发展。教师还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篇5

一、素质、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

素质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将所学的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的东西;它不是指具体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指所有外部事物、知识文化等内化于人的心灵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东西。因此,人文素质是指个体把人文知识与思想品格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素养。它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的总体表现。

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生活技能修养,即教学生做怎样的人、如何做人。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人文精神,致力于用人类历史中的智慧和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真美善的理解,引导学生求真、从善、爱美,使学生洞察人生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制约初中人文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日益凸显出人才和教育的重要性。科教立国战略已成共识。同时,科技的负面作用、人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等的出现,反思以前的重理轻文的功利主义以及应试教育,提倡素人文素质教育成为我国重点。但是,因应试教育仍有存在的空间,升学率和中考的压力,多数学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漠视。初中人文素质培养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文科理科尚未在理念上的统一。初中人文素质的培养,主要由文科教师(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来承担的。因此,理科教师就有一个意识(部分文科教师中也存在):人文素质教育应由文科教师担当,与理科教师无关,甚至认为只有数理化才是真才实学,人文知识只是虚无的“乌托邦”。为了应试造成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脱节。

其次,文科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仍偏少。在初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文科相对于理科承担的任务多一点。但因每周的课时量一定,教学知识点又多,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展开和拓展,因而质量欠佳。

再次,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的主动性和自由性为尺度的教育。提倡主动学习、自我意识、人的主体能力。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轻视学生的精神问题,一般都是“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默默地听”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课后也不与学生接触、谈心。学生即便是接受了人文素质教育课但也是“身人而心不入”、不能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精神并外化为实际行动。

最后,初中师资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是开展初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力,是“导演”也是“演员”。因此,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1999年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开始增加,受过人文素质教育的进入教师岗位的大学生开始增多,这对提升初中的人文素质素养是有利的。但是在县镇乡村,初中教师仍是应试教育下的60后、70后,这需政府部门对他们的人文素质继续教育的培训。

三、初中语文在人文素质培养中的优势

俄国乌申斯基说过,“民族语言不仅反映着祖国的自然,而且反映着民族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总之,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语言里。”通过语文课本的语言文字,人们可以通古博今。语文作为初中的文化课程,由于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在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方面有优势。

首先,初中语文具有德育功能。初中的语文教材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如散文、诗歌、剧本、小说、文言文、国外小说等。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把文中的人物、情境等通过绘声绘色的教师语言和直观的多媒体视频或图片,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与作者共鸣,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在春风化雨中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力量渗透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高尚的人格。

其次,初中语文具有审美功能。课文中包含了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的美,例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初中语文同样具备这些美。通过生动的形象,情境交融的意境,健康向上的情趣,优美的文章结构和形式等等,把一个个的人物、自然、社会、情感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例如,李白、杜甫、嫦娥、长江、黄河、地球……,都以它们丰富多彩的意境,给学生意境美、意象美、语言美、情感美,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愉悦、净化、提升。

最后,初中语文具有培养创新思维的功能。初中语文的各种文学形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有利的。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经过体验品味,达到对形象的深刻理解。因此,在阅读时,学生的想象力极其活跃,心灵空间特别开阔,可以达到“心游万仞”的境界,从而在锻炼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写作时,更需要创新思维来探讨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外化出来,不受固定模式与规则的制约。

因此,初中语文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它担负着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趣等多方面功能,更利于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初中语文在实施人文素质培养的举措

在初中课堂上发挥初中语文对初中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发挥主体和客体的两方面因素的作用。从教材、课外阅读、写作等三个方面人手。

篇6

一、利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从小学开始,我们老师就开始让学生熟记“九九乘法表”;到初中,我们数学老师还是要求学生熟记各种数理公式,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去背,他甚至不明白为什么要去背,也更加不知道背了这些公式如何去运用,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枯燥乏味便成为了数学的代名词。如何利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初中数学老师教学研究课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总体来讲,数学的知识点其实并不是独立的,从小学到初中,他的知识点一直保持连接并不断由浅入深的渗透。作为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仔细分析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全方面的观察问题,并运用多种学生可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身进行相应的调节,也可利用素质教育中的辩证主义思想,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提示下展现科学的学习数学的理念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利用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

《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果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就必会导致知识狭隘,学习数学也是一样。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集千万宠于一身,从小娇生惯养,并养成自私自利的坏习惯。初中的孩子15-19岁,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关键期,逆反情绪时常出现在学习生活中。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培养让学生从小养成互帮互助的习惯,也增加了彼此知识上的沟通机会,既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也可以让学生虚心向别人学习,承认他人的优点。比如在乘法运算及指数运算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四人分组,在规定的时间解答相关题目,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检测他们学习乘法运算及指数运算之后的结果,也可以让他们学会分工合作,有利于班内的团结。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课堂上,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引导学生学习,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数学教学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老师在指导学生能解题,充分感受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时,也经常伴随着许多困难和挫折。成长期的初中生感情很是脆弱,在遇到困难题目时也会出现掉进死胡同的情况,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在数学考试时表现的尤为明显,可能会为了一道题解不出来,而浪费了解决其他题目的时间,最终成绩排名出来后,因不甘失败产生极端的想法和行为,这样是危险的。据人民教育出版社调查,80%的中学生学习理科教材有困难。在现行的教育状态下,厌学的有3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60%,这个调查结果也不乏初中学生受家庭背景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我们要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比如长期反复思考统一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精神。使学生养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忍不拔、刻苦钻研的优秀品格。又比如在课堂上多采用鼓励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个性,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发展。

四、小结

初中的数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而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实行素质阶段越来越迫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初中的数学教育过程中,短期内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心理素质是不可能的,我们更应该明确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不断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把新课改持续的、有效的深入进行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去,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铁懔.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心理素质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A,2011年02期

篇7

实验除了具有真实、直观、形象、生动和易于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动手动脑,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获得实验成功,此时由学习成功的喜悦而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和志向。所以说,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提供学生学习的情境

运用实验组织教学是提供学生认识材料和学习情境的有效途径。例如:初中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分组实验、观察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和需要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并对各个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在此基础上对光合作用的概念、公式、实质的理解就更深刻,掌握就更牢固,对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就更加自如。这种学习过程完全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理解到应用。

三、有助学生知识的掌握

中学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生物学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规律。从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是通过三个基本环节进行的,即:①观察实验,发现问题;②形成概念原理,掌握规律;③复习巩固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在这三个环节中第一个环节是基础;第二个环节是关键,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第三个环节是延伸和提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本身,增强直接经验,获得生动表象,以之作为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规律的依据。

四、训练基本技能的手段

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生物学基本技能按其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看,应属于动作技能。技能有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前者是初步学会阶段,后者是实验技能形成阶段,即形成熟练技巧的阶段。不论是哪一阶段,都必须经过亲自操作训练才能形成。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手脑并用,也就是说,不仅要求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本功上、技术上做到学会乃至达到灵活、准确、协调的程度,而且要让学生动脑思考问题,要明了实验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使积极的思维渗透到基本技能训练的全过程中去,这才是主动的训练,才有利于基本技能的形成。

五、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篇8

一、以德育渗透为切入点

1.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苏科版初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是很多的,如《关爱生物》和《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等内容。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再结合生物学发展史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和生物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挖掘德育素材的内涵一定能使学生受到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爱国主义的熏陶。

2.在思维冲突中激起学生对科学的渴望。农村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头脑中有很多根深蒂固的“前概念”。如课本中学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时候,在学生头脑中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前概念”根深蒂固,教师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的这种“顽固思想”,通过把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演示对比,让学生了解植物在制造氧气的同时也需要吸收氧气用于释放储存的有机物,不但清除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前概念,而且使学生领悟到有实验探究生物的方法的魅力。通过类似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较深地品味到生物学的趣味,唤起了对科学的审美情趣,从而激起他们对科学的渴望。

3.抓住德育契机,加速科学态度的形成。学生中抄作业、听课不记笔记、作业拖拉等现象时有发生,教师应抓住契机,进行思想教育,并采取措施,使学生养成严谨、踏实的习惯,针对抄作业凑数据现象,教师可发表言论:团结协作、民主作风、百家争鸣都是科学精神的组成部分,照搬照抄是不求进取、屈从权威,不利于自己的学习进步。我们的神州系列航天卫星的成功发射,如果照抄美国和前苏联,就没有中国自己独立的航天事业的发展。针对听课不记笔记,教师可从人的记忆规律角度发表言论:世上只有汗水加方法的“天才”,没有天生的过目不忘,一听即会。针对拖拉作业,教师可发表言论:拖拖拉拉是干不出大事的,等等。

二、以辅导学习方法为切入点

1.倡导先学后教。新教材文字简炼生动,插图丰富直观,可读性和可操作性强,而且有配套的学生学习指导用书(初中生物百分百训练),十分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教师可在每堂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题,并逐步发展到学生自编预习提纲。

上课时教师应充分展现学生预习的成果,并以此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做到学生已经理解的少讲或不讲,重点知识深入讲,难点知识着重讲,并注重引导和点拨。实践表明,把学生真正放到了主置上,先学后教的效果是好的。

2.指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结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地汲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转化,进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首先要训练学生勇于提问和善于提问,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其次要增强学生重视生物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意识,逐渐使学生形成自己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在讲解中,注重强调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应用中注意新旧知识的综合,并要求学生经常注意领会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作眉批,提炼出需要理解的问题。听课时,根据自己的情况作笔记,记对自己理解、掌握知识有价值的关键性内容,逐步形成听课听出要领,听出味道。一章结束后作一章节的知识整理,建立知识结构。

3.疏导学生心理,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加上生物学科的特点,学生学习中出现心理障碍是很正常的,正确疏导学生心理,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将直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如教材第35,1517章,由于课文本身的难度,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虽然学习很用功,但还是成绩不理想,表现出自卑和恐惧心理,教师应早点作准备,学习生物一开始就要着手培养学生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纠正小学里带来的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不良习惯,同时在备课时把重点放在难点的突破上。对已经有这种心理表现的学生要安慰,并实际指导方法,使其取得成功,使他们由紧张不安转化为对学习方法的探索。又如,后进生常表现为厌学心理和逆反心理,对这些学生,教师应循循善诱,创造机会让他们参与,培养他们的兴趣,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其看到自己的学习潜能,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忱。

三、以实验为切入点

生物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近年来,实验教学有了迅猛发展,然而,如何充分发挥实验的素质教育功能呢?

篇9

一、提高学生自信心、应用胜利教学法

因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及学习状况存在个性化的差异,一部分学生擅长文化课程的学习,面对体育学习却感觉力不从心,一些身体素质不佳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有着较大的恐惧感与排斥感,认为自身运动细胞不强,参加体育活动会被其他同学笑话,所以不乐于参加到体育学习活动中。也有一部分学生有着极强的自卑心理,认为自身综合素质比所有人都差,对自己缺乏一定的信心。这样错误的情感态度与认知观,给学生的体育学习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要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应用胜利教学法,主要方式有:第一,初中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及学习能力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适当的安排一些可以自主完成的体育学习任务或者团体学习活动。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布置的任务,不但会逐渐提高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会渐渐认可到自身的体育学习能力。如在长跑运动项目中,初中体育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性别进行分组,男生跑1000m,女生跑800m,结合体育竞赛的方式发挥体育学习与运动项目的趣味性。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初中体育教师要多使用积极性与正面性地语言来鼓励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教师对于自身的信任与信心,以此更好的完成体育活动。通过这样的做法,不但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充满体育活动的成就感与自信心,而且能够为学生完成更高质量的体育活动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利用评比竞赛形式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的预习,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较好的团队集体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进同学间的友情互动。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反应,教师应适时调整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应将快乐教学、情景教学等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之中。要重视教与其它要素协调,同步互补,使启发式的教法与创造性的学法有机统一,在内容上强调“发现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形式上强调“过程的自主”,多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四性”:即参与练习的全体性,使人人有练习的机会;练习内容的层次性,确保全体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成功;练习过程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练习过程的自主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目标意识,从而使他们在自学自练自评中,从互教互学互评中、从友爱团结的多项交流中、从自我肯定中得到满足,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自我意识。

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不能避免的,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勇往直前的学习精神,帮助学生培养不畏困难的勇气。在进行体育素质测试的过程中,对于那些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要进行积极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他们掌握动作要领。比如,在进行500米短跑训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就不达标,他们在潜意识中总是感觉自己跑不快,老师就要用激励法来引导他们进行锻炼,他们每次哪怕提速一秒钟都要对其进行鼓励。时间在不断推移的过程中,因为身体的惯性,他们就可以适应快速奔跑,这样他们就可以达标。在训练过程中是很难熬的,很多时候都要选择放弃,最终挺下来了,就能够获得最后的体验。这样可以树立他们面对勇气的信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体育教学要适度丰富教育因素

初中体育教学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它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与运动场地、运动器材、气候和环境密切相关。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既要确保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又要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自觉性和覆盖面。教师要不断挖掘体育教学中各类运动所蕴含的意志品质并恰当地加以表现,比如小组练习、团队合作、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果断、合作、自制等良好品质。

在现代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既要强调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也同样需要强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够最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还需要教师在不断的教学的过程中探索和创新。

篇10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组成部分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有着心理健康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更应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重要任务,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语文是将古今鲜活的事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清善恶美丑,以古今贤能为榜样,在对作品的学习中感悟借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认识,正确评价,更好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挫折;保持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状态;对学习投入极大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更有效地创造价值。

二、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情感和健全的意志品质。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的培养。性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养成良好的性格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良好的性格对健康的人际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鸿门宴》中一代枭雄项羽,灭秦势如破竹,但终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功败垂成;《赤壁之战》中猜忌多疑的曹操,正是被人抓住了性格弱点,落得大军被烧的结局;《孙膑与庞涓》中满腹才学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庞涓,最终成为反面教材。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心胸宽广,不与人计较,廉颇也能知错改正,负荆请罪,两人成就历史佳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有意识将性格情绪对人的影响指出恚让学生懂得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对人生的影响。健全的意志品质培养。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有业、敬业、乐业之必要,认识到敬业乐业是人类合理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心”与“兴趣”。读《傅雷家书》,要让学生细细体会一个父亲的关心体贴,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对挫折的耐受力及挫折的排解力,面对挫折要学会坚强。在学习《过零丁洋》等诗文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在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自我完善、心理保健及促进社会协调。教师要多设置主题活动,设置研讨交流环节。课内小组交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置问题。如“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死里逃生”(《鸿门宴》),“时传祥精神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寻找时传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认识自己、欣赏别人,展示自己。在研讨交流中感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虚心倾听,学会反思,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对不同于己见者不讽刺、不挖苦,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课外实践活动。利用周六日和寒暑假,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有独立学习完成的,也有小组集体完成的。如学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等课文,以“爱祖国”或“爱家乡”为主题布置手抄报作业,让学生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变化;又如“我爱老照片”主题手抄报,让学生在搜集老照片时感受成长的快乐,感恩父母和家人;布置“寻找那些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物品”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时代的变迁。课内外主题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研讨交流中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增强了学习的乐趣。

四、通过作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有时写出一些有真情实感,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文,而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一般,很平淡,很让人失望。因为在低成绩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挫折、失败和痛苦比较多,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似乎是“坏事”,然而对写作来讲却不能说极其有利。学生积郁在心里的喜怒哀乐以及强烈的爱憎,一旦找到喷发的突破口,往往可以写出很多叫老师兴奋不己、拍案叫绝的优秀作文。所以,语文教师要仔细地寻找表达他们感情的突破口,热情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

2.通过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他们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但教给他们读书方法,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

篇11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与观点,它支配着教育行为,决定着教育者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时代不同,背景不同,教师的认识角度和教育思想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待学生的看法和所采取的教育策略也不尽相同。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客体,进行统一化教学,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成绩的优差。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尤其是针对初中学生,教师更应该有正确的学生观。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传统学生观的反思

1.静止的学生观

怀有这种学生观的教师,往往没有看到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学生亦如此。教师把现在的“优生”看做是永远的优生。而对于“差生” 则放任其流,认为他们无法改变。

2.主观臆断的学生观

有些教师由于自己所经历的独特背景或者受世俗社会观念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片面的“晕轮效应”,对某些学生的看法主观化而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比如,有些教师会认为学生的顽劣是一种必有的天性,而极端强制性的措施则是约束这一特性的最好手段,忽视了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单一评价标准的学生观

所谓单一评价标准的学生观是建立在单纯的智力观,即智商理论的基础上。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一切基本技能中存在着共同成分,这一共同成分是形成所有个体能力差异的基础,心理学家称之为“一般智力”。所以大部分教师则把学习成绩看做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习好则是好学生,学习差就是所谓的后进生。

而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标准是极其不科学的。为了成为所谓的优生,学生们埋头题海,苦苦奋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能力,也磨灭了自身的创造力,最后只换来了“高分低能”四个大字。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正确学生观的构建

1.改变观念,坚持发展的观点,做到正确认识学生

对待学生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要看到学生的发展变化,切记主观的把学生固定化。对于优等生,也不一定各方面都优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引导其改正缺点,争取更大的进步。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更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相信他们在老师的教育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是能够转变的,更是能够进步的。

2.运用策略,做到正确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决不是老师的一言堂,而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最终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因而教师要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做到正确引导学生同样是关键。

第一,要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所谓的学困生往往觉得自己学习差就是各个方面都技不如人。觉得无论是班级里评选团员还是评选学生干部,甚至是去参加有评选性的课外活动都与自己无缘。于是便会产生一种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的态度。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想不成熟,遇事爱钻牛角尖,情绪波动大,往往对老师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对待这样的学生,首先要帮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走出阴影。那么教师就要创设教育时机,调控学生的心态,从而培养健康的心理。可以经常与学生谈心,而不是一味的批评与惩罚。要关心,理解,平等的对待他们,在教育中给予良好的期望与鼓励。

第二,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中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初中学生正处于向青春期的过渡时期,各方面并没有定性,因此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从而培养学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达到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

第三,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利用学生的成就动力。任何学生都有上进心,都希望进步,而且都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赞扬。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积极的上进心。教师应随时看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鼓励,让他们尝到取得成绩的快乐。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知道自己的成绩在提高,自然而然的就会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实践证明,表扬和鼓励远比批评和训斥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生的成就动力则能持续地推动学习动机带来的自我强化作用。

篇12

学困生是一种在各个学科教学工作中都会碰到的学生类型,该类型的学生智力正常代码是成绩却普遍较差。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该类型的学生尤为常见。人的智力包括语言、空间、逻辑、运动等多种智能,其中逻辑智能是数学学习中的主要智能,而其他智能则是辅智能[1]。因此,根据学困生的个人实际情况开展数学教学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转变对学困生的态度

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学生相对较弱的智能通常会被放大,因此多数同学、老师只看到学困生不足的方面。学困生也因此被贴上"愚笨"、"差生"等片面性的标签,而学困生自己也对自己产生不信任、自卑感,导致学习跟不上、成绩上不去。因此老师、家长及学生自己应建立多元智能观,消除对学困生"愚笨"、"差生"的错误认知,转变对学困生的态度。老师可将学生及家长讲解多元智能观的理论,提高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正确认知。同时开展自我认识活动,可通过定期自己写自评或者向同学进行自我介绍等方法重新认识自己。写评语时写出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及不足之处,总结一段时间内自己在学习方面上的进步点与不足之处,保障对自己的剖析的客观性。此外,告知学困生学习成绩差不是先天的因素,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转变当前的学习状况;对有进步的学困生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智能观,尊重学生差异化、个性化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2]。

2.区分优弱,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智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首先,可通过多次数学考试、测验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确定学困生在班级内的比例及名单。接下来,将具有权威性的调查问卷发放到学困生的手中并要求其进行填写,对学生的问卷填写情况进行智能优弱的评估。同时将问卷评估情况于学生的交流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分析、记录每名学困生的智能优弱情况。最后根据学困生的智能优弱确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如学困生的逻辑智能相对较弱,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倾向于对数学逻辑思维方面的理论教学与练习;如学生的空间智能相对较多,则增加对三维图形内容的练习。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弱势智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3.开展多元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优势智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如在《几何》这一章节的学习中,老师可通过教学模具进行教学,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到量与立体几何;或者可用多媒体向学困生展示空间图形物体的移动、形状及向量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对空间的直观感受。此外,还可开展"一帮一"的学习活动,根据班内学生的智能分部情况安排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助活动。如学困生在逻辑思维的能力教差,则找一名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预期进行合作,组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学习小组。在学习互助中,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可得到提高,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另一名优智能的学生在互助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逻辑能力,同时也提高自身的语言、人际沟通能力。通过合作的方式,两名学生可在互助的过程中实现学习能力的共同进步。

4.建立评价机制,促进全面发展

为适应多元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应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评价机制。首先,从多种角度去评价每一名学生。可从学生学习态度、思维能力、空间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全面性[3]。多角度评价可看到学生长处与短处,有利于对学生的学生能力做出科学的评估。其次,多方法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评价及卷面考试、实践活动与平时表现相结合的评价手段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有效性[4]。最后,优化各个评价项目的评分比例,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对学生的逻辑、空间、语言、交际等各方面的评价项目进行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困生的教育工作中,不仅要看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劣势,同时也要看到学生的优势。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将学生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实现优者更优,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篇13

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对新一代进行教育,学生作为身心未成熟的学习者接受教育,缩短与成人社会和主流文化之间的差距。因此,教师是影响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学生观的转变,不能再把学生看成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的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的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需要去建构知识、寻求意义。

其次,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参与课程变革是教师专业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教师要自觉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教师应该在两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方面,教师必需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而不能以传统的分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去解释和推选综合课程。这就需要教师自觉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补充必要的学科知识,转变传统的单科教学的做法,努力在多学科的视野之中丰富学生经验。另一面,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需,任何教师不可能具备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之间的沟通、互补与合作而丰富学生经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高端新奇化工产品的视频资料作化学启蒙,用精彩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兴趣,刺激学生求知欲――-"化学素质"的启蒙

绪言第一课认识化学及研究范畴,我首先用视频展示:小猫蹲在绝热玻璃上,悠然自得――因为用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制的绝热玻璃;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制的鸟笼――鸟在鱼中鸣,鱼在鸟旁游;直径5mm的超强力高分子尼龙绳挂着汽车悬在空中。使学生对化学产生强烈的新奇心、神秘感。接着演示实验:通过镁条燃烧前后形、色、态的改变,燃烧过程中发出的耀眼的白光;铁钉投入到稀盐酸中产生气泡;把无色的酚酞滴入到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立即变成红色;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发生爆炸;铜绿受热由绿色变成黑色,试管壁出现晶莹的液滴,产生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牛奶一样的乳白色等实验现象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觉得化学课好玩,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事实,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皆化学,绿色化学助生活――"化学素质"的源动力

学生仅有学习化学的兴趣还远远不够,如何使之维持长久,如何使学生从对化学感兴趣上升到想学化学、学好化学。这才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在平时化学教学活动中一直注重提醒学生带着两个问题:(1)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吗?(2)化学对我们家庭和社会来说有什么用?这就要求老师在上课时,结合教学内容,使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工农业生产相联系。例如:我们在学习空气污染一节内容时候,谈到空气污染物的来源、空气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如何防治空气污染时。提前让学生观察与我们学校一河相隔的炼铁厂的锅炉烟筒的排烟情况;带着学生到公路旁观察汽车在启动、加速时候发生的现象;带着学生到造纸厂附近闻气味、沿着纸厂的废水沟体会!通过此举,学生知道:汽车尾气排放、家庭燃烧含硫多的煤等燃料、化工厂的"三废"都会造成空气污染。我们如何治理?开发新能源,大力提倡植树植草等,并介绍每周的空气质量周报,使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三、 保障学生实验的完整进行,加强探究实验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化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在氧气性质教学中,我改进了如下实验方法:

(1) 木炭燃烧

在试管底部放层细砂,如图-1所示。用镊子夹取黄豆大小的一粒木炭,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到红热,小心放到试管底的细砂上。通过直角导管向大试管内通入氧气,可看到木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若停止通入氧气,白光消失;继续通入氧气,白光再次出现。该过程可反复多次,直到木炭燃尽为止。木炭燃尽后,待试管冷却,向大试管中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静置。待细砂沉淀后,可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 硫在氧气中燃烧

如图-2所示,取一段约3 cm长的粉笔头,用小刀在其大头一端挖一个小圆坑,将另一端置于燃烧匙上。若难以直立,可以放入粉笔后,滴入熔化的石蜡油,等石蜡凝固后,可将粉笔固定。在粉笔坑里放入少量的硫粉,点燃后,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同时会嗅到刺激性气味,将燃烧匙慢慢插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见硫燃烧更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实验结束后,将燃烧匙浸入热水中,即可取出粉笔。该实验中硫的用量少,还可避免硫燃烧时与铜质的燃烧匙反应,同时避免未燃烧尽的硫附着在燃烧匙上,难以清洗。此实验也可不用燃烧匙,而采用如下方法:取一根较长的铁丝,下端弯曲将粉笔捆绑住,点燃粉笔圆坑里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燃烧。

四、 赋德育于化学教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素质,增强环保意识,立志为人类健康而努力创新学习――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更加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对化学的研究更是令世人瞩目的,许多化学成果在世界化学史都留下光辉的一页!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讲述一些化学史和中国在化学方面发展很有必要。例如:古代中国的火药、造纸术、瓷器文明于世, 现代中国的化学发展也令人瞩目: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侯德榜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教育着每一位学生:侯德榜以十门功课满分的成绩赴美留学,学成后归国,克服内乱和的重重困难,建立制碱工厂,潜心研究,所创立的联合制碱法,打破了欧洲垄断造碱的历史,结束中国使用洋碱的历史,他改进的造碱工艺,1926年生产出的"红三角"牌纯碱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被世人称为侯氏制碱法。此外,我国的瓷器工艺,酿造技术,冶金技术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在现代,我国的化学和科技都取得了伟大成就,随着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我国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发射了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现在不仅能发射自己的卫星,而且还为其他国家发射卫星。同时,介绍世界化学发展状况及最新化工产品。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爱国主义素材和世界化学家为人类和平、健康作出贡献的信息资料有机插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

总之,教育是宏大、系统工程,其中的问题,随手一捡就能装一大箩。特别是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出发点是人,归宿也还是人。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但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需要政府支持,教育体制主导,全民参与,学校实施,教师执行。以上所述是本人在平时教学中一些肤浅体会,旨在抛砖引玉,提高自己,贡献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