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的主导地位突显。
1.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
整个20世纪,跨国公司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生力军,尤其在第二个50年里,跨国
公司更是飞速扩张,实力之强占据了全球经贸的“半边天”。据统计,经合组织成员
国之间的贸易额近一半都是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构成的。而在全球大
型跨国公司中,制造业无论从企业数量、经营规模,还是利润额等指标来看,都占据
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94年的全球综合500强榜单中制造业跨国企业达230家左右,20
03年上升为240家左右。从500强前十名的变化可以看出,十年来世界制造业规模进一
步扩大:1994年名列前十名的企业有四家是制造业企业,1995年、1996年均占五家,
1998年上升为六家,到2003年已达到九家(注:根据历年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
0强”名单整理。)。因此,可以说,作为21世纪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的
战略意图就代表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全球化战略
已经成为各个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当然,这种全球化战略不再等
同于过去通过异地生产或销售来占领市场的传统战略。
2.制造业全球化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传统的制造业跨国公司生产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
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给东道国或其他
国家。其特点是:自己拥有生产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
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跨国公司,特别是制造业跨国公司中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发挥,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
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
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制造业全球化方式主要形式
有两种:一是制造业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国外生产厂商按其要求生产
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二是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
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
在优先考虑利润最大化、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近
年来日、美、欧跨国制造公司实行了新的分工,在亚洲建立零部件生产商,加速推进
企业联合和技术合作;此外,还建立越来越完整的生产、销售和出口的产业链,加强
了连接发达国家企业和亚洲企业的网络。
然而,随着跨国公司纷纷加强对制造技术的控制及将生产、组装工作外围化、外
部化,使得“制造中心”的涵义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材料和工业设备行业的跨国公司
在全球范围内都表现为普遍的技术来源的母国中心趋势(Dalton and Serapio,1999
)。
3.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正与制造业中心分离
21世纪的“制造中心”已经不再完全基于某一国市场的发育。全球技术创新中心
正与制造业中心分离,制造中心地位不再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制造中心
依附科技中心的趋势正在形成。如美国作为知识经济的发源地,几乎在所有重大技术
创新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美国并未谋求恢复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而是利用全球
技术创新中心地位和综合国力来控制全球制造业中心,从而使得制造业规模、制造业
中心地位与产业能力的关系明显弱化。
世纪之交,美国在信息、通信技术和半导体技术领域以及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
能源技术领域都确立了领先优势。美国不仅利用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优势
完成了制造中心与科技中心的相对分离,更为重要的是开创了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中心
的新时代。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东亚地区的信息产业在技术、生产
及市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依附性。在实际运行中,全球科技中心对制造中心的控制,
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
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控制以及市场需求等方式来实现的。
4.跨国公司技术创新途径多元化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在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的国际化生
产和国际化研究开发机构网络,这是跨国公司由东道国当地市场导向投资转向国际一
体化战略的必然结果。第二类是跨国公司积极参加的厂商之间的网络,如与竞争对手
缔结技术战略联盟;建立和扩展将其供应商、顾客与其国外子公司沟通起来的网络体
系。尽管这些体系的目的不同,但其动机却是相同的,即共同的学习过程能够提高跨
国公司创新速度,进而成为增强其国际技术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跨国公司在
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阶段性标志,表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重
点已经从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转向技术资源的全球配置。
对于制造业特别是诸如生物、制药和化工这样的行业,企业知识基础的发展是核
心能力的关键,因此,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的主要原因是获取技术创新的重
要源泉——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人力资源。目前,从这些行业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
化的情况看,其海外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世界相关领域知识高地附近。而从东道国的
角度,鉴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又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所以积
极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国设立研发机构,就可能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升自身的科
技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发展之迅速,举世瞩目,“以至于工业家们现在都必须转向中
国,这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想收益于中国的低生产成本,而且是因为他们的顾客在中国
”。(注:参考消息,2004-01-24)那么,中国制造业的真实水平如何,与世界跨国
制造公司比较差距又在何处?通过对贸易结构、企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外商在
华研发机构等方面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以制造业为支撑,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
中国经济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飞,一直实行以建立强大的、能够给为数众多
的农业人口提供就业的工业部门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目前,中国GDP排名已经上升
到世界第六,制造业贡献过半。同时,中国也成为引资大国,2002年吸引国际直接投
资达530亿美元,外资投资中制造业的项目数目比重达72.96%:2003年达570亿美元
,占到亚太地区全部FDI的57.6%。此外,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占有了一定优势地位
,出口总额占世界总出口的5%,其中制造业产品占九成。2003年进出口额更达8512.
1亿美元,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进口4128.4亿美元,十余年来一直保持贸易顺差
(2002年顺差为303亿美元,2003年为255.3亿美元)。
2.中国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环节
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份额仅在5%左右。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
、组装为主,在全球的比重与地位、产业结构与市场集中度、核心技术与国际竞争力
等方面,与先进的工业国相比差距甚大,发展道路还很漫长。从贸易方式来看,近年
来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制造业的加工贸易。与其他亚洲国家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贸易上的比较优势也是从初级产品逐渐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进一步向资
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的。这种贸易结构逐渐向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可以通过
跟踪主要产业的特化系数(注:特化系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数值越大
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的变化来观察。关志雄(2002)对1999年亚洲各国
主要产品的有关测算值显示出中国在以服装产品为首的杂货产品方面竞争力较强,机
械、原料类产品的竞争力居中,在化工类方面竞争力较弱。(注:联合国SITC分类,
特化系数计算值分别为:中国内地化工产品-0.40、原料分类产品-0.02、机械类产品
-0.08、杂货产品0.76。)在竞争对手方面,目前中国同东盟、拉美等部分低收入国
家竞争性较强,而同欧美、日本、“四小龙”的互补性较强。
3.中国制造业还没有产生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排名榜的前100名中有57家制造业企业。有33家制造业企业
属于后50位,有24家制造业企业打进前50名,仅有3家制造业企业挤进了前10名的行
列,其中2家属于能源行业,1家属于汽车行业。(注:根据《世界经理人周刊》2003
年12月1日数据整理。)从前10名的行业分布特点看,能源业、电信业以及金融业蓬
勃发展,充满活力,而机电、化工等制造业则相对实力较弱。
再将中国500强企业的前10名制造业企业与全球500强的前10名企业相比较,则可
篇2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世界机械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中,我们一方面必须依靠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来改进制造水平;另一方面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也必须依靠制造技术来取得新的拓展。因此现代制造技术已经颇具规模,它的系统包括了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等。它也是集机械、电子、光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等为一体的产业集合体。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他的发展趋势。(1)自动化方面。自动化技术开发和应用有效地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还可以去代替人完成一些具有危险性和损伤性的操作。这种跨时代的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市场不断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技术也在自我完善和更新,早期的“全自动化”、“无人化”的概念已经被取代,未来的自动化技术将会更加重视人在自动化系统中的作用。同时自动化技术已经开始慢慢的普及,逐步走进中小型企业,以经济实用的优势不断满足发展的产品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2)精密度方面。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术是当今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精密工程、超精密工程、微细工程和纳米技术被称为现代制造技术的基础,在民用工业中有广泛应用。(3)柔性化方面。柔性化是指机械制造业对各种外界因素的适应能力或是产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多型化、高参数和高可靠性的产品应接不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柔性化的思想应运而生。此能力是建立在对市场需求认真调查和正确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产品的技术更新来达到人们的需求。针对柔性化的发展趋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提出的“灵捷制造”,它的主线就是高度柔性化生产。(4)最佳化方面。现代社会各方面都强点最优配置,制造业也不可避免,这里的最优配置不仅是指加工参数方面,而且是指影响制造技术的各个方面,包括环境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及组织管理等等,从而增强产品的其竞争力。具体表现为制造系统在不断适应市场环境过程中,不断的反馈有用信息,持续对系统结构进行适应性改良,对系统内部各模块进行重组,以达到模块的最佳组合,发挥制造系统最佳效益。(5)集成化方面。随着市场的全球化接轨,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整个市场处于一个持续变化而不可预测的状态。激烈的竞争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全所未有的机遇。为了抓住这一机遇,科学家开始重新考虑应用集成化的开发思路。他们用系统工程理论的方法将各种技术、物料、信息等实现集成。换句话来说,现代化的集成不仅仅是技术功能的集成更是技术经营和人力资源的集成。
二、我国机械制造新技术改革的浅见对策
我国的制造产业最先是通过技术改造和引进国外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但和先进国家的制造技术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技术改造投入不足、研究开发能力薄弱、制造业产品落后、信息含量低、更新换代慢等方面。以至于产品总体上缺乏国际竞争能力。(1)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要发展和推广先进的制造技术、实施先进的制造模式人才是先决条件。科技人员不仅要精通制造技术而且要了解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和经济法。这要从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开始慢慢的推行与改进,尽力去培养一支了解和掌握机械工程科学的前沿技术人才,加速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实施,为市场需求服务。(2)加强政策与法规建设。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机制,以法律的道德的手段预防市场上的不法分子。国家必须制订科学的制造产业规划和制造技术进步的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法规政策规范市场竞争。避免浪费资源的事情发生,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市场盲目竞争造成的损失。(3)建立并发展我国自主的NC、MC、CAD、CAM、FMS、CAT、CIM、IMS等制造技术。结合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的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对于引进的科学制造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改良,目的在于开发创新出适合我国国情和生产模式的新技术。(4)提高制造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信息管理、物质管理、质量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和市场信息管理,企业在加强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必须看准市场与国际接轨,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为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3
随着金融危机逐渐减退,世界各国的经济开始稳定下来,出现回暖现象,这段时期被经济学家称之为“后危机时代”。在后危机时代,虽然经济发展趋于稳定,但社会环境仍然比较动荡,充满不确定性,对国家的发展仍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装备制造业在我国是比较重要的行业,在金融危机时期,该行业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后危机时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基础设施加大了建设力度,产业也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问题,在这个时期,我国的装备制造业需要面临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对各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的机械制造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在2008年,中国的机械制造业已经赶超了德国,成为第一大国。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世界的机械制造业总销售额达到了1158万亿欧元,总体上比往年提高了3%,尤其是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总销售额比往年提高了30%,在全球市场中所占比例达到了17.2%。而在德国,虽然机械制造业总体上销售额提高了8%,在其在全球市场中所占比例却有所下降,只占14.2%。在美国,机械制造业的销售额总体上有所下降,在全球市场中仅占14.2%。在全球市场所占比例中,排在美国后两位的分别是占11.18%的日本、占6.18% 的意大利。
二、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特征
进入后危机时代,结合装备制造业本身的特征可以看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特征:1.向服务化方向发展。结合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制造业向服务化方向发展需要经过四个阶段,指的是只提品、既提品也提供服务、提供服务包以及在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加上相关服务。2.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一是信息化逐渐融入到管理工作与生产技术当中。在国内,提高研发能力是制造业的主要任务,装备制造业将信息、制造以及自动化等三方面的技术相结合,并融入了信息化特征,从而对产品的生产各方面进行创新,提高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国家政府的积极支持,推动了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3.向低碳化方向发展。为了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的排放,低碳技术成为各国的首选。在该形势下,装备制造业必须要提高创新能力,对生产技术进行改进,使其更加符合国家的排碳标准。
三、后危机时代促进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路径
(一)充分利用新技术来对传统的制造业进行创新
在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中,总体来说,还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生产技术比较落后。煤矿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煤矿机械企业则是推动煤矿行业发展的前提,国家应积极将新技术运用到煤矿机械企业中,例如,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以及环保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对产品进行升级的同时,确保生产过程中污染最小化。新技术的运用,是实现自动化生产的重要前提,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还可以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推动产业转型,提供高质量服务
在后危机时代,装备制造业应积极寻求转型和升级,不再将生产产品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而是要在提品的同时加上服务。装备制造业可以从承包工程、租借设施、提供问题的解决措施以及再制造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开设专门的服务项目。例如煤矿机械制造业可以积极吸收外资,使其成为集制造与服务于一体的新型行业。对服务体系加强建设与完善,并与其他企业加大合作力度,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制造。政府应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支持,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加大投资力度、减少税收等,来推动煤矿机械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在原有的制造业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革,增加服务功能,该方法有助于装备制造业长远发展。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煤矿机械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将绿色生产作为主要任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往的生产方式不仅会消耗大量能源,还会产生很多污染,这种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如今社会,需要及时进行改进,选择有效的生产机械和生产工艺,做到资源合理利用,将污染降到最低。另外,还应该对资源进行循环使用,避免造成浪费,并实施绿色生产,使我国的煤矿机械制造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四、结语
篇4
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截至2011年12月末,化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960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8.10%,高于全行业平均增幅4.7个百分点,占比67.13%。进出口总额3239.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60%,占全行业进出口总额的53.40%;其中,进口1838.28亿美元,增长21.20%,占行业进口总额的42.28%;出口1401.68亿美元,增长29.40%,占行业出口总额的81.33%。
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2011年末,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达21908家,行业总资产达4.4万亿元,同比增长20.60%。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6万亿元,同比增长33.34%;实现利润总额达3978.19亿元,同比增长32.08%。
本文的研究范围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并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等五个行业的总和进行比较,以下简称“化工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整个化工业里占主导地位,其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都占超过50%以上。所以发展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相关经济对发展整个化工业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细分子行业收入利润概况
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细分子行业中的收入利润如下所示。
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6586亿元,同比增长34.51%;实现利润总额达956.9亿元,同比增长37.60%。
肥料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7290.9亿元,同比增长38.22%;实现利润总额达444亿元,同比增长73.99%。
农药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945亿元,同比增长29.67%;实现利润总额达125.95亿元,同比增长21.44%。
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4488.88亿元,同比增长24.89%;实现利润总额达316.7亿元,同比增长13.04%。
合成材料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07l8.4亿元,同比增长33.50%;实现利润总额达582.16亿元,同比增长23.17%。
专用化学产品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6155.9亿元,同比增长35.02%;实现利润总额达1260.9亿元,同比增长32.33%。
日用化学产品制造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3171亿元,同比增长23.38%;实现利润总额达291.47亿元,同比增长15.73%。
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总产值及发展趋势
由前文数据可知,我国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在化学工业中占主导地位。2007~2011年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在稳步上升,虽然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打击,但工业总产值还是使得有一定量的增长,直至2011年经济得到复苏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又有了巨大的增长。按照线性增长趋势,在接下来的2012~2015年,可预计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应该分别在70000,75000、80000、85000亿元区域范围。
企业增加值及发展趋势
规模以上企业的增加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整个行业增加值水平。在2005~2009年期间,中国化学工业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建设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生产装置,淘汰了一批技术落后的和规模不经济的装置,使得生产更具效益化。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规模日渐扩大,在2009年,更是突破10000亿大关。按照线性趋势,可预见2010~2013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应为12000、14000、16000、18000亿元。
增长状况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较快。2008~2011年间我国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达到l0.00%、14.60%、15.50%和33.34%。
2008~2010年间增长速度比较低迷。主要是原因是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增长受到严重冲击。值得欣慰是在2011年中经济复苏,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增幅陡然升高。
大中型企业数量
一定集中度水平是产业开展有效竞争、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条件。大中型企业数量及大中型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化学工业集中度。我国化学工业企业数量在逐年的增加。2009年化学工业大中型企业数量为5578个,比2005年增加了1252个。而在整个化学工业企业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又占据了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主导地位。
从业人员数
篇5
Abstract: With the proposal of “Made in China 2015”, China began the transi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made intelligently in China”. The chain of manufacturing began to reconstruct. Meanwhile, new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hilosophy contributed to the change of the business model of the traditional logistics indust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to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As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overall logistics on society,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 China has been introduced combined with Internet and community 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And some suggestions have been proposed about how to innovate the business model of logistics industry in China in the end of the paper.
Keywords: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logistics, business model, Internet, community
一、前言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就是使“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智造”转型,实现中国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过去的中国具有低成本竞争优势,而随着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经济发展放缓,中国经济“高成本时代”逐渐来临,这些都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这种背景正是传统物流开始改变的动力[1]。
近年来,在智能化的压力下,国内物流装备技术行业已有企业在物流智能化领域进行了探索,或其智能化战略,或实施了智能物流项目。不久前,圆通速递获得阿里巴巴联手云峰基金的战略投资,此次战略投资完成后,菜鸟网络将与圆通开展更深层面合作,依托双方的地位和品牌,打造整个互联网和快递行业的升级版,以满足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因此,中国物流企业必须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来应对制造产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二、智能制造的背景
智能制造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集成了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组织方式创新的先进制造系统,是集成制造、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等多种先进制造系统和模式的综合[2]。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拓展制造业新领域[3]。
物流是制造业的重要一环,因此制造业的变化也深深影响着物流领域。企业开始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以及网络众包、协同设计、精准供应链管理等商业理念也启发着管理者对物流产业商业模式的思考。新的技术与商业理念的结合使得物流产业商业模式有了多种的发展趋势。
三、商业模式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中期Konczal和Dottore[4]在讨论数据和流程的建模时,首先使用了商业模式这个术语。C.Zott,R.Amit(2007)[5]提出商业模式是超越单独企业和其参与要素的一个活动系统,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专注于自己的伙伴,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Stewart&David&Zhao(2000)[6]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我国学者李光斗[7]认为商业模式视为实现顾客的价值最大化,能使企业的内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在互联网时代,罗珉和李亮宇[8]学者认为商业模式是在充满不确定性且边界模糊的互联网下,通过供需双方形成社群平台,以实现其隔离机制来维护组织稳定和实现连接红利的模式群。
从国内外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来看,商业模式是在价值网络之后一个企业创造以及获得价值的核心逻辑。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商业模式不仅要将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而且需要企业与消费者连接,企业与消费者共创价值、分享价值,以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共赢。
四、智能制造如何对物流行业的商I模式产生影响
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的18%,该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我国每年就可降低物流成本1000亿元以上[9]。目前我国制造业物流总额在社会总物流总额中占到74.7%,可见,制造业在物流领域可以挖掘最大的潜力。
(2)大众物流
互联网时代下的社群不再受制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依靠网络平台,企业与外部人群能方便地进行交流沟通。比如,DHL将大众商业模式运用于物流,在瑞典推出了众包模式送货的移动应用MyWays,人们可以通过移动应用报名投递自己行动路线附近的包裹,并获取报酬。大众商业模式是大众物流和分享经济物流的概括。大众物流基于社交网络和人群,通过强调众包和众筹,物流供应商能够加快市场创新周期,提升物流服务。众包物流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所谓众包物流,是指把原由企业员工承担的配送工作转交给企业外的大众群体来完成。分享经济物流基于全球化带来的“分享文化”,即共赢,物流公司与其竞争对手共享物流的基础设施与服务。
四川创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人人快递”业务模式可以概括为此商业模式,其业务场景是,发件人通过APP寄件单,订单除了包括预约取件时间、货物名称、声明价值外,还包括寄件人和收件人的地址和联系方式,软件会根据上述信息自动核算出快递费用。在平台注册的自由快递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路线进行“抢单”并从中获得报酬。
(3)全渠道物流
随着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商和传统的实体店已不再是互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电商开始筹划实体店,而实体企业开始筹划利用互联网平台,比如苏宁易购,小米开设实体店,各大品牌在天猫开设旗舰店等,这些企业的商业行为都意味着全渠道商业模式的兴起。
全渠道商业模式有两个核心[14],一是全渠道。消费者在其购买的整个过程中,与商家的“接触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受时空约束的媒介,而是在各种“接触点”大量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互联网工具,从而可以利用全渠道获得交易信息,最终完成购物。二是O2O。这个概念的起源于团购,online(线上)交易、offline(线下)完成,形成一个完整的交易闭环。
由于全渠道商业模式的特性,若顾客要获得良好的购物体验,不管是孤立的线上和线下销售,还是融合打通的线上、线下销售,物流都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将来,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实现全渠道物流,在仓储、配送各环节不同程度的融合打通,提高企业的全渠道服务能力,给顾客提供随时、随地、方便又快捷的购物体验。目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互联网企业主要是与线下商店合作,比如京东为了实现“最后一公里”跟达达物流、唐久便利店等合作,扩充京东的O2O生态圈,为京东建设全渠道商业模式的发展服务[15]。
4.对比分析六种商业模式优缺点
5.建议
物流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物流企业要在其中保证自身的存活于发展,创新商业模式势在必行,中国的物流行业可以从以上的6种商业模式介绍中获得启发。
(1)现有的物流企业应该选取符合自身条件与本身的商业定位的模式来设计创新商业模式。物流企业可以不局限于其中一个商业模式,在现实的商业运营中,针对自身的优势和弱势,物流企业可以将多种商业模式融合运用,创新设计最切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比如制造业的供应链环节可以应用实时物流与预测物流相结合的模式;大型的互联网企业,例如京东在构造自身的全渠道物流外,可以考虑构建自身的超级网络物流,同时利用本身的网络平台优势,也可采取一些大众物流的模式,从而构建符合京东自身的独特的物流商业模式。
(2)对于新进入物流行业的企业,由于其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若要迅速的占领物流市场大众商业模式是很好的选择。“互联网+分享经济2.0”理念的出现,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得普通大众能够参与进物流环节,将闲置资源集中利用,一方面,调整了物流成本结构,有利于行业新进入者早期的市场扩张;另一方面,新进入者可以与电商进行合作,尝试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
六、结语
智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我国顺应趋势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国智造”成为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物流领域开始成为制造业新的盈利点,在此背景下,物流行业商业模式创新至关重要。物流装备技术行业在智能物流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一些互联网公司也率先进行了物流产业商业模式的改革创新。本文在结合我国互联网技术和物流行业商业模式的发展现状,并联系我国大众群体特点,分析了未来中国物流产业商业模式将会向超级网络物流、实时物流、预测物流、城市物流、大众物流和全渠道物流6种商业模式。提出我国物流企业可以在结合自身优缺点的情况下,融合运用这6种商业模式,设计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物流商业模式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冰漪.“中国制造2025”与物流智能化[J].中国储运,2015(7):72.
[2]王晓明.从三个维度认识“智能制造”[N].经济日报,2015.
[3]中国制造2025.
[4]ST.HLER P. Business Models as an Unit of Analysis for Strategizing D r a f t 1 [E B]. D r a f t 1 e d . , 2 0 0 2 : 2 0 0 9 - 1 1 - 0 3 , h t t p : / / geschaeftsmodellinnovation. de/english/definitions. htm.
[5]C ZOTT, R AMIT.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 Activity System Per- spective [Z]. Long Range Planning DOI: 10. 1016 / j. lrp. 2009 - 07- 04.
[6]STEWART D W, ZHAO Q. Internet marketing,business models,and public policy [J].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 MARKET-ING. 2000,19 ( 2) : 287 - 296.
[7]王廉.商业模式是企业第一生产力,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
[8]罗珉,李亮宇.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价值创造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322):95-107.
[9]中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18%[J].中国经营报,2015.
[10]王惠芬,赖旭辉,等.产业融合机制下商业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137-139.
[11]Dr. Nedialka Bubner ,Dr. Nikolaus Bubner .Logistics Trend Radar .2014:17.
[12]王付娇.阿里巴巴的“超级物流网”计划.新浪科技,2015.
[13]胡云超.城市物流可持续发展[D].2013.
[14]刘向东.移动零售下的全渠道商业模式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4(5):13-17.
[15]陶娅洁.京东合并达达:打响物流O2O之战[J].中国产经新闻,2016(4).
作者简介:张文娟(1970-),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供应链管理研究。
篇6
1 机械制造发展现状
在我国机械制造业起步较晚,在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工业化的历程中时,我国才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中国的制造业中,机械制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它通过供应各种机器设备来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进行装备,并且不断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规模也不断扩大。
目前,机械制造业早已从传统的制造业发展成为自动化、机械化的现代制造业,大量采用数控机床取代传统的普通机床进行机械加工,依靠机械进行高精度、高危险度、高速度的复杂加工,普通机械逐渐被数控机械所代替,通过数控机床来实现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机械自动化不仅能够保证加工精度的要求,还可以避免人工操作的危险,提高加下效率,数控机床在各个机械制造企业已成为大、中型企业的主要技术装备。
2 数控技术概述
人类已经进入了科学化时代,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已经不言而喻,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十分巨大的方便,比如说网购、网聊等,不仅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将远在天边的亲戚朋友之间的距离拉近。而其在机械制造技术中的作用,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基于电子计算机的数控技术,其对机械制造的作用将是其它技术无法取代的。纵观历史,从第一台计算机面世开始,人类便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社会生产力往往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机械生产的效率及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比如说飞机螺旋桨叶片曲面,其生产加工属于细微型工作,若没有数控技术的介入,一般很难达到效率、质量及性能的统一需求。
2.1 数控系统的组成
从技术上来说,这是一种用数字化信号控制设备运行进行加工的一种现代化技术。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的基础,自动化柔性系统的核心,组成现代集成制造系统都是数控技术。数控技术是计算机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光电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传感检测技术相结合的一种高科技的现代化制造技术。
2.2 数控技术的控制原理
数控技术的主要核心不是机械传动结构,而是“装置”,其实所谓的“装置”也就是计算机,只不过与日常使用的普通计算机有所区别,它是数控系统专用的计算机,也即在普通计算机的基础上,加上一些通过底层编程对数控机床进行控操作控制的功能,具备这种功能的系统也称为CNC系统,这一系统就是依靠存储程序来实现对机床进行控制的要求。在操作过程中,系统需要输入机床用于加工的信息,经过计算机的处理,输出控制指令,控制驱动电路,实现准确和精确操作的功能。
3 数控技术的应用场合
数控技术由于其特有的精确操作的功能,在机械加工中主要适用于粗糙度等精度要求高、主轴旋转速度快和零件曲面形状相对复杂的场合,数控技术能够极大促进机械加工制造业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快速向前发展,其在不同的机械加工领域应用空间和前景都是非常广阔的。
3.1 在工业生产中数控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工业生产中,工业机器人已经被广泛使用。工业机器人是由控制单元、驱动单元和执行机构组成的。主要运用在机器设备的生产线上,有些甚至能在劳动环境恶劣复杂的情况下工作,能够代替人类完成一些人类难以完成的工作,从而能够极大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质量和保障人身安全。
在实际运用中,工业机器人的各个组成部分完成特定的功能,相互协调,组成完整的系统。控制单元是由计算机系统构成,能够通过向内核写入程序,再对驱动单元发出指令,从而来指挥控制机器人,完成预想的动作,与此同时,同步检测执行机构的执行动作,如果执行结构出现错误动作或故障,可以由机器人的传感系统感知并通过检测系统进行反馈,控制系统便会发出警报信号和保护动作的指令。执行机构一般是由机械伺服系统和机械构件构成。系统的动力源向执行机构提供动力,执行机构通过驱动元件的作用完成预定动作。
3.2 在加工设备中数控技术的应用
在机床等加工设备上运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运用数控技术对机床的加工进行控制,为机械制造提供了良好的机床控制能力。对现代高精度、高质量的机械加工要求,需要机床设备具有较好的可控性能。针对普通机床难以加工的复杂曲面、粗糙度值低、同轴度等加工要求高的状况,数控技术能够极大弥补机械加工上的这一大不足。目前,数控机床设备在我国已经得到了相当广泛应用,它是现代数控技术与我国传统机床设备有效结合的产物。如今,数控技术在加工设备上的应用已日趋成熟,不但能够节省财力、人力,提高劳动环境和减少工人的劳动量,而且加工质量和精度都很合人意。
4 我国在机械制造领域中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制造就是国家有关部门重点建设项目,在国家相关政策和投入的支持下,我国的数控机床技术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和进步,尤其在高端先进的数控设备上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步,这也使得国际上的一些数控领域知名学者和研究工作者与我国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建立联系,加强合作与交流,以企共同利用和开发最新产品和科技。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现在我国数控领域的水平已经基本达到全面掌握在机械制造领域中的重要的数控加工技术这一水平了,打破了他国对先进成果的垄断。
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发展趋势是朝着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和高精度、高效率的方向前进的。其中,智能制造系统是数控技术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系统,它是由具有智能特性的机械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完成制造任务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该系统在制造过程中能通过一种柔性与集成度不高的方式进行智能活动,它在制造过程中,借助计算机工具来模拟人类专家的智能行为,可以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和决策等逻辑行为,从而部分取代和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与此同时,智能系统还能通过计算机的强大记忆和计算功能对人类专家的智能进行收集、存储和完善处理。在智能系统中,“智能”主要体现在系统具有良好的友好性和适应性。数控系统引人了自适应控制、模糊系统和神经网络的控制机理,不但具有自动编程、前馈控制、模糊控制、学习控制、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三维刀具补偿、运动参数动态补偿等功能,并具有故障诊断专家系统使自诊断和故障监控功能更趋完善。
虚拟制造技术是数控技术中另一个应用广泛的技术,主要由计算机图形学、现代制造工艺、并行工程、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组成,并且以计算机仿真技术和系统建模为基础,所组成的一项交叉学科形成的综合系统技术。虚拟制造技术可以通过快速发展的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现实生产制造活动中的人、物、信息及制造过程进行全面的仿真,以期发现生产制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产品实际生产前就可以采取相应预防的措施,加大产品一次制造成功的可能性,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机械制造行业重点从技术中心转向以理念为中心,明确行业目标。我国“十二五”机械行业发展规划主要有: 一是要形成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机械行业的技术水平。二是形成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基础性制造设备、大型自控系统及精密仪器的自主开发能力。三是重大设备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的比重。四是基本建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技术开发、标准、质量行业科技支撑体系。因此不要盲目生产扩张,要积极树立自己的品牌,强化品牌效应和危机意识,要有自己的品牌特点和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文化灵魂也是决定机械制造业发展方向的因素。
5 结 语
机械制造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重要经济命脉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科技的发展水平,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快速前进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发展的瓶颈,同时数控技术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参与使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其与产品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实现企业生产加工的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以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快速向世界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前进,把发展制造业放在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地位,理论联系实际,把技术真正运用到生产实际中,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推动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大型企业尽快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广泛吸引人才,在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中实行产学研结合,通过进取创新,掌握重点核心技术,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参与文献:
[1] 周开彦.浅析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5):96.
[2] 鹿革.机械制造中数控技术的应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3):26-27.
[3] 许金梅,迟振香.数控技术在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应用[J].煤炭技术,2010,(8):28-29.
[4] 龙章科.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发展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08,(3):72-74.
[5] 郑明杨,王清超,钱庆镇.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0,(16):173,176.
[6] 朱敬超,袁建新.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咨询导报,2007,(16):45-46.
篇7
CN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atus and Trends in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e Danhui
(Jiangxi Blue Sky University,Nanchang330029,China)
Abstract:CNC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China's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importance and application status,and describes 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y's tremendous progress in th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d an outlook on future trends.
Keywords:CNC technology;Machinery;Application status;Trends
一、数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就业人口最多的行业,制造业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缓解就业压力,保障社会稳定,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伴随经济全球化,我国正在成为世界机械制造业的中心,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械制造业不仅制造工艺装备陈旧、生产自动化技术落后、企业管理粗放、缺乏自主创新产品与先进技术等,而且在快速、高品质、低成本,以及优质服务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而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用数控技术改造机床和生产线大量投入到机制制造行业,它们的机床改造作为新的经济增长行业,生机盎然,正处在黄金时代。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大大加强,对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地位,这就要求数控技术能够投入制造行业之中。
我国从1958年起,由一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少数机床厂起步进行数控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数控技术才逐步取得实质性的发展。经过“六五”(1981-1985年)的引进国外技术,“七五”(1986-1990年)的消化吸收和“八五”(1991-1995年)国家组织的科技攻关,才使得我国的数控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当时通过国家攻关验收和鉴定的产品包括北京珠峰公司的中华I型,华中数控公司的华中I型和沈阳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蓝天I型,以及其他通过“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测试中心”测试合格的国产数控系统如南京四开公司的产品。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机床厂从传统产品实现向数控化产品的转型。从1995年“九五”以后国家从扩大内需启动机床市场,加强限制进口数控设备的审批,投资重点支持关键数控系统、设备、技术攻关,对数控设备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1999年以后,国家向国防工业及关键民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技改资金,使数控设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
至目前为止我国机床总量380余万台,而其中数控机床总数只有11.34万台,近10年来,我国数控机床年产量约为0.6-0.8万台,年产值约为18亿元。机床的年产量数控化率为6%,且不断提高。
二、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各工业发达国家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目前数控技术的发展呈现三大趋势。
(一)形成了高速、高精加工技术及装备的新趋势。在轿车工业领域,年产30万辆的生产节拍是40s/辆,而且多品种加工是轿车装备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在航空和宇航工业领域,其加工的零部件多为薄壁和薄筋,刚度很差,材料为铝或铝合金,只有在高切削速度和切削力很小的情况下,才能对这些筋、壁进行加工。近来采用大型整体铝合金坯料“掏空”的方法来制造机翼、机身等大型零件来替代多个零件通过众多的铆钉、螺钉和其他联结方式拼装,使构件的强度、刚度和可靠性得到提高。这些都对加工装备提出了高速、高精和高柔性的要求。在加工精度方面,近10年来,普通级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由10μm提高到5μm,精密级加工中心则从3-5μm提高到1-1.5μm,并且超精密加工精度已开始进入纳米级(0.01μm)。在可靠性方面,数控装置的MTBF值已达6000h以上,伺服系统的MTBF值达到30000h以上,表现出非常高的可靠性。为了实现高速、高精加工,与之配套的功能部件如电主轴、直线电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
(二)五轴联动加工和复合加工机床快速发展。采用五轴联动对三维曲面零件的加工,可用刀具最佳几何形状进行切削,不仅光洁度高,而且效率也大幅度提高。一般认为,1台五轴联动机床的效率可以等于2台三轴联动机床,特别是使用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铣刀进行高速铣削淬硬钢零件时,五轴联动加工可比三轴联动加工发挥更高的效益。但过去因五轴联动数控系统、主机结构复杂等原因,其价格要比三轴联动数控机床高出数倍,加之编程技术难度较大,制约了五轴联动机床的发展。当前由于电主轴的出现,使得实现五轴联动加工的复合主轴头结构大为简化,其制造难度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数控系统的价格差距缩小。因此促进了复合主轴头类型五轴联动机床和复合加工机床的发展。在EMO2001展会上,五面加工机床采用复合主轴头,可实现4个垂直平面的加工和任意角度的加工,使得五面加工和五轴加工可在同一台机床上实现,还可实现倾斜面和倒锥孔的加工。
(三)智能化成为主要趋势。21世纪的数控装备将是具有一定智能化的系统,智能化的内容包括在数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为追求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方面的智能化,如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为提高驱动性能及使用连接方便的智能化,如前馈控制、电机参数的自适应运算、自动识别负载自动选定模型、自整定等;简化编程、简化操作方面的智能化,如智能化的
自动编程、智能化的人机界面等;还有智能诊断、智能监控方面的内容、方便系统的诊断及维修等。
三、结束语
总之,数控技术已成为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柔性化、集成化的基础。实用的高速加工技术跟随引进的先进数控自动生产线、刀具(工具)、数控机床(设备),在机械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数控装备的整体水平也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强弱标志。我国只有采取有效的竞争战略对策,实施切实可行的竞争方案,通过信息化系统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坚持培育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使我国的机械制造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8
2 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管理水平低。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利润,生存和发展,是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使得成本管理思维受到局限,只注重生产过程成本管理,对于前期考查、设计及后期销售维护等费用管理不到位,从而使得企业经营管理存在漏洞;由于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技术与方法,使得成本管理无论是制度落实上还是控制考核上都存在矛盾;另外,成本管理意识淡薄[2],成本管理监督不严,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都导致了传统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低下,在市场经济中极不适应,需要改革与创新,才能更好的把握企业的经济命脉。
2.2 管理技术落后单一。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在市场经济下,机械制造企业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与方法,使得管理技术相对较单一,管理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虽然部分企业具有先见之明,引入了微机管理系统,但只停留在单项管理的阶段[3],无法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资源优化与配置,无法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要求的快速全面的企业管理的要求。
2.3 企业管理应变能力有限。机械制造企业管理需要不断更新信息,更新管理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市场发展。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4],技术化较强、整个环节较为复杂。从机械产品的功能、外观、应用环境等条件出发,进行市场考查、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成本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生产供应链条管理等等,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管理,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是传统管理需要改变的地方。以往的管理遇到问题时,需要先请示,获得批准再进行协调解决,这一过程消时较长,浪费问题双方的精力和财务。而现代化的机械制造企业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快速对问题做出动态反应的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上帝,以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2.4 管理人员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个人管理水平是管理人员从多年的管理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结合管理专业的知识将其应用于实际管理的能力。由于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人员老少更替时间较长,老管理者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而且管理专业知识不足,而年轻一代管理工作经验不足,沟通协调容易受到阻碍,从而形成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人员的个人管理能力参差不齐,降低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3 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的优化策略
3.1 构建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由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基础等在市场经济下及为不适应,机械制造企业必须通过引入国外先进、成熟的管理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企业的发展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首先,革新成本管理理念。树立科技创新观念,坚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树立系统管理观念,强调整体与全局相结合。树立过程管理观念,强调内涵与外延相结合。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强调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其次,强化成本核算基础,完善成本核算过程,加强成本核算的管理、监督与控制。最后,要调动全体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优化考核奖励制度,推进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革新。
3.2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的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企业必须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之上,才能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必须对陈旧的管理手段进行更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来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加强成本管理与监督控制,实现全方位的整体管理模式,从市场调查到售后服务管理都有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运用现代化的数控技术引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才能打造机械制造企业的品牌效应,高效的利用现有资金,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使得机械制造企业改变以往管理水平不足而导致的发展受困的尴尬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意识就会不断增强,管理模式同时也会更新,管理制度不再是空框,管理力度更大,从而能够为机械制造企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3 培养管理人才,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应变能力。管理人才对于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机械制造企业必须提高对管理的认识,加大管理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加强管理人才交流与培训,从而不断提高新老管理人员的交替速度,组建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管理队伍。依靠专业的管理人员,下放部分管理权力,对客户的问题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的应变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实现机械制造的一体化、专业化、品牌化,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4 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4.1 在网络系统支持下,新的ERP系统将给世界带入新境界。消费者或客户通过互联网络在电子商场了解产品性能、价格,通过电子商务给生产厂商下达订单;生产者通过ERP系统下达物料采购和生产制造指令,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物料采购、支付活动。通过供应链紧密集成,物料不间断的流动,达到减少库存,最大限度减少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4.2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制造商要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
进行“一对一”地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
4.3 企业绩效管理BPM。BPM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通过ERP系统采集其执行情况,对整个公司、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进行分析。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成公司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绩效。
篇9
1.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实现绿色化发展趋势的必要性
1.1.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决定了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绿色化发展趋势的必然性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在给世界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近些年来,许多大型工业企业的建立和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并且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不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与我国“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理念相背离的。因此,若想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解决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绿色化发展来带动社会经济的绿色化发展,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决定了机械制造安装企业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的必然性。
1.2.新时期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发展目标决定了其绿色化发展的趋势
新时期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发展的整体目标不再是单纯的以获取经济效益为准则,而是要保证其在不浪费自然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再去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加之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一个机械制造安装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是由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绿色化发展程度来决定的。简单来说,也就是一个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绿色化发展水平越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就越强。因此可以说,新时期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发展目标决定了其不得不朝着绿色化发展趋势的方向发展。
1.3.国际化机械制造水平决定了我国机械制造企业谋求绿色化发展
近些年来,国际化机械制造企业的水平不断的加快,不论是在机械制造的专业化、智能化、服务化和绿色化方面,都要比我国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发展程度高,这就给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每个企业在发展中都不可能只是满足于在国内的发展,都会对进军国际市场抱着一定的愿望,而国际化机械制造水平的高度,很好的为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它们为了追赶甚至赶超国际水平,会不断的进行技术的革新和新技术的研发,并且使自身不断谋求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2.我国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实现绿色化发展趋势的途径
2.1.确立绿色化发展趋势的理念
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若想实现绿色化发展,首先就要树立起绿色化发展的理念,这是开展一切绿色化建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绿色化发展理念,才能促进机械制造安装企业不断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寻找实现绿色化发展的途径,并最终实现企业的绿色化发展模式。
2.2.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通常是衡量其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若想谋求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要不断进行科技的创新,研究开发出更加先进、更加智能的绿色化装备,并用这些绿色化的装备来充实企业本身。这不仅会促使机械制造安装企业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还会推动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实现绿色化发展趋势的前进步伐,不断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模式
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在进行生产制造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着资源节约的生产原则,在保证工艺质量的基础之上,要尽可能的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对还可利用的工业废弃物应该进行加工处理,将其变成可利用的资源,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同时还能有效的降低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绿色化发展趋势,并最终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必须树立起绿色化发展趋势的理念,将企业的绿色化发展趋势作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对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促进我国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和生产目的的绿色化。
参考文献:
篇10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两种业态融合规律
本文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对两种业态融合的规律进行理论论证,这里所说的两种业态分别是指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理论论证的方法采用最优化分析角度展开。
对于上述两种业态,本文认定现代服务业是先进制造业的先驱产业,也就是说只有现代服务业的产生以及对应的服务提供,才能保证先进制造业的平稳、顺利发展。对于上述每一种业态,我们认为其直接投入要素均只有两种,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由于先进制造业的前驱业态为现代服务业,从而导致其投入要素一共有四种,分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投入资本、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投入劳动力、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入资本、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入劳动力。同时考虑到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沟通效率、传输损失,我们在此引入冰山系数,作为衡量两种业态之间的保真系数。基于以上约定,上述两种业态组成的小循环经济体的目标就是追逐其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约束下,我们可以将上述约束行为转化为最优化模型,具体如下公式所述(参见公式1、2):
(1)
(2)
说明:变量L1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入劳动力,其对直接产出的贡献系数为α1;变量K1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直接投入资本,其对直接产出的贡献系数为β1;变量Y1代表现代服务业的直接产出,其对先进制造业的贡献系数为γ2 ;变量L2代表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投入劳动力,其对直接产出的贡献系数为α2;变量K2代表先进制造业的直接投入资本,其对直接产出的贡献系数为β2;变量Y2代表先进制造业的直接产出;变量θ代表冰山系数;变量A为资本投入的总约束;变量B为劳动力投入的总约束。
对于形如公式1和公式2所确定的产出最大化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拉格朗日条件极值分析方法进行具体的处理,我们在此得到了其如下解(参见公式3):
(3)
对公式3中的两个等式进行求解,即可得到下式(参见公式4):
(4)
这说明在两种业态的经济体中,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资本配置、劳动力配置要符合上述公式(公式4)所述的要求,才能达到理论最佳值。仔细分析公式4中的配置系数,我们不难发现:就资本配置而言,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如果先进制造业的资本贡献系数增长速度高于现代服务业的资本贡献系数的增长速度,那么先进制造业的资本配置总量就应该逐步提高,才能够实现最佳产出;反之,则应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资本配置,才能实现最佳产出。同理,就劳动力配置而言,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如果先进制造业的劳动力贡献系数增长速度高于现代服务业的劳动力贡献系数的增长速度,那么先进制造业的劳动力配置就应逐渐提高,才能实现最佳产出;反之,则应逐步提高现代服务业的劳动力配置,才能实现最佳产出。而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制造业的资本贡献系数和劳动力贡献系数均对应地高于服务业的资本贡献系数和劳动力贡献系数。
与此同时,我们分析先进制造业与冰山系数之间的动态关系,得到下式(参见公式5):
(5)
只要现代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产出贡献系数大于零,就必然会导致先进制造业的产出是随着冰山系数的增加而增加。按照冰山系数的理论定义,随着冰山运输距离的增加,冰山系数逐渐降低,这足以说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的越发紧密的融合趋势。
综合公式1至公式5的分析结果,我们基本可以明确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业态融合的必然趋势。下文结合上述分析,对我国珠三角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动因与趋势性进行具体的研究。
从珠三角地区实际发展展开两种业态融合研究
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出珠三角地区宏观经济发展情况,我们首先对该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进行扎实的调研,从而获得了研究所需的数据,将其汇总,得到表1。
从表1中的数据较难直观形象地反映出珠三角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变化特征,故我们采用数据拟合的方式将离散数据转变为连续数据,并通过对应的连续曲线将其表出,从而得到图1、图2。
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珠三角地区工业产业的发展自1990年以来经历了四个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年至2000年,在此阶段工业产业增速与第三产业增速基本保持相当。第二阶段为2000年至2002年,工业产业增速低于第三产业增速。第三个阶段为2002年至2007年,工业产业增速高于第三产业增速。第四个阶段为2007年至今,整体看来,工业产业增速低于第三产业增速。纵观整个观察周期,工业产业增速和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出现迅速下降的趋势,且在局部年份的增速已经接近于0。从图2中可以看出,珠三角就业总人数呈现出类似倒置的V字形变化规律。倒置的V字形的最低点分别位于其左右两侧,分别为2001年和2011年,就业总人数增速降低到2%左右;就业人数总量的增速最高峰出现在2005年,最高峰值为14%左右。结合图1和图2可以清晰地看出,珠三角地区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出现停滞不前的迹象,必须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来解决产业发展举步不前的尴尬局面。
按照前述理论分析研究的结果,产业发展必须是动态的发展和动态的协调。结合到珠三角地区而言,就是在边际产出逐步降低的现实压力下,通过创新、引进先进制造业来优化、替代现有的落后制造业,来提升边际产出能力,与此同时按照前述研究确定的动态协调机制,对与先进制造业相对应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宏观的配置或者优化,以使宏观经济的整体产出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直至最大化提升。在这一具体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产业转型下的业态融合。具体如下:以深港澳经济圈为依托构建新的产业集聚区,进行业态的融合;以扩大内需为背景展开外贸型企业的转型服务,进行业态的融合;以西部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为时代背景,进行产业的优化升级。对于第一种方式,重点是抓住深港澳经济圈发展的时代机遇,以珠三角地区为一个整体,承接深港澳经济圈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服务业发展机遇、现代制造业发展机遇,利用港澳地区尤其是香港地区具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这一特点,加强与其沟通协调,逐步提高珠三角地区的现代制造业能力。与此同时,面对香港地区生产成本较高的现实情境,利用珠三角较为低廉的劳动成本来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对于第二种形式,要充分利用珠三角已有的出口产能优势和技术优势,将出口产品进行有效地转型升级为内销产品,从而将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出口滞销缺口由国内充足的内需需求缺口来填充,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接续发展。对于第三种方式,积极利用本地区具有多年成熟的工业生产和工业管理的优势,以及与香港毗邻的地缘优势,多渠道、宽口径引进多种人才来珠三角创业发展,实现珠三角地区落后产能的优化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要坚持前述理论研究所得的协调机制,即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有机、动态协调发展机制,由此才能保证产业转型、升级效果的最佳化。
结论
本文选定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具体对象展开实证研究,对珠三角地区的宏观经济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获取了其发展的关键数据。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该地区产业转型的紧迫性进行了论述。随后,就珠三角地区如何进行产业转型,以及产业转型过程中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具体融合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三条富有针对性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封凯栋.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结合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J].宏观经济研究,2013(2)
篇11
开发深圳,带动了珠江三角洲经济腾飞;开发浦东,促进了长三角地区迅猛发展。人们希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成为撬动经济格局变化的又一个新支点。2005年底,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标志着滨海新区被纳入了国家整体发展战略。2006年,一系列配套政策相继推出,重大项目渐次展开,滨海新区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和产业转移加快,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这对滨海新区的区域化、国际化、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国内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扎实推进,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格局逐步形成。同时,资源能源日趋紧张,瓶颈制约更加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加快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非常繁重。所有这些,既为滨海新区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围绕“钻石模型”提出的六要素, 根据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在发挥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分工效应的基础上,提出制造业竞争力的构建模型。并从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增强金融支持与服务、促进新区制造业技术创新、政策扶持等方面给出了政策建议。
二、产业竞争力的传统分析框架
1.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于《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因此各国专门生产本国劳动生产率较高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后来,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在其要素禀赋理论中进一步认为,各国之间的贸易缘于各国资源条件的差别,各国、各地区应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根据这些基于比较优势原理的理论,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成功就在于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比较优势,并不失时机地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也符合这一理论的基本逻辑:浙江民营企业在起始阶段选择的大多是技术含量不高、资金需求不多、滚动发展能力较强的产业,而这些恰恰是浙江民营经济最初的比较优势之所在;内蒙古的一些知名企业,如伊利、蒙牛、草原兴发的产业特征,也充分反映了当地的资源优势。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的广泛存在,更是体现了我国经济在特定阶段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成本优势。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面对以技术、知识为产业发展推动主因的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将滨海新区制造业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的目标,仅仅依靠比较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能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2.竞争力优势理论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教授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后,以产业结构“五力竞争”模型为基础,逐步形成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和方法,即所谓的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用于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为什么会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作用,形成钻石体系(如下图)。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政府与机会。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三、滨海新区制造业竞争优势分析
区域性重点产业的选择是非均衡发展策略和比较优势原理的实际应用。区域经济发展中,必须因地制宜,依托现有优势产业、产品,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推进产业聚集。天津滨海新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是天津滨海新区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1.滨海新区经济概况
新区经济规模继续扩大,产业结构层次提升。从三次产业的增加值来看,第一、二产业保持了良好稳定的增长态势;同时,众多现代服务行业落户滨海新区,使新区的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2.滨海新区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已初具规模,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现代冶金、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等六大优势产业迅速发展。
(1)生产要素
①地理位置优越。滨海新区位于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三大区域的结合部,地处环渤海地区的中枢部位,京津和环渤海湾城市带的交汇点,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东北亚、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和对外通道,也是连接我国内陆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亚欧大陆桥的东起点。
②自然资源丰富。滨海新区腹地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的荒地、滩涂、湿地和石油、天然气、原盐、地热、海洋资源等,为新区形成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见表1)
数据来源:天津统计年鉴2006年
③科研环境。滨海新区目前已经具有较为良好的科研环境。现有42家国家及市级科研机构、35家博士后工作站和49家大型企业研发中心,8家风险投资公司,10家科技创业孵化基地。建立起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业基地,成为京、津科技圈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到2010年,这里将拥有国家级和市级的研发机构100家,企业研发中心2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的比重将达到一半以上。
④新区基础设施。滨海新区1994-2004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651项(含重复计算跨转项目256项),实际建设项目431项,竣工395项,有36项跨转至2005年实施,累计完成投资681.4亿元(占新区固定资产投资2663.8亿元的25.58%)。
⑤现代交通体系初步建成。2006年11月的《滨海新区综合交通规划》,通过公路、铁路、轻轨、机场、港口的有机组合为滨海新区构建了一个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为破除区域合作“瓶颈”搭建了物质平台。
(2)需求条件。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的先进制造业将获得较大的发展机遇。
此外,装备制造钢材深加工、电子信息、医药、新能源与新材料在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
(3)制造业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石油钢管和优质钢材、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提高现代制造业综合竞争力。争取到2010年,滨海新区工业总产值达到7500亿元。
资料来源:滨海新区官方网站
(4)机会和政府
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的天津滨海新区,自2005年被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以来,已进入了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全面开发开放的新阶段。而政府在四个方面对滨海发挥作用:一是规划;二是提供一些方便、提供一些政策,打破环渤海地区发展中间的障碍;三是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比如在环境、项目审批和京津的快速通道等方面要给予关照;四是给予政策上的特殊优惠,如成立渤海银行、天津周围有大量的荒地和盐碱地,在土地政策上适当给予一些关照等。
四、滨海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行政区工作欠协调,没有形成合力
天津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滨海新区管委会,负责滨海新区有关发展事宜,在区域经济管理方式上力求创新,实行经济联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新区的前期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滨海新区管委会不是一级政府,在新区的规划、管理、协调等方面缺乏权威性,新区内的各个行政区、功能区内部仍存在各自发展、过度竞争的现象,影响了新区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限制了新区内资源整合和配置的合理化,阻碍了新区的快速发展。
2.产业集聚效应有待充分发挥。
发展现代制造业需要形成高层次的产业集群,以此标准来衡量,天津滨海新区尚有很大差距,产业之间协调性差。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首先,主导产业发展要求的配套产业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主导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抑制了主导产业提升的空间。其次,主导产业发展之间协调性和互补性差,难以形成合力和相互促进。第三,相关服务业发展缓慢,无法为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撑,成为制约主导产业发展的瓶颈。第四,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未能有机融合、互促互动。
3.现代服务业的滞后
2004年滨海新区服务业占全区GDP的比重仅为29.54%,低于天津市43.20%的平均水平13.66个百分点;与京、沪、穗的60.00%、47.86%、53.03%相比,分别低30.46、18.32和23.49个百分点。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现代生产业发展严重不足,服务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城市服务功能不强,与发挥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所要求的服务功能不相适应。
4.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自主创新能力是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方面,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业区只是资本临时落脚的“飞地”,一旦条件发生变化,资本就会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工业区的衰败。目前,滨海新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对外资的依赖性很强。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不足,制造业仍然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
5.生产业发展滞后
滨海新区多年来一直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规模小、比重低。2004年滨海新区服务业占全区GDP的比重仅为29.54%,低于天津市43.20%的平均水平13.66个百分点;与京、沪、穗的60.00%、47.86%、53.03%相比,分别低30.46、18.32和23.49个百分点。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服务市场体系发育程度低,城市服务功能不强,与发挥区域经济带动作用所要求的服务功能不相适应。
五、滨海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滨海新区制造业集群的构建模型,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进行了发展和补充。(见下图)
1.坚持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制造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建设生态型工业园区,促进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实现制造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布局将更加注重发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培育中的作用
首先,产业集群的产生需要地方政府的间接参与。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地方政府不应直接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但是,产业集群在产生的初期,其各方面的优势还没有体现出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有效帮助,区域性产业集群的产生就会很艰难。其次,集群氛围的改善需要政府。集群内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产业的升级、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集群外部的市场环境等建设均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参与。通过地方政府的努力,改善产业发展的环境,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解决诸如风险融资、中介服务、产学研合作、信息支持、产业空间布局等问题。
3.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
目前,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相当一部分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已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竞争力的极大障碍。一是搞好规划。在确定提高产业、行业、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重点、实现途径和具体政策措施,强化对创新能力建设的引导,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二是提升能力。要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性创新研究提供可靠的支撑条件。推进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的发展,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三是创新机制。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做好科技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打破资源分散、封闭和垄断的状况,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
4.生产业的发展
一是提高滨海新区服务功能,作为现代经济条件的经济中心,体现为区域内部全体成员的产业调整与经济均衡增长提供有效的服务。二是环渤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间要尽可能寻找共同利益,减少产业重复发展与恶性竞争,提高环渤海经济区在国内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为更高层次的合作奠定基础。三是完善城际交通服务网络。四是加快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环渤海区域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鼓励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滨海新区设立分支机构,全面提升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功能。五是大力发展技术服务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跨国公司设立研发中心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跨国公司进一步提高所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转移先进技术和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春雷:《近年来关于比较优势理论的探讨及评价》,中国改革报,2006-11-3
[2](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
篇12
运行情况[E/B]..
[7]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
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全球风能理事会.2014
中国风电发展报告[R].
[8] 河北装备制造业“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
[E/B]..
[9] 中国制造2025[E/B].http:///zhengce/
篇13
机械制造技术主要指的是设计和加工机械产品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技术手段,在之后的销售以及养护的过程中均有所涉及。其主要是为了减少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和效率。目前,伴随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不断完善,能够不断满足精密、自动化机械设备的生产要求。在某些领域已经逐渐超过部分西方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我国自动化技术,才能够极大程度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工业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因此,加大机械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发展,能够积极促进我国工业化的稳步发展。
一、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技术是一种集合一体化和综合化的机械制造技术,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极大程度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机械制造业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一) 高安全性
机械制造业的相关技术集合了多种科学技术,如: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在设计上述系统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制动报警系统、自动诊断装置等。在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各种机械设备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系统故障问题,而通过利用自动化系统,能够快速识别和检验到出现故障的类型和实际情况,对于某些故障还能够进行自动修补,进而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完成。除此之外,一旦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出现系统故障,应用自动化系统能够迅速做出指示,停止一切生产活动,进而起到安全和保护的作用,通过利用电子信息系统能够全程监督生产过程,极大程度避免人为原因所导致的设备损坏等不良现象,极大程度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二) 高质量
机械制造业对于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对于实现现代化和标准化的要求十分严格,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的生产情况设计相应的自动化控制程序,进而确保整个生产过程的自动化,进而减少人工操作所造成的误差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自动化系统,能够确保产品的规格、流水线操作以及产品的质量,同时,还能够根据产品的质量适当调整产生技术,整个生产过程实施全程监控,能够及时反馈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利用自动化系统准确分析产生故障的实际原因,并立刻进行修复。
二、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行业之中,为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能够实施全面监控和远程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科学化和有效性的管理。在实际生产过程之中,技术人员并不需要时刻进行巡视和检查,仅仅需要依靠信息技术进行远端监控,既能够全面而又准确的观察车间内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能够准确判断和及时修复所发生的故障,并不会影响正常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人力资源,降低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三、展望
(一)现代化
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是以企业自身的际生产需求为依据,进而实现制造企业低成本、高收益的发展目标,从根本上获取巨大的经济收益。目前,伴随智能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个生产领域之中已经广泛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之中。在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心理想学以及运筹学等专业学科应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实现人机对话以及人工智能模拟系统的运作等。近几年来,在机械设备的应用过程中,高频CPU和RIS芯片等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控制系统之中,将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集合于一体,由智能化设备及时发出相应指令,通过自动化系统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二)绿色环保
传统的制造业工业通常利用大量人力完成生产任务,将会极大程度降低生产效率,人工生产的过程中将会由于人为操作失误造成产品的质量问题,同时,产品质量还将会受到生产人员的自身情绪和身体素质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自动化生产技术,能够彻底转变以往的生产方式,采用现代化技术代替传统的人工生产,不仅能够极大程度上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够提高生产过程的精准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的多样化,使得产品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生态保护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改革的重点方向,近几年来,生态保护项目已经受到我国各个领域的重点关注。传统的制造工业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具有生产效率低、污染大等缺陷,难以满足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自动化技术的改进和完善过程中,需要遵循生态环保的绿色理念。为了能够实现绿色生态保护的发展目标,首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创新制造材料,积极研究绿色、环保类型的生产材料;其次,还需要创新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如:产品的包装和设计、生产管理等,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在不影响产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于原材料的使用,极大程度实现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合理配合。
结语:
总而言之,机械制造业是奠定我国社会经济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关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而我国机械制造业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较为薄弱,因此,有关设计专家根据制造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基于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背景下,研发相应的自动化生产技术,能够在根本上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获取巨大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西平.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3(08).
[2]甄雪松,于杰.关于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分析及发展趋势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2016(04).
[3]杨增光.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特点与发展趋势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