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超声医学规培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超声医学规培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超声医学规培管理

篇1

1注重理论知识培训

认识超声图像是学习超声医学的基础,临床医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可能不需要书写超声报告,但是一定需要阅读超声报告,因此超声医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理解诸如“强回声”、“高回声”、“低回声”、“无回声”以及“声影”等基本概念的含义和在不同部位出现的意义;要指导学生复习并掌握各个脏器的解剖位置和毗邻关系,了解正常组织结构的超声图像和常见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让学生明白超声检查在哪些疾病的诊断价值大,哪些疾病的诊断价值小。比如说,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既方便,又准确,而诊断胰腺占位时则受到腹腔脏器的影响,明显不及CT检查效果好;再比如说因为超声具有无辐射的优点,早孕期检查安全、可重复,对排除宫外孕有重要价值,然而,超声在骨折、骨肿瘤方面目前诊断能力很低,基本可以被临床医生忽略。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规培生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可以有目的性的选择超声检查,更加深刻的理解超声报告内容,既有助于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又节省了医疗资源和患者的医疗费用。

2鼓励实践操作,注重疾病的综合分析

超声检查水平的高低受两种因素的影响[5],一是超声图像获取的信息量,它与操作者的手法,设备的清晰度有密切关系。二是临床情况及超声图像综合分析能力。超声科带教老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综合分析的能力。上机操作是每一位超声医生的必备技能,却往往得不到临床规培人员的重视,主要原因是轮转时间短,可能无法全面掌握和学会操作技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临床专业规培人员上机操作,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操作技巧。在学生上机操作前,带教了老师应该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取得患者的理解,解除学生的顾虑。检查过程中要规范扫查顺序和标准切面,必要时指导学生进行多探头联合扫查,还要让学生锻炼与患者面对面沟通的能力,边问病史,边检查,边思考,必要时进行简单的查体,找出解释患者症状和支持自己诊断的图像,激发学生学习超声的乐趣。对于疾病的诊断而言,超声检查只是其中的一环,超声科带教老师必须强化自身的临床思维,不能过度神话超声检查的作用,也不能过分贬低超声检查的功能,要引导规培人员学习超声检查的同时结合CT、MR等影像学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临床视角综合分析病情,诊断疾病。

3结合规培人员自身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当代医疗正在向着尖端化、专业化的放向发展,越是专业化强的领域越需要能够驾驭多门学科的医学人才,才能让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一体化。如果呼吸科医生掌握了利用超声检查进行胸水定位的技能,在日后工作中就可以在床旁自行定位进行胸穿,不需要等待超声医生出床旁;如果外科医生能够利用超声检查观察下肢静脉血栓,就可以在床旁对术后下肢肿胀的患者进行第一时间的检查,及时判断有无血栓并进行有效处理;如果产科医生能够利用超声检查判断胎儿有无脐带绕颈,就可以在孕妇分娩前和分娩过程中更自信的推荐分娩方式。总之,不同的临床专业对超声的学习需求不尽相同。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让医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疾病,更加系统的学习医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完成日后的工作。多数临床专业规培人员都确定了自己未来工作的专业方向,因此,在超声科轮转期间,超声科带教老师应该有重点的在相应疾病上进行教学,将相关疾病的超声诊断与疾病的临床资料、鉴别诊断及治疗结合起来,既能够提高临床专业规培人员学习兴趣,又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超声医学。比如说,对于产科的规培医生,可以倾向性的多安排到产科检查患者多的诊室进行学习,心内科规培医生可以倾向性的多安排到心血管检查患者多的诊室进行学习。我院超声检查采取预约制度,因此对于哪个诊室出现哪类疾病有清晰的预判,可以安排规培人员在相应的诊室进行学习,让他们在未来工作中可以学以致用。建立责任导师制度对提高规培效果有很大帮助[6]。给每一位规培生安排一位责任导师可以保证规培生的培训和学习更加系统,更有针对性。我院超声科以往没有责任导师制度,规培生和科内超声医生之间排班没有对应关系,彼此认识但不熟悉,培训效果不理想。2017年开始,响应辽宁省卫计委的意见,我院开始实行规培生责任教师制度,学生与导师之间很快熟悉起来,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进度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这种临床医生与超声医生间的有效沟通,在二者之间产生的不只是师生关系,还是朋友关系和未来工作的互助伙伴关系,在规培结束后的漫长工作阶段都会对双方带来有利的影响。

4引导临床科室规培轮转人员了解超声新技术

超声检查作为上个世纪后期兴起的检查技术,经历了振幅超声、灰阶超声、彩色超声、三维立体成像以及超声造影等多个阶段,超声检查的范畴逐渐扩大,诊断能力不断提高。近些年来介入超声的开展让超声医学从单纯的诊断学科变成了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临床医生对超声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但是学校教育中超声医学教育的比重仍然很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7]。规培轮转阶段,带教老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超声造影适合哪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多大的浅表病变适合细针穿刺,什么样的病变适合射频消融治疗,弹性成像在不同疾病的诊断中意义如何。让临床科室规培人员了解超声检查手段和新技术,有利于弥补超声医学课堂教育的短板,有利于规培生日后开展临床工作,为患者的诊疗方案提供了更多选择。总之,对临床规培人员进行各科室轮转是全面了解医学知识的过程,是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医疗行业日趋专业化的有效补充。超声科教学应该本着培养全面医学人才的愿望和目标,提高学生超声诊断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地引导学生学习新技术,开拓新思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曾静,陈冠民,孟群,等.美国专科医师制度的发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3,17(6):33-35.

[2]刘战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改革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2):112-113,115.

[3]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14-08-26)[2017-03-25].

[4]MooreCL,CopelJA.Point-of-careultrasonography[J].NEnglJMed,2011,364(8):749-757.

[5]乞艳华,麻妙艳,魏亚娟,等.浅谈妇产科超声教学中的带教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9):59-60.

篇2

2已有的教改方法和模式

如何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岗位需求,以及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近20年来国内外医学高校已有大量相关研究。教学思路:改变传统纯理论教学,重视综合临床知识、技能和对待患者态度等多方面的临床能力。

教学方法:多种新的教学法百花齐放,比如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另外以为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BL)是在PBL基础上形成的“临床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针对临床医学教学,也受到广泛认同并推广。其他还有“讲座式”教学法,给医学生一种“同行”的心境,聆听本专业学者、学科带头人等讲座式教学,极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深度。

考核方式改革:临床多站式考评,又称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是一种综合临床知识、技能和对待患者态度的临床能力评估方法。自1994年起,我国的部分医学院校将OSCE应用于临床医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中。这种考评方法是对传统临床综合考试的发展,在临床技能的教学与考试中应用。优点是客观、公正、真实、可操作性强。经过改良后的临床多站考试法也开始在我国执业医师考试的临床技能考核中应用。

3改革初期的具体做法

3.1激发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

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是考核方式的更新,学生本身的学习兴趣才是最基本的源动力,也是本次教改实施的基础。方法:一是采取讲座式教学法。开展授课前针对本专业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就业情况等做1~2次超声诊断学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讲座。二是教学方法改进。采取优势互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从基础做起,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PBL教学、CBL教学法等均可以尝试,但首要目标是获得学生的认可。计划做部分关于授课方法的调查问卷,结合调查结果,在部分课时实施,逐步推广。

3.2改革考试模式

借鉴OSCE的方法,对于超声诊断学结业考评方式从一站一卷考完结束调整为分阶段考核,调整试卷考点范围,考后进行试卷分析与讲评,进行综合评估。整体步骤共计包括5个阶段:①超声检查技术;②超声基础应用;③临床相关科目,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内外妇儿等学科知识,与相应章节同步考核;④超声笔试;⑤考试后的试卷自我分析与教师讲解。前两部分包括笔试与上机操作;3、4部分同在传统的结课后笔试中完成,以上机操作为主。每一阶段分数按照不同百分比计入最终结业考核成绩。

4教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PBL、CBL等新的教学方法比例的增多,导致传统授课学时明显减少。部分没能很好地学习基础和临床理论的学生,在新教学方法中理论基础明显不足,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新的超声诊断学教学内容,从基本知识到学习思路,都不足以跟上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步伐。而且,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比如CBL,以问题为中心,往往讨论的过程所涉及的知识从深度到广度都较传统授课丰富的多,一旦落后,则出现积重难返的现象。相比传统授课模式,落后的同学比例偏高。

学习的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不浓,导致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佳。很显然,不是每个章节、每个系统的疾病,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望。而新的教学模式特点中,包含大量的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专科教师一般仅为一人,且多为教学医院中超声科的医师兼职教师。在繁重的科内日常门、急诊及住院患者诊疗任务完成之余,兼职超声教学,导致对同学课后学习的情况监督与沟通均不满意。从而出现新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后退的情况。

5对策与分析

篇3

二、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委副书记刘立楼同志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周培琴同志任副组长的*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专项治理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县纪检委、县委宣传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县公安局、县广电局、县民政局、县教文体局、县人劳局、县农业局、县统计局和县妇联等相关部门组成,负责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综合治理和本次专项治理活动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活动安排和检查验收评估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主要负责全县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治理工作方案的拟订、信息调度、汇总分析、评估验收、总结报告等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刘国良同志担任。

三、专项治理工作重点

(一)在各级医疗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药品批零企业,广泛深入地宣传《实施意见》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二)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严格B超技术诊疗项目、助产技术服务项目及从业人员资格审核和准入,彻底清查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B超诊疗科目的设置,凡未经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开设超声诊断专业的医疗机构,一律不得开展B超检查项目,否则按非法行医处理,并按有关法律规定查封或清缴B超机和有关器械。

(三)严厉查处非定点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违规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行为。

(四)严厉查处医疗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利用B超等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五)严厉查处个体诊所、非法行医机构及个人擅自鉴定胎儿性别、施行避孕节育手术行为。

(六)严厉查处组织、介绍他人进行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

(七)严厉查处将终止妊娠药品销售给未经批准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单位或个人和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终止妊娠药品的行为。

(八)严厉查处批准施行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机构,从不具有《药品生产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的单位购进终止妊娠药品和不按规范建立购进、存贮、使用登记等行为。

(九)严厉查处违反《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注册规定,擅自使用超声诊断仪和开展染色体检查行为。

(十)严厉查处医疗保健机构在实施终止妊娠手术或对妊娠14周以上妇女实施人工终止妊娠手术时,未按规定查验计划生育部门证明的行为。

四、时间安排

本次专项治理活动共分三个阶段,时间自7月25日至10月15日。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7月25日至7月31日)。

各乡镇、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母婴保健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管理条例》,新《刑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实施意见》,向社会宣传关于实行有奖举报的规定,使本次专项治理活动目的、意义、任务、要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法制环境。

第二阶段:清查整改阶段(8月1日至9月30日)。

按照“属地管理、分工负责、条块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认真组织开展清查整改活动。

⑴部门自查、自清。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县卫生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分别成立专门的清查小组。首先进行本行业、本系统及所属单位的自查自清工作。人口计生局负责县计划生育技术站及9个乡镇技术服务站的清查工作;卫生局负责全县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个体诊所的清查工作;药监局负责全县各级药品批发零售企业、保健品经销商店和农村药品经销点的清查工作。主要检查相关法规知晓情况、市计生委、卫生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部门联合制定的十项规范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主要包括:B超机的准入和使用情况,人工终止妊娠手术的认定、批准情况、持生育证接生和登记情况,终止妊娠药品的采购储存和销售情况以及非定点医疗机构、个体诊所是否进行人口终止妊娠手术等情况。检查要采取拉网式检查方法,自上而下地对每一个单位、每个诊所、每个药品经销点全部检查一遍。

⑵设立举报电话,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受理社会举报和投诉,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计生、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三家要分别设立举报电话在电视上公布。三部门在受理群众举报时可本着“谁受理、谁查处”的原则,打破行业界限,进行相互检查。对清查出来的问题可直接进行处理。

⑶整合执法检查队伍,对各职能部门的自查自清情况进行抽查,并对出现的重大违法违纪案件,实施重点打击。自查自清阶段结束后,八月底,县计生、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三部门将组成联合检查组,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医疗机构和药品批零定点中的重点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全面检查。对问题较轻的本着“查漏补缺、完善提高”的原则做好限期整改,对问题较重的给予单位领导通报批评直至党政纪处理。本阶段完成后,各部门要向县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写出本系统专项治理活动专题报告,汇报内容主要包括:所辖单位和个人有关法规学习、宣传、知晓情况;相关政策、制度、规定建立执行情况;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情况;受理社会举报、依法查处相关单位和个人违法违纪行为情况;以及对本系统专项治理工作的督导检查情况。

第三阶段:评估验收阶段(10月1日至10月15日)。

县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各职能部门专项治理活动进行考核、评估、验收,重点考核组织领导、宣传教育、“两非”案件的查处、规章制度建立、孕情监测、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和统计质量等内容,考核结果记入县委、县政府对各单位的责任目标考核总成绩。

五、活动要求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打击非医学需要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是关系到全县人口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工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加以认识,切实增强责感和使命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保证专项治理活动取得实效。

(二)加大宣传,打防结合。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大力宣传《实施意见》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和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危害性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有奖举报的规定,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营造强大的舆论氛围。要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打防结合,强化依法服务、依法管理的观念,从源头上对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行为进行治理。

(三)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在专项治理活动中,要强化部门责任,采取强有力措施,把专项治理活动中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做到全面彻底、不留死角。

篇4

2.1脑死亡患者的死亡判定问题脑死亡患者作为移植器官的供体,首先面临的就是死亡鉴定。死亡涉及“生命”“人”“社会”“情感”等。脑死亡是医学发展和探索的成果,使人们真正正确地认识死亡,揭开死亡的本质。我国现有规定把脑死亡与心脏死亡共同纳入死亡诊断标准,但以心脏死亡为主。脑死亡的标准试行办法已经出台,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对死亡进行鉴定,才能在现有的医疗环境中做到公正客观,更有益于医疗环境的和谐与医学的进步。我国出台的脑死亡判定标准表明:由医生组成的医疗团队宣布脑死亡最具权威,因为医生具备更专业的技能,这样似乎更能被社会认同和接受。但是,这样的话,在鉴定死亡过程中,医生将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报道称,曾有医生企图将严重脑损伤的婴儿宣布脑死亡,目的是将其器官用于其他婴儿。这说明,有的医生在参与这一活动时,也会有不符合标准的,并且有严重危害医学发展的情况发生。在进行死亡鉴定时,这一标准是医学上的科学界定,是否符合社会大众的认知和共同感受有待进一步探讨。如果脑死亡的标准仅仅是医学上的界定标准,没有考虑到社会因素、人文因素,人与社会的统一性,有违社会大众的认知感受,那么这一标准将很难有效施行,而且也很难在社会中推广。

2.2脑死亡患者的意志遵循问题依照我国现行医疗体系,患者一旦被宣布脑死亡,即死亡。在遵循相关合法程序的前提下,如果患者生前有器官捐献的意愿或者其亲属同意将其器官捐献,这样就不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与纠纷,也是最理想的。如果患者生前没有明确表示死后愿意捐献器官而又符合器官捐献条件时,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亲属之间该如何实施患者器官捐献这一行为呢?脑死亡患者主要社会行为是由其监护人行使的。作为监护人是否能按照脑死亡患者的生前意愿及临终嘱托完成其使命,对器官捐献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受我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患者死后对身体的完整性保留十分重视。当出现患者生前愿意捐献器官而死后其亲属反对时,应该怎样权衡这一事件呢?或者患者生前未表明有捐献器官意愿而死后其亲属愿意捐献器官时,又该如何去做决定呢?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一线,直接面对患者及其亲属。当患者脑死亡时,医生面临着如何遵循患者或其家属的意愿的问题。在死亡面前,医生对死亡的理解与患者亲属的理解肯定存在很大不同。医务工作者在宣布患者脑死亡后及时与其亲属沟通交流,对推动患者死后器官捐献具有积极作用。但是,面对处于悲恸中的患者亲属,如何选择时机与患者亲属沟通器官捐献事宜也是值得医务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2.3脑死亡患者供体器官的管理问题脑死亡的确立是医学发展进步的标志,与器官移植没有直接关系,仅是脑死亡确立的供体器官是最佳的移植器官。脑死亡诊断标准的出台,潜在性的有利于器官移植。但是器官移植的迫切要求并不是脑死亡标准和立法出台的理由。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例肝肾衰竭及其他器官移植需求者,但每年能够得到治疗的仅有一万例左右,供需严重失衡。人体器官活体移植面临重大挑战,原因之一是活体移植可能会导致并发症而对供体产生伤害。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医疗中的移植器官分配和使用的客观公正与公平。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器官移植的使用情况是相对富有的人比贫穷的人获得的机会要大得多。因此,要想保证紧缺的移植器官资源在社会中发挥公平公正的价值要考虑到社会人生命的一律平等。无论贫富贵贱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按照合法的程序和规定,合理地使用和分配供体器官。如果供体器官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那么医疗资源在社会中的价值将会受到局限,每个社会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体系也将受到影响。甚至会影响医疗环境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供体器官无论是在采集过程中还是在使用分配过程中都应该严格遵循相关的政策法规有条不紊进行。我国的器官移植管理系统现在由中国红十字会进行统一登记、调配和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移植器官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

2.4脑死亡患者供体器官的经济补偿问题在脑死亡供体移植器官研究中,应该考虑到经济补偿问题。虽然提倡无偿捐献器官,可是在现有条件下,无偿捐献器官受到多因素影响,很难有效开展起来。在临床工作中,特别是一些外伤致重度颅脑损伤引起的脑死亡患者,一般承受了很昂贵的医疗费用。作为无偿捐献的供体,应该考虑到给其提供适当的经济补偿,一是可以缓解患者的经济负担,二是可以作为人道主义的抚慰。在脑死亡供体的激励补偿问题中,医院和患者之间应该保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补偿的标准和原则应该在医患双方达成共识的情况下进行,可由医学、法学、伦理学等方面专家组成公证团,签署协议,确保供受双方的权益不受损害。

3对供体移植器官伦理学问题的对策

3.1脑死亡标准的实施应先试行,再推广对脑死亡的判定标准的施行可先在医疗卫生条件较好地区率先开展。严格程序规则,规范医疗操作;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在实施过程中,以点带面,先形成示范效应,再普及推广。

3.2建立医患双方互信互访互动原则Paul指出,需要与脑死亡患者亲属建立信任关系,公益信任的建立对器官移植至关重要。在医患沟通过程中,要加强必要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与患者及其亲属建立一种和谐的医患关系模式。医务工作者在提高自身医技与医德的同时,及时传达和满足患者及其亲属诉求。及时沟通、反复沟通、互信互谅、互访互动。

3.3加强供体器官的管理与补偿激励政策中国红十字会加强移植器官的统筹管理和统一使用对中国器官移植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减少了移植器官资源浪费。应在深化管理和统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供体移植器官的来源、采集地点、采集时间、供体监护人的相关信息、供体移植器官者的诉求及其亲属的诉求。可以对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做适当的经济和医疗救助方面的优惠。如在供体亲属需要进行器官移植救助时优先考虑、在大病保险救助时可以进行大幅度优惠、在同等条件下进行医疗救助时可以享有优先权等。

3.4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3.4.1借鉴国外器官移植相关法律。韩国器官移植法明确规定,在死亡与脑死亡之前同意或者反对摘取其器官的事实无法确定时,在其家属同意时可以实施器官摘除,这采用的是扩张同意模式。Sanjay等表明印度的所有脑死亡捐赠者强制性报告给一个中央机构,更多的医院有监护设施和专家能够诊断脑死亡,然后再认定给器官捐赠收集中心。西班牙是器官捐赠率最高的国家,采用的是推定同意模式,即生前没有明确拒绝器官捐献,都可被认为器官捐献者。

篇5

该院肛肠科规模从小到大,不断发展。1975年成立了纤维内镜检查室,1978年建立了肛肠病研究室,2001年建立消化道动力学实验室,为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疗肛肠疾病提供了有力的保证。199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全国中医肛肠医疗中心,1999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全国中医肛肠重点学科,200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全国中医肛肠重点专科。其规模、设备、人员及科研课题和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还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硕士和博士培养点。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特色专科,广安门医院肛肠科有着很多特色技术或疗法。2002年8月24日,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地的近20名肛肠外科专家组成的5768Neldon肛肠外科代表团来到广安门医院进行学术交流。外籍专家对肛肠科研制的消痔灵注射液颇感兴趣,对消痔灵注射治疗内痔与直肠脱垂的疗效颇为惊奇。消痔灵注射液1980年获原卫生部科研成果乙等奖,198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还获得了南斯拉夫依诺瓦国际博览会金奖,比利时35届尤里卡国际创造发明博览会最高奖、骑士勋章,中华医药神龙杯奖,目前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为数百万痔患者免除了手术痛苦。直肠脱垂是肛肠科较为严重的疾病,而引起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的病因虽尚未完全清楚,有滑动性疝学说、肠套叠学说等;但究其基本病理改变仍包括两大部分,即直肠粘膜脱垂与直肠肌层脱垂。周济民、史兆歧研究员根据中医学“酸可收敛,涩可固脱”的理论,以明矾有效成分制成注射液,并根据直肠脱垂的病理改变过程,主要采取双层四步注射疗法,使注射部位产生较强的无菌性炎症,局部组织形成较强的异物纤维化,达到治愈直肠脱垂的目的,由此创立了非手术疗法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的成功经验,从而使我国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李国栋主任进一步介绍说,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复杂,术后合并症、后遗症多,复发率高,是外科领域中难治性疾病之一。他们采用中医传统的切开挂线疗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具有疗效可靠、后遗症少、操作简便的优势,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应用。此疗法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成果奖。此外,慢性溃疡及手术创面的愈合一直是外科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国内外研究结果进展甚微,传统医学治疗慢性溃疡及久治不愈的创面具有显著疗效。广安门医院肛肠科通过总结古人的临床经验,选择活血生肌及祛瘀生肌的方法研制成生肌玉红膏,提高了临床疗效,发展了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和创面久治不愈的理论。

同时,广安门中医院肛肠科还开展了一些新技术新疗法,如PPH治疗内痔;腹腔镜治疗结直肠疾病;内镜下的微创手术技术;中药结肠灌洗疗法治疗肠道疾病;结直肠癌手术全面展开,术后化疗配合中药防治复发及延长生存期,减轻并发症。以上各项技术均在临床中充分运用,其中一些成熟的技术已经形成操作规范,并制作成教学光盘,在基层单位推广运用。

加强管理,注重学科建设

“我科在注重经济指标的同时,也不断加强各项管理指标,如中医治疗率已达到90%以上。这些指标不仅有利于提高科室日常业务水平,对重点学科检查验收的顺利通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李国栋主任表示,作为医院重点科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各级领导部门给予肛肠科极大的支持。肛肠科在过去持续投入的基础上,狠抓基础设施改造,诸多新设备的更新和投入,极大地改善了科室的医疗服务整体布局,提高了患者的就医环境,增加了科室诊断治疗项目,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和范围,也降低了科室药费比例,很好地完成了医保办公室及医院制定的改善医疗费用结构的总体布局要求。“同时,我们依据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的建设要求,增加科室硬件投入,在提高专科科学化、客观化水平的同时,还不忘从学术、理论等多角度对中医药在肛肠领域的应用进行继承和创新,如将祛毒汤、灌肠方院内协定处方进行制剂改革,改成颗粒剂,方便了患者的使用;我们还引进超声刀设备,极大地方便了腹部手术的开展。”李国栋主任说。

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实施单位,科室每年都积极接受领导单位的审查,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重点学科及重点专科中期检查,肛肠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审核等。在医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他们同心协力,不断根据项目建设书的要求,从管理、医疗、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基础投入、科研教学等方面踏踏实实地改进工作,大大提高了科室的全面水平,使科室团队在各项审评过程中,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好评。

临床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临床的总结和升华。肛肠科在临床水平国内领先的基础上,时刻不忘科研的投入。2014年作为关键年,肛肠科全体医护人员在李国栋主任的带领下,群策群力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力求改善肛肠科近年来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通过努力,肛肠科中标中国中医科学院课题1项。他们积极参与新药临床试验,根据GCP标准,严格按程序进行新药临床观察,使肛肠科成为国家肛肠用药临床药理基地。同时,肛肠科还积极参与并筹划中华医学会中医肛肠学会组织的“肛肠病发病率”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这是继1975年之后,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展开的有关肛肠病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其统计结果对业内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肛肠科作为北京地区流调的主要参与单位,及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此外,肛肠科主持的科研项目“中医肛肠挂线疗法机理及操作方案的规范化研究”还获得了201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获得了2014年度山东省青岛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李国栋主任总结说,对于科研与临床的关系,我们的体会是:科研的深入,带动肛肠专科基础的发展,科研的运作过程又培养出一批科研人才;科研的结果可以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最终促进临床水平的提高与发展;而临床的积累和提高又带来了科研的升华和提高。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近年来,肛肠科的护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李国栋主任分析说:“我科出入院病人多,手术病人多,周转快。随着高新业务的不断扩展,直肠癌手术以及其他肛肠疑难杂症手术也随之增加,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大,因此肛肠科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加强基础护理工作,针对实际情况,以分组的方式对病人进行整体性护理,实行责任制小组护理,按护理人员的等级职称分配床位,将工作具体化并责权到人。在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本科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对护士进行社会、人文、心理知识的学习。组织科室有关护理人员编写并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入院患者须知》、《出院流程卡》以及《出院健康联谊卡》等;重新编写了《患者出入院指导》。这些材料均为图文并茂的彩色印刷,并伴有卡通插图,深受患者喜爱。

重视人才培养,实现资源共享

广安门医院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定点教学医院,肛肠科也承担着相应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接收全国各地进修学习的医生,因此各个高年资大夫都肩负着比较重的教学任务。为提高教学质量,他们购入一套专门用于教学的多媒体和投影设备,从硬件上保证了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采取带教老师与学员一对一负责制,保证每一个轮转实习或进修学习的人员都有明确的带教老师,并根据学员的反馈来评价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并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从而提高了带教老师的责任心;进一步完善了进修学习班的内部教材撰写;安排相关人员定期进行科内讲课;部分高年资人员还参加研究院举办的全国肛肠学习班的授课任务,应邀参加中华医学会组织的专题讲座。这些举措不但有利于青年医生的培养和学习,而且对带教老师自身也是一个提高和学习的机会。2014年肛肠科共接受外来进修人员40余人,轮转实习以及规培学员近30人。这些年轻学员的成长,为肛肠科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了有生力量,同时也无形地扩大了科室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大兴中医院是广安门医院南区。肛肠科作为医院的重点学科及重点科室,也肩负着提升南区肛肠科学术地位和业务水平的责任。为此,科室制定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南区业务。“让南区医护人员到我科轮转学习,直接接受科室规范化培训,将科室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直接引进;每周派副主任医师以上高年资医生到南区肛肠科出诊,提升其知名度和总体诊疗水平;定期让高年资医生到南区肛肠科病房查房并指导手术,提高其整体处理疑难病的水平和能力;定期进行两科室间的学术及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沟通,教学相长,共同完善提高。通过这些举措,南区肛肠科在2014年度从业务收入、门诊量、病房收治率、住院平均时间等多项关键性指标较去年均有长足进步,获得南区院方的认可,并受到表彰。”李国栋主任介绍说。

李国栋主任还说,学术要通过交流才能提高。2014年,肛肠科举办了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临床教育委员会肛肠学术会议,参会人员500人,收集会议论文近150篇。2014年10月,李国栋主任受邀前往新加坡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耻骨直肠肌痉挛综合的治疗进展》的学术讲座。科室科研骨干与国内优秀肛肠专科医院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互派进修人员;通过及时派人参加或带回论文汇编的形式,提高科内成员的学术水平。

科室在注重学术交流的同时,还十分注意提升中青年医师的学术地位,从而为扩大科室的学术影响力奠定基础。目前科室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在全国中医肛肠学会、中西医结合肛肠学会、西医肛肠学会及高等教育学会肛肠学会等肛肠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学会组织中均有任职,部分还任职其中的关键领导岗位。这不仅体现了肛肠科的学术地位,也有利于提升科室全体成员的学术热情。此外,科室还注意使用多种手段实现多平台资源共享,如与图书馆计算机室协作,依托广安门医院网站,成立肛肠科重点专科网。网页中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既很好地宣传了肛肠科,又通过网上医患交流对话的方式,为全国各地患者答疑解难。目前肛肠科网页平均每月要为数百名患者进行咨询解答服务。

着眼未来,保持科室可持续发展

李国栋主任表示,科室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瓶颈,如基础研究人员缺乏,设备落后,故急需增添人员和相关基础方面的资金投入;而且目前科室中标的课题仍较少,特别是缺乏国家级课题,研究经费缺乏,难以开展新的研究项目。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申报重视还不够,缺乏重大科研成果奖。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尚缺乏,应尽快建立与国际著名专科医院或个人之间的联系渠道,加强科室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篇6

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

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

(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9%之间,平均为0.4%。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

(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还有被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污染的电话、仪器、工作台面等接触,也可以造成感染。

(4)吸入含病原体的气溶胶引起感染:在采血窗口或发放化验单时,直接与病人面对面接触交谈,易感染呼吸道疾病。此外,能引起气溶胶的操作或事故有离心、溢出或溅洒、混合、混旋、研磨、超声以及开瓶时两个界面的分离等。

2.危害因素

(1)血源性危害:调查研究发现,检验人员被针刺伤占第2位。最常见危害较大的职业传染病有以下3种:

1)乙型肝炎:

HBV是检验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性最大的血源性疾病,HBV在血液中的浓度可以高达108-109拷贝/ml,检验人员感染率较高。HBV主要传播途径是经血液的传播,病毒携带者血液中HBV的浓度很高,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2)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CV)在血液中的浓度在102-103/ml左右,主要经血液传播,因此通过注射、针刺、含HCV血液污染的伤口和其他密切接触传播。丙型肝炎大多数患者的症状不明显,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可表现为流感样症状,有时会造成比HBV更严重的后果。

3)艾滋病(AIDS):近年来我国AIDS的流行对检验人员造成了日益严峻的职业性感染威胁。HIV在血液中的浓度通常在100-104拷贝/ml,被HI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的比率为0.3%。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最新资料显示,截止到2000年底美国医护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HIV,其中实验室技术人员19人。

(2)呼吸道、接触及节肢动物叮咬危害因素

病原微生物感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特别是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操作的任何疏忽、失误都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常见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肠道致病菌等。

3.防护措施

(1)增强检验工作人员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检验工作人员应主动地从多方面了解关于HBV、HCV、HIV等相关的知识,了解各种病毒的传播方式,使自己知道采取什么样的防护措施。医院和检验科应高度重视,定期加强教育,让检验工作人员都意识到自我防护的重要性,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2)规范操作程序:各类医疗废物、垃圾必须分类放置,及时消毒后,再由卫生清洁人员取走。特别注意对损伤性医疗废物的及时处理。严格防止感染或致病因子外泄而污染环境。要严格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检验科应制定一套有关卫生防护的规章制度,人人都应自觉遵守。如在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吃东西、接听手机;在免疫学检验室和细菌室工作,要戴口罩和手套。防止各种液体飞溅,必需避免手或皮肤直接接触,若有意外污染应及时消毒、冲洗并擦干飞溅出的液体。在离心机停止转动前时,不要打开顶盖,以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更不要用手去使离心机减速,避免机械损伤的发生。

(3)避免锐器损伤,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使用:感染性的各种针管、吸管、吸头、试管、玻片等用后及时放在专用容器内;用过的针头不要套回针帽,避免刺伤。锐器损伤后立即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水清洗伤口,2%碘伏消毒后纱布包扎,可套橡皮指套

(或橡皮手套),下班前洗手再重新消毒包扎,并准确记录上报,确认损伤器械是否来自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以使受伤者及时得到监测和治疗。

(4)重视手部清洁:院内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戴医用乳胶手套可以为医务人员提供很好的保护。乳胶手套尽管不能避免针头造成的机械损伤,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皮肤与血液的接触。而且,当针头造成意外损伤后,乳胶手套还可以起到一种阻挡、封闭作用,减少进入伤口的血量,从而降低感染。正确的洗手方法可使手表面的暂居菌减少1000倍,用普通肥皂和清水擦揉15s以上,可清除暂居菌或降低其在皮肤上的密度,搓洗15s,手表面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下降77%,洗2分钟可降低85%;对铜绿假单胞菌效果更好,搓洗12s便可去除92%,洗2分钟可去除97.8%。

(5)职业暴露的局部处理: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非常重要,若黏膜暴露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干净;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等污染物,应立即以肥皂和清水冲洗;若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仪器等锐器刺伤,对伤口进行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流水清洗伤口,用70%酒精、0.2%-0.5%过氧乙酸、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带手套等,发生意外伤害暴露后要立即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并立即报告预防保健部门,受伤者及患者进行HBV、HCV、HIV和梅毒等检测。依据检测结果尽快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职业感染率的发生。

二、实验室风险评估目的

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确定实验室防护等级,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机制,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评估的范围是科室所有涉及到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对化学、物理、辐射、电气、水灾、火灾、自然灾害和噪音等进行风险评估。科室管理机构要统筹安排。

评估的结论要十分明确,包括危险程度极低的微生物。

可以根据实验室工作特点、仪器使用,打包评估。

危害性评估始于实验室设计建造之前,实施于实验活动之中,在使用之后还需进行定期的阶段性再评估。

当发生实验室意外,或新发传染病,或严重疫情时,应特别注意要安排此项工作。

紧急、意外事故应对方案提供以下操作规范:

1.

防备火灾、洪水、地震和爆炸等自然灾害

2.

意外暴露的处理和污染清除

3.

意外事故发生时的继续操作、人员紧急撤离

4.

人员暴露和受伤的紧急医疗处理,如医疗监护、临床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

三、风险评估内容

(一)生物因子危害评估

生物因子(biological

agents)概念:可能引起感染、过敏或中毒的所有微小生物体,包括基因修饰的、细胞培养的和寄生于人体的。

(1)危害评估内容包括生物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2)制定评估报告:各种因素的风险发生概率程度、针对这些风险采取的预防措施以及风险发生后的补救方法。

依据2006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医院检验科可能接触的病原体进行评估。。

表1.

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病毒分类名录

举例:

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与致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一般有如下特点:季节分布,多见于春夏季;中毒食品种类多,如奶、肉、蛋、鱼及其制品。此外,剩饭、油煎蛋、糯米糕及凉粉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有报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鼻腔带菌率83%,所以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污染源。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菌血症、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骨髓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还产生溶表皮素、明胶酶、蛋白酶、脂肪酶、肽酶等。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型,直径0.8μm左右,显微镜下呈单个、成双以及排列成葡萄串状。无芽胞、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衰老、死亡和被白细胞吞噬后的菌体革兰染色呈阴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

适生长温度35~37℃、最适pH7.4~7.6。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高度的耐盐性,可在10-15%NaCl肉汤中生长。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甲基红反应阳性,VP反应弱阳性。许多菌株可分解精氨酸,水解尿素,还原硝酸盐,液化明胶。

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性低,但对青霉素、红霉素等高度敏感。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与诊断

1.标本采集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痰液、脓液、创伤分泌物、尿液、粪便和呕吐物等。

2.直接涂片镜检直接涂片检查在正常情况下呈无菌状态的体液标本如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若有检出革兰氏阳性,显微镜下呈葡萄状排列、无芽胞、荚膜,直径0.5-1μm

的球菌。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分离培养可以选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血平板和高盐甘露醇平板,血平板用葡萄糖肉汤增菌培养基。该菌在普通肉汤中呈均匀迅速混浊生长;若接种于琼脂平板上35℃过夜后可形成直径约2~3mm的厚菌落、湿润有光泽、呈金黄色不透明圆形凸起。若接种于血平板,菌落周围可形成明显的透明的β—溶血环。在高甘露醇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生成淡橙黄色菌落,以此可与其他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相鉴别。

4.鉴别实验

(1)血浆凝固酶试验:血浆凝固酶分为结合型和游离型。前者结合在细菌的细胞壁上,能直接作用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使之转化为纤维蛋白,环绕菌体而形成凝块。而游离型血浆凝固酶则在产生后被分泌到菌体外,不能直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但可以激活血浆凝血酶原,使之转化成凝血酶,后者再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化为纤维蛋白。具体的测量方法也因此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种。

(2)耐热核酸酶试验:将24小时肉汤培养物沸水浴处理15min,用接种环划线刺种于甲苯胺兰-DNA平板,35℃培养24小时,在刺种线周围出现淡粉色者为阳性。本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阳性。

(3)甘露醇发酵实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发酵甘露醇。

(4)Staphaurex

胶乳凝集实验是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快速、简便的商品化直接凝集试验。

5.生化鉴定如上述,注意与其他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PYR(吡咯烷酮-β-萘基酰胺)试验阴性;VP试验阳性;鸟氨酸脱羧酶试验阴性。

6.免疫学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对流免疫电泳方法可检测金葡菌的磷壁酸抗体。

7.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以及酶切图谱分析等。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治及生物安全防护

1.细菌的防治

(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控制主要包括:

1)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

2)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生成。

3)无菌措施(如检查病人前后彻底洗手和消毒合用的器械)至关重要。无症状的鼻腔带菌者,除非所带菌株十分危险或被怀疑为暴发流行的传染源,一般不必隔离。

治疗包括脓肿引流,抗生素(重症病人需肠外给药)和全身支持疗法。培养标本应在开始治疗前或更换抗生素之前获取。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取决于感染的部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医院获得的葡萄球菌和大多数社区获得的菌株,通常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和抗假单胞菌青霉素有耐药性。大多数菌株对耐青霉素酶青霉素、头孢菌素、亚胺培南类、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敏感。

目前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日益增多。MRSA菌株通常对耐β-内酰胺酶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卡巴培南类有耐药性。这些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的耐药性也很普遍。

虽然亚胺培南-西拉司丁或喹诺酮类对某些MRSA感染是有效的,但静脉注射万古霉素为首选。肾功能正常成人的通用剂量是每6小时静脉注射500mg或每12小时静滴注1000mg,至少在1小时内滴完。肾功能受损时,剂量应根据血清中药物的浓度加以调整,疗程视感染部位及病人的反应而定,但一般为2~4周。某些严重的或有并发症的感染,可能需要静脉给药治疗6~8周,然后再口服治疗1个月或更长时间。

可用于替代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的药物有:TMP-SMZ,成人剂量为TMP10~15mg

/(kg.d)加SMZ50~75mg/(kg.d),分剂口服或肠外给药,每次间隔8小时或12小时,连续2~4周;利福平(600mg/d)口服或肠外给药;肠外给亚胺培南-西拉司丁(500mg每6小时1次)或美罗匹宁(0.5~1.0g每8小时1次。但利福平不要单独应用,因为细菌很易产生抗药性。在治疗异物相关性MRSA感染或浆膜腔MRSA感染时,利福平和氨基糖苷类是有用的辅助药物。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TMP-SMZ,环丙沙星及局部用莫匹罗星(mupirocin)可用于治疗MRSA

带菌状态,但MRSA对这些药物可产生抗药性。抗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菌株的流行日益增加,这种菌株在实验室中可将引起抗万古霉素的基因转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菌株,而在感染的病人中则转变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株。可是这些葡萄球菌很容易对治疗这类感染的其他药物产生抗药性。杆菌肽,若有的话,可试用于治疗抗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感染。对这些病人应严格隔离,以防他们的细菌传播。

2.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三类,BSL-2。相关的防护事宜包括: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