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专业的设立也逐渐完善,许多大中专院校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来培养从事幼教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各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开设使得学习音乐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多,这种由少到多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教学方式的改变,因此,乐理课的教学模式就必须随之发生转变,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调整。音乐基本乐理课是一门十分基础的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它主要包括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和音乐基础知识两个方面。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能了解到音乐创作的基本方式,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形成最初级的音乐鉴赏能力,并且能够对国内外的音乐发展有大概的了解。所以,此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此专业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目前,由于我国的音乐教育不够完善,配套的硬件设施还不够健全,没有十分明确的课程标准,使得许多中学音乐课教学不规范,甚至有些中学根本就没有开设音乐课。虽然每年都有许多中学生报考与音乐相关的专业,这其中并不乏有大批的学生会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并顺利被录取,但是这些学生大多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这就使得各院校招来的学生音乐水平参差不齐、相差甚远。这其中还有一大批学生是因为上强化突击班而通过考试的,这样的学生虽然考试成绩优秀,但其在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等方面都是十分欠缺的。在这种严峻的客观形式下,积极地开展音乐基本乐理教育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可以使此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有一个显著地提升。
虽然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大发展,但是部分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基本乐理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此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够重视。此课程是相对比较基础的课程,这就使得许多老师和学生对其产生了懈怠心理,把基本乐理课看成“小儿科”,不去认真的学习和钻研,最终使得许多学生的音乐功底十分薄弱。还有许多学生在学习音乐的整个过程中更注重乐器演奏等实践活动。他们即使学习音乐理论,也只是学习配乐、和声、节奏等难度较大的音乐理论知识,对于最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根本就置之不理。教师的讲课也存在着以理论知识来讲述理论知识的情况,这就使得课堂十分枯燥,学生们没有心思去学习,对音乐的兴趣也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然而,实践证明基础并不代表简单,只有对最基本的乐理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才能真正懂得欣赏音乐、评价音乐和创造音乐,最终具备从事与音乐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第二,音乐基本乐理课的教学内容抽象难懂。在音乐教学中,许多大中专院校的教师不能够生动形象把乐理知识讲述出来。这就使学生感觉学习乐理知识十分困难。基本乐理知识是指音乐的基本语法和基本理论,它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对构成音乐的各种最基本的要素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出隐含在其中的深奥规律,并且用于指导人们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学生学习基本乐理知识的目的就要掌握隐藏在音乐中的一些深奥的规律,让这些规律能够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克服这些规律的抽象性是学生掌握乐理知识的必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能够化抽象为具体。
2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音乐教育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目前许多大中专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乐理课教学都已经脱离了审美教育的主旨,没有起到为学生塑造审美观的作用,给学生的音乐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基本乐理课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已经十分明确的出现在现实当中,所以要实现此课程教学的更好发展就必须明确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
2.1 乐理课的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论
在基本乐理课上,许多教师知识的讲解偏重于理论,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赏析能力和音乐创新能力,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内心真实感受。这种过于注重理论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违背了音乐艺术应该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使原本生动、美好的音乐艺术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纯理论教学。例如:在节奏节拍这个章节的授课中,大部分教师仅仅是理论的讲解,照本宣科。教师只是很浅显的告诉学生“节奏是用强弱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转调则是从一个调转到另一个调。”这就使得学生只是从知识的角度在理论层面上懂得了音乐理论的基本知识,这既不深刻,也不实用。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则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他们根本不能把老师所讲授的基本乐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能使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得到真正的运用,这就使得教学的有效性不高,教学计划难以完成。
2.2 基本乐理课教学方式单调,缺乏新意
音乐基本乐理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由于乐理课的理论性和抽象性比较强,这就使得上课的知识内容不容易被学生记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为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而没有太多的动手环节,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一般也很难生动有趣的讲解,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下,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途径也只是能通过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只是对上课内容的简单复习与巩固,许多学生因为上课学习效率不高,课下独立完成作业存在很大的困难。这种课上教学和课下复习效率双低的尴尬局面使得乐理教学步履维艰。
2.3 各相关的学科缺乏有效的知识交流
基本乐理课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许多与音乐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学生对许多与音乐相关专业的学习都是以乐理知识的学习为起点,只有乐理知识掌握的扎实,最终才能具备从事与音乐相关的工作的能力。目前,许多大中专院校都是采用专人教授专课的教学方法,这就使得相关的课程之间缺乏相应的穿插渗透,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致使它们之间不能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例如:转调、音程、节奏等相关的课程在视唱练耳课上也会讲到,但是这就出现了课程相互重叠的现象。这样不但没有使课堂效果提高,反而因为枯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加厌烦。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耽误了学生们的学习时间。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各学科之间缺乏知识交流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乐理课知识没有为该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做好铺垫,减少学习音乐的难度,而是出现了一种脱节的状态,使得乐理知识的基础作用在学生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
3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的建议
3.1 要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音乐基本乐理教学与其他的教学具有一样的终极教学目标,那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中国从古至今文化的传承,是中国所有教育的根基所在。课堂是教师接触学生的最佳场所,教学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艺术观的最佳时刻。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乐理教学应该始终坚持以教书育人为目标来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上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如果一个学生对自己专业所学知识的态度不够端正,那么这个学生在学前教育这条路上也很难取得重大成就。
3.2 改变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观念
在已往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基本乐理课的教学不受重视,这就导致了此专业的学生音乐基础较差,在音乐造诣上很难有重大的突破。为了帮此专业的学生把基础打好,教师必须重视乐理课的教学,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能对最基本的乐理知识持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改变了教师的观念,学生的观念才可能得到改变。音乐是具有形象生动的感染力的,要想改变教育观念,就必须把基本理论教学与音乐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的感受到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只有这样,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学习才能感兴趣,实现乐理知识水平的逐渐提高。在教学上,我们还要努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成功经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教学手段,使乐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教师由单一的教授音乐理论向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转变,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
3.3 整合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内容
基本乐理课教育教学内容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工作能力的好坏。因此,为了更好地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培养出合格人才,各院校应当针对自身院校教学内容的薄弱点和欠缺点进行教育内容的必要整合,使得此课程的教育内容能够完备、合理。在此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教材是知识的承载体,也是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最基本的工具。教材内容应该同时照顾到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体验这三个方面。只有包含这三方面的教材,才能称之为优秀的音乐基本乐理教学教材。但是,目前这样的教材还是十分少有的,这就导致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根据实际的情况,学校应该积极寻找相关的专家学者编著更加符合音乐乐理教学教材,帮助此专业的学生学习乐理知识,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第二,教学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生的兴趣。只有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深入地去学习乐理知识,并且将乐理知识转化为自己学习音乐的能力、鉴赏音乐的能力、创作音乐的能力。因此,各院校对教材和教育内容进行切合实际的整合将是学生学习进步和成功的重要保障。
3.4 改进音乐基本乐理课教学方法
教师在上乐理课的过程中应该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实现理性教学和感性教学的充分结合,这样就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第一,教师可以采取肢体教学法来实现乐理教学的生动和形象,避免教学过程的过度枯燥。例如:教师可采用著名音乐家柯达伊的手势教学法,在教学中不再总是枯燥的用嘴去说,在讲解的同时,用手做出高低起伏的手势表现出音乐的节奏变化,让学生既可以从听觉知晓音乐节奏的变化,又能从视觉的角度获得音乐节奏的变化状况。听觉感受与视觉感受的结合就提高了乐理教学的效果,降低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音乐基本乐理知识的难度。第二,随着国家对音乐教育和音乐人才培养的越来越重视,各个院校一般都为音乐相关专业的学习配备了钢琴或者电子琴等硬件设备。教师在乐理授课的过程中,可以抽选一些音乐片段声情并茂的为学生演奏出来,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课上更加的专注听讲,掌握课上教师所讲解的乐理知识,降低以后学习音乐的难度。第三,大部分院校都为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经典的音乐片段,课上播放给学生听,加强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把五线谱和键盘图投放到屏幕上,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一目了然,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乐理知识。以上仅仅是实现生动教学的三个简单的切入点,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去完善,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3.5 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已往的乐理课堂上,乐理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会成为我国幼教事业中的主要力量去教授幼儿相关的音乐知识,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感知能力,这就要求此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音乐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音乐自学能力、音乐教学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几种能力的形成既要靠学生的自身努力,也要靠教学方式的不断转变。乐理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提升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度上来,实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双提高。同时,乐理课教学也是十分忌讳空谈乐理的教学模式,教学需要和实际音乐作品的赏析结合起来,教师应通过音乐作品的赏析,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乐理知识,使学生既学到音乐知识,又增加了对音乐作品的深入了解,真正做到知识从实践中来,运用到实践中去。
3.6 挖掘音乐乐理知识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促进作用
相关学科知识的相互穿插渗透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既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其他学科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减少了重复教学的现象,节约了教育资源。例如:基本乐理可以与和声学实现穿插讲解。和声学是一门需要基本乐理为基础的学科,乐理知识学不好的学生,学习和声学是十分困难的。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基本乐理知识有的放矢,同样又降低了学生学习和声学的难度。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相关学科教学知识的穿插讲解能够实现教学的双赢。
4 结束语
目前音乐基本乐理知识的教学还存在着种种问题,我们必须努力去发现并解决。各院校应当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把音乐基本乐理知识掌握好、使用好,以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水平,提高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水平,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突出贡献。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专业的设立逐步完善,像学前教育这样的与音乐相关的专业还会不断地出现,基本乐理知识成为更多的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所以,音乐基本乐理的合理教学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李重光.基本乐理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孙从,马东风.音乐基本乐科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3]彭叔芝.基础音乐理论纲要及习题[M].湖南文艺出版社.
篇2
1 音乐心理的发展
中学阶段学生的音乐心理正处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相对小学而言,他们有了极大的进步;但与成人相比,又显得不太成熟。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接触音乐的机会更多,内容更丰富,加上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明显增强,这些都是音乐心理进步的潜在条件。但是,中学阶段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因此他们对音乐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常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音乐美的认知,他们的衡量标准多于主观的好恶。他们简单的认为好听就是美。什么的歌曲作品是好,许多学生并不清楚。在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的冲击下,很多学生对这些歌曲津津乐道,一味赞扬,甚至要求老师在音乐课上只介绍和教唱这些类型的歌曲。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音乐了解、认识的片面性。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学阶段的学生身体发育迅猛,认知水平提高,活动领域扩展,成人意识、自我意思增强。这些因素都促使同学们在心理上的需要和社会性的需要明显增多,从而使情感活动也日益丰富而强烈。总的说这个时期他们的情感处于发展、变化的不稳定状态。中学生普遍喜欢音乐,但由于初中阶段进入变声期,很多学生的声音不像童声时期甜美、明亮。特别是变声期的男生,声线变化大、音高不准,个别学生声带损伤、声音沙哑。当他们听到别人悦耳歌声时,就不免产生自卑、焦躁的情绪。在音乐课堂中,他们更多的同学不愿意独唱,宁愿大家一起唱,避免显露自己的“缺陷”。这种心理特征作为音乐老师应该更多的去理解和保护,因为变声期之后,这种情绪就会自然消失。而对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的热衷有很多原因,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使其寻找满足心理发展需要的方式,他们需要表达情感,他们需要表现自己的成人意识,他们需要与朋友交流,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满足他们心理的需求。通俗歌曲和网络歌曲的歌词一般都贴近生活,浅显易懂,表达直白,曲调简单上口,节奏变化频繁,这些都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加上社会上广泛的传播渠道,一首歌曲的流行,很快就能流传开,这也是中学阶段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作为老师应该积极的去配合、激发和提高他们的音乐兴趣。2 音乐心理的发展
音乐心理发展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个性的倾向性,即自我意识、兴趣、动机、世界观等;另一部分是个性心理特征,即天赋、能力、气质、性格等。
音乐心理发展的多变和不稳定性,对于音乐来说,中学阶段是建立音乐兴趣的时期,也是转移音乐兴趣的时期。如果音乐教学内容新颖有趣,教师的讲授生动、与时俱进,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努力取得音乐的好成绩,还可以借音乐这个平台展示自己更多方面的才华,得到认可,获得荣誉感,建立自信心,提升其他方面的能力和成绩。这种情况下,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就可能会日渐浓厚。
音乐课上我们还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同的学生,无论是演唱、演奏能力,还是对音乐的想象力、理解力,都有明显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个人天赋不同,也有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同等等。青少年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自我意识”,他们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自己的一举一动会产生什么后果,别人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自己,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在音乐课中,小学阶段一般对律动更有兴趣,拍手、动脚、动作时兴致很高,而中学阶段则是不爱动,甚至不屑一做。这种情况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中学生身体的迅速发育与协调能力的发育暂时不平衡,导致这个阶段的孩子动作协调性较差,他们怕做出不好看的动作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不屑一做实际是羞怯心理的作用,并且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中学生一方面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全面地衡量自己和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因此常表现出大胆与羞怯、自尊与自卑、活泼与忧郁同时存在的矛盾心理。那么,作为音乐教育就应该把音乐课堂作为引导学生音乐心理健康发展的阵地。
3 音乐心理与音乐教学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的教育过程。通过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培养学生的高尚情趣,完成美的实现,是音乐教学的特点。中学生正是情感丰富的时期,好的教学可以展示音乐的魅力,激发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愿望,让学生的性情收到陶冶,从而培养对音乐的情感。
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声乐教学、欣赏教学、基本乐理、器乐教学和视唱练耳教学等方面。这些内容是综合交叉进行的,即使是单一内容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也是相互涉及的。如歌唱教学,学习唱歌和演唱歌曲的过程就是欣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的过程,就是学习乐理知识的过程,也是学习用音乐来感染、教育自己和他人的过程。
音乐通过声音塑造音乐形象,抒感,以此来感染听者,教育听者。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与强调感性的参与,强调感受、体验。他的目的就是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是学生感受到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体验音乐作品抒发的情感,享受音乐作品带来的美。所以,感性活动很重要,学生感受的越全面、越深刻,体验的越准确、越享受,教学就是越成功。
音乐教学的每一项活动,都要有学生的感性参与,并贯穿教学的始终。如声乐教学,教师的范唱,学生通过听觉来了解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获得对声乐作品的直接感受;然后通过学习识谱、视唱、听唱,进一步了解旋律和情感的特点;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肢体动作感受某些特殊的节奏;在曲谱和歌词基本掌握后,对歌曲艺术形象和情感表达分析、体会,最后以齐唱、合唱甚至歌舞的形式把感受体会展现出来。所以,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感性参与,只有再感性参与的基础上,才能保证音乐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是参与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观众,不是听众,而是表演者、欣赏者、创作者、评论者。教师是学生参与的引导人,不能代替学生的参与,而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吸引学生的参与,帮助学生实现音乐感受。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断积累、逐步深化的,这个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他的实现需要理性认知的辅助,让感受不断的补充和完善,从而更加深刻和全面。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果学习的内容和成果能够满足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情感上的心理需求,学生感到有收获,有成就,他们就很容易从心理上产生兴趣。因此,教学内容应该选择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如我国优秀的民歌,民间音乐作品,世界名曲,当代作曲家的作品等等。重视各种形式的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能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总之,音乐的教学不仅仅只是教学,更是对学生心理发展正确引导的教育过程。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会更好的把握好音乐教学。
参考文献:
篇3
教学管理模式的概念主要分为下面三类,第一种是对教学管理的过程、方式以及结构的分类类型,第一种是对教学管理过程和方式的表述,最后一种是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和结构,本文所阐述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在第三种概念上开展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很多特点,包括理论性、操作性、示范性、整体性、稳定性以及简明性。
(二)教学管理模式的分类
教学管理模式从不同的分析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从管理的层次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微观教学模式、中观教学模式和宏观教学模式;从教学管理理论的角度可以分为科学型管理模式、经验型管理模式和行政型管理模式三种。
二、浅析中专音乐教学管理模式
(一)建立教学管理机构
没有专业机构对教学进行保障,就不能很好的落实教育政策,艺术教育的功能也不能很好的实现,通过调查能够看出,我国职业中专艺术教育管理的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专业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建立专业的教学管理机构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科学的、独立的管理机构,能够使职业中专音乐教学的开展更加顺畅、有序,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更好的实现教学任务。
(二)制订全国性的音乐教学指导纲要
目前我国缺少科学合理的音乐教材和知道纲要,这是导致中专音乐止步不前的一个主要因素,编写统一的中专音乐教材,制定全国性的音乐教学指导纲要,是保证音乐教学工作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建立体系的同时,统一的教材和指导纲要是实现音乐教学的保证,使中专音乐教学能够有章可循,改善目前这种体系混乱的状态。
(三)构建科学统一的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中专的音乐教学还处于实验阶段,音乐课在内容上较为零散,缺乏完整的音乐教材。因此在音乐教育内容的选取上,学校应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设艺术课程,要重视对音乐教学的管理,规范教学内容。可以依照下面几种体系来设置课程内容:①欣赏音乐;②基础知识教学;③技能教学;④音乐史;⑤开展活动。
(四)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音乐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艺术教育的质量,是提高艺术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要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具有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正确的审美取向和创新精神;要改进音乐教师的培养方法,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和智慧,要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高音乐教学的管理力度,通过师资流动机制来完成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结合的管理模式。
(五)改进教学形式与方法
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的组织教学,充分利用、开发本民族的艺术资源,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要改进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克服专业化倾向,提高学生的鉴赏和审美的能力;教师要不断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注重音乐的价值和如何通过音乐来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注重音乐家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另外还要解决硬件问题,结合学习艺术教育的需要,大力投入计算机辅助软件,有助于教师快速制作艺术教育课件,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音乐的效果。
(六)应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篇4
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于高校学前教育应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在于对该音乐教学法并没有足够的认知,并且并未存在恰当的引入途径,基本上流于形式,这也直接导致该专业学生在之后的工作中难以有效应用。本文中对高校学前教育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方案,谨以此给予理论参考依据。
一、注重教学模式价值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主要应用于幼儿园教学之中,是幼儿教师培养的主导因素。但是从目前高校学前教育现状分析,上述教育法并没有得以合理安置,授课教师缺乏专业性,除此之外,还存在奥尔夫教室、教具等限制因素,这些问题促使学前教育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不能有效的应用奥尔夫音乐课程。从整体角度分析,主要是对学前教育价值存在认知上的偏差。
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其在学前教育中价值性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幼儿教育价值,学前教育学生价值。而对于前者来说,主要是指从幼儿身心发展层面着手,属于特定直观、综合的价值,借助游戏化教学模式,增加幼儿音乐学习积极性;通过即兴创编模式,提升幼儿创新能力,对于后者来说,学前教育学生,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使学生音乐学习更具趣味性,改善其心理健康,为其营造全新教学思路,这对于其他课程展开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遵循三项原则
(一)全面渗透原则
从目前情况分析,高校学前教育招生标准比较固定,基本上都是以文化课成绩为主,很多学生音乐基础相对较差,甚至是对音乐学习没有趣味性。而学前教育学生未来是主要就业方向就是幼儿教师,他们必须具有音乐素养,因而现阶段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采取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其他专业的学习也可以参考这种教学模式,比如声乐、钢琴、舞蹈等等,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到更完善的音乐知识及技能,而且还能使其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幼儿学习。除此之外,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来说,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渗透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这对于其他专业的教学也能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是以原本性音乐为主,通过紧密结合动作,联系舞蹈与动作,而这种音乐教学法通常是利用节奏即兴创作,音乐教学活动中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体验为主,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是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对教学活动进行协调。同样,学前教育中,教师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时,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其能够更好的开展音乐学习。
乐理及视唱教学中,因为很多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奥尔夫教学模式打破以往的教学弊端,让学生通过不同组合模式,促使理论知识教学不再枯燥乏味,具有活泼趣味性,引导学生按照音乐节奏进行创编。
(三)以职业为需求
从现状分析来看,幼儿教学逐渐脱离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更侧重幼儿的个性发展,彰显其创造性,这其中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发挥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并利用如下元素继而达到教学目的:听觉、动作、舞蹈等。因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他们的训练不应该局限在某个领域,而是要全方位培养学生全面能力,使其具有综合素养。由此,声乐课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视唱技能,与此同时,还需训练其将音乐和其他表现形式相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综合水平。
三、教学路径分析
(一)综合性和开放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提升整体素质。上述音乐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中,需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开放式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具有创造力和活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提升他们的即兴创作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吸收激发新的想法,运用新的形式,从而提升学生全面能力。
(二)循序渐进模式
相较于传统音乐教学而言,奥尔夫音乐教学具有自身的优势性,这是全新音乐教育理念,更侧重于学生参与性,同时兼具创造力,利用即兴创作活动,将学生的潜能得以最大激发,继而达到教育目的。所以,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来说,是从不同角度更正学生的学习观念,促使学生不断内化过程,学生必须反复练习,并逐步深化。学生的能力是通过即兴创作不断累积的,然而这是漫长的学习过程,教师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通过实践练习得以不断巩固,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本土化模式
就奥尔夫音乐教学来说,是一种教学原理,正因为如此促使其世界范围内得以不断传播,并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具有本土化特征。所以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选取本土化音乐素材,引入民族乐器,从而促使音乐教学更贴近民族化,除此之外,奥尔夫音乐教学,从某种层面来说具有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汲取其优秀的教学理念,从而促使幼儿音乐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体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的应用中显现出极大的弊端,这对于音乐教育教学是非常不利的影响,因而必须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进一步促进高校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获得最佳的效果,推进我国幼儿教育实现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龙朝明.鄂尔多斯伊克昭幼儿园奥尔夫教学法应用调查研究[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4(05).
[2]何晴利.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06).
[3]傅方一.浅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5(27).
[4]博雅杰.奥夫音乐教学法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施的必要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5]朱青.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技能课程改革的意见[J].才智,2013(01).
[6] 任纬纬. 学前教育音乐课堂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评价[J]. 音乐时空. 2014(23)
[7] 郭红梅. 奥尔夫音乐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探索[J]. 音乐时空. 2015(01)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15-02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以音乐为本的教育(以音乐为核心,以人文为主题,以学生为本位)。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孩子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有广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音乐与语文、美术、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不断地求新求异得到发展。
1 从音乐的创造与美术的构图的联系来看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它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在《辞海》中,“构图”是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的方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音乐的创造就是来安排旋律走向、节奏的快慢、处理的快慢、音符的分配等等而这就相当于是美术上的构图。我发现在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创作课的课堂上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在教学生们如何进行创作时可以用美术上的构图方法来引导: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很丰富。而因为美术是静态的、直观的,因此也较容易把握。我对班上的学生做过的一次小测试的结果得来的,在一节班队活动课上我让同学在十分钟之内简单的画一幅有关春天的画,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做到,但是在我要求他们在十分钟之内想一至两句表达春天画面的简单的乐句时(只需要用到do、er、mi、so四个音符来创作),这样也就只有三四个学生能够写上一点。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时他们就说不知道要怎么下手,脑子里只有画面没有旋律。于是,我利用美术的构图法来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创作。让学生们在脑子里先想一想自己在作图画时是先想到什么的先做的什么,就拿“春天的景色”为题,一开始想到春天的景物有哪些?这就相当于是在想我们要要用到哪些音符;然后确定把什么作为主要的,这也就是我们用到的主题句是什么;这样音乐旋律就慢慢地出现了。
2 从音乐的节奏、旋律与美术线条的联系入手
画面构图的节奏感,主要靠光线照明、物体现象、绘画技巧三者的结合,缺一不可。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节奏感的产生可能需要靠摄影者的具体布置。把相似的物象组织起来,达到和谐统一并产生运动感和表现一定的情绪特征。依照这个可以把音乐的节奏快慢确定下来。音乐还要有节奏,或是舒缓,或是强烈。美术中的形状、色彩、线条同样也可以达到不同的节奏效果,从而激发观众内心的不同感受。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会给人以长短、缓急、起伏等不同印象,和强弱、轻重、刚柔等视觉感受。节奏性强的画面,在构图中有很强的视觉效果,读者的视线会随着节奏流转萦回,这样会使美术画面的瞬间性变为延续性,为作品增强生命力。
美术的线条是具有特定的性质和情感的如同音乐也有着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一样。所以我尝试用美术的线条来表现音乐。当我听到《野蜂飞舞》这样进行曲形式的乐曲时我用了棱角的曲线来表示它的速度快,节奏紧凑以及旋律急速的上下波动;在听到《大海啊故乡》这种比较抒情的缓慢的歌曲时我便想到用柔和的大波浪来表示;垂直线条可以促使视线上下移动,显示高度,造成耸立、高大、向上的印象。用垂直线条可以表现英雄形象和工业建设场景,这样有助于烘托形象高大,雄伟,向上,挺拔的艺术效果,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场景的巍峨气势。所以我试着用它来表现《命运交响曲》这样的曲子;水平线条可以导致视线上下移动,产生开阔、伸延、舒展的效果。用横向联合线可以表现群众活动场面,农业生产和山水风光等内容作品,以强调画面的辽阔,舒展,秀美宁静的气氛,我个人认为用它来表现《牧歌》一类的较平缓的歌曲是适当的;圆形线条:可以造成人们的视线随之旋转,有更强烈的动感,可以用它来描述一些反复较多但每次又有新的突破和表现的曲子如《小星星变奏曲》。不仅仅是一种线条表示一首歌曲,其实大多数的歌曲有着不同的乐段我试着运用这点来帮助学生更快的分辨一首乐曲中不同的乐段。事实证明这种方法能让学生较快的分辨了一首曲子的不同乐段,同学们也比较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
就在听到音乐时可以运用美术的线条把音乐的旋律走向高低起伏勾勒出来。这样把看不见的音乐用可见的线条来表示,学生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音乐带给大家的情绪的起伏,这也是记录自己听到音乐的第一感受的记录,人的记忆是有时间效应的,听过一遍的音乐可能在听完后面的乐曲是前面的已经不记得了。这样做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3 音乐的音色、和声与美术的色彩的联系
音乐表达情绪是通过音乐的旋律线、音阶、节奏、和声等音乐法则展开,而美术作品也可以通过形状与色彩去构筑、演绎不同的“乐章”,美术与音乐都是一种精神的传达,心灵的感染,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篇6
音乐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一种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和学习领域的一个重要途径。音乐教学不仅是音乐的学习,同时也是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一、音乐与诗歌
音乐与诗歌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音乐与诗歌不仅都有悠久的历史,更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如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作为人类情感表现的声乐艺术,是最善于表现人的喜怒哀乐,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已经深刻而准确地表达了人类丰富的情感,音乐可以再让这些情感的表达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渲染;反之亦然,优美动听的音乐已经将情绪刻画到了沁人心脾的地步,诗歌又使这种音乐描绘的生动形象更加深刻和真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形式的发展阶段。然而诗和音乐之间,不管经历了多少流变,当回归感情时,它们是同一的,是互补的。
在声乐作品中,很多歌曲的歌词,直接采用了原诗,大家非常熟悉的古曲《阳关三叠》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作的。该诗词句优美、意境深远,用一句深情的劝酒词作为点睛之笔,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琴歌音乐更准确的刻画出缠绵、伤感的情绪,词曲结合相得益彰。艺术歌曲《叫我如何不想他》是我国“五四”的先驱、新诗人刘半农于1920年在伦敦创作的,1926年我国著名的作曲家赵元任将其谱成乐曲,发表在他的《新诗歌集》中,词曲完美结合,在知识分子阶层中广为传唱,后来成为音乐教科书中的经典曲目。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是德国诗人海涅最流行的《诗歌集》中的第二组诗歌(称作“抒情的插曲”)中的一首,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作曲。歌曲中大量美丽动人的词句描绘出美好、幸福,犹如一幅温馨而浪漫的画卷,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二、音乐与文学
音乐除了与诗歌“联姻”,还常常与文学“牵手”。在充分发挥各自艺术表现特性的同时,共同构建包括歌剧、舞剧、影视音乐在内的美轮美奂的艺术大厦。
根据文学题材创作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有很多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经典剧目,如:根据罗广斌、杨益言的小说《红岩》创作的歌剧《江姐》,根据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小说创作的歌剧《茶花女》,根据法国著名作家博马舍的同名话剧改编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根据梁信的同名剧本创作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根据俄罗斯神话故事《天鹅公主》创作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根据尼古拉·罗里奇的剧本创作的芭蕾舞剧《春之祭》、根据英国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创作的芭蕾舞剧《仲夏夜之梦》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大都以主要人物的故事为主线,结合其情感的变化,进行音乐的整体布局,从而使戏剧与音乐达到完美统一。
三、音乐与美术
音乐与美术是姊妹艺术,它们有许多的共同点。德国著名音乐家舒曼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有教养的音乐家能从拉裴尔的圣母像中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能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匪浅。”这足以说明音乐与美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创作的小提琴协奏套曲《四季》;捷克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美塔那创作的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法国作曲家、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创作的交响音画《大海》;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的组曲《动物狂欢节》;俄国著名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组曲《图画展览会》、交响音画《荒山之夜》;俄国作曲家鲍罗廷创作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意大利作曲家雷斯芘基创作的交响诗《罗马的喷泉》等。乐曲展现出的一个个画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有对人物和动物的塑造,从画面的色彩、线条和构图中可以感受到音乐旋律的流动,从音乐的音响中也能联想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四、音乐与历史
音乐与历史不仅有着密切联系,而且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还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是两首旋律不同的琵琶曲,但都从不同的侧面描写了我国古代的楚汉战争;丁善德的《交响曲》和组歌《不怕远征难》是两部旋律不同的作品,然而都再现了中国工农两万五千里的历史;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被誉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表现了战败后的奥地利人民重新振奋的精神;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表现了俄罗斯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战争场面,同时也歌颂了俄罗斯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
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音乐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生活而存在。随着音乐历史的年轮增长,伴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革,音乐艺术在继往开来中变迁。
五、音乐与地理
音乐与地理也有着很多的联系。《茉莉花》是流行在全国各地的民间小调。由于受到地域的影响,各地的《茉莉花》虽然歌词基本相同,但旋律却千差万别。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委婉、细腻,体现出柔美的音乐风格;河北民歌《茉莉花》曲调明快刚毅,体现了豪放的音乐风格。两首茉莉花因地理环境、生活习俗、语言特点等因素的不同,从而体现了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
篇7
因我国长期缺乏对音乐教学的完善考核机制,导致很多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方面比较懈怠,在其音乐课上也无非是教学生唱唱歌,而忽略了音乐教学多元化的功能,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音乐教师也大多认为并无必要。
一、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对自然及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及辨别鉴赏能力,并通过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向外界展示自身的个人魅力。
经多年基层音乐教学实践得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音乐是一种较为抽像的艺术形式,如何将其完美的展现出来似乎只有通过不断的去听,去学习,但往往被我们忽略的是优秀音乐作品中所融入的优良品质和情感,因此,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可通过引导,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并通过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相适应的情感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二、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教育的途径
(一)课前认真备课,多准备美感较强的教学资料
如音乐教师课前对所需教学资料准备不够的话,那么在教学活动进行中往往会出现音乐课堂变的盲目,且偏离教学目标,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那么如何在课前准备资料?准备怎样的教学资料?将成为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自然地融入审美教学的重要前提。因此,音乐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需注意,在对所需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上需要注意音乐作品中所融入的情感、观点是否正确,且对将要进入音乐教学课堂的音乐作品本身的创作水平同样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只有在课前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把关,确保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音乐作品本身具有较高的水准,才可以使学生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且避免被一些较为低俗的音乐内容所影响。
(二)音乐教师可多借鉴或开发表现力较强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音乐教师应转变思路,从改变教学方法入手,在教学方法中融入审美教育,但长久以来,因缺乏完善的考核体制,音乐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完善方面并无太多动力,音乐教学方法多年不变,导致提到音乐课,学生就会说老师又要教“唱歌”,长久以来大部分音乐教师做的做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教会学生某首歌曲,而对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则几乎忽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音乐教师本身对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方面并未做出过深究,音乐教学对学生有何影响音乐教师并不清楚,因此,音乐教师可从改变教学方法开始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故事课堂”,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外也能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通过对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发掘其个人魅力。
(三)多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给学生以较为直观的美感教育
多媒体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对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一个较为直观的媒介,音乐教师在日常对教学资料的准备中可多留意一些优秀的音乐节目,并将其下载下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展现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放松、愉快的观看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和鉴别能力,提高学生品味。
三、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善于挖掘美育素材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乐曲的旋律美,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首先拥有动听的旋律,或活泼、或优雅、亦或是甜蜜、忧伤但无论是哪种旋律都可以给人带来美的震憾,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明确,音乐教学目标并非是一味教学生学会某些歌曲,而是通过对这些歌曲的学习和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发现音乐旋律的美感,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能力,为提高其自身魅力加分。
其次,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语言美,能够经典流传下来或美誉度较高的音乐作品往往在各个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比如歌词的语言与所表述的内容、意境等,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讲述,这种引导方法比较比较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中学生,可以更好的使学生理解歌词的意境和 内容,引导学生发现歌词的语言、内容、意境等多方面的美。
篇8
Key words:preschool;children; music education;research;explore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6-0121-01
1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目的的分析
目前我国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音乐基本知识与专业技巧为主,学生家长与教师都在向着培养学生音乐的一技之长努力,忽略了儿童年龄特点以及其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现代音乐教学研究与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应以儿童乐观的性格、完善的人格、发现美与表达美、丰富孩子的认知、形成多方面感知为主要目的开展音乐教学。针对这样的目的使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所带来的乐趣,为学生日后的兴趣爱好奠定基础,为学生向着音乐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而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过早定向委培使得学生不能再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迫使学生失去了音乐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学龄前儿童家长与教师必须认识音乐教育的目的,以科学的音乐教育目的为指导,开展音乐教学工作,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2.1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内容的分析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内容是针对其教学目的而进行科学设置的,其包括外显内容与隐性内容两方面。外线内容是唱歌、音乐游戏、乐器演奏、音乐欣赏、韵律活动以及简单的乐理知识。隐性内容是对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包括身体、语言、情感、个性、社会性等内容。通过娱乐性教学使学生在节能型外显内容学习的同时,加强与小伙伴的交往与交流、提高孩子的沟通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孩子进行观察、思考与意见的发表,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在进行音乐教学中,通过团体教学还能够培养孩子的协作性、纪律性。另外音乐教学过程中身体的活动也能够极大的锻炼儿童肌肉、骨骼、韧带,促进儿童的身体发育。对基础乐理、乐器的教学以及乐谱的记忆有效的促进学生右脑的开发,呼应了现代全脑开发教育的实施。通过科学设置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内容,使儿童的语言能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同时得到发展,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2 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误区――影响儿童音乐兴趣培养的关键由于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目的的错误使儿童音乐教学过早定向,造成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们的意识形成的社会导向比较功利,为了孩子能够在音乐领域有所发展,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按照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方式,过早的对孩子进行专业培养。此种方式造成儿童失去了该年龄段所应具有的乐趣,孩子不愿意学,家长就采用棍棒式教育逼迫儿童进行学习,没有兴趣的学习导致孩子学的不好,家长更加严厉的管教,导致恶性循环。单纯的棍棒教育如果可行,那么世界上优秀的音乐家的培养也太过简单了。
2.3 以兴趣培养与娱乐教学为主,培养学生的基础音乐能力针对目前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误区,社会舆论导向以及儿童家长必须认识到学龄前音乐教育的目的,针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开展娱乐式教学,以此达到学龄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学龄前儿童家长以现代音乐教学理念与目的为指导,修正自身音乐教育的观点后,音乐教育才能向着其应有的方向健康发展。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师应注重娱乐教学方式的运用,以游戏性教学等方式提高学龄前儿童音乐兴趣,促进音乐教学目的的实现。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师要积极借鉴和引入娱乐性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儿童音乐教学工作的开展。
3如何开展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
针对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现状与目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师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运用多种方式达到娱乐式儿童音乐教学的目的,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以音乐美感为基础、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探索,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例如:在教学中引入“玻璃杯中装入不同体积的水对声音音调的影响”,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探索,促进音乐教学的开展。体验式教学是学龄前儿童娱乐性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过儿童在音乐教学中的互动、体验等方式,提高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动画、音乐的结合,达到儿童视听感觉双重运用,促进儿童音乐教学的开展。在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中,使儿童跟随着多媒体视屏中可爱的动物造型、人物造型以及富有韵律感、节奏感的音乐进行舞蹈能够有效引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促进教学的开展。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儿童家长意愿导向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设定,使得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儿童定向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儿童年龄特点,导致儿童在音乐学习中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舆论导向应加强学龄前儿童音乐学习的正确指引,同时音乐教师也应注重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娱乐式音乐教学中使儿童掌握其家长所期望的音乐技巧,避免传统棍棒式音乐教学的不断。通过现代学龄前儿童音乐教学,达到儿童乐观的性格、完善的人格、发现美与表达美、丰富孩子的认知、形成多方面感知的培养,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彤彤.现代幼儿音乐教学理念分析[J].婴幼儿教育,2009,4.
[2]刘静娴.学龄前儿童音乐学习心理特点与教学方式[J].中国音乐教育,2008,6.
[3]李丽红.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特点与优势分析[J].幼儿早教资讯,2009,5.
篇9
原始社会来临之际,音乐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的提高而提高,人类的音乐思维水平也在不段提高.当我们的人类逐渐的由野蛮的群居生活转向文明王国时,音乐也成为一种象征物随之转变.一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逐渐演变成人们进行娱乐的乐器,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们祖先在生产力水平如此低下的年代里还能对宗教充满信仰,对生活怀有愿望和祈求.周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一时期,音乐已成为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从黄帝时代开始至周朝初期,出现了六代乐舞.远古人崇拜图腾、歌颂祖先,但现在却作为宴会和祭祀活动的形式.周公旦主政,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奴隶制统治的制度礼乐制度,它是一种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把美善礼和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强调伦理道德的公用.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走向没落,封建社会开始兴起.社会上出现了各种阶级,他们对社会上的各种问题,展了持久的论争.《乐记》的作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认为懂音乐的才叫君子,只有统治阶级才拥有文化,才能使音乐变的有作用和意义.《乐记》非常认同音乐同政治的关系,音乐反映政治,音乐与政治是融会贯通的.太平时代的音乐肯定是充满安乐的;祸乱频仍时代的音乐肯定是充满怨恨的;国家即将灭亡时代的音乐肯定是充满悲哀的;《乐记》承认音乐作为人们思想感情的语言,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状况,并且对于社会的风气和人们的道德以至于国家的政治都产生深远的的影响;《乐记》还肯定了音乐具有娱乐作用,人人都有欣赏音乐的权利.
1.2 中古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中古阶段是中国音乐历史上一个重大变化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庄园经济在这一时期得到日益推行和实施,地主阶级、士族占据了这一历史舞台,他们开始引用道家学说,从而打破了自汉以来儒家一统天下的思想.嵇康的音乐美学著作《声无哀乐论》首先提出了声无哀乐的核心观点.嵇康主张音乐的本体是和.就是说音乐的样式、表现手段具有的统一,他可以使欣赏者感觉到兴奋和恬静、集中和贯通.音乐的变化美不美,与人们在感情上的欢乐几乎没有关系,它起不到移风易俗的教育作用.嵇康充分说明了普通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出了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的理论,这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音乐的理论形成鲜明的对比.
唐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音乐美学思想上以白居易为代表. 自居易是诗人又是一位著名的音乐评论家.他自己曾说:知乐意,他对于音乐进行了评论,从中显露出来的音乐美学思想,对推动音乐美学具有重要意义.白居易认为音乐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民歌民谣表现出了人民在思想、意志、要求、愿望方面的特点,因此他曾提出要倾__听人民心声,拥护采风,改善政治;他的代表作《琵笆行》充分的诠释了它的音乐美学思想.
1.3 近古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宋代作为我国古代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丰富多彩的词体歌曲、古琴音乐,戏曲和说唱音乐形成这一时期的音乐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特点个性化.其中姜白石的艺术歌曲和郭楚望等人的琴曲音乐摒弃了对战争的控诉,转变为对山水气势的描绘,反映了人们从就得美学思想中觉醒,这一时期的音乐比过去任何时代的音乐都意境高远.元代,少数民族掌权,元杂剧正是在蒙古贵族对汉族实行残暴的统治以及高压手段的情况下产生的,关汉卿和一些元杂剧作家以及反映元代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大量涌现.《琴论》、《唱论》是专门论述古琴演奏和戏曲演唱的学著作,他们的出现推进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进入又一个历史高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小曲、传奇、京剧诞生,专业性比较强的音乐论著也大量出现;由于统治阶级实行武力统治,大兴文字狱,其音乐内容已不同于封建社会带有明显贵族气派的词体,它更多地显示出市民文艺的通俗性,反映了新兴资本主义萌芽对封建生产关系的强烈反抗.
2 人文关怀是美国音乐教育发展的基本建构与逻辑
相对于中国音乐教育宏大的历史背景而言,美国音乐教育的历史背景则相对较为薄弱,但其影响力则是不可以小觑的.尤其是近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给美国音乐教育以质的发展性推动,然而,其音乐教育的显著特征表现为现代性的人文关怀.
2.1 人文关怀是美国音乐中的发展与背景
在美国,音乐一直作为主干课程为社会人士所认可,并且,成立了诸多的音乐教学院校.其中,大多数音乐课程也植身于综合性的大学之中,其中,招生规模庞大、组织复杂、师资充实、设施完备,甚至在大学中有成立了以音乐学院为核心的若干学院,可以进行其他专业学位的课程的选修,但很大程度上来说,除通常的文理课程外,还有工程与技术、偏向于理科和管理类等.当然,前提是音乐课程是主修改课程之中,其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的通材.其中一大批综合性大学生注重学生音乐方面的研究工作,他们不仅拥先进的设备、还有实力雄厚的研究机构,在一些重点领域还设有向高校和社会输送教学和研究人才为双重使命的科研院,除此之外,还设有一些高端领域的研究机构.许多综合性大学生附带有高级专业学院,如声乐、器乐、混和乐等门类.尤其是在英美俄等国家,其音乐教育方面,三国可以说是绝的优质教育,并取得一系列的发展取得巨大成功,值得其他国家借鉴与学习.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音乐教育性质更加侧重于公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的非学位性质的教育,不属于公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范畴,而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对于美国这个新兴国家来说,音乐教育的历史是相当短暂的.大体上可以回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兵员的不足,美国许多高中毕业生开始离开学习生活,奔赴于欧洲和太平洋地区作战,为了鼓舞军人士气,美国社会人士发起音乐的梳理与音乐课程的建构.
2.2 人文关怀在美国音乐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美国音乐教育的人文关怀性是继美国音乐教育的服务性和开放性发展的新的趋势,表现在:第一,美国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人文关怀性.在音乐教育的教学课程中更加注重学员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更加针对学员的学习程度,对音乐教育课程的内容进行相对应的调整.第二,充分的利用了课程内的音乐作品、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的同时,也更好的满足了社区内学员的需要,促进美国音乐教育的再发展.美国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音乐教育,同时,在音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使音乐人材富于社会人文关怀,作为音乐教育积极发展的主体推动力.各大音乐学院与教学院系为培养一批优秀的高质量音乐人才,采用了诸多措施与方法,它们的教育注重实践性,教育中的民主意识与实用观念加强.在进行音乐教育办学的过程中,越来越趋于制度化、民主化、多元化.
篇10
在现代生活中,许多人都开始重视起音乐对人类发展的巨大影响力。正常胎儿在母体内就有听觉,音乐通过旋律、音响等手段传递情感和思想,是一种快捷、方便的教育途径。音乐作为一种教育工具,毋庸置疑地对学前儿童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音乐教育给孩子打开音乐世界的一扇窗,使他们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音乐教育活动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和自我控制三方面统一构成。有人称“儿童不能称之为人”,那是因为儿童在最初没有自我意识,他不理解“我”,不能把自己与其他的一切区分开来,就像婴儿可能会咬自己的手指,因为他不知道手指是自己的,不知道咬自己的手指会疼,他以为手指是其他的,和自己的食物或者其他的外在事物一样,与自己没有直接的关联。通过音乐刺激幼儿的感知觉,增加其大脑细胞的突触,可以推动儿童感知觉的发展,增强其存在感。当幼儿在倾听音乐时,可能会发出模仿的声音,通过这种不自觉的模仿,幼儿认识到“我”,区分出“我”的声音和外界的声音。康德曾说,当一个孩子知道“我”时,他的心中就像升起了一道光明。对物质的自我认识是人走向社会化的第一步。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各种多样的活动帮助幼儿完成社会化的过程,融入集体、适应社会,最终由一个自然人成为一个社会人。在幼儿园的许多音乐活动中,我们可以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如歌曲《认识你呀真高兴》,幼儿在“你呀,我呀”的歌词和动作表现中可以区别出自己和他人,认识客观的我,我就是“我”,而不是别人,不是坐在我旁边的小朋友,也不是在弹琴的老师。
二、音乐教育能够促进自我情感的体验
自我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的情感成分,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包括自我感受、自尊感、自信心、羞耻感、自豪感、自卑感、内疚感和自我欣赏等。学前阶段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词汇量少,多使用短句。有的幼儿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只能借助肢体语言。由此可见,幼儿很难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而音乐就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在表达幼儿自我情感的同时,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是教育工作中的有心人,你就会在工作中发现,当幼儿高兴时,他们有时不会主动地说“我很高兴”,但是你会看到他不由自主地唱着老师教过的歌曲,原来他找到了表达高兴的另一种语言。我们每个成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不高兴了就大声地唱悲伤的歌,高兴了也哼哼喜欢的小曲儿。儿童也可以这样宣泄情感、发泄多余的精力。无论多大,我们都需要抒感,使内心畅快。通过欢快的歌曲《粉刷匠》、《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幼儿可以传递快乐的情感,建立起良好向上的心理环境;通过节奏感强的歌曲《加油干》、《蜜蜂做工》让幼儿在积极亢奋的演唱中表现出劳动的力量电影,发泄多余的情绪,提高自控能力;在歌曲《有只小燕子》中,幼儿通过歌词体验帮助小燕子获得快乐,感受助人的乐趣,促进助人行为品质的形成。另外,音乐作为一项有效而神奇的工具,还可以帮助那些存在缺陷的人们。电影作品《洗澡》里傻傻的二明远远不及哥哥聪明、英俊,刚开始你会觉得他是那么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当他在澡堂里唱起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时,他的形象突然变得无比高大,这时候的二明是充满自信的,他远远挣脱了自卑感。音乐就是有这种神奇的力量,在一瞬间让人充满信心。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挖掘那些自卑、自闭的儿童的音乐潜力,帮助他们在音乐方面发现自己的优势,尝试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找到自信,逐渐走出封闭的内心,从而更加积极地生活和学习,走向更精彩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有的幼儿不善于语言表达,不精通美工,也没有很好的体育细胞,但是他也许是个未来的演唱家、指挥家,“学业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在音乐上找回自信,获得成功。
三、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自控能力
篇11
篇数 2 1 1 1 1 3 4 8 6 6 6 10 10 13 17
奥尔夫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儿童音乐教学法,自传入我国后就一直被大家所研究,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也能明显看出,对于赏识教育的研究逐年呈递增趋势。可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与重视,被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重视与吸纳。通过梳理与对比发现,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对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多集中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启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研究等方面。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启示研究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特别是它充分体现了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因此,探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系统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借鉴其精华,促进我们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众多学者从学理的角度剖析阐释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冲击以及重要启示。以前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方式多以传统用教学方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训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的确实“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均与以往有大大不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对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冲击作用。商秀梅在《奥尔夫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中提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应从教育理念、兴趣培养、综合教学等方面吸收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优势;2011年栾晓梅在《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的启示》中提到“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中应贯彻原本性思想,找准艺术教学的切入点;理解把握‘综合’内涵,开展有效的综合教学;重视即兴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2012年刘丹在《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给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启示》中提到“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突出"原本性"的教育思想,其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适应了信息时代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强调音乐课程教学理念的原本性、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原有的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启示。”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如何实施?众多学者对此做出回答:2012年白艳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中提到,在高校学前教育中可以采用五大应用策略,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综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宽音乐视野,注重实践过程;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多元评价。”贺定科认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我国素质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能充分调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在学生充分投入学习之时,培养其扎实的实践能力。
众多学者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不同学科结合在一起,尝试在不同课程中实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王翼如、桑楠、郝珊、蒋琴、侯杰等人分别在钢琴教学中践行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思想。孙立平、谢云秀等人在乐理与视唱课程中,大量结合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奥尔夫精髓落到实处,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受益。栾晓梅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舞蹈教学结合,将奥尔夫的“动作教学”发扬光大。更多学者是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的研究
自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进中国以来,在幼儿阶段开设相关课程已经越来越普及,锁着这股浪潮的发展,各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在进行着奥尔夫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尝试。早在2009年迟艳杰就针对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施 的设想。2001 年清华大学尝试奥尔夫音乐教育,开设“综合
艺术素质活动与创造课”,并将其列入百门教改精品课程,提出“通过综合寻求关联、迁移等思维方式的体验,提高学生素质③”的目标。2010年博雅杰就针对新疆高师新月教育专业提出开设奥尔夫音乐教育课程的设想,并进行了详细论证。2012年李珊珊、高亮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奥尔夫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必要性展开论述,解析国内外学前教育现状对比,从学前教育开设该课程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为切入点,呼吁广大幼教工作者了解和重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李宁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深入对比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与传统音乐教育模式,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是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曹曦也持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施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的观点。
四、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曲阜师范大学贾晓星采用个案研究法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国的音乐教育进行研究,从实验、实例以及经验总结出发,提出了推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四大阻力(多数家长的不认可观念、奥尔夫乐器昂贵、师资力量有限、教材短缺)及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大量论证总结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的意义――中国传统音乐与 “原本性”具有共通性、强调本土化音乐的应用注重民族性、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相适应、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可实施性较高。
(2)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最常见、最基础的研究模式。一般就是选取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写出这些对象的特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是最基本的事实报告,真实地反应被试状况。至于如何利用调查结果,如何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指导等都不做具体探讨,或只略微提出参考意见,真正的干预在这类报告中是没有的,而且调查工具的不同,所反映的角度、问题及程序都可能会有差异。四川师范大学段晓霞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研。
(3)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调查研究的深化,根据样本的相关或独立性,又可分为相关研究与差异性研究,这类研究又包括相关性研究与差异性研究两类。前者主要研究某同类样本的学习适应性各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常常对同一样本进行学习适应性测试的同时配以别的不同测试,后一个“差异性比较研究”,主要是通过同时选取不同的样本进行学习适应性测试,然后比较这不同样本间的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水平差异,在此基础上做出概括化的总体估计。在段晓霞和贾晓星的研究中,都使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
纵观过往研究,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中,以单科教学中的实施应用以及音乐教育中的使用较多,一般情况下,侧重点较为单一。而针对高等教育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实施现状研究相对较少,虽然有个别研究,但较为缺乏和零散,因此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育实施现状的研究大有余地。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阵地,奥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高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高低将直接
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因此确保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是确保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入课堂,进行教育实践,不仅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音乐教育技能,同时还可以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新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想的借鉴,为幼儿园一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钟传惠.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启示.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迟艳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1
[3]博雅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新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事实设想.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3
[4]栾晓梅.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的启示.滨州学院学报.2011,4
[5]贾晓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国学前教育―以一个奥尔夫实验班的个案研究为例.曲阜师范大学.2011
[6]李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2
[7]李珊珊,高亮.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奥尔夫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必要性.大众文艺.2012,24
[8]白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与执业.2012,32
[9]段晓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3
篇12
早在上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先生便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理论学说。这种倡导有两个背景:一是有学者认为中国主流传统社会里没有严格意义的诸如西方天主教、基督教那样的宗教对社会的构建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这仿佛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缺憾,更为重要的是,放佛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徘徊不前的病因;另一方面,近现代中国有意识地引进的又恰好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科技性文化,这一文化又对西方中世纪的宗教报以批判的态度。美育之取代宗教,是取代宗教提供价值体系和终极关怀的职能,以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主流美学逻辑,科技理性扼杀了宗教,加冕了美育。
然而,现代社会的中国似乎全然抛弃了美育,而中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又使得宗教仍只浮于社会表层,难以根植民间。因此,小农意识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局面短期内无法扭转;加之当今中国社会正朝着农村包围城市、乡镇集约化管理的全新模式转型,随着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加大了生产投入,甚至思想完全被经济与利益所充斥,于是乎,美育和宗教在当今社会双双被忽视了。
高等教育作为提高国民整体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其功能不单只为社会培养人才,而同样应重视“人”的培养。因我国国情而决定的宗教无法渗透社会的特殊属性,高校教育则更应该重视美育,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素质与品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笔者欲以高校音乐教育为例,从高校大学生管理层面,说明美育在当今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当今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一般被分为专门型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两种,专门型音乐教育又可细分为音乐表演教育、音乐师范教育及音乐理论教育等几种,该种音乐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音乐类专门型人才而设立的;学校音乐教育则是在非专业音乐类教育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主要指在普通大中专院校中,以培养音乐文化素养为主要目的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其属性是针对非音乐类专业类别大学生所开展的音乐教育,所以,学校音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思想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当今的学校音乐教育虽十分普及,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其教学内容亦流于表面,难以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导向性作用。
首先,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音乐教育课程均为选修课,且大都根据任课教师的专业、专长及喜好设置课程,这就限制了音乐教育的种类及方向,教学内容任意性较强,对于音乐教育所应侧重的欣赏能力及音乐基础理论则不能完善,对大学生音乐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的考虑欠妥,无法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级道德修养,从而失去了其根本的教育意义。
其次,当今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没有大多无教育大纲及教材,课程缺乏系统性及连贯性。因此,多数音乐教师大多时根据自身意愿选定教学内容,这就极大地使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收到阻碍。更甚,少数高等学校中从事音乐课程教育的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其给予学生的理论指导尚可商确或有失偏颇,使得学生接受到错误的信息,从而与学校音乐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再次,现如今高校大学生的音乐基础普遍较差,音乐素养不能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的成因在于学校音乐教育在中等教育阶段就不被重视,虽初高中均配备有专门音乐教材,但由于音乐教育得不到重视,加之中等教育实质上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音乐教育课程甚至要为数、理、化等升学考试必考科目课程让路,造成学生的音乐基础较为薄弱,进入高校后音乐审美和鉴赏能力较差,音乐基础知识贫乏,甚至对于音乐知识而言完全空白,这些都是我国高等教育滞后的根本原因所在。
高等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在现阶段仍处于停滞、落后的阶段,其根本原因仍在于艺术教育不能得到重视所致。如欲提高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水平及层次则仍需从思想上解决包括上述问题等诸多问题,从思想上对艺术教育进行重视,相仿音乐发展发达国家,自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教育扎实开展,方能扭转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颓势。
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以及与大学生管理相互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与所有艺术门类相同,音乐起本身最主要的功能便是欣赏功能,通过对音乐的聆听,体会其深层的寓意及含义,从而得到美的感受,这是音乐最根本的功能所在。所有音乐均由音调、音色、长短、强弱四要素构成,就其本身没有任何感情而言,早在三国时期嵇康便提出了《声无哀乐论》的学说,认为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但通过不同音调、长短及强弱的音而组成的音乐,通过不同歌手或乐器的演绎,则其给听者以截然不同的感触。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音乐教育应重视其主要功能――欣赏的教育。如今高校中的大学生大多由普通中等教育而来,由于条件及环境的限制,绝大多数大学生不具备演唱或演奏的技能,所以,对于高校音乐教育而言,其本质应抓住正常人均具备的欣赏能力着重进行培养。
就素质教育而言,音乐欣赏不单指能够使学生可以分辨音乐旋律的名称及正确模仿音乐的形态,更为重要的应当为使学生懂得如何对音乐进行欣赏。培养学生通过单一旋律线条走向而产生内心连锁反映,以及通过固定音形、节奏性读懂音乐内涵,甚至通过固定乐思读懂音乐所描述内容。例如古曲《高山流水》中通过古琴中音区泛音对于水滴的模仿;又如维瓦尔第《四季》中《春》、《夏》、《秋》、《冬》各部分,均运用小提琴不同的音形对春雷、暴风雨、蝉鸣及暴风雪进行模仿,亦是同理;再如柴可夫斯基《庆典序曲1812年》中运用《马赛曲》及《伊凡苏萨宁》的旋律分别表现法国军队及而过军队的形象。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懂得音乐作品中通过音对于自然界事物模仿的手法,以及通过旋律形成固定乐思,对事件进行描述的方式,以使学生对音乐欣赏有初步的了解,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此举,旨在使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开拓其思维,提升其对事物的认知及感知能力,进一步发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在学生对于音乐欣赏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其自身主观能动性便自然而然地被激发出来,学会主动欣赏音乐,研究音乐,甚至挑选某种音乐技能,诸如声乐或某种器乐进行学习和研究。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形成甚至可以辐射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及研究习惯,进一步提升其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涵养以及综合素质,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通过音乐教育,配合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便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之一。素质教育的概念较为宽泛,但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美育而言,其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所需要掌握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育人的高雅的审美情趣,优化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忽视音乐教育,必然导致人才素质的缺陷,影响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因此,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美育的重要手段,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使学生的自身涵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甚至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西汉时司马迁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基础上就提出了“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的理论;西周时期的统治者更是把“礼乐”与“刑政”并列,此时的统治者已清楚地意识到,不能裸地倚靠单纯的刑罚手段来维持统治,他们开始去寻求一种能够合理解释自己获得政权的理论,来巩固自己的政权建设,重视法刑与武装,兼顾礼法与教化,这就是“礼乐”治世的先河。同理,大学生日常管理亦不能单纯地依靠各种条款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必须从其思想上扭转之、改变之。如前述,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自身修养有培养和提高的作用,而自身修养则包含了自觉、自律的成分,这便又是素质教育的升华。
三、大学生管理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设想
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趋势,大学生管理一无法拘泥于传统的监管方式,新时期环境下,高校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应更注重心理研究以及人文关怀,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需重新审视当前的学生管理模式及策略。现如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及难题,诸如部分学生纪律散漫、叛逆等,看似需要攻坚的背后,是否能够另辟蹊径,从根源上杜绝大学生某些问题,从而减轻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负担?
笔者认为,但从“管”的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监控的方式已不适合当今的社会模式及教育体制,随着新时期信息化发展步伐的提升,信息量逐步增大,大学生对于开放的思想及先进的文化要求愈来愈高。在这样的环境下,单靠“条例”管理依然是不实际的。
音乐,其自身作为思想的载体,又兼具无形、抽象的特点,虽其本身无思想情感,但其传递的信息则是作曲者心中的思想感情、理论及观点,其被欣赏功能具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特殊属性,如需正确引导,应该能够迎合当下大学生要求思想进步的潮流;此外,音乐确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功能,如前文所述,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已不是各种“条款、规则”所能条框,在实际信仰缺失的时期,音乐教育应当能够对当今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改变。在此,笔者仅以微薄之见,对高校音乐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对于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从高校自身开始,重视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美学思想的教育,使高校音乐教育系统化;可行之时,应由专人编写教学大纲,但切忌古板,如此则使音乐教育失去音乐本身“自由”这一特点;注重学生的发挥创及造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真正乐在其中的同时得到新的体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最终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加强专门型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间的合作。近年来,随着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推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成功开展近十年,其形式就是由专门型音乐教育学校组织专门型人才,分赴非专门型音乐教育高等学校并组织学术交流、演出等活动。此举是学校音乐教育的转变,但仍流于表面,通常每年每所普通高校只能举办至多两场相关音乐学术活动或演出。加大专门型音乐教育与学校音乐教育间的合作力度,是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感性认识的便捷途径之一。
篇13
一、明确“主导”与“主体”关系
音乐教学包括的内容很丰富,有唱歌、欣赏、律动、器乐,等等。教师面对的学生也是多层次的,在一节课里要做到兼顾每个学生,这也是一个挑战。面对这种挑战,教师首先要明白“主导”与“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在互信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引导和实践。要达到这样的要求,除了要重视学生的客观差异以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把舞台留给学生,以培养他们的兴趣。
二、发挥主导作用
自信是一个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拥有自信的人往往是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教师真诚地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给予适当的赞扬是很最重要的。在各种赞扬和鼓励中,不仅增强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控制课堂中的一切。
例如,在欣赏《北京喜迅到边寨》这一课时,首先对学生们说,今天要带他们去旅游,那个地方很美,有美丽花蝴蝶、绿孔雀,有红得像火的茶花,还有众多的少数民族,那里的人们都喜欢唱歌跳舞。然后提问学生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吗,学生的答案很多,海南、贵州、云南……笔者接着说:“今天就带你们去看看这些地方。”这时,音乐缓缓响起,学生很用心在听,听到欢快的旋律时,有的学生在桌子上轻拍节奏,有的在桌子下用脚打节奏。听完后有学生说:“老师,我能感受到这段音乐表现了很愉快的心情。”还有学生站起来说,音乐里有一段好像是他家乡的音乐,接着就哼出来。“那你会跳家乡的舞吗?”笔者引导并鼓励这位学生站出来表演,她开始翩翩起舞,其他的学生也想试试,大家一起舞动起来。
三、发挥主体的个性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这些音乐活动要求教师要有较好的示范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事半功倍。在一个班里有喜欢唱歌的,有喜欢跳舞的,有喜欢乐器的,这都是很正常的,并且层次还不一样。面对这种参差不齐的情况,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例如,唱歌组、乐器组、舞蹈组,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都能得到实践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的机会。让底子好的点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带一带稍差一点的学生,从而提高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例如,在上《走进西部》这一章时,这种分组法就有明显的优势。教材中要求学生能够跟着旋律跳舞,这时可以要求器乐组打起响板为舞蹈组伴奏。等教会了基本步子和节奏后,让歌唱组加进来,这样做到了整体合作,共同体验,实现了共同发展,使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发挥。
四、在练习中提高主体的审美能力
在歌唱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出现俯视、仰头、伸脖子等现象。为了及时纠正,教师在示范之余还可以让学生站到镜子前看看自己的形象,学会用正确的姿势来表演。刚开始,学生有点难为情,但在教师的鼓励和多次的练习中学生冲破了心理障碍,并且在节奏、节拍、速度、力度上也有了较好的改善。在演唱形式上学生们也作了大胆的尝试,有时独唱,有时分组唱,有时他们唱主旋律,笔者为他们配和声长音,练习的形式多了,课堂也就活了。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得到了自我调节的机会,在练习中体验到了成功与满足。在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学生理解音乐,分享音乐,创造音乐,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教学中,对学生要“投其所好”,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否则就会出现不可收拾的混乱场面,也就失去了教师主导的地位。要真正做到活而不乱,教师要引导学生敢动,会动,要参与到学生中去,用自己的鼓励带动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的同时,别忘了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也要给学生静的环境,让学生在动静结合中体验音乐的美。
五、激励主体对多元文化的探索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和许多的艺术门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绘画、戏剧、文学、诗歌、舞蹈等。它们一起组成了人类的宝贵文化,它们之间是一种生态的、互补的、碰撞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相关文化进行探索,促进他们从更广阔的空间里认识音乐,也是教学常运用的一种形式。
例如,在上Do,Re,Mi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首歌曲出自于美国影片《音乐之声》,它描述了发生在二战时期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动人的故事。要求学生们了解二战的历史,了解维也纳为什么被称为音乐之都(曾经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在这里创作和生活过,如贝多芬、莫扎特、海顿、约翰·施特劳斯等,许多音乐会、大大小小的合唱团都在这里诞生或演出)。欣赏完影片后,学生用英文来演唱本课的歌曲,并进行戏剧化的表演,使学生的实践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歌唱上。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对音乐、舞蹈、戏剧、历史、外语有了融会贯通的完整认知,得到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美国教育家雷塔科说:“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借着课改的东风,真正将新课标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参与音乐生活,创造音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使音乐教学真正做到以美育人,以情动人,贴进生活。努力使音乐课成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最值得怀念的金色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