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观察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心理学观察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心理学观察法

篇1

冠心病心绞痛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变窄、阻塞或痉挛,导致心肌急剧或暂时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我们应用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该病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冠心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质量、病史、病情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1],选取初发劳力型心绞痛、恶化劳力型心绞痛和静息心绞痛3种类型进行观察研究。中医诊断辨证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所确定的“冠心病心绞痛(气滞血瘀型)”的诊断辨证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方用自拟活血化瘀的通心活络汤:黄芪30 g,当归10 g,半夏10 g,桃仁10 g,红花10 g,丹参30 g,枳壳10 g,赤芍药10 g,柴胡10 g,郁金10 g,桔梗10 g,川芎10 g,怀牛膝10 g,地龙15 g,水蛭6 g。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5 g,气滞者,加柴胡12 g,檀香6 g,痰盛者,加瓜蒌2Og。上诸药加水煎煮30 min,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所有病例治疗期间,常规应用控制血糖,高血压者服用正规降压药,高脂血症者停服降脂药,其他中西药物均停用,若心绞痛发作时难以控制者可含服硝酸甘油片作为临时处理,并记录用量。

22 观察指标治疗4周,观察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率、血压以及舌苔、脉象等。中医症状变化、心绞痛发作变化、心电图、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变化情况,监测其他不良反应,并随访停药后1月的心血管事件。

23 疗效标准 中医证候及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制定参照197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1],临床主要症状采用半定量积分法。显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总积分减少46%~69%;无效:原有症状无明显好转,总积分减10%。

2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AS1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P

3 结果

31 两组总疗效分析

32 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问及心肌缺血总负荷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33 心电图改变见表3。

33 血液流变学变化见表4。

表3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比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

4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祖国医学的“胸痹”“真心痛”范畴。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由于劳累、激动、饱餐、受寒等引起的发作性胸痛的临床综合征,冠心病病位在心,与肝脾关系密切。发病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标实为气滞血瘀,最终导致心脉瘀阻,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发为胸痹、真心痛。《素问》云:“心痹者,脉不通”。临床或因气虚而成血瘀,或因脾虚而生痰浊,或因过食厚味醇酒而变生脂液痰浊,诸邪粘附心脉,轻则气机不畅,重则血脉不通,致使冠脉弹性降低,心血灌注减少。“血瘀”广泛存在于冠心病疾病过程中[3]、4]陈可冀认为瘀血贯穿着心绞痛发展的全过程,活血化瘀法是治疗冠心病的通则[5]中医认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王颖[6]认为活血化瘀法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根本大法。

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均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达到降低心肌耗氧量的目的。桃仁、红花、当归有很好的抗血栓形成、抗凝、改善血液流变学和微循环、降血脂等作用[7]。水蛭、地龙含有大量血栓溶解因子,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滞性,水蛭还可增加冠脉流量,并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对改善冠心病症状及心电图异常变化有明显作用;黄芪能提高免疫力,扩张冠状血管,改善心肌缺血缺氧;明章银[8]等大鼠研究证实红花的主要成分红花苷、红花素等可使血管扩张,促进缺血性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心肌供血,减少心肌耗氧量,达以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肖刚峰等[9]证实丹参素可以促进外周血内皮先祖细胞(EPC)扩增,显著改善外周血EPC的黏附、迁移和增值能力。类似研究[10]也发现赤芍、当归、红花、川芎、黄芪等活血化淤中药的含药血清能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新生血管形成。现代研究川芎中所含川芎嗪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并可减少静脉壁白细胞粘附,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小板黏附率,防止血液黏滞度升高[11]。

自拟方通心活络汤中黄芪为益气要药,补益正气,气行则血行;丹参、赤芍、桃仁、红花、水蛭、地龙活血化瘀,消除淤血;半夏、枳壳,桔梗开胸以除病之标,理气行气化痰;玄参松驰血管平滑肌,扩张冠脉血管,解除细小血管痉挛,同时可防行气活血药之伤正;用当归、郁金、牛膝理气开郁,行气活血,鼓动心血。另外,地龙合当归、地龙解痉舒络,改善微循环及心肌血供不足。本组结果显示,在常规应用抗血小板、调脂药和降压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可明显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有效率达93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11):409412.

[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 王阶,姚魁武血瘀证证候实质研究进展与思考.中国医药学报,2003,18(8):490493.

[4] 杨保林,王阶,姜燕冠心病血瘀证研究概况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7):8687.

[5] 马晓昌,陈可冀.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介绍祛浊利湿与活血化瘀并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5):441442.

[6] 王颖活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00例.世界今日医学杂志,2001(5):449.

[7] 温长路医林改错识要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7:77.

[7] 明章银,蒋建刚,刘复兴,等红花注射液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咸宁医学院学报,2002,16(2):81.

篇2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着,出现了几个着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着《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篇3

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六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

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教育心理学在发展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就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

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五个方面,即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调查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前者是对全班级或全学校进行调查,后者又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比重抽样等多种。调查的方式可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

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各种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问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质的变化。各种测验的编制及各种量表的使用,应保证其效度和信度。

篇4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EducationalPsychology:acognitiveview)(1978年)中,认为教学的组织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也要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同时,基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也形成了一个共识:课程与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要考虑并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以此为基础来开展教学,使科学方法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吻合。因此,鉴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情况不同、心理素质的成熟状况不一的实际,应该分阶段、各有侧重地对他们的科学方法的培养提出要求。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本文拟对科学方法进行探讨性的教育分类,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可遵循、便于探讨的科学方法分类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构想。

一、中学生科学方法发展状况分析

仅以归纳推理法、演绎推理法和逻辑法则的学生认知状况为例,对以下几个年级(年龄段)的调查取样比较,我们便能发现在不同时期青少年的差异,[1]见下页表。

这里的得分率的高低说明一个问题,即如果训练得法的话,那么在某阶段得分率较高的项目可能就意味着训练时间已经迟于该类别方法的开发最佳期;如果得分率较低,就有可能是该项目的训练符合或者尚早于该开发期。同时说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呈现递进性和可塑性的,而且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特定的科目(如物理、几何)针对某种科学方法的掌握具有显著作用。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的渐进性,从教育角度有必要对科学方法进行客观的科学的教育分类,以此来加强科学方法教育的操作性和研究性。

二、科学方法的教育分类定位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学生和教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可以着眼于这两个维度──学生学习内容维度和教师品质维度,把科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具体的科学方法,例如观察法、实验法,还是普遍意义上的诸如哲学的科学方法,都会因为教学时机的不同,被定位在不同的分类体系中。决定科学方法分类体系的简单图解如下。

(一)维度说明

学生学习内容维度,包括学生在观察科学现象、形成科学认识、认识科学规律以及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结构以及有关知识内容和科学方法基础的准备程度等。表现在学生已有的科学方法的基础,相关基础知识的储备,心理素质的成熟状况,等等。

教师品质维度,包括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性、知识的准确性、掌握教学时机的及时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是教师素质的重要因素。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教学设计时,能够审时度势,统观整个教学时机,针对本单元(节)提出具体的科学方法目标,并能够抓住进行科学方法教学的最佳时机。

对于学习环境因素(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等),它们相对而言是静态和稳定的。上述两个维度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充,其结合程度代表着科学方法教育实施效率的高低,从而也决定着对于一种科学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分类。

(二)由这两个维度的结合点和结合度所产生的教学时机

1.泛基学习类。这是指每个正常儿童能够很容易接受的、广泛存在于头脑中的科学方法。它的教学实现无需特定的知识储备以及固定的教学场景的制约,而是常常能够很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科学方法。例如,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唯物法、运动法等基本的科学方法。

2.渐进加强类。这里的“渐”并非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的“渐”,乃是依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发展、心理成熟状况的演进的“渐”。

以观察法为例,物理教师很关心在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法是物理教学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种科学方法,科学的观察法至少有两个要件:

(1)要与“思”结合,只观察不思考只能叫做“看”;

(2)要以“量”定论,反复观察才能防止以点盖面。此时的观察有“观测”的要义。[2]

鉴于这两个条件,致使我们对各种观察法(长期观察法、精细观察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方法)进行不同的分类定位。在低年级(例如初中阶段),物理教师针对学生的知识含量较低及心理状态不成熟的实际情况,要把教学重点落在“仪器和简单现象的观察”的层次;而在高中阶段及日后继续学习和深造中,应该把“随时间和空间而展开的观察和在观察中进行的正确质疑”的层次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加以训练。

又如,常见的概括方法鉴于学生的维度,在不同时期(时机)可分为:

(1)低水平的概括,即没有经过思维的积极加工,仅凭直观的观察进行的。如钟摆的摆动、水上浮标的浮动、蒸汽机活塞的往复运动等概括为振动现象。

(2)理性概括则是一种高级水平的概括,它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对有关内容的深刻了解,方能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层次的概括,使研究对象更加纯化和简约。如圆锥摆、飞车走壁、火车转弯、飞机水平盘旋等,虽然这几种情景大不相同,但是较高层次的归纳整理可以概括为:上述物体的运动均受到相同情况的力的作用,合力(向心力)均指向圆心。

三、科学方法教育策略分析

(一)学生维度的意义准备

从学生的维度来看,科学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段就是对科学方法进行卓有成效的意义准备。所谓意义准备,就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科学方法学习的时候,原有的物理知识水平或者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科学方法的适应性。在一个人的头脑中,科学方法的认知结构是由或多或少有组织的、稳定的概念、观念和方法组成的,这一组织的性质是分层次、分阶段的,按包容性逐渐下降的方式进行的,从而促使科学方法的意义学习具有使未分化的领域逐渐分化并获得增长的机制。教师对学生现有的科学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初步的摸底、调查之后,就可以避免把本来富有潜在意义的科学方法的材料当做机械的东西来教,最终使意义学习产生功效。以即时速度为例,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是从平均速度过渡到即时速度的,即把一段的平均速度无限地缩小,直至这一小截线段与一点几乎无异时,平均速度就变成即时速度了。教学中,鉴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心理成熟状况有限,我们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微元法,在此可不必明确提出,但应当通过“s-t”图线或者“实验研究”给学生创造进行微元法学习的条件,为日后的教和学做好了应有的准备,当我们学习匀速圆周运动时,就可以利用微元法对向心加速度的具体公式进行准确推导和计算了,这时的物理科学方法教学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意义教学。

(二)教师维度的两个确保

科学方法作为一种思维领域的知识,有其教学的特殊性,为有效地实施科学方法教育,教师在提高自身品质的同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性。科学方法是通过人类前赴后继、日积月累的努力所获取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创新。而对于学生来说,凡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所取得的对科学方法的认识都应该得到鼓励,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因此,为使学生在科学方法方面顺利发展,教师要确保两个条件──两种自由。

其一是内心的自由。

表现为鼓励学生在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能够自由思考。这种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去追求的一个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空间中积极发现并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凭着自己的潜能跳跃起来能够得着的,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经历知识和方法的重构过程,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活动,教师不可“越俎代庖”。

其二是交换的自由。

学生在课堂内外都会有一些个人的观点和解题方法,姑且不论其正确与否,我们都应该准许发表、交流,并且能保证他们不用顾忌发表的后果,诸如遇到讥讽、嘲笑等。我们的学校、教师和社会不但要减少负面作用,还要通过“权威”来减少学生在这方面的精神负担,支持和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广纳博采的气度,能够正视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最终能发展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变化了的条件下也能独立地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

篇5

《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是一门具有较长历史的分支,科学儿童心理学(早期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诞生于19世纪后叶,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众多理论与研究成果。随着描述性研究成果的越来越丰富,目前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对重要的心理发展过程、发展原因及内在机制的考察。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地改进,研究手段也日益多样化,例如,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有机结合,跨学科多层面研究与跨文化研究的广泛开展,纵向追踪研究的不断深入等等,不断地丰富与加深我们对个体心理发展的认识。总之,发展心理学这门分支学科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众多的理论以及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如何选择《发展心理学》课程的主题,如何把理论与丰富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如何把经典的发展心理学实验研究与现代的研究热点结合起来,如何通过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认识并提高相关的研究能力等问题将是《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要考虑的主要方面。

我们期望通过《发展心理学》课程改革,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与个体发展相关的知识,特别是最近发展趋势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应用,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研究能力的提高。基于以上目标,我们对发展心理学课程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促进学生提升研究能力

我们选取了有效的课程体系,增加了文献阅读,加强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从而训练学生的基础研究能力。

首先,我们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评估与改革,《发展心理学》课程体系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按年龄阶段描述各年龄阶段个体各种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二是按心理活动的发展(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的发展变化等)以主题形式展开。两种课程体系方式各有利弊,我们对此各进行了两年的授课尝试,即前两年进行以心理活动发展主题为体系的授课方式,后两年采用以年龄发展为体系的方式开展课程,每一年授课结束后,请教师和学生评价这类课程体系对于掌握该课程的内容及研究能力提升是否有帮助,最后,我们发现,以年龄发展体系按照课程的进度开展,在每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内容按照相同的方式展开,并且每讲到下一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会总结前面年龄段该内容的发展特点,这样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掌握该课程更有效。

其次,加强了发展心理学的文献阅读,将最新的发展心理学进展的内容加入教学拓展中。教师在每章授课开始之前,布置该章需要中英文文献阅读的主题,请学生在该章结束之前完成1~2篇文献提要,这一训练帮助学生提早开始进行文献阅读训练,这是研究能力的基础。

第三,教学中加强了发展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林崇德(2009)提出中国的发展心理学必须面向中国的社会现实需求,面向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加强应用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我们从两个角度在这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一方面,是理论知识与自身实践应用结合,如在讲授发展心理学理论这章时,要求学生选取童年印象深刻故事通过精神分析理论进行自我剖析,或者选取一首最喜欢的歌曲,用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去分析自我成长;在讲授幼儿期心理发展时,要求学生回忆童年曾经经历过的游戏,反思这些游戏给个人带来影响,等等;另一方面,是运用所学知识对热点话题进行分析,如婴儿颜色知觉发展的敏感期会影响其发生对眼和斜眼等不良视力现象的发生,如何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消除幼儿园教师的虐童对幼儿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等等;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方式,一方面提升了课程的有趣性,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掌握。

二、基于研究实践的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完善

发展心理学实验是心理学学科基础实践课程之一。借鉴桑标(2011)对心理系本科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通过改革实践教学,给予学生进行研究实践的机会,通过展示或激励,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我们期望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有重复经典研究,掌握基本研究方法,独立完成一项研究的机会,通过答辩或优先开始进行毕业设计等方式激励学生投入实验的热情。

我们开设的实验内容以年龄为主线,兼顾研究方法多样化训练,分为四个必做的实验主题:

(一)观察技能训练,主要以幼儿同伴冲突的真实研究录像为实验材料,训练学生掌握观察法这一基本的发展实验方法,要求学生实践观察编码,观察记录和对观察数据的分析,并完成研究报告;此外,由于观察设备的电子化,而市场上缺乏简易方便的适合儿童观察记录设备,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观察仪器安装操作技能训练,学生能够快速简单的安装儿童观察记录设备。

(二)幼儿对因果关系和可逆关系推理的发展,以验证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儿童进行的守恒实验,了解儿童是否真正掌握了守恒,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皮亚杰的理论,锻炼学生的幼儿实验技能,掌握访谈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能。

(三)小学生同伴关系特点的发展,以小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群体问卷的方式,调查三到五年级小学生的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小学生阶段的社会化发展,以及锻炼学生对小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调查法,以及问卷处理和分析的方法,同时学生须针对所得调查结果中不良同伴地位儿童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案。

(四)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学生自选与大学生心理发展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自行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汇报研究结果,这训练了学生独立完成一项研究的能力。

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实验均要求学生最后提供一份APA格式的研究报告,最后一次独立研究,要求学生进行论文答辩,得到优秀的同学可以以此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优先进行毕业设计,或者教师帮助学生一起。

三、考试内容和方式改革以及试题库的建设

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1)考试内容不仅包含一些重要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将侧重于这些理论知识的运用上,以尽量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模式;(2)试卷的题型将多样化,涉及填空、选择、简单问题解决以及对理论或研究问题的论述等方面;(3)除了试卷形式的考试外,实验报告与研究综述、课堂讨论与结果呈现等将成为考试内容的组成部分。

通过多年的逐渐积累,我们已经形成电子化《发展心理学》试题库,其题型将涉及填空、选择、简单问题解决以及理论或研究问题的论述四个方面,该题库将在项目完成后的几年逐渐完善,最后形成可以随机产生的试题库。

四、教学手段的改进

教学手段的改革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90后的学生喜欢直观的视频资料,我们通过剪辑或拍摄的方法,制作了一些心理发展的影像资料;优化了教学课件的呈现方式,使学生更有利于系统的逻辑的简缩式的构建知识框架;建立了与学生交流的网络平台,通过QQ群和论坛的方式,与学生进行课程的相关沟通和互动,促进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林崇德,辛自强.发展心理学的现实转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01):1-8.

[3]桑标,周永迪,吴庆麟.心理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新举措——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2):52-56.

篇6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它主要研究正常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考察学生在正常状态的教学中如何学习理论知识与掌握技术能力。目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以指导实践应用为辅,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1.1 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心理基本规律,它是将师生教学在教学情境中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任务

教育心理学具有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教育心理学需要研究学生在学习中的性质、类型、特点及学习的各种条件,使得心理学在教育中能够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它研究如何通过运用学生的学习规律来设计教学方法和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将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培养人才作为基本原则。

1.3 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运用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展开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生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2 飞行教学特殊性

2.1 飞行技能

所谓飞行技能,即学员通过运用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而形成的动作方式和思维活动方式,飞行技能包括狭义技能和广义技能两种,狭义技能是指飞行技能处于初级阶段或者初级水平,广义的技能在一定的理论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对行技术达到熟练掌握的水平。

2.2 飞行阶段

2.2.1 认知定向阶段

在动作的初步阶段,大脑需要对技能建立初步的动作感知,然后循序渐进的控制调节,进行动作定向,在这个阶段的练习过程中,学员的心理上基本处于紧张状态,从而造成经常性的动作失误,例如,初级阶段的飞行学员,在飞行过程中,经常会呈现出动作僵硬、不协调的状态。

2.2.2 动作联系阶段

在动作的中级阶段,需要对动作进行反复的练习,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并且和大脑中的有关组织建立紧密的联系,这一阶段的飞行训练中,对于视觉的依赖逐渐减弱,肌肉的控制作用逐渐提高并且能够发挥出一些特殊的功能,学员会逐渐减少动作之间的相互干扰,心理上的紧张程度也会逐渐减弱,例如,在飞行的训练中期,一些学员在练习动作时,不依靠视觉也能准确的完成动作,就是对这一点的有力说明。

2.2.3 动作完善阶段

当飞行学员对动作的掌握衔接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且经过了大量反复的练习将其巩固,大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动作衔接程序,并且能够依照动作顺序表现出连锁反应,这就是飞行技能的完善阶段。例如,飞行学员在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将精力主要集中在着陆上,但是其他动作也依旧可以准确的完成。这个阶段,学员要学会总结自己的不足并且逐渐完善。

3 飞行学员的心理特点

3.1 求同思维

这类型的学员具有直线思维模式,善于对知识的继承,具有很强的理性,闭合单一化,惰性比较强,过于被动的依赖,自主意识薄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这种类型学员的学习能力比较弱。

3.2 直觉思维

这种类型的学员可塑性比较强,思维的发散性强,具有好奇心强,思路开阔的特点,但是对行技术的掌握方面不够稳定。

3.3 立体思维

立体思维即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和独创性的特点,具有这种思维的学员比较少,但是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后天培养出来。

4 后进学员心理培养方法

4.1 讲解示范

飞行教员的讲解示范在飞行技能的形成和巩固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使学员的动作更加规范和准确,飞行教员可以运用口头的方式进行讲解,也可以使用文字模型、图纸等方式。教员要告诉学员学习飞行技能的目的,并且提出应该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这样可以让学员在学习技能前在心中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概念。例如,在遇到学员无法准确的完成动作的情况时,教员可以口头讲解如何完成动作,也可以亲自示范,这样能够让后进学员更好的理解学习方法。

4.2 比赛训练

比赛训练的方法可以激发出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特别是后进学员,由于心理上的惰性和硬式的思维,造成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效率低,进度慢的情况发生,比赛训练的方法,可以让学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最大程度的挖掘学员的潜力。例如可以进行个人比赛,小组比赛或者不同类型的比赛,也可以进行以任务作为标准的测验比赛或者游戏比赛。

4.3 合作学习

篇7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不仅对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提出了要求,而且还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地理教学: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简单来说,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兴趣、态度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精神和公民的基本素养,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一、实施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影响因素

1.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1)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教学经验的长期积累有助于教师有效处理课堂的教与学。对于教学经验较少的教师,暂不能很好地把握课堂,会影响课堂时间及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有时受学生情绪的影响或为了赶齐教学进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常落实得不好甚至没有落实。对于老教师由于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积累的素材较多,像揣在兜里的东西一样,随时掏出来用。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不能仅有一桶水,应该有一泉水。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得较好。(2)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认真积极的教学态度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反之则影响其落实。教师往往认为知识点讲到位了,对于高中生而言,自然就明白了。因此在写教案时也是写一写知识点,没有具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计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施认识不足,是阻碍其落实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有的老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直接“教”给学生,这种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或技能教育,而不会成为有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对学生的发展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作用

2.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目前高中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任务繁重,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立足于中学生实际需要,解决中学生成长中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个人的、内隐的心理特征,如果教师不懂得学生的情感认知规律,实施不当的策略,必然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处于劣势,甚至适得其反。

3.应试教育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实施的影响。以高考为主要目标的升学考试体制一直深深影响着高中地理的教学,把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看成是“额外负担”,是“软任务”,因而不能自觉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其结果自然也是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在当前的考试体制下不能明确具体地测量,所以很多教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不下去或者不到位,归咎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为了应付考试,把课堂重点放在知识点上,其他的目标就应付着写上。再加上学科性质,每个老师带的班级较多,为了赶齐教学进度,会使一些原本设计好的情感目标没有完成;教师对地理教材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因素挖掘不深。由于这一目标多是隐性目标,不如知识、技能目标那么明显,有时挖掘不到。尤其对学生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地理学习习惯与学习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全球意识等现代教育理念则挖掘不够。与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相比,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显得单薄。

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现状的策略

1.树立长期教育的目标。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必须由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内化而形成,这类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在每堂课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时间安排、教育方法、教育相关道具及教育环境的创设、教育语言等相关因素,适时适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加强教师培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首先要切实掌握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教师自然与真诚的流露,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培训部门应该提供不同层次的培训并加大培训力度,为教师多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具体的教学策略,使新课程真正地能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可适当地多组织公开课,邀请校外专家对课堂进行指导,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还应针对一些实际问题,引导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同时,要真正落实地理新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地理教师要深入学习教育心理学,懂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过程。

篇8

19世纪后期,随着社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学生学习障碍问题越来越突出,甚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普遍现象,因而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纵观学习障碍研究历史,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医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研究领域,探讨学习障碍的分类、外部行为表现、形成原因与机制、诊断和干预策略等方面的问题,为教师诊断学生学习障碍和实施教育干预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这些关于学习障碍的病因、诊断、干预的理论与实践使每一个学习障碍儿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可能。

一.学习障碍诊断的现状与方法

学习困难也称作学习障碍,即Learning Disability(简称LD)。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克(S.Kirk)于1963年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国际医学界、教育界的有关专家和学者对LD儿童的一般特性表述不尽一致,关于LD的定义也有不同的看法。在国内,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LD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通常认为儿童学习困难是指智商属正常范围且没有感官障碍的儿童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

学习障碍儿童具有认知、心理、行为等各方面的障碍,需要通过早期发现,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教育指导。因此对于学习障碍儿童的筛选测试和诊断已经成为目前各相关领域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判断儿童是否具有学习障碍,除进行神经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检查,也需在学校里把握其特异性学习方面的困难。

诊断是干预的基础。只有在科学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干预和训练才可能是积极有效的。目前常见的儿童学习障碍诊断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是通过文献、问卷、谈话、访问等手段进行的调查法。一般而言,对于一些无法通过短时间直接观察而获得的信息均采用调查法来获得,如儿童的情绪状态、在家里的表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与教育观念等。

二是通过专门量表等工具进行的测量法。测量法所给出的数量化描述更易于分析并作出科学的诊断。除常见的韦氏智力量表外,还有如美国教育心理学教授S.kirk制作的ITPA、美国Kaufman夫妇开发的K-ABC、神经心理学博士H.R.Myklebust设计的PRS量表、日本心理学家上野一彦提出的行动检查法等。目前也有针对学习障碍亚型的专门量表,这些量表对于诊断学习障碍讲更有针对性,如明尼苏达大学Robert H.Bmininks教授所编制的运动熟练程度测验工具(Bruininks-Oseretsky Test ofMotor Proficiency,BOT),就针对孩子细动作、平衡与协调、速度与敏捷、力量等四个领域进行详细的量化的测评。

三是通过时间取样、时间取样、日记描述等技术进行的观察法。在学习障碍诊断过程中,观察法可以获得许多其他方法所无法获得的信息。如儿童的身体发育、口语表达、与人交往、动作能力、情绪发展等,都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儿童的外部特征和行为表现来分析孩子的发展情况,从而进行更科学的诊断。

通过这些诊断方法,目前关于儿童学习障碍诊断已经有了大量的数据资源。但无论哪种方法都有自身的局限性,且都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诸多领域;儿童学习障碍也表现为各种不同程度与不同类型。因此,儿童学习障碍诊断一般均由专门人员依据专门量表进行鉴别。

二.将专家系统用于儿童学习障碍的诊断

随着社会的发展,因材施教有了新的内容,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跨越学习中的障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儿童是否存在学习障碍,存在哪种类型的学习障碍都需要教师进行诊断。但目前专家对学习障碍诊断的研究主要由医学或专门机构通过量表或测验问卷的形式来进行。这些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和功效,但是却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上述学习障碍儿童早期干预领域中的权威测试标准,虽然在医学等专业诊疗机构中应用较广泛,但量表的专业性过强,不便于其他领域非专业人员(包括教育工作者)使用。

对比专业人员或学习辅导专家进行儿童学习障碍诊断时的过程。一般先对临床所见、观察或测验结果进行分析,如果能够确定是某种学习障碍,那么就可以根据情况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确定学习障碍的类型,根据儿童外部行为表现来完成学习障碍诊断和教育干预。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专家利用存储于其头脑中的有关学习障碍的外部表现、症状性质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知识,通过适当的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匹配,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个过程正好与专家系统“知识+推理”的问题求解过程基本一致。因此从理论上来看,可以采用专家系统对儿童学习障碍进行诊断。

专家系统技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已逐渐成熟,并日益渗透到教育领域。从专家系统出现到现在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专家系统相关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专家系统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获取、知识表示、推理模型的建立、推理策略、控制策略、冲突消解等方面都有系统地研究。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系统被成功应用于教育领域与医疗诊断领域。

鉴于目前教师关于儿童学习障碍诊断方面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把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运用于学习障碍领域,用诊断专家系统来解决学习障碍的诊断问题,将对儿童学习障碍的诊断工作提供具有非常意义的帮助。因此,开发一款既具有专家知识,同时又能以专家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儿童学习障碍诊断专家系统就显得日益必要与重要。儿童学习障碍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将不仅对学习障碍儿童的诊断与教育干预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为学习障碍的理论探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供有益的借鉴,也为进一步更好地实施研究因材施教和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工具性的支持。

三.儿童学习障碍诊断专家系统的推理模型设计

专家系统有不同类型,其中诊断专家系统的任务就是根据观察到的数据推断出某个对象机能失常的原因。鉴于一个专家系统所拥有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专家系统的性能,知识表示方法往往直接影响到专家系统的能力和问题求解的效率,因此知识表示方法对于诊断专家系统的推理性能和推理效率是至关重要。虽然截止到目前已有很多关于专家诊断推理模型的研究,但不同的领域、不同的问题,其知识的特点和推理控制策略不同,就有不同的推理模型。推理模型的恰当与否决定了系统推理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有必要结合学习障碍诊断领域知识的特点、专家问题求解的思维过程和推理过程的特点,开发出适合于学习障碍诊断的推理模型。

由于儿童学习障碍诊断知识本身所具有的模糊性、随机性与不确定性,与其有关的证据(事实性知识)和推理规则大都是不确定性知识,所以需从不确定性初始证据出发,通过运用不确定性的知识进行推理。也就是说,建构儿童学习障碍诊断专家系统的推理模型必须建立在不确定性推理的基础之上。

根据IF-THEN的结构,对儿童学习障碍诊断知识进行表示的过程如图1。首先辨别儿童学习障碍诊断问题的实质,将学习障碍问题知识化为一系列知识;其次,概括儿童学习障碍诊断知识表示所需要的关键概念及其关系,把有关关键概念与信息流等变换为正式表达,即知识的概念化过程;接下来通过概念的形式化确定儿童学习障碍诊断知识的数据结构的组织形式、通过形式的规则化将知识转换为程序语言、通过规则的合法化确认儿童学习障碍诊断知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经过以上过程,学习障碍诊断中所用到的领域知识即表达为一系列规则。每个规则都使用IF(条件)THEN(动作)结构指定的关系,这些规则序列构成了系统的知识库。知识库中包含了领域专家的经验,使系统能够真正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知识库外,这种基于产生式规则进行知识表示的专家系统,还包括数据库、推理机、解释工具和用户界面四个部分。数据库是指事实库,在学习障碍诊断专家系统中,我们将所知的学习障碍的特殊情况或推出的事实性数据库和知识库中存储的规则的IF(条件)部分相匹配。推理机通过证明规则的IF部分,然后再搜寻知识库中的规则,也就是说,用来连接知识库中的规则和数据库中的事实并进行推理工作。人机接口即用户界面,用以实现专家或用户与系统间的信息转换。

据此即可设计出基于产生式规则的学习障碍诊断专家系统的推理模型。这一断模型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可分为诊断推理系统和用户接口两大部分,其推理过程如下。

1.用户输入症状

在系统入口首先由用户输入症状,进入整个诊断推理程序,并作为下面诊断推理系统部分运行操作的起点。在儿童学习障碍诊断专家系统中,用户输入个人症状后,系统自动将把输入的个人症状与专家系统中数据库进行初步匹配。

2.系统询问

系统在初步确立的领域范围内,根据相应的知识向用户提问。通过询问获取学习障碍儿童的有关症状现象,开始症状的诊断推理。这里要求系统能够实现语声、文字、图形或图像的输入。

3.模式匹配和置信度计算

在这个部分系统将根据提问用户的回答,用户的回答信息与专家系统中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模式匹配,并根据置信度传递算法计算目标的置信度。

4.推理

四.儿童阅读障碍诊断专家系统的开发

1.规则的形成

假设经过产生式知识表示过程,形成了以下的儿童阅读障碍诊断规则库:

RI:IF被诊断者把“视”与“祝”弄混TRUE

THEN该用户会搞混形近的字TRUE

R2:IF被诊断者把Q看成O TRUE

THEN她(他)学习拼音有障碍TRUE

R3:IF被诊断者写作错别字连篇TRUE

AND写字经常多一画TRUE

THEN该患者在识字上有问题TRUE

R4:IF被诊断者写作错别字连篇TRUE

AND写字经常少一画TRUE

THEN该患者在识字上有问题TRUE

依据匹配结果,将数据库中匹配的内容与规则库进行连接与推理操作,做出结论。一次推理工作完成。若有诊断结果,则系统将向用户呈现其所属的学习障碍类型,并向用户呈现此类学习障碍的相关信息、辅助治疗方法等。若未能诊断出结果,则系统将转入下一步选择。

5.结束

若用户选择Y,系统将会返回诊断推理的第二步继续提问用户症状现象,继续查找其他原因,再次进行诊断推理操作,直到儿童学习障碍确诊或遍历整个知识库。若用户选择N,系统将进入结束程序,终止操作。

R5:IF该患者认字与记字困难重重,刚学过的字就忘记TRUE

AND经常搞混音近的字TRUE

AND经常颠倒字的偏旁部首TRUE

THEN该患者在识字方面有问题TRUE

R6:IF该患者朗读时增字TRUE

AND朗读时不按字阅读,而是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阅读TRUE

AND逐字阅读TRUE

AND书面表达自己的意思非常困难,抄写速度慢TRUE

THEN该患者阅读方面有问题TRUE

R7:IF该患者朗读时减字TRUE

AND朗读时不按字阅读,而是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阅读TRUE

AND以手指协助TRUE

AND书面表达自己的意思非常困难,抄写速度慢TRUE

THEN该患者阅读方面有问题TRUE

R8:IF患者对于所看到

OR对于听到的刺激仅能掌握一小部分TRUE

THEN患者在行为反应上表现得不集中TRUE

OR无组织TRUE

R9:IR在辨析距离、方向时显得有困难TRUE

AND在理解时间概念时显得有困难TRUE

AND完成读写作业非常容易疲劳TRUE

THEN该患者行为方面有问题TRUE

R10:IF该患者在整理自己的书本、纸张、玩具时显得有困难,写字时很难掌握空间距离TRUE

THEN该患者在行为上有问题TRUE

R11:IF该患者说作文可以,但写作文过于简单,内容枯燥TRUE

THEN该患者阅读方面有问题TRUE

R12:IF该患者同一时间对所有的声音、人、事同时做反应,不懂得在同一时间对某一件事作反应TRUE

THEN该患者在行为方面有问题TRUE

2.诊断的过程

用户登录后并输入个人症状,在这里我们假定用户输入的诊断信息为:易出现错读。此时,系统将根据此消息跳转到阅读障碍诊断程序。系统根据判断结果跳转到相应的诊断程序,避免了系统的大面积工作。

下面程序开始进行诊断推理:

(1)系统将提问故障现象。

这时系统将会提问用户与阅读障碍有关的一些问题。如:系统“阅读是否有增字现象”;用户“有”即为:“朗读时增字”。接下系统会看数据库中有没有“朗读时增字”的资料。若没有,则系统将继续提问,这里我们设为有。

(2)模式匹配和之心度计算。

系统用数据库中的“朗读时增字”与知识库进行匹配,由前面的规则库可知,R6的前件有朗读时增字,则R6被触发。

(3)推理决断。

在这里系统将进行推理决断。由R6的前提条件可知还不能诊断出用户是阅读障碍。

(4)诊断出症状?

则这时系统的回答是“N”。

(5)有无其他选择

此时,若用户回答“Y”系统将返回去在进行重新诊断,但若回答是“N”系统将结束程序。假设用户的回答为“Y”,则系统将对用户进行重新诊断。我们假定下面的诊断都是触发了知识库中的R6规则,在经过一、二、三次,到第四次诊断推理之后,系统将用数据库中数据“朗读时增字、不按字阅读、逐字阅读、表达自己的意思非常困难”同时与知识库进行匹配,则规则库中的R6将被触发,此次的诊断推理系统将告知用户诊断结果“尊敬的用户,您在阅读方面有困难”。

篇9

观察是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出发,有计划有组织并比较持久地认识某种现象的知觉过程。由于人们在观察客观事物的时候,总是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也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观察力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人们的观察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培养和锻炼才得到发展的。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相应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把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灌输给学生,那等于使学生“闭目塞听”,必将阻碍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也必将影响教学的实际效率。

那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呢?本文拟从人教社《历史与社会》中的地理学科七年级上为例,对地理学科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作些初步的探索以求地理教学的实效性。

人教社《历史与社会》地理学科部分,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对自然景观图与人文景观图及区域地图的观察来理解和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穿插了大量的景观彩图与相应的各式区域地图,略数一下景观图达103幅,区域地图达69幅,说明其在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从观察的角度看,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这些图形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掌握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人文素养。下面以教材中的景观图与区域地图为例具体谈谈地理学科中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一、指导学生明确观察要有目的性

即带着问题与需求有选择地去观察客观事物。具有目的性是观察的特点。学生只有进行有目的性的观察,才能获得良好的观察效果,也才能使观察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教学七年级上综合探索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的“选择合适的地图”这框内容时,穿插了两幅地图:“图—11A”“图—11B”均为东南沿海部分省区与台湾省区地图,教学中为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有目的性,可提出如下问题:两幅地图中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也可以对观察力较弱的学生细问:①哪一幅地图表示的区域范围大?台湾省在两幅地图中内容的详略程度是否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②从两幅地图中你分别能了解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A,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图B,说说你的理由。如此等等,目的是让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的目的是明确:“在图幅大小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大,内容越精略。”因此,在学生明确了观察的目的任务后,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对象上,深入细致持久地进行观察,也就能对地理物象感知得清晰、精确、完整。学生的观察力是在逐步培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起始阶段可由教师提出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当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之后,就要培养学生的能够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因为,如果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依赖教师的指点,观察力还是不能得到真正发展的。所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事物的能力,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和长久之计。如教学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第一课,“大洲和大洋”中“人类的栖息地”这框内容时,其中穿插了“图2—3大陆与岛屿”自然景观图,并且在相应的位置上对“大陆、岛屿、半岛、海与洋”作了注记,可让学生自己提出观察这幅图的目的是什么。部分学生有可能认为这幅是让我们了解地球由陆地和海洋组成,陆地包括大陆、半岛和岛屿,海洋由海和洋组成。这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认识上,对图中隐含的信息尚未挖掘出来,可让学生进一步阅读教材与看图,进一步探究观察的目的。直到学生悟出这幅图是让我们对大陆、岛屿、半岛,海与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是让我们通过感悟具体的形象明确:大陆是面积较大的陆地,岛屿是面积较小,四面环水的陆地,半岛是三面环水的陆地,洋是地球上广阔连续水面的主体部分,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所以从长远的意义来看,培养学生独立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显得更为重要。

二、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把握观察的条理性。观察的条理性就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系统地观察客观事物,保证在观察时,不致产生紊乱现象,这对于提高观察效果和发展观察力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三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秦岭淮河分南北”这框内容时,教材穿插了“图3—30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抓住特征,由整体到局部地观察,通过800mm等降水量线,了解我国北方与南方降水量的差异。进而明确我国降水量大致呈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这一规律特征。再从局部观察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如台湾省等,最少的地区如土鲁番盆地等。这说明客观事物内部都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客观事物时,就必须根据客观事物的这一特征,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外到内或由内到外,由微观到宏观或由宏观到微观等方法,进行有条理地观察。这样,才能够正确、深刻,全面地感知地理事物与现象,获得系统有效的信息。其次,指导学生使用一些有效的观察方法。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中“巧用地图”这框内容“情境4”时,穿插了“图1—16A1962年的土地利用图。”和“图1—16B1999年的土地利用图”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幅地图时,可通过阅读图例运用比较法进行观察,同一地区从1962年农业用地面积到1999年的农业用地面积发出生了什么变化,并推测发生变化的原因,通过比较观察学生能很快发现,同一地区从1962年到1999年农业用地大量减少,而非农业用地大量增加。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大量增加。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归类观察法、综合对比观察法、细节观察法、联系观察法、推理观察法、列表观察法、一般到特殊观察法等等。教学时可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养成,因此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有目的性,选择性地观察地理材料中的事物和现象,掌握一些常用的观察方法外,还必须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有了兴趣观察事物时才会全神贯注,孜孜不倦,全身心地投入到观察活动之中,养成进行持久的观察习惯,克服观察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锲而不舍地将观察进行到底。此外,观察能力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还必须教育学生努力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有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对于事物的观察,也就会更加深刻,更能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发现更多的疑难问题,从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之所以要求在地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因为观察活动具有以下意义:

1.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人的思维活动,也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因此,通过观察活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既提高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观察是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地理学科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更加开阔视野,丰富经验和掌握知识,从而更有效地从事终身学习活动。

3.观察的目的是探寻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了解所观察的事物的特征,从而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4.观察力是一种能够看出客观事物那些本质特征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获得富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以探寻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掌握事物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进行发明创造活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些有效的观察方法,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活动,并形成一种良好的观察习惯,既能使学生终身受用,又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10

1.1研究对象。以安徽省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体育兴趣实际情况为研究对象,以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宿州学院为代表。

1.2研究方法

1.2.1访谈法。访谈不同系别学生和体育教师,了解公体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现状及所参与的活动项目,课堂上的体育参与情况,与体育教师进行交流,以充实本论文。

1.2.2观察法。观察公体部学生的课堂表现,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状。

1.2.3文献资料法。查阅和收集有关学校体育的开展现状,以及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完成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参考。

2.结果与分析

2.1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现状。通过各种途径的了解,从整体上看普通高校公体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学生在课上基本上能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能与教师相配合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通过观察、访问等了解到以下情况。

1、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参与的运动项目之间存在差异。其中,女生较男生来说较为被动。在运动负荷较大、竞技性较强的项目如篮球课上,男生积极性很高,积极参与体育运动,而女生在这样的项目中习惯扮演的是旁观者的角色;而在韵律性和表演性较强的运动项目中,如健美操,女生积极性很高,而有的选修了这门课的男生的课堂表现则比较消极,纯粹是应付课堂任务,有的甚至是不能完成课堂任务。

2、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参与的运动项目之间存在差异。如偏文科类的学院如文学院、历史学院、外国语学院的专业的学生相对化材、生科等理科类专业的学院较被动,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不高。

3、地域差异。对于某些体育项目蓬勃发展的城市来讲,有些学生从小就接触一些运动项目,由此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兴趣爱好,那么在上课期间他们也较其他没有接触过体育运动项目的学生更易于从事体育活动。如海南省的排球发展很火,主要由于它特有的条件和社会大众的推广,以至于这些学生经常带动班级内其他学生一起打排球赛,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学习与交流。

3、天气状况使得学生在学习兴趣和参与的运动项目之间存在差异。如天气较热情况下,女生相对来讲更喜欢躲在阴凉的地方而逃避运动,主要由于女生天生爱美的天性,而男生表现没有这么明显。

4、班级体育委员作用的充分发挥。一个能带动班级动起来的体育班委能够很好的帮助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如在体育课堂之外组织的竞争性、娱乐性的比赛或游戏等都能够有效的巩固课堂中所学的技能。

2.2影响普通高校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的因素分析

2.2.1教师因素

2.2.2.1教师自身的能力。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将产生一种无形的人格魅力,树立良好的榜样,激发学生去模仿,期待像教师出色。这就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内在的驱动力会使学生的兴趣持久不变。

2.2.2.2教学内容。学生对体育课是否感兴趣,还受课程内容的影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安排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自由练习的时间、游戏比赛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2.2.3对待学生的态度。因为体能、学习能力的差异,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会出现差异,有的学生学的很好很快,而有的学生则学的很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合理对待这个问题。对于学的快的学生要给予适度的赞扬,但同时要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以防其骄傲自满;对于学的慢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帮助,找出落后的原因,并找到改进与提高的办法,而不能一味关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忽视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2.2.2学生个人因素

2.2.2.1学生自身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一听体育课,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跑步。他们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对体育课产生了厌倦心理。还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在学生的头脑中始终是不太被重视的,尤其是在大学,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应付学校必须选择的公选课,选了也只是希望能顺利通过,不挂科,而没有真正的参与进来。在平常的时间里,公体的学生主要的时间都花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已经形成不会玩、不能玩的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

2.2.2.2性别差异。在体育课上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男女生倾向于参与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男生总是倾向于参加竞技性强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篮球。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学习兴趣会被调动起来,并且有着较强的参与热情,能够很好的促进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并从课中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而女生则比较倾向于参与运动负荷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她们喜欢轻松愉悦的氛围。

2.2.2.3选课盲目性。很多同学在选修体育课时,没有认真对待,对于运动项目没有清晰全面的认识,有的甚至是让同学代选,对具体情况一点也不了解,以至于在上课时,有些同学因为选了自己不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而缺乏兴趣,没有热情而表现的很被动。而有些同学因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因素,选了自己不能胜任的运动项目,因而无法在课中获得满足感,这也会大大降低其学习兴趣。

2.2.2.4意志品质薄弱。特别是公体部的学生,平时都是在“埋头苦干”。他们大多数是把重心放在本专业文化课学习上,每天都是坐着学习,再加上从小的舒适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没有经历挫折与磨炼,意志品质薄弱。而体育课本来就充满对于身体和心灵的磨炼。在这种情况下,这类学生将无法对于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其表现就相对被动消极。

2.2.2.4性格差异。内向型性格的学生表现比较羞怯、被动,学习兴趣不足,害怕在运动中遇到挫折。而外向型性格的学生热情活泼好动,在体育课中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兴趣浓厚,并乐于与身边的同学进行交流,还可以带动其他同学的热情,使得体育课的气氛活跃。

2.2.3学校因素。良好的体育设施等环境条件因素也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参与,如标准的田径场、松软的跑道、充裕的运动器材和等都能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如本来可能有些同学比较喜欢网球,但由于场地受限,学习不方便,就会退而求其次学习其它的项目或者有些消极同学就会胡乱选择,一旦选择不当,在体育学习中就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2.2.4其他因素。第一,体育委员,在课下也应该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或以班级为单位或以寝室为单位,或男生女生根据兴趣爱好的不同,分组进行的体育活动,可采用比赛性奖励机制也可主要为游戏性。

第二,一个全民健身的锻炼环境,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如果人人都形成这样一种锻炼意识、锻炼习惯,那么运动就会变成一种享受。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体育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每次重大国际比赛如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等重大赛事都会带来一段时间的体育热,即明星效应.如娜姐网球的夺冠,林丹羽毛球的夺冠等都使得这些体育项目备受追捧。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要求体育课的课堂效率有普遍提高,提高学生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兴趣是提高体育课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了解影响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更加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使学生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

参考文献

[1]季浏.走进课堂――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季浏.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王玉珠.试论学习兴趣是实施终身体育的关键基础[J].上海:山东体育科技,1994(2).

篇11

科学实证范式的基本假设是,教学艺术经验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进行精确的观察和测度,所获资料、数据可以进行分析、抽象和概括,其结论是具有普遍适用的范围和解释力的。这种范式特别强调教学艺术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重视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的运用,试图找到一些普适性强的方法技巧体系和可供选择的操作模式。

人文理解范式的基本假设是,教学艺术经验尽管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个体化的,具有主观性、不可重复性,难以进行精确观察和测量。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较多地采用内省观察法、个案法、现象学方法等,试图对教学艺术创造过程做出整体的、深层次的把握。

这两种研究范式都有其各自的价值,重要的是克服二元对立思维的局限,使二者保持必要的张力,实现其优势互补。在教学艺术研究过程中,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教学艺术的技术主义;二是教学艺术的主观主义。

教学艺术的技术主义;就是将教学艺术视为教学的技术、技能、技巧,单纯追求教学艺术的可操作性。固然,教学艺术创造离不开教学技能、技巧,并以此为手段,特别是在教学艺术创造的早期阶段,它对教学技能、技巧的依赖性更大。这譬如诗人遵循一定的既成的韵律格式做诗时,如果不了解关于作诗的法则规定性,不进行相应的作诗方法的练习的话,那么,无论怎样为内在的激奋和感情所驱使,无论怎样发挥旺盛的诗的想像力,诗歌创造都不能取得成功。但是,片面地强调教学艺术的操作,就会使教学艺术陷入机械主义的形式中,丧失教学艺术本身所蕴含的活力、个性、自由,把教学艺术研究引入歧途。艺术家若把精力过分地凝集于技巧,偏重于追求技巧效果的话,那就容易欠缺艺术固有的内在生命的翔实与火焰,使作品成为脆弱、枯燥而没有生命的东西。

教学艺术的主观主义,就是过分强调教学艺术的主体性、情境性和不可重复性,把教学艺术作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的确,教学艺术与主体的动机、信念、情感、经验、审美、个性等密切相关,但不能因此否定教学艺术的客观性、可测性和创造过程的普遍规律性。教学艺术并非是神秘不可知的东西。

2.教学艺术的应用策略

教学艺术论的理论体系及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教学艺术的基本理论、备课艺术论、授课艺术论、课堂管理艺术论和教学优化艺术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必须以哲学方法论为基础,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实践第一的观点。在总的方法论的指导下,教学艺术的研究可采用以下五种方法,即观察法、总结分析法、实验法、比较法和系统法。

关于教师要掌握的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具备渊博知识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共振共鸣,并产生较好美学效果的教学技巧。它是吸引学生乐学的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建议教师研究掌握其策略。

2.1要深刻把握教学艺术理论

通过教学艺术理论的学习,使教师认识到教学艺术是一种教学的理想境界,并自觉地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目标。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会增强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艺术的积极性,使其由对教学艺术的朴素认识过渡到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从成就与挫折中进一步培育和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2要发展创造性思维,找到教学艺术的“土壤”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莱伯乐认为,创造性是一个要求很高的概念。教师为了在教学中体现创造性,就必须首先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艺术的“土壤”,就是教师的较高的教育理论修养、渊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基本素质(如语言表达、动作表情、板书等)的合一。

2.3要养成审美能力,体现出教学美

篇12

2.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学的含义

生物是研究生命起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在日常的生物教学活动中,以一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作为载体,以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为依据,应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生物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个体性发展。如:调查法旨在倡导学生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训其实践能力。调查的内容可以是“校园内的植物种类”,也可以是本班同学某种生物性状如单双眼皮情况调查,学生有了参与调查的体验,进而对调查法加以运用,延伸扩展到对其他选题的调查。3.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学的选择原则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科学方法,其选择原则是:(1)从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生物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理论知识都是由无数的实验得出的,这就决定了每一个生物知识点都具有相对应的科学方法。学生学习不仅要了解生物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因而科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生物的具体知识的基础上。(2)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生物学知识对应的科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是每一种科学方法都适合生物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认知观和世界观,对于科学方法的概念还是不够清晰,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际的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方法的选择。

二、我国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1.对科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不够清晰

目前我国生物教师对于观察法、科学实验法、对比法等一般普通的科学方法较为了解,但是对于模拟比较法、假说法及想象与创新思维等方法则较为陌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就是科学方法。由于教师对科学方法的内容认识不到位,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建立科学完整的科学方法体系。

2.科学方法还处于自发阶段

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是凭其感觉和以往的经验应用科学方法。没有从教育心理学等方面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对于科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还处在自发操作阶段,没有很好地将科学方法和理论相结合。

3.科学方法的应用缺乏计划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虽然说初中生物教师对于科学方法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注意,但是没有相对应的理论作为基础,并且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失去了完整的体系,缺乏完整性的安排,在使用科学方法教育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三、科学方法及初中科学方法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方法

结合教育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常用的初中生科学方法包括:(1)观察法。就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和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考察研究,从而获得被观察事物现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如:观察花的结构。(2)科学实验法。为了达到一定的研究目的,应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等,人为地进行操作和改变客观物质和过程,以求进一步认识自然生物规律。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3)资料分析法。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4)比较法。将研究对象的现象个别部分、个别方面和特征进行比较,确定比较对象异同点的方式。这四种是较为常用的科学方法,还有数学方法、假说方法、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方法。

2.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学生的作用

新时期,教育有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极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生物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的教学内容,生物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生物生存需要的因素做出总结,再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及开展实验,让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讨论。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其实很普通,并非只有科学专家才可使用,还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对于学生而言,在观察生物表象、认识生物形成和构建、了解生物规律及分析解决实际的生物科学问题的过程当中,所有的认知结构及相关生物知识和方法都和科学方法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3.科学方法教育对于教师的作用

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积极地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针对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和单元内容作出详细的科学方法目标,并且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把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初中生物的教学活动中。如,植物的绿叶在光照作用下制造有机物的教学,生物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找出可进行试验的素材,比如天竺葵,其他植物也可进行实验。但是菠菜叶是不可以进行的,因为其不可积累淀粉,所以不能进行相关实验,所以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教师需要做足功课。

四、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意义

篇13

在继承和吸收前人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创新理论及现代教学思想,探索改革健美操教学方法为在健美操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开辟一条新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沈阳航空学院2004级健美操专选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两个自然班,将具有体操、舞蹈、武术训练经历和经常参加健身房锻炼的学生剔除,组成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两组学生基础均无显著性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查阅了有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创造心理学、创新教育等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获取本研究所需实验数据,在实验的前、中、后期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拟请体育理论和健美操专家对问卷所进行了可行性分析。问卷信度检验采取了“分半信度”法进行检验,用“斯皮尔曼―西朗”(Spearman―Brown)公式校正求得信度系数Rs=0.911(P

1.2.3 实验法 本研究采用组间对比的教学实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创新式”教法和传统式教法进行为期36学时的教学实验,通过对学生问卷调查、观察记录、和测评等方法,获取研究所需数据。

1.2.4 观察法 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创新式”活动进行观察记录,获取研究所需资料。

1.2.5 专家访谈法 访问了体育教育学专家9位,健美操专家4位,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创新式”教法结构及特点 健美操“创新式”教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创新的教法;二是学生创新的学法。其构成见图1。它具有综合性、全程性、师生关系的互动性、教学氛围宽松性的特点。

2.2 小集体合作方式对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的作用 健美操“创新式”教学,在学生的创新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采用小集体合作的教学方式,其教学主体的活动方式(图2)。在“创新式”实验教学的第二、三阶段,每次课都安排不同内容的小集体合作活动,例如:补充成套练习、队型发散练习、以及自编操练习等,教师导演,学生以小集团为单位进行创新活动(图3)。

通过小集体合作方式的练习活动,学生的团体意识增强了,根据表1的调查统计,实验组大多数学生认为小集体合作练习方式是创编健美操的最理想方式,能够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这种练习方式,可互相激发同学间的创编思路,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不具备的品质。研究发现,在小集体合作中的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学生讨论程度越高,更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调查还发现,实验组参与创新活动的小集体分成领导型与民主型两种类型(表2),从中可以看出领导型小组由于学生参与程度低,明显感到时间不足,对编排的满意程度也较差。而民主型小组的学生参与程度较高,时间也较充足,满意程度也较领导型高。

2.3 “创新式”教法对培养学生创新动机的作用 据对大学生的实验课前学生学习健美操课的主要学习动机的调查来看(表3),学生以提高体育素质为主要动机的高达78.33%。而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能力仅占总数的20%。由此可见“创新式”教法的实施,首先应从转变观念、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参与意识人手。通过一个学期36学时的创新式的教学活动,在实验即将结束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参与创编动机进行了调查(表4)。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生参与创编动机差异最大的选项为“与其他小组竞争”对照组与实验组相比具有显著意义;其次是“满足教师要求”选项上对照组相对实验组同样具有显著意义。可喜的是实验组在这两项上的选择系数为1.28和1.33,均大于对照组的0.78和0.94,从而说明“创新式”教法促进了学生创新的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的转化。

学生内心往往有希望表现自己的愿望,这是人的本性,但往往是信心不足,而在自主学习中表现出一种冷漠。尤其是女大学生由于怕带操效果不好,怕同学笑话更不愿意出头露面。“创新式”教学中的角色体验实践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都有自主实践的机会,教师对他们所获得的每一点成绩都及时的鼓励,并提出希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逐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的发展。

2.5 “创新式”教法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 通过“创新式”教法及其活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调查(表5),实验组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增强了创新的意识与信心,占实验组总人数的86.67%,而对照组只有33.33%的人有同样的感受,两组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P

2.6 “创新式”教法对学生体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根据调查,学生的体育创新思维活动,仍以模仿为主要形式,见表6。通过对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程度与对创新结果的满意程度的调查统计来看(表7),参与创新程度较差的学生对于模仿别人的动作更感觉新鲜和满意。这与学生的基础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创新必须基于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与其相反,参与程度较高的学感觉满意的比例较低,从此体现出,“创新来自于主体不满足现存状态,而对新的未发生状态的探求。”经常自己创编动作,参与程度较高的学生更易产生不满足,正是这种不满足才产生出创新的动力。

2.7 “创新式”教法对学生体育创新技能的培养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在实验最后阶段,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均进行了4×8拍的march步伐的创新技能的活动,并由健美操专家小组根据实验前后测创新动作评分标准进行评分(表8),表明“创新式”教法促进了学生创新技能的形成。调查显示(表9),参与程度高者,动作经常被采纳的学生有66.6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创编健美操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而偶尔被采纳的学生只有17.6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提高,从没被采纳的学生则为0。说明创新技能的提高与学生的参与创新活动的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参与程度越高,创新技能提高的幅度越大。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你好,需要期刊咨询服务吗?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24:00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客服服务
期刊咨询
订阅咨询
投诉留言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