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健康教育评价标准

篇1

新一轮基础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评价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多年来,体育教学评价理论和方法一直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评价方法,分析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评价目的认识存在偏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的目的应该就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认识不足,为了评价而评价,认为评价就是考试,而学生考什么就练什么,把教学评价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对待。

二、体育教学评价方法和标准缺乏科学性

在大多数中学里,体育教学评价还是使用期末终结性考试评价,强调绝对性评价,一般放在学期的期末,如身体素质测验、体质测试等技术技能的成绩评定,不重视甚至完全放弃以学生发展为参照标准进行评价,每个学生成绩评定都是采用统一的标准,过多强调的使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略学生在身心等方面存在的个性发展不同和个体间的差异,忽视学习过程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这样,就会导致两种情况,一方面有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虽然经过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还是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求,积极性受到打击;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天生具有运动天赋,体育成绩较好,上体育课敷衍了事,态度不积极也能取得好成绩。

三、体育教学评价内容单一存在局限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推行,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学习评价内容包含了体能、运动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以促进学生在身心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过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能和运动技术技能的评定,造成考核与体育与健康课程培养目标不一致,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认识、态度、情感等考核不重视甚至不考核。

解决体育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不断更新评价理念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不仅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还要形成体育与健康的仪式,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真正实现身体、心理和社会的整体健康目标。因此教学评价要围绕着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制定,建立全新的体育教学评价指导思想,建立一个有效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学生全面反正的指标体系。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上既要关注学生体能、运动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的评价,淡化考评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彻底根除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考试弊端。

二、关注个体差异,重视综合评价,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

篇2

1.2干预方法对选择对象的腹部手术就诊人群,开展不少于5min的健康教育活动。采取相同内容的问卷调查法,测试健康教育前后的有关知识和提高水平,提升腹部手术患者的手术适应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降低并发症。

2树立腹部手术病人健康信念

2.1心理状态①能表达自我感受(向护士,家属及同事诉说);②对手术及治疗信心;③对家属依赖性;④对医护人员依赖性;⑤对出院后社区医疗服务信任感;⑥参与制定术后恢复计划。

2.2健康信念①寻求手术后康复信息的意愿;②寻求手术后康复知识学习的意愿;③寻求术后活动方式(如早期下床,功能锻炼);④愿意接收各种手术康复功能锻炼。

2.3健康行为①寻求控制疼痛的方法;②伤口自我监测;③定期有效咳嗽;④主动早期活动(床上,下床活动);⑤保持口腔卫生;⑥沐浴,更衣及上厕所(病情稳定情况下);⑦配合药物治疗计划;⑧合理选择手术后营养食品的摄入;⑨康复与功能锻炼。

2.4制定规范的腹部手术病人护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为使健康教育工作能达到科学化管理水平,规范,统一和协调护士健康教育工作,促使健康教育有效进行,必须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建立健康教育评价标准对保障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获取最佳健康教育效果,提高病人满意度具有较好的指导和管理作用[1]。在制定腹部手术病人护理健康教育评价标准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标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标准性,建立以健康教育“知,信,行”为理论依托,以一般评价标准与具体评价标准构成系统框架,以标准化的教育内容作为标准的主体,经过不断的论证,修改,制定出相对完整的评价标准系体,达到规范,统一,起到指导和监督作用.调查资料表明,护士认为制定的评价标准具有质量控制和管理的作用,评价标准的内容科学,完整,规范,对临床有指导和管理作用。

3术后指导

①术后您将常规禁食、留置胃管、尿管、腹腔等引流管,请您注意引流管勿压、勿折。我们会定时去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等,在此期间,我们会根据病情给您做口腔护理、会阴擦洗等护理。②术后会给您吸氧及保肝等治疗,适量补充血浆和白蛋白,以提高您的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③术后平卧6小时后,我们帮您取低半卧位,要避免过早活动,以免引起肝面术后出血。④您要学会二次咳嗽,即您深呼吸后用力将痰咳至咽部,第二次将痰咳出,我们将协助您翻身和拍背,增加咳痰的有效性。如果疼痛可用双手挤压伤口两侧,以减轻刀口张力,减轻疼痛,千万不要因为怕疼而拒绝咳痰。⑤我们可能会定期静脉取血复查肝功和各项生化指标,以利于对术后病情的观察和治疗,请您理解和配合。⑥在您排气拔除胃管后,您可进少量水及流食。3~5天后可进低蛋白,低脂肪易消化饮食,我们会根据医嘱及时给您做饮食指导。

4结果

篇3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始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加之教育部门也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有条件的大、中、小学校相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课堂教育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即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了学校教育。为了能使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系统、规范地实施,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通过行政手段大力促使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机制和手段并不完善,选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来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检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针的有效实施情况,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反馈信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改进,激发和强化教师的工作动力。本文主要探讨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业成就评价,因为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是课程与教学评价中最核心的、最基本的活动。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概念界定

学生的学业成就,是课程与教学评价主要对象之一。学生的学业成就指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通过测量和评价衡量出来的学生个体所取得的学习结果就是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它强调这种结果是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中获得的,是学生学习学校教育所提供的课程所取得的成就。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就是一个有目的的收集关于学生在达成课程标准的要求的过程中所知和能做的证据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就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的收集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信息,包括平时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最终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并对这些信息整理、统计、分析,以此来考察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教学效果对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所发挥的作用,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依据。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标准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目的

评价目的制约着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必须符合评价目的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目的是:(1)完善课程设计。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评价,可以发现课程设计的优劣之处,为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提供依据。(2)改进实施环节。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评价,可以看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欠缺和作用所在,为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提供依据。(3)促进教学实施效果。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的评价,来了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对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为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改进课程的依据。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的广度和深度

广度和深度必须分别符合学生的心理变化范围和年龄水平。广度包含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还有心理障碍、人际关系、生活适应问题等。深度包含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状况的群体特征与个体特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标准的具体明确性问题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乐于工作学习。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特征。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是教育学生知、情、意等心理过程和个性变化发展的过程,因此,评价时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避免进行结果性评价。评价方法的选取要综合考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目的、广度和深度,评价标准的具体明确性问题。在过程性评价对象方面,要重视评价学生心理的自我成长和情绪控制,在过程性评价主体及方式方面,要综合考虑学生自己、同学、家长、老师的综合评价,在过程性评价结果的呈现和处理方面,都要有呈现,不能简单的相加,在过程性评价的手段方面,质化评价结合使用量化评价。

综上所述,本文在此提出六种方法:(1)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袋评价法,教师依据教育目标与计划,让学生持续一段时间主动收集、组织与省思学习成果的档案,以评定其努力、进步、成长情形等。依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目标与计划,让学生持续一段时间主动收集、组织与省思自己近段时间的心理成长,或者心路历程,将其写在卡片上并制成档案袋,以评定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2)问卷调查法,一种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将要调查的内容,并且设计成问卷,让受调查对象来回答,借此收集研究所需材料的方法。(3)情境式评价法,通过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完成操作任务,来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方法。(4)协商对话式评价法,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地通过协商对话的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进行评价。(5)访谈评价法,一种质化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巧性,可以比较深入地了解相关的信息,增强研究的说服力。(6)心理测验评价法,运用科学的心理测验量表,测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诊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从而收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业成就评价信息的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之前与之后的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测验对比,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课程教育前后的变化内容与程度,检验和评判学生心理能力发展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年以来一直关注的问题。在理论领域,不少学者从观念、目标、内容、模式、途径、功能、机制等方面对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目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还不多。在实践领域,尽管人们一直在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问题,但主要是依据社会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进而得出结论。也有一些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能否进行评价提出质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能仅凭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所形成的能力或者是当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来判定,有些影响要在学生毕业后甚至在其一生中的职业生活、公共生活、婚姻家庭生活领域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本文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并试图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确立一个评价标准体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是解决实效性问题的关键。从概念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概念界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依据、方法、对象、内容和本质,其中,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依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是评价的方法,评价的对象是大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的吻合度。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卓有成效的,能得到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否则,只能得到消极的、否定的评价。

在实效性评价中,评价标准处于中心地位,无论是评价体系的确立还是具体的评价过程都离不开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是否可能,关键在于有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实质性评价,确立科学的、理性的评价标准。二是动态性评价,确立动态的、发展的、历史的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质性评价是指依据科学理性的评价标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概念涉及到三个要素:评价标准、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其中,评价标准是评价的尺度和基准;预期目标是通过系统的理论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运用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显性效果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身上发生的现实的可测、可感、可知的效果和变化。在这三者之中,评价标准是预期目标和显性效果是否契合的依据和根本。实质性评价要求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这一标准应该是科学的、理性的,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变动不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动态评价是指依据动态的、历史的评价标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标和隐性效果之间的吻合度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隐性效果是与显性效果相对的一个概念,隐性效果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所产生的潜在的、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和变化。人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或显性或隐性,有的影响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表现出来,有的影响虽在眼前没有明显体现,但却伴随学生一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贯通、辩证统一的。实质性评价强调了评价标准的稳定性和科学性,重在当下,而动态性评价则突显了评价标准的历史性和发展性,面向未来。实质性评价让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即刻效应,而动态性评价则让我们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恒久生命力。实质性评价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是对学生进一步进行动态性评价的前提,没有实质性标准,动态性评价是不可靠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动态性评价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发展的开放式评价,若只有实质性评价而不进行动态性评价,则不符合学生思想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机械性的、封闭性的评价归根到底不能真正反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只有将二者辩证、合理地交融,才能形成一套科学而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只有确立了科学理性而又动态发展的综合性评价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才有可能性,割裂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作出科学而可信的评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综合性标准

1.政治标准

政治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首要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就是以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教学效果,更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才能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重任。因此,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在确立评价标准时首先要确立政治标准。大学生应该具备相应的政治素质,具体表现为三个“必须”,即必须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信仰;必须真学、真懂、真信,从内心深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实践中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毕生之奋斗目标。政治标准既相对稳定,又与时俱进,这三个方面的政治标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在未来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对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毕生的要求。

2.知识标准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还必须确立知识标准,考察学生对理论的把握程度。理论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它不仅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而且自身也是一门科学。自创立以来,就以其自身恒久的理论魅力征服了世界各地的理论家和学者,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马克思都有大量的追随者,他们倾其一生,学习、研究、发展理论,为理论永葆青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理论是科学,其内容具有科学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有一个知识层面的考量标准。如果对理论的学习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去认真学习理论课教材内容,不去读经典、读原著,深入学习原汁原味的著作,那我们对马克思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真学了,才能谈得上对的认同和信奉,才能真正以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是多样的,其中,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传授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并掌握理论知识。应该说,知识标准是富有理性和科学性的标准,具有可测性。即使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知识的考量仍是必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知识标准主要是看他们对理论的了解、掌握程度,对教材体系内容的掌握情况,对经典著作掌握的程度。当然,知识的掌握不是全部,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还要确立能力标准、品德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和行为标准等。

3.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它以知识标准为前提和基础,同时又高于知识标准。知识标准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能力标准则是要回答怎么做,即如何以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能力标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师应该在对学生知识背景与思维水平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程的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领会思想的理解力;学会认清是非的分辨力;学会在价值多样性与各种机会中找到适合自身特点与发展需要的选择力;学会在竞争中调试自身心理的平衡力;学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良好相处的协调力;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竞争力等”。[1]根据这一理解,学生的能力包括理解力、分辨力、选择力、平衡力、协调力、竞争力等,另外,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是很重要的能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过程,能力的体现也是一个过程,学生的能力既可以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得以体现,也可能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活、与人交往等的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且,人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能力标准是实质性评价标准和动态性评价标准的辩证统一,既是科学的、理性的,又是动态的、发展的,对学生能力的评价应该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4.品德标准

品德标准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的核心标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就是借助课堂教学、网络、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的载体和形式,向大学生传授理论知识,以培养、锻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并最终以坚定的信念、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呈现的活动。品德标准是内在的,个体优秀的品质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强大的惯性力量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并在个体的行为习惯中得以表现。

对于大学生的品德评价,可以从社会生活的三大领域即公共生活、职业生活、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维度,对大学生在这三大领域中的道德表现进行评价,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则主要涉及社会公德、恋爱道德、家庭美德等层面,也可以从道德所涉及的几类关系来进行评价。一般来说,道德主要涉及四类关系,即人和超自然存在物(如上帝)、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应地,主要有宗教道德、自然道德、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宗教道德是一种特殊领域的道德,关乎人对上帝是否讲道德,就是调整人和上帝之间的关系的,是无神论的,因此,宗教道德我们不予讨论。个体道德主要是调整个人同自身的关系,涉及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良心和信念。一个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良心和内心信念,就是道德的,是对个体自身的一种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是对个体自身的一种恶。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是道德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贯穿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两大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关注最多的两大领域。自然道德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讨论人类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是否存在伦理关系,如果存在,人对自然伦理义务的道德根据何在,人类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人类是否要承担对自然的道德责任等问题。社会道德则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讨论人们应该如何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合乎道德地对待他人。

由此,我们既可以以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中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为标准,也可以以处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为标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评价,从而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

5.心理健康标准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进行评价必须确立心理健康标准。保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在大学,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和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学生走到一起,环境的变化、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对校园的冲击以及青年大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所具有的身心特点和规律,都使得大学生成为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特殊群体。心理问题在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问题往往具有内隐性、长期性、危险性的特征,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疏导和心理辅导,心理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不经意的一根导火索也许就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求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确立心理健康标准,既要考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等情况,也要考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评价过程中,可以设定一些具体的评价指标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定。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结果,可以把大学生分为心理健康群体、心理亚健康群体和有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体,分类建立起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在抓好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把握住重点人群,跟踪了解他们的思想轨迹,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走出阴郁,走进阳光。

6.行为标准

行为习惯标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最高标准。无论是政治方向的引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是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的保持,最后都要以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诸多评价标准最终是在行为中得到了统一。古人所说的“知行合一”、“慎独克己”、“内圣外王”的修身方法最终也都是把道德修养的落脚点放在行为上。评价一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取得实效,考察该校学生是否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仅有理论认知是不够的,还要看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在重大事件面前所能采取的行动。能力、品质和行为是内在统一的,能力和品质是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前提,道德行为则是能力和品质的外在体现。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再外化到自己的行为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行为标准也是一个动态的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学生品德的塑造和行为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它的显现是一个过程,具有长期性、滞后性、渐进性。对在校大学生而言,行为标准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学习、生活、与师生交往、恋爱交友、参加社会实践等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要求,对毕业后的学生而言,行为标准主要体现在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毕生力量,而这更为根本。正如一位学者所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最终衡量标准,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学会了、真懂了、真信了,看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2]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政治标准、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品德标准和行为标准等六大评价标准,每一种标准既是科学的、理性的,又是发展的、动态的,体现了实质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的统一。这六大标准彼此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的标准体系。这一评价标准体系的确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提供了依据,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篇5

心理学家荣格早在20世纪中叶就告诫世人要警惕心理疾病这一人类最大的敌人,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教育可以视为是对此警告的一种回应。从1999年教育部13号文件颁布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内获得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课程化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发展趋势,并引发了一系列热议、争论和辨析。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进程

回顾心理学科的历史发展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推进,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既是一个显性的发展趋势,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论的过程,还将是一个长时段的发展经历。课程化进程要想趋于平稳,管理与评价是必须要涉及的两个重要层面,而这也恰恰是当前的课程化进程中并未受到重视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建设成为发展趋势

近些年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成为区域研究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研究,逐步界定相关概念,并移用课程的基本要素来分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结构框架等重要组成部分,即试图基于理论去描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应然状态;二是区域和学校通过实验,探索课程化的实施阶段和相应措施,即试图通过个性化的实践,探索在不同条件和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实然状态;三是有的区域通过文件提出了课程建设要求,即进行课程化的制度保障建构。

为使描述系统易懂,笔者将上述三种状况分别称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理论研究、实践推进和制度构建。

先来看理论研究部分。有的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由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相对独立的课程组成的,课程化能够使课程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实际出发,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方案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心理能力,使之学会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发挥潜能,促进人格的完善(张微,郑梦涵,2009)。也有研究者呼吁,要通过行政手段,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李黎,2010)。还有研究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原则进行了详尽分析,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性目标应侧重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预防性目标是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心理问题,使其懂得如何去改变和纠正不健康的心理,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对学习和人际关系作出适应性调整,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适当的生活方式(邓如陵,2006)。

再来分析实践推进部分。有的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余永范,开元学校,2010)。有的部门,如辽宁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已成为必然要求,重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并明确提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将“微笑每一个、智慧每一个、个性每一个”作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小班化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中架构起以合理有效开发心理潜能为发展方向,以情感教育激活每一个学生的心理、提高学习效能为诉求,以多元智能活动为途径,以培养快乐、自信、健康的学生为主旨的小班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有的学校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来开发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表,规定课时(江苏昆山市高科园小学,2008)。

明确提出课程化制度构建的地区较少,其中有北京市等。如北京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行动计划》(2005~201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创设条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或选修课。”

理论研究、实践推进和制度构建的三头并进,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二)课程化建设过程中彰显的种种问题

尽管课程化成为发展趋势,并在研究、实践和制度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建设进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定位依然模糊。尽管文件已经明确,不能以德育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以品生、品社等学科进行替换,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价值领域到底是什么?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存在空间和呈现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目前并没有得到明确。如有的研究者就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是价值中立的,只关涉学生的实际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而不关涉价值观的导入。有的研究者则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传递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也要传递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重视积极正确的传统价值观的传递。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学校依然处于边缘化位置。因缺乏相应的管理和监督体系,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有方案不执行,有目标不落实,敷衍了事,即便安排了固定课时,也经常被占用,师资变动快,敲边鼓不深入,随意性强,尤其在初、高中,更是被淹没在考试导向的学校教育氛围中。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严重削弱。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里明确提出了四个关键词“提高”“开发”“培养”“促进”。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区域和学校仅仅关注已经产生了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的学生,体现的关键词是“查找”“矫正”“干预”和“排解”。这就严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

第四,部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依然突出。有的地区以国家课程的学科建设模式来引领当地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构建学科取向的课程体系,强调系统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大一统的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势必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需求,学科化倾向伴随的是知识化教学,这种方式明显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性质,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以个体发展取向为主,以活动为中介,通过让学生参与、体验与感悟,认识自己,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第五,实施中的注入式依然突出。有些学校授课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式,教学中的注入式依然突出,即便设计了活动,但由于教师的过分主导,学生只能围绕预设的目标转,配合活动的进行,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内在的兴趣和力量,即通过不断的察看和反思,来预防、克服和排解心理问题,开发心理潜能。

造成上述问题的成因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有着一般性课程建设的共性,从课程出发细致分析上述问题的话,笔者发现,有些问题是因为当前对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的忽视而导致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虽然一个良好的课程管理体系是课程设计、开发、实施等层面能够有效衔接、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也是课程从文本化的标准或者《纲要》到一线实践减少课程衰减的重要保障,但是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经常被形式化或者忽视,因此,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作用进行界定和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管理主要指向制度、目标、规程、行为、环境,其作用应该包括如下几点:

(一)制度体系的健全化

制度体系的健全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制度文本的制定与下发,设置明晰的管理框架;二是构建市、区、校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市教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统筹规划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培训方案及考核办法,并定期到各区县及学校进行指导;各区县教委必须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有专人负责。各区县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配备专职人员,并有专项经费;学校要建立由校领导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参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

(二)课程目标的明确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预设目标是课程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课程管理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但这并不能直接挪用为课程目标,各区域还应该对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解读和细化,建立起符合本区域教育现状的课程目标体系,从而使得课程管理有参考和依据。

(三)工作规程的明晰化

有了制度框架和目标体系,下一步就要有一个明晰化的管理工作规程。一个明晰的管理工作规程主要包括管理对象的概念界定、价值领域确定、管理的基本任务和实施方式等,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效运行的保障性制度和规范。

(四)教学行为的科学化

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题教育不同,有一门积淀深厚、框架齐全的心理学学科作为依托,这使得它有了相对独立的学科价值和意义。比如美国设置有关社会学、心理学课的公立学校高达77.1%,一些学校在社会学科的选修课中开设了心理学课,如《心理学入门》《文学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这些选修课一般在11、12年级开设。英国中小学也为学生开设了《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中小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允许心理健康教育有学科关注,但绝不能学科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不是心理知识的传授,而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心理体验,重情感目标。教学行为的科学化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要符合情感目标的实现路径和方式方法。

(五)设施环境的改良化

实施环境也是课程管理的一个重点,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进程中实施方式和手段非常丰富,既有隐性课程,也有显性课程,既有课堂教学、讲座,也有辅导报告、个体治疗,还有学科渗透,这就需要一定的设施环境来支持和促进。特别是隐性课程,因为它需要借助环境来实现育人的目标,对设施和环境有一定的要求,如展板、标语、学生相关作品的摆放等要有艺术性和美感,让学生在心理放松和愉悦的状态下有所收获。

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环节,也常常是课程发展的掣肘因素,因为它常常被忽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管理有寥寥数语的描述,但并未涉及评价。《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对评价有些描述和规定,后面将详述。从课程角度出发,课程评价主要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学生评价,前者包括对课程规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层面的评价;后者包括学生对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

(一)基于制度文本和教育环境,尝试构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

如果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规划、开发和实施,那么需要有自己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这里提到的所谓制度文本是指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所谓教育环境是指当地的教育实际。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按照“积极推进、实事求是、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原则,划分三类区域: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暂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和边远地区,分类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就客观决定了各地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方式和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课程的评价标准也有所差异。

有的学者提出基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需要,要设立评价标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以指导纲要为评价蓝本,并从目标取向、学生对待、运作形式、师生地位等八个层面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标准(刘华山,2006)。也有研究者提出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及各学科课程渗透的情况;心理辅导室或咨询室的基本建设情况;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的开展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等。同时,学校心理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工作、校园环境建设,学校的心理氛围也应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的范畴(廖全明,2008)。《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制定并逐步完善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标准与评估方法。考核评估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并设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指标。

笔者认为,从制度文本和教育环境出发,评价标准的设立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以《纲要》为依据,即评价标准必须由《纲要》所明确的目标、任务、内容、途径、方法延伸而来;二是要因地制宜,即根据当地所选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途径,构建与教育实际相符合的标准体系。

(二)基于课程类型的考量,利用现有课程评价与审批制度,严把内容关

目前,除了学校内部安排的各种媒体宣传和讲座以及各类咨询活动外,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载体得以实施。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既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教材,也有各学校自编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讲义(或校本教材)。地方教材方面,北京市有一整套的申报、受理、审查、批准、反馈地方课程教材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有明确而严格的审查标准;校本课程方面,北京市有较为成熟的学校规划、申报,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审核、备案制度。这两套制度体系不但涉及到了行政审核,也涉及到了内容评价。目前,北京市已启动课程改革固化成果(包括教材类)的评优工作,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可能会进入评优体系,这样一来,北京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这一关就形成了环环相扣的三套体系相互作用的现状,有力地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和适宜性。

(三)基于学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最基本场所,一套清晰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学校规范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把手。

基于学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几个主要环节:一是要基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类型,审读区域评价标准,并解读细化成本校的评价标准。二是初步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即将评价标准中的要素分类编入指标体系。三是进一步确定指标体系各级目标、子目标的权重,根据评价标准的重点对相关目标赋权重。四是试用与修订。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以后,可以在某个年级或者班级进行小范围试用,以判断子目标是否合理,所赋权重是否科学,根据反馈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订。五是确定、解读和培训。确定好评价指标体系后,需要有一个解读性文本供教师参考,而且相关的培训活动需要跟上,培训应主要涉及指标体系框架的形成、评价实施的基本方式及具体方法等。

(四)以过程性评价为重心

从课程评价的实施过程来看,课程评价可以分为起始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三个部分。起始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学生进入新的教学活动前的学习准备情况,目的在于准确把握学情;过程评价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目的在于收集有关学生与教学活动的信息,经过分析来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课程目标;结果评价则是指在一门课程结束或一个教学方案结束时所进行的评价,也被称作终结性评价。这三种评价的指向和服务对象不同:起始评价指向未进入课程的学生,服务对象是教师;过程性评价指向课程学习进程中的学生,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结果评价指向已完成课程的学生,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的是无数个瞬间中的学生,关注的是心理发展和变化脉络,因此,在评价中应该以过程性评价为重心。此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或者实施效果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明显表现出来的,过分关注结果,常常会失去最佳的评价时机。再者,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随机性,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时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良好结果呈现,这个时候特别需要评价的跟进。

(五)要突出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

之所以单独提出要突出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原则的引领;二是笔者对心理健康教育根本价值的解读。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原则见仁见智,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原则有: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成长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在活动中独立思考、体验、感悟,使学生自助、自立、自强。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处理好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以发展为本,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学校应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差异性原则――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及时了解和发现不同年龄和不同环境下学生的个别问题,将群体教育与个别化教育、疏导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采取有效的辅导措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主体性也好,发展性和差异性也好,都切实说明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学生实际需要和发展的不一致性,覆盖全体学生的评价无法揭示个体的实际状况。在当前中小学班额较大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进行自我评价,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说到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每一个学生能够成为心理健康、思维活跃的主动学习者和自我管理者。当一个学生真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的发展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他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得到体现。主动学习、自我调控和管理都需要技巧和方法,而自我评价恰恰能提供这些。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作为一种尝试有了很有价值的探索,但是管理和评价因素的或缺却使得这些探索不够完善。我们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和推进,弥补或缺的因素必将会使整个进程更加顺畅。

注:此文为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课题”课程教学专题组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李黎.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J].社会科学战线,2010,(3):269~271.

[2]张微,郑梦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原则[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9).

[3]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

[4]詹浩波.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化管理[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0).

[5]王新梅.国外、港台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大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1,(4).

篇6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水平五或水平六)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数的框架。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强调在评价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具体评价内容如下:

1.体能的评价。体能主要包括与运动技能有关的体能和健康有关的体能,《课程标准》更强调对与健康有关的体能进行评价,可以从学习目标中选择几项体能进行评定。在对学生的体能成绩进行评定时,可参照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结合学生的个体基础与进步幅度进行体能成绩评定。另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考核项目。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高中体育教学评价强调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以及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情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行的选项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运动爱好在学校确定的范围内选择运动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

3.学习态度的评价。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要树立学生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把这种学习的态度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成绩评定的重要内容。那么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与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等。可从能否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能否积极投入健康教育活动、等几方面进行学习态度的评价。

4.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的情意表现主要为:能否战胜胆怯、自卑,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敢于和善于克服各种主、客观困难与障碍,挑战自我、战胜自我,坚持不懈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能否善于运用体育活动等手段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趣等。学生的合作精神则主要表现为:能否理解和尊重他人;能否遵守规则、尊重裁判;能否在学校和社会的体育与健康活动中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负责任的社会行为等。

5.健康行为的评价。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健康行为也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之一。学生的健康行为评价内容主要有:是否有不良生活习惯,是否学会制订并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是否注意个人的卫生,是否为维护公共卫生而努力等。

(二)怎样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生学习的评价

1.评价时运用好两个标准。

(1)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依据《课程标准》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内容,可以将学习成绩评定标准分为绝对性标准、相对性标准、个体差异标准。这三种评价标准各自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如果单一地使用任何一种评价标准,都难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使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效果,应将多种评价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即评价标准多元化。

(2)允许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把制订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的权利下放给体育教师,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各评价指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这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师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提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2.评价时选择好几种方法。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定量的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于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做出评价,但很难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健康行为等。这样就要求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一是在对某些可量化的因素进行定量评价以后再对那些不能量化的因素进行定性评价,二是对某些因素进行量化后得到的结果进行定性分析,这样就使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主要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许多目标如果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放到学期末再终结性评价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的方法必须多元化,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位于一体。这样既保证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又调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可选择性。《课程标准》提出,在确定体育学习评价内容时,除了要注意其评价内容

的全面性以外,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让学生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项目参与评价,既体验成功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因有运动天赋而体育学习成绩好,在体育学习中的优点就多些,有的学生则恰恰相反,这是个体差异的反映,老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随着体育的发展,学生可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层面获得体育的知识与体育技能。如果单单以体育教师的评价来对待学生,是很片面的,是不合理的。因此既要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也要强调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还可让家长参与评价。

4.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习评价过程中,体育教师绝不能以一次成败论英雄,而是要从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采取激励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其主动全面地发展。

综上所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评价与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相比,更为强调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教师应突出评价的反馈与激励作用,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为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篇7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018-01

一、建立科学评价机制,采用新的评价标准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采取了新的评价标准,打破了以往以考核成绩,达标成绩的量化评价标准的教学中,过分强调具体的运动技能,使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缺乏创新精神的应试教育学习习惯。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般标准评价,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使被评价者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其意见和人格没有得到必要的尊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共同积极参与交流的评价模式,认为学生水平不同,兴趣各异,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这是不公平的。学生的差异是重要教育资源,正因为有了差异,学生都会各有所长,各有特点,才能体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评价标准是建立在对体育教学的本质的认识和现实体育教学的功能上的。要把体育教学的基本点落实在“身育、心育、群育”的实践中,把几何锻炼的实效性,心理的主动性,互动合作的认同性融为一体,共同作用于发展身体,掌握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增进体育情感,树立“健康第一”思想,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体育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二、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健康意识

加强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是体育教学评价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要以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正确实施《新课程标准》,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始终贯穿于课程实施整个过程中。目前,在学校教育和教学中,应试教育还比较严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大部分还是以身体素质达标和竞技体育为主,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减少体育课时量,甚至牺牲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为了学生补习文化课,致使满足不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需求,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我们要更新教育观念,学校体育教学不仅是通过体育练习,以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断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到体育课是快乐的,而不是一种负担。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息想,把学生健康放在第一位。我们要废除陈旧的休育教学模式,建立新的体育评价体系。以往体育教学模式单一,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压榨学生的发展空间,侧重于运动技术,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东西。比如:心理、社会适应,学生的创新,不同需求,个别学生的身体体能等诸多方面。在学生体育考核中不能区别对待,在实施《标准》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健康发展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营造一个师生互相学习,互相观察,互相帮助的体育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机会,突出创新教学,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和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发扬民主,鼓励大胆创新,听取学生意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新的体育评价指导下,做到客观公正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在评价学生的成绩时,除了身体素质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出勤,态度,创新,自我锻炼的能力,进步的速度等因素,只有更新体育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篇8

2.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多元评价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目标而服务的。

心理健康课堂中的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理论指导;(2)以具体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作为评价内容;(3)设置多元的评价主体,一改以往的单一的师对生的评价;(4)建立多元的评价标准;(5)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由此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多元评价体系,从而进行有效的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和他人,更好地发展自己。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过程评价

1.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既评价学习结果,又评价学习活动的过程和发展;既评价学生学习的能力、知识和水平,又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精神气质和创造天赋等;不仅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更关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开拓创新。

具体来讲,心理健康课堂的评价内容有基于学生对心理知识掌握的评价,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等等;有基于心理活动的评价,评价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对活动的理解和感悟、对规则的适应和服从、领导能力、与人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等;有基于课堂组织的评价,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集体感、自我控制能力、班委的领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根据这些多元化的评价内容,就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与反应,抓住有价值之处,及时反馈、评价。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为主,难免有所不足。多元评价提倡的是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提倡在进行“师生评价”时更要加强“生生评价”,指导学生学会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有多种形式,(1)以小组为评价主体,可以进行小组互评、小组自评、小组评个人;(2)以个人为评价主体,可以进行个人互评、个人自评、个人评小组。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设置不同的评价主体。

3.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在进行多元评价的时候,教师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托,根据不同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激励所有学生树立信心,使其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成长。

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平均发展,每个学生各有特点,简单划一的评价标准很难适应客观实际需求。因此,评价标准既要有以课程目标为参照的统一标准,又要有以学生的纵向发展为参照的个人标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差异和最近发展区,设计不同层次的标准,进行以人为本的评价,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

4.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要让心理健康课堂过程中的评价有效,就要求教师设置适当的评价环节和活动,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应用实用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现列举一些在心理健康课堂中常用的评价方法。

(1)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是收集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上的点点滴滴,例如课堂作业、心情日记、他人反馈等等,通过设计一些具体的栏目,让学生根据小栏目自定目标、自选形式、自组内容,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独立性。

(2)自我展示或反思

让每个学生自我评价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说出自己满意之处和不足之处。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

(3)优点轰炸

让学生对其他同学或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积极评价,挖掘他人的优点,客观地肯定他人。

(4)大家来找茬

对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寻找他们表述中欠缺之处,被评价者可以进行适当的辩驳。

(5)观察员在行动

在小组中设置观察员,让观察员对小组的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在分享环节中,将观察记录展现出来。

(6)寻找“最”

让小组成员对自己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推出小组中的几个“最”,“最”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小组成员的具体表现来评定,比如,最有人气、最聪明、最理性等等。

篇9

现代护理学赋予护士的唯一任务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帮助健康人促进健康国际护士会规定护士的权利和义务为“保持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1]。这不仅体现了患者渴望得到护士和其他医务人员帮助,满足其生理、心理需要,而且表明帮助患者是护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患者能否在医疗保健活动中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满足健康教育需求,取决于护士的教育意识和履行教育职责的能力。随着整体护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日益受到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重视。但我院胃肠外科护理工作繁多其影响健康教育的实施及落实,而导致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滞后甚至“流产”,无法满足广大患者的护理健康教育。针对胃肠外科护理健康教育滞后原因,并提出相应干预对策。

1 健康教育的内容

健康教育是实现和促进人群健康的一门涉及生物医学、预防医学的行为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经济学等多项学科的一项综合性应用技术,是人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随着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在逐渐扩展和深化,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具体有以下几项。

1.1 疾病防治及一般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这是我们工作中接触最多、也是病人最迫切需求的。包括:法定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常见病的防治知识,仪器器械性治疗知识,检查化验知识,合理用药知识,就诊知识,日常生活中饮食起居方面的卫生知识等。

1.2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病人正确对待自身的疾病,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念,同对病人家属及陪护人员进行保护性原则教育,教育他们在精神上给病人以支持和鼓励。

1.3 行为干预 针对患者特定的健康问题和疾病特点,分析行为因素与所患疾病的关系及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开展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其主要内容包括行为指导和行为矫正,行为指导是通过语言、文字、声像等材料和具体的示范指导,帮助教育对象形成健康态度,作出行为决策,形成科学的行为方式,行为矫正是通过训练、深化、强化、脱敏、厌恶疗法等方式,建立新的健康行为模式。

2 护理健康教育中滞后的原因

2.1 护士因素

2.1.1 知识缺乏及老化 我国护理队伍学历偏低,大多数护士没有系统学习过有关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对护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缺乏。护理教育模式陈旧,护理教科书数年不变,护理人员在学校学习的仅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方面的课程,却缺乏系统学习教育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课程,使护理人员知识老化,不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因此,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时感到无从下手,或知其一,不知其二。另外,受功能制模式影响,护士偏重于重复性、技术性操作,仅完成患者治疗性护理,未将患者看成一个整体,缺乏主动为患者健康教育的仪意识。

2.1.2 人员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护士数量仍严重不足,护理队伍更新变化快。我国卫生部规定护理人员与病床比例是0.4:1,但90% 以上的医院达不到这个比例。以我院为例,多数临床科室维持最基本班次,护理人员2/3 是聘用合同护士,兼责任护士。护理人员缺乏、工作量超负荷、工作单调重复性强、又要求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责任心,致使护士常处于应付日常工作的状态,不能提供与患者的健康需求。

2.1.3 角色认识偏差 由于长期受功能护理模式的制约,护理工作是以疾病为中心,局限于执行医嘱、打针、发药等治疗性护理影响根深蒂固,相当多的护士对健康教育缺乏感性、理性认识的内在动力,缺乏从护理发展的角度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患者的健康问题为中心”的观念将健康教育视为额外工作,且对教育者角色意识比较淡薄。

2.2 患者因素

2.2.1 记忆理解能力及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 健康教育的效果与患者的记忆、理解能力呈正相关。文化水平越高,对疾病了解的欲望越强,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应较强。长期不科学的生活习惯,是宣教中重要的干扰因素。

2.2.2 经济承受能力及对护士的信任度 经济条件较差者重治疗、轻教育,因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希望用尽可能少的钱得到最好的医疗及护理效果,在病情稍有好转就急于出院,使健康教育知识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患者认为护士只会打针、发药,对她们所指导的健康教育内容持怀疑态度,有的则特别相信医生的宣传教育,从而影响护士的健康教育效果。[3]

2.2.3 患者群体的文化差异与护士自身素质的影响文化层次相对高的患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接受会容易些,大多数患者对医疗知识缺乏,尤其我院大多数是农村患者,理解接受教育有较长的过程。制定过高的教育目标会使患者望而生畏,成为学习的障碍;目标过低,则不能调动患者的主观努力而拖延时间。护士受教育起点低,特别是招聘的合同护士,不能准确、透彻、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施教;受知识水平、结构的制约,受人员更新流动快的影响,培训存在困难;缺乏再学习、再教育的主动性或机会,缺乏心理、人文、社会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对患者不能做深入评估,不细致了解其差异性;不加选择地施教,与患者没有有效的沟通。

2.3 其它因素

2.3.1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教育内容简单程式化,缺少个性特点,教育方法以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主,缺少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手段,不能激发患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出院指导内容简单、抽象不够深入和具体,病人不易接受。护理管理上缺乏对健康教育效果的监测评价,使之流于形式。

2.3.2未把握好教育时机及交流技巧刚入院尤其是急诊、重症的患者和家属,还未适应新环境及角色的转变,对护士宣布的多项条款难以记忆和接受;患者身心状况欠佳,如有疼痛、发热、恶心、呕吐、焦虑、愤怒等表现时,会对施教产生厌烦和抵触;手术、特殊检查时往往紧张、恐惧、心不在焉,施教事倍功半;现行健康教育方法形式单一、材料内容笼统;共性多、个性少;书面的多、操作指导少;灌输的多、注重反馈的少;单向传播多、双向交流少;护士自己缺乏自信,问话、听话、开始和结束谈话的技巧不够;语言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表现为面无表情,死记硬背,语言简单、生硬,讲解无趣等等,使患者无兴趣专心听讲。

2.3.3护理管理观念和方法的滞后护理管理模式传统,对健康教育质量检查监督不按护理程序,没有从经验型转为科学型;检查考核标准变动不多;考虑病区管理的多,换位思考替患者舒适着想的少,体现人文关怀少;书写的内容多,实际操作真正给患者实惠的少。为了形式而走形式,给护士带来反感而只能让其被动接受。护理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实在在做了患者才能感受到,“闭门造车”无益于整体护理的开展和健康教育的实施。

2.3.4 缺乏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美国护理认证委员会已制定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如从患者行为改变、健康状态、自我照顾技能、生理健康状态、精神健康及使用专业知识资源等不同层面设定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为医院提供了一个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客观、详细的质量评定监测工具,也为护理活动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指导方向,保证为患者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工作[5]。我国由于尚没有建立健康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缺乏科学的评价工具,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3 干预及对策

3.1 强化角色意识 提高护士对教育角色的认知水平[6]。切实采取措施,鼓励护士积极参加继续教育,迅速改变目前的学历结构偏低的现状,同时,也应在医院内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学科的专题讲座,提高护士的知识水平,为开展健康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化 依据《医院整体护理实施手册》,按比例配备护理人员,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保证护士把主要精力用在为患者的有效服务上,这需要医院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眼光要放远,杜绝短期行为,要从制度上保证护理人员达标。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是人尽其才、有序工作的基础,是医院规范化的体现。

3.3 树立健康教育服务理念 护士承担健康教育的重任已成为当今护士主要的工作内容。杜国琴[7]调查表明,部分护士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认知偏差,反映在护理工作模式转变过程中观念转变相对滞后,不仅影响了整体护理的开展,而且最终影响护理学科的发展。为此,需加大教育力度,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提高护士认识,转变观念,促进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3.4 加强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护士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储备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及水平则是护士履行健康教育职能的前提。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健康教育技能,还要学习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成为具备T型知识结构的人才。为促进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校教育,在护校尽快开设健康教育必修课,为临床培养有健康教育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二是继续教育,把培训纳入国家继续教育大纲,规定不同职称护士接受健康教育的分值,采取多种形式并存、相关知识并举的方法,使护士的知识结构适应健康教育的需求。还可以开设患者健康教育基地,编写健康教育教材。鼓励在职护士参加高等护理本科及硕士的自修学习。三是临床带教,为不同职称、学历和年资的护士确定临床教育职责,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学历和高年资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带教作用。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操作,不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规范化培训是满足护士健康教育需求的有效途径。

3.5 把握健康教育时机,实施个性化教育 不同个体、不同疾病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到少而精且分次、有序。任小英[9]在患者选择健康教育方式的态度调查中发现,护士面对面的示范教育方式最受患者欢迎。力求在最适当的时间进行教育,辛少芳等[10]认为,护患间进行健康教育最适当的时间是入院后2~3 d。也可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护理活动中,如晨晚间护理,执行治疗护理操作,巡视病房等,使健康教育与临床护理一体化的护理模式在医院广泛运用。

3.6 健全质控及反馈机制 国家有关部门应着手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护理现状的系统评价标准和量化指标,将“软”指标,变为量化的“硬”指标。雷松蕙等[12]报道,护士对健康教育工作及时做阶段性效果评价和及时思考改进健康教育方法较欠缺。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情况随时调整教育计划,护士长及时检查健康教育效果,护理部每月在各病区收集1次健康教育知晓率调查表,评价各病区护士健康教育执行情况,病区之间交叉检查学习,相互取长补短。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评价,不仅单纯评价护士实施工作,而且评价在实际工作中护士是如何进行的,包括护士的态度、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掌握的程度、采用的教育方法,以及患者是否明白掌握并遵照执行。患者的满意度是护理工作是否到位的集中体现[15],以患者知信行的转变、满意程度来衡量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应用PDCA循环工作法进行健康教育质量控制管理,实行护士自我质量控制,科室护士长、健康教育组长监控,院护理质量小组督查控制,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目标管理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形成不断上升的质量监控良性循环。通过循环不断充实工作内容,优化工作结构,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和水平。

4 总结

健康教育已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需贯穿于患者入院、住院、出院的各个环节,使健康教育与系统的医疗护理相结合,促使患者自觉地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健康。护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对改变患者的不健康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提高患者的治愈和康复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开展护理健康教育还可提高护士整体素质,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因此,不断完善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克服种种不利因素,才能使护理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66―382.

[2]王翠丽.浅谈《护理健康教育学》教学体系[J]护理学杂志,2005,17(7):58-59.

[3]江乙.基层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难点与对策[J].医学文选,2003,22(6):944-946

[4]陈红宇,王虹,胡君娥.临床实施护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144-145.

[5]M00RHEAD S,JoHNSON M,MAAs M.Nursing outcomes classification[M]∥吴袁剑云,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6]刘岩.运用护理程序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714-715.

[7] 杜国琴. 影响健康教育开展的护士因素及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8):507-509.

[8]胡忠华,朱丹,赖莉.影响护士实施健康教育的因素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6,7(7):612-613.

[9]任小英.病人选择健康教育方式的态度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l,16(11):645―646.

[10]辛少芳,李顺燕,黄爱英.开展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75―376.

[11]孙玉红,宋新然,张珂.护士履行健康教育的难点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6,11(11):66-68.

[12]雷松蕙,庄永秀,于惠芳.有效实施护理健康教育落实人性化服务[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5,24(12):767-770.

篇10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再加上信息十分发达,所以受到的诱惑也就多了,因此,在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要。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是否一致,我们有待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在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借鉴、互相渗透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

两种教育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通过某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理,从而使受教育者受到相应的教育效果。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包含的较大比例的内容是与德育教育相吻合的。例如: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良好性格的塑造,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的培养与发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等等,这些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所体现,也在德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为整个社会服务,同时具有社会性与个性的认同感,只有具备融合进社会的个性和道德品质,才能具有真正的幸福感。这一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衔接点。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绝不等同于德育教育,它们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首先,二者的出发点不同。根据德育教育的概念,可以看出它的出发点是满足共性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它主要侧重对下一代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对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侧重的是根据受教育者个人已具备的水平发展个体的价值,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也就是注重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二者的评价标准和目的不同。德育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是以社会共同的品德、行为标准为参照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则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积极来作为参考标准。德育教育的目的根据社会的需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好公民;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达到个人幸福的目的。

第三,二者的方式方法不同。德育教育由于它的目的及教育特点是要将社会的需要“强制性”地传递到下一代,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些强制性。因此,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更注重学生个体的价值体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指导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都希望通过事实上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以实现学生身心积极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又不能通过简单的教学来完成。因此,要把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其生活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来看待,即从系统论的角度思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

(二)缺乏合格的教师

许多德育工作者在行为上勇于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但常常事与愿违,原因就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同的行为规范。

(三)缺乏环境的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在学校里不仅老师,而且许多学校领导也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思想上轻视,实践中忽略。另外,一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只有得了心理疾病的人才去心理医生那里。

(四)缺乏载体与舞台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还应该回到实践中,二者整合的舞台来自于学生的真情实感,来自于学生周围的环境,来自于老师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因此二者的整合来自于学校、家庭、社会。

三、整合中的对策

1.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互相渗透,德育工作在关注共同要求的同时,注意学生的个别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方法,使德育教育工作者更具有人本主义的特点。空洞的说教式德育教育是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来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同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不能只考虑学生个性的需要,还要看到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使学生认识到道德标准在自己的社会适应中的重要意义,在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的同时,调动学生主动积极适应社会要求的内在积极性。

篇1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疾病谱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慢性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脑卒中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慢性病,我国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都非常高。加强脑卒中病人的护理,对提高脑卒中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临床路径是指医院里的一组医护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种疾病的监测、治疗、护理、康复所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目的是促进康复和减少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护理服务质量[1]。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院运用临床路径对13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应用临床路径实施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在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住院时间不少于10天的脑卒中患者2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入组标准:(1)入院时经MRI或CT确诊为脑卒中并意识清醒能交流合作者。(2)患者能独立或与家属共同完成健康教育。2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梗塞面积及肢体障碍程度,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法:两组病人均在整体护理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的方法,即常规教育法,除了出入院教育外,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随机教育。并随时进行评价,具体讲解由责任护士自行准备并完成。实验组采用临床路径模式,由主管医生、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共同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本表预计教育天数为10~14d,将各期健康教育重点内容列于表中(见表2)。保持一定的弹性,灵活运用,由病区护士长或主管护师每日进行评价,并及时进行督促指导,共同确定下一项教育内容和计划。2组入院时均发给我院印制的《健康教育手册》。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2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为(1)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的“健康教育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a、对健康教育过程是否满意;b、对护理服务过程是否满意;c、对健康教育效果是否满意;d、对护士的讲授能力是否满意等。(2)健康教育达标率。对家属用试卷形式进行健康教育知识测试。此测试在出院的前1天进行,测试前做好解释工作,取得配合,参与率达100%。内容为疾病相关知识、对疾病治疗信心等。测试结果分数在85分以上为达标。(3)功能独立性评定(FIM)方法进行评分[2]。显效:5分以上,不需帮助,生活基本自理;有效:2-4分,需要部分帮助,生活不完全自理;无效:1分以下,完全依赖,生活不能自理。

表2 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康复训练有效率和健康教育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效果比较

3 讨论

3.1 临床护理路径实际上就是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的时间和计划表,使护士知道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逐项落实,防止漏项[3]。使护理人员对教育内容有预见性[4]。护士只需打钩、签字,简短记录,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护士长可有效质控,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临床路径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间集中,健康教育不间断,大大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3.2 脑卒中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致残率高的特点,运用临床路径对脑卒中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和病情进展的了解,使其随着病情进展,逐步掌握健康教育的内容,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患者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3.3 临床路径在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患者的反复指导、评估、评价,增加了护患接触和了解,促进了护患交流和沟通,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余宝莲,武芳慧.实施临床路径的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05,18(12):2143

篇12

关键词 护士;健康教育;研究分析;问题

护士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加强患者的心理方面、生理方面、社会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加强教育,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临床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良好、优质的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被教育对象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尽可能消除不利于健康的负面影响,从而改善生活质量[1]。因此研究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收集、整理了2012 年-2014 年比较具有权威性的杂志社发表的健康教育相关的论文和文献资料,可以很好的研究出护士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取公开发行时间较早的5 个具有代表性的杂志社,包括护理研究、护理学杂志、实用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杂志、护士进修杂志等,主要是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等互联网途径收集以健康教育为研究目的的护理论文。主要范围锁定在2012 年-2014年。

1.2 入选标准

应确保研究结果具有数据分析价值,研究过程是否包括健康教育的全部活动,整个项目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是否只有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筛选、过滤,最终选择了209 篇符合研究要求的论文。

1.3 研究内容

结合健康教育设计以及结果的基本内涵,本次主要选择研究设计类型、结果评价项目两方面作为研究质量评价的标准。①研究设计类型。主要有实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随机对照组对比研究)、准实验研究(并没有随机在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对比分析)、非实验研究(没有进行随机设计实验,也没有专门安排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②结果评价项目。主要包含以下几大模块,健康教育知识需求评价、近期教育效果评价(健康技能掌握率、健康态度、健康知识知晓率等)、中期教育效果评价(健康行为实施率)、效益评价(疾病复发次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缩短住院时间、改善病情等)。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研究的场所及研究设计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的资料显示健康教育场所较多的是医院,占到89.5%,健康教育研究设计一般为非实验,占到62.7%。具体如表1 所示。

2.2 健康教育研究实施过程评价情况进行健康教育研究的论文中严格遵循健康教育程序实施,并进行效果评价的论文只有41 篇,占到19.6%,具体如表2 所示。

3 结论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大约有89.5% 健康教育均在医院展开,而从医院开始延伸至社区的综合性教育教育仅仅占到4.8%。鉴于健康教育自身具有滞后性的特点,效果评价只有经过后期观察才可以准确评价,但是大部分健康教育局限在医院内部,想要客观评价健康教育实施效果难度较大,尤其是针对慢性疾病患者,对健康教育研究的质量及其完整性会有很大影响。因此笔者建议,健康教育的范围应从医院内部慢慢延伸到医院外部,进行跟踪评价、分析,有利于确保整个研究质量。在健康教育计划延伸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电话、E-mail等各种手段[2]。同时,本组研究还发现,进行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实验性研究设计较少,仅仅占到25.8%,其中62.7% 左右的研究均为非实验性研究。这些研究的样本纳入量虽然较多,数据更加全面,但是实验研究方法和步骤缺乏规范性,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效度以及可信度。因此,笔者建议在进行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应尽可能设计实验性研究,有利于提高研究质量。

其次,本组研究表明,能够严格进行健康教育知识需求评价、近期教育效果评价、中期教育效果评价、效益评价等全过程的只有10%,9.6% 的健康教育研究报告中缺乏最后的效益评价。很多研究者在近期效果评价患者只是评价了健康知识知晓率,很少会评价患者健康信念、健康维护技能掌握程度等内容。而且有41.6% 论文研究显示研究内容、研究过程基本上是零散的,大部分仅仅进行了单项研究内容。在效益评价中,很多论文中以疾病知识宣教为评价标准,主要目的是研究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者是以护理满意度为衡量标准,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说明很多研究者并没有准确理解健康教育的概念。

总之,关于护士开展健康教育研究越来越多,但是这些研究在研究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价等诸多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

篇13

大学生;心理健康;途径和方法

一、引言

依照当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并需要引起教师和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探索更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让学生能够在健康的心理支撑下活动更好发展是赋予教育的重要责任,也是其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相关人员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及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为大学生的发展不断努力。

二、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心理与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行为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心理素质起着很大的作用。意志品质薄弱,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的人,不仅难以有所作为,而且极容易造成其未来发展的不良倾向,严重的情况下还容易造成学生“钻牛角尖”的情况发生。由于中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使得中国大学生中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注重结合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予以审视,寻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最佳之路。

三、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大学生的顺利成长与其息息相关,同时,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也极为关键,二者在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宗旨上都有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出心理健康的思想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可以互补,在教学方法上又互通,从而使教学活动开展更加轻松,能够轻而易举地化解矛盾,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避免大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缺陷或者价值观取向存在扭曲问题。第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课程,当前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采用心理咨询或辅导进行的,其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到科学应对难题的答案,还能帮助学生在困难面前坚定信念,养成不放弃的精神。有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这类学生如果能够早发现,早点进行心理治疗,就能够尽快地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因此,在大学校园中一方面要注重心理咨询或者辅导的开展,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多渠道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心理与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等。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高校可以开展一些宣传活动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节、健康月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可以利用网络传媒等新型的传播技术,更好地引导学生向着心理健康的良性方向不断发展,让学生即使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能够保证积极健康的心态,让学生的心理充满阳光。第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受众,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的引导,这就让心理健康教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在教育中更具有指导性。因此,心理教师必须在心理学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高校应该组建一支具有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其能够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能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样的教师身兼多职,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帮助。学校可以通过选拔或者推荐的方式组织一支有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组成的专业化队伍,通过一带一的教学模式,不断使队伍获得新水平的提升。同时,学校还应该定期聘请专业心理专家对教师队伍进行业务素质培训,让教师获得不断的进步,让教师将更加先进的心理学理念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更大程度的提升。第四,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高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同专业学科教育放在同一个高度上,高校的主管部门也应在政策指导、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和督导检查等方面给予支持,这样高校才能全力发挥教育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成绩。此外,高校要注重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相应的修订,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与学分考核之中,让学生认真对待心理学方面的健康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就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后期跟进,了解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并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之中,让学生从内心对于心理健康予以高度重视,让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学生在高校之中的学习,随着其所需要面对的竞争压力,以及社会发展,其只要具有较强的、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够让其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才能够让其面对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够让学生的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因此,教师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高度重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作者:段义 单位:武昌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