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创业发展方向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创业发展方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代创业发展方向

篇1

一、高校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衔接问题

1.万众创业尚未形成有利的社会影响。在我国传统观念中,视自主创业为读书人谋求生计之下策,以出仕从政报效邦国方为上等的儒学观念,在人们的价值观中根深蒂固。因此,很多大学生以出国深造、进入政界、科研界或者考取公务员为光耀门楣之举,高校求学期间的个人志向沿袭传统,对于当今社会、国家所处的实际发展阶段,未纳入考虑范畴。其次,宏观层面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律规制,在制定和实施上未形成有效影响力,大学生创业与创业教育之间缺少有效的实现途径和保障体系。此外,服务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机构不完善,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创业教育的经济价值不能显著体现。

2.创业教育未体现出市场经济导向。高校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教育主体活动应以市场经济发展运行及其客观规律为依托,进行策略性的知识体系、课程设置调整,从目前高校教育体系来看,与市场经济并行的就业教育、??业教育中,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未得到明确体现。首先,在教材上表现为过于偏重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关市场经济的内容停留在理论知识研究上,很多学科对此更是一笔带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市场经济的阐释、应用均倾向于理论化、书本化,缺少鲜活的案例和比对分析。其次,创业教育中的市场经济认知部分,内容设置较为肤浅,未触及根本,对于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和内在竞争机制,讲得过于笼统,使大学生对市场经济无法形成全面的、生动的了解,从而削弱了创业教育的经济效能。

3.创业教育脱离了市场需求。创业是一项具体的、具有实践性质的经济活动,在此之前,高校教育注重知识性、文化和思想方面的深度教育,人才的技能培育和能力转化相对薄弱。在万众创业背景下,创业活动的第一步就是立项,创业立项决定着创业的方向,并对创业过程的顺利与否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对经济活动缺少了解,因此,在立项上普遍存在着盲目心理,大多数人会选择听取家人意见,或者涌向热门投资行业进行创业,忽略了市场的考察和调研,未能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全面了解市场需求,在立项选择上很容易出现脱离市场经济主体需求的片面、盲目现象,致创业难度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业规划。

二、构建高校教育的经济发展方向

1.多方合力,构建良好的创业环境。从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高等教育人才进行自主创业,构筑高品质创业体系,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大学生报效国家的可行性路径。以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实现国家富强、经济强盛的民族复兴梦,从本质上说,离不开经济实体的大范围创新、大幅度增加知识含量,以及高新产业的迅速崛起,高校教育鼓励自主创业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是大学生群体还是家庭和社会,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高素质人才投身创业领域对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改变旧有观念成见,在意识层面形成万众创业的认识。其次,国家宏观政策、法律规制以及地方政策的扶持规划,都应体现出鼓励高素质人才自主创业的政策氛围,政府部门需完善服务体系,制定相应的创业扶持、优惠政制,为创业行为提供宏观调控上的支持。

2.结合市场经济,改进创业教育。高校创业教育应与市场经济密切结合,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一定经济知识,对市场经济有相对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市场经济进行专业分析,并将相关知识融进教学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发展规律,为创业行为储备必要的经济基础知识。高校教育在提供创业指导时,应使创业活动与市场内部运行机制相契合,尊重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提高创业成功率。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增加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教学内容,增设实践环节和调研环节,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熟知市场经济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凸现创业教育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促进教育经济发展。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结合实际,突出创业与市场经济接轨的现实性,使高校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性、适用性增强。

篇2

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它是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改革创新发展的路线图,更是高职院校科学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南,也更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时代重任、发展方向和支持重点。高职院校只有紧紧围绕国家经济产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这根主线,以传承技术技能为根本,以促进就业创业为目标,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实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定信心,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高职教育为国家产业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技术型人才,对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累计输送了近5000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占据了我国中小型企业(规模300人以下)员工总数的60%,同时高职院校还不断发挥职业性的功能,积极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每年实现近1.5亿人次的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培训,这些数据足以证明高职院校在服务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方面提供了充足的技能型人才支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坚定信心,努力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2014年6月23日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2月26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5月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6月3日俞正声主持召开全国政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题协商会议,6月16日教育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这些重要批示、决定、会议、规划等,为我国高职教育完成了顶层设计。在职业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的创新发展机遇期,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不断去研究、把握高职教育规律,不断在办学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改革拓展,不断推进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夯实内涵建设基础,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一)科学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办学目标

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是从国家层面确立的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把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作为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为区域经济社会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持、技术服务和文化服务。一方面要把握人才培养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把教育教学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职业精神的培养、技术技能传授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起多样化、高素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按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对接区域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把人才培养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之中,在校企合作、校行合作中,学校、行业、企业要建立起以利益联结为核心、资源联合为纽带的多种“校行企”合作模式,围绕行业企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联合培养为路径”的人才“校行企”联合机制。

(二)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内涵建设新提升

高职院校应紧紧把握高职教育职业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这是内涵建设成效的外在表现,更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体现。一是要搭建好社会服务平台,地方政府要主动搭建起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间在技术服务的政策平台,同时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各种问题,利用所具有的智力和科技人才优势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为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二是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高职院校无论围绕企业生产岗位需求开展的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服务还是创新创业培训以及农村劳动力专业培训服务等,都要形成完整的培训服务体系,既要满足现实生产需求又要注重潜在需要,既要有新技术新技能的培养,更要有创新、创造、发展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技术服务上,要以满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为目标,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联手,形成“政、校、企、行”合作的社会服务良性环境,实现在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全覆盖。

三、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能力建设,为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提供坚强保障

第一,高职院校要按照“依法治国”的总要求,构建规范的现代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这是提高内部治理能力的基础。要着力在学校经营、改革创新、资源整合、战略决策、协调组织、执行落实、自我完善、纠偏控制等方面,形成完善的内部治理制度体系,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运行优化科学,管理规范有序。

第二,以人为本,凝心聚力谋发展,聚精会神促创新。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内部要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内部治理既要依法依规,更要和谐协调,既要强调组织纪律,更要追求职业精神。只有按照“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实施依法科学管理,才能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为内涵建设发展提供坚强的发展保证。

第三,不断完善高职院校领导班子治理能力建设。领导班子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高职院校的管理效能。一是要按照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不断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从业结构。二是要加强对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能力培养,不断锤炼党性。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丰富理论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学到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转化成履职尽责的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觉运用理论来分析和研究职业教育发展的能力,增强站在更高的高度审视和把握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规律的能力。三是要不断提升领导班子成员的治理能力。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作为一名称职的领导干部,必须熟练掌握与工作领域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把术业专攻与博学多才结合起来,把深度和广度结合起来,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知识,开阔新视野,拓展新领域,提高新本领,进一步打牢履职尽责的知识基础,不断增强治理能力。四是要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成员的担当意识、责任意识、创新发展意识。这是对高职院校的领导干部的根本要求,也是创新发展对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广大高职院校的党员干部要具有更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追求,要用永不懈怠的事业追求铸就创新发展的领导基础。

四、不断增强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推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

第一,深入分析和把握“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的深刻内涵,持续不断的推进高职院校的各项创新改革。在办学模式上,要更加突出服务于区域产业,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要继续完善和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把教学科研与技术创新融合,把创新发展与创业就业相融合。

第二,不断系统分析和把握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政策背景对职业教育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2025中国制造”“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对高职教育发展将要带来的深刻变革。一方面我们要主动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顺势而为,应势而上,不断增强应变发展能力,既要抓好当前发展更要谋划潜在发展,既要突出办学特色的应用型、技能型为主,更要建立起多样化、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变革带来的政策机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我们带来了政府主导,高校共建的“大学生创业创新孵化基地”,这为增强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供了更好的培养平台。“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好的资源共享平台,同时也带来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对人才的新需求。“2025中国制造”给我们带来的是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催生了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技术变革就是一场技术革命,既是挑战,更是发展机遇。

高职院校充分认识到国家已经完成了中国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只有不断增强高职院校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才能落实好国家提出的“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创新”要求,才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提供充足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

篇3

随着现代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科技成分越来越高,已经从原来主要以机械发展为主的,现发展为高科技产品为一体的新工艺、新材料、光电传输技术以及集计算机技术。伴随着汽车产业科技化的高速发展,对汽修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已经由传统的经验主义转变为高新技术的运用。所以,作为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出适合于社会发展的优秀汽修人才,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发展方向的重要思考点。

1 现代汽车的发展趋势

2006年全球生产的汽车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约生产出6582万辆,这三者所占比重已累计达到50%,而汽车占据的重要地位正在不断的下滑,但是中国的汽车正式处在迅速的崛起之中,2006年中国的汽车产量占据世界汽车总产量的9%,而到了2013年的时候将占据世界汽车总产量的15%,中国将是世界未来汽车生产的重心之处。

汽车已经从以前为机械结构发展为主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高科技产品为一体的新工艺、新材料、光电传输技术以及集计算机技术的产品。促使了汽车产业的创新步伐在不断的加快,其主要是围绕着安全、节能和环保等方面的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工艺都在不断的涌现出来,各种方面的能源的发展也在加快,汽车向着节能化、小型化、智能化、安全化、电子化、轻量化、洁净化、平台化以及系列化的方面发展。

2 汽车维修的现代化手段

近年来,汽车远程诊断技术的推广势必推动汽车维修技术,维修方式将迈上又一个新的台阶。以检测汽车为例,大多数轿车中都装备了电控单元,它具有控制汽车的运行状态并判断与记录汽车故障的功能,诊断设备通过接口与汽车电控单元相连来读取故障代码,向维修技术人员提供故障的症结所在。尽管当前汽车维修和服务产业的技能水平在中国仍然落后于发展的新模式,我们将很快进入汽车高科技领域。面对汽车现代化,我们的汽车维修理念必须更新,从我们的经验为主转变为“检查靠资料,拆装靠设备,检测靠仪器”的现代汽车维修方式。

3 现代汽车维修对技术人员的要求

以前汽车修理人员以机械装置为主的汽车维修方式为主,但是随着高新技术产品在汽车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现在很多汽车维修人员已经不适应维修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现代汽车。《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中明确指出在维修类中以对汽车维修类人员的技能要求为最高,因此,对汽修技术人员,除了掌握机械类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懂得数据处理技术、信息传感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具有使用新设备的操作技能。现代汽车维修技术人员应该是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人才。

4 职业院校汽修专业的发展方向

职业院校汽修专业的发展应思考汽车维修人员如何对现代汽车的故障进行检测和维修来培养人才。而随着现代汽车的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很好掌握机电一体化的基础知识、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熟悉应用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才能应对现行的汽车维修。

4.1 优化课程设置、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

针对现代汽车的技术变化,汽车维修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符合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产业需要,在应用技术型课程上着重开设。比如汽车电器设备、电子技术原理、控制技术原理、计算机应用原理和汽车诊断检测技术等课程,这些课程是与现代汽车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联系实际,要以当今具有代表性的轿车作为典型,及时更新补充教材,必须用新的教材来代替陈旧的教材,课程设置应做相应的调整,以前对以机械装置为主体的汽车进行故障判断和对受损部件进行修复已不适应对现代汽车维修的需要,如果能够以电子技术为基本内容来替代内容陈旧的课程,学生就可以系统的学习现代汽车的检测手段和维修方式,让学生了解最新的汽车技术水平及发展趋势与汽车维修技能。

4.2 教学方法的革新

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以技能体现为主,必须积极进行教学思想的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改变以往只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结合汽车维修业的特点,使学员动脑动手,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知识和技能共同进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汽车实物教学手段,设理实一体课堂,同时,要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很快适应市场需求,紧抓机遇,自主创业。

4.3 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

篇4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如何就业,其就业观念如何随国家政策支持和引导的作用,选择合适的就业观是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关键问题。国家、高校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从而支持新农村建设,这对于建设新农村具有积极的意义(张继梅;2011)。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关键在于建立和建设相关的惠农政策,改变传统观念的影响,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加强引导和扶持,弥补资金短缺、市场风险较大等障碍,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邢安刚;2012)。新农村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等新的背景下,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自主创业,成为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解决农村建设,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瓶颈”的途径(吕军书;2008)。立足新农村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大学生农村创业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来源,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胡清华;2012)。相关学者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想法和成因进行调查,并对该种现象进行阐述和深入分析(李雨恩;2012)。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于城乡差距、社会偏见、创业教育缺失、不完善的创业环境等方面,要建立健全政府的扶持机制、通过优化创业环境,健全大学生创业教育等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长效机制,才能显著提升大学生农村创业的效果(邢安刚;2012)。由于我国大学生农村创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稳定的创业体系,各级政府部门并没有出台比较完善的促进政策,政府的功能并不明显,需要针对大学生农村创业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其创业模式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

二.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模式

1.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大学生村官创业模式的关键运行机制:大学生村官利用自身地位优势,选择农村生产过程中的特色农产品,找准特色农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障碍环节,通过自身与政府部门的关系和政府部门优惠扶持政策,通过自身创业行为嵌入到障碍环节中,通过产业化运作来提高农村产业的竞争力。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形式各不相同,主要包括“生产基地+大学生村官”“生产大户+大学生村官”;“专业村+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贫困农户”;大学生村官创业具有一些优势。一方面:政治优势,大学生村官创业存在工商注册、信贷金融、创业补助、创业用地、科技项目申报、创业培训和税收优惠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大学生村官和基层组织等政府部门之间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其获得关系资源。其次,技术方面的优势,创业大学生通过与农村部分主体建立关系,利用自己技术和背后大学等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建立大学等科研机构和生产农户之间的联系,作为桥梁来传递智力资源,解决技术问题。第三,大学生在创业机会识别方面具有优势,大学生善于利用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广泛的搜集信息和加工信息来寻找创业机会,并依靠自己所挂职农村的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来解决创业的资本、技术和团队问题,从而容易获得成功。

2.大学生“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在大学生的牵头下,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大户、推动小规模农户和贫困农户入股,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平台来实现自身的创业梦想。这种模式的运作机制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创业平台;新农村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属于国家支持和扶持范围,实践证明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作为创业平台具有较强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其次,大学生在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应该具有较强的优势和条件。大学生能够有效的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科研机构的沟通,有助于获得技术,并且能够通过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实现贷款的创新管理,使得合作社及其成员农户获得生产和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从而提高创业成功概率。第三,大学生能够提升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水平和治理水平,能够保障合作社的效率,提高其与正规企业的竞争能力。

3.大学生“个体创业”模式。个体创业是大学生在农村选择合适的创业机会,自我经营实现创业价值。通过对三化协调下农村发展方向的把握,通过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管理优势,利用优惠的大学生农村创业政策,选择合适的机会,投入适量的资本进行创业。大学生农村创业的优势在于:首先,其对现代技术掌握方面的优势。三化协调背景下,新农村的建设需要知识型农民,其经营规模倾向于中等和大规模经营,这需要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其次,机会把握方面,在制度转型和发展方向转型的过程中,农村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创业机会,这些创业机会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来看,有的是创业机会,有的不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农村创业机会的识别,其范围较普通农民广,所以机会识别方面更占优势。第三,个体创业存在资本、制度和观念方面的约束。尽管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农村创业还受到创业资本,政策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这些克服需要在三化协调背景下,优化农村创业环境,改变农村创业观念的认识,提高农村创业发生的概率。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村创业制度方面的建设。大学生创业面临户籍管理、土地使用、融资担保、税收优惠等问题,其创业保障纳入具体的法规框架,积极探索多种复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和财政措施,加大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力度,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行为(王雅蕾;2011)。在土地制度方面,由于承包权属于农民个人,如何获得土地制度成为制约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关键,可以通过利用集体所控制的土地和集体管理权限内闲置的土地,荒山、滩涂等土地进行创业,并降低土地获得成本。在金融资本方面,可以通过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建立多重抵押机制来降低创业大学生获得创业资本的成本,提高其获得创业资本的概率。

2.加强农村创业思想观念方面的转变。传统观念认为考上大学是“跃出农门”的标志,大学生回乡创业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一些村民的误解,认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是不务正业,比较丢人的事情,因此,给一些大学生回乡创业带来观念上的障碍。通过传统媒体的作用来改变;通过传统媒体,比如电视、广播、报纸来宣传一些成功的大学生回乡创业的成功案例,并将这些成功案例作为典型,广泛宣传,尤其是针对农村地区做重点宣传,使得大家熟悉并认可一些成功的回乡创业大学生,从而改变农村居民对回乡创业大学生的错误观念。其次,加强现代新型媒体的宣传,比如通过网络,微信、微博和其他新型媒体形式,宣传一些成功的回乡创业案例,并重点宣传其创业的历程及创业成功的启示。第三,加强政府对成功回乡创业大学生的支持力度,利用乡村口碑相传机制,达到正面影响的效果,尤其很多村民看到回乡创业的好处,观察到政府的行为,从而产生口碑相传,起到对观念转变影响的效果。

3.加强大学生创业与三化协调和新农村建设的匹配程度。加强对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引导,在新背景下,农村发展需要向规模化、城镇化和工业化方向发展,大学生回乡创业应对三化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其在创业机会选择、资本投入和团队建构过程中,应该重视其创业行为与大背景的匹配程度。首先,大学生回乡创业应该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匹配。通过大学生的回乡创业,应该引进一些新的技术、管理经验、新的项目和经营方式,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次,大学生回乡创业应该与工业化相匹配,农业的工业化程度,以及按照工业发展方向转变传统农业是目前农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大学生通过一些工业理念的引入,从而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提高其价值增值幅度。第三,大学生回乡创业应该与城镇化相匹配。通过其创业行为相新型城镇的聚集,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达到其自身创业行为与城镇化发展相匹配。

参考文献:

[1]张继梅.促进大学生农村创业的途径分析[J].农业经济,2011(2):54-56

[2]邢安刚.大学生农村创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2(1):70-72

[3]吕军书.大学生农村创业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经济,2008(7):16-19

[4]胡清华.大学生与务工返乡青年农村创业刍议[J].当代青年研究,2012(9):45-49

[5]李雨恩.当代中国大学生西部农村创业意识探究[J].当代经济,2012(8):104-105

[6]邢安刚.农业发展与大学生农村创业对策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 27-30

[7]王雅蕾.探析我国的大学生农村创业促进政策[J].江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34-37

篇5

一、河北服务业发展面临机遇

纵观京津冀,产业结构布局并不完善。有统计显示,目前在京津冀三地的产业结构中,北京70%到80%为第三产业,高度聚集了科技和金融产业;天津则是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均接近50%;而河北则仍有将近12%的农业,近50%的第二产业。由此可知,服务业在北京的聚焦程度较高,天津近几年快速发展服务业,河北除个别地区外,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并且发展规模与当地的人口规模匹配度较低,且大部分服务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且与京津相差巨大,尤其中小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严重不足,各项服务比较匮乏。规划纲要的实施,势必为河北服务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良机,紧跟这一重大举措,为服务业提供高素质管理和应用人才的各院校均应认清形势,紧跟京津冀经济发展潮流,提前谋划与服务业密切相关的各专业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连锁经营管理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

连锁经营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连锁经营的优势在于品牌经营,店面标准化,管理规范,统一正规的进货渠道,较高素质的连锁专业人员等,现在的连锁经营已经不局限于酒店,饮食,服饰,教育等行业,已逐渐的转向互联网连锁,农资连锁等新型领域。河北省人口众多,服务业需求旺盛,河北在新的形势下会逐渐改变粗放型的产业结构,把新型产业迅速做大。规划纲要中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下,三地势必将建设统一开放的商贸流通市场,北京会将农资供应、物流和实体交易等部分向天津、河北转移,借此良机,作为与服务业密切相关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可以考虑包括连锁类的农产品深加工、规模化种植、农副业养殖、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种植、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实习、就业和创业,扩宽就业道路和方向。

三、新形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发展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服务业及高职院校很多相关专业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好的机会,作为服务业发展方向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只有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抓住此良机快速提升发展自己才能做大做强。

1.加大对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的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宝贵、层次最高的能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企业、服务业乃至大学生创业都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校时应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创业精英人才,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需要。目前河北连锁业存在的问题连而不锁,农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管理体质及经营理念创新不够,统一配送比例和信息化服务不高,在这种情形下,新型产业会应时而生,例如农村连锁店建设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驱动下快速发展起来,都为我专业的学生创业和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机遇。我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转化就业意识,扩宽就业渠道,需要一改改过去大城市就业的观点,应该哪里有机会就去哪里。

2.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的高职教育。

京津冀一体化的高职院校会逐步实现网上课程共享,学分学历互认;区域内的教师、学生等的互访;可加强教研、教学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形势下,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紧跟形势,加强与京津连锁行业协会的联系,定期参加组织的校企会议,了解先进的连锁经营理念、发展态势和企业需求;与京津开设连锁专业做的好的院校学习,开展职业教育跨区域合作,可以借鉴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和课程的建设加强自身专业的建设,利用京津院校的完善的实践资源,提高区域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联合建立一个符合现代形势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突出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推进连锁专业课程建设的开放化,逐步实现所以课程的翻转课堂,让学生利用MOOC、视频公开课、微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京津连锁专业先进的知识;可以运用网络以及相关科技手段,建立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信息网,掌握全面的用人信息,扩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按京津企业标准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利人才支撑。

篇6

(二)坚持分层分类的引导方式。根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针对不同领域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关键点,探索不同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提高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农村青年,侧重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其在新农村建设中自觉抵制违法建设;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拆迁青年群体,侧重个人发展定位教育,引导其正确对待生活方式、思想的重大变化;对城镇青年,侧重开展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引导其树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学生,侧重网络和黄赌毒危害宣传,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发奋学习的意志品质。

(三)拓展教育引导青年的途径。充分利用网站、区域论坛、手机短信平台等媒体,把教育引导的目标内容通过新兴媒体有效渗透和传递给青少年,引导更多青少年加入区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车友会等青年社团组织。

二、探索创新工作模式,做好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作

紧紧围绕新区产业发展方向,以推进ybc项目为重点,开展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作。全年的工作目标是:新建5个ybc基层服务站,完善已建的20个基层服务站工作机制,建设10个集群创业基地,建立数量不少于1000的创业项目库和人规模的创业人才库,扶持200个青年创业项目,带动人实现就业,募集创业基金万元。同时,试点通过实训基地培养创业人才,探索形成ybc项目推进的“大兴模式”。

(一)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建设青年集群式创业基地。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以及生产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强化团组织与产业园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将ybc帮扶青年创业的模式植入园区孵化器和重点企业产业链,开发建设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北京奥宇创业广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为依托的电子信息项目创业基地;以北京好景象科技园发展公司为依托的生物医药项目创业基地;以北京名舍集团、北京任我在线科技发展公司、西红门镇社区创业园为依托的生产业项目创业基地;以北京星光影视园为依托的新媒体产业项目创业基地;以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北京金维畜牧有限公司为依托的现代农业项目创业基地。

建设青年创业实训基地。依托组织体系,征集有创业意向的青年,由北京名舍集团、北京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创业实训基地,为“预创业”青年提供相对独立的经营管理岗位,供青年进行创业实践。并在基地开展管理方法、销售技术和市场分析等创业辅导,促进青年明确自我定位,积累经营管理经验。

(二)打造资源整合平台,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整合政策资源。探索创业项目联审机制,将妇联、残联、科协、人力社保等部门纳入青年创业项目评审委员会,使创业青年在得到团组织扶持的基础上,还有机会获得其他部门的帮助和支持,逐渐形成帮扶青年创业的合力。整合经济资源。进一步加大创业基金的筹集力度,探索建立企业留

本基金和政府配比资金。整合人力资源。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吸引更多地区的社会有识之士为新区发展献计出力,同时,将青年创业工作作为重要指标,推动纳入党群工作考核体系,推动青年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三)完善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调查了解创业青年需求,发现创业型人才,建立不少于人的创业人才库。汇集符合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服务城乡居民生活的创业点子,通过滚动式征集、论证和开发,建立数量不少于1000的创业点子项目库,采取项目推介会的形式定期。做好跟踪调研,使创业点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成果。抓紧建立创业导师俱乐部,用志愿、公益、奉献的理念凝聚导师,为导师搭建一个共同交流的资源共享平台。尽快建立创业青年俱[!]乐部,培养锻炼青年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干事创业的精神。

三、深化青少年公益活动,推进共青团品牌建设

(一)解决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希望工程大兴工作站的职能,筹集20万元以上的社会资金,继续帮助本区不少于50名困难大学生顺利入学,完成政府实事任务。关注困难青少年入学、就业,特别是拆迁青年就业问题,调动社会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二)关注青少年普遍的利益诉求。深入农村、企业青少年群体,特别是拆迁青年、大学生村官等重点群体,倾听呼声,了解意愿,把握困难和诉求,协助相关部门予以关注和解决。

(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作用,继续推进“星光青春自护行动”、“法制校长进校园”等品牌工作,促进校园安全建设,完善青少年维权工作网络。

四、扎实推进团的自身建设,推动共青团事业稳步发展

篇7

(三)拓展教育引导青年的途径。充分利用网站、区域论坛、手机短信平台等媒体,把教育引导的目标内容通过新兴媒体有效渗透和传递给青少年,引导更多青少年加入区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车友会等青年社团组织。

二、探索创新工作模式,做好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作

紧紧围绕新区产业发展方向,以推进ybc项目为重点,开展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作。全年的工作目标是:新建5个ybc基层服务站,完善已建的20个基层服务站工作机制,建设10个集群创业基地,建立数量不少于1000的创业项目库和人规模的创业人才库,扶持200个青年创业项目,带动人实现就业,募集创业基金万元。同时,试点通过实训基地培养创业人才,探索形成ybc项目推进的“大兴模式”。

(一)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建设青年集群式创业基地。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以及生产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强化团组织与产业园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系,将ybc帮扶青年创业的模式植入园区孵化器和重点企业产业链,开发建设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市创业广场、市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为依托的电子信息项目创业基地;以市好景象科技园发展公司为依托的生物医药项目创业基地;以市名舍集团、市任我在线科技发展公司、镇社区创业园为依托的生产业项目创业基地;以市星光影视园为依托的新媒体产业项目创业基地;以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市金维畜牧有限公司为依托的现代农业项目创业基地。

建设青年创业实训基地。依托组织体系,征集有创业意向的青年,由市名舍集团、市呷哺呷哺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创业实训基地,为“预创业”青年提供相对独立的经营管理岗位,供青年进行创业实践。并在基地开展管理方法、销售技术和市场分析等创业辅导,促进青年明确自我定位,积累经营管理经验。

(二)打造资源整合平台,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整合政策资源。探索创业项目联审机制,将妇联、残联、科协、人力社保等部门纳入青年创业项目评审委员会,使创业青年在得到团组织扶持的基础上,还有机会获得其他部门的帮助和支持,逐渐形成帮扶青年创业的合力。整合经济资源。进一步加大创业基金的筹集力度,探索建立企业留本基金和政府配比资金。整合人力资源。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吸引更多地区的社会有识之士为新区发展献计出力,同时,将青年创业工作作为重要指标,推动纳入党群工作考核体系,推动青年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完善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调查了解创业青年需求,发现创业型人才,建立不少于人的创业人才库。汇集符合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服务城乡居民生活的创业点子,通过滚动式征集、论证和开发,建立数量不少于1000的创业点子项目库,采取项目推介会的形式定期。做好跟踪调研,使创

业点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创业成果。抓紧建立创业导师俱乐部,用志愿、公益、奉献的理念凝聚导师,为导师搭建一个共同交流的资源共享平台。尽快建立创业青年俱乐部,培养锻炼青年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干事创业的精神。

三、深化青少年公益活动,推进共青团品牌建设

(一)解决青少年群体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希望工程大兴工作站的职能,筹集20万元以上的社会资金,继续帮助本区不少于50名困难大学生顺利入学,完成政府实事任务。关注困难青少年入学、就业,特别是拆迁青年就业问题,调动社会资源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二)关注青少年普遍的利益诉求。深入农村、企业青少年群体,特别是拆迁青年、大学生村官等重点群体,倾听呼声,了解意愿,把握困难和诉求,协助相关部门予以关注和解决。

(三)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区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作用,继续推进“星光青春自护行动”、“法制校长进校园”等品牌工作,促进校园安全建设,完善青少年维权工作网络。

四、扎实推进团的自身建设,推动共青团事业稳步发展

篇8

1.1经济新常态

2008年以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一直保持着较为高速的增长,在世界经济发展中也保持着较为领先的位置。但从08年开始,这一连续领先的状态被打断,各国的经济发展也一再陷入低迷状态,而我国也逐渐开始认识到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经济增长的结构性转变,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速度由两位数的高速度增长变为7%~8%单位数的中高速增长,要求经济结构升级,把第三产业等消费性、服务型的产业当作经济发展的主体。以上种种的转变都是我国对于经济发展的一种价值选择与判断,从我国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何种作用的转变来看,在经济发展上选择这样一种新常态的路径也是大势所趋的。

1.2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会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 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方式,大体上的理解方式就是在广义上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而在狭义上多是指一些文化现象。当前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时期,现在所提倡的使经济发展由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变以及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十三五规划,其目的最终都是希望经济能够得到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最终惠及人民,改善民生。而社区是社情民意、社会基层中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城市发展的微观状态。我们在走经济新常态的道路中,不可避免的便是让文化紧随而上,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样打出“新”的旗帜。社区包含着不同层次的内容,因此所体现出来的社区文化也是不一样的,主要有市、区、街道三个层次,本文中所研究的社区文化发展方向单指街道层面的社区文化。

2、经济新常态下社区文化发展方向的选择

2.1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非传统产业,它的发展自身就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而社区文化更是文化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我们一直在强调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于文化产业也是如此。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要做到博采众家之长,吸收省内外、国内外符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利用与当今时展潮流相适应的文化传播载体――网络,使之对社区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发挥辅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的模式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以互联网+为驱动,最终惠及民生,改善民生。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热词――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改革,无一不给我们的社区文化发提供新的路径,让我们乘着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走出一条现代化的社区文化发展道路。

2.2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方向

城乡二元化的体制一直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然而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文化方面。社区有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之分,而近年来的城镇化建设使大量人口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他们在城市的社区中生存,带去的不仅是人力资源还有乡村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通讯事业的进步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便利的条件,因此乡村居民在日常生活过程中能够充分的接受城市社区文化这种集教育、科技、娱乐为一体的社区文化发张方式;随着近年来的“民工潮”“打工热”的盛行,游走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打工者们,他们参与了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吸收了城市的先进文化,他们的流动使这种文化传入乡村,成为现代文明传播的载体,给新农村的建设添砖加瓦。与此同时,他们也把乡村所具有的睦邻友好、一家有事三家帮、庭院文化等生活方式带到城市社区,对于城市社区中闭户不见、互相都是陌生人的状态也有所改善。要想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文化发展方向就要坚持文化发展的先进性与创新性,这不仅符合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也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文化发展上走出一条特色化,符合本地区民情,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加大城乡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在文化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吸收,这就一定要求了两方的工作人员的沟通与交流。利用乡土气息、民俗文化、自然风光去吸引人群,这样的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繁荣发展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3文化享受均等化的发展方向

社区文化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下的一部分,而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能够让居民均等的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是建设社区文化的一大重点。文化享受的均等化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与强制性的施加到每个人的头上,而是在文化产品多样化并能够充分达到均等分配的前提下,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以个人的文化需求为基准,以此来进行的文化产品的分配。而我国现阶段在社区文化均等化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在社区中忽视文化发展,图书馆,艺术馆很少几乎没有并且典藏量不能达到要求,文化表达方式单一这在根本上就没有满足实现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前提。社区的文化服务本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的限制,因此乡镇居民进入到城镇工作,生活后,由于户口的限制在原本居住的地方所享受到的社区文化并不能够跟随他们一起来到城市,而在城市中由于经济等条件方面的差异也不能够充分享受到社区文化的成果。我国提出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思路,最终也就是希望由经济发展最终带动其他方面发展,并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经济方面的发展,从事实现成果由全人民共享。所以在发展社区文化中一定要注重均等发展,实行普惠政策,优化公共服务的投入,可以与民营企业联合解决资金的投入问题,促进社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社区文化享受均等化。

【参考文献】:

[1]曹爱军 杨平.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 科学出版社,2011

[2]刘宝顺. 我国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综述研究[J]. 管理学刊. 2010,(6)

篇9

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理念开始在我国被全面倡导,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互联网+具有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优势,其是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载体,促进了我国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使得我国不断朝向新产业形态方向发展,使得我国朝不同领域和产业方向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为社会的发展增加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人们可以说互联网+具有时代特点,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结晶。站在发展的角度来说,一个新兴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对不同传统产业和企业带来影响,对不同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是发展自身的大好机会。所以,对于我国不同产业来说,要增加对互联网+关注度,增加自身发展实力。对于教育领域来说,高职院校是我国主要教育机构,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为了保证高校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实现创业教育现代化教育目标,要增加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和互联网+联系性,来对自身进创新和改革,推动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进程[1]。

2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和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和创新发展的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为社会的发展增加了新色彩与活力,增加了我国综合实力。2.1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互联网+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结合,具有实际教学价值,其满足当下现代化创新教育要求,可以激发学生创业的信心和激情,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增加学生创业的能力。其次,高校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来对不同市场的信息和企业的动态,与不同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解,增加学生对不同知识的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空间。高职院校的学生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创业和创新,可以增加不同就业的职位,为更多的高效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2]。2.2为社会的发展增加了新色彩与活力互联网+可以和不同传统产业进行关联,可以增加传统产业创新性,改变了传统单一营销模式,为社会的发展增加了新色彩和活力。站在教育角度来说,把互联网+和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结合,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来增加学生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来推动我国互联网+发展进程,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3]。2.3增加了我国综合实力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增加了商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利于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高校创业创新教育和互联网+结合,必然会增加高校教育的创新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其次,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特点来进行教育,增加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实际意义,来促进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4]。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其一,高职院校对互联网+认识度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关注度较低[5]。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以为互联网+仅仅是建立一个网站,进行微商销售活动,在网络上进行产品的销售等等,认识度较为局限,仅仅关注创业的经济效益。其二,互联网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对于我国教育产业来说,其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较短,设备和互联网+创业平台较不完善,没有在高职院校校园内部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导致教学课程较为散乱,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学人员,导致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无法顺利进行。其三,互联网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功利性较大。社会大众在对于互联网+人才和创新人才需要,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导致教育目标伴有功利性。在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时,把电子商务企业营业额作为互联网+教育衡量标准,没有把成功案例引入教育课堂,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目标[6]。

4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有序进行互联网+

对创业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各个高职院校要增加对互联网+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关注度,来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4.1创建互联网+教育体系互联网+是当下教育发展新方向和新契机,高职院校要把握这一发展其契机,在高校校园内部建立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增加其与互联网+的联系性,来保证互联网+教育的有效开展。首先高职院校要自身创业和创新教育课程进行创新,构建具有创新教育特点的教育课程体系,增加创业和创新教育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把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进行结合,增加高职院校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度,引导学生去适应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次,高职院校也要对人才培养的方案和目标进行创新和完善,增加人才培养目标和互联网+联系性,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主要位置,增加教育管理工作和互联网+联系性,增加教育评判和考核与互联网+的联系性,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适应能力[7]。最后,高职院校也要不断完善师资教学团队建设,增加教育团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增加教育团队的凝聚力和综合实力,在高校内部进行选拔和提升,激发高职院校教师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增加教师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引导高校院校教育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工作,来学习创新和创业教育特点,掌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效进行,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8]。4.2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学生要想展开创业活动,必须要增加对互联网+的认知度,增加对互联网+业态和市场发展方向的了解,不断增加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完善的互联网+创业平台,增加对互联网+创业平台建设的财务支出,保证创业平台具备完善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给予学生良好创业条件,对互联网+创业环境进行虚构,为学生的创业教学给予充分的空间,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增加对互联网+创业支持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保证学生在互联网+创业时,具备完善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保证学生具备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互联网+创业知识,进行互联网+创业的实践活动,其三,高职院校要增加和不同电子商务企业的联系性,与大型和先进性电子商务企业单位进行合作,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增加对互联网+专业的了解。其次,高职院校也可以把电子商务企业优秀工作人员,邀请到课堂上进行讲座教学,把其聘用为兼职教师,来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和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增加学生对电子商务特点和模式的了解,增加学生对互联网+创业欲望,实现自我发展目标。

5结语

对当下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其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教学弊端,包括师资较为缺乏,没有建立完善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度较差等等,面对这一发展形势,高职院校要想保证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进行,需要创建互联网+教育体系,增加教育管理工作和互联网+联系性,增加教育评判和考核联系性。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完善的软件和硬件设施,完善师资团队建设,保证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

作者:付 宁 张东霞 单位:1.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2.青岛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周莺,龙玥.“互联网+”视域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方法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2):90-91,93.

[2]陈锡腾.基于“互联网+”的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58-61.

[3]陈楚瑞.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探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4):38-44.

[4]姚斌.“互联网+农业”背景下高职涉农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机械职业教育,2016(5):5-8.

[5]张佑春,徐涛,王勇,等.“互联网+”视域下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探究——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4):82-85.

篇10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自动化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如何安排富裕分流人员,拉大产业链条,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所有国有企业必须面对并妥善解决的难题,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既可以解决内部管理问题及体制问题,提高职工的可支配收入,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又能够拉大企业产业链条,使企业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然而,在三产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选准企业发展的突破口,才能促进三产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国有企业的三产企业发展方向分析

1 理清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发展方向

理清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发展方向是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发展的基础。思想决定行动,成熟的发展思想往往能够给企业发展带来成功的果实,随心所欲的发展思想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失败的恶果,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发展也是如此。因此,要想明确企业三产企业的发展方向,就必须用冷静的头脑理清发展思路,合理规划发展方向。为了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国有企业大力发展三产企业的优惠政策,国有企业三产企业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用好、用足国家优惠政策,谋求三产企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在这样的机遇面前,三产企业切不可头脑发热,什么都想干、什么都敢干,盲目地以撒胡椒面的方式大上项目,而是要采取审慎的态度,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的内、外部优势和劣势,认真分析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既要考虑到思想观念的惯性思维,又要照顾到历史遗留给企业的发展难题,选准三产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确哪些是要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哪些是要后备发展的第三产业,哪些是本企业第三产业发展的盲区,分层次地制定好企业发展的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大胆实践、稳妥推进,走出一条开拓创新之路,以高度的责任感推动国有企业三产企业的迅速发展。

2 充分依托国有企业,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

充分依托国有企业,大力发展为企业服务的第三产业是国有企业三产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国有企业开办的第三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充分依托国有企业显得尤为重要。选准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国有企业的关系,要保持既亲密接触,又独立发展的模式,摈弃小而全的发展方向,选准突破口,大力发展服务于国有企业的餐饮、住宿、娱乐、旅游等行业,在经营方式上,要摆脱向国有企业等、靠、要的思想,立足于国有企业,积极向外谋求发展,集中资金优势,打造精品企业,闯出自己的品牌,只有逐步摆脱对国有企业的依赖,独立发展,才能将三产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发展第三产业

篇11

管理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管理丛林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四个阶段。

(一)科学管理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泰罗,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代表作为《科学管理原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核心是提高劳动效率。亨利・法约尔提出古典组织理论,该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提高组织效率。并第一个提出了管理的四项管理职能与有效管理的14条原则。其他组织理论还有马克斯・韦伯的行政模型;切斯特・巴纳德的权力接受理论等。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在于提高了劳动和工作效率,以管理管理代替经验管理,提炼了管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缺陷在于忽略了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并且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变化。

(二)行为科学理论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科学管理的过分重视“理性”使得工人的抵触情绪加强,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加深,在此背景下,重视人际关系的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行为科学理论核心是研究人的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动机,突出了人在工作中的作用。行为科学理论的贡献在于:对于“社会人”的假定认为工人是有价值的资源,挑战了传统的“经济人”假设;重视组织的动态性、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观点;需求与激励理论将人的管理提升到所有管理对象中最重要的地位,并引发了许多全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如参与管理、面谈制、目标管理等。局限性在于:个人行为的复杂性使对行为的判断变得十分困难;行为科学理论中的许多观点由于得不到管理者的支持而并未真正付诸实施。

(三)管理理论丛林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于1961年12月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了《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由于当时各类科学家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有了极大的增长,他们为了各种目的,标新立异,导致管理理论的丛林蔓生滋长,使人们难以通过。他当时划分了六个主要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经理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过程学派、数学学派。1980年,孔茨又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指出经过这一段时间以后,管理理论的丛林不但存在,而且更加茂密, 至少产生了11个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数学(管理科学)学派、组织行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理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人际关系学派。

(四)现代管理理论

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方向:动态化、全球化、信息化和柔性化。动态化意味着持续不变地非线性式变革环境。像权变理论、复杂性管理、超强竞争、混沌管理和创业管理理论等都属于动态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全球化意味着管理者必须把自己定位于世界公民的位置,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特定国界去考虑如何造就组织的竞争优势。“全球化不但表现在全球性贸易的繁荣和活跃,还表现在 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思想观点的频繁碰撞,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交融、渗透和整合”。信息化是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个基本方向。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时空概念,“地球村”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计划模式、组织结 构设计、领导方法、控制手段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电子数据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全面质量管理、业务流程再造、电子商务等理论成为了管理者指导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据。一种强调“软性”管理因素的柔性化管理理论成为第四个基本发展方向。能够体现出柔性化发展方向的管理理论包括:人本管理、团队管理、文化多元化、管理 伦理、社会公正等。

对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评述

(一)管理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管理理论的发展从一开始追求纯粹理性的科学管理到重视非理性主义的行为科学,再到理性与非理性主义相结合的企业文化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科学代替随意,理性代替经验,管理学也作为一门科学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行为科学是以泰罗制“纠偏者”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它过分强调非理性主义和感情逻辑,忽视了工人作为决策者和行动者的角色;另一方面,行为科学所强调的“社会人”也不是有个性、有创新能力的个人,而是“人的类”――小群体组织,结果将团体提升到个人之上,是个人创造能力受到组织的制约,使行为科学不能理性地分析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对企业的影响。

现代管理科学并没有解决“理性”与“人性”的矛盾。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该理论即吸取了泰罗科学管理理性的一面,又注重了行为科学感性的一面,通过树立企业的整体价值观,以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把硬性管理技术和软性管理艺术结合起来,从而在管理中将理性精神与人本主义结合起来,管理思想由“物本管理”演变为“人本管理”。

(二)管理理论演变的人性假设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理论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不同的管理理论是在不同人性假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经济人”假设,泰罗就不会提出科学管理理论,没有“社会人”假设,梅奥就不会提出人际关系理论。人性观是管理理论的依据,也是构建管理理论的逻辑起点,管理思想的发展,清晰地展示了人性假设与管理模式之间的必然联系。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道德人”的历史演变。

早期的管理思想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认为一切人的行为的动机是追求经济利益,工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因此,在工作中只要进行适当的经济刺激,就会取得很好的管理效果。梅奥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假设。该思想认为人决不是受金钱驱使的“经济人”,社会地位对其行为方式起着决定作用。马斯洛基于社会中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认为人都有发挥自己潜力,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除了利己等特性外,在做出经济行为时,会有道德的自我约束,越来越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他人利益。

对管理学理论的思考

(一)管理理论的动态性

管理理论的动态性不仅体现在纵向管理理论的发展,从横向角度,不同的组织形态也具有不同的管理理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要遵循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管理学也同样如此。先从最早成熟的经济组织中总结出一般的管理学原理,再来指导其他社会组织,使管理学的研究领域逐步扩大,如此不断循环往复。

管理的动态性对管理学理论的启发是,没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和任何组织都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管理理论总是随着管理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管理实践主要体现人、组织和社会三个要素,当人的需求、组织形态和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发生变化时,管理的理论也相应发生变化。人作为管理最重要的要素,与土地、劳动和资本等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充分重视人,培养人,挖掘人的资本的潜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管理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为个体与组织及社会三者之间的统一与协调,必须站在社会的角度来看待人。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组织必须适应快速变化的需求,因此,组织形态必须具有灵活性、核心能力、学习型等特征;同时,快速变化的环境催生了很多创业型组织的产生,对创业型组织和中小企业的管理也是未来管理关注的一个重点。

(二)管理理论中分工与协作的演变

两个世纪前,经济学大师亚当・斯密提出了分工理论,成为了管理学理论的重要基础理论。以机械论思想指导的分工理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分工的局限性也逐渐体现出来。分工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越来越困难,结果使得效率低下。

然而,人并不是原子或质点,组织也不是质点的结合点,管理活动具有多样性与不确定性。因此,管理实践在呼唤新的理论方法与思维方式,把系统观作为管理理论基础就顺理成章了。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最早用系统方法研究方法研究管理问题,他把企业看成一个“协作系统”,主张用系统方法来揭示其本质。

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工与协作都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点。分工不利于提高整体效率,却能够提高局部效率;协作能提高整体效率,却降低了局部效率。在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的背景下,从唯物主义辩证法角度来看,分工与协作将表现为新的形势。第一,分工与协作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分工不是孤立的分工,分工是在协作基础上的更加细致的分工;协作不是纯粹的协作,是在更加细致分工基础上的协作。第二,分工与协作的范围在扩大。古典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分工是在企业内部的分工,而未来企业的分工表现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价值链中的分工。企业内部的分工已经模糊,企业为了应付全球化竞争的压力和快速变化的环境,企业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承担具体的功能,这也要求企业必须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管理新方法:创业管理的探讨

在新经济时代,组织要面临快速变化的环境,这种快速变化环境给组织更多的不确定习惯和风险,如何应对不确定和风险已经成为组织在新经济时代下的重要任务。组织也必须探讨新的管理方法,创业管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当环境从确定到相对稳定,再发展为动荡和不确定时,企业需要做出更加及时和快速的反应。Richard A. Bettis和 MichaelA. Hitt认为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战略管理与创业管理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企业为了重新建立竞争优势而放弃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寻找一种能在剧烈环境中生存的经营模式。需要响应顾客,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行动。 布朗和艾森哈特主张在结构和时间的边缘开展快速和密集的战略实施计划,从而使公司能够在新的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单纯靠传统的一般管理已经无法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用创业管理改进传统管理势在必行。

对于创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围绕机会、资源、企业家与团队、组织方式、时间、环境等提出了不同的创业管理的概念模型。例如Gartner(1985)提出了创业管理包含个人、组织、环境及创业过程四个要素,创业管理就是如何有效管理四个要素;威廉提出创业管理模式结构包括人、机会、环境、风险与回报,创业管理就是对这五个要素的管理;最典型的是蒂蒙斯对创业管理的定义,任务创业管理是对机会、团队和资源三个要素的有效管理。综合这些观点,笔者认为创业管理具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含义,狭义的创业管理就是对创业组织的管理,具体是对于新创组织相关要素的管理,如机会、团队、资源、风险等;而广义的创业管理是一种管理方法和管理思维,即组织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发现并充分开发创业机会,不断创造价值的过程。广义的创业管理不仅仅适合新创组织,实际上,创业管理的思维方式适合任何组织,大型组织同样需要面临环境的变化,并通过创新,组织团队,把机会转变为价值。创业管理不仅仅适合组织,也同样适合组织中的人。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都必须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管理能力,善于创新,发现新的机会,并把机会转变为价值。

参考文献:

1.姜杰.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凡禹.管理三杰:德鲁克、韦尔奇、巴菲特的思想精华.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王君之.世界管理大师智慧精要.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

4.文祺.一次读完8本管理学经典.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篇12

石龙现代信息服务园项目的建设是利用现有的政府物业进行改造,将其建设成创意、创新、创业园区,前期镇政府计划投入产业培育发展资金约2500万,采用独立公司进行企业化运作的方式,通过招商引智、创业孵化、合作合资等方式,集聚一批软件企业进入园区,用5年时间初步形成石龙软件、创意企业聚集的氛围。以后再进一步吸收社会资金、企业合资合作或企业改制等方式,政府分步退出,最后完全市场化运作。作为政府层面。其目的是通过政府的投入拉动,发挥现代信息服务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作用,吸引一批具有影响力、成长型、研发型的高科技企业,形成软件开发、服务外包、动漫创意等产业集聚区。

篇13

【Key words】Career;Plan;Employment;Competitiveness

苏南位于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北翼,交通便利,有着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苏南凭借其得天独厚区位和资源优势,苏南依靠其各相关联企业之间各种社会资源与经济要素的互补搭配关系,对地理区域内各种要素之间有效的进行整合调整,形成了以外资、民资、国资三足鼎立成为新苏南模式发展的强劲动力。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比较长远的总体目标要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托苏南县(市)域经济发展和改革成果。

在新苏南模式中世界500强公司超过一半以上在苏锡常落户,民营经济实力雄厚,全国百强民营企业达三分之一以上,苏南企业成集团化趋势,正处在二次创业,二次创新的加速时期。如“江阴板块”现象,张家港“规模企业”异军突起,常熟“中国名牌”半壁江山,昆山“台资企业群”。因此,以苏南县(市)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需求为根据,重视构建就业服务体系,重点规划好高职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和创业就业能力培养。通过面向企业的战略合作和服务,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 构建就业服务体系

加强学校与社会沟通,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网络。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加强学院与地方劳动人事部门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联系与沟通,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

为毕业生择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网络实现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构建全方位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定期召开就业专题研讨会议和就业工作汇报,研究就业工作对策。

就业指导办公室负责制定就业创业指导大纲,并在学院范围内做好就业创业讲座和就业技巧、就业信息的,同时对职能部门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开设就业创业课,并列入教学计划,由思政系列的教师承担教学指导工作,开展教育活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帮助学生认识市场,认识自我能力与社会需求。开设就业创业心理辅导,举办成功人士讲座、创业设计大赛等活动。

2 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要符合学生自身特色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增加学生就业信心和就业竞争能力培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改善学生道德面貌,提升学生精神力量,提高学生开拓技能,形成成功心理和内部动力机制。根据现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企业群培养输送具有成功理念和成功素质的具有“现代班组长”以上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者。要针对学生自主性、个别性和追求成功的特点,落实“主体参与、情感体验、积极创造”教育模式。

引导学生接受现代就业新理念,从入学开始给学生提供职业方向的信息和建议,分析自身性格特点等。了解专业各方向的现状、特色和前景。了解现阶段有待继续解决的专业问题及如何解决专业问题的不同途径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建议学生择业方向和职业取向,在专业老师的辅导下,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方向,在职业生涯的整体框架下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和挖掘自身潜能,规划自身的教育发展和职业计划。

职业倾向测试:新生入学两周内学生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负责进行职业倾向心理测试,并对每位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帮助学生初步规划职业与人生,给学生一个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

职业规划指导:两课教研室负责职业规划指导方案的制定,通过专题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并指导好学生的职业规划。为配合实施成功素质拓展计划,建立成功训练导师制。根据学生和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比例为学生配备成功训练导师。

3 分阶段性就业指导

入学阶段就业指导:在学生入学之初,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素质能力等对其将来适宜的或者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成功职业设计导航,就学生为达到未来职业所需要完善的素质给予分析,对成功素质提升的具体方法和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指导督促学生完成学生职业规划表。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有意识的选择成功素质拓展项目,并引导他们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成功素质训练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和分析社会及职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了解高职生应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了解培养自身能力与素质的途径与方法。侧重建立开放的咨询平台,安排专业教师为指导主体,初步制定发展方向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学习阶段就业指导:给学生过硬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良好的人品和开拓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和谐发展、潜在能力充分开发、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生生不息的源。结合专业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储备就业知识和能量。形成职业取向和自主就业能力。侧重于就业观念和就业素质指导,使学生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一线生产、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人才。

就业阶段就业指导:提供就业信息资源库,积极拓展就业渠道,进行就业咨询、就业形势数据分析。熟悉求职的外在能力、技巧和有关就业政策法规。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服务新型工业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学院成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输送中心”、“中小企业的研发中心”、“大众企业的培训中心”,让社会接纳学生。侧重于需求信息与,召开校内人才招聘会,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现代班组长”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产品”的就业竞争力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

4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要突出高职教育以就业导向进行课程模式改革。

学生在“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教学模式中学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为此,学院在理论教学方面相应进行系列调整。课程模块化,教材项目化,按学科门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平台,结合企业需求设置职业技能模块。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与江阴市舜泰呢绒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开发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程研究,完成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程校本教材,教材按“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要求,每个项目包括任务描述与分析、相关知识与技能、任务实施与拓展、实训操作、项目考核五个部分编写。按照企业具体设备情况,编写个性化的教材和讲义组织教学,教材内容面向企业、服务企业,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机电设备操作、调试、维护等方面技术岗位要求。同时对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强调由结论性教学转变为过程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学中获得足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根据区域特点和学校实际专业要求选择恰当的模式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求异、创新。合作办学如化工系学生到中国软塑材料生产基地一一申达科技集团(上市,国家863计划科技攻关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该集团拥有从德、意、日、美等国家引进的具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尖端设备。联合办学如纺织专业学生到精毛纺面料、服装生产基地一一中国最大的精毛纺生产企业江苏阳光集团(上市),学习世界一流的纺织、管理技术及高支薄型精纺生产及高支薄型精纺面料生产技术。订单培养如机电、数控学生到停车设备专业化生产基地一一江苏双良停车设备有限公司(上市),熟悉该公司引进的美国、日本等国的喷丸、割、焊、冲压、切削等先进设备,并学习模具设计、精密机械加工以及多层升降横移式、垂直循环式等系列机械停车设备生产流水线等。系列合作服务与课程模式改革,使学生的在校教育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紧密衔接,有利于院校推进开放式办学,也有利于企业获得自己急需的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等寻求合作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和发展方向,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最大程度地体现自己的价值。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创业,有利于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发自主创业就业思想,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和就业途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5 结束语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推动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既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专业技术要求的职业人,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的社会人。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平.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探析[J].高教探索,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