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农经济的影响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刘永佶教授在《官文化批判》一书中指出“官文化的力量来自民众的不觉悟,来自民众对它的认可与适应,即形成了普遍的小农意识。这是官文化统治的结果,也是继续统治的条件。”中国封建社会是在没有外族入侵的情况下,由奴隶社会逐步发展变化而来的。中国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度,国家的土地全部都属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描述的正是这一历史时期。春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遭到了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在夺取政权后,相^实行变法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允许“民得买卖土地”。从这时起,土地私有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土地私有制度的产生,一方面存在小土地私有制。同时也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的现象出现,即“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从而形成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形式,自唐以后又以租佃的形式剥削在兼并中失去土地的个体农民。因此,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一直是由占有少量土地和生产资料的自耕农和依附于地主阶级的佃农两种人物构成。但无论是哪一种农民,都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度,不管是小土地私有制形式还是大土地私有制形式,都不是纯粹的私有制形式,而是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这既是因为中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传统影响,也是因为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中都是以国家名义确认土地私有制度。因此,奴隶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圣原则在封建社会得以继承,并以新的形式与土地私有制度结合起来。
这种建立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土地私有制度基础上的小农经济,一方面使个体农户具有较多的自由,即使是佃农也是如此。他们除了受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外,人身并不受其支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受国家权力的支配,这与西欧封建社会领主制的庄园经济和农奴制有很大的不同。
官文化作为两千余年来的集权官僚的统治文化,其作用包括巩固集权官僚制,协调官僚地主阶级内部关系,还有就是控制其统治对象的意识和行为,同时这也是巩固集权官僚制的重要方面。小农经济便是中国在集权官僚体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说其“小”,是从生产单位和生产方式而言,它是以“家”为单位,以个人体力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农”则是所从事的职业,或者说是主要的谋生手段。自秦汉以来,中国在农业上是相当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生产力都领先于世界,而其根据就在于当时的集权官僚体制影响下,土地分散且地少人多,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成为了农民的重要生产方式。
二、小农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一种类型,以个体为单位,以精耕细作、男耕女织为方式,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的目的。因此其特点包括有分散性、封闭性、自给自足性等。分散性是指它以独立的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封闭性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性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己家庭的各项生活需要。在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在偏远的农村,也存在有这样的经济现象。
在小农经济下,农民掌握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农民经营规模很小,他们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变得十分脆弱,每遇旱涝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失去土地或者破产流亡,陷入贫困的境地。从此可以得出小农经济的弊端:农民经营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旧,技术难以突破固有模式,难以得到革新;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三、小农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并且流传下来的,由思想家提炼出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观念等精神成果的综合。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国农业自然经济其延续力最为持久,悠久昌盛的中国文化正是创造、繁衍、植根于这一经济土壤之上的,在历经数千年的文化变迁中,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中国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特征,以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为基础,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伦理思想。
(一)从思维方式来看,农业经济是中国传统经济的主干,它的最显著特点是“靠天吃饭”。农业生产对天地自然的依赖性是显而易见的。适宜的光热、降水量以及土壤、环境是农业耕作的必备条件,对自然及土地的依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活动空间相对狭小,交流、交往较多的局限于以血缘和姻亲为纽带的关系之间,重“和”、重“仁”的人际交往准则,培养了人们的“中庸”性格,养成农人注重实际的认识原则,中国古代圣贤一向倡导君子“务实”,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国人朴实无华,立身行事,讲究脚踏实地,实实在在,鄙视华而不实的做派,这些都表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中的注重实际的优秀一面,同时也由于对于自然的依赖,培养了中国人安于天命的性格,即“日求三餐,夜求一宿”,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则表现出对平安、宁静的生活的向往。从政治社会的角度来说,小农意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也是社会得以稳国的基础。在各种条件的约束下,农民既勤奋耕作,又安于天命,总是在不抵抗的自然环境中,循环往复的耕耘着,生活封闭而又单调。
(二)从国民品行来看,我国人民性格中最明显的特性便是重天命,轻人力,听天由命、逆来顺受。农业是靠天吃饭,儒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注重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人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作用的思想,导致中国人民形成了自强不息、宽厚包容的心理品格和道德原则。《周易》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方面,要求自己具有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另一方面,对待他人,对待他物,又要有宽厚包容的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虽经历天灾人祸、内忧外患而能屹立于世界东方,并不断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做出贡献的精神支柱。道家则从相反的方向提出“不敢为天下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等格言,导致国人重天命,轻人力,无创新,怕变动。中国的政治格局中,下场最难看的一般都是改革家,所以一般官员信奉的是,不求无功,但求无过。中国农民稳重实在的一面,也是农业生产决定的。小农思想中,能精心伺候那一亩三分地,是极大的美德。但是农业生产要求四时更替,对时间的精确性不作要求,从而导致中国人不计划时间,不重视效率。小农与官僚是一把利剑的两面,相互对立存在。小农的理想是温饱问题,那么民主与自由,就永远不是小农们最切实的目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体制为什么在我国根深蒂固。
(三)从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来看,以小农经济为主导的农业经济状况要求有相应的社会组织结构,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的主要特点在于其血缘宗法制度。血缘结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自然的结合方式,中国的社会组织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父子、夫妇、君臣之间的宗法原则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组织中枢则由部族、宗族向家族下移,政治与伦理的承担单位在逐渐地缩小,对小农家庭作为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功能不断强化,使得中国文化传统的辐射力在不断增大,以族立国阶段的小农社会已经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秦国在与六国竞逐中脱颖而出,更是较好地利用了小农经济与社会基础;汉代的奠基更是强化了面向小农的无为而治;北魏以租庸调制对在汉末乱世中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变换的政权所破坏的小农社会进行了修复,为隋唐大帝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一直到近代帝国主义和商业资本主义开始入侵和干预之前,尽管代有损益,中国社会与文化在本质上从来没有离开过小农这个根基。另一方面,这种国、家、个人三位一体的政治结构,使每一个人都将自身同国家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每个人的修养最终都落脚到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培养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
小农经济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至今,的确存在有一些丧失掉其合理性的部分,而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我们不得不认真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时代精神,让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篇2
1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与高效农业对其的影响
1.1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近些年以来,阻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从生产方式来看,由于农村地区的科技水平、自动化普及程度以及机械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大部分农民依然选择旧式传统的耕作方法进行生产,一般选用镰刀、锄头以及箩筐等为主要工具,基本不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甚至还有一些农民并不熟知新型技术,依然采用传统的生产技术,无疑在水稻瘟病防治、科学栽培方面存有极大地缺陷;从农民自身综合素质与基础设施上来看,大多数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与城市的差距很大,加上农民自身素质水平很低,生活习惯比较差,基础设施薄弱,无疑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率很低,规模过小等方面不足,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1.2高效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高效农业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3方面,由于我国人口面积广,相对应可耕作的范围则比较小,为了提升土地的利用率,积极应用高效农业,有利于扩大耕地利用度,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有利于改善农村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还能大幅度增强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保证农产业产业合理化经营,确保生产的质量与产量,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农业生产。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生态资源的利用,节约资源,避免浪费,从而进一步推广相关农业种植、栽培技术,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水平,更好的掌握栽培技术;有利于解放各地农村劳动力,促进劳动力转移,促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和谐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渐渐扩大生产经济的规模,确保我国农村经济的有力发展。
2高效农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具体措施
2.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的高效发展
实现农业的高效发展,需要合理、科学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综合发展农业经济。坚持以农民增收作为主要的目标,大力提升第一产业。同时,还需保证第二、第三产业的和谐发展,妥善处理农村经济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一产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多个方面,学会因地制宜、宜牧则牧等基本原则,实现林业、牧业、渔业等全面发展。管理人员还需建立当地特有的农产品,将其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大力开发,改变单方面提升产品产量,而是科学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重视产品的质量,实现高效、优质农业产品的生产。
2.2坚持特色产业的开发由于各地市场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合理发展农业经济,需要依据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学会利用农村地区的生物能、土地资源、废弃物,针对性开展特色农产业。尝试生产特色产品,扩大食物的生产加工面积,以生产特色食品为起点,逐一生产一系列农产品,最终进一步加大市场占有率,坚持以商品为基本目的,以当代市场为主要方向,渐渐发展我国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最大效益。
2.3加大科技水平的投入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是进一步发展高校农业的前提条件,如果想提高当地农产品的质量与产量,应该重视科学技术水平的投入,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尽可能避免杂草、秸秆直接燃烧,可将其作为农产品饲料,以提升土壤的肥料。也可将农产品采取多层次加工的方式,从而提升产品的实际质量,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生态效益。相关研究人员,还应该积极实行养殖结合种植,尝试开发新途径加大资源的利用率,提升产品质量,促使农业的高效发展,带动农村经济。
3结束语
国家应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其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日益紧密,不仅能够大幅度提升土地利用率,还能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发展高效农业,从而加快各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水平。总而言之,国家应该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确保产业的合理化经营,促进国内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次仁央吉.浅谈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2(2):101.
篇3
1.高效农业的定义
高效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在市场导向之下,最大限度应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同时对本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通过对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实现了土地产出率的提升,避免了对资源的浪费,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增长,让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提高[1]。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生产的同时进行,加快了农业生产的改革步伐,其受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
2.高效农业的效益
高效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其效益,分别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1)高效农业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就是在实行高效农业的时候,所获得的一些经济利益。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生产也越来越现代化,人们逐步提升了对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其已经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
(2)高效农业的社会效益
随着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输出农产品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定社会效益,使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有效改善。为此,在发展农业经济时,引入高效农业,不但可极大地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还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生产质量,带来更大的效益,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高效农业的生态效益
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业生产也更加现代化,人们不仅严格要求其经济效益,还对其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农业的出现,既让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得到运用,同时还贯彻了很多环保节能的理念,既注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有效的保护了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免农业经济发展影响到生态环境[2]。
二、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提高土地的产出率
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很少,为真正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在现有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尽快采取现代化的手段,最大限度提升土地的产出率。通过加快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粮食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提升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土地产出率提高。
2.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高效农业的广泛运用将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让粮食质量与产量都得到提升。将高效农业与农村独有的优势结合起来,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在农村土地上应用农业领域科技,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粮食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让农村生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让农村经济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在高效农业中,应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家中,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使用新型农业机械化设备,在当地农村为他们进行具体演示,引导他们在进行农村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最大限度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实现粮食产量与品质的提升。
3.提升农民素质
农村建设并不受到农民自身素质的直接影响,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所以要将其作为基础,推行各项经济发展活动,为农民带来更多的利益。高效农业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素质与能力,需要农民掌握更多的科学理论知识,在农业生产期间,要鼓励农民提升对先进农用机械的利用率,为农民传授科学的种养技术,进一步拓宽农民的视野,让农民在农村积极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体现[3]。此外还要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组织对农民的法律知识教育,定期为农民播放相关法律视频,重视农民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新农村发展创造人才基础。要在农村营造出良好的法律氛围,保证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严厉打击农村中各种违法行为,实现农村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
4.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
当前农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这让服务型行业面临着发展新机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4]。而高效农业的推行,对农村产业机构的要求越来越高,让农村产业结构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极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发展模式也有了创新,让农业结构和市场导向保持一致,让高效农业朝着优质、多产的方向发展。
5.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形成规模经济
篇4
一、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特点
农业企业主要指的是一些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依托,进行农工商在综合经营且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受农业生产特性的影响,季节性与地域性特征也是农业企业的生产工作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在产品的劳动时间与产出时间存在差异性,生产工作与自然环境和市场环境之间的影响较为密切的情况下,农业企业的生产成本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对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有着潜在的威胁。因此,对环境因素、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和自然环境因素的关注,是我国农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所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这就使运营资金管理和动态化的投资融资安排成为了农业中小企业所无法忽视的问题。由于农业企业的产品存在着特殊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核算内容的多样化和核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成为了这一类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特点。
二、农业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1.有利于农业中小企业规避投资风险
无论是农业中小企业还是其他中小企业,企业自身的经营生产过程往往需要大量的运营资金。多渠道筹资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所采取的主要筹资方式。筹资规模、投资规模和资产购置情况与财务会计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合理化的投资方案设计可以让企业对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性问题进行有效规避,因而财务会计工作也可以让农业中小企业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2.对农业中小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进行直观反映
账务计算与汇总是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账目的汇总过程也是企业的资金情况、利润获取情况和纳税情况的反映,因而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农业中小企业而言,财务会计工作可以为企业的未来经营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这样在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对信息数据的分析、综合、比较和监督也成为了不可缺少的措施,这些措施可以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相比于其他企业,财务管理观念的落后性是一些农业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对资金的调度作用进行充分发挥
对于农业中小企业而言,对有限的资金进行合理配置,是企业保证自身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方式。财务管理机制的构建,可以让企业的用款计划得到有效控制,对于一些资金实力相对不足的企业而言,财务管理机制的构建可以让企业从不同项目内容的轻重缓急入手,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进而让资金的合理化运作得到充分保障,因此财务管理制度是对农业中小企业的资金调度情况进行系统化平衡的有效尝试,它可以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4.对农业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动性进行强化
存量资产问题是农业中小企业可能存在的一大问题。存贷资金、库存材料和农业生产设备闲置问题的二次利用,是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行提升的一种有效方式。对此,财务部门需要对企业现有的积压物资和设备进行充分调查,进而在将调查结果上报至相关负责人以后,对积压物资的处理方式进行确定。
5.减少费用支出
应收账款问题是一些农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大问题。应收账款的逐年增加会对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带来不利的影响。在产品货款无法回笼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对此,在对货款回笼工作进行强化的过程中,企业财务人员首选需要对未清欠的货款清单进行汇总,以便对账目的明确性进行保障,进而以货款清单为依据来进行集中清欠工作。在货款清欠工作出现困难的情况下,财务人员需要对清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上报。
6.对购进材料与购进设备的价格管理工作的强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管理环境混乱,是一些中小企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企业对设备材料采购工作缺乏有效管理的情况下,材料设备的无序采购可能会导致材料设备的积压问题。从财务会计工作对材料设备的采购工作所带来的影响来看,采购人员在对企业所需设备进行市场调查以后,可以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进而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入手,对一些与市场供应价格底线相近的材料和设备进行选用,这就可让企业在降低采购成本的基础上对自身的经济效益进行提升。
三、加强农业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措施
1.对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完善
从农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入手,对自身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完善,是企业在新时期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责任。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农业企业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会计工作的工作基础进行完善。为了避免利用会计报表进行弄虚作假,企业可以对匿名检举举报奖励机制进行运用。企业内部监督、社会监督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监督方式的运用,也可以让财务会计制度的监督机制得到有效完善。
2.利用预算管理强化成本意识
成本理念和成本意识的普及,对企业成本核算方法的改进和生产流程的优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全面化的预算管理机制在农业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是对成本意识进行强化的有效措施。对于农业中小企业而言,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的应用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首先需要对全面化的财务会计预算管理组织体制进行完善、进而对相关目标、监督主体和考核责任主体等因素进行确定。第二,农业中小企业需要对预算管理的范围进行扩大,以便在将企业所有收支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对农业企业的收支全貌进行全面化的展示。第三,农业中小企业也需要对预算编制的流程与方法进行改进,进而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提升。针对农业生产对内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动态化的预算监控机制的构建,可以让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提升。
3.对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可以让农业中小企业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农业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第一需要梳理适合新经济时代的风险管理目标,进而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进行强化。第二,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对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性进行充分认识,授权审批制度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的应用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优化的有效方式。为了更好地规避自身的财务风险,企业也需要对危机处理的应急预案进行完善,以便让企业从容应对可能到来的财务危机。
四、结语
核算内容的多样化和核算方法的灵活性是农业中小企业财务工作的主要特点。财务会计工作存在于中小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之中,它与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财务会计管理措施进行优化,可以让企业更好地对盈亏状况进行了解,以便帮助企业确定更好的投资方案。
作者:赵彩文 单位:惠州市金鑫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群.浅谈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对经济效益的影响[J].财经界,2014(36).
[2]宋长粉.浅析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对经济效益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2015(25).
[3]杨春辰.基于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J].商,2015(50).
篇5
1 探讨农村结构变化对农业能源效率的影响
农业能源主要讲述的是单位能源在单位生产经济效益中所占的比例。广义的农业包含了农、林、牧、副、渔业。因此,本文中利用单位农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耗来描述农业能源效率。具体的来说,单位农业的增加值的能源消耗越少,那么农业能源效率越高。相对而言,则表示的农业能源效率越低,见图1。
1.1 探讨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对农业能源效率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村经济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农业种植结构方面,使得农村的经济作物得到较大的发展。1985年我国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10872亿m2,约为总种植面积的76%,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2009年我国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为10910亿m2,约为总种植面积的69%。通过分析可得出粮食作物在种植数量方面处于持平的状态。1985年我国的农业经济作物为2322亿m2,直到2009年我国的农业经济作为增加到4938亿m2。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由图2展示。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体,粮食作物在农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以前,粮食作物占有无法取代地位的原因有以下4个方面:人均收入水平不高,人们消费的主要方向是食品消费;受到公社化对农业能源的制约,难以对技术经济体制进行优化;农村不仅缺乏交换市场,而且农民不能通过农作物来增加自身的收入;当时的国内外环境影响,种植粮食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2 探讨广义的农业结构变化对农业能源效率的影响
狭义范畴内的农业包含种植业及栽培农作物,广义范畴内的农业还包含了林业、牧业、渔业等。自1985年起,我国狭义农业的增加值为1655.47亿元,而广义农业的增加值为2491.68亿元,其中林牧副渔业的增加值为836.21亿元,所占比例为0.5051。2009年,广义农业的增加值为35225.9|元,农作物种植的增加值为19738.7亿元,林牧副渔业的增加值为15487.2亿元。林牧副渔业的增加值与农作物种植的增加值比例如图3。
林牧副渔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多个方面。跟农业经济作物的原因十分相似。经过市场化的改革,促进了我国林牧副渔业的发展。农作物种植业可以跟林牧副渔业进行结构上的取长补短,通过将农作物跟农林副渔业进行有效结合,可以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林牧副渔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供农民利用。
2 总结
篇6
第一,农村非正规金融经营管理较为混乱,经营风险较大。大部分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没有建立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及审计稽核制度,不提取存款准备金和呆帐准备金。作为自发性的金融活动,非正规金融组织资金实力较弱,筹资能力有限,资金运用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资产负债率较高,业务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经营缺乏长远规划,唯利是图。如果市场发生急剧变化,遇到较多的贷款逾期收不回,就会给其经营带来困难。一旦出现挤兑,由于没有国家信用作担保,将会造成资金链断裂,极易出现倒闭破产情况。
第二,农村非正规金融容易引发纠纷,影响社会稳定。农村非正规金融交易往往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是口头约定型。这种情况大都是在亲戚朋友、同乡、同事、邻居等熟人中进行,他们完全靠个人的感情及信用行事,无任何手续。二是简单履约型。这种借贷形式较为常见,双方只是简单履行一下手续,大都是仅凭一张借条或一个中间证明人即认可借贷行为。贷款期限或长或短,借款利率或高或低,凭双方关系的深浅而定,更不需要提供抵押。而借款人由于急需用钱,不论利率高低,自己承受能力如何,只管把钱弄到手[5]。当借款者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借贷双方的权益都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不能按照法律的程序解决问题,贷款者就会非法强占借款者的财产,一些贷款者还雇用打手为其追贷,引发民事纠纷甚至是刑事犯罪,威胁农村社会治安,影响农村社会稳定。非正规金融组织迎合人们追求发家致富的心理,通过预期高收益诱使大量的农村资金进入,当其经营状况不善时,利息只能靠新发展的存款来支付,当没有足够的新存款来付息和还本时,就会发生严重的社会风波,影响社会安定。由于缺乏金融风险意识,农村经济主体这种逐利的投机心理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引导,脱离正常的金融活动,演变成非法集资等各种经济诈骗行为,导致农村金融秩序混乱和农村社会动荡。
第三,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高利率加重了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负担。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贷款利率水平较高,而且借贷期限较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迫于生计,急需资金时才会向非正规金融组织借款。非正规金融组织一方面帮助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度过难关,另一方面高昂的利息也加重了它们的负担,使借款者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后劲。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强,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农村中小企业效率低,这样使得一些借款者很难到期履约,难免出现借新债还旧债、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形,并且承受着巨额的借款利息,债务负担越背越沉重,甚至愈陷愈深,无法自拔。而那些能够履约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在他们支付高额利息之后实际收入却下降了,因而变得相对贫困。
第四,阻碍农村富余资金对农业的投入。一方面,高额的回报率诱使富裕农户将富余资金投入到非正规金融活动中去,其对农业的投入必然会降低;另一方面,贫困农户要支付高额的利息也不得不减少在农业上的投入。此外,非正规金融组织一般不问借款者的资金用途,资金使用的随意性较大。少数人借钱用于生活性支出,如红白喜事讲排场,也有少数人借钱用于房地产投资,甚至有少数人借钱用于赌博、买、吸毒等违法活动,还有一些农民单纯以获利多少为目的,不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在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帮助下,建立起“小造纸”、“小化肥”、“小煤炭”等国家严令关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小企业,这些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第五,冲击了正规金融部门的信贷业务,影响政府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的对称,二者同时存在,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组织之间必然会有业务上的重合。非正规金融以高额的回报作为诱饵吸引资金,其利率往往比正规金融的利率高,有些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存款总额已经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存款总额,直接冲击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由于非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利率较高,对于一些既有正规金融贷款又有非正规金融贷款的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来说,他们在还款时会先偿还非正规金融组织的贷款,间接地加剧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资金要素在农村是极度稀缺要素[6],受高收益率的诱使,大量这种农村极度稀缺要素却投放到非正规金融组织,分流了正规金融机构吸收农村存款的能力,从而削弱了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能力。由于非正规金融不在央行的统计范围之内,政府部门难以监管,更难以预测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货币量,不能准确地掌握相关资料,从而不利于政府制定相关的农村经济金融政策,进而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它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并贯穿于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正规金融从农村大量撤走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地区不断发展壮大,其对农村发展的经济效应也越来越大。但是,非正规金融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绝不能一味地肯定或简单地否定,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一,完善立法,规范非正规金融发展。建立各种相应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行政法规,有效地保护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正当的经营活动和财产权利,限制不当用途的生活性资金和生产性资金的借贷,打击高利贷,严惩非法集资等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的非法金融活动,可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降低农村经济主体的经济负担,减少经济纠纷的发生,促进非正规金融合法化、规范化发展。
第二,加强对非正规金融的监管,促进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的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要求持有不同数量资本金;辅导非正规金融组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对其管理人员与从业人员的准入做出规定;限定非正规金融组织的业务范围,不容许其经营风险较大的股票、黄金、外汇交易等金融业务;定期收集非正规金融资金流量和流向以及利率变动等各种数据,便于政府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时参考。
篇7
1.农村居民消费增长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收入更是增长迅速,这就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同时,中国中央连续十一年都是关于农业问题的,这在政策上是对农业、农民的支持,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另外,据测算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仍会居世界前列。国民经济的增长推动中国农村的居民收入增长水平,这样的有利条件更是奠定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物质基础[1]。
2.农村居民已经具备迎接新的挑战的条件
中国的GDP年年突破大关、创纪录,这就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提供了良好的时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居民生活水平已经逐渐地从温饱解决期转变成积蓄储备期,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正处在新一轮升级转化的临界点。近十年来,比照城市居民的家庭的消费进程可以知道,农村居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需求逐渐的增长。例如,农村居民对电脑空调、冰箱、汽车等消费品的增长速度极快,甚至有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高于同一时期的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同时,伴随着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2],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由传统的生存型向为享受型转变。现在的农村居民逐渐的开始旅游、健身、文化娱乐、网上购物等,农村居民的需求空间变得越来越广阔,为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了稳定增长的动力支持。
3.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刺激了消费需求
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空间越来越大,有利于拉动消费内需。根据现有的工业化的阶段水平推算,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加速推进期,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速度进了一大步。当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在拉动内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有高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的倾向。另外,城市化进程将逐渐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这就会促使农村居民的需求向现实的购买力转化,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使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充分的发挥,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快速的增长。
二、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的对策
1.加大投入,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收入是居民消费增长的决定因素。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动力不足,影响着居民消费意愿向购买力的转变。针对这一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施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提高居民的消费增长。首先,增加政府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居民的收入稳定持续增长。其次,提高政府财政在提高农村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长比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切实保证农村居民的增长占有重要的地位[3]。第三,缩小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长期以来,由于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严重制约着居民的消费增长速度。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在初次分配收入的同时,通过调整再分配的改革,缩小高低收入人群之前的差距,从宏观上面保证分配的公平以及调低抑高的改革措施顺利进行,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2.建立和完善农村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证制度的滞后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突出问题。随着中国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失业以及养老方面的支出相应的增加,这样就迫使农村居民在储蓄方面的支出增加,用于消费的支出就会减少。另外,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了就业困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居民的负担,不利于消费需求的增长。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完善和推行农村新型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和落实低保以及社会救助的机制。同时为了应对因为金融危机导致的企业经营不善、员工下岗的情况,政府尽量争取最大的努力增加就业的机会,根据当地的现有资源,拓展劳动力就业的渠道,给部分经济上确实困难的人群给予经济上的适当补助。
3.优化农村市场环境
篇8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阶段,农户信贷模式也逐渐多样化,单一的存款行为发生了变化,逐渐转向了存款、贷款、理财等发展模式,这种新型的农户信贷模式突破了社会资源的束缚,促成了农村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农户信贷的需求分析而言,信贷主体行为的意愿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同时农业经济发展的风险性较高,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农村金融系统的结构优化,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模式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直接影响。农户信贷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并促成农村经济结构逐渐优化,相应地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二、农户信贷的基本特征
(一)农户信贷行为的特点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户信贷行为需求和农户收入水平变化有明显的差异性,农户信贷的主要用途分别是子女教育、农业生产、盖房修缮及生意投资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用于个人生活需求消费的信贷比例提高,人们的农户信贷需求也逐渐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投资经营商业性活动的需求增长,农户信贷的动机较为强烈,这表明农户信贷行为特点更侧重于收入性生产和商业性活动。
(二)农户信贷规模和结构特征
当前,针对我国的农户小额信贷机构的覆盖范围较低,主要是非政府组织性质的信贷项目和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主导的信贷业务。我国构建了系统的农户信贷体系,囊括了各大银行和把农村信用社,并建立了正规的金融机构来引导农户信贷发展,解决了农户资金需求的问题,农户可以从金融机构中获取生产、经营、生活的资金来源,满足自己的需求。我国小额信贷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即大银行提供的失业担保、助学贷款和扶贫贷款,这是政府针对农户工作和子女上学所设立的信贷扶持,再者是农村信用社的小额度贷款,但是农户通过信贷组织贷款额度较低,同时资金成本较高,不能真正服务于农户信贷。因此,加强农村信贷金融系统的建设依然国家的重中之重。
三、农户信贷对农村经济和消费产生的影响
(一)影响农村的经济收入和消费方式
农村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未来的消费贷款中,生产型信贷的生产效率开始显现其社会作用,农户贷款对农业生产建设的支持力度越高,农产品的生产效率就会显著增加,农户信贷就能发挥其规模效应,在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中发挥促进作用,极大提高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加了农户的收入水平。农户信贷结构取向和农户类型有直接的关系,尤其和农户实际收入水平有密切的关联,对生产型的信贷农户而言,当生产规模投入较高时,农户信贷的额度就会增加,同时其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商品和劳务价格维持稳定的前提下,消费者收入增加会直接刺激其消费水平,农户的消费意识增强,其对未来收入抱有乐观的心态,当前阶段的消费投资就会提高。因此,农户信贷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户经济收入提供了动力,农户行为取向需求直接影响其收入水平,并通过收入来影响信贷用户的消费行为。
(二)影响农业产出、促进经济增长
农户信贷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农户信贷结构和农业发展有着正比增长的影响关系,这种变化体现在农村经济总产出增长上。根据农业信贷和经济发展的计算公式可以发现,农村小额信贷和产出模型和全要素的关系是构成农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信贷资本在农业生产性流向对农业产出呈现典型的规模效应,相反消费性流向对农业总产出则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农业总产出和信贷农户数量是正比增长的关系,伴随着消费信贷农户数量增大而减小。因此,对农户信贷而言,信贷生产性取向对于提升农村总产出和生产力水平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农户信贷的技术水平和收入分配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户信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总产出,并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有效扩大农村消费内需,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户信贷直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收入水平,并间接促进农村消费内需增大,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提高了农业产出量,改变了农村传统的消费意愿和习惯,对全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一、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
从理论上来讲,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析:其一,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因素。经济增长是以生产发展为前提的,而生产发展需要保持与消费需求的一致性,一定量的消费需求才会产生相应的生产发展,两者处于平衡状态下,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其二,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力量。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需求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其主要分为出口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三种,这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三,消费需求间接拉动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初始变量的消费使得其他变量出现了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表现为间接影响。比如以投资的变化,实现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依靠消费拉动起来的投资,能够发挥着与消费同等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特点探析
(一)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基本情况
居民消费结构倾向于从吃穿住用行五个方面来探析:其一,在食品结构上,农村居民的消费比较合理,关注于食品的质量和营养,不健康的食品消费比重不断下降;其二,在衣着上,越来越关注于时尚,对于流行服饰的追求趋势明显;其三,在住宿条件上,农村房屋装修不断升级,卫生清洁质量不断提高;其四,在家用方面上,家庭设备以及服务性消费支出比较明显,并且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五,农村居民的交通支出不断下降,相应的通讯费用呈现出上涨的趋势。
(二)吉林省农村居民收支情况
依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收支一直呈现出入不敷出的状态,以2010年为例,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的收入在6237.44元,而总支出为9182.40元,形成了比较大的反差。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存在的话,将导致农民工作积极性的打击,使得农村居民收支出现不平衡的情况。具体来讲,总收入中经营性收入比重最大,其次是工资性收入,支出部分多数情况用于消费支出,其次是佳通经营费用支出。在这样的情况,如何不断改变农民收入结构,增加收入渠道,使得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是目前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三)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情况
下表格为2008-2010量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支出的绝对量表。由此可见,在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和居住占据比重较大,都在30%以上,并且保持着相对上升的趋势。我们依据此数据信息,将其纳入到恩格尔系数体系中去,发现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取值处于低于全国水平,也就是说吉林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比较高的。
(四)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情况与它量之间的比较
(1)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情况与城市居民消费情况之间的比较。其一,相对于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情况来说,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速度比较慢,以2006年的数据为例,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速度为16.2%,而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为5.8%,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其二,城乡收入差异慢慢减弱,尤其在最近几年时间内,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不断扩展,就业机会不断增加,收入也不断提升,使得城乡之间的差异慢慢减少。其三,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讲,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不断下降,表现出比较大的波动情况。其四,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来看,两者之间的差异很明显,尤其在食品,医疗和文化教育娱乐上的区别性很强。
(2)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情况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其一,从人均消费支出的结构上来看,吉林省的食品比重比较高低,其恩格尔系数比较低,说明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二,从居住条件来看,房价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价格合理,在消费结构中住房租房的比重比较低;其三,从医疗保证的角度来看,其份额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参与医保的人员规模比较大,说明其对于医疗保障的重视;其四,从家庭设备和服务的角度来看,吉林省的比重比较低,表现出比较合理的状态;其五,从交通通讯的角度来看,其支出比重相对较低;其六,从衣着服装方面来看,农村居民对于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穿着打扮倾向比较明显。
三、影响吉林省农民居民消费的因素
结合上述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影响吉林省农民消费的因素。具体来讲,其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农村居民的收入,决定了其消费,一旦其收入增加了,相应的可支配收入就多了,其用于消费的可能性也不断提高;其二,产品价格。处于特定时期内,农民的消费水平是有限的,市场上的商品不仅仅要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还应该具备合理的价格标示,这是农民消费心理状态,往往会选择适合自己收入水平的,质优价廉的消费品;其三,消费心理,消费环境和持有资产。在消费决策的过程中,农民同样会受到消费心理,消费环境和持有资产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产品消费符合其心理需求,具备比较合理的消费环境,自身资产比较优越,其往往会选择决定去购买相应产品和服务。
四、如何处理好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的确可以实现省级经济增长和发展。尤其在现阶段,农村内需的刺激,将成为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刺激农村消费,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农村居民增收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能力的根本因素。因此,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实现消费刺激的最佳方式。对此,政府和农民都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一,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农业增收打下基础;其二,不断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其朝着产业化,合作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和进步;其三,不断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产品的附加值的提升,做好农产品的包装工作,为农民增收提供依据;其四,积极增加就业方式,不断扩展农业就业面,开展职业培训,实现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更好的实现就业,保证农户经济收入来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二)保证农村市场物价水平的合理性
在物价不断增长,收入增长缓慢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也难以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自身宏观调控的作用,严格控制物价,使得其处于比较合理的状态的同时,积极给予农民相应的优惠;另外,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减少倒卖环节,实现农超对接;最后,注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对于炒作行为进行惩罚,避免因此造成产品的囤积行为,营造一个比较和谐,舒适,安全,稳定的市场环节,以方便农民更好的购物。
(三)做好农村市场的信息调查和分析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其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应该积极做好农村市场的信息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采购方案,保证供应的商品是农民所需求的。比如,对于农村小孩来讲,其主要倾向于服装和玩具的消费,对于老人来讲,主要倾向于老花镜,对于女性来讲,主要倾向于服装,化妆品等。也就是说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不同人群的消费热点,以此为突破口去进行消费潜力的挖掘,从而实现消费市场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健全的社会保证制度体系,是人们消费需求增强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此,政府应该积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社保制度的作用,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另外,积极建立稳定有效的医疗制度,解决农村地区医疗问题,使得农民不会因为医疗问题而去担心,从而将更多的购买力消耗在消费环节上。
(五)积极调整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
从整体来讲,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还比较保守,多数情况下都不愿意负债消费,贷款买房,贷款买车的情况比较少,在他们看来消费还是需要奠定在自己的收入基础上。对于这样的情况,应该积极开展教育和宣传,不断改变其消费观念,刺激其消费信贷的积极性,使得其参与到消费中去。
(六)营造良好的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环境
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是促进消费市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健全省级基础设施,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于供水,供电,住宅,道路的建设投资,完善消费市场环境;其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完善农村信息化工程,使得农户可以接触到电子商务,从而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
(七)积极强化对于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督
健全的农村消费市场,稳定的市场制度,往往需要有相应的农村消费市场监督体系。也就是说,如果农村消费市场缺乏监管,市场处于混乱状态,农村居民消费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使得农民居民的消费欲望不断降低,消费质量和层次也停留在低水平,这将不利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刺激。因此,相关市场监督部门应该强化对于农村市场的监督和管理,避免低质量产品融入市场,对于消费者权益造成伤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在不断提升的同时,还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去完善市场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稳定产品价格,建立配套体系,健全保障制度,以最大化的激发农民的消费欲望,发挥其在促进省级积极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川.山东省农民消费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2010.
[2]王乃霞.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D]. 民族学院,2010.
[3]刘鑫.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4]王雅云.福建省城乡居民消费问题的数量研究[D]. 厦门大学, 2008.
[5]张凯,李磊宁.农民消费需求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研究――基于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J]. 中国农村观察, 2006,(03) .
[6]马光辉,宁定琴.中国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
篇10
关键词 脓毒症;血必净;凝血功能;APACHE Ⅱ评分
[中图分类号] R459.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c)-0016-02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Xuebijing on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of Sepsis and Its Efficacy
XU Lijian
ICU Ward, Shanghai Yangsi Hospital, Shanghai, 20012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Xuebijing on improving the cure rate of sepsis and coagulation function. Methods 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psi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2 to September, 2013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Both groups were given the routin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n addition,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intravenous drip of Xuebijing. Results The score of APACHE Ⅱ before treatment, 24h after treatment and 72h after treat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18.36±4.66) points, (17.37±4.46) points, (14.58±3.66) points, respectively, and that of the study group was (18.33±4.52) points, (15.62±4.12) points, (12.31±3.35) points, separately. 24 h and 72 h after treatment, the scores of both groups decreased; the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ll P<0.05). The improvement rate was 84.0% in the control group (21 cases), 92.0% in the study group (P>0.05). Hemagglutination indexes’ change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in hemagglutination indexes (P>0.05). After treatment, all the hemagglutination indexes of the study group significantly improved(P<0.05), and hemagglutination indexes of the control group except TT significantly improved(P<0.05). PLT, APTT, PT, TT and FIB index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uperior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fuzhenggongxie and weiqiyingxue theory combined with Xuebij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for sepsis, correct its pathological and abnormal blood clotting process.
[Key words] Sepsis; Xuebijing; Coagulation function; APACHE Ⅱ score
[作者简介] 徐利剑(1977-),男,湖北罗田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危病重工作。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1]。通常临床上具有典型的感染因素,如手术、严重创伤、全身或肺感染等。为探讨血必净对于提高脓毒症治愈率及改善凝血功能的积极作用,2012年9月—2013年9月,该院针对多例脓毒症患者,开展了综合疗法+血必净的治疗方案,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间收治的50例脓毒症患者纳入研究。按照接诊先后顺序编号1~50号。其中较早就诊的1~25号,设为对照组;另26~50号,设为研究组。对照组(25例):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37~68岁,平均(58.2±12.1)岁。研究组(25例):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39~71岁,平均(59.7±12.8)岁。两组原患疾病均包括,重症感染、肝胆及胰腺病、严重创伤、大手术后、恶性肿瘤、血管病等。两组APACHE Ⅱ评分分别,对照组(18.36±4.66)分,研究组(18.33±4.52)分。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原患疾病、APACHE Ⅱ评分等情况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35~75岁。②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诊断标准[2]。③病程不超过24h。④至少出现以下一项凝血障碍:无直接诱因的皮肤黏膜出血、血小板逐减、TT或(和)PT或(和)APTT减少、FIB<2 g/L、FDP或(和)D-二聚糖增高。⑤研究前获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伴有其他疾病终末期;②原患凝血功能障碍或免疫缺陷;③患有心理、精神疾病,昏迷;④ 48 h内出院/转院或死亡;⑤病历资料不全。
1.4 方法
对照组:根据SSC脓毒症治疗指南,常规采取液体复苏、抗生素治疗、血糖控制、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方案[3]。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采取血必净Z20040033)治疗。一次取50 mL血必净注射液溶于100 mL氯化钠溶液(0.9%)中,于30 min内静滴,2次/d。严重时可3~4次/d。
1.5 疗效观察
1.5.1 疗效评价 两组疗程均为7 d。于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及72 h进行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 Ⅱ)评分[4]。治疗结束后,记录30 d时临床转归情况。
1.5.2 血凝指标 采用德国BE-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以凝固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PLT、APTT、PT、TT及FIB指标变化。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分析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APACHE Ⅱ评分
治疗后24 h及72 h,两组评分均下降,研究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 临床转归情况
对照组(25例):好转21例,死亡4例。好转率为84.00%。研究组(25例):好转23例,死亡2例。好转率为92.00%。两组临床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血凝指标变化
结果见表2所示。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除TT外其他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PLT、APTT、PT、TT及FIB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脓毒血症是严重的全身炎症综合反应,是严重感染、创伤、手术及重度胰腺炎的常见并发症[5]。该病的发病急,病死率高。近年来,中医药已经从过去的慢性病辅助阶段进入到了危重病治疗阶段。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脓毒症属热病、伤寒、疫病范畴。其发病原因可归于气阴两虚、寒热互结、阴竭阳脱,加之毒邪内蕴所致。因此扶正攻邪,卫气营血是中医治疗脓毒症的基础。资料显示,在对症治疗的墓础上,联合应用中医疗法着眼于整体,积极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逆转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进程,有助于控制患者病情进展,改善预后。血必净成分包括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中药材提取物,其具有活血化癖,疏通脉络,消除内毒素的功能[6]。程率芳[7]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血必净可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促进脓毒症患者内毒素的分解和释放。邱春芳[8]等研究认为血必净辅助治疗可逆转患者多器官衰竭的病情进展,从而降低临床病死率。若单一采用西药治疗,其有效率仅86.24%;联合血必净,则可提高有效率至90.00%以上。该次研究中,常规综合治疗能够有效纠正凝血异常,APACHE Ⅱ评分也有改善。联合应用血必净后,APACHE Ⅱ评分改善更为明显与快速。从30 d临床转归情况来看,对照组好转率为84.00%(21例),研究组则达到了92.00%(23例)。可见应用血必净在快速改善脓毒症病理过程,纠正凝血异常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 朱红阳.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新进展[J].浙江临床医学,2013,11(2):1739-1742.
[2] 李建国.解读SSC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处理指南[J]. 浙江医学,2013,7(3):507-509.
[3] 牛莎,张睢扬.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抗感染治疗进展[J].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13,6(3): 1-3.
[4] 邢利峰,姬晓伟,谢波,等.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0): 4880-4882.
[5] 宋国维.严重脓毒症并循环障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8): 1405-1407.
[6] 吴素凤. 脓毒症患儿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2010,23(4下旬刊): 99-100.
篇11
一、理论背景
(一)关于农民技术培训概念的界定
本文涉及到"农民技术培训",与此相类似的一个概念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则是指:对未来或现有的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施行的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各类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教育。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民的范围包含现有从业农民,也包含未成年但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少年农民。其次,强调一定的文化基础是由教育的基本规律所要求的,职业教育不是文化教育,必须有一个知识基础,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再次,农业职业教育是基础,但不是全部,职业教育是包含各类适合农民生活与发展需要的各种职业技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大职业教育。
在社会学中,精英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分层的概念。所谓精英,是指某一社会中占据高级职位的人,包括权利、财富、名望和知识。将精英理论与当今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关于中国乡村精英的研究。
对乡村精英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国家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时一部分有经济头脑、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管理的人把握机遇,率先富裕起来。本文立足于乡村精英理论,旨在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着重探讨乡村精英在引导农民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作用。
二、结合案例分析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案例介绍
蒋家寨村位于杨凌示范区境内,离杨凌区约有3公里,有农户404户,总人口1404人,产业结构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养牛户约占全村人口的40%多。该村的养奶牛的历史颇为悠久,从80年代后期就有人养奶牛,从95、96、97年开始规模化,出现了一些养殖大户,而从02年开始,该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依托杨凌农科城,陆续建立了三个养殖小区,由以前的农户散养的方式转变为集中的规模养殖,大大改善了该村的环境卫生条件,小区实现了挤奶的机械化,杜绝了掺水现象,提高了了牛奶的质量,打开了销路。村民只需交纳水电费及小区占地租赁费即可入区饲养。
(二)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1、示范作用:乡村精英可以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过程中起到示范作用,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首先就是效益驱动。村民看到养牛有力可图,才开始纷纷养牛,这是前提。其次是经验借鉴。养牛精英的存在使得一般农户在发展上有了借鉴,并且可以避免很多风险。第三,乡村精英们往往具有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奶牛发展的条件。
2、组织凝聚作用:1998年由蒲世全牵头成立了奶牛协会,有80%的养牛户约100多户加入了奶牛协会。养牛协会主要花了不少力气对农民进行养牛技术培训,并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在对外联系市场方面,对提高牛奶的收购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农民结成集体后,奶价可以比零散的收益提高30%左右。
3、技术支持:养牛精英是懂科技,会运用知识的群体,他们对奶牛养殖的丰富知识可以帮助村民解决在奶牛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以蒋全虎为例,长时间的养牛过程中自己积累的经验及通过专家的技术讲座,现在已经是村里的兽医,村里养牛方面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找他,小区的免疫也是他负责的。所以,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教育过程中可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思考与讨论
在初步采访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本身的经验,我们对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所起的作用总结为以上几点。但是随着调查采访的深入开展,发现该村有像一部分农户没有加入到养殖小区,依照"经济人"假说的观点,很难解释这种现象。农民追求的是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农民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乡村精英在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发挥上述积极作用外,还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很多学者在研究农村职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的时候更多侧重两个方面:一是这种教育本身的缺陷,如师资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二是社会环境对农村职业教育甚至整个职业教育的忽视,这里包含国家政策的偏重和受教育群体对这种教育的轻视。
我们在针对农民实施职业教育,尤其是这种短期的技术培训的时候,必须不能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农村中的这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在从分利用乡村精英各种优势的基础上,妥善处理相关负面因素,从而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遇春吕卫东朱宏斌新时期农民职业教育的概念与目标[J]教育与职业2003年19期
2、刘德忠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村经济精英[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第46卷第4期
篇12
例1 (2013年新课标Ⅱ卷第25题)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宋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A错。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由于北宋政府“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错。宋代土地兼并日益激烈,自耕农失去土地的现象增多,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故选D。
【名师点津】此题涉及一个重要概念: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吗?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这三者的异同,有助于准确掌握小农经济这一概念。如图所示,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自然经济,但不等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区别如表一所示:
表一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比较
例2 (2014年江苏卷第4题改编题)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官府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解析】C选项颇具迷惑性,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一度开放海禁不等于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材料“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奉旨允行”等信息可知政府允许有条件地开放“海禁”,答案为B。
【名师点津】题中涉及的重农抑商、海禁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体现,闭关锁国是海禁政策的延续。两者异同参见表二:
表二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异同
二、在多维分析中理解概念
运用新材料,多角度考查核心概念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复习备考应从多维视角来分析理解概念。这里的多维视角,包括三层含义:①构成概念的基本要素视角;②将经济概念与政治、文化相联系的视角;③运用唯物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视角。
历史概念的类型包括人物、事件、法律、制度、政策、会议、思想等,构成概念的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经济史制度、政策、现象类概念居多,如井田制、均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工官制度、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经济重心南移、资本主义萌芽等。构成制度、政策概念的基本要素有:原因、时间、目的、内容、影响等。构成现象概念的基本要素有:产生原因、历程、影响发展的因素、影响等。我们可根据构成要素全面分析概念,如表三、表四所示。
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史近三年各地高考题,以下特点清晰可见:①题型以选择题为主;②小农经济、土地兼并、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经济重心南移等概念一直是考查的重点,而重中之重,非小农经济、重农抑商莫属;③试题以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呈现,注重运用比较分析、逻辑推理等史学方法考查对概念进行理解和运用。
基于高考命题的这些特点,本文以小农经济、重农抑商两个概念的解读为例,对中国古代经济史复习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同学们高三复习备考有所启发。
一、在比较中鉴别相关概念
例1 (2013年新课标Ⅱ卷第25题)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宋代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A错。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由于北宋政府“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错。宋代土地兼并日益激烈,自耕农失去土地的现象增多,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故选D。
【名师点津】此题涉及一个重要概念: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吗?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这三者的异同,有助于准确掌握小农经济这一概念。如图所示,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自然经济,但不等于自然经济,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区别如表一所示:
表一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比较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
产生 原始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
消亡 后开始解体,但至今仍有些地方的农业经济带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性质 到1956年,随着的完成,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完全消失。但的实行,使小农经济一定程度上又有所恢复,但已不等同于古代的小农经济
内涵 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自己生产自己消费 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 拥有耕种土地所有权的小农经济
对立面 商品经济 机械化生产 租佃经济
例2 (2014年江苏卷第4题改编题)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官府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解析】C选项颇具迷惑性,重农抑商一直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一度开放海禁不等于废止了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材料“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奉旨允行”等信息可知政府允许有条件地开放“海禁”,答案为B。
【名师点津】题中涉及的重农抑商、海禁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体现,闭关锁国是海禁政策的延续。两者异同参见表二:
表二 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异同
重农抑商 海禁
不
同
点 时间 最早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实施于明清时期
目的 征收赋税和巩固统治,压制商业发展,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的基础 防范人民的反抗和外来殖民势力的侵犯,维护封建体制
内容 对国内市场进行严格规定和控制,采取重征商税、限制商业活动和歧视商人的政策 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和外商来华贸易
影响 有利于古代农业的发展,但后期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相同点 ①为了维护封建统治;②由自然经济所决定;③有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④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二、在多维分析中理解概念
运用新材料,多角度考查核心概念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特点。复习备考应从多维视角来分析理解概念。这里的多维视角,包括三层含义:①构成概念的基本要素视角;②将经济概念与政治、文化相联系的视角;③运用唯物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相关理论分析问题的视角。
历史概念的类型包括人物、事件、法律、制度、政策、会议、思想等,构成概念的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中国古代经济史制度、政策、现象类概念居多,如井田制、均田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工官制度、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经济重心南移、资本主义萌芽等。构成制度、政策概念的基本要素有:原因、时间、目的、内容、影响等。构成现象概念的基本要素有:产生原因、历程、影响发展的因素、影响等。我们可根据构成要素全面分析概念,如表三、表四所示。
表三 多维视角看小农经济
形成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②封闭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落后性: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④脆弱性:规模小、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
发展
因素 有利 ①生产力: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提高;②生产关系: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一定的生产自,能支配部分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自身发展动力: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农业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④政策: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 ①分散性、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②封建剥削严重(沉重的徭役和赋税);③土地兼并;④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⑤自然灾害
地位 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影响 积极 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提高了农民积极性
消极 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并长期延续
表四 重农抑商政策
含义 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原因 ①根本原因: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直接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③其他因素: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物价
目的 ①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②政治文化方面:安定人心,加强对农民控制;③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巩固封建统治
主要表现 ①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②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③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④多方面限制工商业活动,如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发展;⑤通过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影响 积极 ①经济: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②政治: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消极 ①妨碍工商业发展,强化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违背历史发展潮流;②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三、在突破思维定式中深化概念
例3 (2012年全国大纲卷第13题)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
A.防止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解析】答案为B。唐太宗不但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而且杜绝了他们入仕的途径,强调工商业者不能与官员“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可见目的是维持社会等级。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工商业者的歧视,但没有反映对农业的重视,排除D。
例4 (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16题)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
A.缓和土地兼并 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 D.发展商品经济
【解析】材料说明户籍在古代是身份职业的象征,政府严禁更改户别,以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减少人口流动的可能性,答案为C。A与材料无关,严格的户籍制度并不利于社会的分化,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B、D。
【名师点津】重农抑商政策推行的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确保赋税的征收,加强对农民的控制,从而巩固封建统治,例3答案却是“维持社会等级”。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但例4并没有从经济方面考查户籍制度对农业、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而是从“强化社会控制”这一政治角度着眼。这些别出新意的试题大大深化了概念的内涵。
面对高考试题的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一些同学往往难以克服思维定式,对概念的理解固化、僵化,从而影响了考试成绩。怎么办?提高材料处理能力是关键。分析材料,要做好两点:
1. 抓住材料主旨
试题所提供的史料,并非所有文字都是有用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起铺成、解释作用的,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某个词或句子。抓住主旨可以从材料出处(或说话者的立场、对象)、关键词、转折词(或语气词)、高频率词等入手。
例5 (2014年天津卷第12题改编题)(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材料表明( )
A.宋太宗重视商业,适当减免商税
B.宋代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C.宋代依然对工商业者征收重税
D.抑商政策不利于商业的发展
篇13
一、引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国家每年都会制定相应政策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又是发展农业的重头戏。农业上市公司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典范,具有带头示范作用。然而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较低是特点,其中,除了农业固有的弱质性外,治理效率相对较低也是经营绩效低下的关键因素。本文避开经济增加值等单一指标作为衡量经营绩效的标准,而是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构建综合函数表示企业的经营绩效,然后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二、理论分析及假设
(一)股权结构的影响。Mc Connel研究企业价值与治理结构的关系,他以托宾Q值作为衡量指标,发现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低于40%时,两者正相关;当持股比例介于40%―50%时,公司价值达到最大;当持股比例大于50%时,公司价值反而下降。赵琼和任薇以889家上市公司的2001―2005年数据为研究对象,发现公司绩效与股权集中度呈倒U型关系,与股权制衡度正相关。Firth M、Fung PM(2007)发现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呈正相关。杜菲认为,召开股东大会有利于提高企业经营绩效。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股权集中度和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呈倒U型关系;
H2:股权制衡度和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
H3:股东大会次数和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
(二)董事会结构的影响。Pedersen,T.and S.Thomson(1999)认为当董事会的规模过大,效率就会低下。Rosenstein和Wyatt 以14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独立董事比例较大的企业比独立董事比例小的企业经营绩效好;程晓陵、王怀明(2008)认为,当公司股票下降时,企业通常会频繁地召开董事会会议,这使得董事会会议召开次数与经营绩效反向变动。Demsetz(1983)认为董事会会议通常过于形式化,效率低下,因此频繁召开董事会会议不一定有利于公司发展。严若森(2005)认为两职分离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董事会规模和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
H5: 董事会次数和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
H6:独立董事比例和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
H7:两职分离度和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
(三)高管薪酬的影响。刘良灿、张同健(2010)等人进行实证研究,证明企业经营绩效随高管薪酬的增加而增加。王培欣、夏佐波以540家上市公司的2006―2008年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高管薪酬高的企业经营绩效往往较好。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8:前三高管薪酬和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
(四)内部监督的影响。叶陈刚、王海菲(2011)通过研究发现内部监督对企业经营绩效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卿石松以2000年至2004年之间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监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存在U型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9:监事会规模和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
三、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本文从国泰安数据库选取2012―2014年农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作为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的研究对象。剔除数据库中异常值(ST和*ST)、缺失值,最终选择了41家农业上市公司123个样本。
(二)指标体系构建。见表1。
(三)模型设计。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构建回归模型:
Pit=α+?茁1CR1it+?茁2ZKit+?茁3Zit+?茁4SMNit+?茁5BNit+?茁6MBDit+?茁7IDPit+?茁8A2it+?茁9LSit+?茁10SNit+?茁11GROit+?茁12SINEit+εit
模型中,Pit、CR1it、ZKit等代表第i个公司第t年的财务指标,α为常数项,β为参数向量,εit为随机项。
(四)因子分析。本研究将农业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每股指标、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作为反映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主要衡量指标,选取四个方面11项财务指标构建综合绩效函数(见表2)。
利用SPSS 19.0对上述11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KMO值为0.535,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的显著性概率sig.=0.000,小于0.01,比较适合做因子分析。
从表4的特征值可以看出,基于系数大于1的共识,我们选取了四个主成分,特征值占方差的72.511%,说明前四个因子提供了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因此,根据前四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做因子的权数调整:
W1=0.31156/0.72511=0.42967
W2=0.17091/0.72511=0.23570
W3=0.14729/0.72511=0.20313
W4=0.09536/0.72511=0.13150
以每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构造的绩效综合函数为:
P= 0.42967×P1+0.23570×P2+ 0.20313×P3+0.13150×P4
(四)线性回归分析。本文从股权结构、董事会规模、内部监督和执行高管等四个方面来研究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公司规模与增长能力作为控制变量。
从表5中可以看出,回归方程的调整R平方为20.3%,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回归方程的DW值为2.081,非常接近2,说明模型的残差较为独立,不存在明显的自相关性,基本上满足回归模型的线性假设。
运用SPSS 19.0得出结果如下页表6,具体分析如下:
1.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制衡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R1)与公司经营绩效呈显著倒U型关系。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时,只关心自己利益,出现一股独大、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现象,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低时,不能将自己的利益与公司利益相统一,只有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才会促进经营绩效的提高。直接控股股东比例(ZK)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说明股权相对集中于几个大股东,有利于提高经营绩效。股权制衡度Z指数与经营绩效正相关,但不显著。这说明农业上市公司需要几个相对较大的股东来制衡,以免最大股东做出侵占公司利益及中小股东权益的现象,但要避免股权的过度分散。股东大会召开次数(SMN)与经营绩效正相关但不显著。说明增加股东大会召开次数有利于经营的透明,集体决议的有效执行,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绩效。
2.董事会结构。董事会规模(BN)与公司经营绩效呈不显著正相关,要把董事会的规模控制在合适的人数内,提高董事会决策效率。独立董事比例(IDP)与经营绩效负相关但不显著。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基本所有农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比例都达到了 1/3,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公司没有达到1/3 独立董事的标准。目前国内农业上市公司只是象征性地执行政策,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独立董事只是充当花瓶。所以,独立董事比例的提高并没有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两职分离度(A2)与经营绩效正相关但不显著。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应各司其职才能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董事会会议次数(MBD)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目前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董事会会议次数较少的企业经营绩效较好;相反,大量经营不佳的企业董事会会议次数相应较多,这可能是因为企业需要解决的事项较多、决策效率低下、公司的会议成本较高、财务负荷过重造成的。
3.监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SN)与公司经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目前我国监事会建设越来越完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起到了督促性的作用。可以加强农业上市公司监事会制度建设,完善“二元治理”模式,确立监事会地位。可以通过积累投票的方式投票产生中小股东或者普通职员作为监事会成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监事会独立性,还可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4.高管薪酬。前三高管薪酬(LS)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高管薪酬确实能提高企业治理效率,促进经营绩效的提高。
四、建议与对策
(一)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股权集中度与股权制衡度相协调有利于公司治理,提高经营绩效。可以引入股权投资者或者银行法人来调节股权结构。股权投资人与银行法人对于公司的长期投资,不仅有利于筹措公司发展的资金,也有利于新技术的引进。可以增加中小股东比例,这样既可以防止股权过于集中导致的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行为,也可以保持一定的股权制衡度。
(二)精简董事会规模,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目前农业上市公司董事会规模过大,可以精简董事会规模,但必须保证保留的董事会人员具备管理、法律、金融、农业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董事会需要职责分明,使董事会效用最大化。国家可以建立独立董事资格认证制度,确保独立董事的专业水平,限制多公司兼任的情况,发挥独立董事作用。
(三)建立科学的高管薪酬激励制度。提高高管人员的薪酬,有利于促进高管的工作效率。高管薪酬可与绩效挂钩,以此促进高管的积极性,避免成本过高。企业也可以采取股权激励制度,使高管利益与企业利益同步,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普遍都有高管控制股票。
(四)加强监事会地位。目前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监事会正趋于规范,监事会成员独立性目前还是相对较差,监事会召开次数更是少之甚少。可以采用“二元治理”模式,从法律上规定监事会权力大于董事会权力,从而使监事会权力能够得到切实执行。在选取监事会代表时,采取“累计投票”模式,以达到中小股东也可以参与,来行使自己权力的目的。J
参考文献:
[1]Firth M,Fung PM,Rui 0 M.Ownership,twotier boards structrue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earnings evidence from China[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7,(26).
[2]Pedersen,T.and S.Thomson. European Patterns of Corporate Ownership: A Twelve―Country Stud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1999 ,(7).
[3]程晓陵,王怀明.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J].审计研究,2008,(4).
[4]Demsetz,H. 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Journal of Law and Eeonomics,1983,(26).
[5]严若森.公司治理成本的构成与公司治理效率的最优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
[6]刘良灿,张同健.经理层治理与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检验[J].技术经济与研究,2010,(6).
[7]叶陈刚,王海菲.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研究与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1).
[8]杜菲.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21).
[9]徐一丁,杜子芳.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12).
[10]初旭,周杰.董事会治理对文化创意型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5).
[11]李娜,张建英.公司治理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业会计,2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