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巴西旅游资源概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巴西旅游资源概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巴西旅游资源概况

篇1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篇2

例如,笔者在8月份参加江苏省教师网络团队比赛时,针对“澳大利亚”一节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和“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在教学设计中运用“生活化”的处理方法,渗透家乡的特有动物丹顶鹤、麋鹿,引用生活中常见的“羊毛衫的标识——澳毛”等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内容,赢得评委青睐,荣获一等奖。又如,笔者参加江苏省初中地理优质课评选时,对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学生生活实际,重新编辑制作了一段MTV视频——《在希望的田野上》,用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人入胜,学生倍感亲切。在认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探究土地资源的特点后,笔者话锋一转,“谁不说俺家乡好!你对家乡知多少?”把同学们的思维牵引到“感受家乡土地”上来。

所以,生活化地处理教材,既能满足学生好奇心,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能活跃学生思维;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更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问题化——体现新课标要求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长期以来,学生大多“没有问题”、创新能力“先天不足”。因为书本上的一些结论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学出来的。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即根据课程标准,把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以及鼓励并指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多角度、多侧面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开放的、发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建构一个问题系统,将一个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子问题的思考,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实践、设计、实验等方式验证、应用所学,既能够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充分体现“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一节时,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路,精心设计三大问题——“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有哪些?为什么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怎么开发利用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然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在学习“水资源”一节,可以设计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我国缺水吗?”(水资源匮乏)——“我国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时空分布不均)——“我们怎么办?”(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再如,在设计“我国的人口”一节时,可以提出“根据对身边居民分布及迁移情况的了解,你认为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有什么问题?你知道或你认为应怎样解决?”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所要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利于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探究性地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再如,在学习“天气对人类的影响”时设计:“你能举例说出天气对你的生活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还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在生活规划中关注天气,形成使用地理知识、技能指导生活、生产的意识。在进行“中国的行政区划”一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查找识记,为避免枯燥机械,可以设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是哪的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位于哪个省?”等富有人文色彩的问题,不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还利于拓展知识视野,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增强学习地理的意识。

三、教学环节活动化——凸显新课改特色

《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学校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特质选择合适的地理教学方式,注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应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为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教学环节活动化。所谓教学环节活动化是指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教学环节的活动化,给足学生学习时间,留足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使“教室”成为真正的“学堂”。

例如,“巴西”第一目“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的学习内容可设计成旅游活动:行程路线一,走进巴西国家——说出巴西的位置和面积特征;行程路线二,走进巴西家庭——探究巴西的人种特点及成因;行程路线三,走进巴西街头——感受巴西的多元文化及其影响。又如,“澳大利亚”一课可设计成参 观学习活动:第一站,走进动物世界王国;第二站,走进澳大利亚;第三站,走进牧场生活;第四站,走进工矿企业。又如,“黄河的治理”一节可设计成主题教育活动:主题一,你对黄河知多少——黄河的概括;主题二,母亲河的贡献——丰富的资源;主题三:黄河的忧患——黄河带来的危害;主题四,我为黄河把把脉——造成危害的原因;主题五,我为黄河绘蓝图——黄河的治理。再如,“长江的开发”可设计成课堂探究活动:课堂活动一,饮水思源——探寻长江源流概况;课堂活动二,靠水吃水——探索长江开发方向;课堂活动三,涌泉相报——探求长江治理措施。这样活动化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拓宽学生地理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要求。

篇3

科技园区旅游在西方国家早已不是新鲜名词。事实上,作为科技园区旅游重要内容的工业旅游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就出现了。法国雷诺、标志、雪铁龙三个汽车制造厂通过安排游客观看录像带,参观汽车装配线、工艺流程、全自动检测和产品陈列室,每年就能吸引超过二十万人次的游客。法国电力公司下属的核电站也向公众开放,年接待参观游客亦达三十万人次。这引起了众多厂商的效仿,有些厂商在参观时采取了对游客收取少额费用的做法,例如美国波音飞机制造公司就通过向前来参观的游客收取五美元的门票费,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今,世界著名的空中客车公司和欧洲航天局也向游人开放,使科技园区旅游的层次和范围不断深化和拓宽。西方发达国家正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科技园区,不断推陈出新,纷纷推出各具特色和韵味的科技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奇的精神需求[1]。重视吸引游客的兴趣、激发游客的参与性是国外科技园区旅游的一个突出特点。美国造币厂每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人,造币厂在向游客开放钱币印制流程的基础上,还印制一些经过特殊处理而不能流通的钞票,作为旅游纪念品向游客销售,很受他们欢迎。在德国奔驰汽车公司,游客可以参观奔驰汽车的总装配线,也能够穿上工作服在车身上拧几颗螺丝钉,最后还可以把刚刚下线的汽车直接买走。超越科技产品展示的局限,将科技与旅游较好地结合起来,使科技园区的各种特征和魅力渗透到旅游的诸要素中,发展一种“大科技旅游”,也是发达国家科技园区旅游的一个重点。他们将科技园区的特色融于“观光、娱乐、饮食、交通、住宿、购物”等旅游的一条龙服务中,与其它类型的旅游组成了“旅游套餐”。在美国匹兹堡,钢铁大王的酒店是钢铁大楼,玻璃巨头的餐厅是玻璃大厦,在参观科技企业后,到这些地方进行餐饮娱乐,就能够对科技园区的科技实力和文化内涵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游客置身于现代科技园区之中,在享受各种科技消费品的同时,亲眼目睹现代科技神奇的力量,能够丰富他们有关科技研究、制造和生产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科技园区旅游也能够凝聚旺盛的人气,丰富旅游产品的组合,树立科技园区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企业及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可以直接带动企业园区的经济收入,所以科技园区旅游蕴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是无法估量的。

(二)国外人工科技场馆旅游

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场馆旅游开展得红红火火,远远走在了我国前面。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拥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科技场馆,形形的自然博物馆、地质博物馆、生物博物馆、天文台、科技馆等是这些国家进行日常科普活动的重要场所,闲暇时到科技场馆参观,在放松身心的同时进行科技知识充电,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这些种类繁多的科技场馆中,不乏一些规模庞大、馆藏丰富、技术先进、影响广泛的特色场馆。例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陈列着包括赖特兄弟飞行器、阿波罗11号指挥舱在内的上千件飞机、宇宙飞船、导弹、火箭等实物展品;英国约克城铁路博物馆,保存了机车发明者斯蒂芬逊在1825年驾驶的“旅行号”蒸汽机车;加拿大马尼托巴人类与自然博物馆,为游人提供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比利时的自然史博物馆,收藏了许多远古大型动物的完整骨骼标本;美国底特律的亨利·福特博物馆,清晰地描绘了美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纽约海登天文馆,令人信服地再现了浩瀚宇宙与神奇地球的运行;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代表零经度的本初子午线成为了“世界时间与空间的中心”;巴西圣保罗布丹丹研究中心的微生物博物馆,展示了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的各种微生物和传染病细菌。事实上,各种各样的科技场馆,并不单单是一个个的陈列机构和向游客开放的服务设施,更重要的是,它们同时也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机构和场所,每一个科技场馆都开展本专业和科目里的尖端研究,和世界有关方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而他们本身就是当代先进科技研究、科技设备、科技产品的代表。这些科技场馆也是科学文化交流和普及的机构和场所,他们经常组织不同主题、内容和形式的科技展览,包括组织全国性的巡回展览,向各地的科学和文化组织分发展品。它们面向社会发行自己的书籍、论文和有关音像资料,与新闻媒体合作,在广播和电视上传播科学知识和文化。国外科技场馆的利用率也是比较高的,除了各种陈列、展览和科教活动外,它们还组织学术讨论会,放映电影,举办音乐会、舞会等,这样既可以增加科技场馆的收入,又能够使更多人了解这些场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充分体现出其贴近社会、服务社会的一面。总之,国外的科技场馆都成为了这些国家进行全民科学文化普及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成为了公众学习科技文化、体验科技生活无法割舍和不可替代的好去处。

(三)国外自然现象景观旅游

自然现象景观旅游早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时尚潮流。相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讲,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他们的历史人文资源是比较缺乏的。因而,依赖自然资源、着重发展自然景观科技旅游就成为一些国家的必然选择,一些优美的自然景观、奇怪的自然现象、独特的自然资源都被囊括到科技旅游的范围之内。例如,美国亚里桑那州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基本保持了岩石经过风华、侵蚀后形成的许多孤峰、石柱、洞穴等千姿百态、造型生动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美国新近开发了一种地震旅游,通过这种旅游形式,游客在经历一场逼真的“地震”以后,不仅能够完整地了解地震的全部过程,知道地震的自然原因,还能够学会在紧急状态下保护自己的方法。夏威夷火山群以其宁静式的火山发作和流动性的玄武熔岩,而区别于别的爆炸式火山,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美国政府在当地设立了夏威夷国家火山公园,建造了一座火山观测台,这也为科技旅游者提供了观察和了解火山活动的极好场所[2]。美国国家黄石公园拥有间歇喷泉和温泉达3000多处,在这里,游客还可以看到万年积雪和活冰川、化石森林和石膏山,以及变为熔岩的岩浆和喷出的气柱等自然奇观[3]。事实上,除了欣赏、考察地质和地貌现象之外,观赏野生动植物也是自然现象景观旅游的一部分,了解生物和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了解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惯,了解珍稀的野生植物和原始森林,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风景,也能学习到许多自然科学知识。西方国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们兴建了许多自然现象景观科技旅游的基地和设施,组织了多种形式的野营、探险、科考活动,成为国际上众多国家学习的典范。例如,加拿大就组织了包括近距离欣赏北极熊和逆戟鲸、考察和了解蝙蝠和甲虫的生活习惯、乘皮阀沿大河漂流、徒步穿越安第斯山脉、在北极地区观赏极光等旅游活动,并且随时随地向游客讲解和宣传科学知识,使游客在体会刺激性的野外活动时也感到有所收获。

二、国外科技旅游的主要特点

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国外的科技旅游,在近些年来以惊人的速度飞快发展。在西方国家,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已不是区分科技旅游者与一般旅游者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说,科技旅游已不是少数旅游者特有的专项旅游活动,而是一种逐渐被主流市场接受并受到欢迎的大众旅游形式。而且,从国外科技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科技旅游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在本国的旅游产业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具体来说,国外的科技旅游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迅速,规模庞大

由于具有了发展所必需的比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旅游自产生以后,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崛起。到目前为止,他们的科技旅游已经包括了所有可能的范围和领域,一切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自然、人文、社会的旅游资源都被纳入到科技旅游当中,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数量众多的队伍。国外科技旅游发展的规模庞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科技旅游作为科技知识、文化宣传和普及活动的重要途径,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美、日、法、德、英等国家经常斥巨资建设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其中美国每年平均建5座,日本和英国等国家为2-3座。迄今为止,仅在美、日两国,专门的科技场馆数量就达到近1000座[4]。二是科技旅游在各个国家都拥有着比较大的客流量。例如,建馆已有240多年历史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每年吸引了200万—300万的游客;法国在开发工业旅游项目上成绩喜人,平均每年有1200万人次探访工业旅游项目,预计在一两年后将会达到2000万人次;而美国的五大科技旅游基地: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环球电影城、加州科技馆、华盛顿特区自然历史博物馆、国立航空航天博物馆,每年的参观人数竟然高达4亿多人次。三是国外科技旅游的收入相当可观。尽管国外一些科技旅游场所是免费向公众开放的,但由于占有了源源不断的游客市场,加上有些科技旅游场所的票价还比较昂贵,例如,迪斯尼乐园和好莱坞影城的门票高达人民币300元和600元,所以,总的来说,国外的科技旅游大都有着较高的营业收入。其中仅迪斯尼乐园一家在1997年的营业收入就达到了54.8亿法郎。

(二)主题多元,内容丰富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其所拥有的科技旅游资源的不同,在科技旅游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的选择上也是存在差异的。各个国家都在对自身优势和不足进行深刻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出了具有特色的科技旅游内涵,科学确定了别具一格的科技旅游主题。例如美国的科技旅游以现代科技发明及其应用的展示为主;英国的科技旅游则以工业革命和产业革命历程和成果的展示为主;历史悠久的工业旅游是法国这一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大国的重要支柱;而多种形式的自然探险、野营科技旅游则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独特风景。进一步讲,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区、同一种科技旅游活动中,可以开发的主题和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国家和地区,在选择自己科技旅游主攻方向的时候,并没有排斥其它形式的旅游活动,而是将它们较好地结合起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例如,在美国迪斯尼乐园,高新技术设施和项目是其最能吸引广大游客的项目,但他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而固步自封,相反,开发包括冒险乐园、西部拓荒者、美国大街、幻想乐园等在内的惊险、刺激、魔幻和娱乐的内容,将科技旅游以一种戏剧化和舞台化的形式和效果表现出来,就赢得了更多的游客。国外科技旅游内容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它们并没有单纯依靠自己的旅游资源,仅仅展示本国或本地的科技成果,而是和国外同行联合协作,实现旅游资源共享,从而也就丰富了本地科技旅游的内容。例如1999年,美国华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匹兹堡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加拿大特瑞尔古生物博物馆为中国辽西鸟类化石举办了巡回展,均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5]。

(三)设计精巧,形象新颖

国外科技旅游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各个旅游项目的设计和建筑都十分精致华丽,采用了集声、光、电为一体的高新科学技术,这些富于高科技含量的项目,趣味性和参与性都非常强,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意识。高新技术的引进,使科技旅游摆脱了早期静态微缩、单纯模拟及陈列展示等陈旧模式,进入了富有现代化气息的信息技术时代,在全面展现现代科技魅力的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消费者求新、求异的需求。国外的科技旅游非常注重通过运用新颖、别致的多种设施和手段,尽量使科技旅游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使游客在感受到技术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能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而且还能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和记忆。仍以被称为“高新科技博览会”的美国迪斯尼乐园为例,游客在这里既可以享受富于刺激性和科幻性的多种娱乐活动,又可以领略最新科学技术的成就,其中的一个项目——虚拟现实的动感立体电影“世界发明颁奖会”,就不仅向游客详细介绍了人类历史上的各项科学成就和技术发明,还以效果逼真的立体功能和动感效应以及吹风、水雾等仿真效果器,让游客对科技的魅力叹为观止。在纽约海登天文馆的地球与太空中心,安放着目前世界上视觉效果最好的蔡司9型光导纤维天象仪和SGI数字圆顶投影系统,能够清晰地再现9100颗恒星。还有好莱坞电影城,恐怖夜空、悬崖峭壁都以实景图片设计,并配合实物、录音和灯光效果,使观众犹如身临其境。在国外科技旅游中,诸如此类的形象的科学普及教育,比比皆是,但每处的表现形式又各不相同,令人耳目一新,使人折服向往[6]。

(四)传播知识,重在参与

科技旅游作为一项科学文化普及教育的事业,在国外已经蔚然成风,可以说就是所有公众的一门必修课。政府机构和民间人士都十分重视对科技旅游的投资,美国的每个科技场馆都有8位数以上的美金投入。国外的科技旅游和科普教育注重从孩子抓起,特别是青少年,各种各样的科技场馆和科技园区成了青少年开启心智、增长见识的天地。从发展上看,早期国外的科技旅游也只是对科技成果和标本进行采集、整理和收藏,而后才发展到陈列展示,供游客参观,进而通过讲解、介绍来实现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到了今天,科技旅游传播科学知识的形式无疑是大大进步了,它们日益重视游客的参与性,强调观众自己动手进行科学实验和制作活动。例如在德国柏林的科技和交通博物馆,游客不仅可以看到最古老的机械和最原始的车辆,也可以尝试试用最新的科技发明,进行各种科学小实验,甚至可以仿照中国古代的发明家,制造一张虽然粗糙但却真实的纸以作纪念。在美国波士顿科学博物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投资了一项高达160万美元的动手型科技展览。在这里,观众可以扮演科学家的角色,进行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到得出结论全过程的科学研究过程。游客可以重新设计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过的自由落体实验,使用皮肤传感器测试身体对刺激性物质的反应,研究鱼的形状对游动速度及巡游能力的影响,自己动手设计、制作太阳能汽车比例模型并参加比赛[7]。这些科技旅游项目将科普与旅游、娱乐与学习完美地结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所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科普教育活动的中心。

(五)公众支持,服务社会

国外的科技旅游真正实现了旅游场所和公众社会之间互相支持和彼此协助的良性循环。除了依靠政府对科技旅游进行直接投资和设立基金外,国外科技旅游的运转经费很大程度上都由一些公司、企业和个人来资助,一些部门和企业主动与科技场馆合作研究、开发项目,为它们提供研究资金。也有许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人士志愿到科技旅游场所进行义务服务,帮助整理展品、资料,向游客提供科学演示,讲解科学知识,而这一切都不需要任何酬劳。反过来,科技旅游场所也非常注重回报社会。他们同社会各界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主动开展服务性研究和公益性活动。许多著名的科技旅游景点和场所除了向公众免费开放外,还积极举办巡回展览,将自己的科技展品在一些地方性的相关机构展出,受到社区公众的欢迎。美国已有90%的科学中心和博物馆设立了服务中小学校的计划,为大量的中小学教师举办研讨培训班,帮助教师掌握科学教学技能。也有一些科技场馆开展了“科技宿营”旅游活动,允许一些少年儿童在周末的晚上在科技馆内留宿,让他们参加专门安排的各种科技活动项目,让孩子们体会科技带来的乐趣。据统计,美国科学中心协会的300多家科技场馆中,已有60%开展了此项活动,接待了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每年还在世界范围内选择20余名优秀在校大学生,为他们提供为期10周的暑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在专家和教师的指导下从事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科技旅游真正在科学技术和广大民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而它本身也在科技与公众的紧密联系中得到了发展和壮三、国外科技旅游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一)通过科学决策选择科技旅游的项目

首先,在科技旅游资源的选择上,一些西方国家从自身历史人文资源贫乏而现代科技产业发达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将科技旅游的重点放在发展现代科技园区和科技场馆旅游上。而另外一些自然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则注重挖掘自然现象景观的科学内涵,着重开发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的旅游功能,开发认识自然和了解世界的旅游主题,开发科考探险和学习体验的旅游内容。其次,在科技旅游项目的选择上,西方国家并没有把全部的科技场馆、科技园区和自然景观都开发为科技旅游产品。有些涉及本国尖端科技研制和开发的科技园区,科技产品或成果过于专业化和抽象化的科技场馆,周边环境较为恶劣、存在一定危险性的自然景观等,西方国家是不会选择开发的。而那些能够吸引游客兴趣并且具有足够的安全系数和欣赏价值的项目,往往是它们科技旅游开发的重点。再次,在科技旅游场所的选择上,国外比较注重品牌效应。由于那些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技园区和科技场馆,经常是广大公众普遍关注的对象,因而,对这些场所进行投资开发,就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游客越多,这些场所的社会影响越强,长久以往就形成了一个科技旅游的良性循环。事实上,国外迪斯尼乐园、大英博物馆、奔驰汽车公司等世界知名的科技旅游场所走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此外,在科技旅游主题的选择上,西方国家比较注重特色效应。避免雷同和模仿、力求特色和创新是国外科技旅游得以成功的重要法宝,几乎每一个科技旅游项目都有一个独特的主题,而这一主题也就成为了这一旅游项目的招牌和标志,也就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游客,满足他们不同方面的需要。

(二)通过现代科技提高科技旅游的品位

注重旅游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先进性与现代性,就成为国外科技旅游非常突出的特点。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旅游内容的现代性。国外科技旅游尽管也包括了对人类以往科技成就的展示,然而,关注现在、着眼未来,使游客接触和感受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却是很多科技旅游组织者更主要的愿望和目标。因此,包括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休斯顿宇航中心、法国空中客车制造基地、阿里亚娜火箭发射中心等在内的许多科技旅游场所,都陈列和展示出了那些人们并不熟悉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尖端科学技术及其生产过程,为游客讲解其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这对培养公众参与科技进步的意识和从事科学创造的能力来讲都是大有裨益的。二是科技旅游形式的现代性。为了提高游客对科技旅游的兴趣和参与性,国外科技旅游的组织者装备了很多现代化的仪器、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数字压缩和编码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在这里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法国维莱特科学工业城星际馆的天文模拟器可以逼真地再现包含有一万颗行星的星空,美国芝加哥阿德勒天文博物馆能够运用计算机知晓观众的平均选择,给投影设备发出信号,然后运用高超的激光仿真技术,让观众在全彩色的三维图像中体会穿越时空、探索宇宙的感觉。三是科技旅游管理的现代性。现代的科学技术贯穿于国外科技旅游的整个过程当中,游客的登记注册和身分确认,导游的介绍讲解和演示说明,景点的安全保障和清洁系统,设施的安装修缮和管理维护,产品的制作销售和广告宣传,都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来进行,游客可以全方位地体会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和乐趣。此外,国外科技旅游管理人员一般要求受过高等教育并在某学科已有建树,有的甚至要求有硕士学位或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学者。从业人员的高素质与专业化也体现出了国外科技旅游管理的现代性。

(三)通过社会市场增加科技旅游的效益

虽然科技旅游中的一部分是作为公益性设施和活动而存在,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资助和支持,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外一些科技旅游项目和场所同样也面临着经费不足、效益不高的问题。在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已不再现实的情况下,国外的科技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和条件,依靠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拓宽了经济收入渠道。国外的科技旅游是以市场为基础、以游客为导向的,它们努力适应游客的不同需求,开发出了许多受人欢迎的旅游项目,同时也注重对自己资源和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吸引力。但是,国外的科技旅游并没有因为一味迎合游客的喜好与单纯追求经济营利而抛弃和降低科技旅游的科学属性和文化品味,而是在寻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最佳平衡点和结合点的基础上,以科学普及促进旅游经济,以旅游经济扶持科学普及。国外科技旅游依靠社会市场扩大规模和效益的做法主要有:一是建立旅游群落,以科技普及旅游为中心但并不完全依赖科技旅游,而是拓展到包括参观、娱乐、饮食、购物等在内的一组服务体系,通过综合开发提高总体效益,通过更新主题延长生命周期。二是开发经济产品,制作和销售包括诸如飞机模型、化石标本在内的科学仪器和技术设备等的复制品和仿制品,并附上真品图片和说明材料,揭示其所负载和反映的科学内涵与价值。三是开展商业合作,通过出版社和报纸杂志来出版和发表有关科技旅游的科普书籍及通俗读物,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来为社区提供科技文化服务,引导公众的科技文化消费,向社会推广自己的旅游产品。四是引入社会捐助,在切实提高科技旅游质量和水平的基础上,以自身为平台宣传一些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吸引他们的赞助经费。推广科技旅游会员制,以会员缴纳的会飞来增加旅游收入。面向个人开展募捐活动,鼓励他们捐赠现金和实物。实际上,国外的科技旅游非常重视通过科技旅游的经济活动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实现科技旅游的社会效益。公众的科学素养一旦提高,就会形成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和支持科学的热情,积极地参加科技旅游活动,这反过来又能提高科技旅游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国外的科技旅游那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紧密联系的,也是相互促进的,而这一切与科技旅游面向社会市场、依靠社会力量来发展自己的思路和做法是分不开的。科技旅游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温,它作为各国政府都争相开发的一个朝阳产业,在新的世纪里,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科技旅游事业方兴未艾,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要想顺应国际科技旅游的发展潮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旅游,就必须认真研究国外科技旅游的发展状况,深刻总结国外科技旅游的成功经验,从中汲取和借鉴有益的养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实行科学的调整和改革,推动我国科技旅游事业尽快走上科学、规范、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符江波.工业旅游浮出水面[N].环境保护报,2000-08-10.

[2]李维长.国际生态旅游发展概况[J].世界林业研究,2002,(4):7-14.

[3]黄远水,宋子千.借鉴美国经验,搞好我国国家公园的旅游开发[J].林业经济问题,1997,(5):28-33.

[4]张义芳.博物馆科普新走向[N].北京日报,2001-06-27.

[5]贾忠梵,杨未.地学博物馆撑起知识的天空[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4(26).

篇4

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超出自然旅游范围,特别强调环境保护,同时获得经济利益。生态旅游与传统旅游相比,它在管理方式上以自然景观第一取代了旅客第一;在经济目标的追求上以价值导向代替了价格导向,同时以适宜的利润与持续维护环境资源的价值代替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在正面影响方面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融合代替了仅仅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推广生态旅游,可以减轻森林旅游业的负面环境效益,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生态旅游已经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世界各国在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规划时,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把生态旅游业考虑进去。因此生态旅游十分热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是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新探索,又是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旅游目的地开发的时代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XX年,南澳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全县围绕多色彩、多层次、多树种、多功能的海岛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思路,构筑全岛点、线、面相结合的造林绿化模式,以海岛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和城镇绿化为点,环岛路、中岛路的道路绿化和沿海防护林带为线,水库库区涵养林改造,困难地带种植为面的点线面相结合,全面铺开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和生物防火林带等4个林业工程建设。几年来,南澳县完成水源涵养林改造2万亩,套种各种乡土阔叶树种170万株,沿海第一重山防护林带1.2万亩,完成200多公里绿色通道建设,营造生物防火林带9公里,新建公共绿地4处、面积7.8万平方米。

南澳县将造林绿化工作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大力推进山区综合开发,鼓励和引导群众科学种植龙眼、芒果、荔枝、橄榄、茶叶等经济林。目前,全县茶果种植面积超过万亩,建立了后花园宋茶、青澳荔枝、深澳龙眼等多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海岛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路。而黄花山国家森林就是一个体现南澳彩色林业及生态旅游的典型例子。

通过我们对南澳生态型彩色林业的有关调研,探讨南澳岛走生态型“彩色林业”发展路子过程中应该肯定的地方及存在的不足,同时把调研结果向当地公布,以提高当地居民的林业保护意识,减少对林业的伤害。

2.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基本情况

2.1森林公园的基本知识

2.1.1定义

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森林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与喜悦休闲,并按法定程序申报批准的森林地域。

森林公园是经过修整可供短期自由休假的森林,或是经过逐渐改造使它形成一定的景观系统和森林。森林公园是一个综合体,它具有建筑、疗养、林木经营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一种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和可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经营管理区域。在森林公园里可以自由休息,也可以进行森林浴等。

2.1.2规模

森林公园是在面积较大,具有一至多个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森林自然景观的地区建立的公园。建立森林公园的目的是保护其范围内的一切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并为人们游憩、疗养、避暑、文化娱乐和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森林公园内的森林不得进行主伐,但可以进行卫生抚育采伐,以提高其观赏价值。

2.1.3环境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自然环境为依托,具有优美的景色和科学教育、游览休息价值的一定规模的地域、经科学保护和适度建设,为人们提供旅游、观光、休闲和科学教育活动的特定场所。

2..2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概况

1992年国家林业部批准原黄花山林场为“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亦称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澳成了全国唯一拥有国家森林公园的海岛县,南澳海岛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的唯一海岛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澳西半岛,距县城约4公里,交通方便。这里林深叶茂、山峭石奇、重峦叠嶂、云雾缥缈。公园春时面花吐艳、满山锦绣;秋季金风送爽,枫叶追似火;夏天雨水充沛,有高山“银流泻玉珠”之景。

公园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总面积2.06万亩,绿化率90%,绿化覆盖率90%。黄花山人工湖于1960年建成,是南澳最大水库。登高俯瞰,“高峡出平湖”壮观景象奔来眼底。由于山高林密,加上海洋调节作用,因而形成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公园拥有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主要是马尾松,台湾相思树,及多种灌木、草本植物;林中还栖息着黄嘴白鹭、蟒蛇、三线闭壳龟等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北回归线上一个绿色宝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

公园耸立着龙颈山、大尖山、西角山、鹰石山等海拔数百米以上山峰,均为奇特花岗石蛋地貌。其中鹰石山多奇石,近年斥资镌刻了沈鹏、王学仲、胡洁青等海内外众多书法家、名人真迹1千多幅,成为一座人文荟萃、翰墨腾芳的摩崖石刻公园。大尖山为汕头市辖区最高峰,海拔587米,山势陡崎,有“望远镜山”之称。登高远眺,城市风光与那郁郁葱葱的密林、重重叠叠冈峦高下相间浑然一体;在碧波万顷海面上,分布着大小诸多岛屿,如白玉镶翡翠,一派“远山时明灭”、“海外三澎小”壮观景色,使人顿置身仙幻奇境之中。

公园是一个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森林保健功能一体的生态型公园。有大尖揽胜、妈庙朝圣、烧烤、垂钓、实弹射击、农家风情、山林野趣等旅游项目。开辟宋大潭石刻、清长山尾炮台、鹰石山刻、知青旧址、南澳抗日纪念馆等人文景观。[4]

2.3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调研结果

2.3.1公园的用地概况[4]

表1: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用地平衡表

土地类型

面积(hm^2)

占总用地比例(%)

林地

595.57

85.36

风景游赏用地

27.16

3.89

居民社会用地

15.48

2.22

耕地

15.04

2.16

水域

14.74

2.11

滞留用地

14.66

2.10

园地

12.45

2.16

交通与工程用地

1.26

0.18

草地

1.25

0.18

旅游设施用地

0.14

0.02

合计

697.75

100.00

上表为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用地平衡表,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园主要以林地为主,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森林是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景观的组成部分,主要运用本土树种,打造色、香俱全的立体化森林。黄花山森林公园因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有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4]

风景旅游胜地有宋大潭石刻、清长山尾炮台、鹰石山刻、知青旧址、南澳抗日纪念馆等。建筑设计大都以传统园林风格为主,以本土居民建筑为蓝本,就地取材体现“生态环保”特色。森林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还告诉我们这里有248户人家,16个自然分散村庄,村民多数自家种植果树(橄榄,橘子,荔枝等),规模不大;有些经营农家乐,为游客提供方便。

2.3.2公园的卫生问题

据实地考察所得,山中设有多个垃圾桶,基本上没有乱扔垃圾现象,公园内卫生状况良好。从对当地的居民的采访中我们还了解到,地方管理机构有定期派车清理垃圾,森林管理局禁止村民焚烧垃圾,做到既保证卫生环境又防止森林火灾。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当地居民有很好的环保意识,自觉自律,不会故意污染环境,并能意识到要共同保护自己的家园。

2.3.3公园的动物

林中栖息着黄嘴白鹭、蟒蛇、三线闭壳龟等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北回归线上一个绿色宝库和生物种质资源库。管理局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是放回山林回归自然,不设置以供游客观赏的动物保护区。

2.3.4公园的主要经济林

黄花山绿化林居多,经济林只有少量,山中设有黄花山富硒茶试验基地,此外,当地管理局在山中种植或指导村民种植茶叶。茶叶的销售成为黄花山的经济来源之一。

2.3.5公园的林业

2.3.5.1林业的基本概况

公园拥有102科1400多种热带、亚热带植物,主要是马尾松,台湾相思树,及多种灌木、草本植物,绿化率90%,绿化覆盖率90%。该园的普查工作正在进行,目前确定的树种有:刺桐、榕树、蒲桃、深山含笑、凤凰木、珊瑚树、台湾相思、樟树、白兰花、尾叶桉、南洋杉、鱼尾葵、散尾葵、巴西茉莉、苏铁、芒果、假槟榔、中华楠木、柠檬桉、柑橘、橄榄、贺年橘红、杨桃、罗汉松、马尾松、麻楝、荔枝、木荷、龙眼、杉木、黑松、竹柏、黄槐、枇杷、马占相思、木麻黄、大叶桉、侧柏、圆柏、水杉、梧桐。黄花山周围主要为盐度很高的不适合植物生长的海水,树木主要靠雨水浇灌。植物生存环境相对恶劣,较少珍稀树种能够存活。但却有“中华第一木”之称的中华楠木在这里茁壮成长。楠木是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是我国特有珍贵用材树种。中华楠是珍稀楠木中较为高级的一种,为中国南方的一种长寿树。它树形挺拔、树姿优美、材质优良、花芽嫩叶艳丽多彩,既是珍贵的用材林,又是贵重的生态景观树种。南澳县立足当地的天然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珍贵乡土树种中华楠的繁育和栽培攻关,获取了重大成果。4年多来,已成功培育楠木苗木50万株,成功推广造林3000多亩,中华楠培育技术成果跃居全国先进水平。目前,南澳岛成功推广造林的中华楠面积已达3000多亩;XX年4月栽植的中华楠已普遍长至3米之高,较高的已超过3.5米,基本形成自然植物群落,展现了特有风姿,中华楠栽培成果已被专家学者认定“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生态林工作主要围绕林相改造、景观树、绿化基础上搞彩色林业三个方面进行。采取的措施有(1)对山中低档、不耐火、没价值的树种进行改造,改种有用的品种。(2)运用本土树种,打造色、香俱全的立体化森林。公园在利用本地优势树种改变林相的同时,部分点缀不同季节的时令植物,如属于秋色叶树种的山杜英、榉木、鹅掌楸、银杏、黄连木等。还有各种开花植物,尤其是开黄花的植物如“遍地黄金”、黄花槐等,在在增加林相颜色的同时更凸显黄花山山中“黄花”二字的特色;林中还栽种能散发芳香气味的花木如大头茶、含笑、九里香、白兰等以充分满足人的视觉、嗅觉等感官享受需求;而灌木林及高大乔木的栽种则凸显忽略森林的层次性。

2.3.5.2林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由于南澳孤悬海中,黄花山周围主要为盐度很高的不适合植物生长的海水,树木主要靠雨水浇灌。有时还会遇到台风对林木的破坏,这些自然条件并不是很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存环境相对恶劣,。但黄花山却能保留这一片原生态的森林,主要得益于相关部门的林业保护措施及公民的保护意识。对于一些较难以成活的树种,先在土壤状况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培育,直到树苗的茁壮成长才移植到森林公园使其扎根林地。若遇到台风等恶劣的天气,林业管理人员会及时做好相关工作,如用架子和绳子是树木固定,防止被台风连根拔起。针对黄花山森林的主要林害——虫害采取的措施是定期撒药,防虫,防蚁。因此至今还没出现大面积林害现象。

2.3.6公园的保护措施

从当地管理局中了解到黄花山森林公园保护措施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做好防范工作,保护林地。主要体现在“四卡”防范措施:1门卡,山进出口的售票处兼负责检查进出的人群是否带有危险物品进入和从山上偷窃的物品;2山上安置监控器,及时发现突发事件,如自然森林火灾或游客的肆意破坏;3有工作人员定时巡视山林,时刻关注山林的动态,同时也对部分游客不好的行为起到阻止及指导作用;4建设生物防火带,在路边种植耐火树种及在山林茂密处开辟公路,有助于隔离火源,防火。

(二)规划好发展,不乱招商,坚持景点生态不被破坏为主。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以生态环境为主,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现有的生态景观资源。

3.调研的总结

通过对南澳的实地考察及对当地相关部门的采访,特别是对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深入考察,我们调研小组了解到南澳全县森林覆盖率、绿化率分别达到76.2%和97.5%,各项指标均独占全国14个海岛县(区)鳌头,被海内外专家学者誉为“南中国海上的绿洲”。南澳岛着力绿化、美化、香化海岛,筑就了环岛绿色生态屏障,创造了野生动物栖息繁衍的优越条件,使60多处景区景点和名胜古迹形成特有的生态绿洲,成为“南中国海上天然氧吧”。南澳县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县”为目标,全面掀起绿化、美化、香化海岛的。据统计,全县种植优良树种、名贵花卉和套种各种乡土阔叶树种达297万多株,在长达77公里的海岸线上筑就环岛绿色生态屏障,使主岛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1.67万亩,欢聚在南澳诸岛的名贵鸟类和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达200多种;常年空气清新,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类标准,正因为有如此美好的环境,南澳岛的生态旅游蒸蒸日上,全年招徕的海内外游人达58.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87亿元,打响了国家4a级旅游区品牌。

近年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南澳县坚持走“彩色林业”的发展路子,以全民义务植树、各界营造纪念林、专业施工、国债造林等形式,大刀阔斧地铺开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绿色通道和生物防火林带等林业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营造水土保护林、防风林、风景林、示范林、乡土林、红树林等特用林,加快了南澳林业生态建设步伐,全面提高了绿化水平和档次。

南澳林业生态的建设促进了南澳的生态旅游的发展,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以保护为前提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4.分析与建议

林业的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森林景观的保护。森林景观不同于人文景观,是一种有规律的动态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木的生长、人类的活动,会按照一定的节奏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保证森林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3]我们调研小组通过总结分析,综合整理,并学习相关知识,现对生态旅游特别是森林旅游提出几点建议。

4.1建立健全森林旅游组织管理体系[1]

林业部门要牢牢把握森林旅游的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完善森林旅游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发挥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的组织协调功能,加强领导,切实维护森林公园的合法权益。特别是在南澳大桥建立以后更应该加强管理,大桥的建立会使南澳的人流量大大增加。在旅游业更加蒸蒸日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制定强有力的制度及做好管理工作,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4.2引进技术发展旅游,打造旅游品牌

吸收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的专业人才,开展森林旅游科学研究工作,对旅游区的林木进行专业管理,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保护珍希品种,促使森林公园的多样性,用科技支撑森林旅游体系。重点开发建设特色旅游项目,推出高品位、特色鲜明、影响面广、吸引力强的旅游产品,如森林生态游、森林保健游、民俗风情游等。

4.3科学规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

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招商投资,但不合理的招商投资将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持续发展,更是森林旅游资源的持续发展。在森林公园建设上,要始终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生态景点不被破坏为主,把保护森林及其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加强护林防火、病虫害防止工作,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4.4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全民护林

我们不仅要通过做好森林旅游工作来保护林业,更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推进全民护林。在学校和公共场所开展护林专题,采取各种方式如标语、板报、广播、发放资料等形式宣传护林知识,也可以发动全民义务植树造林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生态林业意识。

5.致谢

本次关于“关于南澳彩色林业及生态旅游的调研的调研”得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团委以及化学与环境学院的大力支持,在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南澳黄花山国家森林管理局的支持及当地居民的协助,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协助此次调研的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

6.参考文献

[1] 丁玉宁,建立健全森林生态旅游的七个体系,中国林业,2010,5b.60

篇5

[关键词]旅游;利益相关者;国外;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1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0―0085―07

1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研究的缘起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一个管理学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研究的真正起步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极大地挑战了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股东至上理念”,随后得到管理学、伦理学、法学和社会学等众多学科的关注,但企业一直是该理论的绝对研究主体,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后,其研究主体开始从企业扩展到政府、社区、城市、社会团体以及相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等。

利益相关者理论中的利益相关者是指“任何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Freeman,1984)。这一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旅游研究领域。其实,在旅游研究领域正式引入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之前,部分学者便开始从大众参与(public participation)、协作旅游(collaborarivetourism)、伙伴关系(partnership)等角度研究旅游。如洛斯劳等(Rosenow et al.,1979)便强调在旅游目的地管理与发展中有必要引入公众参与。许多早期的旅游研究文献也开始研究单个的利益群体,如居民和游客。杨(Young,1973,转引自墨菲,1985)认为,每个既定的旅游区域都存在一个饱和水平,一旦超过这个水平,旅游的成本将超过收益。道克斯(Doxey,1976)根据杨(Young)的饱和水平理论,提出了著名的“愤怒指数模型”。墨菲(Murphy,1985)提出在未来的旅游业发展中,要尽力让社区参与到规划中。从此,社区作为一个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得到了较大的关注,尤其是对社区参与旅游规划与管理决策、公平分享旅游利益与公平分担旅游负面影响等问题特别关注,而这些与社会责任、公平伦理有关的问题与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管理的社会责任和伦理是相呼应的(周玲,2004)。

利益相关者在旅游领域研究的缘起,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也是分不开的。早在1984年,《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WCED,1987)便指出在可持续旅游的过程中有必要理解利益相关者,可持续旅游发展是个困难的过程,在让部分人受益的同时,势必影响到部分群体的利益,因此,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1987)明确指出,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求之一。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至少强调:①在保护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要。②旅游业带来的效益要广泛渗透到社会之中,尤其应当对当地居民带来裨益。③强调发展机会的公平性,强调本代人之间、各代人之间应公平分配有限的旅游资源,一部分人旅游需要的满足不能以旅游区环境的恶化为代价,当代人不应以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而损害后代公平利用旅游资源的权利。而这些内涵与利益相关者理论所强调的伦理、公平也是相呼应的。

2 研究概况

以Elsivier文献库的sciencedirect为引擎,在期刊名含“tourism”的期刊中,以“stakeholder”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其中包含了旅游研究中权威的两种杂志《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AOTR)和《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TM)。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2.1 早期研究文献

在期刊名含“tourism”的期刊中,全文中最早出现“stakeholder”的时间是1988年,是发表在AOTR1988年第2期的《社区中负责任和响应灵敏的旅游规划》(Responsible and Responsive Tourism Planning inthe Community),主要研究旅游规划中的社区参与。

关键词中最早出现“stakeholder'’的时间是1995年,是发表于AOTR 1995年第1期的《协作理论与社区旅游规划》(Collaboration Theory and CommunityTourism Planning),主要探讨社区旅游规划中利益相关者的协作问题。

篇名中最早出现“stakeholder”是1996年,是发表于TM第7期的《从股东到利益相关者:旅游营销者的关键问题》(From Shareholders to Stakeholders:Critical Issues for Tourism Marketers),主要探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旅游营销观念转变的意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益相关者引入旅游领域研究的时间大概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但是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明确关注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左右。

2.2 文献的年份数量分析

由表2可知,对摘要、篇名、关键词3种方式联合检索得到的文献是40篇,这40篇文献的年份分布数量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篇名含“利益相关者”的文献共9篇,1999年以后的文献就占了8篇。从联合检索来看,1999年后的文献数量是30篇,占总篇数的66.67%,表明从1999年开始,研究者在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较多。与此相关的是,1999年“利益相关者”这一概念正式列入世界旅游组织制定的《全球旅游伦理规范》(世界旅游组织,2000),表明这一概念得到旅游官方文献的正式认可,这也推动了研究者对利益相关者概念在旅游领域的研究。

2.3 利益相关者在旅游领域涉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兴趣

对摘要、篇名、关键词3种方式联合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其应用研究对象涉及社区旅游、校园 旅游、生态旅游、国家旅游、高尔夫旅游、区域旅游、野外旅游、遗产旅游、山地旅游、乡村旅游、自然旅游、酒店、旅游商、旅游目的地管理部门、旅游营销者、旅游政策制定、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环境伦理、可持续旅游等众多方面。从研究关注的兴趣来看,“community(社区)”、“collaboration”(合作)、“sustainable(可持续)”、“destination(目的地)、“equity(公平)”、“ethic(伦理)”相伴出现的概率较高,反映出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的研究兴趣所在(见表3)。

3 主要研究内容

目前对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三大类: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3.1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研究

综观旅游领域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目前已有的研究出现了两种明显的研究思路。第一种思路是借鉴利益相关者管理的传统理念,首先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界定,然后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和实践过程中应该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影响来考虑其利益,而且,拥有更多权力的利益相关者应该得到更多的考虑(Rosenow,1979;Markwick,2000)。第二种关于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思路出现于近几年,涵盖了合作思考(collaborative thinking)等内容。这种研究思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规范方法,它暗示应该考虑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某一个利益相关者不应该比其他利益相关者拥有优先权(Sautter& Leisen et a1.,1999)。

无论采取何种研究思路,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权力(power)、利益(interest)和关系(relationship)等几个方面,在关系的研究上包括了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与冲突问题。

3.1.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是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旅游领域的基础,而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比其他大部分行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都要多,因此在利益相关者界定方面显得复杂而困难得多。不同类型的旅游组织或旅游地,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不尽相同,而且以不同的行为主体为中心会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例如,简・罗伯森等(Jane Robsonet al.,1996)以旅游经营商为中心列举出12个利益相关者,以当地政府旅游市场营销者为中心列举出18个利益相关者。桑特和雷森(Sautter & leisen,1999)根据弗里曼(Freeman)的利益相关者图谱,勾勒出一幅以旅游规划者为中心的8个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图谱;布兰威尔和夏蒙(Bramwell&Sharman,1999)提出目的地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时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及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评判目的地旅游发展规划是否合理的“利益相关者系统分析框架”;瑞恩(Ryan,2002)则给出了旅游经营者在旅游开发经营活动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基本图谱;彭斯等(Bums et a1.,2003)则针对野生动物旅游,以澳洲野狗为中心列举了10个利益相关者。

希翰等(sheehan et a1.,2005)认为,大多文献中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只是指出了应该关注哪些利益相关者,但对于如何从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中界定重要的或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并没有提供出一个具体的方法。因此,该文运用问卷调查,以实证方式对北美在旅游目的地的CEO进行了调查,从32个列举出的利益相关者中选出了目的管理组织(DMO)的12个核心或重要利益相关者,并发现酒店协会似乎是目的地管理组织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3.1.2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利益

很多研究文献都阐述了权力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性(Jamal et a1.,1995;Reed,1997;Bramwell et a1.,1999;Taylor,1999)。里德(Reed,1997)引入组织理论论证了权力关系对社区旅游规划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社区旅游中,权力关系是了解社区旅游规划特点和因果关系不可或缺的因子,权力关系会改变协作行动的结果,是协作成功或失败的一个变量。但是对于权力关系的具体表达,少有文献涉及。

“利益”是联结利益相关者的核心纽带,旅游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而且利益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因此,对利益的具体表达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是少有文献涉及。大多文献定性地分析了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主张(Reed,1997;Bramwell eta1.,999)。

马克温克(Markwiek,2000)对马耳他一高尔夫球场建设项目中出现的发展派和保护派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构成两派的利益相关者在对待成本和收益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主张,于是借鉴孟德鲁(Mendelow)的利益相关者权力一利益矩阵(stakeholder mapping)来分析其利益相关者问题(如图1所示)。

3.1.3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协作

由于各自追求的利益不同,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于是利益冲突问题便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在旅游发展中,如何让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有效协作以减少冲突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实践中的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经常会借鉴社会学与管理学中的组织理论、沟通方法、公众参与等理论与方法进行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理论框架和提出利益相关者管理对策与建议(周玲,2004)。

其实,“协作”对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来说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弗里曼(Freeman,1984)曾指出,有效管理利益相关者需要理解3个主要焦点,即有效识别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组织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流管理。

在利益相关者协作问题的研究上,部分研究者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协作有助于制定旅游目的地规划、政策和管理,或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Santter等,1999;Fisun,1999;Ritchie,1999;Markwick,2000;Ryan,2002)。费森等(Fisun et a1.,1999)指出,尽管协作规划是费时和困难的,但它可以证明是能够“长期内可以避免冲突成本,政治上更合理,并能够建立利益相关者的知识库和能力”。此领域涉及到的研究有关系与协作的组织形式(Jamal et a1.,1995;Reed,1997;Lindermberg,2002)、协作的方法(Ritchie,1999;Markwick,2000)、利益相关者协作中的权力关 系(Reed,1997)、协作关系(Lindermberg,2002)等。

里德(Reed,1997)引入组织理论论证了权力关系对社区旅游规划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在社区旅游中,权力关系是了解社区旅游规划特点和因果关系不可缺少的因子,权力关系会改变协作行动取得的结果,甚至是阻止协作行动,因而协作理论应将权力关系融合为一解释协作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变量,研究权力关系是如何影响基于社区的旅游,而不是如何寻找消除权力的机制。

里奇(Ritchie,1999)对加拿大班芙博峡谷(Banff-Bow Valley)国家公园价值驱动远景(value-drivenvision)设计过程进行了研究,并在方法上有所创新。该文探讨了多个利益相关者合作参与的“基于利益的谈判”和“共同决策”的圆桌会议程序和方法,研究认为共同决策过程虽然缓慢而艰难,但这一过程能够考虑到某决策影响到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而具有社会历史性意义。

马克温克(Markwick,2000)则建议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与管理者根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他们与各种环境的、经济的有利和不利的利益联系来了解旅游开发中的冲突,并可借助权力一利益矩阵这一成熟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来识别和解释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特定利益来实现占主导地位的途径。

林德伯格等(Lindermberg et a1.,2002)研究了巴西Costa Dourada项目中的合作关系对欠发达国家中区域旅游协作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规划中力图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但由于经济、政治和行政等方面存在困难,规划仍采用了传统的政府决策模式,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而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商业部门和当地居民的参与非常有限。因此,该文在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上,提出了旅游发展中合作关系进程的分析框架。

桑特和雷森(Santter&Leisen,1999)探讨了如何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一个规范规划模型(normative planning),来促进旅游规划中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由于旅游规划中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者,而且存在很多的两两关系分析(dyad),如政府――居民之间关系、居民――旅游者、旅游者――企业、居民――旅游企业等等,于是借助市场营销中基于过程的关系型取向战略和基于结果的交易型取向战略的理念,构建了利益相关者取向矩阵。任何两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都可用这个矩阵来解释。利益相关者对旅游开发的价值取向一致性可以增加合作的可能性,即图2中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不一致则意味着冲突,所以规划者的任务是找出和维持共同战略取向的利益相关者关系以实现协作。而且,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战略取向是动态变化的,如可能从图2中第一象限变化到第二象限。

3.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3.2.1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旅游规划与目的地或旅游企业管理的作用

大多文献认为,让利益相关者参与是一个地区旅游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理解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让核心利益相关者能够参与到旅游发展的过程中(Jamal et a1.,1995;Jane Robson et a1.,1996;Reed,1997;Bramwell et a1.,1999;Sautter et a1.,1999;Fisun,1999;Lindermberg et a1.,2002)。费森等(1999)强调目的地尤其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地进行旅游开发规划时特别需要考虑、兼顾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广泛征求、听取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监督。

部分文献探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旅游规划的重要性(Jamal et a1.,1995;Reed,1997;Bramwell eta1.,1999;Sautter et a1.,1999;Fisun,1999;Lindermberget a1.,2002),一些文献则探讨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到旅游企业,可以有效地促进与当地社区的互动(JaBe Robson et a1.,1996)。

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旅游规划与目的地管理的作用可以减少冲突,增强合作,以及促进旅游规划的更好实施。但同时,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运用到旅游领域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增加了规划和管理成本、合法利益相关者难以界定(Reed,1997;Bramwellet a1.,1999)、利益相关者参与能力(Reed,1997;Lindermberg et a1.,2002)、权力大多被控制在当地的精英(elite)和经常发出“声音”的人的手中,沉默的大多数和当地少数民族的利益会被忽视(Taylor,1995;Tosun,2000;Christina et a1.,2005)。大多数研究者都强调利益平衡的重要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具备参与所必备的能力(Reed,1997),尤其是在一些欠发达国家,专家就可能无法有效地参与到旅游中(Brohman,1996)。而且,对利益相关者参与旅游最大的批评在于协作旅游存在于一个假设,即简单地理解为让所有的利益集团参与到旅游中,就可以解决利益分配和权力平衡问题。但这忽视了权力和资金分配的基础约束(Reed,1997;Fisunet a1.,1999)。另外,在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如在发展中国家,对社区参与有操作上、结构上和文化上的限制(Tosun,2000)。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研究者主要采用访谈(interview)(Fisun et a1.,1999;Burns et a1.,2003;Sheehan et a1.,2005;Christinaet a1.,2005)、问卷调查(survey questionnaire)(Christinaet a1.,2005:Sheehan et a1.,2005)、利益相关者图谱(stakeholder mapping)――权力―利益矩阵(Markwick,2000)、圆桌会议(round table)(Ritchie,1999)等方法,来了解利益相关者对旅游规划与管理政策或措施的态度和看法。

3.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施效果评价

此领域的研究主要考察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旅游领域运用的效果(Williams et a1.,1998;Bramwell eta1.,1999;Andrew,2003;Christina et a1.,2005),部分研究对多个利益相关者协作制定政策或参与旅游项目实施的效果进行了评价(Williams et a1.,1998; Christina et a1.,2005)。

威廉恩斯等(Williams et a1.,1998)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对旅游利益相关者参与土地利用战略规划中的共同决策的情况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一些代表缺少共同决策的责任感,政府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微弱支持,以及缺少进行谈判的资源等,阻挠了旅游利益相关者参与共同决策的过程。该研究对于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共同决策的程序设计、组织和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布兰威尔和夏蒙(Bramwell & Sharman,1999)则综合运用组织间协作理论、规划中的沟通模式理论、公民参与理论,构建了“地方协作政策制定程序(local collaborative policy-making process)的有效性”的评估框架,并结合案例对此评估框架进行了检验。

安德鲁(Andrew,2003)评估了环境伦理背景下利益相关者对自然界的行为,结果发现当前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环境保护伦理观仍然是一种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思想,环境只是人类实现人类自身利益的工具性存在,而很少有进一步走向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观。

克里斯蒂娜等(Christina et a1.,2005)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挪威政府在世界遗产地老挝琅勃拉邦(Luang Prabang,Laos)实施的一个利益相关者合作项目的效果进行了评价,以检验利益相关者合作是否实现了项目设立的4个目的:是否促进遗产保护与旅游之间的协作、是否实现遗产与旅游组织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否为遗产保护管理创收、是否让当地社区参与到旅游活动中。研究结果发现,本项目并没有实现当初设项的目的,当地居民在此项目中并没有获得多大的利益,真正获利的是那些政府官员或代表当地居民利益的所谓“精英”,大多数居民是“沉默的”或“无权力的”。

4 结论与展望

总结国外对利益相关者在旅游领域研究的历程、兴趣点、内容和方法,可以发现此领域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4.1 国外旅游领域对利益相关者的研究大多沿袭了传统利益相关者理论已有的研究基础,集中在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的权力(power)、利益(interest)和关系(relationship)等几个方面。

4.2 研究范围广泛,涉及社区旅游、校园旅游、生态旅游、国家旅游、高尔夫旅游、区域旅游、野外旅游、遗产旅游、山地旅游、乡村旅游、自然旅游、酒店、旅游商、旅游目的地管理部门、旅游营销者、旅游政策制定、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环境伦理、可持续旅游等众多方面。

4.3 研究兴趣主要与旅游协作、社区参与、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伦理、旅游公平等研究主题相关,尤以利益相关者协作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为关注焦点。

4.4 研究从前期理论引进探讨到以案例的描述和分析为主,无论是具体案例的分析,还是对基础理论的探讨,研究开始深化和细化,研究方法更加多样。

篇6

    1. 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位于**省东北部,自古为“巴蜀要冲”。全市幅员面积1877.8平方公里,总人口85.86万人,市治保宁镇,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为巴国别都。建国初属剑阁专区,1953年划入南充区, 1991年撤县设市,名**市。1993年南充撤地建市,**市为省直辖,由南充代管。

    2. 地形地貌

    **市地处盆地北沿低山丘陵区,海拔328-889米。

    3.地质构造

    **市位于**东部台区、川北台陷。区域地质构造简单,褶皱平缓。

    4.气象水文

    **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适宜、四季分明,具冬干春旱、盛夏多雨、秋雨绵绵的特点。

    5.历史文化及风景旅游资源

    **市是全省7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保存最大最好的古城,祠庙、古塔、楼台、亭阁等古建筑众多。其中张恒侯祠、五龙庙、永安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占了南充全市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的3个。古城根据我国传统风水学而建,文化考古价值极高。

    

    (二)城市概况

    **市城区位于市域中北部的嘉陵江沿岸,距南充138公里,距成都351公里,由位于嘉陵江北岸的保宁镇、南岸的江南镇及七里镇三片组成,嘉陵江呈“u”字型环绕老城,盘龙山、锦屏山、东山相峙,相契于城中,是一座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完美体现建筑风水理论的历史文化名城。

    **市历史悠久,置始已有2300多年,自公元前314年置县以来,历为郡、州、府、县治地,是古金牛道和米仓道的交汇处,一直是川北商业通道和军事重镇。战国时为巴国别都,西汉时为我国天文学研究中心,三国时为蜀巴西太守张飞驻守之地,历经朝代更迭,**这块山环水绕、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积累了丰富的风景、名胜、古迹资源,沉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留下了今天这座宝贵的唐宋风貌的古城,成为巴蜀重要的文化名都。目前,**城内保存和恢复的历史遗迹众多,最具代表性的有:华光楼、张飞庙、滕王阁、川北道贡院、巴巴寺、清真寺、福音堂等,以及约1.5平方公里保存较完好的唐宋风貌式古民居群。1984年**被列为**省历史文化名城,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其中著名品牌及特色产品有保宁醋、张飞牛肉及丝绸产品。

    (三)项目概况

    本次规划范围为南起双栅子街口,北至沙溪场,长约4公里的嘉陵江沿江地带及阆水路两侧30米范围,设计方根据重要地段实际需要,可以适当加宽设计范围。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4.《**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2001-2020)》

    5.《**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说明书》

    6.《阆水路西段城市景观风貌概念性规划设计任务书》

    7.《**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8.《城市园绿化条例》

    

    三、指导思想:

    为了更好地塑造历史文化名城**山水文化旅游城市的风貌和特色,景观规划以保持古城风貌为前提,山、水、城的模式进行发展和深化,加强外部空间的和谐统一,在重点保护古城传统街区的同时,加强城西风景园林的建设,以完善的古城风貌,提升名城形象。

    1、优化城市功能,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控制城市容量。

    2、弘扬历史文化,构建富有文化底蕴的城市。

    3、利用山水文化旅游资源,按照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塑造城市特色。

    4、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着力塑造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特色。

    5、通过沿江城市景观及滨水空间的设计,突出**市整体的城市风貌。

    6、处理好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体现超前性和可操作性。

    四、设计理念

    1、开辟江上游廊,构成水岸景观轴,以江岸绿化为主线,园林景观为节心,将点、线、面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防洪、城市干道、休闲为一体的一大景观。 

    2、针对阆水路西段不同区域作分区和组景,形成区域的景观特色。优化古城保护和城市建设,与古城区形成动静皆备的环境特色。

    3、以丰富的造园手法,营造绿色的氛围,创造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合理安排游憩设施,丰富和满足市民及游客休闲娱乐的需要。

    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绿化为主,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工程投资合理分配,突出要点,着重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

    5、植物绿化,水绿相融;园林景观融入历史人文内涵,情趣悠然。

    

    五、景观设计

    1、分区与组景

    阆水路西段可分为3大区域与城市布局规划相呼应协调。

    阆水路西段与城市横向道路的交叉点结合带状绿地和下河梯道形成景观节点。景观上形成对景,优化视线效果,功能上扩大活动空间,利于缓冲人流,提供休息、观景、活动的环境空间。

    (1)古城文化区(双栅子街至新村路口)

    该段长约1.2公里,规划面积约4.56公顷,用地红线宽度35~42.5米,其中道路红线宽为16米,为了保持**古街道的风格,并与阆水路南段建设相协调,街道断面型式为主街宽8米,临建筑人行道宽5米,临江人行道宽3.0米。临江建筑为二至三层,屋面形式为坡屋顶。休闲区域宽15~22.5米,防洪抢险通道宽4.0米,顶部标高为361.28~361.58米。

    由4个景观节点形成3个主题广场: 

    天文文化——风水文化——人文文化;

    分别体现**的文化精髓,寓意**得天时、地利、人和。 

    (2)娱乐活动区(新村路口至规划道路)

    该段长约1.6公里,规划面积约15.5公顷,道路红线宽度35.0米,临江人行道宽(防洪抢险道)4.0米,临江建筑六层以下,屋面形式为坡屋顶。景观、休闲区域为所围的河滩地,宽度按具体方案设计。防洪抢险道顶部标高为20年一遇洪水位。

    由4个景观节点构成:

    民俗表演台、文化广场——廊亭台地——饮食文化城——古渡口;

    着重体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与市区相呼应,形成市政建设的配套设施,作为市民参与、娱乐、休闲的主要区域,营造浓厚文化艺术氛围。 

    (3)生态休闲区(规划道路至沙溪场)

    该段长约1.2公里,规划面积约8.65公顷,道路红线宽度35米。

    由4个景观节点构成:

    河川文化广场——观景台——安澜亭——沙溪风景园

    与西山森林公园、蟠龙山森林公园大环境相结合,展示自然、生态的滨江景观,营造安静、惬意的休闲空间。

    2、景点说明

    根据以上景观节点形成阆水十景:

    星云如斯——犀牛望月——碑林夕照——图腾起舞——远影三叠

    西津晚渡——曲韵和流——临亭听涛——梅岭春坞——林溪漫道

    (1)天文文化广场

    **是我国古代民间天文中心。

    **人落下闳是西汉著名历算天文学家,他创造的《太初历》是我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完整的历法。他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经他改进的赤道式浑天仪,在中国用了两千年。唐代的袁天罡、李淳风,二位阴阳风水学家在**观测天象,著作有《推背图》、《乙巳占》。

    广场通过同心圆铺装营造出九大行星运行轨迹,圆心设置赤道式浑天仪雕塑,体现**古代天文文化。

    广场两侧采用青条石作竹简式造型,扇形围合布局,在满足挡土功能同时,丰富立面造景,加强空间立体感,体现古典特色,石简上书《太初历》经典段落,如日食周期、二十四节气历法等,突出广场主题和古代伟大的天文成就。

    

    景名“星云如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响一绝而不还兮,万物如斯而逝!”——曹植《九愁赋》,

    星空依旧,江水长流,在感叹往昔同时,与时俱进,再创辉煌,升华广场主题。

    (2)风水文化广场

    **是我国古代风水之都。

    “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融为一体。其城市选址是按照我国古代风水学的理论为指导选择的,非常符合“形势法”即“龙”、“砂”、“穴”、“水”、“向”的意象。

    地雕景观(**缩景)与景观溪流相结合,充分展示**的优越地理环境。按照**市总体规划,置犀牛亭,将东风路之石犀牛迁回原处,以镇水神兽雕塑点题。 

    景名“犀牛望月”

    犀牛为中华民族镇水怪之吉祥兽。

    给人以良好愿望的企盼,寓意**的美好未来。

    (3)人文文化广场

    历史名人、文化名人的名言轶事以石刻的形成碑林石景,聚集人气,突出人文景观特色。

    景名“碑林夕照”

    传承着深邃的历史,寄托着丰富情感,孕育出多少的风云故事,残阳夕照,更增添几分厚重。

    (4)民俗表演台、文化广场

    **在远古是巴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之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巴渝文化:动人心魄的打钱棍,朴实酣畅的花灯戏,风情万种的剪纸、皮影,  深情优美的山歌调、打夯歌,耐人寻味的川剧座唱,仰扬顿挫的茶馆评 书等等,构成了巴渝民俗文化的瑰丽长廊。

    表演台和文化广场给多才多艺的**人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间。从流传于**民间的民俗艺术中,看到饶有特色的巴渝遗风。

    该节点是娱乐活动区域的集中体现,位于**市较场路西端,背靠滨江路西端布置。它西临嘉陵江,北望滕王阁,南眺锦屏山,与刀背梁山隔江相望,整个地势东高西低,环境优雅。

    根据**市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市王家咀文化广场方案进行景观优化,具体方案:

    ①保留规划方案的休闲树林、儿童乐园;整合露天舞池、音乐广场。

    ②延长较场路道路中线,突出坡地景观,完善园路组织,加强景观视线的纵深,在绿岛设置船帆雕塑,形成对景,加强滨水氛围。

    ③围合的湖面曲折有致,驳岸采用草接水和卵石缓坡的处理方式,体现自然山水特色。 

    ④民俗表演台设置装饰图腾灯柱,加强立面景观效果

    景名“图腾起舞”、“远影三叠”

    “三叠凄凉渭城曲,数枝闲淡**花。”——陆游诗

    (5)饮食文化城

    久负胜名的保宁醋、干牛肉、压酒、白糖桂花蒸馍以及松花皮蛋、酸菜豆花面、锭子锅盔、酥锅盔、牛肉臊子面、羊杂碎、油茶、介茉薄饼、热凉粉等充满古城民俗民风的饮食小吃,足以使人们一饱口福。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6)古渡口

    恢复**古景观之一,展示自然、生态、的滨江景观,营造宁静、祥和休闲空间和如诗如画的优美意境,鼓舞文明社会回归自然的憧憬。

    景名“西津晚渡”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夜归沙头雨如注,北风吹船横半渡。”—陆游《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

    (7)河川文化广场

    从恢复自然生态及文化基层的基点出发弘扬河川文化。

    台地广场广场铺装材质选用五色卵石,沿弧线设置5个浮雕柱,环绕一块天然景观石,以嘉陵江石为主景,浮雕柱河川为主题,加强立面景观效果。

    在优化景观的同时,在功能上减小阆水西路建设的填方量,从而节约成本。

    景名“曲韵和流”

    通过对梯级毛石驳岸弧线处理,勾勒出曲折柔美河岸线,与水景相辅相成,营造自然生态的水岸景观。

    (8)安澜亭

    作为阆水西路和张飞大道的景观视觉交点,此处视线通透,水面开阔,登高怀古,思绪如涌。

    景名“安澜听涛”

    “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宋·李献卿《而楼》

    (9)沙溪风景园

    结合现场为砂料堆场,中心部分地势较低,因地制宜,筑土坡于四周,形成小盆地,坡岭片植梅花,改造原有排水渠,使之曲折有致,适当扩大水面,使之收放有度。盆地中设置茶室小院,供休闲、娱乐,完善阆水路功能配置

    “平生剩有寻梅债,作意城南看小春。”——陆游诗

    景名“梅岭春坞”、“林溪漫道”

    

    3、竖向设计

    1)场地高程按照**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市滨江路西段带状地形图》、《滨江路西段景观方案图》、《王家咀广场方案图》之竖向设计。

    2)堤岸高程按照**市规划设计院提供的《道路纵剖面图》设计。

    3)场地雨水按坡向自然排入河道或接入市道路侧排入市政雨水管中。

    4)根据现状,因地制宜,满足景观设计需要,通过对市政道路标高调整,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20年一遇洪水位),尽可能减少填方量,从而减少建设投资,提高经济效益。

    (1) 古城文化区

    ① a-a断面

    ② b-b断面

    ③ c-c断面

    ④ d-d断面

    (2) 娱乐活动区、生态休闲区

    ① e-e断面

    ② f-f断面

    ③ g-g断面

    ④ h-h断面

    

    4、园路及交通组织

    园路是动态的景观观赏流线,依据《公园设计规范》的要求,绿地内部一般情况下不通行机动车,i级园路3-4米宽,ii级园路2米宽,iii级园路为1.2米或为汀步。

    园路选择自然石材饰面,与环境相协调,体现自然性。

    绿地合理组织防洪通道,保证其畅通。

    

    5、光彩工程

    适当设置路灯、庭院灯、草坪灯、水下射灯、植物射灯等,结合灯具的造型造景,加大光彩工程建设,古镇夜景增添绚丽的色彩。

    总体设计把握现代、亲切、愉快。通过夜景加深人们对这一地区的印象。以滨江河岸和市政道路照明为基调,景观节点作重点布置,展示每一区域不同景观特点,沿河绿地小路的照明主要满足人们休闲散步的需求;沿岸地带主要考虑休闲为主,晚间气氛要求相对宁静,照明主要采用对树木的反射式间接照明。

    

    六、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结合现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自然种植为主,采用树型优美,叶色各异的各种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灌木及花灌木等力求达到质朴、自然、亲切。

    ·采用速生型植物(天竺桂、小叶榕、水杉等)作为背景,成型的高大植物(黄葛树、银杏、桂花等)为主调树种,结合慢生型植物(楠木、松等)及各种地被植物造景,使绿化由始至终都能达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花团锦簇的效果。

    ·在植物造景上注重整体的景观效果,在几处节点位置放置了几棵较大的乔木,以打破单调的行路过程;距离较窄的地方,通过弧植的乔木和自然种植的矮灌木,转移游人视线,形成对景。

    ·植物搭配多样化,乔木、灌木、花灌木有机结合配置,并注重各种形式的搭配以突出层次感。

    ·采用各种乔木、灌木及花色,叶色不同的地被植物组景,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配合植物季相、色相的变化,提高植物的观赏性。

    1、采用银杏、桂花,搭配红叶李、红枫、紫薇、樱花等中小乔木,以衬出古朴典雅的氛围。

    2、道路行道树选择刺槐,突出古朴风格,停车场大量布置小叶榕,起遮荫效果。

    3、主景区域以银杏、黄葛树、桂花为主调树种,塔配红叶李、紫薇、黄槐、罗汉松、铁梗海棠、醉香含笑、腊梅等小乔木,配置中小乔木和南天竹、杜鹃、栀子、六月雪等地被植物,突出层次和色彩变化及季相变化的景观效果。

    4、水际配植水生、湿生植物,展现自然水岸景象。 

    ·绿化设计中,采用多种地被植物相搭配的处理方式,营造出典雅、自然的环境氛围,并满足四季观赏的需要,整个绿化配置做到点、线、面、立体相结合,弧植和群植相呼应。

    

    ·结合不同区域景观特点,充分利用地形高差,运用高低不同,形态各异,颜色丰富的植物种类进行植物造景,在风格设计上,力求使每处绿绿都体现出主调树种,突出四季变化,再配合各层次的植物,使绿地植物配置方式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1、 星云如斯——古朴、苍劲大乔木(刺槐)

    2、 犀牛望月——银杏、桂花,美化景观同时做到“香化”

    3、 碑林夕照——松、竹、梅组合

    4、 图腾起舞——保持原有树林

    5、 远影三叠——保持原有树林

    6、 西津晚渡——杨树林、湿生植物

    7、 曲韵和流——水杉林、石景、草花

    8、 临亭听涛——

    9、 梅岭春坞——梅花

    10、 林溪漫道——杂木林(苦楝、麻栎、榆树),突出自然野趣

    

    

    

    

    

    

    七、功能配套设施及安全保障

    1、广场、园林道路、水溪边、设置坐椅和垃圾筒,设置电话亭、景点导游牌等便民设施。沿道路设置坐椅平均间距50米,垃圾筒平均间距50米。坐椅以自然石材为主(水溪边利用景观石代替),垃圾筒造型简洁、实用,可选择成品。 

    2、维护: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设计,使后期植物更新演替费用减少。分析人们的行为,对园内设施作耐粗暴使用设计,减少维护费用。

    3、安全保障:在人员密集场所均能安全疏散人群,水体沿岸3米内均不超过0.5米深。儿童游戏场设计安全措施。

    4、根据国家规范,各景点及通道均进行无障碍设计。

    

    八、投资估算

    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本估算依据本工程设计图纸和说明进行编制。

        2、本估算各项指标按照**省2000定额的有关规定,参照同类型工程的造价并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

        3、本估算仅是一个初期指标,较准确的工程造价将通过施工图预算调整修改。

        4、本估算总造价仅指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不包括该工程二次装修和其他费用(如征地费、拆迁费、各种配套费、贷款利息以及其它税费等)。

    5、建安工程总造价:2364.875万元。

    

    投资估算表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单 数 量 单 价 合 价 备注

     位 (万元)

    一 园路建筑    

    (一) 茶 屋         含厕所

    1 土建工程 ㎡ 1960 850 166.6

    2 装修工程 ㎡ 1960 310 60.76

    3 给排水工程 ㎡ 1960 60 11.76

    4 强弱电工程 ㎡ 1960 80 15.68

      小  计 ㎡ 1960 1300 254.8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单 数 量 单 价 合 价

     位 (万元)

      小  计 ㎡

    (二) 亭、花架

    1 土建工程 ㎡ 1200 900 108

    2 装修工程 ㎡ 1200 350 42

    3 给排水工程 ㎡ 1200 40 6

    4 强弱电工程 ㎡ 1200 50 7.5

      小  计 ㎡ 1200 1340 163.5

    (三) 变电、水泵房 ㎡ 100 1500 15

      建筑合计 ㎡ 3160 1371.2 433.3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单 数 量 单 价 合 价

     位 (万元)

    二 室外工程 ㎡

    1 机械挖土方 ㎡ 35000 10 35

    2 回填土方 ㎡ 196500 15 294.75

    3 道路工程 ㎡ 3120 200 62.4

    4 广场及步行道 ㎡ 31760 140 444.64

    5 地面停车场 ㎡ 800 120 9.6

    6 水  面 ㎡ 39650 15 59.475

    7 绿化 ㎡ 106530 70 745.71

    8 室外给排水工程 万元     20

    9 室外灯光等电气工程 万元     150

    10 室外电话亭等弱电工程 万元     30

    11 室外燃气工程 万元     20

    12 其它工程 万元     60

     室外工程合计 万元     1931.575

    三 建安工程合计 万元     2364.875

    

    

    

    九、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总用地面积:           30.71公顷

        总建筑面积:           3160m2                      1.03%

        地面停车场:           800m2            0.26%

        广场铺装:             22600m2          7.36%

篇7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4万千米;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3.经线与纬线的特点,经度与纬度和半球的划分。

4.地球自转、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5.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6.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7.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二、海洋与陆地

1.海陆分布: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①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②四大洋:(面积从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洲界: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2.海陆变迁:

(1)改变地表的作用有来自内部(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和来自外部(流水、风力、海浪和冰川)两种。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a)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b)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3)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

三、天气与气候

1.多变的天气: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

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2.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气温的变化: ①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2小时左右(14时);

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会计算气温日较差)

②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会计算气温年较差)

③五带中,热带气温变化最小,温带寒带较大

(2)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 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②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③ 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

3.降水与降水的分布

(1)降水的形式:雨、雪、冰雹

(2)会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①从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②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④ 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⑤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最贫乏的地区是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

⑥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最少的地方是阿塔卡马沙漠。

4.世界的气候

(1)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热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寒带:寒带气候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2)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亚欧大陆东岸、内部、西岸的气候类型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内部:温带大陆性气候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3)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4)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居民与聚落

(一)人口与人种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1)人口自然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的分布: 人口密度 = (人/平方千米)

(3)人口分布:

a)人口稠密区: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欧洲 、北美洲东部

b)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撒哈拉沙漠、大洋洲西部沙漠

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亚马逊平原;终年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如北冰洋沿岸;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青藏高原

2.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乡村人中向城市迁移

4.世界三大人种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1)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来划分。

(2)世界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白种人:欧洲、西亚、北非、美洲、大洋洲 黄种人:亚洲、北美洲北部、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黑种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洋洲西北部

(二)语言和宗教

1. 语言: 世界主要的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中国,东南亚部分地区 英语: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语: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俄罗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法语:法国、非洲一些国家

阿拉伯语:西亚、北非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2. 宗教

(1)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目前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产生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我国维吾尔族、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

藏族、蒙古族多信仰喇嘛教(佛教中的一派)

(三)聚落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2)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五、发展与合作

1.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 ---200多个

(1)面积居世界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2)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10个)

(3)地跨两洲的国家:埃及(亚洲非洲)、土耳其(亚洲欧洲)、俄罗斯(亚洲、欧洲)、美国(北美洲、大洋洲)、巴拿马(南美洲、北美洲)

(4)国界: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是国家主权范围的界线。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

(5) 领土:国界范围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1)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 (南北差异)

(3)知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发达国家: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澳大利亚、新西兰例外 --- 在大洋洲)— “北”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南部 — “南”

“南北对话”—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上的商谈。

“南南合作”—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南北之差”—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别。

3.国际合作

联合国

总部:美国纽约

宗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6个主要机构 5常任理事国(中、法、俄、英、美)

世界贸易组织

总部:瑞士日内瓦,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

宗旨:“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和福利进步,主张贸易自由与公平”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和平、友谊、进步

国际红十字会 人道主义

七年级下册

六、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自然环境

1.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邻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

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7.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8.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9.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10.湖泊: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1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12.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13.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14.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15.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二) 人文环境

1.2000年,世界总人口共60.55亿,亚洲人口约36.8亿,占总人口的61%,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

其中亚洲有六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3.除南极洲外,世界各洲人口数由多到少依次是: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南极洲

4.除南极洲外,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5.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6.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一半。其中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7.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原因: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8.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族风俗。

9.不同地区的文化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10.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

七、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一) 日本

1.组成:日本群岛(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琉球群岛

2.位置特点: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富士山是一座火山

3.经济特点:从国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加工——出口

4.工业区集中分布区:太平洋沿岸、濑户内海沿岸。因为这里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工厂靠近码头,海陆交通便利;沿岸地区城市人口集中,劳动力资源丰富,也是国内最大的消费地;沿海平原集中,填海造陆价格低。

5.文化:

(1)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大和民族

(2)东西方文化兼容,传统和现代并存

(二)东南亚

1.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马六甲海峡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印度洋——太平洋,亚洲——大洋洲的重要通道。

3.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

(1)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农业生产:

水稻(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

橡胶(泰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胶生产国)

棕油(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产国)

椰子(马来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生产国,菲律宾是最大的出口国)

蕉麻(菲律宾是最大的生产国)

4.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5.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1)人种:大多数为黄种人

(2)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

(3)旅游资源丰富:曼谷佛塔、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

(三) 印度

1.世界人口第二大国:

(1)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2)印度地形特点:三大地形区分三大地形区,西北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3)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已经超过10亿

(4)世界文明古国: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之一

2.水旱灾害频繁

3.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棉花,茶,黄麻

4.主要工业部门和城市

高新技术产业: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发达

(四)俄罗斯

1.国土辽阔

(1)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超过1700万平方千米

(2)地跨亚欧两大洲的国家,洲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

(3)俄罗斯的主要地形区和主要河流

(4)气候: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气温自西向东降低,自南向北降低。降水自南向北减少,自东向西减少,降水集中夏季

2.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达

(1)自然资源种类齐全,储量丰富: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有利于重工业的发展

(2)重工业发达:圣彼得堡工业区,莫斯科工业区,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3.发达的交通

(1)客运以铁路、公路为主;货运以铁路、管道,其中管道运输所占比例最大

(2)莫斯科是最大的城市,圣彼得堡是第二大城市

(3)太平洋沿海的港口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波罗的的沿岸的港口是圣彼得堡,北冰洋沿岸的不冻港是摩尔曼斯克。

八、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

(一)中东

1.位置和范围:在亚洲西南部和非洲东北部,地处‘三洲五海’之地,三洲指亚、欧、非洲,五海中的里海是个湖泊,两个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和土耳其海峡),一个运河(苏伊士运河)。中东范围包括西亚(除阿富汗)和北非的埃及。

2.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资源最多的地区,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运往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3.中东地区气候干燥,河流稀少,水资源缺乏。中东的阿拉伯半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岛,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

4.中东人种主要是白种人,最多的居民是阿拉伯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被伊斯兰教尊为圣城的是麦加,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尊为圣城的是耶路撒冷。

(二) 欧洲西部

1.位置:

(1)临海:北临北冰洋,南临地中海和黑海,西临大西洋,比斯开湾,北海

(2)海峡: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3)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

(4)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

2.地形:北部山地(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部平原(西欧平原和波德平原),南部山地(阿尔卑斯山),河流:莱茵河和多瑙河。

3.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中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是地中海气候。

4.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绝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其经济为多元化,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传统的畜牧业和繁荣的旅游业。

5.欧洲联盟是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政治经济联系强。目前共有25个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欧元。

6.英国首都伦敦,法国首都巴黎,意大利首都罗马,德国首都柏林。

7.欧洲西部大部分为北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地形以平原为主,畜牧业发达,

8.欧洲西部旅游地多,英国的伦敦塔桥、荷兰风车、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西班牙的斗牛、挪威的峡湾风光等。

(三)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世界上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大部分位于热带,90%以上是黑种人,有“黑非洲”之称。居民集中在几内亚湾沿岸和刚果盆地。

2.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占领和掠夺,该地大多国家形成了“单一商品经济”,出口价格低廉的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昂贵的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3.非洲自然增长率在各大洲中居首位,人口众多。加上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干湿两季分明,农业生产落后,居民经常忍饥挨饿。

4.非洲气候主要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分布特点为: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5.世界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世界最大是裂谷——东非大裂谷。

(四) 澳大利亚

1.澳大利亚国徽上有袋鼠和鸸鹋两种动物,其特有动物还有考拉和鸭嘴兽。

2.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出口产品有羊毛、小麦、牛肉。

3.澳大利亚矿产资源丰富,,称“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目前,服务业成为澳大利亚的支柱产业。

4.澳的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首都:堪培拉,最大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悉尼,第二大城市:墨尔本。

九、西半球的国家

(一)美国

1.位置:北美洲中部,西半球和北半球。北部与加拿大相邻,南部与墨西哥接壤。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濒墨西哥湾,海上交通便利。

2.领土组成:陆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居世界第四。本土有50个州(本土48个州,2个海外州:

3.人口和首都:有2.90亿人口,以白种人为主,属于移民国家。首都华盛顿,位于美国本土的东侧,大西洋沿岸。

4.地形:平原为主组成——三个南北纵列带;

地势:东西两侧高,中间低

a.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

b.中部:广阔的平原组成,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

c.东部: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

5.河流和湖泊:

a.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

b.五大湖:按大小分别为苏必利尔湖、休伦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除密歇根湖外,其余4个为美加共有。

6.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7.农业地区专业化:

a.主要农产品:小麦、大豆、玉米。

b.主要农业区:乳畜带(国土的东北地区)、玉米带(国土的中部)、棉花带(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小麦区(国土中部,在玉米带的南北两侧)、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国土的西部地区)、亚热带作物带(墨西哥湾沿岸)。

8.工业:

a.特点:工业体系完整,部门齐全。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化工、电子、汽车、飞机等居世界前列。

b.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最著名的是位于旧金山东南部的“硅谷”,它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c.主要工业区:太平洋沿岸工业区,发展较快;南部工业区,开发较晚;东北部工业区,美国传统的工业区。但是,美国的消耗量极大,是世界上进口汽车、钢铁、石油、纺织品最多的国家。

9.城市:

纽约:大西洋沿岸,美国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

芝加哥:美国中部工业中心

圣弗朗西斯科:有著名的电子工业中心硅谷

洛杉矶:有著名的影视中心好莱坞

休斯顿:墨西哥湾沿岸的航天、石油工业中心。

10.资源消耗大国

①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②能分析人均能源消费统计图

11.美国对世界资源、环境的影响

(1)大量进口:煤炭、铁矿石、石油和木材。

(2)大量排放:废气、废水、废物。

(二) 巴西

1.位置:西半球和南半球;南美洲的东部,东临大西洋。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

2.首都:巴西利亚。人口占南美洲人口总数的一半,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

3.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

4.气候:以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气候湿热。

5.河流:——亚马孙河,世界第一大河,世界第二长河

6.种族构成复杂:有土著印第安人、白仁、黑人、黄种人。各种族之间互相通婚,形成不同的混血型人,是一个有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7.语言:巴西人民的民间娱乐项目为桑巴舞,每年还有狂欢节。语言——葡萄牙语。

8.农业是巴西重要的国民经济基础部门。热带经济作物品种繁多,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咖啡豆、蔗糖、柑橘汁、大豆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巴西有“咖啡王国”之称,咖啡园只要分布在东南部。

9.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因为东南部是铁矿产的主要分布地区。交通便利。在现代工业方面,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行列。从单一的农产品出口国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10.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而亚马孙平原地区人口和城市稀少。圣保罗是最大的冬夜中心和城市,也是世界特大城市

11.热带雨林的危机:存在的问题是

①为兴建大型干线公路,跨国公司大量砍伐。

②发展采矿业,开辟大型农场。

③垦荒的贫苦农民原始的迁移农业。使雨林面积大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珍贵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全世界希望巴西重点保护这片原始的热带雨林。

十、极地地区

(一)南极地区

1.位置:南极圈以南的南极大陆和周围的海洋合成南极大陆

2.地形:以高原为主

3.特征:气候特征——裂风、干燥、严寒。有“冰雪高原”之称;人类宝贵的淡水库;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的大陆。冬季和夏季之分;地球上的“白色沙漠”。

4.极点:极点是南,沿经线其余方向为北,地球自转呈顺时针旋转。

5.代表动物:企鹅

6.考察:我国先后建立了长城站和中山站

(二)北极地区

1.位置:北极圈以北的地区,包括北冰洋绝大部分,及沿岸的亚、欧、北美三洲大陆的最北部和诸多岛屿

2.特征:格陵兰岛是地球上最大的岛屿;白令海峡

3.极点:极点是北,沿经线其余方向为男,地球自转呈逆时针旋转。

4、代表动物:北极熊5、考察:建立了黄河站

八年级上册

一、从世界看中国

(一)辽阔的疆域

1.我国的地理位置: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国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① 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邻国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印尼、不丹,南部缅、老、越。)

② 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最南是曾母暗沙(南北纬度相差49度,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产生了季节差异);最东是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西是帕米尔高原(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晨昏差异);

③ 临海(从北到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领海及内水面积37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最大的盐场是长芦盐场,最大的渔场是舟山渔场。

④ 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主要岛屿有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有六个海上邻国(自南向北分别是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行政区划行政区: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三级:省、县、乡,我国共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本节重点:熟记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简称、位置分布与大概轮廓(即课本7页图1.7)

(二)众多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12.95亿,占世界人口1以上,我国人口增长较快,我国人最多的省是河南省,人口最少的省是澳门,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面积最小是澳门。我国的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① 我国人口的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东多西少。决定了我国人口政策是计划生育。

② 会计算人口的密度(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人)/该地区的总面积(平方千米))

2.人口东多西少: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500-600人每平方千米),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10人每平方千米),面积57%,人口仅占6%,东西人口分界线:从黑龙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腾冲县。

(三)多民族的大家庭

1.民族构成: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数的92%,其它55个民族占总人口的8%,所以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500多万人,人口400万以上的民族有: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等。

2.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3.民族政策:平等、团结、互助、民族区域自治。(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的体育活动,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很多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

(一)地势和地形

1.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并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三级阶梯界线的山脉:

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

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P23活动1——4)

3.构成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第一阶梯主要有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第三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掌握:课本P22图2—2、24页图2—4

4.我国的主要山脉:

⑴ 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 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⑶ 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 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6.我国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我国的三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我国的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7.山区面积广大

(二)气候多样 季风显著

1.我国气温的特点: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约50℃);夏季南北温差不大,(仅12℃)全国普遍高温。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北→南)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高原气候区)。

3.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年降水量空间(地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4.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分为四大干湿地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

5.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是以夏季风能够影响的地区为标准划分的:其界线为: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P39图2——21)

6.我国季风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雨热同期(夏季高温多雨)

7.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东部地区: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三)河流与湖泊

1.知道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及界线(季风界线)知道我国的主要河流。

外流区域: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

分界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占全国总面积:2/3

2.主要大河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3.黄河的治理:

4.黄河概况: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呈巨大“几”字型,向东流经青、川、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九省区,注入渤海;黄河上游有丰富的水能资源(龙羊峡),中游则修渠灌溉(塞上江南宁夏平原),由于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致使下游形成地上河。

5.长江概况: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东雪山西南侧(正源沱沱河),流经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区,注入东海。(P53图2、36)是我国的第一大河: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上游:源头——湖北宜昌;中游到江西湖口;下游至入海口)

6.开发:

(1)水能宝库: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上游河段(源头——宜宾段和三峡段),蕴藏量占全国的1/3,可利用量占全国的一半。

(2)黄金水道:①干流横贯东西,宜宾以下四季通航;②干支流航程近8万千米,占全国的2/3,货运量约占全国的60%。

7.治理:

(1)长江洪涝发生原因:

①夏季降水集中,汛期长、水量大;

②有三大洪水来源(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干支流;中游南面的洞庭湖、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汉江);

③社会原因:围湖造田、滥伐森林、陡坡开荒等)

(2)治理措施:

①加固江防大堤;

②兴建一批分洪,蓄洪工程;

③修建许多水库;

④重点治理一些河段(如荆江,川江等);

⑤在长江上游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禁止乱砍滥伐森林、滥垦草地、过度放牧、破坏生态环境;

⑥禁止围湖造田,政府应实施平垸行洪政策,落实移民建镇计划,帮助农民发展替代产来,减少抗洪压力;

⑦教育人们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⑧建设一些大型的水利枢纽工程。

8.京杭运河:

(1)起、终点 :北京到杭州 地位: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长度:1800千米

(2)经过省、市:京、津、冀、鲁、苏、浙 沟通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航运量:浙江、江苏境内的运河段,仍是重要的运输线,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

(一)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1定义: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能的都是自然资源。

2.分类:

(1)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和水能等)

(2)总是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石油、矿产资源等)

3.特点: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二)土地资源

1.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等。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2.利用特点: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3.分布: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mm的西部内陆地区。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2)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3)全国土地日:6月22日

(三)水资源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最多的是冰川,人类可以利用的是江河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和地区分配很不均匀。

(1)从时间分配看,夏季我国降水集中,冬春季则降水少

(2)从空间分配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兴建水库可以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的有效办法

(3)南水北调的路线和意义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中国的经济发展

(一)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

1.交通运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交通运输又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四大米市:无锡、芜湖、九江、长沙。以茶换马:甘肃天水

2.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3.我国的铁路干线

(1)东西: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2)南北:京哈线;京哈线;京广线;京九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3)青藏铁路

4.交通枢纽:北京、郑州、徐州、兰州、株洲、成都等经过的铁路线

5.交通方式的特点

6.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贵重或者急需的货物而又数量不大的用航空运输;容易死亡或者变质的货物,多用公路;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或者水运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定义和分类: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分为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2.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南宜水稻北宜麦)、油料作物(长江油菜带、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糖料作物(南种甘蔗北甜菜)、棉花(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3.农业分布

(1)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和平原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为水田,以北是旱地。

(2)牧业:西部的高原和山地,四大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青海牧区,内蒙古牧区

(3)林业: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东南部人工林区

(4)渔业: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4.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工业和分布与发展

1.定义和分类:工业生产主要是从自然界取得自然资源,以及对原材料(矿产品、农产品)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

2.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3.工业的分布

(1)沿铁路线,江河和沿海分布

(2)工业基地:沪宁杭(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京津唐(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4.高新技术产业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很高。

(1)特点: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比重大;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产品更新换代快。

(2)分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八年级下册

五、中国的地理差异

(一)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四大区域划分: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地理特点。

2.界线:

(1)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一线

(3)青藏地区: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的分界线

3.秦岭 ——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

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

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主;

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

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1.位置范围:以东渤海、黄海,以南秦岭、淮河,以西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北,内蒙古高原以南

2.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判别:湿润、半湿润。

3.农业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小麦;油料作物:花生;糖料作物:甜菜;经济作物:棉花、谷子、大豆等;

植被和果树:东北天然森林、温带水果;矿产资源:铁;主要能源:煤炭、石油;

主要水果:苹果、葡萄、梨、桃、杏、柿;

4.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面食(东北,华北:盛产小麦,以面食为主;黄土高原:则以小米为主);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防寒保温(东北,华北:土坯垒墙,砖瓦房(火炕);黄土高原:窑洞);

交通工具:传统:骡马作役蓄马车;现代:铁路、公路 运动项目:溜冰

5.生态环境及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6.主要城市:北京、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西安

南方地区:

1.位置范围:以东 东海,以南 南海,以西 青藏高原,以北 秦岭、淮河

2.气候类型: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判别:最高气温28℃~30℃,最低0℃以上;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

3.农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水稻;油料作物:油菜;糖料作物:甘蔗;经济作物:棉花;

植被和果树:亚热带、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果 主要水果:甘蔗;香蕉、荔枝、龙眼、菠萝、柑橘、桂圆、椰子;

矿产资源:有色金属;主要能源:核能和水能丰富;

4.风俗习惯

人民主食:大米

传统民居特点:注意通风散热,以南北朝向为主,瓦房屋面较陡

交通工具:传统:船舶;现代:船舶

运动项目:游泳、龙舟竟赛

5.生态环境及治理:红壤和水土流失。

6.主要城市:上海

(三)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1.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新疆,宁夏,甘肃北部1、地表景观

⑴高原,盆地为主,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⑵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2.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3.灌溉农业为主。

4.主要分布地区

①内蒙古河套平原

②宁夏平原

③河西走廊

④新疆绿洲

5.地下宝藏:煤,石油,稀土的储量大。

6.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

(1)食:牛羊肉和乳制品。

(2)住:用羊毛毡搭成的易于拆卸的毡房

(3)行:马、骆驼、小毛驴。

(4)体育项目:舞蹈、摔跤、马术。

青藏地区:

1.位置范围

横断山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面积25%,人口不足1%藏族的主要居住区,青海省东部汉族人数较多。

主要河湖有:长江、黄河、支流湟水、雅鲁藏布江、青海湖(多咸水湖,干旱,蒸发量大,冰雪补给,含盐,冰川纵横,犹如固体水库)

2.自然环境特点:高寒

3. 高原农牧业: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

主要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

主要牲畜: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4.丰富的能源与矿产资源:太阳能,地热,柴达木盆地矿产

5.青藏地区人民的生活

(1)食:青稞面作的糌粑,焦烤或煮熟的牛羊肉。

(2)住:牧区一般居住在可以自由移动的、厚重的牦牛毡搭成的帐篷中;非牧区大多数在用石头和土坯砌成的墙体厚实的房屋中。

(3)行:牦牛

(4)体育项目:舞蹈,马术

6.保护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

六、认识省级区域

(一)北京

1.地理位置: 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

2.北京的城市职能:北京是国我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城市

3.城市现代化

(二)香港和澳门

(三)台湾

1.地理位置: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点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台湾西部和沿海)

2.资源丰富的宝岛

森林宝库(樟树);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水产王国(鱼类等);祖国东南海上明珠;祖国东南盐仓。

3.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

4.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

(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北边陲,从东向西南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8个国家相邻,是国我邻国最多的省级行政区。

面积:160多万平方千米,是国我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2.自然环境:

(1)地形:三山夹两盆,阿尔金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昆仑山。

(2)气候:深居内陆

(3)河流:内流河为主,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距海遥远→干旱→地形闭塞,山地、高原屏障

(4)植被:荒漠为主

(5)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①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高梁;

②特色农产品:棉花、甜菜、瓜果等;

③特点:产量丰富、品质优良。

七、认识省内区域

(一)珠江三角洲

1.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2.有利条件:

①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展;

②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③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政策。

3.经济特点:

(1)外向型经济

(2)发展的的利条件:

①地理位置优越:紧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②海陆交通运输便利;

③很多地方是著名的“侨乡”。

(3)经济模式:“前店后厂”,“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

4.城镇的发展

(1)重要标志: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变化

(2)原因:

①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

②产业结构发生重在变化

(二)西双版纳

1.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的南部,北回归线以南,地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

2.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1)热带动植物王国;

(2)人文旅游资源: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民族在这里合睦相处,他造并保留了各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傣族的泼水节等。

(3)国家政策的鼓励、支持。

八、认识跨省区域

(一)黄土高原

1地理位置和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甘、宁四省区。

2.黄土高原的形成:风成说:认为黄土是由其它地方由风吹来形成的。其它学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3.严重的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一般为山区,并且坡度较大;

②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且多暴雨;

③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④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人为因素: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的基本建设不注重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的废土石随意向河沟倾到,造成新的沙土流失。

4.生态建设措施:

①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

5.解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措施:

①加强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②把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口迁移到其它地方去,建立移民新村;

③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向农民提供粮食和补贴,使他们响应退耕号召,积极进行生态建设;

④黄土高原在进行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多种经营,提高收入,解决黄土高原人多地少的问题。

(二)长江沿岸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

2.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①地势低平,以平原、丘陵为主;

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

③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④自然资源丰富。

3.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沿江地带的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以及以它们为中心形成的四大城市密集区。

4.沿江地带的工业:四大工业基地,四大“工业走廊” 5.生态环境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