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研究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言文学研究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语言文学研究方法

篇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否教育好学生,直接关系到整个全民素质的提高。一个有成就的教师,特别注重处理好师生双边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友好关系,便会使学生感到精神舒畅,并积极主动参与各种学习活动。然而,现在的大多数学生课程多,压力大,可支配时间少,这就大大地限制了孩子以后的发展,所以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已成为全社会的重要话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关系到培养创新人才的大事,这已成为每个教师的共识。在语文教改实践中,涌现出数以百计的教学模式,令人欣喜,但是,语文学科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完全减轻。俗话说,对症下药。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必须找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原因。但是,怎样为学生的书包“减肥”,使他们从纷繁的作业堆中解脱出来,获得发展自己个性和爱好的自由呢?据我摸索和尝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1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它对推动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兴趣与能力的培养极为密切,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地积极地去学习,调动自主的内在潜能,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学生对某一件事或某一项活动的兴趣越浓,与之有关的能力发展的就快。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源问题。

2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感悟

学习的主人是学生,如果没有主人积极主动的感悟,语文课无论怎么上都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学习论告诉我们:“教育情景中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的变化”。这就是说,学习首先是一种变化,必须是学生主体发生了内在的变化,即“能力或倾向的变化”。我们判断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是否有学习产生,就要看他们内心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差生之所以差,就是因为在相当多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并没有用心参加活动,其思想、心理却游离在学习活动之外。因此,要使学习有效、轻松,首先要让学生直接地去感悟教材。感悟,包括感知和领悟。心理学研究表明:“感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知识的源泉。”所以,在学习活动开始之时,就要先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不仅要对其个别属性逐一感知,而且要对其各种属性作整体感知。语文课的工具性质和教材的例文形式,只有先通过学生的亲身感知和体味,才能领悟到学习对象的内在意义。语文知识的广泛性和内隐性也只有通过学生认真而系统的感知后才能领悟到其中的要点和妙处,汉语的表意性要靠感悟才能心领神会,“其义自见”。文学作品的含蓄性、形象性,要靠感悟才能深谙其义、印象深刻。也只有这样,学生学习就感到轻松愉快。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却出现奇怪的现象,不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而是一开始就架空分析课文中的某些考试可能考的段落,分析来分析去,学生始终不明白该段落的作用;不是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而是一开始就出一些习题,融入到习题指导上去,学生始终在这一段有几句、几个层次,这句照应哪一句,使用哪些方法等练习之间打转转。这样,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忽视了感悟,并没有首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教材,这是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的开端。

3教师的讲授是必要的,但是不要过分夸大讲授的作用

语文基础知识、常识以及阅读、写作教学的一些知识原理、分析归纳方法和思路,重要词、句、段的把握等,有相当一部分光靠学生自己的感悟也确实不能解决,再加上训练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教师指导,指导主要靠语言,因此,讲授自然成了课堂教学形式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必须”靠讲完成教学任务与“必要”的讲是两回事。是直接的灌输还是启发式的讲;是光讲不练或少练,还是有讲有练或精讲多练;是讲语文知识还是在讲知识的同时讲方法、讲思路;是满堂灌还是择其精要则授之;是洋洋洒洒不着边际还是紧扣目标讲深讲透;是语无伦次、贫乏无力还是精要有序、形象生动。前者使学生听起来感到吃力,做起来感到头痛,“必要”的讲应该是后者。

4上好课,教学内容作业化

融课外作业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是一条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捷径。

首先,要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改变“讲深讲透、一讲到底”的教风,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课堂敦学过程,授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寓教于乐,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提高学生听课的消化率。从“一课一得”、“一得一练”入手,以练代讲、讲文为练,使知识在课堂训练中得到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愉快教学”、“目标教学”、“异步教学”等优化教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下功夫。

再次,运用多媒体设施开展语文活动,加强直观教学,节省授课时间,达到快捷、高质、高量的目的。

第四,改过多的课后书面作业形式为课堂上的读书、背诵、复述、口答、自查互测等。课后练习集中反映了课文最基本的目的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将有关练习安排到恰当的授课环节中,课文分析理解好了,练习也差不多完成了,必须掌握的生字和新词也结合课文去讲,课外大可不必机械重复地抄写了。

篇2

苏教版的教科书是指在新课程的标准下,“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优良成果。自2005年首次在江苏省推广并使用,鲁教版和广教版等的教科书相继被推出,打破了学生一直使用人教版教科书的局面,为高中语文教学变革提供了激情和活力。文言文是中华五千年来,中国古代文人志士思想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文言文的学习历来都是语文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的难点。但是,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状况仍然存在很多难题和弊端,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低下,文言文学习形式过于单一,致使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

2.苏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内容的优点

2.1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教会学生怎样有效学习文言文,突出的特点、完备的知识是新版教科书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法宝”。苏教版的教科书中选编了文质兼嘉的闻名经典的世界名著,以佳作精品的独特魅力滋润学生的心灵。苏教版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体现了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的目标,提供给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自由、多元的选择。面对所使用的教材资料,教师点燃了教学热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选择了正确的教学方法,进而转变了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2.2有助于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新课程标准,是提倡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苏教版的语文教材的编排以学科的人文性为基础,与新课标核心的要求相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在文言文内容选择上,一方面重视构建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和谐、主动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语文学科和新课程标准的人文性的双重表现。

3.苏教版的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方式

3.1运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

文言文是活在作品时代的人生产生活的具体表现。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把握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要表达的内涵和深意,教师不仅需要带领学生回到那个时代,更需要开展情景式教学。开展情景式教学,教师需要熟练掌握高中文言文的作者、时代、人物的各种背景,充分做好文言文的课堂备课和教学设计,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讲解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中,要适当引入各个时代的背景、事件等,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时代的厚重感,感受到历史发生的景象,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中语文文言文中的思想内涵和深度。

3.2运用诵读式的教学方法

诵读式教学是指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对文言文文本的大声朗读和背诵。朗读是一种综合性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在目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较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口、眼、耳、心等感官,达到从语音到语义整体认知的目的。比如:在教学《鸿门宴》这篇课文时,首先可以让学生课后找到《大风歌》和《垓下歌》这两篇诗歌。课前,可以先让两位同学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歌,将学生引入到正文的学习中,思考这样意气风发的项羽是怎样败给刘邦的。其次,可以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鸿门宴》中的刀光剑影。诵读式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将课文简单地朗读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课文时,把握文章所要表达的具体的思想感情。教学《鸿门宴》时,要让学生根据主要人物的对话,分角色朗读课文,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精彩生动,引人入胜。

3.3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替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围绕目标,深入探究文言文,自己独自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寻找和解答目标答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堂、课题和活动探究三种形式。教师可以将学生作为学习文言文的主体,既指导学生“乐于探究”,又指导学生“精于探究”。只有两者互相促进,才能提高学生对于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学习热情。

3.4评价的发展性

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效率与评价的发展性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评价方法大多以对学习成绩的奖励作为最后的评价,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评价的发展性,是为了改善传统评价方法的不利之处而产生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高中生的学习状况和心理特征,师生建立起相互平等和信赖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能力、知识、意志、态度、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这不仅要求老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求加强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潜能。

4.结语

选择合适的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在语文这门学科上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高中语文老师要坚持以新课标的先进观念为指导,采用探究式、诵读式和情景式教学方式,评价要具有发展性,只有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篇3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求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人”,集体要求教育培养“组织人”,个体则想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主体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从本质上看,三者是统一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个体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成物。没有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发展。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醒与发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生。教育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识,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清楚地表明“终身学习始于生,止于死”。“学习为人们所必需,但并非总要受教于他人,学习将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未来学习社会的起码要求。”②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度过闲暇、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心。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内容本身。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④

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会明显增加。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养,善于实践。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幅度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会大大增加。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应调整。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总之,现代学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时间,使人们可以从事生产以外的其它社会活动。……人们可以在生产以外较全面地发展。因此,教育不仅是劳动力的教育,而且还应是社会主体人的教育;教育不仅是生产者的教育,还应是消费者、享受者的教育。”⑤转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娶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总之,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实践化,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城乡“留学”(城市学生到乡村学习,乡村学生到城市学习)等。总体特征是: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从设计到联系,从实施到组织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觉走向社会,教师主要起指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篇4

2.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3.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4.小学生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二、“教”与“玩”结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结合。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

2.课间穿插。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命题发挥。就是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规范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

4.内外联系。就是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体育规范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

三、“教”与“玩”结合的原则要求

1.服务中心。即为教学教改这个中心服务,把改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寓教于“玩”。“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玩,即无要求无目的的凭兴趣玩,一种是有要求要实现一定目的的“玩”,两种玩虽都以身体的运动为主要形式,但实际意义则完全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提出“教”与“玩”相结合,是把“玩”作为教的辅导手段,以“玩”助学,以“玩”促练,也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要体现教的意图,实现教的目的。

3.循序渐进。从引导、诱导的角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渐进过程中使“教”与“玩”的形式、内容在结合上日益紧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玩”的活动,如在低年级学生中练习躲闪能力可组织开展比较简单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活动。到了高年级,则应组织带球躲人等难度大的躲闪游戏活动。

4.活而不乱。“玩”是助“教”的一种手段。因此,体育教学中应用“教”与“玩”结合的方法必须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必要的“玩”,防止“玩”偏问题的发生。

四、“教”与“玩”结合的实践效果

1.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教”与“玩”的结合,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2.强化了学生的体能锻炼。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穿插了一些体育游戏,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通过“玩”达到了学生运动量,促进了体能的增强。

3.加快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与“玩”的结合,为体育教学营造了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赋予了学生一些独立自主的权力,使学生可以根据主观愿望,运用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选择与个人爱好和体能实际相适应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促进了学生个人性格、气质的发展。

篇5

一、转换角色,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小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时期的,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喜欢进行模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角色转换的方法,使学生时刻保持新鲜感,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首先,可以对师生之间的角色进行转化,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负责讲述,学生负责吸收,属于单项的交流方法,使得学生长期得不到思维上的锻炼。而将师生之间的关系转化,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问题、探索答案,给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和信心。例如,教师可以增加“你讲我说”的环节,让学生自己成为教师,将自己喜欢的诗歌、句子、语文小知识与同学进行分享,通过这样的锻炼,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地主动搜索Z文知识,再将其进行整理讲述给同学们,实现了学习能力的提升。

其次,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行转化,让相互之间起到榜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如果某个学生的作文写的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成作文教师,让其他同学去请教写作的窍门和方法;如果某个学生的朗读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带领其他学生共同朗读诗歌、散文,使所有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升。

二、采用合作、讨论的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和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动态的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形式时,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指导小组成员采取合适的讨论、交流方式,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意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三、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喜欢玩乐的年龄,如果能够在教学中融入游戏等有趣的内容,选择小学生喜欢的话题,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其更愿意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

首先,可以采用游戏的方法,教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安排各种简单又好玩的小游戏,让学生能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例如,文字里有很多根据事物的形状、特征来发明的汉字,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我画你猜”的方法,让学生猜出教师画中表达的汉字。“明”就是由“日”和“月”组成的汉字,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很快就有小学生喊出“这是明天的明字”。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使小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并通过举一反三的方法学习更多的汉字。

其次,可以采用模拟情景剧的方法,将小学生带入一个有趣的场景之中,让小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从而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教师就请有的小学生扮演小蝌蚪、有的小学生扮演小鸭子、有的小学生扮演海龟,共同对课文进行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快记住课文中的句子,也能够快速理解课文中各个角色的心理活动,从而对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结语

总之,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我们应认识到语文教学在培养学习方法方面的作用,并积极探寻方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吴利红,黎慧娟,郭琳科,黄咏瑜,肖玲,杨阳. 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6):36-42.

[2]刘先锋.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J].科教导刊(下旬),2015(01):114-115.

篇6

1、作文没有真情实感

小学生本来是感情最为丰富的阶段,对各种事物、事情较为敏感,有着较为丰富的想象力,喜怒哀乐的情绪较为明显,有着较为丰富的情感世界。但是,特殊的年龄和心理发展阶段,又决定着他们的心智和思想不够成熟,思维能力不能和初高中学生相比,表达词汇、表达方式与技巧的缺失,使得很多学生本来充满童真童趣,感情较为丰富,但是不知如何表达,从何说起。这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很多学生不能结合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方式较为单一,没有真情实感,要么是凑字数,要么是堆砌词语。

2、作文写作模式化明显

小学生作文写作应该经历有模仿到自由表达、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如果教师不能结合学生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指点和引导,很多学生就会在写作中表现出模式化的特点。当下是信息化时代,网络普及很广,很多的小学生都能上网搜集各种信息,不少学生直接下载网络作为,或者下载作文模板,虽然通过网络能够丰富学生的作文写作素材,但是很多学生上网是为了省事,作为抄袭或者套作非常普遍,养成不好的写作习惯,作文干瘪枯燥,千人一面,没有真情实感。

3、教师缺乏作文示范

小学生正处于童年阶段,有着非常强的模仿心理和爱好,尤其是对老师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表达方式、处事风格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带来,很多学生接触非常多的信息,对各种问题有了自己的判断,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同时他们也有一定的挑战欲望。他们想这样的作文老师会怎样写,我的作文和老师相比怎样,老师跟我们要求这么多,他如果写会是怎样等等。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够给学生一起写作,做好相关的示范,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消除他们的疑虑,增强他们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更加信服崇拜老师。为此,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进步,老师的原因不可忽视。

4、写作脱离生活实际

作文时另一种表达方式,是生活的感悟、人生的体验,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悟,选用一定的素材,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艺术化的加工。作文的素材、主题都是源于生活,若脱离了生活实际,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也就没有了活力与生机。当前,很多学生不能真正走出教室,走近自然,走向生活,获得更多直观体验,缺乏生活的阅历,无法写作应用的内容和情感,只能堆砌词汇,组合素材,没有想象力、感悟力,写作丧失活力。

二、小学语文作文写作创新方法研究

1、鼓励学生阅读,丰富学生素材

人类学习知识与能力来源直接经历和间接经验,更多的是间接经验,所有的知识都是人类发展几千年总结下来的间接经验总结。要让学生写出有实质内容的作文,需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作文素材。由于学生的社会实践生活有限,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间接经验,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是提高学生作文写作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最好方法。

2、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篇7

一.重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好文章的前提是要对写作产生兴趣。首先,教师要引导开放小学生阅读些积极向上的文章,书籍等,能够开阔小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涉及更多的知识领域,才能够在写作中有所创造。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指导来引导学生,更多写作方面的技巧,如何让普通的文字更加活现于作文中,让学生通过有趣的词语链接生成美妙的句子,使得学生在写作中变现更出色。最后,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来达到学生写出好的作文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背影》、《我的故乡》、《少年闰土》、《找春天》等这些课文时,可以进行仿写、改写、缩写、补写等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利用课文资源的能力。以《找春天》为例,课前让学生寻找与春有关的诗句、优美语句等,课后要求学生对《找春天》进行缩写,训练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抓住行文的几幅图画进行描写。这样不但使同学们理解了课文内容,有利于背诵,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叶圣陶说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教师就有责任生活的激情引向作文教学,让学生像热爱生活一样去热爱作文。有人把教师比做火把。那么学生作文的激情就需要教师去点燃。语文老师对写作要热爱,要率先垂范。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只会整天谈经验说技巧,多少显得有些滑稽。一个以写作见长的语文老师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也只有这种老师,才能说得出经验和技巧,而且是同学们乐意接受的。师生之间能就写作的具体感受进行交流,达成心灵的撞击、共鸣、磨合与默契。

写作时,课堂上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文思枯竭,三言两语就把要说的倾倒完了,干干瘪瘪;有的学生却思绪绵绵,脑子里如有活水,或潺潺流淌,或波澜起伏,笔下洋洋洒洒。究其原因,与写作材料充足与否当然有密切关系,然而,切不可忽视另一重要因素,即想象力发挥得如何。

二.重视开展作文小活动

小学生是最喜欢玩耍和接受新鲜事物的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相关活动来进行作文相关知识的教学。例如,学校可以开展成语接龙趣味游戏,猜谜语等有关文字词汇的积累项目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可以更加巩固他们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完全可以在成语接龙阶段出一个成语作为下次作文的核心,来开展作文写作,不但让学生在游戏中接触到更多的词汇,也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让他们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使得写作教学能够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能够启发学生开拓思维,不会觉得无从下笔,不知所云。

作文就是让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看,听,想,属认识活动,没有认识活动就没有表达内容,认识不真不深,表达也就言之无物,流于肤浅,也就不会感动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一句话,就是要丰富生活,勤于积累。

三.写作要从生活中出发

在日常生活中,可进行语文学习的场所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特别是字词的学习,更加容易获取。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就可以有效利用学生身边的媒介引导学生进行词汇积累,如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广播等方式帮助学生积累字词,或带领学生共同欣赏歌曲、影视作品等,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学习,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人的交流中不断积累词汇培养识字兴趣。词汇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的写作自然也就会得心应手。

例如,我们可以组织一次春游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大自然,通过身边的小动物,植物,溪流,河水来观察它们的特点,记录出学生们自己的所观所想,通过平时的词语积累,更完善的表达出他们的想法。所以说学会观察也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教师理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这一良好的习惯。

写诚实的自己的话是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的。旨在营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所谓自主就是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无拘无束的思想,自由自在的写作。自主作文就是言为心声,率性而为,展现自我的风采,体现鲜明的个性。应当脱离作文教学的陈旧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写作,褪去矫揉造作、模仿穿凿,赋予其鲜活的想象力,丰富的创造力,等待收获的将是缤纷的色彩,清新的果实和勃勃的生机。

四.总结

小学作文的写作,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验,是学生表达实物的基本训练过程,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和人物从中积累更多的词汇和句子,用写的方式表达出学生内心和脑海中的想法。如何将教师教导的写作技巧应用到写作文章中,是极其重要的。要达到这个教学目的是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写作的学习的,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写作,在写作中成长,不但有利于培养语言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各个科目的表达。让学生全面的发展起来,作文就是学生得到更好发展的基础。让学生的作文创作在实际生活中锻炼、提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写作灵感和写作知识来源于生活,自己所学知识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和作文创作同样会起着重要作用的。

篇8

(二)没有词语教育明确的“纲”。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重视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大力的引导小学生学习生疏词语,不断强化小学生的词语理解教学,以提升小学生的生词、生字的解读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则是在进行课文教学教授文章中心思想和表达情感的过程当中同步完成生词生字的教学;在高年级阶段则是引导学生正确的掌握词语的深刻内涵,从而提升小学生理解上下文,理解课文深层含义的能力。由于小学每个阶段的词语教学的侧重点存在差异,教育者教学“无据可寻”,也因此,很多教师都采取了被动的积累运用、理解词义、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等方法落实词语教学。

二、优化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教学方法过程的展现。在低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大多媒体教育的力度,为小学生创造更加良好的词语情景体验。例如,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过程时,教育者可以利用幻灯片播放拼音或者词语卡片,或者利用简单的动画向学生展示词语含义。

在中年级阶段的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完成小学语文生词生字的教学,同时还要全面的提升小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造句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词语的深刻内涵。例如,在进行《寓言两则》中“亡羊补牢”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视频,再对课文进行细致讲解,然后再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汇。

在高年级阶段的词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来提升小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涵的能力,不断的增加小学生的词语积累量。例如,在进行《推敲的来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要求学生列出一系列的句子,然后用着重符号标出重点词语,让学生讨论句中的重点词语是否能够被替换,并让学生就此给予说明。

(二)全面加强多样化教学。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安排课前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标出重点词语以及生字、生词,以帮助学生大致的掌握生词、生字。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词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然,现阶段优秀的教学方法数量众多,教育者还可以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之合理利用。启发式教学、表演式教学等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例如,在进行《可贵的沉默》教学时,教育者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通过噤声的手势,或者“嘘”之类的动作,向学生传达“安静”的意思,在学生安静下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沉默”一词的讲解。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想要全面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虽然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通过分析教学细节,却仍然能够发现不足之处。因此,小学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要积极的引导小学生提高语文词语学习能力、写作能力,继而为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敬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讨[A].《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6:1.

篇9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教育等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我校在进行“参与式”教学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过程中尝试采用了比较法、逆向思维法和问题法的“参与式”教学尝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对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起了巨大作用。下面就“参与式”教学方法做一介绍,仅供参考。

一、比较法教学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广泛地运用了。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由于作家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的不同,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不相同的。为能把握文章的思想特征,领略文章的艺术特色,我们运用比较法教学是必要的。

(一)文章标题的比较法。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纲。它分三大类:①限定文章表现的范围;②点明文章的中心;③确定文章的表现形式。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纲”,教会学生审题,将一些典型的标题作比较分析,能让学生领会作者命题的严密性。如:《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这四篇文章,将这一组题目作比较教学,让学生一起参与讨论,使学生明确下列问题:四篇文章的题目都揭示了时令(春、夏、秋、冬);四篇文章的标题都揭示基本的表现手法――绘景抒情为主;四篇文章的标题都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了规定等等。

(二)不同体裁课文比较教学。同一类型的内容,因体裁不同,其表达方式是不同的。为让学生理解体裁与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常将内容相似而体裁各异的课文进行比较。如:在教第三册《蜘蛛》、《春蚕到死丝方尽》时,就先让学生回顾第二册的散文《荔枝蜜》中有关“蜜蜂”一段描写,然后导入新课。通过比较法教学,学生对说明、描写、抒情这三种表达方式在不同体裁中的作用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三)文章结构的比较教学。结构是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采用什么结构,要取决于文章内容。一个完美的艺术结构,是最能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而且是最能引人入胜的。我在教学中,对结构精巧的文章常常爱不释手,总要引导学生到精巧的艺术殿堂里去领略一番。如《驿路梨花》所表现的内容是“学雷锋,做好事”。在教这篇文章时,我引导学生将顺叙与倒叙两种结构形式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领略那完美的艺术结构,明确作者这样安排结构的用意是使文章曲折、委婉、悬念环生。

二、运用“逆向思维”方法教学

(一)运用“逆向思维”巧设问题,指引思路。“逆向思维”一般在完成课文教学任务之后进行。另辟蹊径,提出一些“逆向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进行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思想的骏马在崭新的思维空间驰骋,识正误,辨是非,求真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挥文学作品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培养学生正确思维品质,提高教学水平。

在教完《祝福》之后,我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假如祥林嫂的儿子阿毛没有被狼衔走,那祥林嫂会不会改变‘穷死’的命运,过上幸福的生活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热烈讨论,有的说:“阿毛不死,祥林嫂还能守着,孩子会长大,娶媳妇生孙子,祥林嫂有了希望,可以过上好日子。”有的同学则不同意,说:“即使阿毛没有死,但是还有其他的天灾人祸降临到她的头上。封建制度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并没有放弃对她的迫害。” “逆向思维”的结果,同学们加深了对旧社会剥削制度罪恶本质的认识,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问题法教学

运用问题教学法,首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问题包含着学生必须完成的比较繁重的智力操作的任务。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

四、小结

不论是比较法教学、逆向思维法教学还是问题法教学,“着力点”应放在学生方面,以提高学习效果为最终目的,要把教与学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坚持“参与式”教学。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建立在学生广泛参加之上的,要为学生留有“教学空白”、“教学间隙”,让学生驰骋其间。运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能从根本上摆脱传统的“单篇”、“单向”性的授课模式,实行“综合”、“横向”性连贯比较,这就有利于教师把握重点,突出文章精髓。促成对学生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

篇10

文言文学习难度系数较大,花费的精力和时间较多,并且收效甚微,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严重不足。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死板,枯燥乏味,学生很难产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想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必须改变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的产生主要是学习动机在起作用,学习动机成为推动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内部力量,而兴趣又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想要学生爱上文言文,必须想方设法改变传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导入上,要尽可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如:在讲授《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时候,可以由魏征直谏唐太宗李世民,触龙巧说赵太后等故事强调劝谏技巧的重要性来导入;讲《鸿门宴》,可以由霸王别姬的故事导入这样就会大大的以故事的形式吸引到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作为语文教师在读文言文时,一定要读出神韵,读出情感来,让学生在艺术赏析中产生学习兴趣。对于课本的内容,教师可以再次编排,改写成话剧、小品、相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上课,在《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二、学会赏析文章,做到正确诵读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语文教师必须传授给学生文言文正确的朗诵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艺术美和朗诵文言文的心情美,产生爱上文言文朗诵的情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确的学会朗诵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的事项,如:字正腔圆、停顿有张、语速适中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摇头晃脑等。不少高中生,对文言文的认识有很多的误区,有的同学认为,只要认得文言文中的字,就能很好的进行朗读,其实这是错误的。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必须建立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对其中描绘的是件和人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有感情的进行诵读了。读文言文,有滋有味,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会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热爱。其实,通过诵读和背诵文言文,可以学到其中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样越来越有信心,自然就有利于文言文的教学了。

三、创新教学手段,实现趣味性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路技术的发展,在新课改下,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必须经过的道路。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优化教学,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有自身的优势,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采用图面、声音、视频等有效方式把课堂内容用简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比传统的老师讲授效果好很多。比如在讲到《鸿门宴》时,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鸿门宴》的片段,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故事和相关的人物关系,这样就会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有助于文言文的教学。

篇11

在日语教学和学习中,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师,都会从发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等方面进行中日文化对比,且在日语学习中,母语思维的指导作用会持续存在。我国知名语言学研究者王力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外语言横向对比是最合适、最有效的语言教学方法”。这是因为,当语言学对比产生以后,其就具备为外语教学服务的应用语言学倾向。为尽可能形象的进行这一问题阐述,我们以日语的五个元音为例,对于中国人来说,a和i这两个元音的发音相对较为简单,这是因为其在汉语英语中具有很强的对应性,而u、e、o的发音则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为其应用没有那么对应。而在日语中这五个元音都属于单元音,其发音需要一次到位的口型,而发音相对较为简单、单纯,且不像汉语那样需要边发音边变化口型。

一般来说,“娘”在日语中是指“女儿”的意识,由此看见汉语和日语在词义上具有较大的差异,且也具有完全不同的句型用法。在中文中,“女儿”的表示方法一般是通过加所属定语进行表述,例如,他女儿,你女儿等。而日语中只需要用“娘”一个词汇就能表述这一含义,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成分的添加进行强调,比如,きれいな娘、利口な娘等。从本质上来讲,通过外语表达自我属于自我翻译的一种,如果能对外语和母语之间的同、异具有更清楚的理解,那么翻译也必然会更精确,而当学习者连母语都掌握的不是特别到位时,那么其外语学习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是语言对比学习的重要性。

二、强化中日文化对比研究

在对于语言学的进化演变中,由对比语言向对于文化转变是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是一个新高度。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初级文化,因而,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与语言学习过程紧密相连。在学习者进行语言学习的实际过程中,也应对语言承载民族的文化进行学习和掌握。尽管我们在进行外语表达时,会非常关注和重视语法问题,但文化层面的障碍会使语言的应用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很多语法正确的语句在文化氛围中便是非常可笑的句式。比如,当国人在交谈中,经常会用第二人称,例如,你是谁、你住在什么地方等,受本民族语言的影响,一些日语初学者在进行句子翻译时照搬汉语表达习惯而翻译为:あなたはlですか、あなたは何に住んでいます。虽然这些句子从语法结构层面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语用的视角,其可谓是漏洞百出。在中文和日语中,敬体和简体的差异只是冰山一角,还有很多其他表达方式的不同,譬如,特别重视谈话对象的日本人,往往会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日语初学者很容易因母语思维的影响而对对话内容产生误解,且片面的以为自己的翻译没有问题。从本质上来说,这属于表层结构层面的直接文字置换,是忽视双方文化因素的误解,当然,这根本无法准确把握日语的真正含义。例如,すみません是日本人使用最为频繁的一句话,它可以用于致歉,也可以表示致谢,但很多日语初学者都会将其翻译为“对不起”,使得交流双方相当尴尬。这都是双方生长文化氛围差异引起的,因此,在日语教学中,必须进行一定的文化对比讲授,并以此为重要突破口,强化日语语言教学,只有这样日语学习者才能听到和翻译出地道的纯真日语句式,而并非中国文化思维定性下的日语句式。对于广大教育研究者来说,其不但需要对日语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探讨,也应重点强化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导入下的日语教学研究,以为日语教学模式的革新和完善提供必要借鉴,为日语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三、结语

总之,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必须强化汉语日语语言和文化对比分析,以让学生对两种文化和语言的实际差异形成更多的认识,进而实现日语文化思维的内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进行日语教学。

参考文献:

篇12

新课改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首先要为他们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调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一切积极因素,把紧张、枯燥的学习过程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把教学变为学生富有创造性的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从而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实验中,我们应尽可能带领学生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语文,通过读读、说说、写写、比比、画画、做做、演演、唱唱、动动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游戏中、在自主的实践中趣味盎然地学习,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自尊和自信。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课前要求学生通过读、问、查等方法收集有关地球的图片、资料,了解关于地球的知识。课一开始,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展示自己课前准备的图片、资料等。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有说的、画的、动情描述的、图片展示的,还有的背诵着名言佳句:“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场面热烈,情绪激动,由于学生能在宽松的氛围中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学习成果,他们学得特别兴奋和激动。课堂中,我还给了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学习方式,学生喜欢哪个就找谁一起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面对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同学们在课堂中乐得手舞足蹈,他们有的离开座位去找好朋友一起探讨,有的与同桌展开了讨论,有的小组交流边读边勾画,有的拿出画纸作画,还有的离开教室到图书室、因特网上查找图片、资料等。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在读书、讨论、资料收集和交流中体会到了朗读、合作、竞争、成功等多种乐趣,最后在全班交流。整节课,同学们学得轻松、自由,说得痛快,深感语文学习的乐趣。

二、创设情境

生活中的语文更鲜活,更丰富,更具生命力,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老师要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来丰富生活,并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收获、个性特长,使他们在自我展示中真正“动”起来。

1、创编多种多样的课本剧

如果把有待扩展、有待扩大的语言信息创编成多种多样的课本剧,不仅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表演舞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打消书面语言的固有束缚,学生能酣畅淋漓地发挥,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进行梳理的能力。

在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时,我先通过全班朗读,让他们自由组合,就地取材,虚拟情境,尽情发挥。由于学生们表现欲望强烈,生动的表演使他们很快理清了课文线索,并依据这一线索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内部语言,真正让学生通过课文知识实现了情感的流露,学生们都能领会到文章的主旨:“贪得无厌,不劳而获,将会一无所有!”

2、把语文知识的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如秋天到了,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去收集各种各样的落叶,认识它们,了解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树叶贴在纸上,写上名称或者写上一个自己喜欢的描写树叶的词语或句子,或者用树叶镶一幅画,再给画取个好听的名字,给画加上文字说明等,然后展出、评比。这既是一幅由学生亲自创作的艺术,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识字、学词、学句,积累了语言,发展了思维。

因为学生喜欢活动,特别是到野外去观光、体验,更让学生心情愉悦。通过这一活动,也实现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语文学习变成了学生的情感需求。这样,学生心中涌动的是努力后的快乐和自信。

篇13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效积累实践活动中的生活体验。学生主要通过生活体验来学习知识、积累作文材料。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 酸甜苦辣。学生平时生活比较枯燥,这样的生活难免会使学生的视野受到局限,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比如,可以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演讲比赛、故事会、诗歌朗诵会等等。这样,不仅能够陶冶情操,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为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2.创新性想象力的拓展思维教学

创新性想象力就是不遵从以前的人写作文的习惯,而是自己另辟蹊径,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新性想象力的拓展思维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作文更有表现力。首先,要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学生喜欢学什么,教师在课堂中加入什么,并对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指导。学生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课外阅读。读书可以让学生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生在阅读书籍的同时也获得了大量的新鲜素材。展示个性,鼓励想象,可以让学生写起作文来更有动力。学生在自己的世界中,自由想象,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其次,引导他们阅读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体验一下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思想感情,体会他们想象力的发挥过程,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另外,在提高学生作文素材数量的同时要注重作文素材的质量,让他们观察选取优质的作文题材,使学生的想象力往好的方向发展,从而写出高质量的作文。想象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的,善于观察生活才能更好把握现实,使写出的作文既有现实基础,也不缺乏想象力。创新性想象力的拓展思维教学能帮助他们延展思维空间,使他们写作更加流畅、连贯,从而解决思路枯竭的问题。

3.自主状态的拓展思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