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德育的核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道德是生活中的道德,道德离不开生活;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与生活“同呼吸、共命运”,没有生活,也就无所谓道德,生活的过程就是道德学习的过程,生活的教育包括道德的教育。正是在生活的过程中,人们习得作为品德历史积累的规范,即“拥有德性”。同时,人的德性又必须以德行加以确证,即通过生活过程展现自己的德性。也就是说,“德性之知”不同于“见闻之知”,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并通过生活过程加以确证的实践之知,是一种“亲知”,而不是“闻知”或“说知”。所以,从道德与生活的关系看,德育必须回归生活,重情感体验。德育曾经是庄严神圣的“道德高标”和抽象虚无的“宏大叙事”,近年来,德育开始回归它本来的面目――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具体的活动和细节中,把生活化的德育交还给学生,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催生内化体验,激发崇高追求,实现德育与生活的沟通,课内与课外的打通,德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爱因斯坦说过:“当一个人忘掉了她在学校接受的每一样东西,剩下来的才是教育。”现代教育是越来越注重挖掘“剩下的东西”。“剩下来的东西”就包括“个性思维、道德养成、人格感染”等非智力因素,让孩子具有远景发展、潜能发展、创造能力、服务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无论怎么放大升学率崇拜,教师和教育也不能将孩子的剩下来的东西扔到一边。这是教育和教师不可或缺的独立信仰,也是教育的底线。
三、抓好三个“主”字,为学生发展奠基
篇2
信息技术集文字、图像、视频等于一身,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引入体育课堂,改变了传统教育过程模式及分析问题的思路,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的运用改变不了体育课是“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教学实质。因此,体育教学与信息技术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
1 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大势所趋,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是时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和学校课堂的结合已经是“至今已觉不新鲜”,很多学科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学似乎还停留在原来的传统教学方法上,所以,体育教学也应该与时俱进,积极有效地走近信息技术,来一次勇敢的教学探索。其次,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原先许多的实际教学困难。体育教师会因为自身专业的限制,有些示范动作的处理或许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在这个时候,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很好地弥补这方面的缺憾。再次,教师年龄、身体等各方面的因素,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一些教学细节的实施,这也同样要求有相应的教学手段的补充。所以,体育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已经是水到渠成,甚至说已经迫在眉睫了。
2 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效用
2.1 激发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
新课程要求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新的课程标准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运动,对力与美都有一种心理上的崇拜,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体育运动给他们心灵的震撼,感受到运动员顽强拼搏的作风。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在三步上篮教学中,我通过网络搜索了一些NBA运动员三步上篮的精彩视频,处理后组织学生观看,当他们看到有节奏的上步、自然优美上篮动作、漂亮地打板入网,产生一种强烈的愉悦感和美感,激发了学生对三步上篮技术学习的欲望,精彩的视频剪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篮球运动给他们带来的美感,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更多的起到“导”的作用,这样以来,就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拓宽其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2 信息技术是师生互动性充分发挥的最佳操作平台
教师和学生间的双向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体育教师做某个示范动作往往能引起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直接兴趣。但是个别学生怕吃苦、不愿活动,想通过正常的课堂教学是很难达到激发他们兴趣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实心球课很不感兴趣,再加上对教师讲解的技术要领不理解,在练习中不能按照技术动作要求认真练习,直接影响课堂练习效果。于是,我把课上要讲解的动作要领、分解动作、完整动作制作成课件,存放到教师机共享盘中,让学生参照老师教授的“网上邻居”共享文件操作方法,复制到学生各自的计算机中,然后运行该课件,认真阅读。结果很多学生主动向我请教“超越器械”的意义,用手指拨球的效果等。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实践课探究时,多数人都能按照技术动作要领认真投掷,他们了解了投掷技术的原理,也了解了如何欣赏投掷项目的比赛,大大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此外,学生通过教师课堂的讲授、自己的实践,掌握了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技能。我校自从建立校园网以来,我指导学生登陆相关网站,查找学习体育知识。课余时间学生利用网络观看一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收集体育知识等,大大丰富了学校课余活动的内容,出现了大批的“球迷”“田径迷”“体操迷”,如此,培养了学生自觉地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且能有序地进行科学锻炼身体,并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基础。
2.3 掌握信息技术,解决了教师的实际困难,让教师、学生受益匪浅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功,当学生具有这种能力以后,我们体育教师让学生观察什么呢?教师正确、优美的示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视动表象。体育教师往往存在着在进行自己擅长的内容教学时,会讲解精练,动作示范规范,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也很快,反之,则出现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若运用信息技术则会使这样的问题变得较简单。掌握信息技术将超越习惯和经验的束缚,走出课堂,吸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这些仅靠教材和教辅用书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因专业所限,我对体操的了解、掌握有限,在纵箱分腿腾越的教学中,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对网上所收集到的文字、声像素材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动画处理,再运用相关软件Flash或Powerpoint做成教学课件,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慢动作当中中清晰看到助跑、踏跳、推手、腾空、展体、落地等一系列动作。当学生看到专业运动员完美的技术动作时,激起了学习热情,也初步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
3 体育课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注意事项
最近几年来,各门学科信息技术的教学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获取许多成功的同时,也走了不少的弯路,也产生了一些为人所诟病的问题,前车之鉴,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一些问题,避免矫枉过正。
第一,教师平时应多注意掌握信息技术技能,搜集体育信息资源。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除了需要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拥有广博的和前沿性的知识。
第二,体育教学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信息技术应该服务于体育教学,而不是完全占有体育课,占用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课程整合≠体育课程+信息技术,不是体育教师加上电脑就是一节整合的体育课,而是强调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的整体协调,使各个要素发挥出最大效益,以便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正确合理的锻炼习惯。
第三,教学课件、幻灯片的制作不可简单地替代教科书或者教学大纲,如果上课只是演示一遍、读一遍,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达不到教学互动的目的。所有的信息技术的手段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中心,不能搞形式主义。
体育课和信息技术有机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从而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掌握信息技术,能够不断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开阔了知识面,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弥补专业的不足,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促成了教学改革的深化。
篇3
信息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现代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并运用它们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使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得到更好的应用,我在七年级教材《走近法律》这一框教学实践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教学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电影《少年犯》的片段资料,给学生情感上、视觉上以强大的冲击,然后引导学生思索:影片中的少年们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青少年不懂法是导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激起了他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教师提供的一些相关网站或教师提前搜集到的信息中去查询相关的资料,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三个基本特征,我提前把在互联网上搜集到的资料放到学校的资源库中,按道德、纪律规章、法律,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引导学生从产生方式、保障措施、适用范围三个方面,自己选择相关资料、进行分组讨论、整理归纳、合作探究。讨论结束,先让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再请一位同学总结发言,概括出法律的特征。教学中教师既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三、轻松愉悦地进行练习和检测,为学生心理减负
新课教学结束后,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制作带有动画效果的习题,插入一些声音。当学生答对时就给予表扬“你真行”“真棒”,当学生答错时就给予鼓励“继续努力吧”,通过人机对话,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快乐地获取知识。我还通过多媒体展示文本、漫画和简单动画,请学生出金点子。对于学生来说,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要比把这个困难假设在自己身上更易于接受,而事实上帮别人就等于帮自己,但是帮别人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成就感,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为学生的标新立异提供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通过对教学的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动画及视频、图片的处理,形成图、文、声三位一体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强化记忆,增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新思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学生发挥创新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该用则用,用得适度,用得合理,用得巧妙,否则就会适得其反。教师在选择和使用各种教学媒体时,要根据教学需要,遵循媒体选择和使用的一般原则,要本着有利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理念,走出媒体使用的误区,发挥各种媒体的最佳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不能用信息技术取代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要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的时候,除了具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还带来了他自己的情感世界。因此,教育必须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才能达到最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与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的求知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媒体发挥的是辅助教学的作用,教师的语言、动作、面部表情、教学基本功、对学生的感情等富有生命力的因素是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坚持教学手段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原则。现代教育技术只不过是辅助教学工具,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主导都是人,应注意教学手段运用的适度。
第二,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善于继承和发展优秀的经验。
传统的东西虽然有落后的成分,但也包含着经典的内容。对传统的教学经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我们要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不断创新。网络中的资源再丰富、技术再先进,那也是人创造出来的,他也不会自动进入人的脑袋,他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去创新,电脑永远无法取代人脑。
第三,不要脱离实际,要遵循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制作课件。
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应是为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服务的。选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要明确主辅,切忌本末倒置,要服从实际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学生的实际和自身教学风格,恰当地选择多媒体运用的数量、时机等。
过分注重图片的设计、声音的选配、动画的设置等,就难免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变成多媒体展示教学,虽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无益于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所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原则,应围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设计课件,以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为切入口。
全新的21世纪,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生成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要不断探索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方法,客观合理的将现代信息技术用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篇4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高中生来说,其重要性毋庸赘述,但只靠单纯的、课程化式的理论说教显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符合学习主体的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去。情境的创设和再现,在心理健康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体现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心理活动的体验,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自觉进行心理素质的锤炼。情境创设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多媒体在这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大量生动的、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片等,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知和理解,从而更直观地体验心理活动,提高心理适应能力。这对启迪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深远意义。
例如,围绕“如何应对挫折”的话题,可以把学生在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挫折以一组小品的形式制成计算机教学课件,在大屏幕上播放,使学生明白,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际生活中,总要面对成功和失败。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系列挫折、失败,我们应如何对待呢?可以请同学们选择屏幕上任何一种情况谈谈自己将如何面对及解决挫折。这种通过创设情境进行设问的方式使学生们有真切的体验,因此发言十分踊跃。学生们在情境中体验心理活动,认识和印证理论知识;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并显示出一定的创造力,不仅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也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边倾听,边点评,并进行鼓励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都得到较好的训练。
二、发挥网络优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网络虚拟现场,解答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表现出的心理问题也就千差万别,要解决这些复杂多样的、具体特殊的心理问题,必须通过个别的谈心与疏导,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渲泄,减轻他们的心理负荷,然后再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逐渐提高其心理素质。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国人对心理咨询讳莫如深,使许多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很难鼓足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而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可以利用语音技术虚拟现场,直接与来访者进行对话,不仅可以克服面对面谈话的缺点,同时还可以避免“移情现象”的发生。另外,心理咨询网站的建立也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障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利用网站可以及时向同学们传播心理知识,使他们逐渐了解并认同心理咨询,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自我疏导技巧,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定期对学生进行网上心理测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及时进行矫治,将一些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
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
篇5
(二)游戏学习法
游戏学习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达到寓教于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活动开始的,在活动中,孩子的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游戏学习法,让学生在玩中思,玩中学,使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如:在教学“ zh ch sh r ”时,我设计以一个学习小伙伴的形象进行贯穿,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配以生动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拼读音节、与人交流的愿望。在复习时,并用有趣的“带帽子”游戏请学生上来操作电脑,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这样紧密结合课文,针对儿童年龄特征安排一些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会到学中有趣、趣中有知,使认知活动与师生情感交织在一起。
篇6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地在高中美术教学课堂中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其为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的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灵活性。[3]在当前高中实际美术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课堂中,它可以根据教师要讲解的教材内容进行实际的效果展示,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在大脑中的记忆力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提高美术学习的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例如,在实际的高中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前制订好本节课要讲解的教材方案,积极地在教学课堂中引入教学环节,在课程开始之前的导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教师提前准备好的视频题材或者图片,让学生观看,在学生进行观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如:“学生们可以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思考一些问题,同学们认为这个播放的视频中,表达的是什么意境,并且大家可以构思一下,如果让同学们通过绘画的方式,你们可以将视频中的意境用什么方式变现出来呢?”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一边观看视频培养视觉能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和养成及时思考的习惯。然后在播放视频完毕以后,教师可以针对之前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由的回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或者看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然后教师可以让大家于问题进行集体思考讨论一下,这样可以活跃美术课堂的教学氛围,在学生集体思考讨论的同时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增进之间的交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观点,讲解出最后正确的方式,供同学们参考和对比之前自己的观点不同之处,以便及时做出纠正。另外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们充分自主的学习,在课堂中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教学思想,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还可以相应地进一步拓展和帮助学生查阅更多世界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以及视频资料讲解,供学生观看,进而充分地提升学生的借鉴能力和对事物的审美能力。积极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与高中美术课堂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丰富实际教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方便教师大量教学资料的查阅,提升学生的借鉴能力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审美能力,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升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学科融合的有效整合策略
信息技术作为高中学科教育中一门基础但又是十分重要的学科。[4]为了将其与高中美术更好地有效结合、有效互动,教师可以考虑从建设自身的角度出发,充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功能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去,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比,引入现代化技术的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能力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中的信息技术中突出其基本的教学应用,比如:办公软件、表格软件、曹组系统等,并没有涉及深入的理论编程和程序开发,所以,从整体上来讲,课业负担相对比较小,教师可以根据高中美术教学的需求性进行相应的开发一些全新的课程,如:如PS软件应用、Fash动画制作等。利用这些与美术教学结合较为紧密的软件,教师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化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有效整合。比如:教师可以展开一些联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自己查阅到的经典美术作品扫描然后发送给班级内部的学生,可以让学生通过PS软件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展开创新,由于每个学生之间对问题思考的观点和方式不同,所以每个同学和每个同学对作品的创作也是不同的。这样可以根据学生自己观点和看法,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既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独立自主完成作品的能力,又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脱离固定传统的绘画方式,进而满足美术基础理论的实践需求和增进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三、重视写生,基于任务驱动的有效策略整合
艺术的创作本身就源自生活之中,所以学生学习美术绘画创作同样也需要回到生活中熟悉生活,从中获取创作的灵感。高中时期的能够进行美术创作的学生,大多数还是表现在教师为其提供的‘文本’上的东西,很少数学生可以从课本回归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灵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面向生活、面向自己。在写生过程中可以基于任务驱动展开整合策略,以美术教师为主体,结合外出写生的美术教学任务,为学生策划相关的美术任务。例如,每年的暑假时期是学习和创作美术很好的一个时期,由于课程没有像在学校时期那么紧张,所以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练习绘画技能、去思考,去创作,去认知大自然,回归生活。美术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假期,安排学生们去山水景区等地方去学习创作。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教书一路随从,而且教师可以在报名去写生的学生中选出一个负责人,负责平时学生们的纪律问题、安全问题等。教师提前订好学生的住宿地方,安排好一切所需。到写生景区以后,教师要管理好学生的安全问题的同时,带领学生去创作、去学习。在此同时,写生期间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三部分进行:第一步,素描绘画技能的温故而知新,查漏补缺,加强技能训练。第二步,教授学生创作方法、如何去创作,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第三步,根据前面的绘画写生练习,总结心得,让学生总结自身的学习感受和收获。这样可以很好的将课堂上仅能用言语表达的事物,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触摸到。从而增加创作灵感。其次,还可以查漏补缺,在之前学生不懂的绘画技巧可以重新加深学习,例如素描中几何结构、比例结构、有主有次、松紧有度和素描步骤讲解(观察、起稿、深入刻画)等方面的技巧。而且,写生也是绘画创作中最重要的训练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现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学生可以结合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按照教师要求从互联网平台上下载对应资源,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对比、分析,自己创作的见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积极的利用信息化技术与高中美术教学的有效整合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美术教学成果,充分发挥美术学科育人的教学功能,还可以顺利实现美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且,美术创作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高级艺术院校培养人才,更重要的而是在于进行全方位的细化美化教育,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考虑,注重美术创作技能与学习文化课技能共同进步和培养,合理应用现代化技术丰富美术教学课堂的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同时在加强活动的探究性和综合性的同时,还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艺术课、陶冶学生的审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生活中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美,感知自然。使之以崇高的、积极的、上进的、将康的审美态度来认知事物和未来。从而也缓解了学习带来的压力,积极迎接学习带来的新挑战,完成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以此实现美术教育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海波.现代信息技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整合研究[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七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4.
篇7
“品牌本土化”
首先,“新声带现象”具有典型的河南“品牌本土化”特点。
《新声带民星秀》从2005年首届选秀开始,就已经深深地打上了“河南本土化”5个字的烙印。《新声带民星秀》是由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主办,电视剧频道是河南本土的地面频道,它覆盖广,也有一批超级忠实的观众粉丝群。
《新声带民星秀》从河南全省选拔优秀歌手。既然是民星,顾名思义就是平民歌星,零门槛,只要有梦想就可以参加的标准让来自河南全省18个省辖市的青年人为之雀跃不已,毕竟河南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娱乐,有了自己的选秀活动。
《新声带民星秀》从海选到初赛再到复赛,评委专家们也都来自河南本土,他们深知河南当下的娱乐发展道路、河南青年对时尚文化的了解程度,评委的身上也打上了“河南本土化”5个字的烙印。2007年,《新声带民星秀》的胜出者们还在全省进行了“新声飞扬——电视剧频道新声带民星秀”巡演活动。
其次,广电系统资源整合利用的优势在《新声带民星秀》中显示殆尽。
《新声带民星秀》是由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主办,但利用同属于广电资源的《东方今报》的报纸优势,和报纸、电台等强强联合,也使活动在河南形成了立体式多元化的传播方法和传播效应。《东方今报》从2005年开始,就大篇幅专题式报道《新声带民星秀》活动,从前期活动筹备开始,海选、初赛、复赛、决赛每场均派优秀记者进行报道,这种广电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活动中也显示了河南独有的特色。
“新声带现象”激活河南本土娱乐意识
可以说,2005年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是在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将火未火之时独具慧眼,充分联合广电媒体整合广电资源,用《新声带民星秀》活动激活了河南本土的娱乐意识,也在河南上演了一场大众选秀娱乐游戏。
笔者认为,相对于湖南、北京、上海等省市,河南在目前娱乐资源匮乏的状况下,河南人的“娱乐精神”是缺失而又疲软的。可以说,日常娱乐是人类社会一个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它能帮助人们调节紧张的神经,也能帮助社会释放压力。但河南人在背负了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下,精神生活层面始终有沉重感和负重感,但也正是如此,它造就了河南人的内敛含蓄委婉和深沉,这让整个河南本土文化产业缺乏“原动力”、缺乏“娱乐资源”和狂热的“娱乐精神”。
虽然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星登陆》以及河南电视台精品博览频道都有一定的娱乐资源,但是“星登陆”推出的歌友会都是全国知名的歌星明星,河南本土的极少;河南电视台精品博览频道的娱乐资源更多的则是“舶来品”——来自韩国等地的时尚娱乐元素。在河南青年的内心深处,河南的娱乐明星是缺失的,如果说上一代中常香玉等豫剧大师是河南文化娱乐的一个标志性里程碑,如今谁也无法接起常香玉先生传递的接力棒。虽然在河南电视文化中,“梨园春现象”、“武林风现象”也推出了庞晓戈、晨东等明星主持人,但他们的观众群相对稳定、相对狭小。多年以来,河南已经没有出现过能够得到全国观众认可的明星,整个河南本土娱乐都缺乏“明星制造”,面对这样的状况,河南媒体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所以,从2005年到2010年,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主办的《新声带民星秀》不仅引爆了河南人自娱自乐的行动,是一场在强势媒体的集体轰炸下引发的“造星全民娱乐活动”,而且也填补了河南电视文化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连续性、全民化、草根派的娱乐空白,它将河南最底层的娱乐精神得以发掘,让河南人充分感受到娱乐精神的洗礼。
“新声带现象”推动河南娱乐精神的复苏
何为娱乐精神?通俗来讲,娱乐就是“玩”。娱乐,就是要制造轻松环境,松弛紧张心情。经过多方面论证,娱乐也是需要精神的,它不仅仅是玩乐,更需要人性的光辉和人文的关怀。娱乐精神不仅是现代人适应社会的一种生存状态,也是排解生存压力、表达人生态度的一种生活方式,娱乐精神不应该是追逐时尚、愚昧跟风,首先应当是找到自己。
《新声带民星秀》作为一档以音乐选秀为外壳的大众娱乐性电视节目,它奉行“不论年龄、不问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真正无门槛选拔”的活动方式,并通过层层淘汰选拔,征选出真正具备培养前途与明星潜质的歌手。《新声带民星秀》紧贴大众性和亲民性两大主题的理念,开辟了海选、梯级淘汰等环节,通过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悬念式结果,充分表现了一种新颖且“没有距离感”的大众选秀景象。
《新声带民星秀》不拘泥于演播室形式,而是搭台唱戏,没有门票、没有名角,比赛具有大众性、自发性和平等性。不甘于平凡是大多数人的天性,这类低门槛的比赛正好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对于观众来说,平民化也拉近了他们与比赛的距离,在电视上舞台上表演的不再是一些看得厌烦了的明星,取而代之的很有可能就是你的亲戚、朋友甚至是自己。电视剧频道通过和《东方今报》的强强联合放大处理后,造成广泛而直接的社会效果:河南人在“玩”娱乐,河南人会“玩”娱乐,河南人的娱乐精神在复苏。
“新声带现象”将推动河南娱乐精神的再造
为什么说《新声带民星秀》将推动河南娱乐精神的再造?
对于如今的河南人来说,河南面临着重新塑造对外形象的任务,说起河南人,追溯源头则是炎黄子孙,但说到近处,似乎就没有什么能够代表我们河南人形象的标志,一个更为成熟的河南娱乐风向标的出现将对重塑河南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重塑河南形象,不可或缺的就是河南人要有属于自己的娱乐精神,属于河南方式的娱乐意识。怎么理解时尚,如何能够引领时尚,如何才能敢于表现,勇于创新?《新声带民星秀》就是在充分自我意识下自培表现出来的“娱人娱己”的一种能力,不仅能够娱乐大众,还能够满足自我精神需求,它火爆出场,满足了河南青年对娱乐精神的渴求,构建了充分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
篇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宗旨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教师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知识,搜集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素材,开发教学软件,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突破教学中重点、难点,并实现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达到的直观、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效果。去年我校安装了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一体机,并进行教学培训,通过培训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的应用,了解到它的触摸屏可以与电脑交互控制操作,白板笔变成了鼠标,具有和鼠标一样的功能,也可以将教学的内容直接书写、绘画、说明、修改、擦除、标注在屏板上,同时白板上所有内容都可以同步显示和存储。它的记录和保存课堂教学过程,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多媒体运用激发美术教学中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记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兴趣和学习动机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过外界事物的独特性、新颖性来满足学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利用投影、录像、音乐、动画等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1.运用多媒体动画,带动课堂学习气氛
如在教学人民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一课时,首先自动播放《小蝌蚪找妈妈》,观后请同学们说明是什么题材的动画片?对水墨技法有什么样的理解?因为同学们小时候都看过这个动画,所以都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从而引入课题《中国画的笔墨情趣》。教师说明这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原型出自于白石老人的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并提出问题齐白石同学都知道吗?通过一个一个问题的引导,学生们深深的理解到中国画在世界画坛的地位。爱国主义情怀得到升华,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的重要阵地,要从课堂抓起,特别是初中美术欣赏课,但是我们美术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并不喜欢上美术欣赏课,所以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增加欣赏内容的多样性、趣味性。在运用多媒体备课时,利用计算机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制作生动的课件。在网络中,我们看到诸多名家名作,包括解析、说明,同时各种制图软件对照片、图片进行美化的处理,美轮美奂。我常常在网络中下载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图片制作成生动的课件,这些唯美的图片吸引了学生的眼睛,在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多观察、多联想、多讲画,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潜能。
三、多媒体让美术课“动”起来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极大的学习潜能,在课堂中,我不断摸索怎样让美术课“动”起来,这个“动”是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兴趣活跃起来,手中的画笔动起来。如果我们按着以前的课堂除了黑板就是粉笔一样的教学,就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解决了这一难题。
1.化静为动,激活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教学内容学生无法直接看到,总是一味地要求学生根据一幅图片想象情景,而且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的,那么教学活动就很难“活”起来。借助多媒体手段变静态为犹,形象地呈现优秀的美术作品,化静为动,激活学生思维。在七年级下册《格尔尼卡》一课的欣赏中,我首先明确本课的重点是感受画家通过抽象的艺术语言所表达出的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难点是象征性与立体派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作品《格尔尼卡》中的具体运用。导入时播放一段战争片段,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尝试表现,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为素材,尝试勾画一个艺术形象,之后导出《格尔尼卡》是 现代西方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画家毕加索的作品。欣赏中学生对毕加索的作品还是理解不了,针对这样的问题,我运用网络,在网中找出一段毕加索美术作品创作过程的视频《毕加索的秘密》。影片中纪录了毕加索创作20余幅绘画作品的详细过程,学生们在观赏讨论中了解了毕加索创作作品的风格、想法以及创作《格尔尼卡》轨迹,知道了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并通过战争的罪恶,了解了立体主义风格的艺术。
2.化静为动,丰富想象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单一枯燥的美术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了。多媒体教学能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能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并能激发学生大脑最积极最有创意性区域,把美术活动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扩散,想象力得到了锻炼。在《几何形体的联想》一课中,我就运用Flas制作出动画效果,一些事物转动变化,最后变成几何形,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法国画家塞尚指出:“一切物体的形态,无论构造多么复杂,都可以概括为几种几何形体,即球体、圆柱、圆锥和立方体的结构形式。”这节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游戏比赛的形式,让美术课堂“活”了起来,大胆的联想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了兴趣,手中的画笔也画出心中的创意。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优化了美术课堂教学,使美术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灵活运用多媒体,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们在上好美术课的同时,学会爱美、懂美、会美。
篇9
一、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必要性
语文是一门形象生动的教学科目,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变得死板单调。在初中时期,学生开始系统地接受语文知识,会对语文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并且定型。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象形化感性科目,语文教师要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去探究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与教学内容来决定所要选的课件。课堂课件不能失去个性,不能对教材进行搬迁,这样只会让语文教学变得死板,学生们都感受不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结合的优势,难以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语文课程从来不会有标准的答案,她需要学生们的集思广益。运用信息技术,学生能对自己的回答有更多的想法,从而对语文问题进行深思。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多媒体的课件往往可以缓解教师的紧张情绪与压力,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在关于动物的课文中,往往可以放上一些小短片,让学生对这种动物产生一定的认识,对于课文的理解也能更加明白与直观,学生的印象深刻,学习兴趣得到满足。
过去初中语文课总是有那么一些难点,运用网络可以帮忙解决过去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苏州园林》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方面,如果只是读课文的话根本难以想象出到底是怎样的,运用信息技术,在网上选取苏州园林的代表性的照片,制作幻灯片,好似我们真实地走过了苏州园林的亭台楼轩、花草丛中,就像身在苏州园林一样。
学案是一种师生共同努力完成的教学模式,它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学生的学习依据,另一个是教学实施的依据。在课前,教师们把学案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预习,课堂上就是师生互动的环节。课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课件给予了学生们想象的空间。在网络流行的今日,学生可以上网自己搜集资料自主预习与学习。初中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现在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最重要的是学生们不再是只听教师一人的理念,对于同样的东西,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看法,教师的讲学风格变得多变,不再是一遍遍重复过去的教学模式。开拓了自己的视野,实现了初中语文大语文的课堂理念。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结合的方法
创建网络教室与班级网站,在因特网与教师的共同作用下,设有各式各样的网络学堂。初中语文的资源通过网络共享,学生们可以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知识,与教师交流。因为不会面对面,往往不会紧张,可以阐述出更多自己的独特观点,教师也能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并且适当地给予评价。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的结合需要教师的指导,学生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初中语文教材进行赏析。教师每次都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或是主题,或是文章内容与特色,或是写法,或是作者本人与所写文章的背景,从而慢慢指导学生由一个或几个角度赏析,深入理解教材。
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网站资料与个人的真实感受提出现实性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的分工合作来解决问题,完成探究性学习成果,。
网上的资源是丰富多样的,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越来越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要求每学年读两到三本名著,这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一个符合现代初中语文教学观的好设想,只是现在该如何实现它呢?在班级网站设立电子图书室,让学生对名著进行阅读,并让学生写出各自的读后感,在每个学期末,同学们互相交流与评价,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名著的阅读,极大地发散了学生的心得交流和个人情感交流,这样为实现初中语文教学阅读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方法。
对于现在的网络写作,初中语文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在班级网站上,开设创造论坛、创作擂台等栏目,满足学生们抒发自己内心想法的冲动,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与勇气,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水平。另外,为了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包括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班级的QQ群,通过QQ群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在学习上获得的新的感受,也包括遇到的困难等,及时交流,共同进步。网络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突破时空带给我们的限制,让师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畅游在无边的学海中,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不具备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将初中语文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
三、结语
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慢慢地去探索,教师们要不断努力尝试、探究,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只要脚踏实地,勤于总结,就一定可以找到多条完美的路子。初中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10
“现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使小学语文教学朝着特色、个性的教学方向发展,这种集多种信息功能为一体的教学,以全方位、多层次吸引学生,增加信息获取量,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趣味盎然,让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开拓了获取信息的途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幅度地增加语言的训练和实践,突出教学重点,提高语言信息的活动强度,扩大知识面,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识,丰富了语言的文化内涵。
一、整合的概念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载体,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现代教育向前发展。
二、整合的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过程有机整合,使我们以前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教师很容易的把40分钟课堂轻松驾驭,让学生自始至终都保持强烈的兴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处于愉快的教学情境之中,通过视频,声音,画面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与愉悦的心情,有效提高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同学们由“迫学”变为“乐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还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堂容量,通过语言难以表达的知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展现出来。互联网上有着丰富详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在进行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很快进入问题的思考,加快了课堂教学进程,增加了练习容量;通过网络引入一些补充材料,加大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用途
信息技术的运用毕竟是一种手段,巧妙合理起到画龙点睛,生搬硬套就成画蛇添足,粗制滥用就是哗众取宠,使整合误入歧途。
1.借助声音和图像,美化文本。在现在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要让学生品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给文本配上适当的声音和图像会令意境全出,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在惬意的诗化的教学境界之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就会日渐提高。
2.集合各种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研读文本。学生可以随时从网上获取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写作情况等。不仅便利学生知人论世,加宽加深对作家的认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便利学生搞研究性的学习,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习惯。
3.通过多种艺术的联想和转换,激活学生的思维。语文的主要凭借是文字,而文字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注意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字与具体的事物进行转换,更能显示两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多媒体可用一支乐曲、一幅图画等来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语言行动,多种的艺术联想与转换增设了教学情景,增添了教学效果。如六年级课文《詹天佑》,我在上课时,为同学们制作了动画课件,出示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铁路。这样我把抽象的东西用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他们很容易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期学习的效果。
4.多向互联互动,加强合作交流。多媒体和网络的使用大大地拓展了学生讨论与交流的渠道,使小组活动、班级活动更易组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和便捷,尤其是可以不受课堂时空的限制,通过网络与外班、与外校交流。这样,相互间的信息反馈也更为及时,便于教学的调控,便于互相促进,真正能够做到在交流中增进合作、在合作中加强交流。
四、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11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就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英语学科的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具体来说,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和谐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经过整合,原来的学科课程将会出现崭新的面貌。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英语学科;另一方面,英语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英语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它的出发点是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根据信息技术的新条件、新手段所带来的可能性,重新审视英语学科,实现整体优化。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同仁的关注与重视,关于“整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自然成了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棘手的课题。但迄今为止,对课程整合的诸多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单薄的、零碎的。有鉴于此,本文将分析和讨论英语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并提出英语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说一下,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给教学带来的优势之处:
一、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信息技术正因为其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所以在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在讲解Australia一课时,我用电脑先向学生展示kangaroo和koala的视频资料,然后自然过渡到它们的原产地——Australia,介绍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由于直观明显,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in the south/to the south/on the south的位置关系,而且由于课程图、文、声并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高,很多知识是自己提炼总结出来的,所以印象深刻。
二、突出认知主体,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学的实施上,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制作课件,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按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因材施教。CAI的一对一的特点,能使学生总是处在不断的理解中,计算机总是根据个别学生的需要作出反应,按每个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路线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步调和教学方法来学习有关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所规定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样既突出了认知主体,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照顾了差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其自信心。
三、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古人云:好学不如善学,善学不如乐学。使用电教媒体是一种好方法。由于声、光、形、色、图的特殊作用,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课文学习和理解的欲望,学生能满怀热情、积极、主动、愉快地完成任务。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表明:人的感知对刺激的表现为:视觉占95%,听觉占10%,其他占5%。由此可见,视觉在人的感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可以通过多种信息传输方式,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使大脑两半球都激活起来,从而克服短时记忆的局限,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形象化的艺术图像、色彩、音调的艺术美来增强教学美,可以把抽象的、深奥的、无形的科学理论通过精心设计教案,把科学理论同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艺术手法来体现教学,运用音乐效果来进行艺术渲染,所以可使教材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在振奋、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心理学认为,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须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服从于活动任务的注意,所以对活动的重大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
四、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体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
由于学生受社会、家庭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存在差异。要想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教师备课时必须注意合理设置教学梯度,尽可能提供学习途径的选择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让不同思路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课程整合,使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成为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五、促进交流协作,资源共享,发挥团队优势
教师之间:科技进步和知识爆炸使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量都十分有限。现代英语的教学模块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环境等各个方面,一个教师要想在短期内对所有知识都非常清楚根本不可能,而信息技术为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例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到咸宁听课,英语教研组做好备课工作:他们每个学校的教研组重点准备一个或几个单元的内容,把每个单元的教案、PPT、网络课件和相关资料上传到自己的教学网上,其他教师下载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做适当修改,极大限度地节省了时间,丰富了备课的思路。
学生之间: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安排结对交流和学习讨论。结对交流是通过抽签、自由组合或其他方式使学生组合在一起,就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寻求帮助。学生按要求创设规范的文件夹,他们可以互相使用搜集到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师生之间: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因特网和其他信息源,组织和指导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对某一课题的研究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并将自己的成果与他人共享。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学生的水平超过老师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对老师的积累也是有益的补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六、突破时空限制,创设情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它提倡的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自主掌握学习进度的方式。课件的形式以文本、图表为主,在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一种舒适的感觉,可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有声有色”、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尽管信息技术是我们当前着重强调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它的局限性。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是“共生性”而不是“替代性”。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度作用”,我们不得不去面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要找到解决的方法。
一、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现代教育手段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地位,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还有为人师表,这是通过教师的一定行为和对学生的引导、约束来完成的,计算机是不能完成的。正如IBM总裁郭士纳所说:“网络确实是有用的工具,但它不能取代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好老师,也不能取代给子女支持的家长,更不能取代学校高水平的行政人员。”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各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
二、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从来就没有唯一的教学媒体,网络亦然,有很多方法可以提供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图书馆等。不能认为信息技术就是网络技术,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
篇12
2.放弃主动性,追求主体“被动”与创作“内动”
西方 现代 主义追求创作过程的“忘我”甚至是“无”状态,在主体的“被动”中求得创作“自动”,超越限度地敞开自己、裸露自己。弗洛伊德认为,作为创作主体的“我”只是“本我”与“自我”而非“超我”。现代主义文学创作所强调的“我”是上述三者的有机统一,同时在具体的创作构思过程中抹去被社会文化理性化、 历史 化的“超我”,甚至也抹去在主客体关系中形成的“自我”,一味追求自在的、本能的“本我”。因此,在创作构思过程中,主体只是“被动”存在,创作只是一种“自动”创作,像是在似睡非睡中完全凭无意识自发构作诗句、塑造形象。
新时期现代主义创新者们 自然 还不至于把创作主体的心理进程降低到“本我”状态,但有一点是明确的…一他们一般都不特别强调主体对对象的人为干预.他们不愿意或不能够控制描述对象__-正是在这一点上,主观的意识流(不破坏心灵的自然状态)与客观的“生活流”(不破坏对象的自然状态)走到了一起。他们不追求一种人造的“文学性”和“戏剧化”,对于生活世界,创作主体只是被动的“目击者”。即使象公认的抒情性和意念性都相当浓厚的电影《黄土地》,为了实现一种客观化的淡漠情态,在媒婆为翠巧提亲这种灾难性的打击面前,我们竞看不出内心怀着巨大痛苦的她有丝毫的情绪波动。《小鲍庄》的作者那种冷静而不动情的答观主义描述,同样使作品忠宴地记载了通过日常生活的缓慢流动而体现出来的文化潜意识内容,取得了还其本来面目的效果。
先锋文艺家们还不能完全放弃对作品最终形态的渴望与设计,但这种先定性在创作构思过程中的支配作用明显减弱却是事实。莫言把他的创作过程定名为“天马行宅”就是这个意思。《春之声》、《你别无选择》、《苍老的浮云》等作品大致都有完整的情绪过程,但其细:、场面、心理、自然环境乃至人物特征,却是那样的琐碎、飘忽不定。一方面为了“寻找自我”甚至不惜观念先行,另一方面又在创作过程中“抹去自我”追求冷漠自然。两个极端奇妙地统一在这群现代主义创新者身上,令人困惑。作为主观感觉化的典型代表…莫言…~一在《透明的红萝》中描写小黑孩拎着烧得发烫的铁走着的时候,在《红高粱》中描写罗汉大爷被千刀万剐的时候,是那样的无动于衷,的精雕细刻。这种统一在荒诞派戏剧代表尤奈斯库那坠有自觉的表现,他一方面表示“我只谈我的梦”,同时又说“我竭力以….种客观而合理的方式描写我的梦”。“总之,这是尽量用客观的手段显现和保持创作主体的主观内容。
三、从实际写作的角度看——抛弃再现性,专注“向内转”
实际写作是创作过程的最后环节。它是内在于创作思维中的 艺术 意象与构思玄想外化为客观实在的艺术形象的过程。新时期先锋文艺在实际写作中的探索主要体现在抛弃“再现性”、追求向内转的趋向。
叙事视角的角色化各种创作方法和思潮对叙述视角的设置,从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现代主义仍有它的特殊之处。如果说传统的叙述方式一般都使叙述视角超越作品的内在关系,处于类似“导演”的地位,那么,现代主义无论是采用哪种人称来叙述,大都倾向于叙述视角对事件、关系、氛围、情绪的介八,甚至使叙述者实实在在地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整作品的延续过程都由这个特殊角色来牵针搭线。弗洛伊德把这个意思说得很明确,他说作品中“只有一个人物——主人公一…是从内部来描写的。作者仿佛是坐在主人公的大脑罩,而对其余人物都是从外部来观察的”。这种特殊的叙述性质“无疑由现代作家的一种倾向所造成:作家用自我观察的方法将他的‘自我’分裂成许多‘部分的自我’,结果就使他自己精神生活中冲突的思想在几个主角身上得到体现。¨3新小说派作家布托尔也认为,“作者在作品中引进一他本人的代表,即用‘我’向我们讲其本身故事的叙述膏。显而易见,这对作者十分有利”因为“他,把我们弃在外面,‘我’却把我们带进内部”。我们可以把这种倾向慨括为叙述者的主观化、角色化和内向化。这也是我国新时期先锋文艺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特征。王蒙大部分探索性小说几乎都有一个把各种人生、自然、社会的碎片、感觉连缀起来的主人公,作者的情感理想、困惑以及生活态度都物化在钟亦诚、张思远、曹千里、佳原、素素等人物身上。在莫言那里,叙述视角的主观化甚至消融了物与我、主体与客俸、叙述者与叙述对象的界限。叙述者的主观化安排,使叙述的内容大都控制在角色人物的直接经历与见闻中,成为个性化、相对性的不可重复的产物。它还进一步使叙述的进程时断时续、无规可循,看起来无始无终,便于随意安排时空顺序,不受外在生活逻辑和故事框架的限制,从而充分调动创作主体的自由联想。就象王蒙谈及《春之声》的创作所说的那样,“从这一点伸出去很多的放射线,……伸出去,拉回来,又伸出去,瞬息万变,充分发挥联想的自由,扫瞄似的,一秒钟就可以使多少画面闪过。”如果设计的是客观化的叙述者,创作主体很难获得这种天马行空的自由。
篇13
二、巧妙安排,激发求知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必须是相对强烈对比显明,不断变化,富于新奇性的事物,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会主动涌现,它取决于老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合理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不断创设富有变化且能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研究问题。为此我们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根据数学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分析教材中的创新意识内容,使学生手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在教学9加几的计算方法,接着在教学8加几、7加几的进位加法时,运用9加几的经验,探讨8加几、7加几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运用直观,激起创新愿望
课堂上直观手段有两点:一是教师的体态语言,二是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生动、活泼、形象的教学体态、语言或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手段会让学生赏心悦目,易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尤其注意运用“三童”(童心、童话、童趣)组织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
四、指导学法,培养创新思维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动力。在学法指导上鼓励学生提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会使学生提问题,提有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呢?教师要转变观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答”为“学问”。通过“自思提问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一旦学生提问了,无论对错及质量如何,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作出合理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长此以往,便可养成提问题的好习惯。教师要把学生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视作珍贵的礼物,当作教学的来临。教师要关于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之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表扬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引导扶正有错误的意见,补充不完善的意见,无论对否,加以鼓励和表扬,使他们始终处于信心十足、情绪高涨的心理中,有得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