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教育科研能力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育科研能力就是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能力,它是指研究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对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索教育规律、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
(一)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具有科研能力
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育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对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科研能力,才有可能面对新情况、新要求,创新和探索教育方法,迎接挑战,实现超越。
在贯彻《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们日益感到教师自身素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对课程内涵做出了新的阐述,而且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及教育的组织形式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在关注“育人”的同时更应关注“育已”。单纯地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职业,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传递者的层面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由职业化转向专业化。走专业化的道路就要求教师成为教育实践行为的研究者,把教师工作定位为“教学、科研双肩挑”的专业岗位因而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十分必要的。中小学教师是当前义务教育的基本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中,教师历来以“知识多来立身”,然而当今社会知识的快速陈旧使教师的知识容量越来越小,教师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信息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许多知识来自于媒体、社会和家庭,教师给孩子的知识在孩子知识总量中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少。此外,学生家长学历的不断提高、周围高学历群体的不断扩大,这些都对教师岗位形成巨大冲击。这就是说老师不能也不可能再以“知识多”来立身。所有这些改变,都要求教师必须改变现有状态,以一种崭新的角色让社会认可,让学生接受。教育科研就成为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教育科研足以让教师以全新职业形象出现在家长、学生面前。
(二)教师专业发展也要求教师具有科研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一个教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对教育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是教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综合地创造性地形成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的工作更富有创造性,是教师在专业工作中自主能力的最高表现形式,也使更多的教师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一个很重要的特质是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只有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才能在实践中具有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查的意向;才能不断地对自己教学实践进行反思、质疑和探讨,并将其作为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才能不断地研究自己教育实践的信念与技能,愿意与其他教师或研究人员一道讨论其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三、培养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策略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范畴之中的研究,其科学性突出体现在自始至终以学生健康发展为本,以不发生可以预见的对学生健康发展的损害为最高要求。对于中小学任课教师而言,科研得结合教育教学工作来开展。教师们每学期教学、进修、各种检查评比活动被学校安排得比较满,在时间上也不允许做太深入的研究。对于还要兼管班级工作的班主任而言更是如此,全身心投入科研的时间少之又少。中小学教师们的科研活动,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边工作、边学习、边反省、边调整,时断时续的状态。这种科研状态,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研究生们所做的研究又有着近乎本质的不同,我们可以暂称其为“准科研”状态,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确立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的思路
教学具有特殊性,教师面对的是具有思想的学生,有思想必然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必然就存在是什么,为什么的疑问,也就推动了教与学的不断深入。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问题的解决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那么,教学也就失去了灵活性和创新性。课堂教学环境不仅为教书育人创设了一个恒常的实践平台,而且以每日原始的、鲜活的素材触发教师的思考,形成科研的问题和方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道路。如何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再生性的课堂(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下,产生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提高新的能力)就要靠科研的推动中小学科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于改进、解决教育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很多研究问题或项目都应来自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是将教育与研究搞成两张皮,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研究。这些问题或项目得到解决,将会对中小学课堂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二)提高科研兴趣,保持持久的研究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是一切的良师益友。只有对教育科研充满兴趣,有较高的热情,才能拥有持久的动力做好教育科研工作。因此,中小学教师要弄明白为什么做科研,只有明确了科研对促进教学和个人专业成长的积极作用,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科研的质量和效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在谈到科研成功应具备的要素时提出:“科学研究需要真正的动力。[2] ”好奇心、难题和挑战带来的吸引力、取得突破后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科学研究的真正动力。这种动力能使人痴迷、执著、甘愿放弃常人享受的乐趣,充满激情地持续奋斗十几年。有了这种动力,所选择的项目一定是自己喜欢做的事,也会从中得到很大乐趣。把获奖作为目标,为考核而写SCI论文等等,都是缺乏科研真正动力的表现,不可能长期勤奋、百折不挠,因而也不会有大的作为。“严谨、细致、勤奋、有责任心,耐受常人不能耐受的寂寞和艰苦,这些都是科研应具备的素质和境界。 [3] ”
(三)坚持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增强才干
中小学教师要自我提高科研能力,就必须对自己的工作坚持不断地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自我增长才干。教育研究反思的方法,从时序上说,有研前、研中、研后反思。研前反思,就是在确立项目之前,对自己的教学积累、教研特长、教研条件进行审视,以确立研究的方向,使自己的研究行为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的反思。研中反思,就是对研究的各个环节,如制定计划、实验操作、阶段工作等等环节进行及时、自动的审视和考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研究过程中的偏差的反思,这种反思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率。研后反思可以直观、具体、理性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实践经验化,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反思的属性上说,反思方法又有批判性反思、战略性反思、检验性反思等等。批判性反思,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特别是从反面对自己的研究行为审视的反思。总之,反思是增强教师研究能力、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方法和措施,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点,也有它的局限性。教师只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灵活运用,就一定能够在自我提高研究能力上取得好效果。
(四)博采众长,努力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
研究风格的形成是一个研究者在研究能力方面达到成熟的标志。研究风格主要体现在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上,对初入科研领域的年轻教师来说,要形成自己的研究特点,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现有条件以及当前、当地要解决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力争自己在某个方面有深入独到的研究,使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教学和教研形成风格,建立自己的模式,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如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某一学科的教学方面,某一课型的运用方面形成自己的“教”、“研”风格。另一方面就是在研究方法上有自己运用得比较娴熟的研究方法,擅长一种或几种研究方法。如研究法、比较法、历史法、预测法、统计法、内容分析法等等,根据自己的实际,通过长期的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风格。
篇2
2.信息时代数据管理在公安工作中的重要性。公安信息资源以数据形式存在,而数据驱动警务变革成为现代警务发展趋势,这对整个公安工作提供了机遇、提出了挑战,使数据库管理、维护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全球网络化使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无所不在,促成了数据的爆发式增长,数字世界疆域扩大和数据内容纵深发展,数据挖掘等非传统手段的使用能力,极大地体现了公安战斗力的强弱。其次,数据间各种联系对公安工作蕴藏着巨大价值,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数据收集、整理、分析、挖掘将为公安工作提供巨大助力,极大地影响着公安工作模式。第三,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中,网上“打、防、管、控”办案,网络犯罪现场勘验,发现、收集、固定、保全电子数据证据和分析检验,开展网络犯罪案件侦查、情报研判工作,也都离不开数据处理和数据管理。
3“. 互联网+”时代的公安工作新特色。简单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XX传统行业=互联网XX行业”,对于公安工作“互联网+”意味着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入公安工作中,要求公安工作者转变思想,顺应信息化潮流。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相继以互联网、行业网为基础搭建了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整合获取各类信息资源形成数据资源池,围绕这些数据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应用系统,以提高公安工作效率,其中,数据的有效性是公安应用成效的核心。
三、公安工作数据库应用能力需求分析
数据库是可以表示信息的数据仓库,在数据库中可对这些数据按照组、列规则存放,并对其进行安全、规范、去冗余等集成化管理,最重要的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几乎超过任何一门语言处理能力。理解数据库存储原理和应用是数据处理相关工作之必备能力,也是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人员的必备能力。数据库课程是培养数据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教学对象信息素养的有力工具。为使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毕业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工作,有必要将该专业的数据库课程教学与公安实际工作能力需要结合起来,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输出满足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需要的合格人才。
四、以培养能力为核心进行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1.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开设的数据库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主动利用数据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工程实践性,通过教学实践经验,我们发现在该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存在若干不足。
(1)教学内容方面。该课程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理论(数据库设计范式)、关系代数和集合运算数学理论基础、结构化查询语言等,内容繁杂且有较大跨度,但实验实训中实际结合的案例少,导致课程与实际解决问题脱节。
(2)教学方式方面。课程内容繁杂导致理论学习较困难,而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二者相比,学生提出理论知识多且不好学,这说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适应该课程。
(3)考核方式方面。数据库课程兼具强理论性和强实践性特点,导致传统的考核方式反映不出真正的掌握情况。
2.以培养能力为核心进行数据库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为了提升数据库课程教学质量,解决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向导,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工作。
(1)调研并确定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在调研阶段,主要依据学院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对数据库技术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结合数据库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从我院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传授数据库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写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质。
(2)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围绕着上述不同层次目标,从简单到复杂递进构建数据库课程教学体系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可将网络安全与执法的数据库课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一个是在大二阶段进行《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主要教学内容为结合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库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学习。之后,可在大三或大二下学期开设《数据库应用实践》课程,具体学习内容为开发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通过实践掌握数据库应用技术,达到毕业后在工作中能够迅速上手的教学目标。
(3)设计教学方案并落实教学。根据数据库教学内容及课程性质,数据库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巩固基础知识、加强实际动手能力及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尤为重要。依照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的分析,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工程实践两部分。课程实验目标、内容和方案主要是针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吸收设置,工程实践教学则为培养创新能力而设置,要求学生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参与到实际问题解决中,了解前沿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在实战演练中将锻炼和提高能力。
篇3
2 提升大专院校音乐教师教学能力途径
2.1 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设置音乐课程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音乐教法课的授课力度,增加音乐教学法内容,使其和基础教育改革、学生个体发展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必须优化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要让音乐教师充分意识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多角度、多层次培养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他们传授音乐知识的能力,要成为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声乐教学为例,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还要学会灵活应用演唱方法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在演唱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从不同角度入手准确指导学生。例如,音色、吐字,引导学生准确呈现音乐作品。教师还要具备较高的弹唱钢琴能力,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边弹边唱,可以借助演唱、视唱等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即兴编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诠释音乐作品。因此,提高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为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做好铺垫。在此过程中,要多为音乐教师提供一些交流学习的机会,多借鉴其他教师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博采众长,为自己所用,在多样化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融合、创新,挖掘自身多方面的潜能,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此外,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音乐教学难度更大,音乐教师必须培养自己善于发现、分析乃至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准确理解相关的音乐概念,准确理解不同类型音乐作品的内容,促使师生共同成长。
2.2 提高音乐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音乐章节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瑶族长鼓舞”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学生详细介绍其创作背景。作者想要透过音乐作品表达怎样的情感,再逐句分析谱子,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很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学会利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在“瑶族长鼓舞”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巧妙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欣赏管弦乐曲――《瑶族长鼓舞》的旋律,让学生观看音乐作品所呈现的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初步感知乐曲,使其迅速融入新课题学习中。这样可以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该乐曲的主题旋律、瑶族音乐所具有的独特旋律和特点,更好地学习钢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比较管弦乐、钢琴各自的音色特点。对比分析音乐情绪,让他们借助对比、试奏等方式更好地学习乐曲弹奏,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实践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确保教学各环节的顺利开展。
2.3 优化创新教师考核机制,提高教师音乐教学能力
篇4
1.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发展中的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因此,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实施与开展的地方,其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科研素养,形成一定科研能力的大学生,这个任务的实现得益于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大学学习,学生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了解相应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毕业步入社会后很快适应其相关领域的发展需要。无论是世界一流大学,还是国内重点高校,都将科学研究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对于推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
2.科学研究对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教学研究型大学要求的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已不仅局限于上好课、教好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课题、科学研究论文也已成为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3]。因此,教师如果想要在个人事业上取得发展,就必须开展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对教师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大学生创新训练等培养大学生科研素养项目在高等学校的开展,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教师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师只有在自身科学研究上取得一定的进展才能很好地对学生的科研活动加以指导与帮助,这就要求教师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从另一角度看,教师通过科学研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可以很自然地将这些前沿动态融入自身的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更新教学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质量。由此可见,科学研究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3.科学研究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性
对大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衡量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人们通常将大学生的科研素养的按组成要素分成四个要素:科研意识、科研知识、科研能力、科研精神[4],这其中每个要素的培养都离不开科学研究。大学生通过参加一些科学研究工作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科研兴趣,特别是对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很多大学生都觉得单纯的书本知识比较枯燥乏味,似乎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通过参与科学研究,能够让大学生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内容,提高兴趣,从而端正对该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态度,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对其能力培养的一个系统工程[5]。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仅是动手做实验,而且要从文献查阅开始。大学生首先通过文献查阅,初步学到凝练科学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同时对英文文献的阅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随后在课题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小组合作的课题研究,能够促进大学生与人合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最后在课题的总结阶段,通过科学论文写作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这整个过程的进行无疑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如此,大学生通过科学研究的参与,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提高了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已逐渐成为本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教师的科研素养及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大学生的包含科研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得到改善,高等学校也因为教师的发展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而得到发展。因此,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动力,是高校教师进步的动力,也是大学生培养的有力手段,科学研究已经并将继续在本科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60-61.
[2]张金安.科学研究在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4,8:68-69.
[3]陈长喜,卢秉福.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59-61.
篇5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文以16所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维普、万方等电子资源,以信息素养、体育教师为关键词搜索,共检索出116篇相关文献,为本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2.访谈法笔者通过电话访谈了部分高校体育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了解其学校体育信息化硬件、软件设施状况,弥补了调查问卷无法了解到的信息。3.问卷调查法对16所高校的160名教师发放问卷,回收158份,回收率为98.7%,其中有效问卷155份,有效回收率为96.8%。4.实地考察法对部分高校进行走访,实地考察了解体育教师的教学条件、观摩部分体育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5.数理统计法通过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统计,统计结果经过专业人员审核无误后,应用于本研究工作的分析与论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信息意识情况
1.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结果显示,56%的体育教师表示作为一名高校的体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并且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48%的教师认为具备信息素养比较重要;4%的教师认为信息意识跟职业关系不大,是否具备信息素养无所谓。由此可以看出,江西省高校大多数体育教师已经认识到信息化应用于教学、科研的作用,明确了具备信息素质的重要性,态度都比较积极。但同时也反映出有明确信息意识的人数还不算非常多,信息素养意识待提高的教师人群数量还有很大上升空间。2.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收集掌握信息的目的经过调查我们发现,30.1%的体育教师收集信息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科研,希望在专业领域能有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以得出较好的科研成绩,并且可以应用到平时的教学中;48.1%的体育教师搜集信息是为了教学;37.1%的体育教师是为了获取体育运动竞赛的动态和发展趋势,以提高自身能力;只有8.6%的体育教师收集信息是留作保存以便日后参考。由此可以看出,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收集掌握信息的目的主要还是以科研为主,其次是为了获取体育运动及相关竞赛的动态和发展趋势,然后应用到教学,这反映出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收集信息的目的还是比较准确的、科学的。3.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收集信息的情况从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收集信息的频度来看,30.4%的体育教师能较频繁地收集信息用于教学和科研,而69.6%的体育教师偶尔收集信息。收集信息频度高的体育教师主要集中在讲师和副教授职称的教师。因为讲师教师受职称晋升的压力,需要和申报课题,所以科研信息收集的频度较高。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丰富,大部分是学科带头人,是课题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所以要经常收集信息。而助教职称的教师,大多为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在科研和教学经验方面的能力稍显不足,能成功申报申请课题的机会相对也少,因此这些教师收集信息频度低,只是偶尔收集。
(二)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情况
1.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掌握的计算机技能情况计算机的基本功能操作具体可划分为:文字处理、软件安装、常规的系统操作、图形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本研究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对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的计算机水平做进一步的调查了解,结果显示:96.6%的体育教师能够进行一般的文字处理、61.6%的体育教师会常规的系统操作,7.5%的体育教师能进行一些图形处理,46.8%的体育教师能够独立安装一些常用软件,59.2%的体育教师会使用打印机,68.0%的教师能够制作多媒体课件。由此看来,目前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尚可。2.江西省体育教师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调查数据我们发现,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好。其中使用简单计算机操作(借助计算机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方式处理信息的体育教师占72.9%;使用高级计算机操作(如,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的剪贴功能引用他人的数据和资料并纪录这些资料的出处并利用文字处理、图像编辑、电子表格处理、和Web网页制作等工具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讲演稿等)的体育教师占21.8%,采用计算器处理信息的教师占4.3%;使用人工处理方式处理信息的体育教师占5.3%。由此看出,大部分教师能进行简单计算机操作,并且能使用高级计算机操作的人数也占一定比例,间接反应江西省体育教师加工、处理信息能力良好。
(三)影响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获取和利用信息的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高校体育教师的环境和工作属性,可以把相关的影响因素化分为九个选项内容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多选并排序的方式回答。结果发现,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外语水平差,无法直接阅读外文资料,占70.8%;第二位的是平时教学压力太大,没时间,占55.3%;第三位是缺少横向与纵向的专业交流,占23.7%;第四位是领导部门和管理部门对信息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占16.8%;第五是对现代体育信息的重要性与作用认识不足,占3.1%;最后是未掌握计算机网络查询和检索技术,占0.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能够意识到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外语水平差,无法直接阅读外文资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篇6
1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
1.1物理化学理论在科研实践中的应用
尽管物理化学科研实践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比较复杂,但是常常使用了大学物理化学书本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因而,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其应用到物理化学教学中,以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化学学习的兴趣。这里我们以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在科研中的应用来阐述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文献报道具有缺陷的碳纳米管浸入到一定浓度的氯铂酸或者氯金酸溶液中,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能够观察到在碳纳米管的边壁缺陷上快速形成金属铂纳米粒子或者金纳米粒子[1]。这金属离子自发还原沉积碳纳米管上的现象归因于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原电池效应,电极反应分别是PtCl42-+2e-=Pt+4Cl-,AuCl4-+3e-=Au+4Cl-。根据电极电势的数学公式计算出PtCl42-和AuCl4-的还原电势以及碳纳米管的氧化电势,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从而能判断出金属铂或者金粒子是否能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边壁上。更进一步地研究表明利用原电池效应可以在碳纳米管的表面边壁上沉积四氧化三铁、氧化亚铜、二氧化钒等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计算这些金属离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极电势ΔE=φ(Fe3+/Fe2+)-φ(R-CNTs/O-CNTs)、ΔE=φ([Cu(NH3)4]2+/[Cu(NH3)2]+)-φ(R-CNTs/O-CNTs)和ΔE=φ(V5+/V4+)-φ(R-CNTs/O-CNTs),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碳纳米管的结构等反应条件实现中间价态的金属氧化物沉积在碳纳米管的表面,关键是通过原电池效应合成的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催化加氢反应、苯酚羟基化反应等催化反应中展示了比其他方法合成的该种复合材料更加优异的性能,体现了合理的使用电化学方法合成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2-4]。尽管这些科研工作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考虑的因素复杂,但是在材料合成方面的基本原理仍然是物理化学中原电池电极电势的相关基础知识。实际上,物理化学中热力学、溶液中的化学势、物质的相图、吸附脱附、动力学研究等基本知识在当前的科研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这些基本知识来验证过程的可行性或者借助它们推断出物理化学及其相关学科中更深层次的机理或者原理[5-7]。因此,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在当前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学生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所必须要掌握的。
1.2科研实践对学生物理化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物理化学中的基础知识都是比较抽象,数学公式比较多,这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困难,但是这些基础知识都是来自科学实践,相应地能用来指导科学实践活动,因而,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借助于科研实践来展示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科研实践的学术论文为了更好地解释相关原理往往都使用大量的图表或者视频,直观地展示和支撑他们的实验结果,帮助读者理解论文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物理化学相关章节的内容提炼这些学术论文,在教学中利用论文中直观的图片或者视频给学生展示对应的知识点,使得抽象的知识图像化、具体化,同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到学生的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物理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科研实践论文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基础知识与生产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而不是为了学习抽象的知识而学习这些知识。它们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并指导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使得学生不再认为理论知识难学而没有用途,更不会消极地学习和理解这些物理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点,甚至通过网络数据库等相关工具,更进一步地详细了解与物理化学书本上相关知识内容,从而间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最后,借助物理化学教学引入科研生产实践的概念,让学生接触基础知识应用到令人好奇的未知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化学基础知识的兴趣。既使学生学习到必须掌握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同时又接触到物理化学方向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前沿,掌握当前物理化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的动态。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基础知识灌输科研实践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本学科发展前沿和科研动态,使学生浸润在科研的氛围下,产生浓烈的科研倾向[8]。从而使学生寻找自身喜欢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兴趣,建立严谨的科研和学习态度,刺激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并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提供基础。因此,物理化学教学中引进科研实践,不仅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形象生动化,而且能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化学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基本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1.3教师科研实践对物理化学教学的重要影响
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讲,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是围绕教学方式和手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无法代替教师的角色,无法改变教师授课主体的本质,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导和示范作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直接地引导作用。因而,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而科研实践活动对教师有很大的锻炼和启发作用,增加了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对课堂教学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工作[9]。首先,本学科专业教师开展科研实践工作之前必须不断查阅大量新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动态,及时跟踪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更新和丰富本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这个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能更好地将当前本学科科技发展动态传授给学生,同时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教师将以新的高度去思考学科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而思考未来人才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其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对该学科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能提高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培养教师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严谨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科研素质,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迎合当前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的潮流。教师在科研中的锻炼往往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顽强拼搏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对学生成才起到推动作用。此外,教师的科研成果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激起他们对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热情[9]。因此,教师要实现物理化学教学的改革创新,适应当前形式下物理化学教学的发展,仅凭教学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事科学研究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进一步提高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加快教育观念的更替,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将新理论、新方法渗透到物理化学教学实践中,才能改变多年从教的疲惫与困惑,同时也激发了自身潜在的创造力。
篇7
许多学生认为科研活动比较深奥,需要大量的资金、专业的团队、精密的仪器和复杂的实验,所得到的成果都是对人类和社会有巨大的帮助,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而无法完成这些.这种认识会导致他们没有信心参加科研活动,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减少了创新机会.
1.2 缺乏专业教师指导
已具有科研创新精神的学生的问题在于没有专业的教师指导.大学生的专业水平有限,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困惑,遇到的瓶颈,无法及时找出正确的方向,从而让他们失去信心,创新终止.生物专业的科研创新离不开实验,以及实验要求的严谨性、科学性和实验结果的多样性,更加需要一个专业的导师,适当地为他们授业解惑,促进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1.3 学校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关注少
目前,高校清楚科研的重要性,但是只重视科研在教师中的作用,而对学生的宣传缺乏力度,在评优奖励制度上仍然是成绩第一的传统制度,对于科研创新很少有相关评定,也就是说部分高校并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参与科研,鼓励学生在科研上创新.这也是为什么学生对科研活动认识不清,参与的积极性不强的原因.学校宣传度不够,说明其对学生参与科研的关注度不够.大多数本科生都缺乏动手能力,知识经验流于书本,对于实践和创新,表现出明显的信心不足,因而需要学校加强鼓励制度.
2 培养生物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的途径
2.1 提高学生对科研创新的认识
社会竞争大,压力大,作为一名本科生,摆在面前有两条路,继续深造或者直接工作,无论哪一种选择,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在社会立足,更好地服务和建设社会.因而在根本上,本科生就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科研创新精神.生物专业的科研创新来自实验,因此在平常的实验中,本科生可以主动地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如在研究光照对植物幼苗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中,在确定实验方向后,就要查找资料,设计处理的光照强度,在正式实验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在种植过程中,植物幼苗的死亡,生长所需要的条件控制性不强等),需要学生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因素,从而解决问题,使实验继续进行;后期的测试和数据分析则要求学生耐心、细心,出现问题时和教师一起商讨.整个实验过程其实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另外,多参加一些竞赛也有助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好胜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在比赛中学生需要考虑怎么做才能赢得胜利,这其实就在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重视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在实践中锻炼能力,重要的一点就是积累丰富的知识.所有的科研创新都来自于扎实的知识基础,因而,充实知识也是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实验方法
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学校应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与科研活动相关的课程,并纳入学分,明确要求学生参与其中.开设集思广益的小课堂,让学生对问题随心所欲地进行探究和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精神.对于像生物这样实验多的专业,应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究性实验,尤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自主研究.在进行过验证性实验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于自己仍然想知道和想了解的其它问题进行实验,即有想法就要抓紧时间验证,不要让这个想法消失.也可以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自主选定一个研究课题,从收集资料、设计实验到得出结论、分析结论都由小组独立完成,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乐趣,提高他们科研创新的精神.
2.3 强化科研创新教育
高校应该针对学生开展大量的学术报告,收集一些本科生科研创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科研创新究竟是怎样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科研并非想象中那么复杂.邀请国内知名学者给学生做报告,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近距离地感受科研的气息,从而激发他们科研创新的欲望.学校可以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改变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无序状态以及参赛就为评奖的心态,鼓励学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展现自己的科研创新.根据专业和年级的特点,制定出相应具体的培养方法和培养任务.科研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要摆脱应试教育带给本科生的影响,就要从开始做起.对于刚迈进大学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大学是新奇的、未知的、怀有期待的,因而是培养他们科研创新精神的好时机,应对其传播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让学生明白大学要重点培养创新能力,使他们从一开始就接受和关注科研创新.
2.4 培养坚实的师资队伍
强大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我国的教育方式大多是灌输式的教育.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动脑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听,不愿意或者不主动思考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自然低下.因而想要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要摆脱固有的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鼓励式教学,哪怕学生做了一点小事都要对其进行很大的鼓励,在课堂上教师也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自然比较强.其次,学校要关注教师的科研创新水平.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科研水平,因而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使其不断提高科研创新的意识和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传播科研知识、科研方法和科研精神,教师和学生一起关注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寻找课题、收集资料、发现突破口及撰写报告,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校要鼓励教师率先参加科研创新活动,针对自己擅长的领域,结合前沿的科学问题,选择一个科研项目来研究,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体会科研创新的过程,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科研精神.
篇8
教育科研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对研究对象之间关系的命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实际研究,是揭示教育规律的认识活动。简单说,就是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定研究规划,并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用以收集信息,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评价的过程[1]。教育科研作为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总是围绕着如何解决教育问题而展开的。问题决定了研究的方向,也决定了研究的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揭示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是教育科研的永无休止的任务[2]。教育科研的目的是探索、揭示教育规律,使人们按教育规律办事,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我国高校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来看,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改进教育科研的方法,加大科研工作力度,通过多种措施,使科研活动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促使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科研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教育政策的调整,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生源质量现况,学校的发展、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等均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很好地应对和处理,就必须充分认识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力开展科研活动[3]。科研为培养有创新精神的特色人才提供了条件和渠道,一个学校科研水平是这个学校学术能力的直接体现,科研也是各高校的一项基本职能,高校的科研水平是综合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我国高校要强化“科研强校”理念,将开展科研活动作为学校进行各项工作的先导。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改革创新、发展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入探索现代教育制度发展、教育观念转变、学校管理体制创新的过程。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科研为先导,促进学校建设上水平”的指导方针已逐渐深入人心,许多高校教育科研开展得如火如荼,取得显著成绩[3]。教育科研在现代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而教育在其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推进科学研究的重任,一所院校的科研能力可以直观准确的反映其综合水平。高校中进行的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理论重于实践问题,从而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高校众多,有许多高校经由中专升为大专,或由大专升为本科,基础较薄弱,普遍面临着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发展阶段的转变[4]。在众多的高校中,发挥自身特色、提升科研实力是高校从激烈的教学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提高大学的社会声誉,也是各院校保持发展、开拓创新的必然途径。
大学是教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场所,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与其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本科生,仅靠课堂知识的讲授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深入了解知识的本质,由理论联系实际,广大师生必须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教师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必然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大学教育的核心是学科的建设,学科的建设体现大学的办学特色与核心竞争力所在。科研在此种起着关键作用。它为合理学术队伍梯队的构建,科研成果的产出提供了平台。教师们只有站在本学科的前沿不断地从事科学研究, 通过系列学术成果的推出, 积累起系统的新思想、新知识,才能建设出一流的学科[5]。
二、科研目前存在的问题
1. 学科带头人的不合理设置,因人设岗问题严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科研工作越来越复杂,仅靠个人的能力进行科研工作,不仅耗时,而且低效。因此,学术团队便应运而生,这是现代大学制度下的一种新型基层学术组织,对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任何一个团队为了合理安排、高效工作,都必须有一个核心,而学科带头人在一个学术团队中就是起着这样的领导作用,学科带头人的选择问题引起各高校的重视。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带头人的数量与质量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教育科研的需要,而且我国学科带头人考虑很多能力以外的因素,如资历、社会关系等,平均年龄与国外相比也偏大,青年骨干学术带头人青黄不接。且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对聘任的学科带头人要求的条件模式化,当前社会科学社会分工日益细致化,名称相似的科目可能在具体的研究操作上有很大不同,这就使得各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方向等有很大不同。有部分高校在招聘学科或学术带头人的时候,可能聘请的人才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也具有相当的科研能力,但与学校原来的方向关系不大,存在因人设岗、因人设研究院(所、中心)的现象,尤其是部分学校为申报硕士点、博士点,引进与原来学校研究方向相关性不大但有某一领域有较大贡献的带头人,这样的做法不仅浪费人才,没有发挥出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作用,更阻碍了高校教育科研的推进发展。
2. 学校推动科研乏力,科研缺少目标性
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学校的指导安排,但是在我国各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只是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当成口号,学校对教育科研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科研管理与创新激励,科研条件落后,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机构的检查,随意展开研究,缺乏系统安排,无具体方向,科研任务不明确,科研活动效果不及预期。学校在科研活动中不起领导作用,这种现象严重制约着其科研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高校对教师队伍的设置不合理,造成人才结构单一。很多教师接受的教育和研究方面缺陷明显,普遍重教学而轻科研,科研实践开展不足,创新能力较差,这样势必对科研的发展造成阻碍。教师个人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进行研究,或迫于评职称,在自己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继续延伸研究(按规定,博士毕业后二年在数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评副教授),以节省时间精力成本,但与整体学科方向不一致,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学院整体研究方向分散,无法形成在某一特定领域的优势。
3. 按资排辈现象存在,科研经费的安排不合理
学校在申报大型科研项目时,为提高申报成功率,往往采取以有资历,有声望的老教授作为带头人或负责人的措施,而具体工作均由年轻博士来做,这样,虽然年轻教师负责了实际工作,但是部分负责人在经费分配上,年轻博士无法分得或是所得太少,甚至形成“学霸”等现象,长期下来,导致年轻博士积极性受挫,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建立起一种更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是提升高校教师科研创新水平的一个必要途径。近年来,社会上针对整个科研经费运用效率的质疑源源不绝,科研经费用于项目本身甚至不到一半,大量科研经费被浪费或私人侵吞[6]。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督,科研经费下拨后,具体使用主要由课题负责人分配,这样就带有随意性并掺杂私人利益色彩,因为缺乏监督,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空可钻,课题的负责人会利用科研经费为个人利益服务,比如为个人开支买单,甚至直接利用虚报经费等方式套取现金。科研经费流失严重。
4. 部分教师缺乏科研意识,教学与科研未能有效结合
正确的科研意识可以引导教师教育科研活动的正确开展,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但是在各高校,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主要是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各类院校纷纷涌现,招生竞争激烈,面临办学条件必须达标的压力,这就使得科研工作得不到重视,而且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师生比例严重不均衡,有限的教师数量面对不断涌向高校的学生,繁重的教学任务已经使得教师疲于应付,也很难有精力去搞科研。在很多高校,科研环境松散,氛围淡薄,没有科研压力与紧迫感,学校考核教师主要依靠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没有来自于科研方面的竞争压力,很难相互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除此之外,甚至有部分教师对科研概念认识不清晰,具体做法也不明确,认为做科研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工作,与教师无关;还有科研就是写论文、做实验这样的论调,而忽视了科研的最终目的都是对理论与实际技术的推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现实意义[7]。基于这样的认识水平,教师忽视了科研的重要性,没有进行科研的主动性,对各类问题不敏感,从而造成了我国高校科研工作的滞后。
5. 存在胡乱申请、盲目研究现象
目前我国囿于现实情况,教学资源有限,经费不足,这导致教师申请课题,展开科研活动存在困难,往往是知名高校的知名学者在申请课题做研究方面具备一定优势,而各职业院校、大专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申请课题较为困难。在做科研的过程中,为了能顺利申请课题,获取经费,部分老师(主要为副教授或教授)以课题为导向,缺乏具体的研究方向,存在哪方面有课题就做哪方面的研究,哪方面能申请到课题经费做哪方面的研究的现象。研究方向无具体统一的领域,所进行的研究项目既不符合本身专业研究领域,与学院或者专业的整体方向严重脱节,也背离自己的兴趣,这样即使能够申请一大堆各种类型的课题,但研究均不深入,致使很多课题无法结项。如此的科研行为既不能拓展理论的深度,对实践也没有指导意义,而且造成了国家有限资源和自身时间精力的浪费,害处极大。
三、提升科研水平的有效途径
1. 优化学科带头人选拔机制
学科带头人是学校教学的主力军,是教育科研的核心力量,一名合格学科带头人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并且应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对科学研究工作有强烈的爱好,浓厚的兴趣。学科带头人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知识结构形成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学科带头人是科研团队的核心与领导者,除了应具备的科研素质,还要善于协调沟通,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起先锋模范作用。为此,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应讲求层次性,不仅要考察学历、社会声望,对其实际层次级别清晰定位,并要实践检验,否定唯学历论,唯“海归”论,不论是否留过学、过金,都要平等看待,看重道德品质与科研素养。除此以外,还要要培养年青骨干,严格招聘制度,杜绝因人设岗的现象,招聘的人员需在学校原有研究方向或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学校应向社会公开招聘,通过校外的广泛应聘及竞争机制,有利于选贤任能及与学生交流,从而活跃学术思想,促进教育科研发展。
2. 转变观念,推进科研型教师队伍建设,明确科研方向,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
良好的科研环境是进行科研的前提和基础,各个高校应积极为科研活动创造一个优良的环境。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教育科研充分的支持保证,加大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构建合理的科研团队,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科研能力的机会,使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科研经验。科研项目审批的标准过低和过于功利化严重制约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5]。高校应该提高科研项目的审批标准,对青年教师所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可行性的论证,在申报环节上实行权力分离和分级审批。具体以学院为单位,对学院整体研究方向进行规划,明确学科研究方向,突出学院未来科研的重点方向。对学院教师按学院规划方向进行划分,每个方向均由多名教师组成相对稳定的研究团队,提高学院教师的凝聚力。学校要帮助教师认清高职科研工作的定位、作用和方向,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的步骤与程序,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自信心和效率,并及时了解和解决教师在科研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3. 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合理分配科研经费,有组织申报项目
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的确能够更有效的申请科研项目,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指导青年教师,提高科研的效率,但是实践中往往片面强调资历,科研工作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讲求真理,不能搞按资论辈。在项目申请时,可以让有经验的资深专家教授指导青年教师进行,国家为了科研资源的合理利用,均要求申请人达到一定职称,如副教授。为提高申报成功率,可以以教授为带头人、其他教师负责具体工作积极参与的方式。对申请下来的经费,采取绩效制度。而牵头申报的教授,以指导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经费。学院应加大科研在教师考评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使科研工作和业绩直接与职称评定挂钩,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促使青年教师从自身发展需要去关注科研。我国在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监督方面存在漏洞,计算无依据,成本核算要素不完整,这样会使得科研经费隐形流失,集体资源浪费。为此,高校要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建立公正合理的科研绩效考核机制,检验科研的成效与实际效益,通过评价机制促进科研经费的合理利用。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堵塞发票漏洞防止虚报套现行为,同时保证科研经费安全,防止科研经费被私人侵吞,使得科研活动顺利展开,进一步完善经费管理体制,避免资产重复购置。
4. 加强教师科研意识,促使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
在我国各高校从学校到教师个人普遍重视课堂教学而忽略科研工作,想要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必须重视科研工作。为此,高校应向在校师生宣传科研的重要性,塑造并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使教师认识到开展科研活动是自己的责任,积极引导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并建立良好的监督激励机制,从而建立良好的科研环境[7]。而不是以规定任务的形式,强迫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使得参与科研的教师以应付了事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从而弄巧成拙,无法从根本上推动科研工作的发展。此外,教学与科研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除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授课技巧,还有积极探索教育规律,高度重视科研的重要性,投身于教育科研活动之中,对各类实际问题敏锐观察,主动研究,研究要有目的性和现实意义,跳出以往对科研的错误认识,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
5. 对申报课题进行合理规划,采取预研究形式提高教师积极性
教育是经济腾飞、科技发展的基础与保障,现在投资教育,未来教育也将反哺社会,国家应该加强教育的投入,并要与学校协力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在审批课题时要注重科研项目本身的质量,知名学者的课题含金量固然可能更好,但是不代表其他教师就不会有创新研究,具体到课题应当一视同仁,公正对待。应改变迫于职称或其他压力无规划的申报课题情况,对学院规划的学科研究方向每年设定课题,可以以预研究课题的形式,从学院划拔给每个课题一定的经费,鼓励教师的积极性。对预研究的课题,鼓励教师申报校外项目尤其是省部级以上项目。这样既对教师评职称有益,也可以改善教师的经济状况,还有利于学院的整体发展,在部分研究方向上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力。
提高科研水平是高等院校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科研对大学建设、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深入分析在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中存在的几类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应建议。希望能为提升我国高校科研水平做出贡献,使科研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助推力,并因此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二军.关于构建学术团队与提升科研水平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6(1):30-34.
[2] 刘国瑜.大学科研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40-142.
[3] 庞爱军.多措并举提升科研水平[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7):46-47.
[4] 张永胜.论高职院校科研水平的提升[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1):111-114.
篇9
教师专业化是促进教师发展的重要途径。科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土壤。教育科研能力是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变,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存在的问题
1.教师科研意识淡薄
科研意识是科研素质的重要组织部分,强烈的科研意识能帮助教师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淡薄,对科研的认识存在误区。有些教师认为科研就是写论文评职称,有些教师则热衷于教育科研的光环效应,觉得能做些科研工作是在向“名师”迈进,有的则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搞科研是额外负担。
2.教师缺乏科研能力
一些教师缺乏基本的教育科研理论、科研方法和科研能力。在知识储备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论文撰写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方面差强人意。
在资料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方面,一些教师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差,不能充分获取科研信息资源,对互联网的利用基本只限于使用搜索引擎,对收集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筛选和使用。据调查,教师对收集来的资料,感到无从下手的比例为11.66%,采取拼接方式进行处理的比例为66.30%,能够熟练驾驭资料的比例仅为21.74%。
3.教师缺乏科研勇气
搞学术科研型必须抵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诱惑,耐得住寂寞。部分小学教师虽然知道教师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具备一定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但是对科研或望而却步或浅尝辄止,缺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研勇气。
学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没有认识到教学与科研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认为科研与考试成绩、升学率的关系不直接,耗时长、见效慢、与学校当前相利益矛盾。有的学校领导则是对教师没有足够的信心。
5.学校缺乏科研环境
学校除上级行政部门布置任务外,很少安排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由于得不到重视,科研活动需要的时间和科研环境便得不到保证,日常教学任务与科研发生矛盾,教师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无暇顾及科研。学校缺乏科研经费和文献资料,没有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科研管理体制,缺乏协同研究的科研合力的科研氛围。
二 小学教师科研素养培养的对策
重视培养和提高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使教师科研能力与小学教育协同发展,已成为影响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因素。
1.要树立从事科研的信心
从事科研活动,要能忍受寂寞和挫折,磨炼良好的自制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最初从事科研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科研项目进行研究,避免直接从事难度较大的课题,首先培养科研兴趣和科研信心。
2.要转变对科研的认识
第一,教师要克服认为科研高不可攀的畏难情绪。通过学习,了解各类科研管理制度和政策的学习,关注和收集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逐步参与课题研究和技术应用。
第二,学校要提高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明确科研是教育发展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不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就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学校发展。学校在新教师入职教育培训时,要增加科研的培训,鼓励教师由“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3.要提高科研能力
第一,提高信息搜索素养,拓宽消息获取渠道,充分利用网上大量的免费教育网站、教育类论坛、数字化学术期刊、文献数据库来获取科研信息资源的能力。提高对资源的鉴别、筛选、利用和评价能力。
第二,通过专家辅导和自学方式,提高课题选择、项目申报、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能力,深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科学研究方法论等理论知识。
4.学校要改善科研环境
第一,学校要健全科研管理体制,在科研制度建设、科研条件改善等方面尽量提供保障,如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增加更多图书和数字化资源。
第二,制定激励机制,将科研成果与奖金、福利、待遇等相结合,同时将科研与精神层面的荣誉感等相结合;将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业务评优挂钩,促使教师从自身发展需要去关注科研。
第三,学校应多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及时了解最新动态、提高认识、开阔视野、加强教师的文字功底,以便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为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写作基础。
5.提倡“校本科研”策略
以学校为主要培训基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培训与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发挥本校教研部
门或年级组的作用,敦促每一位老师参与研究,加强教师的互助合作,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篇10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学校体育要发展,科研要先行。现在各地都在实行教科研兴校,各校都认识到搞好教科研不仅是学校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基本途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跑器和催化剂。加强体育科研工作,不仅能有效地推动学校体育的改革,而且还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提高竞技运动训练的水平,但当前很多体育教师对教科研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如何成为一名科研型体育教师,令许多教师感到比较迷茫。
一、体育教师教科研现状分析
(一)科研意识淡漠
当前,不少的体育教师并不了解科研的实际意义和重要性,认为参与科研是追求职称评聘和行政职位升迁的必经之路,对科研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参与科研的态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体育科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教科研的认识有误区
大部分教师认为体育科研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事情,认为体育教科研为深不可测的东西,并非中学教师所为,这种畏难情绪影响了教师参与科研的信心和决心,这些都是体育教师没有充分认识体育科研的性质、功能和发展目标,其片面性是相当严重的。
(三)教科研具有功利性
不少体育教师为了达到职称评审的条件,急功近利,为了教科研而进行教科研,论文东拼西凑,不加任何改动的成段抄袭,通过关系;教材的编写图解、说明等几乎都是一致的,没有任何创新的地方等等问题,教科研有很强的功利性。
(四)教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
当前,教科研的管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也特别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科研管理组织不力,缺乏系统的科研计划和相对措施。大部分的课题申报由于缺乏研究经验,管理部门指导不利,课题研究不能跟进,也有不少的课题不能及时的研究,半途而废。所以教科研管理制度要及时的改进和完善。
二、提高体育教师教科研的对策
(一)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教科研需要教师有丰富而深沉的文体素养,所以体育教师要博览群书,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另外,体育教师要积极订阅能对提高教学和理论水平有益的杂志,或者是提高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书籍,并要坚持学习。像《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和《体育师友》等杂志就是非常贴近我们一线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的杂志,可以为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进行教科研提供理论支撑。这些杂志中很多的栏目都是很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长期的有针对性地学习和积累,会使在体育教研路上探索的一线体育教师的教学和写作水平提升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读和专业有关的书籍,其他学科的书籍也应该有所了解,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使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
(二)要不断地请教,虚心借鉴
教科研只靠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研究是不够的,在体育教研路上探索的一线体育教师只靠自己在教学中的体验来获取直接经验是完全不够的,向优秀的特级教师、名师、骨干群体学习是我们获得间接经验和最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最佳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我们要走出学校这个特定的学习圈,向学区、全区、全市其他教师借鉴。拜师就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俗话说:“名师出高徒”。特级教师、名师、骨干处在知识金字塔的最上层和最前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色。向特级教师、名师、骨干学习,然后对他们的东西进行研究,做到使他们的经验在自己这里得到升华。当然,前提是基层体育教师要有主动虚心的求学态度,平时积极的交流和请教,真正让师傅成为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
(三)要积极投身科研,跨越发展
体育教师要积极进行行动,积极投身科研,对信息技术、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运动训练技术、运动恢复和保健学等学科进行整合研究,把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对青少年的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积极钻研一线教学,体验教学的过程,实现跨越式提升。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体育课的感受和体验,我们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就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疑难,为教科研做好准备,这样就具备了教科研活动的行动研究,使教学行动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可行性,才使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用以指导自己的体育教学。也可以积极钻研常态体育教学,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体会尝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来体验教学的过程,实现跨越式提升。
(四)要认真反思每一节体育课,多记多写
体育教师要勤于反思,乐于反思。因为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积累丰富的教学策略;只有不断的反思吸取教训,改进教学方法;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实现教学相长。所以要我们多看、多听、多谈、多想、多记、多写,通过勤发现、勤反思、勤学习、勤实验、勤总结、勤创造来提高我们的教科研能力。特别是对每一节体育课,通过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一旦产生了教学灵感,就要及时记录下来,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就能积少成多,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自己的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总之,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是一个逐步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学习体育教育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实现科研素质的提高。
篇11
当前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主要是两大类问题,一类是主观方面的问题,即自身能力的不足和观念的落后;一类是客观方面的问题,即科研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不足等。2.1主观方面。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而非科研,没有认识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作用。有些教师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对科研工作有畏难情绪。有些教师缺乏竞争意识,不思进取,科研动力不足。还有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面相对狭窄,不能及时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科研方向不清。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大多是被动的,主要是为了职称和完成任务;目前对于高职教师的绩效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学方面,教师在教学上获得的报酬要远大于科研带来的报酬,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高职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2.2客观方面。高职教师对于科研工作有需要,有兴趣,但是缺乏有利于参与科研的客观环境。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科研管理缺乏经验,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有序的科研管理办法,严重削弱了高职科研管理的效果。大多数高校虽然出台了一些科研管理制度,但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只注重对个人的奖励,忽视对团队整体绩效的评估和奖励。没有看到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际,高职教师较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科研,不能很好的兼顾教学与科研;有的高职院校虽然成立了科研处,但是职能仅限于课题信息的收集、,科研成果的审核、统计,科研经费的管理等。科研经费的投入主要在科研奖励方面,实质性的科研投入比较少,对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当前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高职教师参与科研工作首先要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打开想象力,拓宽视野,增强自信心,爆发出参与或从事某项事务的积极性。高职教师应改变过去对于科研工作的负面看法,即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要认识到科研工作对于学校和自己的重要性。其次,要实事求是,对困难要有充分的估计。许多高职院校从中专改制或升格而成,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不强。在大多数情况下,高职教师是被动的参与到科研工作中,科研立项意识不强,研究方向不明,申报经验不足。许多高职教师虽然已经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但是没有经过科研知识培训,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和基础。在提升科研能力的过程中,高职教师可以组成类似于学术沙龙性质的非正式组织。教师在非正式组织中,较少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在人际交往中会感到比较轻松;同时,不同的专业背景也有利于学术交流和灵感的激发。第三,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学术资源。随着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的加强和完善,高职教师可利用的资源已跨越了时空的限制。以中国知网为代表的大型专业学术数据库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门类,并且提供了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不仅能搜索到大量相关学术期刊论文,而且还能对学术热点和研究趋势进行科学分析。当前高职教育科研的热点集中在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科研工作、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产学研、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办学特色、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高职教育发展、创新教育、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等方面。第四,要求真务实,端正学术思想,把握研究方向。高职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立身处世的本领。高职教师可以通过严谨的科学精神,敏锐的科学触觉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篇12
一、建立一套教学质量量化评估的指标体系
学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估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学质量量化评估是对教学实施结果的考核,是对教师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阶段性评价数据。通过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使教师获得综合、全面的反馈信息以及时改进教学。为教师晋级、评优等提供基本的依据;通过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产生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表现在教学效果上,反映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水平。
建立科学、客观、公正和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教师教学质量量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建立教学质量量化评估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相关性原则
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量化评估指标必须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或者是与教学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质量。
2.客观性原则
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量化评估指标客观性要强,评价数据是通过检查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资料所得到的以及通过调查问卷所得,必须真实可靠,具有可比性。
3.可测性原则
教学质量量化评估指标是一种具体化的评价准则,要求主观臆断的成分少,便于操作、测量,增强评价效果。
4.效率性原则
教学质量量化评估指标反映的是在相同时间内的教学效果,讲求效率,正确反映出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
5.导向性原则
教学质量量化评估指标一方面起到保证教学质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导向作用。
教师的教学过程包括:备课、讲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教科研活动、课程考试等。因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就是围绕上述活动过程及遵循原则来建立。它包括:学历、授课计划、教案、教学纪律、学生评教、批改作业、课后辅导、教研活动、期末成绩资料、教科研成果等指标。
二、教学质量的量化评估指标
对教师教学质量指标的量化评估可以通过评分的方法来进行。
1.学历评估
教师是对学生传授知识、经验、授业解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老师知识水平的限制,名师出高徒。学历是反映教师知识水平的指标,达不到一定的学历要求,是不允许其教学的。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不同,对同一层次的学校按其上级教育部门规定的最高学历要求,制定一个评分标准,对每一任课老师的学历进行评分,得出其学历评估分。
2.授课计划的评估
教学工作是有计划性的,在正式上课前,要对教学任务及流程制订详细的计划,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潜能的充分发挥。授课计划是在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把握好知识、技能、实现目标,了解重点、难点而设计的教学方案,对教师教学工作起着指导性作用。
任课教师讲授每一门课程都要编写并上交其授课计划,根据上交授课计划的时间,授课计划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编写是否规范,以及抽查教学进度是否与授课计划相符等方面进行评分。
3.教案评估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安排和设计的一种教学文书。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它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学期结束后,每位任课教师将其该学期的教案上交到教务部门,由教务部门组织专家评估每位教师教案的规范、完整程度、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以及授课顺序,书写情况来评估教案质量分。
4.教学纪律评估
教师的教学纪律是任课老师必须遵守的教学规定。教学纪律有利于增强教师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风、学风、保障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违反教学纪律,直接影响着教学秩序,影响着教学质量。
教学纪律的评分可以根据教师违反教学纪律的情况,如迟到、早退、旷教、教学中途离岗,私自调课等采取扣分的方法进行评分。
5.学生评教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学生是教学的直接接受者和体验者,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感受最深,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学生评教是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中的重要指标。
学生评教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每项内容应明确、具体,便于学生操作、评分。
学生评教的几个项目中,每一项都可以划分为若干等级(如A、B、C、D)四个等级,每个等级确定一个分数值,在各个班级抽取部分学生,对各科任课教师按上述等级进行不计名评分。将每位学生对某位老师的评分进行简单算术平均便可得出这位教师的评分值。
由于一个学校有若干班级,每个班级对教师的评价尺度掌握得不完全相同,为使其在全校范围内保持平衡,消除各班学生的评价尺度的差异,需要对各班计算一个相对分系数,设为α
α■=■
α-相对分系数L-某班教师平均评分值i-第i个教学班N-全校班级总数
某班级每个教师的学生评分值乘以该班的相对分系数便可得出该班每个教师的相对学生评教分值。
若一位教师同时担任多个班级的课程,则该教师的相对学生评教分为这多个班级的相对评教分的算术平均数作为该教师的相对学生评教分值。
6.批改作业评估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批改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通过批改作业,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
按照不同性质的课程,依据每上几次课布置批改一次作业的要求,可确定每位教师应完成批改作业的次数,在学期结束时,抽查任课教师批阅的作业次数是否足够,以及批改作业的认真、规范程度,从而确定每位教师的批改作业分。
7.课后辅导评估
课后辅导是教学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补充形式。课后辅导是教师检查自己课堂教学,巩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任课教师根据课表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到班上辅导学生,并进行签名,学期结束时,统计每个教师辅导学生的次数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得出课后辅导分。
8.教研活动评估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教研活动的目的是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研活动评价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教师是否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等采取扣分的方法进行评分。
9.期末成绩资料评估
期末考试是学校通过试卷等形式对各门学科该学期应掌握知识的检测。学生考试成绩既是对学生各学科知识的评定,同时也是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
学期结束时,教师要及时上交学生学习成绩的记载、试卷分析、成绩分析等资料,缺交、迟交、资料不全、不符合要求者采用扣分的方法进行评分。
10.教科研成果评估
教育科研成果是教育科研人员对某一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行动研究和思维等一系列研究活动,获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成果的表现形式为论文、科研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
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挥者,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将新观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育人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任课老师撰写的教科研论文、著作、科研成果、教科研获奖、精品课程、专利等,根据其期刊的级别,科研成果鉴定单位的级别,著作、教材主、副编及出版单位的级别,授予精品课程单位的级别以及授予教科研奖单位的级别,分别确定其教科研成果分。
三、教学质量的量化综合评估
教师的教学质量反映的是某一段时期的情况,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可将上述10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起来,分别给每一指标确定一个重要性系数,再乘以该指标的质量分,然后求和得出一个教学质量综合分。
教学质量综合分=∑(某指标质量分*某指标重要性系数)
教学质量评估指标重要性系数是依据各指标在总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程度的大小来确定,重要性大的指标,则重要性系数就大,反之,则小。为了准确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系数,可由上级教育部门或各校组织专家、学者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测评,从而得出重要性系数。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最重要,因而学生评教的重要性系数最大,教案次之,教研活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较间接,其重要性系数就小。有的任课教师(如体育课教师)无法评估其中的某一项指标(如批改作业)的数据,则可将其重要性系数分摊到其他指标上。
教学质量综合分能定量反映出某一教师在某一时期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同一所学校内具有可比性,为教师的考核评优提供依据。学校对教学质量综合分高的教师可以进行奖励,教学质量综合分低的教师,可适当扣除其课时津贴,并请有关领导帮助其找问题、查原因,限期改正,营造激励教师奋发向上,争当优秀的教学氛围,使教师更加敬业爱岗,勤奋工作,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3
1 建立一套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体系
教学质量指的是教学对学生达到预期教育结果的促进程度。包括学习活动是否合理、恰当,是否考虑了学生的特征,涉及众多的教学因素。教师的教学质量,表现在教学效果上,反映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取决于教师教学工作质量。教学质量量化评价是对教学实施结果的考核,是给予教师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阶段性评价数据,为教师晋级、评优等提供基本的依据;通过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产生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调动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和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类别有多种,如幼儿园教师、小学、初中、高中、中职、高等学校教师等。不同层次的学校对各类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要求不尽相同。但对于某一层次的学校特别是同一所学校来说,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因而教师之间的教学质量具有可比性。建立科学、客观、公正和有效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教学质量定量化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制定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1 相关性原则 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必须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或者是与教学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质量。
1.2 客观性原则 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指标客观性要强,评价数据是通过检查教师教学活动过程的资料所得到的以及通过调查问卷所得,必须真实可靠,具有可比性。
1.3 可测性原则 教师教学质量指标是一种具体化的评价准则,要求主观臆断的成分少,便于操作、测量,提高评价效果。
1.4 效率性原则 教师教学质量指标反映的是在相同时间内的教学效果,讲求效率,正确反映出教师教学工作质量。
1.5 导向性原则 教师教学质量指标一方面起到保证教学质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起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导向作用。
教师的教学过程包括:备课、讲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教科研活动、课程考试等。因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是围绕上述活动过程及遵循原则来建立。它包括:授课计划、教案、教学纪律、学生评教、批改作业、课后辅导、教研活动、期末成绩资料、教科研成果等指标。
2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对教师教学质量指标的量化评价可以通过评分的方法进行。
教师是对学生传授知识、经验、授业解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
2.1 授课计划的评价 教学工作是有计划性的,在正式上课前,要对进行的教学任务及流程进行详细的计划,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潜能的充分发挥。授课计划是钻研教学大纲、教材、明确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把握好知识、技能、到达目标,了解重点、难点而设计的教学方案,对教师教学工作起着指导性作用。任课教师讲授每一门课程都要编写并上交其授课计划,根据上交授课计划的时间,授课计划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编写是否规范,以及抽查教学进度是否与授课计划相符等方面进行评分。
2.2 教案评价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安排和设计的一种教学文书。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它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学期结束后,每位任课教师将其该学期的教案上交到教务部门,由教务部门组织专家评价每位教师教案的规范、完整程度、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以及授课顺序,书写情况来评价教案质量分。
2.3 教学纪律评价 教师的教学纪律是任课老师必须遵守的教学规定。教学纪律有利于增强教师为人师表和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风、学风、保障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违反教学纪律,直接影响着教学秩序,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学纪律的评分可以根据教师违反教学纪律的情况,如迟到、早退、旷教、教学中途离岗,私自调课等采取扣分的方法进行评分。
2.4 学生评教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引起学生在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学生是教学的直接接受者和体验者,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感受最深,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最有发言权。学生评教是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中的重要指标。
学生评教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技能、教学效果等方面。每项内容应明确、具体,便于学生操作、评分。
学生评教的几个项目中,每一项都可以划分为若干等级(如A、B、C、D)四个等级,每个等级确定一个分数值,在各个班级抽取部分学生,对各科任课教师按上述等级进行不记名评分。将每位学生对某位老师的评分进行简单算术平均便可得出这位教师的评分值。
由于一个学校有若干班级,每个班级对教师的评价尺度掌握的不完全相同,为使其在全校范围内保持平衡,消除各班学生的评价尺度的差异,需要对各班计算一个相对分系数,设为α
α-相对分系数,L-某班教师平均评分值,i-第i个教学班,N-全校班级总数。
某班级每个教师的学生评分值乘以该班的相对分系数αi便可得出该班每个教师的相对学生评教分值。
若一位教师同时担任多个班级的课程,则该教师的相对学生评教分为这多个班级的相对评教分的算术平均数作为该教师的相对学生评教分值。
2.5 批改作业评价 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批改作业是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通过批改作业,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查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按照不同性质的课程,依据每上几次课布置批改一次作业的要求,可确定每位教师应完成批改作业的次数,在学期结束时,抽查任课教师批阅的作业次数是否足够,以及批改作业的认真、规范程度,从而确定每位教师的批改作业分。
2.6 课后辅导评价 课后辅导是教学环节之一,是课堂教学的辅助、补充形式。课后辅导是教师检查自己课堂教学,巩固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有利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任课教师根据课表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到班上辅导学生,并进行签名,学期结束时,统计每个教师的辅导学生次数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得出课后辅导分。
2.7 教研活动评价 教研活动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教研活动的目的是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的课程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研活动评价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教师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等采取扣分的方法进行评分。
2.8 期末成绩资料评价 期末考试是学校通过试卷等形式对各门学科该学期应掌握知识的检测。学生考试成绩既是对学生各学科知识的评定,同时也是检测教师的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学期结束时,教师要及时上交学生学习成绩的记载、试卷分析、成绩分析等资料,缺交、迟交、资料不全、不符合要求者采用扣分的方法进行评分。
2.9 教科研成果评价 教育科研成果是教育科研人员对某一教育科研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调查、实验、行动研究和思维等一系列研究活动,获得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使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成果的表现形式为论文、科研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等。
教师的角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挥者,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较快地更新教育观念,将新观念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育人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任课老师撰写的教科研论文、著作、科研成果、教科研获奖、精品课程、专利等,根据其期刊的级别,科研成果鉴定单位的级别,著作、教材主、副编及出版单位的级别,授予精品课程单位的级别,以及授予教科研奖单位的级别,分别确定其教科研成果分。
3 教师教学质量的定量综合评价
教师的教学质量反映的是某一段时期的情况,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可将上述9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起来,分别给每一指标确定一个重要性系数,再乘以该指标的质量分,然后求和得出一个教学质量综合分。
教学质量综合分=∑(某指标质量分*某指标重要
性系数)
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重要性系数是依据各指标在总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程度的大小来确定,重要性大的指标,则重要性系数就大,反之,则小。为了准确确定各指标的重要性系数,可由上级教育部门或各校组织专家、学者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测评,从而得出重要性系数。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最重要,因而学生评教的重要性系数最大,教案次之,教研活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较间接,其重要性系数就小。有的任课教师(如体育课教师)无法评价其中的某一项指标(如批改作业)数据,则可将其重要性系数分摊到其它指标上。
教学质量综合分能定量反映出某一教师在某一时期的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同一所学校内具有可比性,为教师的考核评优提供依据。学校对教学质量综合分高的教师可以进行奖励,教学质量综合分低的教师,可适当扣除其课时津贴,并请有关领导帮助其找问题、查原因,限期改正,从而激励教师奋发向上,争当优秀的教学氛围,使教师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桂玲,张桂珍.关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探索与实践.人教网,2008年.
[2]尹亮亮,苏兴,武萌.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