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债务危机的启示和教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救助措施和发展趋势
(一)短期救助措施
在危机爆发之后,希腊政府首先展开了自救行动,公布了一系列的财政紧缩计划。这份计划决定降低公务员的薪水,提高税率,同时开征各种新税项。各种国有企业也在进行着私有化改革。这些财政紧缩行为导致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政策推行步履艰难,人们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同时欧洲央行不断的以购买国债的方式来填补欧洲各国的政府的赤字,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也在为欧洲提供金融支援。
(二)长期救助措施
为了降低政府负债,欧洲各国正在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养老金支出被削减。同时在全社会推广终身学习制度,让退出劳动力市场的部分老年人重回工作岗位。在这次危机之后,欧洲尝试建立了欧洲稳定机制,由所有成员国共同来建立一个救助基金。同时,欧洲建立了银行业联盟,赋予欧洲央行银行监管权,保证欧元区的利益。
(三)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欧债危机已经持续了数年,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完全结束。许多学者认为欧洲债务危机未来将走向好转,整体危机趋于缓和,市场对欧元区的信心正在重新建立。其他经济体也正在用购买国债的方式帮助欧洲度过债务危机。有学者认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总负债额是8000亿欧元左右,目前的7500亿欧元援助已经能够基本解决负债问题。
但是,尽管出现了缓和迹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仍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次危机对于许多国家的财政系统的破坏都非常大,债务危机仍有继续蔓延的风险,世界经济仍然需要提高警惕。
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加强政府债务管理
欧债危机最中国最直观的启示就是政府的债务问题绝对不能轻视。我国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还比较健康,但是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截止2010年,我国地方政府的负债已经高达107175亿元,地方债务已经占到了GDP的27%,成为了严重的财政安全隐患。政府在进行财政支出的时候,一定要优先考虑政府的财政能力,同时优化债务结构,建立长期有效的债务危机预警机制和救助预案。
(二)慎重推进福利改革
欧洲政府之所以背负了大量的公共债务,归根结底是国内养老福利支出超出了政府的承受能力,导致政府无力兑现福利政策。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福利保证制度日趋健全,但是福利改革的推进应当量力而行,慎之又慎。我国应当警惕过度消费的行为,慎重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三)有序开展区域经济合作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思考亚元区建立的可能性。目前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建立亚元区,只有尽可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增加亚洲国家的实力,让亚洲国家的区域发展更加均衡,才能具备建立亚元区的基本条件。
四、中国针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
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欧元的发展前景不被看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应当适当减持欧元的外汇储备,合理的优化我国的资产结构,对外汇资金进行小心的运作,合理配比,实现外汇储备的安全和持续增值。
(二)把握我国对欧并购机遇
篇2
一、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国际收支双顺差和不断增加的巨额外汇储备成为西方国家推动人民币升值的直接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认为中国出口商以“不公平的低价”抢夺世界市场,因此逼迫人民币升值,进而将这一经济问题转变为政治责难,向中国施压。我国对外界的压力应该遵循温总理在2010年提出的“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既要考虑外界的态度,又要考虑自身的能力,不能屈从外部的压力而升值人民币,应很好地吸取“日元被逼升值”的历史教训。
(二)影响中国对欧盟的出口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7月,中国和欧盟之间的进出口总额约为480亿美元,同比下降8.9%,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293.7亿美元,下降16.6%;2012年1-7月,我国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3.6%,这就意味着对欧盟出口增速比总体出口增速低11.4%,这一缺口就影响了1300 亿美元的出口额。在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中,占据前三位的是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三国就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60%。尤其是欧盟,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二大进口市场,目前占中国出口的20%左右。根据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
(三)迫使我国转变外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自欧洲债务危机以来出现了罕见的两次逆差。第一次是在2010年3月,逆差额为72.36亿美元。第二次是在2011年2月,我国的进出口额降低到了一年中的最低点,约为1000亿美元,并存在少量逆差,逆差额为73.06亿美元。这与我国人民币升值抑制出口、欧元贬值促进我国进口是分不开的。之后在3月份我国的进出口额又迅速回调,账户余额一直保持着顺差。
二、应对欧债危机的相关对策
本轮欧洲债务危机带给我国的启示有很多。我国应该防患于未然,保持合理的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提升本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审慎推进亚元货币区进程,提高我国的金融监管能力等。
(一)保持合理的债务规模和债务结构
我国应该尽量避免过度负债,并要保持合理的债务结构。首先,政府应量入为出,使本国的政府债务安排留有余地。因为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爆发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不对称冲击都有可能引发本国的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动荡。而过高的负债率很容易在这样的背景下诱发债务危机。其次,还要合理地安排和规划本国的债务结构。在期限结构方面,要尽量减少短期债务的占比,并避免在短时期内集中偿还巨额债务。在利率结构方面,应减少浮动利率债务的比例,以降低利率的波动所带来的额外负担。
(二)提升本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水平
1.构建合理的经济结构
我国应在欧洲债务危机中吸取教训,通过出台相应政策来抑制房地产业的过快发展,使其资产泡沫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有效打击投机性购房行为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减轻虚拟经济波动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这将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以增强本国的偿债能力,提高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稳定性。
2.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协调
2012年,我国推出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积极的财政政策旨在欧洲债务危机的阴霾之下刺激经济增长,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于2008 年金融危机时期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有所收紧,其旨在降低房地产领域中的资产泡沫和在金融领域可能产生的不良资产,同时抑制通货膨胀。
(三)增强我国的金融监管水平
欧洲债务危机暴露了欧盟和欧元区内部监管系统的诸多不足,也为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第一,应逐步促进我国从分业型金融监管向混业型系统性金融监管的转变。第二,我国的金融监管要引入逆周期监管的理念。我国应该在《巴塞尔协议III》的基础之上加强银行业的资本监管并实时地推进动态拨备制度,以未雨绸缪地在繁荣时期积累逆周期的缓冲资本,以便于提高本国银行业的抗冲击能力,平滑繁盛时期和危机时期的金融风险。第三,要加强对本国银行业的流动性监管。
参考文献:
篇3
Key words: European debt crisis;financial supervision;fiscal reform;sustainable public finance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032-02
0引言
因美国次级债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各国政府在拯救世界经济过程中行动一致,采取了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经济状况有所回稳。但是,当全球市场渐趋乐观之际,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逐步将欧元区各国再次拉入金融泥潭,使得开始恢复的世界经济趋势再次陷入危机边缘,直接影响全球经济复苏时间,可能导致长时期衰退和二次经济探底。至此,希腊已非本次危机主角,整个欧盟乃至世界都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
1欧洲债务危机的起因
首先,金融救市政策中过度举债。过去近两年间,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大量举债拯救银行业、刺激经济,动辄上千亿美元的救助计划进一步加剧了国家财政赤字,经济复苏伴随而来的却是巨大的债务危机。由表1可以观察出,各国财政赤字过高和债务严重超标直接引发了本次债务危机。其次,欧元区体制上存在严重缺陷。许多欧元区成员国自从加入欧盟起,其赤字和债务就一直超过规定上限。这些欧元区国家在实行高社会福利过程中,国家税收不能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造成财政赤字庞大。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更是不得不想尽办法通过扩大开支以刺激经济增长,在财政收入无法支撑所需开支情况下只能大量借债,从而进一步推高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第三,宽松财税政策和监管乏力。譬如,作为欧元区国家,希腊为了守住3%的关口,曾将巨额的军事开支及数十亿的医疗债务排除在资产负债表之外。欧盟统计局专家在重新计算这些数据后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事实上,希腊每年的预算赤字远远超过了GDP的3%,进一步反映危机期间国家财税政策异常宽松及财政部门监管不严。第四,人口结构老龄化。欧洲诸国完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时间比较早,出生率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从上世纪末开始,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人口结构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的进程中,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国家产业竞争力显著削弱,长期富裕的生活环境所养成的高福利、高消费习惯无法自动作出调整,加之某些政治家为了选票必然通过政府举债支出来维持高生活水平与社会福利,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政府债务高居不下[1]。
2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
2.1 欧洲债务危机的整体影响首先,欧洲债务危机使国际金融市场受到剧烈冲击。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股票指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投资者对于欧洲债务危机以及欧盟经济前景表示担忧,投资信心受挫。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到2010年底,全球政府负债额将高达37万亿美元,2011年将突破45万亿美元。发达国家如果不能充分改善金融业及个人家庭资产负债状况,债务恶化问题将影响进一步影响全球金融系统并扩大波及面,可能导致全球金融危机新阶段的开始[2]。其次,欧洲债务危机可能导致欧元崩溃。欧元的致命弱点是欧元区只统一了货币,却没有统一的财政。因为没有统一的财政作后盾,每当出现危机就难以招架[3]。正因为欧元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使市场对欧元货币区是否能够应对此次债务危机存在担忧,担心债务危机会导致欧元的崩溃,使债务危机演变为欧元货币危机。当市场看不到欧洲债务危机被平息的曙光时,欧元就会不断受到抛售,汇价不断下跌,面临崩溃的危险。第三,欧洲债务危机干扰了经济复苏步伐,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加大。尽管早期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0年5月10日达成总额达7500亿欧元的“稳定机制”一揽子救助方案,力保欧元稳定,但是联合救助只是治标不治本,危机各国仍然面临紧缩财政、削减赤字、调整结构的痛苦和艰巨任务,前景堪忧。财政紧缩政策将导致社会公众不满,失业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经济复苏受到制约。第四,金融刺激政策退出或受影响。希腊等国暴露出的债务危机,折射了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一种困境,即如何处理退出刺激措施与经济复苏的关系,处理不当会带来经济再次衰退风险,但另一方面如果迟迟不收手控制财政开支,再次面对危机所能起到的效用恐怕一时间很难奏效。
2.2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第一,给出口带来压力。总体来说,中国持有的希腊国债和金融机构资产相当有限,这意味着即便是希腊最终陷入债务违约,对中国的直接影响也很有限。当然,如果希腊债务危机不能得到有效遏制,进而波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其他欧元区国家,那么中国面临的风险敞口将会扩大。此外,欧盟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一旦复苏势头脆弱的欧盟经济再度被这场债务危机拖入困境,中国出口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4]。第二,可能延缓人民币升值。欧元危机对中国外贸构成压力,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时机有此可能推迟。巴克莱资本认为,因欧洲债务危机和全球市场疲软,人民币近期升值的可能性已经明显降低。由此,人民币一次性大规模的升值不太可能,贸易顺差减小将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第三,外汇储备缩水。有专业人士指出,中国外汇储备在欧洲近期的投资收益为零甚至负数,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外汇储备因为债务问题国家过度发行货币和该货币购买力下降而缩水。按照渣打银行的计算,中国外汇资产中欧元比重为25%,仅汇率变动就已经损失了350亿美元。第四,资本市场产生震荡。受投资者对债务危机忧虑增强影响,短期内国内资本市场受冲击明显。有关学者认为,中国现行的是条件不成熟就不开放资本账户的措施,相关部门也在进一步加强观测和预警,并采用对冲等手段保证中国经济不受大的冲击,资本市场发展能够稳步、健康、持续[5]。
3欧洲债务危机的启示
3.1 对世界各国的启示第一,有学者认为,欧盟应当从债务危机中汲取教训,从危机预防和管理两方面入手防止类似危机重演。本次危机使我们看到欧元区国家缺乏协调处理机构和危机救助机制,在出台希腊救助计划过程中表现出种种分歧和矛盾,都不愿意为其他国家背负债务负担,严重暴露出危机处理能力不足[6]。至此,欧盟已经开始行动,主要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和欧盟官员组成的专门小组就加强欧盟内部经济治理提出了四个主要目标,即强化财政纪律、消除成员国竞争力差距、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建立一套长期的危机应对机制。第二,加速金融监管政策改革进程,改善国际信用评级。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信用评级机构发挥着确定金融产品投资风险的职能,所提供的评级结论影响着投资者信心,对金融市场投资决策有重要影响力。国际评级机构对发达国家的信用评级普遍高估,忽视了希腊等国长期存在的债务问题。伴随着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国际社会开始呼吁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消除评级机构所作评估给金融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欧盟个成员国内部就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已达成初步协议,实行评级机构统一登记注册制度,提高评估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第三,促进内需,扩大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实现全球经济平衡增长。2010年6月召开的G20峰会日程大纲声明中表示,全球金融市场出现的动荡提醒我们,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国际合作对促进全球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第四,实行可持续公共财政,加强银行资本储备。各国家应竭尽全力将公共财政推向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制定可靠的、有利于恢复市场信心、抑制通胀预期和稳定利率的具体措施,实现公共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进而有助于增加投资者信心,保持经济持续强劲增长。G20峰会日程大纲声明中也表示,G20成员国必须采取可靠且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发展措施,以增强国家财政的可持续性,巩固财政措施,采取进一步的适用于各自独特的经济环境经济刺激方案。同时,要加强银行资本储备,制定足够严格的资本流动性规则,防止金融机构过度参与有风险的金融投资活动,从而加强金融机构抵御未来金融系统风险的能力。
3.2 对中国的启示第一,重视债务问题,严防债务危机发生。2009年中国政府财政赤字占GDP比低于3%,总债务占GDP比低于20%,远低于国际警戒线的60%,安全性明显优于发达国家。虽然中国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比一直处在国际警戒线之下,但仍应时刻关注整体债务状况,促进财政改革进程,科学、系统、及时的对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7]。第二,推进财政改革,关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2009年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大致在7.8万亿元,约占GDP的23%。长期以来,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市场等问题使得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需要依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在本轮扩大内需、加大公共投资、刺激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吸纳银行信贷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这同欧元区贫穷国家在危机期间通过财政赤字拉动经济如出一辙。因此,中央政府应根据地方政府、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适时推出相应政策来解决此问题。一方面,增加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在税收财政收入稳健的沿海地区发行政府债券,适应投资需求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应加大对所有形式政府借款的风险控制,限制借款总额在地方政府经常性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以及禁止直接从地方国有企业借款等,从而保证地方经济发展不滑坡,财政改革顺利实行,政府债务逐步降低[8]。第三,保证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随着欧洲债务危机不断恶化,欧洲银行业短期融资风险再度扩大,各国削减赤字和经济疲弱增长必将带来的信贷质量进一步恶化。借鉴欧洲银行业危机,我国政府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建立一整套全面危机应对体制防范可能的金融风险,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和优化税收制度,不断完善和深化银行业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国债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建立金融预警系统,采取相关措施逐步消化长期积累的潜在财政风险,从而保障银行业健康、稳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郎咸平.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5-1:41-50.
[2]IMF.全球金融稳定报告[R].IMF,2010-1.
[3]光亚.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和成员国相对独立财政政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EB/OL]. 2010-04-10,中国经济论文:
[4]尚军.欧洲债务危机影响几何:对中国直接影响有限[EB/OL]. 2010-5-10,新华网: .cn
[5]刘士鹏.债务不会引爆全球危机 中国外汇储备将缩水[N/OL]. 2010-1-10,搜狐网:
篇4
2008年9月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欧洲、尤其是对欧元区国家造成了巨大冲击。在单一货币体系下,为应对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各经济体纷纷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导致欧元区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日益突出。2009年10月,希腊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希腊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过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降低了希腊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爆发。此后,西班牙、葡萄牙、爱尔兰和意大利等国(简称PIIGS)的财政状况也相继恶化,尤其是希腊和意大利,其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始终在高位运行,使债务危机在欧洲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大。
资料来源:http:///europedebt/
截至2010年底,中国中央政府公开宣布的债务总额与GDP之比为17%,与上述各国相比可谓微不足道。与此同时,标普及穆迪均上调了中国的评级,其理由为:中国政府负债规模适中、外部资产规模庞大、经济前景乐观。然而,中国政府的真实债务情况确是如此吗?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地方及地区政府纷纷大举兴建基础设施,并因此积欠了巨额债务。经济研究公司龙洲经讯(GaveKalDragonomics)称,2011年年底,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相当于GDP的约37%,如果再将中国政府其他一系列显性与隐性的债务——如铁道部所欠债务、代表国家放贷的所谓政策性银行债券,以及国有银行体系中的不良债务等全部囊括进来,中国实际的债务占GDP比例可能高达90%。惠誉评级据此做出较为保守的估计: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政府负债总额约为GDP的48%。
由此,在真实债务占GDP比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探讨欧洲债务危机的产生根源、演变路径,及其对本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影响,都将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为此,本文以欧洲债务危机为核心,通过对德国政府财政支出、借款与政府债务之间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探讨政府债务管理理念及模式对债务危机产生影响的程度及作用方式,总结其经验教训,这对于增强我国对债务危机的认识,采取针对性措施规避和降低债务危机爆发风险,防范和减轻欧债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维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早在1999年欧元刚刚诞生之季,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曾预言,欧元将无法安然度过第一次经济危机,欧元区有可能在10年后解体,因为缺乏统一的货币政策将从根本上制约欧元区的长期发展与生存。现在看来,弗里德曼对欧元区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
欧元创始人之一奥特马尔·伊辛(Otmar Issing)也指出:欧元的设计宗旨是成为一个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在尚未建立一个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创立货币联盟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Bayoumi和Eichengreen(1992)根据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采用结构式VAR方法评估欧洲国家之间经济冲击的相关性,发现欧元区“核心国家”,即最早发起和推动欧元区建立的德法之间的经济冲击对称性明显高于“国家”。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欧洲研究中心教授Kevin Featherstone(2010)指出,欧盟现在一团混乱,虽然希腊难脱其咎,但是欧盟在1992年就开始在欧元区采纳单一货币,而欧盟本身也同意针对财政政策相互协作以应对危机。可是与此同时,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权力来监管和控制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以及一个相应的危机预警和应对体系。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欧盟内部的体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均衡的,设计的太过简单。
篇5
第三,决策迟缓是导致金融危机传导和蔓延的主观因素。危机爆发后,由于美国财政、央行和监管当局没有得到及时授权,降低了危机救助的有效性。一个重要的例证是,像雷曼这样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发生危机后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一般而言,对于存款类机构,监管当局或者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对它的救助是有法可依的。但对雷曼这样的非存款类机构,美国当局在救助的决策过程中产生了较大分歧,雷曼最终申请破产,造成市场的剧烈动荡,引起危机大规模蔓延。还有一个例子就是英国的北岩银行,由于监管当局和最后贷款人的信息不对称,对这一银行的整顿救助过程缓慢迟钝,使危机向其他金融机构传导,最终导致了更严重的问题和更大的损失。
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再度恶化的“加速器”。在危机救助中,大量的债务从金融市场和私人部门转移到政府和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引发了债务危机。为解救危机,主要危机国家的财政提供了对金融机构的注资和援助资金,中央银行也提供了巨额的流动性资金。因此,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财政赤字的大幅攀升,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快速上升。当这一比重过高时,市场对这些国家的债务偿还能力产生怀疑,必然引起相关国债的价格下跌,而价格的大幅下降,进一步造成政府偿债能力下降,融资更为艰难,债务的还本付息更不可持续,债务危机由此形成。在一定的条件下,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为了救市,政府和中央银行承担了大量的债务,帮助一些机构渡过了难关,稳定了市场。但是,如果政府承担大量债务导致了债务危机的话,实际上有可能诱发新一轮的金融市场动荡。背后的逻辑是:持有国债的主要机构是商业银行,如果国债价格大幅下跌,它的资产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导致资本充足率下降,流动性出现问题。前不久的希腊债务危机的发生,就是最好的例证。
可以说,上述原因导致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和传导,并最终拖累了实体经济,在政府救助过程中又产生了债务危机,既有历次金融危机的共同特点,又反映出了当前世界经济的结构性矛盾。
篇6
2007年的金融危机,众多国家陷入严重困境。继西方大型金融机构落难之后,风暴矛头直指欧亚小国,货币贬值,股价下跌,银行倒闭等等。从此,一个新的名词开始进入全球视野:国家破产。冰岛金融业“连累”冰岛成为第一个 “国家破产”的代名词。但是,金融海啸并未就此打住。时隔1年,迪拜又现债务危机。从冰岛到迪拜,一再出现的债务危机表明,一国的经济能够迅速从经济复苏的进程之中再次跌入困境。
所谓债务危机,具体是指一国政府失信、不能及时履行对外债务偿付义务的风险。本文通过分析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提出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一、债务危机爆发起因
(一)基本原因――大量对外举债
冰岛由于其地理位置、气候和资源的特殊性等因素,其支柱产业为渔业。几十年来产值一直较为稳定,维持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2.4%左右。渔业产品出口更是其主要外汇来源。但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靠资源拉动的经济增长过于缓慢,需要大力发展金融业,社会经济资源也开始向扶植金融产业方向倾斜,开始以高利率与低管制的开放金融环境,吸引海外资金。
与此同时,冰岛的银行也效法其他国际投资银行,在国际资金市场大量借入低利短债,投资高获利长期资产,次级按揭资产便是其中一种。冰岛的银行过分借贷,财务杠杆因此达到了惊人的幅度,总外债规模竟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12倍,外债总额高达1000亿欧元,但是冰岛央行的流动资产却只有40亿欧元。央行是一个由政府组建的机构,负责控制国家货币供给、信贷条件,监管金融体系,在各国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央行的过度举债,流动资产比例过小,是债务危机爆发的基本原因。
(二)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模式隐含的致命弊端
2005年,冰岛金融业对国内总产值的贡献已经与渔业相等。近两年,冰岛金融业发展迅速,已处于经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渔业等传统实体产业却相对萎缩。官方数据表明,冰岛200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3.7亿美元,而其几大主要银行的资产规模却高达1280亿美元。冰岛金融业的过度扩张,以致其虚拟经济规模超过了实体经济,经济结构呈现出倒金字塔形。
此外,冰岛银行业构成了该国股票交易市场的主要部分,其中80%的股份由外国投资者持有。一般来说,虚拟经济中资本脱离实体资本进行独立的增值时,其定价完全基于对未来的预期,波动性较大,因而风险度也高。在经济繁荣期,虚拟资本会成倍增值,但是遇到衰退则可能成倍贬值,甚至会加速经济的衰退。
由于虚拟经济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国际性,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部分资产都是虚拟资产,其经济命脉就会掌握在全球金融投资者手中,从而变相失去了一部分金融自。此次金融危机,冰岛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后盾,只能以让渡更多金融为代价,寻求IMF等的援助。
(三)导火索――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冰岛的金融行业与国外开展信贷交易,其他行业企业在欧洲掀起的并购热潮也与金融业发展相辅相成。不过,随着全球信贷危机来临,金融危机的全球连锁反应使冰岛为经济异常发展付出代价。冰岛政府面对危机把第三大银行Glitnir收归国有后,又接手了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这无疑给各国都上了一课,冰岛政府之前的冒进会给整个国家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连锁反应――全球感冒
单个较小国家的信用危机,可通过IMF或其他大国的援助渡过难关。而一旦全球普遍存在信用风险,则就意味着全球性惜贷现象再现。
全球著名的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发表报告指出,全球共有6个国家在今年头三个季度里不能按时偿还到期的债务,处于“破产”状态,从而使全球无力偿还债务的国家总数达到了28个。新增加的6个国家是阿根廷、加蓬、印尼等,总共欠债达1330亿美元,几乎要比去年同期的740亿美元翻了一番。此次债务不履行率的报告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会之前公布的。
对于整个世界经济又一重创的是迪拜帝国的经济泡沫破灭。这些惨烈的教训无疑带给了我们一些警示意义:从本国国情出发,建立合适的国家发展模式并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三、给中国带来的启示
(一)建立合适的发展模式
一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该国实现经济发展的基础。要保持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增长必须国家保持警惕,建立合适中国初级阶段国情的发展模式,不可过于冒进,并且要及时地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具体来说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我国在经济改革和建设中处于摸索阶段,应当有选择的借鉴国外成型的经济理论和模式,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建立本土化的策略,制定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切忌全盘照搬。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经济多元化。通过发展多元化经济使我国在经济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上有比较优势,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控制举债数量
篇7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兴起与演进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兴起
欧洲债务危机是由债务国家信用评级被调低引起的。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实际上并不源于希腊问题,但其全面暴发却是自希腊问题开始。受到2007年美国次债危机和2008年冰岛危机的冲击,欧洲的债务问题逐渐显现,已经临近暴发的边缘。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演进
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A、是由冰岛问题引发的外向型债务危机。B、是中东欧债务问题引发的外来型债务危机。C、即由希腊引发,蔓延西班牙等国家的传统型债务危机。
二、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
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欧洲的金融行业受到冲击,包括实体经济在内的众多国民经济部门也遭受了沉重打击。受此影响,欧盟地区各国纷纷出台国内救助计划,使欧元区国家普遍出现了财政赤字不断扩大的状况。
(二)欧元区的经济稳定性欠佳
欧元区的许多国家从当初的生产性大国逐步向非生产性的第三产业大国转变,工农业等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降低。这种转变本身使整个国家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降低、产值增加、成本下降,但其也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三产业伸缩性和居民消费需求弹性较大,易受外界影响,经济发展欠缺稳定性。
(三)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二战后欧洲各国进入衰退期,政府却普遍采取了提高居民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措施,这些高福利措施包括:一是不断提高国内工资水平。二是不断改善国内的社会保障水平,为居民提供较高的福利待遇。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但却从根本上拖垮了国家财政。
(四)单一货币制度的缺陷
欧元区的建立是以生产资料在整个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基础和条件的,这一理论又称为最优货币区。目前的欧盟各成员国之间还不能充分实现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条件,这就限制了统一货币的优势发挥,使得欧元区的货币体系存在缺陷。
(五)政府救助措施的失当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欧洲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以宽松的政策来抵御危机的影响。然而这些政策却使得原本就处于财政弱平衡状态的许多欧洲国家,无法通过财政政策来抵销其过度举债导致的债务问题。
三、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分析
(一)对欧元的影响
欧洲债务危机虽然自希腊债务问题开始暴发,但其影响范围已经逐渐扩展到全球,这与欧元作为最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以及欧盟国家拥有最重要的全球证券市场密切相关,应该说欧洲的债务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对全球金融市场以及经济市场的影响
欧洲债务危机的暴发已经造成了全球金融市场的重挫,对全球经济的复苏也将带来不可预测的潜在威胁。自危机暴发后,全球股市不断下跌,汇率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在此次危机中,潜在风险最大的应当主要是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
(三)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欧元区国家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其经济总量与贡献对全球都有巨大影响,但影响的国家和行业却相对有限。首先对于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欧元区之外的发达国家来看,其国内实体经济受此次危机的影响可能不大。其次对于中国等对欧洲出口贸易依存度较高的国家来说,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可能较为严重。
四、欧洲债务危机的处置对策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救助措施
欧洲债务危机的演变,已经不仅仅是危机国家凭借自己的力量足以解决的问题了。依靠包括欧洲其他国家、欧盟及世界主要金融力量的救助,已经成为遏制金融危机进一步发展的根本措施。
首先从欧洲具有救助能力的国家来看。德国作为前景乐观的欧洲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从目前的形势看,为了维持良好的区域环境,德国等国家如果能联手提出具体的救助计划,必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次从欧洲及世界的主要金融力量来看,由于债务危机对世界金融业再次造成了严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金融机构也必将联合起来共同救助,以避免全球金融危机的再次暴发。
(二)欧洲国家的财政治理
除了依靠外部救援,欧洲受到债务危机冲击的国家也必将开展广泛而深刻的内部财政制度改革,以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的根源。措施可能包括:
一是大幅削减财政支出,将财政赤字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证其公共债务的可持续性。
二是包括PIIGS五国在内的欧元区国家将进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是进一步强化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使得生产要素在欧元区内能够充分的自由流动,实现最优配置,发挥统一货币的优势,并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管机制和危机应对机制,避免统一货币政策的时滞性。
篇8
迪拜是7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面积第二大的酋长国,位于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湾的咽喉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上世纪60年代末,石油的勘探开启了迪拜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石油财富的积累自拜得以在20世纪70-80年代大力开展基础建设。但由于石油储量并不丰富,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迪拜开始致力于多样化发展。凭借其开放的经济政策、良好的地理位置,经过短短30年的发展,迪拜已经成为中东和非洲地区的交通中心、信息中心、展览中心和商品分拨中心。与此同时,迪拜还将出口所获得的石油美元存在国外进行房地产和证券投资。对冲基金、衍生产品市场等为石油美元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其财富基金积极参与跨国投资,曾获得丰厚的收益。 迪拜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政府在1998年开始推出的房地产振兴计划。政府的刺激计划使得迪拜房价从2004年至今翻了4倍。通过投资房产和基础建设,迪拜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资,推动了旅游业、高端房地产业、金融业的发 展,也推动了迪拜经济的二次繁荣。
二、迪拜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剖析
1、政府政策导向性失误导致房地 产市场泡沫严重 由于迪拜的石油资源开采到2010后即告枯竭,迪拜当局意识到仅仅依靠有限的石油资源难以继续经济增长,因此,迪拜政府迅速进行了经济结构的调整,采取多元化的经济发展策略。迪拜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把自由贸易区与旅游业相结合。作为自由贸易免税区,它吸引了无数人来迪拜投资和消费。自2001年起,迪拜政府旗下的国有企业也开始在世界各地开展大型项目建设,涉及领域包括房地产开发、港口贸易等等。同时,迪拜政府还在国内大力推行发展房地产的经济政策,使得迪拜在短时间内成为拥有世界地标最多的国家。正是因为政府的政策导向性作用,迪拜的国有企业纷纷投资房地产业。在过去四年多的时间里,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休闲和金融枢纽为目标,推动了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在此过程中,迪拜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债务不断增加,债务总量达到了近800亿美元。 这种急于求成的赶超心理、追求经济的超常规发展,造成迪拜政府政策导向出现失误。受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迪拜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房地产业、过分依赖于房地产市场房价地价的炒作,引起国际热钱大量涌入,导致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而最终破灭。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构失衡 根据调查显示,迪拜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以虚拟经济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造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衡。2001年以来,地产业年均发展速度达到了37.4%;2003年起,迪拜旅游业的收入已经超越了石油收入,占到GDP的10%以上。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代表实体经济的石油产业只占迪拜GDP的6%而代表虚拟经济的地产业则占20%。 为了进一步刺激经济繁荣,迪拜政府自2002年起允许外国人持有房地产。同时,迪拜以建设中东地区物流、奢侈旅游和中东金融枢纽为目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积极推进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 虽然虚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迪拜房地产的投机需求,但也为迪拜的债务危机埋下了不可避免的隐患。迪拜石油资源并不丰富,它无法像其他海湾地区的国家那样,通过出口石油来得到持续固定的收益。这个很小的经济体,却借用了大量资金来支撑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其负债规模与经济规模的比例之大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尽管银行通过信贷扩张、增加流动性来缓解借款者的压力,但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损害,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迪拜在过去数年里所依赖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它无法保证迪拜从这种发展模式中获得足够且持久的利润。因此,迪拜的发展模式从一开始就注定难以维系,而且必然崩溃。
3、过分依赖外资难以抵御外部冲击 迪拜以虚拟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大大降低了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加之迪拜国内基础货币储蓄并不多,为了大力发展房地产和旅游业,只能依赖外部贷款。在国际经济环境大好时,国际投资者看好迪拜,于是大量热钱纷纷涌入。目前该国债务总量为800亿美元,大大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其中,政府或政府担保的外债236亿美元,占其GDP的30%左右。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投资者信心下降,国际投资大幅减少,力口上全球信贷紧缩政策,导致迪拜资本流入急剧萎缩。根据国际金融协会的统计,2008年由于商业银行收紧信贷,大量资本流出阿联酋,导致其资本账户出现550亿美元的赤字。同时,由于迪拜货币迪拉姆与美元实行固定汇率,美元贬值预期的增强进一步加剧了迪拜的资本外逃,资金链严重断裂。为了偿还到期债务,迪拜政府不得不多次增发债券。这种政府过度举债的风险极有可能引发财政危机,影响社会稳定,更无法支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显然,迪拜危机爆发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旁地产的过度膨胀,但其本质原因是迪拜的发展模式出现问题。
三、迪拜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合理调整产业结构,抑制房地产泡沫 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2009年到现在,经济复苏的特征是包括股市、楼市这类虚拟经济先于实体经济复苏,而且房地产可以说是非理性的复苏,而在庞大的刺激经济计划中,对房地产的投资更为惊人。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9年第二季度)》显示,2009年上半年7.4万亿元天最信贷的具体流向为: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6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占全部中长期贷款51.6%。在房地产救中国的论调下,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翰匝来了自己最火爆的一年,二手房交易量是过去三年的总和,各地房价大幅飙升,差不多都创了历史新高。房地产业毫无疑问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是地方财政对于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太高,单纯依赖卖地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无法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一旦土地使用资源匮乏,城市的发展将会陷入动力不足的局面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甚至社会危机。
篇9
一、希腊债务危机爆发的背景
自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普遍采取了货币与财政双宽松的刺激政策。这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抑制了全球经济的下滑;但与此同时,由于大规模举债,各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大大提高,特别是欧洲一些因人口结构等因素本来就债台高筑的国家更是雪上加霜。欧洲债务危机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必然地爆发了。希腊便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2011年10月,希腊政府试图通过“公投”来解决因处理债务危机而导致的财政紧缩。因为紧缩的财政政策这意味着公共服务的严重削减、更高的税收、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提高,甚至实际收入的下降。习惯了高福利的希腊民众怨声载道,街头抗议此起彼伏。
二、从劳动价值论看希腊债务危机的成因
希腊爆发债务危机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洪水,在其背后既有着冰川融化似的主要来源,又有着许多涓涓细流的推波助澜。用劳动价值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观察、分析此次欧债危机,就不难发现其深层次的原因。欧盟国家脱离实体的经济政策衍生出养懒汉的高福利政策,使得国民不愿意劳动乃至不懂得如何劳动。包括希腊在内的大量欧盟成员国因缺乏对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重视, 把经济增长的落脚点放在房地产开发、金融领域的扩张等容易形成泡沫的领域。结果是一个没有实体经济支持的国家必然造成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与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具体说来包含以下几点。
1.虚拟经济在国家经济中比重过大
希腊是典型的过度依赖周期性较强的产业,导致国民经济在危机面前显得脆弱异常。希腊经济增长主要靠旅游业、造船业、文化业和农业,因此“国际金融海啸”的袭来使希腊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忽视了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长期背离实体经济的模式最终导致经济的崩溃。
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导致的财富两级分化衍生出畸形收入分配制度缓解矛盾。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就决定了财富必然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而为了缓解社会矛盾,二战之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以高福利为特色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但是,畸形的收入分配制度积累了大量危机隐患。一是工资水平,欧洲各国以“高工资”著称,就连希腊这样一个在欧洲较为贫穷的国家,社会工资水平一直在高速增长。二是社会福利,欧盟各国建立了从摇篮到坟墓等各类福利制度,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希腊人有着世界上最昂贵的养老金体系。高昂的社会福利使得人们不愿意工作,失业人口的增加也限制了政府的税收收入的增加,造成多年的入不敷出。财政收入的勉强维持与工资福利持续攀升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3.欧盟有统一的货币却无统一的财政。
欧盟的成立使欧洲多国似乎进入了大一统的时代,然而仅仅是货币的统一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对欧元区各国来讲,单一货币制度有着降低成本、增加贸易便利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但是它的先天缺陷对于危机应对却更加被动。
首先,欧元区各国在充分享受统一货币低成本的同时,也让渡甚至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权,因为欧元区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不论穷国富国,财政状况和进出口形势如何,都将实施“一刀切”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秉承“盯住通货膨胀”的单一货币政策,崇尚“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使得希腊享受到近十年的低廉借贷成本,维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但同时也掩盖了其生产率低但劳动成本高等结构性问题。其次,在单一货币制度和欧洲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一国债务危机往往会通过传染效应向其他国家扩散,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必然通过对本国有利的财政政策却不会顾及其他。欧洲中央银行在危机前面显得形同虚设,不能对成员国进行救助。
4.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国际市场投机行为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金融危机期间,市场投机行为打着创新的旗号,通过金融衍生品等渠道来谋取利益。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由于不符合《马斯特里赫条约》,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便为希腊政府设计出一种“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从而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而高盛集团也因此收到希腊高达3亿欧元的佣金。不过高盛集团为防止自己的投资落空,便向德国一家银行购买了20年的10亿欧元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以便在债务出现支付问题时由承保方补足亏空。随着货币掉期交易到期,希腊的债务问题便暴露出来,欧元紧跟下跌、希腊评级降低、融资能力下降、成本剧增,对希腊支付能力承保的CDS价值翻番上涨,高盛集团从中再次牟利。由此看出,国际市场投机行为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建立之初也学习了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过时的言论也曾经从某些学者的口中说出。但是欧债危机如同一记警钟敲响在我们的改革路上。我们应当理性地看待欧洲债务危机的给我国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1.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欧盟的出口市场的萎缩。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占到总出口量的20%,其地位比美国市场还大。自2009年12月以来,人民币对欧元的实际汇率已升值了15%以上。中国出口商的利润在10%左右,就意味着出口商如果不能成功涨价,利润将大幅下降;但如果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涨价,中国商品又会在欧盟遇到困境。出口的影响会传导回国内至实体经济或及金融市场。
2.欧债危机对中国有利的一面。
中欧双边投资的增长前景仍可期待。欧盟是中国吸收外资的第四大来源地和中国最大的技术引进来源地。从最新的情况看,中欧双边投资并没有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不利影响。另外,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向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示好,希望借助中国资金提振其疲软的经济。预计将有更多的中资企业以此为契机,通过参与项目、并购等形式进军欧洲市场。
自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对欧洲经济和欧元的前景充满了担忧,对欧洲的投资信心也处于低谷中。但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欧洲的债务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欧元制度也会得到保持和巩固。因此,在与自身长期战略相契合的前提下,在全球对欧洲普遍持悲观和质疑态度的时候进入当地市场,相当于“雪中送炭”,更易得到对方监管当局的欢迎和支持,从而加快监管审批流程。
3.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启示。
(1)在出口方面,未来的欧盟出口市场的持续萎缩。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这是中国逐步转型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出口产品应当逐步转向低资源消耗、高智力消耗的方向。
中国一直在追求转变增长方式,走精细化发展的道路。因此,在中国的初级物质生产水平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必须停止资源消耗性的生产,生产过剩的情况也略有显现。而近年来转变增长方式却一直缓慢,欧债危机却加速了这个转变过程。欧债危机不仅是欧洲的危,也是中国的机。目前国内种种中小企业危机,是转变过程必然要发生的。
(2)引以为戒,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要全面审视债务问题。
这其中就需要重视地方债务问题,据统计,截止2011年6月,地方债务已达7.66万亿元,远远超过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而接下来的3年期间,大量地方债将进入还款期,城投债风险会在未来两三年集中爆发,而今后两年内地方债务的积累仍然会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因此,为防止出现违约风险,对一些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的临时性债务风险要高度重视,确保债务安全,促进宏观经济的平稳进行。
(3)欧元危机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启示。
由于缺乏与统一的货币政策配套的财政政策,造成了欧元体系的失衡。因此,人民币国际化需要进一步完善货币财政政策的制度建设。同时,利用此次契机,加大国际的人民币使用量,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良好基础。而且本次危机暴露出的欧洲体系问题,为亚洲货币合作提供了借鉴。亚洲危机以来,在亚洲成立共同区乃至“亚元”的呼声高涨。但是从希腊加入欧盟的教训来看,只有成员国在要素自由流动、经济趋同等情况下,加入共同货币区才会带来福利增进,条件不成熟却勉强加入可能得不偿失。所以,亚洲设立货币共同区的条件还未到来。
总而言之,此次欧债危机的本质是经济发展脱离价值基础而造成的。为了维持“繁荣”的假象扩张虚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可以带来利润,但没有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就不能够创造出价值。我们应当引以为鉴,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上选择适合的方式是值得不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刘晓玉:从金融危机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J],群文天地,2010(20).
【3】张尚斌:希腊债务危机——美国未来十年的榜样[N],证券市场周刊,2009,(12).
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072-02
1 文献综述
瑞典学者爱斯平・安德森将西方福利社会划分为3个类别:自由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福利制度,以美国为代表;体现社会合作和互助的福利经济制度,以西欧国家为代表;民主社会主义式的福利制度,以北欧模式为代表。本文将侧重于分析北欧福利模式。
国内学者对北欧福利模式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北欧模式利弊分析,如王翔分析了北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和效果,提出其面临的问题,包括高失业率、劳动力不足等;
(2)北欧模式个例分析,如高振立,通过分析瑞典的福利制度,来解释北欧模式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以及公共资助这三者之间存在的交叉的模糊地带;
(3)北欧模式比较分析,蔡宇宏以瑞典和美国为例,比较分析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和自由主义的福利。
希腊债务危机的发生引发了关于北欧福利模式困境的思考。北欧福利模式在基本体系、基本原则、福利基金筹集方式和主体等方面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发展中国家福利制度有较多的相通之处,对中国福利制度设计有深刻的借鉴意义。目前国内关于北欧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也缺乏结合当今世界形势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面临经济转型的挑战,亟需改善福利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北欧福利模式的经验及教训,对当前中国福利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希腊债务危机中的福利困境
2.1 希腊债务危机简述
希腊债务危机发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2008年10月,希腊政府承诺提供至多280亿欧元资金帮助银行部门度过金融危机,并表示该援救计划不会对财政赤字产生影响。结果却是希腊政府赤字迅速上升,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从2008年的7.7%增至12.7%,而债务余额的GDP占比则从99%上升至113.4%。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评级,引发了希腊股市大跌。
2.2 债务危机引发的高福利困境
事实上,希腊的政府赤字问题由来已久,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在于,政府为维持高福利政策的巨额支出。据估计,希腊现有养老金制度将使其资金缺口在十年内累积达4000亿欧元,相当于希腊国民生产总值的2倍。为应对债务危机,减少财政支出,必然需要进行福利制度改革。然而,希腊政府的养老金制度改革计划遭到了广大民众的反对,甚至引发了。希腊由此陷入高福利困境。
3 北欧福利模式的特征及其困境分析
3.1 北欧福利模式的特征
希腊的福利政策是典型的北欧模式,笔者认为,希腊的债务危机及高福利困境凸显了北欧福利模式两个方面的特点:福利政策的普遍受益性和财政支出在福利资金来源中的主体地位。以下我们把北欧福利模式(以瑞典、挪威的福利情况为代表)分别与西欧模式和美国自由主义模式进行对比,分析这两方面的特点。
(1)与英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对比――北欧福利模式的普遍受益性。与西欧国家的福利模式相比,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建立在普遍受益的原则之上,所有居民都被给予社会保障福利。现有居民无论是否曾被雇佣,达到一定年龄均可领取养老金,每个家庭都能得到政府提供的儿童津贴,甚至所有居民无论收入状况、社会地位及其他情况有何不同,均可得到尽可能好的医疗服务。
表1 英国、德国及北欧四国福利保障情况对比
英国德国瑞典挪威
福利内容健康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各种社会保险服务养老抚恤,健康保险,失业保险,劳动力市场政策健康医疗服务,社会服务,劳动与就业,住房,教育养老保险、医疗和健康保险、儿童津贴、失业救济与就业培训、义务教育保障
基本原则福利服务面向所有需要提供服务的社会人群福利保障的享受权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相关福利覆盖所有公民,保障公民与其家人生活注重社会福利普遍覆盖,特别强调社会福利实行社会的平等、公正和公平
(摘自:王志凯《比较福利经济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与美国自由主义模式对比――北欧模式中财政支出在福利资金来源中的主体地位。
北欧的福利模式具有国家的强制性,以政府财政为主体。在北欧各国,福利经济思想和社会保障意识具有历史性的社会基础,其福利资金的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支出。而在美国,社会福利的分配则以市场为主导,国家只起辅助作用。这点也使得北欧福利模式相比于美国的自由主义模式更为稳定,实现的福利效果更为显著。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不仅仅是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还包括国家对教育事业、科技研发的关注和支持。而美国社会福利开支大部分由私人部门支付,使福利制度的覆盖面受到较大限制。
3.2 北欧福利模式的困境分析
基于北欧福利模式的两大特征,笔者认为北欧福利模式的困境主要由以下两个问题引起:
3.2.1 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福利公共开支及福利政策的就业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北欧福利模式困境的产生关键在于社会福利的公共开支在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就业产生不同的效应,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影响。
(1)经济正常发展时期,社会福利的公共开支有利于社会服务领域的就业增加,同时也有助于提高社会有效购买力水平,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公共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使得国家的可支配资源大量进入社会福利服务领域,而进入产业发展的领域的资源相对减少。这在一个增长的经济中并不成问题,譬如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欧洲许多国家公共福利领域开支的增长,带来公共福利服务领域就业增加到社会就业数的1/3,这有助于保持一个高的社会就业水准,并提高社会有效购买力来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2)经济危机时期,社会就业可能会急剧地发生结构性变化,失业的迅速上升,直接迫使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扩大。一旦失业不能在短期内扭转,则会给社会财政带来负担,使经济发展更加受阻。不断增加的社会公共支出,仍需要增加税负来支持。这又会使得私人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同时还会因为社会福利等公共非生产性开支的扩大,而减少生产性投资并阻止消费,从而影响生产的发展。
3.2.2 福利制度改革中的问题
北欧福利模式的国家在经济危机时期,社会福利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问题突出,财政更无力支付刺激经济增长所需的资金,则失业只会愈加严重,此时必须进行福利制度改革。然而,北欧福利模式的特点使得改革阻力重重。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福利需求增长的刚性阻碍社会公共福利开支的削减。人们享受不同形式的福利服务的资格和权力一旦被确定,一般是不容易被取消的。在北欧国家,现在的主要工作阶层也会是未来的老年选民,他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一个发达的福利保障社会,这些人和当今的老年人相比,在未来会是一个更坚决要求高福利的选民群体。此外,未来老年人口在绝对数量和相对人口比例上也呈扩大和上升趋势,社会福利需求增长具有绝对的刚性,公共福利开支的削减几乎不可能实现。
(2)社会文化和传统意识的阻碍。在北欧国家,福利经济思想和社会保障意识具有历史性的社会基础。对比一下欧洲国家和美国之间就公民对于社会福利保障态度的调查表明,近60%的欧洲人持有政府应该负有责任来保证社会公民的基本收入,68%的欧洲人更赞成政府应该有义务和责任消除社会收入不平等,而美国人持有对应态度的仅仅分别是20%和27%。欧洲大众对社会福利保障的广泛支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欧洲政界对社会福利保障进行削减或控制的障碍。
4 北欧福利困境的启示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是,提高社会福利固然重要,但是要真正地发挥福利政策对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一国的福利制度在运行模式及服务规模等方面必须与该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如果盲目推行不适应本国国情的福利模式或者超出该国经济所能负担的福利政策,只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进而有损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不适应本国经济状况的福利制度将不利于该国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当经济危机在全球蔓延时,也极易发省与希腊债务类似的危机。
5 中国对北欧福利模式的借鉴
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北欧福利有许多相通之处:在基本原则上都是基于国家对全体劳动者和公民的社会责任而使其获得生活保障;都由政府作为主体;基金筹集方式基本相同。构建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在充分考虑中国特殊国情的前提下,借鉴北欧较为成熟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经验。
5.1 中国福利基本国情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的基本国情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福利保障需求不断的增加与当前福利保障供给水平滞后之间的矛盾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方面,不断增长的社会福利需求,以及中国现行社会保障的滞后,要求我们加快社会福利建设;另一方面,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又不能把社会保障的社会公平实现水平定位太高,因为超过生产力水平的社会保障只会是抑制效率的虚假公平,必然损害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因此,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在这双向制约之间确立平衡的社会公平度。
5.2 对北欧福利模式的借鉴
5.2.1 借鉴北欧国家福利经济制度的公平公正原则
北欧福利模式建立在普遍受益的基本原则之上,面对全体社会公民,而中国目前是一种补缺型的社会福利,对象是特殊群体。从北欧的实践经验来看,公平公正的福利制度使政府更加廉政效率,带来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而中国社会存在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已经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公民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由于中国社会保障的供给滞后,高福利政策引起懒惰劳动力的问题在目前仍不会出现。因而,在中国社会保障建设中,必须设计一种体现公平和公正的社会制度,这既是确保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规则,也是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要机制。
5.2.2 合理调配公共开支,谨防财政危机
北欧福利模式是以政府财政为福利开支的主导力量,这一点与中国的社会保障有相通之处。希腊的债务危机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福利开支引起的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虽然中国目前的债务相对较安全,且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不会出现像希腊那样的债务危机,但是在构建更为公正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进程中,必然加重公共开支负担,加之近期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规模的扩张,不对称地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风险,因此必须调控好赤字范围,谨防债务危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王翔.北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观察与思考[J].财经论丛,2003,(6).
篇11
福利制度是国家以税收的形式把一部分国民收入集中起来, 而后用于社会上收入不高的居民,以部分改善他们在初次分配中收入过低状况的一种制度。[1]高福利是许多欧洲国家的分配方式,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一)高福利制度的起源。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高福利制度是在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后才形成的。
在西方国家,早期的社会福利在内容和标准方面与慈善事业相当,带有社会救质。提供者首先多为教会或教区,社会福利主要是以“专为社会弱者服务”的面目出现,对于无依靠的老人、残疾者以及孤儿等提供援助,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日趋恶化的贫困问题。[2] 在观念方面,他们将贫困与“懒惰”、“放纵”联系在一起。
十九世纪末,西方国家生产力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国内制度、国家功能日趋完善,为发展社会福利做了准备、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西方国家国内贫困问题扩大,这也是西方国家进一步发展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政府把慈善性的救助转变为经常性的社会福利项目,且逐步将其视为政府职能之一。同时,人们的观念也有所转变,逐渐认识到,贫困不一定就是因为“懒惰”和“放纵,而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只要社会制度不完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陷入贫困而需要救济。在此影响下,社会福利制度发生了改变,不再是专为社会弱者服务,而逐渐成为具有稳定性的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人们现在所说的欧洲高福利制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立起来的。战争结束后,饱经战乱的欧洲各国纷纷开始休养生息,发展经济。至上世纪70年代初,欧洲经济已基本恢复元气,进入经济高增长时期,同时,各国大幅降低军费支出,从而有了更多资金来发展国家的福利,建起了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使福利能覆盖到大多数人,甚至是社会全体成员,利用高额税收为全民建立了被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二)高福利制度的利弊。欧洲高福利制度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人民羡慕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处于不发达国家的人们来说更是如此。曾有人戏言“谁要是在上个世纪末的时候出生在欧洲,就相当于中了头等彩票”,可见高福利制度在人们心目中有多好。欧洲高福利制度不单单对个人有利,对于国家这个层面来说,它也起了极大的积极作用。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一,降低了战争带来的损失。二,缩小了贫富差距,有助于人民团结、社会稳定。三,辅助调节经济。四,有助于公民实现自我等方面。
不可否认, 高福利制度在经济和发展的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产生了某些长远的负面影响。例如,对于个人来说,由于国家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一些人宁愿靠着国家的福利生活也不愿出去工作;从更广范围来看,高福利制度引发的“福利养懒汉”弊端,使一些人对此制度产生了信任危机,出现了公平与效益失衡的现象,使社会中隐含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二、高福利制度对欧债危机的影响
(一)欧债危机的历程。2009 年10 月20 日,希腊政府突然宣布,其2009 年的财政赤字占GDP 的12.7%,公共债务占GDP 的比例为113%。远远超过了《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规定的3%和60%的上限。[3]
2009 年12 月希腊发售20亿欧元国债,同月全球三大信用评级公司相继下调希腊信用评级。之后,希腊的债务危机随即愈演愈烈,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
随之而来的是债务危机蔓延。从2010 年春天开始,债务危机在整个欧洲全面升级。“欧洲五国”其余四国——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各国暴露出各自的财政问题,接连爆发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爆发危机的国家增多、问题的相继浮现以及评级机构不时调降信用,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的困扰。欧元区面临成立11年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
(二)对欧债危机的影响。当前欧洲各国深陷于债务危机之中,这在欧洲历史上极为少见,若要分析原因,高福利制度不可避免。
高福利制度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指的是“由国家或政府提供的能增进社会福利的制度安排”,[4]涵盖了免费医疗保健、长期失业救济、教育及养老保险等各个方面。大体上可分为四类: 一是从收入方面提供支持和援助的项目,主要包括老年退休和失业补助、贫困救济和伤病补助、退伍军人安置和遗属抚恤。二是从开支方面提供支持和补助的项目,主要包括健康医疗、住房、社会服务、儿童照顾和解决家庭问题的补助。三是教育和培训方面的支持和补助项目。四是对遭受某种损失者给予支持和补助的项目,如劳动保护和保健、食品和医药、环境保护、少数民族照顾等。[5]
总的来说,长期维持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各种福利支出不断增长,使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仅仅靠税赋的收入再也无力向公众继续提供公共福利这样的免费午餐时,只能依靠巨额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来维持。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高福利和高赤字还可以维持。但随着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逐步完善,可享受福利的人数越来越多,费用也越来越大。金融危机到来,经济增长放缓,政府财政收入大幅下滑,这种以债养债模式的问题就将无处藏身、暴露出来,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的爆发。
三、欧洲高福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且经济远远没有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发达,建立一个健全的福利制度压力巨大。我们要以外国经验为鉴,总结欧债危机的教训,与本国的国情背景进行比较,查出我们自身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具体而言,现阶段我们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养老制度要符合我国国情。欧债危机反映出的欧洲养老模式的种种问题,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很有警示意义。欧洲国家是在经济发达后进入老龄化社会,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高额的养老金依然使政府承受了巨大财政负担。而中国是在经济发达程度远不如欧洲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这意味着我国的养老负担会日益加重。我们要认清国情,在经济增长和养老保障之间找到平衡点。解决养老问题的同时,量力而行,防止对经济增长带来冲击。因此,我国养老制度改革要未雨绸缪,不仅考虑当下经济快速发展时的养老金财政平衡,更要避免经济发展缓慢之后的养老金财政赤字的问题。
第二,推进社会福利重点化。现阶段,我国人均收入较低,且政府的财力有限,导致用于福利事业资金较少,让每个人都享受高福利待遇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要办好福利事业,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福利制度应该有重点、有区别,不能不分国情盲目效仿外国福利制度,要做到福利资金花在刀刃上,急人所需,物尽其用。
第三,努力发展经济。福利制度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该国家福利制度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国家的经济发展总体状况良好,福利制度的水平就会提升;而如果福利制度发展超出经济承受能力,则会损害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要想发展社会福利,只有国家经济发展好、积累起足够的物质财富,才能促进福利制度的发展而不受其影响。完善我国的福利保障制度需要巨额资金,只有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财富,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作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发展经济,为社会福利制度赖以生存的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1] 张红霞,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
[2] 穆怀中, 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 ].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3] 沈君克.欧洲债务危机原因分析[J]. 经济师,2012(2).]
篇12
■一、“欧猪五国”债务危机的根源及发展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本质上是债务危机。债务(sovereign debt)是指一国以自己的为担保向外,不管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向世界银行,还是向其他国家借来的债务。债务危机的实质是指一个国家的信用危机,具体是指一国政府失信、不能及时履行对外债务偿付义务的风险。单个小国的信用危机,可通过IMF或其他大国的援助渡过难关。而一旦全球普遍存在信用风险,则就意味着全球性“惜贷现象”再次出现。
欧洲国家债务危机的根源由来已久。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盟各成员国必须将国债/GDP占比保持在60%以下,但是现在出现债务危机的欧洲各国并没有严格遵守这一条款。目前欧盟龙头国家和比较弱小的国家,都超出了这个警戒线,皆已自顾不暇。欧盟成员国目前平均的赤字率上升到6%以上,公共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平均数已上升到85%以上。现在看来,对超过了两个警戒线的行为,似乎没有实际可控的方法,或者可以操作的工具来实现控制。财政赤字、公共部门债务规模的风险边界到底在哪里?有没有一个可以提前控制的有效途径?这些值得我们进一步去反思和探讨。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首先从希腊的债务危机开始。资料表明,2008年希腊财政赤字还仅是GDP的7.7%,但2009年这一数字已飚升至12.7%。与庞大财政赤字如影随形的是其对外负债。2008年希腊债务余额为GDP的99%.而至2009年,该数据上升至113.4%。目前希腊债务的绝对额为2800亿欧元,但其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400亿欧元。从数据上看,希腊实际已经“破产”。受希腊的影响,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相继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以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期在未来三年内预算赤字将居高不下。自此,希腊债务危机的影响逐步扩大,整个欧盟都相继受到债务危机困扰。随着4月27日标准普尔公司将希腊评级降至“垃圾级”,而欧洲各国在援助希腊问题上却迟迟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欧洲债务危机进一步升级。
■二、欧洲的应对机制:三道防线
为了防止由希腊债务危机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在欧洲继续蔓延,欧洲各国通过积极协商逐步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为了保卫欧元区的经济稳定,在5月初启动1100亿欧元的希腊救助机制不见成效之后,欧洲国家重新构筑了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就是欧盟各成员国财政部长于2010年5月10日凌晨达成的一项总额7500亿欧元的希腊援助计划,以防止希腊债务危机蔓延,帮助可能陷入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成员国摆脱困境。这套救助机制由三部分组成:其中4400亿欧元将由欧元区国家根据相互间协议提供,为期三年;600亿欧元将以欧盟《里斯本条约》相关条款为基础,由欧盟委员会从金融市场上筹集;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提供2500亿欧元。根据这套机制,如果再有欧元区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话,该国将可以申请获得资金支持,所附加的条件将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与希腊类似。
第二道防线,就是美国向欧洲补充流动性,即用美元购买欧洲债务,进而将欧洲的资产负债表转移进美国的资产负债表。但是这道防线有其致命的弱点,即过分的依赖美元。如果美元大幅贬值,且别的国家顶不住美元贬值带来的巨大影响的话,第二道防线就会破裂。
第三道防线,就是由欧盟提供担保收购所有烂账,这意味着欧元将大幅贬值,货币政策将出现极大的变化。这很有可能会给欧洲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的影响:要么保住欧盟、加速向政治一体化过渡,否则欧元将大幅贬值;要么分崩离析,各干各的。
随着希腊于2010年7月13日顺利发行国债,欧洲央行几乎停止了购买欧债的行动,欧洲似乎已挺过了债务危机的第一波侵袭。不过同日,评级机构对葡萄牙信用突然降级,西班牙和英国近期也面临信用评级下调威胁,表明风险仍潜伏于欧洲公债市场 ,债务危机虽减缓但还未到结束期。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我国公共债务管理的启示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政府的高负债和高赤字,而中国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也是债台高筑。据高盛的经济报告显示,预计到2009年年底,中国政府总负债约为15.7万亿元,约占2009年GDP的48%。其中,中央政府国债占GDP的20%;地方政府负债7.8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23%;已从商业银行剥离但仍体现在资产管理公司账面上的不良贷款总额约为1.6万亿元,接近2009年GDP的5%。银监会的数据显示,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可见,目前我国政府的隐性债务正在逐步提升,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正逐步扩大。有鉴于此,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完善我国的公共债务管理机制。
(一)建立有效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增强政府的信息披露力度
政府应该根据公共债务风险的现状,构建符合我国财政风险状况的财政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从而实现财政风险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我国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应该以政府债务为核心,以财政项目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层次分析和趋势分析为主要方法,以债券流动性和政府清偿能力为监控对象。只有建立健全该机制的预警功能、实时监控功能和风险预算功能,我国政府的公共债务风险才能够得以有效的监控。
(二)建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增强财政透明度
增强财政透明度,保证债务信息真实完整是管理部门实施风险监控的前提。现行的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的政府财务报告忽略了大量的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故而地方政府的实际财政债务规模及其风险被严重低估。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与债务预算制度相适应的政府债务报告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细化负债类科目、完善现行政府资产负债表,同时增设政府负债明细表及相关附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进而建立起一套含有政府或有债务核算和表外披露的信息体系,并逐步搭建起地方统一的债务管理信息平台。这是实现社会公众和市场机制的监督引导作用的前提,同时也是对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活动进行全面监控的重要保证。
(三)进一步规范政府预算的收入范围,增强国家财政的实际力量
在针对公共债务风险进行制度化约束管理的同时,我们应该切实规范我国的预算收入制度。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政府的预算外收入与制度外收入,如行政收费规范化、基金预算制度化等措施,必将增强我国的财政实力,从而达到提高财政活动的透明度以及抵御或有风险的能力的效果。
此次欧洲债务危机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其中的教训同样值得我们借鉴。一个国家的财政健康状况非常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经济能否健康增长。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有效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和财政收支制度,唯有如此才能够降低政府公共债务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另外,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所有经济政策的相对灵活也十分重要。
篇13
“最优货币区理论”首先由“欧元之父”蒙代尔提出,并经过麦金农、凯南、英格达姆等经济学家补充发展。该理论认为,在经济比较开放,商品、劳动、资本流动资源、产业结构不同而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比较接近,经济政策比较协调的地区,形成独立的货币区,实行单一的货币政策有利于协调各成员国利益的一致。
在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指导下,欧盟各国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2002年欧盟12个成员国成功启用欧元,从而开创了国际货币的新纪元。欧元的成功启用,是欧洲随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回应,创造出了一个与美元相同地位的货币,提高了欧洲在全球的战略地位。统一的货币带来更稳定的汇率、较低的交易成本、较高的价格透明度,从而减少了信息成本,提高了欧盟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了欧元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欧元区国家的相互合作,有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早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亚洲就开始探索区域内的货币合作机制。当时一些国家或地区提出了亚洲地区货币合作机制的设想,拟模仿IMF成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这个方案在2000年演化为中日韩与东盟10国之间的一个货币互换协议清迈倡议,由签署双边协议的国家之间互相提供短期资金支持,以化解流动性危机。
2003年,蒙代尔曾建议,设立由亚洲地区某一组货币组成的共同货币,争取在每个国家不放弃本币的情况下,能让一种叫做“亚元”的区域性货币在亚洲流通。10多年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亚洲地区的金融合作更为迫切,统一货币的意义更加凸显。然而,近期愈演愈烈的欧元危机却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以欧元为范例的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正确性,及其对亚元蓝图构建的镜鉴作用。要了解这些,我们有必要先对当前的欧元危机的成因做一个探讨。
二、当前的欧元危机及其成因
(一)当前欧元危机简介
自去年12月份希腊爆出债务危机以来,债务危机越来越像脱缰的野马,大有失控之势――欧洲除了保加利亚的赤字在3%的“警戒线”以下之外,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国出现赤字超标问题。有数据显示,希腊2009年政府赤字占GDP比例超过12%,爱尔兰占10.75%,西班牙也超10%。此外,2010年欧元区总体赤字可能会超过GDP的7%。随着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国际评级机构标准与普尔于四月底继调低葡萄牙的信贷评级之后,又将希腊的信贷评级调低三个等级,降至BB+垃圾级。消息传来,全球股市为之重挫,一片愁云惨雾。 坏消息还不只这些。紧接着,标准普尔又以经济增长疲软为由,宣布把西班牙的债务评级降至“AA”,还指出西班牙的前景评级为负面,即未来六个月内可能会进一步调降评级。
欧洲债务危机让欧元汇率受到严重打击。在去年12月初欧元兑美元汇率曾经再度突破1比1.5的历史高位,但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的爆发,欧元汇率急转直下,两个多月来降幅约为10%。截至目前,希腊政府降低赤字的措施尚未取得各方的信赖,欧元还在继续经受冲击。很多人开始担心,希腊债务危机已开始演变成欧元的危机。
(二)导致欧元危机的主要原因
随着由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元危机在是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加大,对于导致此次危机的原因探讨也层出不穷,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1、欧元设计存在体制、机制甚至制度上的缺陷
首先,政治和经济缺乏相辅相成。欧洲从统一大市场到统一货币政策,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但是,欧元区并非政治联盟,欧元创始人之一奥特马尔・伊辛最近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指出,欧元的设计宗旨就是欧元区成为一个货币联盟,而非政治联盟。因此,欧元区国家在政治上缺乏相互支持的约束力。相互独立且竞争的国家使用了无锚的“超货币”造成的后果是一旦受到冲击,各国家的利益泾渭分明,各自采取政策,欧洲中央银行形同虚设,无能为力。
其次,欧元区政策工具的“跛脚”。正如美国国投资家索罗斯所说的,任何一种成熟完善的货币体系都需要央行和财政部一同保驾护航。危机来袭之时,央行提供流动性,财政部处理公共债务。而欧元区只设有欧洲央行,却没有统一的“欧洲财政部”。欧元区缺乏与共同货币政策相对应的共同财政政策,影响了欧元区内部经济政策的有效协调和实施效率。
最后,货币红利和货币责任不对等,“搭便车”现象突出。以希腊为例,在欧元的“大伞”之下,多年来希腊政府得以维持低利率借贷的长期融资便利,债务规模远超其经济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希腊这样的国家享受了欧元货币的好处,却逃避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搭便车”的行为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不容易暴露,一旦经济大环境出现问题,债务危机就变得非常突出。
2、欧元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希腊债务危机充分暴露出欧元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一方面,像希腊这样的成员近年来经济竞争力相对下降,过度消费和房地产泡沫等经济隐患严重,加之出口少进口多,在欧元区内长期存在贸易逆差,导致资金外流,从而举债度日。根据欧盟的规定,欧洲各国在加入欧元区时必须达到“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不超过3%、公共债务在GDP中的比例不高于60%”的要求。而希腊现在的财政赤字率是12.7%,公共债务率则高达113%经常项目赤字不断累积。当金融和经济危机袭来时便成为薄弱一环,极易拖其他国家的后腿;另一方面,以德国为代表的部分成员经济竞争力相对上升,出口强劲,经常项目盈余不断扩大。
这种宏观经济失衡局面由于金融和经济危机而正在加剧。然而作为单一货币区,内部经济失衡给执行统一货币政策制造了障碍,尤其是在当前形势下,区内成员经济发展步调不一更给它们携手走出危机增添了难度,因为执掌欧元区统一货币政策的欧洲中央银行在实施“退出”策略时很难找到一份适合所有成员的时间表,导致危机愈演愈烈。
3、国际金融透明度太低
国际金融透明度太低,南欧等债务严重的问题国家自然而然成为了投机者攻击的对象。早在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时,就请美国高盛公司利用当时欧盟财务规定上的漏洞,对本国尚未达标的财务状况进行了巧妙掩饰,虽然获得了一时之利,顺利加入了欧元区,却为日后的财政危机埋下隐患。而高盛等投资机构当然也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在一系列衍生品的帮助下,不论希腊乃至其他欧盟国家是否会出现债务危机,高盛集团都可以坐收渔利。因此,像希腊政府这样的的财务危机并非一朝一夕所造成的,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华尔街投资银行串通一气,在国家财政预算上弄虚作假因此,必须先彻底清理希腊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金融衍生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废除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合同,使欧元的经济基础保持透明合理状态,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4、欧元缺乏灵活性
相对于其他经济学家一直关注欧盟成员国的债务和赤字,并一致认为当前的欧元危机是由于政府的赤字开支引起的;诺贝尔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却认为引发欧元区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欧元缺乏流动性。该观点认为,在欧洲大陆远未具备推行单一货币的条件之前就推行统一的欧元是危机的真正来源。以西班牙为例,在危机之前一直是财政支出方面的典范,债务也较低。当房地产泡沫迅速增长,导致了西班牙物价的上涨远远超过了欧元区其他国家的增长,不断攀升的成本导致西班牙的出口货物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而当房产泡沫破裂,西班牙深陷预算赤字之中。然而,由于没有自己独立的货币政策,西班牙政府并没有多少可以改善局势的措施。倘若西班牙依然使用的是过去的货币比塞塔(peseta),它就可以通过货币贬值的方式迅速解决问题。但是,西班牙不再拥有它自己的货币,这意味着它只能通过缓慢的、无休止的通货紧缩进程,重新获得竞争力。在各国还没具备实行单一货币的条件下强行推行欧元,而欧元缺乏灵活性,导致成员国在危机时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协调困难。
三、欧元危机给“亚元”的启示
虽然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关于在亚洲推行统一“亚元”的呼声不断,但亚洲各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合作意愿方面的差距表明亚元的推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一直作为亚元推出范本的欧元发生危机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探索、构建属于我们亚洲特色的统一货币方案。而欧元的先行先试及失败教训为我们构架亚元蓝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统一
欧元区各自独立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是导致欧元危机最根本的制度原因。而这一机制在现存各种不同版本的“亚元”即亚洲区域货币一体化方案中同样存在,甚至更严重。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亚元区”各国间差异、隔阂更多,对和自主性看得更重。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实施货币一体化而缺乏必要配套措施,当类似希腊危机的事件发生时,亚洲各国所面临的压力和威胁,将同样甚至更加严重。因此,推行亚元,需要的不是照搬欧元机制,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陷入更深的危机中。
(二)经济和政治要相辅相成
欧洲在缺乏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实现货币联盟,虽然超货币是一种革命性创举,但一旦危机爆发,问题也同样突出。这就要求亚洲国家在推行亚元时,要充分考虑到政治联盟先于货币联盟的重要性,虽然这样在亚洲实行起来会困难重重。然而,这次欧元危机充分说明,只有在政治和经济上相辅相成,才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和帮助陷于困境的国家摆脱危机。
(三)构建亚元区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即就
只有成员国在资本和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度、经济互补性、市场一体化、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趋同的情况下,加入共同货币区才可能带来最大的福利增进,在条件不成熟时勉强加入可能得不偿失。希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希腊在其经济发展水平与欧元区其他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的急于加入欧元区,导致其经济跟不上其他国家,财政赤字不断高涨,最终引发债务危机。亚洲应以此为鉴,充分考虑到当前亚洲各国经济政治存在的差距,循序渐进,逐步是实现货币统一;切不可盲目跟风,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强行推出亚元,那样只会陷入比欧元更深的危机中。
(四)增加国际金融透明度
相比于欧元区各国,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更为不平衡的客观事实要求亚元的推行要在一个国际金融透明度更高的条件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地减轻投机者的攻击。而要想增加国际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仅仅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不够的,还有必要建立一个让新型发展中国家有更多话语权、信息高度透明化、金融交易便利化的国际金融稳定组织。该组织的设立,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亚洲乃至世界各国不断地探索。
四、结论
当前欧元危机还未见底,欧元命运前途未卜。亚洲各国应时刻关注欧元动态,探析欧元体系中存在的优劣势,从欧元危机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构建更为稳定可行的亚元蓝图提供理论依据,争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早实现货币统一,共享其带来的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张明如.最优货币区理论和中国货币统一[J].长江大学学报.2006(4)
[2]张馨木.欧元与“亚元”[J].金融广角.2007(10)
[3]刘坤.希腊债务危机折射欧元区经济状况[N].中国青年报.2010.04.25
[4]李长久.欧元危机延续唱衰声音 设计存在机制性缺陷[N].经济参报.2010.04.22
[5]欧元危机应给“亚元”蓝图以警示[EB/OL].联合早报网.2010.02. 25
[6]债务危局,欧元危机[J].南都周刊.201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