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班级网络文化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开通开辟邮箱专栏,营造网络心理文化氛围
互联网交流具有隐秘、快捷、高效的特点,这就为师生沟通提供了方便的交流平台。
网络交流既具有不可见的特点,又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袒露心声;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平等交流,营造班级网络心理文化氛围。教师可以把自己的邮箱地址告诉家长和学生,在互联网上咨询问题,相互解答,交流思想;也可以在节日、生日互发贺卡,互送礼物。这样既可以加强师生交流,也可以改善教师和家长的交流,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学生。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虽然生理发展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面对成长带来的种种烦恼,他们羞于向老师、家长和同龄人诉说,因此,我们可以在班级主页上开辟“我的成长烦恼”专栏,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教师可以介绍青春期知识,及时与学生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坦然面对烦恼,消除发恼,做到心灵对话,润物无声。
二、创建班级主页,开辟教育栏目
我们向学校网站管理员申请,在校园网站建立了班级主页。建设班级主页要有技术和有内容。班主任和班级电脑爱好者可以担负起主页技术维护的责任,班委会成员根据班级特色和学生实际讨论研究主页设计和栏目设置。栏目一般包括班级介绍、班主任寄语、班级风采,教师风采、校园新闻、班级新闻、活动剪影、课外阅读、学习方法、小组风采、学生干部、读书之星,学习之星,佳作园地、班级日记、班级荣誉等。栏目设置不要求保留罗万象,可根据运行效果及时调整。班级主页建设不是班级信息技术爱好者的主页,而是整个班级的主页,需要学生共同参与。我们建立了班级特色文化和小组文化,并且连接在班级主页上。班级特色文化包括班名、班训、班号、班歌等,小组文化包括组名、组训、组号、组徽等。为了提高班级网页的制作水平,我们专门请计算机老师讲解网页制作的方法,开展网页设计大赛,既激发了学生网页制作的欲望,又建设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班级主页。
三、建设班级博客,打造网络交流平台
班级博客的出现,既有利于老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也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供了载体,可以代替网站班级主页,成为班级管理、学生教育的网络平台。我们建设班级博客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班级博客的制作也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我们又请信息技术老师作为技术指导,帮助学生申请、制作班级博客。班级也成立了网页制作兴趣小组,学生利用现成模版,自行设计制作网页。班级博客模块分为我们的班级、班务公告、班级活动、成长故事、家长学校、学科教育、安全教育、课外阅读、班级日记、班级竞赛等,有些模块和班级网主页相同。如“我们的班级”模块包括班名、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主任寄语、任课教师寄语、班长寄语、班级制度等。我们成立了班级博客管理小组,负责班级博客的管理,要求学生不断更新日志内容,经常跟帖评论。通过班级博客的申请、设计、制作和运行,既增加了教师、学生、家长的多元沟通,又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
篇2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工作、自我实现和成长的主要载体,也是高校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实现高校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班集体的建设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高校实现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证。网络环境在发展班级深层文化内涵,培养大学生成熟的人格素质,增强大学生技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1 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修习、涵养,具体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强调的是经过一定的培训后的习得。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思想政治素养,具体是指大学生获得较高的思想觉悟,有较高的政治意识,能以主人公的角色参与社会政治活动。业务素养,是指大学生接受的专业化教育,通过专门的课程学习,获得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形成专业人才。身心素养则是指经过高校教育的环境熏陶,所形成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特征。文化素养,可以分为外修和内涵方面,外修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高等专业教育所获得的高等学历和知识;而内涵是指大学生在外修过程中,文化对自身品行、习性的影响。
2 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信息时代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大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有着直接影响的,这也关系到高校教学和管理的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众多国际知名企业最让人称道的、能够流传下来的绝不是它们的产品,而是企业文化。这就好像一位历史名人他能留传于后世的绝对不是他的身躯和名声,而是他的意志、精神理念、业绩或作品。
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文化来管理,班级管理者作为整个体系的构建者,如何培育和形成一个合适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并让它们为学生信奉和践行,是我们成功管理班级的关键。
3 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物质层。即硬件文化建设,教室环境是班级形象的标志之一,当前高校教室的净化、绿化、美化大都可以像计算机硬件一样迅速配置到位。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
(2)制度层。每个班级都会制定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制度,班级周工作总结制度,突发事件处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实施过程中的公开、公正、公平问题,在执行中不能有效及时地跟进、落实到位,只制定不执行,对学生逐渐没有了约束作用。长此以往,制度成了空架子。类似于计算机软件,尽管安装了最新版本,但如不运行就相当于摆设。
(3)精神层。即观念形态层,主要体现在班级精神,团队意识,凝聚力,文化活动等,反映了价值观、人生观深层次的文化,是最能体现班级独特性的。而目标管理是规范班级管理,推进班级发展的前提,很多班级没有一个明确的共同价值取向的班级目标,开展工作时就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凝聚力不够,团队意识不强,目标或高或低,不易于学生对班级产生认同感与自豪感,开展班级活动学生参与不积极,不重视沟通,沟通机制及渠道不完善,缺乏内外信息的定时交流,内部或多或少存在矛盾,不能有效地协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4 网络视域下高校班级建设的探索实践
在以往的传统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经常会利用纸制的“班级日志”来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文化建设以及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管理工作现在可以利用班级网站来完成。具体内容包括:
4.1 建设班级的活动文化
数字化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而班级网站在实质上可以看做是数字化的班级管理日志,利用它可以对班级进行有效的数字化管理。教师利用班级网站实施班级管理,可以实现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例如,教师可以在网站中将大学生的日常表现以及学习情况,以尊重学生自尊心为原则,有选择性地加以公布。让学生对照这些评价,改进不足,以此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参加学校体育、艺术、科技、社会考察,以及班级自行设计组织的班会、联欢会、志愿者服务、探望同学等活动,在网站中以视频、照片、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开展班级活动文化建设。
4.2 建设班内的思想文化
班级网站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广阔的互动交流平台。在这里,学生可以对班级中某些现象或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向教师敞开心扉,诉说当面说不出口的困惑,如果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姓名或者留言公开,还可以设置个性化的匿名留言或选择一对一的交流方式。
除了师生沟通,教师也可以利用班级网站记录班级日志来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记录在班级日志上,用班级日志来记载快乐、疏缓焦虑或直接对学生表达希望。
4.3 建设学生的行为文化
班级网站应搜集与学生相关的大量信息。除了日常表现外,还有好人好事、作业完成、考试、迟到、早退等情况。实际上,网站记录了学生成长的足迹。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定期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进程作出及时、综合、全面的评价和引导,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同样,各任课教师、学校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班级网站了解班级的日常行为习惯、班级活动等现状。
4.4 延伸拓展课堂的教学空间
在班级网站上,教师可以发表各科的扩展知识或相关故事,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渗透品德教育;还可以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共享知识和思想。
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业、作文等上传到网站中,供大家阅读、评论,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也可以在互相比较中找到差距,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级网站是进行班级数字化管理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平等的德育的平台,它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培养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家长、教师在网络中的深度交流沟通。
5 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建设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具体措施
5.1 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素养教育相结合
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展开各种思想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把网络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广普及,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开展多元化、全方位的网络素养教育。班级网络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载体,建设班级的网络素养教育网页或网站,让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成为班级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开展网上舆情分析是引导舆论的有效手段,做好网上舆情分析工作,有利于教师把握网上动态,掌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针对教育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撰写有深度、说服力强的网上评论文章,引导网上评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风。这样既有助于大学生网络素养素养的提高,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5.2 建立以网络为工具、以活动为载体的班级建设机制
班级活动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成功的班级活动是班级建设的中介和载体,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班风与班级舆论,能改善班级学生间的关系,增强班级凝聚力。利用班级网站、班级博客、班级贴吧、公共QQ群、飞信群、微信群、班级人人主页等网络媒介开展有关专业知识、团队合作、创新实践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活动中加强班级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利用网络工具让班级资源在活动中实现共享,促进班级学生身心发展,推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5.3 依托网络建立以班级舆论为重点的影响机制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认为,人总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形成对自身的认知以及作出相应的判断和调整。因此,班级里的其他成员对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影响。班级舆论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建立良好的班级舆论,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培养他们鉴别思想与观念正确与否的能力,引导他们形成与坏思想、坏行为作斗争的意识;其次教师可以借助便捷的网络手段发起问卷调查或匿名讨论等,以此对班级活动开展正确的评价,在评价中强化认知,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就在评价中不断提高。
5.4 加强班级网络信息技术的建设
现代社会已步入网络化交流时代,网络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通过班级网络平台的建设,开设班级博客或班级论坛,通过班级简讯栏的建设和参与,吸引学生关心班级事务,这样可以减少网络的神秘感,发挥网络的教育作用,从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实现班级建设的目标。
(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7)
参考文献:
[1]康利娜.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2]谭彬生,卢英宏.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浅论[J].岳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1).
篇3
网络平台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必须从网络信息体系建设的全局考虑,将无纸化办公网络建设为一个高起点、易于扩充、升级、管理和使用的网络系统。以下是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一、先进性和实用性
网络规划既要从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又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和潜在的扩充,尽可能采取先进而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使之在一定时期内都能保持较先进的水平,使网络带宽性能不仅适应现在的需要,还可以满足未来几年数据量的要求。在网络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实用性,使之易操作、易管理和维护,并且易于用户掌握和学习使用;其次要考虑采用成熟的网络通信技术和设备,保证投资。
二、可靠性与安全性
系统安全可靠运行是整个系统建设的基础。鉴于网络信息的重要性,要求网络系统要有较高的可靠性,各级网络应具有网络监督和管理能力;要适当考虑关键设备和线路的冗余,使其能够进行在线修复、更换和扩充;要确保系统数据传输的正确性以及为防止异常情况发生所必需的保护性措施。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访问控制列表、子网隔离等安全控制措施,以保证网络安全运行,拒绝未经授权的访问。
不仅要求网络能够长时间的安全运转,同时要求网络设备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在系统设计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保证网络的可靠与容错:1、选用高可靠性的网络设备,在网络的关键部位采用冗余备份设计,避免单点故障,保证网络长期运行的可靠性;2、采用优秀的网管系统对网络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网络故障,采用优秀的用户管理组件,对接入网络的用户进行实时监控与保护,从接入层面对网络进行防护;3、采用可靠的备份系统,通过TFTP服务器定时备份网络设备配置。系统设计能对关键数据提供可靠的保护,对网络病毒提供防范措施。网络数据要有可靠的备份,备份系统要求读写速度快,保密性好,可靠性高。
转贴于
三、开放性与标准化
系统采用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网络协议等符合开放系统的标准,并能够与其他系统实现互联,将采用大多数厂商支持的国际标准协议。具体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开放性和标准化:1、采用工业标准TCP/IP协议;2、网络互联设备应支持多种协议,能与其他厂家设备互操作;3、采用支持SNMP协议的网管软件。
在总体设计中,应采用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使网络易于扩充,使相对独立的分系统易于进行组合调整,有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即在外界环境改变时,系统可以不做修改或仅做少量修改就能在新环境下运行。
网络选用的通信协议和设备要符合国际标准或工业标准,将不同应用环境和不同的网络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使网络的硬件环境、通讯环境、软件环境、操作平台之间的相互依赖减至最小,发挥各自优势。同时,要保证已有网络的互联,为信息的互通和应用的互操作创造有利条件。
四、经济性与可扩充性
1.扩展和升级。系统建设要考虑将来的扩展和升级,以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网络设计不仅要满足当前的需求,还要为将来的扩展留有余地,保护投资。网络设计采用国际标准的技术和符合标准的设备,系统软件或硬件升级都不应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建成的网络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升级能力,其扩充和升级将以最低成本花费为前提。
2.易于管理和维护。网络系统的所有设备都应是可管理的,会支持远程监控及对故障的过程诊断和恢复。通过网络管理工具,可以方便地监控网络运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对网络的优化提供依据。另外,网络的设计应采用简单易用的网络技术,降低运行维护的费用。
3.经济性。学校不是营利单位,资金有限,所以必须考虑可以和现有网络无缝的连接,同时可以提升现有网络的性能。
基于前面所做的分析,现提出以下的设计思想,以供参考:(1)在产品选型上采用业界最先进的产品,可以保证网络具有长期的产品升级、支持和维护;(2)在考虑网络建设成本的同时,必须兼顾先进性与适用性,求得最佳的性能价格比;(3)网络必须面向应用,支持变化,以满足新的应用的需求;(4)必须制定周密的网络安全策略,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安全;(5)做好全面的网络管理与后期维护工作。
以上是网上办公的一些建议和设想,请大家批评指正。让我们携手搞好网络基础建设,迎接无纸化办公时代的到来!
[参考资料]
1.谢希仁编《网络基础》
2.郭卫泳编《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局域网组建简明教程》
篇4
1、宣传教育,提高认识。学校充分利用集会、板报、橱窗、教师座谈会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教师们认识到网络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使之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2、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学校成立网络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健全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规划和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制定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将每一个活动责任到人,制定详尽的活动配档表,层层把关,分工合作,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开展活动,扎实推进。网络文化建设,旨在强化文明网络理念,达到校园网络文化的规范管理。针对学校实际,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文明上网序列活动。 “绿色上网周”活动,宣传遵守网络道德,倡导绿色上网; “规范管理月”活动,以“常规管理”为抓手,以“文明规范”为内容,规范教师的上网、使用行为;“文明上网年”活动,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二、推行四项工程,落实网络文化工作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我们重点推行四项工程。“网络协作备课工程”、“信息化教育效益工程”、“网络教研工程”、“绿色文明用网工程”。
1、以网络资源为载体,养成协作备课习惯,实现无纸化办公。
在教师以往电子备课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新的探索。每位教师备好课后,学校进行汇总,把优秀的电子教案、课件上传到学校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备课,把优秀的教育资源整合在一起,一人劳动,大家受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以“班班通”为载体,营造网络教育教学氛围,提高学习效益。
充分发挥“班班通”在教学中交互性、情境化和共享性的优势,使教学形式更加直观、新颖、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学生学习方法更加新颖、多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学习变得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各班级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充分利用“班班通”这一现代教育媒体,利用课间、午休、自习等时间,通过观图片、读文字、看视频片断等多种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等,并适时对学生加强管理。
学校网站开辟网上“每周一荐”、“每日一问”、班主任论坛、读书论坛等栏目,为老师、学生交流、讨论搭建平台,每周中午,同学们都利用业余时间浏览学校的网站,寻找各班级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同学之间,班级之间,相互访问,共同提高,既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又提高了学生争创一流、比学赶帮的积极性。
3、以教育博客为载体,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超时空”对话。
学校教师人人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师博客”,探索博客教研新模式。教研组长认真规划每期教研活动,在博客上下达通知,以便教师能在思考的基础上有所准备。教师们提前观看课例,积极准备,使教研活动不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限制。教师在博客里,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自己发的帖子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多教师的回应。让自己有更多的收获。
4、以制度建设为载体,净化网络运用环境,规范网络管理。
篇5
一、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
1.理论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有多种形式,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必将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载体。学校网络文化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学校网络文化是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是师生信息交流的桥梁,是教育资源的宝库。学校网络文化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文化,也是一种创新文化,是先进文化的代表,因此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必将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师生的教育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对人才的培养产生全方位的深远影响。
2.实践意义
建设内涵美、品位高的网络文化环境。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师生依托网络这个媒体技术共同学习、工作、生活,利用网络资源解决相关问题,不断完善自身的价值取向、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改变师生的管理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
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学校网站,不断拓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形成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阵地。要充分发挥各类网络社团在学生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充分发挥学校网络中职生社区、教师社区等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网络文化组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有效引导,确保学校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倡导使用文明、健康的手机短信用语和多媒体彩信、彩铃等资源,把现代化信息传播媒体当成学校文化的建设有效载体之一。
二、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目标
首先搭建网络平台。学校网络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在网络硬件、软件、网站、社团、学科等建设中不断地发展。
其次建设网络资源:
1.在德育方面
加强培养道德选择能力,提高道德意志水平和道德自律能力;强化教师的网络德育意识、网络主体意识、网络法律意识和网络资源意识;做到德育内容和活动上网,积极抵制消极文化的影响,丰富网络道德生活的内容;创建学生交流平台,党团队教育上网,引导积极的价值追求;德育服务上网,提供深入细致的辅导服务;德育管理上网,以现代技术提高管理效能。
2.在教学方面
(1)发展网上教学和现代远程教育,可利用Web课程点播方式,学生通过访问学校网站,登录网络课堂,选择自己所需的课件进行学习;通过卫星直播教学系统,授课教师在学校直播室授课,学生在校外教学中心的听课室听课;把网络课程刻录成CD~ROM光碟,方便学生进行单机自主学习;建立远程教育网站,开发优良的教学平台和丰富优质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课程。
(2)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多种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现代远程教育学习方式等。
(3)创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如建立校园多媒体点播(VOD)教学系统、在线教学辅导系统和智能答疑系统等。
三、学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要点
1.搭建数字化网络平台,开发网络软件资源
做好学校校园网建设,将广播网、宽带网、监控网、电视网四网合一,向全体师生提供优质的管理交流的硬件环境。努力把学校网站建成有吸引力,有大面积覆盖率的主流网站,使学校网、学生网、学生个人网页、教师个人网页、名师工作室、心理咨询室、网上党校、德育BBS、就业资询等资源相互链接,整合成一个独特的网络文化环境。通过网络传播学校的各类优质资源,提升学校在市、省、全国的知名度。
2.开发优质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网络使用价值
对学校而言,管理者可通过广播网、监控网、聊天室、电子公告板等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和需求,了解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的管理更加高效平等。对教师而言,网络可成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载体;网络可使课堂教学与生活、课外活动更多地结合起来,使网络文化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也使教师快速接触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教育名家面对面交流心得,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而言,网络成为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又一舞台,通过参与网络管理、制作、发表网络作品,在网络世界中学会自主发展,自我教育,发挥特长,培养并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
3.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应用水平
篇6
21世纪,信息化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与挑战,计算机正以愈来愈凸现的文化属性,超越了其原有的工具、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属性的局限,成为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乃至意识形态、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范畴中的重要成分的因素,渗透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个领域。“计算机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迈向了前所未有的崭新的网络文化阶段。大学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本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强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文化校园网络建设,不仅的高等教育大变化的需要,也是大学革命的需要。在“计算机文化”理念这一前提下,本文叙述了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三个方面有机联系的内容,说明只有抓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才能使网络文化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文化和先进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网络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他同时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概念。网络文化是文化发展进步的新形势、新趋势。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有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本身含义。网络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对高校师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由此形成的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
高校信息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急剧改变着大学的传统办学理念。在大学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实现人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一新型理念上,在大学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多能型人才目标上,在创新信息开发者、知识传播者和学习者共同团结平等互助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上,在创建多项选择的、无时空限制的、以个性化为主的协作型教育模式上,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和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新理念、新思维。
2.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文化的学习环境和手段
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和广泛应用,始创痛的教育模式开始发生空前变化。根于教育需求,师生可以进行多种有利与教学方法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中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网络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育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育为模式的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给学生创造的网络阅读、网上答疑、网上练习、网上交流等条件,打破了社会、学校、班级及学科的界限,实现学习的多元化,全方位的满足学科和教学的需求。
3. 学校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有产生虚假;其交互特征即传播信息文明,又产生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即给你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去范。诸如,“信息霸权”的威胁、“文化殖民”的威胁、“信息垃圾”的威胁、“信息欺诈”的威胁等。因此校园主流文化正面向着网络化的威胁与挑战,如果不慎重的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就势必会影响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质量和进程。
二、网络文化时代必须选择校园网络建设
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科学技术带给世界的发展变化是如此巨大,可能昨天还是一个概念、一个设想、今天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伴随网络、多媒体等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的生成,使文化传播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网络的交互性让人们掌握了传达信息的主动权。
1. 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但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与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拥有信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将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
2. 建设校园网络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智商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建设教育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决定性作用,因为21世纪既有来自高科技的挑战,又有来自生态系统、道德危机、情感危机等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不仅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基础步骤。
3. 建设校园网络是教育现代化得重要标志之一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效益和现代化程度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还停留在靠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来工作的重复性劳动中,要想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变革速度加快,实现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就要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形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和合理配置。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目前,高校校园网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刚刚起步,有的初具规模,有的良性来运作,有的管理不善。因此,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校园网络文化步入积极健康的轨道,依然是当务之急。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抓住信息化发展机遇,以多种形式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1. 加强“两个管理”。“两个管理”,即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指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建设要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网络管理的法律规定;行政管理主要指高校自身在校园网络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使校园网的管理运行有章可循。
2. 引导“两个自律”、“两个自律”,是指在校园网络化建设发展进程中经营者的自律与上网者的自律。高校是教化人的基地,高校的网络经营与社会网络经营尽管在技术、手段、程式运行等技术特征上没有什么不同,但在其功利目标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的功利目标是教化,后者的功利目标是营利。因此,不能把高校网站变成社会的网吧,高校网站的建设者和经营者务必规范网上秩序、严肃网上纪律,不能制作、复制、传播各种违法乱纪和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的信息。在网络信息资源的生产与提供上,一定要高度自律,以优秀的信息文化陶冶人。
3. 加强“五个建设”。“五个建设”,是指校园网络文化的硬件设施、软件设施、网站建设、队伍建设和网络学科建设。一是硬件设施。目前,一般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初具规划,较好的不仅有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而且网络早已进了课堂,进了宿舍,进了图书馆,进了办公室,有的已实现了“三机”电视机、电话机、计算机)同进室舍的建设目标,为学生从网上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二是软件建设。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大力发展有利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中文软件,是刻不容缓的事。三是网站建设。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校园网站。校园网不仅仅是“人及交互”的工具,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渠道。四是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思想性、艺术性、积极性、教育性和指导性,就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技术人员队伍。五是网络学科建设。大学应把网络文化视为一门学科,成立专门的跟踪调查和理论研究,研究网络文化心理、行为、现象,以引导和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
4. 正确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事实上,在校园网建设中占据首要位置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理念的建设。要真正班这种理念水平提高上去,才能带动软件建设,提高硬件的利用率。
总之,通过多渠道建设与科学管理,使以网络化、数字化卫基础的校园网络文化逐步形成,使以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基点的大学教育培养具有获取、加工、处理、利用各种知识信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唯此,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才能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平台,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走向深层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咏今. 校园网络建设的意义与实践探索..2002.11.19.
[2]衡均 .关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于发展. 西北师范大学.
篇7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不断融合,推动我国互联网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达4.64亿,占网民总数的78.5%。另据百度公司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中显示,2012年第4季度,移动互联网的人均上网时长首次超过了PC互联网,PC互联网用户不断向移动端迁移。在高校,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大学生群体是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最活跃用户群,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的上网方式、获取信息的习惯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及其媒介特性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相融合的新型网络,在该环境下,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移动终端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享用公众互联网上的服务。移动互联网不是传统互联网的补充,它将对互联网体系架构、互联网业务及服务模式、信息传播方式产生重要变革,是继宽带之后会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除了具备连通、共享、开放、交互等传统互联网的特征以外,更具有自身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上网方式的便捷性
用户上网的便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上网设备上,移动终端小巧轻便,可随身携带,移动终端采用触屏交互技术,操作起来更加方便灵活,移动终端如手机可以一直处于开机状态,方便用户随时上网;第二,在网络接入方式上,移动互联网借助运营商接入互联网,通讯方式更加便捷,真正做到随时随地上网。
1.2 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与用户身份的关联性更强,智能手机号码就是一种身份识别,的信息均可溯源。而且,移动终端还可以通过GPS、北斗等卫星服务系统,进行精确定位,用户发送的信息,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手机拍摄的照片,都携带了位置信息。此外,用户身份的真实性还表现在相互交流的对象上,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很多是依据用户的社会关系,比如同事、同学、朋友等电话号码簿中的成员,用户之间的交流更加真实。
1.3 网络服务的个性化
由于用户身份的真实性,网络服务商可以根据用户的访问习惯,以及信息接触方式,建立庞大的客户数据库,包括用户的年龄、性别、地域分布、爱好、职业、教育程度以及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移动媒体接触习惯等,使用户更加精确化,利用这一优势,服务商可以主动向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一对一的服务。
1.4 使用时间碎片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随时随地携带着手机,互联网的使用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特征。据2013年4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手机上网充满于网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所,其中,在路上(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的使用比例为27.2%,工位或教室的使用比例为 31.2%,公园等公共场所的使用比例为13%,说明手机上网碎片化特征明显,填充了网民了日常零碎时间。
2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2.1 移动互联网能提高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广度
传统互联网时代,高校通过设立网络文化专题网站,提供新闻、学术、活动,以及校园BBS等服务,传播校园文化。但是,这些信息的获取受到诸多限制。首先,传统互联网时代,用户上网的终端主要是桌面电脑,学生必须在宿舍、电脑机房、电子阅览室等地方,有网络接入的情况下,才能浏览这些网站,极大地限制了学校网络文化网站内容的可获取性。其次,这些信息通过浏览器呈现,学生只有主动登录到网站,才能获得重要信息。据调查,经常主动登录到学校网络文化网站的学生比例并不高,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无法及时获得网站的一些重要信息,这又限制了高校网络文化信息传播的覆盖面。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广度有了质的提高。这是因为,第一,学生采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手机可随身携带,并且可以一天24小时不关机,提供全天候的网络接入服务,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上网,这在客观上提高了高校网络文化网站内容的可获取性。第二,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站管理员可以利用推送技术,将校园网上的时政新闻、校园活动、科技讲座、校园BBS热点话题等学生关心的重要信息,推送给客户端的所有用户,这将极大地提高高校网络文化网站信息的接触率。而且,学生还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转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广度。
2.2 移动互联网能提高高校网络文化服务的个性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网络文化以不同的形态不断涌现。当前,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园新闻网、BBS论坛、微博、辅导员博客等多种网络文化平台,但很多都局限于日常性事务工作,内容雷同,缺乏对大学生个性化需要的关注,致使很多网络文化平台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难于发挥网络文化平台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移动互联网具有身份识别功能,为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条件。随着移动互联网服务业务的不断发展,用户行为分析和精确信息推送越来越受到重视,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服务功能也更加成熟。新的信息环境下,人与网络正在走向有机融合,“用户寻找信息”的被动服务模式,将逐步转变为“信息寻找用户”的主动服务模式。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平台可根据学生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首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从各类信息服务中,诸如进社区、假期实践等党团活动,文学、摄影、DV等文艺创作,以及科技活动、学习资源、BBS论坛、科研就业、心理在线等等,定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系统根据学生的定制要求,主动推送本模块的最新信息。其次,系统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访问记录,分析不同学生的需要,并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第三,随着班级移动交流群的普及应用,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也可以根据本班级具体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服务。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个性化服务功能,将有效提高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的积极性,更好地发挥高校网络文化的育人作用。
2.3 移动互联网有利于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安全性建设
网络文化安全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是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当今社会信息化、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平台为大学师生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成长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网络的无序化、难控制、自由化的特点,又给高校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埋下无数安全隐患。传统互联网时代,从用户角度讲,用户身份的虚拟性,使得网民缺乏约束感,更容易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从网站管理角度讲,桌面电脑的位置的固定性,使得处理网上不良信息的及时性受到限制,比如,在传统互联网环境下,高校网络管理员一旦离开办公场所,就无法登录学校网络管理系统,因而无法及时处理网络不良信息。
移动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有利于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安全性建设。第一,移动互联网用户身份的真实性,使得用户在网上发表信息时,要做到三思而后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良信息在校园网上的传播。第二,移动终端随身携带,网络管理员可以实时掌握校园网的信息,能提高处理高校网络文化不良信息的及时性,比如可以通过设置关键词提醒等措施,手机报警铃声一响,就能及时发现情况,及时登录校园网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处理掉不良信息,从而避免不良信息的大面积传播。
3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3.1 高校网络文化的多媒体表现方式受到限制
传统互联网时代,桌面电脑是上网的主要终端,桌面电脑具有屏幕大、信息处理能力强、上网速度快等特点,高校网络文化信息可采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表现,有利于全面、深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内容。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将成为最普遍的上网终端,因此,建设适合手机访问、浏览的高校网络文化网站,是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通过多种媒体形式来表现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这是因为,首先,跟桌面电脑相比,手机屏幕小得多,这就要求高校网络文化网站版面内容不能太多,图像尺寸不能太大,文章内容不能太长;其次,手机的信息处理能力较弱,上网速度较慢且受计费方式的限制,这要求高校网络文化网站上,网页内容不宜采用动画、视频等文件较大的媒体形式来展现。移动互联网对多媒体表现形式的限制,将影响到高校网络文化的表现力。
3.2 学生沉迷网络,不利于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同传统互联网的网络应用相比,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携性高、能随时随地上网等优点。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使用网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使部分学生过分依赖网络,甚至沉迷其中。在大学课堂上,上课时间埋头发微博、使用移动QQ聊天、浏览网络新闻或小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严重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而且,随着各种类型手机游戏在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学生更加易于沉迷其中,有的学生甚至晚上休息时间还在玩手机游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作息习惯和身体健康,同样也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效果。由此可见,过分沉迷于网络,将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从而不利于学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项目编号2013-IB-0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8
一、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和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比传统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内容更丰富、更广泛、更加多姿多彩、突破了时空限制的网络文化则具有内容广泛、环境开放、满足个性需求、主体品格高等特征。同时,它又与传统校园文化密不可分,成为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延伸。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校园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教学、网上选课、网上教学评价等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也改变了大学师生间传统的信息单向传输模式,真正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协同学习的互动模式,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平等意识得到激发,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平台
网络文化具有的鲜明特征就是超时空性和交互性,不管身在何方,只要能上网,人们之间就可以邮件、聊天工具、社交论坛等互相传递信息、交流情感,完成人际交往。因此,网络受到众多人喜爱,尤其是受到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广大青少年和在校大学生喜爱。
(三)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社团发展的新空间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即时性,时事新闻、新潮观点、先锋思想、娱乐时尚信息等向每个感兴趣的人群开放,并且时效性强,因此高校学生结合自己兴趣方向,建立众多的网络爱好者协会,使他们扩大了学习与交流的视野,也将现实社团的活动空间和范围不断扩大。
三、网络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化“携带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场合、角落,并以非常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和观念”。同样,大学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等文化育人功能都已打上了网络文化这一时代烙印,从而使传统的文化育人功能发生了许多改变。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
网络文化带来了新的观念、技术、资源和文化形态,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文化各要素的内涵,为大学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是同时,由于网络文化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未经选择,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积极观点与消极论调、网络文化又强烈地冲击了大学的主流价值观,使得原有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个性化、复杂化,并出现了多重价值评判标准并存的局面。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传统教育方式产生了影响
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是将学生集中在一间固定的教室里,一位教师面对一个或几个班级的学生,教学手段也不外乎一块黑板、几支粉笔。但是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渗透性极强的“交互文化”,颠覆了传统师生关系的等级性,消除了传统师生关系的教师中心性,削弱了传统师生关系的教师权威性,而多媒体教学、网上选课、网上教学评价等教学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体―主导”教学新模式正在取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一主体的教学模式。
(三)网络文化对传统行为方式产生了影响
由于网络文化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它主要以一种潜在的、自然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比如原本需要面对面讨论参与的活动,在网络的帮助下,通过视频、聊天工具就能完成;原本需要聚集在一个集中空间欣赏的东西,在网络上就可以随时随地观看,这些都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因此不利于校园精神文化凝聚力的形成。
四、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对策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时代校园文化发展的新形态,是文化进步的时代象征,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网络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将网络文化纳入大学文化育人的总体规划之中,促进大学文化生态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建设文明高雅的校园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每所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都会积淀凝炼下来自己独有的精神文化。在网络时代日趋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下,大学文化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用的最新成果占领网络阵地,努力使其成为网络的主流文化,保证大学文化的健康发展。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泛性、时效性、多样性的传播优势,基于校情校史,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弘扬根基深厚、源远流长的大学传统文化,保持各大学不同的文化特色,防止大学文化因普遍同化而失去自己原有的文化特征,维护大学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规范有效的管理文化
完善的制度体系建设是文化立校、文化理校的基础。在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进程中,更应强化“以人为本、制度优先、科学民主、独立开放”的管理理念,改变教育管理的行政化倾向,逐步形成现代大学的管理文化。应充分利用网络平等、开放、交互的特点,使其成为校内外广泛自由交流的平台,既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效率,又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两大文化要素的融合,还为打破专业之间、院系之间乃至大学与社会之间的文化壁垒提供了可能。同时,我们还要直面网络带来的文化冲突,探索适合校情的网络文化管理机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实行严格管理和有效疏导相结合,正确把握大学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健康向上的行为文化活动
高校学生文化活动是高校学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高校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可以在生动、具体的学生活动中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围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精神。另外,作为大学文化生态中最活跃的部分,行为文化的主体是师生。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教师也应自觉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影响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自觉认同,从而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行为建设作出表率。
(四)强化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文化育人良好环境
作为大学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外在表现和延伸的大学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外化于形的重要载体。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可以使大学校园不仅成为大学生求知的场所,更是释放压力、净化心灵的圣地。在学校建设中,可以通过命名校园、景观、道路、楼宇,将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校园文化的创造结合起来。要加强图书馆、档案馆的软硬件建设,科学规划博物馆(校史馆)建设,利用最新科技手段,进一步推进数字化建设,做好资料的收集、储存和使用工作。加强运动场、学生活动场地等文体活动阵地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和管理机制。
总之,网络时代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它“既有赖于构成校园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协调,又有赖于大学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容与共生”。正确把握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实现真正相互间的良性互动、和谐共生,是今后一个时期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篇9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Based on Network Micro Age
WEN Yi, ZHANG Yuanyuan, YU Miao, ZOU Bin
(School of Microelectronics and Solid-State Electronics,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To catch up with the rapid spreading and updating speed of the new Internet media, aiming to cultivate talents' capabilities,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n innovative online university moral-educ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micro era of Internet, which breaks the limitation of 3C so as to open up a situation of 3I and combines interactivity, timeliness, personalization and socialization as well.
Key words Internet; limitation; 3I; moral-education
0 引言
大学生群体喜欢追求新奇和个性化的特点,网络的发展对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新媒体日益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资讯、交流沟通的主渠道,离开网络依托就显得举步维艰。思想和行为上呈现出的新特点、新问题,给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或命令式的安排已渐渐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形态、认知特点以及当前网络自媒体的时代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依托网络平台,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信息,将网络工具的传播特点及优势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从而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明辨是非,培育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拔尖人才。
1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局限
网络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带了挑战,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条件、内容、方式的局限日渐突出,极大地限制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问题倒逼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1)条件局限。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局限于地点和时间这两个条件因素。因为大学班级管理的开放性和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决定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以班级或院系为单位在一定的范围内,很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①当思政教育特定在某个时间进行,势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整个教育引导的连贯性,进而影响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观念、意识培养。可见,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迫在眉睫,而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正好突破了这种局限。
(2)内容局限。当前高校教育同质化、模式化严重,大部分高校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展的网络文化建设仍简单停留在信息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信息内容单一、乏善可陈,更新缓慢、传播滞后,信息量有限,因此收效甚微。由于互联网的多元化和无界性,给高校网络管理也带来了挑战。目前,互联网英文网站超过80%,西方网络敌对信息的冲击,以及国内鱼龙混杂的网络文化信息,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思政教育的正向引导效果,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更严格的要求。同时,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资源,只用充分利用网络的互补性和开放性,不断从学生、家长、社会、行业吸收新鲜的有用元素,及时分享、适时创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和有效支撑。
(3)方式局限。传统教育中,学校与学生的角色是不对等的,“你说我听”这种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显得呆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事倍功半,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们可以充分借助网络资源,利用思政教育工作信息,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搭建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行业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网络微平台,有效化解高校学生教育的实际问题。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结合网络新媒体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但是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具有交互性和及时性、个性化和社群化等特征,以满足师生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为核心,坚持追求卓越、勇创先锋,开拓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新局面。
2 网络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探索
根据高校自身特色、以精英化人为才培养目标,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在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已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基础上,紧抓“两个把握”,原创性地开拓了“3I”局面的高校网络思想教育创新体系。
2.1 紧抓“两个把握”
(1)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态势。网络信息传递迅速、获取途径多、信息含量大、交流双向互通全球化、国际化优势明显,自然衍生出自由性、开放性、多元性、复杂性与便捷性的网络文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感召力、影响力、渗透力十分强大。②因此,基于网络微时代大背景下,网络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和态势,一定程度上就掌握了社会热点,掌握了社会思潮,有利于对整个网络特征的把握,以对网络文化建设起到指导作用,全面掌握学生思想政治动态以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动向,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掌握主动权,以构建一个具有说服力、影响力以及吸引力的网络思想文化基地。
(2)把握网络思想舆情导向。网络微平台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各种不良势力借助网络平台,利用热点和敏感问题,蓄意制造谣言,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宣扬负能量,进行互联网违法犯罪行为,扰乱了正常社会秩序。那些通过网络连续不断地向民众尤其是大学生传递经过特别加工的有意渲染的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巨大冲击,更对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这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网络微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把握网络的思想舆情导向,全程舆情监控,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做好舆情前瞻预判,把握网络文化教育政治导向,在网络思想多元化的环境下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权。一旦发生网络突发事件,要做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形成领导重视、专兼结合、师生广泛参与、共同抵御网上有害信息的安全管理机制。③
2.2 开创3I局面新体系
2.2.1 云端式局面(Internet)
(1)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时空的局限,在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已有的“微观固事”微信平台和“微固快讯”学生事务办理网站开拓云服务局面,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学生日常通知、事务性申请等通过网络微平台执行,实现学生全覆盖、无纸化办公。
(2)依托电子科技大学“面聊”平台,开创性地建立“班级云日志”,作为学风建设创新举措,让高校思政工作者从云日志中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与学生建立更亲密的联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2.2 定制式局面(Individual)
(1)建设网络学习微平台――“小微网校”。“小微网校”秉承“私人定制,无微不至”的建设理念,将学院专业课重难点梳理成条,绘制专业图谱,汇集专业相关的校内外视频公开课,托送行业动态等;同时,线下开展工程训练小班,为学生开展定制式引导和服务。
(2)建立微固创新人才库,利用网络新媒体优势,记录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表现,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学生成长成才经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不断改进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创新人才库的建立还有助于校友工作的开展。
2.2.3 交互式局面(Interactive)
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打通了教育双向通道,实现了由传统单一交流模式向交互式交流模式的转变,实现了大学生在教育中被动从属地位到主动创造性地位的转变。网络新媒体具有信息扁平化传播的特点,我们拟打造的“微固百科”,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学生与行业之间对等沟通交流的媒介,此举既可以增进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也帮助学生有机会接触行业导师,了解专业动态。
3 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基于网络微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I”创新体系立足实际,发挥了网络文化育人优势。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引导是高校教育的主旋律,将两者有机结合,认真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充分发挥优质网络文化教育的创造性和吸引力,营造积极向上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注释
篇10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空间为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精神物质文化整体系统。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激励广大师生的办学积极性、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阵地,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需要,是全面提高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需要。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创设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和技能提升素质拓展的学习环境,能够更好地实践中职学校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的目标,是中职学校优化育人环境的需要。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校园核心理念建设,倡导健康向上的校风、教风、学风
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探索,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塑造养成教育品牌,制定并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强化知礼仪、懂感恩、会协作、强技能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厚德强技、开拓创新”的校风,“敬业笃学、为人师表”的教风,“崇学尚技、务实求精”的学风。培养大批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
2.加强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效
校园物质文化是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以各种实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笔者所在学校的新校区建设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笔者学校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包括教学楼、实训楼、食堂、宿舍及附属设施。校园整体布局合理,绿化率达47%,建筑群形象完整,主教学楼是河东新区的标志性建筑。校园的主要出入口设置大片绿化广场,是学校礼仪性入口,体现出校园建筑的精神内涵。教学区、生活区、体育运动场之间设有绿化景观,富有层次感,体现环保生态概念。校园活动场地充足、生活环境舒适,达到了环境育人的效果。
校史展示馆对入学新生进行校情教育和学校优秀传统教育,弘扬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和荣誉感。学生作品展示墙,展示学生动漫美术作品、机械图纸、手工艺品、专业作品等,激发学生职业兴趣。完善校园文化墙、宣传展板、标牌、室内外景观小品等,让每一面墙都在说话,让每一块石头都在教育。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景来内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重视建章立制工作,制定、修改、完善涵盖各项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文化环境建设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学校获省级“文明学校”称号。
4.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1)学校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社团活动可以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社团活动也是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等教学原则的体现。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社团活动按性质可分为两类,一是专业兴趣活动小组,二是课余生活兴趣小组。
专业兴趣活动小组选派精干的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由对专业兴趣浓厚、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肯于牺牲课余时间投入小组活动中的学生组成。专业兴趣小组的活动要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有内容、有成果。要与企业合作,做出一批项目成果,把专业兴趣小组建成专业拔尖学生的学习、研修、提升、实践和出成果的平台。
课余生活兴趣小组,由生活情趣丰富、生活基本技能特长鲜明、乐于助人、勇于服务的学生组成。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手工编织社研讨、创新手工艺品,展示学生特长;校园文学社积极参加中华经典诵读和规范字书写活动,参加中职学生文明风采比赛,参与校园广播站采编、播音等工作。
社团活动要不断创新思路,不断完善机制,逐渐向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促进学生专业素质、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思想和能力基础。
(2)校园文化讲坛。针对中职学生文化视野狭窄、文化底蕴浅薄、文化体验不丰富的特点,开辟校园文化讲坛窗口,举办一系列校园文化讲座。邀请企业人士、社会上的专家学者、学校毕业生中优秀的就业、创业典型以及校内相关的教师,就企业文化、员工素质教育、精神文明建设、个人文化素养提高等方面话题进行讲解,开启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丰富学生体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社会实践能力和个人发展后劲。
(3)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社会有一个认识和了解的过程。如果在校期间没有比较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毕业时再走向社会,就不可能很好很快地适应社会。为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增添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营造一个成长的空间。开展便民服务,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努力实践青年志愿者的精神;深入企业学习实践,感知企业文化,提升专业兴趣,明确专业方向;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一方面了解社会,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自身的生活需要。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分幻想。学生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实际,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4)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激励师生的报国之志;组织学生参加奥运火炬传递、节能宣传周、辽阳电视台《周末赛场・温暖之旅》等大型公益活动,体现的学生参与意识和服务理念;每年定期举办“青春风采”系列活动,内容涉及红歌唱祖国、书法、绘画、摄影、技能展示等诸多方面;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开展“文明班级”、“内务标兵”评比,以评比促建设;组织手工竞赛、校园情景剧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社团、第二课堂作用。为广大学生创造机会,搭建成功的舞台,展示学生风采。
5.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中职教育是就业预备教育,笔者所在学校的教育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把优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以“中集焊工班”、“忠旺数控班”、“瓦轴车工班”等冠名班为载体,引入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教室张贴一些企业形象的宣传画、规章制度摘录等,对学生进行熏陶,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在教育管理中要向学生灌输“上学就是上班,上课就是上岗,老师就是师傅,学生就是学徒”的意识。学校实习设备摆放、安全警示标志、操作区域划分等都按照企业真实场景布置,处处渗透企业文化,全面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6.充分发挥校园网络育人作用,弘扬文化主旋律
篇11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含义
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相互交流、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因此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人们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校园网络化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以校园网络为载体。文化是由一个群体的人产生,不同的群体就会产生不同的文化。高校网络文化有如下特点:
第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是以校园网络的建成为基础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园网络就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校园网络文化,比如一个毫无高效性可言的校园网络是无法形成高效的校园网络文化的。
第二,高校网络文化促进了高校办学理念的更新。网络具有连通性、普及性和交流性,高校网络文化也具有这些特性,因此,在实现多元化交流与发展,以普及和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培养全球化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并正在起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折射出了现代大学的新理念、新思维。
第三,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因此高校网络文化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网络时代的教育文化,高校网络文化促进了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网络文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的教学格局正在形成。
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1.高校网络文化硬件环境建设
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有赖于高校网络的硬件建设,没有完善的校园网络就不可能形成规范、良好的网络文化。2008年6-9月,教育部科技司组织对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有效回收《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问卷335份(每校一份),《中国高校信息化应用效果》问卷825份(320所学校)。100%的高校已经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网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5.32%;学校无线网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15.82%,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0.59个;85.5%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但是在有的高校仍然存在重教学、科研、管理网络建设,轻学生宿舍网络建设,一些非学校能够管理的社会渠道上网方式正走进宿舍,给网络管理和校园文化的形成带来了难度。因此,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离不开校园网络的硬件建设,特别是学生宿舍区的校园网覆盖。
2.高校网络文化软件建设
目前,网络已成为影响学生的主要因素。要树立校园网络文化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为学生探求一个施展个性的自由空间,改进和加强校园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思想、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互动性网络平台是不可少的,比如“BBS”、“校长信箱”等多种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交流学习、交流技术、交流情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的看法,学校管理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和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学生的思想,找出工作的不足,同时利用这些平台积极引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和思想。
加强学术型网络文化建设,使大学校园真正成为学术的圣地,教师、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扩展知识,提升学术理念。在高校网站规划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建设科研类网站、在线教学型网站、学术型网站,建立学习资料类数据库、电子图书库等专业资料类网站。网络已成为学生检索资料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网络,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检索、整理、利用资料的能力,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协作学习,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
篇12
宿舍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重要的一种文化形态,除有价值导向、教育优化、陶冶塑造、约束规范、心理调试等功能外,它更有开发智力、启迪智慧、激励学习的功能。学生宿舍文化具有自主性特点,在独立自主的文化活动中,学生主动吸收知识,施展才能,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宿舍文化以其浓厚的学习氛围对完善知识结构、开发潜在能力、全面培养个性、训练创造思维等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机会。宿舍文化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群体意识、一种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它是一把学生自我激励的尺子,学生通过比照,找出差距,明确方向,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勤奋学习,从而健康地成才。
二、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总是把宿舍文化建设仅仅作为宿舍的基础设施与基本环境建设来看待,认为高校的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在宿舍以外的区域进行。认为学生宿舍的功能是提供学生住宿与生活。因此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在指导思想、工作安排、资金投入、人员配备等多个方面都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即使是在宿舍设施建设问题上,也是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文化活动设施建设。这是当前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相对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宿舍文化建设产生很大冲击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很有吸引力,上网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新的时尚和文化交流。它改变着大学生宿舍的学习生活模式、思想观念以及宿舍中同学之间的关系。由于沉溺于电脑游戏、网络,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这影响了宿舍内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从而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休息和学习。更可怕的是影响学生自己的学业学习,致使一些同学因沉溺于网络而影响了正常课程的学习,课程考试不及格,直至退学。近几年高校因受网络的影响而导致的学生退学数有增加趋势。
(三)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措施不得力,宿舍文化建设效果不显著
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某些职能部门或某级学生工作组织来进行。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但在实践中,又往往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这直接影响到宿舍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具体表现在:(1)没有统一的、长远的切合实际的宿舍文化建设目标。未能把宿舍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2)部门之间缺乏和谐的、制度化的协商、沟通机制。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不少部门常常各自为政、各管一块。
三、强化措施,构建先进的宿舍文化,大力推进学风建设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高教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是全面学分制。在此条件下,学生可以自行确立学习计划,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地点。这种教育体制上的变化,必然导致班级松散、年级淡化的新情况出现,过去长期形成的学校抓院系、院系抓班级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就会受到冲击。特别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全面学分制的实施,使得学生宿舍所具备的功能包含在班集体所承担的功能中。因此,宿舍就成为当前和今后高校管理的一个重要阵地,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
(三)积极营造“优良学风宿舍”氛围,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一个良好的氛围,其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宿舍作为现代学生学习、生活的最基本单元,理应成为我们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场所。过去,我们也曾评比过卫生宿舍、文明宿舍,但都没有明确提出过评选优良学风宿舍,通过建立和完善“优良学风宿舍”评选制度,帮助、引导、激励学生树立成长目标和奋斗方向。可以开展宿舍成员课程平均成绩,四六级通过率,奖学金获
率等评比活动,旨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五)丰富校园网络学习资源,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
篇13
1 问题提出
随着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大学生日益成为网络文化中最活跃的群体,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和丰富性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深度认同,网络正以其极大的广度和深度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与之伴随的,近年来高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课程的授课时间减少,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无法抵挡网络的诱惑,逐渐沉迷于网络甚至形成网络依赖。网络这柄双刃剑,在为大学生提供海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因为对网络的不合理运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带来了诸多弊端。①
闲暇教育是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价值的利用闲暇时间,提高学生闲暇生活质量,充实个人生活、提升个人精神境界,为全面发展个人组织的教育活动。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开展闲暇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合理分配时间,从而促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实践证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仅凭课堂教学难以奏效,更多地要通过对闲暇时间的合理引导和利用而实现。但在无处不“网”,闲暇生活被网络充斥的高校,如何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网络,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形成积极健康的闲暇习惯,培养合理的闲暇生活技能,成为目前高校闲暇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 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特点
2.1 闲暇生活丰富、层次不高
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每天有2个小时以上闲暇时间的占到91.9%。大学生拥有着丰富的闲暇时间,闲暇生活的方式和内容呈现多元化特征。从闲暇的类型看来,有发展自我、提高能力的,如参加校内外各种科技文娱比赛;有服务社会、锻炼自我的,如社会实践、各类公益社团;有各种娱乐消遣活动,如上网、看电影;也有消极型的,比如睡觉、逛街等。但总体来看,娱乐消遣型的闲暇生活占到主体地位,发展性的、创造性的闲暇活动偏少。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层次有待提高。
2.2 闲暇生活盲从、缺少计划性
因为对如何安排和利用闲暇时间这一问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当前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普遍比较盲从、随意,对闲暇生活的安排缺乏计划性。虽然高校普遍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各类校级社团、各种文娱活动,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提供了多种选择。但由于缺乏正确的闲暇观,当前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从众心理明显,进行何种闲暇生活往往是盲从的结果。在闲暇生活中,自身的个性、能力、特长等无法发挥,闲暇生活缺乏目的性和自我教育性。
2.3 网络成为闲暇的重要载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3G技术的日趋成熟,网络为不知如何度过闲暇时间的大学生提供了选择。网络正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姿态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极大限度地拓展了大学生的闲暇生活,网络现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休闲的方式,游戏、电影、聊天、人人、微博等都依赖于网络载体。这既与网络的诱惑性和虚拟性有关,又与高校闲暇教育的缺失关系重大。
3 网络对青少年闲暇生活的影响
在无处不“网”的象牙塔里,网络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网络更对大学生的闲暇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网络在提供大量信息资源,丰富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同时,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改变着大学生的闲暇生活。
3.1 时空维度上网络的影响②
网络因其特殊的吸引力,使得当前多数大学生把自己大部分闲暇时间都放在网络上。在时间维度上,网络挤占了大学生相当多的闲暇时间,他们很少有时间去进行人际交往、集体活动、独立思考、参加文娱科技比赛等其他闲暇活动,对网络的依赖容易造成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发展和人格健全的平衡;众所周知,闲暇生活需要借助广阔、丰富的空间来完成,大学生目前过多地把闲暇时间投入到网络上,对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广阔闲暇空间基本无视,这样就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现实多元空间的疏离,人际交往功能受到影响。总之,网络对学生时间的挤占和空间的疏离严重限制了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途径,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3.2 网络依赖或网络成瘾
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闲暇生活方式,部分大学生已被“网”住。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进行其他积极、健康闲暇生活方式。据调查研究发现,75%的大学生有网络成瘾的倾向。③沉迷于网络之后,大学生会逐步对自己的闲暇生活产生消极心态,疏远、回避积极健康的闲暇生活方式,将自己的闲暇生活看成枯燥、苦恼、无意义,在人际交往也找不到意义和价值,对他们来讲更热衷于通过上网打发自己的闲暇时间。依赖于网络的闲暇生活,满足了大学生自我娱乐、体验“理想”生活的心理需求,但让他们的闲暇生活过于局限网络之中。
4 基于闲暇教育的网络文化建设思考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有着更强的教育性,课外闲暇时间的充分利用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基于闲暇教育视角,构建良好的高校网络文化环境有益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正确的闲暇意识和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的能力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提升大学生的闲暇主体意识和规划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发展网络之外的其他更健康积极的休闲方式;另一方面高校要结合校情利用好网络载体,开展好网络文化建设,在网络化的新形势下不断开拓闲暇教育新阵地。
4.1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网络依然成为大学生闲暇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过多的网络行为或网络依赖,传统的“堵、压”等方式显然是不现实的,更好地、更有效地方法是要疏导,创设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从正面去积极影响大学生的闲暇生活。
(1)高校应充分做好网络建设工作,通过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和闲暇教育的新平台,开拓具有符合院校学生特点的网络主流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回归意识,提高他们网络生活的参与度。(2)加强对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监控,从技术方面完善网络文化的检测,引导大学生主动规避不良信息的刺激和干扰,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免疫力、识别力。(3)推进、完善校园网主阵地,建立符合学生心智特点和发展需求的网络特色活动,校园网不要仅限于学校官方活动报道、通知等,要通过网页设计大赛、多媒体设计大赛等活动既提高大学生对校园网的话语权和参与度,又能转移他们对网游的兴趣,从而逐步走出单一、孤独的网络依赖,不断促进个体人格完善。
4.2 提升大学生闲暇主体意识和规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