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

篇1

1.初中音乐教学中制约欣赏能力提升的因素

1.1亟待转变的教育观念。现阶段属于新课改的关键时期,该项工作进行的红红火火、非常顺利,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初中音乐教育存在偏见,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仍然是传统观念,觉得音乐是副科,只是娱乐,没有实际的意义,这种传统的错误观念严重阻碍了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教师不重视,学生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初中音乐教学方法老套,毫无营养可言,不仅如此,传统的教育观念也使创新音乐教学方法变得更加艰难。

1.2有待改善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和学生对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学方法出现严重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文思想已经逐渐走进了初中音乐课堂,成为我们进行音乐教育的主导思想。新课改要求初中音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以发展,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到初中音乐教学中,使其感受音乐美、享受音乐美,当然,想要做到这些,初中音乐教师可谓是任重而道远,并且初中音乐教师教学方法对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是音乐教师教学方法老旧、不能使学生很好的发挥出学习自主性,第二是一些音乐教师对初中音乐课堂的把握程度不好,不能积极的采取合作、探究等新式教学方法。

1.3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热情。目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这样的情况:虽说教材是针对初中生进行定制的,但是教材的内容却与初中生的喜好相差甚远,一般都是一些中外经典作品,这些都很难满足现在初中生对音乐作品的需求,同样也不适合当代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这些问题都使初中生对音乐教学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热情与动力,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途径

音乐欣赏要聆听具体的音乐,通过辅助手段和对音乐领悟来锻炼的一种能力,欣赏音乐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视野也须扩大,感受、体验和评价都是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能力,发展音乐想象力和把音乐融入生活,身心的感受音乐的美感,激励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教师也要听听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体会和独到的解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教师积极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能力。

2.1教学启发,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的诱发。兴趣能带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提高情绪,主动感受和体会音乐,现在不是每个学生都对音乐感兴趣,他们也就是随便听听,没有任何的理解,作为音乐教师就必须对他们进行启发,查阅一些有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引起他们的注意产生兴趣。情感包含于任何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来自生活也贡献于社会,演唱者的情感来自于音乐,表达与音乐,人们要通过特定的形式和技巧来反应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演唱者没有情感只能机械的唱歌,演唱就会变得乏味,不能打动听众,也无法传播自己的情感给别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只教学生唱歌技巧,同时也要教会学生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作为教育,教育内容是很重要的,但是情感的传授也是必不可少的。

2.2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想象力和联想力是每个学生天生的本能,也是音乐欣赏所能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欣赏歌曲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想象和联想,知识是进化的源泉,而想象力是推动世界的动力,世界上的大多数灵感来自于音乐的启发,中学时期学生正是有把握世界形象思维的能力,把联想发挥到极致,想象出更能理解音乐的场景来理解本质内容,教师要通过课堂的活跃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音乐是没有什么直接的东西来展现,需要学生的想象来完成,音乐加上联想出的画面才是完整的,老师也可以通过一些道具和技术来营造一个环境,有助于同学想象出音乐背后的故事,在指导学生发声时,带他们去公园或者一些别的适应的环境中,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主人公,克服学生的紧张和不理解等。

2.3提高教学效果,使课堂动静结合。音乐欣赏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课程,艺术魅力很大,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音乐是通过声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里,这也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在欣赏音乐时需要安静的心和较好的音效,这样才能聆听其中的美妙,课堂上教学要结合动与静,符合现在学生的心理和需求,更好地让他们接受。《卡门》让学生去理解是很难的事情,为了让学生了解,首先看看这曲子的背景和一些演唱,在欣赏完后,让学生自己随意的指挥,跟着动作学习,把自己的灵魂融入到音乐作品中。营造一种轻松的气氛,让学生去创设出情景,创新构造新的曲风,不再只是单纯的模仿,要有自己的理解唱出自己情感和风格。

2.4结合听讲,把学生和歌曲作品距离缩短性别、年龄、学历、知识等对于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差异,对音乐的理解相应的也会有差异,教师要把这些距离缩短,教师在其中扮演者"导演"的角色,在学生理解有偏差是及时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对音乐有更好的和正确的了解。也更接近歌曲本质思想。音乐欣赏课是为了培养学生自己欣赏音乐的过程,一定要有欣赏者和爱好者的鉴赏能力,不一定要达到音乐家那样深奥,教师要由表及里的欣赏音乐,教会学生怎么去欣赏,步骤该是怎样的,都是老师传授和学生自己领悟的,外部音响感知到想象和联想再到情感共鸣,最后就是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3.总结

总的来说,初中音乐课程的开展是对素质教育号召的响应,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初中音乐的教学当中,要充分利用课堂和实践活动来体会歌曲,利用课堂的气氛和道具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教学效果有良好的结果。而学生本身也需要自己领悟和培养情感,只有在老师和学生的配合下才能对音乐有真的的理解和体会。

参考文献

[1]孙 燕. 浅谈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乐感能力的培养[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8):.

篇2

目前,国内外教育学界对于自主学习的关注已越来越多,但研究对象往往停留在小学生、初中生或者是高中生。尽管也有学者已意识到职业教育也是研究的一个部分,但相关的文章不多,特别是对于幼师生的研究国内外基本没有。而自学能力在现今却尤为重要,从现状看,幼师学生均从初中升学而来,而小学、初中因为升学考试及教育体制的束缚,大多数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从长远看,幼师毕业生将来是为人师者,这将是他们必须面对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问题,亦即需要他们有足够的自学能力去完成。再从整个教育大气候看,初高中阶段的学习也正关注这一问题,比如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部分的目的应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幼师生每学年需完成十多门课程,看似成为样样精通的“杂家”,实则样样不精,就业后由于部分知识技能应用不上,加上在校期间所学不精,造成了知识的遗忘与过滤,这就导致教育的浪费、教育意义的磨灭。介于上述一系列情况,培养幼师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既顺应时代的要求,亦从学生的自身出发。《学会如何学习》一书也指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地帮助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更是执著探索,孜孜而求,认为“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洪镇涛的“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理论也是谈的自学问题,因为他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而本文主要关注的,则是对五年制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对幼师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成效不仅是在校园里,而是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在学历进修、人文素养、职业生涯规划上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语文的自主学习”被界定为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进行质疑、解疑、鉴赏的能力,即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达到是非自辨,疑难自解,高精自探的境界。教师在训练时要多样化,在备课、上课时应站在大语文的高度纵观全局,撷英揽胜,通过师生之间的主客易位、学生对教材的自主探索,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扩大、学生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真正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目前,对于语文自主学习的关注已越来越多,同时,江苏省自2010年起在全省招收300名免费男幼师生,使得幼师生这一群体性别比重发生变化,展现新的研究局面。

笔者通过申报校级课题《五年制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确定了研究五年制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的研究步骤,分为初始阶段、探索形成阶段、分析总结阶段。初始阶段:针对刚从初中升入幼师的学生的自学能力现状设计量表,作调查分析,寻找培养学生自己能力的方法、对策及重点难点。探索形成阶段:探索培养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专项指导,另外注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阶梯性地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要求;同时兼顾学生的写作与书面表达能力,分年级提出对学生在写作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一年级注重达到“文从字顺”,二年级注重“立意与构思”等,在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分析,提高写作与表达能力。分析总结阶段:通过中期汇报和结题报告,反思研究所得,以期指导下一步教学工作。

通过五年制幼师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我们预期达到以下的结果:通过开展语文学习学法指导、激发学习动机等实践活动,变“输血”为“造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接下来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进而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底蕴。通过具体调查,了解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正确把握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幼师(乃至推广至各种职业类学校)语文教育的水平,渗透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促进幼儿语言课教学改革的发展。通过对幼师生中不同性别群体的差异化教学与研究,找到学生的新的、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不断更新并完善教学理念,让幼师学生通过语文的自主学习,既能“内储”,又能“外化”。结合幼师学生实际与五年制高师所选用的新教材,整合教材的编写理念: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构建新课程理念下高等师范学校教师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做到课内外结合,阅读与写作、口头与书面并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对于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落脚点应该落在对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指导策略的指导,而并非是让学生完全在脱离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反,教师更多的是一种方法的指导,手段的引领,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

一、需要摆正教师的地位,教师指导不可缺失

篇3

一、回应学生差异的“活化教学”

在实现有效教学方面,台湾面临学生群体差异加剧的挑战。由于小学生毕业后免试升入初中,且完全遵行就近入学政策,使得初中生的学业水平参差不齐(见表2)。通常,处于弱势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不完成功课,甚至对抗教师和学校等。

这些挑战触发许多大学教授和一线教师共同推动“活化教学”改革,以促进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减缓两极分化趋势。台北教育大学黄永和教授主持的分组合作学习项目开启了活化教学改革,其主要有四个特点。第一,设置两级学习目标。教师根据每名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其设置基础和精熟两级目标。只要学生的进步达到相应程度,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精熟水平”。第二,与目标设置相对应,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嵌入随堂测验,及时检测学生达成目标的状况。第三,学生借助“学习单”学习。学习小组按照“学习单”规划的内容和步骤开展合作学习。第四,基本形式与步骤是“小组围坐-发放学习单-按照学习单合作学习-随堂测验-小组内更正与反思提升”。

2012年以来,参与该项目的学校遍布台湾新竹、桃园、台中、南投、高雄、台南、花莲、台东等地,多达800多所。2013年,该项目曾就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参与、学习成效、师生关系、教学形态等多项指标进行中期评估,其中多项指标的得分变化显著。比如,学生上课专心程度指标的得分从2.74提升到3.06,经常动脑思考指标的得分从2.71提升到3.03,学习进步指标的得分从2.72提升到3.04。该项目研究团队认为,分组合作学习不仅能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带来新动力,提升其课堂参与、师生互动水平,还有助于培养高学业成就学生乐于助人的品德,以及提升低学业成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信心。但是,也有部分重要指标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比如,学生整体学习成效提升和两极分化下降的变化程度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教师教学热忱指标的变化也不显著。

目前,台湾的活化教学呈现多元整合趋势,以“学习者中心”和“学习共同体”为基本理念,引入了差异化教学、问题引导学习、专题本位学习、翻转教学等多项策略,建设有效教学的课堂。

二、回应全球竞争的课程统整

在提高全民素质方面,台湾面临全球化竞争的挑战。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需要补充大量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人才;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需要全面提升民众的法制、民主、科学等素养。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分科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以上需求。1998年9月,台湾公布了《“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以下简称《总纲》),将传统学科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主轴统整为七大领域(见表3),旨在为学生构建面向生活的学习活动,以期培养其就业、参与社会、自我发展的实用能力和素养。

同时,《总纲》明确提出了10项基本能力,并与各领域的学习相互连接,以贯彻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以语文领域的“国语”为例,10项基本能力与该课程目标的关系如表4所示。

另外,《总纲》还规定了各年级学生每周的学节数、各领域学习节数、弹性学习节数,以及各领域学习节数的比例。其中,语文占20%~30%,其他领域各占10%~15%。各领域学习的具体节数由学校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弹性学习节数也由学校自行规划。

下文以新北市D、J两所“国小”和台北市F中学为例,对学校具体实施的情况做简要说明(见表5)。

与以往相比,两校的课程设置均呈现如下特点。第一,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的学时明显减少,社会、综合、自然生活与科技的学时增加。第二,领域学习并不能完全实施。例如,艺术与人文领域的音乐和美术、健康与体育领域的体育和健康仍然分别开课,并由不同教师教学,主要还是因为缺乏能够胜任领域教学的教师。这一问题在中学阶段更加突出。以台北市F中学九年级为例,除理化由同一教师合科教学外,其余所有学习领域均被分解为传统学科,由不同教师分科教学(见表6)。

从课程实施效果来看,台湾课改所提出的“打倒升学主义,减轻升学压力”还没有实现,家长和学生的负担仍然较重。从表6可以看到,该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长,每天都安排有不同的学科考试。台湾儿童福利联盟2012年的调查显示,79.9%的三四年级学生在放学后会参加才艺学习或课外补习;57.7%的学生表示补习天数为5天及以上,近30%的学生表示晚上七八点钟才能回家;59.9%的学生表示补习班常常布置额外作业;49.7%的学生表示常有额外考试。

两岸在课程改革方面“理想脱离实际”的窘境极为相似,同样面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的深层制约,教师素质、减轻学习负担和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之间关系紧张等问题。

三、回应民主浪潮的多元参与

在提高学校效能方面,台湾面临民主化浪潮的挑战。经济发展催生了更加广泛、深入的民主意识,来自民间的改革团体和改革事件不断涌现,进而推动教育民主化和多元化进程。台湾于1994年成立教育审议委员会,开始学习美国的教育制度,提出咨议总报告书,厘定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国际化五大改革方向[2],促成家长会、教师会、学校行政鼎足三分的局面。被考察的上述学校呈现出学校行政系统、家长、教师、社会多元参与的学校管理形态。

各校设校长1人,下设主任若干,不设副校长。以J“国小”为例,全校学生1800余名,教师120余名,校长1人,下设教务、学务、辅导、研发、总务、人事、会计七处,每处各设1名主任。同时,为适应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的需要,学校还设立了7个学习领域课程小组,各设组长1名,参与学校课程教学事务。

各校也设有家长会。家长会参与学校管理和事务的权利及义务受台湾于2006年颁发的《“国民”教育阶段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事务办法》保护和约束。以D“国小”为例,设家长会会长1名,副会长1名,下设服务组、活动组、教育组、公关组、校园关怀组、咨询秘书组、财务组。家长会组织的义工多达300余名。该校校长善于沟通,家校合作紧密,家长会尤为活跃。据该校家长会会长介绍,她上任以来组织了粉刷办公室、彩绘校园围墙等支持学校发展的活动,也组织了学生阅读、自学能力发展、两性教育、生涯辅导等支持教育教学的活动,还组织了亲子单车社、戏剧体验营、找回家长大学时的乐趣等支持家长发展的活动。该会长强调,近期的工作重点是督促提高午餐质量。

上述各校也成立了教师工会。据J“国小”的校长介绍,教师工会在台湾具有相当大的权力。聘用和辞退教师、开设课程等事务,常常需要校长与教师工会以“谈判”的方式形成共识方能实行。例如,新北市某“国小”教师工会与校长“谈判”教师维持学生路队安全事宜,双方达成协议:教师仍需要参与组织学生路队,但“不吹哨、不指挥、不协助”。同时,新北市政府教育局设有校长遴选委员会,学校还设有教师评审委员会、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且都设立了教师代表席位,保障教师参与管理的渠道畅通、多样。

在这样的情势下,J“国小”的校长以“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实施“转化领导”,彰显了校长营造正向氛围、构建正向关系、开展正向沟通、树立正向意义的领导力,在学校推动校园翻转、完善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PDCA)循环管理流程,开展教学视导,建设教师专业社群,开发十二生肖校本课程等的建设与改革。

台湾校长的选任也体现多元参与的特点。台湾《“国民”教育法》规定,校长的遴选、任用等事宜由各县市自行办理。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任秘书介绍了新北市“国小(中)”校长的选用流程(见表7)。

教师若参加候用校长考试,须具备学历、行政经验(如担任主任)等资格,并达到规定积分方能报名考试。公开遴选时,需要组建遴选委员会,由行政人员、校长、教师、家长、专家等组成。派遣时既要考虑校长意愿,也要考虑学校空缺情况。校长每届任期4年,在同一学校只能任期8年,到期后可以选择重新参加其他学校校长的遴选,也可以回到教师岗位。如此选任的校长通常都具有较高素质。例如,J“国小”的现任校长,1968年出生,从“国小”教师、学生教育组长、教务主任一路走来,已担任两届校长,于2010年调任现职,任职期间不断进修硕士和博士专修班,已出版7部专著。

四、回应教育公平的适性教育

在实现以人为本方面,台湾面临教育机会公平均等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催生人本化浪潮,台湾的基础教育从强调政治意识逐渐走向强化经济社会主导、培养适用人才,再到强调以人为本、适性发展,更加注重为每一名不同特质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升学渠道和发展机会。

目前,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发展卓越适性教育,推行多项政策和行动促进高中职(高中普通教育和高中职业教育的简称)优质化,包括推进“高中职旗舰计划”,打造标杆性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逐年增加高中职的班级数,提供充足的学位;技职教育(即技术职业教育)联结产学研训资源,设置特色群科,缩小学用落差;结合推动“创客教育”,强调动手实做及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目前,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已经构建起向下扎根的普职融通教育体系(见图1),即“国小”职业认知、“国中”职业试探及高中职业准备三级职业生涯辅导机制。

目前,全台湾有科技大学59所,技术学院18所,每年毕业生为4万余人,毕业即入职学生比例达到84%。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推进,学生具有广阔的深造前景。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台湾经济遵循着由农业、工业、高科技产业到知识型经济的路径发展。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互动紧密,职业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也为职业教育带来广阔前景。目前,台湾电子资讯业、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照护、精致农业、文化创意、云端运算等新兴智能型产业强力推进,对高科技人才需求旺盛,以上领域毕业生就业前景和收入预期更优[3]。当前,大陆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可以借鉴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

参考文献:

篇4

2.有了兴趣才会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寻找读物,并集中注意力,克服种种困难进行阅读,想办法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教益。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眼中的阅读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进而会把它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3.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觉探寻阅读方法。高效的阅读能促使学生整体语言素质的提高,甚至能激发学生一生的追求。要提高阅读的效率,就必须注重阅读的方法。诸葛亮读书就很讲究方法,不是什么书都一样读,有的书观其大略,有些书仔细读、反复读。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把他读书的方法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看书的内容简介,了解书名、作者、性质、特点。二是浏览书的开头结尾,看一看有没有感兴趣的内容。三是看书有没有可读性,如果是消遣性书籍,则一目十行随意看。如果是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益的书籍,就要认真阅读、仔细研究。如果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就必然会认真探寻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让学生明确阅读的意义,懂得阅读是一种需要

巴罗说:“一个爱读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学生阅读有益的书籍,对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学生读些有益的书,就能知道做人的标准,并用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阅读一定量的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对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巨大的作用。同时,阅读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书读得越多,知识就越为广博,智力开发就越充分。多读有益的书,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苏霍姆林斯基发现,除教科书以外什么书都不读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非常浅薄。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学习也就更得心应手。

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提高阅读能力是自身发展的需要,阅读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养,可以丰富人的生活内涵。学生在认识到阅读是一种需要后自然会产生阅读的兴趣。

2.以教师优美典雅的语言吸引学生,以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影响学生

无数事实证明,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文学修养越高,学生越容易吸收到他身上散射出的文学之光;教师普通话说得好,学生的普通话往往也比较标准;教师写一手好字,学生的书写也会比较规范;教师手不释卷,学生又怎能不爱读书呢?教师拥有的知识和内在的情感是通过语言呈献给学生的,其用语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如果教师的表达抑扬顿挫、讲解声情并茂,每一堂课都用得体的语言去阐述文本的情节,学生就会受到感染,心灵深处自然就会产生共鸣。

3.通过优美的文学作品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会阅读从学会欣赏开始。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生活经验、文学修养和情感智慧的结晶。欣赏优秀的作品,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有时候,特殊的情境能够对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召力,使人身临其境。教师与其强迫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完全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文学欣赏。

(1)文学名著欣赏。让学生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由短到长,由易到难,通过自己动眼、动手和动脑,独立活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可以开办一些专题讲座,最好是选择一些优美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反复咀嚼。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回描写鸳鸯逗刘姥姥引众人发笑一段,就是很好的教材。(2)古诗文赏析。通过朗读、背诵、默写让学生积累名句、丰富语言。教师可以请家长抽查督促,也可以通过开展古诗文阅读竞赛等手段来加以强化。学生通过竞赛争优学优,也容易产生兴趣。(3)趣味文学品读。这些作品本身就饱含趣味性,如宝塔诗、打油诗、藏头诗、歇后语、俗语、灯谜等。教师通过给学生推荐一些形式新颖独特、语言诙谐幽默的文学样式,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对联佳作欣赏。通过一些经典的对联,让学生朗读记忆,享受精品语言带来的美感,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回文联、叠音联、拆字联、数字联等。

篇5

一、开展职业生涯指导的意义

1.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有必要。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职业教育的目标,说到底就是就业教育,因其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合格劳动者的任务,所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生命线,重视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就业。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中职学生有许多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有的学生可以毕业时参加对口高职考试,进行学历的进一步提升。但是,勿用质疑的是,从知识结构上讲,中等职业教育下的学生是无法与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相提并论的,这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上竞争的“法宝”也一定不是自己的知识结构。那应该是什么呢?就是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对自身的认识和规划,这才是学生立足社会、就业创业的“法宝”。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之一,恰恰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学生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明确奋斗的方向。因此,从现实意义上讲,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很有必要的。

2.从中职学生的特点来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实重要。

进入职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人们所谓的“学习差生、品德差生和行为差生”,有些中职生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现象,甚至部分学生根本无心学习,来学校的主要目的只是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混”毕业证为主要目的。还有部分学生,当初选择职校和专业的时候,仅凭主观印象,或是父母之命等,根本就是盲目选择。这种思想上不积极、学习上无动力、生活上无目标的状态,导致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缺乏了解,同时由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知半解,或根本就没有学,到了该就业的时候,便不知所措,过分地依赖社会和父母,自立能力差。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中职生主动去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地根据自我职业规划的内容加强素质培养,锻炼各种能力,为其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创造和准备条件。因此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易卜生曾说过: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中职学生尽管年龄小、阅历少,但也应该为即将成为社会这条船的一名合格的舵手而积蓄知识和能力。而做到这一点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航行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生涯规划就可以帮助学生确立这个目标和方向,引领学生高质量地度过中学生活的每一天,为自己的人生盛宴准备美味佳肴。所以,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所有教育中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开展职业生涯指导的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在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目标,并开展不同的指导,这种指导不应该是偏面的、急功近利的,应该是长期的、有计划的、有目标的、分阶段进行的。笔者在具体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做法,如下图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要指导学生完成一份较为完善的生涯规划,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1.给予学生关于自己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信心感悟。

这一阶段应该是学生刚入校就进行。前面说过,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在初中的时候就被“放弃”,三年的初中生活,很多学生尝到的是失败。这种“失败”打击了他们的信心,“我什么也干不了”、“到了职业学校就是失败者”等等想法,在他们的脑海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在他们的亲戚朋友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有不少家长抱有这样的想法:“孩子到了职业学校,我就不指望他有出息啦”。所以,这一阶段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剖析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同时也要认识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样有出息,从而树立学生的信心。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

为帮助学生合理、准确的认识自我,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以下表格。

即:结合学生自己的认识、他人的认识,以及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软件,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充分剖析自己,这在学生的生涯设计中是最基础的一步。

(2)增强学生对职业学校的认同。

可以组织学生对优秀毕业生进行访谈,或者是举行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看他们是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进行自己的职业选择,并在实践中逐步取得成绩的。从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事例中,让学生明白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一无事处,不是注定失败的,只要有准备、有目标、有努力,一样会有自己的事业。以此增加学生的信心,增强学生对职业学校的认同。同时,学生对于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有了一些具体的认识。

在以上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步设定。

2.给予学生关于专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体验探索。

学生初步设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是不全面的,除了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外,其他关于专业或是职业的问题,有不少还比较“完美”主义,是学生的一厢情愿。如何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职业的内涵,这是第二阶段需要指导学生去做的。

(1)鼓励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专业。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入校,就会按照专业学习,但是许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很少,仅仅是听说而已,为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专业。比如组织物流专业的学生,到物流公司进行实地的调研。通过公司工作人员的讲解,学生意识到只学好物流知识还远远不够,一定的英语水平也是干好工作的基础。特别是工作人员在讲解集装箱知识的时候,学生就意识到“许振超”精神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不间断练习累积出来的。这些对于学生在生涯规划中制定可行的目标和措施,是很有帮助的。

(2)鼓励学生假期打工,增加体验。

如果“光说不练”,学生的生涯规划一定会是个“空架子”。相对而言,职业学校的学生寒暑假的学习任务较为轻松,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走出家门,通过打工,或是专业调研等方式,主动接触所学专业。尤其是通过打工的经历,帮助自己初步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力争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从而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目标,并有切实可操作的、实用的措施。这些和书本知识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真实体验得来的,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中一定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再次修改。

3.给予学生关于社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

应该说经过前面两个步骤,学生的生涯规划具有了一定理论和实践依据,但是社会毕竟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这中间的可变因素太多。为检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措施是否到位,特别是学生自身是否做好充分就业、创业的准备,还需要第三阶段的进一步指导。

(1)组织学生实习,走入社会,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涯规划制订得是否可行,只有社会这个大环境才最有发言权,因此参加实习体验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种实习不同于前面说的假期打工,而是结合自已的规划设计,结合自己设定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充分了解社会,通过自己的实践,为生涯规划再次修订打好基础。

(2)开展就业指导,认清环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眼高手低”,这是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刚开始实习的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往往是牢骚满天,如单位的要求太苛刻、主管不近人情、领导批评不分场合、同事遇事相互推诿等,这种“抱怨”,严重了影响学生生涯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和职业目标的进一步提升,也反映了学生心理定位的失衡。及时地、正确地就业指导,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渡过这个“矛盾”期。比如从“善待挫折”、“夯实小工作,成就大事业”、“细节决定成败”、“增强责任意识”、“学会合作”等主题入手,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学生明确的、耐心的指导,引导学生认清环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顺利完成实习实践阶段。

篇6

1我院护理专业学情分析

从护理专业招生的学制看,有3年制的中职、普通高职专科、对口招生高职专科以及5年制“3+2”(3年中职+2年高职)高职专科等4种类型。从学生的知识层次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只经历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新环境、新教师、新教材、新教法难以适应,易出现经常性的学习困难、产生自卑等负面情绪,影响其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缺乏护理专业的知识基础、专业意识薄弱、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接受过高中阶段的教育,文化课基础相对扎实,对护理专业课程有一定的理解力,学习护理专业的能力较好,但对护理专业的了解和认知不够全面,有时也出现学习情绪的偏差。“3+2”高职专科学生首先要完成为期3年的中职阶段的护理专业课程学习及技能训练,然后进入2年高等护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认为多数课程已学习过,再学习是重复,学生对于临床的护理专业认识与理解较全面,但缺乏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严格的技能实践。对口招生高职专科的生源来自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既有护理专业,也有其它医学类专业,还有一些其它专业,其生源的专业有差别,进入高职后在护理专业学习亦有差异。从学生的实践能力看,中职教育的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在学习护理操作时理解不到位,绝大部分都是验证性模仿练习,学习效果欠佳。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和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在中职阶段进行了为期2年的理论学习和1年的实习训练,学生对已有的护理基本技能操作较熟练,少数学生还获得了护士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了基本的护理专业操作能力,但缺乏高职教育临床护理专业的系统实习和综合性临床护理技能的实践能力。对于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接受专业知识较快、实践操作能力较强。因此,现有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从时间和内容上均不能满足护理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需要。从学生的学习目标看,中职教育的学生处于心理成熟的早期,自律性差、动力不足、对个人未来茫然无知、课堂学习态度欠端正、学习效率不高、意志力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通高职专科的学生选择护理专业是为了以后能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学习积极性高、目标明确、自觉性强、有一定的学习竞争意识。对于“3+2”高职专科学生及对口招生的高职专科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是为了提升学历而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对学过的护理知识不感兴趣,对临床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有极大的兴趣,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目标。

2对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注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具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与实践技能、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中高等护理专业人才是当前护理专业的发展方向[2]。实现不同类型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时迫切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2.1需要制定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而实施的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不同生源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不同,其培养方案应该有差异。对于中职生来说,要以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为主导,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临床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指导构建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最终培养适应临床一线的中等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对于高职生来说,其理论基础高于中职学生,要以学生的高素质为基线,重点开展专业教育,培养临床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端技能型、具有高等职业素养的专门人才;对于“3+2”的5年制高职学生,则要5年统筹考虑,并不是中职与高职的相加;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其文化课基础逊于统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意识都强于统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需要补充提高专业文化基础课。4种类型的生源、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均有差异,需要分别对待,制定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培养要求。在制定方案前,学校可到医疗单位、临床一线调研,可聘请卫生部门管理人员、医院管理人员、临床一线技术人才、兄弟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研讨,集思广益,制定可行、合理的培养方案。同时,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就业岗位为基线,依据中、高职两个阶段所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分层次制定培养方案。此外还可利用学院的附属医院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线实训内容,做到资源共享。

2.2需要科学设置不同学制类型的理论及实践课程

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实现形式,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3]。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就是课程的衔接。学制类型不同,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也有差异,围绕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也应依据不同的生源,分类实施。就中职学生而言,基础知识必须够用,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应用技能。因此在开设人体解剖学、健康评估学、病理学等必须的基础理论课程后,开设有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程,并在第3年进入临床实习,以提高实践能力,实现培养目标。对于3年制高职学生,在开展专业知识教学的同时,直接让学生进入临床或实习基地,通过模拟或真实的实践,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高等职业素养。课程方面,在开设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急救护理技术、护理学基础等专业课的同时,增加了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职业道德与职业生涯规划等职业素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内涵。对于“3+2”高职学生,经过前3年的中职阶段学习,已经具备够用的基础知识与一定的临床应用技能,其后2年的高职阶段主要是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强化。为此,特地调整了高职阶段的课程比例,使基础专业课程、临床专科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及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的比例达到1∶2∶4∶4,主要开设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儿科护理、基础护理技术等临床专科课程和内、外、妇、产、儿病例情境等综合实训课程以及护理人际沟通、护理职业素养、护理法律法规等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在强化基础理论课与专业课的同时,增加新知识与新技能,提升学生的实训和职业素养能力。对口招生的高职学生,入学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化课基础及相关专业技能,但是护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较薄弱。因此开设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等临床医学基础课程以及成人护理技术、母婴护理技术、儿科护理技术等临床护理课程,并在第3学年开展临床护理实习,以提高临床护理的实践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的分类组合,各有侧重,使不同学制类型的学生都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及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

2.3需要开展多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

面对不同学制类型、专业基础、学习自觉性、学习目标的学生,如何才能做好专业教学过程中的衔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笔者认为除了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设置适合不同学制类型的理论及实践课程外,还必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育教学衔接。

2.3.1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中高职护理专业不同层次的生源特点,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适时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护理技能操作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分角色扮演的模式展开教学,由学生扮演患者、家属、医生、护士等,让学生进入到临床情境中;由教师或学生创设情境,请学生扮演,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讨论评价,最后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有效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教师之间的有效互动,课堂效果得到较好地改善和提高[4,5]。

2.3.2按照职业岗位需求,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按照岗位需求,结合护理专业教学特点和临床工作的实际技能开展讲解。例如在中高职学生共同的必修课临床护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了避免对口护理专业与“3+2”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对重复学习的厌倦感,可从人的护理的整体性着手,同时遵循临床护理认知规律,将临床护理专业课与基础护理学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将《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成人护理技术》,将《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妇幼护理技术》,将《老年护理》与《基础护理学》整合为《老年护理技术》等,整合后根据临床护理工作所需进行课程设计,使课堂教学内容更能贴近临床实际,也适合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学得进、记得住、会动手、用得上的教学效果,教学衔接得以实现。

2.3.3注重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对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内科、外科、妇产科护理等专业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单纯的课堂理论融入临床实践,加深学生对实践认知的同时,也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在讲授氧疗技术时,不仅强调不同病情的患者其氧疗需求不同,更应该结合内科知识,告诉学生何种患者需要选择低流量持续给氧、何种患者需要选择高浓度给氧。在讲授静脉输液穿刺操作时,要根据内科、外科、儿科等不同患者讲授不同的穿刺方法、不同的滴速调节,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注重将护理知识与临床知识有机整合,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如在讲授生命体征护理技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引入肺炎的病例,简要介绍病情,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临床表现判断病情,明确诊断,需要进行哪些检查、采用什么样的治疗方法、如何护理、在护理过程中会应用到哪些有关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相关的护理技能操作、如何实施,通过分步骤思考问题,结合临床知识,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养成发散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2.3.4开展各种形式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依据中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现状,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实践方案,积极开展校内实习、创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践教学形式,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教中做,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通过安排学生到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实习、实训,或组织学生到家庭、老人院、乡镇卫生院等校外实训场所开展活动,让学生真正接触患者,进一步熟练规范操作,提高实践技能,毕业后能较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有效地开展工作。

2.4需要建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为实现教学衔接提供保障

要顺利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衔接,必须拥有一支理论基础雄厚、实践技能丰富的师资队伍。教师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也要积极参加各类职业实践培训,以获取相关临床技能。我院是安徽大别山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可以充分依托职教集团的力量,实现校校联合、校医联动,让教师走出去,深入临床,开展一线临床实践工作和医院临床培训,同时借助职教集团的教学优势,与兄弟学校开展教学工作互访、听课、研讨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与临床工作水平,为实现中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衔接提供保障。高职院校中高职专业的多层次、多学制类型共存的办学模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继续存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及时改进,才能逐步提高并最终实现不同学制类型之间的有效衔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茜.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0):273-275.

[2]李娜.关于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20(31):91-92.

[3]李晓松.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9):1075-1077.

篇7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拉萨市第一小学、拉萨市实验小学、海城小学、江苏中学、拉萨市第一中学、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共六所学校的艺术教育状况,包括课时量、教学设施及场地建设、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具体调查项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抽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抽样调查与访谈之前查阅了《自治区教育志》、《自治区教育年鉴》等文献,以及学校管理文件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了解了拉萨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开展的历史情况及各学校的管理措施和取得的成绩,为接下来研究中确定调查对象,限定调查范围与层次,确定调查周期,制定调查计划等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本次抽样调查中,602份调查问卷被发放到6所学校,回收有效问卷552份。6所学校的18名对象被专题采访,其中包括校领导、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全部调查材料通过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两种方式整理出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各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概况

1.拉萨市第一小学。在艺术教育方面,拉萨市第一小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办的艺术“特长班”颇有成效。从一年级开始普及特长,二、三、四年级发展特长,力争通过几年的培训以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音乐和舞蹈的基础技能。在资金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该校已将一栋有12间教室的4层教学楼拟定为艺术楼,初步投入20多万元装修,教室内全部铺设木地板,还将追加投入,配备视频播放设备和教学设备,设立专门的书法、美术、音乐与舞蹈教室等。

2.拉萨市实验小学。建校以来,学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优化教学手段,进行电化教学,逐渐增设了书法、舞蹈、器乐等艺术课程。1998年,开始设置艺术特长班,至今已组建有摄影、美术、舞蹈、合唱等特长班,实施特长教育。经过艺术教育特色班的特长教育,学生的艺术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至今有80多人次在国际性、全国级和自治区级的各项竞赛中获奖。

3.海城小学。该校为了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积极开展“四进”工作———推进“热巴舞”、“民族舞课间操”、“电子琴、手风琴、合唱”等校园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了该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水平。学校每年定期举办“走廊美术”活动,展出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创设音乐、舞蹈的艺术实践舞台,丰富和提升了学校的环境美育工作。另外,学校常年开设音乐、舞蹈、美术兴趣特长班,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激励兴趣班学员踊跃参加各类美术作品竞赛活动,并多次获奖。

4.拉萨市第一中学。学校始终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艺术教育方面正处于积极探索之中。通过定期创设音乐、舞蹈的艺术实践舞台与开办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展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收到较好效果。

5.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建校初即开设了美术欣赏课程和音乐欣赏课程,现有专职美术、音乐教师各2名,并配备了专门的美术、音乐教室,教学设备较齐备。学校设置的美术课时如下:高中一年级没有开设美术课,高二年级每周开一节美术课,高三因面临毕业,准备高考,所以没有安排该门课程,学校全校性的音乐、美术活动课尚未开展。

6.江苏中学。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处于探索之中。艺术教育氛围较好,音乐、舞蹈与美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开设较规范、正常,同时,学校还常常围绕一些中心主题积极创设艺术实践活动,使全校的艺术实践氛围逐渐增强。

(二)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共发放学生问卷602份,回收有效问卷552份。其中小学生232份,初中生153份,高中生88份。发放的教师问卷7份,并作了部分随机访谈。

1.学生问卷统计结果分析被调查学生的民族构成为:藏族316人,汉族130人,回族19人,其他民族8人。性别构成为男209人,女264人。

(1)艺术课程开课率(见表1)艺术课的开课率,可以反映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的程度,以及对教育部相关要求的执行程度。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一些学校一些班级还存在没有开设艺术课的现象。根据访谈了解到,不开课的年级集中在小学六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可见迫于升学压力,学校取消了毕业班的艺术课程。从课时安排来看,小学生的课时量远远大于中学生,而且小学都开设了特长班,因此每周三节课的比例达到了7.1%。至于小学,艺术课每周只有一节课(即比例为45.1%)的情况主要集中在藏文班中。由于每周比汉语班学生多一节藏文课,因此美术课压缩为一节。

(2)音乐、舞蹈、美术教室及活动场所(见表2)从表2统计结果来看,拉萨市中小学配备专门的艺术活动室的比例还较低,艺术实践舞台与美术作品展地略为重视,但从开展程度来看,中学不如小学积极。根据访谈,在艺术活动室和实践舞台、展览室的设置方面,拉萨一小和江苏中学投入的力度较大,两个学校都有艺术实践场所和专门的画室,舞蹈道具与绘画的石膏模型、写生画架等专门器材都比较齐全,学校还提供了相关的音乐、舞蹈及美术图书及画刊等读物。

(3)艺术课堂教学(见表3、表4、表5)根据问卷显示,教学内容中最多的是歌唱课,中学的欣赏课远远多于小学,器乐课与设计课的比例最低,游戏课与手工课其次,可见拉萨中小学的艺术课教学内容还略显单一,对学生的器乐训练、音乐游戏、设计应用与手工制作能力不够重视。另外通过访谈得知,小学的歌唱课多为识谱与齐唱,绘画课多为临摹和想象画,中学的歌唱课较少重唱与合唱,绘画课也很少有条件写生,歌唱课对学生的听觉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绘画课对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培养也有待提高。根据问卷显示,小学大多数教师的上课效果比较理想,中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效果也是小学好于中学。

(4)艺术课外活动(见表6、表7)从整体来看,各学校对于开展学生的艺术课外活动还不够重视。学生的课外艺术活动非常贫乏。从表6可知,开设艺术兴趣小组及开展艺术竞赛的情况不很理想,而且中学重视程度不及小学。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高年级的功课压力较大,希望学校在小学六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开设艺术类课程,多开展艺术竞赛和课外活动。#p#分页标题#e#

(5)学生的建议对于学校的艺术教育,学生提出的建议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希望给毕业班开设音乐、美术课,增加音乐、美术课的课时量,希望别的教师不要随意占用艺术课。艺术设施。设立艺术活动室和专门的音乐、舞蹈、美术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艺术教学。希望开设一些音乐游戏、器乐演奏、手工制作和设计等课程,希望教师少讲理论知识,让学生多动手等。艺术活动。多开展艺术竞赛活动,如音乐舞台表演、音乐竞赛、绘画比赛、美术欣赏、美术作品展、外出写生等;建立美术兴趣小组、组建绘画特长班。

2.教师问卷及访谈结果与分析(1)师资。在接受调查的16位艺术课教师中,有11名为专职教师,5名为兼职教师(其中2名为语文课教师,2名为数学课教师,1名为政治课教师),据教师们的反映,即使加上兼职教师,教学任务依然很繁重。以江苏中学为例,该校初一、初二12个班级,高一、高二4个班级开设了音乐、美术课,每周一节课,但仅有1名专职美术教师,不得已只好请音乐教师作为兼职美术教师来完成部分教学任务。据该名音乐教师反映,她自己的音乐教学也很繁重,美术专业并不熟悉,因此教学内容多以欣赏课为主,无法开展绘画实践教学。另外,美术教师的学历也有待提高,16位教师中仅有8位为大学本科学历,其余为大专学历。(2)待遇。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艺术课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艺术课教师的课时补贴不能与其他科目的教师齐平,同工同酬不能在他(她)们的工作中体现,而且职称评审时还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就艺术课教师的培训而言,我们所调查的16位教师均没有获得过进修机会。这些状况势必对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3)科研能力。从调查结果来看,16位艺术课教师中仅有2位参与了科研课题。8位教师发表过9篇论文,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4)建议。为了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教师提出了以下意见:A.学校领导应重视艺术教育,为艺术课程配备教具和器材;B.增加专职教师;C.设立专门的艺术课活动室;D.教育局应经常举办教师音乐技能竞赛、书画展览,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积极性;E.应重视开发民族艺术资源。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俄罗斯一向被人们称作艺术大国,其艺术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俄罗斯的中小学教育领域中,艺术教育被定义为:“儿童和青少年掌握本民族和人类艺术文化的过程,发展和形成个性价值、精神世界、创造性个性、情感和智力财富的一条最重要的方式。”[2]德国和法国是具有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国家,处处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把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目标,是德、法两国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3]目前拉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内地相比,除了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还与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观念有关。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创新能力及智力的健全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体现。学校管理人员应提高认识,如果对艺术教育的自身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艺术教育的大环境就会得到真正的改善。经调查,凡是领导重视艺术教育的学校,例如拉萨市第一小学,艺术课教学、艺术活动都开展得比较好,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热爱艺术的热情,而艺术素质较高的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当中也会表现出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学校领导应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放弃“主科”、“副科”的陈旧观念,真正从教学设备、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开展艺术活动等各方面给予实际的资金支持和激励措施。

篇8

一、职业培训的主要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不断加速,产业结构和社会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日益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技术人才。因此,职业培训是提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能力,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2005年,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培训就是一种非学历教育的人力资源投资形式,它的教育目标是提高人们的职业技能,是为社会生产提供劳动力资源的教育方式。首先,职业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源投资的手段和过程,它是形成社会生产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职业培训具有极强的专业定向性,能给接受培训的各类专门人员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职业培训的内容是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实现职业培训的目的,职业培训的内容是相关岗位或工种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受训者经过职业培训,获得谋求职业或保障职业安定必须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职业培训必须要让职工获得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职业培训围绕各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依托技工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能力,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根据自治区财政厅和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职业培训可分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企业在岗职工培训。

第一,城镇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对城镇中的失业人员,组织其参加再就业培训,突出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其就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失业人员,组织参加创业培训,促进其自主创业。

第二,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就业培训。根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要求和劳务输出意愿开展相关培训,对有技术和资金,并有创业意愿的农民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加强项目开发、小额贷款和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其三,对企业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对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职业培训,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第四,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对城镇和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开展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的培训。

这种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不仅包括城镇失业人员、农业富余劳动力,还包括新成长的劳动力,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了技能提升培训、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创业培训,这种培训的模式具有普惠性。同时,由于培训的规模大,相应的管理难度也加大了。

二、职业培训状况分析

调查问卷是结合文献资料并根据新疆实际情况设计的。问卷设计后,我们先进行了小规模调查并进行了问卷的信效度检验,根据调查的结果修改了问卷。确定正式问卷以后,我们根据分层(民族、地区、职业等)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于 2013 年 8月 1 日至 16 日共分三个调查小组在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市、伊宁市、库尔勒市、库车县、伽师县、奇台县和鄯善县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覆盖了汉族、维族、哈族、回族等十三个民族。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 975份,其中有效问卷 946 份,问卷有效率为 97.5%。汉族占 33.9%, 维族占52.6%,其他民族占13.5%。

(一)职业培训的样本情况

①职业培训人员的性别结构以女性居

。男性占 28.8%,女性占 71.2%。②职业培训人员以青壮年为主。数据显示16-30岁占有比例达59.7%,30-40岁占18.8%。③职业培训人员教育程度较低。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最大,达到36.5%,其次是高中(中专、职高、技校)占到29.2%。④户籍类别以城镇户口为主,户口所在地以本县市为主。城镇户口占60%,非城镇户口占40%。本县市户口占77.8%,非本县市户口占22.2%。

(二)职业培训情况

(1)个人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对于个人参加培训的主动性,本报告主要从政策的了解程度、培训信息的获取以及培训费用的承担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从政策的了解程度来看,有36.1%的人认为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一般,有18.8%的人认为不太了解,有7.5%的人不了解。

个案:有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非常好,但是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楚,上了这个培训班才知道的,有些政策也是随时在改动,就比如前几年我爸申请就业再就业的补贴,根据当时的政策是不行,但是我上了这个培训班以后才知道现在就可以。我觉得社区的工作人员应该熟悉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这样方便居民的咨询,不可能每个人都来上这样的培训班,国家的政策是好的,就是有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说明了人们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今后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同时,应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

从培训信息的获取来看,37%的人选择从社区宣传获取,16%的人是听朋友或熟人介绍,14.2%的人选择是电视新闻,而自己主动上门咨询和自己主动打电话咨询只有5.2%和1.2%。这些说明了社区在宣传职业培训信息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 从培训费用的承担来看,63%的费用是完全由政府来负担,11.5%是完全由企业来负担,11.5%是完全由个人来负担,9.2%是由三方共同负担。假如需要自费提高专业培训,大多数人都选择愿意自己出资负担,他们心理能够承担的费用在500-1000元,同时,有58.3%的人希望通过专门的职业学校来进行短期培训。

(2)对职业项目的评价。在问卷中从五个方面调查参加培训的人们对培训项目质量的评价。从调查结果看,人们对培训质量的总体评价还是很满意的。其中对培训机构满意度最高的方面是教学内容和教师素质,教学内容为71.6%,教师素质为77.5%。人们对培训的硬件设施和培训费用的评价为一般,分别是35.9%和29.4%。因此,这两个方面是培训项目日后改进的重点。

(3)对培训的期望。人们对培训的期望可以直接用来指导政府和有关培训机构今后的工作,为它们制定政策和改进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因此,本报告从人们对培训项目的改进和对经办机构的期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数据显示,有16.8%的人认为培训内容单调,9.8%的人认为与工作关系不大,不实用,9.6%的人认为收费高,补贴少。8%的人认为讲得快,听不明白,6%的人认为内容深,听不懂。因此,应加强培训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根据学员的接受能力有步骤地授课。

大多数人对经办机构的评价较高,65.7%、65.2%、59.9%和52.6%的人很满意或满意培训机构、劳动就业部门、原单位主管部门和当地财政部门。这说明经办机构的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三)职业培训补贴项目绩效评价

(1)职业培训效果。对于职业培训的效果,本调研报告主要从培训后的就业状况、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对目前工作的评价和对未来工作的信心四方面来进行说明。

数据显示:培训结束后有70.5%的人找到了工作,29.5%的人没有找到工作主要是由于因为不久前才结业,正在找工作阶段。目前培训者找到的工作有75.7%是与相关培训内容对口的。培训者对目前的工作持满意与较满意的占61%。经过职业培训,他们对未来工作比较有信心,持有信心和较有信心态度的占到了74.5%。

这些数据说明了职业培训对就业再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劳动者创造了条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从而有利地促进了就业。职业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要求,给受教育者一技之长,为其提供谋求职业和提高现有工作能力的本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这种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对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效果是明显,同时,它也能够使劳动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市场需求开发职业能力。

(2)职业培训补贴项目的评价。在问卷中从八个方面调查了促进就业项目的效果评价,从调查

结果来看,有很多人对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补贴都不是很了解,对职业技能鉴定这个项目不清楚的占到了43.4%,对职业介绍补贴不清楚的占到36%。针对职业培训补贴,认为效果非常好或者比较好占到了45.2%,认为效果不明显的占到14.8%,不清楚的占到29.8%。这说明了有很多人不了解职业培训补贴项目,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大力宣传职业培训项目情况。

人们对促进就业的政策持满意的态度,有55.6%的人认为当前各种促进就业政策效果非常好或较好,33.3%的人认为一般。在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上,应在提高保障水平、提供更多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少数民族的就业支持这三方面加强工作。

三、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资金不足,使用结构不够合理

首先,新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用于职业培训的资金不足。新疆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巨大,要促进各类人群实现就业,必须要有坚实的资金保障。其次,就业资金使用结构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提高。用于公益性岗位和社保补贴的资金偏多,用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的资金偏少。以阿勒泰市为例,2012年该市共发放就业专项资金5853.34万元:其中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1252.7万元,社保补贴1658.71万元,职业培训补贴75.28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32万元,职业介绍补贴为零。

(二)培训专业设置不合理,培训模式单一,造成培训资金的浪费

(1)培训专业设置不合理。职业培训缺乏市场调查的基础,加上就业需求预测手段比较落后,造成培训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导致了培训资金出现浪费现象。大多数培训中心不能准确判断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方向,培训机构只是一味地墨守成规,许多培训专业在市场经济中已经被淘汰了,浪费了大量的培训资源,致使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培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岗位,制约着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比如缝纫专业,在就业市场中已经不需要这个专业了。培训机构与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没有形成科学的供求信息反馈关系,许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培训时,未与就业服务机构充分合作,只管培训不管就业,形成培训和就业的“两张皮”,受训者参加培训后没能找到工作岗位,再就业率低,这也降低了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能达到促进就业的效果。

(2)职业培训模式单一。职业培训主要采取的制度模式是“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型模式,这种模式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缺点。首先,受训者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培训方式等方面被动性较大,从而影响了受训者在职业培训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该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需要全面及时的了解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并根据市场及时设置符合市场要求的培训专业。但是由于变幻莫测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政府要即使准确的获得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因此,设置的培训专业难免与变换的市场需求发生冲突,从而降低了职业培训专业与市场需求专业之间的匹配度。最后,受训者的合格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培训机构的努力程度,而且也取决于受训者学习的努力程度。所以“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型模式让培训机构承担了一部分不应承担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培训机构的发展。 从新疆职业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业困难人员素质不高,政府效率偏低、透明度不高,培训机构尚待进一步规范,劳动力供求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进一步妨碍了政府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模式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单一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疆职业培训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培训的标准混乱,资源难以整合,增加了培训的费用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培训机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依据,实行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发现国家的培训标准与现行的行业标准不相符,这就导致职业培训学校在培养目标、培训内容、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不能协调统一,资源难以整合,无法形成合力,矛盾相当突出。比如理发行业,假如按国家的职业培训标准,培训出来的学员不能胜任目前的美发工作,比如烫染的内容,现在流行韩式和日式剪发,而传统的国家标准美发书里没有这个内容,再比如刮胡子,现在美发店都不刮胡子,因为要牵涉到艾滋病这块内容,还要刮胡子的人写保证书,很麻烦,现在

美发店都不做这块内容了,而职业培训要求必须要将这块内容;要是按行业的标准来教学生,那么职业鉴定考试又很难通过。目前政府买的是培训成果,也就是职业资格证书,而这与市场的需求是脱节,因此,目前的职业培训应该与现代的需求接轨,重新编排课程内容。

目前培训机构为了让学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授课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教科内容一致,而有些行业有自己的企业需求,因此,培训的学员一般都要进行两方面内容的学习,除了学习培训机构设置的课程,到了企业还要经过行业的培训。这样培训的费用就增加了,是否可以让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企业的行业证书合二为一。

另外,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不完善,也是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足的原因。企业招聘时很少会考虑劳动者是否有资格证书,更习惯于让应聘者通过自己公司设定的招聘程序直接进入单位,更注重依据劳动者的技能发放工资。

(四)“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资金不到位,部分地区重视不够,培训质量不理想

职业培训资金是“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当前由于政府认识的不到位、财政紧张等多方面因素,资金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后的培训效果。以伊宁市为例,2012年9月份伊宁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招了一批“两后生”,但“两后生”培训的补贴资金一直都没有到位,2013年该校不再计划招“两后生”。“两后生”的吃住由该校提供,再加上老师讲课的费用等这些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个学生一年也要花费几千块钱,虽然该校是公办机构,财政一直在支持,但是也是承受不起的,民办机构更是无力承担这些费用。

其次,“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缺乏统一布局和合理规划,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具体来说:一是组织培训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当地政府不愿耗力耗时耗资去组织;另一方面,农村初中后毕业生很难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培训手段缺乏新意。刚毕业的初中生倾向于“三分看书,七分学样”的方法来学习新技能,但大多数的培训形式是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内容枯燥,效果欠佳。三是课程时间的设置。有些专业不需要学习很长时间,比如客服之类的,而有些课程技术含量比较高,一年的时间是不够的,比如机修电工。因此,“两后生”职业培训应该按照工种的类别来设置课程的长短,合理地应用培训资金。

(五)职业培训资金的监管组织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因此,监管手段为单一,行政干预较多,造成在具体监管中随意性较大

政府部门作为单一的监管组织,势必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尤其是在目前监管者的角色缺失的情况下,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现象很容易出现。监管组织的单一化,监管人员的精力有限,也在客观上削弱了监管的力度。这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劳动者参与培训积极性下降,培训效果不佳,有些培训机构截留、挤占、挪用、套取、骗取培训补助资金的问题。

由于职业培训分布广、类别多,监控的难度也增多。同时,技术手段不完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缺失,造成在具体监管中随意性较大,约束力不强,导致资金监管的效果欠佳。

四、建议与对策

(一)稳定经费供给体制

(1)建议采用中央财政主导,援疆省市财政及各级地方财政共同筹措的职业培训经费筹措模式。职业培训的外部性,导致了企业、个人的投资意愿降低,因此,应根据成本收益对称的原则来进行成本分摊。职业培训不仅可以促进新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且还对新疆的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伊宁县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伊宁县的职业培训资金由三方来共同负担,即中央财政、援疆省市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集中培训四个月,从入冬到开春,吃住都在学校,每天发放15元,学员的积极性很高。固然,这种职业培训模式的代价是昂贵的,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要采用这种模式,但它也有可取性。

(2)建议加强各级财政对职业培训经费预算的执行和管理。职业培训是一个准公共产品,同时又具有外部性,政府提供供应是必须的。只有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障政府的供给到位。因此,各级政府首先保证职业培训经费的按时足额拨付,其次要加强职业培训经费的审计和监管。

(3)建立诱导不同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机制。依据效率、公平、能力宏观调控等原则,混合供给是职业培训科学而又现实的选择,因此,建立诱导不同利益相关

者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机制。

(二)创新运行机制

(1)企业培训补贴制度设计。针对培训机构岗位培训与企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把培训的资金直接补贴给企业。企业是培训服务的最终使用者,企业培训最具有针对性,效果也最好,但由于资金问题,企业又不愿意承担全部的培训成本,所以政府对企业进行直接补贴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培训,增强培训的效果,而且这一制度设计可以不去过多地监督企业是否对被补贴的就业者进行培训,只要被补贴的劳动者是在该企业就业,并且从业时间达到一定的要求,即便企业不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些员工通过一定时间的“干中学”也能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同时,还可以减少管理和监督的成本。这样的培训补贴制度实现了培训与企业岗位直接对接,解决了短期培训就业率低的问题。  (2)职业培训补贴个人帐户制度设计。职业培训补贴个人帐户是上海采用的一种补贴方式,新疆的也不妨一试,可以把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市作为试点城市。这种制度设计的前提是认为受训人是理性人,他会在面临有限条件下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他在培训市场上面临着许多培训项目的选择,因此,他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理智的选择。

补贴个人帐户将培训补贴直接落实到个人,是政府补贴培训实现了人本化、帐户化,形成了劳动者个人、培训机构、政府“三赢”的格局。一是劳动者建立培训个人帐户,使政府的培训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劳动者个人意愿,使培训帐户成为劳动者终身提升职业能力的福利保障,调动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培训机构在完全市场化竞争的平台上,基于劳动者自主选择参加培训的压力,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三是政府将培训补贴经费直接落实到个人,既让受训人直接感受到政府政策的实惠,又强化政府购买培训的质量监督,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思路,充分发挥了政策效应。

(三)完善监管体系

(1)以法律作为职业培训监管的依据。目前职业培训的监管依据政府的行政命令,其权威性、有效性受到影响。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是一国职业培训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不仅法律法规数量不足,而且层次结构也不尽合理。在职业培训法规体系中,主体为职业培训规章,职业培训法规较少,职业培训法律更少,只有《职业教育法》一部法律。在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上,法律的层次最高,法规次之,规章最低。

比如劳动预备制度法制化。虽然我国早在1999年就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并明确规定: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初中毕业生,参加初级技能培训期限为1至2年,参加中级技能培训者为3年,参加非技术工种培训者为1年左右。高中毕业生,参加初级技能培训者,培训期限为半年至1年,参加中级技能培训者为1至2年。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及其他因素,这项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行。事实上,除极少数进行了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外仍有大量的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不是流入城市直接上岗打工,就是加入待业人员的行列中。这种状况不仅加大了就业压力,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和压力。

(2)以多元主体作为职业培训监管主体。监管主体的多元化是职业培训监管有效的重要保障。职业培训一直采用的是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职业培训监管主体有其紧迫性。我国的职业培训监管主体除了政府主管部门外,还可以包括其他政府部门如审计部门,独立的第三方组织如审计事务所等。把独立的第三方组织作为监管主体,对提高我国职业培训的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对第三方的引进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的选择,应注重招标竞价,择优选取。二是在第三机构的监管职责中,应实行合同约定,明确职责。既要按照相关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监督,还要对各培训机构的资金使用、开班情况等各个方面进行监管。同时,为了避免权利垄断,监督时间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一年内有效,一年后将重新招标确定新的第三方机构,在监督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其违约行为,将立即取消其监督资格,并在以后的招标过程中拒绝其参与。三是主管部门在对第三方机构管理时,应坚持验收合格

,支付费用。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对下级主管部门、培训机构进行日常性检查和突击抽查,以查验第三方监督机构的报告是否属实;另一方面也将对第三方监督机构进行抽查,以查验其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如实履行监督检查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