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地理教学进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地理教学进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地理教学进度

篇1

1 分层递进教学

分层递进教学最初是由上海市教科所“初中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提出的理论。分层递进教学源于个别化教学,在现实班级授课制实施的大前提下实则为由于班级人数众多,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在学校就意味着要因材施教,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孔子便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全员关怀。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分层递进教学主要目的是想探索解决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面对学生之间的显著差异,采取适当而有效的措施,促使全体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2 本科独立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为了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对人才知识结构、计算机文化素质与应用技能的要求,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和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有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而开设的一门最基本的课程。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是一所应用型独立本科院校,目前学校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即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性质为公共必修,主要针对的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课程分为两个部分实施,大一年级上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一课程,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系统基础、常用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应用基础、信息安全与职业道德等内容。下学期根据专业不同,分方向开设计算机基础二课程,一个方向是理学类专业围绕着数据库开设的高级Access应用,另一个方向是文科类专业围绕着办公软件开设的高级Office应用。

3 分层递进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实施

实施“分层递进教学”,要求教师要在观念上要有所转变。因为“分层递进教学”实施的基础,首先在于教师承认人有差异,然后进行因材施教。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我们要鼓励个性发展,缩短不良差异。

现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对分层递进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实施进行分析。

1、差异的存在

首先,由于全国各个大学生源都较为丰富,造成了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储备存在差异。一方面,有的学生所在的初高中已经开设了基本的计算机课程,有的学生所在的初高中则并未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父母或多或少地传递了一些计算机知识给学生,有的学生则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知识。这样种种的原因都使学生形成了一定差异。

此外,学生个体本身也是不一样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等等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帮助学生获得发展。

2、如何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学生学学计算机基础的目的,除了习得计算机相关理论外,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学习能够获得计算机操作的一些技能,如能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查资料,能够利用计算机基础知识辅助自己学习其他课程,毕业后有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等等。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如何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首先,在课程设置时候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既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也认识到学生群体存在的差异性。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在大一年级下学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中,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就业的不同,分别开设计算机基础二课程。例如理学类专业学生,如会计专业就围绕着数据库开设了高级Access应用,进一步学习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等,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而且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结合自身从事的专业岗位解决实际问题;文科类专业学生围绕着办公软件开设的高级Office应用,系统地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奠定基础;而艺术类专业大学一年级上学期大学计算机基础一结束后就不再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留下更多时间给学生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篇2

一、初中和高中地理课程衔接现状

初中阶段地理为“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对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不探讨”;从教学要求看,为“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选学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从主要目的看,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高中地理课程,从内容上看,在设计方面,不再要求全面学习区域地理,在必修课上为“学习系统地理”,从选修课程看,基本上是“学习应用地理”。高中地理内容,多是选择的世界或中国地理区域,在初中区域地理中是不涉及的,在原理与应用这一部分的学习上,区域地理要重新认识,故而学生感觉高中地理学习难度大;高中地理教学要求,为“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可见角度呈现多维化,地理深度掘进,拓宽了广度,增强了梯度。

新课改后,初中地理难度大幅降低,高中地理面临高考,实际上从教师这方面就不敢降低难度,这就使调整后的教材加大了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新版高中地理,教材内容跳跃、选择不完整、跨度大。另外,虽然新课标是相同的,但是各省市的教材版本不同,教材上出现的多元化,导致初高中衔接断层的态势愈演愈烈。

二、初高中地理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1.考试性质的差异性,造成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的存在。

地理中考,属于达标考试,为了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高考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考试。很多城市多年来中考没有地理学科,在初二就已经结业考试完成了。学生与学校都不怎么重视这一学科,虽然达标了,但不少学校只是到考前进行突击复习,初三一年空缺,学过的知识都遗忘到脑后,造成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地理知识基础薄弱。而高考对地理学科能力要求高,学习要求、考试方式不同,不少学生无法适应。

2.讲授方式的差异性,形成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

初中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式上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和互动交流。学生课上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气氛活跃,以感性思维为主,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接受。内容不多,教学进度慢,对重点内容有较多时间反复训练;高中课程内容较多,教师课堂上讲得多,教法单一,气氛显得相对死板沉闷,教材内容多教学进度快,教师反复强调重点内容教师不现实,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个挑战;高中地理对思维能力培养较关注,要求从感性知识转化成理性知识,要求多角度、全方位和多层面看待问题形成知识网,由初中知识的“点”过渡到高中知识的“层面”,造成部分学生的知识总是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3.心理状态失衡,加剧了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问题。

初高中过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极不稳定。由于地理教材、教法、学法、考试等与初中相比存在较大反差,因此容易产生紧张、失落、消极的情绪;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弱,教师没有给予正确引导,学生对地理课也就从此失去兴趣,造成高中地理“学困”、“教难”现象存在。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1.学生学法方面的衔接――注重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教师首先让学生了解高中地理学习特点,对班上学生基础知识普遍差的部分,做适当补习;其次,改进学习方法,继承对自己来说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主动尝试新学习方法;发现学习方法存在问题,就要找出症结所在,及时向师生寻求帮助;最后,可以主动询问高中教师,给出经验和建议。

2.教师教法方面的衔接――以学定教,精心设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以教定学”学生肯定会厌倦,如教师把教的行为建立在学生当前的学情基础上,将“以学定教”贯彻到课堂教学中,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材料激发学生兴趣,但是侧重学生自主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自主思考解决新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启发式教学的使用,多设计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突出探究性。以案例教学为主,注意与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

3.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钻研新课标,明确课程目标。

教师在课前必须先对比初高中的地理新课标。掌握住课程理念,研究学生容易掌握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关注学生地理知识与地理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阅读初中地理教材寻找归纳初高中知识的切合点。对初高中地理教材进行对比整合,为高中地理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学习,深刻思考、仔细研究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做好衔接,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戴媛.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成因与对策探讨[J].地理教学,2013(19).

[2]于蓉.高中地理新课程中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衔接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6)8-9.

篇3

一、根据学生基础及课程安排,重新合理分配教学进度和内容。

1.学生地理基础几乎是“零”:由于我市中考不考地理,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就成了“副科”。这样,就导致考入高中的学生地理知识十分匮乏,高一新生往往感觉地理特别难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原先课程安排及教学进度与实际教学需要不吻合:高一高二学习必修和选修,复习巩固的时间少,这就导致高三一轮复习时内容需重讲,浪费了时间。

3.根据需要,我们所做的调整和安排:在高一高二讲授必修一、二、三之前,分别先把初中地理一、二和三、四册知识点梳理一下,使学生学会看地图,掌握世界海陆分布和经纬划分,并了解世界概况,掌握一些重要国家的地理特征,同时了解中国的地理概况,高二下学期学习选修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同时复习必修一、二的内容。这样,既帮助学生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夯实了基础,又减轻了高三复习的压力,为高三总复习做好了充足准备。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受。

1.利用电脑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中遇到的难点。

地理学科的难点常常是一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而多媒体课件则能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有效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实现地理教学的优质高效。

2.自备教具,为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感受。

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了一些教具。如“时区及晨昏日期计算仪”、“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仪”等。制作教具的材料有篮球、小线头、纸板、薄木板等。利用这些自制的教具进行演示,学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直观理解。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生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地理教育国际》中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地理的优势所在,中学地理有其他学科没有的丰富性、趣味性、边缘性与实用性,地理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地理学科特点,完全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回到科目中。笔者在教学中让地理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声音、动画、音乐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利用身边具体的地理现象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地理学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学科,但由于高中地理理论性较强,与实际联系较少,而高中阶段学生几乎没有观察实验的机会,因此不少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关心甚少。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理解身边有很多地理现象,孕育着地理原理。比如,冬天,学生看了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后问:“为什么台北的纬度比广州高,却反而比广州暖呢?”课本没有答案。学生边读图,边回忆学过的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很快就发现:虽然两城市都濒临大海,但是广州地处大陆,而台湾四面环海,因此对于台北来说,冬季风的影响小了,海洋的影响大了。学生学会了观察、分析,用所学知识解释,得出结论。这些身边的地理现象使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实际,觉得并不难学,从而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和学好地理的信心。

五、严格组织教学过程,注重课堂效果及课后反馈。

由于普通中学学生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因此,严格组织教学过程,注重对每个学习环节实施效果的检查对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十分重要。我校在学习洋思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实施了“复习(检查)+新授+当堂训练(读书)”的教学模式,循环渐进,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当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想提高农村普通高中的地理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地理教师的认同感,并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实施严格的教学管理,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4

一、 新课改下初高中地理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衔接主要是指事物之间、阶段之间的衔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教学内容的差异性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衔接点,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很好结合,那么将很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地理主要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上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他们之间联系的学科,在教学内容上,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侧重点不同,初中地理更偏向于对知识的记忆和了解,而高中地理则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应用。所以,在新课改下,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衔接教学成为初高中地理教师研究的重点内容。

二、 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初高中地理内容的差异

教学内容上的差异是初高中地理产生脱节的重要因素。首先,初中地理在教学内容上更偏向区域地理,主要是对区域地理的环境与文化进行了解,如气候、温度、土壤等,在教学难度上,并没有深层要求学生对地理环境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新课改特别明确指出了要强化学生实践意识,主张通过实践活动对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分析,要求教师能够通过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学习地理、分析地理,这使得原本认为地理很好学的学生因无法适应新的教学形式而放弃学习地理;其次,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部门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删去了大量原有的地理知识,而这些地理内容正是作为初高中地理衔接的重点内容,如等高线、昼夜长短变化等,@些内容原本在初中可以渗透到,但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而被删掉。所以,教学内容的删减虽降低了初中地理的教学难度,同时也是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不同

地理课程在多数学校只设置七、八两个年级,而且受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影响,地理在初中一直以“小科”的形式存在,未能受到师生的重视,也使得地理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压力。初中地理多为基础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反复强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此外,由于多数学校会在九年级的时候进行生地结业考试,使得学生只能通过对地理知识反复背诵和记忆来获取高分,导致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这也是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无法适应地理教学的重要原因。而且,由于多数学校在九年级的时候中断了地理课程,使得原本就没有真正掌握地理知识的同学更加忘得一干二净,但高中地理知识结构复杂,要求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能对实际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这也是初高中地理衔接困难的重要因素。

三、初高中地理衔接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 更新教学观念,注意有机融合

多数初中地理课程只开设在七八年级,由于初中年龄较小,对地理知识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和理解,加上九年级取消了地理课程,这就使得原本模糊的记忆更加不清晰,所以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考虑高中地理的内容。如在教学过程中将高中重点内容简单化,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就能对高中地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如在对某一区域位置、气候、地形等地理环境进行讲解时,教师除了简单的介绍,还应进行深层次的引导,可以组织小组同学分析产生这种气候和地形的原因,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也能让多数学生提前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内容。

(二)优化教学方法,合理安排课程

采取有效地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熟悉技巧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明确提出“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导者、教师成为参与者和指导者”的建议,所以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将初中地理知识和高中地理内容进行衔接。如在进行新的课程前,首先要将事先整理好的初中地理知识和学生简单叙述帮助学生回忆起初中的地理内容,保证学生在接受新的内容时不会感到陌生;其次在课程安排上,为吸引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野外地理环境观察,让学生将书本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四、结语

在新课改下,地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高中地理衔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反思产生教学衔接脱节的原因,根据现存的问题和难点及时找出解决初高中地理脱节的方法和策略。在课程内容上,要及时找到初高中地理的衔接点,并针对性的采取策略进行内容的有效融合。本文重点研究了新课改下初中和高中地理产生脱节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具有一定意义。

篇5

当前,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初中地理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具体有:教学理念转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转为探究以及合作的模式。就课本的知识内容来划分,初中地理可以分为自然地理以及区域地理,其中的自然地理部分和高中阶段高一的地理课程有很大的关联性,而区域地理部分则在高考试卷中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初中地理在整个地理的学习中至关重要。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少专业的地理教师。

因为过往的教学原因,地理曾经被列为边缘学科,不仅是中学阶段的地理教学时间短,另外高考也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考察地理,所以导致了地理教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且专业的地理教师数量也非常有限。当前,由于地理教学的进步要求,不少专业的地理教师都调到高中进行地理学科的教学,造成了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并非专业的情况,进而致使初中地理教师无法进行深层的教学活动,只能进行基本地理现象以及常识的讲解,不具备专业的地理理论根基以及素养。这样不仅严重限制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抑制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热情。

2.教学手段陈旧。

不少学校的地理教具十分匮乏,挂图等辅助教学设备相当破旧,更有甚者整个学校都没有一张最新的世界地图。尽管不少教师都采用了电脑辅助教学,可是真正可以灵活应用的只占很小一部分,能够制作出精良教学课件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基本上就是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非常初级的图片或者文档,这些都表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手段非常陈旧,先进的教学技术并没有得以良好的利用。

3.教学方法守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发学习与探究,这里我们所说的探究与被动接收知识是完全相反的,提倡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就要改变过往的那种接收学习、硬性记忆、反复做题的教学,转为让学生自发参与、勤于探究、勤于思考的教学,这无疑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过遗憾的是,虽然素质教育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可是初中的地理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着过去的接收式模式,探究学习仍然停留在起步阶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推广。

4.缺少教研活动。

尽管很多初中地理教师有做科研的积极想法,可是实际的科研能力仍然非常薄弱。很多教师并未亲身参与过任何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的相关论文也很少,不少地理教师几乎从未认真阅读过专业的地理期刊以及杂志。因此,初中地理需要进行更多的教研活动,推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升地理的教学质量。

二、初中地理教学不足对高中的制约

1. 拖慢高中地理的教学。

比如在初中地理中学习的气候这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明确判断各地区的气候种类,等到了高中阶段再研究为何各地区会存在不同的气候以及气候形成的原因。如果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没能掌握良好的气候类型判断能力,那么在进行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时,高中地理教师还需要对该知识进行重新的详细讲解,并安排相关的练习,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样必然会拖慢高中地理的教学进度。

2.加重高考的复习负担。

如果学生在初中阶段没能良好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比如区域地理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所处的位置、自然条件、气候变化等,这就一定会使用到地图分析技能。区域地理部分的内容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在这部分丢分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地图的分析技能不足。因此,在进行总复习的时候,高中地理教师就必须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区域地理技能的补充教学。

三、改善初中地理教学的对策

1.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初中的地理教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专业的地理知识,还需要注意拓展和地理有关的其它知识;不仅拥有普通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拥有将先进教学方法和地理教学新要求相融合的能力,安排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不少初中地理教师都期望可以提升教学水

,基于这种情况,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制定有效的措施,构建出让专业和非专业教师能够进行自由交流的教学大环境,提前定好需要解决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安排合适的时间与地点,让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学,进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另外,还可以安排权威的专家、优秀地理教师组织讲座,到教学成功的学校听课学习等。,让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得到最好的推广。

2.正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教师队伍不够专业、缺少教学辅助设备、不具备职称评比优势,是地理学科得不到足够重视的重要原因,其它的还有:过去的课程设计十分不人性化、未能充分体现出地理知识的价值、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等。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正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改变初中地理教学不理想的现状;也应该进行自我反思,由我做起,转变当前初中地理不受重视的现状。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当中,不断钻研如何更加有效的进行科学教学,从而改变人们轻视地理学科的现状。

篇6

初中地理;多媒体;传统教学

1前言

在我国当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早已实现较为广泛的普及应用,而这一技术实现的多媒体教学也切实提高了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水平。但据笔者调查得知,我国当下很多初中地理教师存在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出现大大影响了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设法实现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较好融合。

2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分析展开的研究,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多媒体教学。所谓多媒体教学,指的是一种结合多媒体技术实现的教学形式,多媒体设备或互动式白板设备是这一教学开展的基础。多媒体教学本身具备融合图、文、声的特点,这就使教师能够结合各类课件或影视频资料开展具体的教学,学生也能够在这种多样化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教育。总的来说,多媒体教学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提高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对于我国当下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多媒体教学虽然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但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具备的形象性与趣味性,还是能够较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投身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而多媒体教学所营造的教学氛围也将更进一步提升这种学生的主动性。如在黄土高原相关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环节播放质量较高的黄土高原相关影视资料,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在具体知识传授前实现较好的激发,这对于地理教学的更好展开自然会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2]。使学生更好理解抽象知识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相较于其他科目的教学内容,地理相关的知识概念往往具备较强的抽象性特点,这就使得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往往不能较好实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对于应用多媒体的初中地理教学来说,丰富的音频、图像、视频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进行较好的展示,使得地理知识通过一种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各类地理知识,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能够实现较好的提升。如在进行影响天气因素的讲解时,传统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理解锋、气旋、反气旋等地理知识概念,地理教师利用网络中收集的视频课件,能够较为直观地将这类地理知识概念展现给学生,学生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较好理解这类地理知识[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有教师研究过教育心理学,就应该了解,人类接受知识的过程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渠道,而视觉与听觉在其中发挥着最为主要的作用。这就使得多媒体教学在视觉与听觉方面具备的优势能够很好地满足初中地理教学需求,这种满足自然会大大提高初中生地理学习效率。如在进行洋流相关地理知识的讲解时,虽然传统教学方式能够通过教材中的洋流相关图片展开这一地理知识的教学,但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教师能够应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动态洋流的性质以及流经区域,并能够同时展示世界范围内的著名渔场。这种同时满足学生视觉与听觉的教学方式,自然能够使学生更为清晰透彻地了解洋流相关地理知识,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也能够以此实现较好的提升[4]。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地理本身属于一门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较强的学科,虽然初中地理所教授的地理知识尚较为浅显,但这些特征已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表露无遗,所以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完成大量涉及各国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地理知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自然会影响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而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中,这一问题能够实现较好的解决。之所以说多媒体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历史知识量较大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大量节省教师的板书、绘图甚至讲解时间,这自然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更好展开提供了有力支持[5]。

3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了解了多媒体教学具备的优势后,还需要深入了解我国当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这一问题表述为形式多于内容、课堂教学灵活度不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水平有限等三个方面。形式多于内容在我国当下很多初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是追随潮流,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情况极为常见,这就使得形式花哨的教学内容大量充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大量且盲目应用影像资料、课件开展教学就是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一些教师常常应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相关教学资料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但这一过程中却缺乏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这就使得学生往往在观看过相关动画短片后,不能够较好吸收其中的知识,相关地理知识教学效果极为有限[6]。课堂教学灵活度不高对于我国当下的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来说,从网上下载课件或手动制作课件是展开这一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多媒体课件可以称得上是这一教学的核心,在应用课件展开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按照教师的课件安排展开地理知识的学习,而如果这一过程中教师完全依据课件而不考虑教学实际情况,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直接影响。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优秀的教师能够通过备课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在实际地理教学中随机应变实现教学的高质量展开;但在应用课件后,很多地理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大大降低,师生之间的交流也随之减少,忙着操作电脑控制课件播放,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常态,这自然影响了地理教学的较好展开。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水平有限除了上述两方面问题外,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水平有限也是我国当下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直接将课本内容移植到课件中,界面较为死板或较为花哨,课件信息量过大等,都属于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在这种课件支持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感觉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在这种状况下也较为常见,这些都说明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对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展开所造成的影响。

4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中融入传统教学积极要素的策略

结合上文内容,能够较为直观地了解多媒体教学以及这一教学形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实现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展开详细论述,希望这一论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初中地理教学的更好展开提供支持。应用传统教学中的“因课制宜”观点展开多媒体教学为了实现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融合,相关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地理相关的微观现象、宏观现象、动态变化等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地理知识内容,就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实现对这类地理知识的理解;而对于一些较为容易理解的地理知识来说,如果简单的板书与板画就能够满足相关知识点的教学需求,地理教师就不应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开展具体的教学,而是应采用传统方式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注重发挥教师特长和教学主导作用对于不同的初中地理教师来说,教师的性格、特长、教学风格也必定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就使得初中地理教师必须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紧贴自身特长,才能够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长期参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师来说,很多教师会拥有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但这一方法在这类教师刚刚接触多媒体教学时大多不能够实现较好的应用,相关教师必须避免强行应用多媒体教学,而是应在加深自身对于多媒体教学了解后,逐步实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初中地理教学更好地展开。应用传统教学“因材施教”方式开展多媒体教学我国传统教育自古便追求“因材施教”这一目标,但在现代地理教学中,兼顾每一个学生开展具体地理知识的教学,显然很不实际,所以相关教师必须参考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基础完成具体的教学方法选择。例如:基础较好的班级,适当加大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比例;基础较差的班级,则应减少多媒体教学并增加地理知识的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下提高地理知识掌握水平,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也将不断提高。

5结语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在近些年实现较为长足的进步,但农村与城市存在的教学水平差异必须引起重视。为此,地理教师必须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校多媒体设备情况。此外,对于从网络中下载的教学相关课件,相关地理教师也必须考虑其是否与学生的水平相匹配,这样才能保证初中地理教学具备较高的教学质量。因此,地理教师想开展好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采用传统教学中的“因课制宜”“因师制宜”“因生制宜”“因材施教”等积极要素,实现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互补,促进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张成奎.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156-157.

[2]赵献青.初中地理教师如何发挥多媒体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0):110.

[3]王霄.让多媒体真正为初中地理教学刷新提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5):152.

[4]惠祥瑞.分析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2(8X):218.

篇7

国家每年都会安排老师进行教学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我们的地理教师可以通过这种短期的培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完善教学方法与技巧,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理教学的真谛。

2.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地理知识,拓宽地理研究的领域

篇8

一、贫困地区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很多学生不了解地理知识,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很不适应。相较于旧教材,新教材更是如此,学生学习难度较大,存在着初中和高中教学脱节的问题,这样高中新课程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效果都会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对于贫困地区来讲,为了提高升学率,初中地理教学没有深入开展,成为副科,虽然将地理课程排在了课程表上;但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地理课上往往被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学生做其他的作业;另一个方面,初中地理教师比较缺乏,或者是没有专业的教学仪器和设备,影响到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就比较贫乏。部分学生不了解经纬度和经纬线的作用,甚至还搞不清楚我国城市所属的省份。

二、贫困山区高中新课程地理教学中初中地理知识的衔接

在新课程下,每一个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衔接初中地理知识,结合学生贫乏的地理知识,顺利开展高中地理课程。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努力:

1.做好教学上的衔接

(1)对学生的态度进行端正,培养其地理学习兴趣,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才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自然可以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高中地理教师要想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要告知其在高中阶段内,地理是必修的一门课程,它紧密联系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可以掌握相关知识,知识面得到拓展,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对过去学生的错误认识进行改变,将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有效激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贫困山区的孩子一般没有去过其他地方,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如北美洲,就可以将当地的一些风土人情、地理建筑等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

(2)将地理基础知识适当加以补充,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因为初中阶段学生没有学好地理知识,水平较差,这样教师的教学难度较大,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节奏就需要适当放慢,将一些初中地理基础知识给补充进来,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如地球基本知识、经纬网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促使其掌握正确的方法。

2.做好学习方法引导上的衔接

(1)要引导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得到减轻。初中学生年龄较小,通常利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掌握知识,理解分析往往被忽略,而进入高中阶段之后,提高了理解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相较于初中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气候知识的讲解中,初中仅仅要求其掌握主要分布地区;高中阶段则要求掌握气候特点、成因,结合气候表格等,对气候类型进行判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适当引导,帮助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2)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开展下去。在新课程理念下,充分重视学生的知识体验,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信息,还需要注重理解。要对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将交互式学习方式加以开展;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与其开展平等的对话;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讨论,理解知识,进而更加深刻地记忆知识。此外,在课程教学中,贫困山区的地理素材较多,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地理信息,科学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学生自我探索,来对不同层次的知识深入理解,其自主学习能力也就能得到有效培养。

综上所述,因为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学生在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难度;那么高中地理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效衔接初中地理知识,放慢教学节奏,提高学生的基础水平;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掌握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秀萍.高中地理教学如何衔接初中地理知识[J].考试周刊,2014,3(10):123-125.

篇9

一、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中初中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处于一个双向互动的环节,学生课堂学习成绩的好坏及其成效的大小不仅跟自身因素的高低有关,在很大程度上也跟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有关,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深入的分析。

1.教学手段落后,缺乏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

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很多初级中学来说,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村初中来说,眼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缺少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老师,也缺少必备的现代多媒体信息设备用于改善教学质量,对于这些学校来说,语文、数学、英语等正科尚且没有足够的条件保证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的教学,地理的教学只能依靠地理老师的嘴巴进行口头传授以及双手的粉笔描写了。即使是具备多媒体信息设备的学校,在日常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某些老师也会出于认为地理是不重要的学科这样的观点,而并不使用多媒体信息设备进行教学。

2.教学方法落后,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对于大部分的初中地理老师来讲,在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的问题,很多老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时候侧重于对学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指导学生去思考,课堂教学中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学生要么是死记硬背地理老师教授的概念和理论,要么是大量练习地理老师给出的试卷,这样的教学方法不能给予学生自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得学生们更加地感到地理学习的恐惧,更无从谈起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3.观念陈旧落后,对地理教学的重视度不高

由于地理课程相对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而言,在地位上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加之初中的地理课程又是一门知识体系庞大且繁琐的课程,学习的内容要点既包括天文现象、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又包括人文社会现象,并且在教学设计中不能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对于那些习惯运用逻辑思维的男学生来言,地理的学习无疑是一件极其痛苦和枯燥乏味的事情,上课的时候他们难以提起兴趣认真听讲,下课后也不能顺利完成家庭作业。

二、改变初中地理教学现状的对策

1.科学地使用教材

初中地理教材对老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地使用教材,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够只是依据教材来进行教学,而是应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来开展教学,老师可以在了解书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和生活经历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可信性,老师不能一味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是不够完善的,老师们也应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来对书本中的一些知识点加以完善,老师们在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时候也不能一味地按照书本的顺序来进行教学,老师们可以根据知识点难易程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教材中的一些图片,结合图片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比如说,老师在教学时区的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借助书本上的图片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单纯地靠老师灌输给学生知识是不够的,结合图片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老师也可以在教学中把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总结传授给学生。

2.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地理教学并不容易,想要很好地开展初中地理教学需要老师们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初中地理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们单一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影响是很大的,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老师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来讲课,让学生成为小讲师,学生根据自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来讲述知识;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说,老师在教学中国地图和中国铁路干线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画中国地图,学生自己去动手画图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

3.借助信息技术的便利,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网络发展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早已经到来,初中学生们大多从小接触电脑和网络,他们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甚至在某些时候超过了老师,老师可以查询到的知识他们可以查询到,老师查询不到的知识他们也可以查询到。因而,初中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加深印象。比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一自然地理中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点时候,地理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地球自转的模拟画面和动态图画展示给学生们,这样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地球自转规律的理解,地球自转的动态场面自然铭刻在学生的脑海里。

4.对老师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

在对老师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只是依据学生的成绩,学校可以安排专业的人员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组织这些专业人员去听老师讲课,发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还要注意了解学生对老师的态度。

三、结束语

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虽然不容乐观,老师们没有深入钻研课本、没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现象虽然存在,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特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10

(一)端正学生对案例开发的态度

作为学生对地理案例教学持有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因素,其一,行为因素。指学生针对教学案例开发存在的行为意向等,比如在上课前将一些素材提供给教师;其二,认知因素。指的是学生对教学案例开发的认识与评价等,比如对案例开发影响自身学习的一些看法;其三,情感因素。指的是学生对教学案例开发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比如对于案例讨论不够喜欢。由此可知,教师为顺利进行案例的开发工作,就需要及时了解学生有关案例开发的态度,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进而端正学生对教学案例开发的态度。

(二)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扎实的理解

分析相关实验得知,学生后续知识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这在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同样适用。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对学生的知识背景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其中有哪些知识会影响教学案例的开发,以及不利因素影响的有效避免方法,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的开发。

二、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目标有明确认识

(一)以学生特点为依据开发地理教学案例

在对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进行开发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际个性特点、行为方式、态度等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确保案例开发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发展相符。例如,教师在利用“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这一教学案例时,可根据学生好奇心重这一特点,提出以下问题: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原因主要有哪些?为什么海平面近年来会上升得如此之快?人们可通过哪些措施将海平面不断上升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这一案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他们会主动寻找结论,积极学习。

(二)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开发地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师以教材内容及单元目标为依据,进而确定课程结束后应产生的效果。除了是教学顺利开展的依据与动力,教学目标也是各项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如果能设置科学恰当的教学目标,并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就可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帮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教师以学生反馈的信息为依据,实时调整教学进度。

三、对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渠道进行熟练掌握

(一)熟练掌握地理教材

随着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出现了含有大量教学案例的各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给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例如,在开展有关“工业的区位选择”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鞍钢与宝钢的区位选择”这一案例,对工业区位的主要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对其布局的主导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展开比较。除了高中地理教材,教师也可从初中等其他学段地理或其他学科的教材中开发并提取有用的教材。

(二)熟练掌握报刊、网络等信息化资源

当前,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重要工具与渠道。因此,在开展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时,教师可利用现代媒体获取丰富的素材。例如通过互联网,我们可找出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地震的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尼、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缅甸等国,死亡人数超过16万,造成极为惨重的大劫难。通过开发此案例,从而将全球火山、地震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揭示出来。

篇11

一、地理教学课堂情境的调控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苏霍姆林斯基)①,更重要的是中学地理教材蕴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调控情感气氛,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思想感情。创设最佳状态,实现情感体验,使学生以高情商的主体角色参与学习活动,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导演者),在教学中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和调控课堂情境,使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高度融洽和谐。情境的调子不可太低而激不起学生情感的波浪,也不可过于夸张失之真实。

那么,如何创设和调控地理教学的课堂情境呢?笔者简介如下几种方法:

(一)创造导入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具有艺术性的开场,往往能先声夺人,起到搭石铺路的桥梁作用。如在讲“长江”一课时,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倾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雄壮的歌曲,欣赏着长江的磅礴气势,让学生的思想遨游在蓝天碧海之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谐的课堂气氛旧营造起来了。

(二)实验法激趣创情境

借理科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来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以激起学生情感波浪。例如“地球的运动”一节始终是学生的难点,在农村电化教学难以实现,学生很难凭空想象地球绕日公转。于是用一个地球仪、一个台灯(直立式)演示地球的运动。地球仪对着灯光,绕着地轴自转时,地球仪上有什么现象?然后再虚拟地球的公转,把地球仪移动到不同的位置,观察地球仪表面受灯光照射的情况。然后让学生自己演示一次,再让两个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当地球和太阳演示一次。学生在愉快的演示实验中,“地球的运动”这一知识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轻松。

(三)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质疑”,以产生“轰动效应”,使每个学生积极思考,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例如在讲“台湾”一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台湾是祖国的宝岛,如果有一天你到台湾去,好客的台湾人会给你吃什么饭?吃什么菜?喝什么?吃的饭是咸还是淡?分别时会送你什么礼物?简单的问题实则蕴含了台湾丰富的资源。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各抒己见,互相争辩,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采用此法要选准所投之“石”(问题),否则就有可能激起“浑浪”,搅乱课堂。

(四) 直观图象创情境

地理教学中,黑板略图可以用于轮廓、地形、河流、工农业布局等图形的描绘,直观的图象再加上形象的描绘创设出人意料的情境。如讲述“湖南省”一节时,老师在黑板上描绘出湖南省的轮廓图,让学生观察并发挥想象,湖南省的轮廓图象什么?学生各有所说,老师讲述老师的观点,自古以来湖南出美女,轮廓图就象一位美少女的侧面像,观望着西部美丽的云贵高原。再指点出眼睛、鼻子、下颌等部位,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不由自主的吸引过来了。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借助声像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直观性强,视听提供较多的信息,有利于解决教学难点。多媒体由于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变静态为动态,省时省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因此恰当的运用可以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材的难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六)结合热点创设情境

随着教改的深入,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增强,并表现出对生活各个方面领域的关注。在地理教学中,穿插一些国际社会热点问题,将能极大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日本”时,可以联系日本当前修改教科书,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甚至把中日战争的责任推给中方等事件,认识其本质,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结合这些热点问题,使学生思维进入亢奋状态,学习效果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创设课堂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不管什么方法,只要创造一种和谐生动的情境即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要认识到不是课堂越“热闹”越好,而要看学生的心(情)和脑(思维)是否“热”起来了。

二、地理教学课堂节奏的调控

一堂地理课的时间、空间是固定的,对每个老师都一样,而不同的教师上课,效率、效果却不一样。这不仅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口才有关,而且与教师的课堂调控有关。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用具、教学手段参与的复杂的师生知识传递、情感交流的活动,因而,活动中的因素只要有所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效率效果。教师既是活动中的因素,也是这些因素的调控者,他必须根据课堂的实际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控,使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层次分明,轻重得当。

(一)认真备课,合理分配教学知识点

一堂课总是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是由许多知识组合起来的,它们有难有易,有轻有重。备课时,我们要认真研究,合理搭配,将它们分配到课堂每一个环节中。否则,教学时就会出现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失衡现象。

(二)掌握语言技巧,发挥语言调控功能

“语言是一条最生动、最丰富和最牢固的纽带,它把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人连结成一个伟大的、历史上活生生的整体。”(乌申斯基)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作用并非简单的交流思想的工具,它还有着传授知识,开启心智,培育人格,调控课堂的特殊功能,它是维持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一节课的成败关键之一。

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往往与教师教学语言呆板,缺乏艺术性有关。地理课涉及面广,许多的自然现象、人文景观,由于学生生活空间的限制,往往缺乏感性认识,使得一些教材内容也因此变得枯燥无味。教师不能停留在让学生看教材、看插图、死记硬背的方法上,而应对这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异域民族的独特风情等),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如讲述日本的富士山时,可以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彩图,并介绍“富士山呈圆锥形,山顶的积雪就象秀丽的少女戴了一顶白色的草帽,缭绕的白云似一条白色的纱巾,更增添了富士山的妩媚”。虽是寥寥数语,但却起到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教师的语言是调控学生注意力的“工具”,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的效能,把教学内容准确、简洁,有层次的表达出来。课堂语言的声调高低、速度快慢,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重点内容可应用重音,放慢速度或者稍作停顿,也可以用轻声,同时还辅之以简单明了、形象的体态语言(面部表情、手势等)使学生达到心神领会的境界。

(三)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热烈而有序

课堂上死气沉沉的“静”不是我们所主张的,反之毫无约束“满堂蛙声”的热闹也不是我们提倡的“动”。课堂上的动静结合是以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认知潜能为目的的,以教师的能动调控为条件的师生双边活动的高度和谐。这里的动,不仅是学生口动手动,更重要的是脑动。动静结合,有张有弛,在课堂过于寂静时要设法激活,在课堂空前“热闹”时要设法归于平静,这样课堂才能波澜起伏,学生学得既认真又轻松愉快。

(四)坚持教学民主,放中有收,收中有放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充分体现他们的地位、意愿和作用,但又要服从教师引导调控,步调一致。学生可以在教师所控制的知识范围内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如分组讨论、集体交流、答问、争辨等,但不能过分突出个人的“意愿”,瞎说乱谈──这就是放中有收。所谓“收中有放”,就是教师所控制的知识范围不宜一成不变,应根据教学进展的实际放宽知识范围,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不同见解,冲破知识“禁区”。如果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识的幼芽,教师要及时予以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更深的领域探求的热情。

(五)把握节奏,调控课堂教学进度。

正常的教学进度是学生听课时保持有意注意的重要条件。如果教学进度太快,则使学生感到匆忙而注意力不集中。相反,教学进度太慢,不仅浪费时间,还会导致注意力分散和注意力方向的转变,影响听课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一节课的教学节奏一般是:引入课题三分钟左右,课题处理三十分钟左右,课堂练习五到十分钟为宜。其中课题处理是教学中的主要环节,费时较多,整个环节节奏须慢,但是课题内容也是有差异的,因而其中的节奏应视内容作快慢的相应变化。

三、地理教学中偶发事件的调控

“教育技巧的必要特点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马卡连柯)③。任何教师在教学中都有可能遇到“偶发事件”,在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以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依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主动地、不失时机地控制情势,以扭转被动局面。

(一)正确处理外界对课堂的冲击,化不利为有利

课堂不是处在真空中,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冲击,诸如突然传来的一声响和突然闯进的不速之客等。教师要处变不惊,马上摸清情况,迅速应对,将不利因素化为课堂中一个幽默的小插曲,让学生稍作放松又回到教学中去。如:一位教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课,一位学生家长推门闯进教室给孩子送毛衣,全体学生都看着这位不速之客笑。教师见此情景,随口念出了《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惟恐迟迟归。”并说道:“好好上课吧,以实际行动回报家长!”教室又回归了平静。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刁难”,化被动为主动。由于地理课的知识面包罗万象,现代学生见识广思维活跃,加之教师个人知识有限或备课考虑不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一时答不上学生疑问的情况或因其他原因造成错误而被学生当场指出的尴尬场面。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在知识上的“刁难”,要诚恳地肯定学生的智慧和勇气,同时可以利用学生解答这些疑问,变学生为老师。如:有一次,在讲述世界人种的分布时,讲到因纽特人,有学生在下面说爱斯基摩人,还有人说他们爱吃生肉,那是为什么, 这时老师千万不要以为学生是故意刁难,可以让知道的同学回答,答对了,还问一问他从哪儿知道的,他会得意的说从什么地方获得答案的。老师要肯定他的成绩,因为这要从课外读物中获取,他知道说明他课外阅读量大,为什么不表扬表扬呢?

(三)课堂上学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良行为捣乱课堂,教师应仔细观察区别对待,不应动口就“训”、“罚”而影响课堂气氛。

如果学生因无意而造成小捣乱或偶尔开小差,教师没有必要采取行动去干涉,因为这种干涉比问题本身还具有干扰性。如学生集体因一个同学的钢笔掉地声暂时分散了注意力或两个学生简短地低语几句,然后又把注意力转到了课堂上,对此教师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无为而治。

如果学生的捣乱或开小差在重复发生或变本加厉时,或其行为波及面有扩大的趋势,甚至会造成混乱时,教师必须采取行动,迅速地消除它。且尽量采用以下一些技巧把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引回到课堂的活动中来,没有必要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

1.用眼光暗示,学生在捣乱或开小差时总会不时地看看老师是否注意他,这时老师很容易通过眼光暗示来消除学生的捣乱和开小差的念头。

2.用手势、身体接近暗示,当教师用手势或身体靠近的方式来交流和传递意见时,多数捣乱者都会自觉收敛自己的行为。

3.用提问或点名暗示,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最简单方法就是提问或点名,这能迫使学生自动地集中起注意力,避免其捣乱行为。如果学生的捣乱行为影响较大,教师可直接纠正他们的行为,提醒他们应该遵守的规则以及教师的期望,指明他们应该去做什么。

地理课堂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是多种因素协调运行的过程。只有合理的调控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注释:

①转引蔡高才、袁光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第210页。

②转引蔡高才、袁光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116页。

篇12

二、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与实施,深化教学改革。组织教师学习地理学科教学常规,使XXX市地理教师的教学能按照教学常规进行。继续组织教师开展对课堂教学有关问题的讨论,努力探索提高地理课教学实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本学期主要研究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时力求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情感、备手段等,征集教学设计典型案例,积极发现、总结、推广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1、重点抓好七年级地理的集体备课,组织研究课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活动;2、通过实施初二会考提高初二年级的地理教学质量;3、组织高一、高二教师研究教材,开公开课,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4、组织高三教师学习新的《考试说明》及高考科目设置改革的有关文件,明确高考导向与试题改革的特点,组织好苏、锡、常、镇模拟考试的命题、阅卷及评价工作,分析、总结前一阶段学生复习情况,召开XXX市市高三地理教学专题复习研讨会,研究下一阶段复习教学策略。

三、切实进行课题研究,引导“新课程改革指导小组”积极开展工作,通过“地理课程资源建设”的课题研究,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深化“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提高课课堂教学效益;引导教师开展“改善学生学习方式”问题的研究;运用新课程理念,修订了《XXX市地理》,进行乡土地理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整体研究;本学期将组织部分地理教师研讨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四、根据学科基地发展规划,定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向全市学科教师展示学科基地研究情况,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学基地的建设。

五、做好“XXX市教研——地理”网页的维护工作。

具体日程安排:

二、三月份:

1、高三期末试卷分析,交流高考信息、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

2、召开部分教师座谈会,研讨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研究性学习方法。

3、高三地理研究课。

4、完成高三一模试卷阅卷及分析评价工作。

5、七年级地理新课程培训。

6、完成《XXX市地理》改编工作。

7、地理课程资源建设研究正式启动。

四月份:

1、召开XXX市市高三地理教学专题复习研讨会;高三地理研究课。

2、七年级地理研究课。

3、组织高三教师认真学习《考试说明》。

4、高一地理研究课。

5、初二地理研究课。

6、组织部分教师外出交流高考信息。

7、暑假作业编写。

五月份:

1、完成高三二模试卷阅卷及分析评价工作。

2、高二地理研究课。

3、组织高三教师交流复习教学经验,讨论下阶段复习教学计划。

4、相关年级期末、会考试题的命题工作。

六月份:

篇13

新课标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模式教学方法越来越被广泛认可。把情境模式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地理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2.情境模式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情境模式教学是指运用具体的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情境的创设分为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和提供学习资源两类。提供具体活动的场景是指创造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进行教学。提供学习资源是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相关信息,帮助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情境模式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知识量大、比较枯燥的学科,通过情境模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认知新信息。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图片、模具、视频影像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当讲解非洲干旱的气候时学生可能无法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资料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增加对学习内容的体会。

3.情境模式教学难以融入高中地理课堂的原因

3.1学生地理基础较差、对情境教学不适应

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一般起步于初中阶段,这个阶段地理学科的学习是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形成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目前,初中地理学科并未列入中考科目,很多学校对地理学科不重视,更别提采用情境模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了。进入高中阶段,学生掌握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对地理课程的兴趣、读图、绘图等地理学科技能几乎没有。

3.2地理教师情境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很多高中地理教师讲授知识的能力较强,但是对情境教学模式接受度差。目前高中地理教师普遍年龄较大,这些教师在长年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教学惯性,教学方式难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极不适应。

3.3地理课程安排较少、缺乏教学时间保证

高中地理教材知识点多,地理教学课时相对减少,每周只安排两节左右的地理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只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点传授,根本没有时间花费精力进行情境教学设置。

4.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融入情境模式教学的建议

4.1培养学生接受情境教学模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地理课程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对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各种元素进行详细的解释,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比如为什么登山时越往上越凉爽,因为按照地理知识,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0.6摄氏度。又比如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菜系,川菜辣、鲁菜咸、粤菜甜,这些不同特点与菜系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是有关联的。还有,我国北方种植小麦为主,南方种植水稻为主,这种区别是因为南北方地理位置不同,气候和降水条件不同。教师通过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问题,学生自然对地理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

4.2提升教师情境模式教学水平

要提高情境教学水平,教师要在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方面下功夫。教师必须努力研读教材,正确理解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课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把情境教学用在点子上,切实帮助情境教学的展开。地理学科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要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教具、图片、视频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帮助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4.3丰富教学评价标准、改革教学考查方式

高中地理课程的考查标准一直以来过分强调对地理知识要点的背诵记忆程度,受此影响,高中教师不得不在课堂中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情境教学方式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新课程标准下,教学部门和学校应当研究新的评价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融入到评价标准中。

5.结语

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学生对情境教学模式接受度差、教师对情境教学模式运用水平不高,情境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课堂的融入程度较差。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增加对情境模式的使用。教育部门应当配合新课标改革对地理教学成绩的评价标准,鼓励在地理课堂中充分融入情境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培宏.论高中地理情境教学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