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花之歌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了解花的作用及其神韵和品格,体会作者想象的奇特。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花的爱恋与赞美。
2.想象文字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花的美丽。
三、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奇特的想象。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纪伯伦的图片及介绍资料,作者的图片及介绍资料。
2.课件:不同情境中花的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描写花的其他文字。
教学过程
一、聆听《花之歌》,导入新课
1.歌曲因有文字的表述,歌唱以花为主题;器乐曲以花为标题是作者的意图与想像。
2.欣赏《花之歌》。
设问:你能闻到花香吗?是什么香味?
3.细细品味乐曲的旋律。
(1)听着音乐读教材上的谱例。将三个主题先后出现的顺序记录下来。
(2)听辨每段主奏乐器的名称,举卡片示意,并进行分组听辨比赛。
(课前准备卡片,卡片的正面画上乐器图,反面写该乐器名称。准备好木管、铜管、弦乐等各种乐器的卡片一套,给一组的学生听辨选择。)
(3)分组选择音乐段落,设计舞蹈动作。
4.聆听《花之歌》并翩翩起舞。
5.将收集到的以花为题材的资料
二、自学课文
1.小组合作,进行自学。
初读:
(1)借助拼音读准课文中注音的字词。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给组内同学听。
品读:
运用批注式阅读的方法自主读文,并在书上圈画出关键词句,随时记下自己的收获。
(1)把课文中看出“我”是花的语句画出来,说说理由。联系生活实际,在文中找一找相似的情境,感受“花”的存在。
(2)找出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学交流自己的读后感受。
(3)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段。
2.交流:
(1)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苍穹 冠冕 旖旎 婆娑起舞
(2)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3)相机指导理解:
①“我”是花:
花开花谢,就像大自然在说话。
花绽放在草丛里,就像是一颗颗星星。
花是大自然的产物,花开花谢。
花可以有很多用处,花最终也是要凋谢的。
……
②“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指的就是太阳。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阅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感悟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在作者的笔下,花是怎样的,从哪里读到的?你最喜欢哪种类型的花?
2.交流:(欣赏各种鲜花的照片)
花是美丽的:像星星坠落在草丛里。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
花是芬芳的: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
花是乐观的: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
花是谦虚的: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
3.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节奏,感受散文诗的韵律美。
4.小结:诗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诗人把花开花谢想象成大自然在说话;想象花的乐观谦虚,富有人的情感。
5.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
(1)体会这首散文诗隽永的意味。(2)了解这首散文诗通过杨柳与水莲的对话表现主题的拟人化的写法。
6.男女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情感。
7.小组合作,多种形式朗读全诗。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疑惑,读出感悟,读出韵律,读出作者的情感,又在交流中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推荐阅读
读纪伯伦的《美之歌》《浪之歌》《雨之歌》《幸福之歌》,感受诗人的写作风格以及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教师推荐的这些纪伯伦的作品,要视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具体情况,不做统一的检查。
板书设计
花之歌
纪伯伦
(散文诗)
富有韵律
想象丰富
富有哲理
篇2
1教育学生从整体上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化学作为人类千百年智慧的结晶,其中主要包含着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例如分解和化合原子核以及核外电子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对唯物辩证法的深刻哲理,为了使学生对理解物质的世界进行加深,在讲解有机化学的尿素的时候,可以对维勒在十九世纪用人工方法合成尿素的历史事实进行结合,并且强调他填平了在这之前存在的无机物和有机物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学习氧气性质的时候,可以向学生简单的介绍化学发展史上的燃素说,它统治人们的思想几乎达到了一个世纪,在十八世纪最著名的化学家有普列斯特列和卡文迪许以及舍勒等等,他们的试验工作都是非常出色的。并且也对化学做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他们都非常相信燃素说。因此,当他们进入理论的领域的时候,就很难会犯一些非常愚蠢的错误。他们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时候,还没有认识真理。例如普列斯特列发现了氧气,但是他始终不能认识它,并且反对拉瓦西提出的燃烧的氧化学说,直到1794年,拉瓦西去世之后,他还反对拉瓦西的正确观点,这个历史的教训也是对形式上的观点有利批判。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教育,从总体上对自然和社会进行全方面的认识,并且在潜移默化当中,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进行汲取。
2依据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教育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变化的规律和变化过程当中能量关系的科学。在基础化学的教学当中,对这些方法进行讲解和训练,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要注意展示具体化学问题研究的方法。对于具体的问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还要对具体的化学问题进行结合,从而向学生讲解研究的方法,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会学习到科学的方法和思维,从而逐渐的可以独立获取新的知识以及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第二,要挖掘化学理论重大变革时候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进行方法论教学当中,现阶段化学的教学显得非常重要。这也是因为在近代化学理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当中,化学家在探求出现化学现象本质的时候,自身的思维方式也在继承和发展当中进行重构。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以后在工作当中不会对化学进行研究。但是通过近代化学获得的思想方法,也是一个比较难得的精神财富。第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有意识的对学生思维方法进行引导和训练,并且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第四,要利用多种教学的手段来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在化学的教学当中,应该对比较直观的教学进行加强,并且利用形象思维来对表象的思维进行分析。化学教学当中,对学生的美感和科学的追求精神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有利于学生能够专心致志去对问题进行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3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介绍化学家严谨求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将人文教育渗透在化学的教学当中
对公安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训,需要进行全方面的加强和提高,其中主要强调的是全方面对学生的德智体等相关综合素质进行发展和提高,而不是单纯的将知识进行传授。因此,在讲解有关化学知识的时候,应该介绍一些化学家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研究问题科学思维的方法,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对科学方面的态度,并且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启发以及将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进行融合,从而就可以不断促进学生综合整体素质的提高。结束语综合上文所述,在我国最基础的化学当中,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公安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对现代科学的技术进行全方面掌握,还要拥有良好的整体素质以及比较强的战斗力,才能对打击犯罪和服务人民的需要进行适应。因此,如何在教学当中能够把理想和情操以及追求真理的教育适当的融入进去,从而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并且促使科学教育能够人文化,就可以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的展现出人文教育自身的功能和价值,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尹德忠,岳红,耿旺昌.通识教育背景下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工科大学“普通化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1):44-47.
[2]白光辉,曹雪飞.公安基础射击课程教学新思路与程序———以公安教育体制改革为研究背景[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1):55-58.
[3]姜红.试论公安基础化学的教学思想[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1):66-69.
篇3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性质,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坚持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校际间均衡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三、改革措施
(一)实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1评价内容
确定我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为六个方面:道德品质、公民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以《 省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为依据。
2评价工作体系
教育局基础教育科负责对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具体监督指导。各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市教育局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班级成立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成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小组。各初中制定各项保证制度,如诚信制度、公示制度、申诉制度等,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将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3评价方法与程序
以教育局制定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则》另文下发)为依据由班级评价小组评定。以初中毕业生所在学校为评价主体。道德素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评价。
4评价结果
即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各校要严格掌握等级规范,评价结果以等级表达。等级划分从高到低依次为ABCD共四级。对D等级评价应非常慎重,仅限于极个别学生,对评价结果为D等级的学生家长,学校要召开听证会。
年应届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以学生本人在 年下半年和年上半年表示为主。对于目前在校的初一、初二学生,各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评价久远规划,认真着手开展好评价工作,加强在校生成长记录和学生档案管理,为今后的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做好准备工作。
(二)实行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1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也是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
2市招生考试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工作。
3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效果以等第形式演讲。划分为四个等第,即ABCD或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学业水平考试获得D毕业生视为不合格,发给初中肄业证书。
(三)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办法改革。
1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招生的依据之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为D级的原则上不能被重点高中录取。
篇4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法国画家。1780年8月29日生于蒙托邦,1867年1月14日卒于巴黎。作为19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他代表着保守的学院派,与当时新兴的浪漫主义画派对立,形成尖锐的学派斗争。安格尔并不是生硬地照搬古代大师的样式,他善于把握古典艺术的造型美,把这种古典美融化在自然之中。他从古典美中得到一种简炼而单纯的风格,始终以温克尔曼的“静穆的伟大,崇高的单纯”作为自己的原则。他的绘画吸收了15世纪意大利绘画、古希腊陶器装饰绘画等遗风,画法工致,重视线条造型,尤其擅长肖像画。在具体技巧上,“务求线条干净和造型平整”,因而差不多每一幅画都力求做到构图严谨、色彩单纯、形象典雅,这些特点尤其突出地体现在他的一系列表现人体美的绘画作品中,如《泉》、《大宫女》、《瓦平松的浴女》、《土耳其浴室》等。
二、安格尔作品
1、《土耳其浴女》
《土耳其浴女》是安格尔的优秀创作之一。画中的组成了一个中间性的基调,小小的蓝、红、黄各色斑块,如宝石一样嵌缀其间,只是稍显模糊,但非常和谐一致。在女性美的表现上,安格尔克服了他那种感官上的爱好,赋予了它以传奇的魅力。
2、《泉》
安格尔从183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开始创作《泉》,但一直没有完稿。二十六年以后,当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这幅画是安格尔的得意之作。“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是他毕生致力于美的追求的结晶。
三、费丹旭的艺术背景和特点
费丹旭(1801-1850)是清代著名人物画家,字子苕,号晓楼、环溪生、偶翁、环渚生、三碑乡人,浙江乌程(今湖州)人。他生长在一个书画世家中,他的父亲、叔父都擅长绘画,父费珏(芝原)为沈宗骞弟子,其幼承家学,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能诗词,精写照,如镜取影。善画人物,尤精补景仕女,笔法秀润,赋色素淡,香艳妍雅,神情逼肖。兼工山水、花卉,取法恽寿平,所作清灵神秀,颇有韵致。常卖画于江浙一带。客上海,流寓杭州最久。曾为丁敬、金农、厉鹗等人画肖像,名噪一时。与蒋宝龄、翁雒等都有交往。与改琦并称“改、费”。与汪远孙创立东轩吟社,从黄士珣学诗词。向高垲、张廷济学书法,交游甚广,艺术修养深邃。他的传世作品有《纨扇侍秋图》、《牛郎织女图》、《东轩吟社图》、《昭君出塞图》、《杏花疏影图》、《江亭话旧图》等。著有《依旧草堂遗稿》。
四、费丹旭作品
1、《十二金钗图》
此册共十二页,分画《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现选其中两页,之一为《黛玉葬花》,之二为《史湘云醉卧芍药圃》,画面人物纤细娇弱,娟秀清丽,刻画细致工整,具典型的费氏风格。环境则以逸笔写出,淡彩晕染,墨笔勾皴,空灵秀润,以衬托出中心人物。
2、《罗浮梦景图》
此图写梦境,万玉竞艳之中,美女睇盼有情。作者以纵放的笔意写梅,枝条纷披,曲折纵横,冷葩寒萼,暗香浮动。仕女面容娇俏,具典型的费氏风格,柳眉细眼,脸庞长圆。梅花纯以水墨写成,仕女却设色妍丽,二者相为映衬,产生玄虚梦幻的效果。
五、安格尔与费丹旭的绘画艺术之比较
中国画主要以线来描绘物象,尤其在传统中国画当中,最具审美价值的莫过于线的艺术了。然而,以线为主的造型绘画手法并非中国画所独有,西方古典绘画同样重视线的运用。安格尔与费丹旭都是善于用线的大家。那么,传统中国画的用线与西方古典绘画的用线有何差异,是否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呢?
1、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线属于自然形态下的光感的面。达·芬奇曾说:“绘画科学首先从点开始,其次是线,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规定着形体”。线在这里只是作画过程中呈现的一种形式,它必须受形体所规定,最终消融在物象与光感的体面之中。安格尔是一位强调用线的新古典主义大师,他认为刻画人物“如果基本线条未能揭示出个性特征”,所取得的只能是“似是而非的形象”。同时他又指出,“在塑造人物时,光的效果也应从人物的中心点产生,然后有层次地加深各部阴影”。显然,西方古典绘画中的线属于自然形态下的光感的面,是以逼近客观物象的真实感为基本前提,是再现人的视象对三维空间反映的因素之一。
2、传统中国画的线条不仅是画家用以抽取、概括自然物象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而且还相对独立于客观物象,具有表现画家主观情感的审美价值。它既符合人的视象在二维空间的真实合理性,又摆脱了像西方写实主义去被动地放映物象在三维空间的真实幻觉的束缚。因此,墨所勾画出的线条就具备了似与不似的双重特性,而成为传统中国画写意的基本形态。
3、东西方文化哲学意识的相异,决定了古典时代的绘画艺术中的西方写实,东方写意的形态。西方哲学将客观自然世界作为人的对立因素去加以研究,反映在绘画上则强调在光和影的作用下对自然物象逼真的摹仿。柏拉图对希腊绘画艺术逼真摹仿的认同以及亚里士多德对摹仿论的称赞便是最好的例证。而中国的先圣们则将人的自身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一个“道”字,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屡次提到“道”,“圣人含道瑛物”,“圣人以神法道”,“山水以形媚道”等等。“道”是古人哲学中的最基本概念,即今之“真理”、“原理”。指的是天地万物的总规律、总法则。人与客观的自然世界应是相互交融的“天人和一”的整体,自然物无需依赖外在任何条件(包括光)的支撑,无需对此进行任何思辩,这种“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认识观,在绘画上则反映出飘忽不定对光的漠视,同时,对物的本质和人的心态关系活动的重视。因此,没有光影只有物象轮廓结构并与心灵感受相契合的线,便成为传统中国画写意形态最为重要的表现样式。
安格尔与费丹旭他们两人都以表现仕女著称,肌理细腻骨肉匀,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土壤里生发出各自奇葩而闪耀艺坛。
篇5
在一所地处城郊结合部的初级中学里,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家长们在吃喝穿戴上确实体现了“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但在教育方面却相去甚远。那些天资聪慧且家庭经济宽松的学生都去了同城条件较好的学校,不得已留下来的学生中多数是为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家长对老师说,孩子太小做不了事,在学校混个年龄吧,而学校管理者则抱着孩子平安就好的心态,听之任之。在这种情况下,该校Z老师连续九年担任九年级的化学课,赢得了学生较好的口碑,且综合成绩也位于同校教师前列,甚至还排过全县同类学校前列。对此,有人说她是运气好;有人说她是投机取巧,甚至不齿于其做法;有人说,6个班中她任4个班,占尽了先机,而剩下两个班的科任老师还需跨级兼课,负担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4位教师和她一起教学过平行班,其中既有年纪稍大经验丰富、曾经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也有年富力强的同龄教师;既有同性教师,也有异性教师。那么,她这九年的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呢?笔者通过看教案,观常态课、公开课,与学生座谈,追踪课后辅导,翻阅已批改的作业,观察她对实习生的指导、与学生的交往,查阅学生评教等途径,发现了Z老师的一些“制胜法宝”。
一、对待工作,提纲挈领
1.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中都能抓住重点、带动全面。Z老师由于多年在九年级任课,对课程内容已了然于心,她的纸质教案只是“例行公事”。在讲课时,Z老师语速较慢,语言清楚、生动、形象,没有多余的话;重点突出,学生便于记忆;提问时,点名回答,并及时评价;对教材中一些叙述性的内容,和学生一起朗读,并对课文内容逐字逐句地加以解释。这样,就将教学重点落在了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他们提供了介入学习的机会和途径,确保他们能够跟上学习进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此外,她还带领学生对刚刚学过的内容,立即进行复述、回顾。对容易写错的字,如活性炭的“炭”、滤纸的“滤”、镊子的“镊”等进行板书强调;对课后练习,多按学生座位,以从前到后或从左到右的顺序让学生读题、作答,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同时也为大多数同学提供了展示的机会。
2.对化学概念、定义的讲解,语言严密,且严格按照理论概念的内在逻辑来表述,不随意发挥。对于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词,则让学生反复颂读、练习,使知者加深印象,给不知者灌“耳音”。如在要求一学生说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特征时,该生表示不知道。于是,Z老师就带领全班学生齐声回答,让学生在反复的口诵中加深印象。
3.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求精而不求多。例如,在学习“化学式与化合价”时,Z老师对化学式与化合价表示的意义没有作过多的解释,仅止于课本。如对化合价口诀,她只介绍了两句:“一价氢氯钠钾银,二价氧钙钡镁锌”,然后要求学生花一分钟记住10种元素的化合价。学生记下后,不断问:“后边是什么?”对于其他元素的化合价,Z老师没有要求学生死记,而是引导他们自行推导。通过向学生介绍“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这一规则,使之轻而易举地推出CO2、SO2、KClO3、KMnO4、P2O5中C、S、Cl、Mn、P元素的化合价。这样,学生不仅减轻了记忆负担,还熟悉了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规则,可谓一举两得。
4.在讲解课后作业、配套练习题之前,Z老师总会自己先做一遍,找出学生可能出错的原因以及简便的解题方法。这样,习题课上就能够有的放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对中考考点放慢速度,重点学习,同时还提供各种变式,使学生学会变通。而对于非考点,则一带而过。例如,对于分子和原子概念的教学,Z老师要求学生烂熟于心,并通过填空、错题纠正、联系实际举例等各种变式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其含义。九年级化学“走进化学世界”这一章节中,几乎没有考点,且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就能够看懂,所以她只作了常识性介绍。对于“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药品取用规则”等,她侧重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进行讲解。这样,学生既能正确操作,又记住了相关注意事项。
6.做事、说话没有固定模式、套路,容易调动起学生的新奇感和刺激感,使之集中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了化学式后,Z老师把学生分为男女两大阵营,要求他们以竞赛的方式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或根据化学式说出物质名称,并通过计算得分来论输赢。这就有效地调动起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记住了有关化学式的知识。
二、除原则性问题外,对学生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发展
1.在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Z老师对于有关师道尊严的框框条条较少,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展的环境,允许其自主发展。
2.在新授班级中,Z老师能很快熟悉学生情况,叫出学生名字。这样,学生既会产生被教师尊重的感觉,也会因此而遵守纪律,努力学习。
3.敢于也善于“使唤”学生。在教学中,Z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借、还、清洗实验仪器、批阅试卷等,注重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教训。这样,既解放了自己,又让学生得到了锻炼,并使之产生了较强的信任感。
4.对学生倾注爱心,巧用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笔者发现,Z老师经常会在课余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的情况,帮助其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她还会故意出错,在学生指出后,“虚心”地接受。这样,学生就会增强质疑意识,不再迷信权威,同时还有利于增强其自信心。
三、对待新进教师,率先垂范,使其在实践中自主领悟
学校每年都有一些新进教师,对此,Z老师在这些新进教师听课时,尽量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教法,供他们学习。同时,还鼓励新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自己的教法,与学生实现共同进步。
四、对待生活,总抱以乐观的态度
在生活中,Z老师总是面带微笑,对生活抱以乐观的态度。这样,她不仅减轻了工作的压力,而且还在无形中感染了学生,使之培养起较强的自信心,并努力地投入到学习中。由此,在Z老师所带的班级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她本人也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并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五、启示
1.尽管有教师对Z老师的教学持不同的意见,但她的教学实效是有目共睹的,时间和事实也证明了她的教学方式是适切的,是校本的。“一个成熟的教师深知这个世界没有最好的现成课程,只能在教学过程中追求和生成最适合自己学生的课程。”
2.九年来,她总是“一枝独秀”,是否与学校重教师个人竞争,轻教师团队成长的教师评价有关?那么,怎样才能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引领作用,改变一花独放的局面而使花开满园呢?这是值得从实践层面好好探讨的问题。就Z老师来说,其成绩由全县同类学校前列下滑为同校平行班前列,教学效果也有所降低,且没有得到教师们的一致肯定,这也是值得深思的。
3.急需引入激励机制,改变教师群体的慵懒状态。要通过读书积淀,反思学习,使教师始终自觉地处于一种开放状态。很多教师的教案年年一个样,甚至有人撕下旧教案贴在新教案上,或者买本教案书当“书记员”。行外人甚至调侃说:教师一辈子教一本书,教哪个年级就是哪个年级的水平!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教师职业是一种学习的专业,而学习的专业需要终身专业的学习。从业者只有在职业生涯中自始至终都补充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避免“耐用年限”的“疲劳化”,避免职业倦怠,而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新的成绩。
参考文献:
篇6
1.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
公安学作为一门融合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边缘性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高。然而,传统公安教育体制下形成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阻碍作用。首先,公安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受到普通高校课程模式的影响,公安教育课程设置分类过于繁多,理论课程较多,而专业实践课程则远远不足,这样就不利于公安学院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其次,学生生源渠道单一。通常情况下,公安院校学生的生源较为单一,有些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知识面相对狭窄,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公安院校实行的警务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
2.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配备不完善
为了适应高校扩招的形势,一些公安院校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扩大招生规模。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教育水平的稳步提高。首先,经费不足引起负债运转。有些学校为了跟上时代步伐,盲目扩招,加大建设规模,造成了学校的负债运转,影响了其他环节的有序运行;其次,师资力量不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公安教育虽然在层次和规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办学水平却进步不大。国家没有特殊的政策给予公安院校相应的支持,公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没有经费保障,成为制约公安教育发展的桎梏,影响了公安教育的深入发展;再次,经费周转困难,其他配套设施的投入更困难,不能保证现代化的公安科技设备进入课堂教学。有的实验设备数量上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看得见,摸不着,根本不能保证学生实验,这样就很难提高公安院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践能力培养困难
公安工作不仅需要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需要熟练的专业技能和技巧。随着当前新技术手段在公安工作和刑事犯罪的运用,公安工作人员必须在充实理论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当前公安教育也存在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情况。一方面,公安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缺乏。很多从事公安教育的老师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有些虽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但是还是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一来,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教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指导;另一方面,公安院校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作为未来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公安院校应该不断完善实践基地建设,为公安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公安院校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还有所欠缺,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公安院校必须不断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去实习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招生与入警脱节,就业难度不断增大
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公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忽视。近几年,由于受到公安机关自然减员情况的影响,再加上公务员录用政策的变化,公安机关都是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对人民警察进行录用。以往按需招生、计划分配的目标就很难实现了。一方面,招生与入警人数的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另一方面,毕业生自身素质的不完善也影响了就业的深入推进。在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困扰公安院校的突出问题,给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危机。特别是掌握了刑事侦查、刑事技术等公安机关核心机密手段的毕业生,如果长期滞留在社会上,势必对社会形成安全隐患。
二、深化公安教育体制改革的对策分析
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在适应公安工作政治性的背景下,笔者结合多年来公安教育实践认为当前公安教育应该摒弃传统的教育体制,逐步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以公安学学科发展为契机,采取学历精英教育,实行高层次办学,不断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实现公安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培养更多的公安业务型人才和高级人才。
1.坚持制度创新,推进公安教育发展
为了更好推进公安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必须不断坚持制度创新,实现公安教育发展的新台阶。一方面,要打造品牌,发展具备地方特色的公安院校。针对犯罪问题,不同的国家情况不同,不同的地区特点不同,单单依靠公安教育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地区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特点,办出公安教育的特色,为我国公安教育事业的发展增砖添瓦;另一方面,不断创新公安院校职称考评机制。由于受到传统考评模式的影响,公安院校的考评机制缺乏有效性,有些学校通过每学期进行打分界定,有些学校通过学评教界定,很难有个统一的标准。所以说,公安院校应该在充分为任课教师考虑的基础上,建立以警衔为依托,以晋升为主线的考评细则,扩大考评的深度和广度,实行淘汰制,提高公安院校教师的竞争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持。
2.积极引入人才,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积极引入教学人才,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尤为重要。所谓的双师就是指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相关技能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实践教学的能力,为了适应公安专业学生的就业导向,必须建立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研究机构人员到学校任教,例如:公安局、监狱、检察院、法院等。他们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本校公安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加大对师资培训的投入力度,鼓励任课教师走出去,深入到公检法等部门进行调研和学习,及时了解这些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动向,保证学生更好地就业,更好地适应社会。
3.完善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7
一、教师话语的概述
1.教师话语的概念
教师话语指的是外语(英语)课堂上教师对于二语学习者的授课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从事教学活动时使用的语言,因此又称为教学语言。教师话语是在20世纪50年代被人们首次提出,该种语言类型首先不是教师的生活语言,其次与其他的专业语言等也不能归于同类,只是一种教学语言的变体。该种变体语言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2.国内对于教师话语的研究
之前,我国在教师话语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主要研究重点放在了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新的体会方面,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师话语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类似于教师话语的研究也开始增多,专家和学者在研究的方向也是非常的多样化,比如有的主要研究教师话语的特征和功能,而有的则注重研究话语的礼貌性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还有人对教师话语的输出形式和输出量等进行系统详尽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对于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人们来说无疑都有非常大的启发,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在给出理论依据的同时,真正进行实际研究的比较少,这也是我国目前教师话语研究的一个弊端。
二、个案研究
1.研究内容
本次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Krashen和Swain的可理解输出理论及Long的交互假设理论等理论。二者分别对某校初中英语课堂进行观察,同时对该英语课堂的教师话语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挖掘出在初中英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主要包括提问、互动、反馈等三个特点。
2.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某实验初中的英语优质课堂展评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八年级(全班学生共45名)的英语优质英语课堂各一节课,英语教师均是本校被评为年度最佳英语教师的教师,所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本次所选取的教师均是具有非常丰富教学经验,且吸收了全新教学理念的英语教师,因此研究对象非常具有典型性,同时也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数据的收集
采用个案研究方法,课堂为初中八年级优质英语课堂,讲授的内容是“What should I do?”,课堂时间为45分钟,课堂全程均进行录音,然后将录音的内容转化成文本格式的课堂观察,然后对教师话语进行全面的分析。
三、研究结果
1.话语总量
教师话语的时间为30分钟,所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为66.7%,该数据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保持一致,由此证明在初中优质课堂上有大多数时间都是由教师话语组成的,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较低,课堂过程中很少出现互动的情况。
2.提问形式和类型
提问的形式主要是只需要采用Yes/No来回答的问题,或者选择疑问句,即“or”的问题,或者需要回答出特定的答案,最后一个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来提出问题。而提问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参考性问题,其二是展示型问题。所谓的参考性问题是教师对于问题的答案也不够明确,因此问题的答案随机性比较大。展示型问题则是有固定答案的,要求学生将固定的答案回答出即可。
在本次试验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共56次,其中Yes/No形式的问题所占比例为14例(25.0%);“or”形式的问题为18例(32.14%);Wh-形式的问题24例(42.85%)。由此说明,在初中优质英语课堂中Yes/No形式的问题主要目的是控制课堂,而Wh-形式的问题比较多,因此体现出教师在提问时更多的是想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而这种提问的形式对于课堂上的互动意义非常大。
参考性问题所占比例为53.57%,而展示性问题所占比例为46.43%,参考性的问题明显高于展示性的问题,参考性问题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可以说明优质英语课堂的教师更加注重学生语言素质的提升。研究表明,参考性的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交互能力,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思考问题,因此参考性的问题对于答案中所要使用的语言要求也更高,从而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学生语言的输出量,对于其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展示性问题摘录:
Ask:When was Jim on duty?
Say:On July 18.
…
参考性问题摘录:
Ask: Do you have these problems or other problems in your daily life?
Say:Of course, there are a lot of...
Ask:Can you tell me?
…
Ask:What’s wrong?/What’s the matter?/What’s the trouble with you?
…
一般参考性问题,教师会将课程内容和实际的生活建立某种联系,这样能够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创设一个真实的交流过程,从而使得课堂的互动性更强,同时也能够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如果再能够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完善,这样在教学效果提高方面会更有裨益。
3.话语调整
教师在课堂上对语言就输入和互动两个方面均进行了调整,所谓的语言输出调整就是在讲述的过程中可以的停顿、重复或者放缓语速等,这样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对初中优质英语课堂展示进行记录中发现,教师分别对当堂课程中所学新单词、新语法时均出现了重复、停顿和语速放缓的情况。比如,在讲到“keep out”“the same as”等短语时,均有多达数次的停顿,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地了解和记忆。
通过对初中优质英语课堂的展示中看出,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话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课堂时间,相对于学生话语来说更多的是由教师来主导课堂。虽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互动、提问等,但是互动和提问的问题都相对比较简单,教师也尝试去创设有利于交流沟通的情境,但是学生的差异性较大,所以主要的问题还是集中在成绩比较优异的群体中。这样一来,无法保证学生成绩的全面提升,因此在以后的初中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真正做到引导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篇8
Abstract 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eagerly needs to be reformed.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program integrated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from eight aspects, i.e., course destination and course system design, in engineering survey curriculum. The purpose is to develop students' abilitie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learning and adaptation in society.
Key words Engineering survey course,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teaching reformation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面向就业岗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工程测量课程作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市政工程等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核心课程,如何使这门课程的教学适应企业的需要,一直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和探讨的问题。
1课程的定位与及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于施工企业对程测量岗位需要,在邀请企业专家对工程测量岗位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确定职业岗位技能组成,基于以施工生产过程顺序对测量工作需求设计教学过程。整合课程内容,教、学、做一体,强化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按照“专业定位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思路进行“行动导向”课程开发。形成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2 教学方法及创新
2.1 兴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实际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开课之前,组织学生参观城市发展新貌、大型公共建筑等工程,使学生对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产生自豪感,引导学生如何积极投身到祖国建设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
2.2 演练教学法
在仪器操作教学中,采用对测量仪器师生同时动手操作的演练教学法,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由教师带一台仪器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听,教师讲的既费劲,学生听的又一知半解。实习实训时,教师又把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重复讲解4~5遍,费时费力,没有充足的时间解答学生的提问的弊端。增加了学生动手时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教学创新模式:工程测量课程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根据工程测量专业实践性很强的特点,课程组教师结合多年的生产实践及教学经验,创建了工程测量课程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岗位需求为载体,积极探索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方法,形成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细化为理论知识讲解―室内演练教学―室外实训教学―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五步连接的课程教学过程。
结合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要求,归纳整合教学资源,以真实工作过程和岗位需求为载体,实施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紧密结合各专业岗位生产实践需求,细化工程测量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理清各项任务中的理论知识点与实践技能点,理清各项分支任务之间的关系及顺序,实行学习理论知识―室内演练教学―室外实训教学―巩固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五步连接的课程教学过程,从而为完成相关综合项目的实训奠定扎实的基础,达到完成综合实训的能力,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双重掌握。
3 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3.1 网络资源平台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网络教学手段,利用仿真动画、模型、现场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组织课程教学。学院网络中心为网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师生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增加了教学信息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工学结合
通过由测量实习实训中心演练室的学做合一的基本技能训练,到自建、签约等方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施工现场实际操作,为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3.3 技能考核
篇9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互联网的普及,“翻转式课堂教学”在全国各所学校逐步慢慢推广,其教学模式逐渐变得可行和现实,可以将专业课程进行案例化、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大学生实践平台,为进一步深入地进行工科专业课程体制改革,以及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基?A。
2 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的存在,该课程改革的总体理念与思路就是将通过翻转式教学将实践、理论和设计三者相互融合,交叉进行,使得三个方面能够相辅相成,并相互促进,从而能够实现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完全理解与把握。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基于翻转式教学的“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翻转式课堂教学就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知识点难易等方面的因素,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重组,明确指出哪些内容需要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哪些内容需要以案例化为载体的翻转式教学,哪些内容是需要让学生进行深入讨论的部分,最后在教学活动中以传统教学和“微课-讨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为主线,对整门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
2.2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案例化、专题化研究
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中需要以微课为载体的翻转式教学和需要让学生进行深入讨论的部分,考虑实践以及实习现场或者是实验室的相关设备和实物分析图,或者用用三维软件对某些难以理解的结构进行三位运动装配模拟仿真,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重构组合,结合理论讲授部分,将其相关部分以制作短小视频的方式制作成案例、专题,可以利用相关的平台让学生提前进行观看预习或者以点播式的方式先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
2.3 基于网络平台的实践环节加强研究
通过大学生科技竞赛、技能培训基地和校企合作研究,以及设置开放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打造学生真正的实践环节平台。在对课堂上没讨论完或没讨论彻底的问题或者课后遇到新的难题留在结合相关的实践环节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探讨,以便进行充分的探讨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教师可将课堂上问题与解决方案,甚至精彩的讨论环节进行资源整合并上传网络,学生们永久可以下载保留。利用互联网将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体会结合案例化和专题化内容整理成微视频,通过论坛,微信以及微博、云空间等平台共享,让更多的人进来讨论,批评改正,优化提升。
2.4 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改进研究
通过尝试改变以往课程考核集中在期末,一卷定成绩的古老方法。在学习评价方法上可以做如下考虑:增加课堂提问环节10分、课堂分组讨论环节10分、实践与试验环节20分、基础知识理论考试50分、附加分制10分(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选择一个与课程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带有自己的思考的设计或解决方案来)
3 改革方法分析
3.1 改革目标
通过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专业课程进行案例化、专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完善相关教学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了学生们学习时自主规划能力与探索能力,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更灵活的运用,尤其是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从而为郑州轻工业学院作进一步深入地进行工科专业课程体制体制改革,以及推进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3.2 改革中的关键问题
3.2.1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混合式教学体系设计及评价问题
一方面,“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强调理论的讲解,但要与案例分析和软件工具紧密结合,最后要落实到专业技能的提高上来。另一方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软件操作,更要掌握一些其它深层次知识,如何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的混合式课程体系是本课题的关键性问题。
3.2.2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案例化、专题化课堂模块设计问题
在对“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相关知识点进行案例化、专题化的过程中,如何结合交叉学科知识把短小精悍的视频设计的生动易懂,使学生把应该掌握的必要知识及能力融入。而课堂活动模块设计翻转课堂的课堂教学环节,实际上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下转第95页)(上接第93页)的环节。教师课堂活动模块的设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案例化、专题化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活动模块设计是本课题的关键问题。
3.3 主要特色
3.3.1 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在互联网新时代下对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突出“以基于翻转式教学的交互式教?W模式、强化实践环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专业课程核心教学理念。
3.3.2 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的“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授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
篇10
1 结合岗位需求,确定教学项目
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的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面向的岗位群主要是食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控制、食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验员及相关行业从事实验室管理和科研辅助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食品、农产品中的常见有毒有害物质及其检测方法,能熟练操作相应的检测仪器,为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可能面临的检测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以各级企事业单位必检、常检和较重要的检测项目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尽量贴近现阶段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实际,根据检测仪器类型设计了6大学习项目, 并将食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操作规程、技能培训内容引入到教学内容,将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考试内容有机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
2 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重构课程体系
本课程经过走访企业、毕业生调研、专家座谈,确定了以常见检测仪器类型/检测方法为载体的6大学习项目,即光度法检测食品添加剂,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重金属含量,气相色谱法测定农药残留,液相色谱法测定兽药残留,ELISA检测真菌毒素和有害物质的快速检测,每个项目再分解成2至3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与实际岗位的工作过程相近或相同,通过完成各项任务,达到对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目的。如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重金属含量项中包括以下3个任务:果蔬样品的采集制备与预处理、茶叶中铅的检测、水果中铜的检测。学生通过前两个任务掌握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重金属铅的原理和操作方法,通过第三个任务夯实基础,熟练操作,任务的设计符合认知递进规律,凸显了职业技能的培养。
3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实施项目教学
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因此按照完整工作过程的6个步骤组织教学实施,即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检测计划作出决定实施检测检查控制评定反馈。任务执行时,教师首先布置工作任务,小组进行学习资料的收集和检测标准的查询,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汇报,通过方案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制定任务、实施具体计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施检验工作,学生可针对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与教师沟通以解决问题。同时教师随时对各个实践环节进行检查。任务完成后,小组进行自评及互评, 教师对任务进行梳理和知识深化,并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学生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项目组织实施,并完成检验技能的综合训练与提高[1]。
4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启迪思维,达到 “以点带面”的效果;主题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设置主题,学生围绕主题查阅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课堂讨论;身份置换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和工作任务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对检验结果进行总结、整理和汇报,增强其质检员的职业素养;最后,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翻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开放课程网站,学生可以便捷的查找、学习、沟通,拓展其学习空间和时间。
同时,本课程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技能课,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原子吸收光谱仪,气、液相色谱等大型仪器,操作规程相对复杂。受价格和实验室场地限制,往往仪器数量配备有限,学生需要轮流上机。本课程通过建立仿真实训室,让学生可以反复模拟上机,直至完全熟悉为止[2],并且可以减少教学试剂的消耗和仪器设备的折旧,提高了教学效率。仿真实验室的建立让学生人人动手、人人参与,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课程通过技能竞赛促进教学。定期举办食品检验技能竞赛,以赛促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技能。
5 改进评价手段,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主要是靠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考核来实现,这种单一的评价方法会让学生觉得只要考前认真复习,就可以顺利通过考试,从而忽视了平时的学习与知识的积累[3]。在项目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本课程的评价实行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主要考查学生查阅资料、执行工作任务、填写检验报告的能力。我们用检验报告取代实验报告,让学生不再专注于实验的原理和相关步骤的书写,而是提前进入工作角色,缩小与企业的距离。考核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三方面,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6 结语
《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改革在我校2013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进行了探索。课程改革突出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以项目为载体,以真实的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及职业素质,充分体现高职专业课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4]。实践表明,《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项目化教学实施以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有较大提高,在仪器操作、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方面进步显著,学生考取食品检验工中、高级工的一次性通过率都在90%以上,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效果。经过调研,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也大为提升。
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5],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培养出社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卉兰.《食品分析检验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视界,2013,26:-309.
[2]苏学军,王建军.高职食品分析实验操作项目化教学探索[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15-17.
篇11
关键词:评估 个别化 风标
【分类号】:H319
正 文: 对美好愿望的执着追求是人性的本质,也是特殊教育的本质。实施个别化教育,如何在IEP中细化教育标准实现残疾障碍孩子的蜕变,我认为要从评估开始。
一、 科学评估使个别化教育成为有本之木
个别化教育(IEP)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分科教育,真切关注每个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单元主题教育。个别化教育目前只在特殊教育学校,或者只是智障儿童的教育中成型。在两年的个别化教育实践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个别化教育要落到实处,与孩子一生的发展融合,科学的评估是个别化教育课堂绽放出奇光异彩电源,是教师实施IEP的奠基石。
二、通过入学系统的评估,关注了学生横向的发展,更关注了学生纵向的发展,彰显个别化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
1.成立了专业的评估团队,全方位对孩子进行个别化奠基评价。
关于智力障碍儿童,他的障碍类型和程度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教学的主体,个别化教育中了解学生,不是原来的片面的谈谈话,做个观察填个表。如今我们是联合医院的专业鉴定人员、学校专职的心理教师、医护人员、教务处教师、班级教师,以及家长等成立了6到9人的专业评估团队,每个人进行了详细的分工,逐一对个别化班级中的孩子进行教育评估。这样孩子个别化计划奠定了专业人员支持和基础。
2.评估多维度、科学详细,结合每个孩子的身心体质的特点,确定了孩子的优先发展区。
专家团队的成立后,集中所有人员在15天左右对孩子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观察和测量。通过专业的《婴儿――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量表》《Vincland适应能力量表》《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等对孩子进行测量。走访其父母、爷爷奶奶以及家中的长期监护人,掌握孩子出生史、病历史、家庭成长、学习情况。从孩子的感知觉、认知能力、粗大动作、精细动作、社会交往、生活适应以及情绪控制对孩子进行了现场评估测评。分析孩子所有特长,拟定最近发展区,制定优先发展的项目。
3.通过评估拟定丰富的生态性的、功能性的教育内容,彰显个别化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支持性。
教学内容是教育学生的主要载体,其中“精华与自然”两个部分钟摆现象让我感受很深,作为教师,我希望把最好的传给孩子,也疲于奔命的把好东西揉捏在一起塞给孩子,然而事与愿违。面对孩子们存在的显著差异,我们的课程必须是要适合孩子的。在这里一些自然性的、生态性的、支持性的课程使孩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发展。我们预设了各种支持系统,各种简单的、具体的、可以操作,开设功能性的补偿教育训练,针对不同的轻重程度分设了可教育、可训练、可养护等活动策略。
二、通过阶段性的评估,让教师实时优化教学策略,为IEP主题单元教学有效、高效保驾护航。
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学的关键区别在于智障教育是通过个别化单元主题整合教育把这些智力受损的特殊儿童教育培养成一个能够适应生活的社会人。在教学中阶段性过程的评估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有催化激励作用,传给教育课堂不竭的马力。
1.在课堂的实施中,评估关注教学课堂的障碍干预、生活补偿,在无障碍教学中实现卓越课堂的内涵。
在课堂障碍是特教孩子的一个痼疾,面对孩子们不同的障碍:自闭、多动、攻击等等,我们教师在工作中潜心研究认真开发,研究学生行为,提高学习兴趣,在各种障碍的干预中我们斗智斗勇,与他们的痼疾斗体力,耗精力。比如怎样突破自闭症儿童的沟通交往,我在教学干预中,就交给孩子最有效的、最实用的沟通交往词句。如“帮帮我”“给我”两个词让自闭症儿童能够很好地向人寻求帮助和表达自己的需求。
2.合理评估,树立教师的花苞心态,理性看待学生能力,突破教学的挫败,真正显现课堂中学生能力提升。
实施个别化的教育:“一生一课表”“一生一方案”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念,那就是“一课一足迹,一生一发展”。特殊儿童的发展不是想象中成直线性上升发展,他们的成长是成坡度折线的螺旋发展。发展的缓慢在教学中往往使许多教师避免不了挫折和挫败。“怎么教也教不会”在我看来,不是他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我们评估对不对,在评估中不能把对待普通学生一样标准,更不能只关注目标整体划一的达成。通过个别化的评估,细化每个学生的活动目标,为孩子拟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通过与他原有的能力为基线,在每一堂课中细化具体目标的达成,形成行为线。这个要求并不多,只要一天有一个改善,相信铁树也有花开的一天。
3.整合评估,课堂全面协同,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个别化教育活动中主题单元的教学,整合了学科的单一刻板,学科间亲密的合作。单元主题在遵循学生的评估下,整合所有的教学目标内容,一个主题提携了所有的教学科目。通过设计单元活动的策划,把我们手中的教材进行借鉴整合,同时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适合学生的课堂教材。比如:认识新校园主题活动,我们所有的教学老师,语文教学通过认读文字,识记儿歌;数学教师通过观察新校舍,认识新同学掌握前后、远近、大小、多少、等数概念;美术通过相应的画画,音乐通过歌谣等认识校园歌唱校园美化校园等。这种整合评估模式,将教材在一脉相承的目标下将课堂从横向上链接起来,给学生更宽广的发展。
三、细致全面的期末综合评估,让孩子看到沉甸甸的硕果,家长幸福满满,赋予了课堂更广阔和富足的内涵。
1.评估直面家长,教育课堂互动沟通。
单元主题的教学过程中,针对特殊儿童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家校联系,我实施的家校综合评估。这其间一个保障性的支持力量是家长的支持。家长从态度上和精力上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有力保障。单元主题教学中,我利用班上家长对教育的支持,每一个月的月末周五,进行家校的教育互动评估,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同时细致的掌握下一个月单元主题的内容和一些必要的教育方法。
2.测评玲珑剔透,内容动手动口。
篇12
1 调查资料
1.1 调查对象 为了解高校社区结核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以便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 ,我院连续三年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被调查人员年龄集中在17-21岁。发放有效问卷3600分,收回3600份,并对收回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在每年新入学的大学生中抽取1200人进行问卷调查,连续三年进行。调查方法为填写开放式问卷。问卷由我院公共卫生科提供,内容主要包括结核病发病、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1.3 问卷的回收与统计 问卷发放的时间集中在新生入学体检时进行,年级辅导员为问卷发放与回收人员。问卷由新生自己填写,问卷发放两天后收回。调查统计结果如下表:
不同年度、不同性别新入学大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转贴于
1.4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发放有效问卷3600份,收回3600份。男性1600人,女性2000人,(该校为师范院校,女生比例偏高,所以本次调查中女性所占比例亦偏高)。调查结果为男性知晓率平均为49.3% ,女性知晓率平均为53.6%.结核病防治知晓率逐年增高,但增高比例不大,2008年知晓率(平均值)为50.1%,2009年为51.5%。2010年为52.6%。
2 讨论
肺结核病是长期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也是备受世界关注的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结核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大幅度回升,世界卫生组织把结核病列为全球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我国2000年第4次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居民结核病感染率为44.5%,其中活动性肺结核病人450万,每年新发结核病100余万人,25万人死于结核病,其中75%的结核病人年龄为15-50岁。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由此可见结核病发病率高,危害大,已经不是单一概念上的疾病,而是全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高校社区更是如此。
高校社区人居情况特殊,不同于一般的社区,其特点是人口密度大,居住相对集中,结核病易于传播,因此,在高校范围内开展有效的、针对结核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这种教育活动重点在于提高广大师生的结核病防治知识水平和健康意识,从而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最终达到控制结核病的目的。付莉,田明等2008年报道成都市高校结核病知晓率的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地区大学生结核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仅为60.4%,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50.1%;也认为当前大学生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2]这也进一步说明结核病防治知识在高校社区的知晓率不高。我国政府早在2003年就印发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把健康教育作为控制结核病的措施之一,并明确提出到2005年全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60%,2010年达到80%的目标。卫生部、教育部也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通知》(卫疾控发[2003]187号),要求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由此可见国家和有关部门对结核病的防治及健康教育十分重视。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健康教育,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院开展了为期三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偏低,通过一定形式的健康教育,知晓率虽有提高,但幅度不大,2008年的知晓率(平均值)为50.1%,2009年为51.5%,2010年为52.6%,还达不到《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所要求的目标。因此,了解影响结核病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这次调查,我们总结了影响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几个主要因素:首先是社会动员和健康教育力度不够 ,健康教育没有受到重视并发挥其强大作用;其次为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单一、健康教育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被教育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等方面的情况对知晓率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在开展结防教育活动中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从提高社区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和专职医生对结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入手,,发挥医疗机构在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合理配置宣传教育资源,深入持久地开展易于普及的健康教育活动,采用多渠道、多方位、全面覆盖的方法开展健康教育。根据高校社区特点,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络、宣传版报、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开展结核病防治专题讲座等方法,有针对性的开展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逐年提高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广大师生的结核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增强师生的自我保健能力,从而提高结核病的发现率和治愈率,最终达到控制结核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