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心内科护理基本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基本数据
1.1 资料
2016年1月~2016年6月,我院共收治心内科患者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54岁,中位年龄(69.1±11.4)岁,其中19例为冠心病、5例为心律失常、3例高血压、5例心肌病。纳入依据:经过临床确诊,纳入心内科治疗中。排除依据:肝肾功能障碍;精神病症。
1.2 方法
1.2.1 心内科护理用药安全存在问题
(1) 药物保存:因心内科药物类型多样,护理人员长时期需要对药物进行核算以及清查,和药物长时间进行接触,同时出现摩擦,导致药物包装破损,名字不清楚,药物辨认难度加大,临床用药安全降低。 (2) 药物管理体制缺陷:仅仅将不同类型药物乱放,没有严格对静脉药物以及非静脉药物归纳整理,如口服药物以及外敷药物放在一起,药物保存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对需要进行避光的药物没有冷藏等,同时少数药物临床应用较少,造成变质以及过期。 (3) 医嘱审核:临床医师因工作繁琐,导致药方和规定剂量不一致,护理人员因对此类问题忽视,导致临床用药剂量缺乏,或者用药剂量加大,造成临床有效率降低。医师以及护理人员沟通较少[2],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没有仔细核对上一名工作人员的记录,刚入院治疗的患者没有根据医嘱用药,导致治疗时间延误。在医师对药方书写时,可能导致字迹混乱,或者没有问清楚问题,安全隐患发生[3].护理人员对用药基本知识缺少,不能依据患者的基本情况配合医师进行治疗,如对于心绞痛患者来说,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反应进行处理,应用硝酸酯以及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对糖尿病以及高血压患者进行用药处理,对血糖指标予以控制。
1.2.2 心内科用药安全管理对策
(1) 对分类制度进行管理:对抢救常需药物放在可见的位置;对常规药物分类管理,同时标注药物数量以及名字;对即将过期的药物专门放在一个柜子里保管,标注过期时间,过期的药物要立即销毁;对需要避光的药物放置在保存柜保存,对需要冷藏的药品放在冰箱中。 (2) 强化护理人员培训指导:护理人员是患者临床药物治疗的主要看管人员,也是患者病症观察最为仔细的研究人员,所以护理人员的整体能力关系到用药安全性,应对其进行护理知识讲解以及教育宣传,对新知识进行了解,在临床救治中,和医师保持默契,减少因药物知识缺乏导致药物利用过度。同时,还需要对护理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进行考察,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荣誉感。 (3) 对用药环节进行完善:尽可能的采用计算机设备等开具药方,降低人为失误,对药物进行集中管理,提升静脉滴注的用药安全性,降低药物使用失败率。在用药前,告知用药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 (4) 强化药敏检验,进行皮试前,需要准备抢救药物,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矫正检验,其中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组间对比P<0.05,证实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进行护理安全管理后,患者的满意度有显著提升,其中护理前,对32例患者进行调查,满意12例,总满意度37.5%,护理后,满意30例,总满意度93.75%,组间对比X2=21.3333, P<0.05.
3 讨论
在临床护理工作管理中,想要最大程度降低医疗纠纷发生几率以及降低护理事故,需要提升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的了解,强化护理风险意识,对护理危险要素进行强化,降低护理意外的发生几率,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3].
通过本次研究证实,护理后,满意30例,总满意度93.75%,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因此,通过将护理用药安全管理模式贯穿到心内科中,有效提升了护理人员抵抗风险的技能,让护理人员明确各项护理操作流程方法,临床安全价值很高。
参考文献
篇2
由于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病程较长,而且病情也容易反复发作,此外,患者容易受到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心内科患者经常出现焦虑、抑郁、绝望、失眠、恐惧、紧张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使患者的精神长时间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还会影响其心脏功能,从而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不利于对患者进行的物理治疗效果。因此,在对心内科患者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需要配套的采取相应的有效的心理干预护理措施。
1 心内科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原因
1.1 失眠。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大约有64%的心内科患者均伴有失眠的症状。失眠易于引起心跳加快和血压上升的病况,从而进一步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而导致心内科患者常出现失眠等心理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自身疾病的折磨,另一方面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患者居住环境的改变、噪音干扰及对自身疾病的焦虑担忧等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
1.2 恐惧、紧张。恐惧和紧张主要是体现为心内科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不科学的认识,求生意志薄弱,不能够积极的面对现实,从而产生的对未来的恐惧和紧张。这种恐惧和紧张会使心内科患者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精神状态,而这对于患者的治疗是非常不利的。
1.3 预感性悲哀。预感性悲哀是指人们在失落时从内心感知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的损失时而产生的悲伤等不良心理反应。产生预感性悲哀的原因主要是在于目前的医学科技的发展水平有限,心内科患者的病情治疗时间较长、治疗的效果不理想等原因,导致部分患者产生对生活失望,感觉自己人生的悲哀的心理。
1.4 失落。患者发现自己患病之后,一般常易出现两种情绪的极端,要么沉默寡言、情绪低落、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要么就暴躁易怒、情绪失控,因为一点小事而大吵大闹。这两种极端主要体现为患者的心理失落问题,即对于患病前后的工作、生活等情况的变化而感到的失落之情。
1.5 绝望。绝望主要是由于心内科患者患病之后,由于不知道自身的疾病能否治愈,而且由于病情的反反复复,在面对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的压力下,心内科患者常常会对未来感到无望,失去生存的信心,甚至产生轻生、放弃生命的想法。
2 常见心理问题的预防与解决手段
针对上述常见的失眠、紧张、失落等心内科患者心理问题,常规的对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治疗措施主要是首先进行心理评估护理,然后根据心理评估的结果发现患者存在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问题,在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达到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辅的效果,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2.1 心理评估护理。心理评估护理方法是指通过采用问卷调查与探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内科患者可能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详细科学的问卷调查,并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等亲朋进行沟通来深入的了解患者的性格、以往的工作、生活情况等各方面的资料,然后通过对所得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及心理学实验评估,找出患者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2.2 制定护理计划。制定护理计划主要是依据前期对患者的心理评估的结果,从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详细的心理护理计划。在这一环节中,至关重要的是医护人员必须保证其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是通过科学的程序制定出来的,采取这些措施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切实可行的,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而言,针对不同症状的护理措施如下内容所示:
2.2.1 对失眠者的护理治疗。对于出现失眠症状的心内科患者,一方面可以指导心内科患者自身逐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尽量放松四肢,以逐渐消除焦虑等其他因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另一方面,医护人员还可通过患者居住环境的改变,如保持其病区安静舒适等措施改善其睡眠环境,为患者睡眠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2.2.2 对恐惧紧张患者的护理。对于空寂紧张患者,医护人员首先应当取得其信任,其次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最后,只有在充分了解患者的详细病情之后,再对其进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与护理。
2.2.3 对产生预感性悲哀患者的护理。针对产生预感性悲哀的患者,医护人员应当将同类型的患者聚集到一起,详细而耐心地向患者讲述关于其所患疾病的基本知识,并通过患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扶持,以克服内心的悲观心理,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2.2.4 对出现失落,绝望等患者的护理。对于这类患者,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日常言行、情绪的变化,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从生活的细节上去关心患者,同时耐心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 结语
针对目前心内科疾病的发病率的逐渐提高,而在传统的物理治疗手段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心内科患者的心理问题已逐渐成为阻碍对心内科患者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传统的物理治疗的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帮助患者学会进行自我心理治疗的方法,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从精神上支持治疗,已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华,李遵清.心理干预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8):2330-2331
篇3
时间飞逝,内科实习即将结束,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经过不断实践,我受益颇多。回顾这些日子,是苦是乐,是酸是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味道,即将要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对于我们的实习,科里的老师们都很重视,每周的实习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
心内科是我在内科病房的第二站,它以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多见,在老师的带教下,我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护理及基本操作。按时参加医院安排的讲课及科室的教学查房;微笑迎接新病人并做好入院评估;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规范记录;正确采集血、尿标本;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认真执行静脉输液。
经过这近二个月的心内科实习,使我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总之,在内科实习的日子里,我受益匪浅,虽然我还只是学生,我的能力有限,但我会不断摸索,用微笑温暖病人心田,用努力充实我的知识与技能。温故而知新,用实践来验证及巩固所学。
在实习过程中,我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护士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努力做到护理工作规范化,技能服务优质化,基础护理灵活化,爱心活动经常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护理工作有措施、有记录。
参考心内科医生实习心得体会
(二)
短短的一个月已经结束,在心内科的实习已经结束。在这一个月里,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收获了许多东西。
心内科以高血压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及心力衰竭多见,常见疾病有: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衰、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房间隔缺损、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缺血等症状。实习期间,在老师的带教下,我基本掌握了一些常见病的诊断手段,比如肌钙蛋白,肌红蛋白的测定及所代表的意义,心脏彩超报告单上数据上所代表的意义,心电图的改变及所代表的意义。治疗措施,抢救心衰病人的常用药,常用设备。学会使用除颤仪,掌握了临时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每天早上我们实习生都要早早到科室去给每一个患者测量血压,血压常常作为患者用药的反应的很重要的一个依据,所以测量的准确性很重要,袖带在肘上两恒指,摸到肱动脉搏动放上听诊器,再测量,因为有些危重病人的动脉搏动很微弱,不标准的测量测不出血压,我实习的时就有一个病人:心衰,搏动很微弱,我去量血压,就是没有量出来,然后我去叫老师,老师测量后告诉我测量一定要标准。
然后在心内科更加理解了生命的脆弱,在心内科的这一个月里,我一共遇上了三次大抢救,一次我跟着老师值班的时候,来了一个心室逸搏,先是多巴胺持续泵入,肾上腺素推入,所有医护人员轮流心外按压,抓紧时间除颤,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这个过程直接就是一个打仗的过程,等病人稍平稳的时候都是凌晨一点多了,我浑身湿湿的,全是汗,很高兴。另一次一个病人大面积心梗,护士在安排床位的时候,病人心梗发作,大抢救,除颤,气管插管,持续多巴胺泵入,肾上腺素推入,所有医护人员轮流心外按压,除颤,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可是病人就那么走了,十一点到病房,一点多临床宣布死亡,一个生命就这么结束了,那个小孩子的悲嚎真的让人很心疼。
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感觉己学的还不够,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但是实习的安排,每周的实习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同时,也让我更了解了职业的精神。在这一个月期间,本人严格遵守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实习生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踏实工作,关心病人。不迟到,不早退,努力做到工作规范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学习有计划、有重点,工作有措施、有记录。我要不断的提高专业知识,牢记老师的教诲和实习经验,不断的学习和进步,同时把这些经验和教诲应用到下一实习科室,努力做的更好。
经典的心内科医生实习心得体会
(三)
心内带教的是湘雅医学院毕业的,蛮牛的,钦佩+仰慕的说,79年生,有车,有房,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品位,人长得也周正,至今单身。
有几个跟过我带教的同学都说他是会拍马屁那型的,我不这么认为。他对病人的态度是很好很好的,很谦恭的那种,总是一脸笑呵呵的,病人问他贵姓,他都是很客气的说“免贵姓**,他说,这就是70年代生人和80年代生人的区别之一。其实也是啦,现在医患矛盾这么尖锐,一个好的服务态度至少先让病人有个好的心情嘛。
在心内科还遇到了一个特别让我感动和敬佩的病人,不是我们组上的。这个老爷爷86岁,退伍老军人,有冠心病,脑梗,老年痴呆症,这次主要是因为心梗了,送到我们医院ICU抢救过来,现在病情稳定送到我们科,他的医疗费国家全部报销,所以可以一直住在医院。这个老人家的意识状态基本属于不清的吧,话也不会说了,但是呢,他还会唱国歌,而且特别喜欢唱国歌,经常唱国歌,一回我跟我同学去给他做心电图,他唱了两遍的国歌。他们那代人经历的事情是我所无法理解和体会到的,但他那种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却是我在那一刻切身感受到的。以前只知道,唱国歌的最高境界是发自肺腑的唱,现在我知道了,这个老爷爷他唱国歌,基本是属于本能了,他都已经病重成这样了,什么都不清楚了,还在一遍一遍的唱国歌,重复次数最多的是那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真的相当的感动的说。
模板心内科医生实习心得体会(四)
在内一科实习一个月了,我深刻感受到心血管内科在整个医院,乃至人们生活中的至高地位。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者人们的健康,它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一旦患病,就将终身服药,所以预防是很关键的一步。人们往往不注意这些,只有在身体出现严重危害的时候,才会前来就诊,尤其在农村是很常见的。
在实习的这一月中,我对心血管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这一个月的学习,我知道了:高血压病人来了常规要做心电图,拍胸片,做心脏彩超发现微小病变,还有实验室检查,治疗上不但要降压,而且还要抗凝,降脂,扩血管等等对症综合治疗。在实习的这一个月中,我也见到了很多的病例,比如:急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疾病、心包炎等。对它们的治疗也有了一定的掌握,这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让我很有深感的是:病人来了常规化验血糖,通过实践证明,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做法,尤其对于低血糖昏迷病人,如果在其它地方,也许就会给予高糖口服,这不但加重病人的病情,也许还会造成病人死亡。这点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实习学员学习的。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心内科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心电图分析是最基础的,还有心肺复苏,常见药物的运用,如利尿剂、强心剂、扩血管药物、正性肌力药物、平喘药物等。对医师素质的要求也很强:⑴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
心血管疾病,发病凶险,危及患者生命,要快速进行抢救及治疗;⑵要有高度负责的态度
心血管疾病其起因十分复杂,要求医师应时刻关注疾病变化;⑶要有十足的耐心
心血管疾病发展变化非常不稳定,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应及时并耐心的讲解;⑷要有医学综合能力
心血管疾病多并发有其他系统疾病,这就要求医师具有很强的专业综合能力。
总之,在以后的实习中,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以上要求,积极完成科室及带教老师布置的各项工作,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定期完成医院的各项考核,圆满完成进修任务。
优秀的心内科医生实习心得体会
(五)
过去的一个月,我主要在心内科学习,它是临床实习的重点。需要我们了解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及易患因素、各专业特殊仪器的应用及专科检测、治疗方法,如:肺功能测定、心电监护、心脏起搏除颤器、心导管、各种内窥镜检查、腹膜透析、各种穿刺术等。熟悉内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毒副作用、临床化验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能识别常见的异常心电图,各系统疾病的功能试验及检查方法。
篇4
1.2医务人员因素
护士护理工作责任心不强,三查七对不够严格,很多科室都是办公室护士把药取回后就整盒发给患者,服药的剂量、方法写在药盒子上。住院药品种类繁多,同样的药品有多种规格,致使护士对药品的规格剂量不能完全掌握,存在发错药的隐患。同时部分护士临床用药知识掌握不足,不能够依据患者病情变化协助临床医师进行治疗,如心绞痛患者应当根据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综合运用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控制心绞痛症状,预防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发生;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应当积极用药控制血压、血糖水平等。
1.3患者因素
病情较轻的患者,自行外出,不遵守服药时间。不服从护理人员管理和指导,私自停药、减药或加药,影响了治疗方案的执行,降低了疗效,延误了对疾病的治疗,从而使看服到口落实困难。部分患者自觉症状轻或无自觉症状者,不重视服药治疗,导致服药受到影响。有多种原发疾病的患者自备药品种类较多,特别是老年人智力衰退、记忆力下降出现误服、多服、漏服,而致服药安全受到影响。少数病人的盒装药与家属的药物一起服用。
1.4服药管理
服药时间安排不科学,口服药物医嘱执行时间安排常根据护理工作情况决定,很少考虑药物特点及患者个体差异。如某些患者因做胃肠镜及B超检查,不能按时服用口服药。
1.5护理管理因素
护理管理人员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护理管理制度不健全,约束力不强,管理不规范、质控机制不健全,缺乏逐级管理监督、检查和指导。
2加强心内科用药安全管理措施
2.1严格药品分类管理
常规抢救药物摆放在醒目位置,方便取用;其他药物按照类目规范放置,使用统一容器存放,严禁药物随意放置,并注明名称,数量等;近效期药物设置专区放置,注明失效期,定期清理,保证药品质量;避光药物应当严格按照要求暗室干燥通风放置;冷藏储存药物则放置于恒温冰箱,2~8℃保存,定期除霜。严格交接班,做好完备记录。定期进行心内科核对制度考核,将药品核对,交接班核对作为治理整顿重点,确保用药安全质量。
2.2完善口服药物管理流程
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认真分析口服药物发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了更适合病人治疗需要、更符合病人生活规律、更能确保服药安全、杜绝隐患的口服药物管理流程。
(1)要严格做到分餐发药,避免整盒药物发给病人。(2)因为大部分药物一般在饭后服用,我们把发放口服药的时间调整为7:00~7:30,11:00~11:30,17:00~17:30这样更符合病人的生活规律。(3)设计“口服药确认单”,要求每协助一个病人吃完药都及时签名,接班者根据确认单接药物,只要无签名的就要接到药物,确保工作的连续性无缝隙管理。(4)制订明确详细的发药流程:护理人员应当做好“三查七对”工作,实行双人核对、条形码管理。对于危险药品,品名、包装类似的药品更应当做好查对工作;患者有疑问时应及时查清,确认无误方可发药。
2.3加强护士培训,培养慎独精神
护士是临床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患者病情的主要观察者,处于临床治疗的第一线,只有有效提高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做好临床用药安全管理工作。定期举办药物知识讲座,使得临床护士能够不断学习到新的药品知识,加强自己的知识积累,以便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配合医师,防止因药品知识缺乏产生的用药不当。同时应当加强对于临床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服务患者。推行“失误上报不惩罚”制度,护理人员出现用药不当,导致不良反应时应当及时上报,及早对症处理,将危害降到最低。
2.4加强对患者的用药安全教育
护理人员要主动倾听患者讲述病情,了解病情同时也可表现对患者的重视,拉近与患者的心理距离,利用专业知识为患者解答疾病知识,为患者战胜疾病树立信心,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依从性;并对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等知识进行辅导,指导患者了解服用药物的重要性,讲解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副作用及保管方法。使患者了解一些基本的用药常识,主动配合医护人员,协助做好用药后的观察工作,并特别强调患者不可擅自使用药物,保证用药安全。
2.5加强对口服药发放的管理
注意口服药物发放管理,在心内科病区内设立专门区域,列出常用药物口服剂量、实物、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以降低患者使用不当机率;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做好用药前、中、后指导,使患者能够明确药物基本知识,更好地配合临床用药;按护理等级巡视、观察,做好健康教育,督促病人交出自备口服药。建立特殊口服药发放管理规定,如安定,磷酸可待因,美施康定,地高锌等特殊用药一定严格遵照医嘱“看服到口”,遇特殊情况要及时与管床医生沟通,防止病人将这一类药物积攒,导致安全隐患。
2.6完善摆药制度
篇5
同时,部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缺少认识,对医疗的期望值过高,一旦病情恶化,往往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医护人员,进而引起矛盾和冲突。其他因素:心血管内科的诊疗技术日新月异,部分护士临床经验不丰富,未能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护理方法,在抢救患者时,除颤仪、监护仪等医疗器械出现故障或护士对仪器操作不熟练、应急能力差等均对患者的抢救产生不良后果,严重时将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这必然会引起护患纠纷。医院的环境也存在着一定的因素,比如病房的地面湿滑容易摔倒,医源性噪音较大容易引起患者的情绪改变,病房走廊之间的加床等,都会引起护患纠纷。
2.防范措施
篇6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8.062
作者单位:274500荷泽市山东省荷泽市东明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许素英: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液各项化验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血液标本采集的正确与否及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住院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1]。临床护士如何正确采集标本,是医院加强安全管理,减少质量缺陷,提高护理技术水平的关键环节。2013年4月我院心内科针对血液标本采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6月常规护理质量控制时采集的3150份标本作为对照组,质检科同期调查360例患者对本科室采血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选取2013年7~12月采集的3420份血液标本作为观察组,质检科调查360例患者对采血技术和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两组血标本检验项目有血常规、凝血系列、血生化、空腹血糖等,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控制,观察组则实施质量持续改进,具体如下:
1.2.1成立质控小组成立护士长、质控员、责任护士参加的质量改进小组,建立和健全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管理的标准与要求,重新制订采集血液标本的流程。
1.2.2分析不合格标本原因对对照组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不合理标本150份,占4.76%,主要有采血量过多、过少,标本溶血、稀释,抗凝标本中有凝块;对开展的新项目不清楚,导致用错试管;加床患者调整床位后化验单未及时修改床号,匆忙中患者未听清自己的名字,导致抽血错误;护理人员未交代注意事项,导致患者进食、进水,从而影响标本采集,延误诊断[2]。
1.2.3制定改进措施(1)加强护士对标本采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血液标本采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操作流程及采集标本的质量对临床诊断的重要性,尤其对一些新开展的特殊检验项目聘请实验室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将检验分析的意义、标本收集的规程等列入护理“三基”培训内容中;对新上岗和屡次出错的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重点管理,定期讨论、总结经验,确保检验前标本的采集质量。(2)认真落实护理查对制度,杜绝标本错误。采血前、中、后均应核对患者身份、姓名、性别、年龄、检验项目、检验科室、采样时间,避免张冠李戴。了解检验目的,区分标本类别,根据检验项目选择相对应的真空采血管,并贴好标签,注明姓名、科别和床号等,保持条形码清晰,避免漏抽、重抽、错抽。(3)消除患者顾虑,取得患者配合。有些患者不了解化验检查的目的,甚至拒绝检查,护士应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根据检验的目的,结合患者诊疗的不同阶段向患者耐心正确解释,告诉患者化验的结果将是患者机体内在的客观指标,化验结果正常与否,与疾病的存在、严重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与患者的沟通、解释取得患者的理解、重视与配合。(4)选择合适的采集部位,准确抽取血液标本量。选择正常部位静脉血管采血,忌在外伤水肿及正在输液的肢体上采血,更不能通过正在输液的针头直接抽血。普通血标本采血3~5 ml,注意一些特殊需要的试管,如凝血功能、DIC、备(配)血必用凝血管且2 ml定标,上不得>2 ml,下不能<1.8 ml;血常规管,有1,2 ml定标,抽血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剂量规定,否则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近年我院开展的血液流变检测,要求比较严格:一是试管要求用肝素抗凝,二是剂量必须在5 ml,三是必须充分混匀,不能凝血或溶血,3个条件缺一不可。(5)制定标本采集指南。将本科室常用的标本采集项目进行归类,把采集标本的项目、采血量、标本容器的颜色、采集的要求等,制作成表格,条理清晰、便于操作,防止忙中出差。(6)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定期组织召开临床医护人员、检验人员、患者交流座谈会,了解标本采集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沟通与交流,及时总结经验,制定改进措施。
1.3效果评价实施持续质量改进6个月后观两组血液标本采集合格情况及患者对护士采血满意情况。
1.4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血液标本合格情况比较(表1)
3讨论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一个危险因素[3],血标本检验项目除有血生化、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及5项指标等一般项目外,还有血淀粉酶、肌钙蛋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的血凝检查,血清肌酸激酶测定等急查项目,血液标本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急救、诊断与治疗,因而对心内科护理人员标本采集提出更高要求。
持续质量改进是现代质量管理的精髓和核心,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4],使血液标本的采集、化验结果快速、准确,为疾病的临床诊断、患者的及时诊治提供了保障。实施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了护士工作责任心,加强了自律性,规范了标本采集、送检流程,有效提高了血液标本的质量;实施质量持续改进,提高了护士的个人素养,护理缺陷明显减少,护士在采集标本过程中加强了与患者的沟通交流,缩短了护患距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表1显示,持续质量改进后采集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由4.76%下降到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显示,持续质量改进后患者对护士采血服务技术满意率由86.11%提高至97.50%,服务态度满意率由90.56%提高至99.44%。
总之,血液标本的采集是护理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一份有价值的血液检验结果,除了检验过程准确无误外,与标本采集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5]。因此,在血样标本采集的过程中运用质量持续改进管理模式,可适应患者的需求、科学发展的需要,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晓芹,黄桂圆,董奕欲.持续质量改进在病区血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0,17(4B):29-30.
[2]刘岩琳,邓建琴.持续质量改进在血液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6):109.
[3]朱小翠,王颖.持续质量改进在心内科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4):101-102.
[4]赵雅莉.老年科病人24 h尿标本休集的持续质量改进[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1):76-77.
篇7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卫生职业教育的要求,使教学情境与工作情景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笔者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项目化课程改革方案。
一、传统教学在职业教育《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局限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学科课程,教材的编写以直接叙述知识点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讲解,更重视理论的学习而相对不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2],偏离了职业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岗位为中心”的思想。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这种知识“填鸭式”的教学,一方面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被动的跟着授课教师,授课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会导致所学内容无选择性,有些内容甚至超过职业学生的接收能力,实用性不高,从而使课程内容与学生今后即将从事的岗位任务关联度低,没有与岗位任务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
二、项目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
内科护理课程设计以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与护理行业专家共同探讨研究,遵循医院内科设置(呼吸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风湿科、神经内科)构建学习领域,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情境,同时按内科护理岗位的职业要求,对内科护理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内科岗位护理工作任务为主线,将临床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工作过程转化为内科护理技能集成的教学内容模块,设计为项目,再按临床内科护理工作过程的程序分解为任务:①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包括护理资料采集、身体评估等);②提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并拟定护理计划;③对病人实施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内科护理技术操作等);④进行护理评价;⑤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识、饮食与运动、用药指导、功能示教等);⑥完成相关护理记录的书写,做好交接班报告。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单元的实施
教学单元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以项目为驱动、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3]。同时,每个教学单元的设计模拟临床真实的工作环境,根据病案将临床具体的护理工作设计为对应的任务,将临床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工作过程转化为内科护理技能集成的教学内容模块。从而在教学单元实施过程中,使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主体,从护士角色切入,促进学生学会如何与病人沟通、观察病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爱护病患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图书、网络资料、整理资料等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第一次课,首先告知学生本门课项目化教学的整体安排,拟定师生角色,其中教师扮演科室护士长,如呼吸内科护士长、心内科护士长等,根据每次任务情境的变化而调整;学生扮演护士,如呼吸内科护士、心内科护士等,同样根据每次任务情境的变化而调整。同时划分学习小组,学生按4-6人的规模组成团队,作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有一个护理组长。设定工作情境,作为一名内科病房护士,对(呼吸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的病人,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确定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并评价,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正确完整的书写护理记录并进行交接班。
教学单元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工作任务 在每次课之前,教师提前将设计好的任务单(包括案例与情境、以及工作任务给学生,阐述本次教学单元要求达到的能力、知识、素质目标及本次任务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分组准备。
2.知识与技能准备 学生分组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分工,结合案例模拟情境、角色扮演,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准备,教师进行指导、答疑。
3.汇报展示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每个小组进行成果的汇报展示,逐一完成每项任务。由小组成员角色扮演,模拟临床工作情境,结合案例,对病人的进行病情评估、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并评价,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PPT展示书写的护理记录并模拟进行交接班。教师认真听取汇报并做好记录。
4.教学评价 小组间相互评价、指出错误、不足的地方。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强调技能操作的要点。
5.布置下一次工作任务 教师布置下一次教学单元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请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好准备。
(三)考核方案设计
授课期间采用任务考核法,即对完成任务的每个过程和结果都适时地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了技能、知识和素质(如技能操作评分、学习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同时,因为护理学生上岗必须先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所以也强调理论知识的考核,采取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内容主要是国家护士执业考试和岗位所需职业知识。因此,内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课程总成绩=项目过程性考核×20%+项目展示成果考核×30%+期末理论考核×50%。
三、结论
项目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一个教学项目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的角色也是不断变化的,时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授者,时而是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协调员、引导者[4],因此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巧,还需掌握一系列人文科学知识(如心理学、人际沟通、行为学等),才能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等各种各样的角色[5]。
另一方面,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中,每一个项目任务的设计都是来源于临床内科护理岗位具体的工作过程,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使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与学生今后即将从事的岗位任务紧密联系,为学生今后更好、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转变工作角色,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护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
收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心内科收治120例冠心病患者。诊断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制订的冠心病诊断依据[1]。排除标准:① 伴有严重听觉障碍;② 伴有语言交流障碍;③ 伴有神经系统方面疾病;④ 有精神疾病史;⑤ 伴有严重躯体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干预组:男28例,女32例,平均(66.9±2.2)岁,心率(100.80±15.20)次,总胆固醇[TC,(5.01±1.32)mmol/L];对照组男29例,女31例,平均(67.5±2.6)岁,心率(100.80±15.20)次,TC(4.98±1.25)mmol/L;两组患者在病情、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组120例患者均给予冠心病的常规药物治疗,包括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硝酸脂类药物、肝素等。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6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和护理。
1.2.2干预组护理方法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下护理措施。① 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向其进行入院宣教,发放本科自行设计的患者健康需求调查问卷及冠心病防治手册,并对患者及家属的接受能力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及家属对于疾病的认知的程度,以便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患者实施个性化教育。② 药物指导:由于冠心病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而患者难以坚持,易会出现中断服药情况。护理人员主动向患者说明用药作用及长期服药的必要性,从而提高期医疗依存性。③ 心理护理:大部分患者得知冠心病在短时间内难以治愈,且其复发率及病死率均较高后会产生焦虑、恐惧不安情绪,对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向患者介绍冠心病病理解剖、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预后及防治等基本知识,从而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尽量满足患者需求,为其营造良好的身心健康环境。④ 生活指导:护理人员嘱咐患者以低热量、低脂肪、易消化饮食为主,多食新鲜水果及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预防因便秘所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等情况,进而减少心绞痛、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此外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告知其运动以适量为宜,过分剧烈运动会增加增加心脏负担,指导患者依据自己爱好选择地进行慢跑、走路、骑单车等有氧运动或气功、太极等慢动作运动方式。
1.3疗效评价标准
在患者出院时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心率、收缩压,并随访患者1年,统计心绞痛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独立样本资料用t检验,百分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综合护理结束后干预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住院天数更短,心绞痛发作率更低,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患者治疗目的是减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作。冠心病是一种心因性疾病,心理状态可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可诱发疾病的急性发作,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也可诱发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对冠心病患者采取全方位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医疗负担[2-4]。
综合护理干预是指在对患者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评估后,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从患者的健康教育入手让患者对本病有一定的基础认识,指导患者合理用药提高其依从性,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及生活饮食指导。本研究结果提示综合护理干预组各项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综合护理干预提高了冠心病患者对疾病的感性认知,加强对其生活心理干预后明显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稳定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减少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参考文献
[1]姚崇华,左慧娟,杨晓辉,等.冠心病患者治疗型生活方式改变的原则与意义[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9):646-649.
[2]潘辉,李凌,陶海龙.青壮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6):62-64.
篇9
1、临床资料以及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临床资料
通过对2012 年4 月至2012年12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180 位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及护理过程做详细记录,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1.2 研究方法
随机将180 位患者分成两组,每组90人,一组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一组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分别记录他们在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后的药物依从度和对护理的满意度。
1.3 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健康教育前药物依从差异不明显,经过12周的健康教育以后的记录数据显示,观察组药物完全依从程度明显提高,上升了40% 。对护理的满意度上,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0% 以上,对照组为75% 。
1.4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健康教育是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教育,通过健康教育,与患者进行信息与情感上的交流,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提高其康复效果。
2、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心理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向患者普及有关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基本知识,鼓励他们通过合理治疗有效康复。让患者知道心血管疾病都是慢性病,需要稳定情绪,患者要有健康的心态,坚持长期的和有规律的治疗,同时对不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对悲观情绪比较严重的患者,要根据个人情况,教育他们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要正确对待自身疾病,良好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对危重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加强安慰、鼓励,适当让家属陪伴守护,对其指导放松,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有安全感,更好地配合医院进行治疗。
2.2饮食健康教育
心血管内科的患者饮食要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尽量少摄入脂肪和高胆固醇类的食物。根据不同的心血管类疾病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饮食健康教育,告诉患者饮食会影响病情变化,心肌梗死以及心衰患者在急性期忌饱餐和忌用力排便,以防病情加重。吸烟、喝酒和熬夜等都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动物内脏及腌制类和果脯等食物心血管内科患者都不宜食用。
2.3治疗和药品使用
健康教育医护人员正确指导患者使用药品,将病情及治疗方法和药品的作用详细向患者和家属说明,时刻监测药品的反应,教患者家属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术。根据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认识的程度以及文化的差异,从生理、病理等方面为其分析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一些患者如安装心脏起搏器、冠脉造影、球囊扩张术等,可能会担心手术情况,这时医护人员应对其说明手术方法并列举康复病例,给患者手术成功的信心,解除其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和精神负担。
2.4生活健康教育
患者应避免过度疲劳,保证适当的休息和睡眠,适当进行一些锻炼增强体质,因人而异制定适合患者锻炼的可行性计划。同时加强对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的指导,懂得头晕头痛可能是血压升高,情绪激动、受凉可诱发心绞痛等。
2.5情感健康教育
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面对面交谈,提供一些必要的医疗读物,对年龄大的患者给他们讲解,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对他们情感上的关怀,对他们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加强信任。2.6出院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后,应加强自我护理能力,出院时向患者说明病情现状,坚持按时服药,定期检查,定期随访。指导其进行一些康复训练,掌握简单的应急处理能力。嘱咐患者生活规律,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患者在出院后巩固住院治疗的成果,防止病情复发。
3、健康教育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3.1健康教育对疾病治疗的效果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首先提高患者住院期间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医疗保健费用。研究表明,健康教育可缓解患者的焦虑和不安情绪,使治愈率上升,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3.2健康教育对护理水平提高的效果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使医护人员学会了健康的教育方法,提升了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护理人员掌握了许多与护理有关的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护理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
3.3健康教育对患者自身条件改变的效果
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了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危害,医护人员采取讲解与示范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对患者从生理、心理、饮食以及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了患者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患者学到一些保健和预防疾病的知识,对其住院期间的治疗和出院后的康复起到很好的作用。
4、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发病快、病程长、易复发、易反复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治疗后,其病情得以初步控制,但是有许多患者反复发病住院,这与患者在病情被初步控制后的生活习惯,自身生活方式,对疾病的不了解和认知盲区,以及家人的预防和护理不当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患者以及其家人进行健康教育非常必要。目前对于心脑血管疾病还不能达到根治的水平。本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教育组患者较普通护理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方面明显升高,而且3年复发率明显降低,3年内存活率明显升高,所以,健康教育在患者之间开展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篇10
一、课程改革定位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的桥梁课程,涵盖医院各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操作技能。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印发,护士职业岗位任务分六大块:健康评估、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心理护理、执行医嘱、护理操作。高职层次以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传统的教学以“知识+技能”为主,重点突出“知识体系”的完整,有悖于高职培养目标。护士职业技能性强、动手能力要求高,更要求高职护生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同时,充足的知识积累也以熟练的技能作为外显形式,改革应以“熟练技能+必须知识”为目标,技能训练、能力本位教学应是《内科护理》课程改革的突破点。
二、 课程改革设计理念和思路
1、课程改革设计理念
在《内科护理》课程设计上,应围绕当前的行业标准和护理执业需求进行。首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调研,并据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满足学生岗位能力的需要,获得护士职业资格,及学生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打基础”作为教学理念。
2、设计思路
通过行业调研、护理毕业生的岗位调查和护理专家的座谈及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30号)印发,提到的责任护士的职责,确定内科护理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流程,并据此总结和提炼出内科护士的职业能力。再把职业能力转化为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目标设计
1.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内科患者常见的症状、体征,识别病情变化,具备对危重患者做出应急处理的能力、具有实施内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常用检查配合、常用诊疗器械的应用能力、能够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具有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保健服务和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等。
2.知识目标 应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应知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标准、需要护理配合的治疗要点、应知与内科护理操作相关的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践等。
3.素质目标 树立“生命至上”职业意识,具有认真负责、虚心好学精神、具有关心、爱护、尊重护理服务对象和认真、严谨、热情、勤快的工作作风、具有与患者及家属和谐沟通的能力、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具有热爱护理专业、乐于奉献、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及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四、课程内容设计
该课程分为九个模块,分别是呼吸内科护理、心内科护理、消化内科护理、泌尿内科护理、血液内科护理、内分泌内科护理、风湿内科护理、神经内科护理、传染病护理。每一模块又分成若干个任务,将学习活动融入在工作过程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内科护理岗位必需的专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五、教学方法设计
以能力为本位,突出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设计积极有效的教学实施。
1.启发式教学法 教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通过启发学生思考、开阔学生思路,然后按照提出问题的思路进行讲授,使学生通过思考,按照问题思路构建基本知识。
2.PBL教学法 将学生置于临床个案中,学生对个案分析,提出假说,然后寻找资料,分析假说,最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如何去查找有关问题的答案,记录各学生的表现,以便了解不同学生的弱点所在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3.案例教学法 ①病例准备: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准备2份或3份临床病历资料,并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有利于病例讨论、深化所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病例选择可以是单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综合病例,如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全心衰,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体现疾病知识的相关性和连续性。②课堂实施: 在每一个模块讲授结束以后,引入病例讨论,总结该模块所学的内容,把所学的东西前后串联起来。首先,老师用多媒体展示病例资料,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该病例的初步医疗诊断,并根据病例资料分析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然后,每组推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本组的观点和思路,其他成员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补充遗漏之处,分析错误原因,使所学的知识完整确切。
4.“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法 将教学场所设在实训室,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法: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基本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每个大教学情景能够支持学生进行持续的探索,学生能够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时间内从多种角度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持续的求解。
六、考核方案设计
篇11
篇12
2.1建立分级管理制度
护理部对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包括护理部干事、护士长及感染控制护士三级。在医院感染控制的落实工作中,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如此护理及护理管理者在控制医院感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得到加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各科室均有专门的感染控制护士,主要督促及监督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的实施,并向上级进行反馈。
2.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护理工作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密切相关。医院感染控制的实施,需要有高质量的护理工作。当今患者要求提高,护理人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尤为必要。各级部门应该重视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全体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医院感染控制的意识,了解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意义,在日常工作中遵循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操作原则。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是医院感染人员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部与感染办应该共同协作,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宣教相关法律法规,讲解医院感染管理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护理工作中涉及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从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3加强制度建设,规范护理行为
加强质量监督,及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防范。健全相关医院感染控制的规章制度,督促护理人员落实。以规章制度、操作原则规范护理人员行为,确保患者安全,维护护理人员自身安全。加强监督具体落实到相应的感染控制报告制度,如特殊病菌感染报告制度、发热报告制度等。每月汇报医院感染监控结果,并作为评估科室医疗质量的指标,加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度,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2.4落实护理管理措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定期对护理人员、病室环境、空气、医用物品进行微生物检测,加强无菌消毒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在日常护理操作中,严格遵循各项操作原则,做好感染及非感染患者的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自我防护;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以免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发生医院感染。
3结果
篇13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消化内科的患者100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在35~84岁,平均年龄60.5±7.3岁。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用药种类和心理状态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1.2 方法:对照组:进行单纯的口头宣教;观察组:患者入院后,主管护士在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后,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共同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处方册内容包括检查楼层索引、科室简介、科室专家介绍、专家专科门诊时间表、消化专科疾病防治的基本知识、饮食指导、药物治疗、休息与活动的意义、危险因素的预防、自我监测、情绪的调整以及疾病相关治疗、护理的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等。
责任护士制定出健康教育处方,交患者一份,病房悬挂一份,进行口头宣教,并监督执行。如果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的调整或心理状态的改变等情况时,责任护士要及时评估患者,更换或增加健康教育处方的内容。责任护士以患者为中心,主动沟通,态度和蔼,随时评估患者,了解病人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责任组长和护士长定期进行检查,了解健康教育的落实和执行情况[2]。
1.3 评价方法:健康教育理解情况和患者满意度均采用问卷法,健康教育问卷包括16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三种答案:理解、部分理解、未理解。满意度问卷表有12个问题,每个问题有三种答案:满意、部分满意、不满意,在患者出院前对两组进行评价。
2.结果
由表1、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对个性化健康教育册知识理解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健康教育作为优质护理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患者入院、出院、住院的各个环节,由于护理工作量不断增加,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经常加班、拖班,在优质护理过程中,虽然护理人员反复为病人讲解,但是由于我科90%以上患者是农民,缺乏保健意识,需求仅限于求医治病,解除病痛,对宣教漠不关心,接受能力差,记忆力差,边听边忘,护士反复多次讲解,仍达不到预期目标,无法互动,常常事半功倍,使健康教育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给病人健康宣教时存在着走过场、流于形式的现象[3]。
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册全面提高了优质护理水平,避免了临床护理与临床医疗相脱节;避免了责任护士理论知识不扎实,经验不足,健康教育时无话可说,效率低;避免了口头宣教时,因患者听不明白或理解错误造成误会和纠纷:避免了口头宣教单一、枯燥,不容易被患者所接受或记牢。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册知识全面、方便实用,通俗易懂,简便实用,形式活泼,便于记忆。责任护士可以根据患者疾病的不同阶段,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处方。患者不理解时,可以反复讲解,随时复习,使健康教育能规范、有效的实施,使优质护理工作做的更细致、更全面,真正做到全程、无缝隙护理。同时,提高了患者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充分的认识,掌握了自我护理和监测的能力,增强了对疾病恢复的信心,提高了依从性,更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护理工作,促进了患者康复;该手册不仅能促进优质护理工作的深入和发展,而且提升护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和形象,适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