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环境设计的要素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境设计的要素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环境设计的要素

篇1

超市卖场购物环境设计的成败、好坏,格调的高低、雅俗,在色彩的使用上可以最直接地反映出来。

一、超市购物环境中色彩设计的意义

色彩对人的作用比形状、材料对人的影响不仅更为直接,而且也更为全面,它不仅影响人的一般感觉,更深深地影响人的联想,它不仅对人有物理作用和生理的作用,更对人有着强烈的心理作用。所以,我们应注意根据色彩的这些特性来设计超市空间的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消费者进入了情感消费的时代,消费者除了对商品本身的需求外,开始关注心理和情感的需求,注重选购商品时获得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正常情况下,消费者一般通过视觉选购商品,消费者首先对色彩作出感知的判断。采用顾客喜爱的色彩进行合理运用与搭配,利用色彩的远近感扩展卖场的空间,为顾客创造美好、舒适的购物氛围,给与消费者积极的心理引导,这对商品的销售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可见色彩在超市的室内环境设计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对超市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色彩的心理情感

在超市卖场的购物环境中,消费者通过视觉感受色彩,是最直接的感知体验。心理学家认为,消费者的购物行为之所以受到色彩的影响,是因为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大多时候是受到情绪的支配。色彩本身并没有任何情感,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认知、象征,也就赋予了色彩某些情感和意义。比如,康定斯基认为:“绿色具有一种人间自我满足的宁静,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庄重的、超自然的无穷奥妙。”另外,如红色通常给人,热情、刺激、积极、奔放和喜庆等感觉。消费者对色彩的爱好常与其自身的性格、生活经验、情趣有直接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色彩的情感受到更多联觉的影响,对色彩的情感也变得更加丰富。虽然色彩对人的情感影响丰富且多变,不同的色彩对人的情绪刺激不同,也不是无规律可循,人们对色彩都有一些惯性的认知,每一种色彩也有比较普遍的情感象征,在设计中我们要对这些惯性认知加以利用,具体如表1所示。

三、超市购物环境中色彩运用与消费心理

“爱美之心”支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人们对色彩的偏爱形成了色彩审美意识,为了使超市营业区达到优美和谐的视觉效果,对消费者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必须对超市的各个部位设计出相应的色调,使整个购物环境中的色调达到统一和谐。具体来说,天花板一般采用反射率高的色彩,天花板的色彩使用不宜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会使消费者忽略对商品的兴趣,墙面是货架的背景,一般采用较淡的色彩如白色、米色玉灰等,产生后退的感觉扩大空间感。地板和天花一样也不宜过于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一般采用反光性低的色调。通过对色彩的规划设计,可以区分每个售货区域,正确运用商品形象色,明确表达商品的信息,并增加消费者在每个区域停留、消费的可能。所谓商品形象色是指不同大类商品上,经常使用的符合商品特点,能促进销售色彩或色调。我们在设计中对不同商品的销售区域,色彩的运用需要根据商品的特点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商品展示于周边色彩更加融洽。具体举例如下:

化妆品销售区的目标客源以时尚爱美人士为主,根据消费者的特征和商品的特点,应使用给人高贵、时尚和气质感觉的色彩搭配,可以给人以健康、优雅的感觉,同时仿佛有一缕清香飘过,足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儿童用品销售区,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一般多采用活泼、欢乐的色调,多以纯色为主。另外人们去超市购物,果蔬、生鲜区是绝大多数顾客消费的目标之一,除商品本身必须满足新鲜、卫生的条件外,色彩的运用也应该让消费者看到商品的品质与新鲜度。这类商品色彩使用错误会使本身新鲜的品质变得不新鲜或失去吸引力,影响顾客的购买行为。例如,用蓝色会使消费者对肉类感到反胃,会降低肉类商品的销售量。果蔬区的色彩一般使用给人新鲜、有生命力的色彩搭配,如绿色、木色等,生鲜区一般采用和商品形象相适应的色彩,如鲜鱼、水产区一般会使用相对较冷的色彩,如类似海洋的蓝色等,鲜肉区一般会采用红色等暖色调的色彩,加强肉类的诱惑力等等。

四、超市色彩运用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超市卖场一半面积较大,商品构成复杂,商品的色彩也是五彩缤纷,在对其购物环境设计的色彩运用需充分考虑,小心搭配,避免产生杂乱无章、喧宾夺主的购物氛围。在超市购物环境设计中,色彩的运用需要符合基本的要求需遵循的一般规律总结如下:

(1)要充分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认知感,创造空间立体感,使消费者迅速掌握商品信息。简单的说就是色彩运用要与商品本身的色彩相配合,卖场陈列的货架、展柜等展示用品的色彩应起到衬托商品的作用,使商品更好的表现,以此来起到吸引消费者的作用。

(2)与灯光照明相结合,产生适当的反射分布和光影效果,创造一个多层次、丰富的购物氛围,缓解消费者的视觉疲劳。

(3)色彩运用在同一中追求变化。卖场需要统一的色彩便于形成视觉形象识别,可以展示企业的文化与营销概念。在具体运用中色彩又不能一成不变,不同的销售区域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唤起消费者的新鲜感,引起消费兴趣。

(4)充分利用色彩表达出来的情感,来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创造最适宜的环境氛围。因为大型综合超级市场的性质及其功能要求,色彩设计一般采用相对较冷的色调为主调,如白色、米色及玉灰等,其余的色彩搭配在色调上与主色调应相互协调。

五、总结

色彩能够吸引人的目光,可以更好地表现空间,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产生丰富的联想。色彩通过刺激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心理反应,在超市环境设计中,不同的色彩与色彩搭配,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感知与体验,引起不同的联想,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色彩与商品、环境的搭配是否协调,环境色运用是否恰当,都会对消费者的购物心理产生影响。色彩的运用对超市购物氛围的烘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和搭配可以为消费者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和谐的购物氛围,提升卖场形象,给消费者创造美好的的感知体验,引导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并且使消费者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篇2

引言

热带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目前有关之建筑设计法规与系统还尚未健全。研究本身建筑气候特性及节能设计条件,对于改进建筑设计标准、建立具地方特色的规范十分重要。建筑设计的成效不单倚赖节能标准,而且还要配合其它节能推广政策和措施。 分析现有建筑设计标准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建筑设计的规划和设计方法

1.热带环境的室内建筑设计概念

建筑设计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减轻大气污染、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无论在世界上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建筑节能都被视为环境工作和能源政策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要推广建筑设计,政府和有关机构的循循善诱、政策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环境之实质得益在商业环境当中,未必能够实时体现于发展商、设计者和投资人身上,所以往往比较困难去说服他们把环境设计放在较优先地位(香港的情况便是很好的例子)。建筑设计标准的出现和堀起,就是针对这些情况,鼓励节能之建筑设计和运作,保证建筑具备一定水平,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位处热带气候的地区,尤其是发展中的国家和都市(包括我国很多城镇),在建筑设计上起步比较晚,很多方面仍有待摸索与发展。可是它们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极为严峻,因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筑能耗的迅速增长已经使能源供应呈现紧张,同时也带来一连串环境和社会问题。积极推广建筑设计、建立合理的建筑设计标准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要把这工作搅好,可以吸取其它地区和国家的经验,同时也需要按本身气候特质、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来制定合理、实效的节能标准与政策。

2.热带环境下室内建筑设计风格极其相关要素

2.1 热带环境下的室内建筑设计风格

热带风光秀丽,环境优美,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了热带居民的热情如火的性格,同时也孕育了绚丽多彩的热带室内设计风格。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热带室内设计风格已经基本形成。室内设计主要体现自然之美以及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自然魅力和热带风情使得它在当今简约风格大行其道的环境下,还能不断的取得成功。从热带室内装饰风格的具体体现来看,主要包括自然的取材以及斑斓而又高贵的色彩搭配。热带室内设计崇尚自然,喜欢原汁原味的材料,摆阔印度尼西亚的藤,马来西亚河道中的水草以及泰国的木皮等等。在设计上,总体风格应该是风格鲜明、精致小众而不乏品质感。彰显出精品建筑室内环境特有的品味。通透的空间被竹帘掩映,提供了清新舒畅的自然空气,也有效地遮蔽了阳光的暴晒,而内部则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健身设施,为居住者带去运动的快乐。在异国情调的设计氛围中,晨昏雾绕,将新与旧、传统与现化的艺术交替融合,绽放出令人心醉的火花。

2.2 热带环境下室内建筑设计的元素

(1)色彩元素

热带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各种奇花异草争奇斗艳,活力十足。热带的室内设计风格往往会在色彩方面运用比较大胆,如下图所示,不管是饰品还是墙面,色彩都非常的丰富,而且跨度很大,往往我们只需要看到这些色彩,而不需要去分辨其他元素,就能够判别,这就是热带风格的室内设计。

(2)材料元素

上文已经大致介绍了,在热带环境下的室内设计中,多见原木、藤、树皮、竹子等天然材料,这与热带环境十分不开的,一方面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热带风情。

内部采用当地的石材和木料为装饰材料,不仅打造出舒适宽敞的空间,也具有相当的异国风情。热带大部分地区盛产木材,设计师就运用未经粉刷装饰的木料来打造染柱、门窗、吊顶、桌椅,衣柜。木料保留了原始的状态,搭配在色调朴素的白墙灰瓦间,显得特别有生命力。东南严盛产的藤竹制品也被大量运用在空间中,清凉舒适的藤竹搭配色调单纯朴素的布艺,使空间流露出休闲度假的格调。

可以设计出田园诗歌般优美的建筑,坐落在随风摇曳的热带树丛中,如同隐密在森林中的小屋一般,低调、复古,也不乏现代设施。树皮和草叶装饰的斜屋顶下,是使用当地最好的材料建造技艺构建。

(3)饰品元素

任何风格的室内设计都往往需要借助一些饰品传达设计者需要表达的意愿,热带环境下的室内设计也是如此,在这种设计风格中,布艺饰品是非常常见,而且能够点缀气氛的小道具。布艺抱枕,缤纷的色彩,柔软的材质,能够将热带风格的大量使用的原木、藤等较深、较为硬朗的视觉感受柔化,起到平衡视觉感受的作用。除此之外,以竹帘、树根、朽木片、枯树干、莲蓬、棕榈叶、芭蕉叶为材料的饰品也能起到点缀的作用。

(4)图案元素

热带风格的室内设计中,图案元素也是表达设计理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一般在选用图案方面,与田园风格的设计有类似之处,只是在图案的配色方面,相对较为艳丽。

3.热带环境室内建筑设计的要点

3.1 风格的统一

任何设计都要讲究风格的统一,热带环境下得室内设计也是如此,在色彩、材料、饰品以及图案的选择方面,要根据设计的中心思想,统筹兼顾,协调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烘托出统一的热带风情。比如在材料的应用上,大多以纯天然的藤竹柚木为材质,纯手工制作而成,比如竹节袒露的竹框整理架,带着几分拙朴,地地道道的热带风情,利用柚木可以做成原汁原味的柚木家具没有任何修饰,却仿佛藏着无数的禅机。

3.2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融合

一个好的室内设计首先是要能够体现建筑设计理念,充分的发挥甚至是挖掘建筑设计的优点,弥补建筑设计的弱点的设计。这一原则同样可以适用于热点环境下的室内设计,而且热带环境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的室内设计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环境下的设计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热带环境下,气温、湿度都会要高于其他环境,我们在做室内设计的时候,也需要充分的考虑这些因素,根据建筑设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配色以及内部的环境的改动等。

3.3 注重体现区域文化

热带地区的区域文化是非常有特色的,多年的历史积累、、自然环境以及生活习惯使得热带地区的区域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时没有生命的,也是没有任何的价值的。因此,在室内设计中,我们也要注重体现这些文化内涵,彰显设计的灵魂和生命力。

4.结语

热带环境下的室内设计是一个较新的命题,在简约风格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根据热带环境的特殊性,热带区域文化的差异性,利用好相关的设计元素,做好热带环境下的室内设计呢?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给广大同仁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马世泰,任泽粟. 浅析室内设计的地域性――以沈阳地区室内设计为例[A]. 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下)[C],2010.

篇3

在如今这样一个电子日益发展的社会中,计算机已是大多数设计师选择表现自己设计的方式。但我认为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讲,速写还是做为一名设计师不可缺少的技能,尤其是对于建筑速写。“电脑”设计只是做为一个辅助功能,而“人脑”才是设计的核心与关键。

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当你的眼睛看到一种东西,视觉的形象迅速联接到心灵,那种瞬间的碰撞,便为一个人最初最原始的感受,这便是整个绘画当中的灵魂和精髓。在遇到美的建筑的时候,一个绘画家也许会选择用自己手中的一支笔,一个速写本记录下来,而不是用相机,这样能够更好的用心去体会到美,并将他的感受到的美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建筑速写。

一. 建筑速写的基本概念

建筑速写主要是快速,客观地表现建筑造型结构及建筑环境的一种绘画方式。建筑速写是环境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也是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建筑速写是对建筑造型结构有着充分理解认识的一个过程,不单单是一种绘画形式,它是创作设计草图方案形成的手段。做为一名设计师建筑速写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要通过熟练的表现手法说明自己设计的用意,让客户感到满意。

二. 建筑速写的表现方法

建筑速写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最终的表现目的则是突出主体本身的结构特征,再加上与周围环境的相结合,通过合理的构图方式,精美的技法表现力,来更加完美的体现主体建筑。

不同的表现方式会产生不同风格的效果,产生不同的感受。建筑速写表现方式可分为:以线为主的方式,明暗为主的方式和用线加以淡彩的三种表现方式。

1.以线为主的表现方式。点、线、面是绘画中的三大要素。线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建筑速写通常运用这种表现技法。速写以线为主较多,线最难控制,也许速写的最高境界。线能在多彩鲜亮的色块界域里流露生机,在曲折厚重的雕塑上雕刻形态。线有排山倒海的庄严,也有行云流水的温情。正如一位画家说过的,每条线都要精心经营,运用线条来塑造形体是一种最快捷的方式,也是一种对建筑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而线又分为长线、短线、粗线、细线等不同的组合都会非常重要的对于表现建筑。例如:长线以表现建筑外观的轮廓能够很好的概括整体的生动感。短线用来表现建筑景物的内部结构和刻画细部为主,能够使整个建筑更加完整。粗线在表现建筑景物质地粗犷的传统古旧民居建筑,体现出古朴、真实的质感。所以要求设计师要根据不同的建筑景观,具体形体结构来选择不同的线,更好的表现建筑。

2.以明暗为主的表现方式。事物只要在有光的情况下,都会有明暗变化,正如人在光下会有影子。这是因为事物本身有形体转折而产生的。以明暗为主,在建筑速写当中也是常用的表现方式。一方面利于塑造体积和空间,另一方面可有效提高对结构体积的认识。在建筑速写中加上明暗的变化,可以使画面的表现力,冲击力更强。一幅画要考虑明暗比例,明暗交错穿插,使整个画面对比协调。丰富的明暗变化可以使建筑速写更为丰富。当遇到建筑重要地方的时候,可以将焦点集中在建筑重要地方,深入的刻画,成为亮点。

3.用线加以色彩的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会使主体建筑更加生动。正如我们以前看的电视都是黑白的,没有什么颜色可言,总觉得视觉冲击力少了一些,但渐渐的有了彩电之后,整个世界都变得不同了,丰富多彩了,通过色彩可以更好的感受事物、了解事物。色彩的表现也有很多的方式,例如钢笔加马克笔,或针管笔加水彩或加彩铅这些都是。因此在作画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合适的工具去添加颜色。在色彩的运用上也得有所讲究,不能是自己想到什么就放什么颜色上去,要以简练概括为主,色调要协调统一。为了今后做效果图打下基础。

三.建筑速写的构图规律

构图便是要合理的对建筑进行布局,将建筑放在合适的位置,达到最佳效果。在构图的时候要注意建筑的取舍,我们的眼睛毕竟不是照相机不能完完整整的将建筑画下来,所以我们要选择其精华,将它记录下来。由于我们观看建筑时角度和建筑本身都会对造型有影响,所以我们在构图的时候就要有所考虑。一般来讲,对于建筑物是较高耸的则选择竖幅构图,相反对于建筑物是较宽的则选择横幅构图。这样在视觉上看上去会更好,并且对主体建筑刻画完之后要适当对周围环境加以添加,不能使画面太空,但也不能全部添加,使画面看上去太满。

四. 总结

以上便是我通过对建筑速写的基本概念、表现方法和构图规律三方面来阐释建筑速写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建筑速写的表现方法还是构图规律,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来表现建筑。建筑速写可以快速、客观地表现建筑造型结构及建筑环境,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很高的重视,对建筑速写的训练不仅能很好的提高自身对建筑的结构认识,也可以提高自身绘画的水平,为今后更好的将自己的设计方案快速准确的表达,更好的体现设计思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1 税目

税目就是征税范围。税目的确定,与纳税人的利益息息相关。从环境税的角度来看,税目越广,征收的力度就更大,纳税人的负担也会更重,同时,相应的对环境的整治力度会更大。但是,从当前的大经济环境来看,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税目扩大化,这样会让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实体经济雪上加霜。因此,对税目的选择应该适中,在前期选择非征不可项目的基础上,再循序渐进地推进其他税目纳入征税范围。具体来说,可以这样设计:一是排污行为。主要包括:①污水。污水排放对土地、水循环等的影响是最大的。在污水税目设置上,可以通过“污水收费改税”,按污水排放数量进行征税。②废气。目前,废气是对我国环境污染影响最大的因素。为体现国家对废气排放的重视,可以对废气排放设置更加宽泛的税目,主要包括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③固体废弃物。目前,固体废弃物侵占农田、土地,对土地、水流污染的现象比较普遍。现在,环保部门也已经对固体废物进行收费,在固体废弃物税款的征收上,主要是进行“费改税”,设置固体废气物税。④噪音。汽车、飞机降落、工业以及建筑噪音等在日常生活中日渐多发,对居民的生活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噪音税目设计上,要体现噪音量的大小。

二是污染产品。为了与消费税相协调,中国污染产品税的具体品目可包括含磷洗涤剂物品、臭氧损耗物质、化肥、农药、一次性塑料制品、电池和不可降解的包装材料等。

三是自然资源开采利用。具体税目中应包括七大类:①矿产资源,下面设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品目;②水资源,下设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等三个子品目;③土地资源;④森林资源;⑤草原资源;⑥海洋资源;⑦湿地资源。

2 纳税人认定

环境税的纳税人,即对谁征收环境税。一般来说,各税种的纳税人很明确,便于认定。但是,环境税的纳税人有其特殊性,有时候是多事件造成一个环境污染事故,这时候认定纳税人就比较困难。环境税纳税人的认定,总体上来说,应该按照“谁污染谁纳税、谁受益谁纳税”的原则,凡在我国制造环境污染的单位和个人,都应该是环境税的理论纳税人。同时,在具体纳税人的认定上,可以引入损害结果与加害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认定法。

3 税基

基于环境税的实际情况,对税基的设定,应以污染物的排放数量为原则,辅之以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具体来说,根据环境税的不同税目,可以分别设定以下税基:水污染税可以先确定纳税人废水的排放量,然后根据其污染浓度换算成标准单位后再计算缴税,即以污染量为单位计税。大气污染税根据对固定的大气排放源等进行定期监测,以监测到的烟尘和有害气体排放量及浓度的数据为依据,对小排放源则直接根据其所消耗燃料的含硫量、含碳量计征。固体废气物可根据废弃物的体积和类型征税,有毒化学品可依据含毒量计征。对开采的自然资源,以吨位等开采量为税基,计算应缴纳的税额。

4 税率

税率对纳税人的负担成正比例关系,税率越高,征税的程度越重。基于我国环境税还处在起步阶段,对税率的设计更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具体来说,应实行差别化的税率,对环境污染程度大,对资源的破坏程度深,对资源的掠夺程度大的,应设置较高的税率,反之,则应设置低税率,以唤醒纳税人的环保意识。

5 纳税环节

即在什么时候征收环境税。按照税法的普遍规定,既有在生产环节征税的,又有在零售、消费环节征税的。考虑到环境税的特殊性,应在产生环境污染的环节对纳税人进行征税。

6 纳税期限

从税法原理上来看,纳税期限共有按期纳税、按次纳税、按期预缴年终汇算清缴三种类型,从环境税的实际来看,对长期排放的固定企业,可以采取按期缴纳的方式,而对个别的一次性污染源,则应实施按次征税。

7 减免税

减免税设立的目的主要体现国家的政策导向,对环境税的减免税,这个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不管对污染环境严重的行为征收环境税还是对减少排污行为的减免税,都是为了体现国家抑制环境污染的政策导向。

8 环境税征收管理的保障措施

8.1 环境税征管权限及税收收入划分问题

环境税一方面要考虑中央对整体环境保护的财力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地方财政的资金需求和治理环境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按照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力已经较为集中,地方财力相对不足的现状,以及小税种一般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的惯例,环境税由地税部门负责征收更为合理。在环境税的级次划分上,可根据各级政府对社会治理污染的资金返还比例进行适度安排。

8.2 与环保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

篇5

下面说说个人觉得影响原型精细化的几个维度:

1 浅色的主体

首先,交互设计师输出的是流程图,给开发以及产品经理沟通之用,所以有时候为了突出界面的层次和区域,有必要通过深浅灰色来进行区分,在我制图的过程中,基本上界面上70%都是白色为主,一个是为了看起来更加干净,再一个是如果有必要打印沟通,当然白色是比较好的,如图1。

2 性感的线条

在设计图中有很多线条,线条的粗细、虚实程度以及构成都有不同的意义,灵活的运用这些线条可以帮助自己的文档提高一个档次。

下面说一说我的一点小经验供大家借鉴:

首先说线条怎么画出来,很多设计师通常使用矩形工具来为自己的界面提供线条,这样用起来最方便,但是如果在界面内的区域划分、条目列举等等情况下,众多矩形看起来会非常的没有重点,同时在两个矩形重叠处也非常不好处理,所以在界面内的区域划分这种情况使用适当的连接线工具还是非常好的,既避免的重叠的问题,又更好调节哪些是重点,哪些不是重点,如图2。

然后是线条的虚实,线条的虚实是配合上一条来使用,在页面内划分时候虚线配连接线会让界面更有层次。上面说的只是线条的几个维度,运用好可以做出非常性感的线条,同时也不会增加工作量,如图3。

3 敏感的颜色。

适当的颜色可以帮助交互更好的发挥功效。

首先,适当的颜色可以更好的达到黑白灰无法达到的效果,但是这个颜色不要太艳,所以在使用颜色时应该尽量使用纯度不高的颜色,同时可以适当调节一下透明度,目的就是不抢视觉,同时还能表达清楚我们的意思。

与此同时,对于和自己公司的产品经理和开发者有着长期合作的设计师来说,给颜色赋予性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儿,红色代表删除,黄色代表选中,绿线代表前进,红线代表后退,等等诸如此类的颜色定义,在长期的使用和沟通中可以培养其他人员对你颜色的敏感,同时,除了线型,色块等等,你又多了一种表达含义的一种方式―-颜色,如图4。

整体来看,交互式设计融入自己的创意与设计灵感,同时结合主流的习惯,还是能制作出令人赞叹的作品的。

作者简介

篇6

基于对以上目的和规划的实现,在实际的统筹策划及其具体的实施运作的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一系列会计方法和决策应当以整个生态经济的框架和具体内容为导向,在其实施过程中不仅只是单纯的出于经济目的考虑收益的最大化,更重要的是要将与生态经济建设相关的重要因素纳入到我们进行会计计量和确认的程序当中,以一种具体的,科学的量化标准和缜密的核算体系来表现出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水质等这些与生态建设息息相关的内容在会计确认和计量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当中要引入环境会计,那么对于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环境会计要素的确定

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环境活动及相关的经济活动,它包括所发生的与环境活动有关的所有活动。要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必须首先确定环境会计要素,解决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问题。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其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应该和传统会计是一样的,但在其具体的会计要素和资金的运动上的核算侧重点却有传统会计有所区别。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进一步分类,环境会计要素是对企业的环境活动及相关的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划分。笔者了解到关于环境会计要素,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但主要分为以下4类观点: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具体建设当中应该将环境会计的对象应分为四要素,即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

(二)环境会计要素的内容

1.环境资产与环境负债

环境资源有其特殊性,要作为一项环境资产加以确认,则要满足未来效用的可能性、货币计量的可靠性、环境资产的地域范围等几个标准。对于环境资产来说,具体的计量方法的应用要视其内容而定。一般的计量方法有:资源开采和使用权及环境许可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设备;设备环境污染治理专利技术及非专利技术。购买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价值可直接根据购买的历史成本作为资产的价值,而自我研发环境污染技术时,尚未研发成功的情况下发生的研发成本,应计入当期费用,待研发成功之后再将所发生的成本予以资本化。另外,还有一部分环境资产由于其特殊性,只能对其价值进行评估,而不能准确计量。常用的计价方法有美国公认的会计准则曾推荐过全部成本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支持的勘探成功法等。

对于环境负债的具体确认标准可以设为:(1)含有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资源流出了企业;(2)流出资产的结算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3)到期承担的义务没有确切的金额也能合理地进行估计。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或有负债、或有损失应根据其出现的概率和对其金额的合理估计程度进行确认,在此可以参照传统会计理论的或有负债的确认与计量方法来设定符合环境会计的或有负债的确认方法。

2.环境成本与环境收益

环境成本的确认首先要遵循以下标准:导致企业环境成本的事项已经发生;未来效用的不可能性;企业环境成本的金额能够合理计量或者合理估计。环境成本确认时还要合理确定哪些计入业当期的环境成本,那些在几个会计期间确认。如果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就应将环境成本资本化,并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应作为费用记入当期损益。大多数环境成本是能够直接以货币来计量的,但由于其特殊、多样性,有些环境成本则需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适当货币化。如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调查评价法、政府机关判定法等等。所以这就要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成本的计量还要考虑到某些行为对于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多种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可能带来的成本的波动变化。

对于环境收益可按照传统会计的确认标准进行确认,一般有如下确认标准:(1)收益的现实性。人类有目的的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环境收益流入会计主体,人类无意识地向环境索取或环境自发地提供给人类一定的环境效用,都会给人类带来一定程度的满足。不论效用的实现形式如何,只要可计量就能作为收益确认;(2)收益的可靠性。计量的可靠性是指会计计量的可予核实和反映的程度。

环境效益计量是指以货币计量实现的效用价值,一般直接环境效益在确认时就可以计量了,但间接环境效益其效益的确定带有很大主观性,不容易计量,因此对其的估计计量可以借鉴以下方法:(1)影子价格法。影子价格严格地说不是现实的价格,是指某种资源投入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带来的追加收益;(2)直接扣除法。直接环境效益体现在实现的资源产品收入中,资源产品的收入实际上是由物质资本的转移价值、人力资本的转移价值、合理的利润和直接环境效益构成的。物质资本的转移价值可理解为物化劳动的价值,除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物化劳动价值外,还应包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人力资本的转移价值可理解为活劳动的价值;合理利润应为社会平均利润。如果资源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上述转移价值及合理利润,其余额即为直接环境效益。当然转移价值不能是企业会计账簿中记录的金额,应是社会平均转移价值;(3)数学分解法。真正的环境收益是持续的收益,持续收益被认为是某一受益者能够在某一给定的时段内,消费的最大量,同时又不减少下一时段的可能消费。这个概念不仅包括现在的所得,而且还包括收入获得随时间的变化。

综上,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中运用环境会计的相关知识能够为整个生态体系的综合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也符合目前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这一战略性的一步。现行的GDP中只能看出经济指标,却看不出其背后的环境生态破坏。绿色GDP则扣减了环境和生态成本,其数据反映了国家的真实发展水平,能够真正的为决策提供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篇7

1园林造景植物与其他设计要素的关系

造景植物不仅有独立的景观表现,同时,还可与建筑、山水、道路、园林小品等组合成景。

1.1园林造景植物对建筑的美化作用

园林建筑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造景植物与建筑的配植,会产生很大影响,配置得体,可求得相互衬托,和谐一致,起到美化建筑物而不是遮蔽建筑物的作用。植物丰富的自然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都能增添建筑的美感,使之产生出一种生动活泼而具有季节变化的感染力,一种动态的均衡构图,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更为协调。达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使景点变得更为完美。建筑形体多是生硬的几何线条。造景植物的形体和质地,比起建筑显然柔和多变化,种植以后,起到软化建筑物硬线条的不良影响,使这部分空间和谐而有生气。如:基础栽植、墙角种植、墙壁绿化等形式,自然气氛倍增。一般体型较大、立面庄严、视线开阔的建筑物附近,要选干高枝粗、树冠开展的树种;在玲珑精致的建筑物四周,要选栽一些姿态轻盈、叶小而冠密的树种。

1.2园林造景植物对山、石、水体的衬托作用

山水虽然是自然式园林的骨架,还需有造景植物的装点陪衬。“山因水活,石因树灵”。造景植物与山石相配,能表现出地势起伏、野趣横生的自然韵味,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树木,可乔、灌木错落搭配,欣赏山石和花木的姿态美。与水体相配则能形成倒影或遮蔽水源,造成深远的感觉:能显示出水体的灵性,使规则的几何形水池活泼生动起来。园林中各类水体,无论其在园林中是主景、配景,无一不借助植物来丰富景观。水中、水旁造景植物的姿态、色彩,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各类水体的植物配置不管是静态水景,或是动态水景,都离不开花木来创造意境。

1.3园林造景植物与园路组合成景的作用

光秃的路面两旁如无树木、草皮或其他地被植物覆盖,不但生硬呆板,而且直接影响到行人的情绪。树木栽于曲折道路两侧分隔空间,可达到“曲径通幽”的意境,也可达到“草路幽香不动尘”的环境效果。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曲折的道路若无必要的视线遮挡,没有空间虚实之分,就只有曲折之趣而无通幽之感。《园冶》中计成说过:“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植物配置上要考虑空间层次,色彩搭配,体现园路绿化的特色。同一条路段上植物配置要相互配合,使道路绿化有层次、有变化、景观丰富。

1.4园林造景植物对园林小品的强调作用

现代园林中往往以常绿树或用绿篱作为雕塑、喷泉等园林小品的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和空间的围合来强调园林小品所处的特定景点,加强人们的印象,产生烘托效果,起到点景的作用。

1.5园林造景植物的不同选择关系到庭园的绿化

单位庭园绿化是通过造景植物的选择和精细的配置来营造优雅的环境。工厂则要用具吸尘或具抗有害气体能力的植物;医院应选用杀菌能力强的植物。一般庭院要用常绿树种,面积较大时则要适当种植落叶、半落叶的植物。但各类庭园对造景植物选择都有共同的要求;即树形、花色、花香、叶色等某些方面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园林造景植物能起到改善环境的作用

2.1造景植物可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一般绿地内地表径流仅占降水的10%左右,70%以上可渗入地下,如使绿地略低于道路广场则可以提高涵养水源、减少洪害的能力。在坡地上铺草则能有效的防止土壤被冲刷流失。在园林工作中,为了涵养水源,可选择树冠厚大,郁闭度强,截留雨量能力强,耐荫性强,生长稳定,能形成富于吸水性落叶层的树种:树木的根系深广,可加强固土固石的作用,并有利于水分渗入土壤的下层,一般柳树、枫杨、水杉、侧柏、南蛇藤、胡枝子等根系较深,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效果较好。由于植物降低了地表径流,从而也减少了地表径流对河、海、湖的污染。

2.2造景植物能防风、固沙

当风遇到树林时,在树林的迎风面和背风面均可降低风速,但以背风面降低的效果为最显著,所以在以防风为目的而设的防风林时,应将被防护区设在林带背面。防风林带的方向应与主风向垂直。全面建造好城市防风林带,对多风害的城市来讲十分重要。为了防风固沙而种植防护林带时,在选择树种应注意选择抗风力强、生长快且生长期长而寿命亦长的树种,如东北和华北的防风树种常用为杨、柳、白蜡、黑松、乌柏、圆柏等。在有河流泛滥或地震发生的城市,城市绿地及公园则是救命安身之地,其作用不可低估。

2.3造景植物的其他防护作用

在地震发生较多的城市可用不易燃烧的树种作隔离带,枝叶茂密含水量高、着火点低的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具有很好的阻燃作用。它们既起到美化作用又有防火效果,常用的树种有银杏、女贞、棕搁、苏铁、珊瑚树、山茶、八角金盘等;此外,在寒带可以用树林形成防雪林带;热带海洋气候地区可在浅海泥滩种植红树作防浪墙;沿海地区可种植防海潮风的林带以防海风的侵袭。

造景植物能遮挡阳光,吸收辐射,降低温度,增加湿度,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放出氧气,造景植物枝叶能吸附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有明显的减尘作用,部分造景植物还能吸收多种有毒气体,净化空气,有些造景植物还能分泌杀菌素,杀灭细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篇8

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概念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涉及众多方面的内容。地下环境空间设计多样性的特点非常显著,是展现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不仅仅属于视觉审美效果系统的范畴,它既包括环境规划、整体布局、管理保护和恢复在内的整体复杂性、综合性的系统,也是融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应用科学等众多学科在内的系统性工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内涵的多元化特征,导致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例如心理层面、情感层面、艺术层面、历史层面等。

二、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要素

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具备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在抗灾防灾、节约能源层面具有众多优点。但也有通风不佳、采光不足等劣势。在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将多种要素相互结合,进行综合性考虑。

(一)植物视觉要素

植物是环境空间的载体,具备限定空间、引导指示以及丰富空间的意义。五颜六色的植物能够有效缓解地下空间环境的压抑和冰冷,缓解人们内心的消极感受。在植物要素选择种类时需要注意:一是针对地下空间环境的具体特点,应选取耐阴、耐酸、耐碱性植物;二是以观赏价值较高的常绿植物为主,并辅之以城市特色季节性花卉;三是选择容易成活的植物,便于栽培管理。

(二)山水视觉要素

在设计过程中,将传统文化中意义深重的山水景观引入到地下空间,能够直接仿制出户外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山水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之一,能够制造宜人的环境氛围,供民众休憩娱乐。山水景观包含形式多样,与植物视觉要素形成整体性配合,能够形成山水园林景观。

(三)公共艺术要素

公共艺术景观是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要素的核心部分,更是展现城市文化、体现城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公共艺术要素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地面装修情况。城市地下空间地面装修应考虑到安全、材质、肌理、图案等方面的需求。艺术性较为强烈的地面装修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整体效果。其次,立面装修情况。除了考虑地面装修基本要素之外,立面装修还应与地面保持相互和谐。墙面处理最好简洁明了、色彩轻快,满足吸声防潮等实际功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立面处理都会考虑采取竖向线条,形成独特效果,减少人们内心的压抑感。最后,天棚设计应考虑到抗震减声、防火防潮。在天棚处理过程中,设计者最好能够营造出错落有致、变化丰富的地下空间,并结合灯光照明,引导地下空间方向。

三、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理念

(一)满足身心愉悦基本需求

首先,良好的空气品质是满足身心愉悦需求的基本前提。城市地下空间封闭性使得空气品质尤为重要。在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采用多种通风系统、洁净空气设备,确保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空气品质,满足人们身心愉悦的基本需求。其次,良好的光照条件同样能够使得人们身心愉悦。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该综合考虑自然光线和人工照明,克服地下空间昏暗、封闭的感觉,尤其注意出入口光线照明度反差大的现实需求,确保城市地下环境照明度均匀、舒适。最后,提供辨明方向的准确环境信息。科学表明,方位感已经成为地下空间环境中最重要的评价要素,直接影响着人们舒适感和安全感的形成。一般而言,可以通过标识系统、建筑装饰、地面信息、立面秩序等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信息体系。

(二)满足安全疏散现实需求

由于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封闭性,对安全防火和应急疏散功能要求非常高。首先,在安全防火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立足于“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从材料选择、杜绝火源等层面努力。以材料选择为例,立面装修应选择阻燃材料,天棚材料选择易熔材料。前者阻止火源扩大,后者则便于浓烟排出。其次,在应急疏散功能层面,城市地下空间设计应该布局清晰明了,避免过多曲折。安全通道应结合自然光进行疏散,并设置完整警报系统,提供明确标识体系。

(三)满足传承文化历史需求

城市文化特色是历史积淀的重要表现。相对于物质环境建设,国内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更加侧重于文化氛围营造,以体现出特定区域内城市的文化特色,满足文化发展多样性。首先,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应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处理,创造城市地下特色空间。其次,由于历史传统、地域景观不同,城市文化特色也不同,这是城市景观设计、整体布局的重要依据。在当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过程中,坚持民族性和地域性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能够直接增强空间文化性,突出城市个性化色彩。

四、结语

总之,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在地下空间中得以实现。但城市地下空间环境的发展在我国尚不成熟,设计者应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实力,并参考国外成功的建设案例,合理地发展地下空间环境,创造符合社会与人的需求的地下空间环境,丰富和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童林旭.地下空间与城市现代化发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吉迪恩•S•格兰尼.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刘莉.浅谈城市地下空间中的景观营造[J].福建建筑,2011(5).

篇9

一、中国现代城市环境现状

1.城市环境设计

城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外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城市规划的原则是考虑城市原有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有方针有计划地规划发展。目的是创造满足城市居民共同生活、工作所需要的安全,健康,便利,舒适的城市环境。建筑设计包括建筑工程设计和建筑艺术设计。建筑是人工环境的基本要素,建筑设计是人类用以构造人工环境的最悠久,最基本的手段。室外设计泛指对所有建筑外部空间的空间进行的环境设计,又称风景或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的主体是公共艺术品的创作与陈设。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建筑的类型丰富多样,而实用,坚固和美观,是构成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目的,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三者关系的最高境界为“美”,既文化与精神的统一。

2.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现状

建筑、室外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的城市建筑和城市发展一样迅速,但这种轰轰烈烈,欣欣向荣的迅速发展掩盖不了伴随而来的另一个现实――中国的城市与建筑正在失去其自己特有的文化与品格――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现代城市环境现状,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建筑迅速发展与环境设计间的矛盾。建筑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民用建筑与商业建筑的快速发展,忽略了建筑本身和环境的综合设计,如道路,公园,绿地等,发展迅速但城市环境并不谐调,使得人文居住环境恶化。

第二,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现代的城市建筑,用“日新月异”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为了展现“现代”精神,为了跟国际接轨,一座座古老的、具有民族传统的建筑正在悄悄的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克隆”般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清一色的西化,从建筑到装修,到室外景观设计,本土的、民族的东西少之又少。许多艺术上的等外品被大量炒作、模仿、克隆,成为视觉上的污染、环境中的败笔,造成建设性的破坏,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土地等资源。城市没有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孪生的兄弟姐妹。一样的摩天大楼,一样林林总总却又拥挤不堪的街道,一样的少的可怜的却又修剪的整整齐齐假模假式的绿地,一样说不清看不懂的不中不洋的街头雕塑……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而一个国家的城市文化则是其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体现、传承与发展。而这种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的“现代”化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如何谐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个设计师的不客逃避的责任。

二、中国传统美学与中国现代城市环境的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与抗争中积累下来的艺术心理与审美意识的积晶,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洋溢。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精神。老北京四合院房屋独立而又相互呼应的整体设计,暗含了儒家美学思想的“和”;苏州园林的移步异景更是把传统美学的“天人合一”体现到极致。总地说来,传统的美学在建筑中的表现为朴素的哲学之美(和谐之美)和强烈而浓郁的艺术之美(自然之美,形式之美,装饰的艺术之美)以及地方风情的民族之美,淳朴的实用美和自然的生态艺术美。所以说,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美学的体现,中国美学引导了中国传统建筑,二者的完美结合,给我们留下了举世瞩目的民族建筑之瑰宝。

2.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问题和走向

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民族文化和人文化的缺失,导致城市规划建筑西化、单一,没有民族、地域特点,城市文化大同,没有自己的品格和特点。而这一现象的直接后果民族文化在建筑中的传承和发展消失!所以,如何在城市环境设计中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和精神,这不仅关系到建筑或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更关系到城市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当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探索和必须改变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妨以传统美学来指导城市环境设计。

首先,根据地域、自然、民族、经济等因素合理定位城市文化,保护城市特有的民族地域特色,包括建筑的特点,生活习惯,民族风俗,本土文化,公共艺术等,因地制宜,人文的、艺术的设计规划,使城市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其次,建筑设计要考虑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我这里所指的是建筑风格和精神――即民族精神。建筑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工程,而是两者密切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精神需要,中国的建筑就要体现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完成建筑这一载体对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三,将审美与道德观念结合在一起,以公共环境设计倡导健康公共精神,让人们在审美的同时受到道德的感染,建立和谐公共精神。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精神。经济的发展引发人们对文化的诉求,唤醒对艺术化的回归,即人文。当今社会,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公共艺术所铸就的公共精神、人文精神,所陶冶的艺术灵魂,都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而是在用各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语言对公众说着一个意义世界,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的屏障。

现代城市环境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城市内在的文化,是城市底蕴的标志。所以,我们要正视公共环境、公共艺术上的问题,认真解决,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

参考文献:

篇10

2.从不同的角度看环境设计

从设计角度看“环境”二字,主要是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处的各种空间场所。广义来说,空间与场所可以涵盖我们所生存的整个世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活方式日益丰富,毫不夸张地说,现实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已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从设计方法上看,建筑外环境设计具有其“公共性”的一面。

二、随时展的环境设计观念

1.环境设计所遵循的地方性原则

地方性原则的提出是肯定环境文化多元化的结果。它从不同气候、地理特征等因素解释环境差异的合理性。后现代以来的城市环境景观,在首先满足功能性、技术性指标的前提下,强调了设计对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达。

2.环境设计所涉及到的要素(空间、场所、领域)

空间、场所和领域三者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空间是通过生理感受限定的,场所则是通过心理感受限定的,而领域则是基于精神方面的量度。因而设计时就要根据不同的特点进行考虑,如建筑设计的边界界面多以空间为基准,景观规划设计的边界限定则要以场所和领域为基准。

3.设计要素的创新

在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中,最引人注目并且容易理解的就是以现代面貌出现的设计要素。现代设计师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园林与环境。

4.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与传统园林的服务对象和装饰与观赏性不同,现代园林面向大众的使用功能已成为设计师们所关心的基本问题之一。形式建立在功能之上,并且力求简明与合乎目的。例如,纽约观景台公园和横滨美术馆前广场公园虽然都不大,条件也不复杂,但公园设计视线安排合理,使用方便,空间划分明确,细部考虑周到,反映了现代主义手法在当代园林中的广泛应用。5.场所精神与文脉主义

对文脉的深层阅读要求深入到一个场所的精神领域之中,并关注到传统的阻力。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设计实际上都是在创造一种场所,只有更倾心地体验设计场地中隐含的特质,充分揭示场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物理特点时,才能领会真正意义上的场所精神,使设计本身成为一部关于场地的自然历史或演化过程的美学教科书。法国园林师谢墨托夫(AlexandreChemetoff)在拉维莱特公园(ParcdelaVillette)中设计的下沉式竹园(TheBambooGarden),有意识地保留了城市的地下管线设施,给水干管、排水管、电力管纵横于场地之中,让人们了解到这一小小的绿色空间实际上是城市庞大聚集体的一个“碎片”。

三、园林意境的创造和环境设计的创新

山水、植物和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几大要素;所谓园林意境,是高于直观的园林景观的审美范畴,是通过所见的具体景象来暗示更深更广的美好境界。景有尽而意无穷便是如此。

1.功能与景观的统一

单纯的景象构成,还只是限于形式,是一个美丽的躯壳,还不能说是完美的、独立的艺术存在,只有当园林的思想情趣与景观要素相统一,建筑功能与景观要素相统一,才能称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对于园林景观的创作来说,出于思想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是必要的;出于实用的要求所做的景观处理同样是必要的。园林景观所提供的美感也不仅限于视觉,而且具有听觉、嗅觉、触觉及至全身心的舒适感。园林意境的产生,只有在满足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

2.再现自然的景观

意境的创造是通过具体景观形象来表现的。景观如何能产生意境呢,反映自然风景的园林景观,应符合自然规律,反映自然的原型。艺术讲求“形似”与“神似”,以形似为基础,以神似为最高境界。因此,设计家对生活的观察越深刻、知识越渊博、逻辑思维越正确、艺术修养越高、形象思维越活跃、创作经验越丰富,其作品就愈具有概括性,作品的意境就愈加深远。

3.生态理论应用于环境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中写道: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不仅仅是绿化的问题,从创造生态环境考虑,需要对以下的因素进行规划:(1)分析居住区朝向和风向,开辟组织居住区风道与生态走廊。(2)考虑建筑单体、群体、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规划阳光区和阴影区。(3)最大限度地利用居住区地面作为景观环境用地,甚至可将住宅底层架空、使之用作景现场地。(4)发挥居住区周围环境背景的有利因素,或是借景远山,或是引水入区,创造山水化的自然住区要创造青山绿水中的风水宝地。园林生态在景观设计上的几点体现:(1)从绿化苗木来讲,做到“适地适树”,运用乡土树种及经过驯化的引种树种,并注意运用本地植被中的顶极群落。这一过程,需满足绿化生长所需的水、肥、光、气、热等条件,其主要目标是营造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2)尽可能提高环境的“绿视率”。绿色是环境永恒的主旋律。提高“绿视率”,如停车场、路面,广场、架空层都要尽可能多的被绿色覆盖。(3)运用节省能耗的材料。在可替代的材料中,尽量选用能耗低的材料,特别注重环保新材料的应用。既满足生态原则,又满足环保原则。如构筑物选用多孔水泥砖,弃用粘土实心砖。(4)运用可循环或能降解的材料,如环保透水砖、PVC植草板等。(5)垃圾分类收集,将生活垃圾与建筑垃圾分类,将有机垃圾与无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运用环保型垃圾筒(6)深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与心理特征,让环境的改善与居民的素质提高相互促进。既有园林生态之考虑,又摘取环保中的某些方面。

[摘要]本文先对环境设计进行阐述,之后从不同的角度看环境的设计。接着探讨了环境设计的规则和环境设计所涉及的要素及其要素的创新。最后讲述了环境设计的创新。

[关键词]环境设计设计要素设计规划设计创新

参考文献:

[1]邓林.建筑艺术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篇11

(一)传统文化要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在环境设计领域中,传统文化要素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以建筑设计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是很容易区分的,因为现代建筑设计更加趋向于建筑原本的形态,也就是说更加倾向于建筑的实用性。基本上当前建筑物的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作用。那么在建筑中除去建筑本身的功能需求,剩下的就可以认为是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由此可见,在环境设计中,传统文化因素往往是非理性的,是为了提升更深层的建筑品格和审美形象才加入进去的,这就意味着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融合是有局限性的,或者说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是这只是从实用角度出发对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应用的一种看法,单纯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一种对环境的塑造理念,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让环境塑造更加具有历史的沿承性,彰显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创造和审美追求,这是其他任何文化理念都不能起到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要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可持续性发展思路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有儒、释、道三种学说,这三家在对文化的阐释上,各有各的特点。但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三种思想达到了空前的一致,都认为人和环境应该是和谐共存的,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息息相通的,这就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融入应该根植于传统民族文化的沃土,将传统文化与未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向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

三、现代环境艺术中传统文化融合的应用

(一)树立自信心,破除对西方中心论的迷信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为国门的初开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得国内的环境设计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对西方思想和西方设计理念的模仿,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趋稳,这种思想的盲目和急躁退却以后,环境设计人员开始认识到环境设计必须根植于民族和国家的土壤,并以此为起点。我国的环境设计事业开始对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的环境设计理念进行探索,走上了一条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证的新道路。当前我国的环境设计主体,应该树立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相信在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呈现出更加无可比拟的深厚底蕴和内涵。同时,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环境设计理念必将破除西方中心论的迷信,能够让中国的环境设计回归到传统文化延续、传承和融合创新的道路上。

(二)对世界各地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一切发展和创新都源自于对旧有事物、理念、思想的总结与提炼,在环境设计领域,我国的发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外国理念的一隅,也不能逡巡于传统文化的桎梏。而应该博采众长,既要研究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也要研究一切外来文化,在了解自身的同时也了解世界。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世界的,两者之间有什么差距,我们有什么优势,因为只有掌握了这些环境设计发展的基本概况,了解了我国和世界环境设计的最新发展,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环境设计的全面认识,才能清楚当前环境设计发展的方向。进而在根植于传统文化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环境设计理念。

(三)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完美融合

篇12

室内环境设计是人文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筑内部空间的理性创造方法,是

一种以科学为构造基础,以艺术为形式表现,为塑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室内生活环境而进行的理性创造活动。室内环境设计又是一门具有极强整合性的综合学科,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涉及到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结构工程学、建筑物理学以及材料学等学科领域,它要求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地进行多层次的空间环境设计。

室内环境设计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基本层面需求的实现,即一方面要合理提高室内环境的物质水准,满足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要提高室内空间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质量,使人从精神上得到满足,以有限的物质条件创造尽可能多的精神价值。其中,精神层面包含设计的艺术性和个性特色两个要素。

艺术性是指塑造具有强烈审美感受的视觉环境空间,它建立在形式原理和形式要素之上,无论是室内的造型、色彩、光线和材质等要素,都必须符合美学原理的要求,以求感官和精神上的审美效果。个性特色是指塑造室内环境的性格境界,表现为空间的性格形态塑造,只有使空间透过室内形式反映出不同的个性特色或不同的格调,才能满足和表现个体和群体的特殊精神品质和性格内涵,使人们在有限的空间里获得无限的精神感受。追求人性化的生活环境是室内环境设计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事实上,室内环境设计不能以孤立的单一功能或形式为惟一目标,它既不是单纯的生活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生活艺术,而是二者统一,是以精神建设为体,以物质建设为用,共同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价值。

二、室内环境设计与美学

室内环境设计与美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学是一门科学的、富有逻辑性与指导意义的学科。中文的“美学”一词在20世纪初来源于日本(中江肇民译),是西文Aesthetics的翻译。该词的最早使用者是18世纪的鲍姆嘉通(Baumgarten),他把这个本来指感觉的希腊词语转用于指感性认识的学科。所以如果更准确地翻译,“美学”一词应该是“审美学”,指研究人们认识美、感知美的学科。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美学就是研究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审美学,即人们如何通过设计的作用在室内环境中认知美、感受美,也就是设计师用“美”来填补人和空间环境中所有理性与感性元素之间的沟壑。当人在室内空间环境中感知到美时,设计才是成功的。

室内环境设计的成功本质上是室内环境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两个层面的成功,然而,它们最终都要回归于精神层面的认知和肯定。这样就必须研究室内环境对人的作用,人在室内环境中认知美、感受美的一切状况。人类本体论美学就是从如何塑造人的心灵着眼,来考察审美经验和艺术现象(艺术品、艺术家、艺术史、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批评),把艺术与生活、政治的外在一般论断,转变并了解为内在的过程,这就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和反作用的原理真正落实到审美心理的实处。它要求探索和回答审美过程中许多复杂的具体问题,这其中也包括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过程问题。

三、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性

室内环境在艺术审美层面上要求在于对室内意义的创造,它表现为室内环境在物质、精神两方面对人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心理的双向交流得以实现,即人对室内环境认知和环境对人的影响,而设计就是以特定的语言来促成这种表义的过程。所以,室内环境设计师在考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必须思考精神功能要求(艺术感染、心理感受、视觉反映)。

室内环境设计的艺术表现是指在组织和塑造空间时,其内涵形式有两方面的属性:一种是内在涵义,另一种是外显方式。内在涵义是通过室内整体的环境氛围、室内环境心理感知、室内意境呈现出美感;外显方式是指运用形式美法则—适度、均衡、韵律、和谐,通过形式的外显方式呈现出美感。

1. 室内整体环境氛围。室内整体环境氛围是室内环境呈现给人们的总体印象。不同功能、性质的空间应该具有不同的性格内容,即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不同个性特点的空间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印象,如活泼、庄严、典雅等。在室内环境设计实践中,空间类型复杂多变,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每一个细部,都可能形成一定的氛围或是影响氛围的倾向及空间的个性。设计实践时,设计师应从空间的性质、用途、使用对象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去思索定位,以创造出不同感受的环境氛围。就像小型雅间需要亲切、温馨、典雅、轻松的气氛;宴会厅需要热烈、欢快的气氛;大型会堂则是庄严、宏伟、端庄的气氛。即使同是中餐厅,由于对象不同,其室内氛围也各不一样,如婚礼用的中餐厅,室内环境设计应具有喜庆、祥和、热烈的氛围;风味餐厅则应给人们朴实和亲切感、富有生活气息。

2. 室内环境心理感知。室内环境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使用功能,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室内生活环境,能使人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更具享受性。室内环境的心理感知和感受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指空间环境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就一般心理过程而言,人的感觉、知觉、认识、想象、思维、情感、记忆等心理过程是每个人面对特定空间环境时都会产生的心理反应,进而才会产生对室内环境的感知评价,如美感、新奇感、舒适感、恐惧感等。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对环境空间也必然各有其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标准。研究个性心理,可以为有针对性的空间创意或设计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设计师要学会研究人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和影响人的情感,使其升华,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利用景物与背景的反差,反差越大,人的感知力就越强,室内环境处理上应是互相衬托、主次分明。宾馆中庭的瀑布、喷泉、上下穿梭的观光电梯、跳跃式的灯光都是因为新奇或动态的物体易被人感知,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而产生艺术感染力的。视觉具有先决性,由于人的视觉范围的渐进性,人们对环境的印象总是由一个个的小片段组成,只有先确定流线才能决定每一个“流线片段”上的画面,由一个个画面构成一组组引人注目的风景。

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联想的手法来影响人的情感,以扩大人对环境的感受深度和丰富理解。如触景生情的手法,就是利用人们对环境触景生情的心理,唤起人们熟悉的潜意识心理感觉。

约翰·波特曼曾说:“如果我能把感官上的因素融会到设计中去,我将具备那种左右人们如何对环境产生反应的天赋能力,这样,我们就能创造出一种为人们所直接感觉到的和谐环境。”从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对环境空间的感知是非常直接的,不需要经过太多的理性分析,因此,研究人们的心理感受对环境设计是重中之重的事情。

人们对环境空间的感知能力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包括空间尺度、比例、分隔、秩序、色彩、体量、光影等视觉元素,还包括听觉、嗅觉、触觉等其它元素。室内声场、光环境的塑造、绿色植物的清新空气、鲜花陈设品配置出的甜美温馨气息、不同界面材质触感等都构成了室内环境心理感受的要素。对于这些要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和评价,注意相互间的统一与和谐,从而创造出空间环境的整体美感,提高室内空间的使用效益。

3. 室内意境。室内环境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人是环境存在的主体,人不仅有生理需求,更有着心理需求。在室内环境中,心理需求的满足,需要人与环境进行新的交流,从而让人体验到各种心理感受,如舒适、快乐、宁静、宏大、端庄等。因此,室内环境设计就必须创造出空间中的意境。

室内意境是室内环境所直接体现的创意构思、意图、主题,是室内环境中精神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一种蕴藏在感性形式之外的、能引起人无限深邃的思索和联想,给人以某种启示或收益的设计艺术美。

室内环境中的意境并非静止的,而是流动的,它是在一个主题下的多种美感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最能体现出意境流动感的设计。素有“壶中天地”之称的中国园林艺术就是空间流动意境创造最为典型的代表,它通过门、窗的隔、对、借来突出景点,又通过水、廊的运用来连缀景点,使其串连成为一个整体。曲径通廊、小桥流水不仅使景观在移步易景的变换之中仍然保持了一气呵成的流畅,更重要的是在展示的动态中,在四维的时空中,彰显了中国园林无尽的魅力。如何使静态的空间环境化静为动,静中有动,从而丰富空间的内涵,是室内环境设计必须追求的目标之一。

室内环境的总体意境最终是对文化的反映,也就是说,意境的本质是文化的体现。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意识所积淀下来的精华,从各个方面和层次来说,它都是设计创意灵感的重要源泉。因此,设计美的意境归根到底是从文化中产生出来的。一般将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文化情调。它是设计中最为感性直观的要素,也是表层的要素。它表现为一种模糊的、印象化的文化趣味。其二是文化心理,它是指设计中弥漫在某个群体中的不系统、不定型、自发的文化意识,如民俗习惯、信仰和崇拜等。最后是文化精神,它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一切文化领域和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文化成果。文化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社会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不断发展的动力。故宫建筑的理性精神、日本建筑的道禅色彩都属于文化精神层面的体现。

室内环境的意境是通过室内空间的布局、家具器物的样式、材料质感的搭配以及界面造型的选择等一系列环境设计来形成空间的整体美,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使人深深地感觉到设计内在的个性、情调、品位等内涵。它是设计师通过文化、科学、技术、生产各种系统要素整体化的联系,心理学、人体工程学、人文科学的相互渗透,以及自然因素、人和社会因素的综合,而体现出的一种社会过程。通过室内形态所表现出来的客观实在的“景”,唤起人们的愉悦之“情”,这个情景交融的过程就是室内环境设计意境美的生成过程。

此外,室内环境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形式美法则包括:适度美、均衡美、韵律美及和谐美。

综上所述,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性关系到如何去塑造人的精神和灵魂,这是室内环境设计的宗旨,是新世纪、新时代对室内环境设计专业的要求和呼唤。只有提高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艺术品质,才能为人们创造出更美、更优雅、更舒适的室内环境。

篇13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居住区园林已成为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类型,国内的园林设计思想也进入了新的活跃期,并随着国外景观设计思想的进入、中西方园林设计思想的交融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里我们称之为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阶段。本文就试着探讨一下有关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一些设计理念、内容和手法。

一、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

1、设计立意和主题 现代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并不仅仅的单纯从美学的角度和功能角度对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组合配置,更要从景观要素的组成中贯穿其设计立意和主题。

2、设计范围 所有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息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至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传统的“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各种造景要素的组织、策划上,而且还参与到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空间环境氛围的创造上。

3、设计手法 居住区景观组织并不拘于某种风格流派,而是根据具体的设计构思而定,但始终要追求怡人的视觉景观效果。景观设计拓展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与流畅的曲线形态揉合到环境中,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设计的目的是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提供轻松舒适的自然空间,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从而增添人们日常的生活情趣。

二、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内涵

1、确立以人为本思想 最终目的都是让居住区中忙碌的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多地接触自然,因为人离不开自然,亲近自然是人内心本能的渴望,自然的最佳体现就是水与绿色。但一味讲求自然而没有文化内涵的园林也最终会流于粗糙肤浅,一样不会成功,只有赋予了人文的色彩,园林才有了品味,才真正鲜活起来,生活亦然。

2、融入生态设计思想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区环境是人们接触自然、亲近自然的场所,居住的参与使居住区环境成为人与自然交融的确空间。

三、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1、居住小区的绿化设计应强调人性化意识,考虑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与观赏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引入绿化,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关键点都能够接触到绿化,绿化环境不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 居住小区的绿地形式多样,故在植物配置上应灵活多变,切忌单调而呆板。

2、点、线、面相结合,这里的点是指居住小区的公共绿地,平面配置形式以规则式为主的混合式为好,植物配置宜突出“草铺地、乔遮荫、花藤、灌木巧点缀”的公园式绿化特点,植物多用丛植、孤植、坪植、坛植和棚架结合等。线是指住宅小区的道路、围墙绿化,可栽植树冠宽阔,枝叶繁茂,遮荫效果好的小乔木、小灌木或藤木。面是指宅旁绿地,是居住小区绿化的基本单元。

3、应充分考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做到“适地适树”。即根据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来选择能够健壮生长的树种,通常的做法是选用乡土树种和地方品种。 .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功能,满足人们生活、休息的需要。是绿化树种种植设计应考虑到园林艺术构图的要求。

4、绿化布局要考虑艺术效果和今后的管理。植物的竖向布置要注意形成丰富的“林冠线”,采用不同高度的树木进行配置,并用具有不同风格树冠的树种进行配置,以形成变化的天际线,从而形成立面丰富的景色。居住区环境景观保持绿化空间的连续性。使人进入居住区后,随处见绿,心旷神怡,亲切怡人。

四、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1、随着设计师们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袭现象逐渐趋少;居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创造良好的亲子空间。

2、居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层面外,还要体现生态的一面。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居住区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一项较新的专业领域,它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与建筑设计、园艺设计等密不可分。在居住区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环境景观的设计也愈受重视,其设计原则、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研究。优美宜人的居住区环境作为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亦能够提升城市的区域环境质量。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