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信技术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成果转化
成果转化是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功能之一。目前,我国在成果转化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已经出现了高交会及技术交易常设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科技咨询评估鉴定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各种各样的相关机构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研发支撑
与发达国家相比,研究开发仍然是我国电信行业重点试验室、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开发中心等研发机构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国电信企业在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与国外企业之间还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中国加入WTO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
3技术创新
中国的电信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没有任何创新能力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电信企业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各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相互之间在产品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形成中国民族电信业整体强劲的竞争优势。
4资源共享
我国的大型科学仪器仪表设备的平均利用率还不到25%,这与发达国家高达170%-200%的利用率不能相提并论,严重违背了当初购买这些设备时的初衷。重复购置,封闭使用,管理落后,效率低下,造成大型科研设施及科研资料、科学数据的严重浪费,使我国科研的潜力远未充分发挥,创新能力难以提高,成为制约中国科技人员开拓创新的主要障碍。
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模型
根据电信基础条件平台所需要具备的主要功能,我们可以把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按照自然功能的不同分为四层:基础层、研发层、生产层和管理层。另外,中介机构的业务贯穿基础、研发和成果转化三个层次。因此,我们可以建立如图1所示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模型。基础层负责为研发层次提供基础设施和人才。研发层负责利用基础设施和人才进行研发,并为生产层提供技术支撑。生产层负责那些将研发层中获得的研发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中介负责提供科技、人才、资本、咨询等中介服务。管理层是整个平台中的最高统治者,负责制定整个基础条件平台的运作机制并进行管理监督。
1基础层
基础层是整个平台的载体。基础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其中,基础设施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装备、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实验基地、信息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装备的购置和调配、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料的积累与管理、实验基地的建设以及用来提供共享和通讯等功能的信息网络系统。电信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电信工程的规模一般都非常大。
2研发层
研发层在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的科技发展和创新的中坚力量。研发机构包括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中心、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等。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中人才济济,拥有完善的科研基础资源,理论功底扎实,可以说是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发祥地。
3生产层
生产层主要负责对研发层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使之形成科技产品。起初,生产层只有企业,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学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企业是生产的主要机构。一般来讲,企业的规模比较大,资金比较充足,更加贴近客户,了解客户需求,综合实力比较强,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4中介
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靠知识,企业之间的竞争靠速度,只有技术创新比他人领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科技成果却并不是都能够很快实现。一方面,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新技术成果层出不穷,却大多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企业又没有有效的手段在短时间之内从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中找到自己所需。中介机构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5管理层
管理层负责实现整个平台的协调运转,制定游戏规则。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目的就在于要为全社会的电信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高质、公平的服务。因此,只有把基础、研发和生产三个层次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系统化的能够正常运转的公共电信科技平台,这就需要管理层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平台的制度体系是其建设和运作的核心,它主要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条例、管理办法、规则、标准等。
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运作机制
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功能要求其自身也必须要注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要以科技条件资源整合为主线,以共享共建为核心,最终建立起既体现市场需求导向,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机制。使科技平台真正成为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电信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依托和支撑。
1共建共享机制
目前对于我们这个大国来说,仍然存在总量不足、调配不当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引入共享共建机制。以共建共享为特征的运行机制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制度体系的灵魂所在。首先,共享机制是资源少、需求多的最直接的解决方案。通过共享机制对已有的资源存量进行整合,打破壁垒,走向共享,使电信科技基础资源配置日趋合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其次,建设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一项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通过共建方式才能完成平台的建设工作。单单依靠政府一方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还需要企业、院校等各方面的参与,为平台建设提供仪器仪表等设备、试验场地等设施以及建设、试验等所需的资金和费用。另外,为实现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共建共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起参与建设和使用平台的机构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有效实施对科技基础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相关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2竞争合作机制
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在电信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中,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保持平台的活力。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国家参与投入的部分要有所侧重,重点解决关键战略技术的突破以及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工作。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主动性,促进电信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电信技术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3协调发展机制
篇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电能计量的手段和技术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人工抄表方式也逐渐被时代所淘汰,远程自动抄表采集已是电量采集技术发展的大趋势。通过这些改进的技术可以实现电量采集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电能管理的效率,为智能电网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更多的信息。本文对电量采集信息技术进行了分析。
1 我国现有的电量采集方式
当前我国对电量进行采集主要依靠如下方式进行实现:
①手工的电量采集方式。所谓手工的电量采集方式,就是依靠营销部电费管理人员到用电现场进行人工抄表,然后再根据抄表结果统一结算电费,这是一种最为原始的电费采集方式。
②预付费的自动计量方式。这种方式是通过IC卡将预付电费与用户所属的电度表进行结合,即让用户先交一部分钱购买电量,然后再对其进行自动计量,如果电量不够则自动断电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实现电量的自动采集,但其主要弊端是IC卡被大量使用后,很容易被破解,且这种计费方式无法使电网公司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难以对用户的用电规律进行准确的掌握。
③远程化的自动抄表采集方式。所谓远程化的自动抄表采集方式,就是通过对低压配电线路、无线电线路、电话线路和RS-485等多种通信媒体,并结合相应的微机监测控制系统,在不必到用电现场的情况下即可实现对用户电量的自动采集。其作为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计费方式先进的电量采集方式,便于利用电网中现有的计算机及网络优势,同时有助于智能配电网中用户用电信息的采集。
2 现场总线技术在电量采集系统中应用特点
所谓现场总线控制,就是指在对电量采集过程中利用用电现场的自动化仪器所实现的能够将控制设备和计量设备相联系的一种串行的、双向的、多站式的网络通信。现场总线技术在电量采集上的应用有如下性能特点:
①现场总线技术将支持多种工作方式,在电力传输网络上的任意一个节点上通过相关的网络都可以实现对其他节点来发送信息,通信方式较为灵活。根据这一特点利用现场总线技术可以构成多种系统。
②在现场总线网络上可将其节点分为不同的优先等级,进而满足不同数据的实时要求。
③现场总线技术中可以实现非破坏的总线裁决,当出现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节点同时向网络传输数据时,能够确保优先级高的节点先传输数据,而优先级低的节点将主动停止相关数据传送。
④现场总线技术可以实现一对点和点对点的数据传送方式。
⑤利用现场总线技术所实现的最远通信距离可达到10 km,相关的通信频率可达到1 MB/s,在现场总线技术中相关的节点数可达到130多个,而采用相关的廉价双绞线即可实现相关通信。
3 电量数据采集与误差分析
3.1 脉冲电路
在原本的感应式电量采集技术的基础上,对电能计量装置加装脉冲变频器,即可实现脉冲电量采集,其具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是对相关的电量进行积累,二是对相关的电量脉冲信号进行反映,利用单片机来对电量脉冲进行计数并完成相关的分析和处理,进而得到被测的电量信息。当前,我国所使用的脉冲电量采集主要以普通的电磁感应电表为基础的,因此通过附加脉冲电路即可构成电量采集新型装置。为了便于对脉冲电度表的改造,我们利用光电反射式脉冲电路来构成相关的电路。这个电路的原理是利用传感器来对红外光进行发射,并根据所发射回来的红外光对电量信息进行计数。其所要求被检测的物体表面颜色必须是黑色的,这样才能有效对红外光对吸收和反射。相关脉冲电路的原理如图1所示。
3.2 误差的分析
电量采集新技术是在传统的电磁式电度表的基础上,通过附加相关的脉冲电路所构成的,其主要的改造方法是在电度表上加以适当的黑色记号作为标记,在其顶部布置相关的红外线发射管和接收管,当黑色的标记经过了发射与接收时,由于相关的反射信号的强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将形成一系列的触发脉冲。这种设计存在误差的原因为:
①电量采集精度受黑色标记安装位置及自然光的影响。
②当用电低谷时电度表转动较慢,特别容易出现脉冲丢失的现象。
对于情况1,通过改变接收管和标记之间距离来实现,将其距离增加为2 mm,进而对安装位置及自然光的影响进行消除。
对于情况2,通过增加采样的时间来进行解决。
4 电量采集新技术应用功能
4.1 提高电能的管理效率
通过电量采集新技术可以提高电能的管理效率,能够对相关的电量数据进行及时的跟踪,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利用,确保相关的电网运行人员对电量数据进行及时的掌握,使电网公司有效把握电力市场的需求,及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满足用户的需求。
4.2 对电量的采集实现高效的监控
通过电量采集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电能数据的远程控制与采集,这样就能够对人工半自动化抄表所存在的缺陷进行解决。电量采集新技术实现了远程的高效控制,能够有效降低相关的人工成本,对人力资源进行节约,同时还能够有效保障数据的可靠性和有针对性,为电网运营分析人员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的同时还有效提高了监控的效率。
4.3 对危险性进行及时的预见
通过应用电量采集新技术,电力系统能够实现对多种故障情况的预警,如相序错误、电压不稳、极性错误等,这些情况能够在运维检修部门得到及时的反应,进而得到及时的预防,这对增强整个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应用电量采集新技术还能够实现电压质量的提高和线路稳定性的增强,便于用户更好地统计用电情况,保证了用户用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通过应用电量采集新技术,可以实现远程的对电量通断进行控制,这样就能够有效保证电量输送的准确性,节约了人力和物力资源,并且能够对用户的用电情况进行及时的控制,避免了用户对电费的拖欠,提高了电力营销人员的工作效率。
4.4 多线程技术的应用
在电量采集新技术中,应用Windows系统中的多任务和多进程技术可以充分利用CPU的时间段,并根据一定的优先级将时间段划分为若干,在每个时间内都可以对CPU进行共享,并在微观上依次执行,在宏观上进行并发的运行。
在串口的通信方式中,每个串口对象是只有一个缓冲区的,在数据发送和接收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利用,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数据同步机制,使得其在某一时刻只能进行一种操作,否则就会出现相关的通信错误。进行串口的通信在不同的进程中需要协调运行,本设计所采用的是并程的多线程技术,能够实现多线程数据的并发操作,这样不但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而且还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5 结 语
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电量采集新技术能够提高电量采集的精度,降低电量采集的人力、物力消耗,提高用户用电信息的采集,增强整个电力系统供电的可靠性及安全性,为电力营销人员和运检人员提供强力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篇3
通信网主体的传输、交换、终端技术在通信网向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个人化的进程中将如何演变?传输传输主要分局间传输与用户线传输两大部分。在局间传输中,有线和无线通信将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在传输干线上平分秋色,各显神通。目前广为使用的光纤传输仍是今后具有巨大潜力和需求甚大的主干信道“未来的光传输系统必须具有超大容量和极低衰耗的的特征。尽管新一代SDH光纤传输系统已为我们带来美好的前景,但其使用的时分复用这一传统的扩容方法使光纤的潜力无法充分发挥,为进一步扩大光缆容量,相干光通信系统以及波分复用系统将在今后成为各国研究的范畴。预计未来,光复用技术将在10Gbh以及10GbA以上的传输中占主导地位。除此之外,延长光纤无中继距离亦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光放大器应用使光纤损耗不再是影响传输系统的主要原因,而色散问题却一直困绕着超高速的传输系统。因此,未来除了进一步研究现有的色散调制技术外,将在光弧子通信甚至中微子通信中探讨如何进行色散的调节方法和补偿技术。使光纤的无中继传输距离延伸到几百公里甚至更远。尽管光纤系统的研究及使用仍日趋上升,然而无线通信以其覆盖面广,传播距离远,灵活方便,使其在国际通信及今后的个人通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用途。无线传输将进一步研究扩频、蜂窝通信及个人通信方面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分多址、空分多址等接人技术,以扩大频谱资源的利用;另外,要研究更高频段的信道来满足更大容量的元钱信道需求。在用户线传输部分,接入网技术将作为今后主要的传输方式。由于接人网是含传输、复用、交叉连接等功能的传输系统,最终它将部分或全部取代传统的用户本地线路网。接人网今后除使用高速数字用户环路(EBSL)和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ADSL)等方式利用现有铜缆的接人技术外,主要将研究光纤到路边、光纤到大楼、光纤到户等光纤接人技术以及灵活的无线接人方式等。在推进接入网的进程中,开放式V5接口的规范及使用是一重要的课题。
2.交换
目前的通信网似乎是每增加一种形式的业务就要建立一个网,各网的分立导导―致信道利用率低,投资大,资源不能共享,难以实现统一管理,随着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使用正走出低谷,宽带ISDN的技术正日趋成熟。21世纪,ISDN将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的交换模式。而现有的规模宠大的电话网作为一种基础网络仍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窄带ISDN就是在现有电话交换机上开发出2B+D和基群速率接口,以支持话音和非话音业务。此外,在未来通信网中极有前景的智能网技术亦是基于现有的电话网。在这种新型的网络体系结构中,由于采用了业务控制和电信网的传输/交挟功能分肉、软件与所提供的业务分离,从而能快速、有效、经济地生成和实现各种新业务体系。智能网技术目前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网络体系结构的标准化以及智能网设备间的互联协议肘AP。由于建立在电话网基础上的各种业务网受电路交换方式的限制,电路、数据分离,传送的信号速率需小于2Mb/sb因而,在光纤大容量传输媒体环境中,必须依靠宽带ISDN(BISDN)来综合从电话、低速数据―到高清晰度电视、高速数据传真、广播电视等窄带业务和宽带业务,真正实现一网调配多项业务。在BISDN中,其核心交换技术即ATM交换技术。ATM交换技术结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势,以信元为传输、交换的基本单元,接口速率从几十b/s到几百兆b/s,传输时延低,并能适应突发性的非实时业务,是一种全新的交换网络。当然ATM交换机的大量商用还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如对不同业务信息的控制和接口技术等。
篇4
1 背景
电力系统在运行中产生了电力通信网,电力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与电力通信有着直接的关系,与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和调度自动化系统一起构成了电力系统稳定的三大基石,电力系统通信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有了不小的规模,电网的立体通信网络包含了最新的智能变电站的光缆通信和电缆通信等。
我国电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条件的限制,自动化程度不高,人员的培训存在一定的不足,各种新设备的发展换代速度快,加上电网的结构复杂,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多,负荷也在不断的加大,对电力操作维护造成了很大的挑战,而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对电网的通信进行完善和发展,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调度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以及状态检修,都需要通信作为基础,只有电网的通信技术发展了,才能实现电网的快速发展,实现实时监控,精确的调控、可靠的检修,才能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和稳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 我国电网通信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电网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不合理,比较脆弱
国内电网的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建设,有了长远的发展,在自动化程度上有了飞速的建设,已经逐步的完善,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加上国内电网的复杂性,在客观上造成了电力通信难的问题,而目前国内用的较多的是星型结构和树形结构。这样的结构对电网的通信的可靠性都会造成不小的影响,一旦发生接地故障等,对供电抢修、运维人员的操作都会造成影响,也不利于资源的合理调配。
许多通讯设备长期运行后,将进入设备护理期、修复期,甚至衰老期,所以需要照顾、修理或更换。此外,网络传输设备许多电力通信网中心站和可靠性的结构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技术改造中不断的完善,以达到电网通讯的通畅和快捷。
2.2 电力通信网络的结构管理复杂
电力通信网运行管理一般分为一级通信网络,两个网络和三级通信网络,电源结构、规划线更复杂。随着变电站面积继续增加,在变电站新设备节点被串成的环形网络的拓扑结构,优化不足,越来越复杂。不少电力通信业务需要跨环甚至是跨多环进行传输,导致无法满足传输时的要求,当调度中心下达指令的时候,由于各个节点的增加,无法及时传达到每个节点,包括倒闸操作的时候,在控制室下达操作指令的时候无法及时地进行远程操作,造成延时等问题。
2.3 电力通信网络的传输质量差
常见的电力通信网线屏蔽层质量很差,无法防止共模的干扰;单股铜线电缆的电力通信网络,比较容易产生干扰中断;电缆电线尺寸太小,减少网络传输的距离和减少悬挂装置;造成了距离长,传输质量很差。在大型变电站里,通常电缆沟有数百米的距离,从主控制出来的控制电缆控制着各个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操作,一旦传输出现问题,就会对日常的操作造成影响。
2.4 电力通信网网络管理不严谨、标准不一致
目前,对电力通信的用户界面输入的模拟信号接口的使用,不能传输信息的多样化和界面调整,也造成了很大困难。电力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对变电站内部通信技术进行升级和改造,这些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如果不遵循相关技术措施,及时制定相应的规则和标准,规范用户的行为,可能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为网络监督埋下隐患。
2.5 地域发展不均衡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地域之间的差异和分化也越来越严重。在东部沿海等较发达的地方,数字化、光纤化的应用,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通信服务。但同时,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调度电话,许多地方连最基本的都没有完全解决。东西部之间或某些邻近地区之间的差距,造成电力通信网络不能使用接口设备一致,区划调整成本增加。
3 电网通信自动化的发展
目前电网中通过利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电力设备相结合、工作管理有机结合的网格监控、保护,在正常和事故条件下,供电部门一起测量和控制,改善和提高供电质量,为了与客户建立更密切的关系,电网自动化是一个综合性很高的系统性工程,其主要功能依靠通信技术得以实现,所以电网通信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1 电网通信关键技术
关键的通信网络建设的各种成熟的技术和电网公司的企业信息网络工程已经建立起来,特别充分利用网格运算,结合统一通信技术的优势,采用电力通信网络平台,将电网公司的数据网络的语音网络和视频网络,集成在一起,采用一个统一通信平台,该统一通信技术和实际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一个系统的基础上提出的子系统,即移动多媒体调度子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就可以将日常的操作和电力的运行联系起来,采用移动操作系统和电力营销子系统及通信相结合的核心的网格通信组件,外层的通讯和电网系统的一部分。融合固定电话系统,语音信箱,传真系统,视频会议系统,信息系统,实现多业务系统的集成,通过对各业务单点登录系统的通信,应急统一、统一消息、语音、视频、统一的邮件列表,短信平台的电力通信综合平台模块结构的建立如图1所示:
3.2 电网通信技术平台的应用及展望
目前,在电力系统通信,还有光纤通信的高带宽和高可靠性的特点,如高传输速率,但对灾害应急配电网络自动化办公智能化的需求,目前的电网,随着快速部署的特点的网络通信不受限制,在通信电源,因此在应用系统的地面,网络通信可以成为电力系统通信的重要辅助手段,为电力系统构建综合通信网提供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4 结论
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其在电力企业逐渐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它在工业生产中,甚至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并结合实际做好工作,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资产的利用率,繁荣电力市场,抵御电网受到的攻击,从而提高电网价值。
参考文献
[1] 史佩敏.通信在电网企业交换机的应用[J].华东电力,2010,(12).
篇5
1 绿色数据中心
在低碳的潮流下,数据中心也会在相关的领域有所作为。数据中心可以采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或采用热回收装置,产生热水,作为生活,洗澡,游泳池等用途,降低整个系统的碳消耗;在高纬度地区建设数据中心或使用双冷源空调机组,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来降低机房空调能源消耗;使用下一代低能耗服务器、使用虚拟化技术提升设备利用率等方式降低设备消耗、空调能耗及机房空间占用。
1.1 自动空调室外机喷淋装置
安装自动喷淋降温装置,包括储水箱、增压机构、控制阀和雾化喷头,通过在冷凝器的翅片下方安装雾化喷头,实现对空调室外机定期清洁。
1.2 电厂除盐水利用
本数据中心建设在化学水车间楼上,建设专用引水管道,将除盐水引到各空调加湿设备及专用湿膜加湿器,防止管道及加湿罐结垢,减少相关设备更换频率及维护次数,提高加湿效率。
1.3 湿膜加湿
湿膜加湿器原理是将洁净水通过供水管路送至加湿器顶部淋水器,水在重力作用下,沿湿膜表面向下渗透被吸水性极佳的湿膜材料充分吸收,形成均匀的水膜,当干燥的空气通过湿膜材料时,水分子充分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而汽化,蒸l,从而使空气的湿度增加,形成湿润的空气。在加湿过程中,空气的湿度增加,温度下降,但空气的焓值保持不变耗电远远低于传统的电极和远红外加湿。
1.4 采取封闭冷通道方式
制冷系统可以设置为更高的送风温度(因此能够节能和增加制冷容量)而仍然可满足IT负载的安全运行温度。不采用气流遏制系统的房间级制冷系统所设置的送风温度则要比IT设备所要求的温度低得多,以防止局部过热点的产生。产生局部过热点的原因是在冷风离开制冷设备到达IT机柜前的过程中,热量被带入冷风引起温升。采用气流遏制系统允许提高冷风的送风温度,以及到达制冷装置的回风温度尽可能的高。较高的回风为温度有助于提升冷却盘管的热交换,从而提高制冷容量和整体的能效。
1.5 LED智能照明
只需要极低的能源,传感器连接着LED的灯具,通过检测数据中心的人在途径的路程,可以进行细微的调光控制,灯光可以平稳的过度,使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获得最佳的舒适度。
2 模块化数据中心
模块化数据中心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方向是集装箱数据中心。集装箱数据中心在国外已经大规模部署,如Ggoole,Microsoft等均已部署了集装箱数据中心。集装箱数据中心作为一种典型的模块化数据中心,其既有模块化数据中心的优势,又具有快速部署、工厂组装、运输方便、低成本、搬运方便等特点。
2.1 模块化机房
数据中心使用的所有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是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UPS系统和空调系统,这些设备、便于维护、可重复配置、部署迅速、便于容量扩展、采购周期短等。
2.2 模块化行间智能UPS
模块化UPS包括整流器、逆变器,有些还包括静态旁路开关及附属的控制电路、CPU主控板等。模块化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任何一个模块出现故障并不会影响其他模块的正常工作,而且可通过热插拔特性缩短系统的安装和修复时间,还可以随时根据需要进行动态扩展,有效保护用户投资。设置在行间有效缩短布线距离,智能化供电可随时掌控各机柜电流电压用电负荷。
2.3 行间空调
也叫列间空调,是放在服务器机柜列间,靠近热源直接散热的设备;因为靠近热源,空调的回风温度高,使得其能效比非常好。
3 云计算数据中心
虚拟化技术近年来在数据中心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虚拟化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降低了用户的投资成本和能耗。虚拟化技术已经从服务器扩展到了网络设备和存储设备。虚拟化技术发展的重点将更多地集中在如何提供必需的智能和弹性以提高虚拟数据中心的效率和灵活性。
3.1 服务器虚拟化
数据中心虚拟化通过实现业务平台和IT硬件资源的解耦,通过在一台物理机上运行多个虚拟机和应用,改变一个应用独占一台服务器的低效业务烟囱模式。企业实施IT基础架构虚拟化可以大幅提升IT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动态分配和缩短业务时间,可以帮助企业从容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
3.2 统一数据库平台
统一数据库、云数据库是建设云数据中心基础,通过一体化平台建设,开展统一数据库建设,确保一体化平台数据库统一的同时逐步将其他业务系统(比如ERP、档案)数据库进行整合。硬件构架上可以使用ORACLE数据库一体机(四分之一配置),也可以使用X86服务器构建高可用数据库平台。
3.3 备份容灾中心
采用支持异构环境的主流企业级备份软件构建发电企业统一备份平台,容灾中心部署同步盘阵、虚拟化服务器平台,实现应急情况下核心应用系统容灾及监管中心等就地数据查询和报表分析。
3.4 网络核心虚拟化
数据中心部署两台支持网络虚拟化的核心交换机及对应的接入交换机,建设万兆骨干、千兆接入、全冗余网络构架;同时为配合服务器虚拟化建设,为服务器虚拟化配置支持万兆的接入交换机,避免网络成为系统运行瓶颈。
3.5 下一代安全防护
数据中心部署具备“基于用户防护”、“面向应用安全”、“高效转发平台”、“多层级冗余架构”、“全方位可视化”、“安全技术融合”六大功能下一代安全防护体系,利用下一代安全防护进行安全域隔离,通过策略阻止网络及应用层面攻击行为,确保系统安全。同时在数据中心出口部署支持防Ddos攻击的应用级负载均衡设备。在互联网出口部署下一代安全防护(含病毒防护、入侵检测、行为分析等功能)及专业WAF、上网行为管理设备。
4 智能监控、无人值守数据中心
相比传统的企业IT领域,以互联网应用为核心的消费IT,可视化管理在数据中心管理领域还处于较浅的应用层次。与数据中心可视化管理相关的三维建模、图形数据库、虚拟现实等技术已经在消费IT领域得到验证。通过完备的可视化管理手段及数据中心全冗余构架设计,使运维人员可实时监控数据中心运行情况,开展远程运维操作、故障迁移,实现无人值守,全员值班。
可视化远程管理:数据中心管理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数据中心可化管理覆盖了从物理机房、基础设施、资源平台、业务应用和管理的各层管理对象,整合了静态的描述信息和动态的运行信息,从不同维度、不同层次反映数据中心的实时运行情况和历史发展趋势。结合消防报警、安防监控系统之间的联动控制,提高数据中心运行可靠性、稳定性及智能化管理水平。
5 结论
通过对国内国际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的新技术、新设计理念以及建设经验的梳理,对国内大型能源行业数据中心建设新技术应用分析,指导发电企业数据中心设计工作,在提升机房运行可靠性的同时,大大降低机房能源消耗,降低PUE值;同时借助网络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数据库统一化及管控智能化、安全规范化,大大提升网络及服务器资源运行效率,减少服务器等硬件设备购置、维修投入及机房空间、空调、电源占用。从而树立绿色环保、智能领先的良好企业形象。
篇6
1电工新技术分析
1.1电工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作用
目前,电工新技术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电工新技术几乎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其本身的应用范围很广,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轨道交通及电动车、医学诊疗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电工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使我国的国民经济更加快速稳定。总之,近几年电工新技术虽然没有信息技术发展的迅速,但是本身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对于我国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所以,要积极促进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充分发挥其经济优越性和实用性。
1.2电工新技术
电工新技术主要以电磁现象和新技术为基础,不断衍生出各类高新技术,并且不断地研发出新的产品,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电工新技术在原有产品改进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对产品进行改进,使其具有更多的全新功能。但是电工新技术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并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1.3电工新技术未来前景
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在实际的产品应用中越来越发现电工新技术的重要的作用,为此目前电工新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逐渐与电工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融合在一起,并与电磁流体力学、生物电磁学各个学科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电工新技术。因此,电工新技术具有各个高新技术的优点,在医学诊疗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
随着电工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极大的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在触摸屏技术、自动监控制技术、运动控制卡等技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将具体阐述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详细的阐述。
2.1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
自动化控制技术最主要的部分是自动控制系统,通过实现自动化控制,将其与机电自动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可以很好地处理设备出现的偏差,并且通过对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的使用,提高测量的快速性、精确性。近几年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对于机电产品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现全闭环数字式伺服系统极大提高了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地位,可以很好地实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和调节的精确度。
2.2可编程控制器的运用
可编程控制器被称为PC,可以同时实现计算机控制和通信功能,在机械生产自动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PC出现的最初期只能够实现定时、控制、记数的功能,极大限制了可编程控制器的广泛应用。目前,可编程控制器正逐渐向着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具有操作简单、连接方面结构紧凑、连接方便的特点,十分有利于该装置的进一步推广。可编程控制器通过软件控制可以很好地实现系统的监控、自检,其应用范围很广,且操作软件的系统具有多样化、系统化的特点,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对系统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更改。
2.3运动控制卡的应用
运动控制卡是在工业PC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升级,以控制场合的上位控制单元,可以很好地实现数字输入、DA/输出等功能,是以变速器调速技术为基础的。其中变频器是运动控制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将工频电源变成各种频率的交流电源,来实现减少变速设备的运行时间,其中控制电路可以很好地对电流进行控制对电流的形式的转换,而电机的位置通过改变发乎脉冲数量来实现。变频器在数控伺服、同步传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运动控制卡具有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需要被开发人员所重视,以促进电工新技术的应用。
2.4步进电机驱动技术的应用
步进电机属于数字控制电动机,通过PCC进行直接控制,要注意调整步进电机的转向和步数,准确控制X、Y、Z的运动部分,写出电机相线的逻辑关系,将进给传送链长度缩短为零。根据电机运转情况来调整脉冲频率,保证在短时间内能够准确地完成加工零件的工作。通过利用步进电机驱动技术可以实现对于零件的精密加工,提高加工的质量和准确性。步进电机驱动技术的应用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3结束语
从上文可以看出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促进电工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电工新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并且积极了解电工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行业的发展需要,为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作者:张芳 单位:茂名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俞汉忠.探讨电工新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5,10:243.
篇7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采集系统接入用户数量的快速增加和采集系统功能实用化的稳步推进,通信信道的传输速率、稳定性、可靠性等特性已经成为提升采集系统建设应用效果的关键点。
1.2.目的和意义
通信技术是采集系统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础,通信技术的性能、承载能力保证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在采集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比较目前各类用电信息采集通信技术的优劣,进一步提高用电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性能,加强先进通信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2.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技术介绍
2.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介绍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公司营销业务应用重要的数据支撑平台。
采集系统主站是对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实时监控的核心,可实现用电信息的自动采集、计量异常监测、电能质量监测、用电分析和管理、相关信息、分布式能源监控、智能用电设备的信息交互等功能。
2.2.用电信息采集通信技术
2.2.1远程通信技术
远程通信通道是指各类采集终端与采集系统主站之间的通信接入信道。远程通信技术包括:GPRS/CDMA无线公网、光纤专网、230MHz无线专网等。
无线公网通信是指利用网络运营商(移动、联通)的无线网络和终端产品完成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主要是采用GPRS和CDMA网络,并有少量的3G网络。无线公网使用简单,快捷方便,截至目前,在采集系统中,96%以上的数据都是采用无线公网通信的方式上传到采集主站。
230MHz是根据国家无线电管理局国无管【1991】5号《关于印发民用超短波遥测、遥控、数据传输业务频段规划的通知》技术要求所使用的频段,其中分配给电力负荷监控系统使用的有十五对双工频点和十个单工频点,这些频点任何其他系统都不许使用,从政策上为230MHz无线专网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实时性提供保证,是十分宝贵的频率资源。
LTE(Long Term Evolution),即“长期演进”,是3GPP在TD-SCDMA基础上研发出的“准4G”技术,目标是“发展3GPP无线接入技术向着高数据速率、低延迟和分组优化的无线接入技术的方向演进”。TD-LTE 230MHz无线宽带技术主要依托公网TD-LTE技术,可充分利用当前公网的先进技术及全套接入设备,通过简单频谱搬移、射频改造实现与先进技术设备的一致性与兼容性。具有实时响应,海量用户实时在线,抗干扰性能强,频谱适应性强等特点。
主站系统和变电站、开关站等站点之间基本已建成SDH光纤骨干网。采集系统远程通信光纤专网的建设重点就是建设EPON光纤接入网,将光纤专网从变电站、开关站等重要站点向下延伸至开闭所、环网柜、开关柜和台区变压器等处,这些地方也是放置集中器和ONU的地方。
2.2.2.本地通信技术
本地通信通道是指各类采集终端与电能表之间的通信信道,本地通信方式包括: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分为窄带、宽带两种)、微功率无线技术、RS-485总线等。
电力线载波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简称PLC,是指利用电力线作为通信介质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通信技术,它是将所要传输的信息数据调制在适于电力线介质传输的低频或高频载波信号上,并沿电力线传输,接收端通过解调载波信号来恢复原始信息数据。
微功率无线通信技术采用自组织网络构架,其发射功率不大于50mW,工作频率为公共计量频段470MHz~510MHz,用电信息采集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具有7级中继深度,在低功率发射的情况下,在实际的居民用电环境中,通过多级中继路由,有效通信覆盖半径达到300~1000米。
RS-485是将专变采集终端、载波采集器、无线采集器,或II型集中器与电能表之间采用两线制建立连接,实现数据通信的符合TIA/EIA-485 串行通讯标准的总线协议。
3.用电信息采集通信技术分析
3.1.远程通信技术分析
远程通信技术包括:
1) 无线公网:GPRS、CDMA、3G
2) 无线专网:TD-LTE230MHz、230MHz无线专网
3) 光纤通信技术:EPON通信技术
多种远程通信技术性能比较如下表所示:
1、公网优势:
1) 无需建设网络,网络建设由运营商投资;
2) 初始投资低,通信SIM卡约20-30元/张;
3) 网络资产归属运营商,电力企业无需承担网络运维;
2、公网不足:
1) 长期、大规模应用将产生大量的租用费用,数据流量统计不透明;
2) 部分区域GPRS/CDMA等无线公网终端在线率较低,不能很好的满足费控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业务。
3) 业务应用依赖于运营商提供的网络资源,应用水平和推广进度受制于公网建设程度,部分区域无通信覆盖;
采集系统远程通信方式采用专网的技术有光纤专网、无线专网。专网的优势和不足如下:
1、专网优势:
1) 可无限制流量使用,节约运行费用,长期效益明显;
2) 灵活度高、可扩展性强,可以根据电力业务需求,自由规划网络;
3) 实时性强,电网可以根据不同业务等级,灵活自定义业务优先级,确保实时性业务获得最优信道资源;
2、专网不足:
1). 一次投资成本高,运行维护较复杂;
2). 无线专网和载波技术制式不统一,缺乏相关标准。
3.2.本地通信技术分析
不同的本地通信技术在性能指标方面差异化较大,在技术原理实现,工程实施、运行管理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具体性能比较如表3-2所示。
4.结论
综上所述,从业务带宽速率和稳定性综合比较,“光纤专网+RS-485”的组网方案具备高速率、高可靠性、高实时性和高安全性,能够同时满足多种用电信息采集业务应用需求,尤其在费控业务、电费服务、有序用电等方面优于其他方案,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最理想的传输信道组网方案。现阶段无线公网+窄带载波等通信方式虽在安全性、可靠性上稍差但也可对满足当前基本业务需求。但由于未来业务需求量较大,对通信实时性、可靠性要求较高,宜采用“光纤专网+RS-485/宽带载波”、无线专网+RS-485/宽带载波等通信方式的组网方案。
参考文献:
[1] 刘振亚.中国电力与能源.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2
[2] 刘继东.用电信息采集技术及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7
[3] 陈向群.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12
附
篇8
某矿2011年机电职能部门在配合生产部门工作中,依靠科技创新,保障了井下的安全,促进了生产,主要总结为以下十点:
(1)120807工作面机巷的坡度上下起伏较大,带式输送机在运输的过程中存在上下飘带现象比较严重,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机电工程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摸索,自行设计、加工了一种简单、可行的带式输送机转角装置。通过在120807工作面机巷的投入使用,其效果良好,为该面节省了一部带式输送机,节约设备投入资金约160万元,同时又大大降低了巷道坡度起伏较大,造成带式输送机运转时由于带面上下飘动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人身伤亡事故,为保障煤矿的运输和安全生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保护作用。
(2)副井2010年电控系统升级改造后,出现提升机运行时电枢电流波动较大,速度曲线不平滑,人在罐笼里有顿挫感,影响设备安全运行。机电技术人员组织精干机电人员,多次召开现场会,集思广益,分析可行方案,最后利用百分表进行调整,并重新加工、更换主轴编码器软连接,确保编码器与主轴之间不丢码,通过连续4次反复拆除安装调试,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消除提升机运行时电枢电流波动较大的现象。
(3)由于矿井生产的需要,2#暗斜井绞车增加-750水平提升,但该绞车原设计为单水平提升,无法满足《煤矿安全规程》第四百二十七条关于“减速功能保护装置”的要求,需增加-750水平自动减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保证2#暗斜井绞车改绞工作的顺利施工。机电技术人员认真分析研究,在不损坏设备防爆性能的前提下,利用原有四级减速系统,加装四只传感器,从信号系统“-650水平选择”继电器取一组干接点,用来控制-650、-750水平减速传感器+12V工作电源切换,实现了-750水平提升自动减速,保证了绞车的安全运行,满足了矿井生产水平延伸的需要。
(4)主扇风机低压动力电源改造后采用室内手车式变压器,柜体结构是封闭式,散热困难,变压器温度较高,为保障主扇安全运转,特设计此三相动力变压器散热自动控制装置。该装置以单片机为核心,通过温度传感器对环境温度进行数据采集,从而建立一个控制系统,使风扇随温度变化而自动启停,用户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设置风扇的最低工作温度及最高工作温度,当温度低于最低工作温度时,风扇将自动停止,当温度高于最高工作温度时,风扇自动启动,从而达到散热及节能的效果,延长变压器的使用寿命。
(5)针对我矿供电负荷的不断增加,今年利用矿井停产大修时间更换了6kV高压开关柜28台,并对原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改造,彻底解决35kV变电所6kV高开供电容量不足及3台主变后台不匹配的问题,从而保障了矿井的安全供电。
(6)根据煤矿安全规程要求,井下每台局扇变压器只能供四路局扇供电,通过设计,对-650变电所重新进行了设计和改造,即新增一台变压器,将-650变电所原6台变压器均改为风机专供变压器,确保了-650水平局扇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同时各变电所对所辖高低压设备进行了预防性检修,保证设备在正常状态工作,从而消灭了高压供电事故。
(7)强力皮带及各主运皮带控制及保护系统的升级改造,新的自动洒水喷雾系统的设计等新的技术革新,即提高了皮带机的安全运转性能也更好的提高了原煤运输速度和煤质。计算设置满煤保护动作延时时间,有效地杜绝皮带机满载停机。确保了井下出煤系统的安全生产。
(8)针对斜巷打运人工搬道岔存在的不安全环境,机电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观察、测量,设计制作并安装了1#、2#斜井位于-650水平下车场2副气动道岔。消除了斜巷打运时人工搬道岔的安全隐患,为斜巷运输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9)增加斜巷闭合档的联锁功能。1#斜井气动闭合档投入运用效果非常明显,但没有与绞车联锁的功能,不符合质量标准化管理的要求。针对问题,机电技术人员与厂家技术人员协商,在上口信号箱内增加PLC联锁程序,在闭合档上安装电磁传感器,组织电工安装后投入运行半年来效果显著,灵敏可靠。
(10)电厂执行器操作控制改造。电厂采用DCS集散系统控制,需要大量的执行器来最终实现控制目的,由于原控制复杂,环节多,易出现故障,影响安全运行。现将原电动执行器采用电动操作器DFD-0700型和伺服放大器F02(03)型配合使用对执行器进行控制调节与显示。改造为一体化智能操作器DFD,消除控制变压器、极限控制模块等部件易损坏造成的调节失控,从而提高运行可靠性与稳定性,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9
引言
随着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信息化专委会在2013年《中国电力大数据发展白皮书(2013)》的,电力企业的“大数据”发展问题逐渐被提上日程,各个大中型电力企业对于电力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电力企业也开始进入数据化、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
1 大数据的定义及其对电网发展的影响
大数据(Big data)是指当前的常用软件工具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收集、管理、分析并整理的大容量信息数据,这类数据往往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大量、高速、多样、价值是大数据的主要特点。对于大数据的处理需要基于全新的数据模式,并从大容量、高增长量和多样化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从而极大得提高数据的应用效率及价值。
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基于大数据的电力信息技术建设有着长远意义。 当前, 我国电力企业处于大力发展智能电网、建立“三集五大”管理决策的关键时期,对于电网运行过程中大容量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力行业也进入了大数据环境。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加快研究大数据环境中电业企业对数据处理能力的潜在要求,寻求创新型数据处理手段,为保证电力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升电力企业在大容量、多样化、时效性的数据环境中的应变能力,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 电力企业业务信息中的“大数据”
所谓“大数据”中的“大”,不仅仅指数据容量的巨大,也是指数据自身的多类型及高价值。大数据的“量类时”特性已经在电网运行中得到显著的体现,提高电力企业对于海量、实时业务数据的处理能力,也成为电力企业大数据分析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从电力企业的数据来源来看,电网业务中的生产数据、运营管理数据是其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其中,电网运行的生产数据主要包括发电量、电压稳定性等实时数据,另外,物流网、云计算、新能源并网、车联网、移动互联等扩展数据也逐渐并入生产数据中。电网运营管理数据则主要包括售电量、电价水平、客户信息、企业 ERP、电网运行管理办公系统等诸多类型的数据。
包括生产数据与运营管理数据在内的电网运行数据都是电力企业的重要数据信息,同时也具有极大的使用潜力,也是电力企业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信息基础。而这些增值服务的实现对于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电网管理与控制、电力营销、电网客户细分、电力企业的科学管理都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基于大数据的电力信息技术也为电力企业提供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综合应用办法,从而也成为了企业决策的重要辅助系统。
3 基于大数据的电力信息技术发展探讨
3.1 大数据推动能源信息的智能管理
智能电网是电网发展的重要趋势,而电网互联则是电力系统进步的主要标志,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大规模互联电网的安全运行、先进高效的配电网系统、互联电网公用技术、微电网技术也成为电力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分布式电力系统必将成为电网发展的主流。大数据则为能源信息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解决办法,从而加快智能电网转型以及可再生发电技术、电网调度技术的发展,为客户提供更为良好的运营模式。
当前,能源信息处理的大数据应用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即新能源产品的开发、能源产品的绿色环保、能源管理的智能化、增强能源产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通过在能源领域引入大数据处理技术,可以综合分析能源需求量、开采量及使用量的复杂关系,预测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提出更为科学的能源分配及使用方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开采成本。对于电力系统而言,新能源发电技术、智能输电网的建设、大规模互联电网管理技术等都离不开大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3.2大数据提升电力企业信息分析能力
大数据在推动能源信息智能管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电力企业的信息分析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管理手段也逐渐成为了电力企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各类IT系统的引入也逐步实现了电网业务的全覆盖,与此同时也意味着数据采集量的巨大增长。数据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问题也逐渐成为了电网管理研究的焦点,对大数据的有效处理可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数据,结合这些数据对电网运营进行决策,进而提升整个电网系统的运行效率。
我国电力企业根据“十”对于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不断引入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电网系统的管理水平。国家电网在 2006 年实施了“SG186 工程”,为智能电网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南方电网公司也在2013年开始进行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建设。从系统架构来看,这些综合性信息平台的建设都可以看做大数据集成、分析及处理平台的一部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应用都为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3.3“大数据”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
除了以上两点,“大数据”对于智能电网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说,智能电网就是“大数据”在电力企业具体应用的最佳体现。通过互联网搜集用电客户的用电习惯,进过分析处理之后,反过来对电网运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度与管理,这也是“大数据”在电力行业应用的最简单方式。而“大数据”对于风能、太阳能、水能等间歇性能源发电的综合调配则是普通管理系统所做不到的,而这同时也是智能电网系统的基本要求之一。
信息时代的来临也预示着智能电网将把传统电力工业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提升电网的整体价值,更多的增值服务、创新型管理模式也成为电力企业的发展趋势,这也对数据收集、挖掘、分析及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技术都可以通过引入“大数据”来逐步实现。
3.4 “大数据”有利于更准确地预测电力数据
“大数据”的引入可以推动电力数据的科学准确预测,从而为电网运营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电力系统的“大数据”涉及各个不同环节,是一种跨部门的数据信息收集与处理平台,智能电网与物流网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非结构化数据的高速发展。就电力数据而言,其自身满足数据量大、处理速度快、数据类型多、数据价值高、数据精确性高等大数据的五个特性。 当前较为成熟的电力“大数据”技术包括 Hadoop 分布式计算技术、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和数据可视化等,国家电网公司也已经建立了先进的信息集成处理平台,电网系统的数据收集也已经初具规模,也为电力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信息基础。电网业务的数据领域得到极大拓宽,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的提升为未来电力数据提供了科学的预测手段。
4 结术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数据处理量的快速增加,大容量、多类型的“大数据”也给电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基于大数据的电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当前我国许多电力公司也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理论研究。良好的数据管理、科学的数据挖掘可以有效提高电力生产、维护、营销等方面的综合管理水平,加快智能电网建设,为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技术保障。
篇10
近年来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发展“坚强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作为电网和客户之间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智能双向平台 ,是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变电站、公变、专变、居民用户的是负荷和计量异常监测与电量集抄管理。本文主要分析比较各种主流通信技术,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我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通信解决方案。
1.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系统的基本原理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由智能电能表、采集器、集中器(采集终端)、通信信道、主站、应用管理系统构成。如图 1 所示。智能电能表具有精度高、智能费控、电价电量信息存储、余额报警、远程信息传送等功能的计量装置。部分电能表内置了载波或微功率无线通讯功能的采集模块。采集器通过 RS-485 接口采集电能表用电数据信息 ,并将数据上传到集中器。集中器是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关键设备 ,它通过本地通信信道与采集器或具有采集通信功能的电能表通信 ,获取和暂时存储用电信息 ,并根据主站的命令 ,通过远程通信信道上传数据或接收传送命令。主站是以建立在公司的数据存储系统为核心 ,执行用电采集子系统的数据采集任务 , 实现用电信息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分析。并对SG186 营销管理系统、营销辅助决策系统等管理子系统提供电量电费统计查询、线损分析等数据支撑。
图 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原理图
2.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现状与分析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信道由远程传输通信通道和本地数据采集通道构成。 用电信息采集的实现主要依赖于信道的选择,在通信方式上一般采用两级通信方式,一是远程传输通道,是指集中器到主站之间的通信方式;二是本地数据采集通道,即集中器到采集器或电能表之间的通信方式。
远程传输通道现状与分析:
远程通信是指采集终端盒系统主站之间的数据通信,可采用光纤专网、GPRS/CDMA 无线公网、230MHz 无线专网和中压电力线载波等。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根据以下原则进行建设:
(1)根据系统通信的数据量和通信带宽以及通信可靠性 ,保证在需要的时间内完成系统数据采集和用电管理的要求。
(2)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采集对象的密集程度。
(3)根据本地区地理地貌环境,特别是无线通信更要考虑此问题。
(4)考虑通信网络建设的综合经济效益和投入产出比 ,在长期的运行维护中间需要支出的运行维护费用。
(5)根据通信网络建设周期和工程量。远程传输通道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无线公网数据通信技术,借助移动运营商的无线传输方式,如中国移动的 GPRS 和中国联通的 CDMA。优点:覆盖面广,传输速率高,通信成功率高,无需专门的信道维护,按流量计费。缺点:信息安全性没有专网高,存在信号盲区。过分依赖移动运营服务商。
(2)借助于固网运营商的宽带城域网,如 ADSL 或 LAN。
优点:传输率高,适用于有网络端口环境下的表计集抄。
缺点:目前运行费比 GPRS/CDMA 方式贵,网络覆盖地域限制、布线长、维护量大。 处理网络问题依赖第三方协调。
(3)无线宽带通信。
目前主要的无线宽带接入方案有 WiMax 和 McWill。 WiMax 技术限于频点原因在国内应用存在障碍,McWill 技术有待进一步成熟。
(4)高、中压电力线载波通信。
高、中压载波路由合理,通道建设投资相对较低,传输频带受限,传输容量相对较小,线路噪声大。高、中压电力线载波通信适用于电力系统内数据量小的通信。
(5)光纤通信。
光纤通信是通信容量最大、运行最安全、稳定的通信方式,电力生产、调度、管理信息通道已经全部采用光纤通信方式。
优点:通信容量大,传输率高,抗干扰性强。
缺点:需敷设光缆,需建设光电转换设备,投资和维护成本很高。在已建成小区敷设难度较大。
(6)230MHz 无线专网通信。
230MHz 无线专网通信是指利用频段为 230MHz 的无线电台方式实现远程数据采集、监控与控制以及远距离话路传输。具有以下特点:
频率资源独享、稳定性好、实时性强、安全性高、覆盖范围小、传输容量有限。 230MHz 无线组网适用于地势相对平坦的地区。
本地数据采集通道现状与分析:
本地通信是指采集终端和用户电表之间的数据通信。本地通信分为短距离无线、电力线载波和 RS-485 通信三种通信模式,其中电力线载波通信又分为窄带和宽带两类。
(1)RS485 通信。
利用双绞线连接电表盒集中器,采用 RS485 通信接口,通信速率可达 9600 波特。
优点:传输率高,抗干扰性好,可接多个设备。
缺点:需要长距离布线,如楼群之间连接工作量较大,施工困难,投资较大,运维费用高,需安装避雷装置。RS485 使用于表箱内采集设备和电能表的通信。
(2)短距离无线通信。
只要通信接收双方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并且发送功率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就可以称为微功率无线通信。
优点:投资和维护成本低,网络可靠性高,实时性好,速率高,传输容量大,便于提供增值服务。
缺点:没有成熟的微功率无线芯片,芯片成本高。传输距离易受障碍物影响。
微功率无线通信适用于测量点相对比较分散的场合。
(3)低压窄带电力线载波通信。
电力线载波通信是将信息调制为高频信号并耦合至电力线路,利用电力线路作为介质进行通信的技术。低压窄带载波通信是指载波信号频率范围不大于 500kHz 的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
优点:投资成本低,维护成本低,组网灵活,扩容容易,易于规划和使用。
缺点:电力线存在信号衰减大、噪声源多且干扰强、受负载特性影响大等问题。窄带载波通信技术适用于电能表位置较分散、布线较困难、用电负载特性变化较小的台区。
(4)低压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
宽带电力线载波系统工作在 1~40MHz 频率范围内, 较好地避开了千赫频段的常规低频干扰,采用正交或扩频调制方式实现兆级以上的数据传输。
从目前的应用看,各地供电企业以采用窄带电力载波为主,但随着需求侧管理和分时电价对数据实时性和同步采集要求的提高,为增加采集频率, 以 BPL 为代表的宽带本地通信通道的方式将成为未来应用的主流。
3.几种典型的信道组网方案
3.1 方案一
地域特征: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用电量很大的平原或小丘陵地区。
(1)远程信道的选择 。 此类地区的特点是用电负荷大 ,终端数目多,采集对象分布几种,用电信息采集的数据量大。在建设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时,采用光纤专网通信方式具有容量大、可靠性高等优势,适合该地区的特点。 在光纤无法铺设的地方,可以采用无线专网和无线公网通信作为补充。
(2)本地信道的选择。 新小区一般都规划比较好,电能表相对集中放置,宜使用低压载波加 RS485 的方式。 老小区和农村一般有电能表分散的情况,更换为载波表实现载波抄收更为合理。
3.2 方案二
地域特征: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用电量很大的丘陵和山区。
(1)远程信道的选择 。 此类地区的特点是人口密度高 ,终端数目多,地形复杂,用电信息采集数据量大。 因光纤敷设成本较高,宜采用光纤专网和无线专网和公网相结合的通信方式。
(2)本地信道的选择。 新小区使用低压载波宜使用低压载波加 RS485 的方式。 老小区和农村一般有电能表分散的情况,更换为载波表实现载波抄收更为合理。
3.3 方案三
地域特征:经济欠发达,幅员辽阔,人口密度较低,用电量一般的地区。
(1)远程信道的选择。 此类地区的经济欠发达,用电量一般,终端数目较少且比较分散。 对于部分人口较密集的城镇,可以考虑建设光纤专网。 对于光纤无法覆盖的地区,可以采用无线专网和公网通信方式。 对于无线公网都无法覆盖的偏远地区,可以采用配电线载波通信方式作为补充。
(2)本地信道的选择。 新小区使用低压载波宜使用低压载波加 RS485的方式。 老小区和农村一般有电能表分散的情况,更换为载波表实现载波抄收更为合理。
4.结束语
各种通信方式各有优缺点,应因地制宜地选择通信方式,不能一概而论。 理想状态下,远程传输通信采用光纤通信+中压电力线宽带通信、本地数据采集采用 BPL+RS485 技术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所采用的技术具备宽带化、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可扩展性与先进性的特点,能够真正实现生产、营销、客户服务各类应用的实时、稳定、可靠和安全传输。
篇11
我国电网与电力系统的建设历程并不算长久,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整个电网的构建也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在目前这个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之下,电力系统的改善以及电力通信技术的智能化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在近几年内,我国投入巨资加快这方面的科技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国内智能化通信技术已经逐渐的普及开来,所以,对于电力系统中电力通信技术的应用进行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1 我国目前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情况
目前,虽然我国在电力通信技术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具体应用到电力系统之中的电力通信技术依旧还是较为简单的电力线载波以及微波通信技术。这两种技术对于过去我国的电力系统来说以及足够使用。因为在我国电力系统的建设初期,我国电力系统的整体结构较为简单,覆盖的区域较小,电力线载波以及微波通信技术正好就是用于规模较小的电力系统,与此同时,这两种技术的使用过程也较为简单。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电力系统的覆盖范围不断加大,电网的规模不断扩大,对于电力系统提供的信息传输容量与质量要求也与日俱增。在这样的情形下,电力线载波技术与微博通信技术明显已经不再适用,传统的人工指挥电力调度产生的效益也越来越低,所以,电力系统的改革迫在眉睫[1]。
2 电力通信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2.1 输电领域
(1)对我国的继电网络提供日常的保护,以确保继电过程的稳定进行;(2)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为数据的实时传输营造一个稳定的氛围,以防数据丢失以及数据传输过程中延迟现象的发生;(3)实现输电过程中的调度控制,以及在调度过程中对应急事件进行及时的处理;(4)对输电过程进行可视化的检测与巡检并对问题做到安全预警等等。在我国智能电网系统之中,电力通信技术正在不断的优化升级,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目前我国正在架设特高压骨干网架,这种特高压骨干网架在建成之后,与最新的电力通信技术相结合,可以实现在输电领域做到电力远距离输送并且输送量大、输送过程损耗低等特点。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图1所示。
图1 电力系统通信技术图
2.2 发电领域
当发电领域应用了电力通信技术之后,据估计,我国电力发电市场的交易情况、我国水情的预报情况以及我国水库的调度情况,都可以实现实时的监控,并且在运用新型能源时,也可以更快更好的接入。当电力通信技术被运用到智能电网后,可以有效地使得智能电网更好的消纳系能源,在新能源的安全使用方面也能够更好的进行相关研究。
2.3 变电领域
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在变电领域中主要应用于变电站的智能自动化可视运行、变电站的实时远程监控与巡查等多个方面。特别是在近几年内,智能化之风已经吹到了变电站领域,越来越多的智能变电站在我国出现,智能变电站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如传感、控制、通信等),使得我国智能变电站得到了多方位的通信、控制与保护。与此同时,新型电力通信技术运用到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之中,可以减少人工对变电站的干预、提高变电的可靠性,同时还能对电网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支撑。因此,对于电力通信技术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4 用电领域
在我国电力系统的用电领域,电力通信技术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不论是智能化小区与智能化需求管理,还是用电信息的采集工作,甚至在用电高级计量与电力互动营销方面,都可以看见电力通信技术的身影。而选择适合的电力通信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用电领域多项工作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增强电力网络与用电客户的互动联系。
2.5 配电领域与调度领域
在配电领域中,电力通信技术主要是进行配电的管理巡检、配网的自动化等多个方面。因为配电领域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配电领域使用电力通信技术进行智能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调度领域,电力通信技术主要是用于建设继电保护的专用通道,这样就可以保证输电型号的可靠性与低时延性[2]。
3 结语
我国在智能电力系统方面的建设脚步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快,智能电网的建设是我国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电力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改革是我国建设智能化电网的有力支撑,所以,我国电力通信技术应该不断地进步,争取使得我国智能化电网的前景持续看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国对于电力系统的日益增大需求。
篇1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电力系统中,电网中的谐波污染日趋严重,同时大多数电力电子装置功率因数低,给电网带来了额外的负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但对供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电力节能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另外,由于配电网无功补偿不足和谐波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导致配电网功率因数低,谐波污染大,不仅导致配电网电能损失严重,并大大降低了配电网的电能质量,严重威胁配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节电作为国家节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
1.高低压配电网节能控制新技术方案
本方案涵盖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与传输、谐波动态治理、无功功率补偿等多项功能在内的高度可靠、配置灵活、可扩展的综合性电气节能系统。以相关技术为依据,高低压电器节能装置相搭配,解决了配电网多层次、全方位综合节能的难题。整个方案包括企业高压配电网、企业低压配电网、监控和管理层面。
在高压电网侧,主要放置的电气节能装置为HVHQC,它集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于一体,是整个高压侧电气节能的核心。HVHQC系统中谐波治理部分采用的是注入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它使有源部分承受基波电压小, 使有源部分的容量将大大降低,同时对于谐波来说,其注入大小跟注入电容有较大的关系,当选取合适的值时,能对谐波进行有效的治理。相对于高压补偿装置来说,使用低压自动补偿装置可以实现迅速补偿。因此在配电网中,为减少线路损耗达到最佳紧急效益,尽量减少有功功率以外的功率流动。无功无偿应以随机补偿为主,高压线路中的补偿、变电站补偿为辅。
2.高低压配电网节能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HVQC系统结构
在配电网高压侧,HVQC起着动态治理谐波和连续调节无功的作用。其谐波治理部分主要包括逆变器直流侧整流电路、电压型逆变器、输出滤波器、耦合变压器、基波谐振支路等,无功调节部分主要包括TCR和注入电容等。无功调节部分对流入高压母线的无功电流进行补偿,达到维持电网母线电压,改善功率因数的作用。谐波治理部分对负载及TCR调节过程中产生的谐波进行动态治理,降低母线电流畸变率,改善高压配电网电能质量,两者结合,实现对高压配电网谐波和无功的综合治理,实现高压高品质电气节能的目的。
2.2 VQC系统结构
在配电网低压侧,VQC起着补偿低压配电网无功的作用,是整个低压配电网电气节能的核心。VQC补偿容量大,能进行无功连续补偿,造价低,利于大规模应用。主电路包括电压型逆变器、连接电抗、晶闸管模块、投切电容器组等。起动电路主要是在DSTATCOM逆变器工作之前,利用整流电路给直流侧电容充电,当直流侧电容电压达到参考电压时再断开整流电路并网开关。VQC中投切电容器组达到“粗补”的效果,而DSTATCOM根据所需的无功进行连续的容性到感性的调节,实现“精补”的效果。
3.系统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硬件设计的核心为32位ARM的单片机,ARM单片机主要用于完成各种控制算法,生成控制量并用于驱动功率器件等,通过电压/电流变送器采用高线性、宽频带交流变送器实现对电网变量的实时采集,并将其转换为A/D采样所能接受的信息范围,传送至A/D采样芯片,ARM单片机通过采集A/D采样的信息,将这些信息转换成对应的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电量等等需要的电参数数据,并把这些实时数据进行存储。但是ARM单片机它虽然能对采集信息进行采集和计算,但受硬件设备的限制,无法向用户提供较为良好的界面和存储空间。为了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控,搜集电网电压、电流的实时信息,了解电网的运行情况,需要进行监控系统的PC软件设计,它能对电网电压、电流参量的长期监测与分析、保存,同时可通过传输通道向其它一级进行参数和信息传递。
4.系统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系统监控系统的硬件部分可以通过A/D采集实现电网各种电参数的采集、计算、存储,但由于诸多限制,不能很好的实现数据存储和统计功能,也不能很好的进行人机界面的友好展示,也就要给整个系统设计软件系统,监控系统的软件系统能够同时采集多个硬件检测点的各种电能数据汇总到PC机的软件上,再换算成实际对应的电压、电流、各种电参数等,并以多种形式直观显示监测分析结果;可以进行历史数据的存储,并按照时间进行数据查询,可根据查询的结果生成EXCEL报表进行打印保存。可对各电压、电流设置报警定值和时限定值,当测量值越限时,计算机报警并记录当时的时间及报警前后一段时间内的波形和参数以便查询;电压电流可按要求设定保护动作定值和时限定值,当越限时,自动产生控制信号驱动保护跳闸继电器输出;系统中报警保护定值、PT和CT变比均可由用户整定。
4.1实时显示部分
实时显示部分显示的是系统采样计算当前电网中各种电参数的数据情况,它包括电流电压功率电量等数据显示、也可以显示参数的波形图,95%概率值及波形畸变率棒图显示、谐波功率谱棒图显示、各种参数的表格数据显示、波形变比趋势显示等。由于系统同时对多条线路同时独立地进行监测和分析,因此采用仿并行处理的多线程技术,满足系统对多条线路独立的、同步的,互不干扰,互不影响地监测和分析。同时采用坐标变换、二维图拟合、三维图投影技术使得整个系统的显示画面具有多种形式,显示图形直观,易于操作。
4.2数据统计部分
数据统计部分分为统计图部分和统计表部分。其中统计图部分是用图形方式显示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统计的情况,它的特点是直观明了,便于分析比较。统计表部分则是用表格方式显示对电网运行数据进行统计的情况。它的特点是数据精确,便于定量分析。
5.结束语
作为企业电能损耗的重要组成部分,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对实现企业电气节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将高低压节能装置分别布置在不同等级的配电网侧,同时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手段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该方案可实现对企业配电网无功和谐波的综合治理,减少配电网的电能损失,实现配电网的综合电气节能。 [科]
【参考文献】
[1]刘敏.智能电力监控系统在电气节能中的应用[J].建筑电气,2007,(06).
[2]罗安.电网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技术及装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1-5.
篇13
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特点;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为科学技术的快速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的一个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高质量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小到已经进入到各家各户的家用电脑可以让人们通过网络了解到更多自己想要知道的信息,真正的实现曾经那种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大事的愿望,大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简化生产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现在社会的发展现状而言,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未来社会中电子信息技术一定会有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1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1.1电子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科技的快速发展,与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从一开始较为单一的模式逐渐向多元化方向转变,变得更加智能、易于运用,使人们在使用的时候更加方便,极大的保证了工作效率,为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提供极大的便利。除此之外,电子信息技术使人们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开始逐渐从原来那种单一依靠人力的生产模式转向由电子操作系统统一调配工作,监督工作流程的智能化生产模式,极大的减少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保证了工作质量。随着生产结构的转型,我国的经济结构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各领域中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热情都空前高涨。但是,由于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起步较晚,在很大程度上都远远地落后于西方国家,因此,在电子信息技术这条道路上的任务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
1.2电子信息技术的高度
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被大众所接受,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在应用过程中的高度自动化以及它的智能化。在应用过程中它能够通过预先的程序设定,来执行相应的指令进行工作,同时能够通过与其他技术的配合使用,智能化的控制工作过程中的工作进程,甚至是对整个工作信道的畅通度以及安全性进行把控,及时的规避危险的出现,提高工作效率。比如说在电路中的应用,它能够结合物理感应系统,通过感应器对温度、光强等物理条件的感应,在电路出现电流过大,温度过高等问题时,及时的将这些信息反馈到电子信息系统中,让电路进行的自行断电操作,对整个电路形成一种保护。
1.3集成度高,向微型化方向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向高度集成化的方向发展,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变得越来越微型。比如,我们家用的台式电脑,在21世纪初的时候整个产品还是比较大的,但是随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家用电脑的外观越来越纤巧,使用效果越来越好,甚至出现了笔记本、平板电脑等这一类可以随身携带的方便小巧的微型电脑,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电子信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2.1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趋于智能化“智能化”最近几年在科技领域中是最常听到的一个词,它既是当前科技的发展形式,又凸显了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总的方向。智能化,顾名思义就是它能够在工作时更加贴近人们想要达到的使用效果,甚至可以比喻成人的“贴心小棉袄”,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普及化,在每个家庭中或多或少都会使用到一些智能化的设备,甚至有的家庭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控制,户主可以远程的对一些设备进行操作,就比如,在回家之前放好洗澡水,回来后就可以舒舒服服的泡个热水澡等。
2.2电子信息技术的性能越来越高
由于生产方式的不断完善,人们对电子信息技术性能的好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能够更高效的完成工作。现有的,比如在计算机处理器这一方面,新生产出来的电脑大多都已经摒弃了之前的处理器,开始使用i7的处理器,系统也从原来的32位上升到了64位,极大的改善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3总结
电子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一定会越来越广泛,它自身已经具备的优点以及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完善之后的优势,都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极大的帮助。因此,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是大势所趋。我们都应该为促进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李晓翊.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点及发展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5):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