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经济建设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的经济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村的经济建设

篇1

二、农村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时,为了可以让经济建设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很多农村地区都会选择通过资金筹集、统一管理的方式来进行,但是资金在分配和使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协调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想要得到解决,离不开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具备应有的工作技能。在进行资金统一管理的时候,管理人员应该对每一笔款项的去向和用处公开,提高资金使用情况的透明度,让人们可以及时了解资金使用的情况。其次在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和政策来进行,确保管理行为合乎当前的政策。所以农村经济管理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的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体现关注民生精神

在我国当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换而言之,想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如果农村经济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客观上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性,给社会的全面进步带来很大的阻碍。为了避免这些情况,就要极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管理者一定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民的利益上,并且以国家的方针政策来作为指导,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也是我国政府关注民生的体现。

(二)加强农民主体地位

新农村建设是以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基础和保障的,采取切实合理的经济管理方式,一方面客户以让农村经济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开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设方针上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有效落实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管理人员也可以动员广大农村群众来进行经济建设,一方面可以取得经济建设方面成效,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农民分享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发展的精神。

三、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更新农民的思想

我国农民占据总人口的比例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更新,如果他们的思想滞后,那么我们国家的三农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和改善,经济也无法充分发展,进而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一定程度的阻碍。政府应该加强思想方面的引导,让农民可以及时更新自己的理念,做到与时俱进。

(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是有很大差距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在国际上,农业面临的科技竞争形势非常严峻,当前继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我国在农业方面的先进科技成果才能推广下去,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前进的动力。所以,广大农民应该进行科技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例如实行科技下乡活动等等,让农民学会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这样就可以给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三)统一生产方式

我国地域广阔、地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加之受到生产规模限制,很多地方仍然采用人工的方式来进行劳作,机械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都很低,这种情况下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旧有的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于当前农业的发展,所以应该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而在农业生产模式上也要以设施农业和节水农业作为中心,可以起到很好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效果,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篇2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宣化店镇是时期打响中原突围第一枪的地方,人口63620人,面积268.4平方千米,下属2个居委会、40个村委会。鉴于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有限等一些客观因素所限,主要采取的是走访座谈的调查方法,深入到多个农村及当地乡镇企业和居民家中,了解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通过调查,看到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缺失。

1.农村产业结构不协调。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的严重不协调。农村的产业严重偏向于农业,出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严重落后甚至是缺失的现象,使产业链条大大缩短,无法形成科学合理的不同产业之间的带动机制,原本力量就薄弱的农业很难高速高效的发展,工业的起步也很艰难。

2.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没有形成。当地的大部分农户所采取的土地经营模式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很难形成农业的规模化,因此土地经营给农户带来的额外经济收益几乎为零。另外由于土地经营没有形成规模化,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成本过高,而没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又会使土地产出率大大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难以优化,进而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率低下。

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靠政府的组织、引导、支持。由于小农经济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农民对农业基础设施需求不足,因此没有动力使政府向当地农村投入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严重不足。这又会造成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运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模式难以形成,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等问题。如此恶性循环,结果就是当地的农业生产只能在低级的生产模式下进行低效率的生产,难以形成发达的农业基础产业链。

4.农业科技化程度低。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很低。就生产工具而言,几乎全是手工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工具没有运用。就生产资料而言,化肥农药的使用率很低,对农作物的日常护理作业几乎全靠人工完成。另外所种植的农作物的结构单一,很难形成合理种植,没有科学的异季农作物轮换,难以用科学的方法保持土地肥力的最大化,进一步造成土地产出率低的现象。

5.特色产业的优势没有充分的发挥。调查了解当地的特产是板栗,但通过调查发现板栗的种植户很少,而且板栗种植的规模也很小,没有大规模的山地板栗林,多数的山地处于荒废的状态。并且当地处于大别山区,茶也是当地的另一特色农作物,但当地只有极少的几个茶厂。由此可以看出,当地的特色产业的优势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很小。

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或农户方面

(1)农民对小农意识存在严重的沿袭。农村居民在思想意识上严重沿袭封建小农意识,农民对贫穷落后被动接受,缺乏主动积极的去提高生活水平摆脱贫困的创富意识。再加上农村经济基础的薄弱、农业经济发展的落后,又使得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欲望进一步降低。这也是小农经济的土地经营模式在农村长期存在,农民难以摆脱贫困以及农业经济难以取得发展的原因之一。(2)对政策的了解不足。农民对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以及政府的新农村建设运作机制了解不足,农民难以从国家惠农政策中受益,难以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3)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由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将科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个体的创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去。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低,必然导致农村经济建设推进的难度大、速度慢。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已成为限制农村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原因。(4)农村经济建设的资金缺乏。土地规模经营、兴办企业是土地的租赁及厂房的兴建、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虽然在政府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农户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在这个前提下农户仍需要自己拿出大量的资金。这使得农户没有资金力量去办厂,进行规模化生产或是发展当地优势产业,从而使得农村的经济发展被阻滞。

(二)政府方面

1.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宣传不到位。由于政府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农民难以真正了解到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与政策。这使得农民没有意识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只是被动的接受政府的政策安排,农民并不能积极的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农村经济也难以发展。

2.政府对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引导和支持力度不足。政府对农村的产业发展缺少科学的组织引导,在农户由于经济落后、资金缺乏等各种客观原因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或是无法进行优势产业的发展时,政府不能积极主动的鼓励和引导农户解决困难、发展优势产业,使农村优势产业的优势不能发挥,难以形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

3.政府投放到基层进行经济建设的资金不足。由于政府开支中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建设的数量有限,而且政府下属的村委会太多,使得政府无法集中力量进行农村经济建设,公平与效率难以兼顾。力量分散的结果就是执行到每个村的支持经济建设力度不强。名义上是政府有资金投放到基层,但是由于投放的量少,这些资金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起太大的推动作用。

4.政府的农村经济建设运作机制的缺失。农村经济建设的运作机制存在严重的缺失,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难以长期发展。农村的经济建设没有很好的运作机制,每一届村委会成员出于自己的政绩考虑,都希望农村经济在短时间内取得很大的发展,而又惧于农村经济建设起步的艰难和过程的漫长,造成农村经济建设难以起步,或是起步后难以保持发展。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对策的建议

1.加快推进科教兴农进程。(1)重视和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加大对农村知识建设力量的投入,充分发挥下乡科技队伍的科教知识普及作用,积极大力的对农村居民进行农业科学知识普及,以科技的力量指导和带动农业的发展。(2)通过教育及科学普及来提高农民的认知程度,改变农村居民落后的小农意识观念。可以采取以政府组织、村委会带头的形式积极落实和推进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基层居民中的普及扎根,让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农业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改变落后的小农意识下的农业生产模式,以科技的力量在农村基层中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软实力支撑。(3)加大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化和机械化。首先是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带头作用,积极进行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和机械化进程。可以试点型的采用土地规模经营模式代替农户单独经营模式。引导规模农业在农村的建立,并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进程。在先进的生产模式建立的情况下,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械化生产工具,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2.加大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经济建设。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宣传力度。将宣传工作做到每一个村、每一户农家、每一个农村居民。让他们清楚的了解政府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形式和支持力度。让农民有积极性和充分的信心投身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经济。

3.进一步加大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实施力度。(1)政府在大力发展强势农业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城镇或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引导和发展。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市场需求,以政府带头、鼓励农户参与的形式积极兴办乡镇企业或是鼓励村办企业兴办,带动乡镇和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村的产业结构链,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硬件设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硬实力支撑,使农村经济在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下高速高效的发展。(2)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调节农民收入结构,使农民收入结构多元化稳定化。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完善的过程,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和使农民收入多元化的最主要的方法。规模农业的发展必然会使农民收入增加,但也会使农村产生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则可以使乡镇和农村有更多的岗位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借助企业的力量推进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教育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含量,还可以吸纳更多的外出劳动力归乡,使农村的经济建设拥有一批相对优质的劳动力量,这些将大大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3)建立产业间、企业间、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助机制。政府应积极的推进不同的产业之间、不同的企业之间、村与村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助发展机制。企业与企业之间、村与村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借鉴经验、相互合作、互展所长、互补所短、协力发展。产业与产业间应建立一个完善的以工带农、以农助工、第三产业协助第一第二产业发展的产业带动互助机制,充分发挥不同产业的优势,形成产业链的延伸与转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4)完善管理监督机制。通过引进高素质管理人才、完善管理规则、严格管理制度的方法,完善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管理机制,有效的解决因腐败、道德风险等而产生的阻碍农村经济建设的行为。最大程度的做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兼顾,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制度管理保障。(5)加大农村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在完善资金的投放管理监督机制下,各级政府应加大农村建设方面的财政支出,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强力的资金保障,使每一笔资金都可以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最大的力度。并且适当的扩大符合政策导向的贷款额度,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

4.注重对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和委任。基层干部是农村建设的主力先锋。农村建设最终是要落实到每一个农村,这个过程必须依靠基层干部大胆的带头、积极配合国家政府的政策、积极的推进新农村各方面的建设。因此一批素质优良的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建设必不可缺的力量。所以政府应建立一个良好的农村基层干部选拔机制,为农村建设选拔出一批优秀的主力军。

5.制定和完善农村经济建设长期运作机制。政府应根据不同农村不同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长久、科学、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的政治、科技、教育、卫生、医疗等,建设多元化发展的新农村。

篇3

农业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发展

农业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农业的经济水平达到了相应的高度,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的经济发展,还会对社会的平稳发展提供帮助。实际上,农业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农业的经济管理,这与当地农村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经济政策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农业经济管理这一艰巨而庞大的工作。

1农业经济管理简述

农业的经济发展可以直接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并且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对农业、农业经济有一个详细的了解。广义上看,农村经济管理指的是一种管理活动,而这种管理活动是以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环境为依据的;狭义上看,农村经济管理需要与市场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想节后,然后根据国家在经济上当中政策方针,制定农业经济将来的发展目标,在这个工程当中,不只是要对信息化再生产过程当中需要的要素进行计划、决策、控制和组织协调,还要对生产资料当中的生产过程进行计划、决策、控制和组织协调,让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具规范化和法制化。

2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现在,我国正在不断的提升综合国力,所以比较重视工业发展方面的经济管理,从而忽略了农业发展当中的经济管理,因此导致农业发展当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实际生活当中,农村不具备前沿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不能及时了解和认识经济管理制度,从而不能以很高的管理制度对农产品的生产、分配、消费等进行管理,以致降低了经济管理水平。比如,在对农业经济的工作进行开展的时候,我们通常采用合作制的形式,这就会导致出现分配不合理的现象,进而引发经济纠纷,这些现象的发生就说明我们在管理制度方面不具备完善性。

2.2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在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一支具备专业知识的管理队伍。但是,现在的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对于能否开展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我们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专业管理队伍的缺失问题。因为农村无论是在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还是管理水平上面,都不可以与城市相提并论,因此,就极度的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这对于农村经济管理而言是硬伤。

2.3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当中,人们都是采取纸笔形式记录和管理数据,但是如果数据的工作量太大,就会在记录、整理方面出现一定的难度,从而降低了经济管理水平,并且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经济管理效果,这就体现出来农业经济管理的滞后性。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目前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对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要拿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管理策略,让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1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加强重视自身管理职责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经济管理息息相关,管理人员应对农业的经济发展提高重视,不只是要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引起重视,还要知道作为管理人员,自身应该具备怎样的管理职责和任务,在管理工作的实施工过程当中,管理人员要采用规范的方式进行管理。目前,国家正在大力的进行新农村建设,因此,当地政府应该要提高对农村经济重视度,清楚农业经济管理的价值,并且要举办农业管理人员的相关培训工作,培训合格了才可以上岗,在培训期间,要让管理人员能够明确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和对其社会发展的影响性,进而让管理人员充分的认识自身的管理职责。

3.2制定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每一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都需要用管理制度进行支撑,这样才可以让工作的开展具备目的性。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我们需要发展农业经济,而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针则是合理的管理制度,这样才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可以帮助加快新农村的发展,同时增进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第一,我们需要改革户创新现有的经济管理制度,根据当今新农村的发展态势来改变管理方针,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必须要符合时代的当地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三点内容:首先,对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改变,在传统的农业结构当中加入经济结构,融入当今的经济发展木事,进而加快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然后,对农产品的外形进行改变,这是因为产品的包装盒食品的安全息相关,这种做法除了可以打开市场,增加销售量,还可以为农产品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渠道;最后,在传统的农业当中融入新科技,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产量。

3.3重视民众利益,加强完善利益管理机制在经济发展当中,民众的利益居首位,所以为了发展新农村经济管理我们需要重视和维护民众利益,解决矛盾纠纷,进而完善管理机制。

4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经济管理需要与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为了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我们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期能够为国民经济我稳步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4

篇5

一、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加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持和转付力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中必须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新通过发展物质文明建设更好的带动新农村建设各项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中,要按照新农村建设总目标中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目标原则全力推进。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加大资金与农村建设的信贷扶持力度,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没有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或许寸步难行,因此,地方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与金好融机构实现合作,努力推行一批重点支持扶持项目,加大对农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项目和农业产业结构项目的支持。

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力度,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实施土地流转,是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农业收入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伴随着科技进步,如何高效利用土地已经成为一道现实课题;土地流转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与经营流转机制,积极采用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市场作用,加快实现与土地相关的农田、机械等生产要素的流转,努力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地方政府加强监督和引导,积极帮助农村建立相关的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服务机构等相关配套措施,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真正得到实效,真正发挥农村土地流转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篇6

一、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因此,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和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能够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型经济人才。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人力资本划分为经营型人力资本、研发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从目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处于处级阶段,新农村建设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力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建设和繁荣,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依赖大量的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的高级应用型经济专门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是根本。在这一时期,农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高等教育为其输送大量的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业务技能、较强的计算机基础、熟悉农村和农村产业机构、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财务知识和企业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经济应用型人才。而在我国农村现有的经济人才结构中,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人员相对偏少,高层次应用型经济专业人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构建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人才培养机制

所谓人才培养机制,可以理解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种带规律性的运行方式,设计各教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功能发挥。一定的人才培养机制,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大形势下,高校已经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学校的人才培养不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社会的需要。高校办什么专业、招多少学生,由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自主决定,毕业生的就业也受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制约。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依据社会主义农村的实际特征,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的塑造,注重培养贴近农村实际需要并能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新农村建设经济人才的培养,既需要通过完整的学历教育,系统地培养大量的优秀农村经济人才,也需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各种方式,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为新农村建设培训现有的人才,提高现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培养加上培训,才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复合型人力资本的现实需求。

(一)针对农村的建设问题,高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机制导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种菜种粮、养猪养鸡”的范畴,而是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学、发展学等多方面内容,需要把许多不同专业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解决。针对当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和分布不合理,加之农村产业效益比较低,导致农村实用人才收入不高、农村实用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等现象,要从思想上正确引导人才服务农村的意识;当前不断崛起的现代化农村,其建设急需一大批拥有专业技术又懂现代经济管理、经营和贸易的人才,服务于农村的专门人才的社会地位也不断的攀升,这就要求高校顺应这一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新兴有用人才。而且,面对激烈而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形势,经济管理类人才将投身其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高校要改变并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

1、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定位和模式。根据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教育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人才就要抢抓机遇,强化质量意识,创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进行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经济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调整专业结构,通过教学研究,确立适合新农村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办学思路和定位,以持续发展带动教育资源的持续开发、更新和建设,不断强化学科特色和资源优势,为“三农”发展服务。根据新农村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出教研课题-开展教学研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改革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培养为“三农”服务的专业性经济类人才。要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教育观,按照产、学、研、企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习-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乡镇、农村企业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保证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悉的经济类发展人才的来源与出路畅通。农村在发展,农村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改变。在新形势下,为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高校要顺应时代的要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或服务。在培养人才工作中,高校可以与乡镇农村建立稳定的关系,通过基层实践基地的建立和运作,吸收实践部门和基层行业人士参与教学工作,以利于加强学校与基层实践部门的联系,让学生在第一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完成一次全面“实训”,并且使需要人才的基层单位将建议和意见反馈给学校。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能够真正服务于基层,服务于“三农”,能够学以致用的复合型经济类人才。另外,在学校专业发展过程中要随时根据基层农村发展建设的阶段性进展随时调整专业设置,确保专业设置的定向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清楚,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不断地丰富专业内涵,使高校的教育能够符合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的人才是急需的、能用的和好用的。

2、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培训。为了更好地面向“三农”,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仅仅依靠校园内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高等学校在现有培养及管理模式上,要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加强非学历教育,完善成人教育培养层次,将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教育相结合,校内办学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方式。选拔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到高校参观深造,通过对口的短期培训,帮助当地工作人员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层面,与时俱进地掌握先进的文化信息,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通过举办集中性的短期培训班方式,对有基础的在职工作人员和农民骨干进行学习培训;二是组织知识下乡活动,深入到基层,办讲座、发知识读本,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和骨干分子努力求学,勤奋钻研,从实践到理论都能够有所作为,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3、鼓励毕业生到新农村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机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洼地”,人才似乎只有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面临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在当前大学教育呈现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可以使大学生就业多一个渠道。鼓励大学毕业生扎根农村,到农村就业,正是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间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在面临就业巨大压力、人才闲置和浪费的情况下,到广大的农村创业,积极地投身到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大潮中去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和思想指引,院校大学毕业生很难考虑到去农村工作和发展。因为毕竟农村在各方面的建设上都不及城市,生活条件及待遇上也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要在受教育阶段,除了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之外,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经济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有针对性地掌握更多关于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的文化知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他们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感情;对积极主动到农村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给予政策上的奖励,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教育和号召学生到农村工作。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村经济事业,认识到农村经济事业的发展也是个人事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能够从本质上认识到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篇7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整体规划不合理

按照建设“山水长安、富强长安、和谐长安”的要求,长安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已经着手于园林景观设计和整体规划,但起步比较晚,整体水平比较低,干部群众从思想认识上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还处于对经济建设作用不大、与物质生活水平脱节等传统思想,导致在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规划没有特色、形式表现单一、缺乏地方自然特色现象,破坏了生态环境、割断了视觉景观空间。

1.2 与实际需要脱节,自然特色不突出

随着西安市主城区的逐步扩张,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商业聚集区在长安快速发展,城市绿化的优点进一步放大,新农村建设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也一味地追求城市化模式, 没有从大局考虑,没有真正设计出切合乡村实际的园林景观,忽视了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造成园林景观设计与实际需求脱节,没有体现因地制宜、风格鲜明、环境保护、兼顾效益的原则。

1.3 管理维护力度不够,景观时效性不长

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设计和规划新农村园林景观,取得了初步成效,建成了一批整洁而具规模的乡村园林景观。但是,由于建成的园林景观缺乏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没有专人进行管理维护,加之群众的爱护意识较差,甚至破坏园林景观,导致园林景观效果不强,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长期维持。

2 新农村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建议

2.1 强化思想引导,科学合理布局

在园林景观设计实施中,要加强生态景观价值的宣传教育,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让群众认识到建设新农村有利于改变农村现有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农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激励人们自觉投身于园林景观建设、管护中。在进行村内道路线形、基础设施建设、绿化模块造型设计时,要充分考察研究,与村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相协调,实现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将园林景观建设成科学合理、贴合实际、生态自然的宜居空间。

2.2 贴合实际需要,突出自然特色

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与城市同步,所以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与生产生活等因素息息相关的实际需要,协调好人与环境,植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同时,新农村建设中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切实融入农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力求保护原有特色风貌和文物古迹,并结合包括休闲功能和生产功能等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利用,实现切合实际与突出自然特色的双重效益。以生态保护、恢复与重建等理论为依据,从尽量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降至最低的角度出发,充分保留原有的植被、地貌等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从而确保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后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2.3 健全管理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

只注重前期设计,不注重后期管理维护不合理,也不科学。从当前普遍情况来看,由于园林景观的后期维护和管理不到位,难以发挥正常的观赏作用。因此,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要充分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设计始终,不仅要考虑一次性投入的费用,还应考虑其建成后的日常使用和后期维修成本,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观赏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农民的经济负担,才能长效地发展园林景观。

3 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作为长安区新农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按照“一街一品、一路一景,多栽树、栽大树、栽乡土树”的基本思路,强化思想引导,科学合理布局;贴合实际需要,突出自然特色;健全管理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大众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缩小城市之间差距,促进城乡园林景观的和谐发展。要坚持规划先行,引领科学发展;以山为核,做美秦岭北麓;以水为脉,做活碧水文章;以绿为基,做靓最美乡村,以长安独有的生态资源创建出山清水秀、大绿大水、宜居宜游的生态环境,彰显出大美秦岭、山水长安、生态南城的新品牌。

篇8

一、以人为本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要旨

以人为本可以使在农村生活的广大农民获得认可感、幸福感以及舒适感,也是对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目前,农村经济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还是政府,基层政府应该在观念上认清以人为本的科学发感观的思想和内涵,农村经济建设项目中包括政府牵头,招商引资,专家评估,农村的评价和选择三项基本工作。通过完善制度的过程中,来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二、县级政府职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政府职能的有效率低下,导致公共资源的大量浪费。其主要原因是县级政府职能的专业化和高度集权化认识不到位。例如,对一些农业投资的调查结果显示,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之后,以及政府职能划分过细及高度集权就引起了部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所以对农业投资的使用效果和效率造成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次,有些县政府职能的越位、错位、以及缺位,越位主要是指县级政府不能对政府与社会、市场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良好的处理,管了一些无法管理和不好管理的事情。例如,要利用行政手段对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进行调整。错位主要是指县级政府不能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无法将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基本思想来指导各项工作,从而导致了各方面之间关系的紧张,生态环境的恶化,宗教与宗族势力抬头,严重的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缺位主要是指县级政府不能对自己的分内事情进行妥善的管理,从而导致社会出现权利的真空,无法满足公共服找约肮众的基本利益要求。总体来说,在农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处于较低水平;第二,农村教育服务水平明显滞后;第三,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第四,农村公共就业服务基本处于空白的状态;第五,农村社保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第六,农村科技与信息的服务体系明显滞后;第七,农村基础社会比较落后;第八,农村缺乏长远规划。

三、县级政府职能定位的理性思考及具体对策

(一)服务职能

从本质上而言,领导就是服务。县级政府不但要对机关自身事物的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加强以外,更重要的是还应该与上级政府一起负责管辖区域范围内的农村和社区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还应该对必要的农业技术研究和指导、良种培育、市场开发以及供求信息的提供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协调职能

协调职能也是县级政府管理的基本内容。县级政府应该对各个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协调。县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在乡镇或者街道一级的政府都设有派出或者直属机构,例如粮食管理所,派出所和工商所等分支机构,为了更好的使这些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就需要县级政府发挥相应的作用来对各级下属政府以及县直机构相互的关系进行协调。

(三)指导职能

县级政府首先应该对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指导,然后由乡镇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来指导开展农村经济建设的相关工作,这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四条中有明确规定。

(四)监督职能

县级政府的监督职能主要指的是对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行业,各个部门以及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能够使对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合理的遵守,以及政府和各项法规等等,还要对财政制度以及相关的纪律进行遵守。以及对各个企业、各个经济组织以及村民个人从事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从而使能够很好地对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等进行严格的遵守,要做到有法可依、遵纪守法、合理致富的理性原则对经济的顺利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建设的顺利实施进行相应的确保。

(五)教育职能

县级政府还应该积极的组织下级政府、村民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以及各方面的培训等等,从而对吸收科技知识以及对市场驾驭的基本能力进行不断的提高,也要对我国的法律意识以及诚信道德的意识不断的进行增强,通过各方面的教育以及引导,来规范农民各方面的基本行为,从而使农民的基本素养有相应的提高。 保证农村经济建设不断的在我国发展起来,从而使农民的收入以及当地地区的良好环境和形象进行不断的提高,也要对政府的各项监督职能不断的加强,对各项的法律法规不断的进行完善,要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解决。

四、结语:

总体来说,在我国当下的新农村经济建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并且开展着,在实际的执行过程当中,应该以党的政策方针为中心进行指导,一切从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的对当地政府的职能发挥出合理的作用,从而使当地农村的经济建设更加美好,也使政府能够对广大的农村群众进行服务。

参考文献:

[1]连鑫.县级政府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的职能[J].中国农业信息,2015,(05):105-106

篇9

二、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健全道德导向机制

十中同志强调:“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还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也要坚持以德治国,以德辅政,促进社会发展。实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关键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要不断完善内容,改进形式,增强农村道德教育的效果。坚持与思想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市场经济知识教育以及科学文化教育相结合,不断丰富道德教育内容,拓宽道德教育渠道,寻找新的载体,探索新形势下有效的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手段,增强道德教育的社会效果。同时要强化道德评价与道德舆论,提高道德调节功效。培育和宣扬典型人物的优良品德,利用道德典型的示范带动,确立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观,掌握正确的道德标准,引导农村群众明辨善恶,不断增强社会主义道德调节的社会功效。要发挥道德的社会赏罚作用,明确道德的社会指向,引导人们拒恶从善。

三、开展综合教育,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整体素质

大力开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农村政策教育,坚持对广大农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用社会主义道德引导和教育农村群众。要经常向农民讲授国际、国内形势等方面的时事政治知识,广泛开展国情教育。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深入进行民主法制教育,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根据农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把提高农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纳入道德规范体系,在农村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人们的头脑,促进农村群众思想全面进步,培养新一代农业劳动者。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必须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从基础抓起,加强科学文化传播阵地建设。

四、充分发挥家庭作用,增强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活力

家庭不仅担负着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的功能,还担负建设家庭文化、培育良好家风的重要任务。家庭要对年轻一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家庭美德教育,为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和方向,为他们自我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在农村,要根据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家庭生活中克服封闭观念,倡扬勤劳致富的美德,大力提倡学文化,学知识,学科技。在家庭道德的建设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弘扬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爱集体、爱劳动的优秀道德传统,反对和抵制错误的思想影响,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

五、重视村落文化建设,强化农村道德建设的基础

篇10

首先,农村经济管理机制的建立,这是想要发展好和发展长久必须要重视的问题。由于我国历史原因,农村基本上都是小本经营、集体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已经落伍,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机制来管理经济发展。目前的农村里生活的都是一些老年人和小孩子,年轻力壮的青年人纷纷走出去打工,农村的地里工作由老年人来做,仅仅只能依靠双手,不能接受新鲜的事物,更不可能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这样就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更不能完成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究其原因还是农村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农村人都跑到城市里打工,农村的大片农田撒手不管,有效的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造成浪费。另外,农村缺少强有力的企业做支撑,不能与农民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感,达不到合作共赢的局面。受思维意识的局限性,企业不愿意让出更多的利给农民,农民看不到客观的收益,自然就不愿意与企业合作。这样很难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降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直接影响农村的发展。

其次,农村经济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队伍,没有建立起高效能的农产品销售机制,农村的产业结构不能达到优化。农村缺少经济专业管理人才的确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没有专业的人管理,经济很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当农村大量的人才奔向城市,农村人才的流失越加严重。随着我国经济开始转型,农村经济也急需朝着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提高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含量。尽管国家也颁布了许多惠民的政策,但是资金的缺乏也使得政策难以有效的执行,有的地方还将筹建资金转投到其他方面,造成了农村经济转型的困难局面。另外,由于缺乏对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给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了制约,农产品销售机制的不健全使农村生产力得不到进步,农民的收入得不到提高。这是因为在农村,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之间达不到应有的默契,没有建立足够的联系,形成了条块状的分化,经济组织没有计划。而且,农民不能去及时的了解消费群体的需求,不能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最后,在巨大的竞争下,农民没有更高的远见,没有跟着发展而创新,而且农村的基础建设有些力不足,还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国家提倡和支持科学技术走进农村,我国拥有大规模的农产品产业,需要有科技和教育作支撑,可是发展农村经济以来,不是人才吸收不上来就是资金短缺,非常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们没有高科技的技术,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与当下市场经济脱轨,农业领域更需要科技的支持,减少人力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生产率。再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农村经济需要在土地上经营,有限的土地会形成制约的因素。而且在农村经济发展时期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有很多,但是资金有限不能一一满足,这样以来资金投入使用的效能就十分低下。

二、农村经济管理得到优化的策略

1.健全新农村建设的农业发展机制

农村经济涉及到的几个因素,其中包括土地的问题,还有就是经营模式的问题。土地的问题,主要是土地的流转制度的执行和创新。针对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情况看,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发展,农村里留下的都是劳动能力很弱的老人和孩子。那么,各级各类政府就要做好农村土地的流转登记工作,为创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做好基础工作。这个时候基层政府就要发挥基层的作用,对农村承包经营的档案科学合理的组建和管理,做好农村征地制度的开展工作,对农村用地转给城镇建设用地的流转做好规范性管理。

农村政府还要积极的引导农民接受和自愿的将土地承包权流转向市场,用这种方式来扶持农村当地的龙头企业,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一来可以使收集闲散的投资资金,吸引高科技人才投身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为了能够增强农民的销售能力,政府可以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社,请专业的老师来传授指导农民,让大家可以收获收益,走向致富路。

2.优化新农村建设的农业产业结构

一方面,受到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农民还是比较重视农作物的生长管理,而忽略其他农副产品的经营管理,这种单一的生产结构不利于农民经济收入的提升,要加快建立多元化的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是为了提高农民的收入,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这种靠农作物收成当作纯收入的方式难以实现目标。农村经济管理一定要审时度势,全面考量农村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农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争取通过发展优势资源和特色经济,打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局面,推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化走向,建立健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一定要重视农副产品这方面的经营开发,扩展农村经济的产业链条。若想提高农民的收入,仅靠单纯的农产品销售是不行的,农村经济也难以带动起来。因此,农村经济管理者要积极的开发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建造农村产品储存仓,引进先进的保鲜技术和开拓多条运输渠道,研发农产品的包装技术,使生产的农产品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农村经济管理者还要重点培植有实力的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佼佼者,增强产业链上各个项目的活力。有了政府的扶植和重视,当地企业一定会备受鼓舞,进而积极的开发新项目,进行企业生产科技的升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就会得到优化,农村的经济实力会加强,并且逐渐形成强有实力的经济产品链条,推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3.提高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

篇11

Key words: new countryside; rural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land resources; intensive; utilize

中图分类号:DF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加快了步伐,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增多。我国的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稀缺,人均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因此只有转变原有的土地利用观念,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型利用。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内涵表述

在我国比较盛行的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其基本的含义是指,给土地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使用单位面积土地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作为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的衡量标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主要侧重的是对土地资源利用潜能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基本原则,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和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受到土地利用报酬的递减规律的制约,造成了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也是十分有限的。从理论上来看,在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后,经济上的报酬反而达到了递减点,经营者就不会在进行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对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就是理论上的集约利用,如果经济上的报酬没有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就是理论上的粗放式利用。此外,建设用地由于其功能的多样性,土地利用价值或是效果很多的方面不能单纯使用经济指标来衡量,即集约度很难简单的使用经济投入产出指标进行评价,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内涵相对更加复杂。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基本原则

节约型原则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节约性原则就是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的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的保护,使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经济效益的最高值。

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土地资源环境受到了外界的某种干扰时还能保持其生产能力,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资源环境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得不到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客观上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身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在土地资源的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制定对土地资源消耗和使用的最低标准。

高效性原则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必须遵循高效性原则,高效性原则是使土地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和循环利用,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值。

对我国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土地利用的类型,在一般情况下,城市由于经济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土地资源较少,可谓“寸土寸金”,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较高。农用土地仅次于城市用地,森林和放牧地最低;其次是土地产品的价格,产品价格增高会吸引经营者投放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然后是人口的密度,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力和资金通常较多;最后是地价的影响,在高地价的地方会使土地使用者对土地的利用更加充分,提高集约度。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农村建设不止只有经济建设,还有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国土整治等方面,所以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涉及到很多的方面,在新农村建设的用地过程中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地利用类型的规划问题和用地中出现的管理问题。

1、村庄布局凌乱,规模偏小

在我国农村采用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村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农村基本上形成了相对封闭的不规则单元,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的问题一直存在,影响了村子的整体发展。农民长期习惯于传统的居民点和责任田为一体的自然院落的形式进行居住,形成了村民住宅“杂乱无章”的分布格局,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现象十分的突出。

2、新农村建设中的“空壳村”现象普遍

在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问题是:前建设,后规划;模式在前,政策在后;实践在前、理论滞后。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对旧村的改造不力,造成了“空壳村”的现象十分的普遍,有的地区对旧村的改造不注重,农民富裕后不拆旧房,盖新房。导致在村庄的内部旧宅基地闲置下来,未能及时的退耕还田,村庄建设向不断的扩展,形成了外表光鲜亮丽,内部破旧不堪的“空壳村”,一户多宅,新的土地圈占和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3、城乡用地规模扩大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利用集约程度较低

近几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外延扩展的速度较快,用地增长快于人口的增长,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比较大。在2001到2004年,城乡面积增加了125%,人口增长了81.2%,城乡用地规模单行系数为1.5,超过合理限度1.12;城乡人均用地为125.34平方米,超出了国家规定的指标120平方米,存在着建筑密度偏小,建设容积率偏小、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程度明显偏小的现象。

4、园林、林地的减少,造成生产性农用地总量的减少

我国自2000年以来,园地和林地分别减少了1189公顷和468公顷,年均减少为280多公顷。由于耕地和园地、林地之间具有利用上的可逆性,在近几年中有一定数量的林地转化为耕地,从表面上来看,似乎耕地的数量没有减少,但是在实质上,生产性的农用地的总量在逐年的减少,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在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策略

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的统一市场,节约公共设施的用地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要对小城镇和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村庄进行综合的开发。集中配套建设,集中管理,防止分散性建设。尤其是对小城镇的建设,要做到乡镇工业向工业小区集中,居民住宅向住宅小区集中,商贸经营市场要和商贸区集中,此外要统一安排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办公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做到整齐划一。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土地资源的持续集约利用的要求。调整新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起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农产品结构,大力的种植经济作物,增加单位土地面积内的经济产出,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盐碱地,可以开发旅游业和养殖业;我国东北部和西部地区比较肥沃的土地要发展高效优质的农业,对个别的海拔较低的山区发展林业和果树的栽培,对全国的每一类土地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发掘每类土地最高的利用价值。

加快科技创新,发展高效农业

发展高效农业是新农村建设中集约利用土地对农业的新要求,所以要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利用科学技术创造效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此外还要鼓励创新,既要有技术创新又要有管理上的创新,提高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增加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水果的发展,大力的推进和推广无土栽培技术,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高的价值。

总结

我国土地的有限性决定了它的稀缺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土地的利用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因此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机制,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发展。

篇12

为了实现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方案,其中开展城镇化建设就是关键所在,国家政府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城镇化建设上提供大量的资金补助,以帮助城镇化建设工作高效、全面的推进。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其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还能有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能为人们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因此,若想实现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发展农村经济成为一项重头戏。

1 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城镇化建设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旨在实现全面共同富裕,是实现国家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1]。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旨在实现农村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全面提升村民的基本收入,使得农村经济发展迈入崭新的阶段。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管理中衍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且在农村环境下,经济管理不够深入,常常出现、私吞国家财产的行为, 对农村经济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经济管理工作受到威胁。一旦出现农村经济管理不善问题,会使得整个农村经济环境陷入困境,致使经济管理工作遭遇挑战。针对此项问题,应在城镇化建设的条件下,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管理模式,运用监督、管理模式来达到理想的效果,及时对农村经营机制予以完善,及时探索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选择高素质的财务管理团队,以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

2 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2.1 增收变得更加困难

一般来讲,如今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为规模化发展,且适合农业发展的区域为平原,此区域人口数量大,土地耕种面积较少,一些区域仅仅能使用小农模式进行耕作,无法开展规模化发展。因此,在此种状态下,独立性耕地较多,且土地资源相对分散,集中性管理的很少,会大大影响技术的推广,技术推广难度大大下降,进而会影响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影响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就偏低,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且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也无法开展[2]。

2.2 公共事业开展力度不大

公共事业是体现社会公平性的重要标准与衡量要素,其对缩小城乡间的差距、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其中“三农”政策就是典型代表。“三农”政策的提出,必须实现农村产品的公共性,是落实“三农”政策的重要依据[3]。伴随着“三农”政策的不断推进,政府部门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教育与社会保障工作等,公共事业在不断推进。然而,在公共事业发展中也衍生了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资金匮乏等,很多公共事业都仅仅是流于形式,一些基层的农业部门未能将公共服务应用到农村的生产生活中。尽管政府的财力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农村仍旧存在着养老、住房与设施等多项问题,常常发生资源供不应求的情况[4]。

2.3 农民维权意识缺乏

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使得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一些工业为了远离城市喧嚣,会选择空旷、环境质量佳的农村进行规划与建设,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土地占用与纠纷问题,农民的投诉量大大增加。另外,当地负责部门未将一些惠农政策进行落实,导致部分单位出现滥用征地的情况,面对此类情况,农民束手无策,能力有限,且缺乏足够的法律意识,未能意识到自身的优势所在,最终导致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3 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措施

3.1 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

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加强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将一系列的农村政策予以落实,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常态化与制度化,运用此方式能大大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能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及时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提高人们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知。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应将农村经济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宣传与推广,将相关内容通过村头的宣传栏、布告栏或宣传册等途径进行宣传,制定科学的经济管理方案,能极大的激发与调动村民参与的积O性与责任感,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及时解决农村的相关矛盾,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效实施。

3.2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为了充分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应建立相配套的规章管理制度来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规范农村经济管理中的相关现象,将规章管理制度与法律系统进行联系,情节严重的应及时与执法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一旦发现不法行为、违规行为,应对其进行处理,以增强规章制度的约束性与警示性。

3.3 全面推进调研活动

在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应强化农村经济管控活动的全面开展,及时对活动的相关措施进行变革,对活动进行探索与实践,尤其是涉及到和经济相关联的内容,必须强化组织调研工作,及时改善与应对农村经济活动中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为了达到理想的经济管理效果,应将具有现代特色的元素渗透其中,及时信息技术应用到经济管理,全面推进农村经济的信息统计工作,借助计算机系统实现对经济信息与数据的有效统计,打造更为科学的信息化系统,并设置统计监测机制,能及时将农民的收入进行高效的统计与汇总。

3.4 运用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

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资金筹集工作变得愈发重要,只有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才能开展一系列的农村生产经营活动[5]。若想获得更多的资金,应运用多种渠道来筹集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资金筹集方式的多元化,重视融资工作的有效开展,及时应用好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活动或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此外,应积极鼓励民间、社会资金以及外资来参与农业经营,打造多元化结构体,进而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开展社会捐助、银行贷款、土地收入等资金筹集方式的监督与管理,将资金有效的应用到合适的项目上,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重视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必然要求。加强农村经济管理,能及时消除经济中的腐败现象,改善农村经济运行风气,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助推作用,其可大大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保证国家经济的均衡性发展。为了深度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当地政府部门应给予高度关注,将相关的政策及时落实,解决与改善经济管理中所存在的缺陷,利于国家的整体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吴亚晶.关于农村经济管理在城镇化建设大背景下的探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5):277.

[2]麻云娟.城镇化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管理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2):266.

篇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人类要想从生态恶化的状况中挣脱出来,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下去,就必须摆脱传统的生产模式,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生产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获得了迅猛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农村的生活环境污染、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生态遭到破坏、资源枯竭等严峻的问题也摆在了面前。为了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不被破坏,更好地利用现有的节能资源,更好地改善乡镇人民的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乡镇人民的生活水平、环境保护意识,由黑龙江省北安市环保局组织,北安市东胜乡和北安市畜牧局、北安市农委等有关单位积极配合,启动了黑龙江省北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优美乡镇示范乡的建设工作。

2选址主题

紧紧围绕发展绿色环保、创造低碳减排乡镇这一主题,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进行总体规划,对农村的土地、水资源、肥料、农药、能源、饲料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筹考虑。选择东胜乡为创建优美乡镇的示范乡,主要是因为其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环境资源,东胜乡东部与胜利林场相连,西部与城郊乡接壤,南部与赵光镇隔乌裕尔河相望,北部有闹龙河与部队农场为邻,南北长约18km,东西宽12km。地处小兴安岭西南麓,是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距北安市区12.5km,乡域面积183km.2,5个行政村,27个自然屯,全乡人口13000人。

3建设原则

在绿色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过程中,一是提倡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尽量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有利于农业资源的保护,有效地降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尽量遏制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与机械作业,避免耕地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三是坚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坚决杜绝了滥垦、滥伐现象的发生。环境建设逐步达到了科学规划、布局合理、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的格局。

4建设成效

4.1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作用

选准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出发点后,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前提不断加大领导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成立了由东胜乡、北安市环保局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环保局积极配合,尽量做到在建设过程中,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环境资源,争取不破坏任何一点原有的自然资源,确保了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来推进工作的进展。工作任务确定后,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各自具体负责推进落实。乡政府把有效保护和利用环境资源作为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的重要指标之一。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切实做到了在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过程中,力争不损害任何的环境资源,力争做到“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

4.2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根据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要求,2007年5月,东胜乡编制出了《东胜乡环境保护规划》,《规划》的编制完成为东胜乡环境建设走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保证环境建设的连续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4.3对农业生产环境质量的改善

(1)加强乡村公路建设。几年来,先后修建了了东胜—胜利林场、东胜—东民等白色路面2条,共215km,东胜—东边砂石公路13.3km。乡村绿化植树1万株,种草11万m.2,改善了乡村环境质量,居民生活垃圾处置率达到80%以上。

(2)改善乡村环境质量建设。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东胜建成区2km.2),加强了水源地建设与管理。严格控制污染源,使东胜乡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3)突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为实现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迈进,东胜乡大力开发绿色食品生产,实施绿色工程。目前为止,全乡绿色大豆种植面积发展到400hm.2,积极推广农业新技术,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81%,农药使用强度1~6kg/hm.2,化肥施用量176kg/hm.2,农膜回收率90%,土壤有机质含量达61%。

4.4对生态自然资源的保护

(1)实施林业生态建设。东胜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森林资源,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强了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坚持治理毁林开荒和乱占耕地现象,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工作。几年来共植树造林58hm.2,退耕还林116hm.2,全乡森林覆盖率已增加到81%。

(2)切实加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乌裕尔河土地整理项目治理为龙头,以灌溉、排涝、防洪、水保为重点,修复水毁工程,实施了小流域治理,联合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项目。

4.5对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东胜乡进一步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效果,重点突出种植主业优质化、畜牧生产主业化、生态农业战略化三个主攻方向,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势头:乡村环境建设明显好转;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5存在的问题

自启动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以来,东胜乡在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保护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部分群众的环境意识还比较薄弱,认为加强环境建设是别人的事,与已无关,主人翁意识有待于提高;

(2)资金短缺,极大地制约了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工作的开展;

(3)东胜乡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工作尚存在着一些差距,还需尽快达标。

6对策和措施

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实现乡镇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东胜乡应该利用实施环境优美乡镇的有利契机,从实际出发,调整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优美乡镇建设,取得成效。在以后的工作中,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重点。

(1)继续推进各项工作落实。一是努力探索改善农村落后面貌的新途径。二是找准症结,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三是强化制度落实,依法治乡。四是唱响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主旋律,切实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五是抓好项目落实,全面完成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任务。

(2)继续抓好东胜生态开发区建设,进一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和渔业面积,改良品种,走规模化、集约化之路。

7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