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护理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老年人的护理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老年人的护理知识

篇1

自2008年对150例老年下肢骨折病人实施了整体护理。其中,女性:84例,男性:66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74岁,60―70岁者:85例,71―80岁者:40例,80岁以上者:25例。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42例、骨股干骨折10 例、胫腓骨折78例、骨踝关节骨折:20例。并存症依次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感染、脑血管疾病。

2 效果

在被观察的150例病人中,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的发生率均为零。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病人对护士技术操作的满意率达95%以上,对护士服务态度的满意达到了98%以上。

3 护理措施

3.1 术前心理护理

老年骨伤病人的心理状态十分复杂,由于发病的突然,或病程日久,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痛苦、恐惧、抑郁、孤独,自卑和被抛弃感。骨折后,患者疼痛剧烈,疼痛刺激可使患者出现焦虑[1],主要担心肢体功能的康复情况及手术是否成功;对将来生活是否自理,。针对这些情况,护士要耐心的进行心理疏通,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有关此类骨折手术的选择,应如何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介绍同种有疾病康复的病例,经常到床边与病人交流,指导病人合理饮食与功能锻炼,对骨牵引的病人,讲解牵引的目的,注意事项指导病人在牵引期间进行患肢肌肉的收缩运动。术前检查结果告知病人。从而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3.2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3.2.1 褥疮

加强皮肤护理,避免局部长期受压,避免理化因素对皮肤的刺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鼓励协助病人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适当翻身;按摩骨隆突及受压部位;保持床铺整洁干燥;保持病人皮肤清洁,改善营养状况,鼓励病人进食营养物质,增强体质,以增强病人的抵抗力。

3.2.3 坠积性肺炎

鼓励病人早期活动,在床上做深呼吸运动,每日5-10次,每次5分钟,有效咳嗽、咯痰,,协助病人翻身扣拍,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冬季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防止呼吸道感染。

3.2.3 泌尿系统感染

鼓励病人多饮水,交会病人床上排尿,术前需要留置尿管者,导尿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动作轻柔,使用双腔导尿管,术后加强留置尿管护理,尽早拔除尿管,保持病人的清洁卫生与生理卫生。

3.2.4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见于股骨颈骨折病人。早期指导病人进行双下肢肌肉运动,每日10-20次,每次5-10分钟。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

3.3 手术肢体功能锻炼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3.3.1 床上训练法

术后第二天到一周,教会病人做肌肉等长收缩运动,用力背屈髁关节,每日5-10次,每次5分钟左右,以上病人不感到疼痛、劳累为原则,循序渐进进行。逐渐过度到膝、髋关节,最后到抬腿,对于股骨颈骨折病人,膝、髋关节的活动,应按手术方法的选择情况,作相应的活动。每日5-10次,以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减轻患者的肿胀,预防肌肉萎缩,促进切口愈合。

3.3.2 离床锻炼

对于可离床不负重训练的病人,指导病人练习上下床,为患肢负重打基础。下床时让病人双手支撑,臀部离床,健侧蹬床,形成三点支撑,向床边移动,健侧先下床持重,然后一手支扶床,一手扶患肢着地:上床时,患肢先着床,健侧支撑身体,必要时给病人以协支撑。经过这样的训练,下床后可拄双拐,健侧负重患肢做屈膝踢腿和下蹲动作。通过下床后训练,可以促进骨折周围肌肉的恢复和髋关节活动范围的恢复。

3.3.3 负重期训练法

在病人即将出院的两天内,告诉病人应定期到医院复查,可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考虑负重。并教会病人正确拄拐助行,让病人拄拐站定时要挺胸收腹,抬头向前看,双拐与脚成三角,迈步时应先出健侧,后迈患侧,身体重心在健侧,拄拐前移时身体保持稳定后在移动,每天让病人行走200―300米,一日三次,以病人不感到劳累为原则。出院后家属应该注重患者的心里健康和身体的康复训练,包括患者的情绪、饮食 及体征的变化,保持大便通畅。继续功能锻炼,加强患肢活动度最大限度恢复生活功能[2]。

4 体会

4.1 病人得到了实惠,密切了护患关系

通过对病人的心理护理,术前知识宣教指导,术后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让病人注意活动量和幅度,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做到主动为主,护士协助为辅,使病人掌握了锻炼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保证了手术的成功,减轻了病人负担,提高了老年人的保健意识和生活质量,增进了护患之间的感情交流增,密切了护患关系。

4.2 密切了医护关系

护士通过与病人的沟通,能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及心理、生理状态,获得了更多、更科学、更全面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医生。医生通过把诊疗意图,可能出现的问题告诉护士,护士把解释、宣传、指导工作做深做细,使病人达到共同期望的治疗效果,从而密切医护关系。

4.3 促进了护理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通过实施整体护理,使护士感到了自身知识的缺乏,增加了压力,渴求知识的欲望和提高技术操作水平的意识越来越强,从而促进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

篇2

图1 以失智年长者为中心,三位一体的整合性环境形塑理念 

另外,我们对失智症老人各阶段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所需照护情况也做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以便更好的了解失智症老人的行为模式、照护需求以及重点: 

1.1 失智症行为与障碍 

1.1.1大脑老化 

⑴50岁:记忆力衰退(钥匙、停车、姓名);⑵60岁:注意力变差(空间、感觉);⑶70岁:思考力障碍(抽象、语言;)⑷85岁:容易失智症。 

1.1.2主要障碍 

⑴记忆障碍——记忆丧失;⑵辨识障碍——时间、空间、人物;⑶认知障碍——失认、失语、失行(理解力、判断力衰退);⑷执行能力障碍、人际关系障碍。 

1.1.3行为障碍 

不安、幻觉、焦躁、徘徊、失禁、异食、长期卧床。 

1.1.4失智程度与照护量需求关系如下 

初期阶段(轻度、主要表现为健忘,持续时间约2-4年),在此阶段,失智老人照护需求量较低,并随着症状进一步加重,照护需求量也逐渐上升;中期阶段(中度,主要表现为行为及思想意识混乱,但仍有相当的日常活动能力,持续时间约2-8年),在此阶段,老人处于高度危险阶段,因此日常照护需求量为最高;末期阶段(重度,失智,会逐渐丧失基本生活能力,出现无法辨识家人、语言沟通障碍、进食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持续时间为1-3年),在此阶段,照护需求量相对中期阶段有所降低,直至老人离世。 

1.1.5失智者危险状况发生率统计如下 

跌倒:28.4%;坠落:21.6%;烫伤:8.1%;碰撞:5.4%;吞食杂物:5.4%;中毒:2.7%;溺水:1.4%;其他:16.2%。 

1.2失智者的感觉与环境适应 

调查研究表明,失智症患者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感觉和适应周边环境:⑴ 阳光;⑵照明;⑶视觉(标识标牌等);⑷色彩;⑸声响;⑹嗅觉。 

通过上述方面的介入,可以有效的引导失智症患者进行自主行为能力的锻炼,以延缓失智症状的加剧速度;上文简要的论述了失智症患者的一些现状及所需治疗环境的概念,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了如下优质失智症照护专区的新理念。 

2、优质失智症照护专区新理念 

2.1单元照顾的理念 

2.1.1单元照顾的出发点 

针对个别需求提供生活服务,塑造贴身的感觉,即改变以往的集体式照护模式,转为针对个别需求的照护模式,让个体更能得到全面的、体贴的、拥有个体隐私化的照护;力图将以往观念中福利院被认为是“收容所”的场所改变为“生活的场所”。 

2.1.2照顾服务对象:针对失智症患者的不同病症情况进行分别护理; 

⑴CDR2分以上之部分重度、中度失智症高龄者; 

⑵ADL尚可,有语言、沟通残能者; 

⑶注:CDR(ClinicalDementiaRating)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⑷ADL(Activitiesofdailyliving)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表; 

2.1.3友好关系——医生、照顾服务员、失智老人 

改变以往医生-服务员-失智老人之间垂直方向的阶层关系,变为水平向的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家庭、亲人、朋友关系。 

2.1.4照顾单元化 

居家般的生活(照顾服务员生活陪伴者),改变以往集中照顾(大组团)的模式,该种模式将老人与照护人员孤立起来,成为服务员的角色,转为分类别照顾(小组团)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照护人员的角色转换为朋友、生活陪伴者,并通过采取如下一些措施以切实改善老人的護理人文环境: 

⑴没有日课表;⑵服务员不穿制服;⑶由老人自己决定生活时间及停留场所;⑷各种活动同时进行;⑸家族探访次数增多;⑹调整之后的照护单元布置如下图2所示。 

2.1.5经上论述,我们提出团体家居的照顾服务理念 

⑴小规模的单元照顾;⑵过家庭般的生活;⑶延续个人的生活方式;⑷尊重个人隐私与潜能;⑸增进公共交流的机会;⑹贴身陪伴的照顾服务;⑺缓和失智症状的恶化;⑻终生最后的住家; 

 

图2 调整之后的照护单元布置图 

2.1.6单元组成的概念 

从前的护理经营模式是从管理、照护观点出发考虑经营规模,现在及未来的护理模式是生活观点出发设定单元规模,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主要空间的改变中: 

⑴个人空间:由以往的多人共室,通过空间布局,力图实现单人个室,以保证老人的隐私;

    ⑵公用空间:考虑老人的日常行为模式,改变以往的大型公共活动空间,代之以较为分散的分散型小型互动空间,给老人营造更加舒适,温馨的环境; 

⑶走廊空间:将以前的长走道缩短至短走道,甚至无走道,以照顾老人行动不便等问题; 

2.1.7单元规模参考值 

由此我们做了一些数据调查,参考了一些在此方面较为成熟的护理:单元规模:⑴瑞典:团体家屋6-10人;⑵日本:团体家屋5-9人;老人保健设施12人;护理之家6-15人。⑶台湾:试办失智照顾专区6-12人;试办团体家屋6-9人。 

2.1.8团体生活照顾单元的形式构成及优点 

 

图3 团体生活照顾单元的形式构成模式示意图 

上述优点主要有:⑴生活照顾单元规模小,有家的感觉;⑵空间层次分明,监护系统完善;⑶被照护单元小,照护品质提升;⑷自主性、主体性的生活场所;⑸缩短移动距离,减轻照顾人员负担;⑹依身心机能分组,有利于设备及照护计划;⑺依身心状况变化,可建立转介系统。 

2.2照顾专区的空间构成 

2.2.1个室化,具体包括 

团体起居空间、公用卫浴设备、提供个人卧室楼地板面积,每位老人7m2以上。 

2.2.2公共空间组织形式(共分三种) 

⑴中央走廊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饮)、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⑵大厅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饮)、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⑶开放空间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飲)、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⑷开放空间型:共用空间(起居、餐饮)、照顾服务站、居室、浴室、厕所。 

2.2.3照顾专区的生活场所 

⑴从医疗模式到社会生活模式 

⑵单元护理空间设计 

①公共空间:a. 玄关、共用空间(迎宾、便利缓冲空间、形成无形的监护);b. 访客的场所(舒适、亲切、多用途、供社交);c. 闲暇活动的角落(训练自律和自制的能力、窗外的视野);d. 家庭化厨房、餐厅(多用途空间、诱发活动、家的感觉)。 

②自己的居室:a.秘密的场所;b.创造个性的空间;c.个人的收纳空间;d.室友的交流空间。 

③无障碍卫浴:a.临近居室、餐厅、厨房;b.无障碍、安全设计;c.照护人员.可进入的照护空间。 

④照顾人员的休息室:a.放松心情的场所,融洽的意象;b.工作与思考的场所;c.资讯交换中心,多机能空间;d.全设施及各单元休息区。 

⑤户外活动空间a.有意义的散步空间:引发自主活动、无障碍环路,连接室内外、设路标、情境转化、助记忆易定向。b.有效的户外空间:提供活动场所、延伸室内外视野。 

除了上述一些基本设计理念意外,对于护理空间的设计也需要从人体工程学的设计角度出发进行细部各个区域的设计。 

3、松江第一福利院原5#楼现况的问题和机遇分析 

3.1总体现状分析 

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宁静、建筑密度低,容积率小(低容量)绿化率高,绿化景观多样化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建筑朝向及间距满足日照要求、院内交通人车分流、机动车停车问题。 

 

图5 为松江第一福利院总平面图,红色半透明区域为失智老人区域 

根据《老年养护员建设标准》建标144-2010、《老年养护员标准设计图样》13J817相关规范中关于老年养护院的建设规模规定:老年养护院的建设规模,按床位数量分为500床、400床、300床、200床、100床五类。规模在500床以上的宜分点设置。老年养护院的房屋综合建筑面积指标以每床所占房屋建筑面积确定。不同规模老年养护院房屋综合建筑面积指标见下表1: 

表1 老年养护院房屋综合建筑面积指标表(㎡/床) 

[建设规模\&500床\&400床\&300床\&200床\&100床\&综合建筑面积指标\&42.5\&43.5\&44.5\&46.5\&50\&] 

注:其中直接用于老年人的入住服务、生活、卫生保健、康复、娱乐、社会工作用房所占比例不应低于总建筑面积的75%。 

 

图6 为5#楼,失智老人护理区平面图 

对比目前松江第一福利院5#楼(是指老年人护理区)的现状如下:失智老人护理单元有2个,共51床;建筑面积:440X2=880m2(共2层);床均面积:约17.25m2;多为三人间及八人间,缺乏私密性;缺乏公共生活空间及室外活动空间,空间不能吸引老人,使用率低,且偏重于物理空间环境,难以达到辅助护理治疗的作用;电梯位置不合理;居室出入口过于隐蔽。针对上述一些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改造建议: 

3.2改造建议 

失智老人护理单元改为3个,共48床;建筑面积:440×3=1320m2(在原有2层基础上加建一层);床均面积:27.5m2;增设公共活动空间;改变原先的多人间,调整为二人间;另外,针对失智护理的特点,我们做了如下总结归纳,同时也作为我们进行改造设计的切入点: 

3.2.1护理治疗是延缓病情和提高其生活质量的主要手段; 

3.2.2针对失智老人护理空间的设计,提出新的设计要求——循证设计——国内失智老人护理空间设计偏重于物质的空间环境,难以达到辅助护理治疗的作用,甚至会加重其病情的恶化。 

究其根源,是国内建筑从业者在护理环境及失智老人生活行为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研究方法主观性较强,缺乏实证研究基础。因此国内失智养老设施设计迫切需要一种基于老人生理、心理行为特征与空间结构关系研究的客观、理性的设计方法。 

3.2.3以小护理单元为核心,强调居家感受——失智老人异常的精神行为,使其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小规模护理单元一方面能够促进老年人之间、与护理员之间的交流,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护理员工的压力较低,也能促进他们与老人之间更好的互动,提高其工作质量。 

3.2.4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及内容的公共空间 

——短循环游走路径; 

——丰富的小尺度空间; 

——亲近自然的室内外空间; 

——人性化的私密居室空间 

4、结语 

通过本项目的改造实践,旨在达到以下愿景:增加对失智症长者类别的认知;提供优质照顾服务的理念和策划;激励家人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优质生活空间规划;通过引入支持的、陪伴的、引导的、人性化、有尊严、重品质的小单元居家式照理念及模式;从而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用心用情所筑的温馨家园。 

参考文献: 

篇3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增加,老年人食管癌的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面对大量高龄食管癌患者,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我科采用介入性食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老年食管癌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搜集我院2000年4月至2006年3月间经治的70岁以上老年人食管癌74例进行分析,并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74例,男48例,女26例,年龄70~86岁,平均76岁。全织病理学检查证实,均为鳞癌患者。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1987年分段标准[1]: 颈段3例,胸部上段18例,胸部中段32例,胸部下段21例。除6例食管梗阻无法测量病变长度及X线分型外,余68例中,病变长度为2~13 cm,其中 < 5 cm者34例,5.1~8 cm者26例,>8 cm者8例,各X线类型分别为:髓质型23例,蕈伞型18例,溃疡型20例,缩窄型5例,腔内型2例。TNM分期(UICC,1997年第五版标准):Ⅱa期16例,Ⅱb期3例,Ⅲ型34例,Ⅳ期21例。23例患者有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中的1~3种病史或合并症。所有病例按Kamofaky评分≥50,在进行本疗法前均未接受过其他任何治疗。

1.2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Seldinger技术,用4 F/5 F Cobra、RLG(胃左动脉导管)、VER(椎动脉导管)、Headhunter、Simmons、3 Fr-SP等多种型号导管,依肿瘤所在部位对可能供血肿瘤的血管进行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插管造影。一般颈段行双侧锁骨下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插管,胸段选择两侧支气管动脉和食管固有动脉,胸上段肿瘤同时行锁骨下动脉及甲状颈干血管插管,胸下段膈下食管癌则行食管固有动脉,胃左动脉和左膈下动脉插管并行DSA检查(机器设备使用GE公司Advantx LCV+ 型数字减影系统和Medrad公司的Mark V Plus型高压注射器。注射流率1~2 ml/s,总量8 ml~10 ml,注射压力100 psi)。根据造影结果选择肿瘤供血靶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其剂量依肿瘤血管的分布情况酌情分配。本组均采用顺铂(Cisplatin,DDP)、5-氟脲嘧啶(Fluorouracil,5-Fu)为基础联合丝裂霉素(Mitomycin,MMC)三联用药。化疗药物的用量按体表面积计算,根据患者的一般状况适当增减。DDP按80 mg/m2计算,本组用量为 60~120 mg; 5-Fu 750 mg/m2,本组用量为750~1000 mg; MMC 10 mg/m2,本组用量为8~16 mg。三种药物分别稀释后缓慢注入。当DDP用量 > 80 mg/m2时,在灌注抗癌药物同时,经静脉滴注解毒药物硫代硫酸钠(Sodium Thiosulfate,STS)以减轻肾毒性,其量每10 mg DDP用STS 1 g。为预防导管等因素所致血管痉挛狭窄和血栓形成,在灌注抗癌药物前,靶动脉内注入少量溶栓及活血化瘀药物(5~10 万U尿激酶+复方丹参注射液10 ml用生理盐水配制成30 ml~50 ml)。术前1 d及术后5 d内常规给予消炎、水化利尿、保肝、活血化瘀及对症治疗。重复治疗者间隔4~7行第2次及多次介入治疗。

2 结果

2.1 介入治疗及动脉插管造影情况。74例共行介入治疗181次,其中1次者24例,2次者12例,3次者23例,4次者11例,5次者4例,每次插管造影及灌注化疗均获成功。术中介入操作所用透视曝光时间(Total Time)最短5 min,最长51 min,平均13.6 min。

2.2 临床疗效。74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其近期临床疗效为:CR 26例(35.1 %),PR 39例(52.7 %),NC 8例(10.8 %),PD 1例(1.4 %),总有效率(PR+CR)为87.8 %。6例食管梗阻患者经治疗后,5例能进普食,1例能进半流质饮食。

3 讨论

3.1 术前宣教:一方面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解释术前准备对术后康复的重要性,以帮助患

者克服紧张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另一方面积极做好术前检查工作,为尽快手术,为术

后恢复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介绍手术方法,以及术前需做哪些准备及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

3.2 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介入手术是具有创伤小、见效快、疗效佳、实用性强,在临床上应用的十分广泛。

3.3 术后护理:

3.3.1 肾毒性:抗肿瘤药对肾脏的损害有2种机制:①直接肾毒性作用。从肾脏排泄的抗肿瘤药,在肾脏的浓度较高,容易造成肾小管损害和肾小球损伤,出现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②引起肿瘤细胞急剧破坏导致肿瘤溶解综合征,即对抗肿瘤药敏感的肿瘤,化疗过程中,由于肿瘤细胞快速破坏,细胞核内核酸大量释放,导致高尿酸血症、高黄嘌呤血症、高磷酸血症和高钾血症,并进而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组代谢紊乱综合征。抗肿瘤药引起肾脏损害而产生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肾小管功能障碍、肾内梗阻、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等。肾毒性最早症状可为蛋白尿和管型尿,继而可发生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严重时可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等。针对肾毒性可能出现的症状在化疗中,护士应严格记录出入量,特别是观察尿量。病人24h 尿量应大于3000ml 。在治疗当天,鼓励病人多饮水,因此,白天病人尿量应> 1500~2000ml,若到下午4时,病人尿量< 1500ml,及时通知医生,根据情况给予利尿剂,或加快补液速度,以补充液体总量。术后避免大量进食肉类等酸性食物,避免合并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

3.3.2 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系高浓度化疗药物,刺激胃肠道引起应激反应,为防止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术前术后均禁食6小时,并且术后可常规注射胃复安针10mg,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如果术后胃肠道反应症状轻,可在6小时后进流质清淡饮食,忌油炸、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并且在术后恢复,饮食可根据病人口味以提高食欲增强体质。

3.3.3 预防出血:为预防拨管后股动脉穿刺处局部出血,首先应正确使用沙袋,做到定位、定量、定时,并严密观察局部渗血情况,在操作结束时以0.5kg沙袋穿刺处加压包扎固定,压迫时间为2~3小时,患者返回病房后,绝对卧床,患肢动24小时。卧床期间,I级护理,每小时巡视病人一次,根据病情测量生命体征,并且根据医嘱正确实施治疗、给药措施,以及做好生活护理,观察穿刺部渗血情况。

3.3.4 预防血栓形成:因动脉管易损伤血管内膜,化疗药物刺激血管壁易引起管壁发炎增厚,导致管腔狭窄,血液流速改变,血栓形成,为了防止血栓形成,除了正确使用沙袋外,应严密观察动脉搏动情况,并观察患者的患肢有无疼痛,足趾未梢血液循环是否良好,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所收治的老年骨折病人114例,其中男72例,女42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为70.46±8.35岁。上述入选病人均经入院各项指标监测和常规检查而彻底排除由于骨髓炎、骨肿瘤所导致的骨折,以及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和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病人。随机将入选病人分为研究组57例和对照组57例,并且在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其两组病人比较差别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老年骨折病人均行一般常规护理,而研究组病人则行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措施: ①心理护理:病人入院后,针对不同骨折部位给予相关及时的宣教,主要包括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预防措施以及注意事项等。对于存在焦虑、抑郁以及悲观等不良情绪的病人,在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上,耐心倾听病人心中对疾病的疑惑及顾虑,并采用通俗的语言给您细致的讲解,以最大限度消除病人不良情绪,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状态积极配合治疗。②护理:依照各自病人的实际病情,正确指导其选择舒适、合适的,积极协助病人开展早期肢体功能锻炼,每天定时为病人进行翻身和拍背等常规护理操作,对于存在压疮高危因素的病人应实行重点监护,及时给予相关预防措施。③饮食护理:指导病人进行营养均衡的饮食搭配,多以高热量、高蛋白以及高维生素饮食为主,以达到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损伤组织恢复的目的。同时需鼓励病人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以避免结石的发生。④舒适护理:按时为病人进行清理,尤其要协助已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进行简单的活动,积极为病人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休息环境,确保病房内环境的温、湿度适宜,护理操作应做到娴熟、轻柔,尽可能保持病房的安静。 ⑤并发症的护理:密切观察病人体温及切口感染的变化情况,对于出现红肿和疼痛者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进行治疗。鼓励病人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以促进机体功能的尽快恢复。

1.3 评价指标[2] 分别对两组病人的骨折愈合情况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其中骨折愈合情况的评定标准:痊愈为症状及体征均消失,功能完全恢复,X线片示骨折愈合良好;有效为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功能有所恢复,X线片示骨折愈合情况一般;无效为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功能未恢复,X线片示骨折愈合不佳。总有效率为痊愈率和有效率之和。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评定标准: 完全正常为100 分;优秀为91~99 分;良好为75~90分;尚可为50~74分;差为50分以下。优良率为完全正常和优秀及良好之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病人骨折愈合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病人痊愈的比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而无效率则显著降低,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病人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的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病人关节功能恢复为优秀的比率和总的优良率均显著提升,而尚可的比率则明显减少,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对于老年骨折病人而言,由于其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身体康复情况相对较慢以及家属难以长期留院陪护等原因,使得其心理孤独感较为强烈而进一步影响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因此,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于老年骨折病人而言尤为重要[3]。

优质护理模式主要是医护人员在服务病人的宗旨下,给予老年骨折病人合理的知识宣教,促进病人能够积极配合相关治疗;指导病人增强膳食营养,进一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促进病人骨折部位的愈合;指导病人进行适当的功能性锻炼,改善骨折部位及全身的血液循环,避免或减轻骨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促进了病人关节功能的恢复[4]。

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优质护理病人痊愈的比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而无效率则显著降低;同时关节功能恢复为优秀的比率和总的优良率均显著提升,而尚可的比率则明显减少。由此可见,优质护理对于老年骨折病人骨折愈合和关节功能恢复均具有全面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英姿,冯水土,刘玉芬,等. 优质护理对高龄骨折患者心理的影响和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202-203.

篇5

体质是个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1],同时也受后天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痰湿质是中医9种常见的体质类型之一,在老年人体质中占了一定的比例。许多现代研究表明,在老年人中,异常体质与年龄基本呈正相关[2],通过对社区目标人群进行筛查,用中医体质辨识,筛出痰湿质体质的老年人,给予相应的中医护理干预,能使偏颇体质有效改善,降低风险性疾病对他们健康的危害,使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基于此,笔者于2014年07月、2015年09月,2次对昆明市吴井社区居民中60 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中医体质辨识调查,并进行相应的中医护理干预,取得很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筛出方法

1.1对象选择2014年、2015年昆明市吴井社区2次参加健康体检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共计289例,其中男101例,女138例;年龄60~69岁118例,70~79岁92例,80以上29例。

1.2筛出方法中医体质诊断标准: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3],运用中医体质辨识表对体检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由一名中医正高级职称和一名中医中级职称的在职执业医师对参加体检的社区老年人进行《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记录表》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血压,并填写基本资料,包括血型、文化程度、既往史、家族史、生活环境、情感状态、体育锻炼、饮食习惯、饮酒情况及常规生化检查、B超、心电图、X光胸片。

1.3筛出结果参加体检的社区老年人偏颇体质所占比例较高,其中居于前五位的体质类型分别是:平和质79例,为27.54%;8种偏颇体质210例,为72.46%,依次为:阳虚质21.26%、气虚质18.20%、瘀血质7.0%、阴虚质6.5%、痰湿质6.1%、特禀质5.1%、气郁质3.6%、湿热质4.7%。

2健康干预方法

2.1方法在2014、2015年体检筛查出痰湿质体质者,相应的给他们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每月对老年痰湿质体质者随访一次,动态地了解健康干预情况的落实,并间断性按中医的整体观念对个体施行中医体质护理,至2016年体检复查时老年痰湿质体质各项评分已降低,痰湿质体质为3.4%,有效率为50%。

2.2健康干预

2.2.1饮食痰湿质体质常喜食肥甘厚腻食物,如肉类,糯食,甜食,油炸类食物;五谷蔬菜类食物摄取量不够,饮水较少,男士多有嗜烟、饮酒习惯,这些饮食习惯在体检问卷调查时就可看出有很大的共性,在做健康指导时首先要改变不适宜的饮食习惯,指导老年人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诸如牛奶、鱼肉,对猪肉、牛肉、羊肉的摄入量要控制,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建议肥胖者(多为痰湿质体型特质)的油脂每日摄入不超过25 g[4],以免助湿生痰,应以清淡为原则,戒除烟酒,饮食应有节制,不可过饱或过饥,过饱伤脾胃之气,过饥致气血来源不足。喜饮茶者适宜多饮乌龙茶、普洱茶[5]。据报道称饮茶和太极运动结合可以改善老年人体质和血脂异常[6],对痰湿质有较好调适作用。

2.2.2运动与锻炼痰湿质体质者大多懒动喜静,动则汗出,自觉气不够用。调查对象都是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结果显示9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骨质退行性改变,如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颈椎病等,锻炼选择的方式很关键,不恰当的运动无益且可能导致机体意外伤害,老年人的运动方式以散步首选,其次可以练习太极拳,每天定时锻炼1 h,自觉微微出汗即可,运动时间尽量选择下午5~6点,不建议做登山、跑步、骑自行车等对膝关节磨损较大的运动,坚决避免踢球、打篮球等激烈运动,关键是要养成定时运动的习惯。

2.2.3药膳痰湿体质的特点为头昏脘闷、身重乏力,汗出困倦,久睡不醒、口中黏腻、大便不爽。常见于居住地潮湿,喜食肥腻食品之人。除改变饮食习惯外,日常饮食以芡实、莲子、薏苡仁、怀山药、赤小豆、冬瓜等利湿健脾药材为主,可做成芡实莲子粥、薏米怀山粥、薏米冬瓜汤、陈皮薏米粥日常服用以祛逐痰湿。

2.2.4情志调理中医强调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是神的外在反映,而神是形之主宰,《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刺激可影响五脏六腑之功能,七情内伤导致脏腑气机阻滞,情绪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指导老年人精神要保持淡泊宁静,起居规律,避免欲求过多、思虑过甚,自我调控情绪,适应社会环境,鼓励老年人多与外界交流,可以寄情琴棋书画,听音乐,游览青山绿水,陶冶情绪,振奋精神,做到静神少虑、处世豁达、平静生活,达到“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2.2.5中药汤足浴温胆汤:茯苓30 g,陈皮20 g,法夏10 g,枳实10 g,竹茹10 g,炙甘草10 g。这个温胆汤是罗大伦博士经常用于泡脚的方子(当然也可以服用)。其认为一般体内有痰湿的人,脾胃吸收的能力还不如脚底经络吸收的好,增加新陈代谢,加强脂肪燃烧。每晚用热水泡脚,相当于人为地给身体加热,加速血液循环和身体代谢,这样不但可以有助睡眠,而且也能较好的代谢水湿,燃烧脂肪。

3讨论

中医体质辨识应用于健康体检中,可根据个人体质分为正常体质和偏颇体质。正常体质相当于健康人群,偏颇体质相当于亚健康人群。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一般没有异常指标,或者某些指标仅有轻微的变化,但又尚未达到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中医体质学认为,痰湿体质是由于津液运化失司而痰湿凝聚表现出的以黏滞重浊为主的体质状态,形态特征为体型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喜食肥甘厚腻之食,舌苔白腻、脉滑等,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症[7]。老年人具有正气内虚、肺脾气弱的体质特点,这是老年人容易形成痰湿质体质的原因。有资料显示,痰湿体质较容易发展演变为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对痰湿质体质老年人及时给予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变偏颇体质,可以做到“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在临床工作中,痰湿质体质者对中医护理干预依从性较好,只要多和其交流,耐心宣教,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促进老年人的健康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5.

[2]朱秉臣.1075例老年人体型与体质关系的分析[J].湖南中医杂志,1988,3(5),5.

[3]王琦.中医体质学2008[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52-466.

[4]陈君石.黄建始.健康管理[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333.

[5]邹磊.饮茶与体质的关系[J].茶博览,2011:63.

篇6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选取所在科室68例老年人腹股沟疝患者进行资料统计分析。将参与本次研究的68例老年人腹股沟疝患者采用盲选平均分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的资料有:最小年龄65岁,最大年龄80岁,中位年龄(72.50±0.55)岁;性别:男24例,女10例,共34例;研究组患者的资料有:最小年龄64岁,最大年龄81岁,中位年龄(72.50±0.49)岁;性别:男23例,女11例,共34例;将两组老年人腹股沟疝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68例老年人腹股沟疝患者均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给予研究组患者采用优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

1.2.2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包括常规性消毒备皮,静脉通道的建立以及给予患者常规性吸氧辅助。

1.2.3 研究组患者采用优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

①手术前护理干预:

针对老年人腹股沟疝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忧虑心理,护士给予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关于该疾病的基本知识,以及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方法,了解患者的忧虑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讲解安抚,使患者积极面对手术治疗,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同时,手术前一天晚上禁止吃易腹胀难消化的食物。

②手术中护理干预:

在手术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性操作,并且给予患者静脉通道的建立。密切观察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各项生命体征,以及准确无误的配合手术者传递对应的器械或物品。

③手术后护理干预:

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情况、呼吸情况、脉搏情况等,同时给予3L/min常规性吸氧持续6小时,若患者伴有慢性呼吸道相关疾病,则给予4L/min常规性吸氧持续14小时。患者手术后给予2-3天的抗生素治疗。以及白蛋白的补充,在给予患者换药时,护士采用含酒精的湿纱布对切口处湿敷。

1.3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P

2.Y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比较

从表1可知,研究组出现1例阴囊水肿,1例尿潴留,并发症发生率为5.89%(2/34),对照组出现6例阴囊水肿,7例尿潴留,3例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7.65%(6/34),P

3.讨论

腹股沟疝[1]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外科疾病,临床上对于老年人腹股沟疝患者以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为主[2]。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适应症较为广泛,对于老年腹股沟疝患者、以及伴有长期习惯性便秘腹股沟疝患者、长期慢性咳嗽腹股沟疝患者、以及腹内压轻度增高腹股沟疝患者。

无张力疝修补术是属于微创技术,创伤极小,患者是手术过程中以及手术结束后的疼痛较轻。在老年人腹股沟疝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围术期[3],应用优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4][5]。

综上所述,应用优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老年人腹股沟疝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低,手术后疾病复发发生情况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荔,田政球.高龄腹股沟疝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护理干预[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10(5):390-392.

[2]张永梅,陈雪云,罗慧等.优质护理方式在老年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无张力疝修补术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6,10(5):393-395.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28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7例,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大于65岁,65~87岁,平均(73.5±4.9)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股骨颈骨折,均经X线检查证实诊断。其中左侧15例,右侧1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Garden分型,9例患者为Ⅱ型,13例患者为Ⅲ型,6例患者为Ⅳ型。所有患者的受伤原因为:19例患者为摔倒发生骨折,9例患者为车祸。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都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材料应用钴铬目合金,为北京立春正大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术后护理措施 患者回到病室后给予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后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并对其各项一般情况进行监控。对患者的水电解平衡、尿量、伤口等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对患者的输液剂量应予以控制,不可过多而导致患者心脏负担过重。所有患者均进行充分地沟通,了解患者的各项情况,针对此术式术后的主要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措施。

1.3.1 对患者的切口引流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 患者手术之后会有较多的渗血,应给予经常更换辅料,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发生。患者的引流液体的量、性质、颜色等都应进行密切的观察和记录。患者手术之后1~2 d之后其的引流量

1.3.2 患者术后情况 患者在手术之后采取仰卧位的进行休息,患者的患侧肢体不可过度地伸直、屈曲,可在其膝关节之下垫上一个软垫进行预防,患者手术之后穿上防旋鞋以固定其肢体的,或者可给予患者进行皮牵引进行治疗。在患者双下肢中间放置一个枕头以隔离两下肢,此措施可避免患者的下肢出现过度内收的情况。手术之后患者合理地摆放非常重要,其可避免患者出现意外情况发生,从而保障手术治疗的效果。

1.3.3 康复锻炼 患者在手术之后可立即进行肌肉关节等的锻炼,开始时可进行被动的锻炼,以促进患者的下肢血液流通畅通。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锻炼进行指导,开始时可让患者进行臀部抬高的动作,患者情况稳定之后在逐渐地增加锻炼的强度,动作幅度不可过大。锻炼的原则应保持循序渐进,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患者手术之后10~14 d,如其恢复情况比较好可下床进行锻炼[2]。

1.3.4 并发症的预防措施 高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经常会出现并发症,发生的并发症主要有髋关节脱位、血栓、肺部感染、褥疮等。上述并发症都会对患者有很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故应针对此术式术后的主要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措施,以避免患者发生上述并发症。患者在手术之后易于出现髋关节脱位,此并发症多和在手术之后进行挪动的方式不恰当而引起。故应在术后避免患肢过度活动,锻炼也应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几率很高,故应在术后给予患者应用肝素等药物进行预防。高龄患者卧床时间过长易于出现褥疮,可进行定期翻身、按摩等方法进行预防。高龄患者的肺部功能明显降低,术后会有排痰障碍的表现,故很容易出现肺部感染的并发症,故应协助患者进行排痰,可给予患者进行叩背及给予药物雾化吸入进行预防治疗[3]。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无一例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为14~29 d,平均(18.5±2.6)d,患者术后经指导锻炼恢复后,疗效满意,术后生活可以自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进行随访,随访时间半年左右,所有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可进行正常的生活,对治疗满意度很高。

3 讨论

高龄患者因疾病会有很大的影响,其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降低,而给予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术后给予患者进行精心的护理措施,并针对此术式术后的主要并发症进行预见性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夏丽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术后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3(16):27-28.

篇8

如今,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骨折患者越来越多,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骨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老年人常具有不同的基础疾病,从而给老年骨折患者的治疗及护理增加了难度。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上世纪90年代提出了循证护理[1](EBN),与常规骨折护理为当前骨折的主要护理方式。本研究选取2008年10月-2010年9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76例,对其5周后疗效进行统计分析,旨在观察不同护理方式对患者产生的不同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6例患者,男42例,女34例,年龄64~87岁,平均年龄(78±6.4)岁,随机分为A组(循证护理组和)B组(常规护理组)两组,各38例,平均病程(1±0.21)个月,比较2组患者入院5周后护理效果。两组入组资料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A、B两组采用不同护理方式,A组为循证护理组,在临床治疗中,老年骨折患者常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术后骨折愈合期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恐惧和焦虑心理、肺部及泌尿系感染和禄疮等并发症,根据不同并发证的发病机制、原因,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适时的根据患者身体情况,生命体征,病情变化,调整护理计划,饮食结构,以便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针对老年骨折患者中常有的恐惧和焦虑心理,采取恰当的心理开导和安慰,根据患者年龄、骨折程度进行科学的功能训练。B组为常规护理组,仅针对患者骨折情况、临床症状,病情演化,进行相应的护理及常规功能训练,患者采取统一护理方案。统计5周后患者静脉血栓、焦虑形成、感染情况、禄疮形成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1.3 评价标准: 统计住院期间患者资料及5周后疗效,包括患者静脉血栓、焦虑情绪、感染情况、禄疮形成情况,综合分析患者护理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对本组数据应用SPSS l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 检验,P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资料及5周后疗效,包括静脉血栓、焦虑形成、感染情况、禄疮形成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比较情况见表1。

3 讨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年骨折患者越来越多,而骨质疏松是老年骨折的主要病因。骨质疏松是骨组织显微结构的受损,是骨矿物质成分和骨基质比例的不断减少,骨质疏松患者解剖可见骨皮质菲薄,骨小梁稀疏萎缩类骨质层不厚等特点,多数骨质疏松是由骨质吸收增多所致,从而使钙流失严重的老年患者骨脆性增加,更加容易发生骨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医护护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循证护理,它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护理经验对患者进行科学护理的护理方式。极大的避免了常规护理工作中的主观性,能更好的做到有证可循[2]。循证护理能够将患者的需求与临床经验更好的相结合,以患者自身的病情为出发点,最大限度的满足患者及家属的要求,使护理具有针对性、个性化和个体化等特点。常规护理方式是针对患者临床症状,病情演化,做出相应判断,从而进行相应护理,在护理的过程中具有主观性及盲目性,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发展。由于老年患者年龄、骨折部位、愈合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在住院期间发生多种并发症,随着护理学观念的更新,患者越来越注重护理方式对疗效的影响。因此,选择合理的护理方式,让患者积极愉快的配合治疗和护理,避免在骨折愈合期出现静脉血栓、感染、禄疮、焦虑心情等并发症,加快患者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所以护理方式的选择往往决定骨折患者的预后。

老年人多数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钙质流失情况较严重,骨折愈合较慢,生活多不能自理,常需要他人帮助,从而使老年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3]。只有加强对患者心理疏导及安慰,打消患者手术时的恐惧心理,正确对待手术,做好术前心理及身体准备,术后做好护理及身体功能恢复,针对不同患者病情及家庭情况制定不同的护理计划,认真仔细的考虑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功能恢复,恢复肢体功能,增强生活信心,改善患者生活状况,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情况。临床护理中,常规护理及循证护理的综合应用,使理论研究与临床治疗能更好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理论研究的可靠性及可行性,使现代护理学不断向前发展,提高了骨折患者的护理疗效。

可见在临床护理中,不同护理方式对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同,科学合理的选择护理方式是骨折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蒋红梅,蒙增萍.循证医学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医学教育,2003,23(3):21-22.

篇9

[

关键词 ] 全程优质护理;焦虑抑郁情绪;老年患者;手术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053-02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尤其是老年患者,对于任何手术而言,其本身就具有一定刺激性,进行手术患者的心理压力一般都会比较大,并因此给患者带来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又进而影响到患者手术后的病情归转,因此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对于治疗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1]。本文选择曾在我院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分别对其行常规护理与全程优质护理,并比较两种方法对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以及其依从性所产生的影响,以此得到相关性的资料,现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男66例,女54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均在60~80岁之间,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其中34例为男性,26例为女性,其平均年龄(69.3±5.6)岁。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平均年龄(69.7±5.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等一般性资料比较无显着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行全程优质护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术前准备:有针对性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性的知识以及发生紧急状况时相应的应对措施,手术前的相关护理,有关于患者自身的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医疗和护理指导,使病人对自身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减少其对未知恐惧的情绪。心理干预:患者在进入医院之后,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心理护理,在护理时要做到一对一进行,初步评估患者基本情况,比如性格、文化素养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继而针对性的给予患者在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时的解决方式。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要充分肯定并鼓励其在手术期间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进步,使其自信心得到提高,进而可以勇敢的面对病痛的挑战。同时,要尽可能将患者的担忧减少,对其进行及时心理疏导,使其情绪适中得以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②术中护理:每个护理人员应对所负责的患者在手术全过程的具体状况有详细的了解,从而在有意外情况发生时能够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在手术过程中,护士在巡回时要注意将患者摆好,协助手术人员将准备工作完成,并且要将静脉通道建立起来。管理相关器械的护士应与手术医生进行良好的配合,相关的医疗器械提前准备妥当,不要让患者因此而感到紧张,从而影响手术治疗。患者在接受手术的过程中时。③老年患者术后应去枕去枕平躺6~8h,等到麻醉消除后再改为半卧状态。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随时畅通,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智恢复状况以及血氧饱和度,对于手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要进行及时治疗。认真指导患者的饮食,密切关注患者的手术伤口愈合状况,并告知患者以及其家属,要使伤口处保持清洁以及干燥,从而防止各种并发症出现,定时检查患者的相关恢复情况,以及时通知医师进行相关的处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老年患者手术期的专业护理。

1.3疗效与评价

依从性划分标准:①依从性好:患者对于医生治疗方案完全依从,并接受治疗,将整个手术过程完成,对于医生所提出护理措施积极配合。②依从性一般:老年围手术期病人接受医生采取的治疗方案,对于医生提出的护理措施,部分接受。③依从性差:患者无法理解手术后期出现的反应和部分副作用,不愿配合医生的护理措施。本研究采取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以此评定老年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状况。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所得出的结果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以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依从性的比较

对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得出对照组的依从性劣于观察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如表1)。

2.2两组患者SAS、SDS评分的比较

治疗之后,对两组患者的SAS以及SDS评分进行比较,观察组患者明显优秀于对照组,其具体比较结果如下表2。

3讨论

对于很多患者而言,由于其所存在的身体疾病,在心神上也会有一些问题存在,造成其失去治疗信心或者是对治疗没有足够信心,而且,手术本身也会对患者造成强烈刺激。所以,手术前患者特别容易心理反应变得强烈,其中紧张焦虑的情绪尤为突出,不及时解决甚至会影响手术的治疗[2]。如果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将会得到大大的提高。此外,使患者焦虑情绪减轻,能够使其更好地与治疗相配合,对于患者本身的健康及手术过程前后的恢复状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患者进行激励、鼓励等行为能够使患者在长时间内都保持兴奋,而本研究中的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干预能够对老年患者在生理及心理状况方面定期定质进行有针对性宣传指导以及情感支持,从而使患者潜在危险因素减轻或者消除 [3]。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对比之后发现,对患者手术期进行访谈式的心理干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心脏病患者的应激能力,减少手术的危险程度。此外,在访谈过程中,增加必要的多媒体的方式也可以使患者更加了解自身的有关情况,并且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也有文献认为,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使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使其焦虑水平得到缓解。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患者的依从性要优于对照组的,并且差异显著。观察组心理状况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其原因据推测可能是全程优质护理干预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集现代化与人性化为一体的具有创造性和有效性的全新的综合护理模式,可以使老年围手术期患者的身心状态有一个良好发展,进而将病人不愉快以致焦虑抑郁的情绪降低及缩短,对提高老年手术患者的病情缓解具有重要的意义[4]。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全程优质护理模式,以此来提高治疗的效果。

[

参考文献]

[1] 曹亚琴.全程优质护理模式对老年手术病人伴焦虑抑郁情绪患者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3):282-283.

[2] 张云萍,薛小玲.血液透析患者希望水平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1062-1064.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共收治10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将其随机列入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15例,患者的年龄为62~89岁,平均年龄为(75.5±1.5)岁,病程为3~15年,平均病程为(6.5±1.5)年,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分别为18例、9例、11例;观察组中,男31例,女19例,患者的年龄为64~89岁,平均年龄为(75.7±1.6)岁,病程为4~14年,平均病程为(6.6±1.7)年,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分别为16例、11例、14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等相比,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因此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1.2方法 两组均行常规护理,主要内容为抗感染和吸氧、药物管理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人性化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心理疏导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的病程较长,在长期的治疗中患者容易出现焦躁、绝望等心理障碍,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为其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炎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和方法及其预期效果,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1.2.2健康指导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呼吸负担较重,可消耗大量的热量,容易出现营养不良情况[2],所以,护理人员要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均衡的饮食,患者的饮食既要坚持清淡、易消化的原则,也要注意适量地补充高蛋白、高纤维素类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食新鲜的蔬果,多喝水;告知患者要保持大便的通畅,若有便秘现象便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以免造成心肺负担的加重;日常饮食中要严格控制糖类的摄入量,以减少体内二氧化碳的含量,避免使患者的病情加重[3]。

1.2.3排痰护理 告知患者尽量取半卧位进行卧床静养,针对存在呼吸困难现象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协助家属为其翻身以及拍背,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痰方法,针对痰液黏稠的患者,需对其进行雾化吸入治疗,也可辅之以相应的排痰,且排痰后应及时使用漱口水,以保持空腔的清洁和呼吸道的畅通[4]。

1.2.4呼吸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呼吸训练,教会其简单有效的呼吸方法如缩唇呼吸法和腹式呼吸法等,前者可以使患者气道外口的阻力显著增加,能够降低气道过早闭合的发生率[5],而后者则可以减少呼吸阻力,使患者体内通气/血流的比例得到改善,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以及呼吸肌功能,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6]。

1.2.5感染的护理 要保持病房内的整洁和干净,每日需使用消毒液等对病房进行彻底打扫;告知患者要在指定的区域内进行咳痰;要严格控制病房内的探访人数。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使用KPS量表[7]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就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中,肺部感染为1例,呼吸困难为2例,肺气肿为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8%;对照组中,肺部感染为8例,呼吸困难为7例,肺气肿为4例,肺衰竭为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1%。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

2.2两组生活质量的评分的比较 护理前,观察组的生理功能评分为(45.95±16.16)分,社会关系评分为(47.21±13.50)分,心理功能评分为(51.67±14.48)分,环境评分为(48.23±13.34)分,对照组的生理功能评分为(45.14±17.21)分,社会关系评分为(48.56±14.35)分,心理功能评分为(51.14±14.35)分,环境评分为(48.54±13.16)分,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生理功能评分为(63.24±15.21)分,社会关系评分为(66.25±13.95)分,心理功能评分为(69.43±14.00)分,环境评分为(58.02±12.62)分,对照组的生理功能评分为(53.95±16.26)分,社会关系评分为(56.17±13.67)分,心理功能评分为(58.65±14.25)分,环境评分为(53.21±12.72)分,观察组要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的统计学的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恶化,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人数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且以老年人为高发人群[8]。老年人的免疫力和器官组织均不断衰退,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炎后容易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呼吸窘迫甚至衰竭等。

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生活质量评分均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李雪萍,李永燕,罗琼,等.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1(6):26-28.

[2]孙立新.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15(5):1142-1144.

[3]严艳.观察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J].医药与保健,2014,21(10):114-115.

[4]李春红.人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4,04(13):2039-2040.

[5]薛梅.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对其预后质量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9(12):715-716.

篇11

1.2教学组织与管理

1.2.1实践准备阶段

(1)细化实践教学计划。课题组根据老年护理学理论教学内容,将所涵盖的各种老年护理实践归纳为老年人健康评估、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老年人健康教育及老年人临终关怀5个模块,并分别制定具体要求。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及我院老年护理实践基地状况,确立实践主题,根据主题优化实践形式,具体计划见表1。

(2)师资的选取。我院要求理论教师每年到养老院、社区、医院老年病科工作两个月;实践带教教师则选取具有5年以上老年护理工作经历、经验丰富、技术全面、责任心强、素质高的资深护士担任。

(3)成立合作小组。在老年护理学开课之初告诉护生关于实践教学的安排与要求,根据护生学习成绩与认知能力、性格、特长等分小组,每组6~8人,各小组选出组长1名。各小组配两位实践带教教师,以轮转方式进入养老院和社区进行实训。

1.2.2模拟实践

(1)老年人健康评估。教师根据老年人健康评估的实践目标,设计1份老年人健康评估单。当老年人健康评估理论课结束后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院附近社区的老年人家庭,对老年人进行生理和心理评估。下次课安排两学时讨论,首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针对评估内容分析案例,提出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判定。其次,教师抽取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并接受教师及其他小组学生的提问。最后,开展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与评价。课后学生将资料整理后书写并上交老年人健康评估报告。

(2)老年人健康教育。在老年人常见疾病护理理论课后,确定老年糖尿病、老年高血压等多个主题;每个小组负责教师选定的一个主题,准备的内容要具体,有可行性,并制作一份宣传教育手册。宣传教育手册语言要通俗易懂,考虑到老年人的接受能力,宣传教育内容应为老年人最关心或最需要的知识。下次课安排两学时的模拟健康教育讲座,由每组派学生代表作为宣传教育者,其他学生作为养老院的老年人,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并接受“老年人”的提问。最后学生自评,教师点评与评价。课后每组学生上交一份讲座课件及宣传教育手册。

(3)养老院活动。由学生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理论课后,到岳阳国泰阳光养老院进行慰问、帮扶等爱心服务活动,对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如梳头、洗脸、剪指甲、卫生清洁等,并结合专业知识对老年人进行体格检查、常见疾病的护理及健康宣教等。通过志愿者服务让学生接触患病老年人及健康老年人,加深其对老年护理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尊老爱老意识。

(4)社区见习。在所有理论课结束后,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理论课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到岳阳楼区三眼桥社区进行健康知识宣教等大型活动,主要对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咨询、保健知识讲座(如糖尿病人的饮食、用药指导,冠心病的护理,跌倒的预防等)。到老年人家中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指导老年人的饮食、睡眠、运动,为老年人合理有序地摆放居室物品,为功能障碍老年人实施康复护理。

(5)社区实习。于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进行。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介绍社区老年人的现状,由社区护士带领学生进入老年人家中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其主要健康问题进行健康指导与促进。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居家护理。

(6)医院实习。于第三学年毕业实习期间进行。由医院老年病科的护士介绍老年人常见生理、心理疾病的发病情况,护理计划。由实习带教教师带学生进入病房为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实践,为临终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临终关怀。

1.3效果评价

实习结束后,课题组自行设计实践教学反馈问卷,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包括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10项。问卷当场发放并收回。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100.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

2讨论

2.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当前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对社会老龄化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感受不到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所面临的重重压力,且尊老爱老意识淡薄,学习兴趣不浓,老年护理就业意向不高。实践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为老年人进行护理保健服务的意识。他们在走进老年公寓、街道社区、老年病房后很快就会感到“银色浪潮”的来势凶猛。同时能了解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老年人急需解决的护理问题,能理性地认识到老年群体十分渴望得到相应的保健和护理,从而激发其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产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就业意向。

2.2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沟通能力

篇12

二、与老年人自我护理能力相关的影响因素

(一)老年人的文化程度

自我护理能力也是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倘若老年人的文化水平处于中等以上的水平,对于自我护理能力的学习与记忆就会更快些,更好的掌握自我护理的技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自我护理的知识。同时,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对于健康的定义理解较为深刻,也随时关注与自身健康有关的实时报道和知识,懂得自我护理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对于生活中的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有着一定程度的认知能力,能够正确的认知疾病,采取正确的态度与恰当的处理方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意识的主动进行自我护理维持和促进健康。

(二)经济收入水平

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的文化程度较高,对于自我护理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易于接受自我护理能力的传授,积极为维护和促进健康做努力。另一方面,经济收入较高的老年人不再为生计而奔波,不再为吃穿住行而发愁,不再为下一代人的生活而头疼,他们在生活方面保持着一种轻松的心情,同时具有较好的物质基础,为老年人提早进行自我护理奠定了基础,为老年人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选项,为老年人进行优质轻松的生活创造了条件。

(三)休闲活动时间

老年人退休在家,从忙碌的工作中清闲下来。由于年轻人的外出工作,“空巢老人”独守家中,长期的不外出,不与人交流,会加重老年人内心的孤单,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订阅老年报纸,听广播,不仅可以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还可以使老年人从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中获得关于实时的新闻,了解当前社会的现状,与时代相接轨;还可以获得关于保持和促进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加强老年人自我护理的意识与能力。老年人应该多出去走走,参加一些老年人俱乐部、老年人舞蹈队、老年人太极拳等等,多多接触一些同龄人,不仅可以交到朋友,还可以在大家平常的交谈中获得知识,增加自我护理能力。参加俱乐部,与老人们一起打牌、打麻将、下棋,既锻炼了脑力缓解衰老,又从中获得了乐趣;与老年人们一起跳舞、打太极、唱歌,既锻炼了身体纾解筋骨,又从中得到了喜悦,为自我护理奠定基础。

(四)老年人对自己健康的评估

篇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我国家庭逐渐趋于核心化、小型化,加上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老年家庭逐渐增多、家庭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因此,建立有效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通过深入了解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使老年人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社区护理,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人口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一种发展趋势。国际上规定凡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达到7%就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到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6%,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上升至20%,并在2040-2050年达到25.5%,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社会问题[1]。

2健康老龄化是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方向

寿命仅关注生命的时限,健康则重视生命的质量,健康老龄化是一个质和量相统一的概念。 1992年,联合国第47届大会通过了“2001年全球解决老龄问题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开展健康老龄化的运动,至此,健康老龄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一切老龄问题基本源于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性及病理性老化,其导致老年人功能减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能够把生活自理的时间延长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甚至达到无疾而终,推迟老年人需要依赖他人的尴尬局面,就会大大减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要塑造健康乐观、充满活力的老年人形象,把老年期视为人生的又一个黄金阶段,让老龄化社会充满活力。

3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3.1 客观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机体的各项功能日渐衰退,健康状况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客观上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向性的向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颜君等[2]对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与生活状况的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逐渐上升,患病总数也随之增加。李迎春等[3]的研究也发现老年人中大多都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病,而患两种以上者的比例较高。范亚峰等[4]对老年人心理状况的分析发现,约80%的老年人处于心理健康的临界点或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费立娟等[5]的研究也表明老人抑郁的发生率高达22.2%。以上研究均表明,老年人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健康水平都较低,是社区护理的重点人群。

老年人因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多年来养成的许多不良习惯都会给机体带来损伤;此外,预防保健知识的缺乏和自身认识的不足也使得其健康受损。另外,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呈下降趋势,而其残疾的发生率则逐步上升。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是不容忽视的,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在提供疾病护理的同时,通过健康宣教等手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识,并在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给予老年人关怀。

3.2主观需求

主观需要即老年人自身对社区护理的实际需求。有数据表明,95%的老年人认为有必要开展社区护理,97.5%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指导,76.2%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家庭护理及定期到家随访等,75%的老年人愿意在社区建立家庭病床、托老所、日间护理中心等[6];程俊华等[7]的研究表明,89.3%的患病老人希望在社区得到疾病护理。此外,孙菲[8]等对老年人社区非医疗照料的需求调查发现,城区老年人对社区照料需求依次为非医疗应急帮助(75.4%)、提供娱乐场所(74.4%)、心理慰籍(64.7%)、重家务照料(61.9%)、陪同看病(60.9%)和基本生活照料(57.5%)。目前老年社区护理主要侧重于生理、心理方面的需要,对老年人在家务料理、日常料理等方面的需求的研究较少,不注重他们的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而这方面的需求如果不满足,可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老年社区护理现状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日益增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我国早在1997年就对社区卫生服务开始了试点工作。现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开展了许多形式的社区护理,而社区老年护理也已涉及疾病照顾、疾病预防、健康促进3项职能,包括了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临终护理、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和社区心理卫生宣教等多种形式。此外,有些城市还设立了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老年社区护理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老年社区护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社区护士严重短缺、社区卫生机构不健全、社区所提供的护理项目和老年人的实际利用间有巨大的反差等[9],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影响老年人对应得护理的需求。作为一个生理和社会功能处于下降时期的特殊群体,老年人对医学保障和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对入住专科医疗护理机构,以及对家庭病床、送医送药上门、入户护理服务的需求迫切,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社区老年医疗护理机构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

5对策

5.1建立系统、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 

老年护理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疾病的护理,而且涵盖预防、照料看护、康复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内容。老年社区护理除考虑健康人、病人和残疾人外,还应致力于预防疾病或延滞疾病的发展,高度重视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工作,并为整个社区提供知识、鼓励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的护理服务列为老年护理工作的重点,以照料看护、预防、保健、康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为主;服务目的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总体健康水平转变;服务方式由等病人上门转变为走出医院大门,深入社区和百姓家庭。

5.2 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我们将需要大量的多技能的、综合性的老年护理人才,因此,应建立健全护理人才的多层次培养途径。首先,要建立和发展高等全科护理教育;其次,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全科护理人才的培养 ;此外,应加强现有社区护理队伍的继续教育,不断完善社区护士的专业知识 。

5.3 注重老年人的综合护理服务需求

(1)注意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老年护理的目标有别于其他年龄段,不仅要关注疾病,更要注重维护老年人的功能状态,把延缓老年人发生失能,尽量维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列为首要的任务,因此功能健康是保持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慢性病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老年人来说治疗疾病更多是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要加强护理干预防止因疾病而影响生活质量,尽可能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

(2)老年社区护理的核心是预防

从减少和延缓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角度考虑,导致老年人生活活动能力衰退的原因主要有3类: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的自然老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和废用。对老年人群中广泛存在的慢性病、退行性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多种疾病,都可以通过加强推行不同的预防干预措施,得到有力的控制。因此,老年社区护理应把预防放于首位,积极开展慢性病的预防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途径。

(3)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康复

老年人的残疾率远高于年轻人,因此,重视康复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另一特点。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的严重性在于它的高致残性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在进行社区康复护理后其生活自理能力及功能独立性均有明显的提高,再住院率也下降。因此,在老年社区护理中大力推行可及、可行的康复护理是符合老年人实际需要的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

(4)心理保健是老年护理的重要部分

老年社区护理不仅要注重身体健康,还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两者是紧密联系的。可以借助社会、家庭、朋友的力量,关怀老年人,并开展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心理咨询、聊天,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正确地对待来自社会、人际、生活方面的各种关系,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丰富晚年生活,实现健康长寿。

(5)照料护理是老年社区护理的重要内容

老年护理的内容与其他年龄段相比,一个特殊之处是医疗照顾与生活照料常紧密相连,特别是高龄老人生理功能已经衰退,轻微的疾病就可能导致自理生活的困难,如果生活照料无法满足,必将影响到疾病的康复。

6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老年人对于社区护理的需求大、内容多,老年社区护理离老年人的要求还相差较远,难以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应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区护理体系,并加强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综合、优质的社区护理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使得老年人真正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参考文献

[1]郑翠红, 姜小鹰, 肖惠敏.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老年护理. 莆田学院学报, 2005, 12(1): 33-35.

[2]颜君, 何红. 广州市社区老年人健康与生活状况调查. 中国公共卫生, 2005, 21(6): 723-736.

[3]李迎春, 胡传来, 陶兴永等. 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病及卫生服务需求现况调查. 实用全科医学, 2005, 3(1): 61-62.

[4]范亚峰, 王小合.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 2004, 19(17): 45-46.

[5]费立娟, 刑凤梅. 离退休老年人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齐齐哈尔医学院报, 2003, 24(6): 664-665.

[6]周萍.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5, 19(6): 63-64.

[7]程俊华, 李楠.浅谈老年社区护理. 四川中医, 2004, 22(2): 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