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知识管理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知识管理现状

篇1

1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研究

1.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存在多种,管理学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国内著名学者乌家培[1]指出:“信息转化为知识是信息的深化,相对于信息管理,知识管理提高了组织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复旦大学郁义鸿教授[2]则认为:“知识管理是组织管理者通过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知识的利用为创造组织价值实现组织效益的过程。”国内认同度较高的是邱均平教授提出的狭义知识管理和广义知识管理:狭义知识管理主要围绕知识产生、存储、转化、共享与应用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广义知识管理除对知识本身管理外,还对知识相关资源进行管理[3]。

1.2知识的分类

知识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据此可将知识划分为不同类型。根据知识的表现难易程度可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与隐形知识,显性知识易于表达、识别,而隐形知识则难以观察,具有高度抽象化;根据知识的共享程度可将知识划分为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个人知识主要是由个人的学识和社会经验构成,为个人所有并具有高度个性化;组织知识则是组织为了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知识体系,组织知识可被组织中的个体所共同拥有。

1.3知识管理过程

知识管理过程是组织为创造价值而形成的一系列动态过程,主要包括知识的挖据、转化、共享、应用。(1)知识是数据、信息增值的过程。知识是经过加工的信息,具备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再生能力,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能够产生新的信息;二是知识个性化,不同的人对知识的理解不同,不同角度知识的表现形式有较大的差异。(2)知识的转化。知识转化大致经历外部化、内部化、中介化与认知化四个阶段,完成知识隐形向显性的转化和显性知识的内部化。(3)知识的共享。显性知识和和隐性知识通过互联网等媒介的传播,扩展知识的交流,进而为个体所有,转化为个体知识;抑或转化为组织知识的一部分。(4)知识的应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运用积累的隐性与显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创新,产生新的知识。上述分析从知识视角详细阐述了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的内容,知识管理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对知识管理的基本内涵、知识分类和知识管理过程等展开研究。在知识创造、转化、共享和应用的过程中,研究知识从个人到组织中,知识隐性与显性的相互转化问题,研究内容有机整合于对知识的管理过程中。

2知识管理能力研究

2.1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目前,国内学者对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的研究,主要针对老师和高校学生的能力构成和特征。易凌峰与吴艳梅[4]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知识的取得能力、转化能力、应用能力和保护能力;郑春厚[5]认为高校学生为实现从获取的信息有效转化为知识,丰富知识量,应具备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分析能力、知识创新能力、知识表达能力;刘晓敏[6]研究了知识型人才在知识管理中的发展趋势,认为未来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将由以往主要对教师与高校学生延伸到对企业内部知识型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2.2企业知识管理能力企业作为重要的组织形式,良好的知识管理能力有利于企业构建组织知识体系,提升竞争力。程刚与李敏[7]简述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内涵,分析了形成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彭七四等[8]构建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各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赵英等[9]从知识获取、知识转化和知识应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社交媒体、社会资本三者之间的关系,示了社交媒体作用于社会资本,进而影响知识管理能力,以及积累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来提高其知识管理能力。

2.3知识网络能力

在社会网络中,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常常难以满足其创新的需要,组织之间在知识结构、文化等方面有着较大差异,连接广阔的组织网络,有利于知识的共享与创新。知识网络能力可理解为企业整合外部环境中知识及相关资源而形成的能力体系[10],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构建强大的网络关系,实现知识资源在不同主体间共享,有助于企业实时动态调整网络中知识的战略选择[11]。王海花与谢富纪[12]研究了影响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参数、组织间情境与企业主体,主要对其产生直接效应、中介效应、调节效应。通过对知识管理能力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知识管理能力研究更注重研究不同类型管理主体在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对知识的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等能力,进一步探究了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所具备的知识管理能力,拓展了研究的广度。

3知识管理绩效研究

国内对知识管理绩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影响因素、知识管理能力与绩效关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等方面。张公一等[13]实证分析了知识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刘海运与游达明[14]对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利用能力与企业突破性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周瑾与闫晓军[15]实证研究了知识管理能力、管理决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管理决策在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罗洪云等[16]提出云评价模型,从知识、行为和技术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绩效的表现形式;胡宏[17]构建了民办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张瑞红[18]构建了知识价值链模型,运用模糊层次方法从顾客、流程、学习和财务四个方面对知识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价。通过上述分析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归纳,知识管理绩效研究更加侧重研究企业在自主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绩效的内部与外部影响因素,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而后运用评价模型评估组织的知识管理绩效水平,尽可能量化知识管理绩效并作进一步的改进。

4知识管理研究评述

本文通过对知识管理相关文献的分析,总结了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国内学者大致从知识、知识管理能力、知识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对知识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具有多层次的特点,且更加侧重于探究在复杂的社会网络中,不同主体利用有限资源整合知识的管理能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强调利用知识提高组织绩效。但研究中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目前,管理学界对并未对知识管理形成统一的认识,究其主要原因有:(1)知识管理是在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涉及面甚广;(2)不同的学者研究的角度存在差异。第二,知识管理能力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难以定量研究,知识管理能力与创新绩效关联度难以作定量的分析,进而难以对组织绩效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知识管理的后续研究可从以下两方面作进一步探索:第一,大数据时代,数据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可深入挖据海量数据使其转化为知识,最大化实现其价值;第二,在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的社会背景下,可进一步探究知识创新能力建设机制,提升组织的创新绩效水平。

作者:田昶 朱勇 赵清俊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乌家培.正确认识信息与知识及其相关问题的关系[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01).

[2]郁义鸿.论知识管理的内涵[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01).

[3]邱均平,段宇锋.论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J].图书情报工作,2000(04).

[4]易凌峰,吴艳梅.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维度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24).

[5]郑春厚,王娜娜.高校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究,2011(8).

[6]刘晓敏.知识员工的个人知识管理研究述评与趋势展望[J].知识经济,2014(22).

[7]程刚,李敏.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形成机制研究[J].现代情报,2013(04).

[8]彭七四,彭桐睿.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山西科技,2013(05).

[9]赵英,朱群,兰建龙.论社会资本对出版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J].出版广角,2015(16).

[10]李贞,张体勤.企业知识网络能力的理论架构和提升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10(10).

[11]李贞,张体勤.企业知识网络能力与开放式创新网络建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01).

[12]王海花,谢富纪.企业外部知识网络能力的影响因素——基于扎根方法的探索性研究[J].系统管理学报,2015(01).

[13]张公一,卢雅艳,徐爽.知识联盟网络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12).

[14]刘海运,游达明.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能力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2).

[15]周瑾,闫晓军.知识管理能力、管理决策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

篇2

1知识管理的定义与内涵

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于1986年第一次对知识管理的概念进行界定。在而后十多年的时间内,知识管理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知识管理是通过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探索、分析、总结、得到信息,并将信息传递给需要的人。知识管理的流程包括识别、得到、归纳、细化、储存与使用知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管理,发展信息和技术并不是其工作重点,其重点是增强集体与个人的创造与创新能力。知识管理并非是一类技术,是结合各种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借助集体智慧与知识共享增强知识的创新与使用。在学校中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两个类型,即学校方面与教师方面的知识管理。学校知识管理重点在于共享,而教师知识管理则更重视反思和日常积累。组织知识管理以教师个体知识管理为基础,以更好的实施学校知识管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师知识管理中,使其成为教师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管理的重要辅助方式,提升显性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化,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综合发展,增强培训与教育的质量和效率,进而逐步增强学校管理的竞争力。

2实施知识管理的作用

现在,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承担起特别重要的使命。技术与教育妥善结合,教育彰显出多种形式、特征和学习风格,教育领域也受到知识管理的影响。而教师是创造知识、分析知识和传输知识的专业人员,要使用知识管理技术和工具对知识进行系统管理,增强自身专业水平。学校拥有数量庞大的信息,如期刊、参考材料、教科书等需要进行管理;同时,教师在教学工作积累的教学知识和个人经验也要进行管理。因此,教师、学校都要实施知识管理。学校知识管理以教师知识管理为前提和基础,能够有效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重视教师知识管理,可以为增强学校竞争力指出前进方向。教师知识管理能够推动其增强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教师要逐步丰富知识内容,特别是努力收集学术前沿知识,将其妥善的融入科研和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管理个人知识,基于个人知识需求来搜索、获得知识,让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实现相互转化,达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教育信息化和知识管理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通过教育活动能获得教育信息,再借助信息技术管理教育信息。重视研究教师知识管理,可以为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供策略与措施。

3教师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3.1教师不具备自主管理教学知识的意识

首先,现在很多学校仍旧将科研成果当作是评价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导致科研与教学之间出现冲突。实际上,科研和教学相矛盾、相冲突的情况不在少数。一些教师在科研中投入过多精力,没有对教学主体地位给予应有的重视。其次,教师没有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大部分教师没有建立起自主管理知识的思想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创新精神和知识积累习惯,更没有形成和其他教师分享与交流知识的思想。较差的知识管理意识,影响教师得到信息的效率和质量,对于增强教师建构技能有不良影响,甚至阻碍其专业化发展。

3.2没有深入开发隐性知识,知识缺乏创新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具有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明显高于教育专家已整理和总结的范围及种类,在教学教育经验中体现出更多的才能和知识。但长久以来,教师的集体和个人隐性知识没有得到全面开发。这是由于无法借助语言将隐性知识传递给他人,而且大部分学校现行的管理方法、组织文化和管理系统也深刻的影响隐性知识的使用与开发。而教育体系内拥有很多隐性知识,所以为教师建立良好的传播和表达隐性知识的氛围和环境是特别重要的。教师要积极、深入的反思和总结隐性知识,通过个性化方式总结自己的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并要清楚地将其表达出来,推动个性化知识的建立和共享。

3.3没有建立起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条件与平台

目前,在学校管理上依旧应用传统的、官僚化的管理模式,更重视使用专制管理、行政命令、统一要求的管理方式。学校没有更多考虑教师的情感需求与业务需要,没有设身处地地分析教师的想法,同时在教学管理上教师的发言权较少,对其话语权没有给予应有尊重,影响、限制教师价值的增强,让教师难以有效发挥其主人翁精神和自主决策意识。

3.4未建立起完善的教师知识管理制度

现在我国采取科层制度对学校进行管理,该制度要求成员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是要遵循管理原则,严重影响组织和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另外,科层制度也难以提升和优化组织文化,是因为科层制以行政权力为管理重点,所建立起的组织文化一般是以行政权力为前提的,但因为行政权力所提供的利益和资源诱惑,导致大部分优秀教师争相竞聘管理性岗位,导致科研和教学面临较大影响。不完善、片面的教师知识管理机制,会影响教师的智力资源,导致知识浪费,阻碍教师积累与创新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当前科研管理领域缺少合理的制度,教师面对大量科研任务时经常不求质、只求量,加上科研水平决定教师职称晋升,造成很多的教师在科研上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影响其归纳和总结个人知识,进而影响到知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所以,逐步健全教师知识管理机制,对增强教师知识管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增强教师知识管理的方法

4.1校领导提升重视与支持力度

知识管理与学校政策制定、教师及学校本身具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学校领导要了解知识管理所体现出的引领作用,进而将知识管理思想融入学校管理改革中。要想在学校管理中推广知识管理并产生预期影响,需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学校领导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提供支持,保证开展知识管理的每一位老师,都能分析、得到、传递、创造、分享知识。知识管理体系对知识进行结构化、标准化处理,将其收录相应的知识库中,让用户不必查询知识原始来源就能够重复利用知识。教师要使所拥有的知识能实现有效搜索和访问,能够快捷的编辑和修改知识,并定期检查数据库中知识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4.2教师要不断增强知识管理意识,摒弃惰性思想

教师管理个人知识的过程能够体现出主观能动性,其个人知识中的隐性知识所占较大比例,而显性知识通常比例较小。假如没有妥善管理知识,难免会流失大量信息,无法建立起更完善的知识系统,教师之间也无法畅通的分享和交流优秀教学成果。教师知识管理既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逐步增强教师个人能力的过程。

4.3教师要自觉反思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和转化

反思知识就是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和储存知识的过程,反思知识能更好地创新和转化知识。教师自觉的反思和完善教学,要不断反思平时文化生活及教学活动,全面分析教学活动假设。教师要使用多种方式,通过概念阐述或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将蕴含在教学中的隐性经验采取显性概念来显示。此类概念化会促进教师解释本人的教学行为,另外也引导教师之间基于自己的隐性个人教育理念开展沟通和共享。

4.4建立健全的教师知识管理机制

知识管理是持续开展的,并不是低关联度或者暂时的。通常来说,持续学习知识的过程是由严格、全面、健全管理机制提供规范或保障的。所以,要遵守以知识为重点的管理思想,以精神和物质两方面为着眼点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与管理机制,全面增强教师知识管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引导教师不断挖掘、归纳、转化、创新、分享内在实践经验和外在理论知识,以增强教育的系统性和创新性,进而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应变能力。借助健全的教师知识管理机制,能够通过制度来固定教师学习和教学任务,并将其深刻在教师意识中,推动学校建立起现代化的学习型组织和机构,进一步增强学校竞争力。

5结语

总而言之,在深化教育改革的现阶段,教师开展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更好地挖掘、创新、利用知识资源,推动知识的增值。如果教师具备将个体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时,就能全面体现出知识的内涵与价值,教师也由于创新知识和提升知识价值而拥有更多的活力,全面彰显教师知识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焱,陈廷俊,李如密.教师实践性知识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17(11):39-41.

[2]陆菊.知识管理视野下的教师知识共享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31):191-192.

篇3

如何基于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对各类具体的知识资源进行合理组织,是中医养生知识管理的核心问题。另外,中医养生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何面向百姓提供权威、准确的中医养生知识服务,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下文带着这些问题,分析中医养生知识管理的现状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思路。

1中医养生知识管理的现状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药理论和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中医养生知识共享多通过师徒承袭和行为影响的方式进行。将中医养生名家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进行妥善保存和广泛传播,是中医养生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中医养生典籍是承载中医养生知识的主要载体,兼具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实用价值,在养生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2],现存的涉及养生理论的古籍约有600种。当代中医药工作者正致力于对这些古籍进行搜集、整理、校点和收藏,挖掘其中宝贵的养生知识。作为其中的一项代表性工作,曹洪欣、张志斌等从现存的中医养生著作中挑选出代表性、富有原创性的品种,以最佳版本为底本进行精心校点,编成《中医养生大成》[3]这部著作。由于典籍历时已久,纸质易破损的特殊性,限制了人们对古籍的利用。为此,中医药工作者开展了中医养生古籍的数字化工程。例如,范为宇等构建了“中医古籍养生数据库”,对110种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互联网提供古籍检索和阅览服务[4]。又如,臧知明[5]根据《黄帝内经》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提出了《黄帝内经》养生知识的表达模式,初步构建了《黄帝内经》养生知识库。这些工作表明,数字化技术为中医养生古籍保护及知识利用提供了有效方法。当代中医药工作者还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教材和专著。以“中医养生”为检索词,可从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检出12477篇学术论文以及121本图书,其中包括刘占文主编的《中医养生学》[1]、郭海英主编的《中医养生学》[6]、王玉川主编的《中医养生学》[7]以及吴翠珍、张先庚主编的《营养与食疗学》[8]等。刘占文、马烈光还编写了汉英双语教材《中医养生学》[9],它有助于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与中医养生知识相关的网站,包括中国养生网、大众养生网、养生常识网、光明养生等。"中医养生学"的专题学习网站成为养生知识教学的一种新模式[10]。另外,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还催生出许多中医养生的移动客户端软件,包括过日子、中医养生、健康养生宝典、365健康养生、中华养生等。信息技术为实现中医养生知识服务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个人健康管理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

中医养生知识资源本质上都是通过自由文本表达的显性知识。该领域现有的“数据库”和“知识库”实质上属于文献库;这些文献库在经过文献标引之后可支持更好的检索,但本质上仍是基于文献的。该领域的网站和移动客户端软件也是围绕“文献”提供检索和阅读等服务。因此,中医养生知识管理本质上仍是基于自由文本的。自由文本是人类表达知识的自然手段,但其内容难于被计算机直接处理,这就影响了知识处理的效果。这也是信息技术界公认的制约知识管理技术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可从术语标准化入手,突破自由文本所带来的知识管理技术瓶颈。中医养生领域所使用的术语仍然存在含义模糊、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复杂现象,需要进一步加以梳理和澄清。近年来,本体(Ontology)成为实现医学术语规范化的一项新兴技术[11]。本体技术源于信息科学,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指知识表示和推理理论)[12]。本体在生物医学领域和中医药领域都得到了成功应用,但目前尚未出现面向中医养生领域的本体[13-14]。通过构建中医养生本体,可准确表达中医养生的概念体系,系统梳理中医养生的术语资源。若能建立一个条理清晰、结构合理、逻辑严谨的中医养生领域本体,则可基于概念体系对该领域中医养生知识进行组织和检索,从而提升知识管理的有序性。语义网(SemanticWeb)是一套与本体相配合的技术体系,它为本体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规范、技术和工具[15]。可采用语义网技术,基于中医养生本体构建领域知识库,整合中医养生知识资源,实现领域知识的结构化;接下来,可基于本体对文献内容进行深度语义分析,从文本中摘出与中医养生相关的论述,对文本内容进行半自动的语义标注,建立文献的主题索引和分类索引,支持用户快速检索到相关文献,准确定位到相关内容;进而,研发面向结构性知识的计算机处理技术,逐步实现知识管理系统的智能化,面向社会大众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

篇4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工具将个人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建立知识体系。知识经过收集、消化和创新,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有利于自己的工作、生活。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信息社会,知识成为竞争的第一要素,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高职生要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掌握获取知识和如何利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掌握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知识管理,对自身拥有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积累,更新知识储备,这样既可提高个人知识的利用率和创新率,又可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Pual.A.Dorsey认为为了有效对个人的知识进行管理,应具备七项信息技能:检索、评价、组织、分析、呈现和保护信息及协作工作[1]。

2010年,中国知识管理中心发起人田志刚在《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一书中提到,个人知识的管理不仅是信息和知识的保存,而且是知识学习、知识保存、知识共享、知识利用和知识创新的过程[2]。

综合七项信息技能和田志刚先生的个人知识管理过程,笔者从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利用、知识共享四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高知学生对知识管理的了解和应用情况。

3.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3.1调查问卷的编制及调查

根据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求及本研究的需要,结合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笔者自编了《高职生个人知识管理现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与整理、知识的利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知识的推广五个方面,由25道题目构成。

为了充分有效地调查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应用,从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了436名学生进行调查,回收436份,回收率为100%。

3.2调查问卷分析

3.2.1个人知识的获取和了解情况

调查发现,62.84%的学生只是听说过个人知识管理,说明大多数的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初步认识的层面,并没有深入了解个人知识管理,更不要说运用这一工具有效管理自己的知识。

3.2.1.1知识收集的原因。本题是多选题,74.77%的学生选择是为了课业要求,85.78%的学生是为了将来的工作和学习,85.78%的学生是因为兴趣,63.3%的学生是为了拿证书,49.31%的学生选择其他原因。总而言之,高职学生认识到知识的获取对他们的学习工作、兴趣爱好各个方面都有益处,知识获取有必要进行。

3.2.1.2个人知识需求。高职学生个人知识需求比较明确,40.83%的学生认为课堂知识内容较浅,会在课后查阅相关的专业资料进行自学,36.01%的学生比较重视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的获取,28.67%的学生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获取,说明在日益重视人际交往和共同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3.2.2知识的存储与整理

知识存储就是要利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建立个人知识库,将个人知识、资源分批分类地纳入个人知识库中,以便日后获取,整合资料。

3.2.2.1知识的存储对日后的学习工作是否有用,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非常有用,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认为完全没用或者不清楚。由此不难看出,知识的存储对大多人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3.2.2.2面对有用信息的做法。绝大部分(40.6%)学生会将信息保存在自己的电脑硬盘里,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开始养成对知识存储的习惯。但是,只有27%的学生表示会将信息发表在自己的网络空间上(比如个人网页、Wiki等)与大家分享。而31.42%的学生则倾向于笔纸与大脑记录,有的学生甚至不采取任何方式。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对于知识的存储习惯,高职学生还不能很好地将新的网络技术应用于学习生活中。

3.2.3知识的利用

对调查结果分析,发现要利用有关知识时,35.9%的学生缺乏相关知识的储备,虽然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等获取更多的知识,却不知道储存对他们有效的信息;33.03%的学生即使有相关知识的储备,也不知道如何利用有用的资源解决问题;24.08%的学生遇到问题却找不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等。这种现象在高职生中普遍出现,由此可以看出,在当代高职学生利用知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

3.2.4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2.4.1知识共享的意愿。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63.99%的学生愿意共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或知识,但是很少有学生认为共享知识很重要,说明高职生还没有意识到:单靠个人能力无法获取一切需要的知识,通过知识交流和共享可以实现“共赢”。

3.2.4.2知识与交流共享的方式。学生在知识共享知识的方式上也存在差异。该题目是多项题,通过调查发现,在平时交流中,89.45%的学生采取面对面交流,84.4%的学生通过电话、短信的方式与老师同学交流。这说明学生在学习交流中依然采取比较传统的方式,而个人所拥有的资源(如QQ、博客、微博等)还不能很好地迁移到学习和工作中。

4.高职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培养策略

调查发现,50%的学生认为在知识管理方面学校没有相应的宣传和指导,33.26%的学生认为没有相应的资源和环境,12.16%的学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于个人知识管理了解不是太深,仅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

笔者认为,要提高高职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必须从学校、教师和个人这三个方面入手。

学校方面。学校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可以开设知识管理类课程,举办系列讲座,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平台和工具,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了解并实施个人知识管理,培养对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3]。

教师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使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平台,引导学生使用教学平台,鼓励学生在课内外在平台上进行学习上的交流与共享,使他们在无形中进行了个人知识管理的实践。最后,再介绍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理念,鼓励、引导学生使用其他的知识管理工具开展个人知识管理实践。

个人方面。大学生必须尽快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和生活,转变知识管理观念,树立个人知识管理意识,养成个人知识管理的习惯[4]。具体地说,大学生要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存储知识,经常交流、共享个人知识,自觉地整理并定期地更新个人知识。

5.结语

在信息化的社会中,个体必须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应用,通过知识管理,有效应用知识提升知识的价值,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增长知识,达到知识快速更新的目的,为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春厚,王娜娜.高校学生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1(8):36-37.

篇5

AMT咨询根据10余年的知识管理咨询和实践经验,结合企业价值链开发出了战略层、运营层、保障层三个层面和六个维度的知识管理评估模型(如图1所示)。知识管理战略是公司职能战略的一部分,它指导公司知识管理的开展。运营层指围绕知识内容通过创造、获取、储存、共享和应用循环使知识创造价值。保障层通过流程、管理、技术和文化四个维度支撑运营层的活动。

战略维度

知识管理战略是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战略与策略的集成,其目的是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并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企业的价值。知识管理战略是企业就知识管理活动的基本框架、流程和侧重点作出的方向性选择,应具有清晰的短期和长期建设目标和建设策略,以及企业知识管理建设所需遵循的主要原则,为有效推动知识管理建设和规避风险提供指导。

知识管理战略维度,可以从知识管理认识、知识管理战略的建立与执行三方面进行评估,主要评估内容如下:

知识管理认识,指员工深刻认识到哪些是公司重要的知识和知识管理活动,深刻认识到知识资产的积累、传承与创新对于公司的长远价值等。

战略的建立,是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明确性、统一性进行评估。例如企业是否明确提出知识管理建设的阶段目标、建设策略和实施计划,员工是否深刻认识到知识资产的积累、传承与创新对于公司的长远价值,员工是否认同该战略等。

战略的执行,是指对企业知识管理战略执行有效性的评估。例如企业是否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至各个部门及岗位,甚至落实至各业务流程,各部门的知识管理实施计划是否得到有效执行等。

知识内容与管理环节维度

知识内容包括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围绕知识内容通过创造、获取、存储、共享和应用循环,才能实现知识价值。

创造:知识创造是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断发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该过程强调知识从无到有,即新知识的产生。知识创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部门或个人利用智慧,根据已有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创造新的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新的显性知识;显性知识进一步提炼加工形成知识资产。

获取:知识获取指员工通过知识管理系统或者人际沟通方便获取各种显性、隐形知识。

存储:显性知识在信息系统中统一结构化存储,方便用户检索。

共享: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显性知识在安全控制下实现最大限度的共享,员工通过导师制、内部演讲、轮岗、培训等方式向其他员工或组织获取知识,同时将个人的经验扩散到企业的层面。

应用:将知识应用到日常工作中,解决面临的问题或是简化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知识内容和管理环节维度,是对知识创造、获取、存储、共享和应用环节的渠道建设情况进行评估,主要评估内容如下:

创造:企业是否安排专员定期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例如制定操作手册、工作指南等;部门或员工是否能定期总结工作技巧和经验等;部门或员工是否定期将总结的工作技巧和经验等隐性知识以文档的形式展现等。

获取:企业是否建立了系统化的机制来搜集外部最新的知识;员工是否很方便地利用各种渠道从本部门获取需要的知识等。

存储:现有文档分类是否明晰合理,方便搜集和应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知识文档是否都能及时统一储存,而不是散落在个人电脑中等。

共享:企业是否经常组织经验交流会、师带徒活动等,促进隐性知识交流;企业是否建立了专门的渠道来推广最佳实践(包括工作标准、典型案例等)在整个公司的应用等。

应用:企业是否将一些知识固化到软件系统中,或企业制度程序文件和手册中等。

流程维度

流程标准化是重要的知识内容,例如把有经验员工的最佳实践制作操作手册供其他同事遵循;知识管理应与业务密切结合,实现在流程中应获取和应用知识。AMT有一个口号叫“流程管道、知识活水”。这是指,一方面,业务流程产生的知识可以及时获取。另一方面,已有知识能很方便地支持业务流程的执行。

流程维度可以从流程标准化、流程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三方面进行评价,主要评估内容如下:

流程标准化:每项跨部门的工作都可遵循相应的程序文件;每个程序文件都有输入、输出文档的具体要求;工作都有相应的工作指南、作业标准或参考资料支持,保证把工作做好等;

流程中获取知识:流程中产生的设计方案等知识都能够及时的统一储存等;

流程中应用知识:在业务流程执行中,其关键环节会有知识点提示等。

管理维度

知识管理的引进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过去的工作方式、组织架构以及思维模式的革新。而为了保证知识管理的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企业知识管理组织架构和相关机制。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部门,以更好地领导、实施和推广知识管理项目,避免部门“孤岛式”的知识管理解决方案;通过重奖励轻惩罚的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共享知识和创造知识;通过建立培训、专家管理等相关制度等提升员工技能,促进企业知识的积累和创新。

管理维度是对组织结构和相关机制的建设进行评价。评估内容包括:企业是否设立了专职的知识管理部门或岗位,知识管理部门职能或岗位职责有清晰的界定;企业是否设立了评估团队和员工知识贡献的量化指标体系;企业是否定期开展整体的知识管理绩效评估活动;企业是否建立了培训制度、项目管理、专家管理等相关制度,以更好地规范和支持知识管理工作等。

技术维度

知识管理技术并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个技术体系,包括的技术内容异常繁多,覆盖了知识创造、获取、存储、共享、应用的各个环节。它同时又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不但包括独立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知识的统一展现,还包括各业务系统中应考虑知识应用。

技术维度是对各个环节技术支撑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知识检索是否能满足员工日常工作需求;企业是否建立了统一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部门之间知识的共享;是否建立了隐性知识交流平台,例如专家黄页、知识问答、论坛等;是否实现知识管理系统与业务系统集成,实现在业务流程中搜集和应用知识等。

文化维度

企业文化是决定知识管理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企业有尊重知识的文化,高度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并且重视经验共享、管理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知识管理的引入是一种管理变革,不适应企业文化的知识管理将面临较大的变革风险,很难发挥知识管理效用,因此,知识管理还需要与现有的企业文化协调。

文化维度是对知识管理文化的建设及其与企业文化协调性进行评估。其评估内容包括:企业领导是否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并身体力行;企业是否鼓励员工之间共享知识并提供便利;企业是否有一个开放和信任的氛围等。

通过三个层面六个维度的评估,可以发现企业知识管理的现状和知识管理成熟度,根据评估结果,AMT把知识管理成熟度划分为五级,分别为:

知识无序阶段:指组织基本没有利用知识资源,对什么是知识没有概念,组织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中备感困难。

知识反应阶段:企业虽然也有知识的应用,但基本属于员工零散的自发方式,从自发式知识管理走向自觉的知识管理是要实现的第一个转变,正确认识它才能正确发展它。

知识意识阶段:企业已经开始自觉地进行知识管理,但仍需在知识管理组织建设、制度规范、知识管理工具等方面进行完善。

知识确认阶段:正在向知识型组织转型,知识管理的基础工作建设已经相对完善,知识管理的重点开始向跨越组织界限,有效整合外部的知识过渡。

篇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存在于每一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教师面对着海量的知识,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使用,也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要培养教师知识管理意识、提升知识管理能力,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知识管理 

对教师知识管理概念的界定,结合大量的文献材料,将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描述如下:教师知识管理是在学校制度的保障下,利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师和教师学习型组织的教学专业知识、教学技术、教学观念进行管理,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达到教师知识绩效的最大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2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调查分析 

为了解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部分中学教师的网络调查和访谈,对山东省各地市的中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来了解中学教师知识管理开展的状况。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90份,回收率为90%,有效回收率为90%。 

根据对问卷调查作出的统计,教师知识管理的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如下: 

2.1在教师学习型组织方面 

在教师学习型组织方面,认为有必要建立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占70%,多数教师认为建立教师学习型组织可以有效的帮助自己提高专业技能,提升教学的绩效,可以让他们不断的进步,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可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而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持有一般和无所谓态度的分别占17.5%和12.5%,探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教师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型组织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认为学习型组织并没有真正地为教师带来益处,而是流于形式。70.83%的教师有明确的共同愿景,如果学习型组织真的能够有效地开展起来,他们还是愿意参与到这个组织中来的。 

2.2在教师文化方面 

在教师文化方面,29.17%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隔离的状态,即教学是自己的事情,只要对自己的班级负责,完成教学计划就可以了,教师间不需要有什么太多的沟通;12.5%的教师认为教师间争权夺利,为了职务晋升勾心斗角,教师氛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学的升学竞争压力大而且和评级挂钩;58.33%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师文化比较开放、关系融洽、相互支持、共同进步。从数据的分析来看,多数教师还是非常向往和谐的教师文化的,因此营造和谐的中学教师知识管理文化是实施教师知识管理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3在学校管理层面 

在“您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吗”共有91.66%的教师选择了“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太多数的教师在主观上,还是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同事进行分享;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您是如何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有37.5%的教师选择了“只是想想,没有实际行动”,可见还有1/3以上的教师没有一些实际行动。同时在“您校对教师知识成果确认制度有”选项上,有18.31%的学校会表扬那些知识成果突出的教师,有16.9%的学校鼓励教师知识成果署名、公开和归档等制度,教师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激发教师的自觉性,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领导的支持、过程的监管、考察机制都会对从外部促进教师的知识管理。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知识管理的方面,31.82%的教师认为工作繁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探究原因是因为中学教师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用于教学,其中44.44%教师选择了“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来鼓励教师进行管理”,很多教师对于知识管理局限于职务晋升,一旦目的达到,便处于消极保守阶段,相应的激励、奖励措施会增强教师的知识管理的动机。因此,学校缺乏鼓励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管理的激励措施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高也是造成知识管理推广困难的原因。 

3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策略 

3.1创建教师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能够发挥群体智慧,促进教师共同成长与发展,一个良好的教师学习型组织,是教师顺利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 

3.1.1基于学校的教师学习型组织 

基于学校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即同一所学校的相关教师构建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它使学校成为利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许多管理者本身就是优秀教师)平等对话、沟通的场所。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听课、教师培训、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合作科研活动等,将教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能提升专业素养,而且能够加深友谊,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3.1.2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型组织 

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拓展了传统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在网络中,众多的教师形成教师知识联盟,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时也可以向一些专家请教,可以接触到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助于促进教师知识的创新。在教师学习型组织创建的虚拟空间中,教师可以考虑建立个人成长档案,主要的形式有成长日志、博客等,通过撰写教育叙事,反思并与其他教师交流,能够及时的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教师还可以通过聊天室,讨论区,电子会议等加强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凝聚力。 

3.2营造合作型的中学教师知识管理文化 

教师文化就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它外显于校风、教风,内隐于教师心灵。针对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不断追求教学优秀和卓越并不全然依靠自己,也需要向他人学习和借鉴;教师也并非孤立地改进其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同分享的合作型教师文化。 

中学教师合作文化的本质在于吸收全体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进而把它们变成显性知识,同时也能够积极地吸收组织外部的新思想和新知识,它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分享。如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开展教师之间的合作,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有效地师徒教师教育模式都可以提高教师的合作能力。在合作的文化中,教师能以开放的心态把自己的课堂向同事公开,接受别人的观察,同时自己又观摩别人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之间能坦诚布公地互相交换意见,这样就打破了教师之间的隔阂,不断地将个人的新知与他人分享,同时也将吸纳他人的经验反思内化后应用于实践。 

3.3建立学校激励、保障制度 

学校激励和保障制度的建立,对教师知识管理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学校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教师的知识管理,如考核制度、激励制度,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的激励制度可以营造组织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吸引有效人才,提高工作绩效。 

要激发教师分享知识的动机,确立合理回报的奖励机制,对在促进知识分享与交流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应按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在教学质量管理上,淡化个人业绩奖励,强化团队绩效考核,将知识分享和团队绩效作为学科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部分;丰富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如利用校内简报、学校电台等媒介及时报道学校开展的读书沙龙、学术讲座、教师论坛等活动。特别聚焦在知识交流与分享、应用与创新等方面独领的名帅新秀。建立“荣誉墙”,在校园醒目位置张挂知识管理表现突出的教师肖像和业绩简介,增强教师对知识管理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制度,不但可以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教师工作的情感需要,这种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和软环境的建设既可以保证本校教师的发展,也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 

4结束语 

教师知识管理不仅促进教师的发展,也促进学校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对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调查分析,需要学校在学习型组织、教师文化、保障制度和激励措施方面需要不断的进步和完善。鉴于教师知识管理对促进教育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重视教师知识管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许艳.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2008(2). 

[2]蔡丰海,王大伟.教师知识管理:内涵与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8(9). 

篇7

政府,作为社会的综合管理组织,其使命是向整个社会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政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等弊端。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大化和复杂化,政府角色从被动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者向主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者转变,公众和企业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政府组织和业务模式逐渐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政府来说,如何解决其固有问题,使其能够胜任知识经济时代的这些新要求,就成为现阶段摆在政府组织面前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有必要探讨如何将知识管理引入政府,使得政府从过去老一套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找出新的对策,适应新的环境变化,为政府谋求一个健康良性的发展思路。

1.2选题意义

信息时代已经演进至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于信息的追求持续不断,丝毫没有减缓的迹象。放眼未来,各组织单位都在积极发展新的IT应用形式,例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商务智能、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等,以进一步加快自身的发展,提高竞争力。新的经济体系正以史无前例的惊人速度产生信息,并在业务伙伴、员工及顾客间传递。但是随着信息量的暴涨,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辨识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择精去芜,进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

在知识经济阶段,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以及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越来越成为各组织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何一个组织如果对知识管理的浪潮视而不见,他们就将错过探索商业和技术前沿的良机。

组织必须系统地累积知识、分享知识,同时策略性地利用知识,以建立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获取最高效益。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已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微软、英特尔、莲花、惠普、摩托罗拉等公司都制定了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将知识资源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企业演变为学习型组织,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资源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可以说,知识己经成了小到一个企业、政府部门,大到一个国家、社会的核心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型企业己经成为了发达国家的共识,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管理软件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样,知识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与政府知识管理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还较少。中外历史经验教训表明,政府管理的落后必然阻碍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因而,在政府中实施知识管理,整合政府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促进知识的采集与加工、交流与共享、创新与增值,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已成为政府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知识管理作为影响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一种管理模式,正日益受到行政理论界的关注。然而,知识管理的问题,在政府还没有真正提上议事日程,政府知识管理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诸多方面问题的研究亟待开展。本文将知识管理这一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政府,为政府谋求一个健康良性的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提高政府知识管理水平,为我国政府组织的管理创新提供具体的借鉴,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摘要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隐性知识”由英国学者波兰尼于1958年在《个体知识》一书中提出,指从实践和经验中领悟得来的,无法用语言表述,难以被学习、模仿和记忆的知识[1]。虽然教师的隐性知识及管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在对即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生培养中,隐性知识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运用。现有师范教育模式的一个重要不足,就在于忽略了大量具有缄默性、情景性、个体性、实践性等特点的隐性教育知识的存在,将师范教育视为一种系统化显性教育知识的外显传递、掌握和应用过程。

职教类师范生是师范生中的特殊和重要群体。基于为职业教育服务的特点,职教师范生不仅需要具备普通师范生的师范技能,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领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教育经验。因此,对于职教预备师资的师范生来说,隐性知识有其独特特点和地位,应给予高度重视。当前,职业学校正处于教育改革的高速发展期,对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的研究,既契合了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对知识管理的新需求,也有助于拓宽人才培养途径,提升职教师范生培养质量。因此,本研究拟从隐性知识管理流程的角度,结合职教师范生的成长环境,系统考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并着重分析其障碍点,以期为提高职教师范生的知识管理意识和水平提供实证依据。

二、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调查

为了解当前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现状,参考索妤[2]编制的教师隐性知识管理调查问卷和张瑶[3]编制的高校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调查问卷,并进行精炼与改编。从知识管理流程角度,将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分为获取、存储、分享、运用、创新等五个维度,在每个维度上均设置3个题目。问卷共15个题目,每个题目均描述一个教育隐性知识管理的日常表现或态度,如“我喜欢通过与同学交流获取教学经验”,请师范生判断该描述与自身现状的符合程度。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级评定法,从“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一般”、“比较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计1~5分,分数越高代表职教师范生的隐性知识管理能力越强。

研究选取全国八所独立设置、专门培养职教师范生的高等院校之一的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进行调查。受调查师范生共467人,年龄在17~26岁。其中,男生164人,女生303人,一至四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128、120、124和95人。

(一)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获取现状

在隐性知识获取上,设置的3个项目分别考察师范生对隐性知识获取的态度和获取途径。表1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获取上的表现差异。

由表1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对隐性知识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平均得分为3.91,表明对隐性知识价值比较肯定;在研究教学名师生活或成长史上,学生得分为2.66,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与同学交流获取经验上得分3.73,表明该途径采用较多。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获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上,一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四年级(t=2.862,p

(二)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存储现状

在隐性知识存储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存储方式和途径。表2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存储上的表现差异。

由表2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在采取有效方式存储隐性知识方面作出积极的自我评价,平均分为3.55分;在参加教育讲座并做笔记方面,学生得分为2.86,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团队合作中积累隐性知识上得分为3.78,表明该途径使用较多。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存储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5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二年级(t=2.487,p

(三)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分享现状

在隐性知识分享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分享方式与影响因素。表3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分享上的表现差异。

从表3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隐性知识分享的意愿较强,平均分为4.00;在影响隐性知识分享的因素上,学生比较赞同学习满意度和同学信任度会影响分享程度,平均分分别为3.78和4.02。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分享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7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二、四年级(t=2.365,p

(四)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运用现状

在隐性知识运用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对隐性知识运用的态度。表4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运用上的表现差异。

表4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均在4分左右,表明整体来说,学生对隐性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情况评价较高。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运用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0上,一、二年级学生得分高于四年级(t=2.650,p

(五)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创新现状

在隐性知识创新上,设置的3个项目考察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创新的表现与影响因素。表5为不同年级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创新上的表现差异。

从表5中三个项目的平均数可知,学生隐性知识创新在创作教育论文上表现中等,得分为3.07。在影响隐性知识创新因素上,学生比较赞同和谐人际关系或学校激励机制会影响隐性知识创新,平均分分别为4.23和3.82。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隐性知识创新情况进行差异比较,结果显示,项目13上,三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一、二年级(t=2.214,p

整体来看,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表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师范生充分肯定了教育隐性知识的价值。在有关隐性知识意义的题目上,职教师范生均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平均分为3.98分。在当前师范生的培养中,大多只重视教育显性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传授,忽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与提炼。本调查显示了隐性知识在对于师范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性,也建议各类职业师范院校,应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对隐性知识的意识,并着力培养其积累、提炼与分享隐性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二是不同年级师范生的表现存在差异。在隐性知识意义和人际沟通相关的项目上,低年级学生的评价高于高年级。低年级学生可能出于热情和感性,更多地肯定隐性知识的价值,也积极评价合作性活动和人际关系的意义。在隐性知识的理论学习和积累上,高年级学生给出更高评价。这显示出高年级学生更加理性和务实,在以理论学习和深入思考为主要途径的理论提升中表现出更大优势。三是人际关系是影响教育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调查中与人际关系相关的项目均得到了学生更积极的肯定。师范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存储与分享往往是通过交流讨论、观察模仿、实践体验等人际互动活动实现的,良好的人际沟通不仅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活动平台,也创设了积极、愉悦的心理氛围。因此,学校应多为师范生创设相互交流和分享教育教学经验的活动机会,促进隐性知识在团队中的有效交流和共享。

三、职教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分析与对策

从个人知识管理的流程角度来看,隐性知识管理包括知识的获取、存储、分享、运用、创新等五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本调查显示,师范生在上述环节中的表现有优有劣,整体来看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在与理论学习和专业思考相关的维度上,师范生的得分普遍较低。因此,下面专门对本研究中学生平均得分在3分以下及3分左右的项目进行分析。这些项目也反映出学生在隐性知识管理上的障碍点。

(一)研究教学名师生活或成长史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2“我研究过教学名师生活史或专业成长史”属于隐性知识获取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2.66,是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一。对教学名师生活史和成长史的研究,历来被认为是隐性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拥有自身特殊的成长背景、生活方式、个性特征和教育方法,其生活史是教育隐性知识建构的基本素材。吴文胜指出,研究教师生活史不仅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发职业成长的承诺与动力,推动个人对发展新方向与策略的探寻,同时也有助于了解教师专业信念及方法的形成,了解教师个性我、社会我和专业我,促进自我超越[4]。

从教学名师生活、成长史研究的年级差异来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说明高年级师范生经过师范教育后,在这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有所增强。教师应结合师范课程教育,向学生传递对教师名师生活和成长史研究的意义,并传授相关的研究策略。如吴文胜提出,生活史思考的五个维度包括:梳理人生阅历、回顾成长经历、认知关键事件、反思价值取向、重塑专业自我。而刘京京和申国昌则倡导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构建教师生活史的研究结构[5]。横向方面包括教师课堂教学生活、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生活等内容,纵向方面则包括教师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嬗变历程。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应倡导师范生多阅读教育名家的传记类书籍,主动研究教学名师的生活史或专业成长史,从中得到感悟和启发。这种研究有助于师范生对自身职业成长历程的探索和实践,促进师范生深刻理解和完整认知真实、生动的教育历程,增强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价值感和责任意识。

(二)参加专家讲座并做笔记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5“我经常参加专家教育讲座并做笔记”属于隐性知识存储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2.86,反映出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剧。师范生也必须与时俱进,随时准备好扩展和更新知识,为将来成为一名知识型、学习型教师打下坚实基础,而专家教育讲座则是帮助师范生拓展教育眼界、增长前沿知识的重要途径。周晓霞,陈虹漩认为,经过精心准备的各类讲座能够介绍各领域的前沿科技成果及发展态势,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信息储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6]。专家教育讲座能够帮助学生扩展教育视野,促进教育隐性经验的生成。而在讲座中做笔记则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在记笔记时并不是简单地记录下讲座内容,而是需要依据讲座的类型、内容、特点和自身需求,主动对讲座中传递的教育信息进行积极建构。

从参加教育讲座和做笔记的年级差异来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在校时间更多,相应能够获得更多参加教育讲座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由于高年级学生体验了教育讲座的收获,更愿意通过这种方式去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根据周晓霞等的研究,当前高校讲座的不足表现在:讲座质量参差不齐;讲座计划性和导向不强;讲座“上座率”高低不均衡;讲座宣传不到位;讲座面临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的冲击和“90后”新生代的挑战等[7]。为使师范生通过听专业教育讲座和做笔记促进隐性知识的生成,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改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讲座;优化讲座质量以达到深度和广度的有机统一;加强对教育讲座的宣传力度;培育浓厚的教育讲座文化等。在为师范生提供数量多、质量优的专家教育讲座的同时,还应指导学生科学地记笔记,鼓励学生多写“体会式”和“反思性”笔记。

(三)创作教育论文的不足与对策

项目13“我能运用隐性知识创作有价值的教育论文”属于隐性知识创新方面的题目,平均得分为3.07,是师范生隐性知识管理的障碍点之三。师范生在隐性知识管理上的欠缺,主要表现为对隐性知识的独立反思和理论钻研层面,而教育论文创作的不足正是这个方面的体现。学生虽然有很多实践活动机会去感受和体验隐性知识,但在对这些知识的进一步抽象、提炼和表达上还存在欠缺。按照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的观点,隐性知识管理的实质是基于隐性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组织、融合和提升,进而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间包含了隐性与显性知识之间交替转换的“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社会化”等四个阶段[8]。因此,隐性知识显性化并上升到理论层面是隐性知识管理的重要阶段,教育论文创作可视为这个阶段的外部表现。而本调查显示,这正是师范生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

褚远辉和辉进宇指出,教育论文的内容是记载教育科研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便于交流教育科研成果、建构新的教育理论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9]。因此,论文的撰写必须建立在自身的实际教育活动以及对相关教育理论的研究之上,既反映出学生的教育实践经历,也体现出他们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思考。从创作教育论文的年级差异看,三、四年级师范生整体优于一、二年级。一方面,高年级师范生经历了师范教育和教学实践环节,对教育活动有更多的实际感受和体验,同时在教育理论知识上较低年级学生也更为丰富。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大多接受了学术论文写作的相关训练,更擅长于教育论文的创作和撰写。撰写教育论文,有助于师范生透过教育现象分析教育本质和规律,进而生成更有价值和创新性的新一轮教育隐性知识。借鉴桂建生的观点,建议师范生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加强教育论文的创作,以促进对隐性知识的深层次获取。其一是对教育实践和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和把握;其二是加强对教育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深刻分析和认识;其三是有意识地运用相关教育原理或理论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10]。

总之,职教教师的特殊性和专业化发展对知识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隐性知识的有效生成、积累和构建,可以促进职教师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巩固和完善教育知识体系。对上述三个项目所反映出障碍点的分析表明,职教师范生在隐性知识的理论积累、钻研和提升上主动性不高,行为频次较低。相对而言,师范生更愿意在人际交流、团队合作和教育实践活动中去获取、分享和运用隐性知识。而在研究成长史、听讲座、写论文等需要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独立完成、潜心钻研的学习途径上,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师范生则明显表现出不足。因此在隐性知识管理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以“静”的方式去学习,着力提升在体验之余的独立思索,行动之后的自我反思,实践之上的理论积累。

参 考 文 献

[1]Michael Polanyi. Personal Knowledg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8:12.

[2]索妤.小学教师个人隐性知识管理调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3]张瑶.高校师范生个人知识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4]吴文胜.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来自生活史的思考[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09(4):48-51.

[5]刘京京,申国昌.学校教育生活史:教育历史的形象再现[J].教育学术月刊,2013(8):21-24.

[6]周晓霞,陈虹漩.校园讲座与大字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30):434.

[7]童姣姣,王雨露.信息化挑战下高校讲座的境遇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2013(8):55-57.

篇9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the Web2.0 in educ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

Li Jinyong

(Huizhou University Library, Huizhou, Guangdong 516007, China)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Web2.0 technology shows it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Based on survey,from both positive elements and obstacl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based on Web2.0-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analyzed. Finally, the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to Web2.0-based knowledge management are given.

Key words: Web2.0; educati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positivefactors; barrier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0 引言

教育知识管理就是利用现代知识技术捕获教育或与教育相关的各种来源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组织、创造,进而转化为知识和智慧,并通过网络传播以促进全球教育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理论与技术[1]。作为现代知识社会教育资源最密集的场所之一,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国家创新人才的重任。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校教师和大学生群体更应善于运用教育知识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不断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成为教育知识管理理论的实践者和创造者。新的技术手段的出现总是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新的助力,甚至带来理念的根本变革,以博客、威客、RSS、SNS等为代表的Web2.0技术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当下高校依托Web2.0开展教育知识管理的状况究竟怎样?Web2.0和教育知识管理的结合能否带来1+1>2的效应?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笔者结合量和质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问卷分析法、访谈法,分别就高校教师和学生依托Web2.0实施教育知识管理的基本状况、情感态度、障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

1 调查内容和方法

考虑教师和学生对开展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的自知感不强(比如对Web2.0和教育知识管理的概念理解不深),在调查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尽量使用通俗清晰的语言表述;另一方面淡化抽象概念,明晰具体应用。同时考虑到取样的大小和难易,针对教师只开展访谈调查,针对学生则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在此基础上,笔者分别设计了“依托Web2.0实施教育知识管理调查问卷(针对学生)”和“依托Web2.0实施教育知识管理访谈提纲(针对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采用半结构化设计,访谈提纲采用半开放式设计。

1.1 调查样本

⑴ 在惠州学院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2份。取样时兼顾对象的性别、年级、学科专业等方面。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

[调查内容\&性别\&所在年级2\&专业\&男\&女\&大二\&大三\&大四\&文科\&理工科\&人数(人)\&104\&78\&74\&61\&47\&96\&86\&百分比(%)\&57.1\&42.9\&19.6\&14.8\&24.3\&52.6\&47.4\&]

⑵ 通过网络平台(QQ、E-mail、Blog、BBS等方式)与面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随机个别访谈,访谈对象指定为青年教师和全日制在读的非新生大学生。

1.2 调查数据收集

笔者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于访谈调查记录进行整理,然后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基于上述数据统计过程,本文分别从依托Web2.0实施教育知识管理的积极因素和障碍因素两方面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实施中的积极因素

2.1.1 网络基础环境进一步优化,Web2.0应用常态化

调查显示(见图1),认为上网“非常方便”和“方便”的学生分别占74%和23%,仅有3%的受访学生认为上网“不太方便”。这说明目前大学生的信息基础条件非常优越。此外,有76%的受访学生认为大学课堂里学习到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84%的受访学生认为网络学习环境已经成为满足知识需求的“第二课堂”。由此可见,伴随着网络基础环境的进一步优化,网络已成为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知识的一种主要途径。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Web2.0的整体应用情况是乐观的。在“使用过哪些Web2.0具体技术”的相关调查中,使用Blog和社交网站(SNS)的比例非常高,但对Wiki、RSS、社会书签服务的使用比例偏低。具体数据如图2-5所示。整体而言,使用至少一种Web2.0服务的学生比例达到了96%,可以说Web2.0应用日益常态化。Web2.0的普遍应用为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2 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知识管理成为一种现实需求

从教学方面而言,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和促进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是学生的学习顾问;有时教师会从台前退到幕后[2]。教学工作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有坚实的知识基础,更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能把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利于学生吸收。

从笔者对部分教师的访谈结果来看,一方面,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Web2.0的了解和认可程度较高(见表2)。另一方面伴随着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学科研压力,教育知识管理也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多数教师认为教育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他们不断地进步,同事之间可以相互学习,避免他们的教学科研陷入孤立的境地,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建议和意见,可以保持集体的凝聚力。

(注:访谈教师,惠州学院中文系教师,年龄32岁;受访对象在受访前基本理解Web2.0和教育知识管理的含义)

2.1.3 学生学习环境变化,对教育知识管理的认识有所提升

当前,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并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丰富的电子资源和便捷的工具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改变。过去高校学生查阅文献等学习资源一般都是通过实体的图书馆查询和纸质方式记录,这样的方式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已不再适用,网络为高校学生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更便捷的工具、更丰富的知识资源和更立体的学习环境。网络学习环境的变化,提升了学生对教育知识管理的认识。如表3所示,目前69%的高校学生认为知识管理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会很有帮助,76%的高校学生认为自己并没有进行很好的知识管理。不难看出,伴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对教育知识管理的认识和态度都有了较为明显的转变。具体说来,高校学生的学部分都是以自我为主导和指导的非正式学习,大部分情况下,学习路径自己选择,学习的结果和过程都由学生自己负责。

(注:访谈学生系惠州学院教育系学生)

学生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自我发展需要和学业压力对教育知识管理形成一定的需求。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了高校学生对其学习过程需要有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以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高校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科研都是持续发展的,所以高校学生进行知识管理是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知识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认为需要经常记录和整理知识碎片和思想灵感。另外,高校学生要顺利毕业,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专业论文和高质量的学位论文。这些都给高校学生一定的压力。相关的访谈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

2.2 基于Web2.0教育知识管理实施的障碍因素

2.2.1 主体在知识共享上的障碍因素

在教育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的主体包括学校组织本身、教师和学生等,他们是教育知识管理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依托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强调知识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强调知识的共享和互动生成。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对知识共享的意愿较差(见图2)。综合访谈结果,具体原因如下。

⑴ 知识共享态度消极。由于知识共享双方认知结构、认知态度等方面的差异,知识的共享可能不被认同甚至给主动传播一方带来消极判断,从而造成知识共享主体态度上的消极对待。

⑵ 知识共享存在风险。一方面,在学校内部,不同教师之间和学生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包括科研评定、学业评定等。另一方面,作为劳动密集型的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耗费了知识主体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无法形成与付出相对等的收益,会极大地影响知识主体参与教育知识管理的积极性[3]。

⑶ 学校激励机制缺乏。对学校层面而言,缺乏知识管理的相关激励机制,也对教育知识管理的推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2.2.2 隐性教育知识本身的障碍因素

隐性知识(指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等内化的知识)本身具有不易发现、不易显性化等特点,这使得隐性知识的传播和获得较难。如果说显性知识是“冰山的尖端”,那么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它们虽然比显性知识难发觉,却是知识的精华和个人能力的决定性因素[4]。即使隐性知识拥有者愿意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别人,这种传递也是十分困难的。隐性知识具有自主性、整体性、稳定性、情境依赖性等特点,又是精神状态世界的主要内容,很难用文字表达,本身对知识共享有一定的影响。因为隐性知识难以用语言精确表达,其传递主要依靠传授者的演示和学习者的领悟。这就增加了传授和学习的难度(见图3)。

由于隐性教育知识产生于教师或学生的行为本身,隐性教育知识与其产生的具体教学情境紧密结合起来,难以通过编码精确地予以表达,所以它难以累积、存储与传播。众所周知,教育知识的累积、存储与传播是教育知识共享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了这个条件,教育知识共享就无从谈起。隐性知识的传播同样成为教育知识管理的障碍因素。

2.2.3 技术工具方法的缺失

共享手段是知识共享的通道性要素。教育知识共享同样离不开有效的共享媒介,Web2.0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内涵丰富,技术手段操作多样。如果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或者学生缺乏相应的应用能力,则会对教育知识共享造成障碍。

造成教师和学生技术工具方法缺失的主要表现包括:①技术支持不够。对于Web2.0的具体应用,由于无法获取相关的技术支持,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知识管理能力。②缺乏良性结构的导航系统。由于不良结构的导航设计,教育知识传播主体很容易远离固有的需求目标,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无端浪费。③缺乏知识加工能力。由于自身信息素养的缺失,对于已有的知识和信息,缺乏应有的信息技术进行整理与综合,以致大量知识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2.2.4 Web2.0应用的去教育化倾向

相关的研究表明[5]:Web2.0具有高度娱乐性和低度工作性的特点,Web2.0的非教育性的应用要远远多于Web2.0的教育性应用。本次对Web2.0使用情况的调查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调查结果显示(如图4所示):56%的人主要为交友需要;32%的人主要为娱乐目的;而仅有4%的人选择了主要为学习目的。

Web2.0的教育化倾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良性学习文化氛围的缺失。环境不适合,知识共享活动就难以展开。而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人们的行为起到规范、凝聚、激励和强化作用,能有力地促进知识共享的顺利进行[6]。如果缺乏这样的文化环境,被一片拒绝或消极对待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所包围,就会对知识共享产生阻碍,Web2.0难以发挥明显的知识传播价值。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高校教育知识管理过程中Web2.0技术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构建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推动教育知识管理实践

当前关于教育知识管理的文献较少,这表明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教育知识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探索和研究,把教育知识管理作为研究的对象,符合当前教育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Web2.0技术的引入,为教育知识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这方面,区域性的Web2.0知识共享组织走在了前列:广州市天河区公共图书馆天河云学习中心[7]、佛山市教育局实施的佛山市民知识银行项目[8]、东莞市图书馆打造的东莞学习中心[9],应用Web2.0技术开展教育知识管理活动,为高校开展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同时,教育知识管理系统也期待通过精心设计的应用案例,服务于学校教学实践,为教育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借鉴,并推动知识管理在学校的不断推进和深入。

3.2 提高教师知识管理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即教师的思想理念、专业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各种能力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10]。从教育知识管理角度来看,教师应该能够在最恰当的时间,将最适当的知识以最佳的方式传递给其他最需要的教师,使教师获得最大的发展。教育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能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知识管理相关理论素养和理论自觉性,提高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视和参与程度。同时也能提升教师的知识共享能力(尤其是隐性知识转化能力)。

3.3 拓展师生交互空间,推进学习共同体构建

交往是个体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们通过交往,传播社会思想,吸收有关信息,促使个体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1]。基于网络的人际交往是信息获取的一种途径,同时还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由于Web2.0具有准真实交互的优势,能够为交往带来可靠的保证和交互者的心理安全感,从而促使交往的质量大大提高,也使得交互者的人际网络有了更多的层次和更宽泛的范围。

3.4 促进知识分享与创新,提升隐性知识传播

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是知识的分享和创新,教学不是一个独立的活动,需要众多的教师来共同参与,这样有利于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使教师在一种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氛围中进行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的交流和创新。教师个人的隐性知识被显性化,迁移到共同体其他教师身上。组织中所有的教师都可以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师之问、师生互动氛围。

4 结束语

高校依托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存在共享主体心理障碍、隐性知识共享、Web2.0应用去教育化倾向等诸多障碍因素,其在应用方面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缺乏足够的实践案例支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Web2.0的应用方兴未艾,显示了其在教育知识管理领域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充分发挥Web2.0新技术和教育知识管理新理念的组合优势,将会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詹青龙,刘光然.教育知识管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02.2:22-25

[2] 韩玉群.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继续教育研究,2011.6:58-59

[3] 李赟.基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师隐性知识管理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2.19:273-274

[4] 胡恒.远程英语教学隐性知识的培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5:62-65

[5] Byounggu Choi, Heeseok Lee.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Its link to Knowledge Creating Proces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2.23:160-173

[6] 简世德,邹树梁.大学隐性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及疏导策略[J].现代大学教育,2005.5.

[7] 天河云学习中心[EB/OL].http:///,2012.12.

[8] 佛山市民知识银行[EB/OL].http://.cn/,2012.12.

篇10

Key words: management; knowledge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of project knowledge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中图分类号:TU71

一、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传统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建立在物质资源管理的基础之上,而物质资源是有限的。知识管理强调的是企业拥有和可利用的内外部知识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并且知识的边际报酬是递增的,企业运用知识管理,加强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与其它管理相结合,给企业带来的创造价值的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将极大地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一点是每一个企业所梦寐以求的。

管理,目的就是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但是很多知识是蕴藏在组织成员的经验,感觉,诀窍等,存放才他们的脑子里,如果他们有什么人动就会造成知识的流失,而新的职员又不具备以上这些知识,那么重新积累必然会成本费用高,降低组织的效率。[1]

同样地如果把这些经验进行挖掘,提炼形成知识,被组织共享,以上的事情就不会发生,从而组织就会提高效率。并且,知识管理以知识为核心,把知识看作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的获取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加强知识管理,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开发其知识资源,使知识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得到扩展,有利于企业有效地利用其知识资源促进和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的不断变化。总之,加强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则是为了提高企业创造财富的能力。进一步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知识管理之间的契合关系。[2]加快知识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的一条途径。

尤其是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工程内容越来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传统的以工程建设单位为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设计、施工、物资供应之间相互分割与脱节,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建筑业需要对其知识资源进行管理、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诉求、克服建筑业知识遗忘和提高行业形象的要求。对于一个工程项目来讲,应有一个能够实现全过程的高水平项目管理,实现高附加值的管理活动。而建筑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实现我国整体高水平的项目管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建筑企业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因而在建筑企业引入知识管理理念有一定的现实意义。[3]

二、国内外发展状况

国外实施知识管理相对早些,在香港,主要是利用图书馆、教育入口网站和教育城、阅读城等推动知识管理。在新加坡,从国小就有专题课程,学生们从小就被训练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在日本,人们认为知识创造是不能够被管理的,通常知识在自然状态下产生。美国企业不断掀起信息革命和高新技术创新浪潮,为知识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澳大利亚统计局钟情于知识管理的原因很简单——该局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地“多产”,以寻求有效的工作管理方法来帮助其员工共享其知识。而我国引入知识管理较晚,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认识到知识管理对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并进行知识管理的初步尝试,但是禁锢的组织文化及组织结构,固有的知识垄断观念都成为实施知识管理的障碍。对于全世界对于知识管理最为侧重的就是:图书馆和资讯科技的管理。

诚然,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尤为重要的也是资讯科技的管理,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是:传统文档的管理很难对项目管理中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实施项目知识管理最为突出的问题同样是隐性知识难于存储和传递。

知识管理是独特地与英国建筑工业相关的,依靠它集中合作的工作,知识交换和新的网络,增加了竞争和收益。英国报告显示,公司收益率水平的降低,使得许多建筑组织重新考虑他们管理生意和扮演角色,利用知识完成目标的方法。另外,相关地获得新的形式,例如合伙和公私合营合伙,能够受益于知识资源更好的管理,由于供应链成员和一些项目重复长期自然的关联。许多执行指标普遍被英国建筑工业应用,能够直接从知识管理中获益。这些受益于知识的获取和散布,包括早先的项目发展阶段和类似项目。英国建筑机构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三个方面:(1)知识管理对组织的重要性;(2)资源作为知识管理策略的工具,并且(3)管理知识在私有机构的障碍。最初方面的调查是怎样更加广泛主动的在英国建筑部门传播知识管理。第二点,提供一种探察基础下部组织类型用于支持知识管理的策略。第三点,识别问题的各个方面,需要从事于知识管理活动,致使发生切实动作和执行改进。

三.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知识管理

从国内外各种文献上对文献研究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主要分析目前项目知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① 建筑业的知识管理的定义

建筑业知识管理就是重视和挖掘企业的最佳实践知识和事故知识资源,利用IT技术加强信息交换和知识共享,以及员工的培训,加强企业知识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使知识战略和企业商业战略、业务流程相结合,不断提高企业驾驭大型项目和非传统项目的能力、竞标和赢利能力。

② 分析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主要问题及原因

企业实行知识管理常会遇到以下问题,大型建筑企业也不例外。[4]

A 缺少商业目的

B 规划不当和资源不足

C 没有专人负责

D 缺乏符合需要的内容

与其它企业组织结构比较,建筑企业有其独特的特点:

A 结构层次多,各层次职责不明。

B 各层级中部门相互重叠。

C 企业组织边界不分明。

D 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和不适当的人员比例。

E 金字塔型的组织机构。

F 项目部不利于知识的积累。

4.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实施项目知识管理的对策分析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具体的措施。

大型建筑企业知识管理策略。

A 先有商业问题,然后藉知识管理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B 在推动试验计划的同时,就规划何时展示成果。这样经理人就会知道试验计划的结束,才是真正工作的开始。此举也有助大型建筑企业承诺拨出更多的资源给知识管理部门。

C 推动知识管理,如果没有专人负责,最后可能“虎头蛇尾”或者“雷声大雨点小”。大型建筑企业更是需要多人负责。根据实务经验显示,大型建筑企业要推动知识管理,除了信息技术人才,还需要专职人员。推动的方案愈大,愈是需要各种专长的人参与。知识管理之所以取得成效,是因为有大量员工投入其中。

D 知识管理不是一套适用于所有大型建筑企业。与此刚好相反,只有提供符合大型建筑企业需要的内容,知识管理才能发挥最大功效。愈是适用所有大型建筑企业而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功能就愈有限。推动知识管理时,还需注意内容必须配合企业文化,这样才不会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现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质基础设施,建筑施工企业完全有理由根据自身实际,最终走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知识管理的特色,走出中国的知识管理之路。

四、参考文献资料

[1]迟延坤.为何要做知识管理.管理MANAGEMENT 2005.10

篇11

三 漆工施工时候要注意保持清洁卫生;材料不得乱堆乱放,摆放要整洁有序;油漆辅料不得随意放置。批腻子时候,用过的腻子袋不得随意丢弃;白漆之后,报纸需要清理干净;涂乳胶漆之前必须把地面清理干净。换掉的衣服和鞋子需放在地上指定位置,不得放进衣柜里面;违者发现衣服一次,罚款五十元;发现鞋子一次罚款二百元;现场开罚单。

四 要注重细节,补钉眼不得漏补,边角必须修正,钉头不得裸露,刷漆必须到位;处理乳胶漆基层腻子前,要认真检查墙体情况,处理不平整的墙面;腻子包装袋不的随意乱扔,要统一摆放。

五 乳胶漆第一遍面漆之后,一定要找补墙面;木器漆底漆时,一定要找补到位。

六 漆工施工过程中不得偷工减料、同时也不得浪费材料;要做到合理有效利用装修材料。

七 施工过程要规范、必须按照规定的施工工艺进行;不得图省事私自篡改施工工艺。发现违规一次罚款一百元,现场开罚单。

八 按时上班下班、不能无故旷工;有事需提前向设计师请假;下班时候要关好窗户,关掉电源。发现违规一次罚款一百元,现场开罚单。

九 鼎信装饰管理人员不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发现不合理及违规将及时通报批评和按照规定处罚;并命令限期整改。在限定期限内不整改者,发现一次罚款二百元,现场开罚单。

十 不准收受客户任何赠送的烟酒礼品,不准接受客户任何形式的宴请,发现违规一次罚款二百元;现场开罚单。

十一 不准向客户索取任何物品,发现违规一次罚款二百元。不准窃取客户和公司的任何物品,发现一次即行辞退。

十二 不得任何不当言论,不得诋毁公司形象的言论,不得诋毁客户的言论,不得与客户无礼争吵,发现违规一次严重警告或者即行辞退。

十三 漆工进场需先熟悉本制度;如进入本公司工地施工,即认为对本制度认可。本制度适用于在本公司工地施工的所有漆工。

十四 被罚人员不服处罚的,有本公司经理裁决,如果经理裁决不应该处罚的,罚单即行失效;如果经理裁决应该处罚的,该罚单即行生效。

篇12

随着市场因素渗透程度的不断扩大和企业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工业企业逐步形成了多渠道筹资和多样化的资金运作模式。长期以来,很多工业企业仅注重账面利润完成情况而很少关注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现金流量,资金管理长期处于粗放型管理状态,最终导致企业现金流短缺甚至枯竭。目前工业企业面临的资金管理问题和财务风险主要有:

2.1资金管理方式及手段落后,“三角债”问题突出,企业有债无权现象严重。

近年来,一些企业随着业务量的加大,现金周转量随之增加,财务管理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资金管理存在不少漏洞。企业内部财会管理方式、核算原则、货币资金筹资和管理方面没有严格规范。企业普遍缺乏严格的程序和约束机制,从而造成应收、应付款项等沉淀资金膨胀问题。

2.2市场经济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缺少风险意识。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个别企业经营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既不注意考察和研究合作方的资信程度、经营业绩及经营行为,又不注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本企业合法经济利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把本企业的经营风险化解到最低程度,导致资金的损失。也有些企业不顾自身的能力和发展需要,盲目投资,热衷于铺新摊子,投资方向难以把握,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导致投资失误多、损失严重,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资金状况雪上加霜。

2.3企业经济活动现金交易偏好仍未改变,大额资金使用风险巨大。

由于现金结算方便灵活,交易成本较低,受传统使用现金结算习惯的影响,即使在有一定规模、财务相对规范的企业,在购入、销售环节,大量使用现金交易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并且随着支付交易电子化的推广,居民的现金偏好并没有大的改变。

3.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建议

3.1建立财务结算中心,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以积极规避财务风险。

建立结算中心制度,严格控制多头开户和资金账外循环,保证资金管理的集中统一。企业通过建立财务结算中心,实现内部资金的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和有效监控。结算中心一个部门对银行,下属单位统一在结算中心开设结算账户,充分发挥结算中心汇集内部资金的"蓄水池"作用,并使下属单位资金的出入处于集团的严密监管之下。资金集中统一管理是集团化集中管理中的最重要的一条主线。监控住了资金,也就控制住了企业的财务,也就控制住了企业的大局,也就基本防范了大的财务风险。

3.2加强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积极化解财务风险。

企业要“从管理挖潜力、向管理要效益”,改变粗放经营的局面,建立和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投资管理、担保管理、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制度,堵塞管理漏洞,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不良资产比率,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风险控制应抓住重点,在找出风险的基础上,要分析出哪些是主要风险,并把其作为主要矛盾予以确定。风险管理原则应先控制再消除,找出主要财务风险后,首先要控制风险的扩大,遏制损失的增加,然后再研究化解和消除风险的措施。

3.3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现金流量分析预测,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

篇13

1 油田管线施工存在的问题油田管线施工是为了达到油田生产的工艺技术需求,通过管线将设备和输送流程联系起来,每段管线都必须的密闭的,管线的规格型号是一定的,为了达到长距离输送的目的,必须对管线实施焊接的连接方式。管线的焊接需要执行焊接质量标准,而且焊接工人的操作,决定焊接质量的好坏,只有焊接质量达标,才能延长管线的使用寿命,保证油气的输送,完成油田生产任务。由于油田管线施工的多样性,有的管线只是局限于某一个集中的站库,也有的属于长距离输送管道系统,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措施,通过预制管线的方式,将每个管段的线路安装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线系统,只有达到管线的安装质量,才能形成稳定的集输工艺流程。必须杜绝违规的管线连接,否则会出现生产问题,引起油气的泄漏而出现安全隐患。在油田管线施工过程中,由于质量监管人员的素质达不到要求,监管不到位,而影响到管线的施工质量。从管线的原材料入手,不合格的原材料影响到管线的使用寿命。管线施工过程中,焊接技术交底不够,焊工的技能水平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使输送管线达不到焊接质量标准,从管线焊接处产生泄漏,影响到油气的输送,给管线输送带来安全隐患。对于油田工程建设中的管线的安装,必须严格遵守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埋地管线的沟槽符合深度标准,并对输送管线进行防腐保温处理。由于油田管线输送的介质为石油和天然气,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因此,在管线安装施工之前,必须进行有效的防腐处理。由于油品具有凝固特性,为了保证油品的流动状态,而不失去流动性,需要对管线进行保温处理,才能满足后续油田生产的需求。

 

2 保证油田管线施工质量的管理措施为了提高油田管线的安装质量,必须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才能保证油田施工建设质量,满足油田生产的需要。在油田施工中,对管线的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由于管线的连续性,形成稳定的密闭集输的工艺流程,如果存在施工质量问题,会给后续的油田生产带来安全隐患,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会引发安全事故。

2.1 加强原材料的质量管理

为了达到油田管线安装的质量标准,从油田使用管线的选材开始,优选质量合格的管线材质,满足后续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的需要。把好原材料的采购关,通过对管线的进厂检验,取得合格证书的管线,才能用于油田生产管线,否则返回生产厂家。管线的原材料进行多次的质量检测,经过焊接后,对焊接质量进行验收,避免存在焊接缺陷,而影响到管线的密闭性,输送石油和天然气过程中,发生泄漏的事故,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2.2 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

通过各种专业的培训,提高油田管线施工人员的素质,加强管线安装的技术培训,保证油田用生产管线的连接满足技术标准。合理控制管线施工质量,以人为本,通过高素质的技能操作人员的作业施工,提高管线的安装质量,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作风,是提高管线施工质量的必要条件。经过岗位技能培训的员工,能够胜任管线安装的工作任务。

2.3 对施工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

对管线安装工程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发现不合格的管段,必须返工处理。按照施工设计图纸的要求,直管段还是弯曲管段,实时不同的焊接技术措施,保证焊接质量。同时在管线安装之前,需要进行防腐处理和保温处理,才能延长输送管道的使用寿命,保证油田生产的顺利进行。如果管线的长度需要切割,首先切割标准可靠,并执行设计的尺寸,不允许造成管材的浪费,而增加油田管线安装的成本。合理控制管线的标识,对有特殊规定的管线的安装,必须谨慎进行,防止发生安装质量问题,而留下安全隐患,给后续的油田生产带来危害。预制完成的管段的端口部位必须进行封闭处理,严格控制管线的焊接质量,是提高管线安装质量的关键。

2.4 执行全面质量管理措施

在油田管线安装施工过程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管线安装的每个工序,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预制一段管线,然后进行整体的安装,保证管线的连续和有效,实现油气集输流程的路径要求,管线焊接的接口平整,不允许出现焊接缺陷,是保证管线安装质量的必然要求。在油田施工的管线安装过程中,需要实施 HSE 管理体系,并按照体系的基本要求,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保证管线施工的质量。

在管线施工之前,必须进行施工交底,设计总的管线的长度和质量要求,然后进行管材的购置和处理,防腐绝缘及保温处理等,在油田地面工程的管线安装过程中,埋地管线和裸露的管线的处理技术略有差别,需要进行保温处理。保证管线的输送温度高于原油的凝固点,才能保证原油输送的流动性,实现原油输送的目标。

 

3 结论通过对油田施工过程中的管线的安装及质量管理措施进行研究,提高管线的安装质量,保证油田输送管线的正常运行,使油田生产达到节能降耗的技术要求,提高油田生产的经济效益。油田管线安装的质量控制措施,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控制人的因素,提高员工的素质,保证安装工序质量,避免人为的违规操作,而引起管线的质量问题。应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油田施工中的管线安装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严格执行施工标准,不断提高管线的安装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