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生儿安全用药的护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新生儿疼痛,多年以来一直被人们忽视,错误的认为新生儿的疼痛敏感度差,忽视了疼痛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给新生儿带来一系列近期及远期不良影响。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新生儿160例,在征得家长的同意下,随机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80例,在医疗操作的疼痛过程不采取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观察组80例,在医疗操作的疼痛过程给予缓解疼痛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的新生儿在疼痛后的不同时间内的NFCS,结果,在新生儿的疼痛护理中,给予恰当的缓解疼痛护理干预,尽可能的减少疼痛对新生儿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新生儿160例,其中,男婴92例,女婴68例;胎龄35周-42周,平均37.5±3.7周;平均体重2.8±1.5Kg;足月儿122例,早产儿38例。在征得家长的同意下,随机将新生儿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两组新生儿在性别,胎龄,体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对照组80例,在医疗操作的疼痛过程不采取缓解疼痛的干预措施,观察组80例,在医疗操作的疼痛过程给予缓解疼痛的护理干预措施。其中有,用药护理,非营养性吸吮,适当的时机,,抚触,甜味觉安抚,嗅觉安抚,母乳喂养等干预护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160例新生儿均是第一次采取微量足跟血时致痛,用测微量血糖时的取血笔致痛,使针刺的力度及深度保持一致。由专人在新生儿疼痛的1分钟和5分钟分别观察新生儿的面部疼痛表情。
1.3评定标准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有10项指标:皱眉;挤眼;鼻唇沟加深;张口;嘴垂直伸展;嘴水平伸展;舌呈杯状;下颌颤动;嘴呈"O"形;(用于评估早产儿的)伸舌。以上各项各为1分,总共10分。0-4分的为轻度疼痛,5-7分的为中度疼痛,8-10分的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2和t检验。以P
2结果
2.1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新生儿在疼痛1min的NFCS比较见表1
由表1可知,新生儿在轻度疼痛1min,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P
2.2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新生儿在疼痛5min的NFCS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新生儿在轻度疼痛5min,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但在中度疼痛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
3讨论
用药护理:在临床上常采用有一定副作用的吗啡,芬太尼,乙酞氨基酚等给新生儿全身镇痛。在使用药物是必须密切监视新生儿的体征变化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一般不推荐使用。
非用药护理干预:在新生儿的疼痛干预中非用药干预疗法的有效性越来越得到证实。具有安全,风险小的特点。
非营养性吸吮:将安慰放在新生儿嘴中,让其吸允,当吸允频率在30次/分钟时,就可以起到止痛作用[2]。
选择合适时机及方法:新生儿在吃饱睡眠时疼痛程度敏感性最低。在足跟采血时,斜刺手法可以减轻疼痛。
疗法:使新生儿的头部及双脚保持屈曲,可以降低疼痛名感性。同时鸟巢式的使疼痛减轻。
袋鼠式抚触护理:将新生儿直立抱拢与父母亲胸口可以给新生儿温暖和安全,可以缓解疼痛感;通过肌肤接触,按摩,拥抱等抚触给新生儿安全减轻疼痛感。
母乳喂养:新生儿在采足跟血时母乳吸允可以明显减轻疼痛,减少应激,降低不良影响。
甜味觉安抚:用25%的葡萄糖水1滴刺激新生儿的甜味觉可以明显降低新生儿的哭声和NFCS,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3]。
嗅觉安抚:在新生儿头部放置滴有香兰素混合液的白色纱布可以降低新生儿足跟采血时的哭闹,减轻疼痛的敏感度。
重视分娩方式和出生日龄:新生儿的性别,体重,胎龄等在疼痛评分中影响不大,但新生儿的分娩方式和出生日龄对疼痛程度有明显的影响,护理时要进行综合考虑。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的疼痛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新生儿的疼痛,给予恰当的缓解疼痛护理干预,尽可能的减少疼痛对新生儿的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1.2方法
1.2.1完善病区高危药品管理制度
加强对病区高危药品管理制度的建设,确保高危药品管理的科学、高效。加强对药品相关知识、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学习,在对患儿进行药品使用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有序、规范的进行。护理过程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是确保高危药品合理使用的前提和保证,一定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严格的落实这一点。对于一些特殊的药品在储存和使用时一定要遵照相关的审批、发放、领取流程,做到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为了更好地使得各个护理人员能够清楚熟练的掌握高危药品使用的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可以在宣告栏、宣传海报中加强对高危药品相关法律法规的记录。将安全用药注意事项、药品的储存、使用方法等相关知识以宣传手册的形式分发给护理人员,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加强对新生儿科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工作。
1.2.2建立病区安全用药管理小组
为了更好地在医院落实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由科室富有经验和责任心的人员组成病区安全用药管理小组。该小组成员对病区高危药品的使用、储存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的提出并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的改正。该小组由护理部主任任组长,而药剂科主任作为副组长,在新生儿病区中选择有经验的若干名护理人员作为组员。该小组的职能主要包括对病区出现的用药安全隐患进行分析总结制定相关制度规范,对科室中高危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考核、评估,监督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在高危药品使用过程中的落实。通过对临床实践中发现的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对药品管理方案进行不断地改进。将高危药品安全使用列入到年终考核之中,加强对科室护理人员安全用药相关知识的考核。
1.2.3加强高危药品的规范化管理
高危药品在进行储存时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确保储存的规范有序科学。对于在临床过程中经常使用到的一些药物,要放置在特定的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地方。而对于平时很少使用到的药物,则可以放置在角落里。但是为了避免药品存放混乱,在进行存放时需要进行原盒保存。如果因为特殊情况使用其他的盒子进行保存,需要在盒子上贴加详细的标签进行重新标注避免误拿。对于一些高危药品而言一般都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储存,有些药品适宜在低温下有些适合在高温有些适合在阳光下有些适合在阴凉环境下。因此要根据药品的实际上的储存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在对所有的药物进行存放时需要逐一对药品标签颜色进行细致的检测,以确保药物在保质期内标签没有缺损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合适的处理。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高危药品要实行单柜存放,将药品放置在单独的柜子中并贴加封条。在特殊条件下经过上级部门审批之后方可使用,未经允许不得擅自使用。对于高危药品来说不同的剂量、种类、规格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反应,尤其是对于身体抵抗能力较差的新生儿对于药品的使用更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对于不同的药品要明确药品使用的剂量、给药方式以及使用规格,严格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药物开始出现。在进行药品使用时很可能会对药物的使用产生混乱,对药品安全造成极大程度的影响。不同的厂家不同的时间生产而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名称,再加之许多药品有通用名、学名、俗名等多种叫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可能会给医生造成混乱。对于不同种类、同一种类药剂的名称护理人员需要熟练的掌握,在进行药品使用时确保药品的安全合理使用。
1.2.4提高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安全用药能力
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用药的督导力度,对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情况进行考核。对于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用药不良情况,用药管理小组及时的指出并督促其改正。医院安排新生儿病房护理人语言进行用药安全的教育宣传讲座,提高大家对安全用药的认识程度。对高危药品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方法、途径等知识加强培训,使得护理人员能够熟练的对高危药品进行安全合理的使用。由科室富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对工作未满两年的护理人员讲解高危药品使用的注意事项,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像年轻的护理人员讲解提高安全用药意识的重要意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处理软件,对记录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3年出现用药不良事件62起,其中由于高危药品使用不合理造成不良事件的有16起。2014年出现用药不良事件47起,其中由于高危药品使用不合理造成不良事件的有6起。2013年采取高危药品安全管理措施后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的下降(P<0.05)。
3结论
新生儿科所接收的患者均年龄较小、身体较为虚弱、抵抗力较差,要严格的确保用药的安全合理。尤其是对于高危药品更应该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否则会严重的影响新生儿的生命安全健康。新生儿病区多为无家属看护区,再加之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差错很难察觉,因此用药风险相当高。本文以我院2012年和2013年高危药品安全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3年采取高危药品安全管理措施后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的下降(P<0.05)。且2013年较2012年安全管理缺陷明显下降(P<0.05)。
篇3
1.1 国内现状 臀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皮肤病,是由于被大小便浸湿的尿布未及时更换,尿中尿素被粪便中的细菌分解产生氨,刺激皮肤所致[3]。国内外报道新生儿尿布皮炎发病率为16%-35%[4-6]。目前我国采用的一些治疗护理方法如下:
1.1.1 高压臭氧 林琨[7]在传统治疗基础上加用皮损处直接吹高压臭氧,并观察其疗效,得出结论:高压臭氧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经济、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1.2 金因肽联合氯锌搽剂 徐芳[8]利用金因肽联合氯锌搽剂,治疗重度红臀,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1.1.3 达克宁散 冉双芹[9]用达克宁散治疗新生儿重度臀炎的研究中得出:其效果优于应用红臀软膏和硼酸扑粉等方法。蒋杰等[10]用百多邦联合达克宁散剂治疗婴幼儿尿布疹,疗效显著。
1.1.4 复方康纳乐霜 吴术芬等[11]用复方康纳乐霜治疗新生儿臀炎,临床治愈率均较高。
1.1.5 湿润烧伤膏 湿润烧伤膏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王青[12]用湿润烧伤膏外涂结合局部氧疗治疗新生儿臀炎,方法简单,且安全有效。王小燕等[13]用湿润烧伤膏联合蒙脱石散在新生儿Ⅱ度红臀的护理中,取得较好疗效。王珍珍等[14]应用湿润烧伤膏联合制霉菌素治疗婴儿尿布疹,疗效好,疗程短。
1.1.6 山茶油、紫草油 山茶油和紫草油均取自植物,应用于新生儿臀炎也同样取得显著疗效[15-16]。
1.2 国外现状 国外有调查显示[6]:新生儿臀炎的发生与换尿布的次数和腹泻的发生密切相关。有人曾用伊红、环吡酮胺(一种广谱抗菌,抗炎剂)治疗尿布皮疹,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也有资料显示,用凡士林处理过的尿布也可以降低尿布皮炎的患病率和严重性。
2 复方黄柏液的功效
2.1 复方黄柏液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消肿祛腐之功 张广生等已证实复方黄柏液对阳症疮疡破溃后及外伤感染所致的溃疡有显著疗效,临床使用总有效率97.7%,治愈率为84.6%。郭明放在观察复方黄柏液对兔混合感染伤口的局部治疗作用及对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愈合的作用,并可增强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抗炎作用。曾晓春等采用复方黄柏液治疗会阴伤口感染开裂30例,所有患者上药后立即感觉疼痛减轻,分泌物减少,5-7d伤口愈合,无不良反应。钟京秀等应用复方黄柏液治疗宫颈糜烂,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李春娇等将复方黄柏液对蒂宽≤5mm的肉芽组织愈合不良的会阴切口有促进愈合的作用,具有治愈率高无损伤、无疼痛及出血、使用方便等有点。
以上临床报道都说明复方黄柏液对混合感染伤口有促进愈合的作用且具有抗炎作用。并有抗菌消炎增强免疫功能,复方黄柏液可以改变阴道环境的作用。
2.2 复方黄柏液灌肠对结肠炎具有治疗作用 复方黄柏液灌肠对大鼠三硝基苯磺酸结肠炎具有明显治疗作用能促进中性粒细胞调亡、清除结肠局部损伤因子(过氧化物酶白三烯B4)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而临床上也有黄柏液治疗UC有效的报道。吴颖应用复方黄柏液结肠水疗辅助治疗UC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缩短了治疗时间,有利于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依从性。
2.3 复方黄柏液在皮肤科的应用 随着复方黄柏液疗效的验证,在临床上也不断加大了此药的应用范围,以下是复方黄柏液在皮肤科的应用:彭才智等利用1%吡美莫司联合复方黄柏液治疗面部糖皮质激素依赖性皮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陈燕应用复方黄柏液治疗肛周湿疹研究组的有效率达到91.61%。李莉在复方黄柏液治疗儿童接触性皮炎的疗效中观察中治疗组24、48、72h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90%、95%,均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王国颖在复方黄柏液治疗剥脱性角质松解症临床初步观察中,得到了肯定的临床疗效。魏红英、刘景桢应用复方黄柏液治疗婴儿湿疹,并与传统治疗方法作对照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综上所述,复方黄柏液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消肿祛腐之功,兼具抗炎、抗病原微生物及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外科、妇科、消化科及皮肤科的抗炎抗感染治疗中,由此推理:复方黄柏液应用于新生儿臀炎的治疗与护理同时具有可行性。
3 不足与展望
新生儿臀炎是新生儿期常见问题,由于病程的迁延及病情的反复,造成患儿疼痛、哭闹、睡眠不佳,严重影响患儿正常的生活,同时给家长护理带来了烦恼。因此作为护理人员,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及无私的爱心,爱护患儿,悉心照顾,细致周到。通过查阅上述相关文献,目前新生儿臀炎的防治及护理方法多种多样,新方案更是层出不穷,但许多外用药中含有激素和乙醇的成分,新生儿皮肤柔嫩,角质层比较薄弱,如果使用激素类外用药虽然会吸收很快,但会造成皮肤快速硬化、色素沉积,与周围皮肤颜色不一致等现象,因此在用药选择方面更要慎重。复方黄柏液由黄柏、连翘、金银花、金蝎、蒲公英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消肿祛腐之功,更起到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安抚、收敛、减轻皮损的炎性反应的作用,同时由于复方黄柏液为中药提取,不含乙醇,不含激素成分,对皮肤组织无刺激,安全、有效,为新生儿提供更安全的保障,也为家长解除用药顾虑。本研究旨在探索新生儿臀炎防治与护理的新方法,通过临床实践,希望能够取得治疗和护理新生儿臀炎更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梅建国.儿童护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5.
[2] 李爱求,李晓红,樊信武,等,新生儿红臀的病原学监测及治疗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2006,11(3):4.
[3]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儿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55.
[4] 翟红敏,刘培书.中药熏洗治疗要儿尿布皮炎疗效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7。22(21):44.
[5] 刘玉英,田秀俊.产后访视护理1392例产妇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29):4145.
[6] Adalat,S,Wall,D,Goodyear,Hetal.Diaper dermatitis-frequency and contributory factors in hospital attending children[J].Pediatric Dermatology,2007,24(5):483-488.
[7] 林琨.高压臭氧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90例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9):1672.
[8] 徐芳.金因肽加氯锌搽剂治疗新生儿重度红臀的疗效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1):26-27.
[9] 冉双芹.达克宁散在治疗新生儿重度红臀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1,8(38):165.
[10] 蒋洁,等.百多邦联合达克宁散剂治疗婴幼儿尿布疹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32.
[11] 吴术芬,王秀丽.复方康纳乐霜治疗新生儿臀炎的体会[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5,8(4):44.
[12] 王青.湿润烧伤膏外涂结合局部氧疗治疗新生儿臀炎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31):119.
[13] 王小燕,等.湿润烧伤膏联合蒙脱石散在新生儿Ⅱ度红臀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22):3887-3888.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静脉使用钙剂治疗的72例患儿,其中男39例,女33例;胎龄28~30周18例,31~32周21例,33~37周20例,37~41周13例;体质量980~1000 g 3例,1001~1499 g17例,1500~2500 g 27例,>2500 g 25例;出生时疾病诊断:早产儿43例(其中窒息19例,早产儿肺透明膜病7例,新生儿肺炎14例,其他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1例,新生儿败血症1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行外周动静脉全自动换血疗法)4例。静脉输注钙剂的日龄为(7±2.5)d。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在性别、胎龄、体质量及使用钙剂时日龄方面,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在本院的新生儿科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和途径无差异性。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模式。
1.3 观察指标 患儿静脉穿刺点的局部表现、局部肿胀、静脉炎、皮下硬肿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护理
3.1 用药前的评估 用药前对患儿全身情况的评估,了解患儿的病史,是否应用过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监测生命体征,观察血液循环情况,评估患儿四肢活动、皮肤颜色、温度、弹性、有无水肿等,为用药前做好分析报告。
3.2 用药前静脉的评估及静脉通路的选择 用药前对患儿局部静脉的了解,选择合适的静脉,宜选择粗、直、弹性好且未被反复穿刺过的静脉,如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腋静脉等,对已置静脉留置针者,评估穿刺部位无红肿、按压穿刺静脉无硬化、留置时间小于48 h,检查已用药物为非刺激性药物,回抽静脉回血良好,方可使用。
3.3 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尽可能一针见血,穿刺成功后用透明敷贴妥善固定,避免针头滑脱或刺破血管壁,防止钙剂渗入皮下组织造成组织损伤。
3.4 预见性监控制定操作规程,凡是静脉应用钙剂者一律应用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溶液稀释,不得用高渗液体稀释,防止因稀释液高渗而使组织间液渗透压升高,加重局部肿胀,同时在开始输注钙剂时即在静脉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向外涂喜疗妥霜,以减少钙剂对局部的刺激,在输入钙剂之前先输入无刺激性的液体,确保针头在血管内,输液通畅,才能输入钙剂,并且以输液泵匀速输入,防止人工推注时速度不均匀而增加外渗,泵药结束时,再继续输入生理盐水或其他无刺激性的液体,避免局部钙剂的血药浓度过高或药液滞留于血管和周围组织内,使血管和周围组织持续受损,不宜在输入钙剂的静脉通路连续输入血管活性药物或刺激性强、增加血管通透性的药物,如多巴胺、脂肪乳等,以免加重渗出。
3.5 用药时的监控 静脉泵入10%葡萄糖酸钙时,应有专人监控,密切观察输液部位局部组织皮肤的颜色、温度、弹性,有无红肿,患儿对触摸的反应,以便及时发现异常。
3.6 发生渗漏后的处理 一旦发生渗漏,应立即停止给药,局部给予50%硫酸镁冷敷或用喜疗妥霜外涂,并更换注射部位,对有皮下硬结和皮肤钙剂沉淀者,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外敷、按摩及红外线照射理疗,促进消退。
4 小结
钙离子在体内是保持神经、肌肉和骨骼功能正常所必需的,对维持正常的心、肾、肺和凝血
功能,以及细胞膜和毛细血管通透性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葡萄糖酸钙可以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是纠正新生儿低钙血症最常用的药物。由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管细小、管壁薄、易破裂,高危新生儿由于缺氧、酸中毒等,血管通透性增加,易发生钙剂外渗[3]。用药前对患儿进行全身状况及局部静脉的评估,选择合适的静脉,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妥善固定,可降低血管损伤,防止外渗,不宜在长期输液后的静脉留置针处输入钙剂,因留置针本身对血管也有刺激性,药液易从针眼处外渗,加上长期输液后血管通透性加强,容易使钙剂外渗;制定静脉输液钙剂的操作规程,提高了护士对输入钙剂的防范意识,在输入钙剂时必须应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等倍稀释[4],缓慢输入。有文献报道[5],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速度过快或浓度过高使体内血钙浓度短时间内突然升高是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钙剂进入皮下组织间隙,对局部有很强的刺激性,可引起毛细血管括约肌痉挛,出现注射部位刺痛,严重者可引起皮下硬结,甚至组织坏死。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是补救渗漏、防止渗漏造成损害加重的必须手段。外渗造成的肿胀,可用50%硫酸镁冷敷,利用硫酸镁的高渗作用,促进局部组织水肿的消退,冷敷还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的吸收,同时可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症[6];复方丹参注射液是由丹参降香等中药配制而成,具有活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人体组织血流量、提高机体对缺氧耐受性作用[7] ,配合局部按摩及理疗能加速血流灌注,改善组织缺氧,使局部硬结消退。
参考文献
[1] 吴丽元,文维.中药外敷防治新生儿静脉输注钙剂外渗.护理学杂志,2003,18(3):85.
[2] 汤光,李大魁.现代临床药物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950-951.
[3] 王娟.新生儿葡萄糖酸钙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6,6(7)528-529.
[4]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篇5
胎膜早破是指胎膜在临产以前发生破裂,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可引起早产、脐带脱垂和母婴感染[1]。在国外报道中,胎膜早破发生率为5%~15%[2],对母婴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其中,胎位窘迫、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膜早剥、早产、宫内感染、脐带脱垂等为其主要危害,可出现宫内感染及产褥期感染,导致孕产妇的感染率升高,增加胎儿早产率和围产儿死亡率,对母婴预后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减少并发症,提高新生儿成活率,降低胎儿早产率和围产儿死亡率,本院以2010年8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20例胎膜早破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胎膜早破患者加强护理干预措施,分析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对胎膜早破孕妇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产科于2010年8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20例胎膜早破孕妇中,年龄21~43岁,平均27岁;经产妇35例,初产妇85例;孕周28~34周48例,34+1~36周72例。将120例孕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60例。两组孕产妇在年龄、孕次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照胎膜早破的诊断标准,通过以下情况可以确诊为胎膜早破:孕妇感到阴道内有液体流出,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阴道排出液;进行阴道分泌物pH值测定,pH ≥ 7,呈碱性;进行阴道液涂片检查,可见胎脂、胎毛或胎儿上皮细胞;对子宫颈、阴道分泌物直接镜检可见羊齿状结晶[3]。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对不同孕妇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
1.3.1 心理护理 胎膜早破患者多由急诊收入院,胎膜早破一旦出现,便会给孕妇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因为考虑腹中胎儿的安危而出现焦虑不安心理。陌生的医院环境、家属的紧张情绪均带给孕妇负面情绪,会导致宫缩,甚至早产和胎儿宫内窘迫的发生。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和孕妇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态度热情和蔼,以此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根据孕妇不同的具体情况对孕妇进行早期评估,进行胎膜早破的健康教育,让孕妇对胎膜早破造成的影响和治疗措施充分了解,用稳定心态来积极配合护理和治疗。为孕妇创造一个良好的待产环境,取得家属配合并同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照顾。预防孕妇由于心理因素而导致的早产或者难产[4]。
1.3.2 及饮食护理 嘱咐胎膜早破孕妇尽量在床上活动,保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咳嗽用力,让家属定期为其翻身。应指导孕妇取左侧卧位或是臀高平卧位,维持孕妇舒适度[5],增加子宫胎盘血液灌注量,这样可以降低宫腔内压力,减少自发性宫缩次数,减少羊水流出,防止发生脐带脱垂,对胎儿的营养代谢和氧气供给有好处。护理人员应该指导孕妇多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清淡、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因卧床休息,孕妇肠道蠕动缓慢,应多吃粗纤维蔬菜和水果,保持排便通畅,避免出现便秘,增加宫腔压力而出现宫缩[6]。另外应保证孕妇每天至少饮用2000 mL水以保证血容量充足。
1.3.3 预防感染 发生胎膜早破的孕妇存在感染的危险,因而预防感染是保障母婴健康的关键所在。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孕妇的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每隔3小时监测1次,超过37.5℃要及时通知医生;嘱孕妇保持会阴清洁,勤换吸水性好的消毒会阴垫,每日两次用0.5%的碘伏消毒擦洗外阴,应避免灌肠,防止逆行感染,禁止不必要的检查和阴道检查,防治增加感染机会;遵医嘱给予必要的抗生素来预防感染,注意血象变化;轻压子宫检查孕妇有无压痛,观察阴道排出液的性状、色、量、味等情况并做好记录,若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1.3.4 用药护理 胎膜早破患者在用药前向孕妇耐心解释,嘱咐孕妇在用药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让孕妇可以积极配合。遵医嘱及时应用地塞米松注射液促进胎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的发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胎儿肺成熟。用药过程中应严密监测产妇和胎儿的心率及血压情况,必要时可对孕妇实施心电监护。
1.4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孕妇在孕周、产后出血、孕妇感染率、新生儿体重、新生儿Apgar评分、死亡率等方面上的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孕妇孕周延长,产后出血减少,孕妇感染率降低,新生儿体重增加,新生儿Apgar评分改善,死亡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胎膜早破作为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常导致早产、感染、脐带脱垂和新生儿肺炎、新生儿窘迫等并发症的出现,严重者会造成宫内感染以及胎儿死亡。胎膜早破孕妇作为孕妇中的特殊人群,焦虑的情绪和院内陌生环境给孕妇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负担。良好的沟通和一定的心理支持可使孕妇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孕妇及胎儿的存活率有很重要的意义。严格进行母婴监测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措施,再加上细心精致的整体护理,是改善母儿预后的基本保证[7]。
参与本次研究的120例胎膜早破孕妇中,观察组60例孕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提示产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孕妇,死亡率也明显下降。
护理人员应该对孕妇加强积极的护理干预,做好孕妇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预防感染等护理干预措施,加强与孕妇间的沟通交流,满足孕妇的心理需要。做好产褥期护理,预防发生感染,对于降低孕妇产后感染率和提高新生儿生存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8]。本结果提示,对胎膜早破孕妇的护理干预应用效果良好,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积极有效的护理模式对改善母婴预后水平,提高孕妇分娩质量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晓胜,黄爱民. 未足月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2010,26(6):23-24.
[2] 李会新,井丽,李铃,等. 期待疗法在未足月胎膜早破护理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0,24(3):668-669.
[3] 高霞. 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期待疗法的护理[J]. 实用医药杂志,2010,27(8):716.
[4] 唐莉玲. 胎膜早破160例的临床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6):6450.
[5] 胡冰. 个体化护理干预对胎膜早破孕妇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7):1145-1146.
[6] 龚素昭. 未足月胎膜早破期待疗法的效果评价及注意事项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09,7(13):23-24.
篇6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51-02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neonatal cold injure syndrome)简称新生儿冷伤,主要由受寒引起,其临床特征是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硬肿,又称为新生儿硬肿症(neonatal Scleredema),它属于新生儿硬化病(ScleremaNeonatorum)的范畴。临床用于新生儿硬肿症的外用药及按摩手法繁多,现综述如下。
1 外用药
1.1油类
1.1.1 VitE VitE是应用最多、疗效肯定的一种外用药。王爱敏将31例硬肿症新生儿分为2组,对照组16例给予常规复温、加强喂养、补液、抗炎、应用激素及处理原发病等基础治疗。治疗组15例在此基础上应用口服型维生素E胶丸按摩。方法;在室温适宜的情况下清洁皮肤,将维生素E胶丸均匀涂于硬肿部位,以拇指指腹由内向外做环形按摩,力度适中,每次10~15min,每日按摩8~10次,夜间适当延长时间间隔,但不超过2h,5天为1个疗程。2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9%和93%,具有显著性差异(P
1.1.2紫草油 紫草油也是应用较广的一种油类,常配合其他药物合用。夏美华采用紫草油对52例新生儿硬肿症进行按摩,辅以周林频普仪照射,观察硬肿消退效果。结果:3天内硬肿消退占73.07%,好转占23.07%,认为轻中度硬肿症新生儿不需置恒温箱,使用该法可获理想疗效,是一种经济、简便、安全的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方法。黄萍等对72例硬肿症新生儿在口服VitE的基础上用紫草6g加VitE 2片、麻油1两涂于皮肤进行按摩,其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单用VitE口服对照组的42.4%。
1.1.3其他油类 李海燕等将56倒新生儿硬肿症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中药持续外敷,每24h更换1次,加常规综合护理;治疗组采用石腊油按摩,每日2~3次,加常规综合护理。发现治疗组患儿不仅硬肿消失快,而且睡眠延长,易入睡,哭闹减少,缩短住院天数。认为治疗组用石腊油按摩与对照组中药外敷相比,安全可靠,方法简单,便于观察。黄凤碧等将蛋黄油涂于硬肿部位,从硬处开始,以拇指指腹由内向外做环形按摩,力度适中,禁忌与皮肤之间磨擦。以既不损伤皮肤又能使硬肿变柔软并富有弹性为佳,每次按摩10~15min,取得良好效果。周发林报道运用牦牛酥油配合按摩治疗32例硬肿症新生儿,取得显著疗效。陈泳雪用红花油合维生素E对28例硬肿症患儿进行治疗,发现效果优于单用维生素E。刘来珍等用成分为海普林软膏、液体鱼肝油、山莨菪碱的硬肿油治疗58例新生儿硬肿症,治愈率达90%。
1.2膏类 宋秋娟等报道用主要成份为β-谷甾醇、黄柏内脂、蜂蜡及植物油等的湿润烧伤膏配合按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29例,手法如下:先清洁皮肤,将湿润烧伤膏涂于硬肿部位,从最硬处开始,以拇指指腹由内向外做环形按摩,力度适中,按摩部位根据硬肿程度交替进行,自始至终使硬肿部位保持柔软,使之逐渐达到富有弹性为佳。每日按摩8~10次,每次10~15min,总有效率达93.1%。夏淑芬等用烧伤湿润膏治疗73例新生儿硬肿症,有效率为84.7%。
1.3中成药及中药方剂
1.3.1复方丹参注射液 赵晓莉等报道在暖箱内暴露硬肿部位,根据硬肿面积大小、程度将复方丹参注射液2~4ml涂抹在硬肿处,用指腹轻柔按摩,着力均匀,节奏舒缓。每次按摩10~15min,上下午各1次。疗程2~4天,直致硬肿全部或大部分消退,治疗组40例治愈率达82.5%。莫玲碧等将丹参注射液及VitE混合涂于硬肿部位按摩(抗氧化剂组),每8~12h一次。结果抗氧化剂按摩组总有效率86,66%,优于常规组的68%。
1.3.2中药方剂 王多德报道外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薪生儿硬肿症,方含有当归、红花、川芎、赤芍、透骨草各15g,丁香9g,制川乌、制草乌、乳香、没药各7.5g,肉桂6g,研细成粉与凡士林1000g配成油膏,并用手轻揉按摩硬肿部位。结果发现一般性硬肿1~2天治愈,中度2~4天治愈,轻度及中度硬肿共238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重度硬肿46例治愈率达80.4%。杨建萍用肉挂、丹参、干姜、乳香、没药等各10g,红花、桃仁、祁艾等各15g,甘草5g,加水700ml,煎沸10~15min后去渣取汁,加入温开水稀释至5000ml进行药浴,每次约10min,每日2次,结果32例患儿硬肿均在4天内消失。罗世杏用田七跌打霜(主要成分是田七、植物油)配合按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32例中26例在1周内全部恢复正常。
1.3.3其他方法 张米英报道用韭菜汁外擦配合按摩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结果20例患儿中,1天内治愈8例,2天内治愈10例,3天内治愈2例,总治愈率达100%。温丽艳等报道用恒温水浴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有效率为100%。
2 按摩治疗
王瑞杰用按摩法治疗15例新生儿硬肿症,方法如下:按摩前后测量记录体温,观察记录硬肿消退程度,按时采集血标本;患儿均放入适宜温度的暖箱中执行常规治疗。操作者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以温暖手指及指腹和鱼际肌按触息儿皮肤,轻飘地抚双下肢及身体硬肿部位,自上而下5~7遍。再行按摩即指掌和鱼际肌对肿块逐个有节奏地缓慢盘旋摩动至患儿皮肤有微热感,再行抚法2~3遍。结果15例患儿在4天内恢复正常。赵行云用拇、食、中、环指自四肢远端向心性顺沿硬肿部位反复作手捏按摩疗法治疗,39例硬肿症新生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9.5%。李堰松等用抚触法,即用手指指腹及鱼际肌部位按触患儿皮肤。轻柔抚触其双下肢和躯干硬肿部位,自上而下5~7遍,20例新生儿硬肿在4天内消失。汤福广用母怀保暖与全方位按摩法治疗49例硬肿症患儿,总有效率达83.5%。
篇7
新生儿体重轻、胎龄小,屏障功能不全,免疫系统不成熟,在院期间,暖箱和抗生素使用时间长,侵入性操作多,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促进和保护新生儿健康,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及维护医务人员职业健康,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结合我院新生儿室2010年医院感染调查统计,针对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和薄弱环节,自2011年对其实施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和防控措施,取得明显效果。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12月住院新生儿669例,均使用暖箱,其中,1000-1500克5例;1500-2500克59例;>2500克605例,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6例;鼻饲护理165例;留置针使用593例;抗生素使用626例。2011年1月至12月住院新生儿778例,均使用暖箱,其中,1000-1500克5例;1500-2500克,103例;>2500克670例,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8例;鼻饲护理231例;留置针使用710例;抗生素使用753例。
1.2 医院感染诊断方法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感染新生儿临床表现,血、尿常规、X线,细菌培养等相关病原学检查,确定医院感染的诊断。
2 结果见表1、表2。
2010年我科住院人数669人,发生医院感染16例,医院感染率2.39%;2011年我科住院人数778人,发生医院感染9例,医院感染率1.15%,且后半年医院感染率为0,全年未发生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情况明显好于以往水平。
3 讨论
3.1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3.1.1 自身因素 新生儿抵抗力差,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均不够成熟,IgA、IgM不能通过胎盘,特别是分泌型IgA缺乏,使新生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1]。而且,新生儿呼吸道黏膜屏蔽功能弱;消化道消化调节功能差;皮肤、粘膜角质层薄;输尿管末段在膀胱走行短,膀胱膨胀时不能将其压紧关闭,极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引起医院感染。
3.1.2 不良环境因素 新生儿室布局不合理,气流不通,温湿度不当,物流、人流未分开,专用通道不足,洗手设备不全,探视人员管理不当,长期空调开发等都可导致有效含氧量降低,空气含菌量增高和空气污染。调查表明:当室内湿度过低时空气过于干燥,空气中的尘埃,悬浮离子增多;当湿度过高,则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2],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
3.1.3 医源性因素 新生儿医护人员配备不足,使诊疗护理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医护人员院感意识不强,消毒隔离管理和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特别是手的清洁消毒不彻底,另外,侵入性操作过多,如肠外营养[3]、静脉插管、呼吸机使用等侵入性诊断治疗,都可致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3.1.4 药物性因素 诊疗过程中医师为控制或减少感染,往往忽略抗生素使用前应进行病原学检查,甚至采用联合用药或预防用药方式。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可使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菌群屏障作用破坏,容易造成继发性感染或细菌耐药性增加,为耐药菌群繁殖创造条件,增加了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概率。
3.2 新生儿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3.2.1 建全管理制度 在院感办领导和组织下,成立科室监控小组,组织科室医护人员、保洁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消毒技术规范》等,全面掌握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影响因素、消毒剂的作用机制、配比浓度、使用方法和时间,并定期进行院感知识考核,以强化院感意识。建立适合本科,切实可行的感染防控措施和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空气、无菌物品、医疗器械进行细菌监测,并检测防控措施实施的效果。对超标项目和感染病例应认真剖析并采取预防措施,直至重新检测合格为止。发生医院感染时,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上报医院感染科,并协助调查。
3.2.2 加强病房管理 新生儿相对独立,布局应遵循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原则,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分开的基本原则。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严格分开,各分区明确;通道分明;标识醒目。实行全封密式管理,入室前严格洗手,消毒和更衣,进入NICU应戴口罩。注重病区环境卫生[4],在人流大时间段采用紫外线空气动态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保持室内合适温湿度,每日室内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避免对流风,防止受凉;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湿性拖地2次,地面污染时随时擦拭;清洁物体表面时用已消毒处理的抹布,遵循一处一用一消毒,从清洁区至污染区的原则,清洁用具应分区使用并做好标识。
3.2.3 强化前瞻性防护,防止自身感染 提高新生儿自身机体免疫力,从医院感染易感人群环节来控制。加强基础护理;多叩背、翻身,保持呼吸道通畅;勤擦洗勤更换,避免大小便污染;每日生理盐水擦拭口腔,保持口腔清洁。使用中的暖箱、光疗箱每日一用一布一清洗消毒;直接接触皮肤的治疗巾、奶瓶、配奶器应一用一清洗后一人一打包高压消毒;奶嘴用后清洗煮沸消毒;洗浴用品、眼药水等应非接触式使用;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处理,以预防新生儿感染。如发现有医院感染迹象,应转入新生儿隔离病房,实施分组护理,作好床间隔离,保持床距不少于1米,并及时采集样本做病原学检查实施有效防控措施。同时,加强对产妇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指导正确喂养和洗手方法,避免产后医院感染。
3.2.4 预防医患之间的感染 每年对新生儿医护人员、清洁工进行健康体检,患感染性疾病工作人员需调离新生儿室。认真执行手卫生消毒规范,每个暖箱上备用快速手消毒液,进行各项操作前后,接触每一个新生儿前后,或从同一个新生儿清洁处转向污染处操作护理时均应标准卫生洗手,防止手成为医院感染的传播媒介[5]。
3.2.5 侵入性操作和无菌技术管理 严格侵入性操作指征,重症新生儿尽可能减少侵入性诊疗操作,必需执行时,必须按规范严格无菌技术原则,缩短各种管道留置时间,减少感染机会。使用的医疗器械应遵循其危害程度选用合适的消毒或灭菌方法,保证进入机体的器械已灭菌处理,需频繁接触使用的物体表面已消毒处理。
3.2.6 抗生素使用管理 新生儿抗生素应选用对致病菌作用强,药物到达感染部位浓度高而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的药物[6]。正确收集临床标本送检,根据药敏试验和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掌握新生儿用药指征,缩短用药时间,尽量避免预防用药及联合用药。每月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对不合理使用进行通报,以减少抗生素滥用的不良反应和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4 结论 通过上述各项防控与应急措施的落实,完善了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细节管理,提高了工作人员对院感的认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使新生儿医院感染控制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确保了人员安全、物品安全、环境安全和使用安全。但新生儿医院感染工作是一个长期、连续、动态、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我们长抓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慕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99.
[2] 刘振声.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14-117.
[3] 徐焱,李文华,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26-1228.
[4] 胡小云.儿科医院感染与环境卫生学相关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华实用医学,2002,4(21):59.
篇8
1.产科临床用药安全性的重要性分析
妇产科主要面对面对孕产妇、胎儿、新生儿,随着现代优生优育观念的深入,产科用药科学性、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妇产科诊疗质量及安全性,确保产科合理用药,现代产科临床诊疗活动中必须加强药品临床科学、合理、规范的使用。通过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对常用药品特点、注意事项的掌握,避免用药失误对胎儿、新生儿以及孕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受现代药学研究快速发展的影响,临床用药中还应加强对新型安全药物产品的了解与掌握。以药学研究发展为基础减少药物使用副作用,保障孕产妇及胎儿的健康。
2.产科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具体分析
2.1强化产科临床用药基本原则,保障产科临床用药安全性
根据现代临床医学要求,在产科临床用药中应本着降低药物对胎儿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谨慎用药。在孕妇妊娠期间应尽量避免用药,及时大量使用维生素类药物也会对胎儿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大量维生素A的摄入将导致胎儿骨骼异常或先天性白内障。而且,在产科临床用药中还应加强孕妇的用药宣传,严禁孕妇自行购药服用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在临床用药中为了保障用药安全性应谨慎选择治疗药物,能够单独用药应避免联合用药、在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应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在孕妇健康及生命受到危及、但用药对胎儿可能产生影响时,临床医师应充分权衡利弊,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用药过程中根据病情进展及时调整用量或停药,最大限度的减少用药对胎儿的影响。通过基本原则的遵循确保孕产妇及胎儿的身心健康。
2.2注重哺乳期用药注意事项,减少对婴儿的影响
在产科临床诊疗中,哺乳期女性的用药是产妇最为关心的问题。许多哺乳期女性担心用药后药物通过母乳被婴儿吸收,造成对新生儿的影响。目前临床医学研究指出,多数药物在母乳中的含量进而母体用药量的1%~2%,其中被婴儿吸收部分通常不致对婴儿造成明显影响。因此,除少出药物外哺乳期间女性可以用药。但是,在现代临床中为了减少和消除药物对婴儿的不良影响,将药物影响降至最低限度,临床用药中应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前提下,优先选用进入乳汁最少的药物。同时,在服药后立即哺乳、并延后下次哺乳时间。通过避开需要高峰期的方法减少药物进入乳汁后对婴儿的影响。在哺乳期女性必需用药、但不能保障该药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时,应选择暂停哺乳,行婴儿的健康。
2.3根据我国孕妇用药分级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性
我国孕妇用药借用了美国药物和食品管理局制定的标准。根据不同药物对胎儿、孕妇的影响及危害分为ABCDX各级,其危害性主机增加。根据用药安全性要求,在妊娠前3个月时的临床诊疗活动中应避免使用CDX级药物。必须用药时应选择经过舵面临床验证无致畸作用的AB级药物。
2.4建立安全用药管理流程,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性
现代医疗结构管理研究及现状调研报告指出,临床用药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使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性的关键。针对产科临床用药安全性需求,现代医疗结构必须针对产科的特殊性建立具有针对性的临床用药安全管理体系。以临床用药安全管理流程、临床用药工作规范化与制度化使产科临床用药在有效的监督机制下保障用药安全。同时,通过绩效考核制度的联合应用保障安全用药管理体系、流程的动态完善能力。通过绩效考核及时发现安全用药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论证,以不断完善的安全用药管理流程保障产科临床用药安全性。
3.分娩期用药安全性的分析
分娩期用药主要是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危机胎儿、产妇的并发症用药。在胎儿缺氧导致胎心率异常的情况下,应本着合理用药原则以新生儿即将离开母体的特点进行用药。因为新生儿已经成熟并即将离开母体,因此不存在致畸问题。需要重点考虑的是产妇用药后对新生儿血压、血糖以及呼吸、心律的影响。因此,在分娩期用药必须谨慎,充分权衡用药利弊以及对产妇、新生儿的影响选择用药。通过计算注射药物后的血药高峰时间以及新生儿离开母体时间减少药物在新生儿体内的影响,保障母婴的安全与健康。
结论:
在现代产科临床诊疗中,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性是临床医师诊疗活动中的中种植汇总。在临床用药中必须兼顾孕产妇疾病治疗以及减少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既保障胎儿、新生儿的安全,又能够对孕产妇的疾病进行有效质量。针对产科用药特点,临床医师应以产科用药基本原则为指导,针对患者实际情况以及病情变化特点进行用药量、用药品种的调整。以此满足治疗效果的同时保障胎儿的安全健康,保障母婴的身心健。
参考文献
篇9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产科护理药品风险管理制度,在产科护理的各个环节中均设有风险管理方案及预防措施。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产科就诊的孕产妇600例,其中,实施风险管理前(2010年1月~2011年12月)300例,实施风险管理后(2012年1月~2013年12月)300例;年龄21~41岁,平均(28.23±4.27)岁;学历:初中以下21例,初中60例,高中/中专学历415例,大专及以上104例,所有受访者资料及心理均无异常。参与本研究的我院产科护理人员27人,年龄20~46岁,平均(27.59±5.14)岁;学历:大专10人,本科14人,研究生3人;职称:护士3人,护师15人,主管护师7人,副主任护师2人。
1.2 方法
主要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产科的孕产妇护理用药不良事件18例,即在按规定剂量正常应用药品的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而非所期望的、与药品应用有因果关系的反应,主要是事先未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和解释导致;用药隐患61例进行分析,即在孕产妇诊疗和护理中发生药物配伍不当、用药时间不当、药物保存不当、医嘱处理不当、药物副作用未告知等情况,若处理不及时增加诊疗风险引起医患纠纷。
2 结果
查阅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产科的600例孕产妇护理档案,发现用药不良事件18例,用药隐患61例;其中,2010年1月~2011年12月300例孕产妇护理档案中发现用药不良事件14例,用药隐患52例。产科护理通过引入风险管理后,用药不良事件从实施风险管理前的4.67%下降至1.33%;用药隐患由17.33%下降至3.00%。见表1。
3 讨论
3.1 产科护理用药不安全因素分析
3.1.1 药物配伍不当 在实施产科护理风险管理前的300例产科护理档案中,研究者发现药物配伍不当有10例,占抽查档案总数的3.33%,其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注意力分散,未按照药物使用前消毒和配伍程序进行操作,造成部分药品受污染或发生配伍禁忌;部分护理人员浪费药品现象比较突出,导致用药剂量不足,影响孕产妇和婴儿康复时间和效果。实施风险管理后,药物配伍不当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说明实施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
3.1.2 用药时间不当 部分护理人员提前30 min以上配制注射类药品或针剂,影响药物效价;部分护理人员未向孕产妇或新生儿监护人交代清楚准确的用药时间;部分护理人员未严格按照静脉滴注要求掌控滴注速度,导致患者不适临床反应加剧。
3.1.3 药物保存不当 部分护理人员未对药物的储存方式引起重视,如将需要冷藏使用的婴儿使用的疫苗暴露在常温或者高温环境下,导致注射后药效明显降低或者无效;部分护理人员未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极个别过期或者失效的药品,导致临床中存在威胁患者生命的风险。
3.1.4 医嘱处理不当 部分护理人员因医护间沟通不畅,导致护理人员在执行中遗漏;部分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未检查出医生开立医嘱中可能存在的药物配伍等问题,或存在疑问但仍然执行等。其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对医嘱认识模糊,或对药物诊疗知识欠缺,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导致护理差错或过失,容易引发医疗纠纷。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人员明显加强了对临床用药知识的学习,提升了医嘱执行力,遇到疑问也会及时与医生或患者沟通,减少医护矛盾和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
3.1.5 药物副作用未告知 部分孕产妇在生产前服用部分助产药品或生产后服务缓解宫缩等症状的药品会引起身体不适,护理人员未及时告知,导致患者及其家属产生误解或不信任,从而引发医患纠纷。
3.1.6 用药不良反应 部分药品出现患者不良反应后,护理人员未及时向医生反馈和参与替换药物,未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相关原因,导致医患矛盾升级。
3.2 产科护理用药不安全原因
3.2.1 产科护理人员药物安全使用等相关法律意识淡薄 产科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该始终将孕产妇和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尤其是针对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急症或急救等工作进行严格训练,忽略了对孕产妇及其家属的知情权等相关法律问题重视不够,容易造成医(护)患纠纷和孕产妇个人隐私泄露。由于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用药和护理工作压力大,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当护理人员服务意识不足、耐心解释不够、服务预见性差,患者及其家属容易产生不信任感或者不配合,若沟通不够、态度生硬,则极其容易产生纠纷。
3.2.2 产科护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 产科护理相比较其他临床科室复杂,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若在护理过程中对高危孕产妇和新生儿观察不仔细不及时,病情进展掌握不够的话,极容易给诊疗和临床护理工作带来风险。产科诊疗技术发展速度较快,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药物的临床应用日益增多,这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若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药物的使用与不良反应认识不够,则极易引发医疗风险和纠纷。
3.2.3 药物不良反应损伤 产科用药对医护人员要求较高,若药物剂型剂量使用不当,未按照医嘱用药,用药中发现问题未及时反馈给医生,或者发生配伍禁忌处理不及时,容易产生药物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和致畸作用,从而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损伤,甚至发生延误临床治疗和患者病情,引发医疗纠纷和矛盾。
3.2.4 孕产妇自身体质和心理原因 孕产妇属于特殊群体,一般病情较复杂,且涉及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和安全,在生产过程中,初产妇和经产妇的心理状态是存在明显差异的。若孕产妇自身体质不佳且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则容易在分娩、康复和治疗过程中出现相对复杂的情况,甚至加重病情和临床护理的难度,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在孕产妇住院分娩期间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减轻心理压力,消除心理负担,指导孕产妇做好产后康复和护理工作。
3.2.5 产科护理管理及其规范执行不到位 医院制订的产科护理管理制度及其相关规范“上墙”但是没有“入心”,且很多涉及护理安全的规范未能及时更新和补充,不能及时指导临床护理人员;部分护理人员对临床护理规范不重视,不严格遵照执行,尤其是涉及无菌操作部分,往往以方便为由;针对用药环节的“三查七对”工作,有时候护理人员也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核查,对护理记录内容也保存不完整,使得产科护理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本研究调查中发现,个别产科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过于简单,未能及时掌握不同患者的病情进展情况,在配药时延误时间和配错计量;部分护理人员未认真查对孕产妇病情而在使用药物时发生差错,导致医生未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病情,从而延误诊疗的最佳时机,从而引起患者诸多不适,造成不良后果。
3.3 建议
3.3.1 应强化护理人员安全用药管理意识 产科护理包括产前保健、正常分娩、妊娠期合并症等护理,其护理工作强度大、风险高,为保证产科护理的质量,应强化护理人员安全用药行为,实行弹性制度,及时调整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调动护士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避免因护士疲劳而发生用药差错。同时,应加强护士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自我管理意识,避免用药错误后出现缓报和瞒报的情况。由于产科护理涉及孕产妇及其胎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在使用药物进行护理过程中,要加强专业知识和药理学知识,尤其是产科常用药的商品名、通用名、剂型、用法及不良反应等[2]。应完善药品储存和保养制度,及时改善升级药房、药库的硬件设施,注意库房内温度、湿度及通风,并按药品的性质分类储存,防止药品霉变、虫蛀、过期。在安全用药方面,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怀孕期间用药,许多药物能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不同程度的先天性损害,严重者可致胎儿畸形、流产或死胎,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安全合理用药备受关注。在使用药物前,要弄清楚病情,了解患者有没有对药物的过敏史以及近期的用药情况,做到对症用药。在用药前,应注意了解药物的性能、作用、副作用、使用禁忌证等。要掌握药物的剂量和用法。通常在药物的说明书中,都说明了用药的极量,极量是指药物治疗的剂量限制,即安全用药的极限,超出了这个极量,便会中毒。按常规剂量用药既能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又能减少和避免出现副作用,必须严格遵守。在用药前,检查药品是否过期,对于过期或失效以及无法确定的药品千万不能使用。有些药物可产生打瞌睡、困倦、头痛、头昏等副作用,服药后不能做集中注意力或有危险的工作,如驾车、开机床、登高作业等。用药不能凭经验,药物一般都是对某一症状有效果,既不能凭感觉吃药,也不要把药物随便推荐给别人使用,避免发生危险[3]。由于药物之间产生物理吸附或化学络合作用形成配位化合物,联合用药不当时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随之增高。例如部分抗生素与钙、镁、铝等无机盐类抗酸药或含铁的抗贫血药合用,会生成配位化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抗菌效果;因而在服用抗菌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
3.3.2 应提高护理人员安全用药水平 首先,产科护理人员一定要遵循按时服药的原则,根据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用药。例如,某药4 h服用1次,是因为该药在血液中维持有效治疗浓度的时间只有4 h,超过这一时间,药效会降低。另外,有些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及助消化药,应在饭后服用。其次,护理人员要合理掌握剂量,不管以哪一种方式服药,药物进入血液后必须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才有治疗效果。与此同时,药物的毒副作用也会随着血药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第三,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缓急、用药目的以及药物本身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果口服疗效好,应首先采用口服。若遇到容易被胃肠道中的液体破坏和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则不宜口服。如果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能获得同样的疗效,宜采用肌内注射。静脉滴注的缺点是易产生输液反应,另外,药液如果漏出血管时还有可能引起静脉炎,严重者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第四,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孕产妇和新生儿忌服过期药品。例如,贮存了12个月的维生素C片会发生变质,其药效将减少50%,而且会分解产生出能引起糖尿病和肾结石的多种化学物质。第五,孕产妇不要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易导致人体对药物的依赖,并可损害人体的肾功能,特别是复方止痛药,其毒性比用单剂所产生的毒性更为严重。国内已有因长期服用去痛片、复方阿司匹林而引起肾脏受损的病例。第六,孕产妇和新生儿避免多种药物同时服用。新生儿用药品种应尽量减少,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
3.3.3 应严格执行安全用药基本制度 产科医院要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系统)建立适合医护人员用药特点和安全的用药工作流程与制度。建立一整套由临床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共同构建的安全给药及其排查系统。同时在患者使用药品时告知其种类、数量、服用方法、时间、注意事项等。临床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三查七对”制度,依照医嘱准确掌握不同患者的用药剂量、浓度、方法、时间、注意事项、常用剂量、适应证、禁忌证,及时掌握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密切观察孕产妇和新生儿在使用药物后的药效及不良反应,如发现有过敏、不适、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应该及时停用该药,并上报医生,做好相关护理记录。根据临床护理的需要,尽量减少联合用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及时向患者说明药物使用及安全用药的相关知识,做好宣教和观察。同时医院还要成立产科静脉治疗小组,建立静脉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梳理常用的高危药物,确保临床用药和护理的安全[4]。
新生儿护理用药也应该慎重选择,不可简单地参照成人用药品直接减量服用,宜选用新生儿或者小儿专用药品。例如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成人用的去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儿童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新生儿使用阿司匹林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感冒通可能造成儿童血尿。再比如12岁以下的小儿尤其要注意禁用或慎用的抗生素: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诺氟沙星可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抑制骨骼生长;庆大霉素可致儿童永久性耳聋及肾脏损害;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和磺胺类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和溶血。
篇10
健康教育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对病人及其家属实施健康教育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新生儿是生命力极其脆弱的个体,需要家庭悉心照顾,这就需要其家人有相关育儿知识支持【1】。
张素珍等[2]人的调查显示,新生儿科的家属对健康教育的方式需求主要是护士个别指导与专家集体讲课为主,这与我们科调查的结果一致,所以我科自2011年8月至今开展了系统化与个体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2011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我普通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患者623例,,愿意接受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方式的家长共468人,选择作为实验组,患儿父亲346 人,母亲54人,(外)祖母37人,(外)祖父5人,其他26人。2011年5月至2011年7月在我普通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患者536例,全部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选择作为对照组,患儿父亲415 人,母亲85人,(外)祖母17人,(外)祖父3人,其他16人。两组患儿家长在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方面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观察组468例,对照组536例。观察组按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方式对家属进行健康知识指导;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法,即入院时简单告知住院规则,出院时进行随机出院指导。
2.1 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2.2培训与考核
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系统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方式及评价方法,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掌握。
2.3实施
2.3.1系统化健康教育
2.3.1.1专家授课 在患儿入院时,由入院护士告知家长,每周二、五下午科室会有经过系统培训的主管护师以上的人员进行授课。授课内容主要是新生儿喂养、新生儿疾病观察的方法、新生儿沐浴、新生儿特殊生理状态、新生儿预防接种、抚触等,方式主要是理论讲授和现场示范。并且在课后对家长的掌握情况进行提问并登记,当然授课的语言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态度诚恳,善于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具体举例,使家长易于接受和掌握,既要使家长思想上高度重视,同时又要注意避免造成心理恐慌。
2.3.1.2文字图画教育 主要是由科室编制,经过医院审核之后,制成简单易懂、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小册子或单张,内容主要有防病育儿指导、住院指南、出院后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疾病病因、预防、治疗和护理知识等。因为健康教育小册子则便于携带,阅读受时间和条件限制少,重要的内容便于查找,而且可反复参阅。
2.3.1.3录像 在医院病房的多媒体视频上播放相关的录像。主要内容①安全教育,如防止婴儿跌倒、丢失、坠床等,我院是专科医院,住院的绝大部分是儿童,其次是孕产妇,这两种高危人群的安全都是社会与医院关注的重点,所以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教育是健康教育内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②用药教育,自卫生部开展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标准以来,很多病人不理解,所以加强用药知识的宣教,使病人和家属掌握一定的用药知识,也是我们目前健康教育努力的方向。③消防安全,告知病人及家属住院期间万一发生火灾、停电、水浸、地震时应该如何处理等。④病人的权利和义务,在医患矛盾日益严重的今天,医护人员在做所有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一定要关注病人的知情权及参与权,方能在沟通、协调方面取得主动,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2.3.2个性化健康教育
2.3.2.1入院宣教 入院护士接收患儿后,对病情作初步了解,介绍自己及主管医生,告知亲属探病时间、大概住院天数及费用。视患儿病情让亲属了解各种检查化验知识,如血常规、大小便常规、其他辅助检查如B超、X先等。对其进行医学知识教育,讲解该患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可能要给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并给予安慰、鼓励,减轻焦虑情绪。
2.3.2.2住院教育 住院过程中,利用探视时间或是电话沟通,配合医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患儿目前的病情进展,主要的治疗护理措施,辅助检查结果,向家长指导患儿的日常生活护理方法,让家长了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量,并咨询住院期间的家属的特殊需求如给婴儿拍照、摄影等,进一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发放费用一日清单,对有疑问的收费项目进行解释, 促进护患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发生,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2.3.2.3出院指导 与家长一起给新生儿做体格检查,包括身长、体重、头围的测量方法及各项生理反射等,并告知其代表的意义。告知其出院后注意事项,如小孩发热的处理、用药方法、皮肤、脐部护理、预防接种等,并预约复诊及保健的时间。同时请家长对我们住院期间的护理服务质量和健康教育方法进行评价、征询改进的方法等。
篇11
1.1 对象:收集了从2013年1月到2013年5月入住我科的患儿150例,对其这150例进行患儿家属对患儿佩戴腕带情况的调查以及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中对新生儿佩戴腕带情况的调查及分析。
1.2 方法:
1.2.1标识腕带:腕带分2层上面为医用无毒PVC,下面一层用棉质的布进行包裹,防止患儿对腕带出现过敏情况.。标识腕带属于一次性使用物品,腕带两端有不可逆的一次性可调式纽扣。
1.2.2 腕带的填写:由2位责任护士核对信息后在腕带上用圆珠笔填写病人基本信息,包括科室、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经双人核对无误后给患儿戴上,至患儿出院时撤除。
1.3 调查方法: 针对150例患儿家属对患儿佩戴身份腕带的情况(见表1)
通过表2 可见 100 %的护士认为新生儿佩戴腕带可以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在进行护理操作前后对腕带进行核对可以有效保证对患儿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确保查对环节能正确执行,规范了护理查对制度,保证了护理行为的准确和安全:80 %的护士在工作中发现由于患儿佩戴的松紧不定而导致腕带容易滑脱,有15%的护士在滑脱之后没有及时的补写并佩戴,这些原因均直接影响了患儿家属对标识腕带的认知程度,导致患儿佩戴腕带的依从性不足。
2 对策:
2.1 加强患儿家属对腕带的认识,做好患儿家属的宣教工作,告知家属佩戴腕带的重要性,在没有医务人员的允许不得随意将腕带取下。
2.2 在房间床头及抢救台上标明醒目标志,在每位患儿的床头前都贴有明显的标签(请用药前核对腕带信息),提醒每位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进行身份识别。
2.3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双重身份腕带识别的意义,树立以患者安全为优先考虑的理念,使护士从思想上接受双重身份外带确认的方法,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腕带核对制度。
2.4 根据每天病人数量及危重人数调配工作人员,按三级甲等医院标准分管病人数量,新生儿用药前的双人确认信息正确,保证工作有效完成。
2.5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告知护理人员身份腕带对快速确认病人身份、保证医疗安全,护士长评估当日新入院病人对腕带的认知情况,护士宣教是否到位;每周二、四对腕带进行依从性专项检查,了解患儿腕带佩带的情况,确保患儿的手腕带。提高病人腕带佩带的依从性,有效地防止因错误识别患者引起的医疗事故,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管理效率,也是医院现代化、正规化医疗管理的发展方[2]。
3 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应加强新生儿腕带监管,规范护士操作,制定腕带执行的护理流程,加强健康教育,不断完善腕带识别制度,提高新生儿腕带的依从性从而减少了因错误识别患儿引发的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
篇12
1.1 设施落后,病房布局不合理 我院刚建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时是由原来的一个较大普通病房改造而成,后搬至新建病房楼,但新楼仍不是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标准设计,没有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专用通道,在布局上不合理,面积较小,抚触室,配奶室、沐浴室共处一室,所有病人病房都在一起,空间较小,床间距也较过小。
1.2 新生儿因素 新生儿是人生中非常特殊的时期,因为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皮肤黏膜娇嫩,容易破损致感染;开放的脐部残端也是细菌感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感染易扩散,可致患儿病情加重,影响疗效及恢复,严重者可威及患儿生命,对患儿生存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1.3 空气传播因素 医护人员流动性较大,家属探视次数频繁,滞留人员较多,空气污染较严重,病房内空气不通畅或不注意通风消毒,规章制度不健全,有的医务人员甚至未严格按照消毒隔离制度不更衣就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1.4 医务人员及工勤人员因素 医护人员未认真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如不注重手消毒,没有真正做到接触完一个患儿就进行洗手,手消毒依从性差,导致病区细菌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在新生儿中间传播。另一方面,工勤人员在保洁过程中不注意手消毒及洁污分开也可导致细菌转移,造成不应有的细菌传播。
1.5 仪器消毒不到位 使用中的远红外辐射台、暖箱、蓝光箱等消毒不够彻底,使用完只在物体表面上进行消毒处理,未及时打开仪器内部进行彻底消毒处理,仪器内面消毒处理不彻底,也是导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听诊器上可带有一种或多种细菌,医护人员使用的听诊器如未及时消毒,通过感染的听诊器将细菌传播给其他新生儿。
1.6 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抗生素和激素的不合理使用容易导致机体菌群失调、机体抵抗力降低,各种条件致病菌生长繁殖,大大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易导致二重感染,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
2 对策
2.1 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布局进行改进 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经过多次参观上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布局,聘请上级专家多次检查和商议,并根据医院感染的要求,进行了装修和改进,扩大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面积,使床间距增大,尽量接近国家规定,抚触室、配奶室、沐浴室分别隔离,减少了感染的机会,各室内都配有符合医院感染要求的洗手设备,每个床尾均配备手消毒剂,保证医务人员每接触完一个新生儿后都能及时认真进行手消毒。
2.2 加强对新生儿室及新生儿的管理 新生儿每日需进行脐、臀、皮肤护理,保持脐部干燥,并观察脐轮周围是否有红肿及异常分泌物等;患儿勤换尿裤,及时清理臀部污物,保持臀部干燥,无红臀发生;勤沐浴,保证新生儿皮肤滋润,对皮肤干燥者,给予涂抹新生儿专用润肤油;新生儿所用小毛巾、浴巾、棉被一律消毒后才能使用,奶具专人专用,婴儿床巾棉被每日更换做到一人一巾一棉被,新生儿出院后用过的所有物品全部需要更换并进行终末消毒,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及家属有感染性疾病一律不准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避免医源叉感染。减少家属探视次数及滞留时间,加强对工勤人员的培训,减少由于他们的不规范行为造成的医院感染。
2.3 加强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医疗设备的管理 新生儿远红外辐射台、暖箱、蓝光箱、监护仪、经皮侧胆仪等消毒应彻底,使用的暖箱蓝光箱应每日消毒,用消毒液擦试外面,清洗消毒时应拆开,拉出水槽,将其消毒,注意暖箱出风口及滤网,做到彻底清洁消毒,感染患儿用过的物品消洗后还要用过氧已酸消毒处理,可疑污染和患儿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加强听诊器的管理,一个患儿用一个听诊器,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4 加强对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地面、物品消毒 坚持每日清洁制度,应做到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二次,或用空气消毒机每日消毒二次,定时通风,每次 30 分钟,室内减少人员走动,,严格探视制度,探视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穿鞋套,洗手或手消毒后方可接触患儿。非工作人员一律不准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凡有感染的医务人员不能接触新生儿。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的新生儿分开放置,相互隔离。物品表面每日用消毒剂抹布擦拭一次。医疗垃圾、生活垃圾及新生儿排泄物分开放置,划分区域,并有醒目标志。
2.5 加强所有监护病区工作人员手卫生意识 手部清洁、消毒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有报道,有效手消毒可以降低30%-80%的医院感染,每位医务人员都要严格掌握并执行洗手原则及指征,每个水池张贴六步洗手图,院感科加强督促检查,加强对工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培训及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医务人员在接触每例患儿前后,接触体液、血液及被污染的物品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给患儿喂奶、换尿片前后等都应进行手消毒。
2.6 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各项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尽量减少侵袭性操作,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时,医护人员应严格按规范进行相应操作,同时要严格消毒,做到娴熟老练,动作轻柔,避免重复插管,减少黏膜的损伤,缩短导管保留时间,做好导管护理。各种导管要高压灭菌后使用,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两次进行消毒,气管插管、吸痰管等均采用一次性物品,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7合理使用药物 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相关感染的关键。不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不仅不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反而可能造成机体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株的出现,增加感染机会[3]。患儿入院时医生要进行临床综合分析,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在用药前及时、正确留取相关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出现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菌素的使用,应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广谱抗菌素。
总之,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防控与我们每位工作人员都是密切相关[4],只有不断提高所有工作人员感控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不断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自觉性,才能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新生儿诊疗水平和安全,促进新生儿专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母得志,李熙鸿.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J] 临床儿科杂志,2009.27(6):505.
篇13
目前,随着新生儿急救及监护技术的提高,新生儿特别是重症监护室内的危重新生儿,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也在增加,有报道新生儿医院感染爆发占整个医院感染爆发的60%,这不仅严重影响着抢救的成功率及存活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是造成医患纠纷的一个主要原因。为进一步有效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该研究对该院NICU2010年1月―2013年5月71例医院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入住该院NICU48 h 的新生儿1360例,男812例,女548例。早产儿428例,足月儿93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198例,吸入综合征57例,缺氧缺血性脑病78例,新生儿窒息9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75例,肺炎286例,化脓性脑炎48例,其他120例;气管插管(反复吸痰、机械通气)103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调查方法,查阅1 36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病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病例资料。
1.3 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以及目标性监测的结果及临床表现。
2 结果
2.1 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1 360例住院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71例,感染率为5.22%。早产儿428例,发生感染51例,发生率为12.14%。足月儿932例,发生感染20例 ,发生率为2.16%。感染部位:呼吸道48例(67.6%),皮肤粘膜9例(12.7%),胃肠道8例(11.3%),血液4例(5.6%),其他2例(2.8%)。
2.2 医院感染病原菌情况
71例医院感染患儿中分离出32株病原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3株(40.6%),大肠埃希菌5株(15.6%),铜绿假单胞菌4株(12.5%),表皮葡萄球菌3株(9.3%),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6.3%),白假丝孝母菌2株(6.3%),鲍氏不动杆菌1株(3.1%),其他2株(6.3%)。
3 讨论
3.1 NICU发生医院感染原因分析
该研究显示,医院感染发生率早产儿高于足月儿,呼吸道为医院感染最常见的部位,占67.6%。其原因有:①新生儿具有免疫功能缺陷,生物、血-脑脊液屏障功能不全,对外界抵抗力差,收住婴儿多为早产儿、低体重儿、羊水污染、窒息等[2],致使其易发生呼吸道,皮肤等各种感染。②医院感染的发生与侵入性操作有很大关系[3]。气管插管、洗胃、吸痰,鼻饲,灌肠及各种留置通路的建立,创伤性检查、监护、治疗等侵入性操作增加了损伤皮肤黏膜的机会,使细菌侵入的条件得以增加。③抗生素的滥用、不合理使用易发生菌群失调,各种条件致病菌得以生长繁殖并致病,使细菌耐药性增加[4],同时二重感染易发生。
3.2 控制对策
3.2.1 建立相关管理制度 规范新生儿病区管理,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新生儿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入室工作制度》、《新生儿探视制度》、《配奶工作制度》、《新生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新生儿病房工作制度》等,并使制度培训学习及落实得到加强,从而使控制医院感染重在预防的理念在全体医护人员中树立起来,并落实预防的理念到工作中。
3.2.2 加强手卫生及手机管理 医务工作者的手被认为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途径,手机与手直接接触,其卫生情况与手卫生息息相关,但与手卫生相比,手机卫生至今未能引起人们的关注[5]。因此,在NICU限制使用手机,工作人员入室时先按“六步洗手法”彻底清洗双手,以后每接触患儿前后均要进行手的清洗或消毒。为确保手卫生落实及手机管理,医院应配置速干手消毒剂,非接触式水龙头如感应式或脚踏式水龙头,洗手液容器选择感应式或一次性容器装,非一次性容器应每周清洁消毒,配置干手器、擦手毛巾或擦手纸等干手设施;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要参加手卫生的培训及考核,掌握洗手指征和洗手方法;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加强手机管理。
3.2.3 完善布局及优化诊疗和护理流程[6] 新生儿病房的建筑布局应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分开清洁区与污染区,功能流程区合理,保证分开患儿出入口与工作人员出入口及家属探视通道,防止物品流程和人员流程交叉逆行导致感染。制定符合控制医院感染要求的诊疗和护理流程如沐浴流程、配奶流程、暖箱的清洁消毒流程、仪器的清洁流程、环境的清洁消毒流程、工作人员出入病房流程等。
3.2.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 新生儿病房为层流病房,温度调至24 ~26 ℃,相对湿度在55%~65%。保持病室整齐清洁,减少人员流动、定期大扫除。每天用消毒液对办公家具、医疗器械、各种台面、治疗车、洗手液盒、水龙头、门把手、门窗、病历夹、等进行擦拭,加强对呼吸球囊、面罩、喉镜、呼吸机、暖箱、气管导管芯等的消毒及管理。暖箱的消毒频率为1周[7],水槽内加灭菌注射用水并每天更换,每月对各种暖箱过滤棉进行清洗,对层流的过滤网进行清洗2次/月。对于新生儿必须执行侵入性操作的,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及操作规范。医护人员应主动地、前瞻性地、客观地观察每例患儿的疾病情况,对腹泻、发热、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的患儿及时进行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所用物品应优先选择一次性医疗用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严禁交叉使用[8]。
3.2.5 加强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监测 每月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奶瓶、奶嘴、使用中的消毒液进细菌学监测,当疑有感染流行或暴发时随时监测。对新生儿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发病率、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进行掌握,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9]。同时观察医务人员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各项操作是否规范,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3.2.6 合理使用抗生素 应针对病原菌结合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对新生儿局部用药、预防用药和联合用药的指征要严格掌握,使感染源对抗菌药物抵抗的发生率降到最低[10]。
4 结语
NICU内患儿的健康与康复,不仅需要医务人员责任心、耐心、细心呵护,而且需要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对新生儿医院感染原因进行分析,可针对危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医院有健全管理制度,医务人员要主动学习感染控制的知识,强化控制感染意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手卫生,与感染科、检验科、药剂科、产科的密切合作,并加强监测。采取主动预防,主动监测,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控制医院感染暴发。
[参考文献]
[1] 张译文,胡必杰,高晓东,等.综合干预措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688-1689.
[2] 王竹秀,于杨.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4):103-104.
[3] 陈秀丽.预防新生儿院内感染分析和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10,16(30):121-122.
[4] 郭瑞霞,文海燕,耿庆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3(8):177.
[5] 王慧颖,张全英,刘花.手机卫生与医院感染控制[J].护理学杂志,2011, 26(13):95-96.
[6] 要慧,李六亿.新生儿医院感染爆发的特点及防控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8):66-68.
[7] 骆小京,刘文君,马爱萍,等.新生儿暖箱不同清洁消毒方法的效果比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1):1303-1304.
[8] 杜淑俊,邓双艳.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16):1518-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