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效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效教学论文

篇1

(一)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严肃的教学态度,亲切耐性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把教师当成学习中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敢于和教师进行知识探讨,大胆发表对知识的看法,使课堂学习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使他们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真正解决语文教材中的重难点,提高语文综合能力。在学习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使他们树立学习主人的意识,把自己的学习和课堂活动联系起来,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知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单向信息流。而且,学生畏惧教师的严厉,在课堂学习中不敢积极发言,对不理解的问题没有提出来的勇气。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他们成为了学习上的朋友,在积极的沟通交流中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自己来分析课文内容,总结语文知识点,使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语文分析和理解能力。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获得高效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运用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来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究中激发自身的内动力,对语文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学习中,和谐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环境中进行思考,能让他们从知识的多个角度进行切入,在探究中获得思维的发展。要使课堂氛围和谐、活跃,教师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1)抓住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激励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渴望获得教师的肯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他们取得的进步和优点对他们进行表扬,使学生积极进行学习,使课堂氛围活跃起来。(2)采用游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参与。小学生对游戏都很感兴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游戏和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来学习和巩固知识,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3)运用竞争的方式进行教学。小学生的好胜心很强,运用竞赛的方式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使课堂氛围紧张、激烈,还能使学生为了取得竞赛的胜利积极进行思考。竞赛可以采取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的方法,即争取今天的学习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别人比,只求自己的进步;也可以暗中选某一同学为目标,在学习上同他比赛;还可以采取集体竞争的方法,组成班与班、组与组的竞争。在竞争中激发互帮互学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篇2

一、从理论方面构建英语高效课堂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都知道陶行知这位教育家,他的这种教与学同步进行的教学理念,对于我们打造英语高效课堂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认为英语高效课堂的建设,关键在于教师对教学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实践,很多人只懂得教而不知道还有学,其实教学中,学生的学才是中心,所以我们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学生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学习的最终目的,他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去研究问题,如果学生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他们就是被动地学习。因此,在这点上当教师的必须明白清楚,否则你的教学就是单方面的行动,从另一方面讲你就是个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我们经常看到教学相长这四个字,大家都熟视无睹,不去琢磨它的辩证意义。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学生进步了教师原地踏步不行,教师进步了而学生原地踏步更不行,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极其简单的道理,就不会在英语高效课堂的建设上走弯路,一定能有所作为。

二、从教学方法上构建英语高效课堂

(一)从学校层面建立健全制度体系

,保障英语高效课堂全面实施任何一项教学工作的实施,都离不开学校的制度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积极健康向上的制度,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无限激情,使他们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也就是说,在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方面,制度是保障,制度是指路灯,制度是催化剂。想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打造英语高效课堂,学校必须成立考核领导小组,制定一整套的方案,然后看方案的实施力度,教育教学取得的成效,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师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来考核,评价制度的优劣存在的不足,以此来修正制度,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实践检验中,完善制度。制度完善了,那么对于每位教师的量化打分、评先、晋级等都就有章可循有理可据了,不在是桌面一套桌子底下一套,使得教师怨声载道。

(二)从教师层面开展各种教研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集体备课是传统的教研活动形式之一,随着时代的脚步,这种集体备课的方式,应该旧瓶装新酒,有所建树。这一活动开展好了,可以迅速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为英语高效课堂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确保英语高效课堂能够顺利地开展。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的学校没有将这一活动很好地执行下去,往往是虎头蛇尾。要打造英语高效课堂,就必须把集体备课当作一项制度,长抓不懈。每周应确定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来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时,教师可以畅所欲言,对教学内容的见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在集体的智慧下,教师把握了教学的方向,考试命题的动向,这样教师心中明白了,教学就不是云里雾里自己都搞不清该往哪方面走的问题,做到了心中有数,教学也就有了针对性。除了集体备课外,还有很多的形式,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在教学中慢慢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加以运用就可以了。

(三)从学生层面掌握学习的技巧,提高英语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我们才能说教学的目的达到了,否则教师教得再好,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用处。在这里我和大家说说经常我们见到的也是我们经常用的几个学习技巧吧,算是老调重弹吧。事先声明,不管采用哪种方法,一定是自己所熟悉的,能够灵活运用的方法,一知半解或者是完全不了解的方法切记使用。就是说所采用的方法务必要和自己的教学风格相一致,这样才能发挥其效应。另外,方法很多适合自己的很少,慢慢找到适合自己情况的方法,反复试验研究,最终确定为自己的方法,这样用起来得心应手,学生也容易学到知识。

篇3

在课堂上,教师传达的信息和讲授的内容,语言一定要流畅、准确、生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比如用普通话讲课,禁用本地话,禁用滞涩呆板的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就艺术而言,讲课的语气、语调、速度、音量,都不能忽视。比如亲切、舒缓、充满柔情、爱意的语气,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这方面我们兹兰杯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陈立强、松原市优质课获得者刘金莲都表现得不错,他们的课堂语言给人以娓娓道来的感觉;抑扬顿挫而沉稳、恬静的语调,会使人感到格外的亲切悦耳;张弛相间、快慢适宜地讲课、评价速度,有利于创设和谐愉快、宽松的学习气氛;适宜入耳,响度恰当的音量,给人一种强烈的、富有磁力语感美。在这方面语文教师于晓红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还有很大潜力。所以教学语言的速度应略慢于生活语言的速度,音量达到8度比较自然,保证最后一排学生也能听到清楚、和谐悦耳的音量,语言要有节奏,就像音乐曲子一样,快慢、高低相间,使学生沉浸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②语言表达的准确、科学也是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这要求教师在传授或点评新的知识学习时,要准确、简洁、清楚无误地运用本学科的术语,对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关键点的理论、观点、公式、定理、概念、语!法等的讲解,要一字一句讲清楚,不能模棱两可,不允许出现差错。这方面松原市骨干教师刘立新、松原市教学能手王凤玲的课堂语言清脆干练。

③饱含真情的教学是教学语言的艺术之源。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要感人必须在“情”字上下工夫。名师的教学语言充满真情,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充满人间爱的语言,才能产生像磁铁一样的吸引力,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引起心灵的共鸣,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地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当然,“感情”要在合适的“度”内流动,不能随意地宣泄感情。“感情”要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紧密联系起来,为“高效”服务。在这一点上全省优秀教师、松原市骨干教师、优质课获得者谭桂红表现得特别出色,他的语言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㈡乐受性:指教师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乐于接受,学生喜欢教师听得入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抽象的定义形象化,枯燥的理论生动化。不论文科还是理科,都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有表现力、感染力,以情理交融打动学生心灵,产生愉悦感,使学生快乐地接受老师传达的信息和讲述的内容。具有乐受性的教学语言是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

①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生命。其特点是:语言要有节奏感,创设生动形象、直观熟悉真实的教学情境,比如英语和语文教学等,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了“真”的境界,达到“以美引真”的效果。比如数理化的定义、理论知识均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因此举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就能使抽象的理论变为形象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学中栩栩如生的比喻,鲜明生动的对比,引人入胜的描述,生动有趣的故事,感人的事例,机敏的警句、格言等等,都能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松原市级教学能手刘清权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他知识面广,语言丰富,用高亢洪亮的语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获得我们学校第一届启智杯大赛一等奖董超明老师的课堂语言也很有特点。

②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才会有磁性的吸引力。

所谓妙趣横生,英文解释为“机智、幽默”之意,洋溢着美妙的易趣。就是说,教师的语言经常表现出一种充满机敏、风趣的风采,幽默的语言表达格外有艺术,是一种情感活动,绝不是一种低级的逗乐技巧。充满风趣的语言会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加强了师生间心灵的深层贯通,使学生觉得学习知识有趣,精神振奋,活跃并创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在这方面我们的老教师王玉成做到极致,他的诙谐与幽默,他的睿智与机敏,足可以吸引班级的每一名学生。

理科教师在语言上一般容易失之于机械呆板,严密有余而生动不足。因此理科教师一定要注重“理趣”,充分发挥所教学科教学语言的逻辑力量,强调语言的准确、严密、精炼的同时,增加一定趣味性的语言,做到趣中有理,论证透辟、意趣盎然、富有魅力。市级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刘树臣的课堂语言在这方面很有特点,不仅引发思考,而且论理透彻,启迪智慧,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

篇4

(一)抓住中心寻觅花香

学生读到描述桂花香气的句子时: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老师介绍“满陇桂雨”,从中学生体会到了杭州桂花的香,之后,顺势引导学生转移到课文的中心句:这里的桂花就算再有香味,也比不上咱们家乡自己院子里面的桂花香。

(二)提出疑问浸染花香

“为什么母亲会说杭州的桂花就算再有香味,也比不上咱们家乡自己院子里面的桂花香?”老师引导学生带着此疑问去默读课文。教学时重点抓住如“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等句。当学生联系到桂花泡的茶、桂花做的糕点时,也就体会到了家乡桂花那独特的香及家乡人自由自在的生活;当读到“人们都浸在浓浓的桂花香之间”时,学生就能体会到故乡那香味广飘的桂花;当读到“飘、浸、闻”等词,学生已感受到桂花香已真正融入了乡亲们的生活,成为乡亲们快乐、甜美、温馨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不能用其他东西代替的、独特的香,从而领悟到文章的中心。

(三)取其精华品读喜悦

当读到“摇花乐”一段时,学生反复诵读,品读其中的欢乐,教师适时提出问题:“这摇呀摇,摇出了什么?”学生中不乏优秀的回答:读出了童年——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读出了丰收——欢天喜地的幸福感觉;读出了温馨——安静祥和的甜蜜生活;读出了多彩——绚丽缤纷的美好回忆。可看出,学生已体会到家乡的桂花带给作者的喜悦,是其他桂花无法取代的。

(四)升华情感品悟乡愁

体悟到摇花乐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品悟“月是故乡明,花是家乡香,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好。”此时,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自然水到渠成了。最后,再次回归到中心句的情感朗读,有力地升华了情感。

中心问题贯穿全文,教师如此之举,既抓住文章本质,凸显中心,又将文章简约化,教学不用迂回曲折,学生的主体性能更明显地体现。

二、疏密有致彰显重点

(一)教给提问方法找准关键突破

略读课文的特质要求学生不能够“四处敲敲打打”,而应该找准中心——“集中突破”。因而,老师要教给学生提问方法,直奔课文重点。

1、抓课题质疑。课题是“眼”,抓课题质疑问难,往往是打开感悟课文的窗户。

2、抓重难点句质疑。这能使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精妙,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思想性、艺术性。如浏览《金色的鱼钩》后,抓住最后一句质疑:为什么长满红锈的鱼钩上还会闪着金色的光芒?

3、抓课文内容质疑。对内容的质疑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较高层次的质疑,往往能触及文章的中心,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条线索展开。

4、抓写作特点质疑。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精彩的语句,或是感受最深的地方,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如浏览《祖父的菜园》后,抓住“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质疑:这句话表达罗嗦,又没有新意,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二)捕捉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领悟

略读教学虽需讲究“简约”,但课文的重点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详略结合,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丰碑》这篇课文主要从正面描写及侧面烘托来表现人物精神:教学时,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找出正面描写——军需处长的神态、外貌等,引导学生着重品读其衣着的“单薄、破旧”,表情的“安详、镇定”等,让学生真正走入其内心世界;侧面烘托——大段描写军长闻讯之后的言行举止:从极度的愤怒转变到感动,此处可让学生反复朗读领悟。课文其他地方都可作为略读来处理。

这样不仅详略得当,避免文章处处中心,更能彰显重点,明确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三、张弛有度注重实践

“张”指的是精读,有感情朗读;“弛”指的是略读,是默读与浏览。“张”是“扶”、“弛”是“放”,要做到张弛有度、扶放结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实践。

(一)导学和自学结合

略读是指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逐渐达到“不待老师教而自能读”的成效。略读课是精读课习得阅读方法的应用,略读不能完全是老师的扶持,也不能是学生的完全自主,更多的是师生间的互动,引导与自学的结合。

如学生初读《彩色的翅膀》后质疑:战士们为什么要带昆虫上岛呢?战士们为什么会郑重其事品尝西瓜?……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哪些问题可马上解决?哪些有一定难度可留到最后阶段来解决?哪个问题统领全文、又有研究价值,可作为本课自主阅读的主问题?学生通过自行筛选课文重点,从而获取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哪些该精读,哪些该略读。这不仅避免了老师的重复讲解,也提高了效率。

(二)讲解和练习并重

略读课也是阅读的实践课,教师需要的是精讲重点,学生需要的是更多时间的锻炼。围绕课文中心,画画找找、读读想想,让每位学生都能有独立思考与阅读的机会。同时,还可围绕课文给学生适当的练笔机会。

教学《别饿坏了那匹马》时,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练笔时机:当“我”走进后院,发现根本没有那匹吃着香甜马草的马时,是怎么想的?请学习文中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段落写一段话。这样以写代读,不仅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关键,能快速地浏览、处理信息,也能提升语言的概括能力。

(三)精读和略读相辅

略读课,精略相辅,略中有精。略读不是不求得详解,而是重点的精,非重点的略。

《军神》一文中,在忍受剧痛、术前拒绝麻醉的片段以及沃克医生的评价中,通过寻找重点词、句,谈感受等来了解人物品质。而其他部分则略读,简单带过。如此处理,不仅节省了时间,还提高了略读课的有效性。

四、内外兼修重视拓展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因而,老师要懂得将教学内容恰当地延伸到课外,抓住课文的内涵,放眼于课外,真正让略读课成为课内外阅读的桥梁与纽带。

(一)扩大阅读激发兴趣

从课内将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到课外,真正激发阅读兴趣。课文上完后,可介绍一下作者的背景及相关的作品等,从课文引向课外的一本书,从一部作品引向另外的作品,使学生爱上阅读。

(二)引用资料深化理解

课文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多数需课外资料来补充。此类型的拓展,不仅能解决课文中的疑点、难点,也能激发学生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在《慈母情深》中,“我”向母亲要一元五角钱去买书,但是时代的遥远,学生无法理解到五六十年代生活的艰苦、物品的匮乏,教师适时补充一段课外资料:小明出生在五十年代,父亲在外工作,母亲只能做些临时活,每月仅能赚回20多元钱,每天0.2元就足够他们一家6个人吃饱饭了。

读了这段文字,学生就能了解到五六十年代的一元五角钱意味着什么,学生也能深深理解到钱是母亲的血汗,是母亲深深的爱,是对孩子的期待与鼓舞。

(三)运用学法实现迁移

不少略读课文选文不仅形象鲜活、情感丰富,而且表达生动、描写细致。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欣赏性阅读,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中的语言与标点,抓住教材中蕴含的语言规律、习作话题,精心设计迁移拓展练习,进行写话活动,以求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能力。

如:《索溪峪的“野”》用细腻的笔触展示了索溪峪的山野、水野、动物野、人野,其中猴子恶作剧——撒尿,淑女大口嚼玉米棒,老人跳山溪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法,并进行类推补白:写一个描写其他动物和人们的“野”的片断。

篇5

3.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急需转变。在教学观念上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是种趋势。很多老师还没有真正意思上体会到多媒体给我们教学上带来的便利。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计算机操作起来太复杂,学习起来难度太大,而且认为过于花哨的课件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放弃,这种观念必须改变。

二、多媒体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我们应积极地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观念。多媒体课件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不能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盲目的传授知识,在课件的制作上要精挑细选,把握住教学情境相关的步骤,把握好教学节奏、重视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更不能忽视教学的随机性,用光标来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2.加强对计算机操作的学习以及对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学习。课件的制作或使用别人的课件,都要有比较熟练的操作技术才能得心应手。更何况多媒体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虽然大大增强了多媒体的使用功能,但是对我们的技术要求也更高。学校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特别是寒暑假时间给老师“充电”,信息技术课的老师可以给其他学科老师开展多媒体使用方法,课件制作,电子白板的使用等讲座,从而提高大家的操作水平,使我们的高效课堂更高效。

篇6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新世纪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带来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几年来,我校牢牢抓住教育信息化这一发展契机,并在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实现了教育装备的现代化。特别是2010年上半年,为响应教育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我校建成了“班班通”,即在每个班级装备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媒体电脑、电子白板、使每个教室都能实现上网、演示课件,并可以进行学校统一信息的播放等等;到2010年下学期,学校的“班班通”工程已经成功使用并步入正轨。通过具体的实践与应用,“班班通”给我们带来教育装备条件改善的同时,更带来了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也为学生的学习方法找到一个新的途径,为学校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班班通”已经成为高效课堂建设的左膀右臂。在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班班通”给我的教学工作和孩子们的学习带来了诸多方便。以下谈谈我的一点体会:

一、提高了教师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紧迫感

现代教育技术是依托计算机、络网等现代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技术。由于我校教师年龄结构(老教师居多)及文化层次等方面的差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不平衡,特别是刚起步时小学教学论文,有的教师认为,搞现代教育技术是摆花架子,应付形式和上面的检查而已;有的则认为,这在城市一些重点学校才会有的,对于我们这些农村学校,条件不允许、时间还不成熟,所以就抱着观望和等待的心理。然而,“班班通”的实现,彻底打破了教师的上述想法,以前,是学校鼓励你学电脑,现在,却是当前教育模式逼着你学电脑;面对已装备好的高价教学设备,面对学生渴求的目光,你能舍弃这些现代教育设施而坦然地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正是在这种压力下,教师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的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课余时间教师之间相互探讨着计算机应用教学方面的问题,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和经验。就连那些老教师也不甘落后,积极学习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进行多媒体教学,五笔输入字根记忆量太大,就用拼音输入法。

据我校相关记录和调查,目前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率已达到90%,而且随着应用水平的提高,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已成为教师们的一种自觉行动论文怎么写。教师们反映,学校网络环境的建设为信息资源超时空的传递交流消除了跨地域沟通的时滞,扩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生的能动性,一个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在我校形成。教师们能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充分利用媒体,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达成好的教学效果。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曾经指出:不要总埋怨教师观念落后,只要我们给教师提供足够的现代化设备,他迟早会用起来的。如今,“班班通”的实现,为教师们提供了探索教学改革的平台和资源,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自然也就能大胆创新。除此外,这个平台也促进了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教师们的应用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目前,人人参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氛围已在我校形成,现代教育技术在我校再也不是一花独放,再也不是点缀摆设的东西了。

二、促进教师教学手段灵活多样

“班班通”的实施,实现了教师备课方式的改革小学教学论文,从原来的手写走向键盘输入,从纯本文方式实现超文本方式,教师可以登陆学校网站的“网上备课系统”进行电子备课,备课系统可以集教案、教学素材(课件)、课堂练习、作业等多种资源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师备课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在学校的电教室里备课,进行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在局域网内通过网上邻居上传下载信息,并把自己制作的教案、教学素材(课件)上传到网上备课系统。也可以在家中将自己设计的教案、课件等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的网上备课系统,还可以通过搜索引擎直接从互联网上检索、下载教育教学上所需要的教案、课件或论文等各种有用资源,并进一步加工整理,为我所用。同时,多媒体与网络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功能于一体,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演示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通过课件来讲讲思考方法,并在练习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来展示,让学生讲讲他自己的简便方法。通过这一手段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力的促进了高校课堂的建设。

视频展示台的配备也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的操作演示,通过电视屏幕让每一个同学都看得清;学生的作业用它投映出来进行讲评,简单方便;写字教学用它来指导书写,直观形象。比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学期思品《自尊是人人都需要的》时,播放1997年7月1日,祖国怀抱的视频,学生看了视频后,热血沸腾,自尊感和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此外,利用配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可以全方位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优化教学过程,帮助拓宽加厚学生的认知基础,并形成迁移、创造和实践能力。视频展示平台有利于展示学生的练习情况,为学生的展示节约了时间,也给了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三、改变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传统理念中,人们往往推崇“师道尊严”小学教学论文,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占绝对支配地位,导致某些老师往往放不下架子,难以用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不能主动与学生交心;因为在学生看来,教师总是比自己懂得多。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使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呈现倍增效应,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听着学习,很可能成为新的文盲,教师不再是知识拥有的权威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未必贤于弟子”的现实, 要求教师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地位:一方面要不断充电,夯实自己;另一方面,要以合作者、指导者的身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探求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近期的实践,我校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我在思品课教学《唱响自信之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以前相比已大不一样论文怎么写。许多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关于我国目前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因为他们觉得利用以往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而从因特网上可以找到他们所需的大量相关资料,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了,我想在其他科目上同学们一样能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开拓视野。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设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灵活有效,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真正以学习合作者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共同获取知识和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这样的学习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增加了德育教学途径

“班班通”不仅改善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也大大提高了学校德育教学的效能和水平,它逐渐成为学校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教室可以看新闻了解国内外时事信息;另外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我们想方设法挖掘这些设备的潜在功能,服务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利用它进行集体晨会、心理辅导、安全教育讲座和家长会等等。以前,召开家长会颇令学校领导头痛,主要原因有:首先,学校没有一个足够大的会议室能够容纳家长们。其次,开家长会时大多时间是领导或班主任在上面讲小学教学论文,有些家长在下面讲,会议纪律不是很好,效果也差。可是实现“班班通”后,这个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我们让一部分家长坐在主播室,其余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教室里,通过闭路电视系统进行收视,效果非常好,深受家长的欢迎。另外,实现“班班通”后,极大地丰富了德育内容。在学校安全课、思品课中,各班能利用学校网站的视频资源库或互联网上的视频节目,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片,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不仅实现了信息化德育,而且愉悦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篇7

素描课堂教学通过对物体的结构、形体、明暗、色彩感和空间感的研究,培养绘画者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把观察到的事物表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造型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专业的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形体间的构成与组合关系。教师要在传统写实训练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美学思想,并融入表现主义素描因素,这样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训练系统,从而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完美的表现能力。

三、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把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出来,才能使学生爱上美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学生喜欢和乐于接受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如采取示范画、绘画游戏、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多视角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具体形象的想象力和感受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2)把美术课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艺术离不开现实生活,否则它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积极探求生活中的美,通过观察达到审美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培养学生的绘画习惯

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对于绘画者来说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起足够注意,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急于动笔,要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要学会观察,对所画对象的整体结构,如比例、空间、形体、明暗等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后开始动笔,这样才能对物体进行整体把握,才能使作品产生整体美,不然会出现一味地死抠局部,造成局部相互间不能顺畅地衔接,使作品缺乏整体效果。

五、在素描教学中贯穿课堂示范

素描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靠单纯的理论讲解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课堂示范,在枯燥单调的素描教学中贯穿教师示范,会给教学过程增添色彩、注入活力,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不可替代的。课堂示范对美术教学来说非常重要,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全面的专业技能和对绘画对象的全面把握能力,这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六、局部修改要恰如其分

素描的学习过程应循序渐进,学生只有在反复的练习和实践中才能提高,但是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仍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品时要做局部修改,但修改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要恰当和适度,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留有继续绘画的余地,不可改得太细太多,否则会打乱学生的思路,使绘画无法进行下去。

七、恰当的点评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

当学生的“绘画作业”完成后,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批改。绘画作品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作业,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它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教师的点评很重要,因为恰当的点评尤其是肯定和赞美的评价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同时,对作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和缺点也要明确指出,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告知改进方法,避免在以后的作品中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绘画能力。

篇8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就话的“不喜平”三个字应用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说一种教学的“动感”,课件辅助教学的应用,在于创设动感无限的化境效果,从而巧妙地利用媒体的艺术效果突破教学的难点、基点。低年级学生由于其所处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思维往往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这时如能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平面的文字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地演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则能收到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突破教学难点的理想效果。

篇9

2.1科学分组,兼顾全体

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是保证小组合作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取得成效的前提。教师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和编号。一般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与兴趣、学习能力与行为习惯等。在每个小组中都要有一些学习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从而平衡小组之间的整体素质,也有利于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另外,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灵活掌握,需要情景剧表演这样的活动展示时,就可以打破相对固定的小组,以原来小组为基础,适当的吸收其他组的学生,或者打破组的界限,由一些有表现欲望的学生来进行等。

2.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是一种互的学习方式。不管是课堂的讨论,还是课后小组实践活动,小组内的各个成员一般都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小组必须选出一位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以及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在小组内要对每一位组员进行任务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展示员、评价员等等,甚至连负责补充都有具体的人员。只有分工明确了,确保每一位小组成员都能各司其职,才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3制定学案,科学合理

结合学科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来制定教学案是“1368”阳光高效课堂模式取得实效的关键。从学生要掌握的目标入手,在目标展示环节将所要达成的目标展示给学生;在自主研习中对基础知识要求学生独学完成,组内结对子进行检测;有一定能力要求的部分在合作探究中展示,由学生在自主研习过关后进行组内研讨,这个环节要求各组进行的同时由展示员把研讨的成果展示出来,以供各组之间进行评价和补充,有疑问的地方做出标记或者直接与老师探讨;对于本节课的难点部分一般会在拓展提升中出现,这个就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组间的讨论、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真正的学为己用;达标检测部分是对学生本节学习程度的印证,能够做到正确率达到80%以上,就基本上完成了本节学习的目标。而这段时间的上课证实,学生大多数基本可以做到这一点,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正确率在95%以上。另外鼓励学生学会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将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交叉、渗透,这样学生的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2.4活动穿插,形式多样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合作形式是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好方式,如在课堂中穿插活动环节:视频欣赏、小品展示、历史重现等。通过丰富的合作交流形式,调动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巴黎和会这段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个历史重现的活动环节。从班级中找出学生分别代表英、美、法、德、日、意五国,在请一位学生做中国代表,让他们感受当时的氛围以及体会当时各国的愿望和最终达成《凡尔赛和约》后他们的不同心境,从而轻松的让学生了解了当时的历史,并且对于突破本节的难点———如何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课堂气氛也达到了。

篇10

(一)难以因材施教、水平参差不齐

在英语的大班教学中,学生的人数很多,特别是在高中,学生的能力水平有很大程度的差异。由于班级过大,教师根本不能够因材施教,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教学。高中英语课堂上,老师根本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感受,而每一位学生也不可能都接受老师的教学风格。某些同学“吃不饱”,但是有些同学“消化不了”。结果导致学生反而对老师的教学感到不满,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也会大大的受影响。

(二)缺少必要互动

由于是大班教学,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主动性。随着大班中人数的增加,使得每一位学生的关注份额相对减少了。老师那种填鸭式的教学,给学生造成了压抑的感觉,也让学生感觉课堂的冷淡。

(三)难以掌控课堂

大班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顾前顾不了后,学生就难免会出现精力不集中、说话、睡觉等等情况。长此下去,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的积极性都会减少,教学质量根本得不到保障。

(四)问题无法及时解决

在大班教学中,另一重要问题是学生的作业以及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学生人数的增加,老师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保证作业量,批改不及;控制作业量,学生得不到锻炼。学生难以在教师那里得到及时的反馈,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学生也就掌握不了自己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作业中发现不了主要问题,掌握不了实际情况,也不利于教学方式的改进。

三、改善大班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

大班教学中,存在个体性差异,学习水平、能够参差不齐,作为教学顾及不到每一位学生的学生情况,学生往往使用的都是自己一贯的思维、学习方式,老师在这一点上,就应当强调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方式。

1、善用构词记忆法

英语的词汇大约有120万左右,但是多数都是由构词发来组成的。构词法中包含了派生、合成以及转化。在教学中,学生一般使用的是前缀和后缀的含义用法,就能够依据已经了解的词汇来猜出相应的派生词,也能够达到扩充词汇的目的。

2、善用联想记忆法

联想发就是由一个词联想到一些与之相关连或者无关联的词汇,例如:livevi生活,就能够联想到直播、活、享受人生等词义。

3、善用广泛阅读记忆法

想要让自己的阅读能够流利,就需要大量的阅读来丰富自身词汇量。

作为老师,主要的是教授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的在学习中产生自主性,将被动转换为主动。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也能够更好的在大班教学中,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加强师生交流

大班教学的条件,就注定了老师不能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容易形成心理障碍,缺少归属感。作为老师,需要多多走入学生的世界,虽然不能关心到具体的细节,但是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没有忘记自己。

(三)制定“课堂制度”

在高中英语的大班教学中,教师不能以常规的方式去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很多学生都会走神、看小说、听音乐等等。在这里,就可以指定出一套简要的“课堂制度”。例如:一个很简单的方法,虽然所很一般,但是通过实践,效果却相当明显。在英语的试题讲解,绝大多数都是选择题,老师就可以在大班教学中,采用轮流的方式来让每一位学生回答一题。但是在45分钟的课堂中,要注意时间,在每一次都随机抽取一到两列学生回答。学生因为考虑到自己要回答问题,自然也会留意前面同学的回答,逐渐的也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促进思想转变,改善教学方法

篇11

1.科学特性彰显广度与深度

在学科理论方面,教育学主要探讨教育本质、教育要素、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教育与个体成长的制约关系、教育目的理解、课程与教学原理等教育基本理论问题,这些是学科构成的基石与支柱;在学科实践方面,教育学要探索并指导教育领域的实践性规范,如教育者的确立与实施条件、教育手段的维护与建设、教育的诸多功能传播与创新、教育目的的不同取向、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教师素养与完善要求等,这些是教育学学科学习的重要目的。以上领域的投入和方法直接决定了教学者的效能和学习者的效果,在教育问题的广度认知与深度解析方面的收获程度应该是检验教育学科学特性及教学品质的核心指标。常规的教学过程性评价(课堂学习)、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鉴定性资质(教师资格备考)涉及的内容基本上均属于以上范畴。

2.艺术特性彰显品质与境界

在概念、方法、范式等教育属性的规范背后,教育学应有的生命力不能淹没在教育学科学化的单纯追求或强化中去,进而关注教育的工具性乃至功利性价值。对于教育在情感养成、人格陶冶、理想信念等方面的关注一旦有所欠缺,教育实践中的终极关怀意义、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结合则也容易缺失。因此,如何“立足教育、走出教育、面向人生与社会”是教育学学科特性的重要拓展价值。探求教育问题背后所涉及的教育理念的确立与反思、教育改革的适应性与发展性、教育者角色的完善与升华等,直接决定了学科学习的品质与境界。3.在教育规范与发展实践中寻求中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教育发展史。先人从事教育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事务的处理都需要有一定的规则与规范,同时丰富的教育实践积累和个体发展经验积累,又为如何办教育和如何发展教育等问题不断丰富提供营养。科学性提供思路,艺术性扩展思维,二者的中介一旦有机形成并发挥作用,将极大地提升教育学的学科影响力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材施教”是古今教育学家科学论证并大力提倡的教育规律。“因材施教”即“根据受教育者的自身资质与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影响活动”。在现今高等教育背景下,有眼界、有理性的学生与其被动地等待教育者“因材施教”,不如学会打破常规,从“因材施教”走向“展才得教”,殊途同归,从而在教育中主动追求生活质量与人生发展的境界与完善。这样可以合情合理地将教育问题(如高校扩招、师生关系、教育原则)与人生、社会问题(如个人发展期望、现实制约、适应环境、抉择机会等)有机结合,提升教育的高度,水到渠成地实现教育问题从“科学”走向“艺术”、从“规范”走向“拓展”、从“常规”走向“创造”,对于教育学学科的其他领域同样具有借鉴价值。

三“理念”到“实践”:整合教育学之学科特性

1.教育理念上,教育者和学习者对教育活动要有新的认识

第一,教育活动是一个求真的活动。在传授真正的知识、技能培训和技术,进行科学方法研究和运用的过程中,应该提倡足够的科学理性精神。第二,教育活动是为了达到和谐的活动。通过教育者的言语和行为以及人格魅力为学习者指导适当的人生之路,树立合理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三,教育活动是丰富的审美体验活动,将表达的思想和生活的意义联系起来,会促成、激发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范的积极组合、和谐发展。同时,针对目标定位,在当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发展现实面前,必须强化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将教育的完整性、适应性、终身发展性有机结合。

2.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学习者应在实践层面积极探索

第一,教育主体的强烈的教育热情是基础。真正的教育热情必然包括教育工作者对自身专业知识的科学养成与积淀意识,还包括教育工作者持续内在的爱好、热情至善的教学工作和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第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关键。理性和个性的教育者会尊重学习者的个性,激发学习者的潜能,敦促学习者寻求知识创新,体现教育的民主化精神。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必然会对教育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提出挑战。课堂内师生的教育经验交往和教学机智发挥、结合具体情境的教学创造、特殊平台的课外对话与指导等,其中所蕴涵的教育品质以内在、持久的影响力发挥价值导向和动机激励功能。第三,立足规范,开发多样化、人本化的教学资源是核心。教学时间和空间是课程实施最基础的条件性资源,教学材料的丰富程度和利用水平也是重要的素材性资源,无论是在突出教学的科学性方面,还是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丰富的文本、多元的实物、快捷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资源的不足,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座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教学资源库。

篇12

2.教学绩效评估作用不明显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作用并不明显。教师教学绩效评估往往被作为一种奖惩性手段,其结果往往和职称评定、晋升、奖金等直接挂钩。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教师管理功能得以强化,而激励教师更多的投入教学、改进教学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诸多各重要的功能往往被忽视。这就导致高校教师往往也认为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对个人发展、教学改进和提升的作用不大,对教学绩效评估不予重视。加之科研导向考核标准的影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的作用更加弱化。

二、针对目前高等学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重视对考评中教学数量和质量的均衡

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绩效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成果的客观统计数据,也应该考虑教务系统外部专家和作为教学对象学生的主观评价。考评结果也从某个侧面也体现了地方普通高校教学工作的数量、质量、水平。因此,应构建一个富有弹性的教师教学考评机制:首先,将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工资待遇、岗位调整、晋升职称相挂钩。其次,对涉及较为复杂的部分学科研究项目,可适当推迟考核周期,不仅能够解决研究动力不足的制约,也能充分激励教师进行大量原创性的成果研究。

2.突出教师在教学绩效考评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师教学绩效评价过程中,应发挥高校教师的主导作用,将被动考评转化为主动考评,以实现绩效考评的激励性和创造性。由于在教师教学绩效考评中,教师既是评价客体更是参与评价的主体,在教师绩效评价后,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质量和业务能力。地方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考评的真实性、有效性、科学性,取决于高校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和意识的不断提升。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在于教师参与教学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并且也要全程参与教学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环节。

3.建立一套综合性的教学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地方普通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与评价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有赖于一套系统明确的教师教学绩效评价体系,地方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考评的核心目标,就是要通过对教师的绩效考评,提高学校教学指标水平。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真实、准确、客观地体现教师教学的工作任务、教学内容、课程要求,但不能脱离地方普通高校的现实情况。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考评中的民主性、参与性,使教师全面参与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标准确定,建立一个达成多方共识的教学绩效考评体系和标准。

篇13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从企业和顾客的关系出发,为企业提供一个建立和实施质量体系以具备满足顾客需要能力的保证模式和管理指南。

2、我国高校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现状

把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高校质量管理中,是一项创举,也是一个新课题。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时常化程度相对滞后,大量传统学校如何面对现代化进程转变有待时日,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论阶段。高等学校的管理基本沿用传统的目标式管理模式。该模式具有简单、高效和最终控制的显著特点,但对于高成本、不可逆性的生产过程的管理日益显现出其不尽合理和难以监控的弊病。因此,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学校教育管理,并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实验,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再行推广,对我国学校教育管理很有必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已引起我国高教界普遍关注,并得到少数高校的引用(目前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是民办学校和海运类大专院校),如:

(1)浙江大学2000年12月的简讯说:城市学院在为期两个月的“教育质量双月”活动后,提出了“参照ISO9000系列,完善教学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

(2)岛海远洋船员学院校园网于2002年5月24日报道:“学校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建立起ISO9000保证体系,并通过挪威船级社的国际认证”。

3、我国高教界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航海院校推行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但在我国教育领域全面开展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1)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市场化程度相对滞后,传统学校面向现代化进行转变还需要一个过程,教育产业化还处于争论阶段,面向国际发展的格局,教育界应拿出什么样的举措?这些都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

(2)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针对教育领域的认证标准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一些实施和正在实施这一标准的教育机构,都基本上沿用企业认证体系和指标,而针对教育管理的质量认证体系的相关研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国内还是空白。对教育领域而言,其对象是人,如何来进行合理、公正、科学的量化评价,目前来看还有很大难度,而且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基本沿用于企业,其体系标准有很多指标就明显不适合于培养人才的教育领域。

4、研究内容

面对国内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这样四个步骤:

第一,联合国内权威教育行政、科研、学校、质量认证机构开展联合攻关,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为参照,通过对企业质量认证体现进行全面的分析、整合并结合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全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制定出一套教育管理质量认证体系标准。

第二,利用教育行政以及科研机构的优势,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学校作为实验学校,开展教育质量认证体系标准实验,并不断跟踪反馈,对标准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三,通过持续一定时间的实验和总结,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并行之有效的、量化的学校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并在全国推广。

第四,在教育领域建立教育质量认证最高机构,统一我国学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工作。

5、在教育界推行ISO9000标准的长远意义

学校作为特殊机构,在教育管理中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的应用范围已经由制造业扩展到政府行政管理机构、金融机构、房地产部门、航空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等39个行业,其中教育业排在第37个行业。因此在教育领域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国际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

对我国而言,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教育需求不断增大,我国政府明确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财政投入和多渠道办教育的力度,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发展,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人民素质、培养大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事业的人才。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普九达标、高职中专还有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

二、推广前景分析

1、各高校在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高校的质量观和目标观追求与其他作业有较大的差异。衡量一个高校是否是著名的,是否是高质量的,主要看其科研经费的多少;重大课题、基金项目的多少;有多少人获奖以及奖励等级的高低;发表多少篇论文、有多少论文被SCI、EI、ISTO检索;有多少知名教授、培养多少知名人等等,这些质量指标是判断高校质量水平的依据,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目标的相对短期性(一般目标实施期为三年)有较大冲突。

(2)高校的管理者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缺乏全面的了解。高校系统没有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起足够的重视,无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本身很少组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普及教育工作,只对ISO9000这一术语熟悉,但其对内涵不甚了解。

(3)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无论是政府管理体制,还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计划经济的管理色彩要浓于其他行业,所以“无管理者推动”这一动力;高校招生的市场化刚开始,普通教育大众化转移也刚刚开始,大学教育还停留在卖方市场,办学的市场化意识不浓,所以还没到“市场推动”的地步。

(4)学生属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被广泛的用于生产制造业和服务业,制造业的对象是产品,产品不具有思维,是被动的;服务业的对象顾客,顾客是具有主动性;而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即产品,又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所以,学生具有产品和顾客两重性。而学校既不是单纯的“制造业”,也不是单纯的“服务业”,它也具有“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重性质。高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时比其他行业要复杂。

(5)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是质量管理中最新的主题,也是ISO9000标准的核心内容之一。高校如何实施顾客满意度,有下列因素值得思考:高校的顾客有三大群体,一是在校学生,二是学生家长,三是用人单位。这三个群体对学校的要求和期望都不相同,所期望的满意度指标及程度不一样。同时存在下列不确定因素:一是毕业生不像工业产品,一用就知道好坏,毕业的学生是要经过一段时间后内才能展现出其质量水平;二是产品一般不具备流动性,谁买了,谁使用,若换了一家用人单位,不是租界就是作为二手货转买,此时,新的用户单位对产品的期望值自然就会改变,而毕业生可以频繁地更换工作岗位和单位,但对其的期望值不会改变;三是毕业生是人,人际关系会影响调查数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高校的顾客满意度工程比其他行业要充满更多的复杂性和不准确性。

2、高校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特殊性

(1)要对学校产品进行准确定位。学校有没有产品,学校的产品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搞清楚什么是产品,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将产品定义为“过程的结果”。学校虽然不是制造业,但它存在着活动和过程,这些活动和过程分别构成了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几大类别,而这每一类别的活动和过程又都是有结果的,显然学校是有产品的。但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或人才,因为学生或人才不是上述活动或过程的结果,人才不是学校这一单一组织培养出来的,还有家庭、社会和个人努力等因素。学校活动和过程的结果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在校学习、生活的各类服务。因此,学校的产品应该确定为教育服务。

(2)结合本学校的特点适时调整、剪裁和转化。学校不同于企业,有它自身的规律和行业特点,我们可以把学校的所有工作分为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四大类别过程,并制定程序文件对这些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

3、高校中推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1)高校实施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新世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加入WTO,许多国外的教育机构将涌入我国的教育市场,这势必加大了教育市场的竞争,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高校的生存和发展。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但从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在客观性、合理性、科学性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上也缺乏监督和审核。因此,我国高校与国际市场接轨,以SO9000国际标准为依据,建立先进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