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物理实验推理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意义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指在物理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和传授物理科学研究方法,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物理科学方法。
物理教师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注重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其意义在于:
(一)科学方法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各项基本素质
方法即是为了解决某一具体物理问题从理论或实际生活上所采取的方式或手段。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学习,学会取得物理知识的方法。在这样的长期教育的熏陶下,科学方法的实施必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增长学生的智慧。通过科学方法教育,学生将来借鉴学到的卓有成效的方法再去探索未知领域中的新问题。
(二)科学方法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及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
科学家成功的方法中闪耀着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思想光辉,同时也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思想观点。如观察物理实验的科学方法教育就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那么在物理课后实践的科学方法教育中,就体现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重要思想。
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正确实施科学方法教育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版块,模块,知识点,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通过科学方法的学习,再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为此,针对不同的物理情景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实验的教学方法
(1)实验探索法
实验探索法就是根据物理规律的自身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分析,总结,归纳出有关的物理规律。
例如在动能的影响因素试验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动能与速度的关系以及质量的关系.使学生得出: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物体动能与速度平方成正比;在速度一定的条件下,物体动能与质量成正比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总结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从而得出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采用实验探索法,不仅能使学生将实验总结出来,而且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更重要是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实验验证法
实验验证法是采用证明的方式论证物理实验及规律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原理,物理规律。其方法是先结合书本物理知识点,结合实验,提出物理问题,将有关物理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现象、总结结论,论证物理规律。
如在“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得出杠杆平衡条件的表达式。实验验证法的最突出特点是学生学习过程非常主动。这是因为在验证物理实验规律时,学生已知物理实验有关问题的答案,对于接下来的学习目的及方法已经非常清楚,所以更加有的放矢,目的性强。
(3)实验演示法
实验演示法就是物理教师通过课前准备典型物理实验,上课展示,由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物理结论。
如在“欧姆定律”的实验教学中,可采用如下的方法:
①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当电阻R一定时,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当电压U相同时,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
②通过演示实验找出I与U和R的关系。这个演示实验的关键是实验数据的分析,通过对数据分析做出两函数图象:I-U图像I-R图象.通过学生对两幅图的分析结合数学知识得出正反比关系。由实验得出结论:当R一定时,I与U成正比;当U一定时,I与R成反比。
③根据演示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欧姆定律。这种方法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课堂中的核心作用,大大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2.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合理推理法”。如在声音的传播条件的物理教学中,将手机放入广口瓶内,盖紧瓶塞,通过抽气机不断从瓶中往外界抽气,要引导学生分析手机的铃声与空气浓度的关系的实验,发现随着空气越来越稀薄,听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小。如果推理到真空没有空气的情况下,即使手机在广口瓶不停振动,外界也听不到手机振动产生的声音,从而总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3.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
理论规律是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因此,在物理理论教学中应用“理论推导法”。
如在初中物理“机械功,功率”的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功率概念及表达式时,功率指物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请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物理概念确定动率表达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v=S/t,都能运用“理论推导法”“类比法”推导出P=W/t数学表达式。
4.探索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
篇2
科学方法是连接知识和能力的纽带。“掌握一种科学方法胜过解答十个问题。”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考查体现着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学们只有真正掌握了研究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真正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突出科学探究内容的同时,重视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领悟到科学研究方法的真谛。因此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考查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成为当前和今后中考的热点。
初中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推理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影响事物变化规律的因素和条件加以人为控制,只改变某个变量的大小,而保证其它的变量不变,最终解决所研究的问题。控制变量法是中学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中考出题最多的方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实验有:
理想斜面实验、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验证欧姆定律、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的热效应的因素、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等
二、等效替代法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
等效替代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等效是指不同的物理现象、模型、过程等在物理意义、作用效果或物理规律方面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保证结论不变。等效的方法是指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案或设想,而使它们的效果完全相同,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求得解决。
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另一支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去等效像2、等效电路 3、串并联总电阻 4、多个分力与合力等效 5、物体的重心等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三、转换法
对于不易研究或不好直接研究的物理问题,而是通过研究其表现出来的现象、效应、作用效果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初中物理中应用了这种方法的有:
1.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
2.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时,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温度计液柱上升的高度;
3.我们在研究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将电功转换成砝码上升的高度;
4.在我们回答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将动能转化为小木块在平面上被推动的距离,距离越远则动能越大。
5.证明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水花四溅。
注意:等效法与转换法很相似,它们的区别是“等效替代法” 中相互替代的两个量种类相同,大小相等 ,而“转换法”中的两个物理量有因果关系,并且性质往往发生了改变如
转换法: 电流大小用灯泡亮度体现; 磁场的强弱用小磁针偏转的幅度体现
等效替代法: 分力相叠加是合力 ;小石块体积用排开水的体积代替
四、理想模型法
实际现象和过程一般都十分复杂,涉及到众多因素,采用模型方法可起到简化和纯化的作用.忽略次要因素,从复杂事物中抽象出理想模型,合理近似的反应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理想模型法.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光线(光线是看不见的,我们使用一条看得见的实线来表示,就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化模型)
2.磁感线
3.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
4.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是实际物体和作用力的模型。
5.实验室常用手摇交流发电机及挂图来研究交流发电机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6.研究连通器原理时用到液片模型。
7.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研究肉眼观察不到的原子结构时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五、科学推理法
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物理现象和规律,通过想象和推理对未知的现象做出科学的推理和预见.推理法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因素初中物理论文初中物理论文,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理想实验是研究物理规律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以大量的可靠的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合理的推理得出物理规律.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用推理法得出
2、研究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时,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六.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将两个相似的事物做对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具有相应性质的方法.类比法在物理中有广泛的应用。所谓类比,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它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逻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类比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较复杂的实验和较难的物理知识。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应用这种方法的有
1、用水流类比电流 2、用水压类比电压 3、用水波类比声波 4、用太阳系的结构类比原子的结构。
篇3
任何实验都要通过一定的实验而获得一定的实验结论。同理,在初中物理实验中,如果没有目的,实验过程也就变得盲目起来。传统实验教学中,大多数是由教师主控,不少学生只是看看、听听完成的,至于实验中要知道什么、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生都较为模糊,故而实验效果不高。
明确实验目的,首先要从知识和技能角度考虑。在实验进行中,教师要依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认真、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在学生操作的时候,教师要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理解这样操作的原因,以此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的培养。其次,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对实验有兴趣,还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方案、正确操作,进而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上好每节实验课
教学中要真正运用好物理实验,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独特的作用,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①教师要有物理学理论和实验知识;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亲手实践;②具备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通过不断学习实验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③有钻研和创新精神;对疑难实验进行专题学习和研究、改进方法,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教学实践;④积极参加针对物理实验中对实验的设计,测量操作技巧、改进方法及排除故障的创造性能力,实验考核的命题能力等培训及各级物理实验研讨会,提高自身素质。
3 组织好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分组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包括:猜想、设计实验、小组合作、讨论总结等。
在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科学分组如优生差生组合,男女生的比例,学生的生活阅历;
3.2 立下规矩,定下制度。往往教师一提去实验室上物理实验课,学生就热情高涨,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但一进入实验室,受好奇心的驱使,注意力不集中,达不到较好效果。所以物理科代表、班委干部要与全班学生一起讨论制定学生分组实验的规章制度,由于制度来源于全班学生,就有执行的基础,违反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才口服、心服。有了制度,课堂纪律才有保证,教师的演示、启发、引导才能有序进行。
3.3 学生在实验时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有序的分组实验,才能提高课堂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4 多设计一些探究性、开放性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抽象的、较难解决的问题,教师怎么讲,学生也很难明白,而课本中又没有相应的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这时我们就可以针对这样的问题自己动手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这一难题,效果非常好。在学习摩擦力知识时,学生对影响摩擦力因素这一问题,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于是我设计了如下题目供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究。例如,现有一长方体木块、长木板、弹簧测力计、玻璃板、毛巾、硬纸板等器材,请设计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写出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2)说明探究得到的结论;(3)设计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没有关系。类似的题目还有很多,教师可编排成一课一练,供学生课余讨论探究。
5 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归纳结论的能力
按物理教学来说,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是中心任务,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归纳结论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在初中阶段,数据的处理常采用比较分析法、图像法、推理法等。所以,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师引导学生把实验数据或实验现象进行横向或纵向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必然规律。或根据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绘制图像,从图像上找出规律。如在处理《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实验的数据时,引导学生绘制图像,从图像上可以明显看出非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一直上升,而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归纳结论就是让学生从处理数据中观察个体事物的规律,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推理、概括出规律。如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先演示伽利略实验,得出在相同条件下,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前进得越远。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果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小车的运动情况将如何呢?进一步推理出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从而得出结论。
6 结语
物理教学分为理论和实验,而所有的理论都来源于实验,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比如实验计划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存在的问题等等,我们这里就不再一一探讨。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引导开发学生参与物理实验,如何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也是作为一名初中物理老师努力的方向!
篇4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行为方式。物理方法是科学方法中的一类,是研究物理现象、描述物理现象、实施物理实验、总结物理规律、检验物理规律时所应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物理科学方法是在物理学知识的获取和运用中产生的。
二、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
(一)确立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依据
1.科学方法教育的价值
科学方法教育,如同物理教学中的其它基本问题一样,总是随着人们对其本质认识的深入而逐步发展的。作为物理认知活动的中介,它是连接物理现象与知识的纽带,物理知识。概念、规律等"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才可能上升为知识形态,这就决定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与物理知识的教育过程不可分割。
科学方法不仅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途径和手段,还是理解物理知识的纲领和脉络。从知识结构形成的角度看,科学方法作为一种基本的研究方式,它纵横交错、贯穿于整个知识领域之中,把不同的知识相互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知识结构。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的参与,才能使客观存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这就决定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具有顺序性和层次性。
2.物理知识的方法论特点
物理知识本身就具有方法的意义。因此弄清每个知识是怎样产生的"其基本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及如何应用的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这一过程本身就蕴含着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确立要结合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过程和物理实验的实施环节。
3.初中学生思维规律
一切教的规律都应该服从于学的规律。初中学生思维规律的一个特点是处在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转型期。第二个特点是以定向思维为主要形式。学生思维规律的特点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活动特点是从经验型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学生在学习一个新课题之前。总具有一些建立科学概念以前的经验直觉性观念。所以科学方法的教育就要从生活规律、自然现象"生产实践"物理实验等入手。实施途径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
(二)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
1.基本途径
物理学是由实验和理论两部分组成。由此。物理教学也主要包括理论教学&物理概念和定律的教学、实验教学、科学方法教学。由于科学方法并不直接由学科的知识内容来表达。而有它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它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和应用。所以在初中物理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必须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因此。概念、规律、实验的教学是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径。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和实验操作过程就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途径。
2.教学策略
科学方法和物理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抓住知识和方法的对应是通过知识教学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关键。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教育素材。以物理知识教学为背景。抓住知识和方法的结合点。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方法的真正掌握。必须要在探索和发现之中进行。这正是科学方法与物理知识的不同之处。
3.实施途径的基本框架
为了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认知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观察、思考、实验、讨论并对学生的探索进行指导。使学生沿着科学的思路与方法去探求。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其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因此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实施途径的基本框架是(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明确初中物理常用的科学方法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获得感觉,知觉。形成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想象。区别出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把一些事物的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
(二)科学概括
有些概念和物理方法关系比较紧密。甚至本身就是物理方法。要抓住这些概念进行方法教育、例如&合力,电压概念的建立都使用了等效的方法、在进行这些概念教学时。既要使学生明白等效的含义。又要让学生知道运用等效的原因以及等效的过程。使学生不断加深对等效方法的认识、这样。学生既能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又能受到科学方法的教育。
(三)在物理规律教学中获得物理科学方法
物理规律是自然界中物理客体本质属性的内在联系。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反映"同物理概念相比。物理规律是人们对物理客体的高层次认识。是理性认识阶段的产物。是物理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建立的基础和前提"在物理教学中。总结规律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有逻辑推理法,理想实验法,图像法,假说法以及实验归纳法等。其中。又以实验归纳法最为普遍"形成规律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物理规律。已有概念和规律。建立假说。实验验证。物理规律。已有概念和规律。数学和逻辑推理。物理规律"形成规律的途径也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在物理实验中获得物理科学方法
物理实验根据其在物理研究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测量性实验等"实验的基本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实验的设计阶段,操作阶段,整理阶段。实验方法的教育应从物理实验的基本程序入手。程序的每个环节就是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重点是把握科学方法这条主线、不论是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实验教学,都要牢牢抓住科学方法这条主线组织教学,引导知识的发展过程、通过这样的科学方法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知道所学的知识是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得出来的,从而让学生感觉到科学方法教育的真实性和实在性,使知识的呈现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科学方法的途径,这样既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把握,又能落实科学方法教育。
篇5
为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学知识包括力的概念、力和物体运动的关系、机械功、机械能等.与力学有关的初中物理实验在实验器材、实验探究方法、实验探究过程方面存在着一些相似之处,如很多力学实验都需要用到斜面、小球、小车、小木块等实验器材,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实验复习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验的相似点整合力学试验,以便学生更加全面高效地开展力学实验复习[2].例如,教师可以对“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探究”这三个力学实验进行整合: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实验需要用到斜面、小球、木块等实验器材.其次,在原有实验器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增减,引导学生开展“牛顿第一定律”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图,并提出问题:可否利用“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为什么?对于该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容易想到小球从斜面上滚下的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因此,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就等于是研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这样就可以替代传统的“打桩”实验来探究重力势能,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通过整合相似的力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力学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同时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究实验,掌握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推理法等实验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初中物理力学试验复习教学效果.
二、热学实验的整合复习
篇6
初中物理的实验题在中考中和平时考试中大多是集中于电学和力学的部分,并且质量与密度、牛顿第一定律与而力平衡、压力与浮力、物体的运动等核心实验,其中有对公式的考察,有探究型的考察,有验证型的考察;在这些实验中还有对某些仪器的考察,比如: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等基本仪器,并且对其一起的读数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等进行考察;另外,还有对实验方法的考察,比如: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推理法等。简而言之,初中物理实验是中考重点的考察项目。学生在上课时其实已经把实验部分有一定的掌握,甚至可以自己进行实验,可是一到答题时就不会做,或者是由于做题不规范而导致失分,并且学生很难改正答题不规范这个习惯。而每一个核心的实验都有他核心的考察氛围,并且实验处理、实验数据、实验操作、实验思维又千变万化,这就又导致了学生的答题不规范,使得学生失分的情况。
二、规范作答的几个策略
(一)明确初中物理实验的答题要求
1.文字要求
物理就是要求简明扼要,既要合理恰当,也要不嗦,不能不清不楚。在答题中,对于必不可少的文章一定要有,比如在一些题干中或者是已知条件者亮相时,就需要在答题中注意,例如在某项实验中要求有对答案的说明,就需要在答题中进行亮相,比如在计算电阻、内阻、外阻时,题目中需要对所填答案进行文字标明,并且需要带单位,这就需要在答题中注意,例如外阻为:2000Ω。
2.字母要求
在答题时,一定要按照教材中或者是题干中的要求,例如质量用m,体积用V,压强用Pa,不能够随意制定用字母a、b、c表示,也不能够用数学上的x、y、z表示。并且在某些题目中有标记角码数,如m1、m2等,或者是用汉字来区分,m油、m水,再或者有其他的表码方法,无论是什么表码方法,在答题中也应该按照题目中的要求,在答题时应该做到规范,如:m2=10g,m油=10g。
3.公式要求
在物理答题中,实验题中需要用字母来表达公式时,就必须使用教材中的规定字母或者是题干中给出的字母,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整合填在答题卷上。例如ρ=m/V,如果他题干中有小码标,就需要加上小码标:ρ水=m水/V水。另外,如果题中要求写出相关的换算公式,就可以先将几个基础公式先进行整合,然后再填入其中。
4.列式要求
在答题时,很多的公式都是对教材的公式进行演变和转换的,在带入数据时,单位应该放在数据的后面,如果需要去近似值,就需要用到约等式,不能够用等号,有些分数要求用“―”,不能用“\”,乘号必须用“×”而不能用“・”或者是“*”。
5.数字要求
在答题中,应该要注意题干中要求保留几位数字,是用科学计数法还是一般表示,是用分数表示,还是用小数点表示。如果题目中没有明确表示就需要根据实验题中的数据来判定,如果题目中的数字是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在答题中也应该保留两位数字,比如:5.10。
6.单位要求
初中物理的考试中,要明确题干中的单位或者是采用国际单位。在换算结果时,应该注意单位的换算,并且在答题时也要注意单位的要求。例如功的符号是W,而功率的单位瓦的是w,功率的符号是P。而压强的符号是p,切忌不要张冠李戴。
(二)注重答题的顺序
1.审题意
审题意是做题的首要步奏,首先就是要弄清楚题目中所提的要求和主要的实验项目、实验过程,其次就是要明白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弄清题意和目的后,就需要联想在上课时做的相联系的实验,有什么要求、具体是怎么抄作的、原理是什么。
2.找关系、抓关键
审题后,就需要对题干进行再次的分析,找出关键的条件,找出要求回答的题与实验的关系,同时也要划出能够帮助解题的关系,对其实验原理、概念、规律等进行分析。例如在探究动能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就需要对不同要素,例如动能、斜度、高度、小车质量等进行标注。
3.抓论点、做答案
要运用物理原理和规律进行作答或者是说明一个问题书,应该从几个步奏进行分析,要抓住主要论点,做到详细、明确、突出。例如探究动能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时,就需要对某些因素做了功进行分析。
(三)让学生明确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答题能力
1.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使用
据调查,很多学生在对填仪器读书时错误率最高,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同学,对于这种技巧性相对于简单的题,老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让学生明确的掌握物理实验测量工具的“调、放、看、读、记”。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训练,然后,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对每一件实验仪器都能够准确的使用。
2.加强对探究实验的操作
在物理考试中,探究型实验出现的频率最高,因此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进行合理的练习,要让学生通过了解题干就能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让学生做到心里有数,才能够有效的做答。
总结
初中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重要部分,物理实验是把理论知识合理的运用到实际中,特别是探究实验,不仅能够加强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能力,还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
篇7
例如,讲家庭电路安全时,教者启发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者提出,熔丝在什么情况下熔断,在电流过大的情况下熔断,那什么情况下电流会过大呢,学生猜想用电器使用过多,家里电路出现故障等,这些猜想都可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相关的提示.通过开放的思维联系了实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开放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特征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始,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学习“压力压强”时,教者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人在雪地里行走和使用雪橇在雪地里滑行的对比,让学生们思考它们的区别,请学生提出相关的一系列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好的开端.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性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主体特征,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自主实践,主动学习.例如,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学中,我们选择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猜想影响因素,再设计检验方式和途径,然后进行实践实验检验.教学活动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特征.
四、强化方法教育的特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熟练掌握一两道题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是掌握此类问题的解决方式,思维模式.探究式学习,是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应体现物理学研究方法教育的特征,对学生适时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最常见的“液体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中的控制变量法;“研究电流电压”中的类比法;“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推理法;“研究力的概念”中的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篇8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一个物理量受到多个物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那么在讨论这个物理量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只让这个因素发生变化,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确定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比如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活动中。学生猜想:①可能跟电流大小有关;②可能跟线圈匝数多少有关。要验证猜想①跟电流大小有关,只改变通过电磁铁线圈中电流的大小,要控制线圈的匝数不变;要验证猜想②可能跟线圈匝数多少有关,就应该只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而要控制通过电磁铁线圈电流大小不变。最后我们利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量来分析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涉及的实验主要有:
1.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4.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5.探究液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6.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7.探究动能、重力势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探究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9.探究研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以及导体电阻的关系;
10.探究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11.探究研究电流做功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关;
12.探究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转换法
在物理学中对一些不易观察的物理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较直观、易观察的现象去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在初中物理概念、规律学习和实验中经常应用这种方法。比如说电流看不见、摸不着,不易研究它的大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三大效应(热效应、磁效应、化学效应)来研究它的存在及大小;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放入其中的小磁针的偏转情况来判断磁场的存在;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所产生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它。
三、类比法
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同或相似的量的思维方法,为了把要表述的物理事物说得清楚明白,往往用具体的、易理解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那些抽象的、不易理解的、陌生的事物。比如在物理教材中用水流来类比电流;用水压来类比电压;用抽水机类比电源;用速度概念类比机械功率及电功率概念等。
四、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简称“等效法”,所谓“等效法”就是在特定的某种意义上,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容易的、易处理的一种方法。初中物理教材中,在二力的合成中用合力等效代替分力;研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关系时引入等效电阻的概念;在电路分析中可以把不易分析的复杂电路简化成较为简单的等效电路。
五、建立理想模型法
为了研究的需要,把物理实体或物理过程经过科学抽象转化为一定的模型,这种转化忽略了一些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它使物理教学简单化、形象直观化,易于学生理解。如:磁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而“磁感线”并不存在,为了描述磁场而引入的“磁感线”是假想的物理模型;光是客观存在的,为了研究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光线”,也是“假想模型法”;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力;电路图是实物电路的模型;“管涌”是连通器模型;杠杆模型;轮轴模型;斜面模型等等。
六、科学推理法
有些物理实验结论或规律单凭物理实验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大量可靠事实为基础,以真实的实验为原形,通过大胆、科学、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深刻地解释物理规律的本质,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时,根据把物体放在越光滑的平面上就运动的越远的知识,我们可以推理出:如果平面绝对光滑且不受其他摩擦阻力,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做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时,当我们发现装置中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就越小时,我们可以推理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
其实物理研究方法不仅仅是以上所谈,还有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累积法、微小放大法、比较法、比值法、图像法等等。
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拓宽视野,初步感受科学研究方法带来的思维灵感火花,能够从中领略物理学科的奥妙,从而感受“另类思维”给他们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兵.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浅析[J].新课程,2010(12).
篇9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物理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乃至课后小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便于学生掌握好物理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调查学生是否喜欢物理,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学生给出的答案是:物理课有实验,做实验能够学到新东西,做实验还能够培养能力,比较多的学生还是喜欢物理学科的.让学生学好物理,首要的是做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去做实验,在实践中去体会物理知识,在体会中理解知识,在理解中应用物理知识.
但是目前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实验的情境往往过于单调,与日常生活的实际有一定的差距,“验证性”实验多,“探究型”实验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探究型实验,使学生感觉物理实验并不神秘,并不遥远,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教学中,除了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外,我还根据教学需要增加了一些实验,准备时不怕麻烦,不图省事,当学校仪器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时,学会自己创造条件, “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如,用废牙膏皮研究物体浮沉条件等.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好的“土仪器”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能揭示物理本质,且在引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有它独到之处.
二、实验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
在初中物理中,有些知识点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存在理解上的难度,例如,在讲授“大气压强”知识的时候就遇到这样的问题:用塑料吸管从瓶中吸饮水时,饮料是怎么被吸到嘴里的?答案当然是: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饮料“压”入嘴中.但由于气压较为抽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为是“吸”的作用,而且对此概念根深蒂固,老师的讲解很难让学生信服,难以让学生接受.于是在讲授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实验,使学生得到充分体验:用清洗干净的医用玻璃瓶,在瓶内注入温开水,将橡皮盖上钻一个孔,然后插入硬塑料管,盖上橡皮盖让学生用嘴去吸.第一次学生用了“吃奶”的的力,却没有吸到水,第二次让学生将瓶盖打开,然后再去吸,很轻松的就吸上来了.可见让水进入嘴中并不是“吸”的作用,而是“压”的作用.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与老师声嘶力竭,口干舌燥的讲解相比,实验更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入的认识,更能够牢固的掌握和初步的运用知识.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演示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物理现象,启发学生思维.因为实验时间短,学生多,因此,演示过程中,以“猜测——验证——分析”作为思路进行课堂教学.如,讲压强概念时,学生对液体、气体向上的压强不理解,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这一实验:首先呈现给学生一组套在一起的粗细两个玻璃试管,然后学生猜测:若在粗试管内装水,再把细试管插入粗试管内,然后管口都朝下会出现什么现象?此时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和讨论,老师适当给予点拨.这个演示实验的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向上压强的存在,还为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问题提供了途径.在学生目睹现象后,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求知欲,大胆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现象和结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
一、使物理实验更具有趣味性和观赏性
物理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物理老师的共同认识。如何使物理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是我们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问题。例如“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同一个乒乓球怎么会上浮、悬浮和下沉呢?学生感到非常好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其实,细心的学生已经发现老师的乒乓球有问题。原来是老师事先准备好三个重量不同而形状相同的乒乓球,把实验变成“魔术”,这样新奇的实验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那么,大家通过浮力的学习,应该知道上浮的物体受几个力的作用?
生:两个,重力和浮力。
师:那么悬浮的物体呢?
生:两个,重力和浮力。
师:那么下沉的物体呢?
生:两个,重力和浮力。
师:既然乒乓球都受到重力和浮力,那么为什么一个会上浮?一个会悬浮?一个会下沉?
生:上浮时是重力小于浮力;悬浮时是重力等于浮力;下沉时重力大于浮力。
师:当物体浸没时:如G>F浮,则物体下沉。如G
当物体部分浸没时,如G=F浮,则物体漂浮。
二、使物理实验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学生多动手、会动手、爱动手呢?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动手前,可以让学生提出猜想,各有各的想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动手时,可以让学生探究如何做才可以达到目的,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由老师讲述国王的“王冠”之谜的故事。阿基米德从中发现了一条原理,即物体在液体中减轻的重量,等于它所排出液体的重量,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然后是知识的准备,师生共同复习称重法测浮力。再练习:
如图1所示现象,可以使人们认识浮力的存在,由图甲知物体重 ?摇?摇?摇N。把物体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为3N,如图1乙所示,则物体受到浮力为?摇 ?摇?摇N。浮力的方向是的。再由学生实验:(要求学生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表格中的内容)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烧杯、石块、细线、水。
1.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的浮力。
步骤:①石块的重力G,
②石块浸没水中的示数为F,
③浮力大小F浮。
学生发现规律: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摇 ?摇?摇,用公式表示为F浮=?摇?摇 ?摇=?摇 ?摇?摇。
最后由老师点评:选择几组数据进行展示,有些小组的数据并不严格符合我们总结的规律,不符合的原因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处理此问题能使影响降为最小?从实验数据整体上说可以得出结论。
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探究方式,避免学生被动盲目地实验,通过推导,让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和推理,明确实验的目的,在较短时间内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更主动地接受知识,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三、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趣味小实验”
例如声学中的“土电话”,“自制音乐水杯”等;光学中的“冰透镜起火”,“自制简易潜望镜”等;电学中的“怒发冲冠”实验,“高压感应圈模拟雷击”实验,“自制小电动机”等;力学中的“水火箭实验”,“吹不落的乒乓球”等。
课后老师可适当地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一些小实验,如“利用回声测距离”、“自制密度计”、“自制潜水艇模型”、“自制水气压计”、“自制水果电池”、“自制简易滑动变阻器”等。老师建立活动小组,和学生一起做实验,这样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更浓厚,还培养学生独立动手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易见性”
2012沪科版新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实验增加了许多,我认为有些演示实验、小实验可挖掘一些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师要多思考多研究,力求将实验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究的氛围,让这些实验更直观,更能说明问题,寻找探究过程中的突破口和新奇感。例如在探究《影响声音的响度的因素》的实验中,老师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并说明猜想的根据,例如:
1.音叉的振动不易观察,我们通过什么方法使之更易观察?(将振动的音叉插入水中,可看到水花四溅,这不仅表明音叉确实在振动,而且使实验更加有趣,这一方法叫“转换法”。)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本探究实验,而且学到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转换法”。
2.实验中我们应该观察什么现象?
3.你能否设计出不同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例如:让悬挂的乒乓球被弹开;让喇叭上的纸屑跳舞等。)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实验的层面上,应该创造性地探索和发现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五、实验中要重视教会学生灵活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
在物理实验探究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做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和应用实验基本技能和技巧,并且根据具体的实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这一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也叫转换法)”、“类比法”、“科学推理法”、“间接测量法”、“累积法”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物理教师在实验前应考虑设计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手段、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等,更应考虑实验的方法和创新。
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物理实验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利用多媒体生动、灵活、形象的图形和动画表现形式及模拟功能,使物理实验教学内容更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人机交互、信息共享,开阔视野,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多媒体模拟实验不能让学生感到事实的真实感,它不可完全取代实际实验,绝不可滥用多媒体的“动画”实验替代实际实验。所以我们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做实验,以激发学生兴趣。
总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断地创造条件,改进实验方法,使实验生动有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实验问题的理解不落俗套,敢于求异,解决实际问题不拘一格,多方设想。不断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扩大思维范围,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理念》、《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
[3]中学物理资源网http:///.
篇11
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可以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基于初中物理学生的知识水平,大多数还是验证性实验,就是已经已知实验结果,学生们只要按照已知的实验步骤按照实验要求,就可以达到实验结果,而探索性实验是随着知识的增长,提出一些假设,在实验结果未知的情况或者只能估计结果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这些实验都不太适合初中物理进行的一些实验,近年来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探究性试题,这些试题取代了以往压轴的计算题、设计题,成为区分度最大的题目,用来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一般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首先,必须掌握好一些基本的物理定理。其次,应该好好熟悉书本上的那些实验,要了解前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才提出的这个方法(这有利于提高你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分步分析前人做这个实验的全过程,如果有几个人都做过这个实验你就要认真比较一下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要做一些探究性实验的题目开阔一下视野,同时要掌握以下几种技巧。
分析法。物理问题总是灵活多变的,搞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能轻松自如地学好物理呢?这就要掌握解答物理问题的常用分析方法。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很多,如模型法、逆向法分析法、发散的分析法等等。有的题目从表面上看来与同学们所学过的物理知识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必须对题目进行分析,找出题目的情境与所学的物理知识的联系,才能进一步找到解答的方法。即用熟悉的典型模式或模型取代不熟悉的模式或模型,用简单的模式或模型取代复杂的模式或模型,用熟悉的概念取代不熟悉的概念;有的题目用正向的演绎有困难,就要用逆向的思路或证明方法。
类比法。类比是从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的、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一个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已经具有的属性。中学物理中的不少物理概念和方法存在着很大的类同性。运用类比,巩固已有的知识,把研究对象条理化、系统化;运用类比方法,能比较顺利地认识物理现象,更好地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如,学了密度概念后,则在学习比热c和电阻R时,只须运用类比方法,回顾密度概念的引入,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它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等后,便能驾轻就熟。
归纳推理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论证得来的。如,牛顿第一定律。初中物理由于概念多、规律多,往往对概念、规律易混淆,对分析解题有一定困难,善于利用归纳法,有利于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如在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对表格中记录的数据可作如下思考:(1)物距减小变化中,像距、像大小如何变?(2)成实像还是虚像与物距有什么关系?(3)成缩小的还是放大的实像与物距的关系?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可作如下的归纳:(1)当物距减小变化时,像距、像都增大变化,即像大小、像距的变化与物距的变化相反。(2)只要u>f范围总成倒立的实像。(3)成实像时物距范围与像距范围互换位置,即u>2f时,2f>v>f;而2f>u>f;v>2f。通过自己的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有利于对知识的领会对对概念、规律的理解。
转换法。将两个不同的物理量,通过内在因果关系来证明的方法。例如,温度计―― 用液柱的长短来表示温度的高低。电流表―― 用指针偏转的程度表示电流的大小。电路中电流的大小用灯泡的明暗程度来判断。动能的大小用运动中的小球撞击木块的距离来判断等等。此外还有等效替代法、放大法等等。
其实探究题考的原理都在课本里,着重看看课本里的重点试验,在对比试验探究题,看看他们的相似点,总结规律,思维要发散些,有的还会给你材料,一定要提取有用信息,这种题其实更好做的。最后就是一个题里往往是有几个问题,不要全部放弃,有的问题是很简单的,甚至跟题目没关系,这种题一般都是考课本基础知识,千万别把这样的分丢了。
做好初中物理探究题要多思考,细比较,培养思维能力。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动力,在物理学习中,要结合结合教材中的“想想议议”,进行巧妙的设疑,多动脑积极思维,多质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并提高表述能力。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如“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是不是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呢通过反向思考,有助于弄清结论成立的前提,并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本身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区别,如某些现象相似,但实质不一;某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相似,但所用的器材不同,等等。
另外还要善记忆,会记忆,提高记忆效益。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如果能做到科学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广训练,精练习,提高学习成绩。练习是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最后要多练习。练习包括课堂练习、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练习、单元练习及综合练习等,在练习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适量练习。既要有知识覆盖面,又要有适当的知识梯度。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的方法、思路和技巧,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抓住关键的词句和物理过程仔细分析,同时应反思解题过程,勇于修正错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效率。总之,阅读、观察、实验、思维、记忆、练习等方法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篇12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的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只有通过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也才能使课堂教学走出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给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
一、要树立问题意识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火花的过程。例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我特意从超市买来一对塑料吸盘,将吸盘按在窗玻璃上,并在吸盘下挂上一个重重的书包,然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甲:“塑料吸盘为什么能吸附在玻璃上?”
我说:“在提出问题时能不能把目光看得更深刻一些呢?”
学生乙:“是什么力量把吸盘压在玻璃上呢?”
我连连称赞,进一步追问:“吸盘被压在玻璃上,是因为里面的空气被排出,那么把吸盘压在玻璃上的力来自哪里呢?”
学生齐声:“来自空气(大气)产生的压强。”然后我再将两块同样大小的玻璃片(还有烧杯里装着水)给学生,问:“你们能用这些器材做一个类似的实验来说明这个压力来自大气压强吗?”
通过这样的教学片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启迪智慧、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的效果。
二、学生亲身的实践探索
实践是物理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阅读、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探索活动,首先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1、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教师演示为学生演示,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搞好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学生分组实验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实效性。
3、利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丰富实验资源,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做简单易行的替代性实验。其实,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和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实验器材,本身就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同样是物理资源。
三、要渗透方法教育
篇13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在课堂上保持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笔者以为,初中物理学习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达到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重视控制变量法运用,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掌握知识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研究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影响前一个物理量的其它物理量不变,从而研究变化的这个物理量与要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之为控制变量法。教师在需要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解题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控制什么?改变什么”,“如何控制?如何改变?”等,这些都是帮助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在进行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如果引导学生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就需要在保持电阻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以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在此实验中,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呢?办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如果让学生去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需要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教师在实验中要换用不同大小的电阻(即改变电阻),以使学生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情况。那么,又如何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呢?办法就是要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又如在研究影响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如果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关系,就需要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改变,而要改变压力大小,就要观察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如何控制不变?办法就是要始终保持木块的底面与木板接触。如何改变压力大小?办法就是在木块上添加砝码改变压力。当然,在此实验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观察掌握测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上木板上作匀速运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摩擦的大小。再如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功、焦耳定律、电磁铁磁性强变等等的影响因素,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总之,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实验过程中经常用到,教师要重视此法的运用。
二、重视类比法运用,引导学生在逻辑推理中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