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和地理学的区别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参考资料不同:第七版第三章增加了参考资料:“金融系统、市场、中介与2008年和2009年危机”,第九章新增了关于休谟的货币理论作为参考资料。
2、书籍可读性不同:第七版它以学生在前面各章节和以前课程所看到的所学到的思想作为基础,让学生见识到研究和政策前沿的思想,更加易懂。
3、涉及案例数量不同:第七版相对于第六版大幅更新了“新闻摘录”“案例研究”等专栏,例如增加了以碳税来应对气候变化、网络经济等新话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地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的材料、样式、饮食习惯和方式,住房的式样与特点等,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例如,逛街时能看懂街边的指示图,外出旅行时选择安全的旅行路线和时机,购房时选择通风采光好的楼层以及拥有绿色生活的自觉意识。
2.地理学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地理位置主ё啪济的发展,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前景。从商业方面来说,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商业中心的布局和商业网点的选择,工厂的布局与分布都取决于地理环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商业地理学。
它主要研究商业活动的地理分布;商业活动与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商业活动的空间组织或地域结构规律等商业活动的地域特点。例如,深圳能够在短短的30年间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这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从农业方面来说,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农业类型、种植制度、农作物的种类、分布以及产量。各地不同的水土条件适合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所以要想农作物丰收,必须当个聪明的农民,因地制宜。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可以指导农业生产,预防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减少经济损失。
3.地理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理学科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它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还对我们学习其他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4.地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大学阶段,很多专业都与地理相关,都会直接或间接地用到地理知识。例如,建筑学、地质勘探、考古、地球化学、资源与环境、区域规划、旅游管理、历史地理学、水土保持、地图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科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如果对上述专业感兴趣的同学,在高中阶段就应该好好学习地理,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新时期公民的现代地理素养,现代公民作为组成社会的个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对人类未来的关注,对新技术的掌握应用,应该作为每个人的基本素质。
地理学在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之间起桥梁纽带作用,是文理结合的独特学科,具有十分重要的知识价值。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知识的渊博,这充分说明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因此作为中学生,一定要学好地理,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为今后进一步扩充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学习内容基本一致,都包含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材虽然各有侧重,但两部分知识内部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从知识的广度、深度,能力和技巧的要求层次上来看。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大量的地理事实可充分证明、解释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论。而高中地理又从原理、成因及规律等方面对初中地理的区域知识有指导作用。
2.区别
一是初中地理通过地图反映了某地或者某时出现了某物或某种现象,高中地理则回答了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或时间会出现这种事物或这种现象;二是初中地理知识大部分只介绍了局部区域的基本情况,而高中地理则会从局部延伸到整体并概括出整体的规律;三是初中的地理知识以具体形象的内容为主,抽象思维活动较少,而高中地理知识适当讲述了一些抽象模式的内容,要求具有更高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四是高中地理知识中的原理和规律可以用来解释初中地理的一般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但是初中地理中也存在着一些特殊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因此,在高中学习中既要抓好高中的普遍规律又不能漏掉初中地理知识中的特殊实例。
四、高中阶段地理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1.学习内容
在高中阶段,地理要学习3本必修和7本选修。必修1主要介绍自然地理,包括地球仪和地图、地球的运动规律、大气的运动规律、水体和地壳的运动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等内容;必修2主要介绍人文地理,包括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以及人地关系等内容;必修3主要介绍区域地理,包括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容。7本选修分别是宇宙和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如何描述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影响气温、降水、太阳辐射、雪线高低、山地垂直带谱、城市区位以及商业布局的因素,以及交通线路、车站、航空港、隧道等的选址原则。此外,还需要掌握学科知识、学习方法与学习能力,图像分析与运用、空间想象能力与一般认知能力,各种思维品质与地理思维方式、方法所组成的多元交叉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是理解地理学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掌握高考和会考的考查要点,并关注热点问题,明确学习思路。
二是建立空间概念。这是学习地理的关键,空间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地理思维基础,如把握一地或某一地理现象的位置,明确半球、海陆、经纬等位置。
三是上课时应适当地有重点地记笔记。记老师强调的内容;记自己不能立刻吃透的内容,便于在复习时做注释和补充。
四是让地图成为你的床头书。学会用地理知识、图表、数据等分析问题。注意从包括教科书、报纸、电视等在内的多种媒体中获得知识。识记一些必要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数据和分布,形成基本的地理知识储备。
篇3
客观世界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借助近代数学,空间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人们已能够迅速地采集到地理空间的几何信息,物理信息和人文信息,并适时适地的识别、转换、存储、传输、显示及应用这些信息,使地理信息逐渐成为对信息社会进行服务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基于位置的服务、数字城市等地理信息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的变化,社会化的应用客户日益增加,以地理空间位置为基础平台的社会经济数据加工和产品服务已成为现代信息服务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地理内容便作为一种经济要素进入社会经济活动中。
一、地理信息与微观经济
1.什么是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是指与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它表示地表物体和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的总称;是有关地理实体的性质、特征和运动状态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是对表达地理特征与地理现象之间关系的地理数据的解释。
2.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微观经济是指个量经济活动,即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是指个别企业、经营单位及其经济活动,如个别企业的生产、供销、个别交换的价格等。主要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各种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在微观经济分析中,一个社会的经济资源通常是给定的,因此实际上要解决的主要是既定的经济资源应该如何配置的问题。
3.地理信息与微观经济分析
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是在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支持下,研究家庭、企业采用地理学基本原理和信息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以及通过消费地理信息来支持经济博弈的微观经济模式的一种理论探讨。
当前大量的地理世界的描述和经济分析的工作基本以宏观为主,对个人、单个企业的描述方法则较为简单,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有可能使一个社会个体的信息得到满足,也使在地理平台上的信息描述和规律分析开始遇到极微小尺度上信息内容分析的挑战,同时以信息、数据方式表现的地理内容也开始需要分析供给和需求问题,微观经济领域内容开始以从未有过的挑战方式进入地理信息领域。
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不仅仅是描述信息技术支持下微观尺度世界的特征,更重要的是研究信息技术反应地理世界的方法,从事地理信息工作的企业如何能够在经济活动中生存、成长等问题。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领域研究地理信息生产和加工销售的厂商行为和经济学特点,以及应用地理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企业行为、地理信息消费者效用等。
二、地理信息微观经济与经济地理的区别
1.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都是其研究的对象。
2.区别分析
为了更好的研究地理信息的发展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必须将其与经济地理学这一地理科学系统中最为发达的分支学科的研究内容加以区分。经济地理学所研究的经济活动的地域系统,包括各经济部门在地域上的布局,也包括各地区经济部门的结构、规模和发展,以及地域布局和部门结构的相互联系,其经济活动必然发生在一定的地域内,与一定的地理环境相关,所以经济地理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与经济地理学是有差别的,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是直接将地理信息作为一种经济要素进行研究,探讨的是它在要素和商品市场的表现与行为。
三、结语
地理信息产业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新兴信息产业,其产业成果已经在我国广泛应用并在国民经济的重大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面对着激烈的国外市场竞争,解决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是必要且迫切的。
在地理信息微观经济分析中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企业的行为,这是长期以来地理信息行业研究十分薄弱的部分,企业加工微观地理信息的成本和收益将直接描述地理信息的市场和价格。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今后的地理信息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将日益激烈,美国和欧洲相继降低地理信息产品的价格,这为我国的地理信息建设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数据资源和产品,同时又给我国的地理信息产业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此,我国应加强对地理信息微观经济的研究分析,加速有自主产权的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促进地理信息产品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从而增强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陆守一.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蒋殿春,黄有光.高级微观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篇4
一、地理学的道教
如果说人文地理学是:“探索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②,那么地理学的道教就是采用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宗教的道教这一种人文现象加以研究。台湾黄志弘指出:“宗教研究向来专注于研究其社会功能、祭祀活动、社会关系、变迁发展等面向,当这些研究面加入了‘站在空间立场’的元素后,即与其他人文科学区别,成了宗教的地理研究。”③也就是说,当宗教这一人文现象的研究加入了“空间”元素后就成了宗教地理研究。
此种定义的最大合理因素在于目前关于宗教地理学研究的范畴主要集中在把宗教作为一种人文对象给予研究。Sopher在《宗教地理学》第一章开头就提到宗教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一是文化和复杂地球环境间的交换作用;另一种是不同文化间的空间交互作用。宗教地理学研究这些关系,并集中焦点在文化中宗教组成部分。因此,宗教地理学可从四个文化地理学主题框架进行研究:(1)环境背景对宗教体系以及特定宗教制度发展的重要性。(2)宗教体系以及制度对环境的作用。(3)宗教体系以及制度的空间秩序和空间框架的组织方式。(4)宗教的地理分布和宗教体系的扩散,以及彼此间的交互影响。④Kong针对九十年代地理学研究方向进行探索,提出了新的宗教地理学研究方向:(1)宗教仪式过程所蕴含的意义。(2)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缘与特定宗教的关系。(3)针对不同的宗教所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文献分析。(4)宗教人口特点、变化与生活环境、地理环境间的变迁的关系。(5)在不同的宗教道德观念下,宗教对地理环境所带来的影响。⑤李远国认为:它(笔者按:宗教地理学)是以研究各种宗教的地理分布、宗教起源、扩散以及教义、习俗同自然和人文环境各要素的关系,以及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的一门学科”。⑥从上面可以看出,目前宗教地理学的研究主流仍然集中在把宗教作为一种客观人文对象给予研究,即研究其起源地、分布、宗教景观、宗教制度体系及其制度、以及这种宗教现象与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次,历史上的许多宗教,都披着宗教的外衣来看待和探索周围世界,形成了带有一定科学性的地理观念或地理知识。关于此类知识,是否属于宗教地理学存在争议。以撒(E.Isaac)称古希腊时代因宗教原理所显示的空间秩序之学问可以称之宗教地理学,然而美国宗教地理学学者史坦普(R.W.Stump)认为此等学问,充其量仅属于地理诡辩学,不可称为宗教地理学。⑦此种定义方法,仅仅把道教作为一种人文对象加以研究,可顺利避开此种争议。
从这一角度上讲,道教地理学是作为社会科学分支的宗教学与作为科学的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是采用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作为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道教所呈现出来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关系的学问,是一门研究道教起源、分布、传播等所呈现出的空间次序、空间框架以及道教和环境互动的学问。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道教组织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关系。(2)道教礼仪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关系。(3)道教圣地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关系。
虽然地理学的道教这一角度充分体现道教地理学的空间地理特征,这点是道教与其他科学交叉学科(如:道教医学、道教物理学等)所不具备的,但最大的不足在于未能充分体现道教与科学的地理学的密切关系。道门中人,在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中,对地理学做出贡献是突出的。例如道门中人长期巡游四海,记载极其丰富的地理知识,根据李远国在《列仙传》所载神仙七十一人和《神仙传》所载神仙九十二人中所涉及的名山八十多座、植物矿物类四十多种⑧,道门人士对地理学贡献可见一斑;又如:被李约瑟称为中国制图学史上关键人物的朱思本对地图学的贡献⑨。诸如此类的地理学知识,未囊括到道教地理学范畴里,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二、道教与地理学
道教与地理学,两者之间不存在着主次关系,既可以包含道教的地理学,也可以是地理学的道教。虽然,此视角之道教地理学有内容过于广泛之嫌,但却有其内在的合理因素。
首先,充分考虑到道教地理学的特殊性,有效的弥补了地理学的道教和道教中的地理这两个角度的缺陷。定义道教地理学应充分考虑到其特殊性⑩,一方面道教地理学具有自身的地理空间特征,这点是道教与其他科学交叉学科所没有的;另一方面,道教地理学与作为科学的地理学紧密关系,这点跟其他宗教地理学有所不同的。地理学的道教和道教的地理学这两个角度各执一端、各有利弊。从道教与地理学这一角度出发,在充分体现两者优点的同时,弥补了两者各自的缺陷。
其次,在一定条件下,宗教与地理的互动可以转换为宗教与地理学的互动。
宗教与地理的互动,是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英国著名人文地理学者RJ约翰斯顿认为:“人文地理学者只是研究某些关系,而把另一些关系留给自然地理学者,在垂直课题方向上,人文地理学者们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在水平课题方向,他们研究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重点放在遍布地球表面的人类创造物和人类的流动上”B11。在宗教地理学领域里,地球表面的人类创造物和人类的流动上,表现为宗教(景观、教徒)流动上;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表现为宗教与地理的互动。宗教与地理的互动,既可以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宗教与地理的互动,也可以是作为宗教人士与地理的互动。在道教地理学领域里,这种互动结果,一方面地理环境对道教的分布、扩散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道教对地理环境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通过道教的地理观、道教人士的地理学成就表现出来。从这个角度上讲,道教与地理互动结果实际上体现了地理学的道教和道教的地理学这两方面的内容。
最后,有学者对宗教地理学的界定既有地理学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也包含了宗教的地理学的内容。台湾潘朝阳认为地理学可以依其本质的研究进路从事宗教现的探讨:地理学的研究路线有其多元面向。依据空间理论,可对民俗宗教的空间结构、传播扩散等现象进行研究;依人地理论,可以从民俗宗教中探讨其所蕴含的环境识觉或认知;以区域理论,可以研讨区域内民俗宗教的独特性及其在区域内和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B12约翰斯顿所指的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在潘朝阳宗教地理学表现为“环境识觉或认知”,所谓认知:“认知与认识是同义词,泛指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包含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B13认知是经过知觉、注意、想象、思维得出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讲,道教对环境的认知结果就是科学或类科学的地理知识。因此,按照潘朝阳宗教地理学的定义,宗教地理学研究的范畴,实际上也包含了宗教的地理学和地理学的宗教两个部分。
从道教与地理学这一角度出发,道教地理学是作为社会科学分支的宗教学与作为科学的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是研究道门中人基于创教、布道、信仰等需要,在“长生久视”愿望驱动下、在“上观天文,下察地理”等道教神圣观念指导下,在宗教外衣的形式下,在有意或无意的从事属于地理学范畴内的科技探索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地理知识或类科学地理知识的学问;以及采用地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作为地球表面人文现象的道教所呈现出来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关系的学问。研究内容主要有:(1)道教经典所蕴含的科学地理思想或类科学地理思想。(2)道教人士在有意或无意从事科技探索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地理学方面的成就。(3)道教组织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因素的关系。如:研究道教起源、分布、传播等所呈现出的空间次序、空间框架以及与其他环境因素的关系,宗教体系以及制度的空间秩序和空间框架的组织方式以及与其他环境因素的关系。(4)道教礼仪的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要素的关系。(5)道教圣地空间特征以及与其他环境因素的关系,如:道教名山、道教景观的分布、变化以及与环境要素关系的研究。
三、结论
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宗教地理学研究存在着地理学的宗教、宗教的地理学、宗教与地理学的不同理解,可从地理学的道教、道教的地理学、道教与地理学三个角度出发,辨析道教地理学概念,认为:从地理学的道教角度界定道教地理学符合目前宗教地理学研究的一般做法,因此,此角度颇有可取之处,可称为严格上、狭义上的道教地理学;目前道教与其他科学交叉学科主要是从道教与科学的关系进行的,这也是道教的地理学所侧重的,从这一角度出发也是有其可行之处,也可称之为狭义上的道教地理学;但由于前两个角度各执一端、各有利弊,没有完全兼顾到道教地理学与其他宗教地理学、道教与其他科学交叉学科的共性和特殊性,从道教与地理学这一角度出发,取前两者之长,补两者之短,是笔者所推崇道教地理学,也不妨称之为广义上的道教地理学。(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
本文受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道教景观的地理时空分布及其生态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5NZYQN57)资助。
注解:
①李海林:《道教地理学概念辨析》,《宗教学研究》,2012年第4期。
②李旭旦等:《人文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版,第1页。
③黄志弘:《宗教地理学研究趋势之探讨》,台湾:《社会科教育研究》,第十期,序言。
④E.Sopher(1967).Geography of Religions,Englewood Cliffs,N.J.p1~2。
⑤Lily Kong.(2001).Mapping ‘new’ geographies of religion:politics and poetics in modernity.Pregoess in Human geography,25(2),p211~233。
⑥李远国:《论汉晋之际道教地理学的成就》,《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1页。
⑦参见蔡主恩:《宗教地理学的过去发展与未来研究趋势》,台湾:《人文及社会学科教学通讯》,五卷一期,第165页。
⑧参见李远国:《论汉晋之际道教地理学的成就》,《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3期,第3~4页。
⑨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第一分册,成都:科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144页。
⑩李海林:《道教地理学概念辨析》,《宗教学研究》,2012年第4期,第78页。
篇5
3.大气运动与气候类型成因———了解气压的概念。
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了解主要自然带的特征与分布。
5.工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与区位条件、交通运输布局及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对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地形大势、资源状况、交通概况等等。但是,高中老师要注意,对初中地理内容的增加与补充,并不是单纯地重复,不是在高中课堂上把初中地理再讲一遍。如:在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区域地理的多重应用与考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学生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涉及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在头脑中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地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将初中涉及的区域事实表象巧妙地引入,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结合。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更快地适应未来高中学习
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教师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建设,要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高中地理学习和初中地理学习完全是不一样的。如果依然沿用初中时上课跟随老师画一画课本,考试前背一背重点题目,这样的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建议学生可以向高二、高三的学生咨询一下,先听一听学长们的建议,高中地理课程绝对是有一定难度的,也就是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思考,努力付出,才能有所收获。高中地理的综合性是比较强的,具有文理兼备的特征。必修一对学生的理科思维要求比较高,必修二又要求学生有文科知识储备,必修三则是对区域地理的联系十分密切。总之,要学好高中地理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地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这其中,对地图的识别与判读是非常重要的。从高中入学的第一天,所有的地理老师都应该向学生强调地图的重要性。地图是我们地理的一门特殊语言,如果连这个学科的“语言”你都看不懂,你怎么有可能把它学好呢?所以建议高中老师开学的第一周一定要安排课时,教会学生读地图、用地图的方法与技巧,引导学生从第一课开始,就养成多看地图、地图多思考的习惯,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好基础。高中地理必修一的学习,是要求学生要多动脑思考、多动手计算的;必修二则注重区位因素的分析与总结;必修三是必修一和二以及区域地理基础上的总结,用案例的方式教会学生分析典型问题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篇6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一是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二是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
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
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
二、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
1.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篇7
(一)正确处理和看待地理学科的位置
首先,学校及教师要重视地理的教学和考试,部分中学尤其农村中学把地理科定性为“副科”,造成学生的学习动力下降,导致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差,因而不利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其次,地理学科经过改革后,它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实践性,特别是重视人文地理的教学和应用,由于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培养逐渐转变为对“能力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成为了必然趋势,因此,必须要正确处理和看待地理科目的位置。
(二)落实新课标理念,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1.改变传统、旧的教学模式
叶圣陶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改变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理念,学生也要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习进入一种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状态,凡事问一个为什么,养成思维的习惯,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换位和再思考,要善于解决问题。
2.在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贯穿“读、议、讲、练”的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地理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教学倾向,可以通过有效的“读、议、讲、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在学习《七大洲和四大洋》这一节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并结合地图去读:A、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别是指什么?它们的地理位置在哪里?B、最大的洲和最大的洋,最小的洲和最小的洋分别是哪一个?C、找出亚非两大洲,南北美洲,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D、自己认真看一看,各大洲的轮廓像什么形状?在读完课文后,各学习小组可进行讨论,得出最佳答案,教师可提问学生,并根据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和归纳,最后还可设计一些问题进行练习巩固,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3.在地理课堂中,灵活运用地图
“不坐车船跑九洲,未乘飞机观四海,分文不花游环球,这个便宜何处来?”这就是地图。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是地理知识重要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地图的观察与比较,填充与描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其视野,增强直观效果。如果要使学生印象深,记得牢,无论新课还是复习课,首先要把相关的地图挂在黑板上,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地图上。例如,复习《中国地形》一节时,就可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巩固复习中国的地势特征及各类地形的分布状况。总之,只要充分恰当地使用地图,并能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在地理教学中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激活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运用“故事法“”竞赛法”等方法导入新课
故事喜闻乐见,生动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而且富有启发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学习《时区和日界线》时,教师第一句话就说:“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很奇怪的故事。(学生马上被吸引住。)有位妈妈,她生有一对孪生兄弟,奇怪的是哥哥的生日比弟弟迟了一天,怎么会这样呢?”(学生们的情绪高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测)教师可继续提示:“这位妈妈生这对双胞胎时正进行环球旅行,是否和当时经过的地方有关呢?”一个奇异的故事带学生进入浓厚的探究状态,教师适时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时区和日界线”。
竞赛法是引导学生进行“攀比”的一种最佳方法,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介绍《日本》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在2011年日本发生了什么大事?(相信全班同学都会回答是“地震”),那么,下面我们来个小组竞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对日本的知识了解最多。待学生讨论完后,老师可对每小组的学生提问,最后老师对答案进行小结,表扬回答最多的小组,鼓励回答较少的一组。通过竞赛可让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2.在课堂上强调地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正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我国来说,由于南北方的地区差异、气候差异等,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区别,一般来说在穿的方面是南纱北棉,吃的是南米北面,住的是南方墙薄多窗,北方墙厚而少窗,在行的方面是南船北马等。同时,我们还可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房屋的建筑、桥梁的设计、环境的整治、资源的开发等,所以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3.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和谐有趣的课堂气氛是学生融入课堂,有效地领悟知识的关键。在课堂上教师要能放下架子,做到师生平等,积极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消除因师生关系不平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落的现象。如在学习《地球运动》时,以学生或教师的头作为太阳或地球,师生共同模拟运动轨道和产生的现象,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变地理是“副科”的观念
篇8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岩石圈、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水循环与洋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这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解。特别是在地球宇宙环境中,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昼夜长短的变化、大气的运动、洋流、等值线图等内容尤其需要理解,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规律,才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同时,需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过程、解题思路,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在高中地理中,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如: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应侧重于记忆,但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要多总结、归类,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会运用观点,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反思。
二、注重地图的阅读和使用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学习的根本。“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教学时需要将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1.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
地理离不开地图,学生平时需要多看地图,将知识点与地图结合,并逐一在图中查找、落实,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会有清晰的地图,可以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如:在学习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时将知识点与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
2.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二、三十幅地图,基本上每条题目都用到图。学生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第一步:分类。拿到一幅地图,首先要进行分类,分析判读这是一幅什么图。如:光照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等值线图。只有对图作出准确的判断,才更易解题。
第二步: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首先看图名,这是一幅什么图,哪个地区的图等;其次看图例,如:比例尺、指向标。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题:从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与降水分布图中,判断气候类型,把曲线设计为降水,柱状设计为气温。很多学生没有认真看图例,按照平时的惯性思维,把曲线认定为气温,柱状认定为降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最后看图,这个时候需要仔仔细细地研究图,不漏掉任何信息。
第三步:用图。把跟这幅图相关的知识点在脑中反映出来,结合题目,找到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如,拿到一幅洋流方面的图,脑中就要反映出有关洋流的知识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性质、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地理意义等,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再跟题目相结合,分析解答。
三、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有助于学生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高考题型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解决选择和综合题的方法有所区别。
(一)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对那些地理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地理选择题尤为重要,因为选择题为考生圈定了一个思考范围和选择范围。
1、肯定法。
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查记忆性知识,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
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就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再看答案是否前后矛盾。这样可以降低难度,缩小范围,减少错误。
3、优选法。
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就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4、转换法。
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比其他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5、图示法。
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二)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首先对问题进行分类,看清题目问的是哪一类问题,如:特征类、评价类等。特征类就需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类型包括位置、气候、水文、生物等;人文类型包括农业、工业生产特征等。评价类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可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有利、不利等方面来表述。
其次,在解题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完所有文字、表格、图,文字要圈出关键词,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文字、线条等。分析材料的含义和用意,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再将所有能用的条件进行归纳。
篇9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岩石圈、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水循环与洋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这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解。特别是在地球宇宙环境中,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昼夜长短的变化、大气的运动、洋流、等值线图等内容尤其需要理解,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规律,才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同时,需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过程、解题思路,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在高中地理中,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如: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应侧重于记忆,但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要多总结、归类,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会运用观点,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反思。
二、注重地图的阅读和使用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学习的根本。“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教学时需要将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1.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
地理离不开地图,学生平时需要多看地图,将知识点与地图结合,并逐一在图中查找、落实,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会有清晰的地图,可以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如:在学习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时将知识点与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
2.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二、三十幅地图,基本上每条题目都用到图。学生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第一步:分类。拿到一幅地图,首先要进行分类,分析判读这是一幅什么图。如:光照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等值线图。只有对图作出准确的判断,才更易解题。
第二步: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首先看图名,这是一幅什么图,哪个地区的图等;其次看图例,如:比例尺、指向标。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题:从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与降水分布图中,判断气候类型,把曲线设计为降水,柱状设计为气温。很多学生没有认真看图例,按照平时的惯性思维,把曲线认定为气温,柱状认定为降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最后看图,这个时候需要仔仔细细地研究图,不漏掉任何信息。
第三步:用图。把跟这幅图相关的知识点在脑中反映出来,结合题目,找到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如,拿到一幅洋流方面的图,脑中就要反映出有关洋流的知识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性质、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地理意义等,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再跟题目相结合,分析解答。
三、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有助于学生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高考题型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解决选择和综合题的方法有所区别。
(一)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对那些地理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地理选择题尤为重要,因为选择题为考生圈定了一个思考范围和选择范围。
1.肯定法。
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查记忆性知识,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转贴于
如:2011上海春季高考题。当我国西部地区河流普遍处于枯水期时,通常会出现的地理现象(?摇)
A.地中海沿岸地区炎热干燥?摇?摇?摇?摇B.巴西南部热带草原炎热干燥
C.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摇?摇?摇?摇D.澳大利亚大陆昼短夜长
答案C。通过分析题干得出,此时是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可以直接把C答案选出来。
2.排除法。
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就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再看答案是否前后矛盾。这样可以降低难度,缩小范围,减少错误。
如:图中箭头所示为风向,该天气系统所在位置及名称为(?摇?摇?摇?摇)
A.南半球,气旋?摇?摇B.南半球,反气旋?摇?摇C.北半球,反气旋?摇?摇D.北半球,气旋
答案D。通过分析,判断气流由四周流向中心为气旋,可以排除B、C选项,再看气流的旋转是逆时针,判断为北半球。
3.优选法。
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就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4.转换法。
即将条件换成另外一种相同的说法,该说法比其他选项更直接,利于选择。
5.图示法。
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二)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首先对问题进行分类,看清题目问的是哪一类问题,如:特征类、评价类等。特征类就需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类型包括位置、气候、水文、生物等;人文类型包括农业、工业生产特征等。评价类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可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有利、不利等方面来表述。
其次,在解题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完所有文字、表格、图,文字要圈出关键词,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文字、线条等。分析材料的含义和用意,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再将所有能用的条件进行归纳。
篇10
一、理解与记忆相结合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有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岩石圈、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水循环与洋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等,这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解。特别是在地球宇宙环境中,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应用、昼夜长短的变化、大气的运动、洋流、等值线图等内容尤其需要理解,需要运用逻辑思维。只有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规律,才能在解题过程中灵活运用。同时,需要多做练习,重视解题过程、解题思路,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在高中地理中,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部分如:人口、城市、产业活动、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应侧重于记忆,但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要多总结、归类,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会运用观点,结合实际,进行评价反思。
二、注重地图的阅读和使用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突出特点。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学习的根本。“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教学时需要将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一)地图和知识点相结合
地理离不开地图,学生平时需要多看地图,将知识点与地图结合,并逐一在图中查找、落实,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会有清晰的地图,可以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如:在学习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时将知识点与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
(二)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每年的高考中都有二、三十幅地图,基本上每条题目都用到图。学生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的读图习惯。
第一步:分类。拿到一幅地图,首先要进行分类,分析判读这是一幅什么图。如:光照图、地形剖面图、景观图、等值线图。只有对图作出准确的判断,才更易解题。
第二步:读图。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首先看图名,这是一幅什么图,哪个地区的图等;其次看图例,如:比例尺、指向标。如,2010年广东省高考题:从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与降水分布图中,判断气候类型,把曲线设计为降水,柱状设计为气温。很多学生没有认真看图例,按照平时的惯性思维,把曲线认定为气温,柱状认定为降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最后看图,这个时候需要仔仔细细地研究图,不漏掉任何信息。
第三步:用图。把跟这幅图相关的知识点在脑中反映出来,结合题目,找到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
如,拿到一幅洋流方面的图,脑中就要反映出有关洋流的知识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的性质、洋流的成因、洋流的地理意义等,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再跟题目相结合,分析解答。
三、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有助于学生减少非智力因素的失分。高考题型分为选择题和综合题,解决选择和综合题的方法有所区别。
(一)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对那些地理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地理选择题尤为重要,因为选择题为考生圈定了一个思考范围和选择范围
1.运用学过的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来,多考查记忆性知识,必须看完所有选项再选择。
2.排除法。如果选项罗列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多,就可以先将选项与题干对照,排除掉明显错误的选项,再看答案是否前后矛盾。这样可以降低难度,缩小范围,减少错误。
3.优选法。如果选项中有多项合理,但题干中有“最”、“主导”、“第一”等字样时,就要选择最合理选项。
4..图示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用直观示意图表示出来,利于选择,如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等题目。
(二)综合题的解题技巧
首先对问题进行分类,看清题目问的是哪一类问题,如:特征类、评价类等。特征类就需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然类型包括位置、气候、水文、生物等;人文类型包括农业、工业生产特征等。评价类问题常常表述为“作用、意义、影响”等,可从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有利、不利等方面来表述。
其次,在解题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步骤。
第一步看完所有文字、表格、图,文字要圈出关键词,挖掘图表中直接和暗含的条件,包括图例、注记、文字、线条等。分析材料的含义和用意,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再将所有能用的条件进行归纳。
篇11
细研考试大纲。考试大纲会告诉我们考什么的问题,只有明确了大纲,我们就知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精细研读考纲,明确考试会涉及到的内容和不会涉及的内容,然后有所侧重地去学习,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最需要的“刀刃”上。对比往年考纲,发现区别,这些区别往往是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和最需要加强的地方。
其次,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舍本逐末。
新课程改革最为强调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基础”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它是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它是地理高考试卷组成的基础。对于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是每年高考的重头戏,一些核心的知识点,每年总会翻来覆去考,这就要求我们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以不变应万变,不论其怎样改变考法,我们依然能一眼识破其考查的知识点。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查有很大的操作性。如自然地理中的地球运动和时间计算;地图和等值线的判读;地表形态塑造中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水的运动中的洋流和径流;大气运动中的天气和气候等。
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学科,不仅综合性强,而且逻辑思维性很强。理科的知识关键在于吃透规律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而文科的知识则重在反复与理解,唯有反复才能熟练、准确把握基础知识,唯有理解才能强化记忆思维。对于一些常见的、简单的知识点,学生往往会因记忆不清而丢分,所以高三复习也必须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第三,抓住地理学科特点,做到因病施药。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命题的图像多种多样,而且多数是课本中图的变形或创新。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日照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地理数据统计图(表)或区域地图等等。虽然种类繁多,变化各异,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同时,还应加强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使之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增强自己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资料、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近年地理高考试卷,每一道试题都是读图、读表、读资料获得有效信息的解答。今年的考试说明中又再次强调考察学生读地理图表的能力,但是在复习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重“文”轻“图”,对文字知识机械记忆的多,对地理图表记忆、注意、理解得少。有些学生的复习过程就是背书、记答案的过程。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色,学生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高低。复习中要强化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分析处理能力,要求学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出各种信息,并找出有用信息去分析解决问题。
最后,加强针对性训练,熟练掌握做题技巧。
篇12
二、牢固“双基”,储备信息资源
在现今高中地理教学中,仍然要强调 “双基”,也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被赋予现代色彩和课改内容的。
1.发扬传统地理学法,牢固识记内容。大家对地理学科的传统观点就是“背东西”,这似乎是对地理学科的误解,但也有其道理,因为地理学科知识点繁多,涉及内容广泛,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所以,在众多知识点中进行强化记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学法有效发扬是十分重要的:一是直接记忆法,如一些数据。从一般的人口、面积、国家到更深层次的如天体的相关数据,再到如近日点和远日点时间、二分二至时间等这样很有逻辑的数据,都可以直接记忆。二是地图转移法。地图是地理的重要元素,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和媒介。当打开一张地图,无论是其表面还是内涵,都容纳有很多知识点。如一张中国地形图,在这里可以直接得到山脉、河流的名称、走向和地理位置。同时,可以以地图为基点,发散思维,扩展知识点。如可以通过经纬度比较气候差异,可以通过地形变化分析城市分布、工业布局,甚至旅游文化内容。
2.量变到质变,促进能力形成。这里的能力是指解答题目的能力,因此要被局限在基础知识之内,但仅靠“记忆”不行。因为进入高中地理阶段,很多知识点不是很直接,靠记忆并不能很快解决,还会造成混乱。如一些规律性东西,既要深入其知识内涵,又要利用机械记忆,如在等高线的学习中,等高线的疏密、走向是很有用的,它既可以判断坡度,又可以判断实际地形,还可以分析出相关的地理因素,如“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规律,是指“等值线向高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低值;等值线向低值凸出,则中间的数值和两边相比为高值”。这样的规律是很多的,教师要善于总结和归纳,学生要善于快速掌握,也要自觉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规律。
三、以板块为轴心,逐步扩展教和学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板块是高中地理的知识系统框架,也是学习重点。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分离出来,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捋顺脉络,明确方向,相互融通,最后达到将地理概念、意识、能力融为一体的好效果。
篇13
1 全面把握教材,分清主次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老师,要全面地掌握教材的内容,熟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教材是教师的有效教学工具,也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工具,因此,在地理的学习中,老师要吃透教材,才能将教材的重点信息反馈给学生。初中地理内容有一些比较抽象,比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生学起来会比较吃力,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地理老师要将抽象化的东西具体化,多花时间给学生做一下模拟实验,在讲台上放一个地球仪和蜡烛,做实验模仿地球公转和自转,让学生形成形象的记忆,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和消化。初中地理还有一些内容比较具体,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容易,比如,各地的人文景观,学生比较熟悉,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所以学起来很轻松。对于这一类地理知识,地理老师可以不用花太多时间给学生进行讲解,只需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记忆即可。
2 巧用地图,突出地理学习特征
地理学习的一大特征就是地图多,掌握好地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地理现象,帮助学生记忆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巧用地图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教会学生多看地图
有些学生不喜欢看地图,没有读地图的习惯,所以缺乏应有的读图基础。在地理教学中,地理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多看图,利用地图册、挂图、插图、板图、地球仪、模型等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可以增强地理教学的可视性,增加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提高学生对地图的接受能力,培养学生对地图的兴趣,使看地图成为学生地理学习的一种习惯。地理老师可以让学生一图多思,也可以结合不同的地图对比教学,或者进行多种多样的读图训练,让学生多角度掌握看地图的技巧,克服对地图的恐惧心理,通过地图形成一定的立体空间想象力。
2.2教会学生仔细读图
在地图教学中,许多地图信息需要仔细查找才能够发现。一些学生在看地图的时候没看明白,所以只能死记硬背地图上面的信息,这样就没有发挥地图的教学作用。地理老师需要带领学生详细解读不同种类地图,归纳地图的读法,学会在地图中寻找信息点,再对比和分析这些信息,提高读图的有效性。
2.3教会学生描图
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地图,老师还要做好示范描图,画出基本的图线,描出重要的信息点,使学生不仅掌握地图的大概形状,而且掌握地图上面的每一个重要信息点。比如,在学习长江时,老师就可以在黑板上面描图,画出长江枝干的大致模样,添加一些重要的支流,如从西往东就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漓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等,标出长江边重要的城市宜宾、宜昌、武汉等等,让学生通过长江的流向和一些重要的支流和城市等,帮助学生形象记忆长江的形状和流经的一些省份。
2.4让学生填图
在地图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知识记忆,还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感官,比如填图等等。例如,在学习中国的政区图时,就可以采取填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从南到北,或者从北到南填写我国的省份和直辖市名称,让学生记忆我国有哪些身份,这些身份大致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每个省份的大小和形状等等,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5让学生亲自绘图
让学生自己绘图是提高学生形象记忆地图的最佳方式,学生通过自己描绘地图,将不同的地理信息和要素组合在一张地图中,可以形成自己的地理思维。比如,在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绘制一张简图,在上面画出我国的大致轮郭,一些重要的山脉分界线,三大地区一些重要的地理地貌特征,如盆地、平原、高原等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记忆。
2.6让学生说图
让学生“说图”是指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说明地理分布的规律和特征等等。除了让学生找出地图中的重要信息之外,还要让学生运用地理的原理和概念来分析地理现象,用自己的话归纳总结地理分布的特征,详细解释地图。让学生说图能够提高学生对地图的运用能力。
3 利用教材阅读材料,扩宽学生知识面
在地理教材中,许多单元后都有一些补充的阅读资料,这些阅读材料极富趣味性,地理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材料,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又扩展知识面,提高地理知识的迁移能力。比如,在讲青藏高原居民的独有服饰—藏袍时,不仅增进学生对青藏高原人文景观的了解,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地理地势特征对气候的影响以及气候特征对人文景观形成的影响等等,让学生加强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化地理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