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公共关系学的概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共关系学的概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公共关系学的概述

篇1

1.1 主要试剂和药品 γ-氨基酸(GABA),印防己毒素(PT)均为Sigma公司产品;3H-GABA由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提供,比活性:35.12Bq/mg;海人酸(KA)由南京大学生化系提供。

1.2 动物分组及烧伤模型制备 SD大鼠(分别由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长海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雄性,体质量200~250g,烫伤后随机分为3组:下丘脑氨基酸递质测定组、下丘脑GABA受体测定组和侧脑室给药组,3组均设相应平行对照组。药物为GABA受体拮抗剂PT和谷氨酸受体激动剂KA,注入量均为10μl,浓度均为0.1mmol/L。大鼠俯卧于鼠板上,背部剃毛,100℃水烫20s,形成30% TBSA Ⅲ度烫伤模型。

1.3 下丘脑氨基酸递质测定 参照南京大学生化系脑组织氨基酸相对含量测定方法。步骤如下:大鼠断头后立即投入液氮中冷冻,30min后取下丘脑,称量后放入装有预冷的75%乙醇匀浆器中2000r/min匀浆30s,倒入蛇型回流冷凝器,90℃水浴加热10min,置离心管内4000r/min离心20min,上清液在90℃水浴中加热蒸发乙醇,冷却后倒入球型分液漏斗,加无水乙醚10ml,振荡后静置10min,下层水相液体放入三角烧杯,40℃水浴蒸发乙醚,并用干燥箱在60℃抽干备用。测定时将标本用1.0mol/L HCl和0.1mol/L NaOH定容,充分搅伴后取10μl,置氨基酸自动化分析仪中分析氨基酸色谱。分析柱:4mm×150mm,树脂:2619型;脱氨柱:4mm×50mm,树脂:2950型;柱温:53℃,洗脱液泵1∶0.225ml/min,茚三酮泵2∶0.3ml/min。分析程序为12min标准蛋白质水解液程序。根据氨基酸峰面积计算氨基酸相对含量。

1.4 下丘脑GABA受体测定 采用神经元突触膜放射配基结合测定法检测下丘脑GABA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值。

1.4.1 突触膜制备 剪头,取下丘脑置于冷生理盐水中,按脑∶蔗糖为1∶4比例加入0.32mol/L蔗糖(去蛋白),标本匀浆管置于冰水中电动匀浆(8档,上下7~8次,约2min),匀浆液分装,以0.32mol/L蔗糖配平质量,放入低温离心机,以15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内含膜),分装配平,放入低温离心机,以1×104r/min离心20min,去上清液,留沉淀物(内含膜),沉淀物中加入10mmol/L Tris-HAc溶液1ml,放入低温离心机,以1×104r/min离心20min,去上清液,再留沉淀物,再加入10mmol/L Tris-HAc溶液配平质量,1×104r/min离心20min,去上清液,留沉淀物加适量Tris-HAc溶液冷冻保存。

1.4.2 加样 设双复管,每管内加入不同浓度的放射配基(3H-GABA)和定量膜蛋白(约100μg),平行的非特异管再加入抑制剂(非标记的GABA),用Tris-HAc缓冲液补足至总反应体积为500μl,25℃孵育振荡60min,以预冷的Tris-HAc缓冲液(pH7.4)终止反应,立即用49型玻璃纤维滤纸抽滤,用预冷的Tris-HAc溶液洗涤、抽滤,取下滤膜置于闪烁瓶内,烘箱内烘干待测。

1.4.3 检测 闪烁瓶中加5ml闪烁液,用美国Beckman LS-9800型液体闪烁仪计数。蛋白质量浓度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按Scatchard作图法,计算出最大结合容量Bmax和平衡解离常数Kd值。

1.5 大鼠侧脑室给药方法 根据Pellegrino图谱的定位方法,将大鼠固定在立体定向仪上,按侧脑室位置在颅骨上钻孔(以颅骨矢状缝、冠状缝交点为原点,孔中心位于原点向左旁开1.6mm处,前后不移动),将侧脑室套管垂直埋入并固定,用10μl微量注射器将药物注入,实验结束后作脑切片证实套管位置是否正确。

1.6 记录心血管指标 导管分别插入股动脉和经颈总动脉插入左心室,与压力-电压换能器相连,由四导生理仪放大后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度(±dp/dtmax)。各项指标以烫前水平为100%,观察烫伤大鼠注射药物后2h各指标的相对变化。

1.7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烫伤大鼠侧脑室注入PT和KA对心血管指标的影响 烫伤大鼠侧脑室注入PT可较显著地阻挡其心血管指标的下降趋势,注入KA对心血管指标也有一定的影响。

2.2 烫伤大鼠下丘脑氨基酸递质含量的改变 与对照组相比,GABA含量在伤后1h已有升高,伤后2 h则明显升高(P<0.05);谷氨酸含量在烫伤后1,2h有所降低;其他氨基酸递质含量无明显改变(表2)。

2.3 烫伤大鼠下丘脑GABA受体的改变 与对照组相比,烫伤组高亲和力GABA受体和低亲和力GABA受体的Bmax均明显增加(P<0.05),但Kd值无明显改变。

3 讨 论

篇2

【关键词】 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角膜;组织学

Abstract AIM:To define the microscopic cornea changes with in vivo 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METHODS: Thirty eyes were assigned to undergo cataract extraction by ultrasonic phacoemulsification in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The morphologies of corneal layer by layer were evaluated in vivo with the 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 IIIRostock Cornea Module (HRTIII RCM) confocal microscope pre and postoperation for up to six months.RESULTS: For morphology, some irregular segments of nerve fiber were most pronounced seven days postoperation. Stroma keratocytes were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e preoperative condition.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become obviously swollen in both the cytoplasm and nucleus. At six months, corneal cell and nerve morphology recovered to normal.CONCLUSION: Microstructural abnormalities were identified at each level of the cornea recovery proces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lead to corneal morphology changes, but these could be recovered to normal in six months.

KEYWORDS: phacoemulsification; cornea; histology

0 引言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最主要的优点是减小手术切口、减轻组织损伤、使患者视力更快恢复。现代白内障手术技术的进步将手术引起的散光和炎症降到最低,术后视力恢复快[1]。而角膜水肿成为影响术后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在过去围绕术后角膜并发症的研究多集中在角膜内皮失代偿和观察内皮细胞改变上(例如细胞数、密度和/或形态)[24]。目前还没有活体角膜各层组织改变的观察。新一代海德堡激光共焦显微镜的角膜模块,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眼表组织图像,使我们能够活体动态观察角膜组织改变和角膜界面的形态[5],分析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组织的改变。我们利用该设备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6mo内角膜的组织学改变,包括:角膜上皮细胞、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角膜基质神经纤维束、角膜基质细胞、角膜内皮细胞等。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我们随机选取200609/200704我院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吸除术的患者25例30眼,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57.8(52±6.7)岁。纳入标准:散瞳后瞳孔≥7mm,图1 A:术前角膜上皮细胞为大小不一的多角形细胞镶嵌在一起,部分细胞可见细胞核;B:术后第1d部分患者出现片状的翼状细胞边界消失;C:术前角膜神经纤维;D:术后第7d神经纤维呈不规则的节段状;E:正常角膜前弹力层的朗格汉斯细胞;F:手术后朗格汉斯细胞形态没有变化;G:术前基质层的神经纤维;H:术后1mo两例患者出现基质神经不规则弯曲和串珠状改变。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2000 个/mm2。排除标准:患有眼部其他疾病或影响角膜恢复的全身疾患,如:角膜病变、青光眼、葡萄膜炎、干眼或有内眼手术史、系统疾病如:糖尿病。

1.2 方法

常规术前检查,包括视力检查,双眼裸眼远近视力(UCVA)和最佳矫正远近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前房、晶状体混浊程度;眼底检查;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检查;B超;屈光状态(自动验光仪等)及生物学测量(A超、IOL Master等)测量眼轴长度等。全部手术由同一位有经验的术者进行。使用Infiniti超声乳化仪(Alcon, USA),全部患者术前接受5g/L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Alcaine, Alcon, USA)表面麻醉,3.0mm透明角膜切口,3g/L透明质酸钠与40g/L硫酸软骨素(Viscoat)(Alcon, USA)保护角膜内皮。行5.5~6.0mm连续环形撕囊,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负压500mmHg、流量35mL/min,瓶高95cm。囊内植入Acrysof SN60AT或SA60AT人工晶状体(Alcon, USA),I/A吸除黏弹剂。术后自第1d起给予典必殊滴眼液3次/眼,疗程4wk,全部患者无术中或术后并发症。利用最新的HRT Ⅲ/RCM共焦显微镜检查全部患者,HRT Ⅲ纵向分辨率约1μm,可以实现活体角膜各层的图2 A:角膜基质;B:术后1mo内,前基质层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C:术前的中基质层细胞;D:手术后角膜中基质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E:手术前后层基质细胞;F:手术后后基质细胞层细胞反射明显且细胞明显肿胀;G:角膜内皮细胞;H:术后1mo的角膜内皮细胞数明显下降,细胞明显肿胀,失去六角形外形而变得不规则,细胞核清晰可见。

研究[5,6]。HRT Ⅲ/RCM的激光光源使用波长670nm的二极管激光。进行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前,于结膜囊下穹窿部滴1滴5g/L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和1滴凝胶型人工泪液2g/L卡波姆(Bausch & Lomb, US)。检查在矢状轴进行,因此检查时,能够精确显示角膜各层结构。对全部患者进行中央角膜各层采集,每个患者在同一检查层面至少采集5张共焦显微镜图片。每眼的检查时间

2 结果

2.1 角膜上皮

术后1mo中央角膜上皮形态无明显改变。术前角膜上皮细胞为大小不一的多角形细胞镶嵌在一起,部分细胞可见细胞核(图1A)。有8例在术后第1d出现片状的翼状细胞边界消失(图1B),在第3d恢复。

2.2 角膜神经纤维

角膜神经纤维位于前弹力层和基底上皮细胞之间。术前可见角膜神经呈清晰的、反射均一的线状结构。局部还观察到一些树枝状或细小神经纤维束(图1C)。手术后神经纤维呈不规则的节段状,于术后第7d最明显(图1D)。部分神经纤维出现异常分支,断续排列,主干神经纤维增粗、弯曲,反射强弱不均。术后30d尚未恢复,于术后6mo形态恢复正常。

2.3 前弹力层和朗格汉斯细胞

在正常角膜,前弹力层为无定形的均一的间质层。Patel和McGhee研究发现出现于前弹力层的细胞称为朗格汉斯细胞[6]。本研究观察到手术前朗格汉斯细胞表现为亮的细胞微粒和无突起的细胞体,或细胞树突(图1E)。手术后细胞形态没有变化(图1F)。

2.4 角膜基质层的神经纤维

基质层的神经纤维位于前部和中间基质层之间。术前基质层的神经纤维为粗的、高反射、直线性结构(图1G)。术后1mo,有两例患者出现基质神经不规则弯曲和串珠状改变(图1H)。

2.5 角膜基质

前基质细胞界限清晰、高反射、细胞核呈卵圆形,位于不同位置 (图2A)。在术后1mo内,前基质层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图2B)。中基质层细胞为规则的椭圆形,较前基质层细胞密度低(图2C)。手术后角膜中基质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但细胞较术前反射高(图2D)。手术前,后层基质细胞较前基质层细胞圆(图2E),手术后,后基质细胞层细胞反射明显,且细胞明显肿胀(图2F),至术后6mo恢复。

2.6 角膜内皮细胞

术前角膜内皮细胞呈规则排列的六角形细胞,细胞体高反射、细胞边界低反射,细胞核不明显(图2G)。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明显下降,细胞明显肿胀,失去六角形外形而变得不规则,细胞核清晰可见,至术后1mo未恢复(图2H),手术后6mo细胞形态恢复正常,但仍然可见细胞核。

3 讨论

与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ECCE)相比,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最主要的优点是减轻组织损伤、使视力更快恢复,但是仍然存在术后并发症。研究表明白内障手术后内皮细胞数降低和术后角膜水肿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有着密切的关系[7]。目前对术后角膜并发症的研究集中在角膜内皮细胞丢失和角膜厚度方面,其检测设备有角膜厚度测量仪、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等,但观察活体角膜各层修复过程的检查方法十分有限。最近活体激光共焦显微镜开始在实验室和临床应用。它可以实现对角膜显微结构更详细的逐层观察,能够提供眼表的高分辨率图像,以供观察角膜组织的改变。

我们利用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各层的改变。至术后1mo,大部分病例与术前比较,中央角膜上皮细胞的形态无明显变化。部分病例表现为术后第1d翼状细胞边界不清,3d后恢复。在角膜神经方面,我们观察到一些纤维节段不规则增粗。与术前比较,一些神经纤维出现中断、更加迂曲等改变。角膜基质层可以观察到术后角膜基质细胞水肿和细胞密度降低,这种现象多出现于角膜后基质层。对于角膜内皮细胞,与术前比较出现显著的内皮细胞密度减低,且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内皮细胞及细胞核水肿明显,至术后6mo细胞形态才恢复正常。以上各层角膜组织的形态改变在术后6mo的复查中均恢复了正常。

根据对术后角膜情况的观察,我们将白内障手术中可能影响角膜的因素归纳为以下4类:(1)对角膜内皮的直接机械损伤包括:切口和手术过程中晶状体碎屑、器械或人工晶状体(IOL)接触角膜;(2)灌注液的影响(化学成分、流速、湍流、渗透压)[810];(3)超声乳化能够在前房产生羟基,引起组织损伤;(4)针头在切口内前后运动,金属针头振荡压迫袖套,使温度升高引起热损伤。

尽管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角膜组织在显微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异常改变,但这些损伤在术后很快就能恢复。将来对于各层细胞还应进一步进行定量分析,以指导临床医生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恢复过程的全面了解。

参考文献

1 Borasio E, Mehta JS, Maurino V. 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in eyes with mild to moderate corneal astigmatism temporal versus onaxis clear corneal incisions. J Cataract Refract Surg 2006; 32:565572

2 Fine IH, Packer M, Hoffman RS. New phacoemulsification technologies. 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02; 28:10541060

3 Suzuki H, Takahashi H, Hori J, et al. Phacoemulsification associated corneal damage evaluated by corneal volume. Am J Ophthalmol2006; 142:525528

4 Lundberg B, Jonsson M, Behndig A. Postoperative corneal swelling correlates strongly to 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loss after phacoemulsification cataract surgery. Am J Ophthalmol 2005;139:10351041

5 Eckard A, Stave J, Guthoff RF. In vivo investigations of the corneal epithelium with the confocal Rostock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RLSM). Cornea 2006;25:127131

6 Patel DV, McGhee CN. Contemporary 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 of the living human cornea using white light and laser scanning techniques: a major review. Clinic Experimental Ophthalmol 2007;35:7188

7 Claesson M, Amnitage WJ, Stenevi U. Corneal oedema after cataract surgery: predisposing factors and corneal graft outcome. Acta Ophthalmol 2008;5 Epub ahead of print

篇3

一、《公共关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关公司进驻中国,它们带来了大量的国外优秀人才,这对本土的公关人才是个很大的冲击。高校必须尽快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争得一席之地。而原来单一语言的公共关系教学已很难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能使用英语进行熟练交流沟通的复合型公关人才,所以,许多大学都针对《公共关系学》开设了双语课程。但是,双语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匮乏

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当具备极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背景,二者缺一不可。但事实上,大多数院校的双语教学或者是由具备专业知识背景但英语能力不佳的教师担任双语教师,或者是英语能力很强但缺乏相应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教师本身无法很好地掌控双语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缺乏适合双语教学的教材

教材问题是实施双语教学的瓶颈,双语教学教材的重要性和师资的重要性是一样的。目前高校实施《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的教材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材,价格昂贵,非一般的学生所能接受;一种是组织自己的教师编写教材,由于教师对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理解,必然会出现差异性和滞后性,使学生获取信息不够及时准确。

(三)学生双语知识接受能力弱

在开设双语教学的过程中,信息的最终接受者是学生,评价好坏的最客观的标准也是学生。因此,学生的双语接受能力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现在的《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通常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却听不懂。这完全没有达到双语教学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缺少机会去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这就导致学生该学到的理论知识没有学到,英语会话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

二、《公共关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对策

(一)学校应大力引进和培养具有双语教学能力的教师,同时教师自身需不断提高专业英语水平

1.学校应当加强双语教学教师培训与人才引进

教师培训主要指的是加强对现在英语基础比较好的专业教师的培训,通过与国外高校的人才交流、集中培训等方式来完成。同时,人才引进过程中可以适当优先考虑吸收有留学背景的人才、在国际公关公司有工作经验的高学历人才,或者一些在本科期间学英语而在读研、读博期间学广告或公关专业的人才。

2.教师自身应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教师对英语的驾驭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进度和强度。由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材的篇章结构和风格上,中文教材与英文教材有一定的差别。这需要教师花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领会原作者的意图,吸收其精华,教师的外语能力越强,对原著的理解越深刻,组织教学越轻松,对学生的帮助越大。教师可通过多看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学术期刊等途径来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

(二)理论教学以英语教材为主,并辅以适合中国国情的中文案例教学

对《公共关系学》来讲,英文原版教材在理论讲述方面是有优势的,学生可以学到原汁原味的理论知识。《公共关系学》的双语教材可以直接使用由斯各特·卡特利普、艾伦·森特和格伦·布鲁姆编著的《公共关系教程》(华夏出版社)和由美国著名公共关系专家西泰尔著的《公共关系实务》(机械工业出版社)原版教材及与之配套的中文版,价格与国内教材相差无几,并且这两本教材都是国外比较权威的原版教材。

《公共关系教程》一书原版名为Effective Public Relations,这本书被誉为“公共关系的圣经”,教材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描述了公共关系领域并对各种基本概念做了界定;第二部分介绍了支撑和指导实践工作的传播学和舆论学的原则和理论;第三部分描述了公共关系的“四步工作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第四部分讲述了公共关系的实践环境。作者之一卡特里普是位有经验的教师,该书严格按照教材的编写方式,结构分明、内容全面、形式统一,非常适合教师安排教学。

《公共关系实务》一书原版名为The Practice of Public Relations,本教材有以下几大特点:第一,不仅有相应的理论知识讲解,最重要的是添加了大量案例,不仅包括成功的,也包括失败的,如泰诺的毒胶囊危机事件、沃尔玛为改变自己的形象展开的公关、布什政府为了改善美国在穆斯林世界的形象所做的努力等;第二,由于新媒体在公共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专门增加了一个章节讨论“公共关系与因特网”;第三,每一章结束都有相应的好书推荐、案例分析和权威访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但是,在《公共关系学》的双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授西方经典案例,还应适当增加一些发生在中国的案例,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共关系的实施过程和作用。比如,可以选用《第七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第八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第九届最佳公共关系案例》为中文辅助案例教材。这一系列书籍分别收录了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学会主办的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的精华案例,案例类别涉及媒介关系、企业传播、内部公关、社区关系、政府关系、国际公关、营销公关(产品)、营销公关(服务)、新产品上市、大型活动、财经公关、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环境保护、网络公关、品牌管理、危机管理、议题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和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等20个类别。 只有将西方的理论知识和中国的案例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和实践中去。

(三)采用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双语接受能力

1.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讲解深奥或者生僻的英文词汇与语法,让学生有时间、有兴趣去学去听。在低年级学生中不宜开展双语教学,低年级学生相对来说英语功底薄,对于专业的了解程度也不及高年级学生。因此,《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最好在大二或者大三时进行。

2.逐步提高学生的《公共关系学》专业英语能力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到最原汁原味的知识,而且是要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运用到。在课程安排上,可适当增加关于公共关系的英语情景对话练习。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一些公关专业英语,而且也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在每节课的最后10分钟,会选择相关公共关系工作场景的英语对话让学生进行练习,内容包括公关礼仪、公关活动、企业传播、业务谈判、内部沟通和危机处理等。

(四)采用合理的双语教学方法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反复强调教学重点

在双语教学中,反复强调重要知识点十分重要。由于受英语能力的限制,教师很难灵活地运用英语对所讲的内容进行解释和展开,而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又有限,导致课堂上教学的双方运用英语进行的有效沟通十分有限。通过反复强调重要知识点,学生对关键术语和内容掌握得十分牢固,有利于他们掌握教学重点。教师应该在讲授新课之前,对上节课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回顾,并强调重点内容,而在每一节课结束时,对本节课的内容和要点进行总结,对下一次课的内容进行提示,并安排学生应完成的练习和应预习的内容。这样,每次课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至少强调了三次。经过反复强调,重点内容可以牢牢地镶嵌入学生的脑海里。

2.采用循序渐进的双语教学方法

我国的双语教学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术语引导式,即以简单渗透为主;二是交叉渗透型;三是完全渗透型。双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必须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恰当地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首先,在教学开始之初选择术语引导式双语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用英语来板书专业术语,用汉语讲解这些术语。在这个层次中,由于《公共关系学》前几章讲述公共关系的产生、发展及研究对象,专业术语不多,学生完全可以接受。但是由于刚刚开始使用英文授课,很多学生不能完全适应,所以这几章虽然简单,但讲解时应以汉语为主、英语为辅。

其次,在双语教学的第二个阶段,采用交叉渗透型教学方法,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方法。随着《公共关系学》教学的开展,理论性逐渐增强,专业词汇大量增加,难度较大,授课的速度要放慢,在讲解时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给学生留下充分理解的时间,以免削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在教学的后半部分,采用完全浸透型教学方法。随着课程的发展,后半部分基本上是公共关系实务课程。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专业词汇、句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逐渐加大英语授课的比重,直至完全用英文授课,最终达到双语授课的目的。

3.加强课堂互动教学

由于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他们情愿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不能诱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有关问题进行思考,无法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使双语教学课堂生动和高效,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是关键。

在《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中,可适当增加一定课时量的互动教学安排。教师负责组织教学过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部分教学内容。每个小组轮流根据安排的课程内容进行演讲,包括解释问题、分析问题和回答其他同学和教师的提问。在整个演讲过程中,教师负责把握学生演讲内容的重点和准确性,并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概述和综合。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无论是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挑战,但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认真总结,就能使《公共关系学》双语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卫华.广告专业双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初探[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任晓丽.《公共关系学》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索[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6,(5).

篇4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交叉性、跨领域的特性,涉及传播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学等许多基础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社会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共关系学在理论上对社会组织尤其是经济组织提出的指导原则,以及在实践上对这些组织提供的全方位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所接纳。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社会组织,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组织,没有公共关系能力的企业,不可能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而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2014年,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延续了以往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整个市场年营业规模约为38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为11.5%左右。[1]与此同时,由于行业整体稳定增长带来的人才需求量大和人才专业化问题,依然困扰着公关行业的发展。实际上,目前高校现有的公共关系学课程大多囿于课堂,走出去的时候比较少,课程与社会接轨程度不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公关队伍的专业化。因此,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加深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融入度,加快授课内容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已经成为高校尤其地方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改革的必经之路。

二、一个地方高校的实践改革样本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传媒与设计学院开设的公共关系学课程,面向新闻、广告、网络与新媒体三个专业的大三学生。授课对象在接触公共关系学内容之前,已经接受了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广告学概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于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吸收起来没有太大难度。那么,如何将概念和理论融入社会实践中?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参加实践活动在具体实施上困难重重。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常常并无能力为数目不少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因学业负担也很难抽出较长时间参加实践活动。[2]为此,笔者在多年公关教学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校学生特长和本地具体情况,尝试着对公共关系学课程进行了两个学期的社会化教学探索。

(一)“社会化”的界定

鉴于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特性和具体的实践条件,笔者将此处的“社会化”涵义具象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尤其是业界的专家学者请入课堂,就具体公关议题进行指导,为学生带来业界新颖的想法和操作实践。二是将课程实践推向社会,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零距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实践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具体的实战演练对象,能够为社会组织提供相应帮助,哪怕是最微小的帮助。社会化的第一个方面相对容易操作,现实中也为众多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所采用,第二个方面有一定实施难度,需要教师在合作方的联系接洽上投入大量精力,因而往往被高校课堂实践放弃。

(二)社会化教学探索过程

在“社会化”这个总体思路指引下,笔者从课堂内外入手,借助业界专家和本地企业的力量,在连续两个秋季学期开展了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入”社会的教学探索。

1.课堂内探索:

以专家辅导配合教学内容改革公共关系行业横跨管理、传播、营销、广告等数个行业,优秀的公关人才必须懂管理、会策划、能传播。这对高校公关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就是,必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在美国高校公共关系学的课堂上,“教师完全是一个指导者和答疑者,是一个指路人的角色,教师所讲解的内容主要是:重点和难点,学习方法及相关学习资料的指导以及答疑解惑。”[3]为此,在两学期的公共关系学课程中,笔者改变原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原有教学内容的顺序,在课程概述和公共关系概念导入之后即采用公司制教学方式,将学生组成若干家公关公司,以公司业务培训和业务实践的方式部分替代讲授式教学。之后的课程内容都按照公关公司的实际运作来进行,从公司组织结构到公司服务内容,从公众关系处理到日常传播活动,从公关工作常规四步法到特殊情况下的危机管理,依次展开。学生组成的公关公司类型不同、各具特色,每个公司可以根据成员结构设定自己的业务优势和业务范围,在每个教学单元的讲解开始之前,会有一个相应性质的公关公司完成一次业务解析。在进入具体教学单元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公司中进行了小型的公关活动课堂实践,如模拟新闻会、制作公共关系广告,或现场处理公关危机等。这种教师讲授与学生展示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课后要做大量文献查阅和PPT资料搜集,使学生在正式授课之前即对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通过这种公司制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公关公司的内部架构和内部运作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对公司服务范围和内容也有了一定了解。几个课堂实践给学生提供了“社会化”之前的小型“练兵”,为学生面向社会完成有实际意义的公共关系策划方案奠定了一定基础。同时,为了配合教学内容改革,每学期的课堂都组织了一次业界专家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活动。来自罗德、迪思等中外知名公关公司的专家,结合各自特色对公关公司组织结构和内部运作的具体模式进行解析,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中有关公关公司、公关从业人员、公关传播与公关管理部分有更直观和清晰的了解。来自家乐福、通力电梯等企业的公关事务负责人则从公关主体的角度,阐述社会组织需要怎样的公共关系传播,并结合各自传播案例,针对如何做好公关策划进行了具体的专业辅导。两次专家进课堂活动,正好与公司制教学改革相配合,不仅让学生的课堂知识与业界现状相互融合,加深了学生对整个公共关系行业的认识,更激发了学生对公关公司和公关传播的浓厚兴趣。另外,这两次专家活动的策划、会场布置和组织实施全部都由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生完成。活动本身为学生们带来了更鲜活的业界动态、操作前沿和专家视点,活动的整个过程也是学生公关运作的一种实践。

2.课堂外探索:

以定向策划实现实践“入”社会高校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知识发展、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服务。为实现这个终极目的,社会化教学探索不仅要将“社会”引进课堂,更要将课堂带向社会。为此,笔者主动与宁波本地企业广泛联系,寻找到两个合作方,连续举行了两届校园公关策划大赛。第一个合作方是本地一家公关公司,由对方命题举办了第一届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校园公关策划大赛。参赛者以传媒专业学生为主体,学生们围绕主题自行搜集资料,完成创意和策划方案。第二个合作方是本地一家专门吸纳心智发展障碍人士为员工的公益性烘焙企业,当时正面临知名度不高和盈利困难的问题。第二届公关策划大赛没有限定主题,学生以品牌的公益性为核心,结合公司提供的资料,为品牌完成一次主题活动策划,或为品牌制作全年传播计划。同时,笔者还带领部分学生赴桐乡市石门镇调研女鞋产业,并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分论坛: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女鞋名镇”科学发展论坛提交三份公关策划传播方案,为石门女鞋的品牌化出谋划策。三次定向策划活动从命题到评审均由合作公司或主办方主导,充分因应了市场需求,体现出实践“入”社会的教学探索主旨。

三、思考与建议

(一)社会化教学探索成果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摸索,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实践体现出了一定效果。在两次校园公关策划大赛中,合作公司对每份策划方案都予以了认真评审,并给出较为详细的点评。这些点评反馈到学生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讲授内容,也帮助学生认识到公关主体的真实需求。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分论坛: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女鞋名镇”科学发展论坛上,由于有较为扎实的调研基础,三个参赛团队全部获奖,获奖方案也得到石门镇相关领导和石门湾鞋管会负责人的肯定。这次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对公共关系的兴趣和公关实践的积极性,也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信心。

(二)思考与建议

在一定程度上,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实践教学探索取得了某些成果,但从长远和整体看来,还有许多需要继续深化或改进的地方。

1.与业界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公共关系由组织、公众、传播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公共关系的主体是社会组织,客体是社会公众,联结主体与客体的中介是信息传播。[4]要深入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教学探索,相对固定的、大型的公关公司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合作对象。虽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两次专家进课堂活动的主体都是著名公司公关负责人,但这具有偶然性,并非常态。两次校园策划大赛中,合作方一为本地小型公关公司,二为本地小型公益性企业。两次社会化探索的合作方类型不同,涉及到了公共关系三大要素中的组织和传播,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公关市场的运作。但是两家合作公司无论在规模还是在知名度方面都还远远不够。中国的公共关系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几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就省内而言,杭州公关公司相对较多,宁波公关行业的规模则比较小。如何寻找到固定的、有一定知名度的校外合作方,比如跨国公关公司或本地大型企业,这是后续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单凭教师个人力量难以解决,需要借助学院和学校资源,与条件适合的合作方建立战略互惠关系,为实践性课程的社会化探索提供长期支持。

2.保护或回馈创意结晶

两次校园策划大赛共产出402份策划方案,虽然这些方案的创意性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但毕竟每一份方案都是学生团队的集体智慧结晶,应该得到知识产权保护。在后续研究或教学探索中,需要在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之上,与合作方就知识产权保护做好事先约定,比如可以根据合作方和课题组对方案的质量评估,划定一定标准,由合作方对每一份接收到的方案予以相应的创意报酬。这样既可以保护学生的创意智慧,激发学生创意积极性,也帮助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规范创意行为。

3.拓宽实战演练领域

公共关系工作包括调研、策划、实施、评估四个部分,就这一轮社会化探索而言,探索和实践的内容主要还是局限在公共关系策划这一块。当然,在完成策划方案时,学生势必要进行相应的文献或实地调研,但这种调研是自发行为,教师难以控制和管理。至于实施和评估两块,因为条件限制较多,则基本不涉及。如果后续要展开更持久的社会化教学探索,除了继续开展策划实践外,还需要加强对实施和评估尤其实施的实战演练,比如在校内开展小型公关传播活动,或让学生参与到公关公司或公关主体的具体传播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度参与,对整个公关活动流程有更实质性的体验,同时也能检验策划方案的有效性。

4.激励教师社会化探索积极性

在这次社会化教学探索中,任课教师不仅要负责课堂内的教学内容改革,还要负责专家联系与邀请、合作方联系与沟通、策划大赛的宣传与组织,并挑选和全程带领学生团队参加省级比赛,投入精力较多。虽然从教学效果出发,教师愿意主动开展公共关系学课程的社会化探索,但如果没有合适的激励或扶持措施,单凭教师个人力量恐难以长期支撑。因此,高校应针对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从人力、物力或精神鼓励方面给予教师相应支持,激励教师对公共关系学这样的实践性课程展开社会化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公共关系业2014年度调查报告[EB/OL].

[2]梁桂军.结合学科特色开展公共关系课程案例教学——以在新闻传播学科开展公共关系教学为例[J].现代物业,2013,(12):80-81.

篇5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模式有多种类型,如讲授模式、发现模式、自学模式、掌握模式等,为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在充分重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在教学中应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取得旅游公共关系教学的良好效果。要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各种模式的综合应用,分别发挥它们的优势,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益。

(一)充分运用讲授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讲授模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

它的基本程序是: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记理解-练习巩固-检查反馈。它是当前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模式。讲授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没有相应公共关系学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有关旅游公共关系学概念、原理的教学,既可保证教学进度,又可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有关公共关系学理论。例如,在“旅游公共关系概论”教学中,可采用讲授为主,讲解公关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一些公关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再迁移到旅游公共关系运作的有关概念和原理上,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了。当然,在运用讲授模式时要贯彻启发性原则,使学生的接受学习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同时,还应与其他教学模式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效果。

(二)结合模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旅游公共关系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是情景式和现场式模拟法。情景式模拟主要是模拟各种旅游活动公关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模拟不同角色的工作,从而亲身体验各种现实公关工作。这种模拟主要用于公关传播和危机公关等。现场式模拟是带领学生参观旅游企业、亲身参加旅游活动等,现场体会活动气氛,并根据所学公关理论对旅游线路推广、景点宣传、广告设计等工作进行评价,从而增强对旅游公关传播活动的感性认识,增强公关理论的真实性。所以,这种模式的运用最适合旅游公共关系中的旅游公共关系的运作和旅游公共关系的应用篇等内容中。模拟式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旅游公共关系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参与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应变能力,能全面培养学生从事旅游业的综合公关素质。

(三)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构建师生间互动平台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一是教师针对教学内容特点,精选出各种典型的旅游公关活动案例,诱导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辨析、论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对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要强调分析思路和运用的原理。二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布置学生搜集案例,如通过旅游报刊杂志、网络和其他课程实习的亲身实践等搜集案例,并对此进行策划分析。这样,学生印象深刻,并能从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牢固掌握和理解与旅游公共关系有关的知识点,并培养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和交际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必然趋势。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表现出与传统教学方式完全不同的特点,它的交互性、灵活性、全面性、形象性和多样性延伸了教学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生动了教学过程、拓展了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利用CAI、PowerPoint和方正奥斯等软件,制作出旅游公共关系教学交互式多媒体课件,通过大屏幕直观显示让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公共关系学知识;在讲授新闻会时,展示一系列会图片,使学生很容易通过图片感受到会的特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旅游公共关系教学中,应注意收集资料、制作幻灯片课件和视频的结合,从不断摸索使用到创新,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自学指导法和问题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学指导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自学、讨论、再学习、再讨论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训练自己的思维,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要求在指定的自学时间内按要求回答问题,下次课时提问检查学习情况,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可大大地提高自学指导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公共关系概述时,事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合作来搜寻国内或国际著名的公关公司,并在第二次课的时候派代表向大家进行介绍,这样,不但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还能使学生明白学习旅游公共关系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激发起他们主动努力学习的热情。

二、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要真正提高旅游公共关系教学水平和质量,其开放互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主”地位得到充分重视的教学思想一定要在评估体系和考试策略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旅游公共关系课程的目标和性质,构建以知识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考核为主的,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核并重的,由多种考核方式构成的综合评定成绩的课程教学考试模式。具体做法是:一是重视日常教学中的评价,包括课堂案例分析发言、回答问题、课堂笔记、课后查阅搜集资料等作为平时考察内容给予记分,加上平时作业共占期末总成绩的30%,上课考勤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60%。这种评价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二是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旅游公共关系理论知识的能力。在期末考试题型设计中有50%的分值侧重综合分析、案例分析和实际应用能力。实践表明,这种评价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教学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是一种师生间的互动,是发现知识的过程,是能力展示的途径。“双主互动”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改变为教学的最终目标,通过各种自主型的教学样式和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样式塑造学生认知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多维人格。目前,广东江门艺华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公共关系“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改革和探索,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旅游公共关系的兴趣,增强实践能力具有明显作用。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学生最终会成为“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讲、跑出去能干”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伍建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8).

篇6

随着旅游业的日益繁荣以及带来的竞争白热化,旅游营销和旅游公共关系也快速发展,各种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的公关策划、旅游组织的形象宣传、传播以机危机处理的活动层出不穷,因此,对相应的专业人才和管理岗位人才的需求更大,要求也更高,这为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旅游管理培养专业人才提供了契机,也对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和塑造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的模式显然完全不适应日益发展的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笔者拟从教授几年的《旅游公共关系学》入手,从能够适应社会和旅游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作为出发点,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新精神为课程的主导和核心,从课程设置、教学手段、考核改革等方面谈谈对于此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实践,以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于旅游公关专门人才的要求以及探讨独立学院(三本院校)的教学改革之路。

二、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一)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结合选用的《旅游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教材,进行了重组和修订,结构如下:首先用一章的篇幅介绍公共关系以及旅游业公共关系的相关理论,即公关概述。二至四章分别讨论旅游公关三要素,分别是旅游组织的公关机构、公关对象和传播沟通。五至七章主要讲述四步工作法,即公关调查、策划、实施与评估。第八章用一个专题介绍旅游公关专题活动的组织与技能,技能侧重在公关谈判的运用。最后一章是旅游公共关系危机管理,修订后的课程体系清晰实用,更符合教学目标以及实际需要。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具体内容有什么是公共关系;公关的发展历程;公关与相关概念的辨析;公共关系的职能以及旅游业公共关系的相应特征和职能。二至四章的具体内容有旅游公共关系的组织机构安排、人员素质要求以及培养模式;旅游业公众的特征与类型、旅游组织内外公共关系的协调的技巧;旅游公共关系传播方式的选择和应用,旅游公关广告的设计以及旅游组织网络公关的传播手段。公关调查的内容主要有调查方案的编制、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旅游公共关系策划一是关于公关活动策划方案的编制,另外一个主要内容是近几年很受关注的旅游CIS与TDIS策划;旅游公共关系实施与评估一方面强调掌握旅游公共关系实施方案的编制,另外是旅游公共关系评估报告的撰写。 旅游公关专题活动的组织主要对于公关常用的几种类型活动要能够实际操作和参与,以及了解相应所需要的技能和技巧。任务组织都不能完全离开危机公关,旅游企业也不例外,第九章主要内容是危机公关的预警和处理,也包括处理过程中的沟通技巧。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本课程在教学方法最大的改革即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入任务驱动的课程教学方法。旅游公共关系的实践性非常强,通过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味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种情境或事件,从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经验。为了达到能力训练的目标, 我们在每一章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旅游业公众与公众协调的教学单元,要求学生课前看电影《生命的火花》以团队作业(5-6人一组)的形式完成三个具体任务:通过回答电影涉及的公众有哪些?不同内外部公众的想法和反应举措是什么和小组对电影进行点评。以通过电影分析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旅游组织的内部和外部公众含义和特征,以及更清查地了解主体的内外部公众策略。再比如第四章公关传播,结合教学任务,以情景引入的形式提出五个具体任务:一是为为某酒店制造一次新闻事件。二是为扩大某酒店的知名度,撰写公关新闻稿。三是为H酒店编制一份对外宣传册,四是为H酒店设计一则公关广告,五是如何运用网络公关的手段塑造H酒店的形象。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它体现了体验式学习法的目标,具体来讲,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一)领受任务

指导教师介绍任务的内容、要求,关键点及注意事项明确传达给学生。小组提问,指导教师答疑,各小组正确理解任务,完成任务领受。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领会项目任务的意图,明确项目的要求,并体味如何更好地将一项指令明确化、简单化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分析任务

接受任务的小组按指导教师的要求,分析任务的内容,阅读知识链接,制定完成任务的工作程序及任务分配,补充查阅其他相关资料。这个阶段完全由学生自己进行。学生这时要做的事情包括团队成员的分工和组织、行动计划和时间安排。而制定计划的过程首先是团队成员信息交流的过程,也就是通过任务模拟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学会如何清楚地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如何倾听他人的观点,最后如何达到共识。

(三) 实施任务

各小组具体完成情境中提出的问题,写成发言稿,要求做成PPT,并做好预演,准备汇报。学生这时要做的事情包括团队成员的分工和组织、行动计划和时间安排。然后学生分工通过上网搜阅资料、“头脑风暴”式的自由讨论、综合分析信息、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期间老师负责回答学生的提问,进行启发和指导。

(四)任务汇报

各小组根据任务的要求,在教室中汇报,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讨论。指导教师及时控制汇报进程,最后进行点评与总结。展示时发言人最好将任务完成的过程、即计划、实施、团队成员的分工以及做事的理念和方法也进行阐述,如果可能,小组中成员轮流进行展示。

(五) 任务总结

各小组对本次汇报及时进行总结,形成文字材料,作为作业上交指导教师。在此阶段,教师要根据自己在学生行动过程中的观察对各团队进行点评,用建设性语言和方式鼓励他们处理好正负两个方面的反馈。同时也可以请其他组参与点评。团队与团队之间的比赛通常使学生的活动得到更有效的激励。这一阶段是将实际的学习心得加以分析、巩固并与实践环节相联系,也是衡量教师对该方法的使用效果和能力的阶段,因此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为了配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该课程教学中我们还灵活运用了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这种教学方法不再是依赖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而是在确定了一个学习内容和解决具体任务之后,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在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而老师也不再是作为无所不能的角色,而是由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变为配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线索、思路和支持,因材施教地启发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这样,课程的能力目标在一个个任务的完成中得到了贯彻和落实。

四、课程考核改革

本课程平时考核(占40%-50%),期末理论考试(占50%-60%),由任课老师自主把握。为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项目任务的自主学习和实操中,笔者在《旅游公共关系学》课程中打破单一的知识考核、笔试等传统考核方式,期末试卷以开卷的形式,其中知识类试题占20%,分析型试题占40%,能力型试题占40%,来突出能力考核、专业技能考核等科学的新型考核方式。

期末考核采用开卷形式和新型考核方式相结合,既加强了检验课程任务驱动教学的实际效果,也加强了学生对上课的重视和主动。另外,平时考核除了常规的考勤和课堂表现,分组任务完成的情况也占很大比重,避免学生轻视任务完成。

五、课程教学改革小结

有人说,公共关系是少数聪明的才能做的工作,它对于传播、沟通、等都有较高的要求,通过《旅游公共关系学》课程,根据旅游业公共关系专业人才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对工作的要求,设计设计教学内容和顺序、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完成任务,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拟对课程考核进一步进行修改,将实训过程表现和考核实训效果(成果)或测试实操能力来做出综合性的评价,例如,和酒店结合策划公关活动的实施,以考查学生在实施或设计中的表现。另外,在把握好项目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和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和考核中,应聘请该有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岗位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这样才能使课程得到科学地设计、高效地实施,同时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保证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菲,陈平.浅谈基于工作过程的《会展旅游管理》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2(2):27-28

篇7

1.3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陈旧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基本上都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简单加了一些案例,理论内容太多,教学内容不够简明,使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难以听懂所学内容,以至于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和手段单调,过多的理论讲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起来,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在目前的高职公共关系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说的多,学生练的少;“务虚”的多,“务实”的少。本来实践性很强、内容丰富的公关知识教育,也就变成了呆板干涩的“黑板公关”。究其根源,是由于我们的教学缺乏由理论到实践的转移,缺乏一种中间状态。第三,考试形式单一,多数高职公共关系专业以最后的理论考试成绩为主。或考试的形式不够科学,难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2改革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的举措

2.1公共关系课程要加强实践教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是以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其核心质量和标准为“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因此公共关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应该加强实践教学,要按照公关工作程序和每个环节要完成的任务及标准,安排课程的顺序和进度,构建模拟化工作情境,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知识。根据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可将实训分为两个递进的层次。第一层次,使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知识。在公共关系概述、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公共关系调查、公共关系策划、公共关系实施、公共关系评估等课程环节实施后,要求学生完成拟设情境的相关公共关系调查报告、公共关系策划书,并提交书面材料。此阶段达到的目标是:熟悉公关工作的工作程序,初步了解其技巧性、操作性、创意性的特点,掌握公关调查报告、策划书的写作要领和技巧,激发学习热情。第二层次,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形象意识。鼓励每个小组成员相互配合,上台展示本小组的工作成果,与同学分享遇到的困难和收获的感悟,展开广泛的讨论,教师控制每小组展示时间并作最后点评,点评不仅包括工作成果的内容质量,还包括同学上台的配合、仪表、仪容、仪态、表达是否有创新等。这样,通过设计各项活动并吸引学生参与,可以同时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交际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

篇8

一、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概述

社会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市场那个主题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各个社会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渐频繁,各个社会主体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难免因为利益出发点不同产生各种矛盾或摩擦,而运用一种积极健康、科学高效的沟通方式能够有效化解矛盾和冲突,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公共关系学就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学科,它以传播学、管理学、行为学散打学科为基础,以揭示组织公关状态和公关活动规律为主要内容,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高职院校开设公共关系课程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公关基础知识和基本公关技能,提高学生的公关素质和公关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以后走上社会成为专业型和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

现阶段,我国的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但是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程序化的教学方法已经普遍占据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观念。这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要阵地、以教材内容为教学重点、以满堂讲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与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奠定良好的学科基础。但是这种“死读书,读死书”的僵化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学生在这种了无生趣的理论课堂教学中难以形成学习兴趣,严重破坏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中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的技校生而言没有很大的吸引力,这种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方式运用于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毕竟公共关系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型学科,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只会让学生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2.课程内容单一泛化

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课程内容基本上是在本科教材上增加了一些简单的案例,但是仍然无法改变理论内容偏多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社会主体间的工作岗位和价值观念都趋向多元化,导致学生之间的价值观、人生观存在巨大的差异,他们对待社会现象、社会人物以及社会风气的认识以及态度差异化明显。而开展公共关系课程教育主要就是解决学生公关能力差方的问题,使学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却忽视了这一点,教学模式呈现单一和泛化,导致课程的针对性丧失,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开展特殊性教育。此外教材内容在设置存在复杂繁冗的缺陷,重难点不够突出简明,实践性教材内容偏少。

3.教学手段落后陈旧

公共关系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的公关素质和公关能力的应用型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该具有针对性与实践性强的特点。但是高职院校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却忽视了这一点,教学方法以理论灌输式为主,教学手段落后陈旧,将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内容变成了简单枯燥的“黑板公关”教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桶”。此外公共关系课程评价方式单一,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评估学生的公共关系课程学习成绩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核心标准,这种结果性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

三、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

1.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加大实践课程比例

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为社会输送以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其核心人才培养标准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公共关系课程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综合型课程,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逐渐转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同时在根据公共关系工作程序和各个环节制定科学高效的任务计划和工作指标,合理安排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构成比例,科学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顺序和进度。教师要积极转变以往单纯理论化灌输教学方法,积极为学生创建实践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理论、吸收精华、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得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单纯的校园实践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只有真正让学生踏入真实的社会竞争中才能磨练学生的意志,让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机会真正参与到现代社会实践中去,学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创更广阔的实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此外学校还可以组建更多丰富多彩的公关模拟训练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组织策划过程中,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之余,还能提高学生对公关关系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同意参与到讨论公共关系课程的技能学习提高的方法中来。

2.创新课程内容设置,教材编写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公共关系课程内容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难点不明确等问题。创新公共关系课程内容设置既要重视教材的理论性,又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面对公关危机时,公关策划既要考虑到整体的一例,又必须符合公众的需求,而在这个关系危机处理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高超的思维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编写教材时需要加入典型的公共关系处理案例,理论结合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有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此外在教材内容编写时要突出高职教育自身的特色,举例一定要有启发性、分析性,能够供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新时代的公共关系教材同时应该体现时代性、时效性以及开放性,能够起到启迪思维的作用。为此,可将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分成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关系基础知识教学。在这个部分,学生主要对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工作程序、公共关系调查、组织活动策划、公共关系评价等环境进行系统化学习。在系统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当举例佐证,并模拟创建相应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模拟化的工作场景中完成公共关系调查、组织活动策划等任务。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初步掌握公共关系课程的系统化知识,了解工作程序,认识到社会交往过程中技巧、创新的广大用处,培养活动调查和撰写策划书的能力。第二层次是公共关系的实践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公关交际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关形象。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为每个小组制定相对应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最后上台展示工作成果,各个小组件也可以进行经验交流,互通有无,教师最后对每个小组做客观公正的点评。

3.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转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为了打破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转变师生课堂角色,以学生为主体,积极转变教学方法。由于公共关系课程属于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化学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理论教学方法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创新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性教学法、研究性学习、产学研结合学习四种方法。以案例教学法为例,在讲授公共关系活动策划技能这一块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选取当前著名国内外跨国公司的实际案例设置调研专题,制定学习目标和任务,课堂上教师以案例丰富理论,以理论剖析案例,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再以产学研学习方法为例,教师可以根据现实企业发展需求,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形成工作研究成果,师生共同进步。

(2)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形式丰富多彩,效果最明显主要有任务驱动教学、校企合作、实训演练等。任务驱动式教学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的,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任务小组,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计划和学习目标后再开展实践调研和组织策划活动,最终汇报小组任务完成情况。校企合作是学校与社会企业签订的学生校外实习的合作关系,让学生在真正的社会场景中体会到公共关系活动的甘甜与辛酸,锻炼学生的实战能力。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人才为主要目标,为社会一线生产业和服务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公共关系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公关素质和公关能力的综合型学科,高职院校在这门课程教学中却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内容单一泛化、教学方法落后陈旧等问题。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公共关系课程时效性,增强学生的公共能力,学校在公共关系课程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创新课程内容设置,以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同时转变师生角色,积极利用案例教学、合作性教学、产学研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方法,提高课程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丽娟.对高职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21):97-98

篇9

(一)概念

宋书文等(1984)认为“:人的心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1]。于玉林(1994)认为,会计心理是会计人员在会计活动中的心理现象、过程及发展变化规律,阐述会计人员的个性和群体心理特征,揭示其心理活动与会计业务的依存关系及对各种会计模式的不同心理要求[2]。乔兴旺(2003)认为,会计心理是会计人在会计生活中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会计人对会计生活中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情绪、兴趣、愿望等[3]。

我国学者对会计心理学的概念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现基本沿用熊振华(2003)的观点,认为会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会计人员由于财会及其他活动引起的心理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二)特点

会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由会计认知、会计情感、会计动机和会计态度构成。关于会计心理学的特点,我国学者论述较少。乔兴旺(2003)认为,会计心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的会计体系和会计关系之中,具有一定会计意识的会计人。会计心理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积淀相对稳定且较难改变,是对现实社会中会计关系、会计体系、会计行为、会计现象等会计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反映,因会计人的个体差异、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而不同[4]。

二、会计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胡庆洋、美(1990)提出,建立并应用会计心理学是会计管理、会计理论发展和会计现代化的需要,是会计人员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决定的,能协调和健康地发展会计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并且加速会计改革[5]。罗勇(1995)认为,会计心理学的研究有利于会计学科系统工程建设,帮助建立“以人为本”的会计哲学思想,有利于会计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还能有助于加强会计监督和廉政建设[6]。

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期,会计改革也正在进一步深化中,研究会计心理学有助于减少经济犯罪,有助于根据会计人员的心理活动规律去影响并指导其会计行为,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三、会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胡国良、史元(2001)认为,会计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人们选择财会职业的心理状态、财会人员的人际交往心理和服务心理、会计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财务人员的心理障碍及其咨询与治疗等[7]。罗勇(1995)认为,会计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心理学基本理论,会计职业心理、核算心理、监督心理、管理心理、个体心理、群体(组织)心理、教育心理和常见财经违纪犯罪心理及对策等。

任何科学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会计心理学的特殊矛盾性,就表现在会计心理上。因此,会计心理学以会计人员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四、会计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熊振华(2003)认为,会计心理学是介于普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会计学和公共关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会计人员必须有效利用公共关系学处理好与外部的联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其参与公共关系的过程也势必带来一系列变化,进一步促进会计心理学研究的进程,可见会计心理学与公共关系学是相辅相成的[8]。罗勇(1995)和熊振华(2003)都认为,管理心理学为会计心理学提供了主要基础,而会计心理学又可进一步论证和充实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两者是互为借鉴的[9]。

对于会计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我国学者持有不同观点,但有一点交集,大多认为会计心理学至少结合了会计学和心理学的范畴,其主要目的还是服务于会计实践,使会计主体有效地作用于会计客体,提高工作效率。

五、会计人员心理与违规行为

(一)影响会计心理的因素

在对会计行为心理的深层分析中,卢新国(2004)认为会计个体因素对会计行为的影响来自个体特质,会计人员的认识、兴趣,工作动机,个体情绪及对会计目标的意见;会计群体因素对会计行为的影响主要来自会计群体结构、企业文化、群体中的竞争与合作以及群体的凝聚力[10]。

(二)不良会计心理和行为的对策

乔兴旺(2004)指出,调适会计心理,深化会计改革,一方面是会计人的自我会计心理调适,增强对会计改革的理念认同和心理承受能力,调节会计需求,端正会计态度以及加强个人修养;另一方面是组织引导会计心理调适,既要发挥政府总的会计心理调适功能,又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具体会计心理调适功能。唐志贤(2009)认为应大力优化会计人员的心理,从外部会计环境、内部会计环境和会计人员自身的优化三方面努力[11]。

综上所述,要应对会计不良心理和不良行为,除了有待完善各项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以外,更要分析和研究会计心理及会计职业道德等因素对会计行为的影响,从根本上找到规范会计行为的思路和方法。

六、会计心理学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笔者认为,国内的会计心理学研究刚刚起步,缺乏综合的、成熟的理论作为指导,研究缺乏深度,内容不够丰富。因此,我们应进一步理解会计心理学的内涵和范畴,时刻关注重视会计人员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态,建立会计人员的学习型组织,既要开展学术理论研究,又要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国内外各种经验教训,增强会计心理相容性和心理弹性,调整会计人员的性格角色,提高其综合素质,保证会计系统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宋书文,孙汝亭,任平安.心理学词典[M]. 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38- 39.

[2]熊振华.会计心理学[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8- 11.

[3]乔兴旺.论会计心理研究[J].广西会计,2003(8):5- 6.

[4]乔兴旺.会计心理研究[J].现代会计,2004(4):31- 33.

[5]曹聘,曹晖.会计不良心理的剖析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8(5):88- 89.

[6]朱峰. 会计心理初探―――开展会计心理研究的思考[J]. 教育财会研究,1997(4):60- 63.

[7]李婉莹;会计犯罪的心理学分析及其防范措施【J】;北方经贸;.2007(2):31- 33.

[8]么利华;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D】;东北大学;2008(7):56- 58.

篇10

(二)课程设置要与职业资格的认证结合

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这是规范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保证从业人员质量,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两项重要制度。《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这是职业定向性的重要标志。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是一个典型的职业定向教育。职业定向性是高职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一个显著特点。行业所制定的某种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标准,就是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课程的设置要针对学生未来的某一职业岗位来选择特定化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二、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定向性很强的教育。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优化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农业高职课程按常规可以分为专业课程和普通课程,这两类课程的优化、相互协调和互补是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和重要前提。专业课程关注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某些部分,如掌握主体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形成一定的理论素养;掌握与某一职业岗位相应的操作技能,以提高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理解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情感态度,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保证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岗位提供充足而系统的专业训练。各课程内容的整合与互补主要体现在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互补上。理论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与理性思维能力;而实训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普通课程则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发展的共同性和一般潜能。现代社会包括许多方面: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艺术的、伦理的和科学的等。学生要在现代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并创造新的价值,有赖于普通课程为其提供文化素养的形成。

普通课程涵盖了文化基础课、人文课程、科学课程等课程门类。文化基础课程主要为学生学历发展与职业发展做双重准备;人文课程能丰富个体精神,使学生能理解人生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获取人生智慧,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科学课程能培植学生的科学理性,使其能在一般的原理上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社会运用与价值因素。普通课程类型和内容之间整合的功能就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是构建课程门类和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所以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课程的门类和课程的内容与结构进行整体的优化、整合与拓展,以形成适合就业市场所需要的合理的课程体系。例如:农业生产与经营专业学生当前的就业岗位主要是以农药、肥料、种子的经营为主,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就要打破常规,将植物保护、土壤肥料、植物种子的生产与经营、植物生产技术等课程作为专业的主要课程,这样学生在校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与未来的职业岗位相符和,可以实现零距离就业。普通课程的设置,除了与专业课程关系密切的文化课程外,人文课程、科学课程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另外,还要设置一定量的与学生身心发展和职业相关的选修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自身的愿望和职业倾向自主选择相关课程,甚至可以跨学科、跨专业选课,以适应就业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不仅能够克服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叠,减少课程数量和课程门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且能够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三、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内容

(一)课程优化综合、拓展的基本思路

课程门类的设置只是完成课程体系建设的第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中心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和工艺学日益渗透到了各项职业活动中,职业活动不再是单纯的实际操作,而是充满着科学思维和智力活动的劳动,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为学生打下较为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根底,培养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和综合实践技能的职业能力。普通的文化知识、单项的、狭窄的职业操作技能和思维训练,将导致毕业生的后劲不足,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和本专业深层次的需要。因此,课程内容的确定要从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和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综合,使内容与岗位实际融合,贴近工作实践,能够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使学历教育、职业资格教育和终身教育衔接,使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配套,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优化综合、拓展的方法

课程的优化和拓展,可以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改变现有课程以学科为单位的现状,将与职业能力形成关系密切的几门课程进行分解,按照职业应用的需要,进行横向的课程内容组合,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结合相关理论知识的课程内容结构。

1.理论课程向应用技术延伸

对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可以向应用性技术延伸,形成一门既有基本理论概述,又有一定应用技术内容的新课程。像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农业生物技术》就是根据这个思路形成的,将生物遗传学抽象的理论与先进的生物工程应用技术———DNA重组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物发酵技术、酶的生产技术等结合,降低了理论深度,增加了实践性较强的生物科学领域的前沿应用性新技术,使抽象的理论课程更具有实践意义。新的课程与传统的课程相比,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增强,更加适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值得种植类专业推广应用。

2.相关课程的优化综合

像《植物及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植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等课程是种植类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之间关系密切,都与植物的生产过程密切相关,占的学时数都不少。如果理论课压缩课时数,学生就感到理论深,难懂,并容易与实践脱节;专业课增加课时数,有的时候会显得空洞,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以植物的生产技术为主线,将这几门课程分解后进行重新综合,取消其中重复的内容。形成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更贴近就业岗位的一门新课程,可以叫做《植物栽培技术》。课程优化综合后既能减少课程门类,又可以减少课程之间由于分科过细而引起的重复,节约教学时间。新的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结构分为几个部分,难度由浅渐深,专业知识贯穿始终。从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植物栽培技术,从理论到实践有一个全面地了解,比较系统地掌握专业技术,以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不至于由于专业基础课脱离实际而难懂,专业课由于与专业基础课脱节而显得枯燥,这样可以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相关课程内容的整合

将实践性比较强的系列课程,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将各课程的一部分抽取出来,通过知识的加工和整合形成一门涵盖面比较广的新课程,像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作物种子生产与管理》这门课程,就是根据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将《作物育种学》、《良种繁育学》、《种子检验》、《种子的贮藏与加工》、《种子管理》、《种子营销》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抽取出来整合形成的一门涵盖面较广的新课程,该课程既降低了理论深度,减少了课程门类,缩短了教学时数,又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植物育种和种子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概述和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就业岗位的需要基本一致。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里要注意的是课程的优化综合并不是将几门课程简单的拼凑在一起,而是要真正的、实质性的融合在一起,在结构上要具有系统性和相对的完整性,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先进性、针对性和适用性。删除陈旧的、繁琐的理论知识,与时俱进,增加先进的、与就业市场、专业技能关系密切的科学理论知识。

4.打破学科界限,拓展课程门类

在专业课程门类的设置上可以打破专业的界限,增加与就业市场关系密切的新课程。像《农业经济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与农业高新技术和产业化市场的发展关系密切的课程,以及与学生职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有利的、学生感兴趣的人文课程,像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说话艺术、礼仪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横向拓展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转换过程中的应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克服学生在一个方向、一种技术、一个水平上发展的弊端,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和横向拓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5.设置选修课,增加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范围

选修课是实现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目标、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择业能力不可缺少的课程。选修课程可以分为专业选修、拓展性选修和发展性选修三类,专业性选修课程即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的课程;拓展性选修课程即选修与本专业无关但有助于增强职业适应性的课程;发展型选修课程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设置的课程。选修课程的建立与完善,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增加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的自由度,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专业知识拓展和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因此,选修课程的结构不一定要求系统、完整,但课程的内容要有先进性、实用性和超前性,以达到学生选修的目的。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专业课程的确定要以社会的近期的、长远的需要及当地市场的需要和就业趋势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门类,建立适应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具有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2.要以职业市场需求状况来构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以贴近工作实践,能够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能够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相连接。3.增加选修课程,给学生一个根据市场需要的选择空间。

(二)建议

1.改变教学模式,建立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学校一直沿用学科教育的分段式教学模式,虽然在多次教学改革中有所改进,但始终没有打破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线的学科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过分地强调分阶段。在这种模式下,分成一、二、三学期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四、五、六学期专业课和专业实习实践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和支解。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并不恪守学科性。可以尝试打破分段式教学模式,使知识连贯,循序渐进。可以每学期都开设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和操作技术实践课程,不同的学期有所侧重,做到既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好基础,又为学生能够继续深造和未来的生活、人生打好基础。像围绕专业课程设置的与专业相关的思想政治、普通化学、计算机应用、英语、公共关系学、社会学、说话艺术、礼仪等课程,既与专业课程相联系,又考虑到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可以弱化专业基础课,将专业基础课的重点部分综合到专业课的内容中。这不仅仅表现在增加专业课时数,而且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专业课组合更加优化。如前者的课程优化方法。可以将专业技术实践课分散,使学生及时地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循序渐进地、扎扎实实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打好基础。

2.建立模块课程结构,适应职业教育特点

篇11

舆论引导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实践,已成为当下新闻传播和社会管理领域的研究重点。经历了六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的舆论引导和新闻宣传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存在许多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解决新问题,需要理念的更新与提升。然而,与我国如火如荼的新闻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的对策研究相比,舆论引导的理论构建显然相对滞后。尽管舆论引导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方面成效卓著,在社会管理和新闻工作中也成为常态,但至今舆论引导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仍是每个从事舆论引导研究与实践者未能走出的困境。这就需从学理的角度探寻其本质,掌握其规律,为舆论引导工作廓清概念、明_方向。

1舆论引导概述

社会舆论,是指社会公众关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有正向和负向之分。正向社会舆论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负向的社会舆论是片面、极端、虚妄的与民意相反的意见。社会舆论中正向和负向并存、正确引导和错误引导并存的现状,同社会舆论对巩固政权、稳定社会、促进经济、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决定了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舆论引导,是媒体的一大功能,实质上就是用媒体舆论改造和同化公众舆论,以媒体的立场观点改造公众的立场观点。而在媒体中由于定位、性质等差异,又以主流媒体发挥的舆论引导作用最大,舆论引导能力最强。我国主流新闻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也有做得欠缺的地方,表现为引导方法单一,效果不佳,主观舆论导向和客观舆论效果存在偏差等,要转换工作意识,而不要把舆论引导作为行政任务完成,更重要的是要在舆论引导方面体现自身特色体现主流意识,新闻专业理念要渗透其中。

媒体如何做好自己的舆论引导功能呢?新闻媒体要切实把“高举旗帜,保持一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贯彻到舆论引导工作中去,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和批评,教育引导干部群众不断克服和抵制各种错误的东西,保证正确思想舆论的主导地位。

2舆论的本质和内在特征决定其具有可引导性

从舆论学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舆论是一种自在的意见形态,是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活跃的意识形式,作为反映民意的晴雨表,它是一种影响社会治理和政治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但由于舆论是自发产生的,带有非理性的成分,它在表达公众意志的同时,也集中了各种短见和偏见,这一特性使之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可供引导的现实空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舆论是思想的表达,引导舆论就是引导思想、引导行动,因此,舆论引导的真实目的和根本目标就在于提升共识、凝聚合力来实现引导者的预定目标。也有学者从的理论和立场出发指出,舆论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因此,在阶级社会里的舆论必然是具有倾向性和导向性特征,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对国家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产生影响,这也就进一步决定了舆论引导具有重要性。

3社会转型时期需要成熟且正确的舆论引导

有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矛盾和问题多方多变,各种观点交织互竞,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舆论热点事件和频频发生,这些情况会刺激社会公众形成转轨时期的社会心理,造成他们对社会评价的情绪化,使社会舆论变得尤为敏感,在不经意中造成舆论动荡。虽然,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的舆论形势,总的来说是正确的舆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是“不论在局部或全局,以情绪表现为特征的‘潜舆论’成为一种主要的舆论形态。显然,以利益为基础的舆论的分散化和情绪化会对社会生态带来破坏性影响”,由于社会舆论对不同受众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且变得尤为敏感,易于扩散、激化,引起动荡,因此,“舆论就成为一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政治变量和执政反馈指标,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也必然成为执政者无可回避的战略性任务和紧迫性课题。

4新时期的多元化复杂舆论态势凸显舆论引导的重要性

有学者认为,新时期中国面临的媒介环境比以前有了质的改变,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一个舆论超强磁场,当前正处于一个媒体“动力圈”之中,各种媒介力量互相制约、影响、互动、平衡,形成了复杂的舆论态势。特别是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普及、推广使社会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社会民众的话语权大幅度提升,民众的意见和舆论得到极大程度的释放,各种舆论活跃而又交叠混杂在一起,多元化的舆论场景、多层面的舆论形态从意识形态、政府公信力、干部队伍能力、社会稳定等方面对执政党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地凸显了舆论引导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5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篇12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路程,既有风雨也有成果,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就是中国取得的巨大的经济成功。在这30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成为GDP增幅的世界第一,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中产阶级和豪富阶层在中国迅速形成,并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理财观念从激进投资和财富快速积累阶段逐步向稳健保守投资、财务安全和综合理财方向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个人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各种理财产品、理财服务层出不穷,人们的理财观念有所转变,理财需求日益旺盛,理财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开始发展起来[1]。然而与全民理财大趋势所不协调的是,我国专业理财人员的大量缺失和专业素质的不完善。作为为客户提供全面理财规划的专业人士,理财人员应该是一位知识丰富、工作高效、耐心和蔼、待人诚恳、可以向客户提供全面与建设性意见的咨询专家。从这一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培养的理财专业人员,应该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国情与中国金融市场特点,具备实践与理论双轨、道德素养与职业操守兼备的综合素质型人才。

    这里所说的“综合素质型”主要包含四点要求:一是道德素质,包括对理财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的观念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二是身心素质,包括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成功的信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与应变能力等;三是业务素质,包括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等;四是技能素质,包括资金管理技能、财务分析技能、风险防范技能、产品组合技能、理财建议与规划技能等[2]。

    从以上素质能力培养出发,高职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应是一个全面立体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体系重在突出四大职业模块。

    首先,高职院校的理财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地点仍然是校园,主要学习技能的手段也是课堂教学。因此,理论教学要符合综合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就必须设计合理、计划全面、有的放矢。

    所以,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必须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要突出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来抓;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教育;突出专业认知能力、思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综合职业能力、专业拓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种素质相融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培养思路;将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教育的全过程,特别体现职业认知、职业准备、就业和创业引导的新理念。

    据此理念,新构建的理论课程体系,由四大职业模块所构成:职业素质能力模块(即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一)职业思想道德模块。

    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市场经济理论教育、理财规划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就业择业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等。

    (二)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是学习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使在校学生获得在投资

    理财领域内从事第一个工作、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必要知识、必要技能,为在校学生今后工作提供充分专业准备的、形成现实动手能力的知识和技能,如基础会计知识和技能、经济学知识和技能、运筹学知识和技能、财政学知识和技能、经济法知识和技能、商务谈判知识和技能、现代金融学知识和技能、国际金融知识和技能、公共关系学知识和技能,以及为本专业提供基本支撑的大学英语、专业英语、高等数学、财经应用文、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计算机安装维护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三)职业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本专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如公司理财知识和技能、个人理财知识和技能、投资学知识和技能、证券投资知识和技能、期货投资知识和技能、理财实务知识和技能、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以及统计与调查预测等应用性知识和技能。

    (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模块。

    主要学习能使在校学生具备在其未来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和态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如理财咨询实务、实用合同范例、市场营销实务、公共关系实务、管理心理学、普通话、口语艺术、社交礼仪等[2]。公务员之家

    通过理论课程的四大模块设计、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合理完善的人才培养构架。这就如同建造房屋时,要先搭好脚手架才能平地起高楼,此处的模块理论课程设计就如同脚手架,理财专业学生由此接受培养,犹如高楼一般逐步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技能训练重在构建“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动手能力强、实践经验多,为了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尽可能与社会同步、与专业挂钩,校内的技能训练可以采取“三层双轨制”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三层双轨制”,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技能培养新模式。“三层”是指按课程间内容的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双轨”是指理财能力训练和投资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第一层:专业基础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学》课程;训练内容主要是理财的基本原理、公司理财和个人理财基础知识。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投资学》课程;训练内容:投资学概述。

    第二层:专业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实务》课程;训练内容为课程单元训练等。

    投资能力训练:基于《证券投资》、《期货投资》等课程;训练内容主要为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期货交易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等。

    第三层:职业综合技能培养。

    理财能力训练:基于“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的培训课;训练内容主要是根据风险计量判断风险大小、掌握个人所得税的计算方法和个人所得税筹划策略、个人养老规划、个人财产分配与传承、财务计算器的应用等。

    投资能力训练训练:基于校内《投资理财综合模拟实训》和校外生产实习;实训内容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证券投资工具、证券交易流程、证券行情解读证券交易的各种技巧、证券市场运行、期货交易的操作程序及各种管理条例等。

    通过三层双轨制的教学,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明显得到系统地提高。

    三、教学方法创新,将课堂教学变为场地教学。

    课堂教学是最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老师和学生可以面对面,学生不仅能够听到老师在讲什么,还能够感受到老师肢体、语气、表情等等带来的信息,而且有了问题可以当场提出得到即时的回答,做到了零距离的沟通。然而课堂教学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弱点:首先,也是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因人施教,要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学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其次,学习内容收到了限制。一些训练特点非常强的课程受到的限制尤其大。公务员之家

    作为实践操作性极强的投资理财学课程,如果一味地在课程教学上下功夫,一来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二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根据教学课程的要求,有些科目可以采取场地教学的方式,比如设置证券大厅,定制电子显示屏,将股票市场的大盘波动即时显示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理财工具的变化和魅力,更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场地教学既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缺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优点。也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角色进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毕业论文强调专业论文学分制。

    作为具备专业技能素质的理财人员,对于专业的财经用语表述应该是相当熟练的。然而两年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要全面了解和掌握理财讯息和理财用语还是有些难度的。为了尽快让学生掌握这项技能,以及增强理财专业观念。鼓励学生撰写各类财经论文,通过论文的撰写,一是增强

篇13

社会文化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文化资源的极大丰富,尤其是社会公众对于文化需求种类的多样化和质量的精品化,使得目前的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呈现出多样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1]。图书馆积极研究读者活动规律,有利于组织、管理好读者活动,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以在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管理方法、资金、内容、形式等是组织和管理读者活动的关键因素,抓住这些关键因素就能实现项目管理方式在组织图书馆读者活动中的巧妙运用。

2项目管理内涵分析和应用情况概述

2.1 项目管理的内涵

所谓“项目”,是指为了创造特定的服务或者特定的产品而产生的一项有时限的任务。[2]项目管理,主要是指运用各种相关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等,为满足对项目的要求与期望,所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的活动。项目管理不可避免地需要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制定出相关应对策略。 [3]

2.2 应用情况概述

项目管理不仅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自身具备一个完整、庞大、系统的理论体系。人类社会历来重视管理,管理基本上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今天,项目管理已经被应用到很多领域当中,尤其工业、商业、金融、工程、文化等领域。

在文化领域中,文化项目管理已经成为进行文化管理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手段。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项目主要是指文化服务项目和大型文化活动。图书馆读者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文化活动,它更多的是追求通过举办活动获得一种良好的社会效应和文化影响,具有典型的公益性特征。将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工具应用于组织图书馆读者活动当中,需要对读者需求、社会需求进行充分地挖掘,而挖掘的基础主要是社会人才资源、社会信息资源以及文献信息资源的整合与研究,同时需要实现共享文化成果、传播知识的活动目标。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广大读者是图书馆读者活动的主体,因此如何有效地调动广大读者的热情和积极性便成为了活动是否举办成功的重要标准[4]。本文特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举办的“八桂讲坛”讲座活动为例,具体阐述项目管理在组织图书馆读者活动中的应用。

3项目管理组织图书馆读者活动的应用

3.1 “八桂讲坛”讲座活动背景概述

我馆为了拓展和延伸图书馆服务方式,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强区目标,特于2006年6月启动了“八桂讲坛”这一文化项目。为了办好这一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价值和积极作用,特将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应用于该文化项目当中。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

3.2 项目管理的实际应用

(1)项目启动。成立“八桂讲坛”领导小组,负责决策有关“八桂讲坛”整体发展的重大事项,如策划方案、人员调配等;监督、审核、评价“八桂讲坛”的整体发展状况;确立项目总负责人,明确成员分工。项目负责人主要负责落实“八桂讲坛”策划方案、审议分项方案、组建团队、筹措资金、监督控制项目的实施。

(2)项目计划。“八桂讲坛”在以往图书馆讲座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策划和整合,是一个以丰富服务内容、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为目的的公益性讲座活动。活动始终面向社会、面向公众,以满足读者需求、贴近生活、讲究实际为原则,推出三个主题系列:“美好生活”“热点关注”和“广西文化”。这三个系列形成了“八桂讲坛”的内容架构。“美好生活”系列针对群众的生活热点,内容包括时尚潮流、健康消费、养生保健、投资理财等,引领公众紧随时代节拍,感受进步律动,提高生活质量;“热点关注”系列针对百姓关心的话题,紧扣时代热点,通过理性分析、客观评论,为听众读者释疑解惑,开阔视野;“广西文化”系列讲座的内容涉及广西民族精神、广西戏剧、广西艺术、广西文学等,通过本土品牌宣传、原创成果展示、名人名家介绍,增强公众对广西民族、文化的进一步认识。

(3)项目管理。1)团队合作。引进“团队管理”模式。在“八桂讲坛”的组织管理中,弱化部门概念,突出团队合作。在“八桂讲坛”领导小组的领导下,依据每期讲座主题,集结组成项目活动小组,负责项目计划和落实。2)项目调控。项目运作过程中,项目负责人要对项目经费、项目运作、人员状况等进行有效控制,根据项目的运作情况,及时改变思路、调整策略,确保“八桂讲坛”活动的可持续发展。3)后期总结。每期讲座完成后,都要对讲座专家授课情况、听众人数与反馈意见等进行小结、评定,整理材料入档。每年对“八桂讲坛”的整体运作情况都进行全面的总结,并以2~3年为限,将举办过的讲座内容编印成册。

3.3 项目运作成效

(1)深入挖掘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文化,体现民族特色。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丰富,通过围绕民族文化开展讲座活动,可以使读者听众进一步地了解与认识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实现保护与传承广西优秀民族文化的目的,比如广西著名艺术家龙杰锋主讲的《歌舞剧〈刘三姐〉创作及赏析》,介绍了歌舞剧刘三姐的创作经历及取得的成就;广西文艺家梁中骥主讲的《一方山水一方戏》谈及广西桂剧的兴与衰;广西文化名人潘其旭主讲的《壮族文化特性解读》阐述了广西壮族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剖析壮族文化中的独特歌圩文化;广西名壮医黄瑾明主讲的《壮族奇葩——壮医药》展示了壮医药的特色诊疗技法。

(2)努力打造精品讲座。严格把控活动质量,对每一期讲座的细节都进行精雕细琢,以建设精品讲座作为此项目的目标。精挑细选主讲嘉宾,这些嘉宾均为广西区内外有成就的名家、学者,保证讲座具有较高的可听性与权威性;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讲、演、展等多种形式,直观,新颖,比如讲座《穿越时空的承诺:音乐剧〈桂花雨〉赏析》中,除了介绍该剧的创作历程与成就,还邀请了主要演员在讲座现场进行了面对面地访谈,并在讲座现场表演了该剧片段。

(3)突出广西区位优势。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城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广西成立,这都给广西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八桂讲坛”充分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举办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等热点主题讲座。如邀请越南国家图书馆副馆长潘氏金蓉女士做“中国—东盟文献合作的新机遇”的主题演讲;邀请马来西亚驻广州总领事馆马来西亚旅游局华南区旅游推广部经理谢玉勤,以视频、图片、音乐等方式为大家全景式介绍《马来西亚:亚洲魅力所在——马来西亚的文化和旅游》。

(4)资金筹措到位。图书馆维持讲座活动正常运行的资金基本上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因此,解决活动经费问题是顺利举办该活动的关键,必须多渠道、多途径筹措活动资金。我馆的具体做法为:1)将该活动定性为公益性讲座,争取有关部门最大程度上的资金支持。2)主动寻求合作伙伴,争取高校、企事业等单位的支持,与他们签订长期共同举办讲座的协议,资源互补,以求双赢。到目前为止,已经与广西—中国东盟文化研究会、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南宁市企业家协会等多家单位签订长期共同举办讲座的协议。3)与出版社合作,由出版社邀请作者到“八桂讲坛”进行讲座及新书签售仪式。4)与电台合作,由电台邀请著名歌唱家来“八桂讲坛”进行讲座、现场演唱与CD签售等。5)运用多种传播媒介做好宣传工作。通过电台、报纸、网络、电视台、电子屏幕、手机短信等信息,鼓励听众读者积极参加活动。现在广西电台、广西新闻网、广西时空网已经成为“八桂讲坛”的长期支持单位。6)及时整理每一期讲座的材料。在每年年终时,组织成员交流对讲座活动的想法, 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形成全面、详细的书面总结,并做成文档留存。依据讲座内容,现在已经出版《八桂讲坛录》第一、第二册,近期将出版第三册。2011年“八桂讲坛”荣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颁发的“首届广西全民读书活动优秀项目奖”。

4结语

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活动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属于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读者活动项目的管理就是确保策划方案有效落实的方法和手段。现代文化活动项目是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就“八桂讲坛”的运作而言,运用了策划学、营销学、公共关系学、现代管理学、市场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方法和手段,涉及文化、历史、地理、文学等多个领域。可见,要成功运作一个文化活动项目,需要汇集各类人才,整合多种资源,团结各方力量,扬长避短,有效合作。

很多图书馆基本上沿用金字塔式的管理方式, 往往只体现了管理者个人意志,而被领导者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这种低效的管理运作模式已经不适应图书馆读者活动的时代要求[5]。在项目管理中, 每个项目无论大小, 都应依赖一整套科学的知识体系和管理方法来开展,这样才能够充分锻炼和培养管理人员。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达到优化调配、规范管理的目的,才能确保图书馆的读者活动项目高质量地实施。因此,学习和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对推动图书馆读者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图书馆的许多读者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展览、读书活动、服务宣传周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都可以作为一个个项目,利用项目管理的严密、规范等特点,运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方法,使之能够顺利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肖佐刚,左堃. 书海听涛观潮导引深度阅读——兼谈图书馆读者活动策划与创新[J]. 新世纪图书馆, 2011(8):196—197.

[2] 丁锐. 项目管理理论综述[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4):50—51.

[3] 王德海,等. 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M].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4] 蔡晓川. 图书馆读者活动的策划——以南京图书馆为例[J].当代图书馆,2007(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