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言与文化的联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天水古为“邽(音归)县”(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称邽县,后改为上邽县)。汉武帝时,称天水郡(称呼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魏文帝元年,(公元220年)称为“秦州”。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唐玄奘西去印度取经,曾途经天水,“过秦州,停一宿”,至今在天水流传着许多唐僧取经的传说。唐安史之乱后第四年,杜甫弃官奔到秦州,住了三个月,写下《秦州杂诗二十首》。宋时,改为成纪县。1913年,废“秦州”,设立了天水县。1950年,天水县改为天水市。今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至2015年天水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和秦州、麦积两区。天水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享有“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荣誉,因伏羲在此创八卦,天水被称为“易学之都”,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等博大精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也算一种特殊文化。方言实际上是某个地域生活的社会集团对共同语使用的变体,是逐渐形成的,可以说,方言记载了一个地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出现、形成、变化和发展的历史。因天水在历史文化上的源远流长,天水方言成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方言,词语奇特、语速很快,即便是甘肃省的人也常听不懂。天水方言主要包括秦城话、北道话、清水话、秦安话、甘谷话等。天水方言在区域分布上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从语言特点上看,依据《中国语言地图集》,天水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中的西北方言,属于中原官话陇中方言片。人们对方言的直观感受就是方言词汇,由方言词可以看出一个地方人们的各种思想观念及其在不同的观念下形成的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本文将从天水饮食方言词汇、农事耕种方言词汇、服饰穿戴方言词汇、民俗婚丧方言词汇等几方面谈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饮食方言词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属于饮食文化。甘肃天水自古农业文明发达,有独特的畜牧文化,故饮食方面的词语与粮食种植、畜牧养殖有关的比较多。天水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糜子、谷子、荞麦、豆类等,根据本地的饮食习惯,方言词有“馍馍、扯面、擀面、一锅子面、臊子面、搅团、散饭、呱呱、面鱼、麻食、拌汤、油茶、锅盔、面皮”等。我们选择几种具有特点的饮食来谈。天水人见面问:“吃的撒?”答:“吃的饭!”意思是吃的面条,吃米饭不算“饭”,会专门说“吃的米饭”。天水值得一提的是“浆水”和“罐罐茶”。天水的“浆水面”很有名,一般家庭多在夏季把“浆水”炝熟后当作汤饮用,可以降火祛暑。至于“罐罐茶”多见于老年人吃早餐时,用特制的十厘米高、直径四五厘米的“罐罐”于火炉前一次一点炖茶水喝。至于天水的“呱呱”由荞麦制成,相传西汉末年,隗嚣割据天水时,其母朔宁王太后对呱呱特别嗜好,每隔三天必要一食,于是遂为皇宫御食。后来隗嚣兵败,亡命西蜀,御厨逃离皇宫,隐居天水,在城中租一铺面,经营呱呱。还有一种说法是明代有一刘姓父女,在原荞凉粉的基础上创造了呱呱。这些食物的典故和制作方法在历史文献中多有资料佐证。
二、农事耕种方言词汇
汉族是甘肃最早从事农耕的民族,天水地域条件四季分明,位于渭河支流和西汉水上游,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非常适合农事耕作。《甘肃通志-舆地志》记载天水“扼关辅而通玉门,接径原而控蜀汉,孔道之繁难,陇右之要区也”。在天水方言中,农事耕作用的农业器具词语有“耱、杵子、匏子、碌礎、槃笼、镰、推刨、杠、掩子、簺”等等,这些词在畜牧业发达的草原地区的很少听到,他们有自己的方言词汇和地方文化。另外,对于天水地区的家畜名称分类,也有很多方言词,这些词很多保留了古代传承的叫法,单单从家畜性别称谓来看:公驴叫“叫驴”、母驴叫“草驴”;公鸡叫“鸡公”、母鸡叫“鸡婆”;公牛叫“犍牛”,母牛叫“乳牛”;公猫叫“郎猫”,母猫叫“咪猫”。在天水方言中,“叫、草、公、婆、犍、乳、郎、咪”等都有表示性别的作用和用法。这一点,如果从地区文化的角度探究,可以上溯到先秦文化中对性别态度的文献,我们在此不再赘述。
三、服饰方言词汇
吃穿词汇其实最能体现一个地区方言的特色,因为吃属于饮食文化,穿属于服饰文化,吃穿文化跟老百姓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天水方言中,跟服饰穿戴有关的词汇很多,比如“麻鞋”。杜甫在天水居住过,他的诗句中就有“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可见唐朝时,麻鞋已经在天水很普遍。天水方言中有“兜肚(发音detu)”,是给刚出生的孩子穿的以保护腹肚不受凉。把鞋读作“孩”,“窝窝孩”指冬天手工的棉鞋。“夹夹子”指马甲,“半截袖子”短袖衬衣。“汗袒”指单上衣。“半截裤”指短裤。天水有关服饰的俗语也很丰富,比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人靠衣裳马靠鞍”,“吃不上脸上看,穿不上身上看”。
四、民俗婚丧方言词汇
我们再来看天水婚丧文化中的方言词:天水未婚姑娘叫“米子”,未婚男子称“少年”,结婚了的女子称为“米人”、已婚男子称“男人”。怀孕的女人叫“害娃婆娘”,这个方言特指怀孕初期出现妊娠反应的孕妇,也叫“双身婆娘”,不是字面上专门毒害小孩的女人。第一胎出生的孩子称为“头首子娃”。介绍儿子称为“后人”,介绍“女儿”亲戚之间戏称“亲戚娃”。娶了姐妹的男人之间互称“挑担”。亲属的称谓有很强的传承性,从中可以看出特定时期的文化信息。天水方言中,把父亲称为“达”,本字应该为“爹”,探究根源,宋《广韵》一书言:爹是“羌人呼父也”。天水地区历史上是羌族人居住地,从这一称谓可看出历史文化与方言的联系性。丧葬礼仪在民间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称为“办丧事”,老年人在进入老年后,在生前就要提前置办寿衣,准备棺材,而且要老人自己过目、满意。方言称寿衣为“老衣”,称棺材为“方”。老人在咽气后趁身子还未僵硬,要“穿老衣”、“落草”,在丧葬过程中的方言词如“倒头饭、绊脚绳、苫脸子、看丧、引路纸、出殡、送纸、打墓、尽七、百日”等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天水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天水自古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属于“丝绸之路”必经之路,境内多山多水,被称作“塞上小江南”,为祖先生息、耕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同时,因为地域交通的不便,与外界较难交通,造成了语言难以通化,表现在方言词语上就是较多的古语词被保存并流传下来,所以,天水方言与地域文化的联系,是有学术探讨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李恭.陇右方言发微[M].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篇2
积累对于表达意义重大积累型练习可让学生充实语言积累语言丰富文化底蕴。因此积累语言是产生灵感、实现语文创新的基础。积累一定量的词汇和掌握好句子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更为学生的说话和写作打下基础。学生往往会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可结合语文教学编制一些观察积累的练习,类似这样的观察积累练习小朋友,在完成时一定会兴趣浓厚而且在完成的过程中又可加深对多学字词的印象起到巩固的作用。让学生从书报杂志、广播电视及网络中去燃一些名言警句、趣味常识;然后开展交流进行资源共享。积累性练习可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储备。
1.2 语言扩展型
语言扩展是指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人物的潜台词、未显现的人物也理、文字“空白”处的意境、略写情节和潜在的未来情节等进行富于创造而又合理的想象形式有创造性复述、句段扩写、“留白”补写、结尾续写等。《嫦娥奔月》这样的课文我们可在课后练习中设计这样的题目;课文最后这样写道:乡亲们很想念好也的嫦娥,在院子里摆上嫦娥爱吃的食品遥遥地为她祝福。请你想象一下乡亲们会在心中默默地对嫦娥说些什么呢?先请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这样的练习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3 欣赏拓展型
欣赏拓展型练习是指在课后练习中,可安排学生根据提供的观赏资料及线索、背景介绍进行欣赏活动一方面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另一方面可加文化积淀丰富知识背景。如学习了《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后在课后练习中可建议学生亲自龄听一下肖邦谱写的部分乐曲;同样是这一册的《负荆请罪》一课的课后练习中可学生读一读《廉颇商相如列传》,像学习了《化厄运打不跨的信念》一课可在课后练习中引导学生读读《国椎》。
2 体验探究型练习优化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他是在参与生活、学习生活、语文的学习和真实的生活是贴近的这种参与和体验的乐趣和热情,会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魅力。
2.1 体验生活型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广阔天地课外实践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又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学习了《秋游》可在课后练习中设升;在天高云淡的金秋学校一定会组合小朋友们秋游用也观察、细也体验欣赏令人心旷神怡的秋景吧。学习了二年级(下册)《识字1》后可在课后练习中设计:在春媛花开的日子里小朋友们可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到郊外去踏青,你可在暖洋洋的春风吹拂下在阵阵的油菜花香中挖野菜、放风筝、甚至岭诗作画。语文学习的空间广阔要把教材练习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2.2 观察访问型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捏的技巧。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可指导学生由课文出发到生活中去观察事物访问专家。如《人类的“老师”》一巧课后练习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仔细观察:用力捏一个鸡蛋是不是很容易捏破呢?当学生自己去观察体验后他们自然会与课文中的描述进行比较,可写下自己的观察所得。通过实践观察、比较分析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特点的理解无疑会更加深刻明了。
2.3 调查研究型
调查研究型练习主要是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用研究的眼光矸治龅鞑樗得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后我们可在练习中引导学生观察你的家乡的环保情况,观察分析污染源分析污染原因进而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像这样的调查研究型的练习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一份成功的喜悦。
2.4 创编表演型
学生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于教材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独创性和创造性。创编表演型综习,即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适当地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必理剖析,对文章情境进行想象然后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练习形式可是排演课本剧看图讲故事诗歌朗诵等。如学完了《狼和小羊》一课后就可在课后练习中安排学生试着来演一演这个故事,这样学生就能更为深入地理解狼的凶残,理解面对不讲道理的人要想办法和他作斗争学会保护自己。
3 技能训练型练习优化
首先,基础性练习能够促进学生习得语文学习的发法和规律。在小学阶段字词句篇基本功训练是学语文永恒的主题。一部分练习是保证底线目标达成的必要作业,是切实语文根基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拓展性练习的基础。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基本练习的设计要变繁琐为简明突出本年段、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而不要面面俱到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设计力求做到少而精。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贱中运用语言形成技能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创造、综合等能力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其二模仿性练习开拓语文学习的迁移能力。任何创造都是基于以往知识和经验的突破,因此迁移应用能力是创造性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所必备的。模仿性练习的设计应着眼于发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到口径提高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其三实践性练习发展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在练习中要求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可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学生的各种实践看重的并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和从中悟到的创新学习原理、科学精神和学习方法。在语文课后练习中我们可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令全体学生乐意参与的练习形式,把知识的掌握寓于生动的情境表演与动手操作之中,让学生配插图编演课本剧、儿歌玩课件游戏做小实验,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篇3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问,调查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优秀足球教练员人格力量对整个足球训练系统的行为楷模效应
足球训练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运动员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过程,运动员由此学习和掌握足球知识和技能,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结构,学习科学精神;同时又是运动员发展的过程,运动员由此发展智力,锻炼能力,成熟心理,健康成长,形成人格。
促进运动员人格发展。教练员人格力量创设的这种情感氛围,使师生间实现一种双向往复交流,发生相互影响的作用,使训练与教学共同处于振奋和向上的情绪之中,这对于维护和促进足球运动员思维的通畅、兴趣的持久、注意力的集中、知难而进的勇气、克服困难的意志的毅力等都是极有裨益的。
2.2优秀足球教练员人格特征与隐性课程的系统协调效应
根据人格质理论,我们认识到,优秀足球教练员的训练方式渗透着持有的人格精神感召力,充分展现于足球运动员训练系统之中。通过足球教练员与运动员间确立的师徒关系这一活动的中介因素作用于足球的训练过程,恰恰吻合了人格特征功能与隐性课程之间的一致性。通过足球运动员无意识的、非特性的心理反应机制的影响,教育痕迹不外露,不仅对足球运动员情意的发展,而且对动机、兴趣、想象、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发展,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人格因素被列为教育资源相当重要,在学校文化中属于“非实体文化”和“非制度文化”,已成为“隐形课程”的构成部分。
2.3优秀足球教练员人格力量的能动发挥与足球训练过程的优化效应
巴班斯基在研究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时明确地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笔者认为,这种积极的相互作用不仅体现在师生中,而且体现在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的人格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因为,足球训练过程中的师生活动作为一种表现,也可作为一种社会情境。“社会情景总是具有循环交互的特征。在别人面前的行为特征的一种表现,但这种行为也可作为一种刺激模式,通过某些途径给别人以强烈印象,并且影响他们的反应。所以若能动地把自己的人格优秀特征充分展现于训练过程之中,必能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共振作用,全身心地沉浸于训练活动而获得自身整体的精神增长,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实现足球训练过程的优化目标。
2.3.1创造良好的训练课气氛
训练课气氛是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心理因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训练气氛中,运动员训练情绪高,对知识信息的感受性高,反应敏捷,思维活跃;若气氛压抑、紧张,运动员情绪激动不安,茫然不知所措,理智活动随之下降,机械、重复、混乱反映增多。优秀的足球教练员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信赖、随和、易于人相处的人格特点,经常与运动员交谈,启发激励他们训练的信心和决心;倾听运动员的困难和要求,处处关心体贴运动员,融洽师生感情,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尽力创造良好的训练气氛。优秀足球教练员要创造良好的训练气氛,就必须注意心理训练气氛调节与控制的形式。
2.3.1.1沉默式
在心里训练气氛较好的情况下,出现某些轻微干扰时,教练员可采取不闻不问不说的方式,继续实施原定训练计划,靠运动员的自觉性、自制力消除干扰,自然而然的调节训练,保持良好的心理训练气氛。沉默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用一种“不管”的方法去管,这有助于运动员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心理训练气氛的良好循环。例如:在训练攻防练习时,教练员要求按“四二四”阵型,而在练习中,队员积极性较高,在短期内扩大了进攻与防守区域,变为“全攻全守”型,只要在短时间内能及时回到要求的防守区域,教练员就没有必要制止。在足球比赛中,场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在短时间内突然改变攻守阵型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鼓励运动员有创造精神,但不等于放任和不负责任的随意糟蹋球。经过教练员观察,对整体训练情绪及训练质量要求没有大的影响,训练场上没有必要过多的去批评、指责队员。这样也给队员有一定的创造性,同样能起到控制心理训练气氛的效果。
2.3.1.2温和式
运动员参加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只顾短期效应,要取得较长时间内的最佳训练效果。因此,调节心理训练气氛的最主要形式是温和式。它包括暗示、启发、诱导、解释、以至倾听。如发现运动员受到以外干扰,影响场上情绪时,不能轻易采用直接而激烈的批评方式。应先了解这干扰源来自何处,采用体谅、讲道理的姿态与运动员举行情感上的交流,即所谓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动员的情绪有时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经过一定的积累,尤其是运动员了解并习惯这种调节形式之后,其潜移默化的自动微调作用是任何一种调节形式不可代替的。因此,温和式调节是教练员控制心理训练气氛的最佳、最主要的方式。
2.3.1.3严厉式
严厉式是心理训练气氛形式中最激烈的一种。它常有一定的强迫性、指令性,进行批评或处置。这只有在训练气氛受到较大干扰,训练计划难以实施时所采用的调节方式。如当某运动员由于思想原因,不遵守课堂纪律,作风松散,不及时改正技术错误动作,影响训练课的质量而采用一种短促激烈的形式,对于运动员的自省,对杜绝不良倾向的泛滥和蔓延,建立和保持队员良好的作风,具有深远的影响。不言而喻,它对控制整个心理训练的气氛,保证训练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2.3.2主动发挥自律性高的特点
在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往往强调训练的技术性因素而排斥情感性因素,结果造成教练员强令、运动员盲从,缺乏活跃的气息和愉快的情趣,因而不能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影响了训练目标的实现。因此教练员要把心平气和、宁静闲舒的心境特点带到训练中转化为自己的训练心境。教练员只有在积极的、良好训练心境下进行训练,才能使训练成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整体、具有憾人的艺术魅力。
3 结论
教练员人格文化是其训练风格形成的心理基础,对训练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教练员的人格结构特点在足球训练系统中有重要的价值,它将推进整个训练系统运转,影响运动员的训练与学业成绩。教练员人格文化能促进教练集体内部的协调,形成一个完整性的统一体。
篇4
二、物联网系统对文化创意产业发挥的作用
物联网技术主要解决物品到物品,人到物品,人到人之间的互连。利用计算技术监测和控制物理设备行为的嵌入式网络化物理系统 CPS (cyber―physical systems)可以将完全分割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结合,通过虚拟世界的信息交互,构成一个高效、智能化的物理世界。[3]
物联网系统与互联网的区别在于,它既要有虚拟网络作支撑,又要有可触可感的“物”来承载网络传递的信息。物联网系统提供民俗文化类产品一个承载信息技术的载体物,这一载体物的形态、色彩、使用方式等可触可感的部分将能够通过专业设计继承一部分民俗文化信息。作为一个聚集了较高科技元素的物联网服务终端,用人们熟知的文化符号进行造型创意,能极大的减少用户对高科技产品的恐惧感。拉近这一新型服务系统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从而使用户更乐于接受。文化创意产业立足于网络信息时代,其发展将不可避免的受到网络技术的影响。当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实现完整的网络信息化,则民俗文化的信息也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众传播。
三、基于物联网系统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步骤分析
本文将对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划分为三个阶段,结合物联网系统的特征对其展开深入分析。
第一步,确立民俗文化如何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人文价值的文化类产品。将民俗文化作为开发资源,拓展产生具有经济价值、艺术价值的文化类创意产品,乃是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而结合物联网系统特性后,民俗文化资源的产品化方式也具有了非物质与高科技的复杂特性。本文将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分析。
首先,民俗文化的产业化需要将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可见的产品。将民俗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完成相关文化类产品的开发,使其具有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文化传承,在中国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愈加重视的阶段,已是显而易见之路。文化类产品包含很多,旅游纪念品是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通过对旅游纪念品的创意设计,实现民俗文化的物化,具有大量国内外优势资料可供参考。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地区与国家,其民俗文化创意型旅游纪念品都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旅游纪念品是承载各地方民俗文化的良好载体。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创意是对民俗文化创意产品的第一层分类,即由设计理论主导的对实体物的创意开发。
其次,确立基于物联网系统的民俗文化衍生出信息类非物质产品的设计开发策略。它包括情境动画、电子小说、通过网络平台展示的视觉传达类产品以及用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网络平台等多种非物质类信息产品。此类产品属于物联网系统特征决定的特定产物,主要表现为非物质性、信息性、交互性。其作为产品表现出的价值体现在用户通过虚拟服务平台获得诸如视听产品、文化交流、资源共享等层面的精神享受。此类非物质产品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经济潜力。信息类非物质产品的创意设计相对于第一层级的旅游纪念品能更直观、具象的表达民俗文化的深层内涵,剔除物质形态的限制,也能产生更具创意性的设计成果。在网创作、在线销售、作者与观众互动的新模式将建立起来。
最终,在前两层基础上,挖掘具有物联网特性的兼具网络交互与实体物形态、功能创新的电子信息类实物产品的存在价值、设计开发方法与策略。通过对民俗文化元素的挖掘,探索今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需求”,完成产品的实体形态与功能创新。此类产品与用户、产品与产品之间以及产品与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网络终端,都由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物联网络信息平台汇合成为民俗文化物联网系统的一部分,实时完成各类信息的交互,小批量的、个性化的设计、生产、传播成为可能,统一爱好的大众将渐渐被个性需求的分众所取代。
第二步,由民俗文化类产品的多样性存在方式与物联网系统在民俗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用,引申出对民俗文化类产品如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兼具物联网时代特征的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模式构建。
民俗文化创意产业模式需考虑包括:创作阶段,对民俗文化类产品的创意设计;生产阶段,通过物联网系统实现企业方与创意设计方的交互平台构建;销售阶段,建立创意设计方、企业方、用户方的多方向信息交流平台等多个产业链构成阶段。物联网系统下,通过前期创意设计,完成不同类型的“产品”并通过网络销售平台实现产品销售。此过程初步实现了民俗文化创意产业链构建,及由实体物与互联网技术结合构成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技术支持。创意产业链的创意、销售、生产、用户信息反馈等各个模块间既存在完整单一产业链条发展模式,也可能由于创意产品的不同特性而产生跳跃式或重复式产业链条发展模式。
第三步,实现构建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物联网络信息平台。
这一平台的建立,将有益于民俗文化资源由创意到产品化,无论这种产品以何种形式存在,物质的、非物质的、介乎于两者之间的,其作为产品的特征就是要最终创造经济价值与围绕人的需求而存在的人文价值,直至完成产品的宣传、生产、销售等全过程,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信息交流、信息处理的平台,协助完成民俗文化类创意产品产业化过程。
一些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歌舞、戏曲,为了短平快的创造经济效益,往往打破文化传统,完全用一种程式化的表演方式来展示。这使得民俗文化的精髓被庸俗化和商品化。[4]脱离了文化创意与信息网络的平台,这种单一式文化产业化往往只转化了民俗文化资源中经济潜力较大的部分,不具经济潜力或经济潜力较小的容易被忽略,最终造成民俗文化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被割裂与分化。物联网网络提供的信息交流平台将能够实现需要被保护的民俗文化部门更具体、深入的提出需求;由高校、专业设计公司、策划公司等相关部门完成创意设计;由企业购买产权或经营权,提出经营或销售计划,制定有关收益率、利益分配计划等相关提案;最终实施,通过网络平成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在此过程中,由专业部门进行的创意设计,必然有别于缺少整体策划、形式创新的开发方式。从多个方面抓住民俗文化资源的特征,将缺少经济潜力的部分进行设计再造,抓住意境美、神秘感、历史韵味等不同视角,以动画故事、旅游纪念品、舞台剧等多种形式诠释,将能够挖掘出民俗文化中缺少经济潜质部分的新价值。构建民俗文化创意产业物联网络信息平台将能避免民俗文化资源开发方式过于单一,只注重表面经济价值的挖掘这一弊端。通过物联网络搭建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平台将能够以更灵活的方式实现民俗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与作为文化艺术瑰宝的保护与传承。利用这一综合信息平台,将能实现根据不同民俗文化特性做包括文化活动的交流策划、旅游纪念品原创设计、网络论坛等一系列创意类产品开发,将社会各界与民俗文化的关联点紧紧抓住,实现企业、原创设计、民俗文化保护机构甚至知识产权机构的跨界交流,最终完成完整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链条。
运用物联网系统将能够实现民俗文化产品从创作、生产、销售、库存、回款等步骤中实体物产品、非物质产品与互联网技术的协调整合,共同完成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基于物联网系统的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将最终实现:提升与创新文化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水平;具有社会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构建。
篇5
一、小学数学教学文本的特点
综观小学数学教材文本,处处都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它具有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以及贴近生活等诸多特点,数学文本题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文本通过众多素材精心设计问题,然后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出解决问题,并且还体现了算法的多样性,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在这种新理念下,教师必须精心解读数学文本,然后科学地应用数学文本进行生活化教学,解决突出教学问题,设置足够的空间,基于文本精心设计问题,体现数学问题的灵活性,实施多种算法。梳理好新知识点,解读好教材整体结构与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并明确例题的地位作用,抓住每个课时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需求,从而为数学教学语言训练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小学数学的语言文字多元化系统训练
小学时期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笔者认为,在数学语言文字多元化的训练包括听数学、说数学,读数学、写数学,唱数学,编口诀等,目的是为了将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生活化的形式让学生描述出来,通过回顾、整理,把本节课的知识整理起来,知识就自然地系统化,而整个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系统化的训练。
1.“听”数学
倾听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巧,善于倾听的学生往往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更高。然而现实中,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作认真状听课就是达到了教学目的,而没有考虑到学生听课的效率和语言文字的训练,导致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仔细听教师的讲解和看法。当然,学生之间的见解也要认真倾听,当自己与其他人的观点不同时,要认真分析他人的观点,再参考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倾听的意识和能力。
2.“说”数学
训练数学语言的前提是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思维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说”不仅是指说出数学法则及定义,而是要说出数学概念的本质和易混淆的地方,应用题则要说明解题的思路,图形题要善于看图说出推理过程等等。比如,在“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把两个完全―样的梯形拼成―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就应该逐步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叙述推导的过程,即两个完全―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这个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半,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读”数学
数学课本是小学生收获知识的主要来源。而小学生年龄较小,理解能力比较有限,书上的很多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都是生涩难懂的,因此,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进行引导阅读。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敢于提出质疑,同时要抓住阅读中问题的关键词,例如,“植树问题”中的两端种树还是不种树等,这样才能清晰地理解和归纳问题的类型、入手点。同时,读题是了解问题内容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推敲,边读边想的学习习惯。仔细思考题目中字、词、句的意思,找到问题的疑点,理解题意及术语的含义。如“倍数”,应用题中“倍”的含义,行程问题中的“相向而行”“向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能理解题意,进而影响数量关系的确立。题目读懂了,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4.“写”数学
数学教学中的说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都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体现。课堂笔记和课下作业都是学习的必要步骤,在这里就不多阐述,而数学日记则是数学语言训练的创新形式,写日记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学生的解题思路、推理过程、数学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还存在的问题,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同时,总结学习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从而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养成自我总结评价的习惯,并增加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把握能力以及教学调控能力,为以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6
Key words: Internet era;bank accounting informatization;system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F232;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077-03
0 引言
随着当代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各行业的管理模式与处理流程都与网络技术紧密相关。银行,这一具有高度资源共享性、数据集中性的行业,也进入了信息化管理的时代。会计信息化技术不仅简化了银行会计处理流程,还能为银行快速提供全面而精确的财务报告,从而为银行的经济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使得银行业务效益大幅提高。但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风险,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不断自我完善,培养防范风险的能力,才能在互联网浪潮中稳健发展。本文将从银行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入手,分析存在的风险与具体解决对策与优化建议,为银行等金融行业更好地运用会计信息系统提供帮助。
1 银行会计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会计信息化应用事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会计处理由单项会计数据处理(EDP)阶段过渡到到部门级会计信息系统。90年代互联网的应用普及使得ERP系统成为会计部门工作主要模式,推动财务业务一体化进程。到了本世纪互联网、移动通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催动了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2008年11月12日,财政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资委、审计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成立了全国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中国会计信息化步入了以规范化、标准化、知识化,智能化、互联化、云化、产业化为主要标志的大变革时代。市场经济信息化的普及程度在各行各业的不断提高,而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的会计信息系统在银行业也得到了有效运用。
传统银行会计数据的采集、处理都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因其数据收集不全面,时效滞后,过程繁琐等缺点而逐渐遭到淘汰。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仅能提高银行会计处理速度与标准化程度,推动信息资源联合共享,还有助于形成银行会计现化管理结构,加强对会计信息的控制与利用能力,从而促进银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目前UNIX、LINUX等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也在银行业得到全面普及与应用。
2 互联网时代下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问题
在银行财务体系与会计信息系统紧密结合的同时,不能忽视在此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类问题。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高度集中性与资源共享性与银行业专业性和技术性产生了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若放任滋长必将威胁到银行会计信息化进程,甚至对银行自身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本文从多维度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与潜在风险:
2.1 信息系统发展不全面 虽然当前会计信息化已经在银行中得到广泛推广与运用,但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很多方面仍存在不健全的缺陷。比如银行会计人员在录入数据是仍要采取手工录入的方式,需要人工将有关票据或凭证上的信息录入会计信息系统,才能再进行电脑处理。信息的输出也需相关人员以书面形式进行相互传递。而银行每天数据量庞大,业务处理较为复杂,但对于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又很高,这种半手工输入输出的数据处理模式使得银行在处理会计信息时需要不断的人工复核,耗费大量人力与时间,同时可能与外部信息系统相互脱节。[1]例如银行对账业务,企业与银行仍需用相互传递将书面对账单并进行人工录入,才能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产生未达账项。不仅可能因传递中环节出错而存在时间滞后性,且在人工处理中也易产生数据或信息遗漏或不准确。此时若因此出现数据错漏或重记,并且在复核时未审查出来,登记进入数据庞大的信息系统后很难再被查找出来。在传统会计处理中,因为不相容职务彼此分离的原则可以保证系统数据的相对准确和安全,然而现有的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半人工数据处理的主观性与网络管理集中化、程序化和自动化如果不能有效协调,就容易出现大量数据错误且不易查找的漏洞。这不仅会对银行会计系统的准确性产生重大威胁,也使得现有的银行会计信息系统无法最大程度的发挥网络技术与电子科技的客观性优势,陷入两难境地。
2.2 网络安全风险 由于涉及大量客户资金信息与个人隐私,银行一直是一个保密性极强的行业。而现在的银行系统己经基本建立了集中的数据处理库,客户的资料都存入在线数据库中,并且会计电算化处理程序将银行每天的业务信息也都上传到电脑中。在内部信息传递过程中,各分理处及支行也都要借助网络将自己的数据资料上传到上级,最后总部也需运用网络手段进行数据的集中汇总和处理。在与外部系统的信息交互中,银行会计信息系统也需要经常会将数据接口开放给有关单位与部门,给予其访问信息系统的许可。对于网络的高度依赖使得网络安全风险成为银行需要密切关注的重要问题。客观上分析,网络组织特有的开放性使得黑客攻击与病毒感染很容易侵害系统,而保存会计信息的各种磁盘、硬盘都可能受外界影响而遭到损坏。主观上看,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中仍存在漏洞,银行在应用网络信息系统进行会计处理时也给了内部犯罪分子破译网络密码,盗取机密资料,非法占用资金的机会,从而给银行带来无法预估的巨大损失。可见,无形化的数据处理与无纸化的信息保存带来了系统信息保密性与安全性方面的问题。[2]
2.3 软件技术问题 银行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是以会计信息软件的应用为核心的,如何选择合适的软件也是银行进行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基石。从现在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来看,在会计信息软件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中存在多方面缺陷。
一方面,由于不同银行,不同地区分理处的业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很多银行内部往往根据自己业务的特点,选用适合自己会计处理流程的的电算化软件系统,这虽然有利于增强不同分行会计处理系统的专业性,但缺乏统一标准,有时即使在银行内部也存在着各系统数据相互独立、自成一套的情况。比如建设银行,在有关牌价、利率、费率、科目、机构、柜员、会计报表等公共信息往往是一个系统一套,各成体系,结果造成信息共享性差,数据重复性输入等问题。[3]当前大多数银行软件的开发都是自主研发,过于分散与独立,未考虑联合同业共同开发,也没有用发展的眼光考虑业务的整体性与通用性,致使开发出来的软件整体质量稂莠不齐,具体应用上存在不同漏洞,后期维护费用高昂,或导致重复建设,增加不必要的重复支出。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会计信息软件开发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很多开发人员只具备电子计算机知识,把会计信息系统简单视为数据处理软件。事实上,会计信息化过程不仅是对会计数据的记录与计算,更是高效科学管理银行信息,进行有效财务管理的的重要过程。软件开发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管理知识与高级财务能力,而应用软件的会计工作人员也需具备相关的计算机操作知识, 以提高应对突发的计算机故障的能力。目前符合要求的人才很少,致使银行会计电算化软件普遍发展得较缓慢。
此外,因为互联网时代下网络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达到前所未有之快,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会计信息软件也需要根据电子技术的发展进行不断调整完善。但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往往是整体性较强的一体化系统,要实时跟随网络技术的更迭进行更新升级需要较长时间与精力,往往一套会计信息系统会使用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与时展有所脱节才会进行全面升级。这使得银行会计信息化进程产生滞后性与不实用性。
3 相关完善措施与建议
针对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发展阶段中暴露出的各类问题与潜在风险,结合当今互联网时代的特征与方法,本文认为有以下措施能够为银行会计信息化进程提供相关指导。
3.1 提高系统网络化程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大数据、云处理等全新概念也被引入企业会计管理的思想中。在银行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应该大力提高系统的网络共享性与技术互联性。保证各银行间,银行与企业间每一个信息和收集点之间有顺畅的信息通道。从而保证那些在银行会计业务处理中大量分散的异质的信息能相互协调、有序、同步交流。[4]减少人工环节与主观性,加强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网络化管理。比如在异地银行间票据结算时,需要持票人亲自将书面票据呈递给银行,银行进行数据的手工录入与输出,如果有背书行为,一张票据后可能要附加大量背书凭证,可能导致票据的损坏或遗漏,给银行的会计处理造成一定麻烦。如果把该程序进行网络化、无纸化管理,一切流程通过互联网处理,并使用加密手段保证双方身份真实性,可以极大提高业务处理整体效率与数据精确性,减少人工处理中的漏洞,使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具有低物耗、高效益、高应变能力。
3.2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银行会计信息化的工作需要在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下展开,对于内部环境的优化也是银行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首先要形成高效的组织结构,删减组织结构内重叠和交叉的业务流程部分。可以参考国外银行做法建立新型的银行柜员制,即建立在银行柜面业务高度信息化的基础上,前台人员能打破分工界限,由单独柜员综合处理会计、出纳、储蓄、信用卡等业务,后台人员负责柜面业务的事中监督和银行内部清算业务。这种具有操作业务直观、处理业务快捷、经营责任明确、劳动组合优化等优点,同时要注意加强各业务流程的统一规定与规范化管理。[5]其次要强化对银行会计部门的监管,让部门间相互牵制制衡。注重对重要财务岗位管理人员的监控,定期进行内部测评与检查,杜绝内部人T泄露资料的恶性事件。可以采用内部会计控制报告与纠正制度,各部门人员察觉到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时都能顺畅地向上级报告问题,及时予以纠正。最后,必须严格规银行会计档案的备份流程,由于会计档案随着数据处理的电子化,从书面形式转化为电子形式,因此要注意加强会计档案的内部管理,重要资料配备专人进行定期整理与保存,形成保密性强的网络档案数据库,设置权限准入限制,防止人为或意外的缺漏与遗失。
3.3 加强审计与预警控制 在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审计与预警系统。将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管相结合,与税务、审计和监管部门构建银行信息共享数据库,及时共享信息,互通互联。对会计处理中的漏洞和风险以及过程的高效性进行评估与完善,确保在多方控制的力度下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将预警体系融入核算处理的每一阶段,从数据录入开始,内部预警系统就能对会计信息操作步骤进行跟踪分析,并对重要日志进行必要记载与备份。具体操作主要包括结算票据的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处理流程;涉及要素是否齐全;账证、账账、账表、表表是否勾稽一致;往来类科目是否匹配相符;系统有无故障差错或恶意攻击。并将有关预警信息进行汇总,对会计信息化全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研究分析,对具有潜在风险性的可疑事项及时预警,减少后期修补的困难。[6]
3.4 深化电算化业务网络安全管理 网络安全风险一直是银行会计信息化最主要的问题,对此,有几方面的措施可以借鉴:①配备网络防控软件,对数据传输根据重要性程度进行不同级别的加密处理,减少容易出现错漏的人工操作程序。②在信息系统中增加数据的重复备份与恢复模块。可以采用服务器双机运行模式,即保证新旧会计信息系统同时运行,不仅能检测软件的各项功能是否正常运行,也可防止出现技术故障时的意外损失。若发生数据缺漏,在恢复过程中也要详细记录,与原有系统处理程序进行比对,便于找出软件设计中潜在漏洞。③对每日系统程序运行过程采取实时监控和记录,以便事后查核,对可能发生的违法行为也可进行预警。对此可以在开发系统时增加自检监核程序,使监核系统和会计处理系统独立同时运行,保证定期核查,增强数据时效性与准确性。④对于影响极为恶劣的网络病毒或黑客行为要进行安全管理,必要时采取运行系统封锁措施。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维修管理人员,定期审查软件运行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防杀病毒。加强相关身份认证系统,在维护时要明确责任人,记录维护资料并存档。
4 结束Z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改革,会计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经济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银行会计信息化进程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支持与全新的管理理念,但想要保证银行会计信息系统的稳步发展,需要对系统不断进行升级与优化,减少因人为或意外可能产生的缺漏,帮助银行更好地适应经济网络化的趋势。这不仅需要技术优化、管理理念提高,高素质人才培养,也需要银行积极与外界合作交流,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为银行会计信息系统创造稳定良好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雅伟.浅谈网络银行会计信息化的风险防范与对策[J].大连干部学刊,2007,23(6):36-37.
[2]赵宇.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6(2):112-115.
[3]邢t.商业银行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2(12):190-192.
篇7
一、文献综述
1、文化贸易文献综述
最早对文化贸易有一定研究的要追溯到1994年Marvasti的《International Trade in Cultural Goods》,他指出各国的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与国的文化贸易,从而可以保护本国的文化产业。Schulze(1999)在《International Trade in Art》中指出:文化认同与文化交流影响着文化贸易,过去的文化贸易会大大促进当前的文化贸易。
由于文化贸易这一研究对象属于交叉学科,国内学术界在近几年才出现相关的研究。李怀亮、闫玉刚(2005)初步探讨了国内外文化贸易的现状与特点,并对文化贸易的持续发展提出了相适应的政策建议。在文化贸易概念特征逐渐清晰之后,国内的学术界学者纷纷对文化贸易进行了一系列定性、定量的研究分析。项莹(2007)从投入产出两方面出发,对中国和世界主要文化贸易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测定与比较,并对中国文化贸易政策的正、负面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另有部分学者专门分析某个特定的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文化贸易。卢倩(2008)从总体规模、区域结构、产品结构和产业实力四个方面比较分析了中美文化贸易的态势。方英(2012)通过对中国文化贸易结构、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等指标的分析,得出结论:知识密集型的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影响了中国文化贸易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
2、竞争力评价文献综述
在评价某个产业竞争力时,许多国际机构运用多种指标来进行综合比较。贸易绩效指数是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开发出来的一种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而工业绩效指数则是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开发的。周广威(2010)构建了以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服务质量优势指标为核心的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隋福爱(2006)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计算主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虽然指标评价法能够对产业的竞争力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但是却不能深刻的了解具体某项因素的影响力。波特的钻石体系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王军(2012)基于钻石理论模型对绿色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
综合以上文献回顾可以发现:针对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文献虽不少见,但大多数研究方法单一,运用常用的指标来评价竞争力;或是借助特定模型为理论基础来进行分析。由于现实情况中信息的不对称,数据的不完整,有关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研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本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地选取文化贸易地统计性指标,结合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构建对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概述
灰色关联分析是通过运用灰色关联度来描述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一种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依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相互关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因素之间的关联度越大,反之越小。
灰色关联分析相比较其他传统的分析方法而言,对数据的要求比较低而且计算量小,这便于它的广泛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的相关研究程序如下:
(2)将时间序列的原始数据作初值化或者均值化的变换处理,通过消除量纲来增强各因素之间的可比性。由于相关数据的量纲及数量级都不相同,原数据的比较便很困难,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之前需要进行无量纲化的处理,常见的方法是初值化、均值化等。
2、无量纲化处理,目的是消除各个因素的量纲,使各个因素之间更加具有可比性。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初值化法。
3、进行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根据灰色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的公式得出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用灰色系统分析软件计算的灰色关联度。
化产品出口额为参考序列的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关联度依次为:国际旅游收入>FDI>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专利申请受理数>文化载体经济总量>文化财政支出>互联网普及率>人均GDP>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从表1可以看出,9种影响因素的关联度高低可以分为3层:国际旅游收入、FDI、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专利申请受理数、文化载体经济总量与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联度达到0.8以上,为高关联;文化财政支出、互联网普及率、人均GDP与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联度在0.7-0.8之间,为中关联;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与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关联度低于0.7,为低关联。
四、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主要分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文化贸易的各类行业中,初级生产要素可以发挥的作用比较小,主要是高级生产要素在影响着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一定的资本是文化贸易得以稳步发展的基础,充足的资本量可以决定规模经济的大小,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计算结果显示文化载体经济总量对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关联度达到0.815,属于高关联。这表明充足的资本可以为文化贸易竞争力增加资本投资水平,促进文化贸易的结构优化与升级。
其次,人力资本要素对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高素质人才可以根据国内国际的市场需求和政策环境变化等适时地改变文化贸易产品与服务的发展策略,使其更加具有竞争力。虽然本文计算结果显示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对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关联度只有0.681,表明其影响的显著性没有很高,但也说明其存在关联,不能完全忽视人力资本要素对文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为具有专业人力资本的文化贸易国家可以创造出更高效的生产组合方式和生产方法,进而推动文化贸易的持久发展,增强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2、需求条件
需求条件中最基本的是国内需求,因为国内需求是提高本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的原动力,对文化贸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在庞大的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文化企业才会扩大国际渠道,让本国的文化产品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国内需求条件的改变可以直接影响文化产品的改变,从而影响到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文化需求是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可以反映一国消费者的购买力,从而决定消费者的需求。本文灰色关联计算得出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对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关联度分别为0.837和0.761。这表明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而大幅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刺激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这对于文化贸易从整体上提高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3、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
中国的文化贸易要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使文化产业在国内得到充分地发展,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一定实力的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相关产业是指因其使用某些技术、共享同样的营销渠道或服务而联系在一起的产业或互补的产业。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后很有可能形成一系列的文化产业体系,这会同时促进各个产业的共同发展。本文涉及到的相关产业是国际旅游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灰色关联度计算得出国际旅游收入对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关联度为0.873,属于高关联,这表明: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带动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能通过旅游业让各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有所了解,为中国文化产品的输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文化产业自有的特性也决定了其与旅游业密不可分。当前,国外投资者与消费者通过旅游了解中国的文化产品与贸易,通过投资、消费等方式促进了中国文化贸易的长足发展,并推动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具有创新力,与世界接轨的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将会得到一定的提高。
另外,计算得出的互联网普及率对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关联度为0.774,属于中关联。这表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对文化贸易的影响开始逐渐突出。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数字化媒介拓宽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渠道,提供了更多类型、更大范围的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大大降低文化贸易的成本,充实文化贸易的内容,从而提高文化的可贸易性,来突破传统文化贸易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时空限制。当前正在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正是信息技术对文化贸易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好例证。
4、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
一国的研发活动和其他创新活动,通过国际经济活动促进了其他国家(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外部现象通常被称为“技术溢出效应”。全球范围内文化贸易的技术溢出现象无处不在,例如跨国界的在线数据库交易、各类远程教育等。此外,FDI的进入可以产生竞争效应,以此降低国内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提高国内文化产品的质量。
计算得出的FDI对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关联度为0.861,属于高关联。这表明在国际资本全球流动的浪潮中,中国可以通过吸收FDI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从而促进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不仅可以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资本水平,而且外资企业以示范和人员培训等途径产生出来的“技术外溢”效应,不仅提高了中国文化贸易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增强了中国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5、政府扶持
政府的扶持对文化贸易的发展非常重要。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政府是作为辅助因素,但是由于文化贸易的特殊性和中国经济本身的特性,本文将政府作为重要影响因素考虑进去。计算得出的文化财政支出与专利申请受理数对中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关联度达到0.795和0.822,这表明政府在增强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产业、行业、企业的激励机制以及对文化贸易规则制度的完善和监督上,虽然其作用是间接的,但政府的扶持确实对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支持、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和政府扶持都对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有一定影响。其中,相关产业的协调与扶持、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以及政府的扶持对其影响的关联度较大,尤其以国际旅游收入和FDI最为明显。相比较而言,生产要素和需求条件对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关联度较小,尤其人均GDP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的影响关联度最小。
将实证分析结果与现状结合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与对策:增强经济整体实力,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从而促进文化消费;改变传统文化观念,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发展,不断拓宽经营范围与空间,集中优势力量,从而组建一流的跨国文化企业;发挥外资的“溢出效应”,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成熟经验,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文化贸易的跨越式发展。(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力[M].华夏出版社,2002年.
[2]李怀亮.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3]朱.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2009(4).
[4]张彬,杜晓燕.美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4).
[5]朱小娟.产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应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5).
[6]方慧,尚雅楠.基于动态钻石模型的中国文化贸易竞争力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2(1).
[7]孙妙凝.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文化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J].国际商贸,2012(6).
篇8
语言来自生活,语言是文化的反映。因此我们应首先深入了解文化。以中国与西方学说相比可以发现,他们彼此在很多地方时大相径庭的。中国学说从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到之后的韩非、杨朱、墨翟等,其思想精髓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主张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相比而言,西方学说则不同。从希腊哲学的城邦论到后来欧洲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等,我们可以看出个人主义、国家主义是西方学说的特色。
3、东西古代文化差异与联系
3.1东西文化的差异
如果我们在仔细将中西两种文化作一对比,可得到如下结果:西方对社会、对国家,以“我”字为起点,即是以“身”字为起点;中国儒家讲治国平天下,从诚心正意做起,即是以“心”字为起点。双方都注把起点培养好。因此为了自身健康,西方人倡导运动,这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即可略见一斑;中国人倡导培养闲适爱好,比如,读书、写字、栽花、养鸟等等。由此可见两种文化是有很大差异的。
3.2东西文化的联系
3.2 .1 东西文化在政治上的联系
从起点问题上来看,虽然西方人强调“身”,中国人强调“心”,但是它们都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在希腊哲学家中,柏拉图就十分注重个人品德的培养。柏拉图认为,一个高尚的人应具备美好的品德,还要不断学习,掌握数理知识,培养高尚的爱好,最后还要有强健的体魄。柏拉图认为这样的人才能担当城邦的管理者的职责。人首先应完善自身,之后才能管理国家,这与我们中国哲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是同样的道理吗?
3.2.2东西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联系
东西文化的联系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西方人崇尚个人自由、东方人讲究个人与社会和谐、平衡。但是西方崇尚的自由绝不是无限度的自由,自由必须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才有效。同样,中国人讲究个人要学会自我克制,人与人要以礼相待。因此,有了对中西文化相互联系的了解,语言的交流才能更好地进行,通过语言的交流来达到互相了解、相互合作的目标才能实现。
3.2.3 东西文化在当今时代中的联系
不仅是在漫长的历史中,中西文化有着很深的联系,在今天21世纪,二者更是相互依存、无法分离。在经济领域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让各国加各地区的经济活动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社会分工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不断加深着各国之间的联系。我们在学习英语是应着重适用于当前,努力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具体说来,在学习英语时应重视对经济知识的了解,掌握基本的词汇,不断更新所学知识,不断实践,只有这样学习英语才能真正达到学位所用的目的。
4、从系统功能语法学派分析英语学习与了解东西文化的联系
4.1系统功能语法的内容
系统功能语法有两个组成部分:系统语法和功能语法。系统语法的目标是要说明语言作为系统的内部底层关系,它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又称"意义潜势"。功能语法的目标是要说明语言是社会交往的手段,其基础是语言系统及其组成成分又不可避免地由它们所提供的作用和功能所决定。系统功能语法的建立基于以下两个事实:(1)语言的使用者实际上是在一组系统中进行选择,并且努力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实现不同的语义功能;(2)语言和人类的社会活动紧密联系,不可分离。
4.2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篇9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它是一种反映最深层文化元素的内在心理现象。因此,也可以说隐喻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认知语言学领域,隐喻不仅被视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概念性和经验性的构架我们思维和语言的过程。Lackoff和Johnson(1980)的研究表明隐喻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通过隐喻人们可以用一种事物来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种事物。
隐喻是通过对认知事物的想象和联想而产生,它实际上是对不同事物相似性的审视和创造。认知事物都是处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的,因此隐喻认知无疑承载了文化信息。隐喻的文化一致性显示了其与文化有着复杂的关系。
二、文化与隐喻的关系
第一,隐喻组成了文化。隐喻的产生是各种特定经验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经验是属于文化的,人类认知也是一样。没有人与文化世界的各种接触,就不会有认知存在。正如Gibb(1999) 所说,文化限制了经验和思想。这就是说,文化影响了人的行为和认知,至少文化中的一部分信息是通过存储在我们记忆中的隐喻表达出来的;另一方面,隐喻的文化认知印射到了文化世界。
第二,文化信息通过隐喻传播。通过隐喻,人们可以获得很多文化内容,比如世界观、人生观、个人价值观、文化价值等等。例如,英语隐喻中的“separation as a wall”这一表达最先出现于美国成立之时。那时,清教徒掌控着全国局势,他们对其他宗教群体进行宗教迫害。对此,当时美国总统Thomas Jefferson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政治与宗教管理分离,否则可能有更严重的后果,而这个隐喻生动地表达了政教分离论的观点。过去的一百年间,美国很多法庭里的法官在处理各种案件时使用此表达。从那时起,“seperation(分离)”和“wall(墙)”这两个概念在某种方式上就产生了联系,因此随之而来创造了其他与“墙”相关的常用表达方式来形容抽象的意义,例如“height, crumble, break down, knock down”等等。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也可以通过隐喻了解关于宗教或文化方面的有用的背景。
第三,文化对隐喻有重要影响。这涉及到隐喻从形成到发展的整个过程。文化模式是文化参与者共享的文化图示,作为引导人们行为举止的向导,包括法令和规章制度、实体对象或心理对象等。事实上,由隐喻所构成的经验是复杂的社会文化建构的组成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相应的生理过程(如排泄、出汗、脸红、哭泣和笑),会给其不同的文化意义,并将不同的价值观附加到生理排泄物上(血、汗、泪、唾液)。从这方面来说,文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隐喻的内涵,甚至在同一个文化环境中,隐喻也会由于不同环境或亚文化圈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隐喻是语言中文化因素的载体,它联系了语言和文化。一方面,它因文化而受限;另一方面,两者是互相影响的。因此隐喻可以被视为连接人类经验和文化世界的桥梁。
三、对教学的启示
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标语言文化的了解,如何通过语言教学来传递文化背景,使语言学习者能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正确使用语言成为教学的一个研究问题。基于对于隐喻文化内涵的研究和讨论,本文认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将隐喻与词汇教学相结合,可以更好的使学生理解并识记词汇,并可以使他们以更灵活的方了解并熟悉目的与的文化内,更好的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实现跨文化交流。
首先,老师应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帮助学生意识到母语与目的语在隐喻认知机制方面的差异性。例如,在解释“mouse”一词时,可以先从其最基本的词义: “老鼠”开始,然后再引申到电脑的一种配件: “鼠标”。这两种不同的意义实际上在外型上是具有关联性的,因此这种词义的引申实际上就是通过隐喻而实现的。学生在了解隐喻产生的同时,也锻炼了其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老师应通过对比英汉隐喻表达来进行隐喻教学。隐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文化差异性和文化统一性,词汇不仅包含了民族的思维模式,也包括了民族文化及价值。通过对比异同,学习者不仅能正确使用语言,更调动了学习的兴趣。
第三,通过语境教学。在阅读或理解英语句子和短文时,学生需要理解特定词汇的多种不同意义,这样才能发掘其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
第四,教学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联系、分类并对比不同词汇的能力上,使其能深化并理解词汇。联想法是将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通过隐喻建立联系,使源域和目标域间获得合理的联系。在讲授一词多义词时,通过隐喻法,学生可以自主的去发现同一个词中不同意义间的联系,这对于识记词汇是极为有益的。此外,这样的方式,也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从而产生积极的教学成果。
四、结论
通过分析隐喻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可发现隐喻在构成语言文化意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将隐喻应用于英语的词汇教学无疑会促进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发掘文化内涵并调动学习主动性,最大程度的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篇10
从教学角度来看,如果仅仅局限于“纯字面上的理解”,即只在表层掌握语言符号或者说只掌握了符号的语表内容,忽视语言符号所指向的事物-形象,就不能把本来具有鲜明事物个性的言语与其事物-形象牢固地联系起来,就不能建立与特定语言文化相对应的事物-形象代码,就不能形成并非与母语的事物-形象代码系统完全相同的外语事物-形象代码系统。
因此,对于外语教学而言,“语言和思维之间靠事物-形象代码作为中介”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学习者不在目的语表达手段和大脑中事物-形象代码之间建立较为稳固的有机联系,就无法熟练地运用目的语表达自己思想。而要熟练地进行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译,更要建立两种语言符号与其事物-形象代码系统之间的交互联系。因此,针对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语符,轻语义”、“重译文,轻感知”现象,就应强化建立语言符号与其事物-形象代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那么,教学中如何有效建立语言符号与其事物-形象代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呢?我们认为,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目前至少可以在以下4个方面做深入细致的工作。
第一,教学中应注重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启发和引导学生挖掘语句或篇章的具体语境意义和言外之意。这是外语课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从符号学角度来看,语言符号的意义属于人类意识反映周围世界的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特点是将具体事物抽象化,从而使人们得以形成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在所有交际活动中,不同交际者领会话语所传达信息的“深度”是不同的。不排除有些交际者可能满足于语句的概括性语表内容。现实中确实存在下列有趣的情况:单个语句和整个语篇的内容与具体情境并无关联,交际者只是在最表面的层次上领会(说出和写出)言语。例如,当听到陌生人在谈论我们根本不知道的人或事,情形便是这样。正如有的俄罗斯学者把这种脱离具体交际情景的语句称为“伪句子”或“准句子”一样,这些语句对于旁听者而言不是言语交际的现实单位。但是,具体语境意义和言外之意才是大多数言语交际行为的主要内容。因此,语句或语篇的具体语境化是实现言语交际的基础,也是将语言表述同具体的情景联系起来;挖掘具体语句或篇章的言外之意是实现言语交际的根本,也是把语言表述同具体情景中的交际者联系起来。这对于建立语言符号与事物―形象代码之间的有机联系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言语交际纳入人们的实践活动,把人们说出的话语同知觉感受到的东西联系起来。并且,领会语句乃至整个语篇的具体语境意义和言外之意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交际者个人的知识结构、情商和联想力。因而,教学中注重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启发和引导学生挖掘语句或篇章的具体语境意义和言外之意,并努力做到使用所学语言表达出语句或篇章的具体语境意义和言外之意,实则是努力构建语言符号与事物-形象代码之间的有机联系,也是发展学生语言交际能力、改进外语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二,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感知并讲出语言单位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差异。这也是外语教学过程应加强的一个环节。不同语言的事物-形象代码系统肯定不同。因为民族不同,文化各异,语言各异。语言哲学家认为,每种语言均按自己的方式切割客观事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世界图景。最为明显的例证是,在不同语言中,许多常见的事物,其名称数量不等。当然语言世界图景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词汇层面,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层面的特点也比比皆是。语言世界图景的差异实则说明,与各自民族语言相对应的不同事物-形象代码系统之间存在民族文化差异。这充分说明民族文化因素也反映在人们对客观世界进行切分所得到的事物-形象代码系统上。因而,从外语和母语两个不同的语言文化角度认识客观事物对外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感知并讲出语言单位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差异,对于培养和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也很重要。
第三,无论是挖掘语句或篇章的具体语境意义和言外之意,还是感知并讲出语言单位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差异,都旨在帮助学生建构双语的语言符号与其事物-形象代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因而,对掌握语言技能而言,语音、语法、词汇、篇章等方面的语言知识自然非常重要,但对言语技能的建立与提高而言,世界知识的建构也非常重要。我们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语符,轻语义”、“重译文,轻感知”现象,也是轻视建构学生的世界知识所造成。现在,外语教材的编写重视“依据主题编排材料”,可以说与我们提倡“注重运用外语建构学生的世界知识”不谋而合。外语教学要完全做到朝着“建构双语的语言符号与其事物-形象代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方向进行,可以探讨的路子还很多。但我们相信,本文所提出的这3点应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四,在相同的外部条件下学习者之间学习效果不同的重要原因是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个别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有必要了解学习者的心理状态和个别差异,才能采取必要的措施,发挥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1.善于引导学习者的注意,培养学习外语的兴趣。2.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习外语热情。3.重视对学习者意志品质的培养,激发学习动机。4.兴奋与抑制过程的调节。
外语课堂教学应以外语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课堂互动,引导自主学习,进行赏识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着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固然是决定外语学习成绩及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但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再好的学生也很难取得外语学习的圆满成功。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和业务,才能给予学生更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篇1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5—0030—01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法形式,还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词汇的文化内涵与外延
词汇是语言表达中最小的单位, 无词不成句, 无句不成文, 各种文化特征都将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他们的印记。文化上的差异反映在语言词汇中,就是大量的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出现。例如在阅读中出现了“Black Coffee”一词,未讲解之前, 学生都认为是“黑咖啡”。其实,是“不加牛奶的清咖啡”,这是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学生错误的理解。“potato”是西方人钟爱的食物, 因此, 与他们的生活联系紧密, 而且含有“potato ”的习语也很多,如“ hot potato”指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Mind your own potatoes”意思是“别管闲事”。这些词汇如果按照字面翻译出来, 完全不是英语原来要表达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词义, 并尊重英语长期以来的语言习惯和搭配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教学, 利用学习素材给学生介绍中西文化差异, 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
二、文化背景知识对句子、对话理解的作用
英国语言学家Byran认为, 一个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这是因为语言是文化存在的符号及表达方式,是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的抽象和概括。它与人们的思维活动密切联系,并与意识交织在一起。若要正确理解一段对话, 学生应该一边阅读, 一边猜测推断其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培养学生三种知识,即语言知识、使用语言的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了前两种知识,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实践证明,陌生的词汇与语言结构并不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 而背景知识的缺乏对阅读理解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掌握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能为正确地预测理解句子的意思打下基础。
三、文化背景知识对理解全文的作用
阅读技能并不完全依赖于对课文中语言知识的理解。阅读是一个动态过程。阅读理解中出现的困难,有些看上去似乎是语言方面的,其实可能是背景知识掌握得不够多,也不够深。因此,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教学中传授背景知识比操练语言的效果会更显著。
篇12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以及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语言自然也在其内。
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必然借助语言。语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英美文化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在英语教学中联系英美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英语文章,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凭借良好的英美文化和英美文学基础(英美文学本是英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见于其在英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处单独列出),教师对教材会有更深刻的了解。如果可以将这些理解讲授给学生,一定会产生令人惊喜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新世纪教材高二下Module4时,因为本单元是以“literature” 为主题,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要知晓一些英美的文化知识,才能把本来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经典名著讲得引人入胜,才可以从出处到隐含寓意,从著者到时代背景作清楚的阐释,学生才会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文章,并由此对整篇文章、引文、作家乃至当时的历史背景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最终他们会深受裨益。
其次,在英语教学中联系英美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多地更深刻地掌握英语词汇。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有很多学生向笔者提出过同一个问题:怎样背单词才会比较省力,而且印象深刻?他们往往拿着一本袖珍词汇书,埋头苦背,效果却不佳――不是记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就是混成一团。有的学生很有毅力,背完了词汇书,可是一见原版英文书仍然觉得力不从心,很多词和自己背的意思不一样。本人的建议往往是:多看,多听,多阅读,多运用。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提法。实际上,就是要将英语学习中和英美文化联系起来,多看优秀的英美影片,多听优美的英文材料,多读精华的英美文学作品,多运用自己刚刚学到的英语词汇。
比如,在一次Close Test中我们需要选单词blonde时,很多学生不理解它的隐含意义,而选择了beautiful,按照我们的审美标准,金发碧眼正是美丽的象征。但在给学生观看一小段美国影片Legally Blonde后, 我利用主人公Elle Woods 的事例向学生解释:为什么美丽的主人公会仅仅因为是一个blonde而被想在法律界有所作为的男朋友抛弃,从而使学生们透彻地理解 blonde不但不是褒义词,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是贬义词,指的是“没有头脑,没有智慧的漂亮花瓶形象”,是会受到歧视的。我想,通过这样的文化与语言的联系,学生们就可以充分透彻地掌握一些单词了。
另外,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也常常让学生们头疼。同一个词偏偏就有不同的意思。比如The Queen’s English 指的不是英国女王的具体言辞,而是地道的标准英语。说The Queen’s English的人并非一定要是女王;然而The President’s English 所表示的就不是正宗的美国英语,而是总统个人所说的英语。例如里根总统就曾因为偶尔失言被人嘲笑:The President’s English leaves something to be desired。像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可以从英美文化的角度,即从其来源、历史和现实意义上进行阐释,一定可以让学生顿开茅塞,受益匪浅。
了解一定的英美文化,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西方文明,减少和外国朋友交流的障碍。胡文仲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曾谈到“不了解目标国家的文明,谁也不可能真正和该国人民进行交流”。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我们很注意对别人的称呼。比如跟一个人叫“同志”,“先生”,“老板”,还是“小李”,“老张”都是大有讲究的。其实,在英美国家,尤其是英国,人们也是很讲究这一点的。Stephen Potter 教授在One-upmanship一书中举例说明了某局长如何称呼他的下属,比如,此人叫Michael Yates:
如果他是副局长,局长叫他Mike(用呢称);如果他是助理局长,局长叫他Michael(称名不称姓);如果他是段长,局长叫他Mr. Yates (称姓并加Mr.);
如果他是助理段长,局长叫他Yates(称姓不称名);
如果他是得力秘书,局长叫他Mr. Yates(称姓并加Mr.);
如果他是学徒,局长叫他Michael(称名不称姓);
如果他是警卫,局长叫他Mike(用呢称);
如此复杂的称谓现象,就是研究英语多年的学者也难以把握。在我们基础外语教学中如果不去渗透的话,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言时就会犯错误,尤其是需要和英美朋友交流或共事时,这些知识却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达到和英美朋友自如交流的程度,学生们不仅要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基础,还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了解英美文化,比较中英两种文化之间的区别,并将英语学习和英语应用结合起来,这些知识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初高中英语教师必须有意识在教学中渗透,引起学生关注英美文化才会引起他们对英语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促进我们的英语教学。
最后,从广义上讲,学习一定的英美文化常识,了解一些基础的英美文学知识,对于平衡学生知识结构有很大的作用。
当前学生升学就业压力极大,竞争异常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免会花费大量精力在这些学科上,导致知识结构不平衡。偏理的学生不知道莎士比亚,偏文的学生不懂得运用计算机,这种现象并不个别。所以,在英语教学中适当灌输文化文学知识,使学生们有机会接触到与自己兴趣不同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毕竟,语言学科的教学要以学生终身学习为目标。
综上所述,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英语思维习惯,培养学习兴趣,最终提高英语水平。因此,我们应当在英语教学中联系英美文化,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技能,了解西方文明,有一定的文化常识,成为这个国际开放时代里的佼佼者。
参考文献:
篇13
一、儿童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
(一)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无论是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还是从英语教学需要的角度,或是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文化教学都是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学习行为呈现如下阶段性:意识、关注、反应、实践和互动。文化意识培养是文化教学的首要。奥尔森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将文化之间的学习分为不同阶段,其中与儿童相关的阶段为:"3 _ 8岁,儿童可以意识到与自己不同的文化;;9一10岁,儿童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般的认识;11一14岁,儿童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中的内在逻辑,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只要按照其发展的阶段性进行统筹安排,儿童学习英语文化是完全可行的。
针对儿童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应主要指两个方面:1.培养对受各自文化影响产生的英汉语言差异的意识,初步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培养对所涉及语言文化现象进行初步思考的能力。对于儿童英语教学来说,文化意识培养实质上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儿童通过与语言相关的各种体验活动,从具体的语言、对话交往等刺激中形成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二)儿童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儿童英语教学作为学习者一生中英语教学的初始阶段,与语言配套的文化教学显得十分必要。儿童英语教学 目的是以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发展初步英语交际能力为重点的,文化意识培养不仅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同时也是促成上述目标顺利实现的手段。在这一阶段文化意识培养对儿童英语学习以及儿童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和成效。
文化作为英语教学有机组成部分,能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语境,使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摆脱单调的符号学习的形式,变得真实并充满生活气息,从而提高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英语语言学习本身也是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英语的交际实践可以给予儿童尝试跨文化交际的亲身体验。将儿童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进行,不仅能提高儿童英语交际能力,而且符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这一最终目标需要。
2.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降低母语负迁移作用。
中国儿童在汉语环境中成长,已经初步成为具有本族语言和文化身份的人。汉语语言和文化会对英语学习带来负迁移作用,导致中国式英语出现,“越是初学者,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也就越大”。但如果能在儿童开始接触英语时逐步引人对应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让儿童学会对不同的语言现象加于关注和思考,养成良好语言学习习惯,将有助于降低母语语言和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3.有助于使儿童英语教学趋向完整。
传统英语教学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忽视文化教学的倾向源于对文化与语言密切关系的忽略。这让儿童只学到了语言表层的知识,而潜伏于语言符号中的文化信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日后语言交际障碍。只有在教学中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儿童接触到全信息的语言,才能使英语教学目的得到完整实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教学。
4.有助于提高儿童综合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认知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促进语言教学的同时通过儿童英语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儿童接触到更多的感知和认知模式,扩大视野,增强理解事物的灵活性和多维性。
(三)儿童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儿童英语教学目的中针对听说、读唱、拼写等项目指标都有比较明确的描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就语言文化教学而言,这一目标框架缺少了相应的细化措施。虽然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的发展纳人了教学目标,但它主要还是围绕语言本身的教学来制定的,文化意识培养没有达到其在语言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在没有大纲约束和指导的情况下,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学仍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二、儿童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策略
(一)在英汉文化间架构桥梁,具体直观地体现语言文化差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容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学习者对所学东西的感知”。儿童在学习一种陌生的语言和文化时,不会主动地去感知目的语独有的文化信息。在可以与外语教学结合的文化教学模式中,跨文化模式更适合儿童阶段英语教学:跨文化模式的出发点是不同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和共性。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已有的母语文化体验,在两种文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从熟悉的母语文化知识人手,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向目的语文化刺激,帮助他们对其进行感知和理解。
通过将英汉文化的关系纳人教学并进行有意识的比较,能让儿童注意到英语文化息,并联系母语文化和个人体验进行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比如,在学““uncle”,“aunt”两个单词时,通过对比汉语中的“伯、叔、舅、姑、姨”,可以让儿童体会到英语称谓语使用和家庭观的不同。只有通过贯穿于语言学习的文化比较,才能对让儿童对两种文化和语言差异有形象、深人的了解,逐步具备文化意识。
跨文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儿童英语教学过程中时,应结合儿童的语言学习需要、认知、情感发展水平和已有的母语文化经历、经验,从与儿童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实用主题人手,尽量采用形象具体的实物呈现方式介绍英语文化。在进行文化比较时,还应注意到英语内部英美语言文化差异,英语在美国和英国形成许多各自的特点,如果缺乏这一意识,在理解和表达时同样会产生错误。
(二)合理使用现有英语教材,形成文化主题的螺旋式反复
传统儿童英语教学存在忽视语言文化学习的现象,但同时被忽视的还有文化学习层次与教学阶段的相关性。文化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受到学习者年龄影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一规律。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语言、认知水平、文化经验不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组织就不能是简单的文化知识堆积,而应该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文化主题筛选,在不同教学阶段对同一主题展开螺旋式推进,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文化意识的发展。比如,“家庭(home )”是一个普通却又重要的概念,儿童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一文化主题。针对不同年龄儿童,这一文化主题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活动上应该做不同层次的侧重。年幼的儿童初次接触英语文化,这时的教学可以结合教具讲述一些适龄的英语小故事,让他们了解中外家庭的共通特性,比如家的安全保护作用,这也吻合小龄儿童的语言、智力及心理水平。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以家庭文化差异为中心,通过多种形式让儿童了解英美家庭特征。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儿童对自己家庭的认识来进行“家庭树(f11ily tree )”活动,藉此让他们了解中西家庭结构差异。“家庭”的概念在前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得以扩大和深化,活动中对语言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儿童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应该在现有英语教材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语言内容为表线,文化主题为暗线,交织作用,对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组织。
(三)创造文化氛围,通过体验式学习促进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