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计算机与幼儿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作为创造能力的的核心,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全面提升幼儿素质。就应该针对幼儿的创新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充分地采用问答式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要对幼儿的“异想天开”进行充分的鼓励,将一些创造机会提供幼儿,使幼儿能够对各种方式的创新的尝试,但凡只要对幼儿发展创新思维有利的,都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鼓励,从而能够有效的服务于幼儿的创新思维[1]。比如在针对《各种各样的房子》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被计算机信息技术随意界面的交互功能进行充分的利用,让幼儿在问答式以及启发式的教学过程中对房子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随后教师在采用来对幼儿进行赞美以及鼓励引导的方法,使幼儿对未来的房子进行设计,这时候有些幼儿就会将环保型的大树房设计出来,还有人会将水下龙宫似的房子设计出来,还有的会将空中飞船似的房设计出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采用计算机技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能够有效地对幼儿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三、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施综合教学,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采用综合教学的方式可以讲更加完整的感性认识提供给幼儿,幼儿教育的年龄特征更加符合,对幼儿对事物全貌的了解十分有利,还能够使幼儿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更好的了解,最终能够对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比如,在对《秋天多美好》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一些关于秋天的美术活动主题画或者音乐活动歌曲等展示给幼儿,这样能够使幼儿对秋天的认识得到有效的巩固和加深。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进行秋天题材的绘画,使幼儿的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史诗游戏活动,在实践中针对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在开展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对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这样就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针对幼儿的创新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最终进一步的升华创新幼儿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幼儿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利用,真正做到学有所创学为所用。比如采用液晶投影仪、电视、课件、计算机、VCD机以及录音等计算机信息技术,可以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可以让幼儿以计算机提供的画面为根据展开仿编歌词活动;还可以让幼儿以液晶投影仪上的歌词为根据展开唱歌活动,这样就能够将幼儿的积极性以及兴趣激发出来。不仅能够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还能够对幼儿的语言能力进行很好的培养。
篇2
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无意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有意记忆的内容反而记不住。幼儿数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以数学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培养幼儿数学技能的提高。因此,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过程应是幼儿自己动手动脑的过程,是幼儿以游戏方式进行的过程。我认为教师应积极创设数学环境,让幼儿在操作化、生活化、游戏化、故事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有意无意地了解数学、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
一、幼儿数学教学宜操作化
操作化活动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帮助幼儿在自主、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如在“绘图分类”的活动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先出示了两个颜色不同而形状相同的图形和两个颜色相同而形状不同的图形,让幼儿进行比较,帮助幼儿明确“相同”的含义,并寻找这些图形的不同特征。在此基础上,我给每一个幼儿一组图形,引导幼儿从形状、颜色、大小等不同角度自主地给图形分类。这样幼儿就能通过自己的操作,获得分类的感性经验。
二、幼儿数学教学宜生活化
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件物品都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的。如皮球是圆的、手帕是方的、手指的长短粗细是各不相同的。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如当幼儿带来各种玩具时,我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玩具;当各种颜色的毛巾集中在一起时,我告诉幼儿这些都是毛巾,从而初步渗透集合的概念;游览公园时,我就让幼儿数公园里有多少花,当幼儿数不清时,我就教他们用“许多”来表示,并请他们寻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可用“许多”来表示。幼儿举出了许多例子(许多的茶杯、小床、教室等等)。
三、幼儿数学教学宜游戏化
幼儿数学教学游戏化是指把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要求融于各游戏之中,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的数学知识和经验,其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在数的组成中,互换位置关系(是指当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所分成的两个数可互换位置而总数不变。如5可以分成4和1,也可以分成1和4。)
是幼儿理解、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和幼儿进行了一下游戏(教师行讲述游戏规则):一幼儿戴头饰扮演一只傻猴子,立于围坐一圈扮主人的幼儿中,边随意表演小猴的动作,边嚷嚷自己肚子饿了,走向一主人乞求:“好主人,快给我吃桃了。”该“主人”先说一个小数:“我给你吃x个”,继而说一个大数:“我再给你吃x个”。“傻猴子”撒娇、不高兴地说:“不!不!我先吃X个(大数),再吃X(小数)个。”然后全体“主人”拍着手说:“哈哈哈!真是傻猴子X(小数)和X(大数)等于X,X(大数)和X(小数)等于X。它们俩一样多,真是傻猴子!”最后“傻猴子”与它向之乞求的“主人”交换角色重新开始游戏。这样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十分准确、清楚地明白了数的互换位置。
四、幼儿数学教学宜故事化
幼儿数学教学故事化是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幼儿喜闻乐道的故事,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
篇3
一、强化实践操作,提高幼儿计算能力
操作活动是一种幼儿园教学中最有助于提高幼儿计算应用能力的方法,幼儿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可以引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幼儿主动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各个感官,帮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与技能。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小石头、小棒、小纽扣等实物,让幼儿进行加减运算,通过对实物总数和部分的感知,增强幼儿对数字的应用能力,并体会加减运算的真正含义。比如:让幼儿一只手拿两个小石子,另一只手拿三个小石子,然后提出问题:“两只手一共拿了几个小石子啊?”然后引导幼儿列出算出“2+3=5”,再交换两只手中的小石子,提出问题:“这样一来,两只手中一共有几个小石子在?”再引导幼儿列出算式“3+2=5”,使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理解什么是“加法交换律”。通过由实物和图片演示抽象为具体数字的操作过程,可以促使幼儿从对知识的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对数字的应用能力,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拓展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二、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幼儿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幼儿的计算兴趣,他们就可以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实践,真正投入相应的集体活动中,并在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技能。为了充分激发幼儿的计算兴趣,我们可以利用游戏实施计算教学,游戏是所有幼儿都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通过游戏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数字应用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引导幼儿比较数的多少时,就可以采用音乐游戏“抢凳子”进行教学,让6位小朋友围着5个小板凳转圈,音乐停止后,6位小朋友一起抢5个板凳,有一位幼儿没有抢到板凳,所以就让他考虑为什么没有抢到凳子,从而引导幼儿对5和6 的大小多少进行比较。又如,在教学“单双数”时,让十位小朋友排好队、编上号,并让其根据单双号出队站好,引导幼儿深入理解单数和双数的区别;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时,可以让十位小朋友表演乘车的游戏,上车几个人,还剩几个人,加起来一共几个人等;在教学“比较数的大小”和“找相邻的数字”时,可以带领幼儿玩扑克牌的游戏,使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开发智力。
三、通过言传身教,师生合作互动
很多经验缺乏的幼儿教师在设计实际教学活动方案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这是由于他们缺乏实践经验,缺少对幼儿园的感性认识造成的。这就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言传身教,通过自身示范来帮助年轻的幼儿教师解决困难。但是,这种言传身教并不是硬性的灌输,而要充分调动年轻幼师的思维能力,增强师生互动合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精心设计如下问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1、什么是数的组成,你觉得能否按照教材中的表述直接传授给幼儿这一概念吗?为什么?
2、究竟应该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帮助幼儿深刻理解“10以内数的组成”?请举例说明。
3、什么是数的互换或互补关系,为什么要引导幼儿认识数的这一关系?应采用怎样的方式进行引导?请直观示范这一教学过程。
4、数的互换或互补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有怎样的应用?请举例说明。
通过以上问题的逐层引导,有助于启发幼儿教师的思维,启迪他们的思维逐层递进。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给予及时的评价,必要时要亲自示范和操作,还可以通过录像和多媒体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灵活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最后教师再布置相应的设计作业,指导幼师学生根据幼儿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方案,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
四、结合课内课外,发展幼儿思维
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不但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拓展幼儿的思维,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积极开发幼儿智力。幼儿的记忆形式主要以无意识记忆为主,逐渐向有意识记忆发展,即便有些知识暂时记住了,但是也会很快忘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采用反复、多次重复学习的方式,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例如,为了充分拓展幼儿的语言词汇,教师要善于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如:分点心时,可以告诉幼儿:“这是一只杯子、两块饼干、一包牛奶、三个盘子”等,帮助幼儿初步建立正确的“量词”概念。
总之,幼儿计算教育教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幼儿教师要努力探究新型教学思路,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教育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拓展幼儿的智力与思维,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梅纳新.当前幼儿数学教育对教师能力的要求[J].学前教育研究,2003,(03)
[2] 杨琼英.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数学教育[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2)
篇4
二、在常规教学活动中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存在困难目前,很多幼儿园多媒体计算机使用多数是在公开课观摩、优质课评比等活动中,作为一种区别与常规教学手段的“亮点”来凸显,成为教学活动的“点缀”,这也表示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并未真正地与幼儿园的常规教学融合在一起,而是仅作为一种设备存在着。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目前大部分幼儿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有限,课件制作的能力偏低,而且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失误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同时也受到了活动室环境、幼儿人数等客观原因的限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制作课件的积极性,也导致了无法普及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常规教学。
篇5
1计算机教育中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学校的教育主要就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的少,然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计算机课程所学到的内容和其他学科所学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计算机课程很难形成非常固定的教学内容。计算机教学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对于软件的使用以及学习,并且随着近些年软件数量的增多,很多前几年的软件也已经更新,计算机教学很难有效的跟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脚步。所以,只有充分的培养幼儿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使得幼儿能够有效的自觉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才不至于落后。
2计算机教学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方法
2.1对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使幼儿的活跃思维得到激发。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幼儿的思维才能进行积极地思考,从而使他们对知识和事物的认知提高。教师在幼儿教学中要给幼儿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进行探究时充分地运用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对学习的知识更好地掌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构建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从而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来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可以用鲜艳的图片、丰富的教具以及多媒体,在直观的感受中让幼儿进行学习和探究,使他们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在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展开积极思考,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效掌握,使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获得发展。
2.2巧用肢体语言激励。对幼儿在学习中的付出,适当肢体语言的激励常常是非常简单高效的。主要包括口头表扬以及一些肢体语言,例如,在全班同学面前提出特别表扬,让大家以某某同学为学习榜样;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丝和蔼的微笑,一次轻轻的点头示意等,这些看似普通的行为无不传递着教师对幼儿的关爱,这将会使幼儿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和肯定,从而增加学习计算机这门学科的信心,提高计算机学习的自我成就感。
2.3创设探索情境
(1)激发求异的探索意识,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在幼儿中树立“尝试创新”的意识,鼓励幼儿不唯书、不唯上。在教幼儿制作幻灯片的动作设计时,发现幼儿们所做的作品基本都拘泥于软件自带的几种,完全没有新意,在制作过程中也鲜有交流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我把幼儿作品中的亮点,展示给全体幼儿,幼儿们如醒酮灌顶,豁然开朗,热烈讨论起来,有的迅速组成小组制作起来,果然,幼儿们做出了很多有创意的动作设计:奔跑的小鹿、星星闪烁、小溪潺潺……不胜枚举。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幼儿愿意动手尝试了,学习思路开阔了,有创意的作品也多了:并且,能让幼儿享受到创制作品成功的怡悦,认识到动手操作、手脑结合的重要性。这样的课堂氛围,培养了幼儿的求异和创新思维,让幼儿深切体会到只有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终会成功。
(2)倡导合作学习。为了在共性的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意识地让幼儿进行各种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智慧合作“攻关”,让幼儿在探讨中增强创新意识。幼儿们确定主题以后,由组长根据自己组员的特点,给每个组员分配任务去采集资料,大家有的下载、有的摘抄、有的自创,忙得不亦乐乎。大型作品的创作彰显了幼儿的个性,突出了团队合作精神,幼儿们的分工合作,激发了幼儿们的创作灵感和创造意识,制作技艺和提高很快,同时也正通过这种合作学习模式,使幼儿们的学习更趋于创新性和自主化。
2.4精心设计教与学过程,训练创造性思维
(1)设置分层任务,关注幼儿个性思维的发展。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教学当中可以讲幼儿分成不同的类型以及层次,同时有的放矢地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设计不同的活动任务。分层教学,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进度。有一定基础的幼儿可以在较高层次上学习拓展,基础差些的幼儿可以从基本内容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每个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都能在各层次上展现出来,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取得成功所付出的艰辛。
(2)对教学内容精选,多角度训练创造性思维。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不同学习内容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对有利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内容或主题尽可能地挖掘,让幼儿产生创新的冲动和萌芽。在精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对这些内容合理的安排,对教学顺序和教学过程精心设计与规划,从而进一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3结语
计算机教学为它注入活力的话就需要实践创新教育,从而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很难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屹立,这在信息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因此,使幼儿创造性思维得到激发,使学生的创造力被开发,进行实践创新能力教育,培养适应未来竞争需要的人才,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又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篇6
另外到会的《计算机教育》杂志编委还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马殿富教授;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何炎祥教授;国家级名师、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吴文虎教授;中国石油大学计算机系陈明教授。
开幕式上,李未院士对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对《计算机教育》杂志出色的组织工作和福州大学细致的准备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本次论文获奖者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真诚的祝贺!在接下来的热情致辞中,李未院士详细解读了党的“十七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深刻内涵,指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在计算机教育领域引发的强烈震撼和深远变革,对计算机教育事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做了纲领性和前瞻性的预测。李未院士高瞻远瞩的精辟论述举起了计算机教育界的一面鲜明旗帜,引发了台上台下各位老师和同仁的强烈共鸣,引领着各位教育工作者坚定和执著于自己热爱的事业。
福州大学校长吴敏生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福州大学建校50周年来为福建的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所做的杰出贡献,肯定了计算机教育论坛的举办对福州大学计算机学科领域的巨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对计算机教育的促进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带来的巨大福音。
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袁开榜理事长在致辞中重点强调了在新的历史机遇下计算机教育所必须经历的改革创新发展阶段,号召大家深入探讨计算机教育。他倡议:让我们中国计算机教育的航空母舰永远航行在世界计算机教育的前列!
《计算机教育》杂志焦金生总编向大家介绍了本次论文的评比过程,并宣布获奖名单。本次论文大赛共评出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5篇、优秀奖36篇。在隆重的颁奖典礼上,主席台的嘉宾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获奖证书、奖牌,向他们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希望他们能够踊跃参加《计算机教育》杂志组织的每年一次的论文评比活动,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为我国计算机教育迈上新的台阶作出自己的贡献。一等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张铭老师代表所有获奖作者发表了获奖感言。
开幕式后,精彩的大会主题报告正式拉开帷幕。李未院士的《科学发现的逻辑验证》、上海交通大学傅育熙教授的《构筑校企合作体系,全方位促进工程教育的实践》、清华大学吴文虎教授的《我爱教书,乐自讲堂来》、天津师范大学王立柱教授的《十年课程改革有感》、北京工业大学蒋宗礼教授的《瞄准定位,科学施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殿富教授的《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香港科技大学倪明选教授的《香港科技大学的人才观》、台湾铭传大学贾丛林教授的《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与经验》、武汉大学何炎祥教授的《IT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浙江大学何钦铭教授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实施方案与改革实践》、北京大学张铭教授的《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本科课程改革思路》主题报告陆续展开。每位专家聚多年研究之精华,集毕生经验之大成,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独特新颖、热情洋溢的专业演讲大会,论坛迭起,反响热烈。
在第二天的分会场上,各位老师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分别在“专业组”、“基础组”和“职教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武汉大学何炎祥教授、青海大学黄维通教授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关俊良教授分别担任各分会场主持人。
苏州大学徐云龙教授、复旦大学高峰教授、黑龙江工程学院孔宪君教授、四川大学陈杰华教授、台湾铭传大学王立天教授、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系David M. Arnow教授、北京大学张铭教授、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周艳明教授、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常理民教授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关俊良教授分别做了主题发言,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引发大家的思考。因为报告都很精彩,很多老师在三个分会场之间“紧张地转换”,希望能够多听几个报告,接触更多更新的思想,开阔眼界。
值得一提的是,基础组王立天教授的《上一门不用教科书的课――运用5段教学法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和David M. Arnow教授的《CodeLab and Teaching――The Craft of Programming》分会场报告视角独特,贴近教学,引发了与会代表尤其是一线教师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提出问题,希望现场得到两位老师的解答,为自己的课程内容或课题指点迷津。王立天教授应老师们的强烈要求,在主题报告后又做了《通识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小报告,演讲结束后还被很多老师簇拥在中央,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育问题。David M. Arnow教授的演讲刚刚结束,就被几个教师请到会场外,共同交流中西方教学的异同及计算机程序教学的体会,并留下各自的联系方式,便于继续合作,交谈十分融洽。分会场讨论一直持续到中午仍在继续,大有意犹未尽之势。
很多老师纷纷反映,“全国计算机教育论坛”加强了计算机教育界的交流和合作,拓展了计算机界与社会、企业和各方人士沟通的渠道,表彰、激励、鼓舞了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赢得了良好的行业认可度和社会影响力。
篇7
引言
随着《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颁布,学前教育和教育信息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在这两股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已经开始起步。从研究的角度看,在学前教育信息化起步之始,应该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现状是什么?二是国外有哪些先进思想和经验可以借鉴?结合本土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是教育技术的发源地,其学前教育信息化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在美国稳定而庞大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学术群体中,苏姗・霍兰德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一 苏姗・霍兰德其人及其对幼儿教育技术的贡献
苏姗・霍兰德(Susan W.Haugland)博士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和幼儿教育软件评价专家,也是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整合(technology integration)领域的领军人物。她于1979年至1999年期间在东南密苏里州州立大学(Southeast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儿童发展中心工作,是该校名誉退休教授,现分别为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Metropolitan StateCollege of Denver)和大都会州立大学(Metropolitan StateUniversity)的早期幼儿教育系教授。1992年,霍兰德开始负责发展性软件和网站的评定(Developmental Software and WebSite Awards),1999年开始担任KIDS&Computers公司的总裁。
霍兰德的研究兴趣主要是幼儿教育、幼儿教育软件评价以及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从事幼儿教育技术研究以来,论著等身且被广泛收录和引用。她的个人介绍也被收录进Who's Who in America,Who's Who in Executives andProfessionals、Who's Who in American Education等书籍、年鉴。她对幼儿教育技术的开拓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在美国,尽管教育技术在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系统中发展迅速,但在早期教育领域发展也是滞后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者、教师和家长担心技术对于幼儿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美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早期教育领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起步。霍兰德就是这早期开拓者的代表性人物。她于1985年在东南密苏里州州立大学发起了KIDS计划(KidsInteracting with Developmental Software),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技术的研究。霍兰德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3岁以后的幼儿使用计算机具有很多的潜在好处,她的幼儿教育技术思想建立在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这与全教协会(NAEYC)提出的“发展适宜性实践”的观点不谋而合。其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技术思想对美国早期学前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率先开展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研究
软件作为信息载体在计算机用于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幼儿软件却良莠不齐,并且大部分不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霍兰德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全美率先开展幼儿教育软件的评价研究工作,并将之作为自己研究工作的重点。她1985年主持制定的Haugland/Shade幼儿软件评价量表自以来,经过不断地完善修订已经得到全教协会的认可,并成为全美权威幼儿软件评价标准。从1990年开始,全教协会吸收了Haugland/Shade量表,从1993年开始在每年的年会上都开设专门分会场,并将其定为NAEYC年会的技术特色专场。1997年,霍兰德在KIDS计划基础上创建KIDS&Computers公司,开始将幼儿教育软件评价进行商业化运作。面向社会提供教师培训、咨询、软件和网站的评价等服务。KIDS&Computers公司作为第三方幼儿教育软件评估机构,以其专业性和职业操守在全儿软件评价领域享有盛誉。其每年推荐的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以及提出的指导性建议对全儿软件市场具有重要影响。
二 苏姗・霍兰德的技术观
长期的幼儿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工作中,霍兰德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术观。具体包括技术本体论(是什么)、价值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有什么用)、实践论(幼儿教育中如何用好技术)。
1 本体论:技术是什么
作为幼儿教育学者,霍兰德并没有专门讨论过技术本质上是什么的问题。她关于技术本质的认识渗透于其众多相关论述之中。霍兰德所指的技术是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当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站、幼儿教育软件等。霍兰德认为,不同的使用方式,决定了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技术有时如同黑板和粉笔,为幼儿学习提供信息,幼儿从技术中获取知识(Learn fromtechnology),从这个角度看,技术是教育的工具。而有时技术在“信息收集、全球性的交流、学习成就的展示、互动性活动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独特的学习机会”。技术的“支架”作用能够“为幼儿提供帮助、支持和指导以使其不断建立认知能力和技能并掌握难度较大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技术是作为幼儿学习的资源、环境和伙伴而存在(learn withtechnology),是幼儿的认知工具。
2 价值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有什么用
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一直备受争议,其中持负性观点的居多。霍兰德作为幼儿教育技术的开拓者,她对于技术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充满乐观,但同时也保持谨慎的态度。她认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霍兰德接受之前研究者的研究结论。认为计算机在取代其他幼儿活动和幼儿的基本生活经验,剥夺儿童的童年、提供非现实世界图景、增强社会孤立性、降低幼儿情感意识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危险。另一方面,霍兰德认为“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儿童应该有机会早点在生活中适应技术”、“我们几乎没有选择,计算机已经摆在那里,而且会更加普及”。信息技术在应用得当的情况下,也许是在促进幼儿发展上迄今为止所发明的最为强大的工具。信息技术在促进幼儿更为主动的学习、更为独立的学习、更为个性化的学习、增强问题解决技能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另外,霍兰德非常看好网络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认为网络在“信息收集、研究、虚拟野外考察、全球交互与分享、发表成果、增强动机等方面,能为幼儿提供不可替代的学习机会。”
3 实践论:幼儿教育中如何用好技术
霍兰德对于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价值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所以其技术观的核心就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取向问题。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出现的种种问题源于幼教工作者两种错误倾向:技术工具主义和技术万能论。前者仅仅将技术看作一种工具,以传统的方式使用技术让幼儿进行简单的技能训练和教学游戏。后者将技术的优势无限扩大,无条件地将其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的“百宝箱”。为此,霍兰德引入了“发展适宜性”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基本取向。她认为幼儿在体质、情感认知上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需求,对于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着自己的学习方式。“以发展适宜性的方式使用计算机才会给幼儿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受益”,包括:“更多的主动性学习,更多不同的知觉和概念的学习模式,较少的精神乏味性学习任务,学习的思考速度提高,更适合幼儿个体的学习,更多独立的学习,获得更好的帮助以促进概括能力的发展”。
三 苏姗・霍兰德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
相比计算机硬件,软件在促进幼儿发展方面更具有决定性。如何选择与评价幼儿教育软件是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这也是霍兰德幼儿教育技术研究的重心。全教协会(NAEYC)在1990年开始吸收了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并从1993年开始在NAEYC年会中设立专门会场对教师进行Haugland/Shade评价标准使用培训,标志着霍兰德在全儿教育软件评价领域的领军地位。
1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技术在学前教育领域受到重视,幼儿教育软件也得到蓬勃发展。然而在霍兰德的早期调查中发现,市场上90%的幼儿教育软件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训练-练习”(drill-practice)软件,不适合幼儿的发展。霍兰德还曾专门对这些非发展性的幼儿软件和发展性的幼儿软件教育效果进行过对比试验研究。研究发现这些市场上占90%的非发展性软件对幼儿的认知、自尊等关键领域影响不明显,甚至很大程度上阻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与家长在为幼儿选择软件时困惑,或根本不做任何选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兰德开始关注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问题。并具体提出其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是为了达到三个目的:(1)幼儿软件评价的首要目的在于评估幼儿软件的发展适宜性,除了分类鉴别之外,还通过评估为幼儿软件设计开发提供指导方针;(2)通过制定标准,提供一个系统、客观的工具,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可以增强对幼儿教育软件选择和判断的能力;(3)对管理者来说,通过适当的幼儿软件评价可以用来提高管理的效率。
2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理论基础
在霍兰德看来,“幼儿不是小大人,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情感、认知和社会需求。幼儿软件的设计应该反映出幼儿的独特性。和任何提供给幼儿的课程资源一样,幼儿软件必须是健康发展取向的。”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思想根源于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更直接的思想来源是全教协会1986年的发展适宜性实践思想。霍兰德根据“儿童发展理论”提出“发展性软件评价”思想,并于1985年开发出第一版本Haugland/Shade量表作为幼儿教育软件开发的基础。霍兰德曾专门对其研制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标准和全教协会提出的发展适宜性实践指导方针进行了对比,她认为二者是一致的,有着相似的设计思路,都是“建立在儿童发展理论的基础之上”。在不断完善中,霍兰德将其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称为“发展适宜性软件评价”。发展适宜性是在学前教育出现较为严重的小学化倾向背景下提出的,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促进儿童发展的一套理念。它是全英幼教协会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立场,是学前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具体包括:年龄适宜、个体差异适宜和文化适宜。
3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内容
幼儿教师和家长在选择教育软件时,霍兰德强调应考虑三个重要的问题:一是软件产品要符合学校、学区、州所认定的目标或标准;二是软件内容中即使是幼儿发起或控制的暴力也应该避免;三是发展适宜性是最根本的考虑。她的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内容具体体现在她和谢德制定的Haugland/Shade发展性适宜性软件评价标准之中。该标准始创于1985年,后经1991、1996两次修订不断得以完善。该标准从幼儿发展适应性的角度出发,从儿童、教师和技术三个维度提出了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十条指标。具体包括:“年龄适宜性、儿童控制、清晰的指导、可延伸的复杂性、操作的独立性、无暴力性、过程导向性、技术特征、模拟真实性和可变换性。”随着全教协会对发展适宜性概念的不断完善,霍兰德在她的软件评价中新增了“文化适宜性”,即充分考虑到语言、国别、性别、文化、家庭等因素,新增了反偏见(anti-prejiudice)作为评价内容。文化适宜性的增加使得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标准在评价内容上不仅更加公平全面,还为其评价思想走向国际奠定了基础。
4 霍兰德幼儿教育软件评价的方法
霍兰德曾经运用其Haugland/Shade发展性适宜性软件评价标准对众多幼儿教育软件进行评价。从她对其软件评价标准的描述和实际进行的软件评价来看,霍兰德对幼儿教育软件评价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指标体系评价法。她的十条指标根据各自定性特点的描述,对被评价幼儿软件采用0、0.5、1计分。总分达到7.0分的被视为发展适宜性幼儿教育软件,否则为非发展适宜性的。在依据指标定量评价的同时,还有专门的栏目对软件进行简短的描述和评论。通过这些定性评价,“我们经常为软件设计者就软件如何更好地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提出建议。”这种以定量为主,定量定性结合的评价方法是霍兰德软件评价方法的显著特点。另外,为了促进自身软件评价研究的发展,霍兰德进行了很多实验性的软件评价,“这些评价很多是基于教室中早期儿童利用软件的实际反应。”
5 霍兰德关于其他幼儿软件评价系统的研究
教师选择幼儿软件有两条路径:一是根据一些幼儿软件评价系统的推荐来选择;二是采用某种评价系统自己来进行评价选择。无论采取哪条路径,教师选择采用某一种幼儿软件评价系统是第一步。尽管霍兰德研制出了Haugland/Shade评价系统,但为了给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依据和指导,霍兰德专门对多种幼儿软件评价系统进行了研究。
首先就利用软件评价系统来选择幼儿软件,霍兰德进行了中肯地表述。她告诫教师,“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软件有优点也有局限性。”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幼儿软件最大的好处在于教师无需预览软件。这为教师在时间、精力和经费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然而教师利用软件评价系统选择幼儿软件也同时存在两大局限;首先,不存在包打天下的软件评价系统,所以事实上有不少很不错的软件并没有通过评价系统的评价脱颖而出;其次,评价系统的评价和这些评价变得被公众可用之间具有滞后性。而且这种滞后的时间取决于软件评价系统本身。霍兰德指出,当教师选择软件评价系统时,最重要的因素是所选择的评价系统符合他们自身的教学哲学取向。通过调查,霍兰德在众多的幼儿软件评价系统中遴选出了7款幼儿软件评价系统,并着重分析了这7款评价系统的教学哲学取向、适用年龄段、各自不同的优点。这项研究成果成为教师选择评价系统时的重要参考工具。
四 苏姗・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思想
信息技术作为幼儿教育资源,虽在很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如何用好才是关键。在霍兰德看来,“计算机活动越来越趋向与所有课程的整合”。“只有当计算机融入课程时,儿童才能在概念理解、抽象思维、言语技能、问题解决等方面获得发展。”所以霍兰德的不少研究围绕技术与幼儿园课程整合展开,并逐渐形成了其整合思想。
1 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
为确保幼儿园教室中以发展适宜性的方式使用计算机,霍兰德提出了五个关键因素:“计算机摆放的位置、软件选择、教师指导、支持活动和教师培训。”
在幼儿园课程学习中,计算机方便易得是前提。所以在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摆放至关重要。霍兰德反对幼儿园惯用的成立计算机室或技术实验室的做法。她认为这些做法使得幼儿不能随时根据需要接触计算机,而且很难与课程活动有效衔接。她主张在教室中设立“计算机中心”,在具体摆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身高、视角等因素,以使所有幼儿都能看得见,并易于获取。
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整合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软件。霍兰德强调教师无论选择什么样的软件,一定要保证是发展适宜性的。鉴于目前市场上此类软件仅占20%份额,幼儿教师在选择软件时往往遇到困难。霍兰德还为教师选择发展适宜性软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霍兰德认为,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要求幼儿都具亲身实践的机会(hands-on opportunities),教师应该鼓励但不能强迫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由于幼儿对使用计算机的热情并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相应的指导。为此,霍兰德提出教师应建立一个有计划的轮流指导系统,并就不同年龄、不同特点幼儿的指导提出了具体建议。霍兰德还提倡家长也应该加入到指导队伍中来,以提高指导的效率。同时霍兰德也非常强调幼儿伙伴之间的作用,“记住,计算机指导并不总是来自于成人,儿童伙伴之间也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当他们互帮互学时,也增进了社会性的发展。”
霍兰德早期研究显示,只有当延伸活动在有效增强幼儿软件的主要教学目标时,幼儿才会获得显著发展。所以活动为丰富幼儿在教室中的计算机经验提供了重要支持。霍兰德提出,教师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保证活动对各类软件的支持作用:“一是设计特殊的活动,以丰富幼儿正在计算机上使用的软件:二是将计算机整合到课程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对课程重点内容起支持作用的软件。”
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整合,教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培训可以使教师学会操作技能,建立自信,并掌握将计算机整合到他们课程中去的策略。”霍兰德吸收爱普斯坦(Epstein)的观点,提出幼儿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四个关键步骤:教师获取实践经验、工作坊的交流学习、典范和导师指导示范、后继监督。霍兰德进一步认为,无论哪一个环节,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真诚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是有效培训的关键。另外,由于技术进步的日新月异,霍兰德提出教师培训应该是持续性的。
2 关于计算机在幼儿园教室中配备的数量
霍兰德除了专门对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摆放进行研究外,为了提高应用的效果,霍兰德还专门就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的数量进行了研究。她认为,“在幼儿园教室中计算机与幼儿的比率最好能达到1:5,最大不能超过1:7。”在计算机不够的情况下,可将计算机集中起来,每个班级按月、季度或学期轮流使用。霍兰德认为,很多幼儿园将计算机平均分配,往往在一个教室中只有一台计算机,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最有才能的教师也无法实现计算机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3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幼儿课程整合的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霍兰德明确指出当前幼儿教师将计算机整合到其课程中的失败根源在于“她们是以传统的方式使用计算机,而非是发展适宜性的”。在其众多的论著中,霍兰德反复指出技术与幼儿教育课程整合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发展适宜性,即要考虑到年龄适宜性、个体差异适宜性和文化适宜性,在尊重儿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其他所有整合原则都以此展开。
具体活动支撑原则。在发展适宜性的指导思想下,幼儿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developmental computer experience)是计算机与幼儿园课程有效整合的基础。霍兰德认为,“如果幼儿的计算机经验不是发展性的,他们还不如不接触计算机。”幼儿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单靠选择出发展适宜性的软件是不够的,还需要选择或“设计一些具体活动(concrtetactivity)来丰富、支撑这些软件”。换句话说,软件的发展适宜性还需要通过适当的具体活动作为中介,才能用活、用好。霍兰德认为,具体活动是一种亲身实践的经验(hands-on experience),幼儿通过适当的具体活动,在课程学习中利用丰富的资源,自主发现、操作和探索,并获得发展性计算机经验。
儿童参与性原则。霍兰德深受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影响,认为在发展适宜性的课程整合中,幼儿是参与性的学习者。计算机作为教室中学习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幼儿认知的工具,为幼儿认知发展提供脚手架。通过设计的具体活动,“在计算机使用的过程中,由幼儿负责”,“幼儿控制学习的过程,并通过探索构造概念与建立知识。”
易接触和有效性原则。幼儿在课程整合活动中经常需要主动操作计算机,这就决定了教室中的计算机在摆放上应该是易于幼儿接触的。霍兰德还非常重视性别差异在幼儿接触计算机时的影响,强调教师在软件选择和教学时应予以注意和提供必要指导。而要保证整合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室中的每一个幼儿对使用计算机充满自信,并且将之视为可用的学习资源”。霍兰德强调应鼓励而非强迫幼儿使用计算机,每一个幼儿在课程活动中都应该有亲身实践的机会。
4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不同年龄段幼儿课程整合的思想
霍兰德认为3岁之前的幼儿通过身体(眼、耳、口、手、脚等)进行学习,计算机不适合这种学习方式。所以霍兰德不赞成3岁之前的幼儿使用计算机。对于3岁之后的幼儿,霍兰德经过实验研究提出,教师进行整合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使用不同的整合方式。
对于3~4岁的幼儿,应该顺应他们的意愿,在具体活动框架下由幼儿自主探索。3~4岁的幼儿在使用计算机进行探索时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所以时间是关键。即使幼儿在利用计算机学习时遇到障碍或毫无预期的结果时,教师也不应该给予太多干预,而是给予一两句话的提示即可。霍兰德认为,在教师提供最小帮助的情况下,幼儿仍能成功使用计算机。为增强和扩展幼儿的计算机经验,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可以根据幼儿使用计算机的情况提出一些问题。从霍兰德的上述观点看,3~4岁的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显然应该具有更高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相对于3~4岁幼儿,4岁以后的幼儿在教室中使用计算机可能获得更多的发展。但这取决于提供给他们的计算机经验的类型和他们接触计算机的频次。霍兰德认为,4岁以后的幼儿在他们的计算机经验方面应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教师对他们的指导应该相对具体一些,可以直接指向幼儿的学习目标。在组织形式上,可以适当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协作学习可以在组内和组间分享他们的成果。
5 霍兰德关于计算机与反偏见课程整合的思想
全教协会一直以来非常强调在早期教育中提供反偏见课程(anti-bias curriculum)的重要性。提倡在课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多元文化,避免提供刻板性(stereotypic)的材料和活动。霍兰德认为计算机在开发和促进反偏见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指出计算机与反偏见课程整合的四个环节:第一是选择使用反偏见软件。霍兰德还专门进一步指出了反偏见软件的六个特性:多语言、国际视野、性别平等、种族差异、不同年龄能力、多元家庭风格;第二是教师应创设一种环境或活动,促进幼儿认识并肯定班级中存在的不同,帮助幼儿接受他人;第三是保证性别平等。教师应该为男孩和女孩提供接触计算机的相同机会;第四是利用计算机提升幼儿文化意识。即通过交互软件或网络,幼儿感受其他文化,消除壁垒,真正理解个体差异,并建立全球理解。
篇8
多媒体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内容相融合,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教学对象,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在多媒体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手段的主要承担者。幼儿教育阶段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在这个时期儿童的智力快速发展,人格逐渐健全,个性品质基本形成。这个时期也是一个关键的过渡阶段,儿童通过这个阶段身心发展慢慢定型,转变为可以按照社会的需要而发展。
在幼儿教育中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主体,幼儿为客体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兴趣,有利于智力的提高和独立人格的培养。这个时期的儿童,获取信息主要靠各种感觉器官,其中80%以上来自视觉,10%左右来自于听觉,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将画面和声音等媒体要素结合起来,改变了传统改变了传统教学的黑板、粉笔、挂图模式,通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丰富多彩的语言刺激材料,促使幼儿产生浓烈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幼儿的学习动力。
二、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优点
对幼儿教育来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所具有的多维性、参与性和易操控性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到各个方面的教学过程当中。
1.计算机多媒体能够充分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提升智力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可以做到将色彩丰富、声形并茂,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生动显示在幼儿的面前,通过制作特定课程的课件,将动画图像与声音和语言教学内容进行组合,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的思维倾向于接受具体形象多于抽象思维,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内容可视化,配以生动鲜明的颜色和动听悦耳有吸引力的声音,将新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利于幼儿理解接受。例如,在实践中,教学内容为海洋生物知识常识,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人类的海洋朋友》,借助多媒体技术,我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海洋动物如鲸鱼、海豚和多种热带鱼等制作了关于鲸鱼捕食特性、海豚声纳发出接受原理以及和热带鱼习性的课件。使孩子们了解到在一般条件下无法接触的知识,如鲸鱼的体积大小、种类和觅食习惯,海豚的高智商、进化的先进程度以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热带鱼的颜色表示的意义、生活环境的特殊性,等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色彩和动画结合在一起,把教学内容融合在大和小的对比、整体和局部的区分以及外观和内涵的相互作用中进行传播,优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能保持高涨的兴趣和对知识的高吸收率,教学效果很好。
2.计算机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人格的培养
可以为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设计灵活的界面交互功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调整展现给幼儿的声音和画面。并且可以为幼儿设计专门的交互界面,让孩子们通过感觉器官亲自感受各种情境,做出选择,在探索中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培养幼儿的独立人格。例如,在实践中,通过制作课件《森林迷路》,将小动物和各种障碍图片组合,配合合适的音乐效果,做成迷宫的样式,运用教师引导,幼儿结合游戏做出选择等方式,使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为小动物的回家路出谋划策。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快,幼儿一次次做出选择,强化了他们的本体意识,培养了独立的个性。
三、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原则
即使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幼儿教学有上述的优点,但其应用并不能完全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在本人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条原则:
1.适用性原则
(1)使用方式上的适用性。计算机多媒体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手段,使用上也并不是多多益善。在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在教学时间内不频繁转化教学手段,避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效率。
(2)教学对象的适用性。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必须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多样性,不同的幼儿之间有着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不能忽略这些差异而反复使用同一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影响教学效果的达到。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这一阶段幼儿的主要动力。在计算机多媒体的教学材料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将其游戏化、故事化,综合图片、文字和声音等多种要素,为幼儿营造快乐的轻松的氛围,设置若干处可以激起兴趣的环节,将抽象的的教学内容融入其中。如通过欢快的音乐,可爱的卡通形象等刺激幼儿的听觉、视觉,使教学内容能够愉快地被接受和消化。
3.交互性原则
交互性原则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多媒体课件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在课件的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以方便在使用过程中能根据经验预估幼儿的理解能力和适应情况,将难以理解或者能够充分激发幼儿兴趣的环节随时反复呈现。第二,是要注意让幼儿实际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要想时刻抓取幼儿的注意力,一定要使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存在感和参与感。
四、结束语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育手段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学更为生动形象,以更高的教学效率完成教育目标。但是,在实际使用中要注意,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注意其适用的范围和原则,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探索现代化教育技术自身的规律。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篇9
在世界范围内,网络时代已经逐渐充斥整个教育过程,国外计算机运用起源早,理论与技术比国内成熟,在多媒体幼儿教育方面自然比国内运用得更为广泛。比如说美国国家技术大学,在1998年的夏天就利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的方式开设了许多针对幼儿学习的启蒙课程。威士康辛大学也在1998年兴建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电子阅览室,并将它作为商业、文学、教育的载体,开设了17门课程启蒙班,帮助幼儿提早在自己的脑海当中构建出一个知识结构模型,开发智力。以亚特兰大和乔治亚洲为主导的美国南部的地区教育董事会,经过讨论以后,一致认为可以利用因特网来向南部地区转达50所大学的全部课程。与此同时,美国已经将这种注意力放到中小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上面。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6年提出有关于教育技术行动的计划。2000年以后,美国的每个教师以及图书馆都已经利用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教育改革,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受到教育。另外一个方面,加拿大、英国等其他西方国家采用多媒体幼儿教育,开发应用益智娱乐性软件,比如让幼儿在电脑上走迷宫,认识形状、数字等,幼儿自主学习得到充分体现,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开发了他们自我探索的兴趣。
1.2国内多媒体幼儿启蒙教育现状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国内有关网络技术的运用起步比较晚。1995年底,我国授权覆盖全国计算机网络的中心才开始正式投入使用。相对于国外多媒体教育而言,我国多媒体教育仍然处于雏形阶段,投入使用的规模不大,并且影响力也远远不及外国。当美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已经将计算机多媒体的网络教育普及到幼儿教育初期的同时,我国的高等院校才渐渐地引用了这项教育技术。所以与西方的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国内幼儿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内容质量、使用方法、对儿童的吸引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幼儿园的电子教室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电教模式,教师在里面讲,学生在外面听,因此从实质上面而言,这种媒介也只是从电视机到计算机显示器上面的转换。这些课件形式的教学仅仅只是多媒体形式,内容、制作形式都亟待提高。此外,有的幼儿园,多媒体设备被用于播放幼儿喜欢的动画片等少儿节目,不仅浪费设备资源,也无益于幼儿的学前教育。此类种种,都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改进。
2中外对比下的多媒体幼儿教育工作建议
多媒体利用各种软件、播放器来展示图像、文字、声音,在用于幼儿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因为多媒体教育的传输模式可以获得文本以外的更加丰富、直观和生动的多媒体信息,因此全国范围或者是全世界范围内都能够进行资源的共享,所以在许多国家都大量引用多媒体进行幼儿教学,根据课型不同而灵活运用,取得一定的规模与良好的成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按照幼儿的思维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并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最后让传统的教学成功地从单向转化成为双向化模式,实现远程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学习模式,从大众化转变成为个人化、个性化、个别化。当代中外媒体在远程教育的运用上主要采取3种教学模式。
2.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多媒体幼儿教学中,幼师制作的PPT、视频等具有多种形式,制作出各种栩栩如生、活泼可爱的形象。例如,有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时,展示了小猫钓鱼期间的各种神色与鱼儿活泼好动的形态。这些熟悉的动物形象贴合幼儿喜爱小动物的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跟随教师思维引导,争先恐后地发表对小猫和鱼儿的看法。通过这种动态情景的思维引导,让宝宝学会思考问题的同时,培养幼儿多向思维的习惯,同时也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课堂也因此变得富有生机。当然这是教师单凭几张图片无法制造出的效果。它的特点是通过教师制作出与幼儿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件来创设情境,引导幼儿发挥集体力量,合作思考,通过共享集体思维的成果来完善幼儿自己的个人思考和学习能力。
2.2益智软件充实教学
幼儿天生的好奇心与别具一格的创造性思维,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高度重视。为了充分开发创造力,教师可以为幼儿选取相关益智软件进行学习。教师同样为工作指导和促进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走向,通过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形象,引导和带动幼儿的思考,认识各种不同的形状与基本的文字、数字信息。同时在电脑上通过下棋、走迷宫等方式,锻炼他们的活跃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与探索的能力。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引进使用相关教学益智软件,为幼儿构建更为宽广的想象空间,充分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3师生协作完成多媒体课件,深化教学
篇10
1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主要的应用方式
在幼儿教育中,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幼儿园管理工作和幼儿教学。从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面来看,幼儿园最早使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发挥计算机的辅助管理功能。即便是当前,大部分幼儿园所购置的计算机,也是为了让幼儿园管理工作更加方便。计算机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是让幼儿园的财物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以及保育教育等工作更加方便,这些作用的发挥需要依赖具有针对性的工具软件和常规软件,如电子表格、文字处理、财物管理、教学管理、营养分析等软件,所以幼儿园管理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是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首个阶段。从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应用来看,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普及,多媒体课件也在幼儿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显示出了其他教育媒介和教育技术所难以比拟的优势。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的幼儿教育工作,因使用了声音、动画等多媒体形式,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在适应幼儿年龄特点并充分调动幼儿兴趣和注意力的基础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适应性
从当前的幼儿教育来看,信息技术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运用,而在大部分经济条件允许的幼儿园中都设置了多媒体课堂用来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同时这些幼儿园中的教师也更倾向于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对课件的制作也逐渐熟练。在幼儿教育的信息技术实际应用中,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幼儿语言教育、幼儿数学教育、幼儿科学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音乐教育、幼儿健康教育等。虽然这些教育内容通过使用信息技术以课件的形式表现出来,都能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但是并非每一种幼儿教育内容的教学活动都适合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事实上,教学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一般会以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为依据来设计教学活动,而设计完成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决定是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重要依据。如果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则教师会对使用哪种信息技术工具和表达形式更加有效作出考虑。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适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教育内容包括幼儿语言教育、幼儿数学教育以及幼儿科学教育等,对于这些教育内容而言,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地表现出来,从而让幼儿更容易接受。但是幼儿美术教育、幼儿音乐教育以及幼儿健康教育等,由于需要幼儿在实践中体验乐趣和总结经验,所以并不适合全部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如果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刻意追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难以发挥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且会让幼儿的注意力分散,导致幼儿难以掌握相关的知识。由此可见,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信息技术工具来实现,但是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并不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科之间的区别来确定是否应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教学活动。对于信息技术适应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和科目,教师要重视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工具与教学活动的密切结合,引导幼儿在游戏和欣赏中接受知识。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有必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以幼儿喜爱的内容和形式将教学内容进行游戏化与故事化,将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的课件,从而让幼儿保持与课件进行交互的积极性,并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3影响幼儿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其他因素
3.1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限制了信息技术工具功能的发挥
幼儿教师具备计算机基础,并且能够对课件进行制作和演示,是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幼儿教育的重要前提之一,只有如此,才能够发挥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优势,并实现幼儿教育的目标。然而,在一些幼儿园却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并且大部分幼儿教师对信息技术不能熟练掌握,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展现多媒体课件的能力也存在一些差异。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教师而言,虽然他们拥有着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但是接触信息技术的时间较晚,并且对于信息技术从头学起也具有一定难度,要达到熟练操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工具仍需要较长过程。甚至一些幼儿教师并没有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使用过信息技术,这导致了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的应用中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特别是一些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这种教育方式存有排斥心理,认为传统的幼儿教育方法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并且也更加方便。而对于部分年轻的幼儿教师而言,虽然他们对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认可度,但是由于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所学的信息技术内容有限,所以一般也仅仅掌握了浅显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仍旧存在不足。由于幼儿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水平有限,所以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往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存在直接使用网络中现有的课件开展教学活动的现象,这种问题不仅会因为缺乏对教育对象的针对性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同时也难以从本质上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另外,在对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方面,许多幼儿教师欠缺对信息技术工具的深入认识,这使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在此基础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3.2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主体地位被忽视
无论是传统的幼儿教育还是应用信息技术下的幼儿教育,都应当体现出并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首先,在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能够给予幼儿操作计算机等教学工具的机会较少,大多数幼儿教育课堂都是由教师单方面操作。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只能被动地听讲,并且难以对教师所设置的教学情境产生深入体会。其次,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客观存在教师与幼儿互动过少的现象,而在信息技术为支撑下的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这种现象被放大。教师往往会将注意力集中于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操作方面,而欠缺对幼儿的语言引导、提问等互动行为,在此基础上,教师难以发挥出自身的示范行为,也难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儿童。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仅会导致部分幼儿对教学内容接受效果的下降,同时也不利于幼儿群体的情感发展。
4提高幼儿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效益的策略
4.1通过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技能
幼儿教师要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必须对信息技术有正确认识并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技能,只有如此,幼儿教师才能够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并发挥出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的优势。通过上述问题可知,当前幼儿教师群体普遍存在信息技术知识以及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幼儿园应当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技术培训给予高度重视,以全体幼儿教师为对象来进行包括信息技术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课件制作与演示等内容在内的培训。同时培训的开展应当充分考虑幼儿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从而实现培训与教育实践的良好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点,幼儿园应当对教师培训的思路做出调整,并针对实际情况对教师培训计划进行及时修正,认识到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缺乏哪些知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同时要给予教师较多的实践操作机会,确保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4.2幼儿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应当以幼儿发展为根本目标
信息技术教育以形象直观、活泼生动的特点得到教师和幼儿的喜爱。但是幼儿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功能具有全面认识,不能单纯地为追求教育潮流,避免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的推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事实上,幼儿教育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一些误区,如将多媒体等工具当作传统教育中的黑板来呈现文字与图片,欠缺与幼儿交流等。这些误区的存在,致使应用信息技术下的幼儿教育过程难以吸引幼儿注意力以及调动幼儿兴趣。所以,在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实现可见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同时要重视幼儿与幼儿之间以及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来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并参与游戏和活动,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山东省邹城市机关幼儿园,山东邹城273500)
参考文献:
[1]李仕丽.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的现状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9).
篇11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式
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幼儿园管理和幼儿教学两个方面。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管理方面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幼儿园购置计算机,基本上是为了方便幼儿园的管理工作,计算机的应用可以方便幼儿园的财务管理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和保育工作的进行。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普及,多媒体课件教学已成为幼儿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多媒体教学中运用了动画、声音、图片等多媒体形式,让幼儿教学的过程生动活泼,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以我们幼儿园为例,该校在财务管理工作上使用计算机的电子表格进行财务处理,一定程度上减轻财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在幼儿保育方面使用计算机的营养分析软件,为幼儿搭配营养午餐,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该校在幼儿教学方面,开设多媒体课堂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在幼儿语言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内容丰富有趣的课件,将教学内容和游戏结合起来,提高幼儿学习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原则
1.实效性原则。幼儿教育的质量水平深受社会的关注,幼儿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形式,对培养幼儿习惯、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一定要注重实效性原则,即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需要选择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且具有实际教育意义的材料,最大程度保证信息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实效性。
2.基础性原则。幼儿教育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幼儿获得最基本的生活知识、学习方法,为幼儿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需要遵循基础性原则,教师在选择知识材料时,要注意选择符合幼儿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基础材料,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这样才能使幼儿教育顺利开展。
3.适当性原则。幼儿是幼儿教育的对象,但幼儿这一群体身心发展还不健全且幼儿对生活、学习、社会的知识储备较少,对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力较差,所以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时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适当性。在幼儿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也要注意适当性原则,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根据幼儿的知识接受能力讲授适当的内容。
三、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适应性
1.幼儿教育结合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结合信息技术是为了优化幼儿教育模式。在幼儿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应该只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不是幼儿教学的宗旨,教师在平时的幼儿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实效性而不是刻意追求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和复杂性,只有这样才能将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到幼儿教学中。幼儿教学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幼儿的未来发展,良好的幼儿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以及认知能力。因此,幼儿园应加强对幼儿教育环境的建设,将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形成具有创新性的幼儿教学系统,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促进幼儿教学全面发展。
2.信息技术的适应性。在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行业中,信息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大部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幼儿园都在教学中设置了多媒体课堂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教师也较为倾向于在课堂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幼儿数学教育、幼儿语文教育、幼儿音乐教育、幼儿美术教育等。虽然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但并不是每种教学内容都适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例如幼儿美术教育和幼儿音乐教育,需要幼儿自己动手实践体验快乐和总结经验,所以不适合使用课件进行灌输式教学。如果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刻意使用信息技术,会分散幼儿学习的注意力,导致幼儿难以掌握所学知识。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但刻意追求使用信息技术不一定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幼儿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科类别、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来确定是否在教学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对于适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和教学内容,教师要注重将教学内容和课件相结合,将幼儿喜爱的内容游戏化、故事化,让幼儿在课件欣赏和游戏中接受知识,提高幼儿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基础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的特点,信息技术具有操作灵活、多元化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幼儿教学的趣味性,促进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够为幼儿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篇12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不只局限于中小学教育领域,在学前教育中也有良好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和计算机辅助学习(Computer Aided Learning)的运用,教学水平明显提高。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利用计算机智能化运算、高速化运算、图形化运算等技术,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这体现了信息技术和教师教学的良好整合。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思想的转变让幼儿受教育个体成为教学关系中的主体,教育发展中心由教师转移到了幼儿,这对传统的信息教育整合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辅助学习也就因运而生。
我国幼儿早期教育起步较晚,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也就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现阶段绝大多数引入了信息技术整合机制的幼儿园,也多处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阶段,也就是停留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体系中。说到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无非就是简单的课件制作,动画展示等浅层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通过观察和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单纯的认为使用到了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说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整合起来,这样的做法是片面的。这也正反映了现阶段幼儿园办学对信息技术整合内涵理解的不深入,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方案也是一知半解,简单来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没有一个良好的指导方针,使得教育整合工作缺少有效性。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实质是传统教育体系和思想的革新,单单引入计算机技术是不足以提升教育水平的。随着计算机辅助学习概念的引入,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学的整合要以“整合”为工作重点,学科教学目标作为探究的方向,通过研习幼儿教育及幼儿学习的特点,通过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整合,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利用的整合等,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每个教学环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整合。
2 信息技术助幼儿园教育一臂之力
2.1 幼儿园信息化管理整合
(1)要实现幼儿园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完整整合,要从信息化管理办学入手。在幼儿园管理层实现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帮助管理人员更加高效的管理园内事务,后勤工作,教师联系,家长沟通,视屏会议等多项工作;与此同时,建立园内数据库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教育工作资源数据库,学生情况数据库,办学班级数据库,课堂教学内容共享平台,幼儿成长档案数据库等,这些大数据存储手段能够让幼儿园办学信息更加有效的储存和利用,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根本要素。
(2)幼儿园教育还可以通过网络通讯与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良好使用视频监控系统,多媒体触摸设备,视频会议平台等展示途径,向学生家长展示幼儿园的管理和教学工作,家长通过实时动态交互式展示平台了解幼儿园的特色课程,教学活动,体育保健等优势。另外,幼儿园网站的建设和网络博客的开设,能向家长打开更多的交流沟通平台,力求实现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办学,有效沟通。
(3)教学环节的数字化与现代化。为了保障信息技术和幼儿园教育的有效整合,幼儿园办学体系的优化形成变得很有必要。以院长,教育管理主任,幼儿教学科研主任为核心,以年级班级教师为整合研究组,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整合网络。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确立了“德、智、体、美、劳”五维一体的教育研究组,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支持队伍,幼儿园的网络建设,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支持都能得到专业的指导。数字化与现代化的幼儿园教育需要引进多种技术支持设备,可以开设独特的幼儿教育课程,如以触摸屏为主的电子绘画课堂,以体感运动感应器为主的电子舞蹈课堂等。诸如电子白板,网络覆盖设备,便携式平板电脑等基础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也能够很好的改善日常课程的课堂效果。
2.2 幼儿园信息化教育整合
(1)幼儿园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最主要的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现代化信息化幼儿教育,课堂教育重点从教师的教育方法转移到幼儿的学习方法;教学关系中以教师为重点转变为幼儿为重点;教学目标由教师教什么转换到学生要学什么。教师不再是幼儿课堂教育的“控制者”,幼儿的主体地位要得到根本上的提高,幼儿的需求才是课堂的需求,幼儿的感受才是幼儿园办学的重要目标。
(2)幼儿教育设计上的形式转变。幼儿在教育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的领导者和构造者。幼儿园教育要以幼儿感受为办学重点,幼儿想要在学中玩,教师就要想办法根据教学内容创建学生喜欢的活动,最重要的还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幼儿想要在学习中看的更明白,教师就要选择更加清晰的教学资料,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主要目的;幼儿希望在课堂上能够更好的表达,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要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幼儿在学习中希望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可以引入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多媒体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有更好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幼儿园教育要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要认清信息技术的辅助要点。幼儿通过信息技术更好的学习,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更好的教。信息技术主要通过思维,表达,观察等几个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技能,通过模拟环境,视听说多媒体,放大细节等方法辅助教师教学。电子白板和多媒体电教设备,能够达到传统幼儿教育达不到的效果,电子幻灯片展示,数字动画演示,以及白板互动演示,幼儿视听说软件等,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感悟,教师也能通过更多样的方式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信息化教学不单单是将信息技术生搬硬套,更不能为了要用而用,这样是没有目的的用,没有效果的用。信息化教学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为了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而用,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怎样有效的用。所以信息化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教学活动安排和教学目标,将幼儿学习能力考虑在内,制定适合幼儿发展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策略。
教室多媒体设备中,聚光灯和放大效果技术,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的观察;视听说多媒体设备,能够为幼儿提供三维立体模拟环境,学生的眼、耳、口得到更加有效的刺激,从而提高学生观察、理解和表达能力;网络,能够为课堂提供更加丰富的内容,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实现动态教学课堂,满足幼儿的多种学习要求;照片和视频,是良好的记录介质,课堂活动中让幼儿的成果可以展示出来,幼儿再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时,可以很好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实现了课堂教育以幼儿成果为中心的目标。
(4)信息技术与幼儿园教育整合的有效策略。幼儿园教学改革中,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为重点开展工作研究,进一步总结出有效性教学模式。首先,幼儿园教育活动准备阶段,要良好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平台,收集充足的活动资料和信息,并且从教师的角度,深入学习和研究这些教学资源和信息,实现符合实际条件的教学安排;其次,教学活动中,要突出教学设计的重点内容,也就是活动重点,往往要突出针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启发和培养,让幼儿在活动中有目标的学习;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幼儿兴趣的激发,可以通过动画,互动软件等方式,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之后,再通过相关性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表达也是幼儿学习思维的体现;课堂教学中还要重视幼儿对知识的感悟,视听说三维感官刺激是很好的选择;最后,教学活动完成后,要让幼儿进行及时的反馈,“喜不喜欢这样的活动呀?”“大家从动画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呀?”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总结教学经验,经验分享的过程也让幼儿更好的学习。
篇13
1.2信息技术能够发挥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功能
任何事物都不能完全脱离其生存和生活的土壤而发展与壮大,这同样适用于处于懵懂期的幼儿。在这一时期,幼儿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用强烈的好奇心面对身边的一切,因而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干扰。家庭,作为是幼儿从出生就接触的生活和成长环境,对幼儿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幼儿的学校教育内容,完善了学校教育方式,同时也为幼儿家庭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可靠保障。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幼儿在家中也能够进行科学生动的学习。电视剧中的幼儿教育节目可以通过动画片或者是幼儿娱乐节目,寓理于乐,让幼儿在无形当中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协助家长为幼儿的学习与成长营造更好的氛围,提供更便捷的方式。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与兴趣爱好,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挑选出最为恰当的方式与内容,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1.3信息技术能够保证幼儿的心智发展与健全的人格
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幼儿教育高效实施的技术保障,而将信息技术融入幼儿教育的做法是幼儿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多媒体化、智能化、时空跨越性、形象化等自身特点使得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成为可能,而幼儿教育的迫切性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使得信息技术融入幼儿教育成为必然。通过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性,这一技术所表现的图文并茂与声色俱全能够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幼儿信息意识的逐步形成,增强幼儿的求知欲;通过信息技术的智能化,能够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授课内容与方式,增强幼儿的理解,促进幼儿的心智发展;通过信息技术的时空穿越性,能够让幼儿在无时间与空间局限的前提下接触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事物,开拓幼儿的视野,强化幼儿的感受;通过信息技术的形象化,能够让幼儿充分意识到为人处世的内涵,健全幼儿的人格。
2信息技术与幼儿教育的整合方案
2.1主题教学方案
兴趣是个人学习与探索的动力源泉,兴趣能够让幼儿自觉主动地参与幼儿教学中来,从而显著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幼儿一般是指小于三岁的儿童,这一群体的年龄太小,思维简单,判断力与辨识力相对较弱,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幼儿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幼儿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与形象性特点,动态演绎教学内容,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教师要重视电子白板的使用,通过遮罩、嵌入等功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幼儿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观摩自己的作品,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增强幼儿的学习动力,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供师生交流与沟通的平台。总之,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优化幼儿教学过程。
2.2家园共育方案
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关键性工作。通过幼儿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家园共育依赖双方力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各种教育活动。家园共育以幼儿教育为方向,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肯定了幼儿家庭和幼儿园的重要作用,要求家园双方加强必要的沟通,共同努力以确保幼儿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幼儿园可以建立专业的特色门户网站,据此建立丰富实用的班级主页,并将之作为展现幼儿风采与智慧的平台。幼儿教师可以将幼儿的学校片段放于主页之上,以使家长有机会目睹孩子的成长故事;可以在主页上面设置专门的家园沟通平台,如信箱,在线留言等板块;可以通过班级主页展示班级的主要活动与重要通知,以向家长汇报幼儿园的近期动向,方便家园交流与合作。
2.3安全管理方案
安全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幼儿家长与教师作为关注的问题。为了充分保障有学生的人身安全,幼儿园有必要为有提供安全接送系统,真正关心每一个幼儿的在校情况。幼儿园应该将其视频监管系统与派出所网络连接,充分发挥自动报警系统的作用。幼儿卫生保健管理档案也是幼儿监管所必需的,据此了解幼儿的成长情况与健康情况。这有利于及时发现幼儿的隐形疾病,以便及时救治;也有利于向医生或专业人士提供幼儿的具体生理情况,以便制定科学健康、营养均衡的饮食计划。同时,幼儿园有必要保证这些安全管理系统能够正常运作,所以应该对这些系统定期进行检查与维修。另外,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应该确保幼儿的信息安全,防止有意或无意泄漏幼儿学生个人信息的行为。
2.4新型教研方案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素质是幼儿教育成败的关键。因此幼儿教师必须了解并学习当下先进的信息技术,拓宽视野,提升综合实力,提高在幼儿教学随机应变的能力。幼儿园可以建立区域性网络教研指导小组,通过教育相关网站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要求。幼儿园可以在全体师生之间组织教研活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研究与探讨,并在网上交流实践经验与工作心得,这不仅能够深化幼儿教师对专业课程的领悟,增强他们对授课教材的驾驭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教学意识,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同时,幼儿园及幼儿教师可以自主使用网路上的教育资源,还可以自行收集并整理分析教学资料,并上传至网上,以便实现资料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