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像工程建筑和医学一样,它的职业定位没有那么清晰,不是应用型的专业。它是传统的人文科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传承并且发扬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作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对人类的一种认识,承担者某种社会的责任。所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毕业后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是和人相关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能够体现对社会观念的适应,不是能够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而是创造社会效益的。社会的不断进步,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教学的实用性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来说,也要进行一定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1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不仅包括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还有教学思维方面的创新。要突破专业方面的限制,创新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很广,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期间做不到专和精,在毕业后找工作的竞争力方面比不上其它的专业。这种专业的特殊性让我们在教学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以及文学本身的教学,要结合目前的就业状况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新闻、文秘以及公共管理等等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慢慢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专业基础很扎实,要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所设定的界限,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独特优势,比如新闻传播、文秘、广告策划、公关以及文化管理等等的课程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来增强自己的从业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法决定行动,只要学生内心想进行创新的活动和学习,就一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2 修订教学计划
要拓宽对民族的文化进行了解,在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民族文化的理论以及其它有关民族知识的课程,开展民族地区的考察等等活动,让学生多多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要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写作都列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要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而且要做到介绍的准确,介绍的完整。要注重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重专业的延伸,发展研究能力,发展实际工作的能力。
3 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从现实的意义来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马晓华.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模式应向创造性教学转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2] 唐贤清.综合性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
[3] 许海燕.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知识结构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3).
篇2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高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一,引导学生对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不管形态如何多样,但其价值应定位在对人的关怀和促进人的发展与创造上。如果把每一次语文学习看作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小场景”的话,那么每一次语文学习都贯串着人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与创造。第二,促进学生对话的生成并调控语文教学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其话题要在对话中不断生成与调控。而过去,我们太注重自己对教学的把握与控制了,把教学当作表演“教案剧”的舞台,从而步入了僵化、机械化的“死胡同”,难以自拔。其实,某次语文教学只能是一个可能世界,而不是一个必然世界,正如我们的未来世界一样,站在现在的时空里所做出的判断,只能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因此,语文学习与教学是在师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寻找话题而展开的。生成与调控是新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我们要顺应这一特点,把语文教学弄得有声有色。
总之,中学生是我们的未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这些问题并贯彻实施。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中学汉语言学教学办好了,就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教学打好了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方能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张怡. 如何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4).
篇3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之后,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作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汉语言文学属于上层建筑,因此其在课程的设置体系上应该是将传统的稳定结构(即专业基础课、方向课和深化课相结合的结构)进行有效突破。作为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一直是这种稳定性结构,因此使其缺乏应有的活力,与当前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出现严重脱轨,无法很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实施上都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如何结合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而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就业成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方面的改革中,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置是其中的一项必然措施。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本文以河北某高校为例提出几点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措施,对该专业进行了如下改革:
1.培养双师型人才,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
作为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教师是关键的环节,同时也能推动专业的有效改革。从市场导向考虑,根据当前的新形势对汉语言文学进行课程设置,首先对教师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研究学校现职教师情况看,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性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改造的一个瓶颈与短板。因此,研究学校致力于培养双师型,双师型的人才是当前高校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的关键。因此,需要转变高校教师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专业改造的紧迫性,进而用专业化的改造队伍来实现专业的有效改造。
2.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
能够具备得体的言说、沟通、写作和持续学习能力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因此,该研究高校在教学方面都是围绕这一专业核心能力来展开的,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核心课程进行理论精髓提炼来提高学生的收养。同时,还对专业的课程和选修课程进行突破,增强学生的文学内涵,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课程体系分别调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且包含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因此教学方式方法相应的进行调整。如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鼓励老师进行课程应用性探索,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不但如此,该研究高校在讲课方式上学校一改以前的“一言堂”,更加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方式,如撰写小论文、自读、专题讨论等来让学生积极加入,在不断的探究中充实自己,进而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仿真性和真性实习基地建设
所谓的仿真性便是进行岗位模拟,真性就是岗位介入。作为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加强仿真性和真性的实习基地建设刻不容缓。在岗位模拟上,要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如我校的文科综合实验室。通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实验室,该研究高校开展网络编辑、电子政务、秘书实务等多种课程。在岗位介入方面,该研究高校建立相关的校外实习基地。然而这方面会面临很多困难,如第一,囿于工作性质、工作场所的限制,许多单位不愿接受毕业生的实习。第二,学校本身受限于教学统一安排,学生众多等因素,也很难集中安排实习。但是,该研究高校充分利用各方社会资源,如政府、教育、企业等,聘请实践教师,和当地单位建立友好的长期产学研关系,从而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拓展专业方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的最终需求,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该研究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学习之上进行专业方向拓展,通过寻找与市场的契合点来实现该专业的应用性转化,进而在不断的竞争中谋求发展。以专业的教学规律为基础,在做到对基础课程保证学习的同时,对专业方向进行不断拓展,如开通文秘、语文教育等。如此,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为社会更好的培养了专业应用型人才。
三、结论
作为我国高校的一门基础性文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稳定性发展结构,使得其在特色和实用技能方面存在欠缺,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的发展所需,因此如何培养这种多元化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河北某高校为例提出几点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措施。旨为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育琛.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为例[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2).
[2]张英彦.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J].科学教育研究,2006(9).
篇4
一、激情是使讲课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没有激情的讲课淡而无味,无法吸引和征服学生,也就不能使学生信任你、欢迎你、敬佩你。众所周知,热情、真情、激情是演讲的生命,是朗诵能打动人心的法宝。同样,笔者认为,激情也是汉语言文学课教师讲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教师站稳讲台、提升教学力的重要一环。
教师只有动真情,才能引导学生成才。若教师讲课不能引起学生共鸣,其教学效果必然不佳。因为一切艺术都应倾注情感,讲课一定要激动,要制造,这表明教师对所讲的内容很信仰,很有感情,是有感而发,而非无病。老师讲课最忌平淡乏味,一定要投入巨大的热情,认真对待,决不可糊弄学生,敷衍塞责,而要把课讲得生气勃勃、引人入胜,不能像一杯白开水,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道。
现在,大多数汉语言文学教师讲课缺乏激情,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丝毫也得不到触动,更不用说被感染并产生共鸣了。有的老师上课,虽然声音响亮、字正腔圆,内容科学准确、条理明晰、板书规范,但学生却是“一双双冷漠的眼睛,一张张板着的面孔”,总觉得不感人,觉得教师缺少激情,因而也就不能被吸引和感染。须知,教师仅讲得清楚明白还远远不够,讲得动人,讲得绘声绘色,能深深地吸引、打动和影响学生,才是教师追求的目标。如果教师只会“念教案”或“背教案”,没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那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声音的机械传送,它绝不可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闻一多的弟子、着名演讲学家伍大希曾经说过,没有感情是上不好语文课的,因为语文课不像数学课中的x、y、z不带任何感情,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因素是极其丰富、复杂的。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经验中最亲近的体验。人的情感活动左右着精神世界的全部。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认为,情感活动是心理整体机能的基础和动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到理方至,情阻则理难通。”这些至理名言都说明了只有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可见,教师的激情对学生的认知学习具有指导作用。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口头语言或广播员的播音语言,它是一种艺术语言,应该具有感染力。教师应当用自己的语言,激情四溢地把课上起来,而不是始终用一种平淡的语调讲下去。总之,教师讲课特别需要有感情投入,该释放激情时绝不可吝啬。一次精彩的讲授,除了要求内容的科学性之外,讲授的艺术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讲授者情绪是否饱满,精神是否振奋,感情是否诚挚、浓烈,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假定有两个教师知识水平和其他素养相当,讲课时一个感情淡薄,而另一个善于动用感情,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精神状态下去上课,效果显然有别。
激情是诗歌的生命,屈宋陶谢、李杜苏辛,他们诗中的感情因素无须多说。就是散文,传统的名篇中以情动人者也不在少数。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答苏武书》、诸葛亮《出师表》、李密《陈情表》、林觉民《绝笔书》等,披肝沥胆,情见乎词。我们读后,便可看出作者的人格、胸襟及其高洁的灵魂。它们共同的特点就在于,所蕴涵的感情是纯真的、热烈的、美好的。讲课时,教师如果不能再现作品中的感情因子,不能把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情趣、理趣、象趣、谐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到可恼、可恨、可鄙、可弃、可笑、可怜或啼笑皆非、悲喜交集,学生自然会觉得干瘪、刻板、枯燥、乏味,其教学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转贴于
二、激情来源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教学内容的自信
教师讲课如果不激动不过瘾,学生就不被感染不满足。然而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有扎实的思想基础和形象内容的;它是教师抛弃了虚伪、浮夸、做作的感情之后而产生的真情的一种升华和凝练。
1、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爱。
(1)激情来自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珍爱。教师的激情,源于对真理的热爱,源于对职业的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源于对工作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爱憎态度。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三尺讲台是神圣的,是与真理同行的,是能出成就的,也是来之不易的。如果教师能体会到这些,就会体味到快慰与满足,就会爱岗敬业并倍加珍惜,就会全心全意、满腔热忱地倾注于教学工作。同时,还应热爱生活,否则,生活中懒懒散散的教师,授课时也会松松垮垮;生活中对外界冷漠的教师,授课时也会平平板板、毫无激情。
(2)激情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挚爱。须知,学生满腔热情地选择了教师所在的学校,又不惜交许多学费,目的是希望自己学业有成,成为可用之才,以便将来能报效祖国和人民。如果教师能够设身处地,认识到这一点,就绝不会辜负学生,不会让学生失望,而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学到真本领,为学生排忧解难,付出真爱。即使教师生活或工作遇挫或不如意,也不要把情绪带到课堂上,因为学生是无辜的。
2、激情来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自信。教师的激情还出自于对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的自信。如果教师平常注意主动学习教学理论,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实践能力,讲究教学艺术,并且对自己准备的教学内容信心百倍,授课时也就自然能做到激情迸发、绘声绘色、生动感人。因此,教师在讲课前必须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调研学生现有的水平、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案,并且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在教学过程中就能做到脱稿讲述,信心也必然倍增。相反,如果教师准备不充分,上课照本宣科,甚至对自己所要传授给学生的观点都没有把握,那必然闪烁其词、断断续续,也就不可能酣畅淋漓、激情洋溢。
三、激情培养的基本方法
1、正视现实,调节情绪。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有不少学生显露出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清形势,积极组织、开展教学,严明上课纪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求教师豁达大度,宽厚待人,笑对人生。须知,再好的电视或节目看久了观众也会分心,一台晚会所有观众也不可能一直保持长久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具备了这种审时度势、笑对人生的平常心态,教师自然能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不至于因学生开小差而大发雷霆、影响情绪。如果教师受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而导致厌教,上课只是为了勉强完成任务,没精打采,给人一种带病授课的感觉,学生对你的课就更会产生厌倦情绪。这样的课,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无奈、一种负担,也就不可能达到教师“乐教”与学生“乐学”有机结合的效果了。教师该如何调节情绪呢?方法有很多,例如,暂时回避,学会宣泄,培养幽默感,善于从光明的一面看问题等等。
2、平时或课前注意改变自己。平时或课前,同事之间开些玩笑,亦可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孤独感,优化情绪。同时,运动可以解忧,调节情绪。适度的体育运动,如打打球、跑跑步等,可以使人精力充沛,增强应付现实生活中种种困难的能力,使人忘记不快,消除精神紧张、焦躁烦闷、忧郁沮丧等不良情绪。此外,教师平时还要多读有益的书,不断地充实自己,避免生活空虚。
篇5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观念,重视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2]。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探索新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上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去研究自己喜爱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然后在课堂可以通过话剧表演,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及小论文等方式,展示合作研究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知识内容。
2.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
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观念,建立起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从大的角度思考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积极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课程结构体系的重心,通过为学生预留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探究,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能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深入领会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中,高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创建活跃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专业技能知识教学,这和汉语言文学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冲突。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出现错误,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深入去领会汉语言文学在当今社会的教学理念,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是由语言、文学等元素组成的一门课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工具的应用,更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能力[3]。
篇6
一、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意境解析及语言的应用
(一)人际交往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讲人际关系的社会,在社会关系中,交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力。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增多。然而,我国现代社会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培养,主要采用应试化教育的方式,重视学习书本上的语言知识,忽视了语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注重锻炼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又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二)阅读理解
在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中,理解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文学的理解能力取决于人们对语言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并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研究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汉语言文学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并不只是理解文学内容,需要更深层次地理解文学文字,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并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写作
应用汉语言文学进行写作,是一种静态的文学语言应用,应用汉语言文学进行写作的能力并不只是表现在人们的口头上,而是体现在文章中的文字所表达的情感上,培养学生这样的能力,对学生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工作中,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经验的总结能力和工作管理中的沟通能力,在学习中也可以很准确地了解所学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1]
二、汉语言文学中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学习意识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然而,经济的飞速发展却给我国人文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阻碍。由于社会上的一些人只重经济利益不重文化修养,造成“重钱轻文”的不良社会风气。人们将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生活、经济利益方面,对于自身的文化修养过于漠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与传承,人们对汉语言文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将不利于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二)对汉语言文学缺乏了解
在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人只注重汉语言文学给自己带来的经济利益,却并不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和研究。另外,汉语言文学的应用研究非常枯燥乏味,在当今社会的浮躁风气中,很难会有人沉下心来研究汉语言文学的应用,从而使得汉语言文学没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发展。[2]
三、汉语言应用和意境分析能力的提高途径
(一)培养人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识
要提高人们对汉语言文学应用和意境解析的能力,必须要培养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学习意识,通过开展汉语言文学辅导班,举办汉语言文学作品大赛,举办汉语言文学的语言交流活动,开办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角等活动,来培养人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识,使人们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另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加强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训练,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和意境解析能力。除此之外,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的语言写作能力,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认知,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语言组织能力。
(二)增加背诵、朗读、阅读量
阅读、背诵、朗读永远是学习语言最好的途径,增加学生汉语言文学的阅读量,通过反复大量地阅读汉语言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作品的印象。另外,可以通过重复朗读汉语言文学作品,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语感,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语言运用能力;而背诵可以拓展学生汉语言文学的知识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比如每天的早读课可以用来朗读汉语言文学作品。
四、结语
本文阐述了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并分析了汉语言文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期望能促进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3.课程教学的理念模糊在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注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技能,忽略了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高。了解和领悟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理念,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际意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师当中,绝大多数教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不能准确地把握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培养方向,无法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上培养学生的文学知识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解决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1.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观念,重视在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积极探索新的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课堂上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比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分组去研究自己喜爱的现当代文学作品,然后在课堂可以通过话剧表演,多媒体课件演示,以及小论文等方式,展示合作研究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研究结果做出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知识内容。
2.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树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观念,建立起完善的课程结构体系,从大的角度思考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问题,积极优化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建立完善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课程结构体系的重心,通过为学生预留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实践探究,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的汉语言文学课程结构体系,能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深入领会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的要求中,高职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创建活跃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在高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注重对汉语言文学课程专业技能知识教学,这和汉语言文学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很大的冲突。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念出现错误,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高职汉语言文学教师要深入去领会汉语言文学在当今社会的教学理念,把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本质,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是由语言、文学等元素组成的一门课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工具的应用,更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运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能力。
篇8
一、成人教育改革的方向
成人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实践人才的重任,这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过去传统的成人教育中,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以达到能够深入理解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但是在当下的现状之中,由于工作岗位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高综合素质人才。正因为如此,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课程的改革应当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构建出一个实践教学的体系。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方式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为起点,改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掌握汉语言文学的文化内涵和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世界,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去发现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髓。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改革还要和时代接轨,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所蕴含的魅力更好的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学习热情,除此以外,还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测试模式,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汉语言文学的知识,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填鸭式的被动接受。汉语言文化的教学应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交流过程,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出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自主、快乐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仅仅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正因为如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着重的去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汉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汉语言文学的教材改革也应当随时代而发展,以一定的汉语言理论知识为基础核心,更多的增加实际运用方面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利用的能力。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作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从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探索出更适合时展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三)教学方向的改革
作为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利用现有的教学理论基础,顺应社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积极的尝试改善教学模式,研究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对于学习的心理,结合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知识,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比如在语言方面的教学应当结合普通话的考试,文字方面教学可以结合平时的钢笔字练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事实,积极的在课外展开语言文化的实践活动,适当的安排语言文化比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撰写报告类的稿件,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体验过程之中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对于不同语言现象的感知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以达到使学生可以系统的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了解汉语言文学在社会中的发展趋势,得到更好的语言文化的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成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结语
在现阶段成人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汉语的教学往往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运用,导致了汉语言教学和社会的实际运用过程脱轨,降低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热情,学习的效果也达不到预期目标。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自身的知识范围,跟随时代的步伐,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飞,李霞.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8).
篇9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给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工作契机。整合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系统知识,创新好教学方法,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才能彰显其独特魅力,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趋于领先的水平。
2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2.1学生基础薄弱
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言文,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能自行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如对通假字、同音字等,要求学生有较为系统的文学知识。但我国大学生由于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并没有投入大量的精力在语文上,更别说相对晦涩难懂汉语言了,导致我国学生普遍文科基础薄弱。此外,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言的兴趣不大,很多是"被选"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也没有通过扩大阅读量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基础。
2.2教学只注重知识理论而缺乏实践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只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要求而对学生的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的要求很低甚至不作要求。不能否认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性很强,但是在这个世界飞速发展的21世纪,理论型书呆子的需求量很小,现在社会更多的是需要知识储备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双向人才。教师只要求学生记忆理论知识,会使学生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实际应用表达水平严重不足,现在的社会需要用言语把自己推销出去,这时候的口语表达水平就十分重要了。简单的说在参加面试时面对面试官都不能巧妙的展示自己的才能特长,怎能赢得面试人员的青睐?口语表达看似简单却是个人素质的全面体现,具备较高的口语能力足以体现一个人的德、学、才、识。所以,我们现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单纯的要求记忆理论知识更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及能力。
2.3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师资队伍专业水平不够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本来就已经渐渐变得冷门,再加上其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导致社会中人们普遍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大幅度减少,所以,能够真正胜任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老师一直在减少,而且由于现在社会风气的败坏,导致学校在招聘教汉语言文学老师的门槛一直在降低,所以,有越来越多没有足够资历能力的人进入学校鱼龙混珠。而且,由于学校对汉语言文学这一学科的不重视,给教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安排了很多政务,使得老师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变成一种兼职,学校的行政工作非常繁重杂乱,如此繁杂的工作已经导致老师精疲力竭,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去,导致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一直荒废,无法进步。
3 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需要改革创新
3.1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但是也不能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应该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实践性。加强学生的实践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巧妙的锻炼学生的实践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增加互动,在互动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参与中实践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我们的教学要把重心由听放到说、读、写上,在课堂上可以随机安排学生进行口语练习,例如可以设置特殊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当事人自由发挥随即表演,安排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锻炼提升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在理论学习中适当穿插汉语言文学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很巧妙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主题限时演讲、汉字听写大会、诗歌朗诵会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锻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好的与人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参与性、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3.2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开放教育为主且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实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3.3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和实践之间有效的结合
在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单的让汉语言文学整体的教育方法方式仅仅停留在教育的表面。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到推陈出新,一定要打破陈旧传统的汉语言教育方式模式,真正做到提高整个汉语言文学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社会适用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实践具体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教师一定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灌输知识,采取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的结合讲授法和引导法以及采取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以及采取小组合作的办法等诸多的形式进行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应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赋予汉语言文学教学新的时代语言,开创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格局,让学生能够从内心深处喜欢汉语言文学学习。
4 结论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对于这方面人才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学习兴趣,老旧的教学方式必须改革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循规蹈矩的教学思想,积极的创新的教学方式,让汉语言文学的文化精髓通过创新教学的模式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4,07:292.
篇10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落后陈旧
现如今,有很多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都非常传统,在如今发展的新形势下,其教材内容不能够脱离传统刻板的教材形式,而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材内容都相当的刻板,它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能够死记硬背,但是充满朝气活力的学生需要的不是死记硬背,他们更需要的是有实践性的学习。所以,对于枯燥无味的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他们除了反感就是抵触,又怎么会又兴趣去主动学习呢。对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材内容,他们不能够接触到具有实践性的学习机会,所以,汉语言文学也就不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陈旧单一
虽然新的教学方式已在全国各大院校大力推行开来,但是如今有很多学校的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还是非常陈旧单一刻板,存在很多弊端,考试形式是对学生学习以及老师教学的最直接的考核,它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今的汉语言文学的考试方式主要是“要点式”的考核方式,很明显,这种考试方式只要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考察学生背诵要点知识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是毫无意义的。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仅限于考试要点重点,这和当今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也正好相对应。
(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汉语言文学本就是一门比较枯燥难懂的学科,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都是非常有朝气,有活力的青少年,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比较新奇,有活力的事物,对于汉语言文学,他们不仅不感兴趣,甚至,大多数人对它是反感的,再加上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传统落后,内容陈旧落后,讲课方式刻板,考核方式单一,学生对这一学科更是没有一点的积极性,这对于学好汉语言文学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五)学校不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们很多时候对物质的追求远远高于对精神的,在如此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人们渐渐的认为汉语言文学已经无法在现代社会中存活下来,也没必要去费劲力气去学习这一门学科,所以,理所当然,学校也越来越不重视对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学校不会设立专门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研究小组,而且学校对于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情况考察也非常松懈,根本不能达到学校对课程考察的标准。最重要的是学校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老师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松懈,老师被安排更多的行政事务工作,导致老师没有太多的精力专注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从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当然会越降越低。
二、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水平提升对策
(一)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
首先,学校在聘请老师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招聘的标准对老师进行严格筛选,聘请有资历有能力的老师来教汉语言文学这一门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老师教学的起步就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其次,学校应该鼓励老师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汉语言文学是一门极有内涵的学科,教师必须不断的进行学习,深究其中的一字一词才能够所有进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而且学校也应该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培训他们对汉语言文学的传授技巧和传授能力,让他们了解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形式,以及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式尝试不断创新。最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尽量争取老师外出学习的机会,派遣有能力的老师去其他模范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借鉴人家有优势的一面,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并且带领学校的其他老师共同改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从而提升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
(二)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进行改革创新
如今的教育都是以开放教育为主且着重培养实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的实践性。首先。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汉语言文学的教材内容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发展,以必要的理论知识为核心,在教材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性强的实验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能力。
(三)对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进行改革
学校应该积极对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进行改革创新,切忌一直搬照以前传统的考试形式,这样不仅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能力和质量,而且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进步。对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形式的改革主要是将汉语言文学的考试活化,在考试中更多的融入实践性的题型,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而不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深奥与奥妙,才能够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中去研究文学知识。
(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汉语言文学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本就比较枯燥难懂,学生对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的教师是完全有义务在教育上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首先,老师应该耐心的给学生讲解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义,让他们懂得汉语言文学在他们今后生活工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样,他们才有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动力。其次,老师应该对其上课方式进行改革,现在新课标的教学方式已大力推行开来,学校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对老师的教学方式有所改革,老师应该极力对自己的课堂讲课方式进行创新,不能一直进行填鸭式的讲课方式。老师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一味的提升自己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中多设置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的课堂活动,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提升对课堂的兴趣。而且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并且对于学生的回答一定要做出认真的分析评价,切不能简单应付。最重要的是,对于学生的作业,老师要认真做出评价,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评价,提出最适于学生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并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改进进步,并适当的鼓励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渐渐对老师尊敬,对从而对他所教的汉语言文学也感兴趣。
(五)学校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学校应该重视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首先,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研究小组,根据新形势积极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且在实施措施后的一段时间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对于学生在学习状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并且对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任何教学问题进行解决改善,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摸索中得到进步。其次,学校应该让汉语言文学教学老师放下一切行政事务,专注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将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研究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创新上,这样,学校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够得到提升。
篇11
1汉语言文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汉语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学术,它还代表着文化的发展过程,也体现着人文精神。汉语言文学就是对汉语文学的学习,文学是没有边界的,只存在文学形式的差异,与其他文学相比,汉语言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汉语言文学追求真善美的境界是其它文学相比不了的。在文学作品中,对于真、善、美,不管是从文学形式还是文学本质,都对其有极致的描述。在精神文明建设时期,汉语言文学作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学科,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可以强化理性思路,其作用是不能用计量来衡量的。所以中学教师应加强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学生,让中学生能够从根本上了解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对他们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学生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感受文学的各种魅力,感悟人生,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明确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意义,学习好汉语言文学就是在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加强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识与了解,提高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以祖国为荣的自豪感。中学教师必须将汉语言文学教学重视起来,保证教学成果,从而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综合素质能力。
2中学生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探究
2.1把握好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点
语言是中学生学习的必要内容,它是中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基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及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力。丰富中学生的语言积累材料,从好的句型、优美的句子开始进行积累;强化学生语言积累的形式;通过学生在日常学习或阅读中,积累优美的文章,强化学生语言形象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中,学会应用语言。还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来强化学生语言的应用。
2.2加强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优化语文学习方向,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平台。在教学中,传授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自主学习的方法,加强对学习和教学的引导,拓宽学生的思维面,让学生的想象与情感有深度的进行发展。
2.3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引用新课标的教学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和理解,从本质上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
2.4重视汉语言文学的全面性
在信息知识时代,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十分的丰富多彩,有心理的、虚拟的、现实的等作为语文学习对象。语文材料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一个载体,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媒介,要让学生在媒介中进行探索,寻找自身的宝藏。对于中学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来说,打破其空间界限,将现在、将来与历史融合在一起,是比较好理解的。即能将历史中宝贵的精华带入到课堂,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历史文学的学习,了解历史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最先进的动态,为自身将来的发展留下伏笔,培养自身的创造能力。
2.5学生应合理利用学习中的工具
很多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认为是非常难的。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效利用学习工具,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充分的学习和理解,认识文学中的美,提高审美观。认知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正确的利用汉语言文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语
汉语言文学对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汉语语文学不仅仅是只提高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及运用,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重要性,进而提高中学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另外,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对中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应义不容辞的教好汉语言文学,创新教学方式,以实现中学生汉语言教学目标。
篇12
第一,课堂理论教育中的问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文艺学等几个方面,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外。但是实际上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是非常沉闷的,所学的内容也非常枯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兴致缺失、反应不积极、缺少生机。而教学老师大多是为了教学内容去完成授课任务,不在意课堂气氛,于是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质量等原因。第二,就业实践中的问题。我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使得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除去上课所学的教学内容,很难学到实际应用性的知识,符合社会经济需要的实践技能薄弱,很难满足现实中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在课堂教育上忽略了对学生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更加注重激情澎湃地给学生解释文章意思和思想感情,为学生讲解一些经典名著,却很少将实际性的运用传授给学生。在这个需要应用型人才的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没有较强的工作竞争优势。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枯燥单一无新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课堂上,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是相对陈旧无新意的,这时教师沿用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课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不注重学生的知识吸收和实际应用。课堂上缺乏有效的互动,只按教学任务完成教学内容,基本采用“填鸭式”不科学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困乏,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很难得到实际性的展示和认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各个高校的汉语言文学考核形式单一,目前仍然是以书面试卷为主,把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作为最主要的考试试题,忽略了让学生带着课堂知识自主去实践,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升华。这样的考试没有让生的创新能力和情操审美得到发挥,没能学以致用。学生只要在考试前一周努力背书,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第二,不符合就业形势的教学模式。目前社会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汉语言文学却不太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就业找工作过程中,非本专业的人听到汉语言文学的第一反应就是语文老师或是写作。这样的思想会导致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选择变得很有局限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一般会从事教师、新媒体编辑或文案撰稿人员等相关工作。出现这样不符合就业形势的教学原因是各高校目前仍是注重理论为主,对课本知识的传授比实践更看重。汉语言文学就业主要依靠的是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受到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上课方面更加注重完成书本的教学任务,注重学生在文学基础知识上的积累。沉闷的课堂,没有活跃地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时运用汉语言文学去拓展和联想,没有通过提高自我想法和实践来对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没有在生活中得到展示书中所学知识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并没有提高一个层次,知识也仅仅停留在书里。对于社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在课堂上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也很难得到有针对性的锻炼。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文学类的专业学科,在继承和发扬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时,也培养了一个人的气质涵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小到个人,大到民族,汉语言文学都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的尊重。但值得思考的是,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它的发展。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当前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很多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占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一味的知识学习和知识灌输使得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较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不够理想,这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长此以往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态度,不利于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的渗透[1]。
(二)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较差
站在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却又紧跟时代脚步的专业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具有比较强的审美教育能力,它能够通过专业的知识来反馈社会,同时也能够展现自我价值,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促进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但是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情感理解较差等问题。很多学生无法明确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的价值,只是为了学习甚至考试而学习,却忽视了汉语言文学的真正价值,使得汉语言文学课程很难在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价值认知程度不足[2]。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等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一)注重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的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首先要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创新。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3]。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及认知能力,进行适当的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汉语言文学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
例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将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学方式融入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
(二)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汉语文字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众多文学作家智慧的结晶。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不能仅仅的“照本宣读”,要注意挖掘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具体的内容和字眼,组织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观察作品中所使用的文学表现形式以及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所渗透的情感态度等等。比如在李白的千古佳作《行路难》当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当中,借助云帆、长风以及沧海等词汇描述出了李白美好的愿景,云中忽隐忽现的云帆正在他眼中希望的影子。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将汉语言文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汉语言文学作品是作者对内心思想感情的物化和外化。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一定的事物或者情境,使学生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深刻的理解,并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真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