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新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青海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收录日期:2013年1月13日

当前青海省经济发展仍然长期过度依赖传统能源,能源消费结构主要还是以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为主。而伴随着这些传统能源储存量的日益趋减,经济的发展无疑会遇到阻碍。因此,青海省必须重新审视能源的消费策略,大力开展新能源的建设。

一、青海省新能源发展现状

(一)太阳能、风能发展现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日光暖棚、户用光伏电源等太阳能的利用设施在城镇和农牧区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总体利用程度和效率还比较低,大多数都是以家庭小规模的应用为主,而且大多数项目的开发都是主要靠政府的扶贫政策来支撑,发展空间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大型综合利用项目大多都还处于筹划和试验阶段,技术利用方面还不够成熟,尚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利用。

青海省的风能发展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陆续开始了。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国家“送电到乡”工程启动后,青海省风能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截至2010年,建设风能和风光互补电站100余座,虽然还有一些电站项目仍处于规划阶段,但是由于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风能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目前,青海省6州23个县共建成太阳能光伏电站、风光互补电站121座,为100多个无电乡约4万无电人口带来了环保、清洁的基本生活用电。青海省还将计划实施无电村通电工程,并规划在青海湖等地建设大中型风力发电厂。这为未来解决农牧区基本用电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水利水电发展现状。青海省由于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因此本省水利水电的建设在近几年进入到了黄金发展阶段。而且,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给青海省黄河上游水电的加快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青海省目前可开发的建设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94万千瓦,年发电量近670亿千瓦时。

(三)生物质能发展使用现状。在生物质能的使用方面,青海省的发展品种还是很单一的,项目开发数量又较少。到2010年,青海省在大通、互助、湟源等县城的农村建设使用沼气池共10,820座,养殖小区沼气池53座,大中型沼气池6座。虽然沼气池的利用推动了部分农村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由于熟练掌握沼气池使用技术的人才缺乏,从而导致新能源设备建成投产后后续服务工作滞后。而且受到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的影响,农民对新能源设备的了解程度还不够高,造成很多新能源设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很多设备废弃或者产能不高,影响了新能源产品发挥作用,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青海省经济带来的影响

(一)新能源的发展推动了青海省产业经济发展

1、新能源开发带动工业化进程。青海省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新能源发展又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条件为青海发展新能源经济提供了支撑。发展新能源经济不仅可以开辟新的能源供应途径,有效增加新能源供应量,还可以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有利于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新能源产业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由新能源产业发展而带动的电解铝、有色金属等产业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因此,新能源的建设会带动青海省工业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对青海省经济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2、新能源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近几年随着青海省新能源项目的崛起,青海省积极鼓励推动中小企业在新能源产业中的发展,并选定在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海东循化工业园区、海南共和工业集中区、海北西海工业集中区、海西德令哈工业集中区等5个地区开展对中小企业发展改革的试点工作。这不仅推进了新能源项目的开展,更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3、新能源项目成为青海循环经济实验区发展特色。大力开展新能源项目以来,格尔木充分利用盐湖的各种有利资源,延伸盐化工产业链条,成为了“中国盐湖城”。钾盐资源首先被大规模开发利用,至2009底年百万吨级规模的青海钾肥二期工程,这个项目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利润74亿元。目前,格尔木的钾肥产量约占全国钾肥总产量的3/4,是我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

2010年3月15日,国务院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标志着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德令哈利用柴达木盆地丰富的资源在这里开展的百万吨纯碱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项目总投资达25亿元,对盐湖、煤炭、石灰石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3亿元。青海省循环经济实验区发展以新能源生产的特色,为未来推动经济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新能源的发展对农牧民生活和经济的改变

1、沼气的利用可以改善衣牧区的环境。2011年青海省农牧区沼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进度已跃居全国第三位。2006~2011年青海省农牧区沼气池从21,070座增加到112,700座,沼气户从60,000户增加到130,050户,成逐年递增趋势。使用沼气后,农牧区的环境得到了净化,同时为巩固退耕还林还草、保护天然林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沼气在建设利用过程中很好地改造了农牧区的棚、圈、厕,并很好地结合了这些地方产生的生物质能造福于农牧民,减少了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现象,有效改善了农牧区环境卫生状况。

2、沼气的利用可以增加衣牧民的收入。沼气项目的建设可以变废为宝,节省农牧民的开支。一座厕所、猪圈、沼气池“三位一体”的项目户年均可增收2,000元左右,而一座厕所、猪圈、沼气池、菜棚“四位一体”的项目户年均可增收4,000元左右。每座沼气池每年可为农户供气170~200天,使用沼气可使每户每年节约煤炭燃料开支480元;沼气池残渣作为有机肥可使每户每年少购化肥100公斤,可节约化肥开支200元。

沼气池的建设同时为农牧区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沼气发酵剩余物的应用,使土壤肥力显著提高,同时可以提高农作物的发芽率,增强抗病能力,使农作物增产5%~20%。沼液作为饲料添加剂喂猪,可提前20~30天出栏,节约成本大约在40元左右;沼渣栽培蘑菇,可以增产20%~30%,用沼气灯对温棚里的蔬菜增施二氧化碳气肥,能增产20%以上。

3、太阳能的利用可以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青海省地广人稀,部分农村贫穷落后,部分牧民居无定所,每年随着草场的变化而迁徙,无法建立固定的通电系统。光伏电站的项目实施后,基本解决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及海南、海北、黄南、玉树等四个藏族自治州的56个无电村落、3,680多户、10,400多人的用电问题。玉树州无电地区独立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成后,为玉树州134个无电村的31,749户农牧民解决了基本生活用电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当地学校、村医务室等公益设施的用电问题,为学校和医院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另外,对太阳能暖房、太阳灶等设备的利用还可以解决农牧民的采暖问题。

(三)新能源的发展带动了青海省国际贸易发展。青海省经济较为落后,市场规模薄弱,这就决定了青海经济应该是外向型的。但其资源性内陆省份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运输费昂贵给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近几年随着新能源项目建设力度的加大,尤其是太阳能带动的各项产业发展,不断促进青海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进步。

1、新能源促进青海省硅材料加工贸易业务的发展。近几年,青海省太阳能的开发有了显著成效,太阳能发电的发展带动了与此相关的硅业、电池组件等配套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大大促进了青海硅材料加工贸易业务的发展。其次,青海省硅材料加工贸易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解决了传统硅生产中的废液污染。

2、新能源带动青海省有色金属的出口。对于有色金属行业而言,新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方面,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对有色金属的需求。从2009年开始青海省政府实施《青海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纲要》,到2010年青海省各大有色金属工业实现销售收入上升到310亿元,预计到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630亿元,使青海由铝工业大省转变为铝工业强省。因此,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发展,有色金属的对外贸易量也会随着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断带动青海省未来有色金属的发展。

三、青海省发展新能源的建议

凭借自身的有利条件,以及未来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经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必将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产业。但是,青海省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时,必须注重合理地开发和有计划地进行。

(一)重视新能源的技术开发和人才引进。新能源的建设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专业的人才和雄厚的资金。所以,青海省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优惠政策,通过各种方式、各种途径不断开发新技术,吸收和创新引进技术,同时要不断引进优秀人才。一旦技术成熟,人才具备,注意力就转向示范并进一步降低成本。

(二)集中发展特色新能源产品。青海新能源的应用与发展在全国来说起步比较早,特别是光伏产业,在“十五”期间就奠定了基础,现在产业布局基本完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也已经形成。目前,青海省培育新能源经济的线路图要围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产业链发展,最终形成光伏产业多晶硅提纯、单晶硅拉制、多晶硅铸锭、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光伏技术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以及太阳能、风能互补,太阳能、生物质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模式。尽快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建成具有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全国重要的太阳能光伏、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链。挖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产业关联性,从产业链的延伸、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带动发展等方面充分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形成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绝对竞争优势。

(四)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关系。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密不可分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可以充分发挥作用。所以,要合理处理传统产业和新能源产业之间的关系,将两产业相结合,以新能源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进步,以传统产业稳定新能源的发展,使其“双轮驱动”,互动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2

一、新能源与能源强度介绍

1.新能源介绍

(1)新能源的内容

通常,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一些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除了这些以外,新能源还包括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由于常规能源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组成,它们的长期使用,导致了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为此,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点的新能源在当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2)新能源的特点

新能源的特点有很多,具体而言,系能源的资源比较丰富,可再生性比较强,可以供人类永续的利用,例如风能。据估计,可被开发利用的风力资源为253GW, 但是,到2003年,只有0.57GW风能被开发利用起来,预计到2010年可以利用的达到4GW。可见,风能的开发利用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并且可以保证人类的长期开发利用。另外,新能源的能量密度比较低,需要大的空间进行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应先个比较小,含碳量很少,这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同时,新能源还有着分布广泛的特点,有利于能源的分散利用。新能源的特点还有很多,人类在对新能源不断的开发中获得了很多的利益,同时,也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提供了保障。

2.能源强度介绍

“能源强度”,也被称之为“单位产值能耗”,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消耗的能源量。另外,从国家的角度上分析能源强度的涵义,则为国内一次能源使用总量或最终能源使用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可见,能源强度所反映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并且,能源强度受一些列的的影响,如,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等,这些影响因素导致了能源强度不断的发生变化,影响着各国社会的发展。

二、新能源的发展对能源强度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当前,由于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导致对能源强度以及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为世界和平以及环境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1.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由于能源强度代表着“单位产值能耗”,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弥补常规能源的不足与空缺,对环境的损害很小,适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新能源的利用,减小了单位产值能耗,换言之,新能源的使用,减小了对资源的消耗,却又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中的经济收入,以我国为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保障。

2.新能源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能源自身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特性,这就决定了系能源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新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它的成本较常规能源来说比较低,重复使用性强,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新能源的使用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经济的发展效率,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开发成本,也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在我国不断的兴起,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与此同时,在企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也得以不断的发展。从环境的角度而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其目的在于减少环境的压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同时,对与人类来说,环境的不断转换,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新能源使用可以减少大量的车辆以及工厂等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可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的结构,同时也降低了煤炭等一些非可再生能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真正的做到了多年以来所呼唤的节能减排。另外,新能源产业的产生,是当前我国最具前景的与长久发展的新兴的产业,对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的升级,推动我国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实际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当中,单纯的去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成本,并不是一个科学的举措,由于单纯的去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成本,对能源强度的控制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所以,企业在新能源的投资方面要适度的掌握投资成本,根据企业的发展的实际情况而确定投资成本的多少。一旦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超过了企业经济发展的自身的符合能力,就会使整个企业的经济系统瘫痪,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结语

目前,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各国开始不断的开发常规能源,破坏了环境,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在近几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困扰。为此,世界各国开始认识到了只一点,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之下,开始开发利用新能源,即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的使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问题,并且,各国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代替了常规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减小了开发投资的成本,还对环境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以及全球的环境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一、新能源与能源强度介绍

1.新能源介绍

(1)新能源的内容

通常,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开发利用的一些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除了这些以外,新能源还包括氢能、沼气、酒精、甲醇等。由于常规能源由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组成,它们的长期使用,导致了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为此,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点的新能源在当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2)新能源的特点

新能源的特点有很多,具体而言,系能源的资源比较丰富,可再生性比较强,可以供人类永续的利用,例如风能。风能的开发利用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并且可以保证人类的长期开发利用。另外,新能源的能量密度比较低,需要大的空间进行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应先个比较小,含碳量很少,这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

2.能源强度介绍

“能源强度”,也被称之为“单位产值能耗”,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部门或行业单位产值在一定的时间内所消耗的能源量。另外,从国家的角度上分析能源强度的涵义,则为国内一次能源使用总量或最终能源使用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可见,能源强度所反映出来的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并且,能源强度受一些列的的影响,如,经济结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等,这些影响因素导致了能源强度不断的发生变化,影响着各国社会的发展。

二、新能源的发展对能源强度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当前,由于新能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导致对能源强度以及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也为世界和平以及环境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

1.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由于能源强度代表着“单位产值能耗”,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弥补常规能源的不足与空缺,对环境的损害很小,适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新能源的利用,减小了单位产值能耗,换言之,新能源的使用,减小了对资源的消耗,却又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其中的经济收入,以我国为例,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保障。

2.新能源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新能源自身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特性,这就决定了系能源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新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它的成本较常规能源来说比较低,重复使用性强,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而言,新能源的使用有效的提高了企业经济的发展效率,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能源开发成本,也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在我国不断的兴起,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从环境的角度而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其目的在于减少环境的压力,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同时,对与人类来说,环境的不断转换,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新能源使用可以减少大量的车辆以及工厂等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但是,在实际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当中,单纯的去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成本,并不是一个科学的举措,由于单纯的去加大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成本,对能源强度的控制并不是那么容易掌握,所以,企业在新能源的投资方面要适度的掌握投资成本,根据企业的发展的实际情况而确定投资成本的多少。一旦对新能源开发的投资超过了企业经济发展的自身的符合能力,就会使整个企业的经济系统瘫痪,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新能源已经不断的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新能源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能源保障。目前,我国提倡新能源的使用,以减少我国的一些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对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促进的作用。能源强度是指能源利用与经济或物力产出之比。从国家的角度而言,能源强度是国内一次能源使用总量或最终能源使用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本文将对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一定的分析。

【参考文献】

篇4

(一)低碳经济概述

1.低碳经济概念

2003年英国政府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概念,低碳经济随之引起了国际关注。本文将低碳经济定义为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在涉及的与生产活动有关的传统能源减排技术、新能源开发与使用、低碳产业的发展以及与生活有关的低碳生活、消费方式。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1]。

2.低碳经济特征

低碳经济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低碳经济相对于高碳经济;二是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化石能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三是低碳经济相对于人为碳通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碳偏好,减少碳足迹,实现低碳生存。

(二)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发展

当前,继美国之后,中国是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高排放、高耗能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在依靠新能源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换将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两者之间合理有步骤的转换,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支持。

二、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SWOT分析

(一)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

1.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势

顺应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与发挥成都比较优势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新能源产业由于市场前景广、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而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动力和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一,成都市作为西部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基础设施完善、科技实力雄厚;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辐射功能较强;

第二,成都市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产业基础,四川大学、研究院所以及一些龙头企业都具有新能源产业发发展较好的研究基础,可以充分得到新能源发展所必须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

2.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由于能源结构不合理,长期依赖传统能源,制约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都市新能源发展面临以下劣势:

(1)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强制性市场保证政策缺失,新能源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对外合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2)技术产业化转化能力较低

新能源产业技术水平偏低,核心技术多依赖国外,导致新能源产业的产业化、商品化和技术化转化能力程度低,产品附加价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2]。

(3)新能源企业生产规模较小,成本高,创新能力弱

在成都市新能源企业中,企业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进而导致生产成本高,效益不好,能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份额、有一定规模的和名牌支柱产品的企业(集团)较少。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与威胁

1.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

当下国内外的新能源发展的新态势,对于成都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多种机遇。

第一,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能够有效推动成都市相应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第二,“碳金融”服务业的广阔前景,为成都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新能源产业前景看好,国内外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升温带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遇。

2.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

低碳经济作为发达国家率先提出的概念,与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现状是分不开的。现阶段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威胁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企业规模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能力,相比武汉以及东部沿海城市,成都市相对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对传统高耗能、高排放经济方式依赖较强。

(2)企业规模小,竞争优势不明显

由于新能源产业处于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现有企业的规模比较小,而发达地区的产业已经处于相对稳定发展阶段,技术方面的差距,使得成都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面临外部威胁。

三、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建议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针对成都市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采用“三维一体”的框架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一)政府层面――积极扶持

基于全球能源现实,成都市新能源的战略定位可以围绕国家能源定位。坚持有步骤的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进一步强化新能源的战略中心地位;同时,根据成都市实际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应有所侧重的发展。

(二)行业层面――集群发展

以功能互补、适当错位、集群发展为原则,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目标,逐步建立“生产基地与产业园区互补”的格局,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造跨区域产业集聚,打破不同行政区划之间产业发展限制,鼓励跨区域产业集聚的形成,实现优势互补,壮大产业集群。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主导产品优势突出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新能源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之间组成战略同盟,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

(三)企业层面――管理创新

在整合利用先进技术资源的同时,开展自主创新、内联外引与产学研结合;开发新能源产业下游产品,扩展产业价值链。大力引进顶尖技术和管理人才,形成人才梯队,保证人才效能的最大发挥。加快新能源产业化进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篇5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根据国务院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陆续制订了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些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

首先,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出台有利于稳定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钢铁、汽车、机械装备、石化、造船、有色金属等行业是上一轮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而在其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完成之前,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又没有出现的背景下,原有的经济驱动力不能被弱化。通过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上述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驱动作用进行强化,将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平稳过渡。同时十大产业调整规划的出台还有利于拉动内需和提振信心。为减缓国外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几乎都包含了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内容。如上万公里的高速客运铁路建设,核电、常规电力、钢铁和炼油行业的建设项目将为装备制造业带来可观的商机。而为扩大居民消费,我国出台一系列税费减免、补贴等措施。仅补贴农民购买家用电器和农用汽车等产品就可望拉动上万亿元产品的消费。在提振信心方面,以纺织业为例,前几年的政策似乎给人以纺织业不受重视的印象,这甚至影响了金融部门对该行业的评判,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但随着纺织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或许会让行业“扬眉吐气”,信心倍增,也有助于提高外界对该行业的认识。

其次,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当前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既有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国际环境不断恶化的因素,同时也有由于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引发的原因。不少产业大多数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大而不强是其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规模化和集中程度低、创新能力薄弱、企业管理需要加强。即使没有国际金融危机,这种粗放型发展方式也是难以为继的。为此,计划实施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大都把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如汽车、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产业振兴规划着重提出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快行业重组。汽车业振兴规划细则明确提出,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企业减少到10家以内。同时,为鼓励自主创新,帮助企业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集中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过分依赖外需、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国家决定:除在今明两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集中1,000亿元投入发放专项研发资金外,在融资方面也将给予倾斜。

最后,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上述十个行业中,有的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战略性产业,有的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举足轻重。其中九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约占我国税收收入的40%,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与此同时,在这些产业里,比如像汽车、装备工业、石化产业、电子,大多都是体现着技术进步方向、技术含量比较高,需要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也很长的产业。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实际上起到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的作用。过去我国的这些产业常处在世界分工底端的水平和地位上,通过这次的调整振兴规划,目的就是使这些行业能够跳出加工厂的地位,拥有自主的发展能力,而且在国际市场有很高的竞争能力。通过提高产业发展素质进而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素质。

二、新兴产业培育是推动未来经济增长的保证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但是,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中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我们还应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

新兴产业是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

在新兴产业兴起并成长为主导产业过程中,有的国家抓住产业更替的机遇后来居上,而有的国家却因丧失机遇而衰落。在16、17世纪,荷兰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但是由于满足已有地位,由于金融扩张造成实体产业的空壳化,荷兰对当时属于新技术的棉纺机技术毫无兴趣。当时处于落后地位的英国却全力投入这一新技术领域,并凭借在这一新技术所导致的新兴产业棉纺业中的突破而登上了全球霸主的地位,第一次被称为“世界工厂”。再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扶持新兴产业发展产业政策,最终促成了美国经济又一个繁荣的历史时期――新经济时代的出现。

可以说,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否在新兴产业更替过程中抓住机遇,并由新兴产业迅速成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关键。

从增长潜力、带动性、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分析,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当前我国新兴产业培育工作应围绕新能源产业进行开展。

随着全球石化能源的日近枯竭及近年来国际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气候问题日益严重,世界各国都把未来能源战略瞄准了新能源。新能源是指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常规能源而言,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开发利用的能源,具体指太阳能、风能、生

物质能、氢能、海洋能、地热能等。与传统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环保、安全、清洁等优点。当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世界能源产业发展一个重要趋势,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将新能源由补充能源上升为替代能源,并出台了鼓励新能源及其产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和具体措施。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的《全球增长面临风险》报告,2007年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33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也显示:2007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比2006年增加60%,超过1,480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新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计划,在10年内停止依赖中东的石油供应,投资1,500亿美元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协助美国车厂制造节能汽车。

对清洁能源投资的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也显示出各国发展可持续经济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的具体举措。而美国次贷危机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全球投资机构重新定位资金流方向,各国把以往用于投资金融的资金抽出来投资实体高科技产业,而素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新能源产业无疑成为其首选的对象,预计在未来陆续将有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资到该领域。这些举措无疑都为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产业必将在看得见的未来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跨越。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具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发展新能源还是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我国拥有发展新能源的丰富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且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大产业,涉及材料、电子、机械、电力等多个行业,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吸纳就业潜力大。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新兴产业培育的对策与措施

要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阶段,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篇6

1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1.1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经济向低碳转型的主要制约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特点,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这就使我国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从而严重加剧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之间的冲突,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社会的构建。

1.2当前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资源和能源消耗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前提,而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必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高碳排放;若全力发展低碳经济,则要牺牲经济发展,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使用,这必然会减缓经济增长速度,从而造成了发展阶段和低碳经济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在这一特殊发展阶段,寻找解决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低碳环保之间矛盾的途径至关重要。

1.3低碳技术水平落后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严重障碍

技术进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但目前我国的低碳技术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对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激励不足,缺乏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研发力度不足,缺乏成熟的核心技术,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在工业生产领域,核心设备的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此外,一些重点行业由于缺乏先进低碳技术,使得高碳排放的现象长期存在,即“碳锁定”,这就阻碍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由此得出,技术落后严重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2国际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

2.1英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

1990年以来,英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签订《京都议定书》后,英国更是将减少碳排放、控制气候变化置于国家战略地位,尤其是2003年英国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且确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长期节能减排目标,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先行者,为各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一系列成功经验。

2.1.1构建低碳政策体系。2006年,英国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表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该报告以经济学角度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指出必须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经济发展必须向低碳转型。在该报告指导下,英国政府又出台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2009年,颁布了《低碳转型计划》及涉及能源、工业和交通的相关配套方案,规定了碳减排的具体目标,旨在于2020年构建绿色、繁荣的低碳社会;2010年,了《海洋能源行动计划》,旨在开发海洋能源、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总之,英国通过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确保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经济低碳化目标的实现。

2.1.2研发低碳节能技术。为促进新型低碳技术与新能源的研发,英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英国借助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进行新能源技术研发,充分利用海洋资源,使英国在风能、海洋能、潮汐能等低碳能源开发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此外,英国政府对低碳产业予以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积极发展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大力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节能减排技术,确保英国在碳减排、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导地位。

2.1.3完善低碳经济政策。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英国政府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经济手段来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发展低碳经济:一是征收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税是针对煤、石油、天然气、电力等特定能源的供应者,以不同的税率按照供应对象的不同征税的税收政策,目的是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于2001年开始实施;二是碳排放交易制度。英国政府最早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即在排污权一级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排污权有偿出让给排污者,排污者购买到排污权后,可将排污权在二级市场上买入或卖出;三是设立碳基金。英国的碳基金主要在低碳技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开展活动,极大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2.2美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长期以来对能源和环境保护问题予以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使美国低碳经济迅速发展。

2.2.1低碳法律制度支持。为使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法律效力,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政策。例如,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美国众议院先后通过了《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等等。这些法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对传统高碳能源的过度依赖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

2.2.2开发可再生能源。长期以来,美国政府注重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低碳技术发展。其主要从两方面支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一方面,鼓励低碳技术创新,降低可再生能源成本。政府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商品化的技术示范项目,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快企业新能源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从而降低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税收激励措施。为调动企业对新能源研发和应用的积极性,政府对开发和使用新能源的企业采取减免税、生产补贴及电力价格优惠等激励措施。

2.2.3低碳税收优惠政策。目前,美国主要建筑、清洁能源和消费等领域采取多样化的低碳税收优惠方式,包括直接减免、税收抵免及加速折旧等。首先,在建筑行业,政府鼓励居民使用节能建筑,对于使用节能玻璃和节能设备的居民建筑,在更换节能设备时给予成本10%的税收减免;对于符合国家一定的节能标准的新建筑,给予一定金额的税收减免。其次,在清洁能源领域,例如,对开发可再生能源的企业予以减免前三年的税收;投资风力、太阳能及地热能发电设备的企业享受投资额10%税收减免优惠。最后,在消费领域,政府鼓励居民低碳消费,对居民购买的节能设备和电器,给予购买成本20%—30%的税收抵免;对于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居民,可以取得政府补贴。

2.3日本低碳经济发展的经验

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日本本土的能源资源极其匮乏,因此,向低碳转型是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减轻气候变化对本国经济和环境的冲击,日本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核心内容,并出台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公共政策,从而促进了其向低碳经济转型,加快了建设低碳社会的步伐。

2.3.1技术创新。日本是全球低碳技术的领军者,鼓励低碳技术创新、改良和应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抢占低碳技术制高点。日本政府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金投入力度、鼓励能源技术创新;积极开展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领域的研究;此外,还致力于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节能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等高效技术。

2.3.2树立低碳社会意识。日本政府认为,国民是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主体,国民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是低碳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一方面,日本政府致力于宣传低碳知识和低碳理念,使国民树立低碳意识;另一方面,普及低碳化教育,政府在公共场所开展低碳教育,使国民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开展绿色、低碳的社会活动。

2.3.3财政补贴政策。为鼓励国民使用新能源发电产品,日本政府对家用新能源发电产品进行政府补贴,对使用该类产品的居民执行每千瓦七万日元的高额补贴优惠政策。对于使用节能设备、实施设备技术改造及废物再利用设备的节能环保企业,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对购买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和家庭,政府提供高额补助金。同时,对节能环保相关行业的投资者和进行节能减排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的贷款优惠政策,并对购买和使用节能产品的居民进行补贴,促进节能产业发展。

3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脱离世界环境实现经济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提出适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措施,促进我国经济低碳转型。

3.1完善低碳经济相关法律体系

应结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目标要求,深入研究制订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为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良好发展,应当按照低碳经济要求,制定能源基本法及其配套措施,修订能源、电力、环境保护等法律,完善低碳经济效率评价和执行机制,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政策体系。

3.2加大低碳技术资金投入力度,发展低碳技术

政府应当加大对低碳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低碳技术发展规划,构建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共同发展的多元低碳技术体系。在重点工业行业,鼓励研究和开发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从而减少碳排放和降低行业生产成本;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积极推进风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的研发、创新和应用。此外,汽车、建筑等领域要加强低碳能源技术创新,促进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发展。

3.3加强低碳经济国际合作

我国应当紧跟国际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加强国际低碳经济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间低碳技术转让,从而引进、消化并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低碳技术,掌握低碳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生产的核心思想,加快构建低碳社会。

3.4大力宣传低碳理念,引导公众节能减排

公众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应当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理念,使公众了解低碳经济的内涵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通过杂志、媒体、学校教育等方式宣传低碳知识,使公众转变传统的生活、消费方式,引导公众进行低碳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倡导公众绿色、低碳出行或选择新能源交通工具,鼓励居民购买使用节能家电和设备等,从而从全方位、多角度动员社会成员进行节能减排、参与低碳经济发展。

3.5加大财税政策优惠力度,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在政府采购方面,政府应当优先采购低碳节能产品和设备,并规定一些企业与低碳产品和设备的供应商签订一定年限的采购计划,同时向公众推广低碳节能产品和设备,加快其普及和应用。在政府预算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低碳生产和开展节能减排活动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在政府补贴方面,对于购买并使用低碳产品、节能设备的消费者以及研发低碳技术的企业,加大财政补贴和政策优惠力度,激励企业和消费者低碳消费和节能减排;此外,对开发、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企业或单位,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等。

[参考文献]

[1]李国志.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借鉴[J].当代经济管理,2014(01):94-97.

[2]万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及其经验借鉴[J].新金融,2010(05):45-48.

[3]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04):88-101,+5.

[4]张杰才,毛茜.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14-18,+129.

[5]张焕英.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障碍与路径选择研究[J].生态经济,2012(04):73-76,+81.

[6]廖红英,孙志威.发达国家低碳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生态经济,2011(05):72-76,+99.

[7]骆华,费方域.英国和美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及其启示[J].软科学,2011(11):85-88.

[8]刘成玉,杨颖.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制约与调控政策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1):157-161.

[9]张安宁,唐在富.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财政,2009(08):68-70.

篇7

一、发展新能源是引领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

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新能源通常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氢能、核能等,是一种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对其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能源开发技术的发展,人类更是将能源的开发利用概念转向那些清洁燃料和可再生能源。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将长期存在。要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就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发展新能源。

1 发展新能源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客观要求。新能源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它的开发已成为21世纪我国的能源战略。随着传统能源的日益紧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中国也随之加快了对新能源和节能减排工作的相关部署。无论是风电、核电还是太阳能,国家都将给予大力的政策财政支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也要稳定外需,还要选择那些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发展新能源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能源是整个世界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基本驱动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新能源是促进消费、增加投资、稳定出口一个重要的结合点,也是调整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一个现实的切入点。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总量目前已经跃居世界第三,但却不及老二日本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中国在经济上差于日本,不只是总量上差距甚大,也在于经济结构和增长质量上存在落差;经济增长的质量,以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计,中国约为0.7美元,而日本同样能源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却高达10.5美元。日本未来经济增长的优势也明显,这不仅因为日本能源效率高,而且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处于世界前列。中国不迎头赶上,超越将是一厢情愿。而且还应看到,中国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中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了70%,石油供需矛盾也越来越大。可见,未来世界的竞争,将集中体现于新能源开发的竞争:谁掌握的新能源研究和开发技术越多,谁就将获得竞争的优势和主动权。

3 发展新能源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而我国已把开发利用新能源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只有把握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的新趋势,才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史一再证明,历次爆发的工业革命,无一例外地都与能源使用上的技术进步、推陈出新息息相关。如今,在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双重冲击的背景下,新能源的不断推广和使用,引发了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我们必须把发展新能源产业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上来认识,把它作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经济长远发展、创造新的经济繁荣的重要引擎,作为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产业。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方式造成中国能源后备储量不足,资源过快消耗,从而影响能源安全和长远发展。发展新能源势在必行,而且时间和速度都很重要。

二、新能源在引领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处于需要大量消耗资源的重化工发展阶段和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条件。如果继续沿袭以“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环境也难以承载。能源问题尤为紧迫,必须勇于面对,才能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在新能源发展前景一片光明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开发利用规模、科研水平,还是产业发展等方面与国际水平有很大差距,面临着巨大挑战。

1 人们对发展新能源的认识乏力。能源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中国和世界都必须严肃面对并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没有环境污染的新能源。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积极开发新能源,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同志对发展新能源的认识相对滞后,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其原因主要在于,新能源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还不够明确,认识不够,缺乏清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人们还没有自觉使用新能源的意识。

2 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不足。由于设备技术落后,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成本还比较高,严重阻碍了新能源的发展。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来说,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前期投入成本高,风险大。加之新能源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开发和设备制造能力较弱,一些关键技术和设备长期依赖进口,导致产品成本高,与化石能源相比,缺乏竞争力。同时,新能源的核心技术和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发缓慢。例如,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每千瓦时发电成本约4元左右,上网电价约4~5元,是常规电价的8~10倍,让其与常规电平起平坐,根本不具有竞争力;风电以3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为例,常规电每千瓦装机平均成本是4000元,而风电每千瓦的平均成本是9000元至10000元。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或是政策虽有支持或不能到位,风电在竞争中是不可能在市场上生存的。

3 新能源产品的需求乏力。新能源市场保障机制还 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连续稳定的新能源市场需求,从而使新能源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在目前没有完全反映“资源、环保、持续”的能源价格的体制下,除了太阳能热水器,大多数新能源难以与化石能源去竞争。这也成为新能源无法市场化、产业化的根本瓶颈。如,国产光伏组件绝大部分出口国外,尤其是欧盟国家。2006年我国生产的370MWp光伏电池组件中,大约仅有10MWp用于国内,其余98%均依赖出口。我国光伏系统应用程度比较低,2006年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只有85MWp,消耗的主要份额为农村电气化。而在国外,美国、西班牙、以色列等国家,由于太阳能热发电起步较早,政府支持的力度大,市场发育比较好。

4 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措施乏力。近些年来,我国在鼓励新能源发展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陆续颁发了诸如《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法规,明确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规划。但是,目前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各级政府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如:太阳能、风能、锂电池还未建立系统的产业体系、产品检测标准、国家标准等等几乎全是空白,市场准入门槛很低。许多作坊式的小企业虽原料低劣、加工粗放,但以低价“优势”左右市场,不但影响了行业形象,还阻碍了品牌企业对前沿科技的追求:大量隐患产品充斥市场,鱼龙混杂,使消费者真假难辨。

三、发展新能源是引领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时展潮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1 提高全社会对新能源的认识。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随着人类对新能源产业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国家政策不断完善,它,必将由补充能源逐步提升为替代能源、主流能源乃至主导能源,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因为背后推动它的,不是几个企业、不是几个国家,不是一般的力量,而是以新能源产业革命为标志的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财政、税收、利率、价格等经济杠杆,以强制收购、绿色配额、价格分摊等强制性法律手段,财政补贴、降低利率、低息贷款、扩大信贷、加速折旧等经济手段来推动新能源持续稳定地发展。应当制定扶持新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等,把新能源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项基本的能源政策抓好落实。

2 加快新能源技术产业化和装备制造能力的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把发展新能源作为顺应科技潮流,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文章:一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重大装备扶持项目中。要重点扶持风能、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和装备制造。二要集中一定财力重点支持新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性、前沿性的研发,通过招标形式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力量攻关新能源关键技术。三要与先进国家签订新能源技术交流与合作协定,对新能源技术的引进实行进口税减免,从而提升新能源自主创新能力,为将来抢占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篇8

一、新能源产业发展概述

众所周知,世界各国能源的消耗量在不断增长,地球上蕴藏的矿物能源资源日趋减少,终将趋于枯竭。人们必须想办法寻找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对于新的接替能源的要求,应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储量丰富、经济、安全和清洁高效。从这些条件来看,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以及氢能等都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点。

一直以来,中国的能源消耗主要以煤炭为重心,煤炭的消费量占中国整体能源消费的70%左右。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比重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

新能源占能源总量消费比例在缓慢上升,新能源产业前景看好。国家能源局在2010年上半年能源经济形势会上曾宣布,在2011―2020年的十年间,国家对新兴能源产业的累计直接增加投资额将达5万亿元,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表示,“十二五”规划要求新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要达到12%~13%左右。

发展新能源和促进新能源的消费是改善中国能源结构,缓解中国能源供给与需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技术、资金、政策扶持等个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新能源产业的推广并取代煤炭成为能源供给的主流还需要经过漫长的路程。短期内仍不能动摇煤炭的主体地位。

建国以来,中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给中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如比例关系不协调,供求不平衡等,得到基本解决。中国工业布局仍然存在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因此,我们应汲取过去一些产业发展的沉痛教训,密切跟踪世界新一轮新能源发展的方向,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增加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投资,真正把新能源发展放在重要战略位置。

伴随新能源的蓬勃发展,一些地方仍然坚持传统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对新能源建设认识不到位、支持力度不够,这很可能失去在后危机期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好时机。新能源产业是新型产业,其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合理布局产业,应该遵循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根据此原则,本文以Weaver-Thomas关于工业战略产业布局优化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将其应用于新能源产业的布局,提出新能源产业布局的指标体系。

二、国内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集群竞争力、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外经验借鉴等方面,主要侧重于政策实践层面分析,缺乏相应的理论分析。如马国庆等认为,中国多元化、立体式的新能源投资建设体系已基本形成,但还存在一系列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因素。刘强等提出了能源技术模型与经济模型的耦合,实现了宏观经济信息与微观技术信息的对接。熊华文等采用了投入产出方法对居民消费全流程进行了能耗分析。任应甫等提出了燃料乙醇产业具有产业集聚发展的带动作用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化、减少环境污染的多重产业关联效应。

对于各省也纷纷出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划,例如刘叶志从先行区、示范区、基地区、集聚区四个视角设计了福建新能源产业的战略发展布局。

面对金融危机,应抓住机遇,借鉴国际经验,采取有力措施,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推进中国新能源经济发展的步伐。这些学者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分析主要集中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发展条件,技术和对策上;对新能源产业结构如何进行调整,产业发展序列与布局、较少;分析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很少,因此产业政策制定的依据科学性较差。因此,本文将Weaver-Thomas引进新能源产业布局。

三、中国新能源产业基于Weaver-Thomas模型的战略选择

Weaver-Thomas模型的主要原理是把一个观察分布(实际分布)与假设分布相比较,以建立一个最接近的近似分布。使用该模型时,首先要把各项指标按大小排序,然后再通过计算和比较每一种假设分布和实际分布之差的平方和,以此确定最佳的拟合。

Weaver-Thomas模型主要用于工业产业的布局,在国内外产业布局中广泛采用,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种类多,影响因素复杂,需要通过分析多个指标,综合各种因素,从整体进行优选分析。该模型从多个指标角度进行产业布局分析,具有全面协调的优势。

模型的计算公式及说明如下:

设EN ij为第j产业第i项指标值,i=1,2,…m;j=1,2…n。m为产业总个数,n为指标总个数,则对于第n个产业的Weaver-Thomas组合指数WT为:

WTni=■(λni-100ENij/■ENij)2(1)

式中,当i≤n时,λni=100/n;当i>n时,λni=0

nqj=〔n:WTij=minWTkj (k=1,2,…,m)〕(2)

nq=■■nqj(3)

公式(1)至(3)中,nqj为第j指标对应的优化行业个数,nq为全部指标对应的优化行业总个数。WT值越大,说明该产业的综合竞争力较强,在区域产业布局时应重点考虑。通过测算比较各新能源产业的组合WT值,确定各产业在该经济区的优劣势,以此来合理布局新能源产业,实现区域实际效益最大化。

四、应用模型及优势行业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Weaver-Thomas模型从多种因素分析新能源产业布局应选择的优势行业,在应用中还需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协调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关联效益之间的关系,在运用中,要结合地方实际,在选择好各项指标时,按大小排序,赋以适当权重。还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1)市场原则。即支柱产业应具有较大的现实与潜在的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市场扩张能力,能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就业原则。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安置问题。(3)规模原则。支柱产业应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并具备规模效益。(4)技术进步原则。支柱产业应符合科技进步方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对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吸纳与“嫁接”能力。

五、行业优选的指标体系

1.区位商。根据比较利益理论的原理,区位商指标值常被用来衡量比较优势。区位商是空间分析中用以计量所考察的多种对象相对分布的方法,它以同时将分析结论体现为一个相对份额指标值,即区位商值。其计算公式为:

LQij=■

式中,LQij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i为第i个地区;j为第j个行业;Lij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指标。具体二级指标应根据不同新能源产业Lij可以根据具体行业统计难以程度来定。在生物能例如沼气能源方面,可以选取产的沼气量,在风能利用方面,可以选取利用风能发电量等等。

2.产业关联度。产业关联度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通过产品供需而形成的互相关联、互为存在前提条件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产品的供需方面,任何一个行业的生产以及任何一种产品,都会为其他或其他行业的生产作为其生产的投入要素(除最终消费品的生产外)。同时,它也会以其他产品或其他行业的生产作为其生产的投入要素;在产业的技术供给方面,一个产业的生产,需要其他产业为其提供技术水平层次相当的生产手段,同时,它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相互关联产业的技术进步,从而使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不断向更高层次推进。

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反映产业关联度可以利用投入产出表资料计算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感应度系数。产业影响力系数反映产业的后向联系程度,是指新能源在生产发生变化时使其他产业的生产发生相应变化的系数,例如风力发电对煤炭、石油行业的影响等。产业感应度系数反映产业的前向联系程度,是指其他产业的生产发生变化使新能源产业的生产也发生相应变化的系数,例如太阳能发电对光伏板组件需求的带动等。

如果用ei表示第i产业的感应度系数;ej表示第j产业的影响力系数;n为产业书目;Cij为列昂惕夫矩阵R(I-A)-1中的元素,其经济学含义是j部门生产每单位最终产品时i部门应有的总产品量,那么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产业影响力系数分别为:ei=■Cij/■■■Cij和ej=■Cij/■■■Cij。如果某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的影响力较强,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较大推动作用。如果某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感应程度高,容易受各产业部门影响的程度较大。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感应度系数较高的产业其发展速度一般都比较快。

3.产业规模。新能源产业规模可以测算新能源总产值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用GYi表示新能源产业i总产值规模,公式为:GYi=GDPi/GDP,式中GDPi为第i种能源产业的生产总值,GDP为整个国家海洋产业的生产总值。该值越大,表明该新能源产业规模大,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越明显。

4.增加值比重。受特定时期资源和技术条件限制,为使有限的新能源资源优势得到最充分有效的发挥,只能集中力量优先发展某些优势产业。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布局时必须确定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的海洋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选择方面可用区内增加值比重WIij来表示。计算公式为:WIij=(Gij/Gj)×100%。式中WIij表示i地区j产业的增加值比重,Gij、Gj分别表示个新能源产业的增加值和新能源总产值。一般来说WIij>15%的产业才有可能成为该区域的新能源主导产业。

5.技术水平。对于某些特殊的新能源产业,如太阳能硅、核电等产业在进行布局时除了依托当地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外,这类产业对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先进技术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在对该类海洋产业进行布局时,可以用产业技术水平和技术进步速度来考察技术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如果Ei(t)表示i新能源产业在第t期的技术水平,Yi(t)表示i产业在第t期的总产值,Kαi(t)、Lβi(t)分别表示资本总额和劳动力价值弹性。则产业技术水平Ei(t)=Yi(t)/K?鄣i(t),Lβi(t),Ei(t)值越大,该产业的技术水平越高,反之越低。产业技术进步速度Vi=GDPTi / GDPi,其中,GDPTi是指i海洋产业由技术部分获得的GDP,GDPi为i产业总产值。产业技术进步速度Vi表示的是i产业的技术在i产业增加值中所作的贡献。V越大,表示该海洋产业技术进步越快,反之越慢。

参考文献:

篇9

近几年,内蒙古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2002―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7年位居全国之首,经济总量在全国各省区市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24位前移到2008年的第16位。但主导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工业表现出明显结构相对单一的特征,能源、冶金、化工、建材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76%,其中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的37%,煤化工、冶金、建材等优势特色产业也都是与能源产业高度相关的。也就是说,内蒙古经济的整体发展对能源的依靠性很高。因此,在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放慢和低碳经济发展渐成趋势的背景下,促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降低产业风险,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尤为重要。新能源发展符合低碳发展趋势,其开发利用主要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并且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对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

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4%,而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5.52%:每亿元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6.64亿标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3倍:每亿元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4.0万吨,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4倍,全区重化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占工业废气排放量比例为98.42%。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使得内蒙古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压力。“十一五”规划确定内蒙古GDP综合能耗下降目标为22%,年均下降4.85个百分点,但2006年仅下降了2.5%,2007年下降4.5%,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加快内蒙古新能源开发利用,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可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高投人、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扩张方式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资源节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而保证节能减排和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应对气候问题的根本举措

近10多年来,气候变化问题被列全球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并日益成为国际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生态系统脆弱,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能源对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偏高,二氧化碳排放增长较快,对气候变化影响较大,这些已成为我国经济、政治生活中急于处理的重大问题。

内蒙古发展中能源消耗主要以煤为主,2007年煤炭消耗为24186.92万吨标准煤,占全国煤炭消耗重量的比重高达6.33%;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5.62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38.1%,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6亿吨,比2005年增加了44.4%。建设新型能源基地,发展低碳经济,可减轻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促使内蒙古向发展低碳经济方向迈进。

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篇10

1 导言

工业革命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过度开发利用煤、石油等化石能源,导致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环境污染问题加剧,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不断的增长,政府开始重视能源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开始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大新能源技术应用研究,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轻工业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新能源技术作为低碳经济中的关键支点,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经济环境下要不断发展新能源技术,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发展低碳经济服务。

2 新能源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

2.1 生态能源

主要的生态能源共有三种,这三种转换形式分别是直接燃烧的生物质气化、热化学转换的生物质液化以及生物学转换层面上的生物质发酵,这三种生态能源是我国传统能源的重要补充,也是发展新能源技术的重要实践,生物质能源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我国生物质能源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向德国、英国等生物质能源大国进行借鉴学习。

2.2 地热能

利用地热能发电是我国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地热能可以储存在发电装置内,也可以直接利用,进行采暖、洗浴、温湿等应用。地热能具有低成本、可再生等优点,同时能源的转换效率较高,但在20世纪,因为开采的难度性较大,我国一直搁置了地热能的利用。目前我国多个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地热能的商业化,地热能领域还有巨大的潜力与商业前景。

2.3 太阳能

由于太阳能的收集简单与低廉性的特点,深受我国新能源公司的青睐。在发达国家太阳能也是主要的发电能源之一,美国、西班牙、日本相继建立了太阳能运行装置,促进了太阳能从自然能源走向商业化能源的进程。

2.4 风能

风能的应用作为能源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是风能发电,第二是直接利用风能作为能源,第二种通常的应用为带动水泵提水,利用风能带动各种机械装置。

2.5 海洋能

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能源,通过各种转换方式进行能源的利用。海洋能主要由波浪能、抄袭流与洋流,潮汐水坝、海洋能转换、盐分梯度渗能。波浪能主要指在海浪的运动中产生的能源,可以用特殊的机械设备进行收集,如今波浪能的应用已经开发了几个1MW以下的示范项目和少数的大型项目,工业界的目标是开发出商业化技术。潮汐流和洋流的能源利用建于1967年的法国潮汐能大坝,以及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加拿大电厂都属于潮汐能与洋流的能源应用。

3 新能源技术的特征

3.1 新能源技术具有低碳的特征

由于现阶段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其他排放物较高,所以称之为高碳技术。新能源低碳技术主要是指利用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自然能源进行生产生活,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低碳技术与高碳技术相比较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排放物较低甚至没有。新能源低碳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减轻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变现有的生存环境。

3.2 新能源技术具有战略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强,但是这些能源都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终有一天会枯竭。与传统化石能源不同的是,太阳能、水能、风能和生物能这些都属于是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储量是非常多的,不会出现枯竭,可以保证能源使用的安全。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新能源技术产业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一项主要的措施。同时,新能源技术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的特点,符合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3.3 新能源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目前我国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由于新能源技术是一项新兴的技术,人们对于新能源技术市场又不够了解,因此新能源技术的投资具有高风险。但是正是因为新能源市场中有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新能源技术又具有高回报的特征。

4 低碳经济下我国新能源企业发展对策

4.1 建立层次结构先进合理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依靠我国微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争取建立以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技术为必要补充的能源市场,增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在我国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对这些清洁能源大力使用,能够有效地对我国的环境进行改善,建立第二代生物质能源的应用。

4.2 培育拉动性强的领头企业,大力宣传新能源

依靠我国经济政策对能源市场进行调整,协调传统能源企业与新能源企业的关系,并大力扶持新能源龙头企业,为后续的跟进企业开辟市场。进行新能源技术的前期研发,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龙头企业应该负起的责任。同时龙头企业也瓜分了新能源企业的大半块的市场,能够有新的资金用于高科技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新能源广告的宣传、新能源宣传市场的完善。鼓励新能源龙头企业建立产业基地,鼓励新能源企业就地取材,减少运输量和成本的消耗。

4.3 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低碳经济下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企业相比于传统的能源企业的优势在于,新能源企业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与市场潜力。因此完善新能源企业的理论体系,研发更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是如今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改革新能源的O备,使新能源设备现代化,并且改善新能源企业之中格格不入的部分。大力的招商引资,为我国的新能源的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同时大力宣传新能源的环保性能与实用性,减少市场与新能源技术的隔阂,给银行贷款给新能源提供一条有效的沟通渠道。完善新能源的产业政策,给新能源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减少我国资源浪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结束语

随着传统化新能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将会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清洁能源。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能源技术未来将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和新产业,在低碳经济环境下不能只单单停留在某个产品开发和环节应用中,要把新能源技术发展成为一个有效的产业链,使其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在新能源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新能源技术的创新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大新能源技术专业人员的培养力度,加强地区和机构间的合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提升新能源技术,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利用率,降低二氧化碳及相关排放物的排放量,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乔梅,李时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09):6-11.

篇11

关键词 :新兴产业;培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45-01

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对于稳定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但是,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在下一轮世界经济发展周期中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趋势,我们还应加快新兴产业的培育工作。

一、新兴产业培育是经济增长的保证

新兴产业是承担新的社会生产分工职能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代表着市场对经济系统整体产出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转换的新方向,同时也代表着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新水平的,正处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的形成阶段的产业。新兴产业是推动产业结构演进的新生力量。

对清洁能源投资的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也显示出各国发展可持续经济和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和节能减排的具体举措。而美国次贷危机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导致全球投资机构重新定位资金流方向,各国把以往用于投资金融的资金抽出来投资实体高科技产业,而素有朝阳产业之称的新能源产业无疑成为其首选的对象,预计在未来陆续将有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资到该领域。这些举措无疑都为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产业必将在看得见的未来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大跨越。

对于我国来说,发展新能源产业还具有另外的意义。那就是,发展新能源还是充分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我国拥有发展新能源的丰富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比较优势十分明显。而且新能源产业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大产业,涉及材料、电子、机械、电力等多个行业,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带动力强,吸纳就业潜力大。因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当前发展形势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新兴产业培育的几点对策

要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现阶段,必须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

从历史经验和国外情况看,政府的扶持,是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原始推动力。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政策扶持可以从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应从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高度来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政策,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其次,新能源产业是绿色产业,应通过鼓励新能源消费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再次,新能源产业是新兴产业,有关部门应通过一系列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扶植和增强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竞争力。新能源产业在实现商业化进程中,需要有关部门在融资,税收、价格、科研投入、资金引进和发电优先上网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此来对新能源生产和消费加以激励和扶持。最后,新能源产业是高技术产业,应大力加强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重点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由技术障碍导致的成本高、市场小是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十分必要。

(二)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技术发展、产业示范以及新能源体系化建设

在新能源技术发展和产业示范方面,包括重点开发可再生能源高效低成本成套技术,开发核电关键技术,研制成套装配技术,氢能以燃料电池为重点,推动氢能燃料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大力开展低成本低效率的能源植物新品种。在新能源体系化建设方面,要加速科技要素向企业集中,加快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大型新能源体系,要建成若干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和实验基础设施。对新能源关键领域要实现重点突破,如太阳能系统集成和产业化应用,光伏发电的系统技术和关键技术的产业化,燃料电池材料等清洁燃料、照明节能材料的产业化等,为我国节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坚持开放式创新,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来为高技术产业、为产业化、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三)推进新能源产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新能源产业要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这只是外在因素,关键还要靠产业内的企业创新能力。一家负责任的新能源产业企业,不能光等着政府来扶持,而是要想方设法在创新上实现突破。毕竟对新能源产业而言,创新是实现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同时,新能源产业中的企业应该强化企业内部相关制度的建设,尤其应该按照现代企业要求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另一方面有助于吸引社会资本的进入。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将会逐步进入新能源产业。而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在选择投资对象时,企业是否拥有核心技术、企业管理者团队素质以及企业相关制度建设情况都是其要考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篇12

电气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电气能源在消耗能源中占据非常大比例,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小电力能源的消耗,以及开发新能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还能改善能源短缺问题。因此,在不断研究电力节能的同时,还要建立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及做好节能与新能源相结合的工作,以便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和基础。

1 电气节能的原则

1.1 不影响电气的功能

不影响电气的功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准则,如果节能是要将影响电气的功能作为前提,那这种节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即是基本电气设施、空调、照明等不可以由于电气节能而受到影响。

1.2 考虑经济效益

不能因为追求电气节能而做出盲目投资的行为。当节能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对比这样两项的损失,再来做决定,采取合适的方法。

1.3 减少能源浪费

浪费能源是建筑电气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变压器功率损耗是属于无谓耗能,因此,在不影响电气使用的情况下进行改造,尽量降低无谓的能量消耗。

2 电气节能的相关措施

2.1 设计、推广节能照明产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不夜城”,用电需求量越来越增加,照明作为电能使用的常规方式。照明节能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照明电路中能量的消耗,在节约电能的同时不影响照明效果。因此,可以遵从一下三点设计准则。(1)尽量利用自然光。太阳光就是自然光,可以结合自然光与人工照明进行照明设计,这种设计能够有效节约照明用电,降低能源消耗。(2)合理选择光源。不一样的场合有不一样的人工照明需求,常规荧光节能灯适用于普通家庭照明,而一些需要照明显色要求高,例如:一些商业广告牌,通常选用三基色荧光灯、低功率高显色型钠灯。它们不仅照明显色明显,且使用周期长。(3)合理利用节能装置。依据不同的照明需要,安装不同类型的节能开关、节能灯。例如光控、声控比较适合公共场所;能调节光源的开关就适合安装到医院病房等。

2.2 减短供电路径,降低线路损耗

传输电路中电能会发生一定的损耗,实践证明,电线路越长,损耗的功率就越大,电阻也会导致功率发生一定的损耗。因此,可以从以下两点来降低线路损耗。(1)在设计线路的时候,尽可能地设计成直线,有特殊情况才选择绕弯,最大限度地缩小线路的长度。(2)要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积。选择导线截面积应当依电流质变体系,针对较长的线路,可以选择大导线截面积来降低电阻。

2.3 变压器的选择要合理

影响铁耗的只有铁芯的制作工艺和材料,而铜耗却和变压器符合紧密相关。科学合理的选择变压器,容量的大小和台数多少,要和运转时间的变动相符合,然后适时的调整,可以大大地降低损耗,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现阶段,我国电能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火力发电,火电厂由于运行的需要而保持一定数量的变压器,而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电阻,导致在无符合的状况下还是会大量消耗电能,因此,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其数量来降低能耗。

3 新能源开发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能源消耗和生产大国,虽然我国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中国经济发展以及环境环保问题的主要任务还是怎样使新能源替代旧能源。这项新技术还充分的体现了“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发展理念,因而新能源的开发也有着莫大的发展机遇及巨大的发展潜力。例如新型半导体照明设备、太阳能电池等高效、清洁的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将新能源的应用推广宣传工作纳入能源政策之中去,并纳入中国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和中央各部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中。另一方面,广泛推广宣传使用高效、清洁的新型能源以及鼓励节约能源,使人民群众都可以认识到节约能源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意义,并不断加大新型高效、清洁能源在我国的应用度。

虽说发展新能源如火如荼,但发展新能源也有双面性的。又要加快其发展速度,但是又不可以操之过急,尽量规避各方面的风险。特别是要重视一些投入过高且技术不过关的问题,并且不断地研究并解决。需要不断加强新能源技术的储备和研发,层层推进,逐步发展。与此同时,在不断加快发展新能源时,更要坚持环保和发展相统一的准则,坚持首位是综合效益,避免使用新能源的同时发生新的污染。

4 电力新能源的开发

4.1 风能

要想节能能源,风力发电必须要大规模发展,这样我们就要面对系统调频以及调峰问题。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国的平均峰谷差是30%左右,一些区域是40%左右,所以未来还要更进一步加大风能的开发。

4.2 太阳能

发展太阳能发电技术还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在能源开发过程中,如果要把投资成本收回,则每千瓦时网电价应控制在3元以上,远远比煤电的上网电价要高。例如:按照现在居民用电价计算,把投资成本收回则需要100年以上。虽说我国光伏产业产品组装能力跻身世界前三,但逆变控制、铸锭切片以及晶体硅提纯等核心技术却依然是被国外垄断,并且中国没有充分掌握关于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知识产权,具体的说是依然被国外研发企业牵制着的,为外国代生产。与此同时,尽管我国新能源发展的总体趋势还是比较好的,但是现阶段由于我国太阳能技术的运用起步比较晚,因此我国一定要大力开发和发展太阳能发电技术。

4.3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云南以及等有着富饶的地热资源。最新探查数据结果现实,我国有270多个地热田,其高达1.1×102J/年的天然热量,所含的热量超出2500个温泉所含热量。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不断增加的电力用量,在电力使用和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对相关能源的节约和合理使用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应该重视对电气节能的相关技术的使用,并不断地研发新能源,以应付能源危机下的电气发展。

参考文献

篇13

二、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开发新能源

当今世界面临着能源安全的问题,其中不仅包括能源的供应,还包括能源需求、价格、运输、使用以及环境在内的一系列风险和威胁。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为主的传统能源产业无论在开发还是使用上都面临着诸多制约。如传统能源多为不可再生的资源,存量有限,按照目前的消耗量,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能源最多只能维持不到半个世纪,煤炭至多维持一百多年。一旦找不到来源突破口,便会出现供需矛盾,由此引发地区争端,甚至爆发战争,引发全球性的能源灾难。另外,当今世界面临的突出的环境问题也与传统能源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无关联。臭氧层急剧损耗、森林面积锐减、土地荒漠化、有害化学品污染,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都对地球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一问题又是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关键性命题。中国所面临的能源问题则更为严峻,煤炭、石油以及天然气在中国都是极其短缺的能源,石油需求量的猛增以及由此引发的结构性矛盾正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最大威胁和问题。因此,产业调整势在必行。2009年以来,国务院召开了一系列会议,逐步启动了对国内几大行业的调整发展规划。作为重点产业的汽车工业规划决定开始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逐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亦会通过补贴资金的方式,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的示范推广。钢铁产业则提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变强。电子信息产业规划确定了今后三年的三大重点任务,即完善产业体系,确保骨干产业稳定增长;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提高软件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以应用带发展,着重在通信设备、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应用等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等。此次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适时之举。调整国内产业结构,首先要改变部分行业发展散乱的局面,如汽车产业和钢铁企业,都明显存在着布局无序的现象,这对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利。其次,产业需要升级和优化,低碳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方向,而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能源的高消耗,这种状况必然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逐步改进。最后是加强科技研发的投入,逐步改变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资源消耗的高度依赖局面,争夺国际新能源开发的主导权。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倡导低碳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