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艺术教育就是培养一人的人格魅力。一个有气质、有魅力的人,并不一定是非常美丽的。例如有的人虽然穿着很普通,容貌一般,但是却非常吸引人,有亲近感。
二、艺术教育可提高综合素养
艺术创作是儿童建立自信心的最好途径之一,他们在创作中获得自由快乐的体验。创作也是离不开儿童的个性而独立存在的,从孩子喜欢各种艺术培训内容也能反映出其不同的个性。如:喜欢节奏明快的孩子,个性外向成分多,而喜欢画安静的孩子,个性内向倾向多。老师正可以通过各种艺术作品的传授过程来发现和了解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并通过艺术教育来影响和促进他们健康个性的形成。创作过程与作品能够使孩子获得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重要源泉,艺术创作在形成孩子自觉意识和良好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少儿学习艺术能使孩子性格变得开朗,特别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通过艺术学习,可以让他们更好的学会与人交流,改变其人的性格。让孩子学会与陌生人更好的交流,培养孩子的社会活动能力,使其达到孩子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发掘孩子表演天赋,学习与人沟通交往,增强孩子适应社会能力”。
艺术教育可以使所有的孩子解放天性、建立自信、完善气质、规范谈吐,能使孩子对艺术的见解力得到提高,增强艺术修养,及表演的胆量。
三、艺术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心性
要让孩子学会欣赏,懂得欣赏的目的是人们对美好事物和人的理解。一个人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我们可以技不如人但不要嫉妒与人,不要让你的内心有失落感,在挫折中体验,在失败中成长。我们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性,宽广的胸怀,不要让挫折和失败产生嫉妒和扭曲性心理,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一个大度、善于理解人的人,这也是我们在新型教育体制下所要培养的新型人才。
孩子在从事艺术创作时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到互补作用,有助于智力发展。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通过视觉去感知事物的形状、比例、色彩等,观察力得到很好锻炼和培养。孩子往往根据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记忆去创作,这样在画的过程中记忆力也得到锻炼,孩子的注意力一般较弱,不稳定,兴趣容易转移,而创作活动无论从内容、过程到结果都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有效地锻炼和增强幼儿的注意力。艺术创作能够有效地催发幼儿的想象力,激起他们种种美妙的联想;创作活动是比较自由的,它不受客观自然规律的限制,能使人超越时间和空间,有生命与无生命,现实和幻想的种种限制,从而为想象和创造提供一种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用一种现实化,形象化、具体可见、可闻的形式,使孩子的想象和创造能够借助艺术媒介表达出来,实现出来。
孩子在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中,即使再好的成绩也有不足之处,让孩子知道自己不足之处,知道自己优秀的地方,不足的要改进,不要帮助孩子找借口,优秀的一面要让孩子保持,逐步完善,缺点要及时改正,以此教育孩子戒骄戒躁、永无止境的事物规律。
篇2
一、我国幼儿艺术素养培养中音乐教学实践的发展概况
(一)充分重视幼儿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
教学上,现在注重以游戏为主的幼儿教育,而在课堂设置上,对儿童的艺术素养培养也更加重视,注重孩子全面发展。音乐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重视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使孩子在学习中能受到熏陶,这一点不仅得到家长、幼儿园、教师,还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注重老师的才艺,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而且不仅在儿童节等重大节庆日有活动,平日里的一些教学环节中,有比赛,有才艺展示,为孩子才艺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扎实了幼儿教育的基础发展。除此之外,更加注重幼儿的参与意识,多学习参加一些艺术类鉴赏活动,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对幼儿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二)重视音乐天才的挖掘
在幼儿教育的培养中,不仅注重对幼儿音乐的教育与普及,更在教学中,重视发展幼儿的音乐素养,注重音乐天才儿童的挖掘。这对于具有音乐特长的孩子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提升,是对于自身能力的一种认可和肯定,也为其发展奠定基础。重视天才儿童的挖掘,需要在教学中,老师们不断观察,给孩子多表现的机会,在课堂中多设置小活动,喜欢这类活动,然后积极地主动参与,只有在具体的音乐课堂实践中,孩子的积极参与才会对孩子能力的发掘提供可能,注重潜能的发展,对孩子而言也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而老师鼓励孩子们多去接触音乐,主动学习乐器,也是提升的主要途径,孩子的音乐天赋会在接触中不断显露和提升。
(三)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审美教育
学习期间,孩子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注重音乐舞蹈相结合式的审美教学,增加孩子学习的乐趣,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也加强他们自身协调能力,动作感知力等多方面的培养与锻炼,对孩子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许多幼儿园的活动中,会发现孩子跳舞的活动很多,孩子们注重学习舞蹈,通过学习不断强化、锻炼自己对于节奏等方面的掌握,这也是对平时音乐学习的一次检验,给孩子提供舞台和锻炼机会,也符合音乐自身的体系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合理利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基于幼儿艺术素养培养的音乐教学实践创新
(一)激发学习兴趣的音乐趣味教学
幼儿具有好动、活泼的个性特点,针对他们,就必须注重音乐趣味教学,比如让孩子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表演,这样课堂活动具有丰富性。老师们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以及其他教具,在教学中不仅要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更要结合他们自身的特点,设置游戏,比如简单歌曲的歌词接龙,表演小才艺,我是歌唱家等比赛,即激发其学习兴趣,又注重孩子们在发展中,不断学习的能力,注重挖掘其潜力。趣味教学也是最新倡导的科学教学理念,活动中,老师弹琴大家唱,你表演我伴奏等活动,充分也展现了孩子们创造力,以及对活动的参与意识。孩子们的能力自然在不断地提高。对于音乐教学,更有了发自肺腑的喜爱,因此,擅长激发孩子音乐兴趣的趣味课堂,是适合幼儿发展的课堂实践模式,理应得到推广和广泛应用。
(二)音乐教材的丰富与完善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实践结果,不可否认地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因为音乐教材极其有限,适合幼儿传唱的歌曲少,这点已经得到社会和各界人士的重视,从教育部门、学校、教育者都在积极改变这一不足,音乐教材也全面丰富起来,有适合儿童演唱和表演的各类教材。而且对于幼儿乐器的启蒙也日渐重视,不尽去听,组织相关表演,孩子们积极参与其中,许多幼儿园带动孩子们学习吹口琴,或其它简单易学的乐器,这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可以说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的材料,对于孩子艺术素养的培养,是良好的开端,其发展也是孩子享之不尽的财富。随着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日渐完善,人们对教育,尤其是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视,里面也蕴藏着重要的商机,进一步做好了市场上的准备,好的教材与市场运营接轨,使更多孩子接触并学习,扩大优秀教材的受众,它就不仅局限于我们的日常教学,也为父母,或其他平台培养孩子艺术素养,提供广阔平台。
(三)多种教学模式的创新
我国的幼儿教育在迅速发展,而对于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现在的幼儿音乐教学,不仅局限在教孩子唱、跳,而是注重孩子兴趣的激发,更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与接受方式,更加科学和人性化。诸如在教学中,贯穿着孩子游戏的环节,寓教于乐,孩子们轻松愉快的接受。除了讲授的方式,主要变为参与式的方式,通过参加大型集体活动,孩子们的表演、鉴赏,全面提高其音乐素养。除此之外,孩子们还通过观看音乐剧、舞蹈剧、视频等多种方式,通过音乐实践增加孩子们对于音乐的积淀。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也鼓励孩子们多唱,保留其天真活泼的天性,一些集体歌曲孩子们耳熟能详,有些教育者针对孩子们的特点,不断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鼓励孩子们唱歌学习,编制简单易学、欢快的英文歌曲,孩子们在学习中拓宽了对歌曲的认识,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增加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直接提高英文素养。对于孩子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与游戏相结合的音乐课堂教学
近年来,我国的幼儿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尝试把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变为富有情绪、生动趣味的形象游戏教学,而学生也是在游戏中热情积极的参与,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投入,甚至会表现出异常兴奋与出乎想象的表演能力。且平时内向的学生也会积极的通过音乐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因此,结合幼儿的接受特点,要突破以往的纯知识技能,向人文素养与艺术素养综合的平台发展。这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符合音乐游戏教学的理念与原则,式教学的一大创新,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音乐是音乐游戏的灵魂,而游戏也只是教学的手段。让孩子感受到音乐的流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跳跃等,并可以根据音乐的变化作出反应,达到学习的目的。而日常音乐教学中游戏大致分为七类:歌唱活动中音乐游戏;音乐欣赏活动中音乐游戏;打击乐活动中音乐游戏;综合性音乐活动中音乐游戏;节奏教学中音乐游戏;学习音乐知识中音乐游戏,识谱教学中音乐游戏。
(五)基于多数幼儿的音乐启蒙活动
音乐是一门通过声音来表达感情的艺术,让幼儿演唱歌曲、欣赏音乐、参加音乐活动等,可以说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与刺激,使得幼儿的情感激发更为直接和强烈。对幼儿智力的启迪和促进,能够激发出他们巨大的创新思维潜能。而基于多数幼儿的音乐启蒙活动,不仅提升孩子们的艺术素养,而且对于孩子们对生活的品鉴与领悟力。也会明显上升。从长远而言,一向伴有孩子们喜欢的兴趣爱好,绝对是孩子们精神上享用不尽之财富,通过音乐感受到生命的律动、以及感动,更好地学会生活,学会领悟生命的意义,这是符合教学目标的。
三、结语
基于幼儿音乐素养的音乐教学研究,是对幼儿音乐发展的重要启蒙,许多孩子发现有音乐上的天赋,并予以训练,而在教学中,对于孩子艺术素养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不断发展幼儿音乐教育中,对孩子天赋的重视与培养。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孩子艺术素养的培养,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可以说我们在教学中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地区上的差异,有些地方幼儿的艺术训练、音乐教学方面经费的不足,对于幼儿音乐的教学与发展是不利的,这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而音乐教学必然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寻出适合幼儿音乐素养发展的模式,不断创新,并丰富教学实践。我国的幼儿教育,也必将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中,得到质的提高与飞跃,对于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蔡觉民,杨立梅.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篇3
(一)形式对内容具有规范作用
幼儿园艺术教育是对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课程模式是这种教育的主要构建形式,内容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体现,这样才能反映内容的规范性,让教育内容更加符合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1]。目前很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都比较散漫,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根源就在于课程模式构建不合理,或者根本没有相关的构建,导致艺术教育停滞不前。而课程模式的采用,直接目的就在于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化、正规化,促进孩子接受艺术教育效率的提高,更好地提升自己的艺术涵养、艺术气质,为进一步发现艺术细胞做准备。
(二)加强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
幼儿园老师和孩子之间应该是好朋友,老师不仅是孩子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他们生活上的好帮手,而课程模式的构建正是提升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威信的重要方式。如果幼儿园艺术教育依然采用比较散漫的形式,那样就会导致孩子对老师产生忽视的态度,不利于师生正常关系的培养,也不利于孩子们接受艺术教育。
(三)提升幼儿园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不仅要拥有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老师,而且还要有规范化的课程模式,这样能够体现这一幼儿园的正规性,从而在家长心目中留下比较好的印象。如果幼儿园采用先前那种散漫的教学方式,就会导致整个幼儿园没有一定的秩序,家长也不会太放心,影响幼儿园的长期稳定发展。而正规教育课程模式的采用就在于促进教学向更加正规化、高效率方向发展,这是为孩子应该担负的责任。
二、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模式构建途径分析
(一)主题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活动
在选择主题时要确保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孩子艺术表现力的主题,比如选择孩子比较熟悉的舞蹈、少儿歌曲等,同时还要保证主题是以孩子的日常生活为基础,并且努力挖掘主题内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艺术综合教育。比如少儿歌曲是孩子比较熟悉的一种主题,在传授孩子少儿歌曲时可以通过观看少儿咏歌会、参加少儿音乐会等形式,让孩子对少儿歌曲有初步印象。然后幼儿教师就可以在这种主题下展开艺术教育,向孩子传授幼儿歌曲,孩子根据先前参观的少儿咏歌会,就可以形成比较有节奏的感觉,这样学起少儿歌曲就比较容易。另外一方面,让孩子参观少儿音乐会、咏歌会也是提升他们整体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让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好,从而爱上艺术教育。
(二)学科中的艺术教育活动
幼儿艺术教育包括很多内容,比如美术、音乐、舞蹈等,各个学科之间可以形成某种联系,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这样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他们之间共同的审美要素,从而形成共同的情感。比如在上音乐教育课程时,老师可以播放孩子非常喜爱的歌曲《波斯猫》,老师可以让孩子模仿小老鼠、波斯猫等,也可以让孩子们绘画波斯猫,从而实现不仅传授音乐教育,而且还实现了绘画、舞蹈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方面的艺术教育,孩子们可以加深对音乐的印象,从而实现一边唱歌一边跳舞的目标。
另外一方面,老师还可以根据播放的歌曲来提问孩子们,比如让孩子们来编写关于老鼠和猫的故事,并且用绘画的形式来辅助,从而实现多学科的教育。艺术教育的各个学科都是互通的,只要老师努力去挖掘他们的联系,就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教育。
(三)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活动
篇4
研究显示,耳朵是人体所有器官中最早成熟的,早在胚胎时期就已经初见雏形,因此母亲在怀孕期间就要选择一些欢快、积极的音乐,对孩子进行胎教,在第一时间培养胎儿的听力,为幼儿期的音乐学习、语言学习做好积极准备。在孩子出生后,这种听力培训仍要继续。
2~3岁:培养歌唱能力
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能说出日常所需要的句子,具备一定程度的语言表达能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琅琅上口的儿歌,系统地训练孩子,学习简单的歌唱教程,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培养孩子的歌唱能力。
3~5岁:培养读谱能力
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家长在培养孩子歌唱能力的同时,可以采用游戏、比赛等灵活形式,培养孩子阅读和书写简单乐谱的能力,为进一步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5~7岁:培养弹奏能力
在一些家长心目中,真正意义的音乐艺术启蒙被定位为乐器的弹奏。不少孩子从3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弹奏乐器,其中为数不少的孩子会逐渐对乐器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家长对此通常会感到痛心,有的家长会就此放弃对孩子的音乐教育,有些则硬逼着孩子继续学习,这些都违背了家长音乐教育的本意,而且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其实,除了兴趣的因素外,乐器的学习还和孩子生理发育情况有关,如果过早开始乐器弹奏,会影响孩子肌肉的均衡发育。一般而言,孩子5岁以后开始练习乐器会比较适宜,这个时期的孩子手指肌肉发育较好,比较有耐性,学习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篇5
创造力能激发人的求知欲、上进心,陶冶情操,开启智慧,培养创造力就像培育一粒种子,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校园的环境具有心理同化、行为规范及导向激励作用。建立良好的、适宜创造力培养的学习生活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项重要策略。除了教学硬件设备作为物质保证之外,还要建立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精神环境,这格外重要。
7岁到青春期这个阶段里,儿童的生命组织构成的表现力主要在于感觉能力的发展。理性化教育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无用的。这时人的发展是处于动物性的发展阶段,出自于内心深处的感觉、欲望等类似于动物的特性支配着人的身体。人这时有参与生活的强烈意志,并通过感觉来表达和体验心灵中细腻的感受。此时,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和他们所表达的想法,以全人教育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体系中,教师要以艺术设计启蒙,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单元制全科教学,秉承创意创新,培养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学生。同时,结合认知与表达、观察与体验、写作与分析、造型与欣赏、发现与创新等,激发少儿的创新思维。
一、1~2年级
处于该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随着课堂的开始马上集中,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导入的内容是相当重要的。对于内容的选择,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与他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事物来导入,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罗菲尔的创造性与心理论指出,7~9岁的儿童处于图示期,他们对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在介绍课程内容时可以多以图形化的形式展现,使他们能够印象深刻,便于理解。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教师可以对图形进行分解和归类整理,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观察与体验是孩子创造性思维迸发的基础。这方面的积累是灵感的来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挖掘自身的情感,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难忘的瞬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发现美并创造美。
二、3~4年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完善,他们对事物具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因而,在课程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一些学生感到陌生、看似与他们无甚关联的观念和思想、艺术家和艺术作品、问题和主题等,帮助他们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这能扩充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以及对自身角色的理解。
同时,传授基本的绘画技能,使学生尝试绘画。教师可以设立“美术课堂画廊”,帮助学生产生绘画的动机与欲望,并将自身的情感、思想表现在绘画当中。首先由画的作者具体来谈自身的感受及感想,之后其他学生欣赏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交流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学生的手、脑、眼三者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与相隔久远的艺术建立联系。通过了解艺术家的故事、传记、作品的背景信息等一系列方式,使这些久远的图像和思想呈现意义。
篇6
作者:刘婷(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机关幼儿园,贵州遵义563400)
幼儿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基本义务,也是孩子将来受到的所有教育的根本。而幼儿阶段的孩子自立能力差,那么老师的指导、教育就显得很重要,幼儿需要老师培养他们了解事物能力和感知事物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幼儿学前教育应该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更多的关注。
一、善于把握好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他们的心理与成人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幼儿教师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清楚的知道幼儿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工作的开展。幼儿的心理特征主要有活泼好动、好奇心较强、抽象性很差、模仿能力较强、行为随意性较强几个方面。针对孩子在心理上诸多的特点,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在回答孩子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耐心而细致,随时关注孩子的理解程度。幼儿时期的孩子善于模仿,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发育和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应用,不要让孩子在大人口中学会一些不良的脏话、口头禅等。因此,加强对幼儿教育时的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的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对幼儿的智力开发
智力的开发离不开外部环境的锻炼。虽然人的智力受先天影响较大,但后天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据专家表示,幼儿阶段是人类大脑发育与成长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的智力进行开发:第一,加强幼儿的观察力。例如,教师可多做一些辨识小玩具的练习,让孩子平时多注意细节,比如老虎和狮子都是大型动物区别从额头的花纹来看。第二,提高幼儿的记忆力。在这一点上,教师可主要从反复练习方面和引导发问方面着手,任何一个事物的记忆,刚开始的反复加强印象和后期的设问回想有很大关系。第三,增强幼儿的语言观念。教师可每天让孩子朗读简单的小诗或者短文,并且要在的领读下进行。第四,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多活动做游戏,对幼儿身体和身心都有好处。第五,开发幼儿的创造力。当下开展的彩泥塑形和画画这些都可以起到显著效果。第六,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主要从问问题方面着手,让孩子自己回答,教师在旁边引导。教师要积极向幼儿提供多方面的生活内容以帮助幼儿累积生活经验,使幼儿的智力在各种各样生活经验的推动下得以发展。比如,教师在对幼儿的语言传授课上可以融入情感因素,如“热爱祖国”“我爱爸爸妈妈”。这样一来既帮助学生掌握了语言,又促进其个性及思想感情的发展。
三、培养幼儿审美感知能力
良好的审美观能够帮助一个人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判断与认知。审美的感知能力是审美心理构成的重要成分,所以对幼儿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使其对接触的事物有一个正确的判断。1.帮助幼儿接触并感受艺术的美感。对幼儿进行美术教学工作,这并不意味着让他们能够成为伟大的艺术家。这是要让孩子在学习美术中感受到美好的事物,对他们进行艺术上的熏陶。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设计出符合孩子身心特点的课程与活动,使孩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其展现出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不仅仅是美术课程的学习,与此同时音乐对于孩子的艺术审美观的培养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孩子在唱歌与跳舞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智力水平和身体的灵活性,同时也能够对美好的事物更多的接触和体验。2.爱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能够高品位的游戏中感受到美丽的存在。但是为了能够让孩子在多种多样的游戏当中,真正的做到对美的正确认识,教师就要下一番功夫了,只有好的游戏才能创造出美好的东西,才能真正的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3.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美的存在。为了使孩子的情感培养更加浓厚,让幼儿们充分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孩子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去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感受到他们的质朴和美,以此来激发他们更多地了解大自然。
四、加强师生沟通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孩子们听,这样教师与孩子不亲密,就很难做到沟通交流。在高高在上的教师眼里孩子们显得是那样渺小,所以看他们做什么事都觉得可笑,甚至看不顺眼。那么应该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我认为教师应该真正走到孩子们中间去,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起交流的平等地位。把自己变成孩子,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教师也会重返孩童时代的好玩与好奇,会惊喜孩子的真诚与友善、可爱与美好。因为自己是“孩子”,我们会用孩子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交流,用孩子的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顽皮和淘气,心平气和地处理孩子之间的矛盾,甚至包容孩子的恶作剧。把自己变成孩子,就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尊重孩子的习惯,尊重孩子的人格;就会与孩子一条心,一起快乐??那么孩子才会与我们亲近,真正的来爱我们,把我们当成他们真正的朋友,而不是那些让他们觉得高高在上而不理解他们的大人,更甚至是那些让他们看到就感到害怕的坏老师。
总之,幼儿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采取了积极措施,优先发展幼儿教育。本文对幼儿教育的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让孩子能够在幼儿教育中尽可能地培养出应该具备的一些能力与品质,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和锻炼,所以我们应该高度的重视幼儿教育,要在教育方法上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篇7
长久以来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提得最多的字眼,但在现实中作为素质教育对立面的应试教育却根深蒂固,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谈的是素质教育,行的却还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学校间竞争的还是分数和升学率,高考的指挥棒没有丢,广大学生就只好“随棒起舞了”了。
如果说高中生要参加高考,“功利”一点是从现实的角度考虑的话,那么远离高考的幼儿艺术教育应该能够幸免了吧!事实却并非如此。现在各种各样的针对幼儿的艺术兴趣班林林种种,一派热闹景象,从供求的关系上看的确可以反映出艺术教育市场的火爆,和人们对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视,但这种重视的背后带有极大的功利性,它表现在:(1)培养目标的功利性。家长送小孩学习艺术一为跟风,满足大人的虚荣心,二是为了能有个特长,参加比赛拿个奖,为进一个好的幼儿园或好的小学攒够资本。(2)培养方式的功利性。既然家长有这方面的需求,艺术班当然就会投其所好,用套路化、程序化的训练方式教孩子一些见效快见效明显的技巧和获奖的手段,孩子在上兴趣班之后,往往都能表现一下他们的“艺术”才能,能画几笔,弹几下,但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的是技术,谈不上素质的提高。(3)缺少和其他年龄阶段艺术培养的衔接,似乎艺术教育在幼儿阶段是重要的,到了小学、初中阶段成了点缀,到了高中时就成了累赘了。这样的艺术教育就是功利教育,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艺术教育的这种功利性不是个别现象,而且现在呈愈演愈烈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如果不改变这种境况,对我们的孩子将会造成巨大的伤害,表现在:
一、影响孩子的独立人格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以孩子为主体,老师和父母应该充分地尊重孩子的天性,根据他们的特点设计相关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家长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应该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然而许多家长却用传统的观念把孩子变成附庸,以为孩子好的借口粗暴地干涉孩子的主体性,破坏孩子的天性,把孩子当作实现父母愿望的工具和向别人炫耀的资本,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都强加在孩子的头上,希望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的遗憾。老师则给孩子统一的教程和教学方式,使孩子失去了主动选择的权利和独立自主的空间,在教育中老师不是平等地看待学生,对学生以呵斥、责怪为主。在教学内容上偏重智力开发而忽视他们的情感、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典型的拔苗助长。在教育中孩子沦为边缘,老师成了主体。学生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没有质疑的权利,成了被任意摆弄的木偶。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也是有问题的。艺术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感,教师却把“美”标准化、套路化。在具体的作业中,一旦学生偏离了这种要求,老师就会强迫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纠正过来,否则就会给孩子一个比较差的评价。这种评价自然会影响到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孩子学得不好,自己脸上无光,就会认为是孩子能力不强或态度不认真的原因,动辄以“怎么这么差”,“别的小孩做的比你好”,这样负面的评价,得到的当然是负面的结果。必然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他们会认为是为父母而学,为老师和学校而学,干的是自己不喜欢干的事情,得过且过,一切让其他人安排,这样消极的想法对孩子的身心发育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
二、无法真正提高孩子的修养
在中国古代习惯以“琴棋书画”水平的高低作为一个人修养的衡量标准,于是中国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样的全才,认为如果音乐、舞蹈、绘画等什么都会点,就是素质全面发展了,艺术修养就提高了。科学求真,偏重理性,艺术求美,偏重感性,艺术修养的提高当然是感性认识的提高,所以说艺术修养不光是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审美的体验、内在感受、感悟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幼儿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在培养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孩子的个性,健全孩子的人格。从这个角度看小孩的艺术活动,应该在玩和游戏中进行。但功利教育, 却把“玩”当成了“任务”,以参加竞赛为目标,以传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手段,学生得到的充其量是技术的提高。许多孩子钢琴,小提琴过了9级,10级,却对自己的专业极度憎恨。很多小朋友很早就能够“正规”的画素描色彩,却毫无美感可言。孩子练琴、学画成了枯燥的技巧训练,对他们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折磨,谈何提高学生的修养。
三、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孩子的世界是充满幻想的,不同于成人世界的现实性和功利性,他们的艺术活动就是对自己世界的描述。所以说我们不能把他们拉到成人的世界中来,那样他们会失去童趣,也会失去作为一个孩子的魅力。孩子的世界丰富多彩,他们的个性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中应该保持孩子身上的“差异”,不要搞人为的“整齐划一”,否则就会失去孩子的创造力。经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只有百分之二十取决于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是人格的培养,只有获得健全的人格,孩子才能独立的思考问题,创造的潜力才能全面的被挖掘出来。正如爱因斯坦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创造力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创造力只能培养不能教,这就要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功利性教育视超越常规为异端,否定、抹杀孩子的个性,只注意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没有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的创造力扼杀在摇篮里。功能性教育走到了素质教育的反面,把孩子的创造力挤压在重复和模仿的狭窄空间里,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阻碍作用。
儿童处于身心发育的最初阶段,对他们的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刚刚踏出第一步,应该远离功利,遵循科学的方法,不违背儿童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家长和老师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通过对孩子有目的有计划的音乐、美术、文学的教育,给他们艺术的熏陶。当然给孩子自由并不是放任自流,一定要设计好相关的教学方案,帮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建立起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其人格完善,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
一、正确理解“惩罚”的涵义和意义
在心理学学习理论中,惩罚其实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人,都会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以求得心理平衡,不进行适当的惩罚不符合科学原则。所谓惩罚教育实际是通过批评、责罚、处分等手段使犯错误的人产生相应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反映,从而产生自律内驱力的一种手段。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畏惧是人内驱力的一个源泉,是人们行为的一种动力。惩罚教育应以尊重爱护幼儿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幼儿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惩罚应以不损害幼儿身心健康为前提,让幼儿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自然后果,达到使幼儿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鼓励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不要把惩罚教育等同于体罚或变相体罚,虽说两者有一定的相似性,使得包括社会、家长在内的许多人把两者错误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等同起来,而二者实际上是存在本质区别的。适当的惩罚是爱幼儿的体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二、科学坚持惩罚教育的原则
(一)真爱的原则
其实大多幼儿晓得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会产生接受惩戒的准备,这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教育,是符合其心理需求的。当然对孩子的惩罚绝不是体罚,更不是伤害,也不是心理上的歧视和虐待,而是一种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教育的秘诀是真爱,教师对幼儿必须有满腔热忱的爱。面对稚嫩与童真的幼儿,惩罚应与爱、鼓励、信任同时出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惩罚教育”甚至比赏识教育更尊重孩子的自信。教育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惩罚,当然是种艺术。因为爱,所以包容;因为爱,所以我们有责任。
(二)适时的原则
尽可能在孩子开始发生不良行为时马上加以惩罚。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如果事情过去几天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会不明就里,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何受罚。惩罚教育过后更要有相应的说服教育,打一巴掌还要学会抚摸三下,必须让孩子知道是因为自己某件具体的事或行为不好而受罚,但仍是好孩子,父母老师仍然爱他,这才是惩罚的真正用意。如对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的行为进行惩罚的同时,要告诉他“你可以在纸上画”,并及时为他提供纸张,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墙上挂块小黑板供孩子涂抹。然而我们也不可否定的是在发现幼儿犯错的那一刻,往往是教师和家长最愤怒、最不冷静的时刻。许多未经思考,过分的违心之语会脱口而出,这不仅会伤害幼小稚弱的心灵,还会让他产生抵制心理。一些孩子自尊受到伤害或因此学会说谎,甚至学会阳奉阴违。有时不妨把孩子的过失记在心里,在适当的场合给予教育或多注意他们的一言一行,找一个机会,使他们明白自己错在何处,不那样做是否会更好,进而让幼儿心服口服。
(三)适度的原则
只有在下面四种情况才考虑施与惩罚:1.当孩子故意犯错的时候;2.当孩子反复犯同样错误的时候;3.当孩子对温和的说教不敏感的时候;4.当孩子听不进道理的时候。对幼儿实施惩罚时,要考虑受他的接受程度,把握好轻重。轻了起不到教育作用,时间长了,会让孩子更加麻木,还有损教师的威信和形象;重了,孩子容易伤自尊心,对前途失去信心,甚至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情绪。惩罚的对象要有典型性,起到给其他幼儿的震慑教育作用,尽量避免大面积使用。惩罚幼儿应罚之有度,适可而止。惩罚的开始和要达到的预期目的,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切忌用过量或过重的体力劳动来惩罚幼儿,更不能用歧视、侮辱、恐吓性的手段来惩罚孩子。
三、恰当运用惩罚教育的做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惩罚更有效
幼儿的心理是敏感的,只要老师多爱他们一点点,多关心他们一点点,他们会回报同样的爱,他们爱老师、爱小朋友、爱幼儿园。不是有这样的一句话“幼儿园是我家,老师是妈妈”吗?只要我们能与幼儿建立起这样的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当他犯了错误,老师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制止,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从而加以改正。
(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2岁以下的孩子接近教师和家长不想他们接近的“”时,说“不好”常产生不了效果,这时可转移其注意力,对他说“快过来,看这个”,年龄稍大些了,可以通过语言批评、皱眉、减少买玩具、停讲故事、暂时隔离等对其进行惩罚,到了学龄期,则可以采用减少零用钱、写信或便条、取消他喜欢的活动、保持沉默、打手势或竖小指等进行惩罚。
篇9
1.自我增值提高竞争力。检测舞蹈成效,即通过确定的舞蹈专业知识测试,让父母发现孩子是否接受正规的训练,也让孩子们自己进行自我实现。专家的专业评估和提出的建议是绝对公平的,同时为孩子创造合适的成长环境,来学习和锻炼。当孩子们有一定的水平,比如移民或出国深造,有专业的资格证对于一些方面可以享受特殊照顾,或是报考专业艺术院校也可免初试待遇,提高了能力,多了一门技术,未来发展和生存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舞蹈考级的意义是在于获得知识和素质教育的过程,而不是考试其本身。
2.精神文明建设和艺术素养的培养。精神文明建设是现阶段不可或缺的,精神风貌包括精神文明层次和文化素养,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只有从小抓起精神文明的培养,未来才能造福社会,少儿需要学习舞蹈,并且考级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艺术素质的培养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讲,就是“要求全方位地认识和开拓美的视野,识别美的能力。”以舞蹈为例,学生通过学习、练习、表演三个阶段所学到的舞蹈知识,提高了艺术涵养,熏陶出高尚的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这对于少儿抵制不健康的因素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3.中国舞蹈艺术的传承。历史无法重现,我国历朝很多舞蹈技艺只能从典籍中获取。中国的舞蹈艺术是经过悠久的历史留下的丰厚的艺术积淀。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的艺术文化、舞蹈文化,培养孩子学习舞蹈,学习中国舞蹈,特别是在学习中国民族舞蹈时,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民族艺术得到熏陶,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继续和中国民族舞蹈艺术的传承。
二、少儿舞蹈的现状
少儿舞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开始接受这一讯息,但是少儿舞蹈存在不利的因素仍然很多。
1.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的主导力量是老师,老师对孩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没有强大的师资队伍,不利于少儿舞蹈的发展。很多学校不设置舞蹈教师这一职业,认为学习过音乐知识的老师可以代替舞蹈老师完成课程。音乐老师没有进行过正确的舞蹈培训,许多基础教学知识不清不楚,没有体现出舞蹈的真正意义,学生从中得不到乐趣,这样不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更别提教学质量了。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师资力量主要是中等专科学院或者幼师专业的毕业生,其专业程度比不上本科舞蹈生或者科班出生的舞蹈教师,处于不上不下的阶段,普遍这样的情况会造成整体舞蹈教师水平低下,少儿得不到好质量的舞蹈学习。
2.“黑班”打着舞蹈考级的旗号,没有正规的训练教材和训练方法,在培训中不重视孩子的身体构造和身体负荷能力,容易导致肌肉拉伤,对孩子心理造成阴影,影响孩子未来身心健康的发展。前一段时间,电视报道有一女孩,学习舞蹈下腰动作的时候,完成不善,导致胸部以下高位截瘫,所有人诚惶诚恐,更加不愿再让孩子接受舞蹈训练,该女孩是先天性脊椎有问题,才导致这样,根本结果和舞蹈是没有关系的。正是由于对舞蹈的了解不深刻,人们进入一个误区,导致舞蹈人才的流失以及中国舞蹈考级的推广,影响孩子的艺术修养的形成。
三、解决现状的对策
少儿学习舞蹈有利于身心健康,不管是在精神还是身体上,我们需要从小抓起。笔者从以下几点阐述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培育师资普及教育。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就得掌握师资培养滞后的问题,找准培养合格教师的有效途径,实现创新教学和特色教学的目标。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培养师资队伍,吸纳高素质艺术人才。比如吸收科班出生的年轻教师。科班老师的舞蹈学习比较正规,各种民族舞蹈的感觉很到位,对于民族文化,民族背景都有了解,在舞蹈练习之前,会给学生介绍各种舞蹈的文化背景,同时,注意学生的热身活动,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拉伤、扭伤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授课所产生的课后效应。课堂上需要营造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因为孩子们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对未知事物的探索和发现,所以只有调动起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激发她们对未知事物的创造,创造性舞蹈应该从“兴趣”出发,给她们提供一个学习、思考、创作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起着引导作用,同时也要尊重少儿个性的发展。引导孩子开发自己的大脑,大胆的去想象、开发。不能把舞蹈规定死板,这一阶段舞蹈的学习主要是跳出孩子的天性,动作不需要整齐,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完成,在舞蹈的编排中,不要强加成人的舞蹈思想进去,按照孩子的天性、个性去完成舞蹈编排。老师需要保持自己的创造性,优秀的舞蹈老师必须具备舞蹈的艺术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且不断的吸收和研究舞蹈教育的成果,研究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产生独特的教学魅力和教学特色。
篇10
一、华德福幼儿教育理念简介
1919年,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受邀创办了一所名为Freie Waldorf Schule的学校(德语“自由华德福学校”),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的典范。以后,凡是践行其教育理念的学校均被称为华德福学校[1]。华德福学校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并于1994年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和推荐[1]。20世纪90年代末,华德福学校毕业生、德国青年卢安克开始在中国广西乡村实践华德福教育;2004年中国大陆第一所华德福学校建立,至今国内许多地方都有了华德福教育机构。
华德福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鲁道夫·斯坦纳创立的人智学(Anthroposophy)。人智学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智慧、人类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探索通往精神领域的知识途径,帮助人们培养一个完全开放的胸襟,不盲从也不随意排斥,而能随着内心需求涌现知识和智慧,直至获得精神世界共鸣[2]。斯坦纳提出,人的精神自由和独立是达到精神最高境界的首要条件,这必须通过适合人的教育和自我改造来达成。
人智学把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出生到约7岁换乳牙前,儿童的生命力主要用于身体的发展,如果过早地开发智力就会透支生命力而影响幼儿的整体平衡发展。第二个阶段是7岁到青春期,儿童的感觉能力比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来得快而深刻,理性化教育多半徒劳无功。第三个阶段是青春期到21岁,人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个人的判断力、独立的思想和抽象的理想。此时,尊重个体的独立存在是帮助青少年发展自我的前提,反之就意味着使他们失去自我发展的机会[3]2。斯坦纳主张学校培养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筛选、教学方法的确立等都应以人的发展阶段为依据[4],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让孩子成长为自己,最终找到自我的定位和人生方向,他指出:“我们的最大努力应当是发展自由的人”[5]29。
以人的发展周期理论为基础,华德福教育拥有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完整而独立的儿童教育体系,在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尽力使意志、感觉和思考得到平衡的发展。
二、华德福幼儿教育特色与借鉴价值
1.关注整体生命发展
华德福教育“以生命的周期为核心”[6]332,幼儿教育对应人的发展周期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健全和平衡身体的发展,应尊重孩子的童年,给予孩子时间和空间,注重儿童的身体健康、情绪、社会活动能力、想象和创造力的发展,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允许他们自由地表现和发展个性,“顺应自然是早期教育的最高原则”[6]332。把儿童放到人的生命发展全过程的一个阶段来认识,重视教育内容对儿童终生的价值和意义,重视儿童身体的发育成熟,反对过早地对儿童施加超越心智发展水平的学业训练,在滋养儿童心灵的基础上促进其全面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把人放到自然、宇宙的整体中来看待。这种关注生命整体发展的理念值得借鉴。
2.尊重儿童天性
根据人智学理论,幼儿好动的天性是来自生命发展的需要,过早学习读、写、算等会使孩子有限的生命力过早集中于大脑的发展,造成身体、心灵、情感和精神的整体发展失去平衡。幼儿课程内容应为孩子的需求服务,而非让孩子去适应课程要求。只有满足孩子的需求后,其生命力才能用来进行知识学习和智力训练。
因此,华德福幼儿教育强调日常活动中的学习,包括游戏、故事、音乐、艺术、手工、运动、种植植物、照料动物、做家务等,让孩子在各种活动中得到发展。这些活动是在教师的榜样示范和孩子的模仿中完成的,幼儿“会自然地倾向于模仿,有价值地对榜样进行模仿是早期教育中适当的方法。”[5]56华德福幼儿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姿势态度等为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确信孩子会通过自然的模仿反应而受益,认为模仿是外部世界和儿童内部意志的结合,依靠模仿和榜样能够发展孩子主动做的习惯,是对儿童的信任与尊重;模仿还是一种个体与他人的交流,蕴含着积极的社会技巧的发展,儿童在模仿中获得自我发现、自我尊重以及对他人的信任与尊重。
华德福教育尊重儿童游戏的需要,认为游戏是孩子内在的自然天性,是幼儿对环境印象的发现和模仿,而不是外在引导的结果,它除了使孩子的原始需要得到满足以外没有别的目的,但却对孩子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想象力、主动性、社交技能、情绪智力、解决问题能力、艺术感觉、肢体技巧、自信与自尊的发展等。华德福幼儿教育支持但不试图“扩展”儿童发自内在需求的游戏,不把成人的任何意图和目的加入儿童的游戏中,而只是为儿童创造性的游戏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和合适的器材,让孩子真正“自由地游戏”。
3.亲近自然,顺应自然
华德福教育重视儿童身体、心灵与宇宙万物的自然协调,让孩子充分接近自然,教育孩子热爱和尊重自然;反对儿童过早地暴露在电视、电脑等之中,认为过度的、非自然的感觉刺激会使孩子的感官疲惫,进而导致冷淡、孤僻、缺乏同情心、麻木不仁。华德福幼儿园环境和材料的设计都非常注意做到自然、和谐、温馨,给孩子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以丰富的滋养。因为“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善良和美好的想象,这是生命力充分用于构造身体的重要因素,影响想象力发展实际上是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6]332户外游戏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幼儿的游戏材料也是自然的以及“未完成的”,如石头、木块、松果、棉布、羊毛、蜂蜡等。老师和家长制作的娃娃、动物、风景等都只有一些象征性的特征,华德福教育者相信天然的和未成型的玩具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顺应自然的韵律是华德福教育的重要理念,“万物皆有时”的理念不但体现为教育适应人的发展周期,还体现在强调教育中的节律与重复。人智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节奏系统,如有节奏地呼吸,心脏有规律地跳动,休眠和工作之间有规律地交替等。自然也有其节奏和周期,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季节的交替变化,生命的发展和更替等。有节奏的重复符合人的系统和自然的规律,使人获得自身及与自然的协调与平衡。在华德福幼儿园,儿童的生活和活动都在节律和重复中有规律地进行。每个活动单元中都有一种独特的节律,如同有节奏的“呼吸”。例如一日活动中典型的节律:创造性游戏时间(扩展或“呼出”)——圆圈活动时间(收缩或“吸入”)——户外游戏时间(扩展或“呼出”)——讲述故事时间(收缩或“吸入”)。扩展时间是孩子的主动活动,收缩时间是老师的引导。通过这种节律,孩子得到健康平衡的成长[5]66。不仅是一天的活动,一周和一年也都有自己的节律,如创造性游戏时间的各种活动在每周有规律地重复,一年中季节循环往复的体验和与之相随的各种节日庆典等。节奏与重复原则还表现在空间和做事方面,如:每件东西都固定放置以形成有序有节律的环境,完成事情的最好方法会被一天天地重复等。生活和活动的节奏就像呼吸一样重要,能维持孩子的健康,帮助孩子自我控制,给孩子的感觉带来秩序,帮助孩子记忆和学习,并能给孩子带来稳定和信任,使他们获得安全感。
4.注重人类文化的传承
华德福教育注重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比较典型的是幼儿园经常采用民族文化经典或民间神话传说、寓言、童话等作为故事或布偶戏的内容——“最好是传统的故事,这些故事已经置身在幼儿所处的文化环境中”[7]78——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着孩子的心灵;教育活动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幼儿园环境的布置也尽量接近家庭,注重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之间的连续性;重视教育内容与生命之间的有机联系,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更接近现代化前的传统生活方式;隆重的传统节日庆典也使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生活传承。
5.强调艺术教育
华德福教育理念中,艺术教育不仅指艺术作为教育内容还包括教育过程的艺术化,其真正意义是滋养人的心灵和丰富人的心灵生活。作为教育内容的艺术包括画画、唱歌、讲故事、布偶戏、游戏、手工、韵律舞等。儿童被当作艺术家,进行自己的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艺术的内涵,得到手和脑的锻炼。同时,幼儿园的环境,教师的言语、行为、态度,都应该让儿童产生美的体验。教师的教育过程也是艺术的创造,帮助孩子发现、热爱周围的世界,唤醒孩子内在的能力,允许孩子多彩的个性自由地浮现和发展。教育工作应该被当作一门艺术来进行,教师就像艺术家那样帮助孩子发现和热爱他们的周围世界。艺术是华德福幼儿教育的一大特色,在艺术和艺术化的教育中,重视儿童想象和创造的发展,重视让儿童接触美好事物,给儿童树立真善美的榜样,给予儿童感官和心灵的滋养。
华德福幼儿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儿童的身、心、灵,注重精神整体健康和谐发展的全人教育,其注重生命整体发展、尊重儿童天性、顺应自然、强调节律、注重艺术教育等鲜明的特色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华德福学校的历史和发展[EB/OL].http://waldorfchina.
/index_abouts.asp,[2009-05-20]
[2]彭莉莉.鲁道夫·斯坦纳及其人智学思想[J].全球教育展望,2007,(S1).
[3]黄晓星.迈向个性的教育——一位留英、美学者解读华德福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4]黄慧娟.鲁道夫·斯坦纳教育思想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篇11
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心理学力求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儿童来说,对一样事物的兴趣就是他们持之以恒的动力。不管什么教育都应该让孩子首先提起兴趣来,这样才能学得进,学得精。无论是语言的引导,还是环境的渲染,无一例外都是培养儿童对语言教育的兴趣,让他们能够在兴趣的促进下,去耳濡目染,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
语言教育就是在“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同时入手,共同激发儿童的兴趣,让他们更多地去投入,去享受学习。多方重视,训练到位,让儿童在语言学习中得到收获,在实践中得到经验,更好促进对儿童的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这不仅仅在于“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以情动人,不管是教师还是儿童,在彼此间有更多信任,更多沟通,用真情和耐心互相学习,互相成长。
兴趣的培养,说简单不简单,说难倒也不难。就在于充分利用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好奇心和争胜心。孩子天生喜欢引人瞩目,从小他们就会用哭泣、喊叫来吸引他人注意力。而现在的语言学习就是给了他们一种新的方式去吸引人,得到别人的赞美。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孩子对语言艺术的思想就从“我要学”变成“我喜欢”。
“我喜欢”是一种自然意识,来自人性,又简单又无敌。引导孩子喜欢语言,喜欢文字,喜欢表达,喜欢表演正是让他们一步步接受语言文化的熏陶,让他们能够在乐趣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孩子的天性是追求快乐,也许他们不懂得幽默,但是每个孩子都能感知滑稽,滑稽能给人带来无穷的欢乐。从简单的肢体动作开始,让孩子感受滑稽,然后渐渐循序延伸到语言,让孩子懂得幽默的意义。随着学习的深入,也一直保持着对语言、对文字的兴趣,这样的学习永远不会落后。
二、全员互动,学得自在
1、教师对儿童的语言引导要符合儿童的特性
在语言艺术的教育中,教师首先要扮演一个多面的角色,既要严肃又要活泼,既要睿智又要单纯。严肃和睿智是对教师的要求,而活泼和单纯却是和孩子们交流的桥梁。一个好的教师在孩子面前又是长者又是朋友。融汇学识渊博,贯通幽默风趣。无论是讲课还是日常时候和孩子们交流时,教师都应该有意将成语、熟语、歇后语甚至寓言小故事融合在一起,在平时就对孩子建立良好、文明,更富有知识性与趣味性的语言环境。让儿童自然而然在生活中除了知道、了解语言知识,更在平时能够熟练运用,脱口而出。
并且对于儿童来说教师的形象是更多权威的、标准的,更多的时候,他们会以教师的言行作为规范。教师的鼓励对儿童来说是一种给他们鼓舞的巨大力量,而教师的批评也会让孩子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因此教师在儿童面前的一言一行都需要在内心里预演,会不会对孩子有不好的影响,用百分百的耐心去教育孩子,用百分百的爱心去关爱孩子。
2、鼓励孩子多和同龄儿童交流――同龄人相互感染
孩子在和同龄人相处的时候,对语言的应用最为自然。在这个时候,他们注重的不是模仿,而是表达。与同龄人相处的语言过程,就是用语言来讲出自己的内心,表现自己的个人,让自己更好融入集体和玩伴的经历。如果说前面和教师的交流是语言的“输入”,那么,和同伴的交流就更偏重于语言的“输出”了。只有“输入”和“输出”共同运转,才能代表儿童真正能够讲“听”、“说”应用自如。
鼓励孩子多和同龄人去交流,在嬉戏玩闹中互相感染,能够让儿童更加有群体意识。人是社会性动物,人际交往对任何一个人在现今、在将来都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一味的封闭学习很少能真正培养社会的骄子。因此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羞涩的孩子,教师应该更为关注,鼓励他们多和周围同学、朋友一起交往,尽量避免“孤立”情况的出现。
引导孩子和同龄人相处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有趣的团体游戏来串联孩子的关系,接鼓传花,猜谜语,成语接龙等需要相互配合的游戏都能在孩子的心灵之间穿针引线,让他们彼此更为贴心。
给孩子上课的教材教案中也应该强调朋友的意义,以及礼貌待人,关爱他人的观念,让孩子从小就树立“兼爱”的观念,对身边亲近的人抱有一颗柔软而包容的心,从小做一个善良的人。
3、书话结合――让孩子自己推荐课余书籍
在教室设立图书角,以文学作品为主要线索,串联起儿童课内课外的读写生活。但是怎么让每个儿童去乐于翻阅这些书呢?现在的家长过于忙碌,很少挤出时间陪儿童看书,于是政府推荐的书目成为他们购买的首选。这些书通常是儿童并不乐意看的,却常常会被放到图书角中。
怎么选出儿童喜欢的书?当然是让儿童自己来推荐。每周让轮流让一个孩子进行自己的好书推荐,不求讲得精细,而是要求推荐出真正他们喜闻乐见的书籍。上一周被推荐的书,在下一周由同学来进行简短的点评。每个月评出“好书之星”让孩子们自己为了小小荣誉,为了得到大家认同而去认真看书,为了选出大家都喜欢的书而去看更多的书籍,这就成为一个很好的读书理由。
这样大家都有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愿意去表达、展现自己,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周围的人,既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也让他们了解到分享的喜悦。
语言艺术不仅是孩子的一种特长,更是孩子在生活中的一种特质,让他们更好地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学得开心,学得丰富。在语言艺术的教育中需要总结的东西有很多,但是无一例外,最重要的就是“爱”与“尊重”。“爱”和“尊重”一起引导孩子的天真,发扬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够快快乐乐,这就是作为教师的意义。
【作者简介】
宋 莺(1979.1-)女,浙江省金华市人,浙江省金华市青少年宫,学士学位,研究方向:语言表演.
(上接第157页)
[4] 黄健, 杨大慧.论如何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03.
篇12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其历史长河中都发展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民族舞蹈是其各自独特文化的集中体现。具有以下特征:
1.群众性、娱乐性:中国各民族的舞蹈发展都植根于民族的兴衰。在远古时代,舞蹈即已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民情民风、道德规范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发展中,后世发展逐步由最初的抒发、表达个人情感而具有了群众性和娱乐性,成为民族生活的直观变现之一。
2.感彩丰富:舞蹈不仅具有重要的娱乐性,也是人们表达感情、抒怀的重要方式,在重要时节,人们往往载歌载舞。
3.鲜明的民族特色:各民族的舞蹈都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生活之中,受到了本民族服饰、语言、习俗等的影响,特色鲜明。
在民族舞蹈体现出鲜明的特征之外,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1.文化传承:民族舞蹈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集体传衍、不断积累发展形成的,表现了民族的变迁,也通过舞蹈传授生产技能、传播等等,具有独特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精神,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2.文化积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确立起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民族舞蹈作为重要的文化内容,是文化积淀的必不可缺的内容。
3.文化交流:尤其是进入现代社会,“软实力”成为国家交往和较量的重要内容,舞蹈文化无疑是一项不可缺少的主体。民族舞蹈的展现,极大的促进了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4.文化创新:现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了极大重视。但是更多的沦为“博物馆式”的保护,缺乏创新创造。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创新的具体内容之一,根据时代特点、民族现状,对民族舞蹈的发展创造,实际也是对文化的发展创新。
二、少儿舞蹈教学的重要意义
少儿天真烂漫,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其开展舞蹈教学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少儿舞蹈中处处体现着少儿的“童心”和“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由于少儿舞蹈的体裁、主题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孩子在学习、排练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欣赏到优美的动作、悦耳的旋律、歌声,绚丽的景色及鲜艳的服装等。它不仅符合幼儿的情趣,而且会使幼儿的听觉和视觉同时感受到艺术的陶冶,这也是培养艺术素质的起点。
2.树立起对文化和艺术的兴趣
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浓缩了人类发展进程的精华,舞蹈是这一内容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少儿开展舞蹈教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少儿对舞蹈的兴趣、对文化艺术的兴趣,促进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3.培养少儿全面发展:舞蹈在幼儿教育中,是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少儿舞蹈从艰苦的基本功训练到演出,本身就是一种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过程,舞蹈可以增强孩子的肢体灵活性及柔韧性、身体的力量、动作协调性、表演性与孩子的创新能力等,同时可以锻炼毅力、提高身体素质、培养自信心、培养孩子的想像力。
4.培养人才、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和进步:对少儿开展舞蹈教育,尤其是民族舞蹈教育教学,有利于培养民族舞蹈的后续人才,有利于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
三、少儿民族舞蹈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结合民族舞蹈的特点和少儿的身心特点,开展少儿民族舞蹈教学应坚持以下几点基本原则:
1.顺应童趣、启发痛心:少儿民族舞蹈看来简单,无非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穿上民族服装聚在一起唱唱跳跳而己,实际却不然,它像成人民族舞蹈一样,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因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顺应童趣,启发童心,抓住以下的少儿心理特点进行教学:
(l)少年儿童有极其强烈的上进心:儿童时期多数是“人小志大”,因而必须抓住这种心理特点和积极因素,激励他们的进取意识。
(2)少年儿童理解力弱、记忆力强: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循循善诱,百说不厌,百做不烦。每个动作要一点一点的讲到讲透,示范要一步一步地做准做好,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教会他们。
(3)少年儿童好学习,模仿能力极强,但玩性也大:因此,教学时必须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少年儿童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是有限的,好奇心使他们对许多事物感兴趣,却不能持久。因而对他们不能像要求成年人一样,一训练就是几小时,每天都不间断地训练。孩子们在学习时只能是练一会儿,玩一会儿,玩一会儿又练一会儿。教新课时尤其要特别注意掌握在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教师抓住时机耐心细致地一个一个动作的细致解说,一丝不苟地示范给他们看懂看会,让他们在看懂看会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跟着做动作,这时他们才能很快的把新动作要领牢记在心,久久不忘。少儿的模仿能力极强,只要他们弄懂领会了具体的动作,学起来就特别快,而且惟妙惟肖。
2.抓住民族舞蹈的特点和规律,顺应童心、童趣,生动形象的分解教学:孩子们一旦掌握了一定的基本功,就能自如应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做出各种舞蹈动作。这之前,教师必须先把每一个民族舞蹈的特点和民族风格准确抓住,把民族舞蹈动作一一进行分解。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少年儿童富有朝气、勇于学习新事物、充满好奇心,而且极易被引导。在教学中应当抓住这一特点,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采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讲、练结合,这对于一些初次接触的动作、知识等非常有用,但另一方面,这种模式极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毕竟儿童自制力差,容易疲惫,这时就应当转换新的模式,如通过竞争引起孩子的兴趣进而主动学习。孩子之间十分重视荣誉,而且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十分努力的去争取荣誉,这样,就可以在舞蹈学习中引入竞争,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力,努力去练习,相互比较、相互学习,老师再从旁加以指导,孩子在学习中一定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并且保持这种浓厚的兴趣。
4.舞蹈教学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民族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教学不仅要传授舞蹈技术,更要传承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并进而延伸至传承整个民族文化。在日常教学中,长期单纯的动作联系也易引起少儿的厌倦,这时可以适当穿插文化教育,如讲述某个民族舞蹈的文化寓意、内涵、相关的美丽故事、传说等等,这样,在舞蹈教学中,不仅教授了孩子们舞蹈艺术,也陶冶了其情操、传承了民族文化,提高了孩子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其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未来德艺双馨艺术家的培养。
少儿民族舞蹈教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艺术教学事业,为了使这朵艳丽的小花常开不败,摆在少儿民族舞蹈教师面前的任务是十分光荣而艰巨的。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中播下美的因子,启迪美的灵韵,培养和造就一批民族舞蹈的优秀人才,教师们除了埋头于教学实际之外,还必须把汗水换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找出规律,发扬优势,为少儿民族舞蹈艺术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金惠.浅谈少儿民族舞蹈教学[J].民族艺术研究,1995年第3期,77-80.
篇13
一、父母要把教育子女当作重要而严肃的课题来做,以教为事
同西方教育理论有所不同,我国历来主张对子女进行严格的家庭教育,这源于中国教育的家国一体论。《大学》提出“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阐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对我国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和把家国作为一体的社会共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作用。颜之推继承了这种思想,认为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举例说禁止孩童的暴谑与斗阋,师友之诫和尧舜之道,都不如寡妻之诲谕与傅婢之指挥,并提出了培养孩子,“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父母在如何对待家庭教育的态度上,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育孩子决不仅是个人家庭的私事,还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每位家长都要以极大的责任心与热情,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把教育子女当作重要而严肃的课题来做,以教为事。
二、父母应注重环境习染对孩子的影响,为其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有利环境
我国古代思想家重视环境习染对孩子的影响,墨子曾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颜之推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环境对于儿童的习染作用,强调儿童的品性形成于熏染风化的过程中,认为环境对幼童的影响包括周围环境、长辈及同伴的风范,“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如何在一个物质生活条件极大丰富、价值观多元并存、利益诱惑充斥周边的今日社会里,为孩子选择和创造一个相对单纯和健康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成为每一个家长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三、父母应注重孩子的胎教和早教
我国有着重视胎教和早教的优良传统。颜之推详细叙述了古者圣王的胎教之法;他还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告诫子孙早教的重要性,“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关于早教的内容,颜则提出了德、知、体三方面的教育内容:首先要注意以儒家礼教为核心,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其对长辈必须恭敬、谦卑,对兄弟要友爱,不得恣情而行;要注意培养其正直、诚实、礼让的品质;鼓励其树立正确的志向和善良的心志;培养其讲究文明卫生的习惯。其次注意文化知识的熏陶与培养,重视教其一些必要的知识,使之初步形成时、日、月、岁的概念,并教以识字;而且主张幼儿的知识教育应遇物而教,特别重视其语言的发展和环境的认识。最后还应注重幼儿的身体发育与锻炼,按照其生理发育的进程与特点进行体育锻炼。
中国古代神童辈出,中华民族也以聪明、智慧著称于世,与我们祖先重视胎教特别是早教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21世纪的现代家长,在接受西方先进幼教理论培养孩子的同时,务必要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以颜之推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的先进胎教和早教理论,为中华民能够培养出一代代富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英才,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父母应该了解和研究孩子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
《颜氏家训》之《风操篇》中记载的我国民间抓周以试儿“贪廉愚智”的方法,无疑是世界上最早的婴儿心理发展测验。颜之推还指出“国之用材”,有朝廷、文史、军旅、藩屏、使命、兴造等“六事”,指出“人性有长短,岂责具美于六涂哉?”人才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对于个人来说,要成为六方面素质兼具的全才是困难的,但要专精一职,成为治国专才则是可能的和必需的。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才智类型去教育孩子,千万不可求全责备,用一种模式培养孩子。这种思想无疑是先进与宝贵的,跟流行于当代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极其相似的。建议学校、家长和社会应正视和尊重孩子的智能类型差异,对孩子施以最适合他的教育,使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走向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
五、父母应该把爱子和教子结合起来,遵循“慈而有度,严而有格”的原则
严与宽、教与爱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对矛盾,家长与孩子有血缘亲情,使父母对子女施教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也往往因此使父母放任和溺爱孩子,这就是纠结于很多父母心头的教与爱的矛盾。颜之推则主张把“慈”与“严”结合起来,提出父母对孩子应既有爱心又庄重严肃,不可“无教而有爱”,还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说明只爱不教的危害性,提出了“慈而有度,严而有格”的教育原则与方法。
现代家庭典型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使我们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被置于核心地位,父母和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困惑也是爱与教的纠结:或对孩子百依百顺,用一味的满足代替耐心的说服教育,而养成了孩子自私、脆弱与自我中心的性格;或父母之间、祖辈与父辈之间对孩子教育观点不一致,一方严管,一方溺爱,导致孩子是非难辩,甚至养成两面派作风;或少数家长仍信奉“棍棒出孝子”的古训,用简单粗暴的打骂代替和风细雨的教育,结果孩子或性格扭曲,或自暴自弃,效果适得其反;或方法态度前后不一致,先溺后严、时溺时严,随着自己的情绪和性子来,造成了孩子左右摇摆,惶惶不可终日。这些问题的存在都是严与宽、爱与教之间矛盾的反映。通过学习颜之推的教育思想,我们找到了解决困惑与难题的方法,就是“爱的教育一定要搭配铁的纪律”。
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挖掘自身榜样对孩子的教育价值
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中,修身是基础,儒家十分重视个体人格的培养塑造,塑人先塑己。孔子就主张“正人先正己”。作为儒家思想的传承者,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中广泛地使用了身教示范的方法,“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与学校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熏陶与感染性,是一种很少甚至没有“痕迹”的教育,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在无意识的活动中接受的,家长的言行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与方法。因此,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们一定要注重自身的示范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做到进德修身,反省自检;孝亲敬长,夫义妇贤;兄友弟恭,亲睦家齐。
七、父母应对孩子进行劝学和勉学教育
相对于西方教育理论更重视和尊重根据儿童先天的的禀赋与个性来促进儿童的发展,中国古代则更重视后天环境、教育及主观勤奋好学对儿童发展的影响。颜之推在其家庭教育实践中,特别重视对其子女的的学习动机与勤、精、博、虚、实等学习态度与方法教育。他主张对孩子进行立志教育,使其有远大志向,勤奋努力,“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他主张开展惜时教育,“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教育孩子珍惜光阴,不失时机,刻苦学习,以至终身;主张对孩子进行学习动机教育,“父母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主张对孩子进行勤、精、博、虚、实等学习方法教育。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既有认识过程的参与,又有意志和情感过程的参与,同时还受到需要、动机等个性倾向性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作为现代的家长,应该学一点教育心理学知识,建立科学全面的学习观,为孩子的学习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八、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教育,提高其“友学”和“眼学” 能力
《颜氏家训》中“友学”是与“独学”相对而言的。颜继承了《尚书》中“好问则裕”的思想和《学记》中“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思想,批评“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的“独学”。主张“盖须切磋相起明也。”这种友学论是非常可贵的,与流行与当下的合作学习思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现代中国特别是城市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双职工的父母忙于工作,鲜有大块时间陪伴孩子,又因城镇居民居住结构的变化,邻居间很少相互往来,孩子间缺乏切磋琢蘑、学习交往的机会,很多孩子在物质上是富翁,而在同伴情感交往上却又非常可怜,在知识学习上由于缺乏“友学”而不免“孤陋而寡闻”,最终带来了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双差的恶果。因此现代家长有必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拓展其朋友圈子,让他们由“独学”走向“友学”。
颜之推提倡眼学是与当时崇尚清谈和耳闻的风气有关的,强调百闻不如一见,事实胜于雄辩。提倡“谈说制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这种眼学之法注重亲眼观察、实地考察和亲身经历,对今天的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一方面这种学习方法适应了婴幼儿直观动作与形象具体思维为主的特征,应作为儿童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法;另一方面,中国的教育历来重视书籍典籍的吟咏背诵,而对孩子以观察能力为核心的科学素养鲜有培养,造成了中国孩子科技素养不高、创造能力低及实践能力差的现实,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幼儿教育抓起,重视孩子的观察力培养,用“眼学”代替“耳受”,不仅“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
九、父母给以孩子纯净的语言教育
“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渐督正之。”颜认为从小学好语言非常重要,在家庭中教孩子学习纯正的语言,是父母最重要的责任之一。“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汝曹所知也。”一事一物,凡不经过认真思虑,不在孩子面前随便称呼,以避免给其留下错误的第一语言印象,不利于其今后的语言学习。
重视语言教育,已成为幼教界的一项共识。蒙台梭利曾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能力。很多当代教育专家也普遍认为语言能力是智力发展的第一个因子。颜之推的语言教育观启示我们应该重视幼童的语言教育;对于儿童最初的语言,家长需给以其正确得当的语言示范与训练,特别是清晰、准确而通用的发音尤为关键。
十、父母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艺术教育观
颜之推意识到儿童在艺术教育之路上想要达到较顶尖的水准,要基于其良好的天赋。他自称幼时学习书法,虽然颇下功夫,但终因缺乏天分,难能长进。对于艺术的学习,颜认为“不须过精”,否则“常为人所役”,“被公私指令,亦为猥役”,成为累赘或负担。他主张艺术的学习“可以兼明,不可以专业”,并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或意义在于娱心畅情,陶冶性灵。
这两点艺术教育感悟于今天家长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很多家长是出于功利的目的才让孩子学习艺术的,不顾孩子的天分与兴趣,一心想让其成为艺术家或通过艺术考级拿到等级证书为将来升学增加筹码,在他们心中,艺术已不再是愉悦心灵、陶冶性情的手段,而被异化成应试的工具,很多孩子在过早的拔苗助长的学院式枯燥训练中,丧失了对艺术原有的兴趣与热爱,丧失了童年的欢乐,甚至感到人生的无奈、失败与痛苦,完全有悖于艺术教育的初衷。现代幼教理论认为,艺术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对儿童智力潜力的开发,其次是对于儿童情感、意志过程及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上,只有概率极小的儿童可以培养成为专业艺术家,这样的孩子除必要的环境和苛刻的教育条件外,必要的天赋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让孩子成为专业艺术家不应该成为大多数家长的艺术教育的动机与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