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篇1

职业学校在读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转折时期,而且不少学生经受了不良的求学经历,导致中职学生呈现出独特的心理特点。学生的心理状态影响学生的学,制约教师的教,也关系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状况,我们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教学,才能实施对学生全面的管理,才能保证职业学校学生的成人成才。

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向就业转变,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相应会发生巨大的转变,在这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困惑或问题。但因为思想观念、教学内容的传统性,对学生心理特点的研究却往往是职业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中容易忽视,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的一个方面。因此,掌握并分析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特点,并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显得无比重要和迫切。

一、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现状

笔者曾在省重点高中任教过,到中职学校任教两年多的时间内,真切感受到中职生跟高中生的差别很大,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三点:

首先,不少中职学生缺乏责任感,急需进行责任感教育。好几次远远地透过课室窗户看见学生在做一些违纪的事情(比如上晚自习打牌),但是当你走过去的时候他们已经将违纪行为收敛起来了,那么不管你说什么,他们基本上都不会承认自己做过违纪行为,并且态度和语气很坚决,就像真的没做过一样,没有一丝的内疚和不安。也就是说,他们喜欢推脱责任,做过的事、犯过的错只要不是当场被抓,就会一味否认,缺乏担当,但是这样一种面对问题的态度往往会使得问题更加糟糕和突出,对于他们将来的生活非常不利,对于社会的健康和谐也是不利的。

其次,中职学生自信心严重不足,对生活很茫然,因而对自己持放任的态度。学校的不少班主任当发现班上有很难管教的学生时一般会尝试送到心理辅导室来,试图通过心理辅导矫正他们的行为。在跟这类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不少学生让人感觉至少是比较遵守纪律的一类孩子,与班主任的描述相去甚远。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他们都是因为不自信、茫然而变得放任,破罐子破摔。谈话中我常会对根据他们的述说中的一些正面点加以肯定和鼓励,谈话效果出乎意料的好。

再次,大多数中职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比较被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少还存在情绪控制问题。这一点与中职生缺乏自信有一定的相关,因为对自己没信心,觉得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因而干脆什么都不尝试,被动承受,导致中职学校中需要接受个体心理辅导的学生很多,但是主动会前来寻求帮助的人很少,因而个体心理辅导工作开展面比较受限。

二、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透过以上的中职生问题行为现状,可以发现,中职生呈现出很多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

自尊又自卑。人人都有自尊心,但由于后进,得不到自尊而自卑,由于自卑又对各方面的刺激就更敏感。中职学校学生,很多是升高中或重点高中落选的,而且很多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再加上人们的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就读职业学校前途不佳,从而使之感到自卑和缺乏自信,无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都自我感觉低人一等。但这样的学生自尊心一般都比较强,他们特别看中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强烈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别人的注意和尊重。

好胜又无望。青少年争强好胜,但屡遭失败,产生失望,又不甘心,便出“歪风头”以满足自己的好胜心,因而不少中职生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行,或者喜欢以一些异常的行为方式来获取他人的关注。

渴求信任又对立。他们内心渴求信任,由于行为不良、学习不好遭人冷眼,得不到信任,因而产生逆反心理,喜欢跟人对着干,特别是与权威人物对着干。但事实上,如果能够给予他们一些信任,相信他们能行,他们也能将一些事情做得很好。

责任心散漫且自制力差。长期在学校的不良经历导致他们慢慢地习惯了犯错和推卸责任,这是一种最基本自我保护的防御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习惯了不去约束自己,因而自制力越来越差。

对朋友定位不准,正确处理与集体关系的能力尚待提高。中职生受到自己所生活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存有自私心理,对同学、学校的关心不足甚至漠视,面对利益选择时,主要从自身角度进行考虑,对奉献意识和集体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另外,由于特殊的成长经历,他们中不少心态有所偏差,对待与朋友的关系理解不够,过于感情、义气用事,当朋友有困难或受人欺负时,不分青红皂白,坚决站在朋友一方,甚至大打出手,即使因此受到处分也义无返顾。

对异性的兴趣大增,非常注意自我形象。中职学生处于性生理高度发达而性心理尚不成熟的时期,为了了吸引异性的注意,他们会前所未有地关注自我的形象,非常注重外表,喜欢攀比。同时,由于环境、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内心寂寞,道德伦理观念薄弱,他们慢慢会把对父母的依赖和爱逐渐转移到异性身上,故对性的关心和早恋现象在中职学校学生中比较普遍,甚至有的出现不良的性心理。

三、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方式探讨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心理特点,导致中职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难度较大。但也正是因为有这四个鲜明的特征,充分说明中职生其实是完全可以引导好的,他们有动机,甚至比高中生有更强的动机;因为从小多次被否定的经历,他们比高中生更需要关爱和尊重,同时也更需要做好道德教育工作,让他们明辨是非对错,懂得感恩,勇于承担责任,防止他们误入歧途。因此,我认为对于中职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下手——赏识教育、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抓住小闪光点,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在物质文明相对富足的今天,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尊重和赏识,其本质就是爱的需求。学会赏识,便抓住了教育的本质。中职学生长期缺乏尊重和赏识,犹如常年缺水的树苗,渴望爱的滋润,因此对他们的赏识尤其意义重大。可以尝试从肯定学生身上的小闪光点开始,慢慢地就可以形成燎原之势,让学生渐渐重获自信。

适时开展主题班会。儿童心理学专家朱智贤说过:“学生在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常与行为品德有关。”不从根本上去抓品德教育,就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针对性的主题班会在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经常开展以“悦纳自我”、“懂得感恩”、“承担责任”、“学会欣赏”和“职业生涯规划”等为主题的班会课,并将这两个主题不断从其他侧面深入推行下去,让中职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开展家校联系活动,让家长真正加入孩子的成长教育当中,充当好引导者和体验分享者的角色。开展赏识教育、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学校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家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父母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学生除了寒暑假,平时的生活基本是学校和家庭两部分的衔接。经常与家长联系,尤其是借助于电话这一快捷的通讯工具,可以及时交换学生的有关信息,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这样一方面可以加强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获得教育效果的反馈信息,对于工作的改进很有利。此外,不少中职学生的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技巧,如果能够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家长课堂之内的实用性强的讲座,让家长与孩子一起成长,将可以最大程度地移除家庭对于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对孩子的成长有巨大的益处。

加强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断提升个体心理辅导和校内大范围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和质量。心理健康档案数据显示,中职学校学生存在各种家庭问题的比例超过30%,学生父母教育方式上存在问题的更是在多数,加上中职学生特殊的成长经历,导致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如情绪控制问题、自我认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都比较突出,因而光是一般教育手段的有效性非常有限,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全方位和高密度的渗入。提高个体心理辅导的受众面,面向全校学生固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不断提升课程质量,加大广泛性心理健康的力度和幅度,成为提高中职学校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篇2

1.1新课程的要求

 

中职语文教学不再是以前所遵循的灌输讲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要点、理解文章内容,而是“立足于学习语文和培养相应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结合起来,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教育家章熊先生在《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中指出:“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影响到一个人在某一领域中多种活动的效率。语文应用能力不仅是一种综合性的听说读写记忆理解感悟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更是一种学识修养在职场中的外在显现。这种能力,必须是在长期的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习得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思维中获得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不仅需要大量的知识与技能做底蕴,还需要个体的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配合与参与。

 

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文本的向度与深度,更要关注学习主体的需要与学习情境,努力形成一种学习的气场,帮助学生有意识的学习,有意识的习得技能,并把语文学习当成一种自觉,默化为语文能力。

 

1.2目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化的发展,技能热也滚滚而来,家长学生对掌握一门技能有着很高的期盼,学校也随之对专业课高度重视,文化课受到空前的冷遇,作为重要学科的语文学科也走向边缘。中职语文教师教学激情也随之减弱,课上课下不仅漠视着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也把学生的个性特征与心理需求搁置一边,执教者机械的按照自己的教学特征和意愿,把教学参考搬来搬去,因为没有教育理论支撑,课堂教学漫无目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很随意,更谈不上教学目标的达成,语文课堂依然如一潭死水,少有师生的交流与沟通,更没有师生思想的碰撞。新课程背景下的中职语文课程依然是换汤不换药。

 

2.中职语文学科的有效教学需要教育心理学的支撑

 

任何一个教育者都知晓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各科教学中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及能力的获得问题,同时包括学生的思想、行为规范及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提高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如何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是每个中职语文教师必须研究的问题,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中考竞争中的失败者。失败的背后都有着诸多失败原因。或家庭重视不够,或智力因素欠缺,或学习能力不足,或学习兴趣寡淡,或学习意志缺失,或学习品质不优。他们来到中职学校也有着诸多不同的想法和心理。他们带着美好的就业愿望步入中职学校,想学得一技之长,在社会立足。因此他们漠视文化课的学习,更意识不到文化课的学习对他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未来的人生起着怎样的作用。

 

由此中职语文教师肩负着重大的教学使命,必须要用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本学科的教学,致力于中职语文教学研究,研究中职语文教学的教学规律,学科特点,研究如何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与分析学生认知现象,研究学生学习过程。

 

3.中职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有教育心理学理论来提升

 

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都十分重大,掌握教育理论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发展,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育规律[1]。

 

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归结于教师队伍的积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劳动人才,更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教师队伍。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宽广问题,也不仅仅是知识点的难易问题,而是应该紧紧围绕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品质,能力寻找到属于中职学校的自己特质的教学。中职语文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也成为新课程的必要。从教师本人来说自身专业化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更新教育理念、提升理论水平。教师的知识不仅是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包含着学科的教学知识,和课堂上的实践性知识[2]。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其实质就是教师本人对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知识的理解感悟,选择重构和实际应用。遗憾的是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常常忽略了自己实践性的知识,也不能明晰的传达出自己的信念。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多种理论把它提升出来。

 

中职语文教学究竟怎样做才能很好完成他的教学使命应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这个永恒的课题,只有在教育理论指导下才能确保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在教学实践中完成符合职业学校学生接受能力的智育的各项任务“向学生传授陈述性的知识,帮助学生将陈述性的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的知识,使之成为顺利完成各种智慧任务的技能,教会学生习得与应用策略性知识,使之学会高效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技能,成为自觉的自我学习者和自我调控的人”。

 

4.在教育心理学视点下实施有效教学

 

4.1研究学生的认知,反思教学行为

 

当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重视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参与力量,并主张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注重学生是怎样学习的。作为中职语文课的执教者更有必要在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研究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规律,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程实施的水平和效率。我们不妨经常思考:当下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在怎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个群体?他们处在一个怎样的认知水平?他们对学习有哪些需求?当下职业岗位对用人的要求是什么?当前中职生所具有的职业素质能否能立足于职业岗位?目前中职语文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方面应该怎么做?

 

4.2 关注学生心理,合理利用、科学开发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专业设置很多,且专业之间关联性很小。但作为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的语文教材却是相同的。学生之所以选择不同的专业就是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理性分析我所任专业学生学习水平与心理特点,合理利用教材,要由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成为自己的课程创设者[3]。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的前提下能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语文教师要根据所任专业的学生特点,从他们的需求、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剪裁或补白。努力把教学内容与职业生活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更要与多学科进行渗透沟通,拓深、拓宽语文课的内涵和外延,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篇3

1 引言

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目标是“构建航电一体化的特色实验中心”,原有的综合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实验中心建设和发展要求,“一体化”包括电子、电气综合实验室设备资源的一体化,更包括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的一体化,因此改变原来分散、碎片化的管理模式,研究实验教学中心架构下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电子电气实验教学资源的贯通、中心的开放运行,提升中心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中心的定位,制定发展规划: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四个学科,在天津市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上,发挥航空电子、航空电气、机场自动化等民航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建设专业的优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改革探索运行更加高效的教学科研共享模式,建设丰富的实验教学精品要素资源,打造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进一步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与组织管理,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具备鲜明民航特色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校级教研项目CAUC-ETRN-2015-59的资助下开展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实验中心的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 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标是“构建航电一体化的特色实验中心”,为了实现实验室资源、人力资源内涵上的真正一体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有必要改革目前的碎片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体系,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中心目前正处于建设阶段,研究适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架构下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确立中心主任、综合实验室主任、子实验室负责人三级管理架构模式。中心主任由学院副院长兼任,综合实验室主任和子实验室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适当的规定各级的权限与职责,在中心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建设、课题经费使用、人员配置、实验室建设、实验项目开发、仪器购置、实验室维护上分权管理。上级统筹规划,下级处理规定范围内的事物,并注重发挥下级的积极性。整合中心教学资源,实现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

3 中心考核与开放机制

以实验教学学时数、实验项目开发、受益学生数、人才培养效果、教改项目、论文及研究成果等工作量为考核指标,实行学生评教与专家评教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

由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根据各子实验室的具体优势和特点,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探索一套适合中心开放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开放运行机制,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在实验内容上提供足够的实验项目数量及相配套的教材、讲义、电子课件。在硬件方面提供数量充足的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在实验室开放时间上应尽量包括所有可工作的时间,根据实验项目类型

4 实践教学体系及改进措施

加强学科交叉和特色专业综合,借助航空机务专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实验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建立运行高效的教学科研共享模式,进一步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依托航空电子、航空电气和机场自动化等民航特色专业及其支撑学科,在特色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中,突出控制科学与工程下属各学科和电气工程下属各学科在实验室建设的引领作用,并加强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使专业知识及其实验在中心各实验平台上完成系统性教学。同时,将科研成果与特色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研发先进系统性特色专业实验实训装置,构建航空机务维修模拟环境,克服使用航材作为实验装备成本高的问题。充分开放和共享专业实验实训资源。凝聚校内外各方力量,建立航空维修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校内专业实验室,形成航空机务专业实验实训一条龙,使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航空自动化实验室。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基础能力、特色专业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三个层次,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第一层次,“专业基础能力”的实践课程,是实验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包括“电机与拖动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航空检测技术实验”、“电气传动实验”等。第二层次,“特色专业能力”的实践课程,具体包括“飞机电源实验”、“飞机电传操纵实验”、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实习等。第三层次,“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的综合性、专题性、创新性、应用性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各类科技竞赛、课外设计制作、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等。

实践教学的开展按照实践教学大纲开展,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由课程负责人召集课程组成员制定,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核,报学校批

(下转第168页)

(上接第155页)

准后执行。实践教学过程做到了计划、大纲、指导教师、考核的落实,通过校级、院级督导、学生评教等环节监控教学,由于有完整的实践教学制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质量效果良好。

实践教学过程需要不断的完善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1)部分实验课程中,存在设计性实验偏少,综合性实验偏少,验证性实验偏多,演示性实验偏多的问题。

(2)专职实验人员偏少,目前实验教学人员不仅完成实验教学,还要完成繁重的理论教学工作。缺少专职实验人员不利于实验室设备的维护、保养、运行。

(3)加强实验教材建设,编写、出版实验教材。

(4)建立科学、完整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实验教学,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高。

(5)实验室开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专职实验人员不足,无法保障实验室课外时间的开放时间。

5 结论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高效运行、开放运行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在实验教学中心职权范围内,如何制定合理可行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发挥正向的导向作用是重点和难点。采用适合示范中心运行管理的三级管理主任负责制的管理模式,适当规定各级的权限和职责,发挥下级积极性;在中心职权范围内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中心考核与激励机制;开放导向的中心运行机制,由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

参考文献 :

篇4

(一)学时有限

随着职前教育课程、通识课程等公共课程学时的增加,《教育心理学》这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的学时被压缩至较为有限的范围。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为例,《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学时为4学时,以16周授课计算,共64节课,相对于大量的教学内容而言,64节课远远不能覆盖所有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有限的学时内,一些教学重点只能被“舍弃”、一些教学难点常常被教师“避重就轻”地绕过———教师在课堂上提醒某部分内容是学习重点或难点,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至于学生是否进行了自主学习以及学习的效果如何就缺乏有效地监控了。

(二)相关研究结果日益丰盛

在学时有限的同时,教育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却随着研究深入和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日益丰盛。以教育心理学中“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为例,在2000年度,国内以自我效能感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仅有137篇,而在2014年1年内,以自我效能感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就有6387篇(详见图1)。从图1中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推知,随着时间的推进,在教育理论、技术的支持下,教育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日益丰盛。对于类似教育心理学这样发展速度快、研究结果丰盛的学科而言,现有的学时尚不足以完成课程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任务,再通过常规课堂教学为学生拓展大量研究前沿内容的可能性就会更低,这种教学现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研究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扩招导致班额过大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扩招所导致的班额过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常规教学的效果。以40-50人的班级为例,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5人,约10组)完成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法演练任务(演练教学内容自选),每组演练时间为10分钟,演练完毕后提问与讨论时间为10分钟,因此10个小组共需200分钟,即约需4.5节课。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法虽然是教学重点之一,但其也只是布纳鲁学习理论中的一个知识点,仅在发现式教学法这个知识点就用掉4.5节课,显然会挤压其他知识点的正常学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只能从10个小组中选择2-3个小组进行演练或增大小组成员数量以减少小组个数,这类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监控、督促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教育心理学》课程微课教学平台的构建

(一)微课教学资源的建设

1.重新梳理《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形成3个微课系列。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重新梳理《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形成了以基本理论为主的微课系列、以学习心理为主的微课系列和以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和条件为主的微课系列。其中,以基本理论为主的微课系列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和展望、学习的概念与分类、桑代克迷笼实验及学习规律、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华生经典条件反射研究及学习规律、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及强化原理、班杜拉社会学习研究及模仿学习理论、格式塔学派顿悟学习研究及原理、托尔曼学习研究及原理、布鲁纳认知学习研究及发现式教学法、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教学思想等内容;以学习心理为主的微课系列包括学习动机的界定和分类、动机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研究的新进展、学习策略的界定与分类、学习中的主要认知策略、学习中的主要监控策略、学习策略的教学训练、学习策略研究的新进展、知识的分类及获得机制、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机制、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机制、迁移的界定与分类、传统迁移理论、迁移研究新进展、皮亚杰道德认知阶段论、科尔伯格道德三水平六阶段论、行为主义道德理论、品德及规范学习研究新进展等内容;以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和条件为主的微课系列包括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威信、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的比较、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心理研究新进展、学生的认知差异与教育、学生的人格差异与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研究新进展等内容。2.制作微课视频针对上述3个微课系列的具体内容,逐个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习活动)、教学资源(学习资源)、教学评价(学习评价)等[13]要素分析,并根据具体需要重新制作相应的PPT。采用PowerPoint,CamtasiaStudio、Snagit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MovieMaker等视频处理软件制作、编辑微课视频,并确保每个微课视频的时间不长于5分钟。

(二)微课平台建设

微课平台的建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集成到学校已经运行的在线相关教育平台中,另一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平台进行开发建设[14]。鉴于现实情况,《教育心理学》课程微课平台选择独立平台开发建设的方式,这一平台包括微课视频模块、交流模块、学习效果评价模块以及后台管理模块(如图2)。1.视频模块微课视频模块包括以基本理论为主的微课系列、以学习心理为主的微课系列及以制约教与学的因素和条件为主的微课系列3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下面添加相应的微课视频。2.交流模块交流是微课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本平台主要是凭借博客和QQ群的形式展开交流。交流模块按照微课内容划分,支持学生针对每个微视频开展微批注、评价、建议、上传作业及自制的微视频等,促进师生之间P2P的交流。3.评价模块建立《教育心理学》课程题库,支持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帮助学生及时检验自身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测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纳入期末总评。

四、将微课引入《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有限的学时内,在传统常规课堂上,教师为了覆盖大部分的教学重点,往往采用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使得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对所学内容也只是简单地进行了大脑的过滤,长此以往很难获得专业感并形成专业自信,学习容易陷入消极应付的恶性循环。微课则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学习的困惑和感触也可以通过交流模块及时地和教师、同学实现P2P的沟通,学习变得更为自主和灵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学生通过微课完成了大部分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在常规课堂上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针对学习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讨论和思想的碰撞,促进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邃性发展,学生容易获得专业感并培养专业兴趣。

(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引入微课,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形成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讨论、演练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落实,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准确和深入。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自我发现,独立思考,遇到困惑的地方能够主动搜索学习资源以求解惑,主动、独立探索的素养得到了训练。

(三)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

微课一旦制作成功,教师就不需要针对知识点进行反复讲授,可以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过程组织和设计,与学生和同事进行交流和互动,不但减轻了教学负担,还极大地促动了自身对教研项目的投入,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相长。

篇5

一、教学方法,注重实用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教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1)形象类比

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既省时,又省力;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了较深的理解。

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培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而仅凭课本中的定义让学生去理解,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造成概念不清,给物理教学带来了了很大的困难。教师若抓住学生类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举出形象、生动、有趣的事例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既可达到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又可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中,有相当一部分物理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例如,在讲解电容的定义时,电容的大小与两板间电势差及电量无关,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我用水杯来类比,对于一个做成的水杯来说,它的容积不变,跟水杯中装不装水、装多少水无关,学生很快就明白了。

形象类比,首先要形象,既形象又恰当,否则不但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把学生引入歧途。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备好类比事例,做到类比通俗易懂、形象逼真且符合实际,这样才能突破教学难点。

2)巧设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的实验设计或演示试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试验的能力,又可以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中学生对感性认识接受较快,印象深,记忆牢固,通过实验可以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

物理教学中的某些结论学生难以接受,即使记住,因为不能理解,也很快会忘记。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 和F 的合力F一定时,随着F 和F 夹角的增大,F 和F 将不断增大。学生对比难以理解。于是我拿出准备好的重物和绳子,把重物挂在绳子中间,让学生把绳子拉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能办到,结果都办不到。由此对问题展开分析,使学生既有兴趣了解它的原理,又能把结果记住。

3)引导辩论

辩论能使某些问题在头脑中逐步明晰起来。中学生尤为好辩论,可在学生中鼓励辩论,通过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得到其本质。

在讲带电粒子在电厂中的运动时,怎样可以让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呢?让学生进行辩论,一组提出方法,另一组给与评价,使问题逐步明确,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重点突破,抓住关键

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和本质。重点知识与其它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知识点往往由重点知识派生而来,教学中应集中主要精力,去讲深进透重点知识,非重点知识便迎刃而解了。若不深入挖掘重点,胡子眉毛一把抓,最终只会导致“剪不断,理还乱”的结果。当然,忽视非重点也是有失偏颇的,教学中应将重点、非重点知识结合起来,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使思维得到强化的训练,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

例如,在讲授牛顿运动定律时,学生只有理顺第一章“力”的概念,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才能把第二章“直线运动”规律弄清楚,为传授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打下扎实的基础,就有利于突破牛顿运动定律这一教学的重难点。又如,电磁学单元中,理解了电场,才能较好地学习重点知识恒定电流,掌握好恒定电流,再学习电磁感应和交流电就顺理成章了。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知识,还应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力学部分中加速度这一物理量是联系运动学和力学的纽带;电磁学中电流强度这一物理量是电磁学部分中的生命线,掌握这点就能很好地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三、综合分析,总结方法

在进行知识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分析、归纳问题,对他们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强化系列训练,是巩固、理解物理概念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有不少学生沉迷于题海之中,遇到困难就头皮发麻,束手无策,究其原因,除了概念不清、规律不明、能力薄弱之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不抓住本质去透彻理解,不善于归纳总结解题的经验方法。例如在复习摩擦力时,先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如何确定?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相当部分的学生都能总结出:按定义、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和物理的平衡条件这四个知识点去解决,方法比较灵活而全面。

四、注重选题,要有针对性

练习是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一种主要方法,做练习最关键的是讲究选题的针对性,不然,不但不能提高学习效率,反而会影响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每一个重、难点。

当然,物理难点的突破,可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以上几种方法只是我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希望能给同行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乔际平,邢.物理教育心理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2]师范教育司.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篇6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虽然目前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提倡应试教育,但是考试的题目还是很具有参考价值的,它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指导和方向,尤其是在目前考试题型变化很多端的情况下更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研读。经过我针对多年的高考生物试题的研究发现,当前生物试题考试多倾向于考查一些实际问题,也就是和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贴近的试题,尤其是考察一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已经很少出现一些专门的考察课本上的纯理论的知识了,知识的应用性渐浓。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就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解题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多注意引用一些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来让学生们分析其中藏着一些什么样的生物学理论,如何运用这些理论解决这些实际的生活问题,慢慢地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感觉出现以后就能够在解题中获得一定的优势,进而获得高考的成功。

二、编制合理科学的知识网络

我们都知道,任何答题的技巧都是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前提的,所以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就是要了解这门课程的知识框架,通俗点讲也就是说要知道这门课程讲的是什么,大体了解一下该门课程的知识脉络。这主要也是教师的责任,首先,教师要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科学的知识脉络,并且这个知识网络还应该是易于记忆的,易于我们理解的。其次,引导学生给这些知识脉络增加一些具体的知识内容,这样能够更加便于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记忆,最后就是在于学生的使用,也就是从这些知识网络中调取我们在考试或者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知识内容,这就得益于平时的学习锻炼了。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极其巨大的。教育心理学上讲,不论是正向迁移、负向迁移还是横向迁移、纵向迁移都会对于我们知识的学习产生巨大的补充作用,这种迁移作用就是指我们学习一点知识的时候就可能会牵连到另外的一点知识,或者说是在解题过程中想到了一个知识点就会进而联想到另外的一个知识点。在进行迁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托于表格和图像的形式进行,这样能够更加主观形象的帮助学生在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一种连结,在提取知识的过程中便能够很好地进行关联性的提取,在此基础上,逐渐的培养迁移能力,广泛迁移能力的建立便能够使得整个的学科学习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比较法的合理利用

其实我这里所说的比较法的合理利用和上一方面的迁移能力是有很大相关的,只不过迁移主要的注重于两个或者多个知识点之间的相关的内容,而比较法则更为全面,可以是两者之间关系比较密切的正向相关,也可以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的几个知识点,总之就是把这些知识点放在一起来进行记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记忆的压力,增加记忆的强度和牢固程度。在比较法的运用中表格的作用是最为显著的,通过列图表的方式可以增加对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知识进行比较系统的整理和记忆。

五、注重材料题的复习

材料信息题应该说是未来考试中的一个重点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这种题型考察的内容是比较全面的,它不仅是单纯的考察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的记忆,还能够考察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的牵连能力,因此,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多引入一些具体的题例,然后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思索,慢慢的理解这一类题型的解题过程和解体的思路,形成一种“理解——搜寻——答题”的基本过程,进而完全征服该类题型。

六、关注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

除了上文中我所提到的一些和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知识点以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就是当前最近发生的热点问题。在考试当中也是极为出现的一类题型就是结合目前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进行出题,这类题型需要我们多加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多多结合当前发生的一些大事,思考下哪些知识点和这些事件之间存在这必然的联系,并且最好是主张学生自己进行必要的思索,这样能够使得学生自身的思考起到主导作用。

七、重视实验设计

在生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遇到一些有关实验的问题。因此,在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实验设计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实验设计说白了就是考查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科学性,要求学生在进行试验设计时考虑周全。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对于实验过程的记忆和理解,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实验我们都需要进行具体的操作,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要求学生进行科学的操作即可。

八、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针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进行提高,本文主要是结合高三学生生物课程学习的现状,从七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全方面的加强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习的效果,但在具体的知识点中如何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还有待于我们奋斗在一线的教师进行具体的设计规划。

参考文献:

[1]翁青玲.从生活中寻找学习生物的兴趣[J].考试周刊,2010,(17).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基本内涵

(一)对分课堂的产生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指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现在普遍采用的讲解-接授式模式。这种模式起源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其最大优势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简洁、高效、成体系地完成知识传授。讲授式教学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重视知识本身的传达与接受,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其潜能开发、人格培育、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与培养等[1]。

虽然讲授式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但在目前中国的教育背景下还不能彻底将其舍弃。如何能既发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优势,又能克服其不足,就成为许多教育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对分课堂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产生的。

(二)“对分课堂”的基本理念与操作程序

1. “对分课堂”的基本教学理念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即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把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结合起来。“对分课堂”的突出特点是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基础,通过“对分”的形式克服讲授式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框架和要点,使学生通过听课、作业、讨论等方式对知识进行积极建构。从师生角色方面,教师由传统课堂中的单纯讲授者变成讲授者、评价者与引导者的结合;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还是知识的探索者和交流者,教学的中心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这种教学必然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课堂内学习的投入性和课外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2.“对分课堂”的操作程序

“对分课堂”具体操作上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一部分分配给教师讲授,一部分分配给学生讨论。先教后学,具体分为三个过程:第一个环节为教师讲授(Presentation),即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框架和重点难点进行把握;第二个环节是学生课后的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后通过阅读教材或其他材料讲将知识内化为个人的经验,这个过程通过学生的作业形式完成,作业中包括让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梳理、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两大重点内容,被称为“亮考帮” [2]。这个环节是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是学生的课堂讨论(Discussion),可分为小组内讨论和小组间讨论,学生将学习和思考的结果带到课堂中与同伴分享讨论。经过这三个环节,把教学中的讲授和讨论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最后以讨论的形式展示、交流学习的成果。

二、“对分课堂”在心理学理论课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基于“对分课堂”的理念和教学模式,对《发展心理学》和《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两门理论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改革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教学模式改革。改变了以往的单纯讲授,按照”对分课堂”的三个环节展开教学。第二是评分方式改革。改变了以往的评分方式,重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程性评价。第三是考试方式的改革。改变了以往的闭卷考试方式,采用一页纸式考试。

学生学习状态的显著改善

学生在传统教授式的理论课课堂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隐性逃课”。隐性逃课是相对显性逃课而言的,是指学生身在课堂,心在外边,虽然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际是“形在神不在” [3]。学生隐性逃课的表现是以玩手机为主,还包括学习其他课目、赶写作业、聊天、睡觉、发呆或者阅读小说杂志等。这些行为给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对分课堂”增加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关注的是学生做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让学生体验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有效地改善了隐性逃课现象。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观察发现,学生出勤率达到100%,学习更加投入,玩手机的行为几乎不存在,99%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并在讨论环节积极发言。

在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还存在一种现象被称为“背多分”,即学生在平时不需要在学习中付出努力,在考试之前对课程内容进行临时抱佛脚,背的越多分数越高。传统教学模式和考核模式过于重视对学生成绩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为了避免“背多分”现象,“对分课堂”把优质学习应该付出的努力和时间分散到整个学期,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将学生的作业、听课和讨论的表现、提出问题的质量等都作为成绩评定的组成部分,连同最后的纸笔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最后成绩。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一直努力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在纸笔考试中采用的一页纸考试方式,也有助于避免学生的临时抱佛脚现象。一页纸考试需要学生在考试前的一段时间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后,写在一页A4纸上面,作为考试时的参考。这样的考试形式使学生对知识不必进行死记硬背,而是抓住重点进行整理,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学生考试前改变了以往平时不学习,考试前机械记忆的状况,而是集中精力对整个课程的内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关系,精心设计一页纸的内容安排,为纸笔考试做准备。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一页纸考试对自己的影响是:更好的复习教材及学校资料,注重对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梳理和归纳而不是死记硬背;减轻了复习的负担,降低了考试焦虑,提高了对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的信心。

“对分课堂”的内化吸收和讨论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提出问题,并与其他学生分享讨论解决问题,给学生们提供了思考和提问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在动口、动手、动脑,彼此交流意见、想法,减少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学生在与同伴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够接收到碜酝伴的信息,又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和被关注的,给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就感的机会,满足了学生尊重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和成就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分课堂”比传统课堂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受到学生的欢迎。

总之,“对分课堂”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讲授式课堂单向传授的不足,增加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重视过程性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更加利于促进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信息与情感交流,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成长。

三、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思考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刚刚开始在全国大、中小学的各个学科中应用,虽然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但要科学合理、灵活地应用“对分课堂”并非易事。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应该成为比学生更加积极的学习者。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称职的教师兼有双重身份,拥有两套本领,即教师不但是“让学”者,更是学习者;教师不但能让学生学,更要自己先学,而且他要学的比学生多得多(Heidegger,1976,14-16)。因此,只有深厚的知识的积累才能更好地创造“学习空间”(Olson,2000),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知识的联系,才能扮演好一个深思熟虑的指导者[4]。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

第二,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加强对学生学习和思考方式的指导

当代的大学生已经习惯传统讲授的课堂形式,在面对教学流程的改变和自身角色的转变时,很多学生必然会出现不适应现象,“对分课堂”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教学模式,教师不再事无巨细地讲授。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探索者,很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出现学习上的困难。为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学习是为了考试”的学习观念,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让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还要知道如何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并对思考的角度、方式等给予一定的指导,让学生建立信心,并且对学生的不适应表现应持包容心态,不要对学生过份苛求,让学生慢慢适应。

参考文献

[1] 周亚玲. 讲授式与探究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整合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11.

[2] 刘秋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16,1.

[3]张慧.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9-40.

[4]李茵.教比学更难―我们该如何理解教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4.

作者简介:

篇8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08

一、问题提出

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化学有着独特的学科特征。单纯从知识上来说,高中化学要求学生进一步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及重要应用[1]。其中,众所周知的是,知识积累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也正是这样,使得许多学生对化学中看似繁杂无序、变化多端的知识望而生畏。而使广大化学教师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多次强调的化学易错知识点,如重要反应的条件、特殊的实验操作、特别的实验现象、物质转化时反映出的重要性质等,学生为什么仍是一错再错?最后,将问题归咎为: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学生不重视化学的学习,再加上化学课时少,学生的学习时间没有保证,化学学不好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其实,这种归因对学生并不公平,颇有教师的推卸责任之嫌。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易错知识点的提醒能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巧妙选择合适的时间、方式和频率,对于学生的学习将会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教师不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不合适的思想和行为,间接成为学生错误的帮凶?在反思中,促进教学效率,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科学的帮助,同时也达到了自我提升的作用。

针对化学易错点的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存在一些误区。

二、常见误区和弊端

我们都知道,知识和学法并重,然而因为教师的观念不同以及具体操作中的各种问题困扰,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各种与教学本质不符甚至一些极端教学方式。

第一种极端做法是放任式教学。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自己不太清楚教学目标,对于授课知识泛泛而谈;或者过度崇尚学生体验,相信教学的无为而治,任由学生在漫无边际地探索中发现、感悟,教无重点,学无要点。化学知识显得繁杂无序,学生渐渐就会失去学习兴趣。

放任式教学的另一个极端是“包办式”教学。大多发生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和虽有经验但观念保守、习惯“填鸭式”的教师身上。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唯恐学生不会分析、记不住要点,满堂灌和满堂问交替进行、轮番轰炸,在整节课的重点教学中,学生茫然失措,失去了目标,有的同学甚至总结出某位老师在一节课上强调了二十几次“这个知识很重要”。

以上两种其实并不是极端的案例,对某些知识点的课堂处理时,在许多教师身上都有反映。在教学中,针对易错点的提醒,最为常见的方式是提前强调式。教师脱离问题的实际,只告诉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而不涉及前因后果,导致学生学到死的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面前不会考虑是否适合,只能生搬硬套。

提前强调形成的刺激虽然有利于引起学生的选择性注意,但一个副作用是造成学生忽略整体或其他环节。例如,在钠的燃烧实验中,事先强调要学生注意产物与钠在常温下变化的不同,学生注意力集中在生成淡黄色固体上,容易忽略钠在燃烧过程中变成光亮的小球,甚至形成黑色外壳,继而燃烧,伴随黄光等重要现象。这不仅干扰了学生自主观察,完整记录实验现象并从分析中获得研究的方法和科学习惯,浪费了特别现象促成精彩课堂的机会,即使对“淡黄色固体”这一孤立的信息保持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心理学实验表明[2],完整的信息链,会促进学生对信息的编码和精深,在信息提取即知识利用时有利于学生激活有关线索来构想知识。因此,预防学生犯错的提前强调,从学生学习心理上来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对化学必修1中涉及到的重要反应的学习中,关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条件的教学,我在两个平行班中一直交替着进行两种方式的对比。统计时发现,强调要点后再书写的正确率,总是低于学生写错后再强调的书写正确率。在对方程式书写错误较多的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有些学生记得有这么一些特殊反应条件,如高温、放电、电解,但记不清在哪些反应中,很容易张冠李戴。还有的学生记住了钠、镁、铝、氯气在工业制法上选择了相同的电解法,但是不会找共性:生产极为活泼的物质或非自发的反应,一般的反应条件达不到要求,需用电解法。这样在题目中遇到问题如氟气的制备,不能类推到选择电解法。

常读死书就会读书死,而养成这一习惯,教师是间接的推手。这一点,在实验的操作要点上,反映更为明显。如银氨溶液配制时试剂的加入顺序和用量,常见离子检验时如何排除干扰,实验现象描述的全面性和顺序性,仅仅依靠“放任”、“包办”或“提前强调”,不仅完不成学习的知识目标,更让学生将化学知识当成纯文科的知识点记忆、强化,没有质疑和探究,与化学学科的科学精神相违背。

三、有关提醒技巧的心理学依据

提示和提醒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知识而频繁采用的方式,并且也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早在70年代初,罗斯科夫和弗雷斯曾对注意或有选择地察觉书面材料中的某些特定部分的认知策略进行过实证探讨,发现学生对提问涉及到的信息保持上有所提高。80年代,在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基础上,加涅同意对策略重新分类,即把学生调动和维持注意等手段归类为情感策略。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利用教学经验进行预测,并提示或提醒学生注意一些易错知识点,是为了通过强调该知识点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避免遗忘。那么,究竟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提醒?

加涅指出[3]:信息若不加以复述,那么它们很快就会从短时记忆中丧失,因此,用形象和释义这类策略可能就会起到复述的功能。规则是由若干个概念组合起来的,若对这些部分概念的含义理解有局限,则不可能获得完整意义上的规则。新的规则中若含有不熟悉的概念,影响学生对它的全面理解。因此,加涅认为,最好在教学结束时而不要在教学之初就用言语呈现。无独有偶,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曾经提出著名的试误说,即学习过程是通过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学生在不断地自我强化中形成知识。

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学生在理解和记忆信息时,能主动运用自己设想的提示,那么其效果要远优于他人有意给他们提供的有关学习与记忆的帮助。那么学生如何能够成功地建立这种条件反射的机制?这还依赖于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训练,需要教师结合心理学知识和教学要求,把握好易错点提醒的时机、方式和频率,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四、提醒的时机、方式、频率

1. 提醒的时机

我们认为,学生意识到错误之后是最佳的提醒时机。学生在挫折后往往存在愧疚心理,此时提醒可以趁热打铁,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体会,联系课本知识进行反思总结,同时增强了阅读的目的性,印象深刻,对于信息的保持效果更好。例如氢氧化亚铁的制备,要求用长滴管深入硫酸亚铁溶液中再挤出氢氧化钠溶液,若离开该反应的特殊性,单纯从实际取用时避免相互污染的角度则是不合规范的。但是联系到所制取物质的特殊的还原性,必须通过简易的隔离空气的装置来完成操作,并且,该实验的各种改进装置也是基于隔离空气的核心操作来考虑的。再如,SO42-的检验实验,学生在选择试剂上一般没有太大的障碍,基本可以注意到BaCl2溶液和稀盐酸,但是对于两种试剂的使用顺序却不以为然,即使事先强调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实践中,在学案编制中我专门设计了几种离子检验的选择题,模仿Cl-的检验特意安排先加入BaCl2溶液后加入稀盐酸的错误选项,公布答案后引导学生思考苏教版必修一第21页实验三,并设计BaCl2和AgNO3的混合溶液鉴定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在操作中意识到试剂加入顺序的重要性,同时思考鉴定的原理并改进课本上实验设计的规范性,不仅能对该知识产生深刻印象,还更加体验到发现式学习的本质和方法。

2. 方式

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提醒方式为言语提醒,在学生体验到矛盾冲突时,用平缓的语调引导学生归纳理解要点。如:“为了排除CO32-和Ag+的干扰,需要加入……”在学生回答后,通过提高声调加重语气来重复几个关键词——“先盐酸”、“ 后BaCl2溶液”、“白色沉淀”。

对于学生课堂回答时显而易见的错误,更适合采用非言语激励的提醒方式,如微笑、手势停顿、身体略微前倾等表示对学生的期待和信任,等待学生恍然大悟来自发完善答案。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来维护学生自尊,欲言又止中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习惯和信心,是实施三维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

同时,针对易错知识精心设计问题,是练习反馈中的间接而又高效的提醒方式,在问题情境中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广度,通过设置直接陷阱和设疑归谬、放大错误,来促使学生培养阅读和提取信息的习惯。

3. 间隔

根据适合记忆的信息连续性编码规则和艾宾浩斯倒U形的遗忘规律曲线,在相关实验顺序,试剂浓度,特殊操作,特别现象和反应转化规律等知识教学时,教师应主动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提醒强化,从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有利于引导学生保持记忆,同时渗透给学生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有意识地建构知识网络。

五、结语

作为教学效果的直接责任人,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学的三维目标都有着明确的认识,对各种教学行为和教学后果之间的联系有着高度的预见性。因此,如何科学引导学生在反思感悟中纠错,利用学生主动学习和高效学习来促进积极的学习心理,培养善学乐学的学生,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篇9

一、突破重点难点内容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初中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进行探究和时间的时候容易受到的影响因素包含了许多方面,其中物理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对学生们容易造成心理压力,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发散受到了限制,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发展。在一个班级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设立方向一致的学习目标,并且据此制定教学目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与学生一起把握学习的方向,逐步攻克重点难点知识。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要能够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利用不同的方式去从多方面解释同一个物理定理或者是现象,这样学生们就容易对这部分的知识获得一个全面而准确的认识。另外,在进行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将其中的主次关系分清楚,从而在课上能够有条不紊的为学生进行讲解,当讲完知识的主要概念之后,教师需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能够激发学生们对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的探索欲望,通过自己的探索之后学生们更希望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然后教师在对其进行完善讲解,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些重点难点知识。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时候,介绍完前面的引导知识,教师提出问题,光发生折射的时候遵循什么样的规律?然后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以及想象力进行思考。接下来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用实验验证学生们的回答是否正确。最后将准确的结论告知学生,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初中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有的时候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是因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应用辩证思维去思考问题。面对众多凌乱的知识点,学生要想通过简单的记忆来学习,很难实现提高物理知识水平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深化知识内涵。例如,在学习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特点的时候,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画等效电路图进行,如下图:让学生画出这个电路图的等效电路图,并分析它的特点。但是,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往往需要学生非常认真仔细才能够掌握,而利用辩证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多元化教学方法是说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随机应变,指导学生们灵活分析物理问题,掌握物理知识。学生们积累的物理知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辩证思维就是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从而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辩证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掌握辩证思维的应用并体现出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培养自己的物理学习思维。电流表和电压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的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电压表的电阻很大,我们可以认为他是无穷大,接在电路中就相当于此处的电路被断开。而电流表的电阻很小,我们可以认为他是无穷小,相当于导线。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掌握辩证思维的运用。

三、优化实验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在实验教学中也应当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对物理实验更好的学习和体验。而通过实验进行物理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让物理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刺激他们的记忆和理解。首先,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应当与理论课堂教学一样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教师可以在实验之前带领学生对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和操作进行讲解,实现对实验有一个印象,这样才可以在真正进行的时候顺利完成实验,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出现失误等意外情况的时候,教师需要保持冷静,准确判断,帮助学生排除问题。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对学生正确操作实验,准确理解实验现象和物理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之前先为学生演示一次,然后再指导学生各自进行实验操作,同时,学生在一边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个人的操作和现象,使得他们能够朝着实验的正确方向进行。这样,通过对实验的优化教学,学生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例如,在进行测量电阻值的实验中,教师将准备好的材料摆在桌子上让学生挑选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有未知阻值的待测电阻,直流电源(3V左右),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电流表,电压表,导线,开关等。接下来需要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这时候教师让学生自行设计电路图。如下图:最后通过测量数据确定待测电阻的阻值,这样就完成了一次实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实验知识,还对电路知识有个更多的了解。总之,初中物理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需要教师通过不同的方法体现出来,并且进行灵活的运用。为了提升初中生的物理水平,教师还需要对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窦红平.关于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14):103.

篇10

一、创设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3-14岁左右,正处在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学生群体的特征也正发生着变化,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他们充满好奇心,对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兴趣更大,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他们对于“结论性知识”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而对“方法性知识”和“过程性体验”充满兴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认知的过程,也是满足学习者心理需求的过程。”因此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发展以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知识角度讲,上课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继承人类知识财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认识能力的活动。中学生每天学习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提高课堂效率十分重要。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当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全部活动,不当旁观者。具体说,就是要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言行,要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认真参加讨论,有选择地记笔记。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两点:首先是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即要会听开头,会听新知识,会听小结。其次,要求学生在原预习环节写成学案的基础上,根据教师授课内容,以及同学回答问题的思路,重点对照、审视、补充自己的学案。特别对老师授课、同学回答问题过程中与自己学案不同的地方,要深入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多问几个为什么,矫正思路,以准确掌握本章节的基本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历史发展线索等。

三、及时复习,强化记忆,巩固知识

1.尝试回忆

就是要求学生独立地把课本内容和老师上课的内容回想一遍。尝试回忆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新旧知识相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避免“温故”而“弃新”;其次是梳理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通过尝试回忆,对所学知识作一次梳理,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再次是重点知识与一般知识相结合,做到对重点章节、重点历史事件勤思考、深理解,对一般章节、知识不忽视;最后回忆教师讲课时思路、线索和同学回答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矫正自己的思维偏差。

2.看课本和参考书

课本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依据,在对课本知识全面阅看的基础上,对于上课时已明白和理解的部份要少花时间,而应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尝试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理解模糊的部份。关于参考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好参考书;要在阅读课本并对所学知识有个基本理解之后,再去看参考书;要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去看参考书的相关部分。

四、独立作业,加深理解,培养素质

篇11

初中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合理的方法,帮助广大的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解决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人生困惑和各种实际困难,提高学生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随着移动通讯事业的快速发展和3G/4G业务技术的不断成熟,电脑、手机等通讯设备凭借其便携性、移动性、多媒体融合性以及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中,微博、微信等陆续成为时下非常流行的即时信息通讯技术平台,他们通过手机和电脑网络等进行分享、传播和获取。借助微博、微信等现代化通讯工具来拓展初中政治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受到广大教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微博、微信等现代通讯工具既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实现一对多的沟通。其信息传播和流动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单向的、不对称的。正是这种独特的传播模式使得微博、微信等可以呈现几何式的信息传播和流动,从而实现信息的数量可以以集合倍数的方法迅速增长。这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收听者,还能随心所愿的关注到自己感兴趣的多方面的资讯和信息。因此,倘诺能够将初中政治教育与微博、微信等结合应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接触到初中政治中所涉及的知识,就能够给初中政治教育带来革新性的影响,仿若一双展翅翱翔的翅膀,不断提高初中生对政治课堂教学的思考层次,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2)5(S)-0027-3

建构主义理论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学习理论,它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主动构建问题。“学案导学”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主要指导方法的教学活动。一个完整的“学案”包括“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本节课我的收获”、“巩固练习”五部分。与之对应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一般也有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生按“学案课前预习”提示的要求,阅读教材,书面写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并在课的第二环节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提出来。教师在课的第三环节就是围绕学生提出的问提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演示。课的第四环节是小结反思,学生书面写出“我的收获”,当然也包括那些自己还未搞懂的问题。最后的巩固练习也是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检验。可见“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提问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既是学生学、也是教师导和授的重要依据。然而学生长期受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他们在预习学习中一般发现不了问题。发现问题的,由于怕被批评或嘲笑又不愿或不敢提出来。能提出来的,很多又缺乏针对性、准确性。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从而使“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实施呢?

1

发现问题——能提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改革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能在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并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为此,“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环节安排的是学生预习,在预习中发现问题以便交流。但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刚开始阶段,学生绝对相信课本、绝对相信教师的思想根深蒂同,他们发现不了问题,自然也提不出问题。如何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呢?

(1)学生首先要阅读“学案”上的“学习目标”。该目标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编写的,主要体现知识与技能。“学习目标”常采用“了解”、“认识”、“理解”、“会操作”等词语来表述。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明确这些词语的具体要求,在教完该知识后还要对照知识把握的深度给学生解释这些词语的含义。如《密度》一节,“学案”的“学习目标”要求对密度概念进行理解,就是要求学生把握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内在联系,搞清楚密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应用。通过对“学习目标”的阅读,让学生明确本节知识的目标、内容以及大致需要掌握的程度,学生做到心中有纲,为发现问题做好准备。

(2)阅读“学案”上的“课前预习”提示。“课前预习”本身就是与本节学习内容有关的现象和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例如《密度》一节,“学案”给出的“课前预习”提示为:“一些故事片中常有这样的镜头:高墙倒塌压在演员身上,造成人员受伤。但实际拍摄中,倒塌的高墙并不会伤害演员,砌成这种高墙的物块最有可能是什么做的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学生自然会对课本进行阅读预习。如果学生对课本的阅读依然不能回答这些问题,那自然就成为学生可提的问题了。

(3)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知识点”的自学。在“知识点”的学习中,学生要完成对知识点关键部分的填空,还要经历“做一做”、“试一试”、“想一想”和“议一议”等。通过这个过程来检验自己能否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这当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发现并提出许多问题:有的是课本本身未给出答案的问题,如《密度》一节,“学案”上“查一查”中提到“水的密度是多少?它表示什么意义?”对第二问书上就未给出现成的答案;有的是对课本精炼的叙述不能理解而产生的问题,如“惯性”,课本是这样叙述的:“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学生对“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精炼叙述可能理解不了:有的可能是原有知识的缺陷,如课本对摩擦力的定义中提到的“相对运动”已经学过,如果前面没懂,会导致现在对摩擦力整个概念的理解出现问题:有的是前后知识联系时出现的逻辑关系问题,如在学习《电压、电阻》一节时,学生都知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来决定,但实验研究时,又用电流的大小来反映电阻的大小,学生就会出现把电流也当做影响因素来看待的逻辑错误;有的是现阶段不要求,要在高中、大学才学的,如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定量关系:甚至学生还为了提问而提出与此无关的问题来。

(4)课的第三个环节是教师结合本节的重难点和学生全班交流时提出的问题进行演示、讲授、答疑。如果学生在自学环节不能发现问题的话,教师就要在此环节中针对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一节,学生通过实验能顺利地得出“电阻一定,电阻中的电流与两端电压成正比的结论”。学生一般不会想到,可否把结论中的电流和电压两个量的位置进行交换的问题,如果教师来提出,学生就会发生激烈的争论,拿不定主意。此时教师只需做适当的提示:把它当做一次函数来看待,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就能明白这个位置不能交换的道理。教师顺势提出,以后在预习、课堂学习当中,针对重点、难点知识要逐字逐句地理解,并从中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总之,通过这种过程的训练,学生一般都能发现、提出问题来,并把问题做好书面记录。

2

给学生均等的提问机会——愿提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他认为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求知欲、成功的欲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但一般教学模式教师会把提问和回答的机会指派给成绩优秀的学生,认为成绩差的学生发不出言,影响课堂氛围和效率。久而久之,成绩较差的这部分同学就会失去发言的动机,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思想情绪,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中第四层次就是尊重的需要,既包括对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学案导学”模式的第二环节是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以及全班交流时提出问题。小组(每组4—8人)内交流时,小组每位成员把自己书面记录在预习自学中的问题向小组其他成员大声提出。这种形式就给了每位成员均等的发言机会来展示自己,满足全体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体现自己被尊重。有的问题,小组成员立即可以帮他解答,小组成员都解答不了的,上升为该小组的问题,由小组代表(轮流)在全班交流时代表该小组发言提问,由教师和其他组的成员共同来解决。此时,无论该小组提的问题质量如何,教师均要鼓励为主,切不可讽刺。操作时,应该给每个小组发言机会,且顺序不要固定,并尽可能让那些实力较弱的小组先发言提问。如果只让其中一两个小组发言,其他组将无所事事。如果顺序固定,一看轮不到他们发言,或他们的问题被前面小组提了,该组学生则比较失望,会降低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实践看来,哪怕是成绩最差的学生,因为他提的是小组产生的问题,一般都有一定的质量,甚至提出的问题能把教师难住,或是高中、大学,或是当今科技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学生提出地球为什么有磁场?阿基米德原理是否适用于流动的液体?教师对这种问题要给予适当的点评和表扬,这会使学生感到特别自豪,满足了他们成功的欲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能大大提高。他们就会在后续的学习中更深入地去思考、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

3

提高学生提问的针对性、准确性——会提问题

学生有了提问的积极性后,在预习和交流中就会去找出许多问题,有的甚至为提问而提问。让每个小组都发言,课堂交流的时间会拖得很长。因此,提高提问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显得很有必要。这类问题和本堂课目标关系不是很大,要求学生提问时对照目标,检查是否围绕学习目标而提问。再者学生不能回答教师针对重难点的提问时,教师就应以此为契机,给学生指出在这里应该发现问题。这样以后学生提问的针对性会逐步提高。

学生在交流提问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心里明白的问题,表述出来时会出现用语不准的情况。如重力的方向,学生在头脑中可能已经建立了正确的概念,但一些学生会把“竖直向下”说成“垂直向下”:有的小组的问题与前面小组的问题本质是相同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如《浮力的利用》一节,有的小组提问,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有的小组提出物体什么情况下能上浮和下沉?其实问的都是一个问题。这时教师“导”的作用就要表现出来,及时纠正学生提问中语言不准确、不精炼的问题,善于把各组的问题进行归类,浓缩成两三个重要的问题,以便在讲授中重点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提问的准确性就能提高,课堂效率自然也提高了。

总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充分相信学生都有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潜能,再辅之以上策略,学生的提问能力就会得到培养提高。发现、提出问题,只是学生求知的起始,还要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并通过解决问题在头脑中构建知识,体验过程,获取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3-169,133.

篇13

在出示导学目标之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们可以根据各课的实际情况,设置精炼、适当的导语,由情境引出课题。

例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直线、射线和角》时。

教师出示课件:一只小虫子从一个山洞到另一个山洞寻找食物,有五条路可走(其中4条路是弯曲的,只有中间一条是直的)。

师:究竟走哪一条路最近呢?可怜的虫子犯愁了,谁能帮帮它呢?

生:中间的一条。

师:为什么?

生:中间的一条是线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线段有关的知识。

这样就自然引出了课题。

2. 出示导学目标。

导学目标就是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上课伊始,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从教育心理学上看,儿童有了注意的方向,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拟定导学目标时要用儿童化的语言,化难为易、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还要做到目标具体。

例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一课时。当教师出示课题后,随即出示导学目标:(1)观察比较,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商不变的规律。(2)能应用商不变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教师在出示导学目标后可随即出示自学提示:(1)想一想:任选两栏进行比较,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有什么规律?(2)说一说: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让学生根据导学目标和自学提示进行自学,学生就不会漫无目的地学习了。

导学目标的出示,应根据课程结构灵活处理。可以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一次性出示,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逐个出示,还可以先问学生在本节课里你想学到哪些知识,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 完成导学诊断。

根据教材的例题或知识点,设计相适应的配套诊断练习,让学生边自学、边完成。在学生完成诊断练习时,教师巡视,采撷问题。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进行重点自研和讨论互研。要把握三个要求:有疑问必须提出,自研互研,寻求解答。可灵活采取四种形式:一是自我重点研读,二是小组讨论,三是向教师求教,四是引导学生通过“兵教兵”“一帮一”的形式,解决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讨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重点辅导中下水平的学生。

例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让学生自学教材中的表格后,让学生展示汇报。教师发现:学生虽然初步发现了商不变的规律,但是对“同时乘或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关键词句不太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入了导疑的环节。

二、导疑——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导疑主要是解决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精讲点拨,解答疑难,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规范性的界定。可以先让已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讲评,教师在幕后强调补充。导疑案例包括:(1)预设的问题。(2)学生在导学诊断练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3)生成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要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并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教师应根据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的结构,进行重点讲解和辅导,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例如,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学生对“同时乘或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关键词句不大理解,教师出示了如下练习。

运用规律,直接判断下列算式是否正确,为什么?

(1)120÷12=(120×4)÷(12×4)( ),

(2)240÷60=(240÷10)÷(60÷6)( ),

(3)80÷16=(80÷20)÷(16×20)( ),

(4)180÷30=(180×0)÷(30×0)( )。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例如,教学《垂直与平行》一课时,针对学生比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设计了如下练习。

判断对错,并说理由。

(1)两条直线相交,它们就互相垂直。( )

(2)如图:,直线A叫垂线。( )

(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

第(1)题要让学生明白: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成什么角时才能互相垂直?

第(2)题让学生明白垂线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说直线A叫垂线,而应说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或直线B是直线A的垂线,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第(3)题让学生明白:我们所研究的垂直与平行是在“同一个平面内”,针对学生在自学后提出的“什么是同一个平面内”的问题而设计的。

导疑环节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前,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备课,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中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有序展示预设的问题,也要对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进行适时的讲解和点拨。同时,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质疑、释疑,真正做到在学中疑、在疑中学。

三、导练——引导学生当堂训练。

导练包括导练达标和导练点睛两部分,主要是解决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检测、提升的过程。

1. 导练达标。

对学生的学习,要及时反馈,及时巩固。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堂训练、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能促使学生的学习进步更快,效果更佳。因此,在“先学后教”之后,教师要让学生开展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练习的设计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练习。

例如,教学《直线、射线和角》一课时,让学生自学,并在释疑、解疑后,出示如下练习。

1.辨一辨。

(1)射线永远比直线短。( )

(2)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

2.画一画,数一数。

(1)经过点A、B画直线。

能画( )条直线。

(2)在下图中,有( )个角。

第1题和第2题的第(1)题是针对本节课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一个巩固训练,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熟化。第2题的第(2)小题是思考性较强的题目,要让学生懂得有序地数出角的方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训练。这样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导练点睛(即全课总结)。

教学总结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的内容和知识要点留下明晰的印象。二是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对有关内容进行联想和思考,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把课堂总结和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渗透学习方法,给学生留下一个能激发兴趣的悬念,使课的开始引人入胜,总结扣人心弦,整个过程协调完美。

例如,教学完《直线、射线和角》一课后,设计如下的导练点睛环节。

(1)什么是直线、射线、线段?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2)什么是角?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几条射线?经过两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