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这是构建人文教育的基础;其次是优化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关的环境;最后是教学制度的完善。
1.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学生往往是根据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不假思索地生吞活剥,被动接受,而不能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而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其传统的教学理念,进行人文性的教学,注重学生自主的人文个性体验,接受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不同理解。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仍以讲授式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基本上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像一个容器一样接收老师所灌输的知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创新意识不能被激发出来,渐渐地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的构建更加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的体现,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用师生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代替传统的讲授模式,充分体现课堂的民主性和人文性,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利于营造师生平等、互动的和谐的人文环境,也只有在这种课堂气氛中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心灵上的交流沟通。
2.人文教育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
当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时,教育才具有人文气息。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人文教育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用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例,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更具情感化,创设育人环境,并结合时机和学生的自身情况以及语文的教学规律,创设人文性的课堂教学环境。人文性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感受文本中的内在韵律、审美境界以及作者的情感操守,与此同时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探寻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其文化素质。
3.完善教学评估制度
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都是依据考试内容而定的,往往忽略了其他与考试无关的知识的讲授,这种教学评估制度不仅严重影响到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也不够丰富。改变或完善教学评估制度是构建人文教育的根本保障,同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也使教学评估制度更具人性化。在人文教育下,新的教学制度体现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教学主张,注重学生人文个性的发展,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会因为成绩的不好而减少,为人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篇2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在迎合企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思想使得职业院校逐渐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有的学校虽然宣扬培养“全面、综合性的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只抓职业能力培养,不管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些都是片面的做法。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思想、性格、情绪都呈现出独特的变化,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学生这一阶段的独特性,并针对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恰当的人文教育,而职业院校传播中华民族人文知识的重要载体就是语文课。目前,在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教育可有可无。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不同,就在于科学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显性的,而人文教育在短期内的成绩是隐性的。正如有些人不想种树,却想盖摩天大楼,种树用了资金,耗费了精力,可是得几十年后才看到效果,几十年后没有人会想到这树是他种的。如果不种树,几十年之后才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没有人去追究当年哪个人没有种树。要是盖上摩天大楼,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可以见成效了。
所以教育工作者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为学生终生的学习考虑。语文是体现人文教育最重要的一门学科,与其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可有可无,倒不如说,说这话的人根本就不懂语文;或者说,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根本没有将语文课所蕴含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根本就不知道学习语文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有益的影响,对此我只能这样理解。在职业院校中,在教学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专业课程,所以在教学评价中,有话语权的往往是那些专业课老师,他们对一堂课的评价引领了整个学校的评价标准,在评课的时候往往用专业实操课的标准来评价语文课。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带给学生思想上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使浪漫的语文课多了一层浓厚的“技巧”色彩,将语文等文化课视为边缘学科,认为可有可无,人文教育更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甚至有的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上只学会简单的应用文写作就可以了,至于什么文学欣赏、挖掘文章的内容、思想以及情感教育,纯属于无病。
三、语文课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曾经说:“二十一世纪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站在时代的高度看,语文课“从本质上看无疑是‘立人’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说:“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这些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弘扬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并重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建设高度文明的现代民主与法制,需要人文精神,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也需要人文精神。语文课中经典课文所渗透的人文思想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会对人一生的精神家园打下坚实的底子,一个深刻领会语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人会变得聪明、儒雅,同时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试想想,一个不知道《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人,怎么会领会到苏轼在人生低谷时的大气磅礴,怎么会理解众多文人对东坡先生的喜爱。苏轼告诉我们,人处逆境当自强;一个只知道屈原的名字,其他的都不懂的人,怎么会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又怎么会明白司马迁对屈原的同情、景仰与热爱。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可以领会《诗经》的质朴、《楚辞》的浪漫、汉赋的恢宏、唐诗的壮丽、宋词的婉约、元曲的犀利、明清小说的现实,而这些特点恰恰是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具备的心理特征,这些文学作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长期吸取,会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而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对人的一生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了人文精神对各个学科的渗透,中国的现代文明进程离不开人文精神,而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语文这门学科,是传播人文精神最重要的载体,学习语文的过程,正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过程。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人文学科,它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技能,还要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汲取人文精神养料,滋养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职业院校里充分的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的关键因素。因为从本质看,学会做人是知识经济的需要,也是一个人能否把握机遇的前提。面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系列问题,如何做出正确抉择,取决于个人的伦理道德水平,要提高这种水平,必须要有人文知识的支持,所以说语文课中的人文教育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它所承载的任务就格外艰巨。忽视了人文性,过分地强调工具性,这是片面的。语文教学,需要师生共同根植于语言的人文精神和情感体验,通过语文教学除了掌握基本技能之外,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在国家发展大计中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因此,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必须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
四、忽视人文教育的危害
如果在高职教育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科学教育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使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价值。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所在。重视科学教育不重视人文教育的做法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育。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分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悖于教育理念的初衷,有害于人才的全面发展。由于人文教育的弱化,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文化素养整体不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质量等方面都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了专业技能,但是由于价值取向的认识不足,对于自己的人生目的和社会责任没有认识清楚,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缺乏自尊、自信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能够长远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它的重要性远远高于那些专业知识。
篇3
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服务育人”理念
1、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些人文关怀。在教育教学中,应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而不是看成学习、考试的机器;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而不是粗涉其志趣和隐私。学校应加大一些“情感管理”,改善办学条件,美化校园环境,开展师德讲座,树立服务意识,创建心理咨询室,设立校长接待日,全力解决学生困难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总之,“情感管理”的教学理念重视了人文教育,体现了人文关怀。
2、少追求完美,多发现亮点。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是人文教育的保证,高明的教育家是“寻宝人”,而不是“选宝人”,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是“塑造师”,而不是“批评家”。为了给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一些学校成立的广播站、文学社、英语角、篮球队和各学科兴趣小组,开展演讲比赛、绘画比赛、体育运动会,这些不但改变了传统的评优方法而且扩大奖励范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学生在感觉到成功的喜悦之后,自信心不断增强,这有助于他们以健康、自信的心态度过中小学这个为人生打基础的阶段,而教育教学也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
3、少些责备,多些宽容和鼓励。宽容和鼓励是人文教育的关键,在教育教学中,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其人格,理解其个性顺应其天性,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发挥其特长,激励其心声,锻炼其才干,一句话,要以发展的眼光期待其成长。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基于上述理念,提出评价学生的十字原则:理解、宽容、善待、赏识、激励。愉悦的教学氛围随之形成,教育教学工作也进入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拓宽育人渠道,形成“环境育人”理念
1、文化点缀。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教育资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者只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经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教育局面必然随之豁然开朗。有的学校邀请当有名的书画家,结合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政治写诗作画,留下墨宝,也有的学校以本校学生的书画作品,悬挂在办公楼和教学楼的走廊或教室内,给师生们以美的熏陶和人生和启迪。
2、标语装饰。实践证明:在师生视线所及的地方,悬挂催人奋进的标语,必会给师生们良好的视觉享受和心灵启迪。如在楼顶展示校训“严谨、求实、勤学、奋进”;在墙壁展示学风“爱学、会学、优学”;在教室展示师生共勉的做人道德标准“严、爱、勤、朴”;而“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学校无小事,时时为教育”、“为学应须毕生力,攀登贵在少年时”、“向强者挑战,向自己挑战,向每一天挑战”等一幅幅标语,更是直指师生心灵,引发强烈的共鸣。这些催人奋起的标语,构成了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筑诗化。假如一个学校连钢筋水泥都诗情画意,那么这个学校将蕴涵着多大的人文关怀呢?有的学校建筑物就以成才路、启航路、奋进路、致远楼、逸群楼……这些鼓舞人心,时时启迪学生勤学苦读、志存高远、敢为人先、立志成才的名字命名。如办公楼取名为“春晖楼”,蕴涵着老师们的教诲,像春日的光辉,滋润着每位学生的心田;综合实验楼命名为“开物楼”,激励着学生们去探究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
4、花草寄语。一朵花便是一幅画,一株草便是一首诗,一棵树便是一首歌,充分利用花草树木便会成为学生人文教育的良师。我校征集花草寄语,给校内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挂上寄语牌。寄语牌精致大方,寄语新颖深刻,富有哲理,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如给月季的寄语是“忍受修剪的剧痛,是为了更好的生长”,给梧桐的寄语是“不惜一身尘土,为人们撑起一片蓝天”,给桃树的寄语是“生命的枝头,决不开虚伪的花朵”,这些花草寄语赋予了花草以新的品格、新的内涵,从而净化了学生心灵,升华了学生情操。
三、开展“六名工程”,形成“文化育人”理念
所谓六名工程,就是开展“读名著、背名诗、听名曲、赏名画、看名剧、学名人”主题活动。
1、读名著、背名诗。我校政教处编辑《读书》杂志,精选国内外著作,每月一期,每人一册,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又避免了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时良莠不分和费时费力的情况;教务处每学期编印一期《诗词精选》,每期50首诗,让学生背诵,这样下来,几年的时间每个毕业生都能背诵几百首名诗。
篇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69-02
如果f理工科教育是传播自然、科学和科技的教育,那么人文教育便是借助思维的认识过程以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的命题范畴。正因如此,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一些老牌大学,始终固守人文教育的宗旨,坚信,“设立大学是为了给教会和政府培养服务人员,即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重要”。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类院校,多年来人文教育的缺失与人文氛围的淡薄及由此带来的影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警醒。
一、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的表现和原因
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群体,处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一方面享有优越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讯,另一方面也承载着变革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环境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这一点在理工科院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且成因复杂,范围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生目标短浅,精神世界匮乏。大学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与社会中各种信息的交互与交汇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深入,思想活跃,主动参与性与身心体验性较强。特别是面对社会衡量人才的证书化、关系化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他们很难正确思考自己的人生,给生活以科学定位。在社会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驱使下,大学生渐渐失去生活的主动性,个人精神世界日渐匮乏。调查显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理工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错位,导致人生目标不明确,在所谓的“成功之道”中淡忘了“为人之道”。也有问卷调查表明,60.4%的理工科大学生表示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找到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由此可以看出,将个人利益放在人生目标的首位,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志向短板和人格障碍。
2.人文素养浅薄,精神品格浮躁。目前,理工科大学生的普遍特点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扎实、丰富,但较之个人综合素养的要求,他们在知识结构上往往相对单一,尤其是在人文知识方面。调查表明,73.6%的理工科大学生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满意程度较低;76.1%的学生希望能具备更高的人文素养,但不知怎么提高;61.2%的学生在课外并没有阅读过哲史类书籍,对民族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类经典作品的涉猎更少……这都表现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的匮乏。而人文知识的学习和融汇,恰恰是培育个人精神品格的重中之重。调查显示,许多理工科大学生无心顾及个人文明修养,在诚实守信、文明礼貌、谦虚礼让等基本文明素养上,表现出与学位极不匹配的现象,甚至存在不学法、不懂法、不知法、违法违纪的事件。久而久之,这会直接影响并导致学生与社会格格不入。
3.文史知识缺乏,个人修为欠缺。有学者认为,诸多的压力是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究其原因,根本的一点是这部分学生的涉猎范围逼仄,尤其是一些理工科大学生由于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课程上,难以顾及文史知识的积累和熏陶,甚至没有理解与掌握一些常识性的人文知识。20世纪90年代,华中理工大学曾对全校3511名新生进行过一次中国语文水平考试,总分为150分。考试结果是,总平均成绩为95.37分,不及格者占26.3%,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总平均成绩分别为87.06分和89.03分,不及格者分别占61%和52%。
二、有关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的思考
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并需要破解的难题。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德素养的培养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当前,重建大学人文教育积淀,加强学生品德素养的培育,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并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
1.梳理教育理念,重建大学人文精神。大学人文精神要重建,根底在教育,人文精神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精神教育。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教育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在批评英国的教育时说:“我们的大部分学校和所有大学提供的教育,仅仅是一种狭窄的、片面的和实质上无教养的教育──在它最糟糕的时候,实在是近于完全没有教育。”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和延伸。因此,有学者把大学的目标界定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生如何做人;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三是教学生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及能力。这既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理念,也应该是大学教学秉持的一种职业态度。
2.高等教育是人类的一道精神力量,必须有所担当。很久以来,人们认为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缺失是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但事实绝非如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冲突不仅出现在中国,西方教育体系同样也面临着这一旷日持久的争论。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会议最后以“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作为会议报告总标题,很显然,“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旨趣当在全面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从而造就更多拥有较高文化品位的社会成员”。当科学教育的局限性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我们应当通过积极的投入与进取的力量将人文精神的光芒照进校园,照进每一个学子的心灵中。恰如冯骥才先生所言:“如今,人文精神的固有准则,特别是传统的价值观正遭遇到颠覆性的冲击,诸多迷惘和困惑摆在社会和个人面前。面对物欲横行与享乐盛行,我们却手无寸铁,无能为力……重建不是推倒重建,而是面对当代社会现实的重新构建,做到有所坚持,有所担当。”
3.教育是一种关爱,更体现为一种关切。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关键。科学教育倚重科学,人文教育强调人的个性和情感。科学教育以求真为主题,人文教育以求善为根本。中国著名教育家叶澜对教育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以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很显然,这无疑是高等学府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精髓所在。
理工科学校的教育,不能只专注于专业的培养与灌输,而忽视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要将人性的关怀与关爱、指导和辅导贯彻于教育与实践的始终,正确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关爱和关照,使之成为社会正能量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篇5
1.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已经非常的熟悉,对于人文教育的真正涵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与认识。一般来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探索发现人文教育在科学之中的价值,它是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人文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等之间的关系,还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科学、自然、历史的方法,能够从中得出其价值。人文教育是以教育人为基础,从而传播与发扬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就是人们对于科学知识以及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是特别值得提倡的一种文化蕴涵。
2.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现在我国正在普及素质教育,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营造一个富有人性的、充满人情的、体现人道的高中语文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创造性,这是对于语文这一科目的重视以及对于高中学生的尊重。人文教育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这一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具有人文性,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更要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要加强激发和鼓励学生们潜藏的人文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深入剖析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内心活动以及人物情感世界,使得人文教育始终贯穿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这一要求是高中语文教育者一起奋斗与追求的目标。
二、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内容的优化,教学制度的完善。
1.教学理念的转变
以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老师们大部分都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这就造成了学生们不动脑经、死记硬背,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容,更不能理解文本所讲述的人文知识。而在人文教育中,高中的语文教学要求老师能够深入剖析文本的人文文化,讲授对于文本内容的不同层次与不同程度的理解,重点培养学生们的人文个性与人文素养。目前情况下,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形式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所以老师仍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导角色,学生们就处在了一个被动听课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是一个接受外来知识以及外来观点的容器,而绝不会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主动学习者,渐渐地就会磨灭了对于人文精神的探索与灵感。高中的语文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对于人性的追求,对于文化的渴望,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生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构建一个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激发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追求与探索。2.课堂内容的优化与情景创建要使教育显得富有人文气息,那么就要让教育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要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就要让老师在堂课上善于将文本内容与实现生活结合起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课文中的内容,这样学生们更能贴切感受到课文中所讲述的情感,容易激发出学生对人文的感受,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们从内心真正感受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境界及情感,能够正面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的方法论,从而是学生能够在高中这一重要的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
3.教学制度的完善
之前,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考试的范围来定的,这样就局限了课堂内容,使得课堂内容非常的枯燥单调,老师的教学形式也随之单一化,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发展。所以要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的人性化,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要进行教学制度的完善。新的教学制度要充分主张人文精神的发扬,注重学生追求人文个性,是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向人文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要在这一重要的阶段通过人文教育来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高中语文中实施人文教育能够提供培养与发扬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平台。
作者:李敏 单位:张家口市第一中学
篇6
1.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已经非常的熟悉,对于人文教育的真正涵义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与认识。一般来讲,人文教育的实质是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塑造高尚的人格。
人文教育的精髓所在是探索发现人文教育在科学之中的价值,它是沟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桥梁。人文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历史等之间的关系,还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科学、自然、历史的方法,能够从中得出其价值。人文教育是以教育人为基础,从而传播与发扬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就是人们对于科学知识以及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是特别值得提倡的一种文化蕴涵。
2.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现在我国正在普及素质教育,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个性,高中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学生们的人文精神。营造一个富有人性的、充满人情的、体现人道的高中语文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们的积极创造性,这是对于语文这一科目的重视以及对于高中学生的尊重。人文教育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这一学科区别与其他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具有人文性,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更要加强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要加强激发和鼓励学生们潜藏的人文精神,所以在教学中要深入剖析课本中的人物形象,内心活动以及人物情感世界,使得人文教育始终贯穿整个高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这一要求是高中语文教育者一起奋斗与追求的目标。
二、如何构建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理念的转变,课堂内容的优化,教学制度的完善。
1.教学理念的转变
以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老师们大部分都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这就造成了学生们不动脑经、死记硬背,学生不能深入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内容,更不能理解文本所讲述的人文知识。而在人文教育中,高中的语文教学要求老师能够深入剖析文本的人文文化,讲授对于文本内容的不同层次与不同程度的理解,重点培养学生们的人文个性与人文素养。
目前情况下,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形式仍然是以讲授为主,所以老师仍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导角色,学生们就处在了一个被动听课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的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只是一个接受外来知识以及外来观点的容器,而绝不会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勇于探索的主动学习者,渐渐地就会磨灭了对于人文精神的探索与灵感。高中的语文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对于人性的追求,对于文化的渴望,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生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构建一个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激发学生对于人文精神的追求与探索。
2.课堂内容的优化与情景创建
要使教育显得富有人文气息,那么就要让教育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要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就要让老师在堂课上善于将文本内容与实现生活结合起来。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课文中的内容,这样学生们更能贴切感受到课文中所讲述的情感,容易激发出学生对人文的感受,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们从内心真正感受课文的内涵和作者的境界及情感,能够正面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认识社会,探索人生的方法论,从而是学生能够在高中这一重要的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
3.教学制度的完善
之前,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考试的范围来定的,这样就局限了课堂内容,使得课堂内容非常的枯燥单调,老师的教学形式也随之单一化,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素质发展。所以要使高中语文教学更加的人性化,就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要进行教学制度的完善。新的教学制度要充分主张人文精神的发扬,注重学生追求人文个性,是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向人文教育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高中阶段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所以要在这一重要的阶段通过人文教育来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高中语文中实施人文教育能够提供培养与发扬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平台。
篇7
一、人格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从社会的发展来看,需要提出人格教育。目前,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学生容易受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重视起来。这一切都说明,语文课程改革重点定位在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功能,更是实现语文教育“元”的价值。
(2)从初中语文教学功能的角度出发,它的全面性、深入性以及发展性,需要人格教育来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多地向学生传授统一的理论和经验,很少因材施教,虽然也一直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很多方面绩效不高。同时,还存在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问题,使得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与现代教育理论相悖,不能够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挖掘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3)人格教育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一部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常见的有:自控能力差,思维方式极端,团队协作能力差,心理平衡能力差。从语文教学角度考虑,以上情况表明语文教育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偏离了其本质――燃烧起受教育者心底的火种,让他们生命之光焕发出炫丽的光辉,从而使他们身心健康。
第一步,诱发。教师运用情境的创设等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强烈的上进心。创设迁移情境,就需要调动学生的积累,直触学生最近发展区,引领学生走进探究的天地。在教学《涉江》时,我是这样来创设迁移情境的: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悠远的战国时代,与作者一起经受战火的洗礼。战国时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英雄形象映照日月,爱国精神千古流芳。在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濯淖污泥之中,皎然泥而不滓,抱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信念,用不朽的力作《涉江》谱写了一曲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的理想之歌,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爱国信念。在同学们怀着钦佩的心情,眼睛中流露出热切的目光,急于想与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交谈的契机中,再展示出屈原的巨幅画像。学生们顿时惊喜。这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启示大家看画像左上角的对联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思考这幅对联对揭示屈原伟大人格的作用,以唤起同学们对诗人的崇敬之情。接着又展现出屈原仗剑在江边抑郁地踱步的画像,提名学生回答:从屈原的画像中看到了什么?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和兴致勃勃的评判中,思想情感自然而然地得到升华。
二、解读人格教育
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不断完善人格,这既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曾有报告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在思想上,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上,会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在人际交往上,会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能够与人愉快相处。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就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发现问题,并善于客观地分析问题,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具体措施
(1)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个人人格魅力至关重要。在心理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乐观向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顽强的意志;在教育观念方面,语文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学习”、“豁达的语文观”等思想;在学习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严于教学,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塑造教师的形象,从而促进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
篇8
人文主义教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倡的新文化、新思潮。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需求,以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为核心,提倡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随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不断发展,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注重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陶冶人和教育人。
在教学中,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内容注重满足学生个性特点和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安排上富有弹性,注意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和情感性相互渗透,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为不同的学生提供相适用的课程。它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施以相应教育,使每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笔者现从中学语文课程设置、中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当前社会环境三方面对中学语文教学引入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进行阐释。
一
在中学语文课程设置中,诗歌、散文、小说及戏剧等不同文学样式的引入,需要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意义与情感内涵方面的体会能力、写实与虚构的分辨能力,以及自身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如果在教学中只是注重课堂训练与讲解,学生自身很难体会到文章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信息和情感,更不用说体会作者的文字技巧了。“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还要对其亲身体会。而中学生无论在社会经验还是人际交往的程度上,都远远低于成人,因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增加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及简单地现实联系对学生开阔视野,提高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有益处的。譬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节选,表面上看整篇文章刻画了一个极度吝啬而又心胸狭窄、报复心极强的犹太人夏洛克和诚实信用、珍重友情的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作品的内容在许多学生看来是可笑而不真实的,认为这个故事只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但是如果学生能够了解当时的欧洲社会背景和宗教背景,了解当时欧洲政府对犹太人的歧视和排斥,学生就不难想象为什么夏洛克会有如此之变态的报复心理。此外,在学生学习文本之前,让其针对社会借贷现象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对比调查结果和课文中夏洛克提到的借款条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作者极力刻画的夏洛克的贪婪的理解,又可以体会到作品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的结局凸显法律文件文字严谨的必要性,引导学生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注重自身表达的准确性。
二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和内涵领悟,很大程度上是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H.Erikson)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行程和发展过程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学龄初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期和成熟期八个阶段。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被积极地解决。中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性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集体社会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在这个时期,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学习,教学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对于学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定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语言文字作为人类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和信息载体,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语文教学被赋予了引导学生树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责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学生能够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将其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表述出来,教师除了进行积极的引导之外,没有必要再进行强制统一。对于异议的提出,欢迎学生进行基于客观现实的自我阐述,帮助其建立自身独特的角色定位。
三
另外,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今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国际交流愈加深化,新兴媒体传播方式涌现,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应用产生巨大影响。许多网络流行语或是方言,或是不符合传统语言结构,或是错别字,比如,网络上风行的“有木有”,是由地方方言演化而来的(普通话夹杂方言),就是“有没有”的意思,是咆哮体中的一种。同时,外语教育给传统语言带来的影响也不可轻视,比如,经常听到学生说的“吐槽”,来源于日本漫才(类似于中国的相声)里的“ツッコミ”,是指从对方的语言或行为中找到一个漏洞或者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发出带有调侃意味的感慨或疑问,普通话里相当于相声的“捧哏”。
中学语文教育作为基础语文教学的基础阶段的一部分,对于奠定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对于新奇事物很容易接受,在当今对传统语言的学习,反而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随着语言的发展,不少原来的网络流行语被收录到字典中,如“给力”、“宅男”、“宅女”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若学生出现此类偏好,应当恰当地予以引导,在遵循传统语言的规范的同时,保持其语言的清新性和独特性,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坚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使中学生在现今快速发展的复杂社会环境中,奠定坚实的传统语言文化知识基础,开阔视野,建立健全人格,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提高文字的鉴赏能力和内在领悟能力,达到语文新课标提出的标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2]曹孚.外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篇9
中职语文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加快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人文素养是学生在不断地认识世界中所形成的一种人文关怀,是保持持续动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意味着学生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在不断变化着。目前,虽然在中职教学中对英语比较重视,但是学生们不要忘记,传统文化是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人文素养的提升,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思辨能力。这些都对我们学习能力的加强有一个重要的作用。
加强语文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更加深刻,能够加快培养学生的审美以及欣赏能力。人文素养有时能够迸发出幽默的气息,加快交际氛围和生活情趣的建立,营造出欢乐、和谐的气氛。没有高雅的人文素养,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欣赏能力。加快语文教学,对于提升语文素养,培养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收集许多素材和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判断方式。思辨能力的形成使教师拥有了开启智慧的钥匙。智慧使得教师能够明确地判断和定位,提高理性思考,去伪存真,成为一个接近智慧的人。
二、利用语文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措施
1.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做好彼此角色定位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高尚的人文情怀,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严格重视态度。目前,就中职学生教学现状来看,他们的文化基础还比较薄弱。教师有必要加强情感方面的交流,注重交流情境的创设。总的来说,就是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中职语文教学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把学生看作语文教学中的不可缺少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自由,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放松自己、尊重老师,共同讨论,共同提高。
2.运用中国传统美德传承学生的人生观
中职学生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一些的名言警句。这对于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育重视孝道。这在尊老爱幼、加快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人文素养进行有效调控的过程,能够形成有效的合力,从而加强学生对自然以及生命之间强大的责任感。此外,让学生深刻了解我国开放包容的意识,才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绽放出生命的价值。让学生激感交流,从而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塑造中变得坚不可摧,以此来丰富学生的阅历,加快学生的情感培养。
3.构建语文素养素质培育体系
随着当代信息网络的不断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变得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开阔视野,更新专业知识。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出健全的素质培养体系,将学生人文素养素质的体系运用到学生的品质培养中,加快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对人文素养培养的协调策略和引导补充
1.努力培养中职学生阅读的习惯
在中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过程中,教师要加快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改善学生阅读习惯,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素养增长方式。学生的个性不同,爱好不同,其阅读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以此来对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做出充分的改进。
2.合理衔接实践训练内容
实际的训练过程一般需要学生由行为到内在素养的提升转变,而人文素养价值的提升就需要依据这一原理。中职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快引领学生走进博物馆,欣赏一些书法,对一些作品进行科学的感悟,注重多种形式艺术作品的积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加快人文感染力的提升,从而使学生自身得到鼓舞。
四、小结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课堂交流的实际效果,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晨.语文教学对提升中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与教学对策[D].鲁东大学,2013.
[2]费伟.中职语文文学人物形象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及教学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3.
篇10
(一)人文知识贫乏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对于传统的追求逐渐减弱,从而渐渐失去了个体精神的追求。在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较为贫乏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体育生来说相对忽视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著名优秀作品了解的甚是寥寥,同时高校在开设课堂时就轻视文科,更注重对待体育专业素养的提高,导致了当今普遍体育生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语文知识、人文知识的学习。并且如今紧张的就业形势,学生在读书和学习时以考虑未来就业需要为首,也在隐性需求上束缚了学生在文化、精神的高度追求上取其轻了,比如在阅读文献上,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会更选择去阅读与体育锻炼等知识有关的书籍,对于经典名著很少过问,从而使学生们在人文精神追求的脚步上甚是缓慢,人文知识比较贫乏。
(二)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
在一些体育专业的大学生面前,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显得焦躁不安,就业形势的压迫和自身体育行业性质的狭小,使学生内心变得充满困惑和苦恼,或者变得用世俗、功利的眼光来解释生活的意义。价值目标就会出现转型,社会上种种的浮杂诱惑,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侵袭着青年学生的头脑和思想中去,更由于处于学生时代的他们对社会改革和开放的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体市场理解不够,导致学生们只看到追求短期利益的目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消极价值观。
(三)人文情感的冲突
人文情感具体表现在国家责任感、民族认同感、社会义务感、集体归属感及对他人的道义感、对全人类的人高情感等诸多方面。大学生处于的年龄正是情感世界极为丰富的阶段,一方面有着深切的民族归属感,另一方面想要实现个人价值的目标特别迫切、高于一切;一方面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又有很多人没有为中华民资伟大复兴的建设事业做出奋斗的准备和决心;一方面渴望集体认同对个人的关注,另一方面又认为集体概念空洞会压抑个性发展。大学生处在心理逐步成熟的年龄时期,比较缺乏完整系统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不注重对学生们人文情怀的培养,就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内心的新旧思想冲突,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加大。
三、高校语文课对待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各大高校对体育专业学生进行的语文学科教育,是要具有正确世界观人文情怀的素质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实施阶段的、要求以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其教育内容中要从“人类全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炼出符合我国发展目标方向的部分。并且对于高校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充满体育竞技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的他们,更要重点培养学生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和爱国主义情怀。通过语文课中对丰富知识海洋的探索,鉴赏国内外著名文献的精髓,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世界观,进而要求学生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学生们献身国家体育事业的决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文明的道德与品质,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在市场经济的思想观念。因此,高校在语文课程的设置上要做到如下要求:
(一)语文课的课程内容设置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近现代的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围绕的小说、散文等要有基本了解和正确评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且重点培养学生能够以史为鉴,以客观、中立、冷静和沉着的态度对待现实和未来。
(二)语文课的上课形式要丰富多彩。对于课程设置上,要尽可能实现传统意义上的语文课革新,改进老师专注于自己讲课、学生听课的状态,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把具有丰富艺术鉴赏力的经典影片给同学们播放,丰富学生们的电影知识,并且从中学习人性的美丽,培养学生对待著名文学、音乐、美术作品、影视作品要有深刻的体会、独到的见解,懂得去欣赏,进而不断提高学生们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
(三)语文课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建立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比较偏向肢体运动,大多不注重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也很少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因此,众多高校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多锻炼学生们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形成小组讨论模式对哲学话题或者文章进行丰富激昂的辩论,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选择、获取、吸收和消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个人思维,树立积极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
四、高校语文教育在提高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养中的重要性
这是社会发展对体育专业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克服多年教育缺陷进行调整的需要。当代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对学科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相互结合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更是社会发展对体育事业进一步改革的迫切需要,而对于高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具体做法来说,语文课是一个重要突破口。针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语文课上进行语言环境的熏陶,并且将与体育竞技有关的文献拿出来进行分析鉴赏,也能大大提高体育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从中能体会到语文与中华文化的关联性,感受从中语文素养、人文素质,体会人道主义的崇高。在是二十一世纪的发展中,对体育人才的要求不仅是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个人身体素质、丰富的专业技术、一定的组织能力、良好的竞赛水平和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高尚的品德和奉献精神,这些丰富的涵养都被包含在深渊浓厚的语文知识中,高校的语文教育是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引导,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而是真正以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目标来发展。因此,在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语文课程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位置。
篇11
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所有的学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有创建性观点。教师在分析问题和文本时尽量不要给出标准答案,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对不同的学生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要有所不同,不要同一把尺子来衡量班级学生。尽量多几把尺子,尽量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对待有些比较偏激或者不着边际的语言或观点要有宽容之心,要适时加以引导,切忌嘲笑讽刺。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如果做到了尊重关爱学生,学生也能把这种人文精神传递给他人。比如讲授《再别康桥》这首诗,让学生朗读,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美,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诗歌的内涵。不给学生答案,让学生自由探讨这首诗歌到底在歌颂什么。有些学生说是歌颂一个康桥这个地方,有的说是歌颂爱情。对这些答案我不作任何表示,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找依据,找佐证,为什么说它是一首歌颂母校的诗歌,为什么说是歌颂爱情的诗歌,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大胆推测假想,让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母校的情感来大胆想象来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通过讨论和大家的假设,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康桥一草一木自然风光的美,也能感受到了作者对母校康桥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感恩的心。
(二) 在教学的设计中,要注重创设环境和情境。
语文教育活动,是心灵与心灵的撞击,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真挚情感的碰撞。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研究文本,研究学生,在了解双方的情况下根据文本和学生的特点创设环境或者情境。
如教授张抗抗女士的《牡丹的拒绝》。首先让学生看一些牡丹花苞图片,当然有条件的花可以让学生到牡丹园去观察牡丹的花苞。可以在教室外讲授本文,比如选择在种植有牡丹的公园或者校园一个长满各种植物的角落,让大家观察牡丹和各种植物特征,然后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并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一段借物抒怀或者托物言志的文章。写好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交流完毕教师引入这篇文章一起来赏析。创设这样的环境教学,可以把学生引入生动的自然课堂之中,让学生在自然课堂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中华文字较强的表情达意的能力。学生在创设的环境中学习,身心愉悦,自然而然地领略到自然界植物的美好,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讲授老舍的《我的母亲》时,可以用音乐营造一种氛围。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在多媒体荧幕上出示汶川地震中为了保护孩子牺牲自己的那位伟大母亲的照片。在音乐中营造一种浓浓的伤感情绪,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层内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精神所在,使自身情操得到熏陶。《我的母亲》蕴含了大量积极的人文情操,饱含了丰富的人文情感。这些情感如能再现文境,学生的情感就能与作者的情感得以沟通,文中的境界自然进入学生的脑海,学生一边感受一边领悟,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篇12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
人文素养,就是人文学科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它的中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实际上,这是一种为人处世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都涵括其中。它提倡人们勇敢地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意境,推崇人们的感性意识和情感能力,强调人们的想象力和生活的多样性。
一般而言,教育必须兼顾素质培养和能力训练两种功能,英语教学同样需要兼顾这两个方面。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特别是公共英语教学在大学里面向的都是各类专业的广大学生。因此,大学英语应该成为提高大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语言是文化的体现,文化的各方面都在“语言中有所反映”。语言不仅包括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包含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心理积淀,等等。所以,外语学习的过程就是英语学习者人格化的过程,是形成人生修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也可以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提高对语言和语言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大学生心灵的净化,全面人格的形成。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对社会、人生道路的思考,通过语言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对社会的看法、为人处世的态度、个人的理想、追求、目标。高校把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在公共外语学习中,这是公共英语教学的一大亮点,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绩效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可以使学生在陌生的语言中找到自己熟悉、感兴趣的内容,激发他们学习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达到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重科学技术专业轻人文专业的教育观念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人文教育知识作为科学技术专业教育的补充,人文课程量少及师资投入少。更有甚者,在一些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重视学术人文研究往往甚于对学生起关怀作用的人文素质教育发展,一部分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不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而是侧重实用目的的教学需要,于是出现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养较差等问题。
目前,在大学教育中实用性和市场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某些大学生甚至不知道人文素养的涵义。大学英语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四六级为核心,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受到该考试的限制,英语知识的教授与学习都变成只重认知教育、应试教育轻素质培养和应用能力训练。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教育观念陈旧老套,学生学习动力缺乏,这样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果就是英语高分低能,中西文化素养严重缺失。高校学生虽然英语考试成绩优秀,但是在和外籍教师交流时却力不从心,窘态百出。人文教育观念薄弱早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直接导致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迷失方向。
三、如何在大学英语教育中培养人文素养
在人文素养教育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特别或奇怪的思想问题和行为表现,比如顽固的思想障碍和错误的观点,强烈的思想和行为冲突等。对于这些问题,如果仅仅使用一般的知识灌输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些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四、重视文化背景知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不仅是一套符号系统,而且人们的语言表现形式更要受到语言赖以生存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学习一门语言不仅要掌握这种语言的结构方法,而且要了解该语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把语言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二者同步发展,并采取对比的方法,结合语言教学中的内容,适时地介绍汉英文化在价值取向、国民性格、礼仪风俗、家庭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此同时,高校应该在素质教育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并使其成为其中的主要内容。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极力创造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充分研究发现教学内容中的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内心感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深邃、难懂、抽象化的专业知识和当代的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背景结合在一起,使其变成活泼生动、通俗易懂、在实践中应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要改变以往“授人以鱼”的传统式教学法,培养高校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五、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仅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科学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高校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高校可以通过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精神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将高校的教育理念与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结合起来,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一是学校应邀请名人名师来学校举办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人文地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讲座和会谈,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文化汇演、中英文演讲比赛、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大赛等渗透人文素养的活动。三是加强社团及其学生会团体的建设,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舞蹈、歌唱、记者团、文学社、辩论社、播音社等社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四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的自然景观,突出大学的精神与理念,达到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田的目的。五是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暑期“三下乡”、暑期慰问贫困山区儿童等,将人文科学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教育工作者所从事的任务是光荣而又艰巨的。教书育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的精神。在课堂上,教师折射的人格魅力、人生态度、敬业精神都将深深影响每一个学生。同时,外语教师本身就是外国文化的传播者,因此,外语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十分重要。高校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外语教师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进修、访学、参加教学培训等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另外,英语教师自身必须加强进步,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地勇于创新,努力地超越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人文修养,为学生树立好榜样。
七、结语
我国能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完成高质量教书育人的任务。教书育人的关键是学生思想觉悟水平的提高,是科学技术文化的掌握与运用能力,是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发挥,但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学生,在高校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文素养。高校应该从各个方面入手,大到建设校园人文环境,小到加强社团建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做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外语教学创新探源:语言交往之文化维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
篇13
一、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
1、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
3、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4、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探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等。此类课程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认识和正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由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学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此类课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之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低年级学生以第一类课程为主要内容,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二、三年级学生以第二类课程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类课程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
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积极尝试多种形式。如指导性自学、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交互式学习等。必须讲求实效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人文社会医学课程的学习成绩评价方法方面,应逐步推广以撰写论文、讨论、社会调查等方式进行考核,侧重培养医学生综合、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2、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渗透人文精神,加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专业课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教学不仅仅作为传授医技的渠道,更作为育人的渠道,将人文精神教育融汇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之中,有效地促进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专业课教学中应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等启发学生;还应增加相应的伦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医学伦理学中的自主、知情同意、伤害、最优化的基本原则应贯穿到临床各科教学中。
3、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尤其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各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应结合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以及本单位曾发生的典型事例,进行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和案例分析,将医学人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使临床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实习,也是对医学人文知识运用能力的实习。
(二)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
物质——空间类环境以暗默的方式寓含着文化信息,积淀着历史与现实的价值理念,学生在与物质情境的交融与对话中,不断地解读其中的价值寓意,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感觉。
组织——制度类环境,负载着整个学校的组织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信息。组织制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性格发展。学校要营造民主、严谨、以人为本的制度环境,努力提高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尊重学生人格,鼓励个性发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博爱、诚信、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文化——心理类环境是最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深刻、稳定地体现着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和情操,能使学生拥有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因此,应加强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象征着大学精神载体的教育功能;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氛围,强化群体行为举止对个体行为举止的影响。
2、充分发挥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校园文化科技活动是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应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校园科技文化节、名家论坛等各种形式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艺术团及各种以科技文化活动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使学生在亲历的活动中修身养性、开拓视野、增长才干、增强科学人文素养。
3、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
要创造各种机会,提供必要条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基层、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接触社会、服务大众,开展慰问走访、体检义诊、导医护工、科普宣传、扫盲支教、社会调查及社区服务等多种活动,以此培育医学生“关心、尊重、理解、尽责”的优秀品质和立志成才、服务社会的崇高追求。
(三)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建设
1、加强医学生人文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