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动物医学进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动物医学进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动物医学进展

篇1

主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陕西省杨陵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7-5038

国内刊号:61-1306/S

邮发代号:52-60

发行范围: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篇2

铁的免疫作用及机制铁是机体内许多酶的辅助因子和血红蛋白的成分,缺铁导致酶活性降低,阻碍生长,但铁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报道也存在很大争议。吴建设等(1999)试验表明,铁缺乏时,胸腺、法式囊、脾脏不同程度地萎缩,血清抗体效价与血液分离淋巴细胞ANAE+%显著降低(P<0.05),淋巴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性降低。Beisel等报道,缺铁时核酸、核苷酸还原酶活性下降,3H-TdR掺入DNA量减少,网状细胞内RNA和蛋白质合成出现障碍、影响细胞增殖。铁过度积累会影响DNA的结构与功能,从而影响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张春善等,2002)。铁缺乏和过量都有助于体内病原菌的增殖,减弱机体对疾病感染的抵抗力。另外,铁过多会抑制白细胞的杀菌活性,降低运铁蛋白和乳铁蛋白的抑菌作用,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和严重性,原因是过量的铁会促进细菌生长,造成更广泛的感染,引起机体败血症。铜的免疫作用及机制铜作为体内许多酶的辅助因子参与机体免疫反应,铜缺乏或过量会降低抗氧化酶系活性,导致-O2、H2O2积累,结果是生物膜结构破坏、功能下降(Palmer,1987)、DNA结构和功能丧失(Hiraishi,1992)、酶失活(Sato,1992)等。肉仔鸡缺乏或食用高剂量铜时,均会导致胸腺、脾脏和法氏囊不同程度地萎缩。免疫器官中淋巴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对丝裂原,如ConA和LPS的反应性降低,血清的抗体效价降低,巨噬细胞内CuZn-SOD活性及其杀伤白色念球菌的活性降低,杀伤酵母细胞数量也减少。缺铜改变淋巴组织的构成成分,T淋巴细胞比B淋巴细胞更为敏感(Lwlase,1985)。铜也可减弱TNF分泌抑制剂(前列腺素E2、血浆α-球蛋白)对TNF分泌的抑制作用(Scuderi,1990)。硒的免疫作用及机制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是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吞噬细胞溶解作用和杀伤感染微生物是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的重要功能。硒对吞噬细胞的趋化、吞噬和杀灭三大过程均有影响,缺硒动物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明显受到影响。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成分,缺硒会降低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使细胞不能及时清除过氧化物而降低免疫细胞活力;硒通过影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进一步调控5-脂氧合酶活性,5-脂氧合酶催化二十碳四烯酸氧化,其氧化产物前列腺素影响淋巴细胞增殖(张挺,2002)。硒通过激活NK细胞和靶细胞表面的某些结构,促进两者结合从而增强NK细胞杀伤活力。锰的免疫作用锰是精氨酸酶、脯氨酸酶、RNA聚合酶、Mn-SOD等的组成成分,也是体内许多酶(如磷酸化酶、醛缩酶)的激活因子。锰缺乏会导致肉仔鸡胸腺、脾脏和法氏囊重量显著降低,淋巴细胞对丝裂原(ConA和LPS)的反应性降低。锰缺乏或过量都会抑制抗体生成。锰与钙在淋巴细胞激活作用上有互作作用。铬的免疫作用铬主要沉积在与细胞快速分裂和分泌有关的组织,铬缺乏常发生于应激动物,应激使体内锌、铜、铁、锰、铬等微量元素的损失加大(Schranzer等,1986),这些微量元素与细胞分裂和分泌有关,铬可通过降低动物血清皮质醇浓度,避免锌、铜、铁、锰等微量元素的损失,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和抗体滴度来增强动物免疫力(袁森泉译,1994)。肝脏摄取铬增加,有利于合成各种金属酶、DNA、RNA、白等,提供免疫过程所需的物质。罗绪刚等(1999)试验证明,在一般饲养条件下,补铬可影响肉仔鸡的免疫功能,且无机铬(三氯化铬)和有机铬(酵母铬)同样有效。除了上述的矿物元素,钼的缺乏也会造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砷、铅、铬、汞等有害元素或重金属过多使动物发生免疫抑制。

免疫应答的功用是抵抗传染性微生物,但它也为此付出一些代价,如生长效率降低、饲料效率变差、养分需要量增加等。调整日粮养分可以增强免疫应答,但又会加重生长抑制并进一步降低饲料效率;而降低免疫反应又会提高对疾病的敏感性。免疫反应由免疫系统的一系列应答组成。这些应答中,有些是特异性地针对特异性抗原,有些应答则不是特异性地针对某种抗原。这些非特异性应答就是炎性应答和急性期应答。在急性期应答期间,免疫细胞释放出称为白细胞间素的体液因子。白细胞间素可刺激骨组织的分解代谢,也可引起发热并改变血液和其它组织的养分组成。急性期免疫反应的其他典型症状还有厌食、嗜眠、白细胞计数增加、肌肉痛、骨痛。这些代谢变化可降低骨骼肌的生长率,还可改变机体对养分的需要量。免疫应答的强度同抗原攻击的强度成正比。急性免疫应答可分为生长减慢或免疫系统反应强烈时期的诸多反应以及病原微生物被清除、病理后果被修复以及生长加速时期的诸多反应。

免疫应答对动物生长及营养需要量的影响由于在免疫应答发生过程中要消耗一些养分。所以在免疫反应的第一时期,血液中许多养分含量显著降低。日粮氨基酸水平提高并不能减轻这种由于免疫应答造成的生长抑制。现已证明,提高蛋氨酸或维生素E水平可增强免疫应答,导致更严重的生长抑制。同样,在急性免疫应答期,血中锌和铁的水平会降低;但提高日粮中铁水平的鸡,在以大肠杆菌进行攻击后,死亡率高于未提高铁水平的鸡,这可能是因为血中有了较多的铁,可使致病性大肠杆菌增殖和增强毒性。日粮中脂肪酸、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A、叶黄素等对免疫应答也有同样影响。

作者:常文环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篇3

光遗传学被《Naturemethods》评为2010年度生物技术[1]。光遗传学技术是将光学和遗传学技术相结合,利用病毒载体,将微生物视蛋白基因引入到载体动物的脑组织,采用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光进行照射,通过刺激光敏感蛋白开启或关闭特定细胞类群或特定神经元的活动进而调控其功能,从而控制动物行为[2]。本文就光遗传学技术的基本方法及应用,以及其在神经-精神疾病动物模型中如何调控神经回路作一综述。

一、光遗传学技术

近来,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不同行为的神经回路研究,探讨其投射连接,观察通过调控某一类神经元活动后的相应行为学表现。而电刺激和药理学的方法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光遗传学技术具有目的性强、低损伤性、高时空分辨率和遗传特异性等特点,近年来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光遗传学技术可包括下述几部分,对此作简单介绍。

1光敏感蛋白

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类可以感受不同波长光的刺激,并对该光学刺激产生一系列效应的膜蛋白,即视蛋白。

目前,Ⅰ型视蛋白包括:细菌视紫红质(Bacteriorhodopsin,BR),盐视紫红质(Halorhodopsin,HR),通道视紫红质(Channelrhodopsin,ChR)。ChR在莱茵衣藻(Chlammydomonasreinhardti)中发现,为蓝光激活的阳离子通道蛋白,作用为阳离子内流,使细胞膜去极化。2005年,ChR2首次应用于光控制神经元活动的实验中。Ⅱ型视蛋白OptoXR,为视紫红质G蛋白偶联受体的嵌合体。是一种光敏感与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G蛋白又称鸟苷酸结合蛋白,与G蛋白偶联的膜受体有很多种,如M胆碱能受体、多巴胺能受体等,可参与细胞内信号转导,还可调控如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信号传递功能[3]。

2光敏感蛋白的表达

光敏感蛋白,是光遗传学的一种关键工具,在脑内诸多神经元中稳定表达。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研发出许多将光敏感基因运载至细胞或神经元,并有效表达成光敏感蛋白的病毒载体。如腺相关病毒AVV、慢病毒、Cre-Loxp重组酶系统和各种转基因小鼠等。

3光刺激和信号记录

光刺激系统有光列二极管(LED)等。体外实验中,脑片电生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放电信号,观察其光电流特征;在体实验中,在体立体定向注射病毒载体,经过10-14天待其充分表达后,构建光神经界面,植入光纤并固定,行在体光刺激,细胞膜内外离子差产生,膜电位发生变化,记录神经元的放电情况[4]。与光调控相匹配的解读体系包括电生理记录,功能磁共振成像或定量的动物行为学分析等。

二、光遗传学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光遗传学技术可将光敏感通道蛋白表达在特定的细胞,用于突触可塑性、神经系统的疾病治疗、动物行为学、神经回路研究等多方面。

1突触可塑性的研究

树突棘是大脑神经元接受和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是形成突触的关键部位,在突触可塑性中发挥重要作用。90%以上的兴奋性突触存在于树突棘头部中,应用光遗传学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个树突棘的信号,突破了停留在单个突触水平的研究。Takahashi等[5]通过对啮齿类动物海马区锥体细胞的上百个树突棘进行研究,发现临近的树突棘在自发活动中会趋于同步化,使得输入信号整合,成为动作电位输出。

也有研究应用光照激活星型胶质细胞上表达的ChR2能促发谷氨酸递质释放,可激活神经元的AMPA受体[6],而AMPA受体与突触可塑性有关。这些研究表明通过选择性调节特异性神经元或神经细胞数量,光遗传学技术在突触可塑性研究中有较大应用前景。

2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

光遗传学技术除了检测大脑中癫痫发作的起始点外,还用于研究严重癫痫持续状态的持续或中止[7]。Sukhotinsky等[8]利用光遗传学技术揭示了海马兴奋型神经元在氯化锂-匹罗卡品诱导大鼠急性癫痫中的作用。

Alilain等[9]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将ChR2表达于膈肌运动细胞群,光照刺激下,颈部脊髓损伤的动物可以恢复呼吸运动。光遗传学技术也为帕金森症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思路。

3动物行为学和神经回路研究

动物交际行为学测试中,通过光遗传学技术可明确下丘脑泌素/进食素在特定情境中扮演的角色[10]。Huber等[11]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将ChR2表达在小鼠初级感觉皮层-桶状皮层神经元中,利用蓝光照射并结合奖励进行行为学训练的方式,蓝光照射时,小鼠向左转,给予水喝,作为正确识别的奖励,研究小鼠行为与光照之间的关系,证实小鼠奖赏记忆行为准确率与蓝光照射有较强的相关性。

神经回路是神经细胞、分子活动和脑整体活动的连接桥梁。运用光遗传学技术,在动物中实现了对神经元和突触的高时间分辨率、高精确度的光学调控,为动物行为学的神经回路的研究提供较好的一个方法学技术。

三、光遗传学技术在动物行为学中的应用研究

光遗传学技术在动物行为学应用中有良好前景,尤其适用于探索特定类型神经元活动范式与动物行为改变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光遗传学技术在动物交际行为、恐惧记忆行为、奖赏记忆行为、焦虑样行为等行为学的神经回路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记录活体动物的脑整体活动,也可记录拟研究神经回路活动的细胞、分子的活动表现,是研究动物行为学的神经回路的一个重要事件,推动了神经回路研究的进步。

然而,涉及神经回路和脑功能的研究,不能直接在人体上进行,动物模型成了重要选择。能否在动物身上建立精神性疾病模型存在争议。例如,精神性疾病的一些诊断特点,如悲伤,内疚,妄想和思维混乱,这些症状在动物模型中难以确定[12]。目前,已成功建立了能概括精神性疾病重要特征,如恐惧记忆、焦虑症、抑郁症等动物模型。同时,应用光遗传学阐明啮齿动物模型中有关精神疾病许多复杂行为的相关神经通路。

1焦虑-社交障碍症候群动物行为学

根据临床资料,焦虑症和社交功能障碍之间有着显著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为理解焦虑症和社交障碍的共同神经通路提供线索。抗焦虑药物可减少当动物被放置在易焦虑环境中的社交受损[13]。不同的自闭症小鼠模型均表现出明显的社交功能障碍以及增强的焦虑样行为[14]。这些研究均表明,焦虑症和社交功能是紧密联系的,并且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病理神经机制。

2焦虑样行为的动物行为学

焦虑鼠模型的光遗传学研究,发现特定的杏仁核突触,可快速可逆地调制焦虑水平。Tye等[15]研究发现,利用ChR2成功表达后,进行光照射,可以通过激活基底外侧杏仁核(BasolateralAmygdala,BLA)到中央杏仁核(CentralAmygdala,CeA)的突触投射,小鼠的开臂时间增多,表明产生去焦虑样行为;利用eNpHR3.0成功表达后,进行光照射,可以通过抑制突触连接,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的开臂时间减少,小鼠表现为焦虑样行为。

为了研究基底外侧杏仁核-腹侧海马(vHPC)通路,研究者[16]将感光视蛋白表达于BLA谷氨酸能神经元且视觉纤维被定位在BLA轴突终止的vHPC内,光刺激BLA中止于vHPC的胆碱能神经元诱发的焦虑样效应被vHPC的谷氨酸能神经元抑制,证实兴奋BLA-vHPC神经通路可增加焦虑,抑制BLA-vHPC的轴突将减少焦虑鼠模型中焦虑相关行为。此研究确定了BLA-vHPC为一个双向控制焦虑相关行为的神经通路。

3基底外侧杏仁核-腹侧海马(BLA-vHPC)神经回路的阐明

篇4

技术转移及服务体系构建

在总结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存在较多困难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着力在技术集成和技术市场开拓上开展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转移体系架构。

功能架构与能力建设

依托学校已建的近20家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立足于打破原有科研体制的条块分割,充分发挥“转移中心”在学校的调控、组织作用,将科技成果按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开发研究分类建立人才、成果数据库,统一调配、统一指挥。

我国大学教授大多数从事过程研究,而工程研究涉及较少。针对工程研究的滞后甚至缺失势必在工程设计上留下许多漏洞和隐患(在化工领域尤其明显),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自成立开始,就坚持以项目为纽带,以技术集成能力建设为核心,从确定跟踪服务的拟转移项目为起点,充分整合资源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发优势,注重过程研究与工程研究紧密配合,强化技术集成。

技术转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项目筛选、技术开发、示范工程到大范围推广应用是一个“链条式”的发展过程。如果一个环节受阻,就不可能使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学有效的技术开发应包括过程研究和工程研究两部分。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自成立起就整合吸纳工程设计研究院组成技术转移中心工程设计研究部,使其紧密参与技术项目产业化的全过程,通过“转移中心”与工程设计院的整体运作,达到过程研究与工程研究无缝衔接,将工程研究提前,加强过程研究与工程研究的结合,大大降低技术转移的资本风险,加快转移速度,在机制上为研究与设计、工艺与工程的有机结合开辟了道路。2006年工程设计研究院完成了股份制改制,引入了新的活力,现已具备化工类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工程咨询甲级资格等一系列相应资质。

组织框架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组织框架就是围绕学校的自身特色和从事的主体行业背景展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不断完善并构筑技术转移一门式服务体系。现下设办公室、市场部、信息部、专家咨询部、中试平台部、设计研究部、综合服务部、国际合作部。

运营模式与市场开拓

运营模式与市场开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成果推介:对学校重大的科技成果提前进行跟踪、摸排、调研,有重点的进行成果筛选、策划、包装、推介,利用各种渠道和机会进行宣传、推荐,及早进行成果转化潜在合作伙伴的搜寻、交流与对接,努力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推广率。

技术经营:对于有产业化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利用中心现有的从工程设计研究、专家咨询、中试平台、安全评价、环境评价、知识产权、技术市场等技术转移架构进行整体策划、包装、运作,必要时组织技术集成、二次开发,使创新技术、核心技术得以成套化、工程化、产业化,大大提升技术的价值。

技术转移创新团队建设与核心价值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基于自身独特的体系架构与经营理念,自2006年又开始了以技术转移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的新一轮开拓、创新探索与实践。

经过多年的建设,华东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在建立新机制、探索新模式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建立起一支内外联动、快速响应的技术转移及服务工作团队。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运营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探索“机制”、凝聚“团队”、构筑“平台”、塑造“品牌”,努力成为促进能源、资源、化工等领域及区域间、国际间的知识流动与技术转移的引领者和带动者。

技术转移服务业绩

技术转移项目交易额快速增长

2006年以来,随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新一轮的建设发展与相关技术转移管理、激励制度的建立、出台,特别是技术转移创新团队的创建、带动与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技术转移工作,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

2006年和2007年,学校横向技术转移合同总金额分别达到了1.1165亿元和1.6078亿元,分别比2005年的7954万元增长了40%和102%,平均年增长率为42%,远远高出全国百分之十几的平均增长水平;促成1000万元以上的重大技术转移成交数,2005、2006和2007年分别为1个、2个和4个,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100%,2008年初又已经有了3个,近两年合计有9个超过1000万元的重大技术转移项目成交。技术转移体系日益完备,技术推广和技术交易活跃

随着技术集成和综合配套的逐步完善,技术转移中心运作项目的成熟度得到显著提高技术转移联盟和网络推广、协作平台的相继建立和有效运行,形成了稳定的客户群,技术转移体系日益完备。

近年来技术转移中心技术推广和技术交易活跃,2007年度组织大型技术交易活动数量3项,参加各类技术交流会近百场次,合作已遍及全国25个省市。特别是“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和“大型甲醇合成反应器技术”两个能源化工领域的共性关键技术已完全占领了国内同类技术市场的主导地位,已分别签约推广30余台套,将分别直接带动工业增加值、50亿元和200亿元以上,有力地促进了行业和区域经济发

展,树立起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一流品牌。技术转移成绩斐然,备受社会关注

2005年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被科技部评为“全国技术市场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又获得“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个人奖,其组织、参与运作的技术转移项目连续三届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优秀项目奖。

华东理工大学独特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与运行模式以及高达50%左右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引起了包括《科技日报》、《解放日报》等十多家媒体广泛报道,《中国化工报》等更是辟出专版介绍学校的重点科技成果。由六部委在北京组织召开的“2007产学研结合高层论坛”上,作为全国高校的唯一代表,中心的技术转移成功经验博得了业界的高度赞誉。在六部委牵头推动成立的5个战略联盟中,华东理工大学就加盟了其中的两个:“新一代煤(能源)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充分反映出华东理工大学在产学研合作与技术转移领域的鲜明特色和领先优势。

典型案例

近年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技术市场提供了小试、中试、工业示范一条龙全程服务,为支援西部开发、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篇5

主办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671-7856

国内刊号:11-4822/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篇6

人类疾病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为深入探讨疾病的发生机制以人体作为实验对象存在很多的局限性,而且很多的实验方法在道义上也受到限制。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性表现的动物疾病材料。借助于动物模型来间接研究一些疾病的发病全过程,从而更方便、更有效、更全面的认识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同时也避免了人体实验造成的伤害。目前已展现出大量建立肿瘤动物模型的方法,本一综述。

1 小鼠肿瘤动物模型的类型及建立方法

1.1 自发性小鼠肿瘤模型

自发性肿瘤是指实验动物在自然情况下,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理而发生的肿瘤。其发病特征和人类肿瘤很相似,所以对人类肿瘤的研究有很高的价值,而且,自发肿瘤的产生可提供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若自发性肿瘤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则更接近于人体肿瘤的真实状态。然而,与人类疾病完全相同的动物自发性疾病模型并不多,且样本数量有限,而且,在自然状态下,细胞癌变的概率较低,故很难得到条件满足、数量足够的动物模型,所以该法在研究中很少使用。

1.2 诱发性小鼠肿瘤模型

人为地运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于实验动物的特定组织或器官,从而产生相应肿瘤,这就是诱发性动物肿瘤模型。给药途径和诱导剂的不同,导致最后生成的肿瘤的类型有差异,其成瘤率也不一样。化学诱导的肿瘤属实验动物的原发肿瘤,其发病机制及肿瘤生长环境接近于人体原发肿瘤,建立方法相对简单,实验重复性好,因此目前运用较为广泛。但该方法诱导周期仍较长,成瘤率与移植法相比也有一定差距[1-2]。1941年,Loreny和Stewart用二甲蒽喂养小鼠,成功诱发小肠肿瘤。此后,人们又陆续发现许多化合物,如多环芳烃类、亚硝胺类和偶氮染料均具有致癌性[3],常见的为二甲胺肼(DMH)、黄曲霉素等。

1.3 移植性小鼠肿瘤模型

将外源性肿瘤移植到小鼠体内而形成肿瘤,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称之为移植性小鼠肿瘤模型。此模型与人类肿瘤有着类似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应用的较多。按移植部位的不同,可分为皮下移植和原位移植等。原位移植模型是将人体的肿瘤细胞株或组织移植到实验动物的相应部位,其生长环境与原发肿瘤接近,较好的反应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皮下移植瘤是指将外来的组织或肿瘤细胞接种在试验动物的皮下,使动物皮下形成瘤组织,常用的有细胞悬液皮下注射和组织块皮下种植。其建立的模型成瘤率高,容易建立和观察,也能较好地反应肿瘤的生物学特性。

1.4 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

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实验动物相应的基因进行改造或修饰,培育出相应肿瘤的动物模型称之为转基因动物肿瘤模型。建立转基因肿瘤动物模型的方法有两种:①外源癌基因导入,②基因敲除。人们将可诱导表达系统用于调控基因的时相表达,如反式因子vtTA与四环素类似物强力霉素结合后可激活四环素操纵子的表达,而tTA与强力霉素结合则抑制四环素操纵子的表达[4],诱导性的Hras-G12v小鼠黑色素瘤[5]、C-myc诱导性表达的T细胞淋巴瘤[6]及bar-abl诱导性表达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等肿瘤模型。转基因动物模型在理论上可能与原发肿瘤一致,但目前对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只能作为一种发展方向,短期内较难普及。随着肿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及转基因技术的普及,本法将渐趋成熟[7]。

2小鼠肿瘤模型的评价手段

2.1 剖取肿瘤探查

动物模型建立后需对该建模方法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一般是待肿瘤形成后仔细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处死一批动物,取出瘤组织测量其大小、观察组织形态及周围组织改变、肿瘤的转移情况,并做肿瘤细胞生物学观察,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但剖腹探查必须定时处死动物,样本量越来越少,观察的情况和信息收集也十分有限。

2.2 MRI 显像技术

MRI 显像技术是临床肿瘤诊断中十分重要的手段,其组织分辨率高,无创伤,在动态监测活体肿瘤生长情况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相互作用的同时还可获得检测部位的解剖与生理信息,但该技术需特殊设备,需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完成,且一般实验室无专门用于活体动物观察的磁共振仪,不适合对大量实验动物进行连续观察[8]。

2.3 活体荧光成像技术

活体生物荧光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运用该方法,能够直接监控生物体内肿瘤的生长及转移,动态观测肿瘤细胞的运动,甚至能够观察到小的转移灶,所得的数据真实可信。活体成像技术是目前发展较快的技术,是一种较理想的动态监测肿瘤生长情况的方法,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和肿瘤特异性蛋白的发现,其运用将更广泛[10]。

3展望

建立动物疾病模型是促进医学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无论在疾病的发生机制的探讨上或预防与治疗上,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欲研究肿瘤的整个生理过程和机体对肿瘤的免疫作用等,尚待建立起更好的原发肿瘤模型。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肿瘤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更成熟的转基因肿瘤动物模型将逐步建立,并运用于科学及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倪艳艳,范跃祖.结肠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1(2):1-10.

[2]李宇华,等.一种结肠炎相关的结肠癌模型的复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3):234-239.

[3]梁朝霞,等.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 卫生学分册, 2004, 31(4): 212-216.

[4]Chin L, Tam A, et al. Essential role for oncogenic Ras in tumour maintenance[J]. Nature, 1999, 400(6743): 468-472.

[5]Felsher DW,Bishop JM.Reversible tumorigenesis by Myc in hematopoie lineages.Mol Cell,1999,4:199-207.

[6]戴功建,等.裸鼠结直肠癌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和应用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3): 119-121.

篇7

一、教师人才培养

创新性课堂教学离不开具备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

1、通过采取邀请国内外实验动物学教学名师、名家进行开展专题讲座和示范授课,是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技能的培养。

2、选送优秀教员到国外著名医科大学研修学习,对比国内外的教学设计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观念。

3、组织试讲、集体备课,开展以学员为中心,以教员为主导,敢于思辨、敢于质疑、敢于创新、敢于批评,指引整个课堂教学。

4、创新性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进行一定科研课题的的申报,使教师综合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将其运用于教学中。

二、创新教育方法的探索

1、讲座式的课程设计模式

实验动物学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仅仅依据课本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和编排往往不能赶上学科前进的步伐。本科室积极实行模块化整合性课程教学,采用讲座式课程设计理念,把实验动物学以专题讲座的方式为学生授课,分别以讲授式、启发式、文献导读式、研讨式、案例分析式的方式,大力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和双语教学,形成与科研密切相关的专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传统知识和传承性知识学习,引导学员的理解性学习记忆,还让学生明白是什么。例如讲解无菌动物与微生态学这节课的时候,首先通过幻灯、图片让学生了解无菌动物与其他微生物分类标准动物的区分,再通过实验室隔离器的观察和学生实际的通过隔离器手套对无菌鼠的喂食及解剖,进一步理解无菌鼠的特点。

三、实施探索式教学内容改革

1、教材的多样化

我们除了以本科室编著的《医学实验动物学》(四川科技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魏泓主编)作为教材进行授课,同时制定数本国内外优秀的教学参考书和实验动物学网站。根据每章节的重难点,又侧重选择不同的专业书籍和网站,例如“实验用小型猪”章节时,我们推荐的参考书为Swine in the Laboratory: Surgery, Anesthesia, Imaging, and Experimental Techniques(2nd Edition. Swindle, M.M.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Ames, 2007),网站为minipigs.dk、sinclairresearch.com等。

2、课后知识的扩充

在每章节学习结束后,最初由老师指定,引导学生对于本章节相关内容进行文章检索和查询,慢慢过渡到由学员自主阅读3-5篇包括诺贝尔获得者所发表的经典文献或最新文献,在“无菌动物与微生态学”授课中,我们结合2000年一期《科学》(《Science》)中的研究成果提出人类宏基因的概念,结合2006年《自然》(《Nature》)中的研究成果为学生讲解微生态与无菌动物的关系,真正把学员带到实验动物学发展的前沿,了解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概念和最新进展。

3、创新教学内容。我们目前的实验动物学的教材还仅仅停留于前十年的研究进展的内容上,教材建设总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目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带动了实验动物科学得到充分发展,从传统的实验动物到实验动物基因工程品系的研发、动物福利的更加关注,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加强。这样的背景下,实验动物的教学内容需要体现发展的过程和前景,更加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吸纳最新科研成果,帮助学生去解决临床、科研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以致用。

    总之,医学实验动物学作为医学院校不可缺少的课程,为医学院校的其他医学学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通过几年对于医学实验动物创新教育和创新性第二课堂的实践与研究,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了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是我们的探索还仅仅处于初步起步的阶段,通过什么途径、方式、策略,进一步推动医学实验动物学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与第二课堂的开展,更好的培养医学生医学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有待医学实验动物学教育者们不断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篇8

L021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L019 石油机械

L031 石油勘探与开发

L030 石油炼制与化工

E126 石油实验地质

L005 石油物探

L028 石油学报

L012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L006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L008 石油钻采工艺

L025 石油钻探技术

G387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A113 实验技术与管理

C009 实验力学

Y018 实验流体力学

A115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G512 实用癌症杂志

G875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G534 实用放射学杂志

G586 实用妇产科杂志

G746 实用肝脏病杂志

G457 实用骨科杂志

G224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G700 实用老年医学

Q919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G652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G834 实用药物与临床

G324 实用医学杂志

G760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G768 实用预防医学

G856 实用肿瘤学杂志

G890 实用肿瘤杂志

* U049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U005 食品工业科技

U006 食品科学

U035 食品与发酵工业

U641 食品与发酵科技

U547 食品与机械

U029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 H838 食用菌学报

E363 世界地震工程

E548 世界地质

A201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G906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G485 世界临床药物

G484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G483 世界中医药

A023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73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F033 兽类学报

R005 数据采集与处理

W009 数理统计与管理

B015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B007 数学进展

B004 数学年刊A

C036 数学物理学报

B006 数学学报

B012 数学杂志

S032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W022 数字图书馆论坛

H008 水产学报

H232 水产学杂志

Z016 水处理技术

X533 水道港口

P007 水电能源科学

W004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

W013 水科学进展

R050 水力发电

R049 水力发电学报

R587 水利经济

W011 水利水电技术

W502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W006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W003 水利学报

F010 水生生物学报

H850 水生态学杂志

H015 水土保持通报

H287 水土保持学报

H056 水土保持研究

E540 水文

E15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X528 水运工程

R566 水资源保护

W570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U056 丝绸

T094 四川兵工学报

J051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G045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A006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F027 四川动物

Z007 四川环境

V007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A033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75 四川医学

G745 四川中医

H862 饲料工业

H864 饲料研究

G074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T106 塑料

T014 塑料工业

T536 塑料科技

T079 塑料助剂

T580 塑性工程学报

X634 隧道建设

E123 台湾海峡

L009 太阳能学报

J011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M544 钛工业进展

T527 炭素

T015 炭素技术

N043 探测与控制学报

V531 陶瓷学报

H041 特产研究

V027 特种结构

T999 特种橡胶制品

L505 特种油气藏

N065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篇9

主办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北省委员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6245

国内刊号:13-1068/R

邮发代号:18-335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10

吸入麻醉药物通过血流分布全身,根据血液灌注程度不同,麻醉药物分布也存在时相差异。药物与血流丰富组织(脑、心脏、肝脏、肾脏等)达到平衡的时间仅为10分钟,肌肉和皮肤组织需要4小时才能达到平衡,而脂肪组织需要30小时才能达到半量饱和。肥胖患者脂肪组织中血流相对高灌注区域,如心脏周围、肾脏周围、肠系膜和网膜脂肪等较多,它们能够储存大量高脂溶性吸入麻醉药,在麻醉苏醒期,这些部位的药物重新回到血液,从而延长苏醒时间,因此需要格外注意。对于肥胖患者使用低溶解度的吸入麻醉药物,不会影响这些患者的苏醒时间。地氟烷和七氟烷脂溶性低,并且具有较高的MAC-Awake值,其苏醒速度甚至快于异丙酚麻醉。

吸入麻醉药物大部分以原形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部分在体内经过代谢排泄,也有极少的一部;分通过皮肤和内脏器官,手术创面排出体外。吸入麻醉药物的排出速率主要与其血液溶解度有关,低脂溶性的新型麻醉药物如七氟烷和地氟烷具有苏醒迅速的特点。

衡量吸入麻醉药物的临床麻醉效能时,通常采用MAC和MAC-Awake两个指标。MAC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50%的动物对于超强疼痛或伤害刺激不产生体动反应的最低肺泡吸入麻醉药物浓度,它是药理学中ED50、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MAC-Awake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50%的受试者不能对命令产生正确反应时的呼气末麻醉药物浓度。MAC和MAC-Awake分别反映吸入麻醉药物制动和意识消除(抑制学习记忆)的效能。

人类和不同种属动物(人鼠、小鼠、狗、兔、猫、猪)的MAC没有非常明显差异,况且这些数值差别可能是实验研究时动物的年龄和温度影响所致,这提示决定MAC的基因在不同动物中相对保守。

脊髓是介导吸入麻醉药物制动反应的主要中枢。MAC定义中超强刺激主要指:手术切口、夹尾、置放喉镜、电刺激等,而气管插管的刺激强度高于超强刺激,抑制这类刺激时药物浓度也高于1MAC。临床麻醉通常采用比1MAC高10%-30%的吸入浓度来保证大多数患者都能够产生制动效应。

MAC是年龄为40岁左右人群的平均数值,多数吸入麻醉药物MAC数值受年龄影响,小于l岁时 MAC最高,以后每增加10岁,MAC降低6.7%左右。针刺能够适度降低吸入麻醉药物的MAC。使闲阿片类镇痛药物和/或其他镇静类辅助药物也可以降低MAC,3μg/kg的芬太尼就可使地氟烷的 MAC从0.63降至0.32,这与它们均作用于脊髓背角神经细胞有关。

随着体温的降低,动物的MAC也相应减少,体温每降低1℃,MAC降低4%-5%,20℃时就不需要麻醉药物了。然而体温降低对于氧化亚氮的 MAC影响微弱。

妊娠能够增加吸入麻醉药物效能,降低MAC,这可能与妊娠期间孕激素浓度的增加有关。

MAC-Awake和MAC比值可用于衡量估算吸入麻醉时患者的苏醒时间。该比值随着药物种类不同而各异,常用吸入麻醉药物异氟烷、七氟烷和地氟烷的MAC-Awake是其MAC数值的1/3。氟烷的比值超过亍50%,而氧化亚氮的比值达到60%以上。MAC-Awake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它与MAC的比值不随年龄变化。

阿片类镇痛药物降低七氟烷的MAC-Awake作用微弱,它们能够降低麻醉期间抑制体动反应的吸入药物浓度,但是不影响苏醒时吸入麻醉药物浓度,所以,阿片类药物对于吸入麻醉药物苏醒时间的影响较小。

MAC-BAR是指抑制外科手术刺激产生自主反应时的肺泡浓度,对于复合使用60%的氧化亚氮的异氟烷和地氟烷,它们的MAC-BAR是MAC的1.3,而成人七氟烷的MAC-BAR是MAC的2.2。

吸入麻醉药物存在浓度效应和第二气体效应。氧化亚氮能够增加密闭腔隙的气体容积,它不仅能够增加肠道、胸腔内气体的含量,同样也可以进入气管导管气囊,喉罩内囊,Swan-Ganz导管末端气球,增加它们的容积,这些都可能会加重组织损伤。

采用乳化技术使吸入麻醉药物能够直接用于静脉注射。该方法的优点可能是其具有更短的诱导和苏醒时间,目前已有多种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物乳化制剂用于动物实验的研究报道,但是其人体药理学研究还需要全面深入仔细的探讨。

参 考 文 献

[1]李进,丰新民,袁世荧.乳化吸入麻醉药的研究进展[J];华中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2]王立文,张宏.吸入麻醉药对肌肉松弛药效应的影响[J];宁夏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3]杨昭云,徐军美.吸入麻醉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年05期.

[4]张军,梁伟民,顾华华.不同浓度吸入麻醉药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2年10期.

随着体温的降低,动物的MAC也相应减少,体温每降低1℃,MAC降低4%-5%,20℃时就不需要麻醉药物了。然而体温降低对于氧化亚氮的 MAC影响微弱。

妊娠能够增加吸入麻醉药物效能,降低MAC,这可能与妊娠期间孕激素浓度的增加有关。

MAC-Awake和MAC比值可用于衡量估算吸入麻醉时患者的苏醒时间。该比值随着药物种类不同而各异,常用吸入麻醉药物异氟烷、七氟烷和地氟烷的MAC-Awake是其MAC数值的1/3。氟烷的比值超过亍50%,而氧化亚氮的比值达到60%以上。MAC-Awake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它与MAC的比值不随年龄变化。

阿片类镇痛药物降低七氟烷的MAC-Awake作用微弱,它们能够降低麻醉期间抑制体动反应的吸入药物浓度,但是不影响苏醒时吸入麻醉药物浓度,所以,阿片类药物对于吸入麻醉药物苏醒时间的影响较小。

MAC-BAR是指抑制外科手术刺激产生自主反应时的肺泡浓度,对于复合使用60%的氧化亚氮的异氟烷和地氟烷,它们的MAC-BAR是MAC的1.3,而成人七氟烷的MAC-BAR是MAC的2.2。

吸入麻醉药物存在浓度效应和第二气体效应。氧化亚氮能够增加密闭腔隙的气体容积,它不仅能够增加肠道、胸腔内气体的含量,同样也可以进入气管导管气囊,喉罩内囊,Swan-Ganz导管末端气球,增加它们的容积,这些都可能会加重组织损伤。

采用乳化技术使吸入麻醉药物能够直接用于静脉注射。该方法的优点可能是其具有更短的诱导和苏醒时间,目前已有多种卤代类吸入麻醉药物乳化制剂用于动物实验的研究报道,但是其人体药理学研究还需要全面深入仔细的探讨。

参 考 文 献

[1]李进,丰新民,袁世荧.乳化吸入麻醉药的研究进展[J];华中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篇11

2013年3月6日接诊一病例,据畜主刘某介绍,其饲养的骡子已经连续几天不吃草料。经过临床检查发现,病畜精神状态较差,鼻端摸上去略微发凉,背部温度冷热不均,粪便干燥;体温为39.7 ℃,呼吸频率为21次/min,心跳频率为63次/min。初步可以判定是由外感温热引起的太阳伤寒证。该病西医是以注射针剂的方式治疗,虽然也能达到治疗目的,但对动物的身体恢复状况不利,因此以中兽医的方式治疗效果更佳。 

1.2 临床治疗 

据《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人们出现口苦咽干、呕吐厌食、体寒发冷等病症是属于一种温热病,用药时需要采用平和温性的药剂,如饮用小柴胡汤就可以达到疏肝祛寒,调脾养血的功效。所以,针对该病畜的病情,用40 g柴胡加半夏20 g、二花40 g、炙草25 g、党参45 g、生姜15 g共同冲服饮用,连续服用3剂后,病畜痊愈。随后,接诊了同种病例的牛有11例,马有5例,驴子有23例,治愈率达到了96.8%。事实证明,将人类伤寒疾病的治疗用药应用于动物的同等病因中,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1.3 临床药理研究 

从中兽医学的药理学观念来看,此次临床病例中除了利用柴胡的治疗作用,还加入了炙草、党参、半夏等中药材。炙草有清热利尿、抗菌消炎的效果,但是柴胡中的皂素服用时可能会导致病患动物呕吐,此时在处方当中还必须添加半夏,半夏的用量应该少于炙草,这样可以减少皂素的催吐作用。最后配合党参可以提高其抗病能力,有利于患畜的恢复。 

2 传统中兽医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不断发展,饲养的动物种类也在逐渐增多,除了一些经常饲养的牛、驴、骡、马、猪等动物外,还出现了具有观赏性质的特殊宠物。在传统中兽医的临床治疗中,中兽医工作者对这些动物了解甚少,更不知道用何种药物来进行临床治疗,如果生搬硬套原先的治疗经验,难免会在治疗上出现问题。因此,作为一名现代的中兽医工作者,应该在了解新物种病症特征的基础上,及时学习掌握一些更新换代的新药品,将传统中兽医治疗与西医的治疗方法结合起来。 

作为传统的中兽医工作者,面对现实,适应兽医学新形势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今的动物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牲畜,中兽医工作者面对这种挑战应该勇于面对、大胆创新,从动物的繁育配种到用药药理,进行全程的探索研究[1-4]。 

参考文献: 

[1] 俞 燕, 陈连颐. 以教育改革促兽医临床学科发展-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在长春召开[J]. 中国家禽, 2010(17):66-67. 

篇12

1、游泳运动贫血模型的研究进展

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游泳运动手段研究运动性贫血,可是多数研究结果并没能表现出运动性贫血的特点。国外的Ruckman等[1] 、Qian等[2]的贫血模型均未成功。国内的肖德生等[3]重新设计了具体的运动实验方法,但是血红蛋白水平仍然没有差异显著 (P>0.05)。游泳运动建立运动性贫血模型成功的是朱全等[4]进行的实验结果显示,尾部负重和游泳时间递增的游泳运动能降低大鼠血红蛋白水平,表现出运动性贫血的变化特点。

由此可见,一般负荷的游泳运动不能降低大鼠血红蛋白的水平,大负荷的游泳运动有助于运动性贫血的发生。但是大鼠游泳训练的力竭性判断标准难以确定、难以形成科学性。动物实验以整体水平的综合性为评价指标,若动物实验中动物死亡率较高则难以保证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成功的游泳运动性贫血模型可能只是对部分动物进行的评定。可见游泳运动并不是建立运动性贫血模型的最佳运动方式。

2、跑台运动贫血模型的研究进展

研究跑台运动建立运动性贫血的动物模型,认为大负荷或递增负荷是运动性贫血的关键。叶剑飞等[5]的研究发现一般负荷组血红蛋白水平略高于安静对照组(P>0.05),过度训练组大鼠血红蛋白水平较安静组和一般负荷组明显降低(P<0.001)。赵杰修等[6]利用5周无坡度的跑台运动,可以降低大鼠血红蛋白、红细胞数目和红细胞压积,且该实验重复验证也已获得成功。虽说利用跑台运动可以使大鼠出现贫血现象,但是金丽等[7]在大鼠多级负荷跑台运动性贫血模型的建立结果显示:10周多级负荷力竭跑台运动耗时太长,跑台的利用率很不经济。潘孝贵等[8]在运动性贫血模型建立中认为建模时间不易太长。如果训练时间太长将影响到动物的生物节律,给实验的开展带来很多麻烦也不符合运动实践。另外运动性贫血的大鼠跑台实验皆有一定的坡度,而实际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很少具有坡度的特点,这也不符合现实。

因此我认为跑台运动性贫血模型还不成熟,尤其是强度方面和模型的复杂程度上需要调整。具体原因如下:(1)由于大鼠个体、品种的差异,一部分大鼠在跑台上不会跑,导致跑台和大鼠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大鼠尾部与跑台的摩擦会出血,还有可能断尾现象等等)。(2)跑台运动模型利用电刺激使大鼠更容易产生疲劳,这种刺激是否会对大鼠出现运动性贫血产生积极性影响也需要商讨。因为肖明珠等[9]研究认为机械刺激和电刺激有不同作用,即同样是达到疲劳状态机械刺激作用下,血糖值无论是在即刻还是在3小时恢复后均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但是在电刺激作用下,血糖值在运动即刻明显下降,说明血糖正常代谢的平衡被打破,机体所处的状态与前者是不同的。两种刺激方法对大鼠血糖浓度产生了不同的作用,也说明了在贫血模型中跑台运动产生的贫血现象不仅仅是运动所引起的。(3)在进行跑台运动时大鼠的训练安排也具有机械性:大鼠的运动时间、跑速固定,究竟有多少大鼠能够完成既定实验方案?在实践中这些问题可能成为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因此跑台运动方式也需要调整。

3、转鼓运动模型的研究进展

电动旋转鼓是建立运动性贫血动物模型的第三种运动,但是模型的不足较其它两种运动方式更为严重,转鼓运动极大偏离现实运动员的运动方式,以此模型进行动物实验可能造成整体实验数据的失真。

纵观贫血模型建立的研究论文得出,无论游泳运动、跑台运动还是转鼓运动都有一定的误差,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就很难真正的揭示运动性贫血发生的本质。运动性贫血模型难以建立且重复性差的主要原因是:1)大鼠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实验研究中所选用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较小,而一般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易产生适应,难以导致大鼠运动性贫血的产生。2)运动方式不统一,由于游泳运动,跑台运动和转鼓运动方式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不易控制和比较。3)没有建立统一判断贫血的标准和相关指标支持。

因此选择易于控制和反映负荷强度和负荷量,并且具有可重复性的运动性贫血模型以及建立动物运动性贫血的判断标准,这样才能建模成功[10]。骨髓造血组织中红细胞的生成、释放与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的破坏、丢失之间呈动态平衡,当红细胞的生成和释放少于破坏、丢失,使这种动态平衡不能维持,以致血液中有关指标低于正常值而出现贫血[11]。既然贫血是中枢和外周血的动态平衡,那么在利用游泳、跑台还是转鼓运动时,运动强度就难以确定,因此成功建立运动性贫血的动物模型就有相当大的困难,本人认为需要开辟新的途径来建立运动性贫血模型。

4、利用乙酰苯肼研究运动性贫血模型的设想

中医血虚模型采用乙酰苯肼促使大鼠发生溶血性贫血,该模型已经获得了成功,载入了《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及其细胞系研制与应用》一书[12]。乙酰苯肼(APH)是一种强氧化剂,对外周血的红细胞有缓慢的进行性氧化性损伤作用,尤其是干扰RBC内的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促进血红蛋白变性形成海氏小体(Heinzbodies),使RBC易于崩解,最终造成机体内溶血性贫血,故出现RBC明显减少,血红蛋白(HB)、血容量随之降低。#p#分页标题#e#

运动性贫血是由于剧烈运动而引起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的浓度、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显著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标准的现象[13]。王建青[14]研究血虚证与贫血的关系时认为血虚证与贫血在概念上都是外周血细胞的减少,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故利用乙酰苯肼使大鼠溶血性贫血,然后再利用运动强度来维持贫血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单靠运动强度使大鼠出现运动性贫血的难题。利用乙酰苯肼建立运动性贫血模型,开辟了一条研究贫血模型的新途径,为我们更好的研究运动性贫血提供了实验基础。

通过对大鼠注射APH使大鼠出现溶血性贫血,然后利用运动强度使大鼠的贫血现象维持在一定范围内。这种方法建立的贫血模型解决了跑台运动、游泳运动、转鼓运动的缺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Ruckman KS, Sherman AR. Effects of exercise on iron andcopper metabolism in rats. J Nutr, 1981, 111:1593-1601.

[2]Qian ZM, Xiao DS, Tang PL.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ransfer-ring receptor on membrane of erythroblasts in strenuousl exercised rats. J Appl Physiol, 1999, 87(2):523-529.

[3]肖德生,钱忠明.运动诱导的低铁状态大鼠骨髓细胞铁摄入的变化[J].生理学报, 2000, 52(2):147-151.

[4]朱全,浦钧宗,张敏.游泳方法建立大鼠模拟过度训练模型[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8, 17(2):137-140.

[5]叶剑飞,余闽,岑浩望.过度训练的病理生理及康复———大鼠过度训练模型的建立[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2, 11(2):15-31.

篇13

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

1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已经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研讨领域,而我国的医学科学发展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支持,为了促进医学领域的研究发展取得进步,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也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然而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时间还很短暂,与医学领域的发展不相适应,尤其是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还存在问题,由此,本文针对当前的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存在问题提出了应对当前这种滞后情况的相关对策。

2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概况

医学实验动物用于医学研究以及生命科学等领域范围内,我国实验动物的发展进程已经历经30多个年头,其中有关医学实验动物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进步。1988年第一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颁发,为我国的实验动物管理科学合理的进行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保证,而1989年颁布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为医学领域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医学实验动物发展提供了条件,该细则的颁发促进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有序进行,推动了相关的工作进展,使我国的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得到质的发展,与世界上的医学动物管理相接轨。除此之外,与条例和细则相协调发展的是我国卫生部门建立起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为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监督平台[1]。此后我国对细则逐渐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对落实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规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也促进了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工作的进行。

3提高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的组织机构需要完善

医学实验动物是实验动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系到医学研究领域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关键,因此从政府角度要提高对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的重视程度。为了促进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水平,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将其视为重要关注科目。医学实验动物研究工作直接涉及到医学研究成果与生命技术研究成果,而其发展也间接影响了其他方面,有关公共卫生安全、生物安全、食品安全等,所以国家对于医学实验动物的科学管理要起到主导作用。目前有关实验动物的主管机构是科技行政部门,所以科技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将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与一般实验动物的管理进行同质和异质的比较,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管理不同要点要完善组织机构对其的规则制定。需要国家主管机构科技行政部门进一步细化工作职责,明确组织机构的管理范围和管理内容,对医学实验动物工作各个方面进行职责划分,确定当出现有关医学实验动物管理问题出现时,能够由组织机构迅速反应,及时解决发生的问题,使行政部门在医学实验动物科学管理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

3.2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管理从各个法律、法规、规章中进行协调

3.2.1关于动物防疫

医学实验动物作为为医学和生命学科提供的研究对象,首要保证的就是研究动物的健康性。因此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防疫工作更要严格进行,保证医学研究动物的身体情况符合医学研究标准。一般普通级别的实验动物、清洁级别以上的实验动物在向相关部门报批后可以不对其进行免疫措施,然而医学实验动物无论是做何种程度的实验研究对象都是关于生命类的。所以在针对医学实验动物的免疫标准设定时,需要相关立法机关对此作出调整,根据医学实验动物的具体实验项目进行特殊规定,保证医学实验动物管理的科学性。

3.2.2关于动物检疫

动物检疫是在买卖之后接受相关部门的兽医检疫,合格之后持证明可以过路,投入运输之中,我国《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对动物的检疫过程必须秉持严格、严谨的态度,因此动物检疫合格后可以快速的运输到购买机构。因为实验动物属于特殊的饲养动物,因此动物检疫过程需要更加严格。尤其是医学实验动物,要求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环境清洁,动物状体良好,所以有关部门要给医学实验动物的检疫增加更为细致的检疫流程,保证其在一次检疫之后可以以最佳状态运输到需要基地[2]。

3.2.3有关动物用具用料

实验动物因其存在的特殊性,对各种用具和饲料要求十分严格。当前有《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对实验动物的饲料和用具做出规定和管理。医学实验动物的用具和用料监督需要更加严格对待,主管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的机构组织要按照条例和办法对医学实验动物的用具用料进行检查和调整,提高医学实验动物用具用料质量,排除质量不达标的用具用料。

3.2.4关于动物生物安全实验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的相关规定对于实验动物管理来说十分重要。《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此做了相关规定,条例规定凡是在动物体上做出的实验活动,具有与病原微生物相联系部分的实验,都要受到各个主管部门的监督和审批,并且需要从事实验活动的实验室达到国家标准的三级实验室级别[3]。这种规定保证了实验动物管理的科学性与安全性,不仅对实验动物安全有所保证,也从法律层面上促进了实验动物管理的合法性。

4结语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各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得到迅速的提高,有关医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也日益呈现进步的趋势,可见医学产业发展前景的广阔。而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工作要想跟上医学发展水平,亟待提出具备科学管理性质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方式的对策,推进医药卫生事业和生命科学事业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琪.全国实验动物行业现状调查和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