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管理学知识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管理学知识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管理学知识点

篇1

篇2

在全球都在聚焦食品安全问题,谈“食”色变,需要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卫士保护餐桌安全,提高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和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背景下,2007年,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全国率先开设了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并在课程体系中专门设置了一门名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理念和树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的同时,了解各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并掌握相关的食品安全管理技能。但如何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提高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并为食品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创新性人才,对授课老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七年的教学实践中,《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团队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以专题演讲为合作单元,推行团队式案例教学

1.围绕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设计系列专题演讲主题。《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按“重理论―理论与实践并重―重实践”的渐进学习过程,对教学任务按难易程度进行分解和分层设计,第一阶段,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基本掌握;第二阶段是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第一阶段的理论来思考、分析和讨论问题;在第三阶段,突出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判断能力。因此,针对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一些既有学术争议又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设计主题演讲。例如,“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制度研究、基于微信营销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海外代购食品安全现状与监管等等。

2.以专题演讲为合作单元,学生自由组合案例团队。教师采用团队专题演讲的方式进行案例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特长、学习兴趣等进行分组,由学生自己组建学习团队,从学习小组中选出学习队长,并拟定体现团队竞争精神的团队队名以及口号等。为激励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小组分数的评定也是根据团队在案例演讲内容、PPT制作、演讲方式、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小组答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在“重实践”这阶段强调学生的理解、思考、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教师把专题演讲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学习团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分析和理解自由发言和讨论,得出结论;然后由学习团队全体组员按各自特长分角色向全班同学阐述其团队的观点,使各学习团队都能够得到启发。

分角色是让学生根据专题案例设计一定的演讲场景,然后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以扮演专家进行专访的方式进行演讲;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将第一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气氛活跃。

二、以知识点为重点,开拓新型教学资源,架设微课平台

移动学习要求课程持续时间短、形式多样,具备灵活性,以便学习者利用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这种需求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微型课程,即微课。

1.围绕重要知识点设计微课主题。“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教学,或是反映课堂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课堂所要完成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例如,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微课”设计中,为使学生对什么是食品追溯制度这一概念有深刻、清晰、准确的认识,笔者以“食品追溯制度概念”这一知识点为重点,展开“食品追溯制度的内涵与主要内容”的主题设计制作,在介绍概念之后,采用学生讨论,让他们辨析在食品追溯制度实施中,社会各界的不同认识。把这一主题内容录制成视频,使教学内容更加精简,突出教学重点。

2.以短小精炼的典型案例模拟真实情景。“微课”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为5~15分钟左右,适合于教师的课例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数码终端设备。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堂中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调研和观察分析能力,结合重要的知识点,笔者让学生编写5分钟的微视频案例。例如,针对“黄浦江死猪事件”,让学生亲自深入农贸市场和消费者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猪肉的全程追溯制度,并摄制录像,再结合网上一些评论,编制歌谣,让学生深刻体验和深思我国食品追溯制度实施中的种种问题。这样通过“微课”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与具体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真实情境化的“微教学资源环境”。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境中能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快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也有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引入职业资格考试项目,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质

在教学中很注重渗透职业岗位技能内容,强化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将学习专业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为拓宽及适应就业奠定基础。

目前,食品企业对食品安全都是高度重视,大多数企业都建立有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HACCP体系,都有相应的内审员。笔者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就业的职业岗位需要,在教学中引入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内审员职业资格考核项目。课程内容形成了食品安全基础、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管理体系的审核、食品质量安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等5个教学内容,形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新课程内容结构。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先由笔者在课堂上讲授理论部分,再通过外聘职业培训师进行实战的短期强化培训,90%以上的学生分别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职业资格证书。

四、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大课堂评价的比例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笔者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体来说,改变过去比较重期末轻平时的状况,采取形成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

(一)平时成绩考核比例的加重

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各占50%。期末考试实行开卷考试,考试题型多样化,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判断、简述客观性题目占40%,综合分析、案例等主观性试题占60%,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更多地注重自主学习与思考的习惯。平时成绩比例的提升,对于改进课堂学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提高学生对平时考核的重视。

(二)新型考核方式与比例的确定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50%,由课堂抢答、小组讲演和课后作业三部分组成

1.课堂抢答为20分,1分/次,共分为10次课进行考核。按累计积分计算,学期末则将前10次的得分累计为本组课堂抢答项目的总分。小组的得分即为每位组员这项的得分(组长和优秀组员在本小组得分基础上加5,总分不超过20分,以示对其工作的鼓励)。由于小组之间实行抢答,每次发言由本小组组长记录本小组回答问题正确的次数,每次课结束后进行排名,前2组作为优胜组,得2分;其他发言组得1分,不发言组为0分。

2.小组讲演为20分,笔者会根据食品安全热点问题设计10~15个专题供小组讨论与讲演,主题一般结合学生的情况确定难度及深度,同时,考虑学生异质性知识和能力结构,按每组6~7人自由进行分组,每小组推选2~3名同学进行团体演讲,要求学生用多媒体做汇报,演讲完后,演讲小组还要现场答辩,回答其他小组的提问,教师现场点评,并给出成绩,小组的成绩即为本小组的基础成绩。排名前五名的小组为优胜小组,其演讲的同学与本组组长会在小组基础成绩上加5分(总分不超过10分),以奖励小组组长和优秀组员,激发他们在小组演讲中的。

3.课后作业总分为10分,为了学生能熟练掌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HACCP体系的理论知识,并顺利通过审核员的考试,本课程围绕这三部分内容布置课后作业,主要练习模拟题。

参考文献:

[1]丁荣荣.“应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10,(4).

[2]罗景静.在案例教学中开展教学反思[J].科技创新导报,2009,(25).

篇3

(2有权对违反《计算机室管理制度》的人和事进行指正、并记录在案,必要时向学校领导报告。

2、 对使用计算机学生的要求

(1)严守《校产登记制度》,计算机室所有设备系学校财产,不得携带出室或外借。

(2)计算机柜上钥匙共两套,一套交于学校统一管理,另一套学生自行保管。

(3)每台计算机都有编号,不得私自调换机位,一经发现停止上机。

(4)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攻击性等有安全隐患或有精神污染的物品进入计算机室。

(5)严禁在本室使用除计算机以外的电器。

(6)保持室内的安静整洁,不得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严禁在室内吸烟等。

(7)爱护本室设备,严禁随意涂划、搬移、挪用、破坏等。要按教师要求进行操作,违反操作规程,造成设备损坏,照价赔偿。

(8)进入本室的学生不得私自动用他人的计算机,不得拆卸计算机部件。

(9)不允许带音响入计算机室,不允许利用计算机观看不健康的图像、文字和影片,不允许玩游戏。

(10)带水杯等进入计算机室要保护机器不被浸染。

(11)违反其他条款者,第一次给予口头警告、第二次给予书面警告以上的处分。

3、 计算机室开放时间

篇4

(2)爱岗敬业精神不够,学生到工作岗位后,实质上就是酒店的一名员工,在短暂的时间内没有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前厅、客房、餐饮、会务等工作岗位干了几天就感到厌倦了。

(3)对从事的职业认识不够,很多学生觉得自己是大学生,而只做一些重复简单的工作,觉得工作没有意思,甚至将工作程序简单化,不利于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提高。

2.合作企业认识不到位

(1)酒店是追求经济效益的企业,学生到酒店后,通过简短的培训后就被分配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作为一名正式的员工使用,在执行酒店的规章制度上要求严格,并且罚多奖少,在待遇上反差很大,同工不同酬,使学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有的学生甚至一气之下中断实习。

(2)在实习岗位的安排上缺少轮岗。学生入职后基本上是固定岗位,很少轮岗,致使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工作过于单一,对酒店各个工作岗位没有系统体验,也对酒店管理的整个工作流程不太熟悉,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也没有完全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3)酒店加班加点频繁,实习生往往安排在最苦最累的岗位上,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使用,经常加班加点,没有加班工资,缺乏激励机制,也影响学生的正常休息。

3.学校在管理方面不到位

(1)学生到酒店实习后,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真空,由于没有学校的老师在酒店进行管理和指导,学生的管理完全委托给校企合作单位,学生的日常管理、养成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都难以落实到位,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专业课的老师无法到一线去指导学生实习,由于师资紧张,教学任务较重,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很难派驻实习点,很多学生在操作规范、专业技能等方面很难有所提高。在外实习的学生很期望学校的老师到实习点上去看望他们,毕竟他们还是没有出校门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关心、交流、倾诉,同时也需要老师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因此很多学生只有通过电话反映情况,希望老师能协调解决。

(3)学校和酒店都有管理学生、教育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校方应加强与校企合作单位的沟通,要求企业多一些人文关怀,以生为本,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学生能够愉悦地完成实习任务。二、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1.做好宣传、统一认识

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加快技能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职业教育较发达的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成功的经验。因此要向学生宣传顶岗实习是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训练基本技能的最好课堂,是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和实际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运行的工作流程,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体会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在感性和理性认识上产生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为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的认识及职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制定制度和实施方案

顶岗实习是一项教学活动,应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安排,要形成制度化、规范化,一般要求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安排3~4个月的时间,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有目的、有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并有专人负责。

3.建立一套科学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体系

学生实习结束后,要写出实习报告,实习成绩由企业和学校根据考核细则共同进行考核评定,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择专人负责日常考核与管理,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负责专业指导和考核,校企双方共同监控实习的全过程,客观、全面评价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综合表现。

4.要选好实习企业

篇5

一、“7S”管理的含义

“7S”起源于日本,并在日本企业中广泛推行,“7S”的对象是现场的“环境”,它对生产现场环境全局进行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措施,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在实验室管理中,整理(Seiri)是将实习必需品与非必需品区分开,在岗位上只放置必需品,防止误用。整顿(Seiton)是用目视管理方法,将实习必需品处于任何人都能立即取到的状态,尽量减少找寻物品的时间,提高效率。清扫(SeiSo)就是将岗位变得干净整洁,将设备保养得完好,创造一个一尘不染的环境。清洁(Seikeetsu)是将整理、整顿、清扫工作进行到底,并且标准化、制度化。素养(Shitsuke)是按要求去严格遵守各项规定,并逐渐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精神。安全(Safety)就是要维护人身与财产不受侵害,创造一个零故障、无意外事故发生的工作场所,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节约(Saving)是对时间、空间、能源等方面合理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效能,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物尽其用的工作场所,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二、职业学校电脑室引入“7S”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无门槛限制,造成学生文化基础及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是“高中上不了,打工年龄小,脾气倔得不得了”的孩子,部分有厌学、迷恋网吧的坏习惯,只要他们受到学校或老师的一点点批评,往往通过制造恶作剧、破坏公物的方法进行情绪发泄,喜欢将在网吧学到的不良行为带到学校,对学校电脑室的软硬件环境会造成较大的危害。而电脑室所用的电脑及网络设备都是高价值、高精密的设备,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易出现故障、维护工作量大,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造成设备运行不正常,缩短机器寿命,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因此,有些学校为了加强机房的管理,往往外聘专职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或把设备维护工作承包给电脑公司,但收效甚微。近年来,我校将企业的“7S”管理模式引到电脑室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电脑室实施“7S”管理的实践

1.做好“整理”,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1)整理软件环境:安装好每一台学生机、教师机、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以及相对应的应用软件和管理软件;因为需要安装的教学软件较多,各种软件有时还会产生冲突,所以要秉持“够用”和“最小化”的原则,坚决清理一些可有可无的软件、游戏软件,尽量使用一些绿色软件;把需要的教学控制软件安装好,在所有教学用到的软件安装好后,还要安装硬件型的还原系统或软件型的还原软件,保证学生机在每次启动后,系统都能还原到最初安装的操作状态,使系统能高效稳定运行。对学生机还要设置计算机名称、分配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以及DNS地址等。

(2)整理硬件环境:给教师机、服务器、学生机分组编号,在显示器显眼位置贴上计算机编号标签;对于不使用插座插口采用玻璃胶封蔽,防止学生在机房内进行手机等电器充电;每次学生上机结束,都要求学生放好凳子、键盘、鼠标,记录好台帐等。

2.做好“整顿”,使软硬件环境更合理

整顿就是把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确定各种物品数量,并标上有效标识,尽量减少找寻物品的时间,提高效率。根据整顿的原则,对布局不合理的电脑室进行必要改造,使室内的桌、椅、主机、显示器等物品摆放合理;如主机、显示器要固定好,交换机要摆放在机柜内并固定好,网线采用配线架布线,并用不同颜色号码管进行标记,以利于维护维修。每次课后,要求学生按要求摆放好各种物品,机房管理员及时对摆放的物品进行检查,对不按要求做的同学及时批评指正。

3.定期“清扫”,使软硬件环境更整洁

通过定期清扫,使用室内环境整洁、亮丽。清扫包括室内环境的卫生清洁,主机、键盘、交换机等硬件设备的清洁除尘,软件的整理、升级、垃圾软件清除等。对有故障的设备及时排除故障,保证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

4.做好“清洁”,使软硬件运行处于最佳状态

清洁是整理、整顿和清扫工作的延续,是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以保证软硬件环境永远处于干净、整洁、美观的状态。为了达到“清洁”的目的,一是建立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如《电脑室日常管理规则》、《电脑室安全管理制度》、《电脑室卫生管理制度》等。二是做好保洁工作,如要求学生进入电脑室要穿上鞋套、发现桌面或机器上有污渍和垃圾要马上清理干净,上机结束后带走所用的纸笔等物,不在机房内逗留,更不能在机房内吃零食,发现设备异常要及时报告等。

5.提高学生“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人员的素养,增强团队意识,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和作风,这是“7S”管理的核心。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电脑室各项管理规则,自觉按照有关规定,爱护公物,保持室内清洁卫生。做到在机房内不乱扔杂物,不大声喧闹,按照要求摆放各类物品,爱护设备,不私自安装软件等。使学生能自觉利用良好的教学环境,强化技能训练,提高电脑操作水平。

6.加强“安全”管理,保证软硬件环境安全正常运行

在软件环境方面:做到每一台计算机都安全防病毒类软件,定期杀毒,避免计算机病毒对机房系统的侵害。在硬件环境方面:做到安全第一,警钟长鸣,杜绝安全事故发生。要有防火防盗意识,及时清除各类安全隐患,不随意拔插电源插头,室内配置防静电地板,并配有接地、稳压装置;教师机和服务器应配备UPS不间断电源。严禁在室内抽烟,每天上机结束后,及时断开机房总电源开关。同时,要做好防盗工作,机房钥匙由专人保管,每个机箱加装机箱锁,防止主机箱内的配件失窃,课后及时关好门窗等。

7.履行“节约”,减少软硬件使用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计算机属于高成本、高折旧、使用周期短的设备。因此,只有在数年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用,才能节约教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和资产浪费。在教学中,一是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上机时间,为更多学生提供教学服务,这样既能解决人多机少的矛盾,又节约了投资,提高了效益。二是充分利用有效资源,物尽其用,能用的东西尽可能利用,以发挥它们的最大潜能,切勿随意丢弃各类设备。如淘汰的机子可用于元件识别、主板拆装、主机组装、显示器维修等教学活动。

总之,电脑室实施“7S”管理后,软硬件环境比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境整洁了,机子使用效率提高了,故障率降低了,学生和教师的素养、节约意识等方面得到了提升了,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了,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吾群伟.“7S”管理模式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机房管理中的实践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5):174-175.

[2]李杰.中职学校机房的7S管理[J].中等职业教育,2012 (32):3-5.

篇6

士官任职教育的课堂特点,不同于在部队连队干部和老士官的授课,也不同于士官院校学历教育的课堂管理。任职教育通常学制比较短,长的有几个月,短的甚至只有一二个星期;但通常学习内容较多,综合性较强,而教学对象来自不同的单位。个别学员在原单位本来是管理别人的,在本专业是行家里手,现在让他们进入院校再进行培训,成为被管理的对象,往往入学后较难摆正自己的位置,面子上感觉过不去,架子上放不下来,很难实现角色的转换,更有部分学员带着见世面、拉关系的心理来学习,从而对课堂管理产生逆反心理。对于这些情况,在授课之初就要在课堂上做到正规化管理,要立好规矩,做到赏罚分明,才能营造从严治学的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二)抓住士官任职教育学员的特点,合理营造课堂氛围

士官任职教育学员的特点,不同于来士官院校进行学历教育的学员,这些学员基本都是刚服完两年兵役的上等兵,阅历比较简单,而且相比较而言,专业素养不是很全面。而来参加士官任职教育的学员,服兵役的时间较长,在某些专业方面甚至比授课的教员知道的还多,这就要求在课堂管理上,不能简单等同于参加学历教育学员的课堂管理,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精通学员的积极性,让他们来讲一讲、教一教,从而营造积极向上活跃的课堂氛围。对于这样的学员,应该从最后的考核环节给予适当的加分,提高整个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来培训的学员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培训的内容可能和他以前接触过的完全不同,这就可能增加这部分原因的畏难情绪,在课堂管理中,不能对这部分学员放任不管,尽可能让他们多学习相关的知识。

(三)增强士官任职教育课堂学习的内容,切实从教员做起

士官任职教育学员来院校进行培训一般都是带着需求来进行学习的,而由于培训的时间较短,学习的内容较多,在一定程度上不可能满足所有的学员的需求,这就需要在进行培训前,充分了解各个学员的需求,根据培训目的设置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就给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内容不能把用于学历教育的士官学员的内容照搬照讲,应根据任职教育学员的需求设定教学内容,做到学用相长,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学员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问题,真正提高学习效果。要做到讲授的内容完全符合受训学员的需求,在操作过程中很难,由于每次培训的目标不一样,又或者培训的人员的情况往往滞后于培训目标和内容制定之前,导致培训开始时,才发现培训内容有偏差,所以这就需要机关、部队和院校在培训前充分的进行沟通和协调,从而真正的达到培训目的。

2 对士官任职教育学员日常管理的思考

(一)采用自主式管理,提升学员管理热情

士官任职教育学员已经具备基础的军政素质和分辨是非、处理问题的能力,他们熟悉条令条例和各种规章制度,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参与管理的热情。士官任职教育学员的日常管理,应发扬民主,实行自主管理与正规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士官任职教育学员由于来自部队基层,对日常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严,因此,在学员入学之初,管理部门和学员队应将院校的规章制度、学习、内务、纪律、队列等情况详细说明,由于各士官任职教育学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尤其各学员代表各自的单位,要充分挖掘他们的单位荣誉感,从而更好地发挥各学员自主式管理的热情。

(二)采用引导式管理,促生自我管理真情

士官任职教育学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影响着学员的能力素质、关系到院校的建设发展。管理工作既是一项根本任务,更是一门特色艺术。通过管理教育与引导疏通,促进任职教育学员适应院校环境,从在部队管理者的角色转换为被管理者的角色,摆正学员的位置。管理工作应以学员自我管理为主,以干部指导为辅,启发学员自主性,引导学生自觉性,不断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这样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约束力,不断提升学员管理能力和自身发展动力。

(三)采用服务式管理,融汇干部管理温情

篇7

1加强机电专业关于实习教学管理

1.1制定切实可行的实习教学计划

(1)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

(2)数控机床技术应用;

(3)自动机械的运行与维修。

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对主要基础实习作相应的调整。对于机电一体化设备制造与维修方向,基础实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机械方面,要加强钳工与普通车工训练。使学生达到中级钳工和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对于数控机床技术应用方向,应加强学生的车工实习及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实习,使学生达到数控中级车工的操作水平;对于自动机械的运行与维修方向,应向电的方面适当偏移,加强电工及单片机与可编程控制器实习,使学生达到中级电工的操作水平。

1.2编写针对性较强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

机电专业教学实习包括基础实习、提高实习、工作实习。目前,机电类实习教材尚不能与当前的实习教学需要相配套。因此,应加强实习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组织教师编写具有本校机电专业特色的实习补充教材或实习指导书。在这一方面,学校自2003年以来,一直使用教师的自编实训教材,突出体现了教材的连贯性、实习阶段目标的渐进性。实习内容的实用性。各实习阶段要有明确的实习目的、任务、内容、和考核要求等。

1.3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

实习教学具有生产性的特点,完全不同于理论课教学。实习教学过程管理是指对实习教学过程中影响实习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组织、协凋和控制,使实习教学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实习教学管理包括对对实习教学设施的管理、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对整个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等,其中对实习教学过程的管理尤为重要。实习教学不是将学生安排到实习车间交待一下实习课题、师范一下操作过程就可以了,要严格按照入门指导、巡回指导、结束讲评的实习教学程序要求实施全过程管理。特别是巡回指导,是实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因材施教、加强个别指导、提高实习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规范实习教学过程管理对于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实习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4严格实习考核要求

实习考核要求是实习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科学合理的考核要求,在考核中应时时体现成功教育,能够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实习考核要求应根据学生实际,采取分层次步步过关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一步步地达到考核要求。对于少数在规定实习课时内不能达到考核要求的学生,实习教师要适当安排其他时间开小灶,进行个别辅导,使其达到实习教学目标的要求。实习考核要求应与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接轨,以达到中级工职业技能水平。

2加强机电专业实习教师队伍建设

实习教学目标的实现,实习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职业学校要加强实习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实习教师队伍。目前,一些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存在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实习教学组织能力欠缺的现象。某些职业中专一贯十分重视机电一体化专业实习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所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必须达到所任教学科相关工种中级以上操作水平。随着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学校对实习指导教师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必须达到高级技工的操作水平。学校将教师送出去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水平,现在所有从事机电实习教学的教师都取得相关工种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设施、设备是实习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要提高机电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必须切书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基地。

3.1建好校内实习基地

按照职业学校机电专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职业学校应建设相对完备的、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与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相适应的习基地。添置的设备既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还要具备足够的数量。机电专业有了校内实习基地,就可以按照实纲和企业用人要求适时调整实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合理设计实习课题,实习教学质萤的提高就有了保证。当然,专业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布实施,逐步完善的方法达到要求。

3.2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现代企业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以满足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需要。学生在企业中实习,能够接触到先进的生产设备,学到先进的生产工艺和加工方法,拓宽视野。并且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同时学校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还可以了解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征求企业对学校办学的建议,以便对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与调整。

4结束语

只有强化实习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加强机电专业师资的建设,增加校内实训场所建设和设备投入,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中职毕业生,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均衡协调。

参考文献

[1]夏振强.加强实习管理,增强就业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0(29).

[2]刘学文.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3]赵雪莉.中职机电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8(22)

篇8

一个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人才,在于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使其为企业服务。企业的管理者不在于他像关羽一样“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也不在于他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重要的是他能否找到和使用好这样的人,即识人用人能力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企业管理者的发展远景。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刘邦用萧何、张良、韩信,建立汉朝后曾说过,我管理不如萧何,计谋不如张良,领兵打仗不如韩信,但是我成功了,因为我很好地使用他们,大家都成就了一番丰功伟绩。

多种经营企业必须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强的职工队伍建设方针。一方面要继续面向社会,广开才路,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同时对在职职工要积极培养和关心,实现“三留人”,即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另一方面,对现有职工队伍进行强化培训,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不断挖掘其潜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信任是基础,事业是平台,利益是杠杆,感情做纽带,一个企业管理者,尤其是高级管理者,牢记这个用人方略,就一定能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竭尽全力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其次,始终如一的开拓、经营市场,培养核心竞争力求生存。

市场,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命脉所在,占领多大的市场份额,开拓多大的领域,从一定程度上说,证实着一个企业发展的实力。所以,如何开拓市场、经营市场显得尤为重要。电力多经企业具有行业性的显著特点,开拓市场也必须依据行业特点逐步实施。

所谓核心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它不仅指某种独特的产品或技术,还包括销售渠道、顾客服务、顾客群、品牌、资金以及研发能力。一个企业不可能拥有所有这些能力,但它必须发展一种不同寻常的能力,才能成为一个拥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战略的焦点,它必须形成理念,并体现在核心产品上,获取高于竞争对手的质量水平,并能移植到各分支机构中。

具体到多经企业要如何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首先应如前所述的分析我们的生存环境、竞争优势、竞争弱势,然后扬长避短,定位自己赖以生存的市场,建立围绕该市场运作的机制,该机制能够激励全体员工围绕股东财富最大化进行运作,并且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标的运作机制自然会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位、开拓市场,培养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生存。针对电力多经企业内部市场越来越小的生存环境,必须加大外部市场的开拓力度,采用多种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例如市场开拓、企业收购、兼并或联合开拓等形式。积极增加电力多经企业对外创收。切实抓住国家开发西部等有利环境,抓紧研究并制定电力多经企业发展战略,加快多种经营和各种产业发展步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市场的重新定位,资源的优化配置,调整股本结构,形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后的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认真调查研究市场,积极开拓市场,适时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用市场适销产品去占有市场,开辟新财源,打开新天地。企业光守是没有出路的,必须不断在市场的发展中壮大自己,在市场的变化中否定自己,商场中没有长胜的将军,只有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去把握市场的脉搏,建立与市场合拍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三,明晰的产权关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篇9

自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以来,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从我国现有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来看,国家层面上尚未组织学徒制利益相关方(校企)共同制定统一的学徒培训教学标准,教育培训的具体内容和方式未明确,也没有明确规范完成培训后的学徒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水平,同时也未出台教学过程的监管、教学条件的保障、教学结果的评估等方面的详细措施。

1.2主要利益主体不够热情

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两个重要利益主体——企业和学生,对学徒制实践表现不够热情。酒店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目的在于弥补酒店基层岗位缺失,对教学计划的制定还是教学的实施等诸多方面关注不够。在现有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中,学校一般处于主导地位,酒店往往处于配合角色,学生进入酒店岗位“学徒”角色的时间虽长但质量不高。而多数酒店管理专业学徒制学生出于多种因素考虑,例如对合作酒店不满意、对学徒制前景不乐观、不想早早失去就业选择权等,也不太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实践。

1.3专兼职师资队伍不够扎实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专兼职教学团队的支撑。教学团队中的专任专业教师往往呈现出高学历、低技能、低应用能力,虽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教学技能不够;企业兼职教师即“师傅”虽有较高的实践能力,但缺乏教学经验,教育教学能力不强。

1.4教学管理与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再制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在课程设置中仍沿用原来普通教学管理模式与课程体系,或错误理解实施现代学徒制仅仅是增加酒店岗位实践课时,相应的教学组织远远没跟上,导致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浅层次水平上。

1.5考核评价不够匹配

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施阶段中,校企均缺乏对现代学徒制全面理解,对学徒制的考核评价普遍存在不匹配现象。首先,考核主体性不明确。考核主体到底是学校,还是酒店没有明确;其次,考核标准不明确。校企双方没有深入研究考核标准,造成制定的考核标准不能科学、合理地考核学徒;最后,考核方式不明确。酒店照搬考核员工或准员工的方式去考核学徒,出现对学徒能力的考核形式片面化。

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的对策分析

2.1推动政行企校合作机制的形成

政行企校合作机制是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基本保障,更是推行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支撑。在积极推动政行企校合作机制形成的同时,建立政行企校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满足政、行、企、校、生各方的利益诉求,谋求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具体措施可推动并依托地方政府出台旅游业发展相关政策,积极引入专项资金,一方面鼓励酒店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也改善了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条件;依托学校出台的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相关管理规定、推动酒店制定相关酒店学徒师傅管理制定等制度,既推动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又保障了学徒培训教学师资条件的达成;研究制订《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合作协议》,明确学徒培养期间学校、企业、政府职能部门三方的责、权、利,积极推动政府、行业、酒店与学校共建现代学徒制学徒培训基地的形成,实现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之成为“知识向能力”转变、“学生向员工”转变的“中转站”。

2.2变革教学组织形式

针对主要利益主体不够热情的现象,可以采用变革教学组织形式的方法来调动其现代学徒制实施的积极性。具体措施可从校企双主体培养、招生招工一体化、双场所分段轮换等关键节点变革教学组织方式,推动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通过研究制定合作酒店遴选标准,在地方旅游局主导、酒店行业协会引导下,选择有意愿参与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酒店,由地方旅游局、学校与酒店签订三方协议,确立学校和酒店双主体共同育人地位,学校承担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关技能训练;酒店依据培养方案,通过师傅带徒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共同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校企共同招生机制,通过学校先招生酒店再招工(徒)的形式,完善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徒)制度。按照自愿选择原则,由学徒(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和酒店依法签订学徒培训协议,明确双方职责与义务,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准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解决了上述问题,接下来便是推进双场所分段轮换教学。学生在学校完成本专业理论和基础技能的学习;同时,在酒店完成真实岗位技能的学习,突出酒店全程介入教学与实践指导,强调学生真实岗位实战。按照酒店运营部门的共性和学徒的个性需求,由酒店企业确定学徒参加培训的模块,原则上每个培训阶段学徒完成至少两个培训模块。

2.3构建发展性评价模式

在现代学徒制实践进程中,第三方评价机制是推进学徒制具体实施的重要因素。建立学徒培训课程第三方评价机制,在实施评价时,可减少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从根本上保证学徒培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培训任务得以贯彻落实;可客观评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考试成绩的可信度、可比性,有效地发挥培训考试应有的反馈与激励作用。现代学徒制实践采用成立由政、行、企、校各方专家组成的学徒培训考试工作小组方式,调动参与方各自的积极性。考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岗位工作业绩评价(即对岗位能力评价和职业素质)、工作过程知识评价(即职业工作过程完整性的把握和学生能力发展的渐进过程)和学生工作报告评价(即对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以及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对酒店各部门工作岗位要求掌握的核心能力有更加真实的理解和体会,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第三方评价不仅是学校教师或企业师傅自上而下“权威性”评价;而且也是双边的行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民主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

2.4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学队伍

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协同教学是现代学徒制实践的重要保障,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队伍可以更好地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合作酒店选拔优秀员工担任师傅(企业兼职教师),制定企业师傅绩效考核规定,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加强师傅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并享受带徒津贴;学校通过建立教师“双元”师资工作站、制定鼓励专任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制度,选派专任教师进酒店挂职锻炼,参与学徒培训工作。最终建立企业主导、学校协助的校企共同参与的学徒培训教学团队。总之,酒店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实践就是为了保证学徒在走上酒店工作岗位之前有充足的实践时间和真实体验,掌握实践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能够成为酒店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10

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现代管理理念、良好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熟练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开设的酒店管理专业主要有中专、大专及本科三个层次,其中高职占了大半江山,是酒店行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和来源。笔者对2016级新生进行了调查,91份有效答案中,其中在学生对喜欢的学习方式(多选)一题中的结果如表1所示。数据显示,大多数同学学生选择最多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模拟工作情景的方式授课”、“通过到企业实践进行学习”、“理论和实践并重”,三个选项都显示了学生对实践过程的重视。目前在校高职学生,多为95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大多较为优越,部分学生由于家长过于宠溺,导致他们缺乏团队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而酒店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中最重要和最需要的是不畏困难、不怕挫折,大部分学生达不到此要求。同时,当代大学生大多自我认识不到位,眼高手低。酒店行业初始都需要从基层服务工作开始,导致学生频繁跳槽。好高骛远以致流动性大的状况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非常不利,同时也导致酒店管理人才流失极为严重。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往往在实习过程中因怕苦、怕累或其他原因离开实习岗位,且在后续的求职中选择其他行业。以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2015届、2016届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为例,截至2016年底,2015届83名毕业生目前只有5名毕业生从事酒店行业,2016届90名毕业生目前有6名学生从事酒店行业。通过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实习的交流座谈发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专业技能缺乏,同时动手操作能力、行业服务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普遍存在不足。对此学校方面应该引起重视,实践教学应成为课程教学的重要部分,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体现。

2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2.1学校酒店管理专业设施设备问题

第一,投入不够,设备设施简单。很多院校对酒店管理实训室建设过于注重形式,设施设备不能及时随着酒店市场的变化而更新,学生实训氛围与酒店服务氛围差距很大,仿真度不够。现有实训室规模和组织构成与酒店条件相差甚远,很难达到酒店真实标准,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酒店氛围,真正理解积累酒店管理和服务的实践经验。第二,实训室管理。实训室管理模式粗放,制度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因实训场地有限,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个性指导,无法因材施教,实践教学还停留在简单的学生模仿阶段,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训室管理制度简单或制度无法落实。此外,实训室因人员配备缺乏无法满足学生训练需要。

2.2学校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酒店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脱节,部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与课程要求不匹配。由于各种原因,部分院校在实践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中缺乏针对性、合理性,无法跟上酒店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缺乏改革和创新。目前,不少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几乎延续了多年不变的格局,体系上未做大的变动,如实习环节,大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均安排诸如认知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以及各专业公共性的实践项目,这种项目设置与10年前的设置相比,差别或改变较小,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不明确,其最大缺陷在于,对学生从事酒店行业的岗位能力需求欠缺,没有自成体系,各环节之间相互割裂:大一学生的军训以及社会实践主要由学工部或者系部统一管理,而后期的实习实训主要由教研室老师负责,缺乏有效管理;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能力要求联系不够,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实践教学停留在基础技能的培养,缺乏对人才持续性培养的关注。

2.3学校课程与学生实习工作脱节,实习单位缺乏有效培训

校企合作不深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培训。目前,酒店类专业与企业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实习实训基地层次和数量不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群和岗位能力要求关联度较低,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关系不够紧密,对培养酒店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还缺乏深入研究的平台,尚未形成特色化的专业建设模式。除此之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还存在岗位设置与工作强度不合理,薪酬满意度低,缺乏和谐的企业氛围,实习生在工作中出现失误,酒店对照规章制度往以现金处罚作为惩罚方式,缺少具体的指导和说服教育。这样的管理,容易导致了实习生产生抵触和倦怠情绪,影响工作效果。在实习生培训方面,大都对实习生作简单的入职培训,主要针对安全培训,强调纪律要求,而忽视学生刚步入岗位的心理引导、遇到特殊事件的处理等问题,培训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

3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对策

3.1社会实践方面

(1)军训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堂课,同时在军训过程中,也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尊时守纪的重要契机。同时,学生在军训中学到的“服从”,以及后期酒店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中的“宾客至上”、“文明礼貌”也有莫大的联系。因此,保障新生尽可能的参加到新生军训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第一步。(2)正式步入学习阶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利用业余时间,主动参与到学校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暑假带薪实习、“三下乡”活动等,让学生尽快的认识和了解社会,同时,提高自身的与人交流、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此外,参加专业技能比赛也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中文朗诵比赛、礼仪风采展示、导游技能比赛、中餐宴会设计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组织实施,提高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策划协调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参加市级比赛以及国家级比赛做好铺垫。而针对大二的学生,更主要的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课堂中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能够参加各种专业技能比赛,同时找准自己在行业的定位,更清晰自己的职业规划。(3)笔者从2016级新生调查报告中关于“选择酒店专业的主要原因”一题中,可以看到部分同学主要是为了到酒店就业,但还有27%以上的同学表示希望通过专业学习毕业后自己创业。针对这部分同学,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资源,对于学生提出的创业项目,分析可行性,带领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对于好的项目,可纳入创业园孵化,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创业的流程以及管理经验。

3.2教学实践方面

(1)增加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学生实践的比重,合理设置课程优化实训教材,改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训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基地条件,在课程设置中,尽量提高实验实训场所、设备等的利用率,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扩大实验室的开放范围和开放力度;完善数字化实验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实验室运行和管理监控。(2)在教学过程中,联合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引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联合企业,搞好实训基地建设,保障学生的实习工作。定期开展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活动,建立反馈调整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制度和调控机制。学生的实习工作开展的同时,完善专业建设的监控与评估体系,强化专业建设的过程管理,加强对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测、评估和指导。积极推进合作办学,植入企业优质课程资源。

3.3学生实习方面

(1)学生在完成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在酒店实际操作的情境里历练,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想联系,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将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运用实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能力。酒店作为服务行业,其业务范围宽,客户来源广,要求员工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能够接触到各类业务、多层次客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2)酒店方面应在实习过程中发掘实习生的优势和潜力,激发其工作热情。同时,为实习生争取最合理的福利待遇。酒店适当时建立精神激励的制度,对工作效果好、态度端正、效率高的员工进行精神激励,颁发荣誉证书,必要时作为工资晋级、岗位提升的前提;与此同时入职后的一系列培训能够促进实习生了解酒店的组织机构和文化氛围,保障学生熟悉岗位职责和掌握实践技能,达到学生上岗即进入工作状态的目的。特别是岗前培训应在实习学生到达酒店的第一时段开展,让学生尽快融入酒店,充分理解实习酒店的文化和管理理念等内容,以提高他们对酒店的认同度,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对实习生的管理中,酒店应注重对学生人文关怀,对于实习生工作上的失误,以正确引导为主,而不是过分批评指责甚至大量扣工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爱岗、敬业、稳定的人才队伍。(3)建立实习生岗位调整机制酒店的服务工作任务重、工作量大。同一岗位的长时间重复操作,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学生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也很难得到提高。因此,学校与酒店协商沟通,实习期间尽量为实习生提供更多部门的岗位,提供学生选择岗位和轮岗的机会,以便学生保证工作质量和效果。同时,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学校联合单位定期召开用人单位座谈会,建立反馈调整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制度和调控机制。

4结语

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出发点应该从学生就业后的岗位能力的需求出发,专业教师、学工管理人员、企业应形成有效的联系,通过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出一批道德素质高、理论知识好、专业素质硬的高水平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学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14).

[2]谢茜.重庆市某高校酒店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激励的视角[D].重庆理工大学,2015.

篇11

为了实现民主管理、专家治校,营造和谐的学术环境、育人环境,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教学理论的研究,现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即:“五点”式教学管理模式。它把学校结构共分为五个部分,五部分之间相互独立,但又互相监督制约,相生相克,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一、“五点”式教学管理模式的五个组成部分

1.校董事会

主要由校长及其他工作人员组成,其中校长(如果是公立学校,由其余四部分选举产生;如果是私立学校,则有董事长或其担任)是第一责任人,其余成员可以从社会招聘、推荐或上级部门人员兼职。其职责一是负责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宣传和执行;二是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对学校其他部门反馈的意见建议进行及时、公开、公正的处理;三是对其他部门进行人事安排;四是负责对校外进行行政工作;五是财务工作。

2.教师

仅负责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主要分理论教学教师、实习教学教师和综合性教学教师。

3.管理处

采用公司制管理方法,和校董事会签订服务合同,根据其工作量及完成质量付给相应的报酬。其职责是为其余四部门提供服务,如教学安排、后勤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管理等。

4.检查会

由固定工作人员和聘请的企业行业专家、顾问等组成。其职责是对学生、教师进行考核,如:学生的入学考试、学期考试、毕业考试、学生对教师的评定、教师的升职考试等。

5.学生

学生是学校生存的主体,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就业质量则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其余四部门均为学生服务。学习成绩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能就业,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五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校董事会由教师、管理处、检查会、学生、社会共同进行综合评定并选举产生,受教师、管理处、检查会、学生及社会的共同监督,直接对教师、管理处、检查会、学生的意见建议根据规章制度进行仲裁处理。如,教师或学生对管理处的意见建议要先反映给校董事会,再由校董事会做出处理;检查会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结果先上报校董事会,校董事会根据其考核结果进行评聘教师,支付相应报酬并处理学生的学业。此外,校董事会建立学校监督管理网络平台,接受学校其他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各类反馈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处理与回复。

教师是学校的支柱,重点为学生服务,受学生的监督与评价,学生和老师可以双向选择,检查会对学生的考核,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校董事会通过检查会对学生的考核结果、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以及教师进行评聘并提供相应的报酬。

管理处是学校的载体,为教师、检查会、学生进行服务,并受教师、检查会、学生的监督与评价。校董事会根据管理处完成的工作量及其教师、检查会、学生对其工作效果的评价与反映付给相应的报酬。

检查会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代的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该教学目标经校董事会审核通过,并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与评价。

学生支付学费,并对以上各部门进行监督与评价。此外学生参与学校和学生利益直接相关事务决策的评议和监督。

三、“五点”式教学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

1.依法治校

学校的各种活动以校董事会制定的规章制度为准则,如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学生考核制度、违规违纪处理办法等。

2.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实际情况

可以根据适应时展的需要,随时做出调整,并在多方的监督下得到有效执行。

3.教考分离

一方面使学生学习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真实的体现。

4.完善的监督制约体系

实现为谁服务,受谁监督,同时由第三方(校董事会)进行仲裁并依法处理。

5.宽进严出

适当放宽学生的入学门槛,提高学生毕业的“含金量”。

6.学生与教师可以实现双向选择

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教师同样可以择优选取学生。

7.学生和教师参与学校及自身利益直接相关事务决策的评议和监督

“五点”式教学管理模式根据天地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规律制定,五部分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权利明确,职责清晰,监督有力,利益分配合理,可以有效解决现有教学管理模式下的各种弊端。当然,这种制度能否得到实施,能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还有待于更进一步完善。

篇12

随着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教学体系管理也正步入知识管理阶段,特别是对电子商务这样一个新兴学科,其知识体系覆盖IT技术、管理、经济等学科,凭借其学科的跨越性,在引入知识管理时更具优势。在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中,其实践性和操作性更接近企业实际运作,用知识管理构建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用知识管理构建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由于Internet本身在信息传播和沟通方面所具有快速、实时和交互性,在Internet基础上构建的电子商务也因而具备了一些有别于传统商业流程的基本特征。如更短的经销渠道,更快速的资金运行速度,更广泛的地域覆盖面,更迅捷的内外部信息流等。如果我们仔细考虑这些基本特征,就会发现,它们都建立在广泛、快捷的知识更新和流通的基础之上,这与Internet的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适应,也应该首先聚焦在其内部的知识管理之上,包括对知识的认识和内部知识管理观念以及管理体制的全面更新,这一整套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依靠安装一套电子商务软硬件系统就能够迎刃而解的。

1.知识的可循环性和再生性

知识链是遵循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中的知识摩擦过程,再进行新的识别,从而进入新的循环图,这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这样一个生命化的持续学习特性不断延伸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的生命周期愈发短暂,并且这一周期正在以加速度的形式缩短。据统计4年的大学教育过程中,学生还没毕业,就要一半的知识过时了。因此,学习不应该是静止的,而应该是动态的,动态的知识学习与共享传播有益于知识的不断更新。

2.电子商务学科自身的综合性

电子商务其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是跨管理、经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电子商务的复合型决定了要对繁杂的知识进行分类汇总,使显性知识条理化,便于共享。同时在跨学科领域的边缘知识有很多属于隐性知识,其大多都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因此,要将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体系将其显性化,使其转化为显性知识。

3.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思想建立起的学习组织中,学生角色发生变化,实验教学也从教师占主导地位或学生占主导地位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学习者和教育者相统一的新型模式,知识管理可以将这些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分类、传播,实用知识财富可以得到充分的再利用。当学生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成知识的创造者和教育者时,他们的学习、创造与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将被大大提高。学生间的交流与知识的流转将变得更为主动,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效果明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定义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设计理念

1.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的发展与比较

到目前为止电子商务的教学实验基本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实验教学体系是以认知为主的实验教学,老师安排学生浏览不同的网站,如:亚马逊,淘宝、京东商城等,让学生对比分析各类网站的异同。这类实验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积极性不高,学生很难自由发挥,教学效果不明显。

第二阶段:实验教学体系是以教学实验模拟软件为主的实验教学。教师以给学生分配不同角色进行模拟实战的操作为主,学生的积极性有所提高。这一体系的缺点是学生的操作是早已固化好的,学生虽然自己操作,但机械性程度大,没有创新的空间。而且学生实验被固定为学习某一特定软件的操作,使学生的学习产生片面性,目前不少高校处在这一层次。

第三阶段:实验教学体系是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系统包括知识管理系统和模拟实验系统两部分。它注重知识组织的建立,注重交流与知识共享。学生角色发生变化,他们既是学习者也是教育者,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2.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中学习组织的建立

“五项修炼”理论的提出者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大家通过不断共同学习,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在电子商务实验课程中创建的学习组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持续的共同学习,发挥个人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与组织成员分享自己的成果,使实验效果更好。在创建学习组织过程中,要做到思考与共享相结合。学习组织的建立应由教师为主。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学习组织的有以下几个步骤。

(1)由教师协调动员成立知识组织。教师在学习组织建立之初要起到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设计解决问题计划,了解大家的学习状态,与学生进行沟通,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并彼此分享学习成果。

(2)调动组织的能动性。教师不能用强迫方式组织学习,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使学习组织具有能动性与协调性。

(3)强调学习的可持续性。让学生懂得知识的生命周期原理,让学生了解知识链的运行情况,培养学生持续学习的习惯。

(4)加强学习的互动性。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小型的知识库,要让学生通过互相交换知识,使知识组织本身成为一个规模型知识库。

(5)建立交流制度。要定期举行集体的交流活动,主要目的是相互传递信息,交流对付实验中的难题、提高实验操作技巧的经验以及在学习规范化方面的知识。对一些规范的实验操作进行流程定制,在课堂上作为标杆演示。

3.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中学习系统建立

(1)实验室布置。实验室布置可以采用会议型、研究型和示范型三种类型。其中:会议型有利于学习组织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型有利于小组化演示研究;示范型便于对显性知识做规范化传播或用于专家演示。

(2)建立用于知识交换的网络平台。主要有两种:一是物理网络,二是虚拟网络。物理网络主要是局域网的构建和互联网的接入。它是知识交流与共享物理基础。学生通过网络完成电子商务实验协调化操作,并利用网络交流经验教训。虚拟网络是指在学习型组织中,进行实验学生间进行分工协作,遇到问题相互帮助,取得成功知识分享的个体沟通网络,是人的网络。二种网络是建立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必不可缺的。

(3)集成知识管理工具与实验工具。电子商务实验工具包括网上交易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系统、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几个部分,基本可以涵盖企业的绝大部分工作流程,满足企业的绝大部分管理需求。但是软件的全面性并不代表实验的全面性,在第二代实验教学体系中,同样应用大部分管理系统供学生操作,但实验水平仅限于软件的使用,处于一种静态环境下。而实际工作中,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却是多变的,因此需要教师在实验中假想设置不同变化的市场环境,为系统填充实验数据,使系统处于动态的环境中。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分组来模拟A、B、C、D等若干企业,使参与者以团队对抗的方式,模拟现实的企业经营管理,通过对库存、销售、人力资源、盈利等一系列动作决策,演绎企业的运行。

实验教学的知识管理系统包括网上教学、网上交流、工作流程定制、专家网络内容管理等功能。学生通过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协同,学习管理系统,交流学习心得,参与模拟企业竞争,改善模拟企业的运作流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力,进行知识共享并在知识共享中产生新的知识。从总体上看,电子商务的实验教学系统实验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两大系统在基于数据库的网络平台上的交互,共同构造了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实验平台如图示。

4.知识的共享与流转方法

知识组织和知识系统的建立为知识的共享和流转提供了前提条件。知识组织为知识的共享提供了可操作的环境,知识系统的构建为知识共享提供了可实施的工具。在电子商务实验课上,学生在知识组织中协调工作。利用实验系统完成电子商务实验。期间学生遇到的问题,取得的成果和经验、教训,以知识链的方式在知识组织中流转。知识组织的流转具体过程如下。

(1)知识整理。是对现有的知识进行汇总、分类、分析整理的过程。整理后的知识又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比如,学生对所学电子商务理论知识进行梳理,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环境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对书本知识的汇总分类所得到的是显性知识,利用所学知识对实验环境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果就是隐性知识。

(2)知识实验。是将第一步整理的显性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也是显性知识转变为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学生用显性知识指导实验,并得出相应的体会和经验,显性知识被内化为隐性知识。紧接着就是将隐性知识进行显化,准备用于知识共享,企业中常用到的经验交流会就是将隐性知识显化的过程。

(3)知识共享。是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面对面的交流、知识库或者交流工具如E-MAIL、电子会议等,来共享内在的知识,学习、检索外部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组织整体的知识储备。比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交流,检索专家网络内容管理系统中的知识,这些都是有效的知识共享的表现。

(4)知识创新。是知识链的终点也是知识链的新起点。知识在交流过程中会出现不同观点的交融与碰撞,在知识的交融与碰撞中会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知识体系。如:学生对企业流程的构造出现不同观点,在讨论和实践中就有可能会形成独创性的知识。

三、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的设计理念和人类对客观事物认知的规律性,结合电子商务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实际,笔者将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划分为六个层次,六个层次从内容上说具有循序渐进性,步步深入,直到实现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图示:

1.感知性试验

感知是思维活动的窗户,是人们深入认识事物本质的开端,感知活动是个体各种感官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试、听、闻、触等感知外界事物特征的活动,从中产生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和注意,观察了解学习对象的特征和联系,激发对感知到表象进行想象思考,从而既获得认识的提高,又发展感知能力。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原型”活动和交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特别是学生在第一学期刚接触到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可通过专业家讲座、去电子商务公司现场观摩,让学生亲临学校网络管理中心了解校园网拓扑结构与原理,打开一些知名的网站由老师向学生解读,也可以由老师一边做演示一边介绍如何连接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简要说明因特网的功能和作用,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读码器获取信息等。同时可以让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实际操作。通过上述活动,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形成感性认识,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感性准备。

2.认知性实验

认知性实验是一种与学习活动相关的,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以辅助间接经验学习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直接经验的有力支撑下完成,从而印证和强化其所学。它主要包括模拟、操作、练习等实践活动。模拟型实验是电子商务实验最典型的一种形式,它是利用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在一种虚拟的场景中,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活动。在这种模拟实验中,教师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代表一个特定的电子商务活动参与者的角色,然后进行仿真电子商务运营。例如:为了掌握EDI的基本原理,可以模拟在真实环境下的贸易过程和流程操作;为了熟悉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可以模拟BTOC电子商务的购物流程;为了理解BTOB模式、BTOC模式和电子商务物流,可以进行供应链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角色的模拟;此外,对网上竟拍、网上银行、CA认证等都可以进行模拟操作。学生通过模拟电子商务活动过程和观察实际电子商务活动。系统的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具体运用,体会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作用。同时,通过模拟运营与角色互换,可以使学生了解各种岗位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对电子商务参与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

3.应用性实验

应用性实验就是在给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的前提下,学生自己或与他人合作,通过网上或现场调查,搜集数据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构思设计流程和步骤,完成个性化的设计实验或完成系统性制作实验。比如: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网站的前台与后台设计、网络广告的制作与、E-MAIL营销、虚拟社区营销、网站如何推广等,学生必须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探讨,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去认识,打破实验依附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在整个实验过程当中,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独立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目的是明确的、唯一的,但实验条件是可以选择的、可以变化的。因此,学生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达到实验目的,从根本上改变千人一面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4.拓展性实验

拓展性实验是学生自主的应用专业知识,突破现有电子商务模式的束缚,完成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实验活动,它不局限于现有知识,而是综合本专业多门课程的知识完成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并且有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探索性等特点的实验。通过拓展性实验,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自主决策的能力。

拓展性实验是要求最高的一种实验。教师只给出应该达到的实验目标要求,而实验的内容、方案、步骤、方法完全由学生确定。例如:可以充分的放手让学生进行电子商务流程再造和模式的创新、网络渠道的设计、商务网站前后台的设计和实现、网络营销方式和策略的创新、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开发、网上支付系统和网络货币流通的设计等。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鼓动者、辅助者或顾问,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突出创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因此,拓展性实验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学习的时空,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适应社会生活和可持续发展。

5.实战性体验

实战性体验是学生以创办企业为目标,自愿组建创业团队,在拓展性实验的基础上,系统的策划和完善电子商务方案,对创业活动做出相应的准备,并进行创业资源和要素组合的选择、调试与创业模拟,形成一个虚拟的创业实战环境,开展一系列仿真市场模拟活动。例如: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在淘宝网上开设网店,并开展相应的竞赛活动;也可以利用校园网建立一个BTOC或CTOC的电子商务网站,让学生参与网站的开发、设计、管理和实际的运营,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其中,并发挥自己的能力。

通过实战性体验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操作获得实际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独立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6.实习性上岗训练

毕业实习是在学完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后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接触社会,全方位的熟悉电子商务业务活动和工作过程,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综合素质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新环境、新岗位的适应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效果评估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学效果的评估一般考试评分制。学习结束,老师通过考试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考核,并通过试卷评分来分析教学效果。这种测评办法不实用于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实验课。在以知识管理为核心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体系中,笔者提出新的教学评估办法,即用“知识获利指数”(KPI)来具体衡量教学效果。知识获利指数是指总收益除以总成本。用公式表示:

无形获利是指实验学习而形成的一些隐性知识,在未来某个不可预测的时期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带来收益。在计算即期获利时,它是指本课程中所形成的隐性知识作用于其他课程。有形获利是指个人或组织通过使用知识,直接获得收益。学习成本指学生学习所投入的时间和费用。使用成本是指个体或组织在使用知识分析、运作、计算的成本,当知识老化时,这块成本会变大。

用获利指数衡量教学效果又可分为即期效果评估和长期效果评估。即期效果评估是对学生从实验开始到实验完成这段时间内,从学生的知识获利指数来评估实验效果。长期效果的衡量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是从实验开始到测评者认定的未来某一时刻止,通常在这一期间,被测评者会产生有形获利,这样的长期效果测评才有意义。

在计算即期效果时,学习成本是固定的,课时费用相同,使用成本很小,有形获利难以产生。因此,即期知识获利指数是无形获利与学习成本的商。长期效果评估的知识获利指数,其中无形获利和学习成本两部分与即期知识获利指数中的数值相同。有形获利在此处可能会产生,不可忽略。使用成本也随时间推移而变大。因此,长期知识获利指数即总利润除以总成本。

上述公式只是对KPI应用的最简单表述。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在应用知识获利指数公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公式灵活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王方化.知识管理理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5)27--32

[2]田济民,牛龙平.电子商务教学研究与实践[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8(18)116—119

[3]晏维龙.高校财经类实验室基本构建和发展思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4)28-31

篇13

    第三,它满足了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满足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事实上,很多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并不是基于我们教师所想象的那么高的境界和目的,而是基于真实而质朴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进入了历史学习的殿堂。历史学术观点的争议性、奇特性、多样性以及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想象力,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术观点的吸引下,学生情不自禁地去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史识,从而推动了历史学习。

    第四,对于历史学科的发展而言,这有可能培养出极个别对历史特别有感悟的学生,并使这些学生发展成为专业的历史研究人才。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历史学习在于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基本线索、特征和主要的事件及人物,使学生具有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的人文素养。但是,也应该注意发现和培养那些对历史学科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尽管这类学生的数量是极少数,但是其意义却是十分重大的。学术观点的引入,是发现这类学生的极佳手段。很多历史学家就是因为在中学时期受到了某种历史观点的启发而对历史结下不解之缘,从而投身于这项事业的。

    第五,学术观点的引入对于高三学生的高考复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的历史高考试题学术化倾向十分明显,很多较为前沿的历史学术观点开始逐渐渗入高考试题。部分学术观点性质的试题往往成为学生获得高分的障碍。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法国布罗代尔的年鉴学派史观、英国汤因比的文明史观在高考中的渗透就特别突出。因此,向学生适当地介绍这些历史观点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科素养,也十分有利于学生的高考应试。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学术观点的引入已经成为确保高考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历史学术观点的引入,对于教师是一个十分严苛的考验。因为学术观点浩如烟海,如果不加取舍地将各种千奇百怪的学术观点随意引入课堂,那么教师将无法驾驭和控制课堂局面,无法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学术观点的引入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精神,必须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盲目引入,极有可能导致混乱。

    笔者认为学术观点的引入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是适当性原则。即学术观点必须同所讲授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引入的量要适当,不能随意联系,无故攀扯。否则,历史课堂教学将如脱缰野马,无中心和边际可寻。例如在学习前苏联解体时,教材中已经将其解体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述,这些观点对于中学生掌握前苏联解体原因已经足够。而教师在这里又引用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前苏联解体原因的大量新观点,进而又谈到战后美国及西欧经济发展原因的各种观点乃至美国冷战获胜原因的观点,就显然偏离主题,过于冗杂了。无论怎样的学术观点引入,都只是对课文主干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不可喧宾夺主,用学术观点来代替教材内容。历史教学在中学阶段有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特定的历史教学内容,大量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主体内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所提供的承载学术观点的能力也是极为有限的。过多地充斥学术观点会导致学生学习的混乱,学生因无法应对和理解各种前沿的历史观点而使学习陷于无所适从之中。缺乏主体精神统领的历史信息和观点,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产生虚无缥缈和支离破碎的印象,无法形成积极完整的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有益认识。

    其二是拓展性原则。即所引入的学术观点应该对所讲授的主要内容起到突出强化和拓展的作用,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例如在讨论明朝中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以白银征收赋税的原因时,学生一般可以从教材中得知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白银普遍流通,进而使国家以白银征收赋税。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观点。但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此时世界范围内新航路开辟,美洲白银大量流往欧洲,中国与欧洲贸易又使这些白银的一部分流入中国而导致中国白银总量增加,从而为中国国家税收征收白银提供了保障。将这一学术观点介绍给学生,不仅丰富了学生对普遍使用白银原因的了解,而且能引导学生把中国历史上的事件放在世界史环境中来考虑。又如在讲授战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可以将西周封建说、秦汉封建说等其他关于我国封建制度确立时间的观点介绍给学生。这些观点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丰富学生的课外历史知识。

    其三是启发性原则。学术观点犹如一颗投入学生平静脑海中的石子,使学生通过对学术观点的了解,产生对历史事物的探究欲望,激发其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明朝中后期的历史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告诉学生该书以明代极为普通的一个年份万历十五年即公历1587年为切片,通过对这一年里明朝几个重要历史人物的描写和分析,揭示了明朝后期的历史特征和历史走向。其所阐明的学术观点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衰落开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这就启发了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何时走向衰落的思考,学生也很有可能自觉地在课外阅读《万历十五年》。

    历史学术观点的引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理论学术界已经得到公认的观点;另一类是属于有争议的学术观点或较新较特殊的科研成果,而这些观点或科研成果不同于一般传统的观点,它对于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具有很好的开拓作用,有助于暗示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来构建知识,并确立广泛学习各类知识的观念。

    如黄仁宇在其“大历史观”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中国传统社会的弊端在于不能对国家财富进行有效的数目字管理,这就使整个国家的财富处于分散或隐匿状态,这是中国迟迟不能进入近代社会的原因。他还列举了北宋王安石变法的事例,认为该变法是在农业社会背景下试图对国家财富进行数目字管理的最早尝试。但是,它严重超越了时代,故而决定了它的必然失败。这个观点在高中生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时候,是完全可以向学生介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