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量化策略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量化策略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量化策略研究

篇1

二、量化投资策略

(一)量化投资策略分类

量化投资策略,主要包括量化择时策略、统计套利策略、算法交易策略、组合套利策略、高频交易策略等。

(1)量化择时策略是收益率最高的一种交易策略,通过对宏微观指标的量化分析判断未来经济走势并确定买入、卖出或持有,按照高抛低吸原则获得超额收益率。在量化择时策略中,趋势跟踪策略是投资者使用最多的策略。量化择时分析策略包括:趋势跟踪策略、噪音交易策略、理易策略。

(2)统计套利是风险套利的一种,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利用统计学理论,估计相关变量的概率分布,判断规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是否继续存在。统计套利策略包括协整策略和配对利差策略、均值回归策略以及多因素回归策略。

(3)算法交易又称为自动交易,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各种下单方法,降低冲击成本的交易策略,将一个大额交易通过算法拆分成数个小额交易,以此来减少对市场价格造成冲击,降低交易成本。算法交易策略包括交易量加权平均价格策略、时间加权平均价格策略、盯住盘口测量、执行落差策略、下单路径优选策略。

(4)组合套利策略主要针对期货市场上的跨期、跨市及跨品种套利的交易策略。组合套利策略包括均衡价格策略、套利区间策略、牛市跨期套利、熊市跨期套利等。

(5)高频交易是一种持仓时间短、交易量巨大、交易次数多、单笔收益率低的投资策略,人们从无法利用的极为短暂的市场变化中寻求获利的计算机化交易,依靠快速大量的计算机交易以获取高额稳定的收益。高频交易策略包括流动性回扣交易策略、猎物算法交易策略和自动做市商策略。

如下是量化投资中几种主要的投资交易策略:

(1)趋势跟踪策略。趋势跟踪策略追随大的走势,向上突破重要的压力线可能预示着更大一波的上涨趋势,向下突破重要的支撑线可能预示着更大一波的下跌趋势。趋势跟踪策略试图寻找大趋势的到来,在突破的时候进行相应的建仓或平仓的投资操作来获得超额收益。

趋势型指标进行择时的基本理念是顺势而为,跟踪市场运行趋势。在趋势策略中使用的技术指标是最多的,常用有:移动平均线(MA)、平滑异动移动平均线(MACD)、平均差(DMA)、趋指标(DMI)等。

(2)噪音交易策略。噪声交易是指交易者在缺乏正确信息的情况下进行密集交易的行为。有效市场中噪声只是一个均值为零的随机扰动项,但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市场上有很多异常信息,往往有人能够提前获得这些异常信息,很可能对投资的判断提供重要的价值。噪声交易策略的运用主要是机构投资者通过计算得到市场的噪声交易指数,监测该指数的变化,根据其变化来设计量化交易策略。

(3)协整策略。在统计套利策略中,协整策略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策略。协整套利的主要原理,是找出相关性最好的几组产品,再找出每一组的协整关系,当某一组投资产品的价差偏离到一定程度时建仓,买入被低估的资产、卖出被高估的资产,当价差均衡时获利了结平仓。协整策略包括协整检验、GARCH检验、TARCH检验以及EGARCH检验。

(4)多因素回归策略。多因素回归策略,也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投资策略。这一策略利用影响投资收益的多种选择因素,并根据其与收益的相关性,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简化投资组合分析所要求的证券相关系数的输入,这类方法的代表是套利定价模型。

(二)量化投资策略组合

量化投资策略组合综合考虑交易商品、策略类别、策略数量、时间周期因素。量化投资策略组合相比较单一投资策略有以下优势:

(1)策略组合降低了对单一策略的依赖,当单一策略失去竞争力,使用策略组合的方式,可以利用不同产品价格变化、变化幅度、周期等多个方面把握投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稳定的收益率,盈利机会更多;

(2)策略组合可以分散单一策略的交易风险,降低风险,通过策略组合将投资风险分散化,尽可能规避市场风险、策略风险及系统风险等。

三、量化投资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是指资产类别选择,即投资组合中各类资产的适当配置及对这些混合资产进行实时管理。量化投资管理打破了传统投资组合的局限,它与量化分析结合,将投资组合作为一个整体,确定组合资产的配置目标和分配比例,深化了资产配置的内涵。

资产配置包括战略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两大类。战略资产配置是长期资产配置,针对较长时间的市场情况,控制长期投资风险以达到收益最大化。战术性资产配置是依据资产预期收益的短期变化,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因此,战术资产配置是建立在长期战略资产配置过程中的短期分配策略,二者相辅相成。在长期投资活动的战略资产配置下,战术性资产配置利用其积极的灵活的投资机会,适当的配合战略资产配置,获取较高收益。

四、前景展望

在量化投资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己经成为金融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中国的金融市场在逐步发展及完善,中国的量化投资也会继续发展和前进,随着量化投资方面的加大投入,量化投资的进程加快,中国量化投资的前景无限。

篇2

1.1研究背景

量化投资被西方投资界称为颠覆传统投资哲学的投资革命,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60年里被证明是一种可以对冲市场风险,以概率取胜的高收益投资模式。相较技术投资者和价值投资者,量化投资者凭借其高频交易和不断适应市场的量化投资策略,在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啸中获得了远超其他策略的收益。詹姆斯·西蒙斯所掌管的大奖章基金从成立开始,年均回报率高达38.5%,运用量化的方法而获得交易的套利。量化投资策略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海量历史数据收集和总结后得到的交易策略,主要是通过高频交易对市场存在不合理估值进行纠错,来寻求α收益。

1.2研究意义

从国内现有的采用量化投资方法并且运作一段时间的基金来看,在A股这样的市场应用更加具有前景,通过量化择时策略对历史信息进行分析从而达到预测价格的目的。一般来讲,量化择时选股策略可以分为基本面与市场行为两类。其中,基本面选股策略中常用多因子模型,重点运用选定的某些因子指标作为股票遴选的标准,通过结果满足标准作为买进股票的对象,反之不满足的则作为卖出对象。根据投资者的操作理念、投资风格可以大致分为价值型、投机型等类别。无论何种投资者都会或多或少依据一些因子判断股票涨跌。然而,当多数交易者同时采用某一因子指标时,促使该因子具有显著有效性。这些因子和收益率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

2 量化择时选股理论的研究

2.1基金择时选股能力的分析模型

基金分析模型的基本思路一般都基于CAPM模型进行拓展衍生,将基金的择时选股能力分离和量化,进而做出评测。应用最为广泛的有:特雷诺和玛泽(Treynor & Mazuy,1966)的T-M模型、Jensen模型(Jensen 1968)、亨里克森和莫顿的H-M模型(Henriksson & Merton,1981)等。

2.2模型设计及研究样本的选取与处理

本文以单因素T-M 模型为理论基础因子,分析三个时间段(2006年1月1日—2007年9月3日,2007年10月8日—2008年10月8日,2007年12月31日—2011年12月31日)各种类型基金的选股以及择时能力的情况,并分析每个时间段基金经理的能力表现。

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ri-rf=α+β1(rm-rf)+β2(rm-rf)2+εi

其中:α表示选股能力指标,β1表示基金当时面对的市场系统性风险,β2表示择时能力指标,εi为残差项,其他变量表示的含义与Jenson模型相同。

假如β2大于零,那么表明基金经理凭借专业能力和工作经验,能够把握市场的机会,做出准确的研判,基金经理具有择时能力;否则就表明基金经理在能力、经验,以及把握机会方面还相对欠缺,择时能力方面较差。参数α表示投资组合收益率差异,在α大于零的情况下,表明基金经理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在选股方面可以独当一面,如果个股选择的能力较高,那么α值越大。需要指出的是,α分离了择时和选股能力。

为比较不同基金的选股择时能力,本文采用Wind资讯数据库中的晨星基金分类标准予以数据筛选,共取得了1443只基金的数据(剔除货币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同时,为了分析各种类型的基金在不同时间段内的选股择时能力,本文将研究区间分成三个时间段,根据模型相关变量及指标数据的可操作性,最终筛选出384 个样本,如表1所示。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以下2表是综合运用T-M 模型对样本基金予以回归分析。通过分析结果,样本基金的F值均处于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这说明方程的整体显著性良好,同时拟合优度R2处于0.30~0.79,说明拟合较好。

下面,运用T-M 模型对所有样本基金进行回归计算,分别从选股和择时两方面的能力对各种类型基金在不同时间段内的统计表现进行分析。

3.1选股能力分析

(1)回归分析

表2中27 只不同时间段、不同类型的基金T-M 模型的检验结果。通过t检验结果表明,其中仅有三只基金没有通过α> 0的显著性检验,而其他的24只基金均通过了α>0的显著性检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22只基金的α>0,占样本总数的81%。结果表明样本内基金经理都具有选股能力,但α的数值都相对偏小,这说明我国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尚需提高。

(2)统计分析

通过表3的统计汇总,可以看出,只有债券型基金在2007年12月31日—2011年12月31日期间选股能力系数为负值,而其他基金在每个时间段均具有正向的选股能力,这表明样本内基金经理都符合考察目的。不过,能力数值普遍偏低。

通过表4、表5和表6分析,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平均选股能力都高于债券型基金,最大值、最小值、标准差等指标也差别不大。绝大多数基金经理具有一定选股能力,但这种能力并不突出。

3.2择时能力分析

(1)回归分析

表 2 给出了针对不同类型的27 只基金在不同时段内T-M 模型的检验结果。从 t 检验来看,只有两只基金能够通过α的显著性检验。通过T-M模型的回归分析,其中9只基金α>0,多数基金表现为负向的择时能力。

(2)统计分析

从表7 可以看出,只有债券型基金在2007年10月8日到2008年10月8日和2007年12月31日到2011年12月31日两个时间段内的择时能力系数大于零,其他的基金在每个时段的择时能力系数均小于零。

综合分析,在择时能力方面,只有债券型基金的表现较好,样本内基金总体呈现负向状态。说明我国基金经理的对于未来经济及股市整体趋势的研判和分析不够透彻。

4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1)选股能力方面,除债券型基金外,所有类型的基金在三个时间段都表现出一定的选股能力,不过能力表现并不显著。而且,所有表示基金选股能力的标准差相对较小,表明基金经理之间对投资配置、组合的能力差异很小。

(2)择时能力方面,样本内基金经理择时能力不太理想,当市场出现多头行情,基金经理难以把握机会,以寻求稳定超额收益率;当市场出现空头行情,基金经理也无法规避系统性风险,及时空仓止损。此外,所有类型基金择时能力标准差都较大,不同基金经理的表现水平波动较大。

(3)综合分析,我国大部分基金经理的选股择时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尚需加强,具体表现在择时能力方面,只有少数的基金经理能够具备一定的选股能力。这种结果受到国内证券市场特点、基金公司绩效考核等客观原因的影响。相信随着我国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和基础性制度,以及基金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建设等措施,基金经理的择时选股水平会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一、概述

在全国大市场、大品牌战略尚未实现的时代背景下,“稍紧平衡”是行业总的调控方针,既要确保市场供应又要满足消费需求,如何衡量稍紧中的平衡、量化平衡中的稍紧,实现精准投放,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卷烟需求预测是执行“稍紧平衡”原则的前提和基础;互动预测定量是执行“稍紧平衡”原则的措施和保障。

当前,卷烟经营过程中的货源供应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客户利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1]。

上海烟草[2]在量化“稍紧平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工作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将市场的总体状态划分为五种状态,然后通过设定两级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市场状态,最终大多数客户的卷烟经营实现了“稍紧平衡”,零售客户销售的卷烟很少出现断档或积压。

在本研究中,亳州烟草在省局和兄弟单位前期研究项目的基础上,借助量化管理理念,对如何实现基于量化管理的卷烟精准投放策略这一问题展开针对性研究。

二、量化管理理论的介绍

量化管理是以数字为基础,用数学的方法来考察和研究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性能,对关键的决策点及操作流程,以求对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等做出精确的数字描述[3]。

在烟草领域中,按照量化管理理论围绕整体货源计划和品牌培育规划要求,可以实现对货源分配管理办法的修正和引导。按照可供货源总量、品牌与规格,紧俏与满足程度,统一供应与分配标准,努力实现货源分配的制度化、流程化,最大程度地实现客户的满意。

在本研究中,量化管理理论主要通过市场状态评价体系和非线性多目标最优化模型的有机结合得以实现。市场状态评价体系首先通过各品类市场的市场状态评估总体市场容量,得到年度总量的预测值,进而得到总量的年度计划。非线性多目标最优化模型又对各品类进行最优化的分配组合,得到各品类的最优年度投放量。

1.市场状态评价体系。首先,将各规格在零售市场上的量价存信息数据进行梳理;然后以月度为时间单位,运用两级的评价指标(一级指标为零售价格指数和社会存销比,二级指标为订单满足率)构建市场状态评价矩阵图。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投放量的预测,汇总各品类的市场评价结果得出年度总量预测值。

2.非线性多目标最优化模型。非线性多目标最优化模型[4]又称数学规划,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等。

三、亳州市量化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

1.基于市场评价体系的销量预测。首先,利用亳州市2010-2012年各月的订单数据,分别计算出10个品类的市场零售价格指数、社会存销比和订单满足率。

将两个一级指标分别划分为断销、顺销、滞销三种状态,并分别进行赋值,然后组合出9种结果。订单满足率有高、低两种状态,大于等于80%为高,反之则低。

表1列出了3种可以直接判断的市场状态及6种无法直接判断的情况。

对于市场状态无法根据一级指标直接判断的情况,我们将结合二级指标(订单满足率)进行进一步具体判断(如下表)。

依据以上市场状态标准,亳州市的投放量的调控标准,如表3。

2.运用最优化模型建立投放规划。

(1)问题分析。本研究将计划销量、总收入及总毛利作为模型的目标条件。

根据市场状态的年度预测值经过调整,得到总量年度计划。最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具体设置为:卷烟总销售收入不低于241643万元,其中低档烟①不低于6923万元,结构烟②不低于234720万元;卷烟总毛利不低于59463万元,其中低档烟不低于1028万元,结构烟不低于58425万元。

(2)约束条件分析。该投放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设定为卷烟品牌的投放数量与预测数量的方差最小。另外,还根据卷烟预测结构对低价烟及结构烟的总量进行了限定,以符合市场需求。约束条件设置为:总销量等于132000箱,其中低档烟为16400箱,结构烟为115601箱,另外,约束条件还包括各品类年投放量预测值的比重。

(3)规划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通过最优化模型建立,在以上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下,求得各品类的年度投放量如下:

表4 亳州市2013年各品类的投放量预测

四、总结

(1)本研究中的量化管理理论主要依赖于市场状态评价体系和最优化模型相辅相成,将市场和计划完美地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市场状态评价体系为最优化模型提供了总量及各品类的需求预测,而最优化模型使需求预测更加细化和精准。

(2)量化管理理论以科学的预测和分析为前提,着重于现实的可操作性,将使企业管理者摒弃凭经验或拍脑袋进行决策的做法,为快速决策、正确决策提供了前提和方法。

(3)本研究只是在一种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下,提供了各品类最优化求解的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卷烟市场状态的变化多端,卷烟销量进度的执行,可即时改变最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从而快捷地实现各品类投放量的最优化配比,节省了大量的手工计算。

注释:

①低档烟为五类烟,条批发价小于25元。

②结构烟为除低档烟以外的卷烟,条批发价大于等于25元。

参考文献:

[1]王承丞.稍紧平衡,科学发展[J].中国烟草,2009.

篇4

大力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建设,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建设工程质量的科学标准。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伴随着行业的发展,一些现存的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已经体现出了一定的不协调、不适应性。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现有的工程质量检测体系,从而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水平和确保工程质量,就成为了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我们要从使用、地位、管理、技术条件、观念和职能等方面加以改正和明确,更好的为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高、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完善和社会需要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工程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问题分析与研究

工程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步骤一般分为统一思想、学习理解、组织实施和接受评审4个阶段。主要工作如下:

1、领导的认知和重视。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领导层的认知和重视是关键性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也将“领导作用”放在第一位。领导层必须有坚强的决心和坚定的信念。按《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建立、保持和改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必然要打破一些不合标准要求的旧传统、旧习惯、旧程序,甚至于要损害一些“重要”人物的利益和权力,必然会有一定的阻力,因此领导层必须有“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决心,凡不配合质量体系管理工作的人员就要其让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保正质量体系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否则检测工作是不可能有效地运行和开展。

2、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实验室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是宏观性的。作为出具公正性检测报告的实验室,应以“公正性”为宗旨,而“公正性”必然要求数据“准确”,而数据“准确”就要求检验方法“科学、先进、有效”,此外应以“高效、低价”来保证顾客满意。因此“公正、准确、科学、高效、满意”就是一般检测项目追求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检测项目在质量方面追求的目的。检测项目的质量目标应在质量方针的框架下开、细化和落实,质量目标应尽可能量化,质量目标应有一定的高度和跳跃性,不应该太容易实现,但也不应该高不可攀,令人失去信心。质量目标一般以通过努力,在3 ~ 5年内能实现为宜。

3、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建立。质量体系一般以文件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质量体系存在和运行有效的证据,是规范监测工作过程和行为的制度。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应根据检验工作的性质、规模、人员素质等因素,组织编制相应程度的质量体系文件,文件一般分为4个层次,第1层为《管理手册》,是实验室质量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第2层是《程序文件》,主要描述质量体系所涉及的活动的程序;第3层为《作业指导书》,包括标准和设备的操作规程、制度及其它必要的作业指导性文件;第4层是质量记录,包括各种计划、报告、记录、表格等。《管理手册》要紧扣《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明确规定检测单位的组织机构、法律地位、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承诺、各个岗位的职责、现有人员、设备、检测能力等,是实验室质量活动的纲领性文件。《管理手册》的编制要注意质量体系的整体性和质量过程的完整性,《管理手册》要素要全面、职责要定位、机构要清晰、程序要明确、内容要简洁、接口要衔接。《程序文件》是在《管理手册》的框架下对《管理手册》所要求的工作程序的细化,叙述要细致,最重要的是应有可操作性。每个程序要紧扣5W1H(what、who、when、where、why、how)及实验室自身情况进行描述,《程序文件》不能有漏项。《作业指导书》主要是《检验细则》、《操作规程》、《运行检查》、《检验标准》以及检验方法所涉及的各种文件,一般当规范、标准、技术文件未明确,以至操作过程不能控制和再现时,应编制《作业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是具体过程的操作,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忌空洞。记录是质量活动的证据,检测单位应根据《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的要求编制充分的质量技术记录和质量管理记录,记录的格式应适宜、充分和有效,保证工作活动能够再现。记录应在检验过程中及时记录,不能事后补记,不能涂改,记录应署名。所有文件和表格应分类编号,编号中应有版本号,以方便文件的修订。质量负责人要对质量体系的管理性文件进行全面检查和审核,技术负责人要对质量体系的技术性文件进行全面检查和审核,以保证质量体系所有文件的衔接性、协调性,文件不能出现互相矛盾、前后不一或职责落空的现象。对所有文件应进行受控管理,保证所用文件是有效版本,以避免无效、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用,导致检测结果无效。对文件的受控管理除文件标识外,一定要先由责任部门进行审查、批准,确保文件适宜、有效。其次对受控文件的发放一定要有发放记录,知道某份文件发出去多少份、在哪个地方,以便于更新文件时可以追溯,确保所发出的所有受控文件均得到更新,保证各部门、人员使用文件的一致性。有的仅在文件上盖一个受控章,难以保证无效文件的及时替换,是不正确的。

二、工程检测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问题分析与研究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就要进行体系运行,体系运行是执行文件、实现目标、保持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过程。体系文件必须得到贯彻实施,才能达到控制各种影响管理体系因素,保证检验过程和报告符合规定的要求。并在符合的过程中,寻求改进的机会和可能,使体系不断完善,以满足顾客增长的需求和期望。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目的是在于使检验工作质量和检验报告符合要求,使顾客满意。在运行过程中必须考虑有效性,过程是否正确识别、是否按规定运行等,因而必须在合适的时期进行验证,加强监视和控制,手段有内审、顾客满意度调查、过程有效性评价、统计技术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单位之间的比对和能力验证、标准物质检测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3个标志:一是能够对所有影响监测工作质量的活动进行有效和连续控制,影响检测结果的所有因素都处于受控状态,以减少或消除质量问题的产生;二是能够注重并且能够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或避免问题的发生;三是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应迅速反馈、及时研究,得出纠正和预防措施,防止问题再发生。质量管理体系的4个特性:系统性、全面性、有效性和适应性。

三、结语

建设工程检测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需要检测结构按照科学、公正的原则建立并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加强检测工作的监督管理,重视检测结构的基础建设,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和检测工作质量,确保检测结构以公正的行为、科学的手段、准确的结果,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只要提高并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切实履行国家建筑标准,并加强质量管理,这些现有的问题完全可以避免,再结合相应的措施,我国建筑业的质量控制,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贺子瑛 李毅卉 浅析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模式[J] 《山西建筑》2010

篇5

所谓道德两难法,也称为“故事两难法”“新苏格拉底法”等,它是由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针对单纯式灌输的德育方法提出来的。其具体方法是教师向学生同时提出两条道德规则,并且两条规则不可兼得,让学生面对这两条规则进行道德选择,并根据他们选择的原因和结果判断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当学生出现道德失衡时,教师引导他们了解更深层次的道德判断形式,帮助学生的道德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说得再直白些,“道德两难故事法”就是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指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多角度深层次地看待和理解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一、换位思考,用心沟通是化解道德两难问题之本

在两难问题的呈现过程中,创设两个不可兼容的冲突情境,可引发学生体验,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让冲突的情境成为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的台阶,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达到理想的体验效果,促成学生获得最真实、最触动内心的体验。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身临其境,直面冲突,经历了对新旧认知的思考,经历了对认知冲突的处理,发展了道德判断能力,建构起新的道德认知。以品德与社会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例:五年级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萌发阶段,自我意识正逐步完善,与大人的冲突日益明显。教师设置了一个道德两难问题:小明的成绩一向很稳定,可是有一次由于考试前没有休息好,临场发挥失常,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小明的爸爸是一位脾气十分暴躁的家长,面对这样的成绩,小明该不该实话告诉爸爸?如果你是小明,你也有一位这样的爸爸,你会怎么办?双方进行了激烈的思辨,正方理由: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应诚实地告诉爸爸,得到他的谅解;反方意见:不告诉可以维持和父亲的表面和谐,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的,争取得到好的成绩来回报他。站在一个青春期的孩子的角度来看待,正方的理由似乎过于“高大上”,反方的想法好像略显幼稚,但是这也是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从他们的想法中,教师可发现家庭的开放性和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了一段处理过声音的一位爸爸的录音,在录音中,这位爸爸强烈地表达了想和孩子沟通的想法。孩子们听了,纷纷表示愿意和父母沟通。有着亲子关系的父子俩平时不愿意沟通的原因,不外乎就是沟通方式的不同。根据平时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总结出如下方法:先从小事谈起,讲究策略;理解父母,多一些平等;坦诚相待;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考虑;换位思考;注意沟通时的语气委婉些;找准时机。

沟通这种行为,需要彼此先拥有相同的情感基础,站在同一目标上才有可能进行。如果一方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将自己想说的话不假思索地全部说出来,只会让情况更加失控。这样,双方不仅无法顺利沟通,而且极有可能像在吵架似的,使双方都陷于僵局之中。同样的,如果沟通的双方站在同一出发点,奔着同一目标时,敞开心扉,就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道德两难法看似是平行的两条线、告诉与不告诉的一对矛盾体,此时却找到了一种兼容的方法,行之有效地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

二、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是化解道德两难之法

教育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或建构,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因此,当面对难以抉择的矛盾冲突时,教师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式或辩论式的深入对话。在生生对话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进行激烈的碰撞,会在碰撞中不断刺激道德认知结构的改变。并且,学生在对外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中,会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增进自己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的实际能力。

以教师听过的一堂录像课――上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石库门的变迁”一课为例:石库门作为上海独有的一种建筑物,在历史的演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课伊始,叶老师埋下伏笔:上海早期的石库门一户人家住一幢楼,十分舒适,而且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较早地接受了西方建筑的特色,一幢一幢的石库门房子连成排成为“联排式布局”,建筑风格可谓是“中西合璧”。可随着当时战争的爆发以及大量人员涌入上海, “一户一栋”的石库门变成了“一门多户”,甚至出现一栋楼房住“七十二家房客”的现象。现在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和上海的生活不相匹配的石库门,又该何去何从呢?前期的铺垫一方面让学生们更深地了解石库门的特色以及在历史的长河中所起到的作用,另一方面引发学生们的思考。而如何看待这些已经老去却富有意义的老建筑,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思辨。生:我也觉得不应该拆,因为有些名人的故居就是石库门建筑。生:我觉得应该拆掉,因为它的生活设施实在是太落后了,家里没有卫生间,白天还行,晚上上厕所还得去公共厕所,现在这样的生活我们难以想象了。生:我也X得不应该拆,虽然它已经很破旧,但是现在的人都喜欢“忆苦思甜”,就好比开惯了小汽车的人偶尔也想去感受下骑骑自行车兜风的感觉,当我们住惯了高楼大厦,也很想去看看以前老上海人的房子。我的奶奶以前住的就是石库门这样的老房子,现在已经被拆掉了,奶奶现在还总是向我们讲述以前她在石库门的生活。从奶奶的话语中,我虽然感受到了石库门生活的艰苦,但邻居间的那份充满温馨的人情味是现在大房子里所缺少的。师:有没有同学考虑过两者兼备的方法呢?生:文人故居在保持原样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缮。生:实在破败不堪的石库门还是拆掉吧,影响形象的同时也的确无人问津,还是拆掉了让政府重新规划。生:可以对它进行修缮变成旅游景点,让更多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参观,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库门。改变一种思维和方法,就可以让本是矛盾的两者更好地融合与兼备。学生们在本是拆与不拆的两个完全不能兼容的矛盾体中,找到了中和的方法,既保留了石库门,又赋予了它新的意义,在大上海的历史长河中继续扮演着它独一无二的角色。

三、小品表演,潜移默化是化解道德两难之形

小品表演是情境教学的一种常见手段,以激发学生的情感来推动他们认知活动的发展。它利于学生真实地感受人物及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当的引领,解除学生已有的认知困惑,让学生重认知冲突的化解中及时构建新的道德认知,能促进学生道德思辨能力的提升,健全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使认知冲突成为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楼梯和台阶。以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真正的友谊”一课为例:在一次数学发展题竞赛中,班长小红遇到一道题目不会做,怕得不到奖受到同学的耻笑,就偷看了同桌的答案。这一幕正好被坐在后面的好朋友小雨看见了,小雨陷入了两难境地,不知道该不该告诉老师。通过前期的思辨和小品表演,学生们想到了折中的方法,现截取其中一个片段。小雨(笑嘻嘻):小红,今早上学时听到广播里表扬一位司机,在车主不在的情况下主动留了张纸条给小车司机,承担赔偿责任。我觉得应该给他点个赞,他太有诚信了。小红(低着头):是的。小雨(拉着手):损坏了别人的东西,就应该主动赔偿。一样的,做错了事情就应该主动承认并承担后果,你觉得呢?小红(红着脸):嗯,你说得对,我这就找老师去承认错误。

面对认知冲突,教师没有把教条式灌输式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对话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辨、自己去感悟。在这样的小品表演式的总结和反思中,学生逐渐懂得理性地认知事件,采用合适的方式解决冲突问题。

四、结束语

总之,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设计和应用道德两难法,可以提高学生在道德困境中进行道德判断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教师采用换位思考、“中西合璧”、小品表演等活动形式,使学生不仅能表达自己独特新颖的体验和感悟,彰显出理性的力量和思想的深度,而且能提高自己面对真实问题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近些年,现代交通系统不断完善,汽车已成为人民首选的出行工具,随之出现的是石油需求不断增长,然而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面对日益严重的石油危机,全球气候变暖等诸多问题。新能源电动车作为一种搭载清洁能源,对环境友好、对自然消耗率小的新兴汽车,吸引了诸多企业。汽车制造商纷纷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如今混合动力汽车发展迅猛,众多汽车生产商将其作为公司发展新的战略阵地。

混合动力汽车主要包括两种能量流,其一是发动力的动能能量流,其二为电动机的电能量流。能量管理系统的目标主要是提高车辆的燃油经济型,减少排放,同时不削弱车辆的加速能力,爬坡能力,与此同时在成本上加以控制。理想的能量优化控制策略能够保证混合动力汽车在多动力源共同作用下实现模式切换与功率分配,使能量管理系统对多股动力适时切换转变。

混合动力汽车分类多种多样,按照发动机及点动力功率大小可分为里程延长型、双模式型、动力辅。按照运行模式的不同,可分为发动机开/关模式型、发动机连续运行模式型。按照发动机及电动机是否布置在同一轴线上,混合动力汽车可分为单轴型与双轴型。根据动力源数量及动力系统结构形式,分为串联式、并联式、混联式。本文主要从动力源数量分类角度,对串联式、并联式、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能源优化控制策略进行分析与阐述。[1]

1.串联型混合动力汽车主要依靠电动机提供动力,发动机带动发电机进行发电,因此发动机只是辅助动力源。在车辆起步时,由于蓄电池电能充足,故只需蓄电池为电动机提供能量,电能传递到电动机,电动机经过传动装置驱动车辆运动。其中发动机的主要用途是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变成为机械能,再次化为电能,当车辆所需的动力减小时,发动机的额外能量可带动发电机发电将电能储存至蓄电池中,在整个能量装置及系统当中,电动机起主要作用。但是由于能源经过多种转换,整个过程中综合效率比较低,所以燃油经济性改善有限,因此在混合动力汽车上串联式很少见。串联式的控制策略有恒温模式,发动机跟踪模式及基于规则型策略。

(1)恒温控制:当电池剩余电量SOC低于设定的门限制值时,发动机开始工作,在最低油耗点(或者在最低排放点)处工作,发动机提供的功率一部分用于车辆行驶的驱动,另一部分向蓄电池充电,在这种模式之下,在蓄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有较多的能量损失,且蓄电池要满足所有瞬时功率要求,对发动机有利,对蓄电池不利。

(2)发动机跟踪模式及基于规则型策略:发动机提供的功率要根据车辆所需功率变化而变化,与传统汽车相似,在充放电过程中功率损失减小,发动机要在较短时间做出相应,发动机在从低到高整个负荷区间内工作,这会影响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与排放性能,解决方法可采用自动无极自动变速机器CVT,通过改变CVT速比,使发动机在最小油耗线处工作,同时减少排放,上述模式结合起来,使发动机在经济区间内工作,减少排放,同时电池也在高效区工作。[2-6]

2.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当中,车辆采用两套独立的传动装置驱动车辆运动。具有发动机单独驱动、电动机单独驱动、电力混合驱动三种不同工作模式。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一种将电力作为辅助动力的燃油车,当发动力所提供的功率大于汽车正常行驶、制动所欲要的能量时,发电机处发电状态,将发动机提供的剩余能量存入蓄电池。当车辆处于加速或爬坡状态是需要较大的驱动力,发动机与电动机共同工作,保证车辆所需驱动力。当车辆处于低速工况,如城市工况,由于发动机在此类工况下不能在经济工作区工作,因此由电动机提供车辆的驱动力。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优化策略包括逻辑门控制策略、瞬时优化,全局优化,智能算法四种。这里主要介绍瞬时控制策略及全局优化控制策略。

(1)瞬时控制策略:通过实时计算发动机和电动机在不同功率分配组合和不同工作点处的瞬时燃油消耗率和排放,电动机等效油耗与发动机实际油耗合称为名义油耗,在保证名义油耗最小的前提下,来确定最佳混合动力系统工作模式和工作点。具体如下,在某一时刻将电动机消耗电量折算成为发动机提供等量能量消耗的燃油和排放,再加上制动回收的能量与发动机时间消耗的燃油与排放,建立油耗模型与排放模型,计算其最小值,并将此最小值作为该工况下最优工作点。

(2)全局优化控制策略:应用最优方法与最优控制理论开发出来的混合驱动驱动力分配控制策略。建立以整车燃油经济性与排放为目标、系统状态量为约束全局优化模型,即动态最优控制,运用相关优化方法计算求得最优的混合动力分配策略。[7-11]

3.混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在结构上综合了串联式及并联式的特点,与此同时结合了上述两种方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但在结构上相对复杂,增加了制造成本。

混联式的控制策略有发动机恒工作点策略和发动机最优工作曲线策略。

(1)发动机恒工作点策略:该控制策略是指在车辆上采用行星齿轮作为传动机构,发动机的转速不随车轮转速变化而变化,使发动机在最优工作点工作,提供恒定的转矩,剩余转矩由机提供,在加速或爬坡时由电机提供,避免动态调节对发动机的损害,且电动机控制更加灵敏,发硬速度快。

(2)发动机最优工作曲线策略:使发动机工作在万有特性油耗线上,从静态万有特性曲线出发,在跟踪条件决定的最优工作曲线上工作,在所需功率或转矩高于某个设定值时发动机才会开始工作。发动机停止工作后,离合器脱开啮合或接合,在发电机产生的电流超过蓄电池所能接受的电流时或驱动电流超过电机或电池接受能力时,调节发动机的工作点。[12-14]

结束语

本文系统论述了现今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优化控制策略并分析其利与弊,现今混合动力汽车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得到了越来越多人民群众的青睐,而能量优化控制算法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性与动力性,从而进一步推动对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志生.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58-65.

[2] 申彩英.串联混合动力汽车能量优化管理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3] 张军.基于CVT的混合动力汽车相关技术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4] 欧建,张勇,陈宝,邓国红,张志远.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研究进展[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8.

[5] 彭栋.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能量回收与ABS集成控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6] 李国洪.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与动力电池系统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7] 舒红.并联型混合动力汽车能源管理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8] 岳丽.一种并联混合动力汽车能源控制策略仿真研究[J].汽车与配件.2013.

[9] 吴剑.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优化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8.

[10] 钟彦雄.并联式混合动力汽车能源管理策略[J].科技与创新,2017.

[11] 王保华,王伟明,张建武,罗永革.并联混合动力汽车[J].系统仿真学报,2006.

篇7

在教学工作方面:高校教师从事的教学工作不同于工厂熟练工人在生产线上的机械劳动,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智力输出。其工作量是由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组成。课前工作量主要是备课(包括准备实验、准备实习、准备指导设计或论文等);课中工作量主要是讲授(或指导);课后工作量主要是批改作业(包括审阅实验报告、审阅设计、审阅论文等)、答疑等。课中、课后的教学工作量可以认为是显性的,在计算工作量时比较容易核定。而课前的教学工作量一般来说是隐性的,在计算工作量时较难核定,因而多数高校将课前教学工作量作为课中教学工作量的线性附加值,随课中教学工作量的增减而增减,在计算中不单独出现。但是,进一步分析可知,课程属性、授课教师的学历、职称以及对课程的熟悉程度均影响着课前工作时间的多少。也就是说,课程属性、不同的授课教师是造成教学工作量计算复杂的第二个原因。

在科学研究方面:高校教师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不同于教学工作,更不同于工厂的生产劳动,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尽管最终要以论文、专利、新产品设计等成果形式体现,但由于其研究过程千差万别,很难以一个统一的公式计算工作量。比如说,目前一些高校不考虑学科专业特点,硬性要求教授每年发表几篇论文或完成几项科研成果,本身就是一种不符合科学研究规律、也不利于学术大师生成的做法。试想,如果每位科学工作者都遵照这种硬性规定来做研究,那么,著名数学大师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不知要推后多少年。因此,科学研究工作过程千差万别是造成工作量计算复杂的第三个原因。

在社会服务工作方面:高校教师从事的社会服务工作主要是以参与咨询、评审、研讨会等形式进行。总体来讲,社会上委托学校组织团队进行的较复杂工作,一般纳入横向科技项目管理;邀请教师个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则是高校教师从事社会服务工作的主要形式。而这类工作的分散性、社会组织与教师个人单线联系以及活动本身即时付酬的特殊性都给计算教师工作量带来认识和操作上的难度,成为造成工作量计算复杂的第四个原因。

另外,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过程中,还必然会涉及到一些日常的管理、学习和创新工作。比如专业、课程、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教师团队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以及学生班级的日常管理、业务学习、发展创新等工作(下文统称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实际上都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果归入教学、科学研究或社会服务,都比较勉强,而且每种工作自身也有很大差异,如专业有新老之分、课程有难易之别、学科有重点与一般建设目标、实验室有大有小、工程中心有服务范围区别,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此类工作量的计算成为教师工作量计算复杂的第五个原因。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复杂性主要是由于教师工作性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管理四类工作性质不同)、教师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职称)以及课程属性的不同造成的。

二 高校教师工作量计算的策略

针对高校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复杂性,笔者提出了一种计算策略,主要是按教师工作性质将教师工作量分类计算,并建立各类工作量之间的统一度量衡。

1 按工作性质将工作量分类

我国现行的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中,多将教师工作量分为教学工作量(含教学法研究)、科学研究工作量和实验室建设工作量。这种分类的依据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1]。该办法于1981年,如今时过28年,高校的建设水平、职能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上述组成分类已不能概括高校的主要工作。因此,需要跟随高校的发展变化进一步研究工作量的计算策略。而美国大学教师工作量问题的历史及其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大学教师工作量的构成包括教学、科研和服务三个部分[2]。笔者认为,根据高校三大职能及教师工作的实际,按照教师工作的性质,将教师工作量分为教学工作量、科学研究工作量(含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量和管理工作量等四部分比较适合当前我国高校的实际。

这种分类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工作量的分类和高校的三大职能相匹配,提示现代大学教师须在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努力工作并有所创新,须带领学生融入区域经济科技文化建设的活动中,走“开门、开放、开明”办学之路。同时,对于管理工作量(管理、学习、创新工作量)的规定,有利于考量由于专业、课程、学科、各种平台以及教师团队、学生班级等管理工作的劳动强度。

2 统一各类工作量之间的度量衡

在现行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中,大多数高校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计划学时设为基数,再乘以适当的合班系数,作为教师教学工作量,其度量衡大部分采用“课时”或“教分”。并进一步将“课时”或“教分”推而广之,应用到计算科学研究工作量中,从而出现了“科研分”。实际上,以“课时”作为计算单位,本身就忽略了由于教师职称不同、课程属性不同带来的课前、课后工作量的差异;再以“教分”及“科研分”作为计算单位来考核教师工作量,因其不属于原始意义的劳动量衡制,而是附加了若干考量的一种单位,因此,内涵比较模糊,易导致理解困难和度量的失衡。笔者经资料研究发现,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3]中指出的以“小时”作为计算单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以“小时”作为计算单位的优点在于:一是定义明确,易于核定;二是便于引用法定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涉及劳动量的概念和规定作为依据。

3 以法定劳动时间作为教师工作量定额的依据

目前大多数高校规定了教师的工作量定额(有的高校只规定了教学工作量定额)。有了工作量定额,必然会出现超工作量等问题。特别是同一所学校,不同的院系之间,如果教师工作量定额相差较大,将成为影响校园内部和谐的一个因素。以课时作为定额,没有反映出由于课程属性(公共课还是专业前沿课、公共课中是哲学类课还是语言类课、是一次性课还是多次重复课等)不同造成的劳动强度不同,也没有反映出由于教师职称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劳动强度,最终使得院系间按课时定额的比较失去了意义。

笔者认为,鉴于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复杂性,教师工作量定额应以法定劳动时间为依据。设教师法定劳动时间为Tt小时/学年,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4],结合高校的寒暑假制度,用下述公式计算。

Tt=8小时/天×5天/周×42周/学年-8小时/天×(11-4)天(法定节假日-假期中的假日)=1624小时/学年

该公式表明,法定劳动时间Tt小时/学年,是以教师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每学年42周,减去学期中的法定节假日(不包括假期中的法定假日)计算所得。实际应用时,每学年的周数以校历为准。计算所得的教师法定劳动时间1624小时,可作为教师工作量定额的参考值。

三 教师工作量组成比例的规划建议

1982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明确规定,“教师职务设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各级职务实行聘任制或任命制,并有明确的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由此可见,教师职务(习惯上称为职称)不同,教师工作量的组成比例应有所侧重。而学校的定位不同,或同一所学校中的具体院系不同,各项工作的比例也应该有所差别。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教师工作量组成比例公式:

设教学工作量占教师总工作量的比例为T1%,科学研究工作量占教师总工作量的比例为T2%,社会服务工作量占教师总工作量的比例为T3%,管理工作量(管理、学习、创新工作量)占教师总工作量的比例为T4%,则有:

T1+T2+T3+T4=100

该公式的含义是:教师从事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管理各项工作比例的和是常数。某一部分工作量的增加,意味着另一部分或另几部分工作量的减少。笔者认为,对教师个体而言,随着教师职务的升高,教学工作量比例T1应下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量比例T2、T3应适当提高。管理工作量T4所占比例,一般说来,取决于单位的统筹安排,会有较大的差别。例如,除了学校规定的政治学习外,教师可能要担负特色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品牌专业、精品课程、重点实验室、某种“平台”等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工作任务不同,管理工作量有较大差别。

笔者调研了一些学校教师工作量组成情况,发现:(1)有的高校的规定与上述规划原则相反。比如,有一所高校规定“助教每周额定课时数约是4学时,讲师额定课时数约是5.5学时,副教授额定课时数约是7学时,正教授额定课时数约是8学时”,如此一来,职称愈高,讲课愈多,谁来开展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2)对社会服务工作量几乎没有规划要求。(3)对管理工作量(管理、学习、创新工作量)没有给予基本的计量。

笔者认为,如此现状的存在,与学校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习惯等有关,更与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不尽合理有关。建议高校根据各自学校的定位和实际情况,规定有关学院或某些教师群体的工作量组成比例,为学校落实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提供制度保障。

参 考 文 献

[1][3]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Z].教干字

[81]011号.

[2]程晋宽.美国大学教师工作量浅析[J].高等教育研究,

篇8

在学习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的内容时,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一书是通过对第85页的实验4~3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这种形式来探究铁的吸氧腐蚀实验的。具体如下:将经过酸洗除锈后的铁钉,用饱和食盐水浸泡一下,放入图4―17(即图1)所示的具支试管中。几分钟后,观察导管中水柱的变化,思考引起变化的原因。

实验后,需要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这个实验得出两个重要的实验现象:一是导管中有水柱上升,二是铁钉有生锈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尤其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出经过酸洗除锈的铁钉,用饱和食盐水浸泡一下,放入具支试管中,然后把橡胶塞塞入具支试管口,才把导管放入装有5―6 mL水的试管中,几分钟后,铁钉有生锈的现象(因为这个现象容易被学生分析时所忽视)。铁钉生锈说明铁被腐蚀了,但这里的铁到底发生的是化学腐蚀?还是电化学腐蚀?是析氢腐蚀?还是吸氧腐蚀?就很值得学生去认真分析和思考。为了达到此目的,可以向学生提出为什么教材第85页的图4―17(即图1)把实验4―3这个实验标明为铁的吸氧腐蚀实验这一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是因为铁钉是铁合金,不是纯金属,有利于发生电化学腐蚀,另外我们知道常温下纯铁在干燥的空气中不易与氧气发生反应,说明此时的腐蚀现象不是以化学腐蚀为主,而是以电化学腐蚀为主。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导管中有水柱上升的现象,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是由于具支试管内的气体减少造成的,加上食盐水浸泡过的铁钉有生锈的现象,联想到原电池的反应原理,使学生茅塞顿开,就容易分析得出这是由于铁钉发生了吸氧腐蚀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由于铁钉是铁碳合金,在生锈过程中,铁为负极,失去电子被氧化为Fe2+;碳为正极,水膜里的氧气从碳的表面得到铁转移过来的电子而被还原为OH-;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Fe-4e-=2Fe2+,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O+O2+ 4e-=4OH-;两极生成的Fe2+和OH-结合生成Fe(OH)2,即 Fe2++2OH-=Fe(OH)2;Fe(OH)2 在空气中又很容易被氧化成Fe(OH)3,即 4Fe(OH)2 + O2 + 2H2O =4Fe(OH)3; 而Fe(OH)3 脱去一部水后就会生成铁锈Fe2O3・xH2O。因此本实验因发生铁的吸氧腐蚀,使铁钉生锈,使具支试管内的氧气减少,造成具支试管和导管组成的密闭体系里的压强降低,才会导致导管内的水柱上升一段距离。如果发生的是析氢腐蚀的话,因放出氢气导管内就不会有水柱,并且导管下端和试管下部还应有气泡产生。

为了能在短时间内看到导管中的水柱有明显的上升,在实验操作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实验时铁钉可放5~6枚,有利于增大铁钉腐蚀时的耗氧量。

(2)当经过酸洗除锈,并用饱和食盐水浸泡的铁钉放入具支试管后,可以用MnO2作催化剂使H2O2分解产生的O2快速通入具支试管中,增大具支试管中O2的浓度,铁的腐蚀速率加快,使水柱上升明显,4~5 min后玻璃导管的水柱可上升5~6 cm,15~30 min后玻璃导管的水柱可上升10~15 cm。

(3)酸洗除锈后的铁钉最好先用清水清洗,然后才用饱和食盐水浸泡一下,以免残留的酸液与铁直接发生反应,使小试管有气泡冒出干扰实验,使学生误认为发生的是析氢腐蚀。

(4)特别要注意一定要先把橡胶塞塞入具支试管口,然后才把导管放入装有5~6 mL水的试管中,此时马上拿起导管,没有水柱,但1~2 min后,就会有0.5~2 cm左右的水柱,并可以提起导管给学生观察,此时水柱不下落。由于在试管液面以下的水柱远处的学生不易观察,所以提取导管学生就很容易看到上升的水柱,有利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如果先把导管放入装有5~6 mL水的试管中,再把橡胶塞塞入具支试管口,马上拿起导管,就会有1~2 cm左右的水柱,这段水柱是由于橡胶塞塞入具支试管口排出的部分空气而引起的。所以对比这两个实验操作后,学生才会真正信服先把橡胶塞塞入具支试管口,再把导管放入装有水的试管中后,导管里的水柱上升的原因是具支试管里的气体因发生化学反应而减少所造成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如果拿起导管,水柱下落,说明装置漏气,可能是橡胶塞和具支试管口以及橡皮管和玻璃导管之间不配套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对这个实验有更深刻的认识,还可以向学生进一步提出怎样判断具支试管内减少的气体就是氧气这样一个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进行实验,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判断具支试管内减少的气体就是氧气的实验的具体操作如下:待导管内的水柱不再缓慢上升后,打开具支试管的橡胶塞,点燃一根木条,然后把燃着木条伸入具支试管内,结果可以看到木条熄灭了,这一实验现象可以充分说明具支试管内减少的气体就是氧气,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这个实验中所看到的铁钉生锈的现象确实是因为发生了铁的吸氧腐蚀所导致的结果。

这一实验把钢铁在自然界中普遍发生的缓慢的电化学腐蚀现象,通过铁的吸氧腐蚀实验让学生能在短时间、近距离亲眼看到这个放大的自然现象,能学以致用,能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让学生感到亲切、感到兴奋,有利于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金属的吸氧腐蚀原理。

2对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及教学策略

在学习金属的电化学防护的内容时,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一书介绍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和外加电流的阴极保护法这两种方法,并利用第87页的科学探究中图4~21(即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实验。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可以看到电压计指针有偏移,说明有电流产生,形成原电池;锌电极不断溶解减少,说明锌电极作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Zn -2e=Zn2+;铁电极上有气泡产生,说明铁电极作为原电池的正极,由于3%的NaCl溶液是酸化了的溶液,所以铁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H++2e-H2,但铁电极中的铁有没有与氢离子直接发生置换反应:Fe+2H+=Fe2++H2就值得探索了,因此往铁电极附近滴入2滴K3[Fe(CN)6]溶液时,溶液中无蓝色沉淀生成,即可说明溶液中不存在Fe2+,铁未被腐蚀。为了证明铁电极既未被氧化为Fe2+,也未被氧化为Fe3+,因此需要补做两个实验。第一个需要补做的实验是证明铁电极没有被氧化为Fe3+,所以需要先吸取铁电极附近的清液少量于另一支试管中,再滴入KSCN溶液,看反应后溶液是否呈红色,从而判断铁电极是否被氧化为Fe3+;只有滴入KSCN溶液后,混合溶液不变红色,才能说明铁电极没有被氧化为Fe3+。第二个需要补做的实验是Fe2+和[Fe(CN)6]3-反应的实验,由于中学生从未见过Fe2+和[Fe(CN)6]3-反应的实验现象,所以在检验铁电极是否被氧化为Fe2+之前,需要补做第二个实验;由于Fe2+溶液不易保存,都是临时配制,所以再用一支试管取FeCl3溶液2 mL,往FeCl3溶液中先加入过量的铁粉使Fe3+变成Fe2+,充分振荡静置后,先取少量的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当溶液不变红色时(说明Fe3+已被全部还原为Fe2+),然后才再取一定量的上层清液, 滴加K3[Fe(CN)6]溶液,让学生亲眼看到有蓝色沉淀生成,才能使学生信服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的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往铁电极附近滴入K3[Fe(CN)6]溶液,溶液中无蓝色沉淀生成,即可说明溶液中不存在Fe2+。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实验时要先吸取铁电极附近的清液做第一个补做实验,证明铁电极没有被氧化为Fe3+,以及做完第二个需要补做的实验Fe2+和[Fe(CN)6]3-反应生成蓝色的铁氰化亚铁沉淀,才能做往铁电极附近滴入2滴 K3[Fe(CN)6]溶液, 证明铁电极也没有被氧化为Fe2+,结合这两个实验现象才能说明在Fe、Zn和酸化的3 % NaCl溶液组成的原电池在反应中铁电极未被腐蚀,而是被保护,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较活泼的锌通过原电池反应阻止了铁的析氢腐蚀。

通过对此实验现象的探究所得出的结论让学生亲眼看到作为阴极的铁未发生反应,只有作为阳极的锌发生反应,所以我们把这种类型的金属防护称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这种方法从中学生的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角度来看,实质上是牺牲负极的正极保护法。

参考文献:

篇9

为解决农村教师数量匮乏和整体质量偏低的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简称“硕师计划”)。“硕师计划”是通过选拔一批优秀的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推荐免试录取为“硕师计划”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师生”),并与省、县等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签约正式聘为编制内教师,并到县、镇及以下中学任教。截至目前,该计划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先后实施,参加推免工作的高等学校累计86所,承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等学校达73所,共有9000余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奔赴县镇及以下农村中学任教。“硕师计划”的实施可大致分为阶段:第一个阶段(2004年至2005年)为试点阶段。培养方式采取“1+1+1+2”,服务范围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第二个阶段(2006年至2009年)为推广阶段。培养方式调整为“3+1+1”,服务范围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村学校,以中学为主。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为完善阶段。培养方式由“3+1+1”五年制改为“3+1”四年制(前三年在任教学校边工作、边学习,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学课程,完成论文答辩),服务范围由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扩大到所有县镇及以下农村学校,并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结合实施。

“硕师计划”的实施,为扶贫县学校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不同程度地缓解了农村教师匮乏的矛盾,提升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激励了大学毕业生献身农村教育事业,到基层建功立业;探索了一条为农村学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一、影响“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分析

“硕师计划”的实施是一项探索性和复杂性的工作。所谓探索性是指这项工作属于新思路、新改革、新举措,没有现成的做法可以仿效,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在实施过程中确立先进培养理念,完善科学培养机制,探索有效培养模式。所谓复杂性是指“硕师生”培养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可谓“点多、线长、面广”。“点多”是指决定“硕师生”培养质量的要素多、节点多、环节多,既有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又有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撰写等。“线长”是指“硕师生”学习和服务时间较长,在职边工作边学习三年,脱产集中学习一年。“面广”是指涉关单位部门比较广泛,既有教育部主管部门、省(市、区)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又有推荐学校、培养学校和接受“硕师生”的农村中学。

“硕师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其复杂性的特点,要始终把培养质量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农村教育不仅需要大量教师,更需要大量高质量教师。近年来,笔者围绕“农村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及实施策略”这一课题研究,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硕师计划”实施以来,其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其培养质量缺乏有效保障,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主要影响因素。

1.生源质量整体偏低。教育部规定“硕师生”的推免条件有三条: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教育工作;二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能按时获得学士学位;三是服从省(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志愿到农村学校任教。从这三个条件来看,作为研究生入学的选拔标准,缺乏明确、具体的质量要求和能力考核标准,准入门槛偏低。另外,“硕师计划”的生源绝大部分是培养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入选后仍在本校就读,属严重的“近亲繁殖”。因此,从入学条件和培养环境看,“硕师生”的生源质量先天不高,又在本科所在学校就读,难免出现培养质量不高和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2.培养过程缺乏监管。“硕师生”的培养涉及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撰写、评阅、答辩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完整培养体系。课程学习是他们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教育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实习实践是培养他们教育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基础平台,学位论文是提高他们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基本保证。目前,由于“硕师生”的培养采取“3+1”模式,即前三年在签约学校顶岗任教,除了寒暑假集中上课,其他时间与培养学校少有联系。最后一年到培养单位开始脱产学习硕士阶段的核心课程,同时准备毕业学位论文的撰写、评阅、答辩等相关工作。这样的培养模式自然导致培养环节很难有效衔接,培养过程很难把握和控制。

3.导师指导不到位。随着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理念的战略性转变,在高度重视学术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大力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面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持续增加、研究生培养类型日趋多样的现状,各培养学校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扩充教育硕士指导教师的数量,提高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水平。目前,很多学校由于教育硕士导师缺乏,只能放宽遴选条件,从而导致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下降。另外,限于客观因素,一些学校50%以上的专业学位导师是由学术型导师兼任,尽管这部分导师具有丰富的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经验,但对于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还缺乏指导实际,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硕师生”属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更强调综合能力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导师的精心指导。但目前导师责任心不强、指导不到位现象时有存在:有的导师以学术型研究生模式指导教育硕士,缺乏专业指导能力和水平;有的导师属纯粹的“师傅带徒弟”,缺乏现代教育指导理念和经验;有的导师所带研究生过多,根本指导不过来;有的导师教学任务过重,社会兼职过多,无法完成指导任务。

4.管理制度不健全。“硕师生”的培养有别于普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能完全套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目前,有些学校对“硕师生”的培养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在培养方案上,只是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基本环节做了简单的微调。在管理上,不同程度地仍在执行管理学术型研究生的规章制度。这种简单移植套用现成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能是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科学研究能力不强、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不专的“夹生饭”。因而,针对“硕师生”培养的特殊性,要积极探索科学的培养机制和健全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培养质量。

二、保障“硕师计划”研究生培养质量策略

过程控制是为达到规定的目标而对影响过程状况的变量所实施的操控。在“硕师生”培养过程中进行过程控制,就是对“硕师生”的“教育输入、教育过程和教育输出”全过程的控制。教育输入涉及生源质量、招生制度、研究平台、科研环境和导师水平等;教育过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方式、学位论文、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等;教育输出包括课程学习效果、论文质量、学生素质和社会反映等。强化过程控制就是要操控好影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关键环节和关键阶段。

1.以完善选拔机制为前提,努力提高生源质量。首先要严把“人口”关。“入口”决定“出口”,生源质量犹如原材料质量,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前提要素,“硕师计划”实施以来,生源情况备受关注。一度出现了准入门槛虽低但仍不能吸引大量优秀应届本科生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中学条件普遍较差,城市学生很难适应农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三年后免试免费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时间过长,对他们吸引力不大,他们认为想读硕士途径很多。三是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理想和信念。四是国家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服务农村教育的信心动摇。为此,要解决生源质量问题,首先,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其次,要完善、落实“硕师生”的优惠政策,以政策吸引人,用待遇留住人;再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热爱农村教育事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高尚品格;最后,要完善推荐考核程序和办法,侧重考核综合素质和能力,把更多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纳入“硕师计划”。

2.以优化培养方案为重点,积极探索培养模式。科学的培养方案是质量的保障。培养方案的核心部分是课程设置,课程设置要与“硕师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习特点相适应,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与本科阶段所学专业和课程相衔接。实现课程模块化,将课程分为“公共学位必修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教育实践研究”等五个模块。课程内容要注意知识的更新和拓展,体现前瞻性和实践性。课程学习是“硕师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其掌握学科专业基本知识和教育专业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课程安排要科学合理、衔接有序,根据“硕师生”培养方式,学位基础课安排在前三年,通过寒暑假面授和学生自学完成,核心课程第四年到培养学校脱产集中学习。课程学习采取分散与集中、自学与指导等不同方式,课程考核办法规范、标准严格。“硕师生”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论文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培养学校导师指导、任教学校导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学习、工作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3.以提升业务能力为核心,科学安排实践训练。“硕师计划”的实施,目的在于培养大批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骨干教师,进而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和农村教育质量。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使“硕师生”具备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或教育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新人服务期的“硕师生”是应届本科毕业生,还不具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水平,教学能力不高,教学经验不丰富,这就需要在有限的三年时间里,不断强化教学训练。在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培养学校与任教学校、理论与实践的多边互动,密切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完善培养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机制。依托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开展优秀教师的传帮带活动,通过开展优质课评选、公开课观摩等活动,使“硕师生”得到全面锻炼,使其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得到极大的提升,尽快从教学新手成长为教学能手。

4.以建立双导师制为关键,强化联合指导力度。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双导师是指给“硕师生”选配两个指导教师:一个是培养学校的导师,另一个是任教学校的导师。建立双导师制,就是要加强培养学校与任教学校导师的联合培养和指导。培养学校导师一般偏重于学术型,其指导任务侧重对研究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他们具有教师专业背景,了解教师职业技术要求,熟悉研究生培养规律,对“硕师生”的指导具有稳定性。重点在于对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撰写、答辩的指导;任教学校导师一般偏重于应用型,其指导任务侧重对“硕师生”实习实践的训练和指导。他们是从基层中学选拔的具备高级职称的职业型导师,多年从事中学教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硕师生”试教阶段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能够提高“硕师生”对教学实践的感知和体验。双导师的建立与实施,既有利于“硕师生”理论水平的提升,又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是“硕师生”培养的有效模式。今后,如何进一步明确双导师的岗位职责,如何进一步调动双导师在“硕师生”培养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需要政府和学校建立起配套的奖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篇10

水平型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模式大致根据业务模式与运营模式来详细划分。在此基础上上也还可以再次细分。

业务模式分析

以市场开拓为主的业务模式。在水平型产业集群中,大多数企业都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产品销路是最大问题。而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正好迎合中小企业开拓市场的需求。为此,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一些服务机构建立了针对当地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市场信息、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服务。如中国搜丝网等。

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业务模式。在水平型产业集群中,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一般都较弱,往往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来攻克技术难题,许多中小企业对公共技术平台有着强烈需求。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为提升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技术水平提供服务的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技术平台应运而生,如顺德的华南家电研究院、三明的先进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澄海的玩具技术创新中心等。

以管理升级为主的业务模式。这种业务模式是指为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提供管理软件在线应用服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普遍暴露出管理不规范、管理手段落后等问题,亟待进行管理升级。中小企业缺信息化人才,又没有充裕的资金投资信息化。SaaS平台运营商将管理软件统一部署在服务器上,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通过互联网应用管理软件。中小企业不需要购买管理软件,只需要支付少量的服务费,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门槛。

运营模式分析

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是推进水平型产业集群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从投资主体来看,水平型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多数由地方政府出资,如大连市模具共性技术支持平台;有的由企业出资,如中国搜丝网;有的由科研院所出资,如顺德工业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从建设和运维方式来看,水平型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分为自行建设和运维、委托建设和运维两种方式。对于政府部门投资的平台,一般由其下属事业单位负责建设和运维,如中小企业局下属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对于企业和科研院所出资的平台,一般自行建设并自行运维,有的则把运维工作外包给专业机构。

从赢利模式来看,产业集群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分为赢利性和非赢利性两类。绝大多数政府部门投资的平台,中小企业可以免费使用,收费的很少。而企业和科研院所出资的平台一般是赢利性的,收入来源包括广告费、会员费、增值服务费、交易佣金等。

水平型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推进策略

通过对全国多个产业集群的实地调研以及对两化融合的深入研究,对如何推进水平型产业集群两化融合提出如下一些对策:

篇11

从我国呆帐准备金制度的执行情况来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1988年财政部规定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帐准备金,但实际上,1992年银行才开始计提准备金,至此,呆帐准备金制度才算正式建立。1988年财政部(财商字[1998]302号)对呆帐准备金制度,制度作了较全面的阐述,规定呆帐准备金按当年年末贷款余额的1%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当年核销的呆帐准备金在下年予以补提。对金融企业实际呆帐超过1%部分,当年补提呆帐准备金,但交纳所得税时应作纳税调整,统一计算本年应纳所得额并依法交纳所得税。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银行资金实力有限,银行呆帐准备金与呆帐贷款损失核销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二、运用封闭贷款化解不良贷款

封闭贷款是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经贸委针对国有企业亏损问题,提出的一种新的贷款管理模式。对申请封闭贷款的企业要求贷款封闭运行,专款专用,产销单独记帐,成本单位核算,效益单独反映。银行可利用这种贷款盘活不良贷款,首先银行可以选择产品有销路或有市场潜力的债务企业,对其发放封闭贷款,运行期间银行监督其经济活动和往来款项,待企业扭亏为盈后,按比例偿还一定数量的原来无法偿还的贷款本息。由于适用范围小,不利于巨额不良贷款的化解。

三、通过项目置换和以物抵贷、资产变现化解信贷风险

通过项目置换和以物抵贷、资产变现办法,化解信贷风险。对于收回无望的固定资产贷款,如果企业有朝阳项目,可通过项目置换办法,重新确定贷款期限,盘活一部分不良贷款。以物抵贷是保全信贷资产、压缩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各级行可根据《以物抵贷管理办法》和《以物抵贷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存量贷款中的抵押贷款进行分类排队,分户列出清收进度计划,责任到信贷员,任务到相关企业。对实行以物抵贷的资产,积极处置变现收回贷款。

四、运用资产证券化的方法来化解不良资产

这是我国在借鉴国外处理不良信贷资产的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已由理论探讨转入了实证性操作阶段的一种化解方法。它的实质是,通过成立由有关方面的人员组成的,拥有一定行政权力的中介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清理商业银行中存有的不良资产,从而达到降低清理成本,盘活资产,尽量减少损失的目的。我国成立信达、华融、长城和东方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分别处置建行、工行、中行和农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

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规程基本如下:

1、原始权益人确定资产证券化目标,组成资产池,并对不良贷款进行加工,包括资产细分,法律文件的补齐等手续。

2、原始权益人将资产池中资产转移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3、信用提高,除进行内部信用提高外,信用提高部门通过提供担保等方式提高将发行的证券信用等级。

4、信用评级,由专门评级机构根据资产风险的评估结果,给出证券的信用级别,并随时作出监督报告对外公告,从而提高交易的信用透明度,有利于培养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投资者。

5、安排证券销售

将不良资产用资产证券化的方法进行化解,可以将银行中的不良资产剥离出来,使其形成“好银行/坏银行”格局,原有银行可以轻装上阵。

五、强化催收手段化解不良贷款

指商业银行运用行政手段切实加强不良贷款的清收管理,同时加大依法收贷的力度。避免企业对银行经营活动的进一步牵制。防止增量资金恶化和风险损失的增加,重在化解银企之间的债权债务。(1)加强对不良贷款清收的组织领导,成立不良贷款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各级领导挂钩清收风险贷款大户制度。(2)良贷款的指标、责任、时间、对象层层落实,逐笔逐项分析原因,采取不同清收本息措施。(3)加强与法院的联系,如果贷款有担保抵押,银行可根据合同或依法占有、处置担保资产,如果企业破产又无抵担保的,银行可按法院的判决依法从企业资产处置所获收入中收回部分本息,注重诉讼时效的管理等,加大催收的执行力度。

六、动用信贷杠杆化解不良贷款

1、积极支持促成企业经济联会,兼并重组。抓住当前企业改制改组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把支持效益好的新上项目与老项目的收贷,特别是呆滞,呆帐贷款催收挂钩,促进不良贷款的转化。

2、在化解存量不良贷款资产风险的实际工作中,各商业银行都摸索出不少切实可行的经验,应加大各项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巨额不良信贷资产的风险化解。(作者单位:重庆银行)

参考文献:

[1]郭奎生.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发展[J].上海金融,1998年第5期。

[2]聂庆平. 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

[3]石汉祥. 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4]黄学海、马桦、舒达砷. 防范不良信贷资产的机制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1999年第3期。

篇12

1.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的创造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也可以认为其实质是一种管理文化,同时会计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文化领域和会计领域的一种交集。会计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会计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已经创造的与会计相关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包含了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等;而狭义的会计文化则是指在实践中形成的和会计有一定关系的,意识形态和相关的规则制度等。会计文化具有凝聚性、动态性以及层次性等其他社会特征,并且能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还能够提高会计质量。会计文化是由会计物质文化、会计精神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以及会计制度文化组成的,其中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核心部分[1]。

2.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一种有助于经济管理,以及经济决策的信息,作为一种经济管理信息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目的性以及社会性等其他特征,它主要是来源于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而使用会计信息的人也相对较为广泛,例如投资者、企业内部管理者或者是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人员等。由此可见会计信息质量也就是反映出会计信息在形成过程中,符合一定的会计准则要求,并且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程度的信息,其实也就是衡量会计信息的一个标准。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文化是具有一定关系的,会计物质文化制约着会计信息质量,而信息使用者逐渐提高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就促使会计物质文化得到改进与发展,在人类进一步提高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和质量要求,促进了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当然优秀的会计文化有助于提高会计质量,还能够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2]。

三、提升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策略

通过上文可以知晓,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是有着一定关系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的决策都需要依靠相关的经济信息,当然也离不开会计信息的支持,那么建立优秀的会计文化,也就成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经济活动得以正确开展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可以站在会计文化的角度,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第一,构建优秀的会计文化,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构建会计文化需要注重制度和技术等因素,还应该重视信息并考虑我国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既能够为本民族文化所融合,又能够指导会计实践的文化。各企业应该积极的构建出优秀的会计文化,全面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第二,积极发展会计物质文化。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也就应该表现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广,那么首先是应该积极的实现会计信息化,这需要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加大对其重视,并结合具体情况和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会计信息化规划。其次是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永远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企业应该积极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全面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而国家也应该加大对高等院校中会计信息化的教育,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第三,加强企业的会计制度文化。会计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着重大而广泛的影响,必须要严格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以此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那么企业就应该加强立法与执法力度,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会计制度,并落实到实处,促使会计行为的法制化。还应该加大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力度,比如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或者是通过多方面的培训案例来讲解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准则的理解,并且积极的遵循相关制度。

第四,优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文化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过度的讲求人际关系,这就导致人际关系更加的错综复杂,也就导致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失真,所以企业应该积极的优化会计行为文化,重视会计人员的需求,建立有效的会计行为激励制度,让会计人员不受人际关系的影响。企业还应该积极的树立以人为本的会计行为文化理念,也就是企业应该充分的尊重关心会计人员,让会计人员拥有平等而健康的思想,以此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篇13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防止两极分化的现象产生。但当下的英语教学,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化解这一现象,值得每一位英语教师进行思考。文章将从两极分化形成的原因与如何预防两极分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剖析两极分化形成的原因

就学生层面而言,英语知识的构成有其自身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及时熟练地掌握每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与技能。如果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内容与技能,必然会给后面的英语学习造成困难,进而出现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心受到打击,甚至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学生的英语学习严重受阻,恐惧英语的学习。这种状况的出现,会造成英语基础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越学越难,两极分化的现象便出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造成两极分化的原因。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帮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就会缺乏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教师层面而言,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理念不同,给学生带来的知识学习与成长也不同。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教学能力强,才能将知识内容讲解透彻,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家庭层面而言,家庭关系和谐的、父母重视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就好;家庭关系不和谐的、父母不重视的,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就差些。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身心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他们的心智还不很成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二、预防两极分化的对策

(1)加强管理,创建良好班风。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认为,教师如果对于学生之间的竞争进行适当的干预与控制,就可以成为同伴间鼓励人心的催化剂,否则会对集体精神和道德起到破坏的作用。这表明了班风的重要作用,良好的班风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会引导整个班级的成员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也会被极大地激发,进而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因此,英语教师在评选班级英语领头人时,要求学生从品德、能力、成绩等方面出发,自主推选。领头人的任职不是固定的,如果领头人不能遵守班规,不能带领学生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就会被解聘。通过这种竞争机制,班级选出来的英语领头人(课代表、小组长、领读员等)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早读课时,能领着大家复习所讲内容、巩固语法知识,还会帮助后进生巩固生词;分组合作时,能带领小组成员惟肖惟妙地进行表演,能推陈出新地进行创编。竞争机制的建立,使班级英语学习氛围浓厚,上课时,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大胆表达见解;课外阅读时,学生大方地讲解故事、分享自己的见解;英语活动时,学生勇敢创新,生动表演。小学生的身心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可塑性比较强,良好的班风可以引导学生向上、向好,进而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

(2)了解学生,设计差异化教学。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的知识基础、个体智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制订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例如,在高年级的英语阅读课中,教师往往在文本讲述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复述文本,如果要求所有人复述,那么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会感到困难。为了不伤害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流程:对于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借助文本的思维导图进行复述;对于能力中等的学生,要求他们借助图片与重点句型进行复述;对于后进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分组合作,每人一个角色进行文本的表演。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根据文本提问时,对于英语能力薄弱的学生,可要求他们从故事的三要素“where\when\who”出发进行问题的问与答;对于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关注故事的细节,从图片与重点句型中进行问题的问与答。

三、结束语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的现象涉及到众多方面,不仅表现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知识背景、班级氛围上,还涉及到教育环境、家庭氛围、个性特点等方面。因此,学生英语学习出现两级分化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创建良好班风、设计差异化教学这些环节入手,制定相应策略,有效改善并缩小两级分化现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