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数学优质课数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学优质课数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学优质课数学

篇1

一、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创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就是教学模式。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它将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的作用,特别是现代教学技术进入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必然。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无疑增加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

二、营造数学教学氛围

营造数学教学氛围,这是优质课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而学习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完成的,并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因而,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成为数学教师所关心的问题。成功的优质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无不是以创造数学教学氛围,作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那么,氛围是指什么呢?氛围是指情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具体场合下,师生的情绪、心智活动以及所产生的气氛的总和。

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的前提,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情感才易受到影响和感染,自觉地进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在数学知识的迁引下,不断地探索、追求,发现新的知识。教师在讲台上,要使学生形成和谐的局面,达到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结合,没有良好的氛围,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堂成功的优质课,首先是上课教师对所教的内容充满激情才能感染学生,进而形成良好的氛围。例如:异面直线的概念,对于一个数学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在课堂上绝对不能流露出这种情绪的,相反,一开始就要兴致勃勃,首先展示图片公路的车道(平行直线)与十字交叉路口(相交直线),并且在十字交叉路口设置一个行人与一辆高速行使的汽车(方向成垂直),教师指出: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但是,十字交叉路口存在安全隐患,那么,如何既要使交通通畅又能避免事故发生呢?学生会回答修建立交桥。教师追问:立交桥的桥面与桥下的公路这两条直线有何特征?(答:既不平行也不相交)于是引出异面直线的概念。这样引进异面直线的概念,学生会觉得很自然、直观,更重要的是对异面直线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师只有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引导到数学学习中来,营造数学学习氛围,把所讲数学材料的抽象性,化成新奇的学习内容。既然营造数学学习氛围如此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营造这种氛围呢?这已经超出本文的范围。这里就不多谈。

三、数学优质课的几个误区

目前,数学优质课存在三个误区:个体化,形式化,偏向化。本来,优质课是一种集体教研活动,应共同努力,对优质课的内容,事前应就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特别是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更显得必要。而实际情形是越来越个体化,变成了上课教师个人的事,失去其本来意义,反而形成了评估教师水平的课程,成为了教师个体或一个学校或一个地方教学水平高低的体现。同时,个体化倾向会导致优质课的形式化,很不利于优质课的正常进行。应该说,优质课主讲教师的失败,是集体的失败,而不能是个体的失败,因为主讲教师是共同方案的实施者,目的是想通过它解决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同时,随着现代教学技术进人课堂,引起了教学手段的深刻变革,但是,计算机能否完全代替人呢?答案应该是明显的,而现在的情形是:无课件就不是好的优质课。我们应当认识到:计算机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工具的作用。比如:去年,重庆市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有位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就不如传统的一根细线两颗图钉更形象更直观。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以上个体化,形势化,是两个比较明显的误区,本文不在深究。下面着重谈一下优质课评价中的偏向性问题,因为它尚未被相关人员引起重视。

由于数学教学目的,常常被人们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致使在评价优质课时,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正确性,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分散,安排是否合理,而忽视了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问题。何谓良好的个性品质呢?它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优质课中普遍重视不够,或者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良好的个性品质比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目标与认识目标组成有机整体,它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学习目的决定了为什么学,学习意义何在?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一个动力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知识和能力势必落空。由上看出,评价系统出了偏差,自然会给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为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经验评价中,应高度重视。

篇2

2.有感于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例如:焦作解放区实验学校的苏倩老师在执教《世界新生儿图》一课中,整节课都是由老师精心设计的一连串问题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从而化解了难点突出了重点,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有感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性。数学新课改核心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通过这次优质课评比活动,我发现教师观念的转变,表现在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强制者向教学活动的激励者转变;由唯我独尊的一言堂向民主气氛的创设者转变;由纯粹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向艺术家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在尝试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原来的“复习、引入、新课、巩固练习、作业布置”,改变为创设情境―明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或学生独立探究)―学生通过探究得出结论―师生互评―归纳总结―探究成果的应用。如来自河师大附中的张凤霞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通过打篮球这一活动,做好一些铺垫后明确这节课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从“篮球的运动轨迹”去猜测、探究、讨论“二次函数的性质”,然后通过师生的合作交流、合情推理感悟新知,再以欣赏的形式来揭开课堂开始的情境悬念的过程和原因,并将新知拓展应用到如何把球投进的实际生活问题中。学生也从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切都要靠人自己去创造。通过这种探究式学习,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教师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4.有感于课堂上教学设计创新的有效性。“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地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新乡的宋丽华老师开课展示美丽的家,首先“欣赏地板”,让学生从抽象的实物中观察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数学的美,然后水到渠成引入课题,通过学生动手探索、讨论、分析,归纳出“镶嵌的特征”;同时宋老师在例题的选取上,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密切结合,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宋老师在课堂收尾的数学活动――帮小燕子闯智慧宫小组竞赛,以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设计题目,让学生积极动脑筋,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整堂课进入了,整个教学过程跌宕有致,诗趣盎然,给人以数学美的享受。在本次活动中,许多教师都认识到“结果很重要,过程更精彩”。

5.有感于一个数学老师该具有的教学本领。说话精练到位,标准的普通话,咬字清晰,讲解数学知识时精练到位;丰富的表情,课堂上与学生相处融洽,从一开始的自己面带微笑到最后学生的面带微笑;板书清晰到位,用最快的速度写出最好的字,准确的板书解题过程更是为学生做了一个好榜样;严谨的思维方式,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反应快,引导学生得体到位,思维严谨,考虑周到。可以说12位上课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数学老师基本功的好榜样。

二、听有所思:教学中值得探讨的若干问题

新课程教学使我们深切感受到:课堂更加活跃轻松了;课堂教学内容更加联系生活实际了;学生发言更加积极了。但在听课、听点评过程中,以及与观摩教师的交流中,也反思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

1.如何正确处理好培养学生能力与掌握“双基”的关系?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小组讨论流于形式,为形式而活动,没有达到讨论目的,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处理上却往往忽视、削弱或降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状况;而有的教师因为留给学生活动时间明显过多,导致原先准备的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这些到底该如何处理呢?

2.如何正确处理好复习引入与创设情境的关系?有的教师为情境而情境,以情境替代复习引入的实效性不够理想,也有教师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驾驭和处理教学内容时,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开发和整合,教学过程中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

篇3

一、意义解析

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有上优质课的设想,都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实现高效优化,使新课改理念得以体现。数学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优质课就是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一种重要途径。所谓优质课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然而,在课堂教学层面上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课堂教学的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对课程理念的理解、领悟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

二、策略分享

1.选好课题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特点,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枯燥。在选择讲课内容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情,初中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逻辑思维还不是很强,因此很多认为数学这门学科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教科书比较枯燥。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注意选择的内容的深度和长度,课程的进度;还要根据自身的特长,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讲课的内容,是善于表演型的,还是理智型的,还是善于设计型的,善于捕捉细节型的。

2.设好教学过程

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教师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充分了解之后才实施的。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直接关系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广泛的阅读专业书籍,最好是自己订阅数学的核心期刊的杂志,根据笔者最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核心期刊的文章都是全国的有新思想、新理念的顶尖级的教师的教育心得,教学实录,教学经验,广泛的阅读他们的文章,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过硬的专业素养是上好数学优质课的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客观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学生,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比如笔者所选的课题为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首先,笔者确定自己的教学理念:多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成为真正学习数学知识的主人。鉴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最后通过自己的反复修改,和教研组同仁的提议,最后确定了这样的具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导课:通过优雅的音乐配乐展示了生活中的精美三角形的图片,从神秘悠久的古代金字塔;到彰显个性的现代建筑,到翱翔天空的三角滑翔翼等图片,贴近学生生活的导课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重难点突破:《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设置了以下活动:活动一:(动手摆一摆)拿出教具盒中的塑料棒,任选三根组成三角形。然后用学过的知识探究所摆三角形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小组内经过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亲自试验的机会,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从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也很好的解决了本节的重难点,形成本节课的亮点。联系生活实践:学习数学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们学以致用,这样也能使学生养成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与我们紧密联系的观念。基于这样的理念,我设计了这样了的习题:“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冒着生命危险斜穿马路,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吗?”笔者就是想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篇4

一、教师要精神饱满、激情四射。

老师应该充满激情,语言要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如:

老师的开场白:“渝北职教中心不仅在重庆是最优秀的,在全国也特别有名气,今天你们愿意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吗?”

这话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激情,为教师后面的所有的教学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因为孩子们想做全国最好的学生,所以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敢想、敢做、敢说。如:

老师:“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见过哪些椭圆?”

同学回答:“操场”、“西瓜”、“鸡蛋”、“铜镜”、“油罐车”……。

老师没有及时打断学生的思维,而是通过后面讲解相关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些说法不对。老师注重营造氛围,而这种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潜能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更主动、更敢表现自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人文氛围。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引导点拔作用,要促进更多的学生作进一步的思考。如果教师的设问层次粗浅、质量不高或对学生的提问缺少必要的引导和讲解,教师设计的游戏等活动实效性也不高等,将使一堂课大打折扣。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快速把学生的思绪带到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师创设学生能够质疑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推理或讨论或查资料或实验操作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只有努力创设问题情景,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

老师:“2008年9月25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又一个里程碑是什么?”

学生:“我国成功发射神州7号。”

老师:“请同学们观看视频。”

老师:“神州七号在进入太空后,先以远地点347公里、近地点200公里的椭圆轨道运行。”(展示图片)

“同学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椭圆图形……”

选择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反映数学在人类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让学生感受我国科技日新月异,祖国日益强大,了解人类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发展求知、求实、勇于探索的情感和态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通过学生动手探索、讨论、分析,归纳出“椭圆的特征”;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结果很重要,过程更精彩”。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课堂中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让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我想这该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一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实际体现。

三、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操作,提高课堂参与度。

构建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都空着脑袋走进教室,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

老师先用自制教具演示椭圆的生成过程。

老师:每两个学生一组,用老师发给同学们的一张硬纸板,和纸板上固定有两个端点的细线,让学生画椭圆、感知椭圆的形成过程。

老师:“请同学们探讨一下椭圆的形成过程,并用语言表述出来。”

这样将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小组合作切忌流于形式,为形式而活动达不到合作目的,虽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处理上却往往忽视、削弱或降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状况。

篇5

1.精心选课是关键

在选择讲课内容的过程中,要充分的考虑学情,初中的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逻辑思维还不是很强,因此很多认为数学这门学科理论性和逻辑性很强,教科书比较枯燥。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注意选择的内容的深度和长度,课程的进度;还要根据自身的特长,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讲课的内容,是善于表演型的,还是理智型的,还是善于设计型的,善于捕捉细节型的。

2.过程设计是重点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素养直接关系着自己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广泛的阅读专业书籍,最好是自己订阅数学的核心期刊的杂志,根据笔者最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核心期刊的文章都是全国的有新思想、新理念的顶尖级的教师的教育心得,教学实录,教学经验,广泛的阅读他们的文章,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过硬的专业素养是上好数学优质课的基础。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进行积极客观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学生,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比如笔者所选的课题为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首先,笔者确定自己的教学理念:多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成为真正学习数学知识的主人。鉴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最后通过自己的反复修改,和教研组同仁的提议,最后确定了这样的具有特色的教学设计:导课:通过优雅的音乐配乐展示了生活中的精美三角形的图片,从神秘悠久的古代金字塔;到彰显个性的现代建筑,到翱翔天空的三角滑翔翼等图片,贴近学生生活的导课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重难点突破:《数学课堂标准》指出:“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设置了以下活动:活动一:(动手摆一摆)拿出教具盒中的塑料棒,任选三根组成三角形。然后用学过的知识探究所摆三角形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小组内经过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亲自试验的机会,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从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也很好的解决了本节的重难点,形成本节课的亮点。联系生活实践:学习数学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们学以致用,这样也能使学生养成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与我们紧密联系的观念。基于这样的理念,我设计了这样了的习题:“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冒着生命危险斜穿马路,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释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吗?”笔者就是想通过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值得注意的问题

(1)语言美。数学虽然是理科,但是优美的语言更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不只是为了交流思想,更重要的作用是为了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注意语言的启发性和教育性,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和示范性。

篇6

(二)课堂教学体现数学味道

很多老师心里想,数学课堂肯定体现数学味道,这还用说。老师们都知道,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公开课,老师为了让数学课堂更加充实生动,更加吸引学生,老师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生活方面知识;为了扩展学生知识面,老师又加入了相关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为了丰富课堂语言,有感情,用着诗意一般语调讲课;为了节省时间,用了大量画面精致的课件。一节课下来,涉及的科目很多。学生不知这节课到底是什么课,数学课也像,自然科学也像,综合课也像,最终成了“四不像”。但这次的课堂却体现了数学应有的味道,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次讲课内容多样,不像以前公开课那样多讲几何知识,或讲简单数学认识。对于一些抽象代数知识是避之若骛。这次不仅讲一些比较抽象知识——如比、用字母表示数、有余数的除法、百分数的意义、中位数等。还讲了一些比较有难度的知识如可能性的大小、鸡兔同笼、莫比乌斯圈、邮政编码等。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二是重视数学语言表达,教师语言简洁精炼,言简意赅,没有多余的话,最大特点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注意学生语言的严谨性。

(三) 是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变化的关系

这次听课另外一个感受是:一走进教室,我们发现学生的课桌的摆放跟我们平常教室一样,一排十人,三排,共三十人。不再是五六个学生围坐在一起,以前一见到这样的大型公开课,为了方便小组间合作、交流。往往是五六张课桌拼在一起。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为了迎合课改的精神,一些老师把合作学习看成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认为课堂上有了小组合作就有了课改意识,就是一种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把学生独立思考说成是一种封闭的弧军备战,是一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于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任课教师把合作学习到了“随手拈来”,“动辙合作”的地步,从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次竞赛课上很好的处理了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间的关系。就是需要讨论的地方采取了同桌间互相讨论。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一律强调学生独立思考。不像以前一节课闹哄哄地多次合作、讨论。事实上,新课改所倡导的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并不是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灵活运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我们不能因为盲从合作学习而丢弃独立思考,首先应该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独立思考,他还有什么创新呢?

篇7

问题1:计算(a+b)n展开式的二项式系数并插入以下表格中,通过填表你发现什么规律?

问题2:观察“杨辉三角”你能得到哪些数字规律?(学生填到课前发的习题纸上)

问题3:请与同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并试着证明你的猜想.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表你们的看法.

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杨辉三角中蕴含的数字规律,再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现的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注重运用了转化和化归的数学思想,把观察到的规律证明化归为组合数性质的应用,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有机结合,真正体现了探究—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法.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探究与交流的时空,能经历规律的发展过程,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显著.

二、语言简单明确,评价趋于多样化

这次参赛的各位教师教学语言精练,不管是教师的引导语还是提问语或评价语都十分的准确到位.例如,河北邯郸市第四中学张兴娟老师《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节课,张老师开篇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将学生带入这节课的学习中.问题1:你会求哪些类型方程的解?小组讨论有哪些不会求解?(并让学生把所提问题归纳并板书到黑板上)问题2:能不能求方程的近似解?以求方程x3+3x-1=0近似解为例,进行以下探究:1.怎样确定解所在的区间?2.怎样缩小解所在的区间?3.区间缩小到什么程度满足要求?

本课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师生的交流中产生的,所以教师的引导语与提问语对学生顺利完成这节课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提问语之外,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也是各有特色,也有教师给学生的回答作出动作鼓励评价,如竖起大拇指或给学生以热烈的掌声.与以往的教师评价不同,现在教师更善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学生的潜能,并能以自然、真诚、恰当的语言及时并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对新教材挖掘深入

与旧“大纲”相比较,新课程在知识结构内容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

(一)知识结构的变化

新课标的一个大变化就是“模块+专题”结构和学分制,与以往的高中数学课程相比,这次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其中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构成,具体如下.

数学1: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基本初等函数II(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选修课程分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具体如下表所示:

注:上图中代表模块(36学时);代表专题(18学时).

在完成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希望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选修系列1、系列2.其中系列1是为希望在人文社科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由2个模块组成:

选修1-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系列2是为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由3个模块组成:

选修2-1: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计数原理、统计案例、概率.

(二)内容的变化

新课程的内容有较大的变化,不仅增加了一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教学发展和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内容,如算法初步的基础知识等,而且对某些原有的内容也做了一定的调整,特别是圆锥曲线与方程的内容.例如,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倪如俊老师上的《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这节课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案例如下:

1.课堂引入

(1)生活中的抛物线

①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②南京秦淮河三山桥的桥拱的形状是抛物线;

③卫星天线是根据抛物线的原理编造的.

(2)数学中的抛物线

一元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提出问题:为什么一元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

2.抛物线的定义

(1)抛物线的画法

①介绍作图规则.

②动画展示作图过程.提出问题:求所对应的点M满足的几何关系是什么?

③分析作图过程.提出问题:在作图过程中,直尺、三角板、笔尖、点F中哪些没有动?哪些动了?绳长|AC|、|MC|、|MF|、|MA|中哪些量没有变?哪些量变了?

④结论:动点M满足的几何关系是:动点M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它到直尺的距离.

以上是倪老师通过生活中的抛物线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抛物线的必要性,再通过类比椭圆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去学习抛物线,通过画抛物线的图形过程抽象概括出抛物线的定义,课改后抛物线的内容介于椭圆和双曲线之间,而大纲教材中抛物线的内容在学习了椭圆和双曲线之后,大纲教材注重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学习,而新教材这样安排恰恰淡化了圆锥曲线的第二定义,所以倪老师没有运用圆锥曲线第二定义引入说明,对教材的挖掘和把握很精准到位.

四、个人的反思

这次优秀展示课,都是新授课,包括概念课和探究课,特别以概念课为主.新授课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照本宣科,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并且效果也大打折扣,那么应怎样上好一节新授课呢?我的思考如下:

1.备好课——教学设计

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就是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在备课中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解决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器材和策略以及相应的教学工具(包括媒体),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确定,教材的分析和处理,学情分析,教法选择,教案的编写.

篇8

平移、旋转和轴对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教学难点:

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一个圆盘、一个指针,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一)认识平移

1.出示例1图

(1)依次出示3个运动的画面(火车、电梯、和国旗的运动)。

提问:你感觉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沿着直线的运动。

指出:像图中火车车厢电梯国旗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平移。(板书:平移)

举例:请小朋友说一说,你还见过哪些平移现象?

(二)认识旋转。

1.出示例2图

提问:你能看出图中表示的是哪些物体的运动吗?

引导: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做的是怎样的运动呢?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并且表示给大家看一看。

指名学生交流并表示运动方式。

提问:你知道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吗?这几个物体运动时,为什么它们的位置固定在那里而没有移动到另一处呢,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交流,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围绕一点转动。

指出:像图中电风扇叶片、螺旋桨、钟面指针这样的运动,都可以看成是旋转。(课题位置板书:旋转)旋转的特点是绕着一点转动。(板书:旋转绕着一点转动)

追问:电风扇叶片绕着哪一点转动?螺旋桨和钟面指针呢?

举例:小朋友还在哪里见到过旋转现象?

2、学生“试一试”。

(1)做转盘

出示“试一试”中的转盘,让学生用事先准备的转盘面和指针,照样子做一个转盘。

提问:你是怎样做成这个转盘的?圆面中心为什么用一个掀钮固定?

(2)动手旋转

引导:请小朋友按老师的要求做一做:把指针从指向A点旋转到指向B点,再把指针旋转到指向C点或者指向D点。

提问:刚才指针是什么运动?是绕着哪一点转动的?请小朋友再把指针从指着A点开始,顺时针旋转一周回到A点。

还可以怎样旋转一周回到A点?请大家做一做。(学生逆时针旋转)

追问:怎样的运动是旋转?

(二)比较

引导:请大家用手势表示平移,再用手势表示旋转。

比较一下平移和旋转,它们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小结:我们刚才研究了物体的运动,认识了物体运动的两种方式,这就是平移和旋转。沿着直线移动的运动,是平移,绕着一点转动的运动是旋转。

三、练习巩固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观察,把通过平移能和绿色树叶重合的图上颜色。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方格图,让学生说一说平面图上的方向,让学生说说两枚棋子各在原来位置的什么方向。

4、完成“动手做”

篇9

一、有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部分是一堂课的开端,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可见课堂导入对于优质课堂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将小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使其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进而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例如,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些图片:衣柜、冰箱、牙膏盒等。学生看到这些熟悉的事物,他们会觉得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数学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这些经常见到的事物,学生既感到兴奋,又觉得好奇,于是我便会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问题,进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利用这样的导入方式,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从而为优质课堂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

情境教学是新课标教学背景下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在遵循“以生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下,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出发,对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的思考与探究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都喜爱听故事,那么教师就可以创设出恰当的故事情境,将小学生带入这个故事中,使其身临其境认真地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三年级“轴对称(一)”这一节内容时,我就利用多媒体一边给学生讲故事一边展示图片:在美术课上,慢羊羊村长让大家自由作画,并在下课前将画出来的作品展示出来。经过一节课的画图,懒羊羊画了一个青草蛋糕和棒棒糖,喜羊羊画了灰太狼,美羊羊画了一片花丛,蝴蝶和蜻蜓在上面飞舞着。然后村长让大家选出认为最好看的一幅图。故事讲到这里,我停顿了下来,然后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三幅画中哪幅画最好看,为什么?”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说美羊羊画得最好看,尤其是里面的蝴蝶和蜻蜓最漂亮。顺着学生的思路,我便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蝴蝶和蜻蜓这么漂亮呢?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引导学生思考,得出蝴蝶与蜻蜓的两边是一样的,即对称的,进而引出了轴对称图形。故事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充满了兴趣,问题情境的启发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保证。

三、寓教于乐,体验学习过程

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单一的教学形式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使其难以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学到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可能性的大小”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摸球抽签表演”的活动。在课前我先制作了一些贴有表演项目的小球,如跳舞、唱歌、说笑话、讲故事、绕口令、诗朗诵等多种表演形式,然后将这些小球放入一个大箱子中,在活动中,学生按照顺序一个一个进行摸球抽签表演。在活动中,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活动,他们还十分热烈地讨论,既对自己的抽签结果充满了期待,又有些隐隐地担忧,这个心情变化的过程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并努力判断自己所抽到的是什么结果的可能性比较大。在学生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可能性大小的深层含义。

总之,构建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是新课标教学要求下的基本目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完善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内容与环节,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小学数学优质课堂。

篇10

1. 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

1.1学习氛围轻松、活泼、愉快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课堂上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感情,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营造轻松、活泼、愉快的学习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1.2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不同于以往课堂教学中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改标准的要求下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由老师转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情,要从学生学习、理解知识的角度进行教学计划的设计。

1.3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给予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感。肯定的赞赏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认真地学习、思考,尽可能地发掘自身的潜力。

2.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实施策略

2.1要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情感,培养学习信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既要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也要把握好情境创设的内容和要求,这样的学习情境才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认知的原有状态,找准认知起点,以此为基础,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其次,情境创设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以为数学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师应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相互融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第三,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笔者就充分利用情境导入新课:先用课件演示学生喜闻乐见的儿童动画片,喜洋洋、懒洋洋情境图,然后提问:圣诞节到了,喜洋洋和懒洋洋约好去参加圣诞晚会。小朋友们你认为他们会约在什么时间呢?小朋友猜一猜。这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中。

2.2深层解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大要素整合起来的生态环境。一般说来,教材资源是潜在的,需经教师着意开发方可利用。而环境资源则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创设的。教材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是创设优质课堂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要有挖掘教材资源意识,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教材资源,实现高效课堂。第一,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认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教材是一个静态的结构系统,仅仅是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数学思想,提高理解能力的一个例子。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同时受到相应数学思想的熏陶。

第二,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教师不仅仅是教材、教参的使用者,更是教材、教参的创造者,教学中不仅要尊重教材还要超越教材。

第三,要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上。用实,就是使教材切合学生的实际,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等功能释放出来。

例如,在《认识体积与容积》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在认识空间大小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大鸟笼子和一个小鸟笼子。课件演示笼中鸟活动空间的比较,学生认识到鸟笼中小鸟活动的空间有大小。再让小鸟飞翔,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在感知容积这一概念时,笔得请学生把手伸进桌子抽屉中,感知桌子抽屉空间的大小,然后把书包放进去再一次的感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空间的大小。

2.3努力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要求每个学生都掌握基本知识。教师对他们要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首先,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个别差异”。教师要面向全班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集体教学上,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教师有“全人”的理念。教师要努力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组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重因材施教,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再次,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篇11

虽然对于教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但小学数学教学已形成了一套较固定的模式,其对小学数学考察的内容的立足点始终未变,所以课堂上教学流程的模式化使得学生失掉了个性,一味追求达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规范化的教学内容使得小学数学教学形成了生搬硬套的模式,所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势必有所创新。通过对知识传递,知识的内化,以及知识的不断拓展这一教学步骤的颠倒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构建知识的大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构建能力、进行协作探究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2.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构建思路的探析

2.1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动力,要想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首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丰富数学知识与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但要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较浅显的、通俗易懂的内容。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他们会以教师的威严及课本中的一些名人的所作所为为模范,这样可以以此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发挥榜样的作用,达到因材施教,鼓励他们多读书,从而积累知识。

2.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过去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到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练就数学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良好的数学学习素养。教师应先让学生在课前根据学案进行有效预习,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有重点地答疑解惑,并适当地指导学习方法。课后教师及时进行整节课的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2.3教师起到指导示范作用

小学生还处于初级学习阶段,他们会以老师为学习对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可通过示范,尤其是小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更需要教师的指导示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小学生带来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4课堂上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想象是提升智力的法宝,是使小学生富有创造性的重要条件。小学生的想象力往往比较丰富,在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这样学生才会有新鲜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运用多种教育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可以把小学生带入数学情境中,体会抽象的数学思维,激发小学生内心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加深小学生对课堂内容知识的理解,加强思维锻炼,所以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2.5数学思维的养成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基础

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依赖于对数学思想的锻炼,学习只有真正领会、融会贯通才能领悟小学数学的思维模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难度较高的练习题进行检测,通过长期积累达到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2.6多种课堂评价方式

教师在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教学中应是对数学情境的创设过程,所以要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相应的改善,采用恰当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进行思维锻炼,并通过适当的评价,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使他们进入创造性的教学轨道,形成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改善教师的评价方式,其中不仅要有终结性评价,更要有过程性评价。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课程内容及方法上,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2.7课内外的学习融会贯通

课程改革以来,倡导要树立开放意识的理念,这样让课外与课内的学习得到融会贯通的方式,既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又能培养小学生来源于生活的实际体验。还可以通过举办一些活动,如数学探讨交流会等,确保学生能够大量地学习有关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他们的乐趣。

3.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应该注重加强锻炼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升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个体,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是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

篇12

一、明确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实现内容与目标的统一

随着教学改革的步伐,小学数学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进行,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不断明确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然而,还有很多教师还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小学数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但随着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在一直的变化,但在变化过程中依然一直保持着相似性,教育者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根据改革过程中一直不变的相似内容,发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并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完成统一,坚定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以便开展教学,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将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加高效,更加贴合教学目标,使小学数学优质课堂得以实现。

二、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想要实现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教育者应当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小学生性格活泼,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并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教师应当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小学生可以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有效提高小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小学数学优质课堂。

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课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植树问题进行学习,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模式下可以自由发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对小学数学的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和答疑的作用,完全让学生自主的完成学习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形成优质课堂。

三、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变,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代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将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起到辅助作用,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自主学 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进度,并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例如,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发现某一组的学生讨论不热烈,学习进度落后,教师可以主动上前询问:“哪里出现问题了?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需不需要我的帮助?”并引导学生克服困难,从而让学生喜欢上自主学习,并可以将自主学习方法应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对学生的成长,和以后的学习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将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使学生进一步的记忆知识,从而做到活学活用,全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是一句口号,教育者应当付诸于实践,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扎实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探究和理解数学的真正意义,建立有效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做到,学生能够自己做的,教师坚决不插手,学生可以自己来表达的,教师坚决不代替学生说,学生可以自己研究出的,教师坚决不直接告诉学生结果。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问题,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体会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质课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实现小学数学优质课堂,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入手,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实现优质课堂。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教学内容中增加更多的实践内容,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 索桂芳,薛彦华,赵明录,高翠任,王帅.新课程体系下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05):128-132.

篇13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打造高效课堂,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引导应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数学中的每个公式、定义、定理等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这些公式、定理的研究应用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证,不同辅助线的作法,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通过种种手段参与到高效课堂的全过程中,从不同的侧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概念之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概念的建立体系中,理解它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的严谨性,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公式、定理的学习,要弄清被发现的前提,应用的条件,推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解决问题是优质课堂的主旋律,教师在此应对问题多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解法进行探索、讨论,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这样既能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能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应对数学问题多元探索,如一题多解、一题多问,还要对问题进行推广性研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在高效课堂上,学生在讨论、探究、合作、参与中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或困惑、或错误。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剖析这些错误,提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有意识、有准备地进行。教师要能科学引导,举一反三,要让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激发兴趣,启迪思维,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二、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着眼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效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双向活动。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向让学生如何获取知识转变,从单纯的课堂讲授为主向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向师生平等中的首席转变。我们在打造高效课堂时,要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把学法指导作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有意识地渗透学法。笔者在2013年4月参加甘肃省白银市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活动之中,深感诸多优质课都能瞄准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都能采用相适应的方法,不同的课件,都能组织学生边学习、边思考,适时进行小组讨论,全班争论,全员参与,明辨是非,在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画龙点睛,精讲重点,攻破难点,进而归纳知识点,梳理知识网络,留给学生有清晰的思路后,归纳学习的收获、学习的方法,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所以,打造高效课堂我们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优化课堂上下工夫,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做文章。

三、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深层次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打造数学高效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效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善思多想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思路、方法、见解和疑问。教师要想办法通过合作讨论学习,参与式讨论学习,动手创作等不同的方式,积极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运用,这样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另外,在打造高效课堂之中,教师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中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要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见解;其次,要把举一反三,一题多证,一题多问等作为培养创新能力行之有效的手段,同时要注意联想指导,指导学生纵横联想,前后联想,左右联想,在联想中获取新知识,在联想中发展学生联想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