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全媒体时代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众所周知,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下,多媒介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形态,传统媒体、新媒体纷纷在进行全媒体化,各种媒体开始逐渐进入一个文、图、声、光、电立体展示的全媒体时代。如2008年3月,烟台日报传媒集团成立全国第一家“全媒体新闻中心”;中央电视台于2009年7月开播的《世界周刊》,将其定位为“全媒体地带,信息就是选择”;互联网发展的领航者——新浪于2013年9月推出以更快捷、更有效的方式建立品牌与用户的多元关系的广告平台“龙渊”,这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首次提出全媒体覆盖广告平台的概念。在迎接全媒体时代到来的同时,这种跨界融合的趋势对广告营销行业的未来势必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重点从传播环境变迁、传播形态嬗变的视角分析广告受众在全媒体时代下的特点。
一、全媒体的概念
近年来,学界对全媒体概念及内涵尚无统一界定,在研究和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发现之前的学者主要从两方面界定全媒体的概念:一方面是从全新的媒体运营模式角度,另一方面是从新的媒体传播形态角度。宏观层面来看,全媒体的真正内涵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观念。而微观层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分析,从传播形态上来看,我们可以将全媒体简单概括为众多单一媒介的总和;从传播内容上来看,全媒体涵盖了文、图、声、光、电立体展示等多维度信息;从信息传播介质上来看,包括了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在传媒业界的实践中,凡是把各种不同的媒介加以融合使用的媒介实践形态,都称之为全媒体。[1]”因此,全媒体是一个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概念。
二、全媒体时代广告传播的变迁
在人们享用全媒体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信息集成化、便捷化、个性化等多方面好处时;在广告公司向传媒行业新的整合方向调整策略时;在广告主利用全媒体的诸种优点扩大信息传播效果时,他们很快发现全媒体时代带给人们的是一柄双刃剑。多样的媒介选择带来了广告受众的进一步碎片化,进而稀释了单一媒介的传播效果;多元的数据终端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从而扩充了广告的功能性视域,引发广告业界与学界的深度思考。随着传统媒介的数字化转型、新媒介的不断产生以及媒介融合的深化,全媒体的内涵在广告传播实践中渗透地越来越深远。全媒体时代广告的传播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广告传播环境的变迁带来的是广告业多角关系的嬗变。
目前,广告媒介越来越丰富多样化。大致将现有的广告媒介划分为传统广告媒介和新兴广告媒介。其中传统广告媒介是指“四大广告媒介”——广播、电视、报刊和户外。新兴的广告媒介是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而产生的一系列数字媒体。在全媒体语境下,多种传播形态要打破传统单一的传播模式,提供不同的表达形态。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下,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同一模式的重复传播或不同传播模式的简单堆砌,都很难产生增值效果,甚至会带来负面影响。另外,传统广告的投放与新兴广告的投放不应相互构成阻力,反倒应该优化组合,相互促进。多种广告投放渠道的相互融合成为广告业在全媒体时代生存的最佳途径,同时也是数字营销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全媒体时代广告受众特点分析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广泛应用,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感官应用。网络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融为一体,人们在接受网络媒体带来的各种讯息的过程中,自觉地将各种感官系统统一起来。基于当今社会大众广泛认可的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观念,从全媒体视域研究广告受众的特点成为广告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任何一种传播诉求想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尊重受众的主体性。全媒体时代,大致将广告受众的特点概括为以下三点:需求的个性化、媒介接触习惯的多样化、媒介使用的交互性。
(一)广告受众需求的个性化
全媒体时代媒介的数字化、分众化、多元化、融合化等特征,空前的影响着广告传播环境,其中最为突出的影响就是,受众信息的接收和反馈。多样化的受众需求和细分化的受众市场,使得广告传播活动日益艰难,广告传播效果愈加难以把控。如何突出重围,已经成为全媒体时代广告业关注的重点。
Web2.0时代的媒体传播不仅是按照用户需求提供综合化服务,而且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行为,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提供定制。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到的,“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单独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2]。广告信息传受环境的改变,使得广告受众的消费行为越来越符号化、感性化、体验化,从而促使广告主调整投放广告的渠道,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越来越多的是追求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他们更加注重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以及优质的服务。因此,消费者开始接受并选择像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兴的网络平台作为广告信息传播的载体。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二)广告受众媒介接触的多样化
据《2013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媒介接触正从单一走向复合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分流,而新旧媒体博弈的结果是推动复合受众的增加,使人们每天接触的媒介种类变得多样化。另外,有数据显示近三成的受众将原先看电视的时间转移到了互联网、移动终端和报纸上。全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实际上是众多单一媒介重构的复合型传播模式。面对多样化的传播终端,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也变得多样化,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需求与媒介接触习惯选择自己最便捷的媒介接受信息。
广告受众媒介接触习惯的多样化,表现出广告受众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分散,媒介选择变得更加碎片化,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应把握住以下两个方面来捕捉受众的眼球。一方面,广告主需要更加全面的进行媒介策略分析和媒介传播环境的把握,从而进行更加精准的广告投放,满足广告接触点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另一方面,广告主应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拓宽与消费者双向沟通的路径,传递统一的产品信息,树立稳定的品牌形象,最大化的满足消费者体验,把握消费者心理,最终实现广告信息的有效传递。
(三)广告受众媒介使用的交互性
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全媒体传播环境具有极强的交互性,无论是网络媒介、手机应用平台、IPTV、数字广播,还是电子阅读器,它们都具有交互性。以微博、微信、QQ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平台在不断地更新和优化系统,使数字媒介的交互性越来越人性化、即时化、体验化。这样全媒体信息传播时代打破以往传统媒体时代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受众在接受信息方面的自就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受众可以选择接受信息的媒体,选择何时何地接受信息,选择以什么方式接受信息,以及接受什么样的信息等等。
例如,自微信开通公众平台消息接口之后,众多商家纷纷在微信平台上做起了广告。最为经典的一个案例是“招商银行微信查余额”。客户将自己的微信号与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微信公众号绑定后,通过弹出页面提交身份证等有效证件,便可查询信用额度。同时,招商银行这一微信公众号还能接收一些带有部分关键字的相关交互内容,初步实现了电话银行的部分服务。
受众接收信息的自主选择性增强,一方面会对广告投放产生积极的影响。受众在自主选择媒介的形式和内容时,必然会留下“痕迹”,这样受众的数据可以被媒介经营者有效获取,从而使广告主可以进行广告精准投放或广告内容植入。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广告投放行为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受众在选择信息时可能回避广告,甚至直接选择忽略广告。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广告主和媒介经营者应当注重增值产品的开发,通过扩大盈利来源,从而保障广告主持续有效的投放广告,最终达到媒介经营者和广告主双赢。
四、结 语
由于全媒体时代传播媒介整合尚不成熟,广告传播也处于萌芽阶段,但产业跨界、媒介融合已经开始并正在加速,所以,无论是传播界还是广告界都必须正视这种转型,并加以调整。在这种传播环境下,对受众的研究是广告传播的基础和根本,良好的把握受众需求,广告传播就是有的放矢,更加有针对性,广告投放更加精准;准确的选择广告投放媒介,可以借助优势媒体的力量扩大广告传播效果,增强传播力度。只有把握受众需求,我们所做的研究和实践才是有针对性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
[2] (日)水越伸著.冉华,于小川译.数字媒介社会[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 赵毅衡.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8(3).
[4] 吕尚斌,钱广贵.从六个角度重构全媒体广告价值评价体系[J].现代广告,2009(6).
[5] 陈正辉.新传播时代的广告变局[J].现代传播,2010(11).
篇2
随着全媒体发展步伐的加快,图书馆的宣传工作也应该跟上发展的步伐,利用全方面与多角度的全媒体宣传方式,把图书馆中的丰富资源,通过多种活动大力宣传.现阶段,图书馆的宣传方式有:印制宣传单、海报、在网站上开展不同公告等多种方式宣传;通过活动以及培训等方式,向广大读者宣传图书馆丰富资源与多样化服务。
1.服务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为了使读者可以对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与项目进行随时随地的了解,图书馆通过不同方式最大程度将传统的宣传方式打破,采用部分直观、实时以及主动等特点的媒介方法,对服务活动实施有效的宣传、报道以及回顾,尽可能的将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与服务效益充分发挥出来[2]。首先,图书馆可以长期和学校、企业合作,开展图书馆有关资源与服务方面的培训工作,使受训者能够对馆藏内容与服务范围充分的了解。其次,根据门户网站等方式,向关注人员定期推荐不同的服务信息,例如,开馆服务时间、流动车每个站点的时间与位置等,对于关注人员存在的疑问,还可以根据即时互动的方式给予答疑。最后,采用互动的方式,使读者的积极性与对图书馆的知晓度明显提高,例如,采取网络读者意见调查,通过微博与微信对读者的不同疑问给予及时的解答,另外,还需要大力宣传,将读者与图书馆的距离有效的拉近。
2.宣传
全媒体作为一种媒介形式,具有覆盖面广、技术成熟与传播范围大等特点,图书馆必须对上述特点合理利用,有效的利用全媒体开展宣传工作,使读者可以对了解、感受以及利用图书馆。其一,选择不同的宣传手段与宣传途径,大力宣传图书馆,根据馆藏资源、服务特点以及服务功能等为核心进行宣传片的制作,在图书馆内的显示屏上持续播放,对图书馆进行生动的介绍与展示,宣传效果较好。其二,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延伸服务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同时,逐步产生新型的核心业务内容,为了把相关业务内容在读者面前更直观的展示出来,每一个图书馆都精心的策划,打造出了极具特色的品牌活动与创新服务。
二、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内容的变革
1.移动图书馆的出现
移动图书馆是以手机与移动手持设备为基础,通过手机、等移动手段,利用网络、网站等方式获得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使读者可以通过不同格式将资源下载并保存着到移动终端上,不仅携带方面,而且可以随时阅读[3]。第一,移动图书馆具有个性化自主服务的特点,主要有馆藏查询、续借、历史记录检索、到期提醒等。第二,对最新的图书馆服务资讯给予及时的掌握,随时随地的获得公益讲座、展览、读者活动以及馆内楼层分布等信息。第三,针对性阅读体验。移动图书馆结合RSS订阅功能,为用户提供针对性信息服务,促使用户在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都能够阅读到自身需要的信息,达到为用户提供不同来源信息的针对性阅读体验。
2.参考咨询的变化
一是,整合文献。在全媒体背景下,信息高速发展,读者要想在繁杂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需要图书馆对相关数据分析、加工以及整理,产生适合图书馆的信息源,以符合读者的检索、选择以及保存。参考咨询服务内容还应该把相关信息进一步加工,产生二次文献等相关集成化的专题文献信息,便于满足读者的要求。二是,服务的定制。对全媒体先进技术与图书馆的资源充分利用,为企业、校园等定制针对性的专题类学习资源,满足不同群体与机构的不同学习需求。
三、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形式的变革
1.由静态至动态的发展
1.1读者的信息需求
因为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不断变化,较多有效信息与知识更新较快,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变化,其除了需要图书馆的静态馆藏信息以外,还需要通过网络与手机等技术对动态信息进行查找。
1.2资源形式的改变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资源形式发生较大的变化,从静态的纸本媒体,逐步转变为以声、光效果多方位展现资源的多媒体时代,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阅读方式更加生动想象化,增加读者对多媒体资源阅读方式的选择,使读者的阅读兴趣明显增强。
1.3宣传方式的改变
图书馆的传统宣传方式为宣传单、海报等静态方式,但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图书馆的宣传方式能够在网络上,利用微博、微信等动态方式下完成,还可以拍摄宣传片在显示屏上持续播放,形式多种多样,宣传范围较广,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2.由单一至多元的发展
2.1信息载体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形态多种多样,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也从纸本资源转变为数字资源,促使资源采购从单一形式转变多元化。
2.2传播方式
图书馆为了满足读者对资源的需求,利用不同传媒方式和纸媒传播方式相结合,有助于为读者提供多种资源获取途径,使其获得资源的愉悦感明显增强。
2.3读者获取信息方式
篇3
当前,国内传媒集团的全媒体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传统报业的全媒体发展模式有以下两类:
1.全媒体新闻中心模式。
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这一模式是: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将外采记者获得的独家新闻先通过网络实时快报,抢占新闻首发,然后再由报纸记者做跟踪深度报道。这种配合做到速度和深度两不误。
2.“报网合一”模式。
以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杭州日报》与杭州日报网共用同一个编辑部,同一批采编人员,同时运行两种媒体形态,创造了“报即是网、网即是报”模式。编辑部增加了网络采编流程,报纸、网络两套流程并行,每个选题的策划都同时考虑网络、报纸分别如何报道。
这两种全媒体发展模式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全媒体”体现的不是“跨媒体”时代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全方位融合――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全面互动、网络媒体之间的全面互补、网络媒体自身的全面互溶。总之,“全媒体”的覆盖面最全、技术手段最全、媒介载体最全、受众传播面最全。
全媒体应根据需求和其经济性来结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全媒体”超越“跨媒体”在于其用更经济的眼光来看待媒体间的综合运用,以求投入最小、传播最优、效果最大。
笔者认为,在全媒体的起步阶段,有两个需要着重明确的问题:
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方式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当网速发展到极致,人们不再担心网速的时候,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有两个:一是内容,二是用户服务。媒体运营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接口是标准的,内容是差异的;资源是有限的,服务是无穷的。从传统媒体的全媒体道路来看,从以前的报网互动,再到报网合一,这些都是传统媒体的改革实践之路。如今,随着携带摄像器材拍摄视频的记者和报社越来越多,有很多操作层面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传统媒体应该何去何从?传统媒体的记者在全媒体时代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会不会发生变化?新闻生产流程以及分工方式会不会改变?
笔者认为,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不是叠加而是融合,传统媒体的作用是增强而不是削弱,媒体间的发展是个性化而不是同质化。单单的从“报网互动”走到“报网合一”,不可能实现报业的全媒体发展之路。
2008年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面启动了全媒体数字采编系统工程,并确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国安全生产报、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等单位为报纸全媒体出版领域应用示范单位,进行数字复合出版的研发和试点。可见,为适应网络媒体和新技术影响下的新型市场需求,通过流程再造促进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践,是传统媒体为了适应变化而推出的重要应对举措。
全媒体的先行者、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也说过,各种媒体形态在全媒体时代并不是博弈,而是殊途同归。“全媒体化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过渡的同时,新媒体也将引领媒体发展并走向全媒体之路,但新媒体也同样存在全媒体化。所以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加法和减法。”
传统报业的全媒体道路应该在以下三方面努力去实现:一是流程。全媒体模式变革了传统报业流程,实现了生产模式的层级开发、多次利用,渠道的多媒介展示以及方式的滚动即时播报。二是平台。多媒体信息平台解决了全媒体融合发展所面临的大部分技术瓶颈。如果还是利用原有的报业采编系统,只能传送文字和图片,显然无法实现网络和手机时代的媒体融合。三是人才。媒体融合首先需要融合型人才、全媒体人才。媒体的记者不仅要会拿笔杆子,也要会使用多媒体平台上需要的新技术手段。未来传媒的发展趋势是:以用户和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驱动,以平台为基础。而这些就要求传统传媒集团实施全媒体战略,来顺应传媒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全媒体的创新和打造舆论新环境
全媒体的多样化带给受众不一样的信息感受,网络、手机等平台的应用使受众对信息的摄取更加方便及时。但是,全媒体在给人们提供及时、海量信息的同时,一些虚假内容也会蒙蔽人们的双眼,带来信息不准确、容易传播虚假信息这样的问题。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的种种信息,在经历了网络嘈杂而嚣喧的初创期之后,受众对于全媒体信息平台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全媒体时代,面对开放的信息平台,面对“人人都是媒体”的短信、微博、即时聊天等各种网络应用,全媒体坚持真实,铲除虚假,维护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作用凸显出来。各种媒体充分融合之后的全媒体,要善于在各种信息中辨别真假,并且通过全媒体的平台优势给受众。确保新闻真实性是对媒体的基本要求,全媒体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平台,要想建立公信力,必须在制止虚假新闻信息的产生与传播上下功夫。
篇4
1.网络时代下的传统媒体
新时代的传统媒体不再局限于报刊、电视、新闻广播,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平台与空间价值。传统媒体拥有着宽广的群众基础,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应运而生,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传统媒体有着雄厚的品牌意识,经济效益突出,其广告经济利益、平台社会影响力大等等,如电视媒介受众范围广,信息真实可靠,用户可信率高。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受众越来越趋于老龄化,受众的用户多为中年人或者是老年人,他们不懂网络,不太会使用新媒介,因此互联网时代的传统媒体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
2.网络时代的新媒体
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之上应运而生的新媒介,例如移动通讯、互联网、数字电视等等。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充满着活力与激情,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之上的一次延伸。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速度飞快,网络互动及时,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前日发生、明日见报的时间差,但是新媒体也存在着各种弊端,新媒体信息传播虚假性不断出现,各种造谣、丑化、虚构等事件不断出现,负面现象是新媒体时代网络监管不到位所引起的。
3.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需要融合,需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互联网时代是信息高速集聚与传播的时代,传统媒体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传统媒体无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弊端,所以借助新媒体可以加速媒体传播力度与扩大范围,增强信息的相互交流与互动,例如140字的微博短语,短短几句便可以说明信息,转发之快、传播之广是传统媒体所做不到的。但是,新媒体没有传统媒体严格的监管制度,在信息传播快的同时也存在真实性不稳定的因素,新闻典型报道和深度报道也无法全面展开,所以在增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时,也要增强全媒体时代的相互融合,扬长避短。
二、媒体发展道路中的机遇与挑战
1.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发展的机遇
新融合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兴起。互联网时代的媒体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传统媒体插入了更多的经济价值,突破了纸质行业的媒介弊端,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流通弊端。新媒体借用互联网,赋予媒体更多的广而告之的魅力,增强了媒体的多元化与经济价值,也加速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传统媒体拥有强大的受众群体,上到机关企事业单位,下到平民百姓、社会群体,用户多、范围广,但是传播速度却没有新媒体迅速,所以传统媒体可以借用新媒体的网络平台,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2.互联网时代全媒体发展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是虚拟网络时代的发展产物,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媒介手段,伴随互联网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新融合媒体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互联网时代下的媒体行业,需要突破传统媒体行业时间与空间的滞后性,新媒体行业需要增强新闻媒体信息的真实性,深度和典型的报道增强客户群体的受众范围,增强媒体行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和参与。所以,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融合媒体需要不断吸取经验与教训,才能不断地发展。
三、互联网时代下的融合媒体发展趋势
新时代是网络的时代,是互联网的“高铁时代”,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需要有全方位的媒体做依托,融合媒体的发展需要借助互网这个媒介,才能更为高速有序地发展与进步。未来的全媒体发展需要借助行业的发展规则,针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如:传统媒体传播速度慢,客户趋向老龄化,缺少受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管理制度严格等;而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多趋向年轻化,用户之间互动频繁。《半月谈》《人民日报》《光明经济日报》等等报纸杂志,不仅有纸质的报刊,也已经出现网络杂志、手机客户端、微信公共平台等。电视媒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网络电视中,如CNTV研发的网络电视、PPS网络电视、QQlive、UUSee网络电视、数字媒体、云电视等等。多元化的网络电视与传统的电视台同步播放,扩展了受众群体,增加了与群众互动的平台,增加了客户群体,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融合媒体发展需要依据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各自特点,选择适合的媒体发展模式,创造适合互联网要求的新融合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范明献.传统媒体对网络时间的舆论引
篇5
“全媒体” 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认为:全媒体是指业务运作的一种模式和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庞大的报道体系,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都是这个体系的组成部分,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相同信息资源的多媒体、多形态的呈现。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任何一种媒介或者媒介形式的出现都会给社会发展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变革,会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对思维方式也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全媒体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环境无疑也会带来挑战。
一、全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环境,对媒
体的定位、内容制作方式等带来影响首先,全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中的“传受关系”。传统媒体时代,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全媒体时代,受众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受者,而是能够更好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对信息进行自主选择。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来说,受众有可能成为第一信源,为传统媒体的跟进提供信息。
其次,全媒体时代信息源的壁垒被打破,信息流通会更加的频繁。传统媒体时期,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掌握在传统媒介的从业人员手中,他们对信息都会做某种程度上的把关,在全媒体时代,一方面信息流通更加自由,另一方面,由于普通受众都有信息的权利,缺乏筛选加工的过程,这对于未来大众的媒介素养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第三,全媒体可能导致信息的过量,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经在研究中发现,媒体信息的过量对于受众而言会产生一种“麻醉”作用,即一方面对于信息只是被动的接受,产生旁观的心理,而不是身体力行对所发生的事件采取行动或者主动参与;另外一方面,过量的信息可能会使受众产生麻痹,即对于发生的特定事件逐渐丧失愤怒、同情、悲伤、喜悦等情绪,变得麻木不仁。
第四,全媒体时代,信息的公信力面临挑战。这一点对于突发事件尤其重要,根据归因理论,任何事件发生之后,人们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来给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以此缓解内心的不安,达到一种心理平衡。而对于这类事件,传统媒体发出的声音对于安抚人心,引导舆论等都产生着巨大影响,而在全媒体时代,面对大量未经把关的信息,人们往往无所适从,难以判断。
第五,随着新旧媒体数量的激增,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时时刻刻都在快速更新,这不免使媒体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对于从业者的媒介伦理会带来巨大的挑战,难免会有因盲目跟风而导致定位的偏离。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媒介个性的缺失,另一方面则导致违反媒介伦理的事件的频繁发生,例如假新闻、媒介寻租、有偿新闻等。
总之,面对全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传播环境的改变,媒体应该着力强化自己的个性及特征,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而不是随波逐流。尤其在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时代整合力量,壮大自己。
二、全媒体的发展与应对
纵观人类的传播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总是以一种叠加的方式不断向前发展。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让世人对旧媒介产生担忧的情绪,但事实证明,新媒介的出现并不代表旧媒介的消亡。而是使得旧媒介不断挖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面对新媒体和全媒体的竞争,新旧媒体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都会进入共存和交互相融的时代。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带来的是媒体多个方面相互融合的变化。其中,渠道融合、内容融合和媒介组织的融合趋势在众多变化中逐渐凸显出来。
所谓渠道融合,就是讯息通过不同形态的媒介载体呈现在受众面前。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针对受众的不同特点和不同需求,“量身打造” 同一内容的展现方式,从而对媒体产业链进行最大程度的拓展。新媒体应从多平台、多方位、多渠道和传统媒体展开深度合作与互动,新媒体可以为传统媒体带来新的活力,并形成集约化宣传优势和运作模式。
内容融合即是内容上的重新包装,将图片、文本、视频、音频等整合在一起,并且数字化,通过一种融合的平台向受众提供多感官的服务。而新媒体或者全媒体的发展还需要借助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甚至报道经验、专业技能和品牌优势等。这样才能使得新媒体的发展更加顺利,能够更好的实现受众的需求。
媒介组织当前面临的环境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媒介战略弹性使媒介组织能在最短的时间通过自身的调整,达到与外部环境的统一,保持持续竞争的优势。从根本上讲,媒介战略弹性体现的是企业战略学习机制与创造机制的活性,只有开放型、学习型与创造型的媒介组织才能在媒介整合的趋势下更好地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
第一,构筑同一平台,使用多媒体手段报道新闻。媒介手段的结合实际上意味着不同的媒体表现形式有共同的基础平台,这样,多元化的媒体产品汇集进入同一个渠道有了更高的可能性。
这并不预示着媒介整合仅仅能提供单调乏味的产品。相反,媒介整合的目的,是从产品的二次升华中变得更丰富、多样化以及个性化。一个多媒体的报道方案,应该是完整的闭环:每一种媒介渠道都发挥着自己的特点,彼此之间取长补短。所以,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信息时,要有理性的选择以及恰当的表达方式。如果只是将同一个角度的事件用不同方式进行重复式宣传,或者只是用多样化媒体渠道来进行累积,那么就很难达到增值的效果,容易造成传播过程中的冗余,同一个新闻反复来回的传递给受众,会让人们感到厌烦。
第二,不同媒体渠道的报道应是一个有序的整体。全媒体新闻即代表着多样化媒体方式的运用,它是利用不同媒介渠道的特点,将一次性收集的材料,在多个媒介上进行展示,形成一个完整的报道链条。比如对于重要新闻的报道,应该采取手机终端多点报送、互联网滚动播报、电子报刊同步传递、视频内容的持续报道、纸媒的深度报道等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可以通过多平台的合力使传播效果得到提升。
然后,我们要说的是内容上的竞争,在信息公开化的现今,媒介内容的争夺已经从信息层面转移到了观点层面,追求新闻报道的独特角度和特点等,能够表现出比别家媒体更广、更快、更透明、更深入的信息解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受众更高层面的需求,也能让媒介自身的地位、品质和公信力得到提升。
与传统媒体相比,全媒体化的生产程度要更加复杂。对于从业者自身与技能的要求会更高。因此,培养跨媒体人才是适应媒体内容变化趋势的不二选择。全媒体人才的培训,对于记者来说,抛开必须的基本技能外,更多的是要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即让他们能够用全媒体的方式去思考。
全媒体新闻是融合新闻的基础,但并不只是融合新闻。全媒体新闻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种是全媒体思路的拓展,也就是重视媒介渠道的多样性与拓展;另一种是全媒体融合方向,即在发展新的媒体渠道的同时,关注多样媒体渠道的良性结合。显而易见,只有全媒体融合的方式才能挖掘出全媒体事业的价值。并且能够让从业人员在面对一个新闻信息的时候,很快的做出自己的选择,从容地选择适合的媒体报道渠道来进行传播。
参考文献
①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6)
②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
③郜书锴,《全媒体:概念解析与理论重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2(8)
篇6
一、全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
首先,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校园与外界的信息交互越来越便捷。从最初的书籍、老师中获取知识,到现在从电视广播、网络收集和其他数字媒体中获取知识,互联网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他们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其次,对于全媒体而言,新媒体是全媒体发展的重点;但是,发展新媒体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媒体的完全抛弃,全媒体的发展也并不局限于新媒体领域。全媒体是两者的融合,它除了兼有新媒体的海量性、交互性、去中心化的同时,还具有融合性、跨域性、全程性和形式多元化等特点。它的融合性特点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促进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变;它的跨域性和全程性,使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双方的沟通更加顺利和持久,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它的形式多元化的特点,增加主客体间的信任度,也有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完善。
可见,全媒体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也影响着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的更新和渠道的拓展,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改进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全媒体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
全媒体的融合性、跨域性、全程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自由的天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发展的同时又使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一方面现如今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社交方式都随着全媒体的普及而改变,大学生对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在急剧下降。另一方面,全媒体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也使他们对各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而面对多样化、多元化的要求,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并不能彻底满足他们。
其次,互联网的自由和开放使得大学生接触的信息变的庞杂,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从不成熟向成熟的转折时期,自律能力较弱,在网络中属于易受外界干扰和影响的人群。大学生网络行为中也不断出现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受到不良内容、不良文化的侵蚀,影响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沉溺于网络虚拟环境、痴迷网络游戏,从而影响学业等行为。这些问题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途径,适应时代的变化,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全媒体环境下受到质疑和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老师占主体,学生只能单纯的“听”,教育方式基本上照本宣科,单向灌输,形式没有创新,而在“去中心化”的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这种方式不仅不被大学生轻易接受,甚至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三、利用全媒体思维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转变
要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我国传统观念上教师具有崇高的地位,而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应该多渠道,多角度的和大学生进行交流,注重人性化,拓展工作的宽度和深度,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了解大学生的真正需求;注重平等,不要以“家长”、“老师”的身份来面对学生,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大学生,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注重互动,不断吸纳大学生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建立互相交流沟通的平台。
2.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这是一个信息庞杂的时代,21世纪的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普遍偏重于对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他们领会世界上各种现象的复杂性,学会正确处理和分析各种事物;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让他们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抵制各种诱惑;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健全的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识别信息、认识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该学会如何在大量的信息当中,提取出和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能真正帮助到学生的信息。
3.加快校园阵地建设
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是自上而下的,通过宣传栏、报刊杂志、广播站等传统方式,向大学生传达信息。这种传达方式带有命令性、迟滞性和单向性。大力建立校园网络建设,可以用微博、微信等媒体手段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展开范围并且提升影响力,将信息和动态,第一时间传达给大学生,让学生信息获得的渠道前所未有的开放与自由,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获,享受到性价比最高的“服务”。同时也可以通过定期举办高品质的讲坛,邀请知名校友、专家名人等开展各类讲座,利用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党团组织这些强有力的抓手,利用校园内舆论的传播,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而且良好的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四、结语
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对很多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这就使得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和理念,丰富工作载体,做到与时俱进。但是“键对键”不能取代“面对面”,不能因此就放弃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模式和优势,要学会从线上到线下,积极打造“全媒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 .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09.
[2]刘雪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M]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4.03.
篇7
表现手段丰富多样。文字和图片是纸质期刊可以选择的全部表现手段,而数字化期刊不仅可以有更丰富多彩的文字和图片,还可以采用音频、视频、Flas等新型表现手段,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地向读者传递信息。
版面、容量自由。纸质期刊由于每期开本、页数和版面的限制,常导致一些优秀的稿件不能及时刊用,或不得不为了篇幅、版面的需要而删改文稿。而数字化期刊则不必承受这类“削足适履”的痛苦,数字化期刊几乎没有篇幅和尺寸上的限制,可以完全放开手脚,从论文内容本身的完整性、逻辑性和相互关联出发,自由流畅地编排所有页面。
简便迅捷、低成本。读者浏览数字期刊,只需打开相应的信息终端就可以阅读期刊内容,网络信息全天候驻留,读者对所需信息可以随时选择,而不必受出版、地点、邮发时间的限制。在阅读数字期刊时,读者可以通过期刊的搜索工具快速、准确地找到当期和以往各期刊物中符合自己兴趣的所有文章,可以实现信息检索与直接阅读的一体化,进行更深层次的主题检索,更方便读者获取利用信息。这个特点是数字化期刊相对于传统期刊的―个重要突破。
数字化期刊进行组稿、审稿、编辑、排版之后,即时、直接地向读者,可以保持很高的信息时效性,同时还省去了印刷、装订、搬运、寄送过程,节省大量成本,数字化期刊相比纸质期刊,性价比优势非常明显。
交互性、扩展性。数字化期刊的即时交互性,使得传播者和接受者随时可以进行交流。数字化期刊可以利用超文本链接,将一些文字和图形元素设为可用鼠标点击的链接指针,使得具有某种逻辑关联的信息之间相互链接,而对这些链接的点击将把读者带入另一个论文或同一论文的另一部分,使读者非常便捷地进行关联阅读。如果结合扩展型期刊搜索工具,还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搜索相关信息。通过超文本链接实现的这种关联阅读方式,更加适合人类思维方式非线性和扩散性的特点,这个功能是数字化期刊相对于纸质期刊的另―个重大突破。
纸质期刊要还是不要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数字化书刊表现出的巨大优势是人们对纸质书刊的前景产生怀疑,一些著名学者甚至预言纸质书刊将在几十年内走向消亡。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67种,平均期印数16767万册,较上年相,比,种数增长0.18%,平均期印数下降0.67%,总印数增长1.91%,其中数字化期刊收入达10.83亿元的新高。这些数据表明数字化的确是期刊发展的大方向。美国老牌杂志《新闻周刊》2012年10月份宣布于2013年停印纸质版,全面转向数字版。这进一步印证了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的迅猛和纸质期刊面临的生存挑战。
但现在就断言纸质期刊的消亡还为时过早,据消费者数据公司GFKMRI近年的调查,尽管大多数数字化期刊读者喜欢在平板/电子阅读器上进行阅读,但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也承认,数字阅读所带来的阅读享受远不及纸媒,也就是说,纸质期刊在阅读体验上依然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喜爱纸质书刊的读者坚信,读纸质书刊是一种文化生活,文化生活不会消失,纸质书刊当然也不会消失。
就科技期刊而言,纸质版除了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之外,基于多年积淀形成的权威性、可靠性、实在性,是其生命力持续的另一重要支撑。纸质期刊经过长期经营积淀,形成了严谨细实、精益求精的优良传统,优秀的编辑人才队伍和作者资源,拥有严格的选稿、审稿、编辑、审定制度,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画龙点睛的编辑专业技巧。稿件经过层层把关,反复雕琢,内容严谨可信、品质卓越,具有很高的公信力。这是纸质期刊长期积累形成的优势和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效应已经非常深入人心,难以轻易被撼动。即使在一些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的国家,许多学者仍倾向于使用纸质期刊。
尽管纸质期刊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但全媒体时代,期刊的数字化发展是大势所趋,纸质版期刊出版的必要I生在日渐衰减。尤其是国防工业系统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期刊,因为发行量普遍不大,单本印刷成本较高,经济上很不划算。而近些年开展的技术条件建设,又使得国防系统数字化期刊的利用条件大为改善,对纸质期刊的实际需求量明显减小。随着国家对国有企业成本控制方面要求的提高和精细化管理的逐步深入,这个问题将会凸显,对一般单位来说,纸质版期刊要还是不要将是个问题。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按需出版模式,为纸质期刊要还是不要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有希望的解决途径。按需出版是指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将出版物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按照需要随时直接印刷装订、满足读者需求的新型出版方式。它突破了传统出版模式的限制,实现出版全流程数字化,重新组合出版流程中的编、印、发各环节,是充分结合数字印刷与数字出版技术而产生的新型出版形态,可满足读者对纸质期刊的个性化需求,非常适合小批量专业科技期刊的出版印刷。
制约按需出版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是数字印刷设备和软件成本还比较高、不够普及。但近年来,数字印刷在国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按需出版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相关核心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些新型设备,比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喷墨数字印刷设备可以显著降低数字印刷成本,国内已有厂商推出“按需出版”业务解决方案。随着数码印刷技术的发展,成本将持续降低,按需出版很有可能成为纸质专业科技期刊发展的归宿。
科技期刊的作用更加强化,工作模式与时俱进
有种观点认为,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科技期刊编辑的作用将被边缘化。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正是因为信息越来越便捷,门槛越来越低,使得各种莫衷一是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已不再属于有效资源,而成为信息垃圾和噪声。这种情况下,科技期刊内容的权威性、可靠性和公信力愈发显得珍贵,科技期刊的作用不但不会弱化,还会变得更为重要。
科技期刊在全媒体时代继续保持优势地位,首先是基于“内容为王”的理念,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高品质的内容永远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在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保证期刊内容的高水准,这是科技期刊永远不变的立身之本。
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仍然代表读者完成评价、证实、过滤、建构、呈现内容的任务,对信息进行甄别、判断与优化选择依然是编辑的―个首要任务,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不会使科技期刊编辑的功能和地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必然会使编辑的工作方法与工作角色发生改变,甚至可能彻底改变编辑出版工作的模式。
全媒体时代的科技期刊编辑从专业知识型转向综合管理型是大势所趋,工作模式的发展要求编辑人员不仅要甘于为人作嫁衣,更要善于进行贯穿于出版工作流程各环节的全程选题策划,从收集选题信息、设计选题内容开始,到选题最后完成,包含各个环节的策划和设计,并有效运作。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编辑要成为多面手,具备三重角色功能,即科学守门人、科学中介人、科学经纪人。科技期刊的任务不仅是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更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提高民族素养、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光荣使命。科技期刊编辑办刊人员要强化使命意识,积极主动地完成这种转型,尽快适应全媒体时代期刊发展的要求。
全媒体时代,编辑的划分将有新的变化,可能从传统的编辑中划分出新的编辑类型,如策划型编辑、论坛编辑、视频编辑、博客编辑等,对编辑的全媒体策划运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科技期刊编辑要熟悉各种媒体的特点与要求、掌握不同媒体的编辑出版技能,从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全方位的信息管理者,要求编辑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爆炸甚至是泛滥的条件下,具备良好的信息鉴别、整合能力。科技期刊编辑传统的内容把关功能依然至关重要,但方式会有所不同,可能变得更加具有隐蔽性、即时性和互动性。深刻认识、理解并主动顺应这些变化对于科技期刊编辑成功应对全媒体时代的要求,保持科技期刊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全媒体不仅指不同媒体类型,也指同一媒体类型下面各种形式的组合,就科技期刊而言,除例行出版的纸质期刊外还可出版其他形式的产品,如专题、增刊、合订本等,只有综合运用不同出版形式的相对优势,使不同出版形式间相互呼应和互为补充,才能达到一次投入、多次使用,最小投入、最大收益的效果。我们在《隐身技术》《航空航天科技信息》等期刊的编辑中,根据不同需要,综合运用合订本、专题、特刊等出版形式,取得了不错的实际效果。
在全媒体时代,不同媒体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改进工作的有效途径。比如在《航空工程》信息与动态栏目编辑过程中,我们借鉴时下流行的微博,将“航空航天要闻精选”编辑成类似微博的百字文形式,反映最近一段时间最值得科技人员关注的航空航天业界动态,由于内容经过广泛搜集、反复筛选、精心提炼,并且采用了科技人员非常乐于接受的微博文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受到读者欢迎的一个特色内容。
科技期刊要努力成为全媒体时代的整合者
在全媒体时代,媒体间的融合变得不可避免。不同媒体间的边界逐渐消融,读者、作者、编者间的边界逐渐消融,甚至是出版者与IT营运商间的边界也在逐渐消融。科技期刊要顺应这种发展要求,应该改变传统的编辑模式,模糊纸质版和数字版之间的界线,统筹策划,构建新型编辑加工平台,根据不同媒体终端和受众特点进行资源整合,实现“一元制作、多元”,即内容的创作是一元化,但是出版物可以有多种形态和载体。可以是传统的纸质媒介,也可以是个人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掌上电脑、手机等阅读终端。这样形成多样化产品,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根据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将多样化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供给特定读者,实现更高层次的按需出版。
篇8
一、城市新闻广播的总体定位
(一)服务本地市民
城市广播的功能性很强,观众通过城市广播能够清晰地对国际、国内的重要新闻进行了解。城市新闻广播应当明确自身的形象定位,认识到自己作为新闻平台的官方性和严肃性,根据新闻的重要性和典型性进行适度、灵活的调整,同时认识到新媒体终端相比较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立足于服务本地市民,打造一个符合本地市民审美情趣和生活需求新闻广播平台。
(二)准时播出
新闻资讯一般而言都是在整点或者半点的时候滚动播出,这已经成为新闻广播的重要标志,例如北京电台新闻广播《整点快报》、哈尔滨电台新闻广播《新闻进行时》等五分钟左右新闻小栏目的设置为最新资讯提供了及时出口,极大地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为市民提供第一手的新鲜资讯。
(三)与其他节目相结合
现代观众的口味变得多元化,因此,城市新闻广播在保证新闻节目播出质量的同时,还穿插播放其他类型节目,实现整个广播整体节目类型的协调,以此扩大观众范围,让新闻节目可以在其他节目的补充之下更加丰满,不至于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城市新闻广播可以加入一些与实事相关的小节目,例如,在高考的时候,就可以设计《高考在线》类的咨询节目,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
二、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的发展策略
全媒体时代指的是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的紧密结合,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路等各类传播工具,还涵盖了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全媒体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动静结合、深浅互补、全时在线、即时传输。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我国城市新闻广播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新闻广播要想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全媒体时代里更好地发展,就必须立足市场,加大创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结合自身,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城市新闻广播的人才培养
城市新闻广播面临着来自于其他广播台与新媒体终端的双重压力,竞争十分激烈,而城市新闻广播中的人才数量与质量,是节目创新的基础保障。因此,城市新闻广播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吸纳人才,并且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科学的人员分配,根据主持风格和类型的不同,将主持人分配到相应的岗位,不断培养主持人的职业热情,让其能够在自己理想的岗位中发光发热;引导主持人和新闻广播一起进步,不断地通过专业讲座等方式培养主持人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业务能力;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奖惩制度,通过适当的规定来制约工作人员的行为,通过丰厚的奖励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二)完善治理机制
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良好的制度体系与外部环境是我国媒体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全媒体时代里,媒体工具越来越多,媒体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城市新闻广播必须立足市场,严格规范新闻制作和流程,形成内部自律机制,从新闻产生阶段完善纠错机制,从选题到成文编辑,再到校对、审查,新闻报道的产生必须进行层层把关,从而发展有竞争性的广播节目,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进而在媒体关注中树立良好的大众形象,赢得更好的声誉,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合理运用节目资源
在城市新闻广播中,并不是每一天都会有大量的有效新闻用于播出,所以节目的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城市新闻广播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节目资源,提升广播的播出效果,具体方案为:一,节目的有效重播,通过节目的重播可以缓解听众的听觉疲劳,将首播中漏听的内容进行补充,在重播的过程中,节目中的积极因素能够更加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节目资源被充分利用,引导作用更强,例如中央电视台的《第一时间》,七点首播之后,八点就会紧接着安排一次重播;二,播放宣传片花,城市新闻广播可以将零碎的小创意等制作成精美的宣传片花,通过宣传片花的播出,可以适当调节紧张的新闻节目节奏,让观众的精神得以放松,同时也给主持人适当的放松时间,利用片花播出的时间对稿件进行浏览和准备,从而更加有效的提升了播出质量。
(四)树立品牌
全媒体时代里,人们了解新闻的途径也越来越多,面对眼花缭乱的广播节目,如何在第一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是我国城市新闻广播的重要课题。城市新闻广播服务的对象就是广大观众,要想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耐心地观看新闻广播台播出的节目,关键就在于品牌的树立。电视台要有树立品牌的意识,打造精品节目,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同时打造品牌主持人也同样有着巨大作用,主持人是新闻广播的形象代言,代表着新闻广播的风格,因此,品牌主持人与品牌栏目要形成有机结合,通过出色的品牌主持人将品牌栏目展现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结束语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城市新闻广播作为传统的传播媒体,必须要在全媒体时代中对自身有正确的定位,通过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节目质量,提升服务功能,来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获得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冬梅.全媒体时代城市新闻广播发展探析[J].中国广播,2012,11:80-82.
篇9
2010年10月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举办的第三届中美数字时代图情教育国际研讨会的主题是探讨新信息环境下的图书情报教育面临的挑战与职业的未来,那么对于图书情报界而言,什么是新的信息环境呢?全媒体(Omni Media)的新发展可以认为是新的信息环境的一大特点,而与之相适应的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讯网的三网融合的新趋势也可以认为是新的信息环境所呈现出的新现象。而这些新发展、新特点、新趋势和新现象对于图情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具有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价值,也对图情教育如何在新的环境下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与时俱进地完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思考。
1 公共图书馆迎来全媒体时代
何为“全媒体”?在世界上,1997年有人创办了“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公司,这是“全媒体”一词在世界上较早的应用。在中国,“全媒体”首先在传媒与出版界成为一个新的流行概念。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在2010年上半年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近年来,为适应媒介融合的趋势,我国各级媒体机构纷纷进行内部资源整合,积极利用新技术、新传播手段,广泛开展合作,在发展全媒体业务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研究报告还指出了传统媒体集团纷纷向全媒体集团转型的发展态势,包括报业集团积极介入数字领域,丰富纸媒表现形态;广电部门利用原有音视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媒体,通讯社加快推进新业务,朝着全媒体业态迈进。上海图书馆副馆长陈超先生在2010年8月举办的第五届上海(杭州)国际图书馆论坛的大会发言中提到了全媒体已成为中国出版传媒界的关键词和热点话题,并引用了如下的事例:2008年12月,“中文在线”联合长江文艺出版社以传统纸质图书、互联网、手持阅读器(电子书)、手机和贺岁电影推出《非诚勿扰》的五路传播格局,被认为是开创了中国全媒体出版先河。该事件也被评为“2008中国出版业十大事件”之一。与全媒体相关的概念有大媒体、多媒体、新媒体、跨媒体、富媒体等。而全媒体被认为是一个多媒45/多终端/多网络/多平台相加的模式。实际上,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246个场馆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媒体的生动实践:这里既有印刷精美的上海世博局官方图册,也有世界上最大的沙特馆3D影院;既有众多展馆电视大屏幕的显示,也有城市最佳实践区中个人桌面电脑的互动:既有互联网的邮件图像传递,也有多重触控交互显示屏;既有移动通讯的场馆即时信息传递,也有网上世博乃至卫星的直播;既有物理空间的图书漂流,也有网络容间的文献传递;既有视觉、听觉和味觉,也有触觉和嗅觉,如此等等,真是精彩纷呈,充分体现出全媒体时代新颖、多样、融合、交互、人本的理念。应当指出的是,全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诚如多媒体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样。因为事物是发展的,明天的全媒体一定会在今天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这里使用的“全”字并不是一个十分科学的逻辑。
复合型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等理念和实践正在导人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从公共图书馆而言,尽管印刷型媒体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但印刷之外的多媒体特别是数字媒体的比重已越来越大,使用者越来越多,这种趋势不可逆传。如同近来问世的苹果公司Ipad所显示的那样,公共图书馆中的各类有知识的载体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方便地连接融合为一体,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技术使各类文献方便地组合成个性化的“我的图书馆”。“我的图书馆”的理念在20世纪末还被认为是较为遥远的理想,而到了今天,读者的个性化图书馆已经来到了人们的身边。在众多的公共图书馆中,各类数据库、知识库呈现出全媒体的特征,其中包含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而内网和外网也形成了统一的网络平台;一些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的数字技术平台推进了自动生成信息库和知识库;一些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了跨时空的服务并提供图书馆多次开发利用;许多全媒体服务的新技术设施频频现身公共图书馆以及城市社区服务点。
公共图书馆的全媒体时代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00年12月,上海图书馆正式开始了城市中心图书馆建设,这一服务,开创了将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融为一体的服务新形态,并通过一卡通的主要服务方式,将总分馆的馆藏通过网络实时地显现提供给了广大的市民读者。2001年6月,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推出了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并将触角延伸到了世界各国,以体现“以知识导航为核心的信息枢纽”的发展理念,这种网上咨询的服务形态,在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以及长三角城市群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广东中山图书馆更是形成了网上咨询服务的品牌。2002年,上海图书馆借鉴大英图书馆以及中国国家图书馆开展文献提供服务的经验,于2002年8月开始酝酿建立文献提供中心业务机构,并于2003年6月正式成立了文献提供中心。这一中心自创建以来,先后推出了系列的电子剪报服务、为政府机构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人大数字图书馆等多媒体服务。该中心还于2003年率先推出了手机图书馆服务,之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吉林省图书馆等继之而起,手机的移动通讯服务现已在全国逐渐普及。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中国公共图书馆的讲座、展览等新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开始普遍兴起,并逐渐形成了新的核心业务,讲座的实时传播、讲座和展览的光盘制作、展览的多媒体互动、讲座展览网站的开通等,为开创公共图书馆全媒体时代起了添砖加瓦的作用。2009年,电子报栏和多重触控显示屏在全国许多公共图书馆迅速得到应用,而2010年上海图书馆推出的手持阅读器借阅服务也为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增添了新的内容。网络空间可能无限发展的巨大平台给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新机遇。
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也对数字图书馆提出了挑战。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提出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话,那么进入到2010~2015时期,数字图书馆已经难以作为发展的目标,而仅是发展的手段而已;在全媒体时代,数字图书馆与物理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已不是对立的矛盾关系,而是融合发展、协同发展的统一关系;数字文献在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均能得到很好的利用。
2 全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改变我们什么
全媒体时代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已经改变并将继续改变许多。公共图书馆正在逐渐形成全媒体信息资
源的典藏、全媒体信息资源的管理、全媒体信息资源的服务的新流程和新业态,正在培养一批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专业队伍。具体而言,全媒体时代图书馆产生了如下的重大改变:
・让文献典藏更多元。以上海世博会为例,上海图书馆不仅保存了国际展览局的大量的纸质图书、杂志、报告、档案,还保存了大量的照片、实物、模型、广告、证章、票券、视频,并正在积极策划完整地保存网上世博会的所有知识信息。
・让图书馆服务更多样。以图书阅读为例,读者可以到实体的图书馆借阅印刷型的图书;可以利用就近的24小时自助借阅机查阅并借还印刷型图书;可以利用自助漂流机下载或传递拥有知识产权的图书和论文;可以到图书馆借阅手持阅读器并一次提供数以百计的图书(以后手持阅读器的存储文献会大幅度增加);可以在同一物理空间阅印刷图书,看电视新闻,听数字讲座,查数据库文献,问网上咨询专家,赏展览网页。
・让文献获取更个性。读者的信息和知识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读者获取文献的能力和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在全媒体时代,图书馆的信息可以整合为集约型的服务菜单,图书馆可以为读者度身定制“我的图书馆”;图书馆通过三网融合,将知识信息送到手机、电视和互联网;读者通过图书馆的帮助,也可以通过Ipad等信息工具和载体建立起个性化的知识信息库存。
・让读者学习更便利。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让读者的学习和休闲有了更多的途经和更多的选择,也为读者就近、便捷、不受时空限制地利用图书馆创造了比以往更好的信息环境和服务平台。
・让管理服务更高效。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可以向信息化要效率: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快速应变能力,提高综合服务效率,发展一体化服务通道,构建用户立体互动平台。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大趋势――2020年的世界》报告中认为:“今天的个人计算机使用者所拥有的能力要比当年美国航天局做第一次月球发射所用计算机所具有的能力还要大”;公共图书馆参考馆员及服务团队可以跨越时空和国界进行互相联系,通过全媒体的平台,其可能达到的效率是前所未有的。馆员和团队如此,图书馆总分馆管理和服务也是如此。随着云计算带给人们的并行计算、分布计算和网络计算的理念和实践,在城乡一体化的总分馆的服务体系中,为一城一网一卡一系统的集约化高效科学管理创造了可能。
・让服务链更广泛。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正在实践尝试三网融合。如果说互联网巳在公共图书馆普及的话,那么移动通讯网正在渗透到图书馆的各项服务之中,如目录查询、借阅提醒、讲座预订、文献传递等;而广播电视也正在逐渐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平台,这一点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已经有了一些实践的案例,如辽宁省、海南省等的电视频道中已经专辟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频道。不仅如此,上海图书馆创办的“上海之窗”网站将全球各城市图书馆建立的50个“上海之窗”服务点连为一体,使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世界各地。
・让服务布局更均等。为了体现公共图书馆建设和服务的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国家文化部正在大力推进县级数字图书馆建设。2010年,国家文化部和共享工程管理中心在四川和新疆启动了全国“县级数字图书馆推进计划”,这是缩小信息鸿沟和公共图书馆全媒体应用巨大落差的重要举措。2010年内国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将被陆续推送到全国2940个县和一批城市的社区,即所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2010年7月,作为文化共享工程全国示范省的山东省,举行了全国“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山东省全覆盖启动仪式。县级数字图书馆的推进,是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战略,也是把握无处不在的技术运用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实现社会均质效应的发展创新。全媒体也为公共图书馆维护弱势群体公共文化权益提供了较以往更多的可能。通过全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主体媒体的传递渠道,将服务信息与手机等通讯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教育、联系、动员广大公民(包括进城务工人员)享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各类服务;也可以推送并灵活地运用各类方法将知识和智慧送到弱势群体成员的身边,如汶川大地震中上海图书馆界捐助的音乐图书馆等就是这样的例子。
如同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追赶超越发达国家的机遇一样,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也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相对落后的图书馆带来了追赶超越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图书馆的发展机遇。这从重庆图书馆新馆建设、陕西省图书馆百年馆庆新馆改造、正在建设中的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建设中可见一斑。
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已经并将继续表现出如下的发展趋势:①由多媒体向全媒体发展;②由初始的全媒体向更高品质的全媒体发展,媒体融合由物理现象上升为化学现象;③在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和社会空间这三大空间中,网络空间将会逐渐占主导地位;④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各类媒体中,讲座等数字视频新媒体将会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和用户,而各类媒介将走向专业细分之路。我们可以看到,公共图书馆正在形成的全媒体形态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机体。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也体现出了以下七个特点:①可选择。多载体的选择、多媒体的选择、多空间的选择、多时间的选择、多形式的选择。②多途径。读者可以利用近旁的图书馆,也可以利用24小时的自助服务或网上和物理漂流获取文献;可以借阅手持阅读器,也可以通过手机图书馆得到各类服务;可以通过博客与馆员交流,也可以通过网上联合知识导航站向资深馆员进行咨询;可以通过多重触控显示屏来查阅文献,也可以通过电子阅报栏来读新闻;可以通过同城一卡通来享受无所不在的图书馆服务,也可以通过物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来就近预约各类文献,乃至把“我的图书馆”带入千家万户。③高效率。全媒体时代通过信息化已经并将实现更高效率,即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快速应变能力,提高综合服务效率,发展一体化服务通道,构建用户立体互动平台。④融合。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已逐渐实现三网融合。以讲座为例,在讲座之前进行手机预订,在讲座之中进行网络直播,在讲座之后进行电视广播转播或录播,并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实现更大范围的知识资源共享。此外,还实现了多载体融合。以新闻阅览室为例,这里就将印刷型报纸、电视新闻、互联网电子报纸集约型浏览、电子报栏、旧报缩微平片阅读、新闻数据库检索、手机报与手机新闻等融合在一个物理服务的空间。⑤交互。这里包括数据库之间的交互、各媒体之间的交互、人与网库间的交互、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等。⑥并行。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并行、手工服务与机器服务并行、物理空间服务与网络空间服务并行、基本服务与个性化服务并行、公益与增值服务并行等。⑦以人为本。在全媒体时代,日益增长和变化的读者需求将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本质追求,要让“我的图书馆进入千家万户”的理念和口
号走向现实,这里的关键是要培养优秀的图书馆员,这是提升读者服务品质的根本。美国伟大的图书馆学家杜威曾提出做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员的标准,这就是一个清醒的头脑、一颗伟大的心灵、一双勤劳的手。在全媒体时代,这一标准仍然适用。
3 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对图情教育的启示
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的最新发展给图情教育带来了一些启示。为迎接并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的新发展,图情教育应着力于信息素质教育。这种教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五大能力和提倡五种教育观来体现。
3.1 培养学生具备五大能力
3.1.1 信息搜集能力 要在图情教育中培养学生全方位、多渠道、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新媒体技术,并掌握跨媒体查阅的能力。有句名言,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信息搜集能力也是如此,要十分熟悉各类信息获取的渠道和到达的不同路径。
3.1.2 信息提炼能力 要在图情教育中培养学生善于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和智慧,如二次情报和三次情报,将浩如烟海的信息集约为短小精炼的知识,将杂乱无章的信息整理为分类有序的知识,将散在各处的信息整合集中为一索即得的知识。
3.1.3 信息分析能力 要在图情教育中通过案例等教育新方法,培养学生了解新动态,把握新发展,认清新趋势,发现新热点,归纳新特点,提升新理念,将信息上升为智慧。
3.1.4 归纳撰写能力 要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锻炼归纳撰写能力,做到文字表达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逻辑清晰、具体生动。同时,在全媒体时代,还要掌握多媒体的读写能力,善于在各类媒体中应用联接自如,交互切换自如,阅读撰写自如。
3.1.5 外语应用能力 全媒体时代的图书馆中互联网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据统计,在全球信息流动中,90%以上的媒体资讯为西方发达国家所拥有;在全球互联网服务器的存储中,美国提供的一般信息占80%,服务信息占95%,而这些都是通过英文等主要外语来予以传播的。我们要十分注重学习利用外语直接查阅一手文献的能力,这种外语阅读的能力无论如何形容都不会过分。但同时要学好母语,因为到了一定的层次,母语的水平将决定一个人的综合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空间。
3.2 提倡五种教育观
3.2.1 自我学习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日新月异,图书馆馆员只有具备了自我学习能力才能适应未来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大学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在大学培养起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将终身受用。
3.2.2 团队学习 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必将走知识管理之路,实际上,中国已有一些图书馆实行了这样的管理。知识管理要求将合适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通过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合适的人,这就是团队学习的理念和实践。同时,学习型团队要求将个人的思想上升为集体的思考,使个人很好地融入于团队之中。
3.2.3 继续教育 公共图书馆是一个没有围墙的社会学校,它为广大公民提供继续教育搭建了公共的平台,这对读者而言是如此,对于图书馆员而言同样是如此。
3.2.4 终身教育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副院长严正认为:“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都要让学生懂得怎么成为终身学习者。如果我们能达到这一步,我们的教育质量就是最佳的教育质量。”全媒体时代图情教育的真谛和追求也应在于此。
3.2.5 多媒体学习 图情教育机构应当在教学实验中,采用多媒体、多载体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并将一些较为发达的公共图书馆或大学图书馆作为实习基地,以培养具有全媒体时代服务能力的优秀图情毕业生。无论是在图书馆工作,还是在其他领域就职,这样的体验和实习都会是受用的。
如果说,中国目前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的话,那么全媒体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也将进行管理和服务方式的转变,与之相适应,图情教育在内容和方式上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这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观点。
参考文献:
[1][2010―09一05],en.省略/wiki/Omnimedla.
[2]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传播,2010(4):81-87.
[3]桂晓风,建立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理念――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6-02(4).
[4]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官方图册,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篇10
全媒体的概念是指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各种新旧媒介形态,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进行深度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的、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媒介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全媒体地主要特征是媒体形态全、传播渠道全、全民皆媒体,可全天候、全时段、全地域、全视角地进行信息传输和交互,其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采集传输信息、交流沟通以及学习生活的方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使获取信息的内容、形式和灵活性发生了重大变革,为大学生交流思想提供了新的平台,为思想政治工作拓展新的途径和载体,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高效,覆盖面广,不受时域、地域限制等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领域更加广泛,手段更加多样化,内容丰富多彩。
3.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初探
(1)学校的重视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做好该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充分利用新媒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充分意识到新媒体强大的熏陶和渲染功能,学校、学院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教育意识,积极做好本部门网页、视频、微博等内容的充实和更新工作,加大利用新兴媒体的宣传力度和学校各项工作的透明度。
(2)构建主阵地,弘扬主旋律,加强对校园新媒体信息和传播的管理和监控。高校学生工作要加强课堂、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台、报纸、宣传栏等文化阵地的建设,紧抓宣传教育主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重视在新媒体、新技术条件下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先进文化来占领校园新媒体阵地。
(3)加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量大且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心智发展产生误导,扰乱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正常发展,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应利用新媒体开展网上心理健康教讲座和相关知识的介绍和讨论,促进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和理解,增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趣味性、实效性。
(4)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和新媒体应用能力的培养。新时期的大学生呈现诸多新的思想和行为特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洞悉新生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把握工作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管理和教育,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理论功底,不断熟悉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动态,不断学习提高对新媒介的运用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5)动员大学生家长加入新媒体宣传教育队伍并发挥积极作用。学校、家庭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新媒介手段,如开设学院网站,以及建立家长飞信群、QQ群、微信群,注册学生工作公众号等,宣传学生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动态,增进家长和学校之间的了解,为家长提供了解交流平台,使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
全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管理教育工作存在机遇又面临挑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形成合力。学校要充分灵活地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入大学生高度关注、参与积极的各种媒介载体和阵地,使全媒体时代的各种媒介载体和渠道中都有强大的正能量,有效地利用全媒体的优势因势利导,积极加以影响和教育,促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11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致使我国的出版行业也在逐渐地实现着变革和创新,在此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出版编辑工作所面临的不仅仅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而且出版编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流程也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在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的编辑工作也出现了新的特征,笔者基于这一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
一、对于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的特征分析
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的编辑工作,其特征可归结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通过现代化的数字方式,利用互联网、手机以及阅读器等等诸多的方式实现出版。另一方面是通过旧时的纸介方式实现出版。
1.对于读者阅读需求方方面变化的分析
在全媒体发展背景下,读者的阅读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直接的影响到出版业的发展,时代的发展致使读者的阅读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现阶段的阅读方式也在逐渐的拓展,因此,读者在要求拓展阅读方式的同时,还要求阅读信息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而且更加注重阅读时的体验和舒适度,进而对阅读内容及时反馈。全媒体发展背景下的读者,对阅读的要求更具立体性,也更追求个性化。出版编辑在这一发展形势下,要想使编辑工作满足读者对阅读内容的需求,就要从根本上着手,积极地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创新,进而与读者的阅读需求相契合。
2.对于编辑工作的流程以及内容方面的变化分析
在旧时的纸介出版方式里,编辑的程序以及工作内容都具备极为紧密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显现出整体性的特征,在这一全媒体的发展形势下,数字信息的融入,致使编辑的工作内容与平台之间的关系已经被划分开,从其编辑工作流程中可以发现,编辑工作具备自由的工作特征。针对一部出版作品,有关的记者和编辑会通过图片收集以及文字记录的方式,而后将其导入到数据库,之后再对这些数据内容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整合,通过各类的媒体途径对其中所需的内容进行筛选,最后择选适宜的、科学的终端产品,进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动力,从这一过程中的程序和工作内容中可见,编辑的工作较为自由,可以前后颠倒完成,也可以按照顺序进行[1]。
3.对于编辑最终的工作成果特点分析
在现阶段全媒体发展背景下,出版编辑的工作更具立体性,需要不断的更新并创新自身的工作内容,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而在此发展背景下,编辑工作的成果也更具独特性,从其工作成果中进行总结和归纳,可以发现编辑的工作具备创新性,读者在对编辑编撰过后的文章内容的传阅更具便捷性,可见,编辑在落实编撰以及出版工作时,可以按照发展的需求进行及时的变革,具浯葱滦缘奶氐悖进而满足时展的需求,符合读者的需求。
1.强化自身的个性特点,夯实自我服务意识
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背景下,出版编辑要想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为出版社取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就要将自身的发展与时展的脚步相契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阶段的人们越发的注重服务质量,在选择阅读时也是如此,人们不仅提升了自身对阅读内容的要求,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阅读舒适度的需求。因此,相关的出版编辑在进行出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编辑工作的服务意识,着重发挥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而促进出版社的发展[2]。
2.履行自身的职责,实现社会价值
出版行业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全媒体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出版行业要想坚实自己的社会地位,就要首先明确自己的发展核心,图书出版行业是重要的文化导向,是弘扬文化的支撑性灵魂,图书出版行业也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所以,在进行图书出版的过程中,出版编辑一定要树立长远的志向,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下,坚守自身的职责道德,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与此同时,图书出版编辑一定要避免利益的诱惑,放平心态,对实践过程中的出版问题逐一的解决,最终促进我国图书出版行业的发展。
3.题材的选择应当具备科学性
在全媒体环境下,可以借助T-book等方式展现相关内容,从而满足读者对读物的要求,编辑内容也更具加适用以及合理。在全媒体发展环境下,图书出版编辑要想将自身的优势发挥到出版实践中,就要对当前读者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总结,而后再落实编撰内容。在进行图书编辑的过程中,首先应当确定选题,并考虑选题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在实际的选题过程中,还应当选取读者可以理解的选题内容,与此同时,还要考虑这一选题内容是否符合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4.对作者资源进行整合
传统的编辑方式,更多的需要对各类稿件进行协调,还要通过约稿邀请的方式逐渐的完成图书编撰工作,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全媒体发展趋势下,要将这一编撰方式进行转变和更新,此时,则需要维持传统作者的前提下,拓展稿件的收集途径,出版编辑可以通过网络的形式,找寻适合出版设发展的、满足图书出版要求的作者,将这些平民作者资源进行整合,另外,在校对、审核等环节,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提升图书出版以及编辑工作效率,促进出版社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媒体时代下的出版编辑,要想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就要首先对编辑的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进行解决,而且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社会道德服务意识,提升社会杠杆经济的掌握能力,提升和其他成功出版企业的交流能力,进而提升对市场的观察能力,进而在当前全媒体时展背景下,提升自身的编撰能力和对各类信息的整合能力,最终从整体性的发展角度促进出版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2
1 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型的传媒业界的大势所趋
全媒体简而言之就是指手机、网络等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打造出来的数字媒体,其中也涵盖了纸质媒体,以及媒体传播中必不可少的广播及影视等形式[1]。随着数字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图像、文字、音频以及视频信息逐渐走向数据化时代,由于不同媒体之间在进行互相交换联系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不同媒体的个性特征,并逐步打破传统界限,向多媒体、立体化转变。这就是全媒体发展趋势即传统媒体工作者随着全媒体的需求,不断改变自身条件主动应对环境变化,通过加强采编、传播流程等过程的再造,成功实现媒介之间的相互关联,并能够有效使媒介通道日渐多变,有效扩大受众全体,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2 全媒体记者应运而生
全媒体时代为业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业界探索带来挑战。例如:在全媒体环境下,必须掌握全方位的媒体能力,广播电台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有着非常强大的音频媒体,但全媒体时代不仅需要音频媒体,还需要在视频、移动等媒体方面做功能补充,由于我们在视频、移动等媒体方面的经验相差甚远,因此只有通过大步转型,通过观念更新以及运作模式、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大幅度变动,引入新理念才能使多媒体与多任务在双重需求下让全媒体新闻及记者的地位逐步显现出来。全媒体新闻顾名思义是指记者利用轻巧便携的微小型摄像机,单独进行摄影报道的形式,而不再是从前一大批人马一起行动,这不仅能够有效减少人员的利用率,而且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及新闻的时效性[2]。因此,全媒体新闻将新闻采访时代定义为:高效、快捷、详实。而作为全媒体时代的工作人员,将他们称之为全媒体记者,他们所具备复合型知识技能正是当下迫切渴求。恩施州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 “愚公支书”王光国用6年时间,凭借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创造了“死亡之岩”上的人间奇迹,被推为“感动湖北2011年度人物”,其事迹经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全国各级媒体采用音频、视频、文字、摄像等多种形式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省委书记李鸿忠指示,要将其事迹作为全省“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先进典型来宣传和弘扬,这是我们在全媒体记者如何发挥复合型知识技能作用的有益探索。
3 革新理念,加强记者全媒体思维
全媒体记者的培养应当从理念开始突破,并注重“全”字的精华。作为全媒体记者不需要达到“全才全能”,但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全媒体视野[3]。虽然不用精通全部工作流程,但必须具备自身的专长,并能够运用除专长以外的其他各种媒介的方法。可以不用兼任多种职能,但一定要把握好各种媒体的对接方式,并能够在这其中发挥岗位职责,起到剂的作用,保证整体运作能够顺利有序。
全媒体记者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独立个体,但也必须认识其也是群体的一份子。他可以单枪匹马进行战斗,亦能够在整体中发挥重要作用,拥有全方位视角。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媒介融合后所出现了“融合新闻”,对团队的合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在管理上或者是采编上都有了更高水准要求,而且对于全媒体时代潮头的全媒体记者而言就更应当配合“全”的需求,在技术上能够充分掌握不同形态传播方式上,对知识点、面了解,以此提高各自的全媒体视野及新闻价值的判断力等能力。
4 如何把握“全”字精髓
作为全媒体时代的记者,要融入到全媒体时代,首先应当充分了解各种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工作中将其发挥出来,使各项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快捷。通过不断巩固提升自身技能,加大与专业相关的媒体操作技能的操练,加大对知识的覆盖面涉猎。一是注重哲学、逻辑学以及经济学等知识的学习,这不仅能够提高记者的竞争力,而且对工作中出现的专业词汇有着积极作用。二是形成政治家思想,并能够谨记全媒体新闻记者职责。三是培养市场意识,对全媒体而言记者必须对市场熟悉,否则只会被时代淘汰。四是独到的眼光,能够有独特的视角发现不同的问题,并能够预测新闻是对全媒体记者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全媒体记者还需要学会“脑、眼、手”三合一,能够运用大脑将新闻进行汇集,并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制作符合其个性的新闻,或者能够通过不同的组合扩大影响效果,并配合“脑、眼、手”,做到网络、手机等多媒体的“新闻眼”及时准确予以报道,将符合受众需求的新闻提供到台面上来,通过与受众的互动来发现更多的新闻。同时能够熟练掌握摄像机、电脑等设备来制作文章新闻。恩施州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万其珍一家三代坚持义渡120年,角逐由新华网承办,中央重点新闻网站、都市报和手机媒体 “中国网事•感动2010”十大网络年度人物评选就是我们基层媒体记者 学会“脑、眼、手”三合一、运用网络、手机等多媒体的“新闻眼”,让全媒体功能得到有效运用的成功范例。
总而言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记者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全媒体记者也就成为时展必然产物,作为全媒体记者应当从专职上下功夫,加强自身对媒体设施设备的使用能力,提升新闻素养及水平,并具有高瞻远瞩的媒体眼光,把握住“全”新闻报道精髓,才是提升全媒体记者能力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才能够使新闻报道具有时代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13
“全媒体”可理解为: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而所有的信息传播普遍地以这一方式运作时,我们说,我们进入了全媒体时代。
媒体演进的过程充分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报纸调动了人的眼睛,广播调动了耳朵,之后更新的各种媒体都具有超越前一个媒体的技术,电视将视听结合起来,网络构建了立体化的传播时代,互联网的超链接功能进行深层报道和分析,使得信息的形成与传播处在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环境之中,它不仅调动了我们的耳朵、眼睛,而且也调动了我们的手,人可以主动地参与,把过去的单向的形式变成了互动的形式。当人类一出现,人的两种本能说话与行走就被分开,但是手机的出现将这两个功能结合起来,以手机为终端的个性化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不仅调动了我们的眼睛、耳朵、手,而且也调动了我们的脚,使得人们不被约束,人成了媒体创造者。
在全媒体时代,新兴媒体和传统的媒体有这么一个关系,第一个阶段是孕育,第二个人阶段是发展,随着传统媒介不断创新发展,产生了自己新的特点,开始独立,实现与创痛媒介的并存,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媒体与移动媒体共存并且是一种共生并存的关系,第三个阶段是交互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共同发展。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的媒介消亡,一种旧的媒介在变革之后又蜕变出新的媒体,报纸的发展贯彻了多个历史时期,历经500多年,从手抄报纸到现在电子报纸、手机报纸,报纸通过与新兴的媒介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
融合新闻要求媒体将所拥有的媒介整合在一起,依靠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提高新闻业务流程的效率与通畅性
在全媒体时代做融合新闻需要媒介融合,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结合是制作融合和新闻的必要前提,媒介是信息的传播载体,各个媒介从独立经营到多媒介联合经营,可以使传媒的各类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更好地占领未来的传媒市场。
十多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与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融合新闻可以根据不同受众对内容和形式的偏好,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供他们选择,以实现分众传播,将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与新闻传播媒介的特点结合起来,在采集新闻素材之后,根据新闻事件以及各个媒体的个性选择不同方式播出,用最简洁的语言和最快的速度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发送出去,以满足那部分生活节奏快而只需要事实梗概的人群,再由电视提供比较完整得新闻事件现场节目和图像,向儿童妇女等群体提供信息,然后将载有对新闻事件及相关背景的详细资料介绍通过报刊等纸质媒体发送出去,最后再将榆次市有关的信息全部链接到互联网上,供查阅。
坦帕斯新闻中心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新闻中心下的各家媒体拥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同时设置“多媒体新闻总编辑”来策划、组织、协调和安排个媒体的新闻处采访活动。首先电视台的总编和各部门的负责人要召开编前会,多媒体新闻总编辑也参加,安排好电视台在这一天的新闻采访活动,并讨论哪些新闻可以与报纸、网站进行融合;然后多媒体新闻总编辑召开报纸编前会,向报纸总编提出当日“融合”新闻的内容,然后进行讨论;报纸总编也会向多媒体总编辑提供他们认为用电视新闻形式报道更为合适的消息。下午多媒体新闻总编辑还会再召开一次报纸与网站的编前会,向网站负责人提供可供融合的新闻。若有重大突发新闻,多媒体新闻总编辑会及时将消息通报给报纸、电视和网站这三家媒体,并制定统一计划,协调其采访活动,力求让三家媒体在采访中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又做到互补不足。
各种媒介相互渗透、包容、转换和整合之后相互成为对方的一部分,其间,电子报纸是纸媒与网络的结合,手机报是纸媒与电信增值业务和网络的结合。其中不乏成功地手机报刊,如《浙江手机报》,“浙江手机报”的彩信业务由浙报集团,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和浙江在线共同打造、创新推出,是国内第一个用手机彩信方式实现真正的手机报纸。自从2005年开始创办之后,逐渐完善,先后创办手机财经报,手机娱乐报等,详尽展示新闻原生状态、深度剖析事件背景原因,全进行时态报道、强互动民意调查。充分发挥了新兴媒体的独特优势。
其间,我们要明确,做融合新闻的关键是培养新闻工作者,首先就是记者个人要培养专业技能,采写编评技能要具备。“超级记者”的信息采集融合。其次,新闻专业院系要建立起先进的教育平台,仿真实践环境,为未来的记者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该跟紧时代的步伐,认清全媒体时代媒介与新闻的变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