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自主阅读教学策略――走向学生
语文新课程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生学习的要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方式和目标,要以提高学生的认读、理解、吸收水平的实际所需的阅读方式、方法来设计训练目标。教师可以利用自主阅读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走进学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自主阅读教学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特点、学生学习的状况及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与指导,使学生自主地、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自觉的阅读学习中通过发现、讨论和整合等多种方法去阅读感知,去判断创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使教学一步步走向学生、走近学生。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体验、品味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探究性阅读教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法,受到越来越受语文教师的重视。那么,什么是探究性阅读教学呢?新课程标准认为探究性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去探索、去辨析,从而使学生获得熟练的阅读技能。
所谓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开放性的研究专题,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自主钻研、探究、讨论、研究、交流、深入研究课文。它不仅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感性认识的培养。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品味。
三、个性化阅读策略――读出自己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这样比喻三者的关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站着读者,那边的桥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一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阅读的真谛。这也同时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存在着个别差异。
对文本来说,教师和每个学生都是读者,教师、学生都是通过阅读文本去探寻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和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不同的学生由于有个性差异,理解程度也不同。因此,学生的阅读行为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教师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要鼓励学生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始终应该使学生心灵舒展,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鼓励学生批判地、独特地和创造地去思考,也就是要让学生读出自己。
四、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发现、感悟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的灵魂在于教人创新。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因素,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阅读求知的过程绝不是一个不假思索的全盘接受的过程,而需要阅读者积极思考、主动求索,进行阅读的再创造。
创造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反复吟咏、细细体味,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创造性阅读的实质就是学生在极具个性的阅读评价和赏析时有超越课文希望说明的道理,产生出“超文本”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不应该拘泥于统一认识,而要鼓励这种大胆的创造,保护学生的新发现和新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篇2
一、小W语文群文阅读的现状
1.阅读资源匮乏
目前,小学生基于课本的阅读量根本不能达到新课程改革后所规定的阅读量。尤其是对于地方小学,由于教学资金的缺乏,很多学校没有图书馆,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资源,想要读书就要自己购买,极不利于群文阅读的实施。教师必须想办法增加学生的阅读素材,才能保证群文阅读的顺利实施。
2.教师教学理念落后
我国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都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目的。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对单篇课文进行逐字逐句地解读,然后归纳中心思想。因为群文阅读是教师将具有同样特征的一组文章进行组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并针对某一或多个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传统的教学理念不利于群文阅读的开展。
3.群文阅读实施困难
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阅读能力比较低下,而群文阅读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素材,并针对议题进行讨论。这对阅读水平低下的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稍有不慎就容易打击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与阅读兴趣,不利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实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
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必要性
1.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都是进行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具有同一特征的一组文章进行阅读。相比之下,群文阅读在单位时间内大大提高了阅读量,拓宽了阅读范围。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群文阅读是能够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
2.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的更新与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信息,这对阅读速度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现代社会的竞争如此激烈,往往需要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信息获得所需知识来提高自身竞争力。而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相比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技巧,加快阅读速度。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在落后的教学观念下,单篇阅读教学并不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不够重视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看法与意见,从而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群文阅读模式下,教师提供阅读资料,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师生围绕同一个议题进行探讨,学生能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群文阅读模式极大地鼓励了学生进行思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1.素材的选择结合实际
新课程改革要求形成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应该立足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尊重学生的能力,考虑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
2.教师进行适当指导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起到主导大方向的作用。(1)教师要提前准备好阅读教材,将选择的阅读素材进行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更顺利地阅读,不能杂乱无章地发给学生。(2)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围绕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3)教师确定的议题要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和讨论的过程中发散思维,起到教学效果。所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适当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3.议题的选择具有横向性
议题的选择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群文阅读是教师将具有同样特征的一组文章进行组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同时针对这组文章选择一个或多个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议题,可以横向连接所准备的每篇文章,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确保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实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提高获取信息与整合信息的能力。但是我国目前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不断寻找方法进行创新,提升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使群文阅读更好地渗透进小学语文教学中。
篇3
初中语文教学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部分,其中阅读教学又糅合了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和情感的熏陶,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字词句段篇,切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需要,基于文本,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基于文本的认知性阅读教学策略
1. 字词语境理解教学策略。字词的理解离不开所在的句子和语言环境,结合语境理解字词意思又有利于深入理解文本。如,在教学《老王》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老王的性格,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对于“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的理解,就应抓住关键字“攥”,结合语言环境分析――老王在当时的处境下还能给杨绛一家送东西,杨绛反而给钱,“善良”误解了“善良”,致使几年过去以后,渐渐有了“愧怍”之情。
2. 字词溯源理解教学策略。对于有些篇目的阅读教学而言,追溯字词的本义,有利于获得独特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时,不妨对“闲”字溯源。当学生了解“闲”字的意义后,再结合苏轼的生平处境,让学生理解此文主题就会更容易。
3. 诵写强化教学策略。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定要建立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背诵有规范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篇章、积淀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意义,加强背诵是语文学习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多读多背入手,对那些要读要背的文章,要诵写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夯实的语文基础,真正解决语文教学的积弊。
二、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策略
文本意义的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对文本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因此,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策略有:
1. 深钻教材,精研文本。教师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和对文本意义的把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课前教师务必深钻教材,精研文本。如,《斑羚飞渡》虽然入选到动物单元,并且编者也在诱导师生树立人与动物共存的意识,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但从《斑羚飞渡》文本本身出发审视文章的主题,应该达不到编者的这些意图,或者要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深钻教材,精研文本。
2. 依文究理,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依托文本,真正找回自己的主体地位。这其中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在阅读中理解,在引导中理解,在朴实的教学中理解,不超越文本理解。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关于让学生理解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时,可以把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和《儒林外史》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中刻画严监生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的场景进行比较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析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语言、动作和外形,充分依托文本语言增强教学效果。
三、基于文本的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应提倡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重视有创意的阅读。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就是要创新文本,即创设新意境,创建新材料,创写新语言。
1. 模仿迁移策略。学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模仿,因此,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如,在教学《理想》一诗时,让学生模仿续写诗歌,收效甚好。
2. 共因迁移策略。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会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技能,而这种知识经验和技能又会迁移到对其他文本的解读中。所以只要能寻找到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受迁移文本间的共因成分,就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篇4
一、指导朗读训练,引导学生感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让学生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
二、创设连续情境,引领学生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讲究一些方法,注意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使他们在感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阅读能力。如在讲授《荷花》一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连续情境创设的方法,带领学生去荷花塘一起观赏美丽绽放着的荷花,并引导学生幻想自己是一朵美丽的白荷花,学生在这样连续完整的情境中对课文产生了更深层的思考和感悟,继而获得了情感的触动和审美的快乐。第一,用鼻闻花。当慢慢靠近荷花塘鼻子会闻到一种什么香味?顺势引导学生思路融入到第一段中,感受到荷花的香味扑鼻,体会出观赏荷花的急切心情。第二,用眼看花。远远闻到扑鼻的荷花香,这种急不可待的赏花心情溢于言表,随即融进第二段中,引导学生先想想所看到的荷塘美景,再读读文中的精美句段,最后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脑海中的心怡美景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与小组学生进行零距离地交流。有些学生说看到荷叶彼此之间紧密挨挤,像若干个碧绿的大圆盘,在“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几个词组中领悟到荷叶长势很美。第三,用心想花。引导学生幻想自己化身为那一朵白荷花的美好情境。第四,亲身演花。教师饰演荷花,学生饰演多种可爱的小动物,动物与荷花毫无芥蒂地玩耍,尽心交流与互动。
三、紧密联系生活,唤起学生感悟
要唤起学生感悟,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贴合,这样能全面调出学生脑海中的信息模块和经验,作为叩击美好语句的“催化剂”和领悟课文中心思想的准备条件。
四、注重动手实践,激活学生感悟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应遵循他们这种天性,为学生营造出动手实践的空间,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成功的美好体验。激活学生的感悟,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践。(一)预习方法的巧设计在教学中,我一直采用“读、思、圈、注、问”的方法,即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初读几遍课文,思考文章的大意及课后相关的问题,再圈出文中的好词佳句进行积累,提出自己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不理解的问题,并在初读感知课文后,在印象深刻或感受颇深的语句旁加上一些批注(初读感悟)。(二)多让学生写练笔在学完某些课文后,教师可以以课文为“例子”,设计一些内化语言,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表达真实感受,在运用中加深学生的感悟。比如我在教学了《学会看病》这篇略读课文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写读后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三)课堂上适当的表演将课文中语言文字以绘声绘色的画面映射到学生眼中,同时,学生也能融入一些自己的情感和创新,如在教学童话、寓言时都可以灵活运用。(四)有目的地安排实验有的课文,教师可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如教学《称象》《一次成功的实验》等课文时,便可巧妙地穿插相关的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去感悟文本。
五、运用比较品评,促进学生感悟
通过对各种词组、语句和语序的对比查找,才能探寻出文章中语言的妙用之处,品悟出语言潜藏的蕴意和内涵。如(1)词组比较。可采用替换、增添、删减的方法。(2)语句比较。将原句以反问句、感叹句等形式来理解感受,也可通过扩句、缩句等对比感悟。(3)标点比较。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学中有这么一句话“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问题:“在‘七点’‘七点一刻’之间为什么用句号却不用顿号?”这样,顺势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就能使学生悟出主人公小巴迪内心焦急等待父亲的心情,以及感受到他迫不及待地渴望见到自己敬仰的父亲,想得到父亲的赞扬的心理。
六、拓展课外资料,诱发学生感悟
学生因受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常常会在感悟文本时遇到一些困难,适时引进课外资料,不仅能让学生顺利地解决疑问,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在学生的心灵中掀起波澜,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如我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圆明园会被侵略者烧毁?”当时为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外侵者的情感,我伺机将现代史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感知到了当时清政府腐败和无能的本质,牢牢记住了我国蒙受的奇耻大辱。
七、尊重个体差异,保护学生感悟
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全新的学生观,指出“学生作为完整个体,都有各自的独特个性,学生是不断发展的、有创新潜质的个体。”文字语句是情感传递的载体,学生都具有自己鲜活的想法和个性,对于相同课文、相同语句、相同词组也会形成不同的理解感悟。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他们的感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放开手脚,抛弃顾虑,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牵手”,多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那么就一定会被课堂上学生那多姿多彩的独特感悟而震惊。
参考文献:
篇5
小学语文 自主阅读 教学策略 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我国素质教育基础且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主要教学目的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断的提升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自主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小学生提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并为以后的写作课堂积累写作素材。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新颖的教学策略,不断激发学生对自主阅读的兴趣,在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自主阅读的真正魅力所在。
一、小学语文自主阅读的教学策略
1.课堂导入形式新颖
小学生大多处在十二岁以下的年龄,其心智发展还未成熟,上课时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因此,为了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激发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丰富课堂导入形式,充分利用新颖的课堂导入形式,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自主阅读的课堂之中。
2.积极重视文章朗读作用
有数据显示,大声朗读课文不仅可以使小学生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语文文字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大声朗读课文还可以加深小学生对文字书写的记忆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能力。通过大声朗读优美范文,不仅可以为小学生未来的写作课程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掌握不同句型的表达方式,进而可以提高小学生造句、书写段落的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积极重视文章朗读的作用,可以通过自身卓越的朗读功力,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注重开发学生阅读思维
事实上,从看到第一个文字的时候,小学生的阅读思维就已经被启动了。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小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可以用一个阅读循环来表示:对看到的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产生疑问――对这个疑问积极进行推理――带着疑问和自我推理对阅读产生无限的期待,正是这个阅读思维循环的存在才使得小学生的自主阅读不断的向前进行。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善于利用学生的阅读思维循环,通过积极引领学生走进阅读,注重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思考。
二、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案例分析
1.丰富课堂导入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5年级教材中《埃及的金字塔》这一课时,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第一时间内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学工作者可以设计与金字塔相关的趣味问答,比如通过让小学生在课前搜索一些关于金字塔的传说故事,激起学生对金字塔好奇心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新颖的课堂导入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便利,通过播放埃及金字塔、木乃伊等课件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2.重视文章朗读作用――积累写作素材
为了充分发挥大声朗读课文的作用,教师在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使用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比如跟随录音朗读、教师引领朗读、学生集体朗读、小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等形式,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声朗读。比如,在学习苏教版5年级教材中《谈礼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形式,分别选取不同的小组,将人物角色依次分配,首先让学生跟随录音体会不同人物其感彩的转化是如何通过朗读形式体现出来的,其次教师再对不同角色依次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再让小组分别进行练习,最后由不同小组分别进行朗读表演,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选出朗读效果最好的小组。通过这样的朗读课程,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还可以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3.开发学生阅读思维――提升学生阅读思考能力
为了能够不断的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打破局限,将阅读的关注点放在整体而不是具体章节或段落,还要不断提升学生快速准确捕获关键字眼、文章主要矛盾所在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正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能力。比如,在学习苏教版5年级教材中《郑和远航》这一课时,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远航”,并培养学生正确提出疑问――郑和为什么“远航”?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引领学生快速找出文章中的矛盾所在。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也可以提高自主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但更是提升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学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教学策略,通过丰富课堂导入形式、积极重视文章朗读的作用、不断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等策略,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同时,提升小学生的自主阅读水平。
篇6
一、通过模仿阅读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语调
小学生需要在最初学习的时候,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学习基础,更好地在阅读学习中感悟生活。例如,在学白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标准的阅读语调与发音,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模仿阅读,让学生感受正确的阅读方式,最后,教师进行考查,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鼓励。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能够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通过自己的理解走进诗情画意的情景中,成为课文中的人物,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感受与表达的情感,并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利用学习到知识去解决问题。
二、通过比赛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通过阅读的过程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学习环节。例如,在学习陈b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给学生布置有关课文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阅读比赛,看谁在阅读中找到正确的答案,最后教师给学生肯定和纠正。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有发散性思维,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篇7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让读者跟着爱丽丝的脚步进入她的奇幻旅程;台湾现代作家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讲述一对异地母子用书信的形式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同学会不由自主地融入他们的对话,用另一种微妙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阅读一本好书,同学们会自发地学习书中的人物是怎样待人处事,怎么考虑问题和对待不同问题,怎么把事情做得更完美。怎样让学生去理解这些?这就要着力于教学策略了。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开展的益处
1.从个人能力上分析
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爱阅读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能力是非常强的,因为他吸收了书本上的内容,丰富的阅读知识使他的个人世界非常的宽广;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宽度;扎实的语文基础,在今后面对阅读型的题目时能比不爱阅读的孩子更加具有优势。
2.从个人形象上分析
阅读不光是能给学生带来脑力方面的收获,更能让喜爱阅读的学生得到一份天然的书卷气质。丰富的阅读带给他们沉着应对社会的涵养,以及知识作为后盾而产生的无形的力量。
二、关于教学策略的浅议
一是,一个人穷尽一生都读不完全世界的书,我们的拓展阅读要根据自身的教材来拓展,不是盲目选几本学生阅读书本这么简单的事。通过理解和研究课文的内容,根据相关类别的内容,通过拓展,使得本课程内容得以延伸和加强,借此来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拓展内容而让学生喜欢看相关书籍,经典故事给他们很多启发,考试时写作文从来都不用愁,这也是需要选择好的阅读内容的目的。
二是,根据新教改的中心方向,实现生动的教学,即拓展阅读也要作好教案,用丰富的多媒体来向学生们展示一个生动、吸引他们的故事。小学生的特性区别于中学生,他们好动,专注力不高,适当注入丰富多彩的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教学手段,能取得相当卓越的效果。通过课本内容,来拓展更多相关的信息,不但会让学生加深对课本本身的理解,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三是,单一的教学手段不再适合现阶段的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让他们互动性地学习。适时开展讨论课,把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多方式的教学后,再让同学和教师或同学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理解。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理解力,他们把阅读得到的知识拓展到更宽广的空间中,以主动性好的学生带动主动性差的学生,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会比教师的生输硬灌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四是,根据学生的特点,针对性选择拓展阅读的方向,让学生自发地喜欢阅读,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要提高学生的自动性,就要精妙地安排紧凑课堂时间,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阶段学生群体爱关注的内容,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关注的热情。
五是,小学生还处于幼儿时代的一个新的转换期,动画片将他们的眼球牢牢地吸引在屏幕上,这也是当前孩子不爱读书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想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在书本上来,可以根据时兴的动画片,找到相关的书本资料或者其他多媒体信息,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一个正确的引导。
六是,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一生,拓展阅读也将是培养阅读习惯的一个重要手段。不同于其他的教学模式,拓展阅读不仅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家校结合中,家长也会非常支持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前几个步骤收到了一定成效后,现在就要着重于坚持成习惯。在学生的学习模式中注入一种新的程序,从被动到主动,从课本到拓展,从拓展到自发参与,这是我们教育者所期盼达到的教学目的。
三、结语
根据新型教育的发展,我们的小学语文要求将会越来越高,通过拓展阅读来实现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是一个影响长远的最佳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值得好好研究的一个课题。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全素质人才,为学生铺就将来的学业道路,是每一个教育者的职责。怎样通过拓展阅读来实现小学语文水平的提高,作者以教育策略浅议作为教育人的一个参考。
参考文献:
篇8
一、阅读教学中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兴趣是阅读动机中最活跃的一份子,是阅读的“凝聚力”。教师对一堂阅读课创设相关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就能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例如,将学生阅读的课文以讲故事或者播放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学生此时会产生本文的相关联想,这就能吸引学生寻找学习文本的方式,从而通过阅读文本,了解重点内容,师生探究并最终解决疑惑。由于阅读的高层次境界是审美,对于读者来说只有把文本当作一种美的事物来追求的时候,才能激发自己鉴赏的兴趣,所以教师上的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美的感受,再加上教师的评点,取得理想的课堂效果并不难,这样这一堂课才能接近成功。
此外,教师鼓励学生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谨慎选择文本。在推荐给学生阅读的书籍之外,还要给出学生选择其他文本的余地。语文新课标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可见教师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料来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文质兼美、闪烁着人性之光的书目,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
二、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只重视教学结果的现象十分严重,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屑一顾,压榨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在以“机械的背诵阅读答案”的模式去灌输自己的学生,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这种师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根本没有奏效。语文新课标提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展。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想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目前的状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创新是远远不够的,主要在于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以自己的创新行为去带动学生。所以广大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发散和集中,并且要有存异的教学思想。说到底是从多角度去培养学生寻找问题的答案,即从一个目标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从不同角度,提出设想,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此外,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板块,在课堂中,广大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一现有的内容,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语文阅读的海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对阅读充满信心和正能量。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墨守成规,不唯书是信,能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新成分,同时能使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别出心裁想别人之所未想,见别人之所未见。并且在阅读中那些新颖独特的发现对学生发展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还要求语文教师准确的把握文本的深层次内涵。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时,父子之间的爱是表象,学生很容易读出感悟,但是除了爱之外,父亲与作者之间的隔阂也是文本的深层意蕴,另外,教师还要从深处挖掘作者对父亲真正的情感是自责与懊悔。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讲授的同时带领学生体会出来的东西。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把握人物的思想,这样才能接近作者的意图。
三、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语文阅读课中,教材、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等教学手段都和教师与学生有着复杂的信息传递关系。那么,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就构成了种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精读与略读的方法尤显重要。叶圣陶先生对精读和略读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笔者认为二者应该结合应用,才能很好地掌握语文阅读方法,提高课堂阅读质量。
此外,教师要对阅读教学方法有很好地专业性和研究,主要表现在主动积极,勇于探索;专心研究,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协商合作;敢于发现,习惯总结。如此一来,学生在课堂中有太多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就为师生平等协商式的讨论打下基础。所以,学生正确的提问方式应该是: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再询问教师的看法并与之讨论,对教师的观点有何见解,要及与之质疑和讨论。教师还要利用多元解读的重要性,去提高学生的阅读状态。要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并且多角度的建构对文本的解读。例如,著名诗人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解读其主题有很多种,譬如“悼亡说”“咏叹身世说”“恋情说”等。对于种种不同的解读,教师没有任何理由给予否定。学生的不同理解,实际上表现了对文本主题的不同解读,并且都是言之有理的。所以说对于同意文本的多元解读是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并对其阅读能力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好处的。
四、掌握学生的阅读的成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教师作了大量的工作指导学生阅读。但是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去阅读而没有掌握学生阅读的成效,甚至不知道学生阅读了什么内容,那么老师所有的培养学生阅读的工作都是失效的,就像风筝断了线、马失去了缰绳。特别是课外阅读,因为在课外进行,更无法知晓。这时我们要掌握学生阅读的成效,怎么办呢?就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针对这一情况应该开设阅读课,比如每周一第七节课为阅读课。阅读课安排为:第一,全班同学把自己前一个星期包括周末读的作品,用几句话概括介绍给全班同学。第二,同桌之间读书笔记的相互交流和批改,然后七嘴八舌评讲,最后教师做出点评。第三,“我读得最好”的环节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声有色的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的反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他同学也学到了新的知识,使阅读课成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这样真正的使大量的阅读落到实处。老师和同学都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阅读收获。才能真正达到了阅读的目的。
总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环,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对于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究更多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能更好的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研究表明,语文教育不只是一项单纯的技能训练过程,而且是一个陶冶性情、促进文化素养生成的动态过程。”所以语阅读教学方法与呈现的形态是丰富多彩的,主要在于教师能否有对其创新的勇气和钻研精神。若能克服种种困难以文本解读为基础,再配以精彩的教学设计,那么一堂生动精彩的课堂就能完美的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新课程标准》曾经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力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有义务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搭建一个学习、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阅读的任务。那么
怎样才能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来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之所以能钟情于一件事,最关键的就在于兴趣。同样,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关注到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能也发现了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才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一因素,并且我们要为学生们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际来举例分析一下。
1.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心理
在上课时,尤其是面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时我们要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特点,对于他们来讲,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所以为了让学生们更好的投入到自主学习的阅读状态中,我们的教师应该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心理。比如,在讲《充气雨衣》这一自读课文时,笔者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了谈话式的导课方式,以带入学生走进课文情境,笔者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孩子们,下雨的时候,有的人穿着五彩缤纷的雨衣在雨匆忙的穿梭、有的人则在雨中尽情的嬉戏,真像一幅美丽的充满动感的画儿。不过,美中不足的是,雨水总是会顺着雨衣的下摆流到裤腿上。想必你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困扰,那你们想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吗?但是,有一个叫小林的孩子,他很聪明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你们想知道这个办法吗?那接下来我们就自读课文,看看小林到底想出了什么样的办法呢?当我说完这些话,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们纷纷读起了课文,都想一探究竟,看看小林到底想到了什么样的好办法。这样以来,学生们就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走入了阅读文本,从而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阅读的教学中来了。
2.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单调传统的授课方式不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还影响教学效益的提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学会利用一定的教学情境并形成连动的整体情境来激发并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
我们还以《充气雨衣》为例,当学生带着问题走入了文本,他们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找到了小林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这仅仅是我们的一个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从课文中感知更多,笔者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为了把雨衣改一改,小林一直在想啊想,从这句话中我们得到了那些启示呢?这样问题提出后,学生又对文章进行了一个略读,最终学生们获得的启示就是当生活中遇到难题,我们不能放弃,而是要积极开动脑筋去解决。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一次比一次的更深入了阅读文本,在阅读中为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开动了脑筋进行思考和探究了。
二、引导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阅读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毫无学习压力的状态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要想做好这一点,我们的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自主提高。
1.小组合作,开辟自主空间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有义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常常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不过,笔者在此要多赘述一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我们使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过于频繁,学生还小,不管是学习能力、思维水平、自控能力都不是很高,如果^度的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文本内容适当进行小组合作的学习,从而为学生开辟自主学习的空间。
比如,笔者在教学《蜜蜂引路》时,为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学习目标: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可自由读,也可小组合作读;二问:在学习小组里提出不理解地方,让小组伙伴共同交流解决;三讲:把你读文后的感受说给小组伙伴听。在这种方式的训练下,学生们渐渐就会在小组中自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了,从而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那我们阅读的教学效果就会不断提高了。
2.质疑问难,发现学习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古人也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因为人的能力的养成,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我们可以从阅读中的疑点处启发学生进行发问,从而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擦除智慧的火花。
比如,笔者在教学《狐狸和乌鸦》这一文章时是这样安排学生学习的,先让学生迅速读课文,当读完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来回答。这样的角色转化让学生来了兴趣,纷纷向出题考考老师。读完课文后,一个学生问:“课题为什么以狐狸和乌鸦为题?”还有的学生问到:“课文写的是狐狸和乌鸦之间的故事,那与爱听好话有什么联系呀?”还有一个学生问:“学完这篇文章,我们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呢?”笔者这样的阅读教学安排,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每个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都提出了一个问题,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是学生对文本思考后的质疑,这样以来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就被激发出来了。
参考文献:
篇10
理、知识、写作技巧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加强教学策略的应用,有效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学习。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渐实施,对于现代文阅读的教学策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一定要予以重视,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
在高中阶段开展现代文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加强三步读书法的运用。首先,将全文大致浏览一遍,掌握大框;其次,进一步揣摩文章的细节;最后,联系全文融会贯通。根据这样的教学策略展开现代文的阅读教学,其阅读过程就是从整体到局部,之后再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比如,在阅读《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快速阅读,对文章的整体进行一定的感知,之后利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对故都的秋的特点进行概括;同时,老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文章的主题是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从文章中很快找到答案,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表达完毕之后,老师就可以顺势提出文章学习的重点与难点,进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都的秋“静、清、悲凉”的意境,并且通过文章的阅读,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一些景物描写的方式以及情感融入的手法等。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详细的阅读,描绘文章的几幅秋景,并且让学生对其特点进行探讨,加深学生对相关意境的体会。最后,老师一定要和学生一起探讨:秋景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如:红叶似火的香山、明澈如镜的昆明湖等,为什么作者只是描写了“静、清、悲凉”的景色?在学生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之后,老师予以总结,进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加强个性化阅读方式的运用,通过对现代文的阅读,抒发学生的真实情感,进而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不仅仅是在老师和教科书的影响下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可以对阅读文章进行主动的理解与体会。在阅读文章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引导,促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比如,在阅读《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景色描写进行探讨,并且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个人价值、个性价值的体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当然,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让学生进行自我发挥,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在有一定指导的前提下,带领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对文章内容进行赏析与理解,进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材文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是不可取代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与对话。这里指的教材文本,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理解、被复制、被记忆的对象,而是可以和学生展开积极对话的一种主体或者说是一种意识,其主要就是一种表达方式,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展开积极、有意义的交融。在学生使用教材文本的时候,不再解释和记忆,而是更深层次地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将语文教材文本看成是主体,引导学生和其展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在整体上掌握文本的概况,进而通过对文本的感知与体会取代老师对文本的讲解与分析,对目前的复制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变,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好主体作用,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全面提高。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现代文阅读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且在高考中的分值也越来越高,一定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在开展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对学生整体阅读意识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并且和文本展开对话,进而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篇11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重要理论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息息相关,自主阅读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全程参与和全力体验。自主阅读教学具有主体性、建构性、过程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征。它们的互动存在于学生与学生、教师、文本以及与媒体之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文章不同的风格,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精心设计出不同导语的类型。体现抒彩浓厚的教学,拨动学生的心弦,更好地激发渴求新知的热望;哲理启迪,则能把学生带入神思遐想之中。这样学生就会很快的被课堂气氛所感染而集中注意力。
例如,教师说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像香蕉不像镰刀呢? 学生:“我知道了,香蕉好吃不能坐,而小船就可以坐上去了。”教师:“小朋友讲得真好。你们可以闭上眼睛,听着琴声,静静地听着,看哪些小朋友飞向蓝天,坐在月亮上了。”(播放《小小的船》乐曲)乐曲在教室里回荡,小朋友们果真闭上了眼睛,看上去显得十分入神。教师:“哪些小朋友觉得自己已经飞上了月亮?”学生:“我飞上去了。”另一个学生:“我好像身子变轻了。”“好,现在你们已经飞上了夜空,坐在了小船里。你们睁大眼睛看看,在月亮上看到了什么?”教师给学生们创造了环境借助想象填补了诗句间的跳跃,不仅让学生获得意象、拓展了学生形象的思维,还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开放教学过程,强化语言培训
学生学习的天生习性就是自我指导, 学习是一个朝着既定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其间学习者要持续地诊视学习环境,设定和利用目标。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语言学习的规则都是通用的。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都是很重视国文教学朗读的,它体现出了国文教学的精髓,在强化内容与语言培训理法的讨论和研究方面比以前重视得多了,但是学生在吟诵这方面下的工夫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把其忽略了。唯有加强探究,重视吟诵,那才能两全其美。强化语言培训有三:其一,朗读时语音停顿。其二,朗读的重音。其三,朗读速度。只要能达到这些方面的要求,朗读文章的效果才会大大提高。在正确理解所朗读文章的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恰当地处理音色、语气和语调,这样才能达到面部表情和语音表情的完美结合。
比如,教师让学生们带着表情朗读课文,看看哪个读得最像“万兽之王”。有的同学朗读声音很洪亮,可是威严不足,声音太柔弱。有的同学威风凛凛地宣布了狮子大王的命令,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另一位同学则是不慌不忙地拿起了书,压低嗓音,有气无力地朗读起了狮子大王宣布的命令。孩子们当中有的小声说:“大声点!”,有的撅撅嘴。老师也有些失望,让他:“读得神气点儿!”可是他似乎只是声音重了点,面部表情没有明显的变化。他读完后,同学们就评论说太不像“万兽之王”了。可这位同学感到自己很委屈,解释自己这样演绎的道理:“我读的是只老狮子王。他上了年纪,体弱多病,所以说话很慢,没有力气。要不然它怎么让别的狮子接替它的位置。”教师适时夸奖了他,说他说得很有道理。读书就要这样多动脑筋、多思考,老师赞同你提出的老狮子大王的猜想。但朗读不同的文章表现出来的音色也不一样。有的音色苍老、有的音调低沉、有的声音洪亮,但别忘了他可是‘万兽之王’,所以威严还是不能失去的。不管什么样的文章都得按文章中的故事情节来朗读。教师这样倾心关注的方式,才能激发更多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见解,形成个性化解读的习惯,这才是强化语言培训的目的。
篇12
一个合格而又优秀的人才不仅仅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要求有扎实而完备的知识体系,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古诗词和文言文等我国古代文学是我国五千多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沉淀下来的精华,初中学生学好古代诗文是为了打好古代文化的根基,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对于文言文教学,大家的共识是减少烦琐的讲解;注重朗读、背诵;注意字词的迁移运用;培养文言语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身发展上面,坚持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方面的兴趣和爱好,真正实现从学科本位向学生本位发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然而,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情况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现详述之。
一.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及存在问题
(一)观念陈旧落后,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效果不佳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学习是功利的,学生考试成绩分数的高低仍然是评定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思维习惯下,文言文和语文科目中的其他题型相比较来看,所占分值的比重比较小,通常只占几分,所以有的教师及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上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总认为在以现代文阅读为主的今天,文言文的阅读微不足道。另外,有些老师在给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时候往往侧重于对学生“填鸭式”的教学,一张嘴和一支粉笔成为他们进行教学的唯一工具,很多情况下根本就没有指导学生去思考,学生都是死记硬背老师教授的重点知识,这种学习方法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对古文的理解也只能局限于理解词句应付考试的表面阶段,对于文言文中包含的人生思想则完全没有领悟。
(二)教学条件制约,文言文的应用范围狭窄
初中语文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之所以得不到学生和老师们的重视,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其应用范围过于狭窄,文言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存在脱节的情况,除了在考试时会考到文言文阅读相关的知识以外,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中很难运用到文言文的知识,大家在日常的交流中都基本不会用到文言文,文言文离我们确实有些遥远,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是很狭窄的,这也使文言文阅读教学越来越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所以学生在文言文考试中的成绩也受到了影响。
(三)学生学习压力巨大
对于很多学生来讲,初中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体系极其庞大且相当繁琐,不仅包括古诗词背诵,也包括古文阅读和翻译等方面,刚开始接触时,由于中学生特有的对事物新鲜感的原因,他们也许是热情高涨,但随着教学的深入进行,他们日渐失去新鲜感,文言文的学习学习变成一件极其痛苦和枯燥乏味的事情,上课时他们难以提起兴趣,不能跟着老师的思维前进,下课后不能顺利完成作业,或者不会做或者是不愿意做。
二.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一)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上,老师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点,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是不一样的,而且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在学习《六则》时,语文老师可以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记忆其中的名句,例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两两结对,一个学生问另一个学生:“《六则》富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智慧,如果用《六则》中的话来回答学习和思考之间的辩证关系,应该是哪一句啊?”,另一个学生肯定会回答:“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创设生活中具体的情境,可以让学生们感悟到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减少疲惫感。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发表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鼓励他们相互讨论,且要多鼓励少打击。
(二)古诗文的默写做到理解与记忆相结合
语文老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向热爱古诗文学习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理解古诗文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切不可盲目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样只会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可以先教导学生准确理解这篇文章的大意,理解每一段文章的中心句,然后把握文章结构,将文章划分为分段的部分进行理解并加以记忆。
(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习惯
随着中考试题的改革,文言文的阅读试题越来越侧重于考察学生的思考理解能力,题型设计上更加地偏重于主观试题的考察,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们要注重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做题,使学生们觉得文言文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这篇文章是讲什么主题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可以划分为几段?每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例如在学习柳宗元的经典之作《小石潭记》时,老师们可以首先引导学生们大致读懂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来分析“小石潭”名字的由来。这样,学生们便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和思考,能够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效率。
(四)文言文阅读要多练习,进行拓展练习
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之外,老师们也要善于和适时地引导学生们在生活中积极地运用文言文的知识,比如逢年过节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们利用文言文来编辑几条对仗工整、语义明确的短信,或者写几幅对联等等。这些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们的文言文阅读学习兴趣,还能于运用中更好的把握相关的文言文阅读知识。
总之,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从以上方法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13
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我认为必须从教师教的方法上,引导教师运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指导方法来指导初中语文的探究性学习。
我们提倡教师运用下列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语文探究性学习问题探究法,让学生对在学习中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我们一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将语文课本探究练习中设计的问题放在课上完成,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究。我上七年级语文《春》时,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红的像火,粉的像霞,自的像雪,为什么红的排在前面?经过全班讨沦探究发现,作者这样安排是按前一句桃树、杳树、李树的顺序排列的,较好地解决了这个疑问。要求学生在探究时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提出疑问?我提出这样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是从哪几个方面探究这一问题的?我探究的方法是什么?我探究的成果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指导,既解决了学生语文学习没有问题探究或问题少的情况,又解决了如何深入探究的问题。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培养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