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乡村振兴的培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现阶段的农机技术培训现状
现如今,中国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在开孙莉(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江苏如东226400)展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也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对农机技术培训产生影响,也让农民在农业的活动中的应用效果不理想。其一,就是在培训时所培训的对象较单一,在从前很长时间里,国内的农机技术培训中的学员大多都是农民,这就让所培训的对象相对较为单一,并且所培训的内容也较单一,教授的内容大多都是一些传统的机械原理,这就让农机技术的应用效果不理想。现在的农村发展很快,农民的知识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就让农民对这种单一的培训内容不感兴趣。其二,政府部门没有加大对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部署和落实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农机技术培训的重要性,这就让这项工作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而在缺少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培训人员的薪酬待遇和保障都严重不足,这就对农机技术的培训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而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就会缺少专业性和科学性,对于农民实行的相关培训政策也缺少系统性,这就让培训的效果变得不够理想。其三,中国有很多的农机技术培训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都不够,在培训时缺少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就降低了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且,这些教师对市场并没有足够的了解,也不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这就让培训工作的效果变低。再加上有些教师的思想较传统,教授方式较落后,这就让培训质量不够高[1]。其四,在农机培训中,所培训的服务功能较弱,缺少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利用网络技术方便监督管理工作,这就导致农机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另外,在农机技术的培训管理中,现代化网络设备不足,传统的机械设备占据了主要地位,这就导致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智能化网络设备很少,而且也没有建设网络在线培训课程,不能邀请专家对学员进行培训,这也就让现代的网络技术培训得不到很好的实践。
2提高农机技术培训振兴乡村的策略
2.1加大农机资金力度
现在的城市农业机械设备的发展不均衡,这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阻碍之一,而为了振兴乡村战略,政府部门需要对农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加大对其资金投资力度,改变城市农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这样通过政策来确保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撑,政府部门还要发挥自身的调控能力,通过宏观的调控来促使当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并且还要加大农机的网络设备方面的投入,让学员可以真正地接触到网络设备,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振兴乡村。另外,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农机技术培训工作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其培训的内容更会涉及到多个领域,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工作人员需要对现在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加以分析,以此来制定出合理的宣传方案,让社会公众认识到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从而转变农民传统的思想,主动接受新型的农机技术,让农民的经济收益得到增长。
2.2创建专业的农机技术培训团队
在农机的技术培训中,教师们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能够直接影响到学员们的培训效果。所以政府部门需要不停优化培训团队,让这些教师能够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和素养,这样就可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首先,为了实现这种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就需要将培训的地点不断开拓,让农民在培训基地或农田实行实际教学,并结合现实情况,有效提高培训效果。其次,为了让培训的内容更加的吸引人,培训教师就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让培训内容变得多种多样,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满足农民的具体需求[2]。而为了提高培训的趣味性,教师就要创新培训方法,运用农民喜欢的方式进行培训,这样就可以提高农民的学习兴趣,从而培训的质量得到了加强。最后,可以聘请一个些专家,实行网络在线授课,这样就能够让学员更加的对先进技术知识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学员的专业技能,使学员可以自主学习。例如利用抖音直播,建立和谐、平等、时间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民能够快速有效地接受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方法。
2.3加强农机技术培训的管理工作
在对农机技术培训时,可以利用农机管理站来实现,但是因为缺少对这些部门的约束力。这就让农机管理部门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吸引了农民主动参与到培训中。确保农机技术培训的专业性,减少培训过程中不安因素,加强培训质量。而因为农民所受的教育较低,这就需要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需要采用更加丰富的培训方式,从而让农民可以愉快地参与到培训中。并且要运用网络技术对农机技术培训工作进行管理,对学员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地进行管理,只有这样不断地提高农机技术的培训管理工作,才能够确保其培训的效果,让农民从事农业活动时更加的方便,进而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
2.4建立完善的培训监督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保证乡镇农机技术的培训工作可以更加有效地实施,农机技术培训监理部门需要建设一套完整的农机培训监督管理机制。明确农机技术培训管理责任,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农机技术培训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定期组织农机技术监督管理培训,对农民不定期进行农机技术安全检测工作,并针对每个学员都进行访问,对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反馈给培训教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还要加强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农机体系的建设工作。要想振兴乡村就需要在农机设备中融入现代化网络技术,让农业与网络信息相结合也要将农机的监管记录录入到计算机中,综合性地分析监督管理工作,如果发现问题就会及时的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反馈给工作人员,这样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为农机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可能。
2.5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农机技术
创建农机技术的推广网站,为了充分做好农机技术的工作,在现在的农业管理中能够按照当地的农业推广需求,创建专门的农机技术推广网站,把一些先进农机技术内容发到网站上,并定期对农机技术知识进行更新。如果有能力还可以聘请农机计划方面的专家,定期在网站上进行座谈,与农民进行在线的技术交流,将农民的问题集中起来,并加以解决。另外,还可以在各种在线教育平台中实现在线课堂教学。在完成教育任务后,还可以对学员进行技术考核工作,也可以利用社交软件进行信息的传播,而现在的信息传播软件较多,所以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微博号等对农机技术进行定期维护工作,并及时教授给农民农机的使用技巧,让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在线上进行指导。为了农机技术培训的推广工作,还可以为农机知识建设一个网站,这个网站中会有先进的农机技术,利用视频、文字或语音进行讲解,进而让农民能够及时更新农机技术方面的知识,也更加方便了农民接触技术知识,这样农民就可以及时运用搜索引擎解决相关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学的效果[3]。
3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国家大力发展乡村,这就对农村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在振兴乡村战略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是现阶段的农机技术培训工作仍然有着一些问题阻碍了振兴乡村的脚步。
参考文献
篇2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健全全民社保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为抓手,以强化农村人才供给为支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助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注入强大的人社动力。
(二)目标任务
到2021年底,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就业岗位、创业服务等基本公共就业服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5万人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80人;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培训(包括新生代农民)400人;大力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争取创业培训完成40人以上。组织创业专家团队下乡指导4次,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900人。全年累计举办招聘会8场,其中农村劳动力专场招聘会4场。按照国家、省统一部署,适时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基层人员待遇、职称倾斜政策,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引导人才向乡村流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就业创业富民计划
1.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1)挖掘就业岗位。发挥人力资源市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站(所)作用,深入所辖园区、企业挖掘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工作岗位,及时推荐就业岗位。(2)持续做好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统筹用好公益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大力培育劳务经纪人,鼓励劳务经纪人带动农村劳动力有组织性劳务输出,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和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3)开展就业专项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送岗下乡”、“就业扶贫行动日”等就业招聘活动,每季度至少组织1次农村劳动力专场招聘会或送岗下乡活动,加大面对面对接,为贫困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4)打造“农村半小时就业服务圈”。在以半小时路程为半径的乡(镇)、行政村地域内,设立一个就业服务场所,为当地贫困劳动力及时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就业创业。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招聘求职服务,方便农村劳动力享受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就业服务。(责任部门:就业服务局)。
2.支持农民自主创业。(1)推介创业项目。开展“就业创业服务乡村行”“创业培训进乡村”活动,广泛征集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免费提供给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入乡有创业意愿的人员。加强返乡创业专家团队指导功能,对有创业愿望的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人员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服务,帮助提升创业能力。(2)鼓励自主创业。对贫困劳动力首次创办小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且有正常经营行为1年以上,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一次性5000元初创企业补贴。对毕业三年内自主创业的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3)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计划拿出10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指标,用于帮扶乡村振兴项目,给予项目资金支持。积极扶持农村电商创业,对在电商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贫困劳动力,也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政策。(4)强化返乡入乡创业载体建设。探索打造适合乡村创业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为入驻基地的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提供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的创业服务,同等享受扶持政策,落实房租物业费减免、水电暖费定额补贴等优惠政策,降低入驻企业和创业者经营成本。积极选树一批农民创业典型。(责任部门:就业服务局、小额担保贷款中心)
3.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进行乡(镇)、村专项培训活动,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向农技工转型培训、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就业技能培训或岗前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加大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提高培训和就业需求的匹配性和培训后就业率,提升城乡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责任部门:局职业能力建设科、就业服务局)。
(二)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计划
(1)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力量建设。在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招聘)中,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年龄、学历、专业等招聘条件,拿出一定数量的职位(岗位)面向本县市或者周边县市户籍人员(或者生源)、退役士兵招录(招聘),可灵活确定考试方式。根据《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带编入伍方案》,将入伍高校毕业生招聘向乡镇一线倾斜,加强乡镇一线工作力量。(责任部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
(2)培育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结合县域实际,开展教育、卫生等部门自主招聘。进一步降低招聘门槛,配合教育部门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协助卫生计生部门做好乡村医生“乡聘村用”、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均衡基层教育、卫生人才资源配置。加强乡镇农经、农技、农水人才队伍建设。(责任部门: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
(3)引导人才乡村流动。推动实施人才政策2.0版落地,实施省内高校、科研院所、承担科研项目的医疗卫生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保障其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权益。扩大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基层服务项目招募规模,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责任部门: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行政审批办、人才中心、就业服务局)
(4)落实基层待遇、职称倾斜政策。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高校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高定工资政策。配合教育部门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推进基层教育、卫生职称改革。加大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乡村教师、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专业等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政策倾斜力度,对表现优秀、业绩特别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符合条件的可破格晋升职称待遇。(责任部门: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行政审批办)
(5)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支持县技工学校(县职教中心)强化涉农专业建设,开设一批面向乡村的特色专业,针对性培养充实养老护理员、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专业技能人才。加大技工教育宣传力度,动员鼓励适龄青少年入读技工院校。落实技工院校免除学杂费政策。开办专门班次,为本地企业培养输送所需技能人才。组织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竞赛等多种技能评价。(责任部门:局职业能力建设科)
(三)实施农村社会保障提升计划
(1)全面落实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依据《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经办规程的通知》文件要求,指导社保局严格按照制度要求经办制度衔接业务,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做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责任部门:局社会保险科)
(2)适时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认真执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积极主动指导社保经办部门持续实现符合条件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做好由政府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工作。(责任部门:局社会保险科)
(四)实施农民工劳动维权计划
(1)畅通农民工维权渠道。主动公开劳动监察、劳动关系、调解仲裁机构地址及联系方式,全面受理农民工咨询举报投诉,及时做出回应。对具有争议调解不成欠薪案件,启动仲裁“绿色通道”,快速化解争议矛盾。
(2)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强化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日常巡视检查、专项检查,以政府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领域为重点,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排查整顿,落实根治欠薪各项举措。对发现的问题隐患及时进行通报警示,将拖欠农民工工资纳入信用体系建设,对符合规定情形的违法企业及个人,依规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对严重欠薪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联合惩戒,对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企业和个人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确保劳动报酬全部及时足额支付到位。
(3)加强企业劳动用工指导。指导督促用工企业与贫困劳动力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责任部门:劳动监察大队、调解仲裁管理科、劳动关系科)
(五)实施人社公共服务提优计划
(1)加强人社基层平台建设。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政策和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的意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乡村延伸,推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经办能力。
(2)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办法,允许在城镇常住并处于无业状态的农村转移劳动者在城镇常住地进行失业登记,享受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责任部门:就业服务局)
(六)加大部门年度乡村振兴绩效考核
紧紧围绕省、州、县的重大决策部署,并与州考县工作紧密衔接,将过去脱贫攻坚指标转换为乡村振兴列入绩效考核体系,并赋予不低于15%(30分)的权重。充分体现绩效考评的“指挥棒”作用,各部门重点职能工作指标体现乡村振兴工作,确保全县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形成合力。(责任部门:局绩效考核科)
三、保障措施
(1)提高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统一思想,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共同意志、共同目标、共同行动,局党组定期研究部署乡村振兴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篇3
1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可以高效地缩短城市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这一要求,对农业、乡村、农民经济的蓬勃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必须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和特点,紧跟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这是突破当前农业人才开发难点的重要步骤。高职院校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可以提升农村农业文化教育水准、提高农民的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存量的累积,帮助农村农民顺利地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可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改善农业劳动者就业质量。通过高职院校的培养,完成传统农业劳动者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使其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具有更强的竞争性地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农村市场经济的稳定性。
2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
要完善农村人才结构,必须要在政策以及人才队伍的建设上下功夫。培养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团队带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提高农村农民职业素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助力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结构不均衡
首先,培育对象选择范围狭窄。高职院校在培养对象的选取上,虽然具有“择优选择”“以点带面”的优点,但是针对广大普通农民所进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却没有普及。长期下去,势必会导致农民发展不均衡问题的进一步加剧。其次,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要求教育对象必须具有相应的农业专业知识基础,受教育程度与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影响,高职院校完成传统农业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困难重重。最后,培养的对象以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偏多,而在专门技能型及专门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上则严重不足。这种培育结构不均衡的现象,违背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对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需求,会导致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的成效不显著。总之,如果缺乏一定的教育经历和文化水平,就很难完成从传统农村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
2.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单一
生产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在组织培训工作时的重点培养类型,培训内容虽然能够适应广大农户的需要并被农民接受,但却远不能满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所必须的社会知识系统。乡村振兴战略从产业、生态、乡风、治理与生活五方面明确提出了具体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乡村振兴战略的五点要求中得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是包括科技、人文、生态建设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构复杂、多元的综合体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特点和目标入手,来组织农民的培育工作。
2.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手段和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养手段与方法都还不灵活,也相对片面,无法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元化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只对固定的基础课程实施了严格的专业训练,在培养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培训形式上主要以新农村农业领军人物的培训和示范性培养为重心,主要面向农业领军型人物和农村基层领导者开展的核心培训,教学方法上也大多采用讲座、研讨会、参观等单一型方法,但现代新型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和开放式教学方法还没有充分运用在农民培育工作当中,而远程教育,小班课堂和实战训练的教学形式还没有充分普及,这些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进度。
2.4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优化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师资结构也亟需进一步调整。一是培养师资流动性较强,多是兼职的、从学校以外聘请的短期性师资,无法连续固定的时间对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培育。同时为适应培养需要,培训师资的能力门槛也逐步下降,部分师资甚至自己也不具备足够的农业实践经验,所掌握的农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也达不到正常培养标准,与学员素质之间出现了断崖式差距,使得传统农民培育的效果大打折扣;二是部分师资虽然具备了扎实的农业基础知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充分考虑受训学员的现实状况,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无法实现因需施教;三是有着丰厚实践经验的老师,由于从未进行过体系的理论训练,无法形成书面的规范性指导,也无法把丰厚实践经验的理论知识系统地、条理清晰地讲授给学生。
3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
3.1转变观念,建立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
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对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积极先进而科学的农民培育观,对高职院校的农村农民培育工作具有正面带动的效果,而消极错误的农民培育观对高职院校农民人才培育工作具有负面阻碍的影响。所以,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逐步摸索出符合当前国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观。首先,扩大培育视角,确立了“大职业培育观”。乡村振兴战略,是包含政治、经济、人文、生态等几个领域多方面的全局性战略。将培训范围由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训练,拓展至涵盖了多种内容如:农业生产技术、道德、生态意识、法治观念等具体综合素养的培育,这也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标准。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时,必须重新确立强大职业农民培育观念,以更为开阔的视角来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其次,吸引多元化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观。合理人才观影响着高职院校对于人员的培养、考察、引进等多方位的人才管理培育工作。高职院校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时候,首先要始终铭记新型职业农民才是乡村振兴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将所有可能发展的受培养的农民学生都吸收到培养团队当中,以公平的眼光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受教育培养的农民,力争培育出一大批生产经营型、专门技术型与专业服务性新型职业农民,服务于农村建设及农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努力将其打造成新一代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高新技术应用的普及与推广者。最后,顺应时展趋势,逐步建立了终身教育的培育观。社会网络发展飞速,这就需要广大农民具备更高的文化素养和更多的技术,单靠一种技能很难应对竞争加剧的现代社会。所以,高职院校要建立终身教育的培育观。一方面转变以往农村群众过于重视教育功利性的观点,一方面帮助新型职业农民形成了终身学习的价值观。另外,高职院校建立农村长效化教育追踪服务制度,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对象进行培训后的追踪辅导,并通过建设农村信息化服务管理系统,搭建农村线上追踪服务平台,以有效地解决农民学员在农村生产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3.2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优化培育内容
为了满足现代化农村发展需要,为新型职业农民所制定的基本培育内容必须全面涵盖农村实际需要,除必要的农业专业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农村农业管理人员教育、市场动态培训外,还必须包括思想道德教育、群众文化教育,以及政策与法规培训等基本教学内容。一是培育内容符合农村需要。培育内容覆盖基础技能、核心技能以及适应社会交流的技能。首先,培育内容与农业基本技能相匹配,有助于增强农民对新型农村文化知识和有关政策法规的了解与接受。其次,培育内容必须与农户的核心专业技能相匹配,并针对实际职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帮助农民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有机融合发展。最后,培育内容与农户的社会交流技能相匹配,涉及新事物新技能如电商和网络技术等,除此以外,作为农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才能也是其中的重要培育内容。二是培育内容必须符合本地资源。因为各个区域的农业产业都有着各种不同特征属性。造成各地农业发展存在独特性的因素,主要是受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地域差别和季节变化等自然因素及生产市场、人为因素和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等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必须对全国各地的农业发展问题开展全方位研究,并加以全面和细致地总结,以创造适应各地农业发展趋势的新思维,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新内涵,寻求处理农业发展问题的新方法,并合理运用农业生态资源,提供符合各地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
3.3创新培训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高职院校的教育方式是相对单调刻板的,但身处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高职院校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中要紧跟时代潮流,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教学工具,充分发挥网络的优越性,积极革新农民培育方法,增加教学灵活度,并充分调动起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例如可把教学地点选定在果园,与此同时利用网络技术,现场连线种植技术比较领先的公司,合作来共同完成远程教育;农户可通过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在种植地内进行实训任务,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这些方法都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对参加培训的兴趣和主动性。
3.4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程实用化
高职院校应当把握区域农村农业领域发展的相关状况和要求,据此提出培养目标,构建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型职业岗位需求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社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多层次课程体系,同时变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方法。课程设置要坚持实践性原则,紧密联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按照现实的农业需求设计课程,重新取舍教学门类和教学内容,逐步重构课程内容,使课程的设置更加适应地方农业实际发展需求。逐步淘汰过时的技术,有选择地把适应地方农业生活经济发展需求的新技术吸纳到课程当中,并适时调整课程,以保证教学工作时时保持“源头活水”。
3.5创新人才引进与激励制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团队建设
农民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成效如何,与培训教师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很重要的关系。为保障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创新人才引进与激励制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首先,梯队培养、外部人才引进教师队伍。通过招聘农业学校的兼职教师,及高学历的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补充,提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的质量。其次,加强与本地企业合作,实现共赢。为培养符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和本地公司共同协作,通过让涉农专业教师在基地、对口公司定期进行挂职锻炼,以实现对师资的全面培养。最后,严格考核制度。为了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成效,高职院校应当设置严格的教师考评制度,并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在考评中业绩最优秀的教师将获得在评优、评职称等工作方面的优先权,并期望借此来督促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知识水平,加强对自身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基层农村整体素质水平,对进行更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意义重大。高职院校一定要主动担当起这种社会责任和农村教育任务,在教学实践中加以优化充实,全面提高农村农业生产能力,全力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深入发展,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发展这一宏伟的战略助力。
参考文献:
[1]康亚华,许文静,尹秋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研究[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29(2):89-94.
篇4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志愿服务活动
篇5
1.2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思路
2018年11月专题评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明确了未来县内各大产业(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战略工作方案及相关思路,明确了未来县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针。在专题评审中,专门结合过往县内针对农业工作结合性不紧密、特色不明显、政策落地不强等问题展开分析,明确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完善总体规划方案体系,确保全县各个产业均能够做到与乡村振兴战略齐头并进,实现下级与上级政策的有效对接。自2019年开始,蓬安县已经围绕农业方面在各个乡镇村建立了多个拥有良好基础条件的农业产业发展试点,同时积极与县内康养产业、生态旅游产业、保护开发产业等多产业形成深层次布局结合,再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实现了对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方位统筹协调,切实增加了县内资金整合能力与资金支持能力,同时在大量招商引资情况下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蓬安县的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从整体上来看,要做到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统一规划与分布实施,认真结合县内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做好相关规划设计内容,务必将各项工作落实,避免出现“光说不做”“流于表面”等问题。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县内也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基本原则,切实确保了战略工作效果。即在资源深挖、分类推进与自身优势发展的多重基础之上选择特色农业产业,切实推动强化区域农业产业协同发展,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有利空间条件。
2蓬安县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未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建议
在基本明确了自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背景与基本工作方案思路后,专门围绕战略内容建立了未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并希望在体系建设中完成以下3点工作内容。
2.1调整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调整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基本关键,督促地方农业快速发展进步,同时结合统一标准组建基层农技推广站,并配备相应齐全的办公环境与设施。另外,县内还专门建立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大厅,专门开展各项农业技能培训学习班,建设科学化检验室。在农技推广体系中,蓬安县还专门基于定岗定责机制、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及知识更新培训机制等实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技术人员的有效规范,同时结合上述各项机制建立基层农业推广站将更多农技内容通过推广站宣传给广大县内农户,配合便民服务点,将大量农业科技示范户推荐给农户,共同在站内研讨学习提高农技水平,为县内农业生产水平优化创造可能性。
2.2创建优化多元投入体系
蓬安县严格贯彻落实了当地的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在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大力宣扬各项文件精神内容,希望农业技术人员技能不断提升,知识不断更新,并为他们提供充裕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完备技术团队建设。从2019年开始,县内通过农技推广体系全面带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同时满足技术研发、引进、示范与推广4项内容。在融资渠道方面也不断筹资,目前已经争取到了来自于市、省以及国家的农技推广专项奖励资金。另一方面,县内也积极引导各个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积极参与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试图发展推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与新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转化[1]。
2.3强化农技推广风险防范体系
篇6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产业振兴。
一是推进现代畜牧业、海洋渔业提质增效。现代畜牧业方面,继续保持X澳亚、神州澳亚两大万头奶牛牧场满栏生产,实现存栏奶牛2.5万头,泌乳牛1.1万头,上半年累计产销鲜奶7万吨。奥克斯—澳亚奶牛优秀种质创新平台项目进展顺利,高产奶牛性控胚胎生产各项指标持续提升。富友联合乳制品加工厂正式投产,酸奶、布丁等高端乳制品陆续下线销售,集种养加、研贸游于一体的高端乳品基地初具规模。海洋渔业方面,加快推动全区东部特色生态渔业示范区建设,上半年南美白对虾、海参、贝类共计投苗养殖12.8万亩,工厂化养殖55000立方米,预计水产品年产量可达到5000余吨。二是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依托澳亚两大牧场、周边万亩青贮地及乳制品加工厂资源,规划实施“牧场小镇”旅游项目,项目位于X镇镇区东部,孤北干渠以东,长江路北,兴港路以南,项目计划总投资1.49亿元,规划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2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景区出入口、田园牧歌公园、核心体验区等,形成奶业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目前总体规划及道路设计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核心区详细规划设计。三是支持各村发展特色种养和乡村旅游项目。规划渔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项目位于渔村进村路两侧,占地面积700亩,规划建设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园,目前总体规划已完成,正在招商和做详细规划;实施海星村经济林项目,项目位于海星村东养殖场路两侧,占地面积300亩,规划建设苹果、桃、杏、无花果等经济林带,在林下发展特色种养殖,目前已种植果树150亩。整合辖区军地资源,依托济军基地九分场玖红林果合作社,打造“军垦小镇”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标准化果园500亩、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葡萄大棚10亩、特色民宿12间、农家乐1处,建成集采摘、观光、旅游、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特色农业示范点。
(二)实施人才强镇战略,推动人才振兴。
篇7
1.着力产业巩固提升。新增红梨花椒种植、生猪生态鸡养殖等产业扶贫项目。进一步扩大东西部协作、光伏等扶贫项目带动范围。防范化解43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利益联结资金风险。强化小额贷款、创业贷款等金融扶贫措施,拓宽消费扶贫渠道。
2.着力就业巩固提升。完成**镇易地扶贫搬迁点和**移民搬迁点两个创业就业服务站建设工作,推进集镇、**扶贫车间建设。围绕象鼻岭、集镇等搬迁安置点,开发公益性、服务型岗位。继续开展创业培训、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岗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强送岗上门服务及务工宣传工作。
3.着力保障巩固提升。做好4100人低保、200人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保障。自来水普及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保持100%。进一步完善控辍保学预警干预、精准防贫预警监测,和动态帮扶工作机制。
4.着力扶志巩固提升。持续开展“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进一步完善落实村规民约,深入推进积分激励机制建设。推进“诚信超市”行政村全覆盖。创建市、区文明单位、文明镇、文明村,组织开展“最美昆明人”、“乡贤”、“星级文明户”评选,设置“善行义举”榜,选树更多脱贫、扶贫先进典
(二)加快“1+5”乡村振兴规划工作推进
**镇“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启动以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干部回乡工作,并多次召集“四支队伍”召开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扎实推进“干部回乡规划乡村振兴”工作。截至目前,村级5个乡村振兴单项方案已经过市、区联审后修改完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行政村规划在有序推进中,**镇2021年编制任务10个村,在进行招投标过程,前期基础材料、地形图整理、单项方案等已经消化完成。现在已经进入实地调研、走访阶段,其中,**村已经初稿完成,进行审核修改阶段。
(三)加快**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工作推进
1.我镇以规划为引领,全力做好示范村建设工作。编制好**村“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行政村规划和《**片区空间统筹及龙东格沿线村庄风貌整治规划》,同时根据示范村74项指标进行查缺补漏,加快象鼻岭安置点绿化、亮化、美化和沥青路面铺设等收尾工程进度,以及整治六不能(不能私搭乱建、不能乱丢垃圾、不能乱堆杂物、不能饲养牲畜、不能乱停车辆、不能乱栽乱种)等。
2.**镇**乡村振兴示范点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推进情况。**乡村振兴示范点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总共两个部分:生活垃圾分类收储和生活污水收集整治,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已完成项目总工程量80%左右,确保11月30日全面完工。
(四)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
1.厕所革命。**镇2021年总改造任务2074户,截止目前已开工建设1471户,开工率70.92%,竣工954户,竣工率46%。公厕建设方面完成3座无害化卫生公厕建设,完成8座行政村公厕改建,均已投入使用。对易地搬迁半边街安置点6座公厕改造提升。完成农村问题厕所摸排摸底工作,共计摸排出156座问题厕所,整改完成156座,公厕12座,完成整改12座。
2.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集中开展“清五堆、治五乱”行动,完成新街村、布卡村和易地搬迁安置点、廉租房等区域的“清五堆、治五乱”工作。开展村庄保洁行动涵盖20个村委会(社区)162个自然村,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20吨、清理村内水塘35个、清理村内沟渠18.9公里、清理村内淤泥15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4吨、发动农民群众投工投劳2653人次、清理残垣断壁60处、开展进村入户宣传1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张贴宣传海报75条。
二、防返贫预警监测及迎检查工作准备情况
(一)认真组织开展2021年度防返贫监测动态调整和信息采集暨监测对象“回头看”工作。根据国家、省、市、区防返贫监测对象动态调整和信息采集工作培训会有关精神,按照“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应退尽退”的要求,认真开展2021年度防返贫监测动态调整和信息采集工作,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的情况。于27日召开了镇村干部大会,结合迎检工作对进行了安排。
(二)认真开展日常查漏补缺工作
1.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认真组织开展查漏补缺工作。聚焦农村道路、安全住房、安全饮水、公共服务等关键项目,认真组织“回头看”工作,查看受损道路是否维修到位,通村道路是否通畅;饮水管道是否完备、水龙头是否有水;农户住房是否安全,是否出现漏水、开裂等需维修问题,是否维修及时到位;相关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否完好,是否及时修缮完备等。针对发现的问题逐一列出清单,明确镇村组三级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及时整改、补短强弱。研究探索出台长效管理办法,抓好项目后续管理,确保发挥功效,长久惠民。
2.开展收入巩固提升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对全镇因收入可能存在返贫风险的重点户进行了专项核查,及时纳入防返贫预警对象进行重点监测和动态管理,研究提出“一户一策”巩固方案,形成镇村组三级工作联动联防,确保重点对象不返贫。针对重点人群中的老人户、重残户、大病户、无劳力户等特殊群体易返贫户进行重点帮扶和保障,符合低保条件的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因突发特殊情况造成家庭负担过重的给予办理临时救助等。因户施策开展一对一帮扶措施和救助措施,保障收入达标。针对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开展送岗上门活动,开拓就业渠道,引导脱贫群众实现外出务工就业。针对不能外出就业的劳动力,有计划的组织开展技能培训班,激发内生动力,通过引导培训解决就近就地就业问题,开辟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光伏公岗等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
(三)认真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工作。
篇8
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规划
XXXX年X月X日,我行启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XXX”工程。计划用X年时间,对XX多个行政村贷款授信XX亿元,实现XX批量授信村级全覆盖。
三、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具体措施
一是持续网点下沉。坚持深化三农小微定位,践行错位经营策略,革新营销技术方法,深度开发农村市场,让农村市场成为了存贷款业务的主要增长点。截止目前,我行已开业网点共计X个,其中X%开设在乡镇,对XX的重点乡镇实现网点服务全覆盖。
二是团队专业管理。实行业务线、人资线、风控线“三线”与总行、省联社、各农商行“三级”管理架构。同时,重视员工培训和培养,在入职培训后,还通过“师带徒”培养模式,使白纸化大学生的业务技能也可快速提升。加强道德管理,坚持“不喝客户一杯水、不吃客户一顿饭、不沾客户一点光”的“三不”原则,架设“信贷员十不准”等高压线,飞行审计和驻点审计相结合,始终保持风险高压管控。通过一系列专业化管理,累计培养了超XX人扎根农村的微贷队伍,其中:我行有小微贷款客户经理XX人,员工占比达到XX%。
三是产品因地制宜。结合各乡镇经济特色和产业结构,顺应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和变化,我提供了养猪贷、养牛贷、烟草贷、建房贷等多个种养殖和农村建设类贷款品种,有效解决客户差异化的贷款需求。同时,在他行只愿发放抵质押贷款的市场环境下,我行不推崇对抵质押物的崇拜,在乡镇发放的贷款,XX%是信用类贷款,XX%是保证类贷款,在担保方式上与他行实现了差异化,对农村市场的贷款着力点进行了再定位,赢得了无有效抵质押物小微及农村客户的一片新蓝海,也实现了我行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社会责任的相互交融与和谐共进。
篇9
一是基层一线尤其是偏远农村人才流失较多。政府制定的支农惠农政策缺乏落到实处的执行者,农村发展产业缺乏有足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带头人,缺少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带头人。由于农村尤其偏远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条件不够优厚,城乡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差异悬殊,对人才吸引力不够,导致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
二是农村人口基数大、实用类人才总量少。由于对农村实用类人才资源重视程度不够,挖掘、培养力度小,实用人才总量不足、文化层次总体偏低、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乡村振兴需求。
三是农业领域高层次专家柔性引进多、全职引进少。**市作为农业大县,传统加工型企业多,产品现代技术、科技含量低,企业家创新思维不够、认识不足,发展理念还未完全转变到依靠人才科技上来,高层次尤其是领军人才承载力不足。
基层建议:
篇10
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是乡村经济产业的重点项目之一,它不仅能将乡村与城市紧密连接,成为城市居民放松身心、拥抱大自然的有效方式,还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维护环境生态和谐以及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严贤春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正式出版发行的《生态农业旅游》,以生态农业为背景,探讨与分析了农业旅游基本理论,并详尽地介绍生态农业旅游具体实践措施与涉及到的各类问题,对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有重要借鉴价值。《生态农业旅游》全篇共七章,主要包括生态农业旅游的基本知识、生态农业旅游者及市场开拓、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生态农业旅游环境与保护、生态农业旅游业及运作、生态农业旅游的规划与实施、生态农业旅游管理等。
该书系统且全面地阐述了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论概念与实践内容,有助于读者对生态农业旅游产生基本了解。此外,该书还针对丘陵地区的地貌环境特征,提出适合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垂直生态观景模式”,为生态农业旅游多元化模式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通读全书,不难看出《生态农业旅游》结构清晰、内容全面,可作为农业及旅游类学科的教学辅导用书,也可供林业、农业及旅游业相关工作人员阅读学习。生态农业旅游是近几年所兴起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经营模式,也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它在强调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将生态、农业与旅游项目有机融合,并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以及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活动与经营模式,吸引广大游客到乡村进行风景观赏、休闲娱乐、放松身心、品味农家风味等休闲活动。
然而,随着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愈发热烈,一些问题也逐渐突显。首先,商业化严重,乡村特色不足。许多农业旅游经营者为追求即时利益与城市风貌,经营环境和旅游项目的设计过于商业化,缺乏乡土风情的独特魅力,反而会极大地降低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旅游经营的长远发展。其次,服务水平差,缺乏专业人才。因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快,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导致行业内部分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低下、工作态度不端正,从而阻碍生态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最后,意识不到位,忽视生态保护。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者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前提,对生态环境保护不加以重视,而在环境保护措施不完善、部分游客素质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振兴是国家为建设美丽中国、构建现代化农村所实施的重大举措,其关键在于推动乡村产业融合,促进城镇与乡村的密切联系,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核心,全方位进行振兴发展:一是加强人才振兴,大力招揽乡村优质人才,培育专业、实干的农民工作队伍;二是加强农业振兴,借助高新科技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竞争力;三是推动文化振兴,强化乡村思想文明教育,提高农民基本文化水平,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四是推动生态振兴,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维护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有助于处理生态农业旅游的部分问题,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时,也能让乡村振兴战略落于实处,发挥其有效作用。加强基础建设,发扬乡村特色。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在保障当地人民生活基础的前提下,为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提供一定的扶助政策。与此同时,将当地自然风光和特色物产资源融入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中,不仅可以彰显出当地独特的旅游魅力,吸引更多游客,还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的高效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质量。当地各级部门需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一支以农民为核心的地方人才队伍,以推动乡村振兴。此外,生态农业旅游经营者还要对相关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服务水平以及当地特色文化进行培训,以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带去良好的旅游体验,从而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长期经营与发展。
重视生态问题,提高保护意识。无论是政府部门或旅游经营者都必须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才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因此,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具备生态平衡发展意识,并制定出一系列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切实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方位落实,使之成为乡村振兴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助力。《生态农业旅游》一书以生态农业旅游理论为基础,对相关实践与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包含诸多独到见解,是一部优秀的生态农业旅游研究著作。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一方面能有效推动旅游行业发展,为其提供更多机遇,另一方面,还能大力促进乡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乡村迈向现代化发展道路。
篇11
三、着力推进创新发展,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四、着力推进优先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硬保障
文章不仅为我们企业方指明的方向和道路,更将对乡村旅游的未来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环境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创新举措,增添动能的直接工作指导下,湖北乡村旅游产业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针对乡村旅游的具体实施方案,我有以下建议,请区委区政府给予考虑:
乡村旅游是利用乡村农业景观(非传统景区)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旅游形态。合理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满足乡村振兴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乡村规划和建设要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政府强化乡村地区规划管理,实行城乡一体规划管理模式,严格控制乡村开发建设。加强乡村环境保护;加强对土地、水、空气和土壤环境问题的监督管理;保持乡村活力与可持续性鼓励乡村采取多样化的特色发展模式;大力扶持乡村企业发展,创建有活力和特色的乡村社区
一、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阶段是改善乡村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始终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建设优美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要优先将学校、医院、图书馆、广场、公园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纳入规划建设,不断改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及能源供给设施,以满足居民的生活与工作要求。在加强完善基础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要与之并头齐驱,加强乡村人文环境建设,倡导农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加强乡村民主法制教育、国民伦理道德建设。
第二阶段是从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综合推进的转变,乡村规划要适应信息化发展形势,不断完善乡村互联网,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产品销售、人才培训、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等提供服务,全面普及农业信息化。
第三阶段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政府扶持功能,改善农民生产条件目标一致。明确了农民为乡村建设主体,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通过各种措施,发挥农民积极性,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二、注重可持续的规划管理
乡村规划设计中,要围绕“生态”和“以人为本”两个中心,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尊重规划的权威性,规划一旦得到批准,就必须按规划实施,不能随意更改,同时也要重视规划的综合性、超前性、科学性和务实性。
规划要注重夷陵区地方特色,保护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尊重乡村差异性,避免特色消失,出现“千村一面”的问题。在规划建设同时,要加强保护管理,在基础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方面研究长效管理机制,避免引发污染问题,影响生态环境。
三、注重社区优质服务
乡村规划和建设必须要有长效管理,通过完善乡村社会保障体系、化解乡村老龄化问题等举措,解决居民发展遇到的问题,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不断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水平,发展现代化、规模化、数字化农业,完善社区支持农业、金融服务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模式,不断调整农业结构,振兴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旅游业繁荣,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感。
四、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制度保障体系
政府积极倡导,在政策、资金、制度等各方面提供大力支持:
1、对农业项目发放政策性贷款;
2、成立乡村发展中心,建立财政资助体系保障乡村的发展;
3、重视财政资金项目的审核,将乡村公共设施、乡村住宅房屋、乡村休闲设施等三大类纳入“乡村发展财政资助计划”,以促进乡村社区快速发展。
4、制定和推广关于乡村振兴的地方性鼓励政策,如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三农、支持就地发展农村产业配套项目、支持外出人员回原籍居住创业、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等
5、重视非政府组织和居民在乡村规划和建设中的作用,让居民参与到乡村管理,护乡村生态环境。
篇12
1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现状
1.1农业信息化发展态势良好
近年来,在我国相关政策的引导与促进下,我国乡村网络信息发展速度开始提高,逐渐促进了乡村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土地面积较大,因此导致各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农业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区域其网络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农业信息化较为落后的地区,其网络信息建设水平较差,无法起到应有贡献。因此,从总体乡村农业信息化建设来看,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息化服务水平以及农业信息化发展速度水平不高。
1.2对网络信息要求趋于理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使得网络信息技术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农产品以及乡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网络信息建设的作用逐渐增加,大多数乡村农户开始主动追求网络信息服务。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困境进行了缓解与解决,在网络信息服务质量较高以及发展水平较好的区域,农户可以十分便捷的使用网络信息设施、手段以及平台,大多数服务平台使用手机以及电脑便可以登入,使得农村电子商务以及电子政务的服务体系愈加完善,并更加周到与精细。
1.3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差
通常来讲,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网络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首先体现在乡村基层网络信息服务站较为落后,设施存在不健全的情况,并且存在网络设备缺少的情况,同时网页、宽带、场所、人员等配备严重不足。其次是网络信息建设覆盖面不广,导致互联网服务体系的建设不全面。其次是各个区域之间的网络没有进行接通。这些情况都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以及规划具有较大关系。
2乡村网络信息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
2.1做好整体规划设计工作
实现数字化乡村战略是我国当前对于乡村振兴战略方向的主要要求。因此需要较为完善的保障措施、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以及重点建设来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与此同时,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协调,完成顶层设计以及底层设计的规划工作。在开展规划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不仅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经验,还应针对不同区域的相关特点进行本地化改进与创新,从而把控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整体方向。
2.2完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乡村网络信息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想确保乡村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首先应强化乡村地区宽带网络的覆盖范围,针对不同区域乡村的相关特性开发具有区域特征的服务平台、应用、产品以及信息技术。其次是对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建造,其公共数据平台应包含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数据层。第三是构建规范统一的数据信息共享集中库以及集中平台,对现有的多个农村部门服务平台进行完善与改进。第四应对现有的乡村信息服务管理方式进行完善,不不同类型的乡村信息服务系统进行规范与统一,构建统一的乡村农业综合信息管理网络,对专业化的信息服务进行鼓励,提高农业资源数据信息的利用率,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良的服务。
2.3建设乡村战略人才队伍
对于乡村网络信息建设来说,人才质量以及人才数量将对其建设质量造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实施乡村网络信息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都需要多样化人才的参与,不仅需要顶层的设计规划人才,还需要中层人才实施衔接工作,也需要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完成落实工作,更需要网络信息实施建设维护方面的人才,因此相关政府与部门应使用合理有效的方式对乡村基层人才进行运用、培养与吸引。首先,应构建专业的网络信息建设人才团队,团队内部应包含技术人才、生产经营主体、区域性行业专家以及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领导等。其次应对乡村现有的网络信息公共服务人员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对其网络信息服务质量以及服务能力进行提高。第三是对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大学生村干部进行吸引,使其参与到乡村基层服务中。最后是对乡村网络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工资进行保障,确保其福利待遇保持在平均水平之上。
3结语
当前城镇居民消费发展进程先于农村居民,在旅游、文化以及网络信息等时尚消费方面也在不断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信息化服务可以强化政府职能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带动龙头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的合作形态随着演变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需要网络信息为农户实时市场供求信息,强化信息也分析判断、预警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信息指导服务,以及在科研教育方面也起到强化促进的良好效果。
献参考文献
[1]李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8.
[2]仇学琴.云南省乡村旅游信息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8):157-161.
篇13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帮扶相结合。提前发现并将符合条件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协同做好低保、特困供养等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监测,及时制定计划,采取有效帮扶,防止返贫致贫发生。
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镇政府主导作用强化镇政府责任,引导市场、企业协同发力,共同做好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有效形成防止返贫的合力。
坚持开发式帮扶和保障性措施相结合。因人因户,分类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采取产业、就业等开发式帮扶,通过劳动增收致富,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
坚持日常监测与定期动态调整相结合。日常开展动态监测预警,实时更新监测台账信息,做到发现及时、响应迅速,帮扶到位。定期组织监测对象动态调整和数据共享,提升监测准确性,确保有针对性的帮扶,实现“动态清零”。
三、监测方法
(一)监测对象和范围。一是全镇建档立卡已脱贫户;二是全镇已消除风险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三是全镇因病因自然灾害(火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户;四是全镇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院外)等农村低收入人口;五是全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2020年底国家扶贫标准1.5倍的农户。由市里分析研判是否存在返贫(致贫)风险,存在风险的认定为监测对象,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
(二)监测内容。持续跟踪收入支出情况,监测是否收入大幅缩减或刚性支出较大;“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是否存隐患;因罹患重病、受自然灾害、出现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现困难等。
(三)监测程序。以全镇38个行政村为单位组织开展,通过农户申报、村干部走访排查、行业部门筛查预警、数据比对等途径,由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确定监测对象,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定期进行风险消除评估,实行动态管理。
1.农户申报。农户根据自身存在返贫或致贫风险情况,向村委会提出纳入监测范围申请。由村“两委”、驻村工作队组成核查小组,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需包保部门参与核查。对提出申请的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入户核实确认,评估风险等级后填写监测预警对象实地核查走访记录、监测预警对象排查意见表,报送镇扶贫办核准。镇扶贫办对村上报的农户开展实地核查走访,将无疑议户上报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核定,每半个月报送一次预警人员名单,原则每半个月报送一次,如有突发性、应急性等特殊情况可以立即报送。经核实不符合条件的,由村“两委”、驻村干部向申请人说明原因。
2.村干部走访排查。村干部、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开展日常入户走访排查,实时跟踪农户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和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出现生活困难情况,定期开展回访核查并填写监测预警对象实地核查走访记录、监测预警对象排查意见表,经镇扶贫办核准后报县级乡村振兴部门,县级乡村振兴部门组织协调相关行业部门核实确认,原则每半个月报送一次预警人员名单,如有突发性、应急性等特殊情况可以立即报送。
3.行业部门筛查预警。镇住建科、镇劳动保障所、镇水利所、镇民政办、镇农办、镇应急管理科等部门组织工作人员,通过下乡入户或其他手段进行筛查,及时报送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的预警信息,对存在可能返贫或致贫的农户,评估风险等级后填写行业部门筛查记录表、监测预警对象排查意见表,报送至县镇扶贫办。
4.数据比对排查。镇扶贫办和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定期开展数据共享和对接,行业部门每两个月至少与乡村振兴主管部门进行一次数据交换。发现并核实确认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存在隐患问题后,反馈乡镇核查。
5.镇级核查。全镇组织镇扶贫干部及包村干部对各村提出的监测情况,以及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反馈的监测意见,对监测对象进行核查,核查实际情况后,形成返贫(致贫)预警监测意见报告,并于每月填写一次市防止返贫和帮扶工作台账,报送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
6.监测对象确定及管理。村“两委”、乡镇和行业部门上报的预警人员名单,经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汇总后,提请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审议,审议通过后,纳入监测预警范围,由乡村两级按照名单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巡回督导组,对预警监测工作进行随机抽查审核。对抽查中发现预警级别评定存在疑似问题的农户,反馈乡镇或责任部门进行重新复核,疑似率超过2%的村要对本村所有农户进行全面重新排查。
监测对象实行线下台账和信息系统同步管理。全村建立监测台账,准确记录农户基础信息、筛查走访、风险种类和预警等级、采取的帮扶措施、风险消除情况等内容,所有台账都要实时动态更新。民政部门监测的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由民政部门专项管理,定期交换数据。市乡村振兴主管部门每两月组织开展一次风险消除评估和动态管理,及时将新纳入的监测对象信息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已消除风险的在系统中进行标记,实现“动态清零”。监测对象的家庭成员自然变更可即时动态调整。
(四)分级预警。根据县级对纳入监测范围的农户收入水平与结构、家庭成员劳动能力等因素,乡镇采取分级预警,按照预警级别从高到低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分别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标示。Ⅰ级红色预警,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因病因残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数额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或家庭收入低于国家扶贫标准1.5倍的涉临返贫致贫户或“两不愁三保障”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农户;Ⅱ级黄色预警,即无劳动力、无创业能力、收入仅靠资金帮扶、产业分红等方式带动,出现返贫(致贫)风险因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极易返贫致贫户。Ⅲ级蓝色预警,即因病因残等部分丧失劳动力、收入不稳定、自主发展动力不足,主要依靠产业项目和帮扶带动,出现返贫(致贫)风险因素,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容易返贫致贫户。
返贫(致贫)风险因素,主要有因大病、因学、因残、因灾、因突发事件、因产业失败、因就业不稳等种类,监测对象确定预警级别后,分类实施帮扶,并根据风险变化情况实时调整预警级别。对评估已消除风险的,在保持监测的基础上,标记消除风险,取消预警级别。
四、帮扶措施
采取分层分类的方式组织实施帮扶。乡村层面,按照计划实施帮扶,对各项帮扶措施成效进行密切跟踪。对纳入防止返贫监测的对象,采取下列措施分类施策。
(一)产业帮扶。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且有产业发展意愿的监测对象,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动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带动其发展生产。
(二)就业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根据培训意愿,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实现异地就业;对难以外出务工的,动员当地用人单位优先吸纳,帮助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就业。鼓励监测对象参与农村项目建设,多渠道就业。
(三)综合保障。对无劳动能力的监测对象,进一步强化低保、医疗、养老保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和临时救助等综合性社会保障措施,确保基本生活不出问题。对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自然灾害等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农户及时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和受灾人员救助。
(四)扶志扶智。引导监测对象通过生产和就业增收致富,对自强不息、稳定脱贫致富的监测对象,探索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倡导赡养老人、扶养残疾人。
(五)社会帮扶。及时化解生活生产风险。广泛动员社会、企业力量参与帮扶,各村要有效利用“中国社会扶贫网”、“社会众筹”等平台,积极争取“公益团体、爱心人士、慈养基金”等公益资源支持。
五、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