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交通组织优化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机动动车拥有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5%,而道路交通却因为城市用地愈来愈宝贵而无法以相应的增速来提供足够的道路服务,这一矛盾体现在大城市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特别是大中城市,已经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并逐步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PM2.5、硫酸雨、臭氧扩大等等都与之息息相关。尽管扩建道路能在短时间缓解,但通过交通组织优化的软性措施,更加便利、见效更快、实施成本更低、更灵活,还能够通过引导和控制增长过快的机动化出行,在一定程度上利于人们树立良好的出行习惯。该类方法是充分利用现有道路时空资源,以最小的成本,对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和时空资源进行科学组织和合理分配,以达到交通流安全、顺畅运行的目的,取得最佳优化效果,而不是采用基础设施建设等周期长、投资大的硬性手段。
交通组织优化方法
1.1 交通组织定义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是在有限的道路空间上,科学合理地分时、分路、分车种、分流向使用道路,使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有序、高效运行状态。从交通需求出发,按照路网流量分布的时间和空间规律,从政策、策略、措施层面进行交通出行的时间、路径、方式等进行引导和控制的方法。
1.2 交通组织内容及常用方法
理想的交通组织涉及了城市规划设计、道路工程设计和交通管理三个领域的知识,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成果是从道路规划开始,贯穿于城市规划、道路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以及道路交通管理的整个阶段,它为道路设计提供了交叉口的形式、道路进出口的设置、路段的单双向交通,为交通标志的设置、交通管理以及道路所划分的每一个单元的建筑开口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1]。因此,交通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保证道路上车辆和行人的交通安全,并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就是正确组织不同方向的车流、人流,设置必须的车道数,合理布置交通车道、交通信号灯及地面的交通标志等,使车辆在道路和交通口能按最优交通的原则组织起来,顺利通过路段和交叉口[2]。常用方法的内容及适用条件如下:
(1)交叉口渠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平面交叉口是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瓶颈,对交叉口进行精细化渠化,能大大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适合在流量新开发区地区或者有条件拓宽、改造的交叉口。主要方法包括路口设置导流线、导流岛或安全岛等设施分离和疏导车流和人流,增加进口道机动车车道数等。渠化的目的是在交叉口范围内重新组织交通流,规范行人、机动车、非机动车行驶秩序,诱导车辆安全行驶,并在提高通行能力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交叉口内冲突点的数目。
(2)单向交通:单向交通是道路上的车辆只能按一个方向行驶,车流组织手段为单行或禁左的交通方式。其适用条件为:具有相同起、终点的两条平行道路,它们之间的距离在350~400m 以内;具有明显潮汐交通特性的街道,其宽度不足3 车道的可实行可逆行单向车道;复杂的多路交叉口,某些方向的交通可另有出路;路网中次干道和支路密度够大;路网处于非饱和且不均衡的状态等。
(3)交通运行管理:主要通过标志标线、智能交通的引导系统等对交通运行状态进行干预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禁止左转(右转)、限速、违章控制等。主要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大,服务水平下降到E或者F级以下的,违章或者事故率较高的区域。
2、案例分析
2.1 区域交通组织优化实践
为缓解某地区的交通拥堵,在现状的交通组织基础上增加下列措施:
(1)道路改造升级
建议铲除西宾路两侧绿化带,占用部分非机动车,两边各增加一条车道,形成双向8车道。
(2)单向交通
悦园街由南向北单行,憩园街由北向南单行,解决大商集团购物中心拥堵问题。
(3)信号控制
朝霞街与中原路路口安装信号灯。
(4)禁限管理
支路与主路相交,支路发高峰时段禁止左转,区域内新增12处高峰时段禁止左转。区域范围内地区内禁止货车、人力客货运三轮车、畜力车通行。
区域范围内道路两侧禁止停车。
单位出入口禁止左转。
(5)公共交通
主要道路公交车站全部改为港湾式停靠站,提高公交车准点率和服务质量,吸引区域没居民乘坐公交出行。
(6)停车管理
居住区增加配建停车场、严格停车管理,加大对违章停车的处罚力度。
(7)学校门前交通组织
学校门前道路按照上下学分时段设置单行,同时在学校门前设置减速让行标志及标线和减速标线。
对于某些措施而言,无法直接测算其实施效果,但可以通过在仿真软件中相关影响因素的再现,做定量分析的参考。因为交叉口是路段交通流的瓶颈,因此交叉口就成为简化评价区域改善方案的最关键因素,一般作为区域交通运行状况的晴雨表。
2.2 交叉通组织优化
交叉口优化包含众多内容,也是本次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交叉口渠化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和降低交叉口延误水平。以下举例说明。
(1)交叉口现状问题
该交叉口为解放路与工农街交叉口,解放路为双向四车道,三块板。工农街为双向六车道,三块板。解放路和工农街都为城市主干路,其中工农街相当于城市中心区的北外环,所以该路口的流量特别大,加上该路口没有进行合理的渠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严重,降低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交叉口北进口现状渠化方案与车流量不符,右转车道与直行车道混用,部分右转车道借用非机动车道转弯,通行效率低,存在安全隐患,南进口有公交车站,站台为一般式,线路较多,车辆进站影响其他车辆通行,以致于造成该路口拥堵严重。
(2)路口拥堵对策方案
对该路口进行渠化设计,四个进口道增加机非隔离护栏及中央隔离护栏,实行机非分流;交叉口重新进行渠化处理,使车道数与车流量保持一致;取消机非隔离带,并进行车道偏移对进口道进行拓宽;在人行横道上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对南进口公交车站进行港湾式处理,减少对通行车辆的干扰;远期可考虑建立横跨工农街的立交桥。路口渠化方案图见图1。
图1 路口渠化效果图
(3)路口拥堵对策方案
Synchro 系统是美国Trafficware 公司开发的专门用于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和评价的交通仿真软件,信号配时优化和评价模型以HCM2000 为理论基础,目前已经开发完成了最高版本Synchro7.10。Synchro软件可以科学计算出交叉口的最优配时方案,以及交叉口的负荷度和服务水平等评价指标。应用Synchro软件,可以对交通组织优化前后的方案进行对比评价,量化交通组织优化方案效果,进而得到最优交通组织优化方案。
应用Synchro软件计算改进前和改进后的负荷度、排队长度和延误都在可接受范围内,改善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6-5 改进前后的负荷度、排队长度和延误比较
经过交叉口渠化后,可以明显改善交叉口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3、结语
交通组织优化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方法。本文总结了交通组织优化中微观层面的常用方法,并力图将其结合实际灵活应用在具体实践中,Synchro软件可以科学量化交通组织优化的效果,能有效帮助实现交通组织优化。案例中交通组织优化已经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双文.城市中心区交通特征与交通组织研究[J].山西建筑,2006(12):34-36
篇2
引言
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但目前交叉口存在行车速度低、事故率高、交通拥挤甚至交通堵塞等弊病。因此,如何改善进行交通组织设计水平及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势在必行。
一、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重要性
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是运用交通工程技术和管理手段,系统地对区域内道路进行交通分析;根据道路功能,组织、协调、疏导交通流,平衡道路交通流量,使道路通行能力与交通流量基本协调,缓解交通需求矛盾。
常规的道路工程设计,只是依据规划对道路工程本身进行几何设计,对影响道路使用质量的交通组织设计未予足够重视,当建成道路发生交通堵塞或存在交通安全隐患时,交通管理部门只能做些“疏导”管理工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存在问题。实际上,道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条件不同,吸引的交通流也不同,交通流对道路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特别是中心城市区道路的改、扩建时,道路工程若不做好交通组织设计,等道路建成后发生问题时再想法进行拓宽改造,则恐难实施,不仅对整个交通系统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存在工程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等诸多问题。交通组织设计有别于“交通工程设计”与“交通设施设计”,是近年来为改善城市交通,提高交通效率而提出的“交通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交通组织设计的重要性在于:做好交通需求分析,合理组织区域交通,充分发挥路网功能,保障交通安全。
二、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目的
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目的就是使车辆在整个研究区域的路网上的运行更有序,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道路资源,并使车辆的总体运行时间最短,实现研究区域内交通的良性运行。
理想的交通组织涉及了城市规划设计、道路工程设计、交通管理三个领域的知识,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成果是从道路规划开始,贯穿于城市规划、道路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以至于道路交通管理的整个阶段。它为道路设计提供交叉口的形式、道路进出口的设置、路段的单双向交通,为交通标志的设置、交通管理,为道路所划分的每一个交通单元的建筑开口的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
根据交通组织设计成果来建设、管理道路,使交通流更均衡,合理地利用道路资源,避免道路资源的浪费,避免路段或结点道路资源缺少和造成拥堵,即使道路建成后出现问题,也可用较少的资金解决。
三、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
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是决定道路通行能力的关键,交叉口的交通状况良好与否,对路网上的交通状况有着重要影响。改扩建道路沿线交叉口的交通组织设计作为保证沿线交通组织总体方案得以实现的基本手段,是交通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因此,完成道路及网络的交通组织工作后,应进一步分析道路网内各交叉口的交通组织情况,进行交叉口的交通组织及设计工作,这是交通组织最基本,也是最必须的工作,是前述各项工作的最终落实。
交叉通组织设计以保证主干道上的交通畅通及主干道与其他交通干道的连接顺畅,同时兼顾周边地区其它道路的交通状况为原则;以交通量预测资料、交叉口的规划形式和横向道路的规划宽度等作为依据。该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交叉口和路段协调的原则进行交叉口的渠化,并根据信号配时试算来检验渠化方案的效果。交叉口拓宽设计应注重提高通行能力,有利于改善交通秩序,保证道路全线及工程地区道路网上的交通安全、畅通,同时也应避免拓宽使交叉口面积过大而造成车辆行驶距离过长等不利情况。在进口车道数的确定中,应考虑其与路段车道数的匹配,使在信号配时条件下的进口道通行能力与路段通行能力均衡,以避免资源的浪费或造成交通拥挤。车道功能的划分则应根据流量流向预测资料来决定。以达到提高主要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
四、城市道路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法
1、路口放行方法设计
路口放行方法的确定,指特定路口机动车放行方法与非机动车放行方法的组合。近年来,在交通管理实践中,我国许多城市根据自身管理特点,综合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通过交叉口时的特点和要求,对放行方法进行实践和研究,形成以下4种模式:时间分离放行法,即非机动车按行人相位放行模式空间分离放行法,即非机动车按机动车相位放行模式时空分离放行法,即非机动车禁驶区放行模式综合放行模式。需要注意,一个城市中最好只设计1种放行方法,最多不宜超过2种,如果1个交叉口1种走法,道路使用者将无法适应,其结果必定造成交通秩序混乱。
2、交叉口渠化设计
交叉口渠化,指对同一平面上行驶的各种交通流,采取各种物理分离的措施,可使不同速度的交通流按所划分的车道“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渠化是交通组织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渠化的主要目的是规范车辆行驶、减少车流冲突、保护行人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交叉口渠化设计的作用是明确不同交通流的空间路权,重点是控制冲突点的位置,做到“寸土必争”,尽量减少交叉冲突点的个数或将其转化为交织冲突点,提高路口通行能力。常用的渠化手段有交通岛、隔离墩、交通标志、地面标线、车道划分、路口拓宽等。
3、交叉口信号优化设计
交叉口的信号设计很重要,它可以有效减少路口内的冲突点,控制路口内冲突,明确不同流向、不同种类交通流通过路口的时间权。根据放行方法和渠化设计确定信号相位,根据路口冲突情况和路口内空闲时间最少的要求确定信号相序,根据各流向上到达的流量情况确定信号配时及周期,做到“分秒必争”。
4、电子监控的设计
为疏导交通、减少交通事故、保证行车安全提供研判依据,一般采用视频监控系统。在主要交叉路口、重要单位门口、车流量大而快的城市道路、易发生交通事故的路段、车辆违法行为集中的路段等必须设置,监控范围要保持画面清晰,晚间使用时需有照明设施。其实,城市车流向有一个规律,一般街道或车流量较小的街道,其车流向占据较大比例的是主要交叉或交通流量大的路口。因此,若先控制了一般或车流量小的交叉路口,也就控制了主要交叉路口和交通流量大的路口。
5、优化方案仿真及评价
由于信号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中涉及道路的物理改造(如渠化中的路口拓宽、交通岛、隔离墩和地面标线等),一旦调整,短期内很难恢复。另外,交叉口的连续功能决定了一旦优化方案不切实际,势必影响整个道路及周边路网,造成交通拥堵。所以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优化方案实施前最好利用仿真对优化方案做一个评估,在确定方案确实可行的情况下再予以实施,以免对道路交通及周边路网产生负面影响。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成熟而发展的交通仿真,从产生之初就得到很好的重视和发展,目前世界上有很多成熟的交通仿真软件。交叉口仿真属于微观仿真范畴,微观仿真软件的代表是VISSIM,它是由德国PTV公司开发的城市道路交通流仿真软件,被广泛运用于优化交通区域内的交通行为评估、轻轨系统并入城市道路网络的可行性分析、公共汽车及轻轨车站规划容量和效果评价,还可用于公交专用道等优先措施的分析。关于交叉通组织优化方案的评价,常用的指标有路口通行能力、平均等待时间、平均行车速度及车辆排队长度等。
结束语
信号交叉口是我国城市道路交叉的重要形式,业界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国外,在交叉口渠化及信号设计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但由于国外的道路运行情况和国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存在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情况,所以国外的道路渠化及信号设计理论很难直接应用于我国。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信号优化设计方面,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关于信号交叉口优化设计的系统理论。
参考文献
篇3
立体化综合交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城市交通的无缝融合,同时能保证城市居民的便捷出行。而综合交通枢纽是衔接各交通方式的关键环节,综合枢纽的客流组织效率也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不同交通方式的整体效率。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不同种交通方式提高旅客运输组织效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李静[1]基于二步动态评价方法,提出了综合交通枢纽客流组织的动态评价模型。以枢纽换乘环境和乘客交通流模型为基础,量化了相应的动态评价指标,并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夏菁[2]介绍了客流组织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分析了综合交通枢纽中的各种不同流线和相应组织方式,利用建立的OD客流组织路径模型和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分析了北京西站的客流疏散能力。吴海燕等[3]针对客流的供需问题,建立并评价了相应改善方案,提出需要保证瓶颈区域的排队空间,合理规划换乘站点的车辆到站时间。凌巧[4]对突发客流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针对节假日短时期增加的大客流,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和管理方法。王竞飞等[5]针对客流组织和站内设施分析天津地铁站枢纽的车、客流组织,得到了更均衡合理的客流组织流线。丁波[6]从影响客流组织的影响因素出发,提出了缓解枢纽大客流组织的方法。众多研究表明,交通枢纽内的人流量、枢纽内的空间结构和疏散能力都影响着客流的组织效率。本文主要针对客流的组织效率,研究综合交通枢纽内规划与布局、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及流线设计等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提高综合交通枢纽客流组织效率的问题及措施进行探讨。
2选址与布局
2.1综合交通枢纽的选址
综合交通枢纽的选址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结构,要与现有城市公共交通网络进行整体协调配合。通常综合交通枢纽的选址可分为两种,一种选在城区中心部位,来保证旅客出行的便捷性。但是由于城市发展及土地利用问题,该方法主要适应于旧站或枢纽的改造。而新建综合交通枢纽基本选址在城市外围,选址时也要充分考虑城市内部交通的通达性和衔接性,保证旅客顺畅到达或离开交通枢纽。在选址和规划时,同时要考虑枢纽周边的配套设施,保证旅客的出行服务质量。此外,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会对城市的人口吸引和产业发展带来推动作用。
2.2综合交通枢纽的整体布局
综合交通枢纽是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供旅客乘降及换乘的交通节点。因此,如何使旅客能便捷、准时及舒适地进行换乘,是综合交通枢纽整体布局的关键问题。新建综合交通枢纽通常规模比较大、接入的交通方式多,平面式的布局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有交通枢纽的需求。传统布局方式会由于大量的占地面积而增加成本,同时也会导致旅客的换乘距离长、客流组织效率低及人与车的交通方式缺乏立体组织等问题。因此在综合交通枢纽的整体布局上,应该从传统的水平模式向垂直模式推进,建设立体式的交通枢纽,通过优化,建立便捷和舒适的一体化换乘模式。此外,在基础设施选择和优化方面,应尽量保证基础出行。倡导不同交通方式共享化设施设备,不仅节约资源与成本,优化空间利用率,同时可以通过精简设施设备,促使不同交通方式的进一步衔接。
3不同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
3.1各管理主体协同配合
综合交通枢纽站的管理单位较多,不仅有政府管理部门,还涉及不同的企事业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常常由于权责边界不明晰,缺乏明确的管理主体和直接的统筹部门,造成综合枢纽站体与周边城市空间存在物理上分离。此外,在运营过程中,不同交通方式的主管单位不同,运营的优势及效益目标也不同,导致各执其政,不利于综合交通的发展。因此,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不同交通方式的各管理主体管理需针对功能定位、基础设施的衔接配套、流线设计等各方面问题进行统一规划和整体统筹。各管理部门协同配合,将换乘问题系统化解决,是提升枢纽客流组织效率的基础。
3.2铁路、地铁及公交之间的时刻表协同配合
铁路、地铁及公交三种交通方式的共同特点都是按照时刻表运行。这对于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综合交通枢纽内三者时刻表的协同优化、合理配合将是影响枢纽内客流组织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应该使地铁的列车运行时刻配合铁路列车的到发时刻,尽量减少旅客大规模聚集,保证旅客的及时疏散。地铁的时刻表应该尽量配合铁路的列车到达规律,当列车集中到达时,可以适当增加地铁列车的发车频率,来保证旅客的快速疏散。而对于公交车,应该灵活调整其发车时间,配合铁路及地铁的运行,为剩余旅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通过实现铁路、地铁及公交的最优时刻表协同,可充分发挥多种交通方式的优势,在满足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方便旅客出行,最终提升综合运输效率。
3.3规范出租车及网约车运营组织规则
当今,对于出租车及其他相关打车平台还存在一些乱象,如出租车的强制拼车,常规出租车及网约车之间的不合理竞争等。这些作为综合交通枢纽客流疏散的重要交通方式,如果在运营服务过程中发生问题,必定会对交通枢纽的整体客流组织效率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发生治安问题。因此,在综合交通枢纽内,要合理分配不同交通方式的运营范围。首先,要给予出租车及网约车划分合理的运营空间,设置专门的旅客乘降通道,并通过现代化手段对各车辆在枢纽内的运营情况做好相关记录。其次,在保证安全和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提倡资源共享,通过设置合理的拼车平台及方式,鼓励同方向出行的旅客进行拼车。同时,可以通过形成较完整的拼车费用体系和机制,保障拼车旅客及运营车辆的利益。
3.4安检过程的优化设计
安检过程往往是一种交通方式进站流线中的一个客流组织能力的关键制约点。由于安检通道的数量较少,程序复杂,对于大规模到达的客流,很容易出现拥堵。而铁路旅客通常会集中到达车站,如果需要换乘地铁,会对地铁造成较大的客流压力。目前,部分交通枢纽铁路旅客在进入地铁之前还需要进行安检,这样势必会造成客流的拥堵和效率的降低。因此,可以在不影响其他运输组织过程及安全的条件下,通过简化二次安检过程,有效提高枢纽的客流组织效率。
4综合交通枢纽的流线设计及优化
4.1导向标识系统的完善
导向标识系统的不完善,会使陌生的旅客不能有效获取信息,快速找到目的地,不仅会降低旅客的服务质量,同时也会对枢纽内的整体客流组织带来影响。不合理标识的设置,无法为旅客进行有效导向,将造成旅客不能及时乘坐相应交通方式或无法找到所需的公共交通设施等问题,进而影响正常出行。合理的导向标识系统应该简明、精确,大小及颜色等都需要合理设置,尽量减少内容的冗余和色彩的繁杂给旅客造成的视觉干扰。尤其引导旅客到换乘通道及相关服务设施的导向标识要设在明显的地方,并进行明确标注,在拐弯或视线不好的地方可以考虑重复设置相同的导向标识,保证对旅客引导的连续性。此外,可设置动态的电子导向标识,在发生大客流集散时,对引导信息进行动态更新,保证旅客的顺畅出行。
4.2枢纽空间合理设计行人及车辆流线
交通枢纽内的客流组织虽然较为复杂,但其本质还是疏散人流的重要中间节点,在流线设计过程中应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的出行条件,缩短行走时间,因此人行流线应尽量简洁明了。对于不同的枢纽结构,应设置与之相适应的换乘流线方式。将不同方向的流线进行分开设置,避免客流的交叉拥堵,方便客流组织和疏散。此外,人的流线和车的流线不能简单的进行分割,要进行合理设置,整体优化。公交车、出租车及其他社会车辆等不同交通方式,要合理配置停放区域,车流的进出流线要分开设置,减少车辆在枢纽内的拥堵。
4.3流线设计需考虑旅客需求和售票方式
在实名制的电子票务普及之后,广场供旅客等待的功能逐渐消失。旅客需要换乘和等候的空间要安全舒适、有信息化设备、网络覆盖等,同时换乘的流线要舒适、便捷。因此,在流线设计时,需要考虑完善枢纽集散功能的同时,使枢纽更加人性化、现代化。如现代化设备的引导、机器人服务、精神产品的享受功能等。此外,随着网络订票功能的普及,大多数旅客采用自动取票机或直接刷身份证进站,基本消除了人工售票排队的现象,但在退票、改签等服务当中,还应该充分考虑旅客的服务需求。因此,流线的设计也应与当前售票方式及现状积极配合,合理优化流线,保证旅客的顺畅出行。
4.4流线设计应考虑与商业活动的配合
篇4
1.1 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在道路网规划建设中,往往只重视一味扩充道路网的空间尺度,而忽视道路网的功能结构改善。在大力推进快速路和主干路建设的同时,却忽略了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网的建设,导致我国城市道路网等级级配不尽合理。这几乎已经成为我国大城市的通病。
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从快速路至支路,路网合理的级配结构应为“金字塔”形,而我国大中城市路网结构却为倒三角形(如合肥)、菱形(如南京)、葫芦形(如深圳),普遍缺少支路或次干路,其中支路网密度指标同国标差异很大,远小于《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3~4 km/km2 的要求,导致城市道路交通功能的紊乱。
1.2 道路交通功能紊乱、系统性差
我国城市道路普遍表现为交通功能紊乱、各级路网系统性差。因此而导致城市交通严重受阻;长距离交通与短距离交通重叠;机动车交通流与非机动车交通流、步行交通流重叠,快速交通流与普通交通流重叠; 大量过境交通穿越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穿越市中心区;大片居住区成为公交空白区;商业中心公交、自行车、行人出行没有方便感、安全感;断头路很多,加上混合交通干扰严重,使现代化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统和智能交通系统在中国城市交通系统中难以奏效,路网整体性功效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1.3 路网密度低
我国城市的现状道路网总规模指标普遍偏低,远未及国标下限,与发达国家以小汽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城市相比,差距更大。
提供足够的路网密度要比单纯追求干路的车道数、宽度重要得多。而这一点却恰恰是我国城市道路存在的另一通病。而且各级路网系统性差,衔接关系混乱,路网密度不均衡难以适应机动化发展需求。
1.4 交叉口机非、行人相互干扰,通行能力差
混合交通为我国城市交通的特点,在长期的道路建设中往往忽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流设计,造成交叉路口机动车、非机动车与行人相互干扰的被动局面,导致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严重下降,成为路网系统中最为脆弱的瓶颈。由于交叉口不畅而导致路网的整体运行效能大打折扣,同时也造成道路网资源的严重浪费。
2. 常用的优化方法
道路网络优化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确定优化目标、建立优化模型,采用适当的方法选择规划线路将选定的控制结点连接起来,形成区域未来道路网络规划方案的过程。它是在对道路网络远景交通需求进行预测进而确定了道路网络的合理发展规模后,在道路网络的建设资金、发展规模以及等级结构等的约束下,对道路网络的平面轮廓设计,在进行道路网络线路优化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经验调查法、数理解析法、四阶段法、节点法、总量控制法以及网络设计法,这些方法各有优劣,在优化研究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合适的一种或几种方法。
3. 道路网络优化的具体建议
3.1 合理调整城市路网等级级配
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地对现状路网进行系统的等级级配调整,杜绝随意,统筹优化路网结构, 其保障城市交通由低一级道路向高一级道路有序汇集,由高一级道路向低一级道路有序疏散,并按照城市道路网络一体化的思想来支撑城市的发展。尽量避免过境长距离交通穿越城市道路。美国城市路网等级划分明确、层次清晰。依据道路交通流特性、道路两侧用地、道路间距、路网等级结构、交叉口间距、交通流分担比例、车速限制及停车限制等特征和条件,将城市道路分为高速路和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集散道路和地方道路5 个等级。城市快速路、主干路主要用于机动车长距离出行,其基本功能是通过性的,因此特别强调禁止或限制两侧用地范围内的交通直接进入城市干道。即使在城市中心区,也应该通过低一级道路建立与城市干道的联结,以保证整个干道系统的畅通。集散道路具有通过通和出入交通的双重职能:一方面它服务于高一级道路,作为高等级道路的支撑,起着聚集和疏散交通的职能;另一方面它又作为区域内主要交通道路,深入到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内部,满足各区域内各种活动展开的需要。地方道路是地块内部道路,解决建筑物的交通出入,是对集散道路交通量的进一步疏解。
3.2 重视次干辅道路的建设
次干路和支路等辅道路是车辆进入快速路、主干路的载体,还承担短途交通,减轻快速路、主干路的交通负荷。各级道路应各司其责,有机结合,实现道路网络的协调统一。日本十分注重城市支、次道路的“微循环”系统。支、次路一般设置成单向交通,较宽的路面设置两条车道,较窄的路面设置1 条车道,支次路网循环有序、衔接紧密,提高了道路的便捷性、通达性。
3.3 合理利用交通资源,挖掘现有道路资源潜力
通过交通需求优化规划,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的角度,避免交通需求超过城市的交通容量极限;优化交通结构,合理利用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和交通设施,使交通结构的外部成本最小;优化路网规划,提高路网容量,实现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使现有交通基础设施发挥最大作用。日本城市道路普遍不宽,但利用率极高;其道路建设速度虽然一直落后于机动车的增长速度,但日本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建设智能交通系统,改善道路的服务水平,有力地提高了道路行车的效率。
3.4 组织单向交通
组织单向交通,减少对向行车的交通冲突,并通过对单行道上快慢车道的重新划分,减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减少车辆停车延误,提高行程车速,降低交通拥挤问题;通过对道路的单向交通设置,可调配交通流量、流向, 提高通行能力;同时,可在单行道路的一侧划出一条车道设置停车泊位,解决停车难问题。单向交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操作简单的交通管理措施,很适合旧城中心区的近期交通组织管理。如温州市城南立交桥的交通原本非常脆弱,时常发生拥堵,自该立交桥下沿线盘旋的道路均实施单向交通后,道路运行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3.5 交通组织优化
通常来说,在实际工作当中,平面交叉口转弯车流交通组织的优化方法如下:
3.5.1 左转弯导向车道交通组织优化
左转车道可以减轻与左转弯有关的交通事故(包括左转弯时的侧面相撞和追尾),排除左转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以及为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交叉口设置左转专用相位提供条件。左转车道设置原则如下:
1)据国外研究统计资料,对于城市道路交叉口,包括次干路以上的各等级道路相交,其交叉口某进口道左转流量大于200veh/h时或者一个信号周期左转车辆数大于3,且路口拓宽车道不受限时,一般均应设置左转车道,且左转车道优先于右转车道设置;
2)对于单向单车道,进口道只可能增设一条车道,且直行车和右转车较左转车比例很大时,为使进口车的利用更为均衡,左转车可不考虑占用专门车道而是与直行车混合为直左车道;
3)次要道路交叉口进口道左转车流量小于150―180veh/h或者一个信号周期进口道左转车辆不足3辆或路口拓宽受限时,也不设置左转专用车道,而是采用直左混合车道。
3.5.2右转弯车流交通组织方法
在交叉口处,车辆的右转弯运动经常会与左转弯或者直行的车辆共同使用一条车道。一辆右转机动车的驾驶员能否较为顺畅的通过交叉口,其直接决定于驾驶员所驾驶的车辆所处的车道的使用性质。因此,一条右转专用车道的使用可以减少交叉口右转车辆的平均延误。《交通工程手册》中指出设置右转专用车道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下面四个:
1)右转车的流量;
2)右转时导致的追尾碰撞事故的相关记录数据;
3)道路上的车速;
4)交叉口附近的土地使用条件。
是否设置一条右转专用车道来减少车辆运行时的交通延误,还要依赖于交叉口采用的信号控制类型和信号配时设置,以及行人交通对其的影响。此外,针对右转车辆进行合适的入口设置要以道路的设计小时流量、右转的最低流量以及道路上的平均车速为基础。
3.5.3 右转车道与相交道路合流特性的优化方法
1)从几何条件来说,由于道路条件的限制,在右转车流量较小的交叉口,一般采用右转车流与相交道路上车流共用车道的方法。对于右转车流量较高的交叉口,相交道路上经常会另外增加一条车道,用来作为右转车流的加速车道,以便在与相交道路车流融合之前,右转车辆充分加速到与相交道路上车流合流所需要的速度。
2)从管理控制方法来说,为了减少右转弯车流对相交道路上车流的干扰,可以在右转车道上增加停车让行标志、减速让行标志等,此外还可以对右转车流进行信号控制,即增加右转控制信号灯。
4. 工程案例
某交叉路口为环形平面交叉的交通组织形式,由于环形平面交叉交通组织设施不完善,导致现状交通异常混乱,经常发生交通拥堵现象。原因分析:环形交叉口相对于红绿灯管制的交叉口避免了发生周期性的交通阻滞,并消灭了交叉口的冲突点,仅存在车辆进出路口的交织点,是一种自行调节的渠化交通形式,但由于环形交叉口逆时针运行,交叉口的平均延误随着交通流左转比例的增加而急剧增加。环形交叉的平面交叉形式已不能满通量要求,因此整治后采用十字交叉,并采取如下措施:
破除环形交叉中心岛、增设进出口道,设置渠化岛,渠化设置如下图
篇5
本文论述的交通组织优化,是指以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为主要目的,基本基于原有道路宽度进行的交通疏导,本文以长沙市人民路东延线(芙蓉区段)提质改造项目为基础,结合其他疏导工程的经验,总结出以下的交通组织优化精细化设计的思路:以详细的交通调查与深入的分析为基础,明确交通问题;以通行能力最大化为目的,确定中观交通组织方案;以精细化为原则,进行单个交叉口渠化及配时的设计。以仿真为手段,获得最优方案。
一、交通调查与分析
1、交通调查
要做到设计的精细化,必须在改造前进行扎实的交通调查和分析,才能准确的掌握交通现状,从而明确交通问题、提出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也为交通改造后评价提供对比数据。
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1)、路网情况,需要明确改造路段在路网影响区域内的功能及地位,尤其是相交道路的等级、车速及断面;2)、路段交通流特性,主要调查全路段的断面交通流量、行车速度、行程速度、交通构成等;3)、信号交叉口的交通特性,主要是停车延误、排队长度、信号相位及配时情况等;4)、公交车、出租车、非机动车、行人等特殊交通的交通特性,如公交车线路数量和发车频率、公交线路的转向及换乘需求,出租车的上下客需求,非机动车流量、秩序,行人过街需求、流量等。
调查时间一般应分别选择早、晚高峰期,且须避开节假日,选择周2、周3或周4。各地、各道路的早晚高峰并不一致,通常市区一般道路早高峰为7:30~8:30,晚高峰为5:30~6:30,调查前应该咨询辖区交警部门确定时段。
调查的方法有多种,对于一般改造项目,首选是找规划或交通信息管理部门收集近一年内的样本数据,若无法收集可采用以下简易的方法进行调查:1)、跟车法,用跟车法可测定路段车速及交叉口停车延误等,即在高峰时期用试验车(可用多辆同时进行)跟随车队行驶,车上计时员和记录员配合,记录并统计好通过改造路段的行程时间、每个交叉口的停车延误,相邻交叉口的行驶时间等。2)、观察法,如排队长度可通过观察直行、左转车队排队到了什么位置,记下该位置的桩号,在图上量出直行和左转车队的排队长。3)、人工计数法,交叉口流量流向的调查可多人按进口道分方向、分车型分时段人工计数并统计。
2、交通特性分析
交通分析是确定交通组织方案的关键所在,有了详尽的交通调查资料后,对早晚高峰各路段的交通量、行程时间、行驶速度、行程速度、车型构成、非机动车流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有无潮汐交通特性,是否需要设置公交专用道,合理配置非机动车道宽度等。同时对交叉口的停车延误、各进口道各向交通的排队长度、行人过街流量等进行统计分析,判定交叉口实行线性协调控制的可行性及方案,判定部分被交路是否需要进行右进右出控制或禁左控制等。
二、确定中观交通组织优化方案
确定中观交通组织方案前首先需明确设计年限,交通工程改造的设计年限与路面的设计年限不应该一致,而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若业主无特殊规定,一般可取五年,五年后,通常交通流量及路网信息会有较大的变化,需要重新进行交通组织优化。交通组织方案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路段交通组织,核心问题是断面的划分,主要包括行车道数、专用道、隔离带形式等几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车道数,若改造路段的交通流量在高峰时间段已经趋于饱和,则需要考虑双侧或单侧增加车道数,增加车道的手段主要是压缩中央分隔带及每条车道宽度等。如长沙市人民路东延线(东二环至浏阳河段),原本为单侧:0.25m双黄线+3x3.75m行车道+5m非机动车道=16.5m,双向六车道,考虑到现状交通流趋于饱和,本次将其改为单侧:0.5m物理隔离带+0.25m路缘带+(3x3.25+3.5)m行车道+2.5m非机动车道=16.5m,如今运行效果良好,通行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根据作者经验,一般改建道路的车道宽度最小甚至可为3米,如长沙市岳麓大道,是并连接长张高速的长沙东西向大动脉,原车道组成为主六辅四,近年车流量增大后将其改为主八辅四,主路每条车道宽度均缩减为3米,运行数年,效果良好,类似案例并不鲜见。其次,需重点考虑设公交专用道的需求,若公交车流量很大则最好设置公交专用道。最后,需考虑中央及路侧隔离的形式,中央隔离设施可考虑栏杆、绿化带、物理隔离岛等多种形式,视车道划分后剩下的宽度决定,如人民路东延线(芙蓉区段)划分车道后只剩下1米宽,做隔离栏杆和绿化带均不合适,则考虑采用物理隔离道上加栏杆的组合形式,效果较好。另外,若非机动车流量很大则最好采用物理设施将其与机动车道隔离。路段交通组织还需考虑公交停靠站的形式及纵横向位置、尺度,出租车招呼站的位置,人行横道位置等,这些都需要根据交通调查的结果精细化设计。
第二层面,是对于全线交叉口的总体组织方式的确定。需要根据路网内各条被交道路的功能,以及每个交叉口各进口道的流量流向数据,判定每个交叉口的交通控制方式,同时考虑实现绿波控制的方案。如以长沙市人民路东延线(芙蓉区段),以浏阳河桥(桥长2km)为界,以西为2.14km,含5个信号交叉口,浏阳河桥以东4.44km,共9个信号交叉口。项目考虑到西段2.14km城市化十分严重,被交路直行车流量大,均不适合进行实行右进右出控制,且考虑到这5个交叉口间距较均等,被交路等级相当,信号配时的相位方案也一致,故考虑对其采用一组绿波控制。东段4.44km,考虑到本段城市化尚不严重,且被交路交通量大部分较小,同时往东接通往机场的快速路,故将其中4个交叉口进行右进右出控制,另外5个交叉口间距在700―1200m之间,对这5个交叉口也采用一组绿波进行控制,保证本段车流的快速通过。
三、单个交叉口的渠化及配时
对于单个交叉口的交通渠化及信号配时应综合考虑,必要时需多方案比选,单个交叉口的渠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压缩车道宽度和偏移中央隔离带的方式,尽量增加进口道车道数,进口道车道宽度一般可定为3m,最小可定为2.75米,大型车专用道可定为3.25m。2)、合理配置各转向车道数,要根据绿波控制的配时方案及每个进口道各向流量选定最合理的方案,这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也是最关键的地方。进口车道划分需把握几个原则:①、车道划分需结合信号配时方案确定;②、进口直行车道数尽量与出口车道数匹配,且最多多1条车道;③、进口道每条直行车道尽量与出口道的每条直行车道顺直相连。3)、提前安排掉头开口,减少掉头车辆占用左转车道的时间,提前的距离视左转排队的一般长度确定,排队长度波动很大的交叉口可取30米左右;4、左转和直行待驶区有条件则必须设置,以提高单个相位通行能力。5、偏移中心线设置左转车道时尽量设置鱼肚皮进行导流;6、明确非机动车等待区,划定非机动车禁驶区,防止交叉口范围内与机动车抢行。7、合理组织行人信号相位,并尽量增设行人驻足区,同时,行人驻足区设置的位置,不可位于右方进口道左转车的转弯轨迹上。
信号配时方面,若非绿波信号,则根据调查的交叉通量数据按照常规的单点信号配时方法计算最佳周期和绿灯时长即可。若是绿波信号控制,首先需对最重要的一交叉口(绿波带中的参照交叉口)进行车道划分及相位相序划分,再根据单点信号配时的方案对路段中最重要的交叉口进行配时计算,将信号方案定为接近此交叉口最佳的配时方案,绿波组内的其他交叉口尽量服从最重要的交叉口配时方案,确定配时方案后,再根据相邻交叉口行车时间确定各相邻交叉口的相位差。
四、交通仿真
交通组织优化方案设计完成后,需要用VISSIM软件进行交通仿真,根据仿真软件的各项评价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反复多次后方能得到最优方案。
篇6
交通拥堵问题必然引起整个交通系统的失调, 给人们的出行带来延误, 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因此有关部门正加大力度进行交通管制, 以提高交通设施的服务水平。在对信号交叉口进行优化时, 只考虑对信号配时优化, 或只考虑对交叉口渠化进行改造等等, 两者没有协调考虑,使得治理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
这里主要针对交叉口现状,对交叉口信号配时现状进行分析、优化,并采用信号配时软件 Synchro,对渠化方案进行比选, 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 将渠化组织优化与信号配时优化协调考虑可以较好地降低交叉口整体延误, 提高交叉口地区的交通服务水平, 从而为改善交叉口的交通运行状况。
1 交叉口优化
交叉口的优化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信号配时优化和渠化优化。两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共同保证道路网中的瓶颈--交叉口的通畅。
(1)信号配时优化
交通信号配时控制是依据路网交通流数据,对交通信号进行初始化配时和控制,同时根据实时交通流状况,实时调整配时方案,实现交通控制的优化。交通控制从被控区域的最小延误时间出发,获得最佳的配时方案,是系统化最优的思想。
交通信号配时控制是时间分离的一种交通组织形式,通常是在停车让路控制的基础上,根据交叉口的交通流量、车辆延误、交通冲突、行人安全和事 故记录以及交叉口所处位置等,考虑信号设置的必要性。
(2)渠化优化
交通渠化就是在道路上用交通标志、标线或者高出路面的各种岛状构造物、路面漆刷的不同颜色、护栏、分隔带、隔离墩及其他设施和方法,对行人与各种不同车型、不同方向、不同车速及不同运动状态的交通流进行引导、隔离和管制,使交通实体像渠内水流一样顺着一定的方向和路线,互不干扰地安全有序运行,以达到分离和控制交通流的目的。
4 结论
总之,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进口车道的合理设置以及信号灯控制的合理设计对改善交叉口的通行条件,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交叉进口车道的合理几何设计是保证各进口车道正常发挥作用,避免各道相互干扰不可或缺的因素,当然交叉口的优化处理形式还有很多种,如环形,各种渠化形式以及一些交通管制措施,交叉口的形式对城市交通景观,经济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合理的信号灯配时分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道路的通行能力,减少延误及停车次数。因此在交叉口处在具体优化设计时要多方面考虑,使得渠化与信号控制最优结合,最大程度满通功能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常争艳,贾志绚,武美先.信号配时与交通设计协同优化[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1(31):38-41.
篇7
1.2交通标志设计不合理目前几乎每个城市的交通标志线都有自己的特点,外地司机在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时很难看清全部交通标志线与信号指示牌。有时交通标志字体过小,距离远一点看不清,而距离近了再看时,已经有些晚了。经过多年的使用,道路上的交通车道引导线变得模糊或出现重叠的问题,造成驾驶员出现一定的困扰。
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型式与交通组织方式决定着交叉口的行车安全与通行能力。在进行交叉口的型式选择与交通组织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道路网整个规划指导着交叉口的型式,一般来讲,两条道路最好是以正交最为合适,由于历史原因或其他的原因,也会出现一些特别角度的交叉口,这时应该保持交叉口大于45°为宜,避免产生过多的畸形交叉情况[4];第二,交叉口的形状应该根据道路的功能与等级、车流量进行计算,同时也可以根据地形与地面条件进行设计;第三,在交叉口设计中做好交通组织设计,对不同的车流与人流进行正确组织,设置好转弯车道、安全岛、标志线等。一般而言,对于平面交叉口可以设置有信号与无信号的两种情况。一些控制出入的一、二级公路,以及计算行车速度超过60km/h时,对直行与交叉路口不得设置信号控制[5];另外还需要采取压缩分隔带、路侧带宽度的办法增加车道数。对路口的行车速度进行计算,在平面交叉时,要首先保证公路或交通量大的一方优先通过,在交叉口不得设置有碍视线的物体。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方法主要有两种。宏观的交通组织主要是通过政策法规来对交叉口的交通量进行有效控制。如果交通量过于饱和时,则通过微观交通组织无法实现交通缓解,此时必须通过宏观交通组织来改变交通压力。宏观交通组织主要包括禁左交通组织、禁右交通组织与禁止车辆调头。车辆调头往往需要的道路面积与时间较长,往往在一个信号周期内只能调头少数车辆,会加大交叉口的等待车辆数量。微观交通组织是包括渠化设计在内的多种微调手段,来对交通进行一定程度的缓解。
3城市道路交叉通组织优化设计
3.1交叉通渠化设计交叉口是道路网络交通整体效率发挥的关键点,研究表明,如果对城市道路网中的所有平面交叉口进行渠化,路网容量将会提高至少三成以上,实行交叉口的渠化代价相对较小,但效益非常大。具体来讲,交通渠化主要是指通过道路上标志线或岛状结构物来对行人与车辆进行交通流引导的措施,使交通可以像流水一样按照一定的方向与路线行进,达到互不干扰。在交叉口实行交通渠化设计,要增加比上游路段多出一倍的车道数,在进口处,适当对车道的宽度进行压缩,在最困难时可以压缩到3.0m,通过预测流量来确定车道数。在改建的交叉口设置时,最小宽度可以达到2.8m,比普通车辆宽约0.2m,通过实测或预测的办法来验证宽度是否合适[6]。在15min内,当每信号周期内左转车平均流量达到2veh时,就可以设置左转专用车道了,车平均流量达到10veh时就需要设置两条左转专用车道,以此类推。另外对于右转专用道或直右混行车道进行设计,对进口道长度进行计算。经过总结,对城市平面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的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交通调查,对交叉口的几何构造、交通状况、信号配时等进行充分调查。在对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阶段,不但要对机动车渠化进行设计,同时也需要对非机动车与行人进行渠化设计。城市不断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更加丰富化,每一种群体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3.2交叉口展宽设计交叉口的渠化设计并未改变道路的总宽度,而在展宽设计中,则要对道路的总宽度进行调整。一般而言,在道路交通量大时,交叉品仍然采用灯控交通时,交叉口的拥挤十分明显。若在道路的两侧增加车道,则可以很好地改善交叉口的通行条件,提高通行能力。当右转交通需求量大且为主要交通方向或右转车辆所需车速较高时应该设置右转车道。目前路口的展宽形式主要有三种,首先是分隔带展宽形式,采用中央绿化带时,可以采用压缩绿化带的办法,开辟出车道供左转、右转或调头使用;第二是两侧展宽方式,在进口道与出口道各展宽一条车道;第三种是单侧展宽,另一侧路面条件不成熟时,则只能对一侧的路面进行展宽,同时可以把中线进行适当偏移。
3.3交叉口调头过街设计随着城市车辆数量的增多,车速不断加快,在一些快速路上的小交叉口已经不允许进行直线左转了,于是会产生大量的车辆将会在下一个大路口进行调头处理[7]。调头比左转向更难控制,因为其涉及到的路面较大,比较容易发生与其他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碰触。对于平面交叉口中,转变多是急转弯,车辆在调头时,需要的道路面积更大,这就需要加宽的路面来保证,避免在中途产生停车再倒车的形式,造成大量车辆拥堵。车辆调头一般发生在车辆数量多或是道路等级较高的场合,调头车道的设计与车辆构成、行车速度与调头位的设置有很大的关系。
3.4逆向可变车道交通设计在一些城市内部的大型道路交叉口,左转车辆或调头车辆数量非常多时,往往会产生过长的压车现象,甚至占满两个交叉口间的一整条左转行车道。这时每个信号灯周期只通过20veh车左右,造成了大量的等待时间。在进行优化设计时,可以借用对向车道,进行紧急通行,相当于左转车道数量的增加,而不对对向的车流产生任何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在交叉口调头的车辆需要在可变小车道口进行调头,避免在大交叉口进行调头。逆向可变车道口同样有指示灯与指示图,以供对路况不熟悉的车辆驾驶员观看了解。图1为某交叉口采用的逆向可变车道案例图。需要注意的是,在智能可变车道口的交通信号,会延迟约5s变为绿灯,同时会提前五5s变为红灯,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过早进入对向车道,正在进行的车辆对已经可以通行的对向车道上的车辆产生通行影响。
3.5交叉口信号控制与相位设计2007年北京交通大学的邵春福等人阐述了行人定时信号控制研究的方法与技术,给出了行人信号配时设计的步骤,开始了对行人信号控制的研究。在城市道路交通中,交叉口信号控制同样也对整个交叉口的交通起到重要作用,交通情况不断复杂化,交叉口的信号控制也应该不断跟进。另外,信号控制还与附近道路的运行情况有关,如施工影响、路面影响等。信号控制包括多个参数,如信号相位、周期时长、绿信比与相位差等。目前对于单个交叉口而言,多采用定时信号与感应信号两种主要控制方法。定时信号主要是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相位方案不断重复运行,每一个相位都有特定的周期。如果一天中在不同的时段需要多个相位与配时方案时,称为多时段式定时控制。感应控制模式相对较为先进一些,它主要是指在交叉口进口道上设定车辆检测装置,信号配时方案根据检测到的车辆信息进行不断改变。这种感应装置适合于交通量变化较大且不规则的交叉口或者适用于主次道路相交,在次路有车辆与行人时才会中断主路的车流。半自动感应信号控制主要是通过次道上的人为按钮的方式来对主路上的交通进行停止。
3.6潮汐可变车道设计在一些城市的核心商业地段,往往会有一些商务区附近的道路与交叉口。这些交叉口往往在上班与下班高峰期时会有大量的车辆需要通过,这一地点的车辆密度将会瞬间增大,如果还是采用以往传统的交通方式,将会造成严重堵车的问题。潮汐车道也是可变车道的一种,在不同的时段可以设定功能为起行单独左转、右转等(见图2)。设定潮汐车道的前提条件包括道路主机动车车道数量为双向3车道以上,交通量方向分布系数最低为2/3,在设置可变车道的道路上没有中央分隔带与路面电车轨道。可变车道的组织与使用需要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清场,通过双面信号灯,提前3min给可变车道上的车辆进行提示,使其尽快离开所在车道,或并入其他车道;在入场时,可变车道上方信号灯绿箭头亮起,反向为红灯;在高峰期过后,将会恢复惯例运行,提前3min亮起警示黄灯,提醒驾驶员回到双黄线车道,恢复道路三进三出。
篇8
1 占道施工区交通特性分析
在占道施工区,尤其是封闭部分道路施工的路段,最为重要的行车特性即合流,行驶于封闭道路上游的车辆需要等待临近车流的可穿越间隙,合流后通过施工区段。这一行为具有强制性,合流过晚容易在上游过渡区形成紊流,降低通行能力,不利于车辆的顺畅通行,甚至引发交通事故,合流过早导致其他路段无必要的拥堵;其次,对于施工车辆,其特性与正常行驶的车辆有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车速较慢、加减速性能差、载重吨位高,因此在交通组织优化时宜安置隔离设施,加强对施工车辆的时间管理和路径管理。
施工区道路特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路段本身的特性,由于占用道路施工,道路的线性、路面湿度、粗糙度等往往会发生变化,影响车辆的加速、减速、制动、行车视距等,例如北方的冬季施工,当道路上出现积水时要及时清理,以免出现结冰而不利于行车安全的情况;二是交叉口的特性:在城市中心区占道施工导致存在一定数量的畸形交叉口,这些交叉口都普遍存在平面线型怪异、通行能力不足、车道数量不匹配、交通流之间冲突严重等道路交通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城市道路网的通行能力及居民出行的安全。
2 占道施工区路口参数调研
占道施工区路口参数调研主要包含施工区A段的通行能力,B段的交通流量及排队长度等。主要调研流量包含:上游路口驶入施工区的流量、施工区内通行的车流量、施工区驶入下游路口的车流量,详见图1所示。
如图1所示,调研包含施工区路口流量a1,b1,a2,b2,c2;相邻路口流量。
3 信号控制优化算法
占道施工区交通信号控制优化主要通过均匀分布进出施工区车流量,合理优化施工区路口信号配时实现。施工中道路结构发生变化的交叉口信号控制也必然需要相应改变。目标为保证各个路口之间滤波带较长,考虑行人过街及车辆通过交叉口的要求,减少交叉口冲突点的数目;合理分配不同方向路口的红绿灯周期。根据以上目标,设定信号灯的优化方案。信号交叉口的控制主要采取两种方法:紧急情况时方法-交通人员疏导:施工区是一个突发事件繁多、交通冲突问题严重的区域,因此突发交通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通常需要较为专业的交通指导人员参与到交叉口的交通疏导当中,尤其是在高峰时期,作为交叉口控制的应急控制方法。日常施工时方法-定时交叉口信号控制方法:以各进道口的流量为数据基础,结合原信号配时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
施工区信号控制配时优化主要采用PID信号控制算法。PID控制是根据系统的误差,利用比例、积分、微分计算出控制量进行控制,对于有较大惯性或滞后的被控对象,比例+微分(PD)控制也能很好改善系统在调节过程中的动态特性。
如上图1所示,需要对B1,B2,B3路口做合理的交通流分配,即可达到优化的目的。通过本文第二部分对各进口的交通流量进行调研,结合路口实际排队长度的观测,建立PID控制模型,通过信号控制调节达到信号交口的交通流。
实现PID的信号优化控制要进行以下的建模步骤:(1)建立控制函数(2)建立目标函数 (3)PID优化控制与一般的信号控制策略相比,PID控制的目标是保持交叉口通行流量最大化,同时尽可能地减小路口排队车辆数。因此,定义目标函数方程,通过控制目标函数的动态变化来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
交叉口通行流量: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交叉口的车辆数,来反映交叉口的通行效率,可以对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进行定量评价。
式中,为交叉口效率,为交叉口进口道数目,为单位时间内通过进口道的车辆数,t为时间,为进口道的小时流量值,单位辆/小时。
交叉口相关路段密度:定义单位长度路段上存在的车辆数,由于排队长度的检测存在误差,随着累积误差的增大,排队长度的检测越来越不准确。因此,一般采用检测密度来反映路通的实时状态。
(1)控制函数公式:
交叉口通行流量最大化+排队长度最小化控制函数:
式中X(n):第n个交叉口的饱和度;
Q(n):第n个交叉口的通行流量;
K(n):第n条路段的密度值;
:路段平均密度;
:交叉口平均饱和度。
W1,W2:权重参数变量,w1+w2=1,其中
(2.4)
式中:Kr-为路段实时密度;
Kjam:为堵塞密度,由=125辆/km·车道(其中a表示车长,b表示车头视距)。
(2)目标函数公式:
u(t):目标函数,一般取零
e(t): 控制函数
Kp,Ki,Kd: 比例、积分、微分参数变量,根据微积分的原理,可将两边同时除以,将参数简化为2个,与,将实际调查的数据带入计算可得出Kp与Kd的大小。
PID控制简言之,就是通过控制函数e(t),随时间变化,最终实现目标函数u(t)。
(3)PID优化控制:
通过实时反馈的交通变量计算后转变为新的控制信号调节,优化的信号随着时间的增长使得误差函数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密度在不断地向期望值靠近,同时排队长度也在不断缩小,所以经过如此反复地循环,就能达到增加交叉口通行流量和减少排队等待的效果。
4 信号控制方案制定
图2所示,Q为交叉口总通行流量,Qc为交叉口通行能力。
Q为交叉口总通行流量,目标就是要使Q达到最大,Q1、Q2、Q3、Q4分别表示各流向的流量(Q2为限定范围值),由此易知:
5 仿真分析
如图3所示,以合肥市长江西路-香樟大道,长江西路-天柱路,香樟大道-海关路与天柱路-海关路围成的区域为例,通过调研1号和2号路口的交通流量,3号路口和4号路口地磁检测器得到的实时流量及排队等数据,建立Vissim仿真模型,实时评价优化控制效果。
分别对3号路口和4号路口实施控制前后以1号路口与2号路口行车延误及停车次数仿真比较,可得如图4的数据。
由图4对比可以看出,在不实施联控的条件下,平均延误时间较长,影响了路口的整体通行效率,但是在优化后的自适应控制情况下,高峰时段平均延误时间明显降低,平均停车次数也显著地减少。
由表1可以看出,在对1与3,2与4路口实施联动控制之后,1号路口平均延误时间降低27.92%,停车次数减少4.52%,2号路口平均延误时间降低40.02%,停车次数减少11.33%;控制效果明显。
6 结语
城市半幅占道施工区交通影响因素较多,从施工区域的信号控制入手,有规律地限制车流涌入与驶出,不仅能够提高临近路口的车辆通行效率,还能够有效降低施工路段占道施工区通行路段的拥堵程度,节省出行者在该段的旅行时间。
参考文献:
[1]曲秋莳.城市占道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及仿真评价[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篇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道路交通也处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城市面临着由于道路建设滞后于城市人口和车辆增长带来的交通拥挤问题,交通供需矛盾的长期性和城市空间的有限性决定了不仅要规划建设好交通基础设施,而且还要使现有设施发挥最大效益。这就需要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措施,保证城市交通安全、畅通。
一、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应对道路交通和管理的发展做出系统总结,并对城市交通现状进行合理分析,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科学预测规划年份道路交通发展趋势,研究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今后交通管理工作的具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有: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分析
通过社会经济和相关交通调查,获得大量的城市交通基础资料和信息,并对道路系统、 动态交通、静态交通和交通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城市经济和交通发展预测
包括对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交通发展分别进行预测,道路交通发展预测应具有道路发展、公共交通发展,包括机动车、私人小汽车和非机动车在内的车辆发展以及交通状况的预测。
(3)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具体规划
其内容应涵括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主要有:
①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通过制定合理的交通发展政策和有效的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地组织道路交通,优化和调节交通结构及出行方式,形成快速、 畅通、 有序的道路交通网络。
②交通管理科技发展规划
结合智能运输系统(ITS)的不断发展,加大高、 新技术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研究应用,逐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③道路交通宣传教育规划
以形成社会化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网络为目标,寓宣传教育于执法管理之中,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整体素质。
④车辆管理发展规则
加强车辆管理工作,以先进、规范、 有序、合理、 便捷的手段进行车辆管理。
⑤勤务管理发展规划
提高交通执法的整体水平,强化交通职工执勤的管理、 服务职能,提高交通队伍形象。
交通法制建设发展规划
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健全道路交通法规,提高交通队伍的整体法制意识,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纠。
道路交通事故防范工作规划
建立完善的交通安全监测分析系统,针对涉及交通安全的关键问题制定相应策略,以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评价
规划方案的评价是指通过对备选方案进行交通流分配预测、 效益分析,阐明其达成预期规划目标的可行性。 同时还可发现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助于及时解决问题或重新选择方案。
(5)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的实施
第 1、 2 项工作主要由交通规划部门完成,交通管理部门协助进行并可采用相关资料用于交通管理规划。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按阶段分年度安排,在实施过程中形成滚动发展机制,定期进行充实调整,不断推进。
二、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和原则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在规划时间上可以和道路规划建设周期保持一致,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①宏观交通管理战略发展规划
规划年限一般为 5)10 年, 主要是确定道路交通管理发展的基本方略。如完善交通政策、 制定相关法规、 实现公共交通占主导地位、 建成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ITMS)等战略性目标。
②中期交通管理发展规划
规划年限一般为 1)3 年,主要工作是在宏观交通管理战略发展规划的指导下,提出具体的分年度工作方案。如道路交通组织的中期规划可以是结合道路网建设状况,规划、 确定切实可行的交通流组织管理方案和措施,具体措施可以是均衡路网的交通流量、 规划单行线和专用线、 信号灯控制实现线控等。
③近期交通管理计划
近期交通管理计划的工作年限为 1 年左右,主要是重点交叉口、 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与论证,以完善交通管理设施、合理组织和渠化交通为主。如对重点交叉口渠化、 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 转向控制等;路段机非分离、 车道划分、 停车管理等。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原则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应遵循 / 当前服从长远,局部服从整体,治标服从治本 0 的原则:
符合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有关交通管理政策、 法规、 标准和规范。
立足当前,以缓解交通拥堵为起点,治理混乱的交通秩序,提高交通安全性。
规划长远,具备战略高度。以发展的眼光考虑所制定的规划与城市发展战略相适应,与城市的总体规划相协调,明确交通管理的发展方向。规划的具体目标要做到远期可行,近期可操作。
满足科学化、 智能化交通管理的需求。充分体现公共交通优先、 交通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所制定的方案应不断充实、 完善和调整,实现滚动发展。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涉及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不同规模的城市需要解决的问题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制定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时应根据各城市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规划要点。道路交通组织规划是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本文从交通工程的技术角度简述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内
容。
三、道路交通组织规划
其具体内容是运用交通工程技术和行政手段,对区域内道路进行系统、 全面的交通分析,根据道路功能合理科学地实施交通管理措施和增加适当的工程手段,组织、 协调、 疏导交通流,平衡道路交通流量,挖掘通行能力,最终达到充分发挥城市道路网的综合效能、 改善交通秩序、 缓解交通拥挤堵塞的目的。
(1)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过程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过程是:确定交通组织规划目标、设计初始管理方案、 对初始管理方案进行分析评价、如果管理方案不能达到管理目标则需对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直到符合要求,最后是正式实施管理方案。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 / 滚动 0 的过程,即在实施管理规划方案的过程中应定期根据交通流的变化情况修订管理方案,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
(2)道路交通组织规划的内容
道路交通组织规划实际上是近期交通规划与交通综合治理的结合。交通组织规划的主要内容有:
①交通基础资料调查以及交通分析评价
现状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城市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等基础资料调查;道路网结构及道路条件调查;车辆拥有量、车辆类型的调查;城市停车调查;交通流量流向、 过境交通、 车辆运行速度、 信号交叉口延误调查;主要交通管理措施、 交通管理设施调查;公交运营及线路客流调查;市区交通事故调查;市区警力分布调查;交通环境调查等。获取调查资料后应对其进行相关分析和评价。
②制定规划目标
交通组织规划定量目标的制定主要包括: 主要道路饱和度交通量与通行能力的比值,用 V/C 表示)、 交通秩序改善目标(如行程车速的提高、 交叉口冲突点的减少等)和交通安全目标。 特别是饱和度指标(V/C)必须合理,过高则难以形成可行方案,影响整个规划的实施;过低则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③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 宏观的交通组织及管理措施(交通需求管理 TDM)
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城市交通发展政策是城市交通管理的基础,交通管理部门应参与城市交通发展政策的制定工作。城市交通发展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城市用地政策、 道路建设政策和城市结构布局;各种交通方式的发展政策(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限制摩托车总量等);城市停车及管理政策;交通科技政策等。
宏观的交通组织优化
如单行线、 公交专用线、 地区禁行及通行证制度、 单双号及尾号制度、 货车交通控制及夜间货运制度、 错时上下班制度、 过境交通绕行等。
概括起来也就是实行 TDM 的四大策略:即优先策略、 限制策略、 禁止出行策略和经济杠杆策略。
④制定微观的交通工程设计和交通管理措施(交通系统管理TSM)
如主要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信号配时优化;主要路段上标志、标线、 隔离设施等设计;交通管理措施包括交叉口转弯限制、 路段上禁止停车、 禁止驶入、 禁止超车等;局部地区的交通整治。详细确定设施地点位置的分布、设施类别、 型式、 数量和经费概算等。
⑤优化、 评估规划方案
运用计算机及仿真技术,对宏观、微观交通管理措施一旦实施后路网上可能变化了的交通流量进行重新分配,通过目标值评价重新分配后的道路服务水平。如果评估结果满足目标要求或比现状有明显改善,则规划调整的方案是可行的。 否则应对宏观、微观措施再作调整和重新评价,直到满足要求为止。同时应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包括方案的比较、 方案实施后交通状况可能发生的改善以及经济效益评估等。
⑥方案实施后的验证
方案经专家论证或上级领导批准后实施,实施后的一段时间里最好能组织相关的交通调查,比较分析方案实施效果,为今后管理工作及其他城市提供经验。
篇1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发展,除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外,许多省会城市和重点城市也陆续兴建地铁,由于地铁线路大多途经城市中心区繁华区域,施工期间将对城市的交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做好地铁施工期间尤其是重要节点站的交通疏解工作,处理好地铁施工与道路交通的矛盾,同时把地铁建设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程度减少到最低,是地铁建设前期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地铁施工期间交通疏解解决策略
轨道站点往往位于客流十分集中的重要交通节点上。如何缓解站点开工建设(特别是明挖施工法)对重要节点的交通影响,需要有完善、周密的解决策略。
1)交通分流策略:为有效疏解施工点周边的交通压力,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上来分流交通。宏观层面上从区域主干路网提前疏散过境流量,减轻施工地点交通压力;中观层面上利用施工地点周围支路网和各小区内部通道进行合理疏解,对于有规划的道路网络,必要时提前新建道路来完成疏解需要;微观层面上是对施工区域的路段及重要节点采取有效的交通渠化、诱导、管制,将交通压力降低到最小。
2)优化工点施工方法策略:根据站点类型、地质情况等综合分析各种施工方案对交通影响的大小,选择时间短、影响面较小的施工方法。
3)改造分流道路策略:改善周边道路和交叉口通行条件,提高通行能力,有效分流施工区域车流量,从而适当缓解交通压力。
4)新建疏解道路策略:站点施工往往占据多股原有行车道,需在站点施工前将道路两侧绿化带、地坪按交通疏解道路宽度要求改造成路面,拓展车道数尽量恢复原有水平,线形满足行车轨迹。
5)交通管理手段策略:包括道路路权临时再分配、公交行驶路线调整、交叉口转向限制、特定时段车辆类型限制、交通信号相位和配时调整、与交通管制要求配套相应的标志标线、协警现场指挥、设置非现场执法手段等,在道路围挡后,道路通畅与否跟交警的职能发挥程度有着重大关系。
6)宣传策略:地铁关乎民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民众应有充分的知情权,所以在地铁建设中的每个关键节点,如站点确定、围挡施工的起止时间、施工期间的交通管制措施、临时交通组织调整等关键信息应该提前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信息、网络等途径传递给民众,使大家可以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行车路线或者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
2、城市广场站施工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厦门市轨道交通1号线总体呈南北走向,全长30.3公里,设24座车站,除跨海段为高架车站外,其余均为地下车站,计划于2017年建成投入试运行。城市广场站为例分析,该站处于厦门岛正中位置,是厦门岛两大主干交通命脉嘉禾路、仙岳路的交叉点,周边商业遍布,楼盘林立,居住人口众多,是厦门岛内人口最为密集地,同时该站又是1号线最先开工的站点之一,解决好该站点的交通疏解是全线站点交通疏解的典范。
2.1 站点概况及施工影响区域
车站位于仙岳路、嘉禾路路口,沿嘉禾路方向布置,车站总长198.6m。本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双柱三跨闭合框架结构,采用明挖(局部盖挖法)施工。标准段基坑宽度21.7m,基坑深度16.2m~17m;端头井基坑宽度25.8m,基坑深度18m。车站顶覆土3m。
由于车站跨路口设置,施工期间受其影响的商业、住宅区域主要包括西侧的SM新生活广场、仙悦花园、辽宁大厦、湖北大厦、潇湘大厦等;东侧的SM城市广场、龙门天下、鑫新景、国泰大厦、福园公寓等。受直接影响的道路是嘉禾路、仙岳路(地面层),其他如南山路、兴山路等道路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影响区域现状交通调查
2.2.1交叉口高峰时期流量和信号配时调查
对嘉禾路-仙岳路交叉口进行高峰时期流量调查,其中嘉禾路双向交通量达14500pcu/h,仙岳路(地面层)双向交通量达9950pcu/h。交叉口信号灯周期120s,按四相位控制,通过延误分析本路通压力很大。
2.2.2 公交线路调查
该区域公交线路密布,SM城市广场站经过的公交线路多达32条,除直行和右转线路外,左转的公交线路有33、93、113、125、130、941、951、954,左转公交线尤以仙岳路左转嘉禾路往北出岛方向的居多。
2.2.3 调查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作为岛内最重要的两条交通主干道,交通流量非常大,各个方向的交通量较均衡,高峰期现状延误均较大,服务等级水平为E。
图1 现状延误分析
2.3 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方案设计
根据城市广场站特点及周边道路情况,车站建设按六期实施,第一、二期施工车站主体结构,第三~六期施工剩余的附属结构。施工各阶段中尤以第一、二阶段最为重要也最复杂,本文主要以此两阶段作交通组织分析。
2.3.1 施工期间机动车交通组织
第一阶段施工交叉路口盖板,同时南北主体结构围挡施工,该期取消四向左转,嘉禾路按双向6车道保留仙岳路车道往外偏转,保留双向6车道,车道宽度按3.25m~3.5m设计,工期约4个月。
图2 第一期交通疏解平面图
第二阶段主体结构围挡施工,一期围挡往路口延伸至盖板上,嘉禾路、仙岳路交通均沿二期围挡进行疏解,嘉禾路交通按上阶段保留,仙岳路交通移至已建成的盖板上方,按双向6车道保留,工期约15个月,南北向禁止左转。
图3 第二期交通疏解平面图
(1)左转交通组织
由于第一期四向禁左、第二期南北向禁左,需左转的交通将从路网或调头区绕行,
由仙岳路左转嘉禾路出岛方向的公交线路如33、93、113、125、130、941、951、954等的绕行路线:仙岳路-西浦路-屿浦路-嘉禾路,屿浦路口需打开嘉禾路中护栏,增设信号灯系统。
(2)行人和非机动车组织
第一阶段实施前,需拆除原交叉口南侧嘉禾路上的人行天桥,行人过街均安排至地面,在信号灯控制下通行,在交叉口四个转角处均设置停驻区,并配置专门协警人员指挥行人、非机动车过街,行人/非机动车道宽7m。
(3)施工车辆组织方案
施工车辆进出口均设在施工围挡的南北两头,施工车辆沿嘉禾路驶入驶出。
2.3.2 施工交通组织管理
(1)施工时积极与交警部门合作,在施工区入口处设置标志牌,指示行人及车辆绕行,各通道入口处设置夜间警示灯、道路施工、道路封闭等标志;
(2)用施工护拦将车流与施工区域分隔开,防止车辆及非施工人员进入施工场地,在施工区来车方向设置警示灯,以保安全;
(3)路口白天及晚高峰时段设置4~8名协警专职指挥附近车辆和行人通行,保证周边及内部区域交通顺畅,发现危及道路行车安全问题,立即向所辖路段的交警大队报告,以便及时解决处理;
(4)施工区域改造道路为临时性质,应建立日常巡护和定期维修机制,确保施工期间道路路面平顺、病害少。
(5)施工作业完毕,及时清理现场障碍物,恢复路面,确保道路畅通,符合通行要求后,方可恢复通行。
2.3.3 主要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
由于交通组织调整,原有四个方向左转交通被禁止,左转交通量汇合到直行或右转量中,因此交叉口的信号灯配时应加以调整,以适应交叉通流量流向的变化。
根据交通调查数据和交通组织方案,根据各方向流量调整相应信号配时,优化结果如表7 所示:
表3 交叉口信号配时和高峰期流量调查表 puc/h
2.3.4 交通标志、标线设置
轨道交通一号线沿嘉禾路铺设,除了在主干路网相应位置设置绕行指示牌外,在进入本车站施工区域的相邻路口也应设立提示标志,如在南山路、西浦路、兴山路、禾山路、屿浦路等路口设置相关指示牌,提醒需行经施工区域的车辆及早从道路绕行,或提醒司机施工区域应注意的相关注意事项。在距交叉口进口道50~150范围内应设置2~3组禁止左转标志牌,在人行道两端设置行人过街标志、人行道与机动车道采用水马或者警示桩分隔。
因围挡占据原有车道以及新增改造道路,需在相应位置补画交通标线,人行道横线以及车行道停止线,车道导流线应连续、平滑,满足车辆转弯轨迹要求。
施工区出入口设置道路施工标志和夜间警示灯,在施工围挡附近设置车辆慢行标志。
2.3.5 方案评价
本方案按施工阶段进行交通组织,第一、二阶段对于整个车站土建施工期间影响最大,后面各阶段均可在这两个阶段上的基础上进行,影响范围有限。通过优化围挡范围,分配车辆流向,优化车辆流向轨迹,即可保证施工影响区域的交通顺畅。从目前第一阶段允许情况来看,交叉口通行能力已达到预期水平,没有出现严重的车队滞留情况,通过VISSIM模拟分析,交叉口排队长度、延误时间及服务水平如图4所示:
图4 围挡后延误分析
对比图1、2与4可以看出,通过施工区域周边主要道路分流,交叉口流量减少,通过调整信号灯周期和相位,车辆在交叉口延误时间大为减少,排队长度减小,交叉口服务水平由原来的E级可提高至C 级,在施工期间影响范围内的道路和交叉口服务水平能维持在施工前以上的水平,交通顺畅,路网整体服务水平良好。按本方案进行交通组织,效果良好,达到疏解交通的要求。
3 结语
轨道站点(尤其是跨路口设置的)的施工对原有交通有着重大影响,本文以厦门轨道交通一号线城市广场站为例,对站点施工区域影响、道路情况、施工方案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针对重要节点区域的站点施工提出了较为可行的交通疏解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为其他各城市类似轨道站点施工期间的交通疏解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俊,吴祖峰,戈永刚. 交通影响分析的一般方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 浙江建筑,2006,(1):3-6
[2] 王燕,孙曲辉.地铁施工期间道路交通组织与管理方法探讨[J].交通标准化,2007(8):23-26.
[3] 徐维红.城市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的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9-82.
篇11
一、校园交通的特征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校园日趋饱和状态,步行的人流、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在校园内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混合交通流,而校园内的交通组织又没有城市交通那么规范有序,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交通暂时瘫痪的现象。
由于大学校园一般使用统一的作息时间表,因此学生和教师在作息时间表的指挥下呈现出阵发性的特点,从而在特定的一些时间点呈现出交通流高峰现象,使交通瘫痪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加上高校的对外业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外来车辆出入校园,且外来车辆对高校校园交通管理及停车场情况不熟,校园范围内又无交管执法部门,进入校园后乱行乱停,从而使本已严重饱和的校园交通雪上加霜。
二、校园交通的组织优化
1.交通优化的指导思想
针对校园交通的上述特征,高校校园交通组织的指导思想应定位在“以人为本”上。“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先进的管理思想,我们在校园交通组织和管理中也应该始终贯穿这一理念,以满足人的最大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优先保证校园内集中、大规模教学活动的交通需求,然后根据各类校园的规模、布局,选择合理有效的交通系统,实现各种交通出行方式的相互协调。
2.交通系统的优化
(1)老校区的组织优化
虽然现在南京很多高校都已设置了新校区,但仍有大量的老校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仍在使用中,而这些老校区大多数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棋盘式道路网布局,即人车共处于同一个水平标高上。对于老校区,要想对道路重新规划“进行加宽”可能很难实现,但可通过诸如将步行道穿插在绿化之中、在校园内实行道路定时限制机动车通行等措施来实现对现有通行方式的调整,从而创造一个步行者优先空间。
(2)新校区的组织优化
对于新建校区,可以构建步行交通系统。建立步行者优先空间并不意味着杜绝机动车行驶,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以行人为导向的,人车和谐共存和发展”的校园环境。例如:尽量考虑构成环行道路网,将机动车道安排在人流比较集中的核心区以外,形成环行或半环行道路,再引出若干尽端式支路,通向各建筑物;将校园主体建筑群和核心区安排为步行优先区,在步行空间与其他功能区之间利用绿化台阶等手段,设立足够的缓冲带,创造一个安全有序、互不干扰的交通系统。
三、校园交通的安全管理
良好规划的实现离不开合理的管理,校园的交通安全是高校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尽可能地消除各类交通安全隐患,交通管理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但是因为高校的保卫部门并无执法权,所以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1.建立健全校园交通管理制度
学校应根据各自校园所处的地理环境、校园面积、学生数量、道路状况和机动车的容量等特点,将道路交通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引入校园,在校园内执行以国家法律为主、学校制度为补充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定校园交通管理制度,对校园机动车的行驶路线、行驶速度、停车要求作相应的制约,这样才能在管理中做到有章可循,加强管理力度,有效控制外来车辆,及时处理、纠正违章行驶、停车的行为,减少校园交通安全隐患。
2.改变校园交通管理方法
学校交通管理部门应改变交通管理方法,从以往的静态管理为主逐渐向动态管理转变。具体可通过和当地公安交管部门的合作,建立交警驻校制,学校配备相应的辅警,增加校园交通巡逻力量,及时发现、制止、纠正违章行为;对主要交通要道、路口,在上下班(课)高峰期,应定人定岗,加强岗位责任制;加强对学校交通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投入,通过聘请道路安全专家来校勘察设计道路标志线,对交叉路口、教学馆门前、食堂、花园过道等行人集中通过的地段都设置斑马线,完善安全设施,在校园道路上安装限制机动车车速的减速栏等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校园交通安全。
通过对进入校园的外来车辆采取办证收费措施,有效限制社会闲散车辆进入校园和穿行校园。同时,通过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重要交通地点实时远程视频监控,对道路车辆运行情况、路面交通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实现校园交通管理的智能化。
3.加强校园交通安全宣传。
交通安全宣传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开办固定的交通安全类节目及栏目,利用交通事故图片、光碟等资料,结合学生的交通行为特点、交通参与心理,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和意识入手,营造浓厚的交通安全学习氛围,提高师生员工的交通安全知识和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同时,车辆管理部门应协调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机构,共同开展以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教育学校”和“平安校园”为主题内容的实践活动,全面推动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高质量、多层次、全方位地发展。此外,应定期组织学校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来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避免校园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高校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研场所,保持其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秩序是必需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合理地对校园交通进行组织优化,加强高校校园的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体高校师生长期共同构建和维护。
参考文献:
[1]何炳泉.大学校园规划中的道路交通组织[J].新建筑,2003,08.
篇12
中图分类号:S7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数量急剧增加。小汽车在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道路拥堵、停车难等交通问题。停车难对交通和城市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人们开始逐步意识到解决停车问题的重要性。
先进的停车管理系统不仅仅是为小汽车提供停车空间,合理设置的停车泊位来控制和降低城市中心区的个体交通出行比率,又能够通过适当的收费为政府提供足够资金,用以发展公共交通,提倡低碳出行。本文在研究佛山市南海区桂城道路停车需求基础上,探讨桂城片区停车管理政策和改善方案。
1交通调查及分析
1.1 交通流量调查
调查区域道路高峰小时流量及饱和度
从交通流量调查的结果来看,区域内部交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文华北路以东、南海大道北以西的中间区域为住宅区和城乡结合部,是重要的交通生成区。此区路网稀疏混乱,南北通行道路仅南一路与叠滘村内的一条村路,为双向两车道;东西向只有进出小区、村镇的小路。反映在早晚高峰交通现象,表现为南北向两条道路饱和度过高,东西向交通流缺乏组织。而南一路车辆乱停乱放情况相当严重,更加剧了该区域的交通拥堵。
其二,桂澜中路以西、南桂东路以南为路网最密集的区域,部分路段饱和度极高,造成区域内拥堵。究其原因,是现状的路内停车与区域所有道路双向通行的交通组织相冲突,破坏了交通组织秩序,造成不必要的延误。
1.2 停车调查
现状停车设施分为5种:路内停车位、路外停车位、公共停车场、配建停车场、退缩位停车位,调查统计如下表。
停车供给设施分类统计
2桂城停车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费率单一,没有体现区位差异,中心区和地区一样收费或者差价不大,无法体现停车供求关系不同地区的费率调节作用。
(2)停车收费整体水平相对偏低,路边停车基本不收费,与公共交通等其它交通方式收费比价不合理。
(3)停车时间长短收费差异不大,停车收费与停车时间没有密切关系,部分停车设施甚至没有时间限制,使得泊位的周转率偏低。
(4)桂城的大部分路段,尤其是次干道和支路沿线存在大量违章停车,或违章停在路侧,或违章停在人行道上,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
(5)相关管理制度/配套法律法规的缺乏,导致该违章停车成为管理盲区,交通警察缺乏执法依据。统一停车管理机构的缺乏,也是导致车辆乱停乱放现象的间接原因,亟待改善。
3 政策与管理措施研究
3.1 管理措施
根据桂城片区停车问题及特征,提出以下措施:
(1)整合停车资源及对路内停车泊位清理整顿清理违章停车,清除不合理停车,结合道路交通条件、需求分析合理设置路内停车。
(2)理顺路内停车管理制度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根据规划分期建设改造。
(3)实行路内停车收费管理制度,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建议路内停车收费标准高于路外停车,白天收费标准高于夜晚,交通高峰收费标准高于平峰;城市核心区高于城市其它区域,体现区域差异化、时段差异化。
4 道路停车改善案例
4.1 改善思路
不合理的路内停车位占据了交叉口的空间资源,早晚高峰时段随着交通流量的剧增,机动车交通流量和路内停车的需求远远超过道路容量,造成交通拥堵。建议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和重新布局路内停车位设置形式和位置,使得核心区道路功能更明确,并与路网交通组织相协调。
4.2 区域单循环交通组织优化
结合研究范围的道路网络及现状调查的交通流量和流向,运用交通需求管理、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及措施,对有条件次干路和支路采用单行线方案,配对使用,合理组织交通流,均衡负荷,提高运输效率,对交通流在时空上进行合理分配,使得交通流的流量和流向合理,达到增大路网通行能力减少交通延误的目的。
4.3 路段和交叉口的优化
在路网交通组织的基础上进行路段交通优化设计,主要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内停车位、人行道以及行人过街横道的优化设计,保证交叉口空间资源得到有效使用,重点考虑路段停车位与进出通的设计,并注意各功能区的相互衔接与协调,以体现路段交通设计的整体性。
5 结语
停车问题已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发展的障碍,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问题,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停车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我们需要:
加强立法和完善市场规则
停车立法和行业市场规则是停车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保证,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是制定市场规则,培育和扶持停车企业;建立和完善停车企业的监管和规范措施。
成立专门的停车建设、管理机构
保障、落实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有必要由政府成立专门的停车建设、管理机构。制定各年度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逐步推动落实;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工作。
制定差别化的收费定价
充分考虑对物价指数影响和市民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先出台近期价格标准,逐步向远期价格标准过渡,并坚决贯彻“差别化”供给的原则,充分考虑两个“差别化”,即中心城区收费标准要高于地区和路内占道停车收费标准要高于路外停车。提高路外停车设施利用率,利于改善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状况。
建设与城市智能交通系统(ITS)相结合的停车诱导系统
停车诱导系统是ITS的重要组成部分,ITS的核心就是交通的信息化,通过建立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实现各子系统之间数据的信息化传输、数据共享。
通过道路提供实时的停车指引信息,有效的指导车辆停放在合理的停车位置。提高车位的使用效率,减少车辆找车位时的迂回交通量,消除停车位短缺的错觉。
使停车系统的建设应该符合城市整体交通发展的战略思想
停车系统建设必须围绕“以公共交通为主”这一主题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发展结果主要体现在未来人们交通出行方式的转变,对停车系统建设而言,限制区域停车泊位规模、改善车辆换乘系统的服务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篇13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对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工作中线路和设备的合理配置,运营公司充分利用线路和设备的能力,及优化列车运行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概况
1.1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现状问题
我国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增加了城市间以及内部的客流量,也使得运输方式有了不小的发展,运营方式也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各方面都旨在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背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现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
(1)我国现在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列车运行方案以及列车的发展和载客能力等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仅对于我们是息息相关的,对于清晰的认识到我国现在的发展情况和及时的根据问题寻求解决措施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在当前发展形势之下,国内外的城市交通发展大多需要从交通运营的管理层面进行研究,包括了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和投入的资金多少问题进行预算和研究,只有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并结合一些实地的考察来进行成本投入的预算,才能不断的对现有的体制进行优化和改革,减少其中的弊端。
(2)我国现在的监测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因此对于行车客流的动向以及分配还不是很合理,我们可以寻求技术上的支持,通过完善城市视频监测系统,来保证我们对市民出行的动向的掌握。最后,我们只有加大对科研的投入的力度,提高研究的效率,充分的发挥出我们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得发展的市场更加宽广。在我国颁布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的寻找合适的方法来优化此产业的结构,我们可以通过减少每辆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车辆的消耗度并结合市民的出行路线和一些时间的数据进行分析,进行实体化建模,在保证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1.2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优势
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之中的人口流动增加,进而需要我国的交通事业必须提高运输数量的同时还要保证运输的质量,因而对于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是非常有必要的。城市的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使城市的客流量有很好的疏通效果,避免了拥挤情况的出现,在上下班的高峰期来讲,我们可以使用完备的城市轨道交通进行人们的分流,使得城市的交通保持顺畅,而且可以提高运行的效率,缩短了站与站之间的距离,很好的发挥了行车组织的优势。我国的传统铁轮运营是包括了客运以及货运在内的,因此很多情况下导致了用车紧张,不能很好的解决人口数量增加和出行之间的矛盾,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现在主要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就是只要以运营客运为主的,这样可以增加每次的客流量,减少人们的出行等待时间,从而提高了交通运行的效率。
随着现在城市化在不断的加快进程,因此我国应该如何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结构优化,就需要我们根据现在城市发展的程度进行合理的分析,来提出能够切实有效的措施,可以从研究怎么进行城市的人口数量的合理分流来进行结构的优化,进而提高现在城市的交通服务水平。我们在根据现在的情况进行分析时,可以将现在的停车站或者是每辆车的行驶线路进行科学的建模,进行一些日常或者突况的演练,同时还要将后期的服务提高质量,让城市的市民对其进行科学性的综合评价,提出一些他们自己的建议。针对于此,我国还有很多的专业人员认为应该投入运营一些新型的发展方式,提高整体的行业竞争力,不仅要提高外部之间的竞争,还要注意同铁路运输业在内的行业间的竞争。
二、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改进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进步,我们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注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每一个在发展中显现出来的问题必须要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努力解决,我们不能先发展而后治理,这样才能最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而也保证了人民的生活安定。我们现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了解到城市的轨道交通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着手处理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在城市的轨道交通行业之中,多数人都会认为列车的主要运行问题还是车辆的客流问题,我们只有将客流和时间以及车辆的分配问题解决好,才能实现城市的交通顺畅。
城市轨道交通的构建基础就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所带来的客流量增多,因此我们交通行业的发展目标就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来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乘车环境以及外出环境。只有在保证了为人民服务的质量的基础之上,得到了广大人民的肯定和好评,我们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同时其发展的前景也可以非常的广阔。
首先就是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问题,在城市之中,除了有每次固定的上下班或者是上学等高峰期之外,客流的多少还会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在全天候的车辆运行方案之中,我们要根据客流量的多少来进行实时的监控,人流量若是加大的速度比较快,我们则要增加相应的车辆投入,还要对相应的车型进行选择。就像在市中心来说,在人流量很大时只有使用载客量最多的车来运行,增加载客量,才能使得市中心的交通秩序得以维持,保证市民能够按时并且方便快捷的出行。我们现在的城市内交通的运行路线一般都是每一站都停车来减少市民等车候车的时间,从而方便大家的出行,但是这样就会增加在路上停留的时间,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车辆的流通速度。在新的政策法规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减少这种每一个站点都要停车的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跑的线路比较长的车辆,中间就可以只选取比较大型的站点来停车载客,其余的地方可以安排小型的其他交通方式来分流。目前采取这种方式的地区还是比较多的,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次对于每一辆车的安排都要经过提前的预算之外,对于每周或者每次的出行都应该有一个提前的规划,就像我们的双休日以及节假日的出行问题。平时车辆所承载的客流量一定少于节假日所载的数量,因此我们必须要在这种日期或者周期的时候,提前安排一些空余的或者线路比较短的车辆来进行运输,合理的安排每辆车的运行图表,减少出行的压力。
再次对车站的布置进行特殊规划也可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的改进。当组织快(大站停车)慢车行车的组织方式时,会产生快车越行慢车,越行站的轨道配置应比非越行站多1~2条,增加越行线不但可以给快车越行慢车提高服务质量,还可以带来更多便利,比如,越行线可以作为夜间列车的停留线,减少列车的停车线数量和工程规模;还可以做区间运行列车的折返线,可以满足行车高峰时间的道路需求;还可以作为事故列车的临时停留线,减少对正常运营的影响。
三、结束语
城市化的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人口不断的增加,同时城市的交通流量负担也增大,促进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因而我们要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的研究,促进城市交通的安全合理运营。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在的城市交通轨道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针对其中问题的建议和意见,以往对于城市交通行业的发展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