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思想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是小学语文的升级版,其在内容和结构上均与小学语文有较大的差异,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的综合应用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为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提高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这样就使得语文成为一门普通的学科,难以充分发挥其作为人文学科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没起到多大作用。因此,要采取相关措施,改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其全面发展。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1.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所受重视不足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部分初中语文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对于语文学科的理解不足,他们认为语文学科就是一门与文字相关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新字新词,阅读文章与诗词才是最重要的任务。教师将学生通过考试当成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优雅性。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每一个阅读文章在字词使用与修辞应用方法都具有很强的巧妙感。部分教师忽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让语文学科内容的魅力无法得到发挥,更影响语文学科教育的进步。
2.缺少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正确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利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这些教师利用整节课的时间讲解课本知识,很少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这就让很多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教师的控制,只能跟着教师的脚步走,死记硬背一些知识,不能自由地发表看法。部分教师习惯了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觉得没有必要更新教学手段,更很少考虑思想的创新,没有意识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课外实践的重要性,这就使初中生丧失了很多思维能力锻炼的机会。
3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需要教师更新教学方法,给学生营造更加自由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与快速进步。
1.加强语文课堂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之一。想象力,是学生学习语文必备的学习能力之一。利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语文课本知识进行形象化与具体化处理,有利于语文学习难度的降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会让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在语文教学不断创新的今天,教师要在课堂中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激发,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中锻炼思维能力。学生有机会进行自主思考,就很有可能得到个性化的学习成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发表观点,描述理解,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首轻音乐,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想象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学生能够利用想象与思考将文字转化成为图画与现实,就可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快速提高。
2.加强语文课堂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对于其语文学习效率的高低有重要影响。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用眼、用脑、用手、用心、用耳,每一个感官都得到调动,才能实现个人学习效果的优化。学生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袋去思考,将课堂中的阅读与写作学习结合起来,记好笔记,才能让课堂知识被消化。学生调动思维,将课堂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构建成知识体系,才会让语文课堂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于一切事物都有想法。但是,逻辑思维尚不健全,个人理解自然会缺乏理性,想法的逻辑性不强。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利用阅读与写作教学,引导学生整理语言,发现语文应用中的技巧,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过故人庄》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每一个诗句之间的联系,通过思维运动分析其中的内容联系与结构联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故人”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通过思考说说写作思路。写作思路越顺畅,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就越强。将阅读与写作完美结合,可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3.加强语文课堂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创新作为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元素。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就会有更多学习想法,有更多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通过讲解让学生有灵感,有新想法,新角度。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认识与表达事物的教学。比如在讲解《女娲造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女娲造人的利与弊”为主题开展课堂辩论,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想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4.图画课文
形象生动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这种形象是借助文字进行表现的。所以,在进行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语言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对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图画法不仅可以将形象的语言转化为画面,还可以将抽象的语言转为画面。学生在进行这种转化的过程中要展开想象,认真动脑,这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春》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形象语言画出五幅画: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迎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文的语言,很好的将这几个画面用图画形式表现出来。
5.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监控
整个教学及学习情况要及时进行监控和反思,调整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自我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核心体现。如魏书生提出的“班级管理模式”具有“科学化”和“民主化”的特点。他在“科学化”中的建立了“计划系统”、“监督检查系统”与“总结反馈系统”,体系了教师对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学习了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检查学习效果、取补救措施的能力。
4 结语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个人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应用性,在语文课堂中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创新语文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将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等多项思维能力相整合,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系统培养,促进当代初中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泽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亚太教育,2015,04:60.
篇2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开始启动。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认真学习了有关“新课程”的先进理念,了解了新的课程目标。思想教育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那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渗透思想教育呢?
一、通过激发兴趣渗透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开启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是搞好教学的好方法。如何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渗透思想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要符合学生感情的需要。教师要以良好的情绪、情感来组织教学,即要用满腔热情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
2、教学必须符合学生个性、特征上的需要。所谓个性,是指表现在一个人的身上稳定和本质的心理特征。作为老师,要尽力了解学生不同的兴趣,能力,性格,气质,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因人施教。
3、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知趣上的需要。学生不但要求教师讲课生动有趣,而且也要求真正学到一点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寓教于乐,把教材融化在娓娓动听的实例中,使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学生从教学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语文教学过程与思想教育工作相得益彰
正如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思想教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工作相得益彰的好处。
初中语文教材中,不论是小说、诗歌、戏剧还是散文,名家名篇文质精美之作比比皆是。语言的凝练、措辞的准确、构思的巧妙,表现手法的精巧等等都为美得触发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品味,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感悟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文章的内涵,这是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统一的结合点,从而才能锻炼学生的感知和领悟能力。
三、通过课堂提问增强思想教育的力度
(一)围绕课堂教学中心、线索、关键问题提问。课堂教学是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的活动,课堂提问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好提问方案,在提问中巧妙地加进思想教育的内容。对于提问的目的、提问哪些问题、提问哪些学生,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学生回答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一些问题的解决还要问些什么样的问题等,都要仔细考虑,切不可在课堂上信口开河。
(二)巧提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巧提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发挥其才智,这是鉴别课堂教学问题提得好不好的主要标志。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具有启发性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首先,所提问题要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能打破学生脑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甚至波澜迭起。
四、调控课堂气氛,诱发思想教育
1、调控课堂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关怀和帮助。教师要采用亲切的教态、温和的语言和巧妙的方法,结合学习内容创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积极鼓励、诱发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催促思维。教师应对学生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持期待成功的热情态度,并以赞许、微笑神情表露出对学生的信任态度,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2、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中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握这一环节的关键。所以,新课的讲解就是要求教师通过简练的语句,准确无误地抓住关键部位,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突破难点,讲清重点,使学生产生顿悟,不给学生的思维带来模糊的成分。
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工作相结合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课前坚持认真备课,多角度思考,在备语文教材的同时,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在备语文课的同时备思想教育工作,尽力做到思想教育与学科教育水融,使思想教育工作附着有物(或知识点或训练点),都尽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意识。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深情的脍炙人口的名篇。文中叙述父亲去车站为儿子送行,生怕儿子口渴,年老体弱的父亲执意要越过长长的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场面。
篇3
(二)积极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作为
新时代的政治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实践锻炼,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中,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不断探究和掌握政治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
(三)注重身教,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作为
政治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学生的楷模,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因此,作为政治教师必须要注重自己的行为规范,树立良好的品行,以此来带动学生修心立品。
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政治教学中,课堂是最主要的教学阵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读、议、讲”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所谓“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通过结合实际情况,抓住重点,把握难点,列出提纲,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议”指的是探究性学习,指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理论探究讨论,掌握知识,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确定好主题,明确相关的议题,通过及时引导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讲”指的是教师对于一些重要问题的点拨,是发挥好引导作用和指导作用,对于那些重点的知识要给予适当的开导,及时对学生进行纠偏、解疑。这些方式都是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手段,是提高政治课堂效果的重要渠道,教师必须精确把握,做到适当而科学地运用。
三、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在实践中锻炼,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深刻把握思想政治的价值取向,逐渐形成更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教学“文明交往”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打电话找老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进行有关的表演活动,去真正感受运用礼貌性用语的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政治教学内容的需要,来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多种方式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去领悟道理,加深理解,提高道德认知,激发参与课题教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精心创设导入,积极引导课堂教学
我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一本好书如果有了一个精彩的序言,就会吸引读者更深入地读下去,甚至爱不释手;一部好的电影,如果有一个扣人心弦的序幕,就会激发我们观看下去的欲望,同样如此,一堂好的政治课程,如果有了一个精彩的开场,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要想提高政治课堂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必须要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有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比方说用音乐、故事等来导入新课,让学生的思想情感迅速被转移过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人与人之间礼节的政治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之初播放《我是女生》的歌曲,首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导入教学主题——男生女生的正常交往,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篇4
(二)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干扰
社会进步肯定会带来更加激烈的社会竞争,这就使得许多人不走正道,为了一己私欲,欺骗消费者,做出各种不诚信的事情。例如: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学生在学校里接受诚信教育,转而进入生活中却遇到如此的欺骗我们信任的事情,会产生极大的反差。中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没有系统正确的形成,这会干扰他们,转而让他们为了自己而走向不诚信的道路。
(三)社会公民的三关扭曲
有多少人还能背诵出八荣八耻,其中有一条讲的就是诚信,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当前的社会,价值观极度的扭曲。例如:之前新闻报道有一个少年劝导几个成年人,不要在人行道上停车,反被责骂说读书读傻了吧?少年伤心的哭了。我看到了很不是滋味。如果正确的价值观阻碍了我们的正常生活,谁还会讲诚信树新风呢?
二、诚信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理论如果没有实践的结合,只能是空洞乏力的。我们教师的课堂诚信教学,这个缺点是一直伴随着的。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对诚信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教师一定要多搜寻资料,多创新备课,再和学生探讨的时候能够有建设性的意见,让学生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受。我们可以就课本上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思考,同时通过实践得以加强这样的思考。例如:课本上有这样的一句名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季布又是谁,为什么得到黄金一百斤都不如他一个承诺?就这一句话,我们可以充分带动学生进行探讨,并且让学生抒发感想,希望不希望做这样的一份工作。由之可以开展辩论会,可以开展情景剧等多项课外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加强对这句话理解程度。我们也可以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活动,让学生们自主的进行黑板报的创设。我们甚至可以在学生对于诚信活动的事情充满激情的时候,进行诚信讲座,将具有号召力感染力的演讲者请到学校进行演讲。在极具渲染的演讲氛围下,学生的诚信意识可以得到化学反应,空前的加强。
(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毕竟有限,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所处的环境,一天之内接触最多的环境。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室内贴上诚信的名人名言,在学校内建设历史上诚信典范的雕塑和事迹。学生每天都在校园内生活,每时每刻都会被这些潜在的诚信教育所影响,自然而然会收到诚信教育。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背诵出《三字经》、《弟子规》的时候得到加分的奖励活动,鼓励学生背上这些诚信守则,让诚信这一美德得以一直传承。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诚心教育的根源在于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新型健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诚信,没有诚信,市场将会一片黑暗,人与人之间将不会有公平买卖可言。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着重宣传诚信,利用媒体舆论的巨大作用力,让公民每天都能够接收到诚信的教育。例如:我们在课堂中可以宣传贯彻八荣八耻,在媒体上可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只有诚信在大环境下深入人心,我们的教学才能够如虎添翼。相反,如果我们大环境没有好的导向,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只能够是杯水车薪。
篇5
1加强语文教学中道德及人文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通过教材中的文章来对学生进行一些美好品质的培养。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喜欢上汉字,让学生明白我国文字的历史和意义。让学生对汉字产生亲近感,进而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教师应当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形成一些好的思想,如爱国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材来向学生展示出中国的悠久历史及在期间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文章,记录了我国文明的发展的史实。如《活版》中的活字印刷术就是宋代毕N发明的,其在世界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石拱桥》中的赵州桥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的存在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且在我国历史中,还有很多的民族英雄、以及一些有着丰功伟绩的伟人,这些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对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等。同时还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如《论语》中的一些经典语句,都对学生的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能够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见识,同时能够从书中收获很多平时不知道的经验和道理。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初中生刚经过小学的六年学习,对汉字已经有了基础的认识,并且也掌握了大多数常用的字,但在学习及阅读中仍会存在一些不认识的字,教师应当让学生养成遇到生字词主动去查找的习惯,并且自己查找的字词会有更深的印象,同时经过不断的积累,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汉字的掌握。但学生读书不止是要认识字,还要理解文章的意识,体会文章的作者及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文中人物的思想和表现进行思考。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应让学生对读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来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并从中感悟作者的写作技巧等。并且让学生多读书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同时增加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提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重视结果,在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不应以标准答案限制住学生的思想,应当让学生学会自己去通过分析得出答案,而不是教师直接将答案给出。并且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当让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去体验获得答案的过程。教师应改变自己以往的观念,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通过合理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得到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答案,让学生能够对文章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如在进行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分析,同时在安排学生阅读课文前,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如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写作顺序是什么?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生对文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体会到文章与题目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准确的理解课文。又如在进行郑振泽的《猫》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文章中对几只猫进行了描写,每一只猫的结局又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猫进行描写的,对哪一只猫描写的最为详细,同时作者写猫时的感情表现和变化是怎样?学生通过这些问题能够更有效的从文章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并养成在阅读中不断思考的习惯,经过长期的坚持和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并且培养学生语文素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篇6
发展性教学是现代教学三大流派之一。其思想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而且影响着当代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我国语文教育强调在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品格的养成。这与发展性教学理论中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是基本相通的。本文试从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一个侧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一)缺乏人文性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语文学习人文性有所缺失。比如,在小说教学中,除了对人物、环境和情节三个部分内容的分析外,再无其他内容,忽视了学生对小说内涵的理解。教师的语文教学形成了模式化,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从提起。
(二)语文教学脱离现实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学生无法用理论知识指导现实生活,语文教学活动失去意义。事实上,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基础上,寻求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教学活动无法面对现实,那么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语文教学以理性为主
就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过分理性化。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往往将课本中蕴含的知识内容、思想情感直接告诉给学生,使得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一些老师甚至忽视和否定学生的自我感悟,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四)审美教育明显不足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审美教学,但是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思想教育却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审美教学严重不足。这种审美教学的缺失也体现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初中教学教材中包含了很多思想教育的文章,导致初中语文教学重点有所偏差。即使是选择了以审美教学为重点的教材,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往往将审美教学当作是一种对思想教育的点缀。
二、发展性教学思想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使用
发展性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教育,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强调兴趣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利用音乐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初中语文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将音乐引入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活跃了课堂氛围,对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教《记作曲家施光南》一文时,就可以播放施光南的作品,让学生从作品开始了解这个人,加深学生对其了解,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了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幻灯机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得初中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让学生从声音、画面、文字等多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发展性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活动是一个群体性的活体,需要同学、老师的共同参与。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群体信息交流和小组合作中,得到了有效提高。发展性教学模式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合作性,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四)强调学习主体的参与性
发展性学习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的规律,并通过辅助手段掌握这些规律。同时,确保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比如,七年级第一单元的课程是《石壕吏》和《卖炭翁》,教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就应该教会学生品读诗歌的方法,再让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然后教师在课堂中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六)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语文老师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较为死板。发展性学习强调的是多样化学习方式,教师仅提供学习的框架,学生自行对相关问题进行探索。比如,教师在上《藤野先生》这一课文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课文的深层次内涵。
目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还存在诸多问题,发展性教学思想的引入,对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发展性教学思想强调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而不是单纯地学会了背诵。
参考文献
[1]周光明,樊晓平.高校发展性教学评估体系的建构[J].社会科学家,2008(07).
篇7
教学理念对于教学来讲十分的重要,是人们对教学最为基本的观念,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我国数学教学主要就是提高学生们的分数为主,进而导致数学本身所具备的创新性和趣味性受到了忽视,学生们对于初中数学的抽象、乏味也是十分的抵触,最终就会导致我国初中数学一味的追求分数而无法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本无法发挥数学本身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作用。
(2)教学模式、方法急需更新
随着新课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越来越突出学生们的主体地位,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进而导致我国一部分初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数学教学,并没有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进而导致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理念比较滞后,进而导致教学模式十分单一,一味的追求高分,忽视了学生们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以教师讲解为主体,大量的灌输学生们初中数学知识,无法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二,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所选用的方法、手段还十分的单一,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最终造成学生们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甚至会出现厌学的现象。
(3)教学评价单一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检验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的评价系统能够进一步促进数学教学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评价方式还是十分的单一,虽然对其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是还是缺少可操作性的考核评价体系,尤其是面对升学压力,往往选用的教学评价体系就是最终考试一次性评价,这种评价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数学教学效果,但是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个体性,最终会产生两极分化,成绩不好的学生将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了能够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应该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们学习的基础条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条件与学生们展开交流沟通,进而为个体行为的改变打下牢固的基础。必须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中的满堂灌以及填鸭式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们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打造气氛活跃的课堂,从而才能够调动学生们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根本目的。
(2)增添生动有趣的知识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的添加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生动有趣的知识,比如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以及数学家成长过程等知识,进而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好奇心,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将抽象、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比如勾股定理,在初中数学知识结构中勾股定理以及其逆定理占据了十分重要的比例,为了能够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该知识点,可以列举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探索和钻研,进而能够提高学生们解决困难的决心和毅力,增强自身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3)加强对学过数学知识的应用
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应用,只有通过真正的实践应用,才能够促使学生们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初中数学内容本身具有着诸多特点,比如繁多、理论性强以及枯燥乏味等特点,为了能够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应该积极的让学生们对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行应用,从根本上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不仅能够解决学生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最终实现寓教于乐,乐在其中。
篇8
一、简述“初二现象”
(一)“初二现象”的含义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开始对很多事情变得在意,并逐渐形成较强的自我意识,面对教师的批评与管教,多表现出逆反心理等。相关教育学者将这个现象称为“初二现象”,具体来讲,就是指在初二教育教学阶段,学生出现的难以管理、教育的现象。“初二现象”严重危害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处于人生的交叉路口,一旦不加以引导,很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
(二)“初二现象”的主要表现
第一,不同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上差异较大。初二教育教学阶段,课程逐渐增多且内容难度逐渐提高,使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趋于激烈化。有的学生对此感到难以适应,在努力之后成绩仍然得不到提高;有的学生本身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与丰富的生活常识,对新奇的事物、知识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动机,成绩自然逐渐提高。另外,有些学生开始对某一科课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出现偏科问题,影响学生的升学与全面发展。
第二,学生思想变化剧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初二的学生还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他们的自控能力、是非善恶判断能力与对事情的理性分析能力也比较弱,因此,一旦有人对其进行不良引导,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比如,少部分学生经不住物质诱惑,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进行盗窃、斗殴、抢劫等行为,荒废了学业,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三,出现“青春期萌动”现象。初二的学生大多处于十四五岁的年纪,他们对青春期的知识了解不多,对异性容易产生好感,尤其是在集体生活中,错把友谊当爱情,出现“早恋”问题。另外,学生在集体学习与生活中,相同兴趣的学生容易聚到一起,情感交往过密,一个学生的思想行为往往可以影响整体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而出现一些不良问题,值得教师家长注意。
(三)“初二现象”的成因
第一,学生自身原因。初二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时期,自身的独立与依赖心理互相矛盾,致使他们的行为出现反常;同时,初二学生由于身体向着青春期发展以及生活阅历的增加,对事物的认知也在发生转变,他们渴望自由、渴望与异往,这是产生早恋现象的主要原因。
第二,学校教学原因。初二课程数目增多、内容加深,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一些教师并没有积极地思考、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而是一味地以“灌输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另外,部分教师在教育管教学生的时候,运用不正确的言语、方式,也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三,家长沟通原因。现在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多数采取满足其的要求的方法来表达亲情,却很少与子女进行有效地沟通,家长并不了解子女真正需要什么,也不了解怎样教育子女。长此以往,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受到阻碍,也影响学生的情感发展。
二、由“初二现象”引发的语文教学思考
“初二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注意,初中教师,尤其是担任初二年级的教师,更是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应对“初二现象”。作为初中重要课程之一的语文学科,语文教师更应该主动思考应对“初二现象”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初二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初中语文课程的教育意义
初中语文课程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因此可以说,初中语文是具有人文特性的,它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与关键,不仅肩负着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肩负着提高学生素养、塑造学生思想品质的重任。初二语文课程教材在设置中,主要以生命、精神为题材,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与心理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思考生命真谛、探讨精神追求,从而引导学生的心理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帮助学生顺利升学、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应对“初二现象”的策略
第一,发挥学科优势,引导学生抒感。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即是写作。写作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写作来表达想法、抒感。因此,初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沟通,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作文题目,并科学、合理地给出教学评语,使学生能够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与教师成为朋友,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进而接受教师的管教与帮助。
第二,开发多彩课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二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他们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比较重,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态,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发多彩的课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教学方法的多变性、启发性与新鲜性,使学生时刻都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将全部精神投入到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过多关注其他不利己的事物,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第三,适时给予学生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途径,同时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行为以及学习心态等给予科学、合理地评价,要注意用词的严谨性,多使用鼓励性语言,切忌妄自对学生的未来下结论。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在教师评价与自我评价过程中,认识到自身思想行为的错误与不足之处,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自我改正与提高,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达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初中教育教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语文对于帮助初二学生渡过情感、心理等难关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二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从知识、兴趣、情感、道德等不同方面,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正不良行为,帮助学生确立“不断地提高自我能力与素质”为目的而积极学习,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小平,张平俊.“初二现象”成因透视及其教育策略[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18).
[2]周军. 对“初二现象”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 2003(01) .
[3]马玉顺. 值得重视的“初二现象”[J]. 山东教育, 2005(08) .
[4]雍琴. 班主任如何直面“初二现象”[J]. 教学与管理, 2002(28) .
篇9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落实唯真思想的具体措施
(一)引导学生充分的认识的唯真思想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叶圣陶说:“写就写出真知识、真感受、真经验。”一切词语、修辞、名言警句、诗词、历史故事等只有经过自我心灵的感受、感悟和思考的过滤、提纯、加工,才能内化为独属于自己的、有自己的心灵体验、自我个性特征,律动着自己生命脉搏的知识,这才是真知识、真感受、真经验。作文是心灵的表达,没有发自心灵的真情实感的作文,是空中楼阁,即使美也是贫血的的美。由此可见,作文的功夫必须在真情实感的引导下才是真功夫,否则就是花拳绣腿,只能贻笑大方。所以初中语文作文落实唯真思想的基础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唯真思想在作文中的重要性。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在反方面需要借用失败的作品,然后探讨原因,让学生引以为戒,同时在正的方面需要解读优秀的作品,建立学生的榜样意识,这样才能够引导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唯真思想在作文中的重要性。
(二)开展适当的以唯真为中心的作文写作活动
开展适当的以唯真为中心的作文写作活动。目前通俗一点就是建立以唯真为中心的作文竞赛。初中的作为竞赛是常有的,但是在定向上面还存在相应的问题,不能够给学生很好的指引。所以在开展作文活动的时候,对作文中的部分题材需要做真实性的限制,这样才能够明确的给学生以指导,同时在结果评比的过程中,需要评比出优秀的作文,但是评比的前提是建立在真实性的基础上。以唯真为中心作文类似活动并不仅仅限于写作竞赛,还可以请往届优秀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给学生榜样的力量,同时能够达到丰富学生写作经验的目的。开展适当的以唯真为中心的作文写作活动是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落实唯真思想的重要环节,学校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才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中学生语文课程建设结合起来,将语文学习与学校特色构建结合起来,是最终的目标。
篇10
校园文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阶段,而校园文化是对中学生思想道德产生影响的主要外部环境。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内部,以师生和其他教职员工为参与主体,体现校园办学理念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连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重要作用。我们应充分发掘校园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一、校园文化成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能性
校园文化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因为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一致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三观”,不能单纯地靠灌输一种方法,还需要采用其他的方法,如借助必要的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校园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建设本身就包含着教育学生的目的,无论是教师队伍还是建筑设施,都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最后,教育正处于变革、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纳入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二、校园文化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的建设,既是一所学校要发展的内容,也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好的校园文化,除了美化校园环境,丰富校园生活,还应具有规范师生行为,对师生进行价值导向和目标导向,凝聚学生群体力量,保证师生、生生关系的和谐,激发学生内在动机,鼓励学生积极进取的作用。
1.校园文化增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层面指导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校园文化建设联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科学文化教学。校园文化渗透在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同时也丰富了科学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涵。第二,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弥补了单纯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化、形式化的缺陷,从更加新颖的角度开展教育,更多层次地诠释教育,体现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教育理念。第三,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多样,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有效的平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单一、形式单一,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借助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之余,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正确的价值导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2.校园文化蕴含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导向和情感熏陶上,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很好地培养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价值观念也在形成过程中,可以说价值评判标准是鱼龙混杂的,引导中学生树立符合时展要求及趋势的价值观念迫在眉睫,也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首先,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环境和强制性的制度,能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影响中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起到引导和塑造的作用。其次,优美的校园环境、高尚的师风,一方面能陶冶中学生的情操,提高中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另一方面能使中学生愉悦身心。审美过程可以消除疲劳,疏解不良情绪,利于身心健康。最后,校园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形象生动、可参与性强、渗透性强等特点,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载体的构建
中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里,会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隐秘、自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比被动接受要好,受教育者在渗透性的环境中愉快地接受效果更好。
(一)优化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打造润物无声的育人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不会硬性地规定师生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但好的校园文化总是传达着学校精神,激发师生的奋斗热情,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师生,起着导向、规范和凝聚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也能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师生在学校内度过了大部分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教室是中学生看书学习的地方,是大多数学生待得最久的地方,对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一个班级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教室,这就相当于一个大家庭,气氛温馨的教室给人归属感,各班创造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既增强了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又把每一个同学紧紧凝聚在一起。人文性的装饰也是十分必要的,张贴名人字画、名言警句,会让学生耳濡目染,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此外,需要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展示自我,例如,开学之初就建立一本班级纪念册,可以由每一个学生随时更新里面的内容,可以是自我介绍,也可以是有感而发写的一段文字,还可以是一首诗等。还应该建立图书角,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这样,走进一间教室就不会感觉冷冰冰的,而是充满了“人气”的学习的地方。校园不仅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爱好的地方。校园里面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雕塑等,都充分显示了校园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装饰景观要与学校自身特色和风格相结合,建筑、绿化要相互和谐,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鼓舞人。校园文化宣传的平台包括板报、墙报、校园广播站等。学校的报刊、广播、黑板报、墙报等传播媒介,都应直接向师生传递满满的正能量。墙报的设计和绘制以班级为单位,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校园广播推送的故事、音乐,都要起到愉悦身心的作用。尤其要重视网络宣传平台的作用,加强网络宣传和引导,更有利于方便快捷地传播优秀的文化,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提高中学生的审美品位,引导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性
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就是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精神文化环境,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1.从内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
加强中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对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导向和熏陶作用。首先应该强化中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感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从而激发中学生的爱国热情。其次应该培养中学生的道德观念,积极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引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善良、正直、有担当的人。最后要注重对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一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也有死灰复燃的趋势,人为地切断中学生与外界的联系是不现实的。因此,新时期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规范了人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我们应弘扬主旋律,培养中学生的鉴别好坏是非、抵制错误思潮、自我约束的能力,引导他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从外注重文化氛围的引导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单单要从内塑造,还要通过外界的积极影响来提高。优秀的师风、学风,会时时给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中学生传递正能量,全面地影响中学生的“三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是需要建立监督和考核机制,对教师在校的行为有明确的规范;二是加强教师教育,进行师德师风培育;三是开展师德师风问题讨论和心得分享。育人必先育己,最有效而且最重要的师德师风培育就是教师加强职业认同感,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事业,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风建设直接关系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学风建设上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严谨、勤奋、向上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来说,端正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在实践活动中塑造学生品德
发挥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需要借助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增强校园文化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也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手段,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学生在文艺、体育、美育等校园文化活动中,能自觉自愿地接受品德教育和心灵熏陶。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注意:一是每一种文化活动需要有明确的主题,可以结合各种主题和热点问题、传统节日,通过辩论、演讲、主题班会等形式,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坚定其爱国信念;二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节,有计划地开展歌咏、舞蹈、书法、绘画及各种体育竞赛;三是积极组织和扶持学生艺术团体和运动团体,适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一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校园文化活动有时会偏向于形式性和娱乐性,所以,并非所有的校园文化活动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若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内涵深刻且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致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可以借助一些纪念日、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参加活动,如“五四”青年节、“五一”劳动节等。除了传统的文艺表演、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还可以结合当前流行的综艺节目形式,以创新的形式增强吸引力,同时更要强调思想性。也可以把这些节日设计成为系列活动,使之具有连续性,增强其在学生心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周申康 单位:长沙市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篇11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所在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存在教学目的不清晰的现象,没有从实际的例子入手教导学生,限制了教学效果的发挥。比如,在学习“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内容时,部分教师将教学目标确立在父母表现在某一事情上的行为,没有从多个方面引导学生,拓展学生的理解,忽略了知识与实际的对接,没有很好地接轨生活例子,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模式单调
整个教学课堂上的表演全是老师来实现,几乎没有师生问答互动的活跃环节,使得课堂气氛紧张,是教学中的一大不足。
3.教学内容之间没有关联
教学中,只是一路前行,没有充分将内容生动化,将某部分的知识讲完就草率收场,更不用谈回顾前面所学习的知识内容了。温故而知新,回顾章节,总结理清知识点,可以更好地巩固学过的知识。
二、提高教学质量对策
1.构建三维教学体系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三维教学目标,将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比如在辨析社会、分辨是非时,老师应通过章节内容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篇12
一、数学教学中思想和方法渗透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我们到底要从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个理想的分数吗?答案很显然,并不是仅仅如此。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在教学中可以很好地传达给学生了,那么不仅对于学生的长远的数学学习有着巨大的助益,更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对于学生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也会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这个引导作用不仅仅只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还有其他学科,以及日常生活中。正如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的学生对于数学,只有那些“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并且,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了,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要“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上都是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前面说到了,数学教学的意义并不止于数学考试成绩的追求。但是我们必须明确数学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不仅是要实现长久的对学生的影响,最实际的表现自然还是要体现在考试成绩上。并且,初中学生要面对的中考也是一个在学习阶段有着重大影响的考试,数学成绩在其中又占了一个比较大的比重,并且还是一个重点、难点科目。考试是一种教学、学习的检验和反映,我们应该正视考试的作用,并且积极面对,尽管当前的考试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但却是一种良好的检验方式。因此,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面对考试时可以有效地帮助到学生进行试题解答,就算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只要数学思想和方法真正被理解,那么考试也会变成一件充满挑战乐趣的事情,而不是负担,那么考试成绩的提高也就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这就是其最直接的现实意义。
二、数学教学中思想和方法的渗透策略
(一)利用教材,讲授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篇13
一、 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目标是:学习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所遇问题的能力;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教育;通过典范的文章,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关注人民的情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它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又包括爱国思想、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从而使学生既有知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初中语文教材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涵盖面较广。对初中学生而言,一是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二是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三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大致在13—16岁这个范围内。这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层次,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
1.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的限制,生理发展很快,心理变化也很快,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差,故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稳定的人格心理尚未形成。这一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将对他们的成长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中的学校教育这一环,尤其直接关系到初中学生思想的发展进程。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2.尚未形成稳固而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初中生大多还没有可能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大多呈现出朦胧、多变的特点,可塑性十分突出。这就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也明显具有自身的优势。
3.感情丰富,易于接受形象性强、感性强的事物
初中语文教材对课文类型的安排也是针对这一特点而设计的。各类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都具备了直观、浅显、形象、易懂的特点,即使在初二开始安排了一些议论文,也都短小精炼,论点明确,论证层次少而清晰,使学生学习、练习都容易入手。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几点建议
1.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语文教师应是探究教学育德功能的“弄潮儿”,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正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和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能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学、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教师在这时也就达到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不湿”的教育艺术境界。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语文教师应加强指导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国旗下的讲话稿写作;指导学生编辑学校小报、墙报和黑板报;指导学生搞好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与才能。宋学家朱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读这首诗,许多学生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方方的小池塘,就像镜子般明亮,蓝天白云呀,一起在池水中荡漾。问池塘,你为什么这样清澈?池塘说:你看上面股股清水正往我这里淌。”多么美的意境呀!实际上,这首诗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即从它的题目《观书有感》上可以找到答案,做学问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明辨是非。文字的表达往往是作者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汉字又具有灵活性、凝练性,所以,是否找到开启这段文字的金钥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国的语言文化,感受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哲理。
3.发挥德育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六册语文教材,它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了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了人间真挚的情感,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社戏》等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