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财务相关的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知识与信息迅速传播,拓宽了财务管理的空间范围,企业财务管理走向网络化,财务管理方式由传统财务管理转向网络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做出财务预算和决策, 并进行相关的资金运筹等财务活动,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和风险意识,精通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国际财务准则与国际贸易知识,掌握电子商务知识与网络技术,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知识经济又是全球化的经济形态,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剧,资本流动从国内市场流向国际市场,知识经济使企业的行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为紧密,交易量迅猛增长,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的约束,全球购并涉及更多领域,使得理财环境更具多元性、层次性、风险性,更为复杂多变,增加了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外市场,企业必须运用衍生工具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风险的预测与防范,应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树立风险理财观念。
二、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财务目标主要是服务于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享有企业剩余的索取权,排斥劳动者对企业剩余的分配权。知识经济的到来,扩展了资本的范围,改变了资本的结构,在新的资本结构中,物质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地位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既物质资本的地位将相对下降,而知识资本的地位则相对上升。知识经济社会里,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所有者达成的一个契约,企业的利益是所有签约各方的共同利益,而不仅仅是部分人的利益。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由“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向 “相关利益主体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不仅要考虑到股东权益最大化,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利益的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应当兼顾和均衡利益相关者利益,充分考虑到企业相关共同体的利益。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相关利益主体”的一部分,他们不是股东,没有向企业投入物质资本,但有权分享企业剩余收益,他们向企业投入具有获得超额利润和创新能力的知识与技术,对企业收益作出贡献,根据知识资源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企业剩余收益不仅属于物质资本的拥有者(股东),而且属于相关利益共同体各方,企业理财过程应当兼顾企业内外各方利益,寻求利益平衡点,充分调动利益共同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防止企业股东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和企业个体劳动者利益,片面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使得企业非股东利益受到损害,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
三、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内容的影响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资金运动为基础的物质资本运行, 其主要内容包括物质资本的筹集、投入、收回与分配以及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资本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财务管理的侧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扩展了企业财务管理内容,筹集知识取代筹集资本,投资战略调整为“投知”或“投智”战略,而不再以资本为中心。创新财务评价指标,表现在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将从财务效益转向全方位效益,对经营成果的计算重点将由利润计算转向增值计算。
1、对企业财务筹资的影响
传统的筹资仅限于国内,而且筹资只是为了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筹资主要是指财务资本的筹集,主要包括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和债权人的融资。在知识经济时代筹资的功能不仅是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而在于有效地配置资源,企业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方式。
2、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
企业传统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实物资本及货币资本。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厂房、设备、资金等有形资产,对无形资产投资比例控制很低。知识经济下,知识成为企业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财务管理的内容由筹集资金、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为主转向筹集知识、发挥企业的知识效益为主。
3、对企业财务收益分配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收益分配取决于资源的占有关系。在知识经济社会“按智分配”成为收益分配的主要模式,知识资本比物质资本更具有增值性,知识化劳动创造着更多的价值,由知识生产力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理应以投入的知识量为主要依据,应把企业劳动者的知识资源加以资本化,并参与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
四、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方式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扩大了财务管理的空间范围,财务管理逐步走向网络化和国际化,财务管理方式和手段日益先进,企业的组织形式与交易方式发生变化,突破了财务主体的物理空间,出现“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财务主体由“实”的物理空间变成“虚”的媒体空间,出现了网上虚拟企业,形成临时财务主体,使得企业经营决策与交易瞬间完成,交易活动实行网上结算和网上支付。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运用打破了财务管理的时空界限,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逐步运用于企业的财务管理之中,企业财务管理逐步走向远程化、实时化和虚拟化,实现财务数据远程处理、财务报表远程传递、财务监督远程控制。财务数据和信息存储于网络中,财务报告由纸介质变为磁介质,由定期报告变为实时报告。网络财务的运用延伸了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处理能力和传递速度,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在线服务,完成企业由传统财务管理向网络财务管理过渡,必须构造与网络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方式。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时代加快了知识与信息的传播速度,拓宽了财务管理研究领域,丰富了财务管理内容,改变了财务管理观念、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重心由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向无形的人力资本管理转变。因此,需要实现财务管理方式由传统财务管理向网络财务管理方式转变,实现财务管理范围由本土化向国际化转变,把财务管理的本国化与国际化结合起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综合素质,积极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大力培养我国的财务管理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吕阳: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J].理论界,2008(9).
[2] 古婧:浅议财务管理的新理念[J].财会研究,2008(11).
篇2
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信息和知识技术以及接受、利用、加工、创造这些信息和技术的员工在整个财富创造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而决定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所有者权益的归属不再仅仅归属于其股东,而是归属于其“相关利益主体”,如股东、债权人员工、顾客等。他们都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本,都对企业的剩余价值做出了贡献,因而也都有权分享企业的剩余价值。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精英持有本企业的股票,除了用传统的工资形式支付报酬外,还向员工赠送本公司的股票。
知识资本型经济是知识经济最根本的特征,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知识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区别在于它可以重复使用,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在知识经济社会,起主导作用的资本已不再是农业社会的土地和工业社会的金融资本,而是知识资本。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更取决于该企业知识资本的拥有量,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与此相适应,未来的财务管理更将是一种知识化管理,其知识含量将成为决定财务管理是否创新的关键性因素。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知识化理财观念。
2.注意规避风险,树立信息理财观念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新信息技术革命,使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从而使交易、决策可在瞬间完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小,出现了所谓的“媒体空间”和“网上实体”。这就决定了在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从全面、准确、迅速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入手,进行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
财务管理内容需做出的变化
以前,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以物资运动为基础的物质资本运动,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资本的筹集、投入、收回与分配以及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将在企业资本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它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与此相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也必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因为知识经济下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考虑财务效益,所以风险管理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企业的投资主要以智力资本投入为主。与此相适应,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应从企业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以是否给企业带来方面的指标,如知识资产投资效益系数、知识资产年平均报酬率、知识资产回收率等。如果一个企业及其职工不能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及结构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其知识及结构,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就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变化,从而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风险。同时,媒体空间的无限扩展性以及网上银行的兴起和电子货币的出现,使得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加快,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并使货币的形式及本质发生变化,如从有形形态演化为无形形态、从直接价值演化为间接价值等。所有这些新的变化,均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货币风险。而且,无形资产投入速度快、变化大,它不像传统投资那样能划分出期限与阶段,从而使得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加大。所以,企业如何在追求不断创新发展与有效防范、抵御各种风险及危机中取得成功,是财务管理需要不断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无形资产内容极大丰富的同时,无形资产计量受到巨大的挑战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有形资产+知识资本”。知识资本是企业所有无形资产的总和,是企业运转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无形资产可通过购买、自创和业主投入三个途径获得。无形资产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在工业时代是合理的也是实用的。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资产计量以产出价值为基础。产出价值是以产品或劳务通过交换而最终脱离企业时可获得的现金或其等价物为基础的。如果资产有确定的产出交换价格,并在特定的未来期限可以按此价格收到,则可视为应收账款。如果未来交换价格不确定,则可用现实的产出价格来代替。无形资产计量对于企业财务状况的描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必须科学、客观、正确地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参考文献:
①蒋卫平:《知识经济对财务的挑战》[J],《财务与会计》,1999年6月,第21~23页
篇3
不同行业、不同产业、不同机构的支付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企业的支付方式主要通过银行完成,而事业单位则各有不同,财务管理越是不完善,支付方式就越是多样化。就医保支付手段而言,2011年从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进行改革试点,支付方式的改变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好要求,其影响既有正向,也有负面。我国医疗保险起步较晚,所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借鉴医保支付成熟国家的先进经验。国外对医保支付方式研究较早,其在财务管理与支付方式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随着参与医保群体的不断扩大,医保支付方式对于医院财务管理而言,成为复杂且极其重要的内容。在网络经济时代技术革新与思想革新并进时期,医保支付方式被引导成过度消费成为普遍现象。由此,要从三个方面对医保支付方式进行变革,即按照服务的医疗项目进行收费、根据总额费用进行预付、依据事件情况进行支付。总之,医保支付方式在医院财务管理中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现阶段,医保支付手段创新是伴随技术进步与思想进步的必然趋势。
现阶段常用的两种支付方式为预付制和后付制。两种支付手段各有其优点与缺点。后付制在所有费用产生后统一进行结算,以服务项目或服务单元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支付,具有明显的直观测算、操作便捷、管理成本较低等优势,同时对新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服务项目更新有促进作用,后付制的服务水平要明显高于预付制,原因很明显,后付制中服务项目会计入收费选项,额外产生的费用则是医院总体收入的一部分。财务管理在此时以创造利润为目的,成本控制力度很小。但是,收入与费用挂钩使得引导过度消费成为这种方式的最大弊端,医保过度消费后,付费第三方与医患利益均受到侵害,这也是支付手段创新的内在要求,而支付手段的改变驱动财务管理变革。预付制则通过预先核定的按病种及疾病诊断预付医疗服务费用总额支付给医院,对总费用控制的效果明显,但费用减少后服务质量下降的必须得到重视。另外,在提前对收费项目或服务项目进行核定时,要做到公平公正,避免通过提高预先核定费用增加收入,引起医保过度消费现象。预付费与后付费相比,前者在避免过度消费方面效果明显,但是后者的服务水平更优。由上述两种支付方式可见,单一支付方式转变到多层次混合支付方式是医保支付方式创新的重点。
2 支付方式创新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随着医保参与群体的急速扩大,我国医保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医院收入中第三方付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支付医保费用的保险机构数量较少,绝大多数医保支付由同一机构完成,这就使保险机构对医院的控制力度随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强,医院的收入来源伴随医保覆盖面的提高而日渐集中,到医保完全覆盖后医院对医保的依赖程度将会达到最高,这就使得医疗机构与医院因利益关系而产生不对等的差距,并逐步影响配置资源、费用控制、服务质量以及效率。医保结算中心的主要作用是作为第三方代表医患付费,其通常采取协商定点医院方式,对医院收入进行一定程度的规范。医保支付方式变革直接影响到医院收支,医保过度消费现象也由此而生。代表医患付费的第三方与医院收入之间的矛盾迫使双方寻找有利于自身的支付方式。这也是支付方式创新的核心所在,医院应适应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方式。医保支付方式变革不仅可以对总费用进行控制,还能从内部改变医院经营管理模式,促使医院财务管理开始重视成本控制,通过成本控制与预算约束使医院收入得到一定程度的增长,而不是依靠引导医保过度消费提高收益。医保支付制度变革对财务管理造成巨大压力,其主要表现在约束收支硬性预算,只有与医保经办机构建立良性互动关系,才能提高医保经办机构控制医院费用的水平,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既定预算约束下获得合理收益。另一方面,对医院成本内部控制方面也会造成一定压力。医保支付制度变革的本质是利用支付方式的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医疗机构积极性,将质量、安全、成本以及避免浪费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预付费在医保支付方式中对费用控制的效果最好,管理方通过合理计算预付一个阶段费用,在预算额度内由供方提供相应医疗服务费用。预付费具有费用控制效果佳、具有较高管理效率、医院成本降低、主动性提高等明显优势,是首选的控制医保费用方案。
篇4
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中履行一定的执法功能和监督管理职责,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正不断的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措施也对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行政事业单位建设项目财务管理核算的重点及依据
(一)项目核算应注意的重点事项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中心主要负责资金支付和会计核算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转变以往的财务核算中心的职能,加强对财务支出资金的管理,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加强支出管理制度的执行,使得支出管理工作具备记账核算、预算执行信息反馈和控制职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核算中心由原先的核算型向着管理型的方向转变。对行政事业单位中各个部门的预算情况进行严格的核对,对预算资金支付的事前控制做进一步的加强,对各个单位的资金使用进展进行严格的监控。做到对单位各个部门的预算指标进行即时的控制,杜绝事业单位中超过预算指标花费的情况发生。
(二)项目核算的基本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法律制度建立起来合乎单位实际情况的项目核算管理制度,使得项目核算工作有法可依,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有章可循。对预算工作进行严格的控制,提高预算资金的准确度。禁止超出实际情况的额度预算。建立起来明确的支付体系制度,对项目工程款项的入账、支出情况进行严格的登记。按照制度要求严格的执行工程款项拨付工作。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积极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决算审计及决算批复程序。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建设项目财务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归根结底是要依靠财务管理人员来执行的。所以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影响很大。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应当正确的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并进行考核,将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培训考核成绩同薪资挂钩,以此敦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不断的学习财务管理知识,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另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也应当树立起来终身学习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服务意识。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应当建立并完善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内部控制措施上防范可能出现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做法是:完善工程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比如工程建设项目的概预算工作等。加强建设项目的招标控制工作,确保招标工作的公开化和清晰化。加强项目工程质量检测和管理制度的建设,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将内部控制项目和职责限定到人,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工程项目能够依法规范、保质保量的进行。具体来说,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项目工程预算方面的强化。建设方应当严格按照项目工程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技术、工程、规划等部门的专家对项目工程的可行性报告以及项目工程概预算报告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论证。组织相应的工作人员对项目工程进行年度化的概预算评估,在编制预算评估报告的时候应当对工程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对工程项目大小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确保建设项目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工程概预算工作是控制工程项目的重要手段,所以有关管理人员应当将工程概预算尽可能的进行细化。
第二、严格执行招投标以及审查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对工程的勘察、设计、建设等有关的设备、材料等进行招投标。在招投标过程中切实做到公开、公正、平等竞争的工作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应当积极的参加到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中,从自身财务专业的角度对招投标过程中合同的签订等工作进行严格的审查。
第三、对工程造价的审查。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审批的施工图中对工程规模大小、建设标准和建设质量、工期等的要求进行施工,对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签证、施工现场的施工记录和工程验收签证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严格的检查。对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价格进行市场调研,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和价格不掺入任何水分。
(三)做好项目财务决算工作
做好项目财务的决算工作,主要是依靠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设计规范的会计账簿,不能将行政事业单位账务和工程项目进行混算。第二、缩短项目竣工基建项目的挂账时间,及时的对竣工项目进行决算。将资金分配和项目决算过程严格的控制起来。
四、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遵循的原则及重点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遵循的原则
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就是将整个工程项目的整体划分成几个阶段,这样一来审计人员才能够方便、快捷的开展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对工程项目建设中各个建设阶段的合法性、真实性等进行严格的审计,并提出相应的意见来规范整个项目的建设过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审计目标和建设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审计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建设项目来进行,达到建设项目“真实、合法、效益”的根本目的。审计工作应当首先保证审计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将审计工作与项目管理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是二者之间在权限上不能越位。第二、将投资控制作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主线来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应当以投资控制为主线,注重其中的经济效益。重视投资项目的经济性,对能够影响到工程效益的图纸设计,施工方法和施工原材料、施工机械设备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使用,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下最大化的提升工程的投资效益。第三、技术同经济的联合。在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手段中,技术同经济的结合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一种。管理人员应当处理好先进技术手段通过经济效益之间的关心,努力找到经济效益同技术的最佳结合点。四、重要性和可能性之间的结合。审计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和监督不能完全涵盖工程项目的所有方面。所以,项目负责人应当充分认识到项目可行性决策研究对项目工程造价的影响,由于决策多由领导层来进行,所以对决策效果进行事前预测和事后评价均不太现实。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重点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重点有:第一、设计方案审计。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巨大的,图纸设计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形象到工程施工的可行性。所以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第二、招投标审计。规范化的招投标过程对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重视程度是跟踪审计工作的重点。
五、总结
文章对行政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进行了讨论,总之,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能力,对国民经济和基础建设的稳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从源头抓起,树立起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建立并落实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市容环卫运行监管中心)
参考文献:
[1]俞军明.刍议行政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财务管理和控制[J],工作研究,2014,(02):35-37.
篇5
一、项目代建制下财务主体的身份定位
在项目代建制下,代建单位受业主委托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组织实施工作,代建单位更多是以甲方的身份出现,履行法人主体职责。在这种模式下,项目业主与代建单位签订合同,将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包括设计、施工、材料设备采购以及工程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全部交由代建单位负责实施,直至工程最终竣工验收合格、决算审计后交付业主单位。因此,按照合同约定代建单位除了负责完成对建设项目的实体监督管理,还需要代业主完成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资金管控和工程各项成本费用的审核、核算,以及工程竣工投运后的费用结算和财务决算的整体工作,在整个项目代建管理过程中具有业主履行会计核算主体的功能和职责。
二、项目代建制下会计核算和账套设置的选择模式
在项目代建制下,代建单位作为整个代建项目的会计核算主体,一方面要负责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全过程核算、反映,同时作为公司自身主营的业务服务收入和公司因此而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也要进行全面核算反应。在实务操作中,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代建项目整体资产最终竣工投运决算完成后,资产将全面移交业主单位,资产权属主体归于业主单位,针对代建工程项目的成本费用核算业务应单独设立账务进行核算,不纳入公司统一的财务账套。另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代建项目的资产权属最终将全面移交业主单位,但在项目全面建设管理服务过程中,代建项目资金流、工程成本费用流是全部在代建单位发生的,应该统一纳入代建单位账套核算,从而有利于加强对代建项目业务整体的资金监管和成本控制,合理规避设置多个账套核算带来的审计检查风险。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在提高代建业务财务核算管理的规范性、统一性,强化代建资金管理的安全性上更有实际管理意义。在设置统一账套核算模式下,对于编制的会计报表中需要对代核算业主资产权属性质加以说明即可。
三、项目代建制下资金管控模式
在现有实务操作中资金管理存在两种模式,根据建设管理合同约定,一种模式资金由业主方自行管理。项目建设所需全部工程资金,由业主方根据经代建单位审核后的拨款资料拨付至设计、施工、设备材料厂商等下游参建单位,业主方和代建单位仅存在代建服务费拨付的资金往来关系。另一种模式,项目建设资金根据工程实施进度分期拨付至代建单位账户,由代建单位代业主单位负责对建设资金实施全程管理。实践操作中,上述两种资金管控模式各有利弊,第一种模式有利于业主方加强对资金的自身监控,但是增加了整个资金拨付的审批流程、削弱了代建单位的管理服务功能、降低了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二种模式,资金拨付至代建单位后有利于代建单位充分协调和调动各设计、施工、厂商等下游单位工作配合的积极性,增强项目代建单位代行业主管理职能的主导型和能动性,对推动整体项目建设工作按合同约定进度要求提供了充分前提条件。但这种模式下,如果业主资金到位不充分,项目后续建设资金如果不能同步确保,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代建单位的风险和压力。笔者认为,在工作中第二种模式,更利于建设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但也需要加强对代建项目资金来源可靠性的充分论证,避免带来经营风险。
四、项目代建制下项目决算及资产移交模式
在现行项目代建制下,代建项目竣工投运后,资产移交方式按照与业主合同约定内容,存在以下几种模式,一种模式为代建单位负责项目全过程的财务核算直至最终竣工决算,在这种方式下代建单位要根据项目实际发生各项成本费用编制全费用的工程结算报告和财务竣工决算报告,交业主单位审计;代建项目的移交包括资产实物移交和价值移交两方面,以现场竣工投运验收合格的实物资产、竣工资料、设备移交清册等资料进行资产实物移交;以经审计完成后的财务竣工决算报告以及代建项目工程成本费用各项原始凭证复印件等资料进行财务价值移交。另一种模式为业主方仅要求代建单位在工程竣工投运后编制竣工结算报告,而不需要财务部门编制详细资产价值的财务竣工决算报告,业主方主要按项目投资预算总额进行工程成本造价管控。在这种模式下代建项目移交主要以资产实物移交为主,以现场竣工投运验收合格的实物资产、竣工资料、设备移交清册等资料和经业主方审核认可的工程竣工结算报告进行资产移交即可。
五、项目代建制下财务票据开列和税收管理模式
在实践工作中,往往遇到项目业主方对项目代建制和总承包模式概念存在混淆,在项目实施一定时期后业主方要求代建单位开具全额发票或代扣代缴税费的问题。在项目代建管理模式下,代建单位根据建设管理合同被赋予代行业主职责的权利,通过与施工、设计、设备材料厂商等下游参建单位签订合同开展和实施整个代建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因此代建单位就自身收取的代建服务费开具发票,同时收取施工、设计、各厂商等单位开具的专项发票后提交业主单位,共同组成代建项目成本费用。在这种模式下,各下游单位根据与代建单位签订的单项合同约定开具足额发票后在所属税务机关纳税,代建单位在管理过程中严格审核和收取各下游单位开具发票,工程完工后所有票据收集齐备,整个代建项目全额纳税,不会出现偷税漏税的情况。因此,基于此种项目代建管理服务关系,项目代建制不同于总承包模式,项目代建单位不应该也不能够出具全额发票,项目竣工投运各项成本费用发票由下游厂商提供齐备后也不会出现偷逃税款的情况。
篇6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
第一,预算管理工作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精确性,强化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可以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财务预算管理作为现在企业运行计划的一种量化形式,强化预算管理执行力度可以加大财务预算管理力度,同时有利于事业单位管理层根据自身单位员工情况进行资源管理和分配,从而在基础上解决行政管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运行。第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是由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一起参与的,预算管理执行力度的强化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和协调,这样就有利于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相应的交流和沟通,财务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逐渐提高。第三,财务预算管理的执行效率可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年终绩效考核指标之一,因此可以有效的为员工的考勤和工作效率做一个有效的参考,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相应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可以端正员工的工作态度,保证企业高效的运行,进而形成良性循环,预算管理执行力不断得到强化。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执行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观念因素
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是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其经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不具有经济性,不用参与市场竞争。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拨款和税收,因此资金来源比较稳定。这样的性质和特点直接决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动力不够强烈,预算管理观念依旧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拨款,而不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预算管理目标,预算管理观念比较落后,层次级别不高。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观念偏差,导致预算管理工作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预算管理执行力不高,存在员工消极怠慢现象。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将预算管理工作视为扩大资金增量的一种形式,预算管理编制没有充分考虑实际的情况,降低了预算管理制度的可执行性。
(二)制度因素
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是不同的,因此预算管理工作的不能采用标准化的预算管理制度,而是应该根据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业务状况和特点选择合适的预算管理制度。根据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执行工作的情况来看,预算编制不严谨,预算编制工作并没有开展真正的调查研究,预算编制程序不完善,预算管理目标不明确,预算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现行财务预算制度与财务目标脱节,难以保证预算与事业单位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赤字和财务结算工作难以统一。由于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没有基本的制度保障,因此预算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不高,预算管理工作混乱,预算管理内容不够全面,并没有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需求进行预算,导致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随意性严重,各个部门在执行预算管理时积极性不够,从而导致财务预算管理执行效率较低。再者,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健全的财务监督考核制度,对预算管理的执行工作没有进行全程监控,静态监督和动态监控并没有结合起来,因此预算管理执行过程的随意性较差。由于缺乏合理的考核制度,绩效考核评价工作与预算管理分离,因此工作人员实施预算管理的执行力较差。
(三)人员因素
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执行力的强化需要有专业的财务预算工作人员,预算管理工作人员是预算管理执行的载体,是预算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人员的专业度和道德素质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情况。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采用兼任的工作模式,财务预算管理人员往往由其他岗位的工作人员兼任,其专业素质不高,专业技能欠缺,对相关的预算管理要点和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难以满足实际的工作需要。同时,部门财务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观念守旧,没有根据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更新预算管理观念,忽视了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对预算管理的新要求,也没有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要求做好预算管理编制工作,因此,财务预算管理人员难以激发其工作热情,并使预算管理执行力具有了滞后性。
三、强化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执行力应该采取的策略
(一)完善预算管理机构,保证其独立性和执行效力
在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要想强化预算管理执行力度,首先就要完善预算管理机构,并在单位内容完善预算管理执行约束机制,可以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财务管理机构,对预算管理工作采用直接负责的管理模式,提高全体人员对预算管理工作和预算管理执行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财务预算管理机构需要通过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和奖惩等一系列活动完成的,各个部门要重视相关预算管理机构的领导,并要积极践行预算管理制度,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有章可循。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在强化预算管理执行力的过程中要保证预算管理机构的独立性,机构内部的部门及人员均要明确自身的职责,以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依据,保证各项工作的规范与有序开展,进而提高预算管理的执行效力。
(二)完善资产预算管理执行制度,强化监督和考核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并不断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处理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和各个部门预算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整体利益和部门利益关系。首先,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预算管理编制制度,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完善预算编制内容,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全局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重视各个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处理好部门与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完善预算管理执行制度,规范预算执行的流程和行为,提高预算执行制度的执行效力,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再者,要强化监督和考核工作力度,重视监督和考核工作的重要性,要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设立独立的监督管理机构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静态监督和动态跟踪监控相结合,保证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预算制定监督工作,以便提高预算管理执行工作的合法性。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将预算管理执行效率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激发员工开展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提高预算管理执行的积极性和效力。
(三)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首先要强化全体人员对预算管理工作认识,提高工作人员对预算管理执行工作的认知水平。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效力,应该要求各个部门对于其中财务规定进行认真执行和贯彻,保证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上传下达,规范预算管理工作流程,强化预算管理制度的刚性,不得随意追加经费预算数额,保证预算的权威性,从而强化预算管理人员对执行力的重视程度。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要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执行流程教育和培训工作,提升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执行工作要根据国家政策、经济发展和单位目标对预算管理进行调整,更新预算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吸引德才兼备、 综合素质及专业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进而有效的提高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篇7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大制度创新。制度建立初期,有关学者和业界人士对这一制度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参与制定公司重要决策、以专家身份诊断解决公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关联交易发表专门意见、对公司重大信息的披露工作进行监督和审核,等等。随着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件的日益增多,独立董事制度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由于我国目前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上市融资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严格管制,上市公司出于争取上市发行股票,或者为了获得配股资格,或者为了避免股票被特别处理等等动机,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人为操控会计利润,粉饰财务报表,严重歪曲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方法等作了大量研究。也有的文献对独立董事制度的某一项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作了实证分析。Beasley(1996)运用logist回归方法对董事会成员构成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舞弊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外部董事的比例显著地低于未舞弊公司,外部董事的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显著负相关。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任期增加、持股比例增加、在其它公司任职减少,使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下降,但是公司有无审计委员会,以及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并不显著地影响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率。Dechow、Sloan和Sweeney(1996)研究得出独立董事比例大的公司因违反公认会计原则而受到SEC处罚的可能性较小。刘立国,杜莹(2003)以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执行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越大,公司越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
本文拟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通过实证分析,检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哪些特征对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显著作用;哪些特征则不具有显著作用,甚至是无效的。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一)样本选择
本文的样本选择范围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且在2001年――2004年间公布了年报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和在此期间因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指上市公司在上市申报材料、招股说明书或上市公告书的财务报告以及上市后披露的年报、中报中存在着严重的虚增(虚减)资产或利润行为,而受到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本文这样选择样本是因为:2001年8月21日,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指导意见》,在境内上市公司全面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沪市共有837家上市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共有57家(以上市公司发生舞弊的时间为准)。为了控制外部环境和行业因素的影响,我们为每家舞弊公司选取了一个控制样本公司,并根据行业的划分,将舞弊公司与同行业数据进行划分,它们都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独立董事数据来自“巨灵信息网(省略)”公布的年报资料,财务报告舞弊数据来自中国证监会网站(csrc.省略)。
三、研究假设及模型变量的选择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参考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以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考察,提出以下有待检验的假设。
假设1: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存在负相关
关系。
假设2: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3:独立董事年薪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存在负相关
关系。
假设4: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5:独立董事知识结构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存在负相关关系。
(二)模型变量的选择
本文所研究的变量主要包括被解释变量(财务报告舞弊)、解释变量(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变量)和控制变量三部分。
1.被解释变量(财务报告舞弊)
FRAUD上市公司如果发生舞弊行为取1,否则取0。
2.解释变量(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变量)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相关性,因此,作者选取了独立董事比例、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年薪、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独立董事知识结构等能对独立董事作数量描述的变量,其具体定义见表1。
3.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有公司规模、公司业绩、财务杠杆和股权结构。其具体定义见表2。
四、模型的设计
针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目的,根据上述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选择,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来对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使用P检验来加以验证,分析软件采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Eviews5.0。
根据假设1,具体的模型形式如下:
各模型中,i为横截面单元,指我们所选取的公司的横截面样本;t时间序列单元,在本部分中为2001年――2004年;Fraud代表公司是否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现象。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验证
根据假设1,全部样本的被解释变量(财务报告舞弊变量)与解释变量(独立董事比例)、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独立董事比例的系数为-4.6808,z统计量为
-2.6135,P值为0.0090,说明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支持假设1。此结果与Beasley(1996)运用logist回归方法对董事会成员构成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相符。
(二)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验证
根据假设2,全部样本的被解释变量(财务报告舞弊变量)与解释变量(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的系数为0.3462,z统计量为0.5086,P值为0.6110,不支持假设2。此结果进一步证明了Linsell(1992)的研究“审计委员会没有恢复公众对财务报告的信心。”也与Beasley (1996)提出的“公司有无审计委员会以及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并不显著地影响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率。”观点相一致。但与Sweeney和Sloan(1996)、Defond、McMullen,Dorothy,Raghunandan and Rama(1996)等人的“没有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可能财务造假”、“高估利润在设有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中更少发生”、“舞弊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的比例低于未舞弊公司”的研究结论不一致。
(三)独立董事年薪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验证
根据假设3,全样本的被解释变量(财务报告舞弊变量)与解释变量(独立董事年薪)、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见下页表5。
从表5可知,独立董事年薪的系数为-2.93E-06,z统计量为-1.1266,P值为0.2599,不支持假设3。此结果表明了独立董事年薪越高,越有可能与上市公司“合谋”,不利于控制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
(四)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验证
根据假设4,全样本的被解释变量(财务报告舞弊变量)与解释变量(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6。
从表6可知,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的系数为-0.1829,z统计量为-2.8436,P值为0.0045,说明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支持假设4。此结果表明,当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的次数越多,越有助于独立董事对公司生产经营等方面情况的了解和掌握,这样,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就能够得到真正地发挥。当然,这要求独立董事必须对董事会会议所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做出正确地判断。因为,“公司管理阶层显然是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来自被监督对象的信息是否真实和完整存在疑问。”
(五)独立董事知识结构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验证
根据假设5,全样本的被解释变量(财务报告舞弊变量)与解释变量(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7。
从表7可知,会计专业人士占独立董事的比例的系数为-1.1125,z统计量为-1.6529,P值为0.0984,说明会计专业人士占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支持假设5。此结果表明,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成员构成中,应当提高具有会计专业知识背景的独立董事比例,这样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
六、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且在2001年――2004年间公布了年报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和在此期间因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而受到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基本样本,对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以及独立董事知识结构与财务报告舞弊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上述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对控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是有效的;而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年薪则对控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是无效的。
(二)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认为应当积极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独立董事制度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去加强当前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独立董事制度这一薄弱环节,真正发挥出独立董事制度在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尽管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已达了“三分之一”的要求,但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对于聘请独立董事仅仅当作是在完成监管部门的一项任务,属于被动执行型。因此,建议有关政策制定部门还应当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
2.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质量。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在逐渐减弱,究其原因,也许是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职业技能、专业经验及道德素质都尚未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为此,需要有关政策制定部门制定相应的措施大力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的财务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切实解决好对独立董事的激励问题。我们认为,在目前状况下,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措施采取混合方式应当是比较好的。即,在支付独立董事适度年薪的同时,结合传统的声誉机制(Reputation Effect)的激励机制。同时,建议中国证监会应当在每年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中评选出若干名年度最佳独立董事予以表彰,对于的独立董事给予公开谴责。
4.增强独立董事参与公司管理的主人翁责任感。事实表明,只要独立董事具有责任心,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公司决策,肩负起监督的职能,并且充分意识到,如果公司一旦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自身也将负有连带责任,那么,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就会有所收敛。有鉴于此,我们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应当制定独立董事例会的约束性制度,对于经常缺席会议的独立董事给予公开谴责。
篇8
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其财务管理制度,而新会计制度的实行,在完善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本文就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了相关探索,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意义
1.资金核算详细,负债管理得当。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对有专项资金收入的各类收入中,进行了详细的核算,例如在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等方面,就应该按照其具体的项目核算。为了确保专款专用,《政府收入分类科目》中的“支出经济分类”为事业单位针对各类不同支出提出了相关规定。不仅如此,新会计制度下对财务报表的结构和体系也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为了能够让财务状况一目了然,报表的编制相对于以前有了更加详细的规定,比如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同时在此体系中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为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在债务部分,对负债进行了分类管理,比如在负债期限这一类别中,分别有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为了保护职工的合法权利,在负债管理中对职工薪酬也进行了相关规定,比如对“工资”、“地方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等费用要在国家规定下进行明细核算。
2.完善了计价和入账管理,对基金的核算及流向进行了追踪。为了能够明显地体现出事业单位资产的变动情况,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了创新,而无形资产摊销和待处置资产损溢也被引入到新会计制度下。在资产部分,对近年来的财政改革中会计核算等内容进行了充分利用,把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列入了相关科目中。同时,新会计制度不但增加了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个科目,在净资产科目中,也设置了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非流动资产的核算,除了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外,还包括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而新设的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流程清晰,资金的分配也相当规范,因此使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更加科学。
二、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预算管理的忽视,以及低水平的资产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中,预算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么重要的一步,却经常被事业单位忽视,要么对资金的预算草率对待,要么干脆忽略对资金的预算。如此不严谨的预算管理,使事业单位在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分配资金流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超额支出等状况。另外预算资金的编制方法过于传统,无法与时俱进,不够科学,容易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而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也存在着问题。比如在对财务的处理上,没有设置新会计制度中“累计折旧”的科目,无法真实地体现资产价值。
2.对资金管理的控制不当。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的管理过于随意和松懈,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的怀疑,导致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评价不够公正,同时也加大了对内部信息使用者的管理难度。同时,事业单位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也不够严谨,不能把专项资金用在该用的方面,严重忽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此外,事业单位领导者对财务风险的错误判断,也将导致财务控制体系的不科学。
3.财政人员的职业素养较低。有些财政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较低,比如对相关法律不了解,忽视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财政监督频率过低,监督的方式单一,忽视日常监督。
三、针对其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1.重视预算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预算管理就像是建筑物的基底,是整个财务管理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科学客观,对财务预算树立正确的观念。事业单位不妨利用“零基预算法”,不仅能改善资金使用效率,还能增强财政资源配置。事业单位不但要做好事前预算,更要控制好资金的实际使用,事后也应该对资金进行核对,这样不仅能控制好资金的流动,也能降低由于预算管理不当带来的财务风险。此外,在资金绩效方面,要设立一套完整的指标,比如分别设立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既能保证事业单位的评价制度适用于所有财政支出,又能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作出公正评价。而事业单位能否健康地运营以及发展,与能否对资产进行合理使用和正确管理有关。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资产的控制与预算的紧密结合,也体现在资产配置问题的解决方面。因此,事业单位不但要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而且还要把管理制度完善好,对固定资产更应该进行定期的盘点。
2.科学管理资金流向,完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必须树立科学的资金管理观念,规范地对资金进行管理。对于专项资金,更应该加强管控。不但要使专项资金的预算数目准确无误,还要确保其使用途径明确。专款专用是专项资金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不容忽视。在实施专项资金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其的监督,也要完善其收支管理制度,避免出现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或者产生与基本支出混淆的现象。在专项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要进行对其使用情况,完成情况和使用效果的追踪并给予评价。对财务管理制度要有适当的调整,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
3.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作为财务人员,必须学习好专业的系统和理论知识,并在平常的工作中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遵循自己的职业道德,时刻铭记相关法律,避免出现贪污的现象。此外,监督方式应多元化,加强自身的监督力度,避免发生事业单位对会计中心过于依赖的现象。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各种机制在不断改革和发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针对在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项措施,希望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媛.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中国投资,2013(S1).
篇9
一、计划经济下的国有施工企业的管理
计划经济下的国有施工企业早期之前一直实行企业管理,自负盈亏,但施工任务基本由当地的政府安排,施工企业实行的是二级管理模式,接到任务就分配到各相关的专业分公司,分公司自己组织人力、材料、机械进行施工,分公司由于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按部就班的按老一套方式运作,没有资金找公司,没有材料找公司,没有设备找公司,分公司里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管理人员职责不清,利益不明,管理不到位,职工的积极性也不高,很多的事情不愿意自己干,从而增加了民工工资的开支,材料管理不严,财务采购及其入库制度不落实,从而造成材料的浪费,材料用量比预算超出许多,工程进度管理不到位,造成施工组织混乱,进而引起工期延长工程成本高,造成干一个项目亏一个项目的现象,从而导致公司陷入困境。
随着计划经济的结束市场经济的到来,施工企业在市政工程建设市场上也加入了竞争激励的阵地,从承接业务开始,要和许多的大型施工企业进行招投标的血拼,加上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原有的管理体系也不适应现在的施工市场的激烈竞争。很多已完工多年的工程项目拖欠工程款,旧的管理模式不仅没有给公司创造效益,还给公司背上了很多的债务,严重的影响了公司的发展,为了施工企业的生存,必须把公司的内部管理机制和市场竞争集合起来,把市场运行的规律真正的运用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否则施工公司没有出路。
大多的施工企业在痛定思痛的过程中,运用国内先进企业的方法,取消分公司,打破大锅饭,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先后都开始实行了项目负责制。
二、实施项目制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项目工程法在施工企业中的全面推行,使得施工企业的管理方式在以往的以行政部门职能划分的管理层次上有所突破,并形成了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方式,从而使得工程项目财务管理成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载体。相对于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在内容、方式和要求上都有自己新的内涵。因此,如何有效的发挥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作用,已经成为搞好工程项目管理,提高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富有现实意义的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施工业取得巨大的发展,同时我国施工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立足,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管理去,其中包括财务管理,因此,施工企业加强项目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的意义主要表现以下方面:1.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应适应施工市场环境的基本条件,施工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来讲,具有生产周期长,生产流动性大、收款期长等行业特点,施工单位必须健全财务计划、完善财务制度等来规划实施,因此财务管理是其适应施工市场的基本条件。2.财务管理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必要手段,施工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贮存和流通,资金方面存在着“投标风险、筹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三大风险,只有不断的改进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办法,进行合理的预算,加强财务管理,才能提高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
施工企业施工行业成本费用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等工作,也愈来愈被领导者和管理工作者所重视。特别是在目前施工业经济效益并不怎么好的情况下,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增强成本观念和效益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使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目前我国施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对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认识不足。许多施工企业比较重视施工任务的承揽、重视施工进度的完成和工程质量的提高,认为抓好生产是关键,忽视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财务部门是事后算账的“算盘先生”,经济效益是干出来的,不是算出来的。财务管理观念淡薄,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各项管理的优劣成败,最终都体现为不同的财务成果。2.财务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监督。良好的管理体制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来维护和支撑,财务管理必须有章可循,有规可受,并要执行到位,缺乏系统的财务管理体系,导致企业资金降低使用效率,财务风险加大,财务经营管理停滞不前。3.财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不能提供有效的财务管理建议,财会人员作为财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素质的优劣不仅影响到财务工作质量,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和部门的经济控制水平和经济成效。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完美的推行项目管理。
三、推行项目负责制的具体实施
把原分公司的债权债务及机械设备、人员收回由总公司统一管理,实行对项目经理的直接领导、直线管理的模式,对于公司承接到的业务均设立项目经理部,推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1.项目管理指标的确定:
建立项目管理管理目标责任制,对于新开工得项目,一律按中标价格制定成本效益目标、考核、奖惩办法,与项目负责人签订承包合同,明确责任和利益,并建立了绩效考核、分配制度,项目的人员的收入与项目的最终的效益挂钩。
2.项目经理部的权限:
项目经理部负责对项目的施工管理,向总公司负责,公司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按每个项目的质量、经济、工期、利润、安全五大指标项目对项目部进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项目要按公司的规定,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各种规章制度,形成比较系统、严密、可操作性强的管理体系。
3.项目经理部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项目部财务管理在项目部管理中具有同样的地位。项目部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项目经济效益的好坏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正确理解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实质,有效发挥项目财务管理的职能和作用,营造良好的财务环境和严密的财务运营机制,采取有效控制手段,不断加强项目过程控制,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全方位协调,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采取改进措施,实现项目利润最大化的最终目标。在实施项目财务管理时,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①对于新承接的项目部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作为向总公司的一种承诺。
②自行筹集的资金,必须要上交到总公司账上,方可按计划使用。
③总公司建立专户制度,保证每个项目的资金专款专用。
④所有的收付款全部通过总公司的账户,公司监控资金的流向,使下游的材料供应商、机械分包商、民工都能及时的拿到工程款。
⑤所有项目上的财务由总公司委派,各项工作归口到财务部统一管理。财务人员由总公司发放工资,项目部按月上报财务成本报表、资金流向等表格,及时反映项目的各种情况。
四、实行项目负责制给企业带来的可喜变化
纵观我国的施工企业,自从实行了项目管理制以来,健全了科学的管理机制,进行了科学的管理,很多企业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施工企业迅速发展,扭亏为盈,职工的收入也逐年增加,企业发展前景更为宽广。
1.企业的施工项目由公司转移到项目经理部后,领导班子不再被工程过程中发生的事务、债务等琐事纠缠,从而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拓展市场、承揽业务、做大做强、多元发展中去。
2.充分调动项目经理的主人翁精神,以前分公司制承接工程,从施工组织、资金的筹集、工程款的拨付、资料的完善、项目验收、工程结算等工作无一不推给总公司,实行项目制后,由于项目部有直接的经济利益,所有的项目经理一环扣一环的工作抓的很紧,表现在工程进度快、质量优、工程款拨付及时保证工程进度、工程验收、结算催的紧。
3.优化配置劳动资源,建立了内部的劳务、人才市场,由项目经理在由项目经理开始组建自己的项目队伍,包括要求的资料员、安全员、施工员、资料员。从而使职工队伍中优胜劣汰,由于项目经理分流了一部分职工,从而减少了公司的负担,增加了部分人员的收入。
4.由于推行了项目经理制,项目内部也实行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从而调动了广大职工学习的积极性,使公司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工作技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5.推行项目经理制有利于施工企业的廉政建设,一是表现在项目经理人选的选拔上,对于符合条件的有证人员通过人力资源部的把关,推荐,群众参与评分等办法产生项目经理,二是项目发包上公司内部公开招标,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避免了权钱交易,杜绝了腐败。
实行了项目经理制。施工企业均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职工队伍稳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市场信誉,随着企业改制和机制创新,在“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中很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取得不败之地,不断为市政建设事业再创佳绩。
参考文献:
篇10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建立单一账户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国库单一账户和各部门账户两大部分,前者由财政部进行国库财政资金管理,后者是由国库为政府的各个支出部门设立的,一方面直接划款,一方面便于反映不同部门的预算情况。
2、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体系
(1)支出方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具体可以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财政直接支付是通过开具支付命令的方式,将指令下达到国库单一账户系统,把财政资金直接拨付到用款单位的账户。其中职工薪金支出,购买性支出以及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拨付企业大型工程项目或大型设备采购资金等是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的银行账户;转移支出,包括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出中的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过渡期转移支付、结算补助等支出,对企业的补贴和未指明购买内容的某些专项支出,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用款单位的银行账户。
财政授权支付的范围包括未实行财政直接支出的购买性支出和零星支出。授权支付是预算单位事先取得财政部门的授权,再自行开具授权支付令,由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的银行账户。
(2)支付具体流程。通过图1和图2可以直观地看到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具体流程,这两种支付都是建立在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和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国库管理操作系统的基础之上的。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我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已经日趋深入,改革过程中的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等相关制度的建设也日趋完善,这些在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上的进步也对我国预算单位财务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我们的行政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在工作方式和服务理念上进行转变。具体来说,国库改革对单位财务管理所带来的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念的挑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财政资金由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集中管理,各个单位不再拥有资金分散保管的权力,所获资金的数量需要由单位的预算报告和资金使用情况来共同决定,这种严格的拨付制度给之前财务管理混乱、资金使用浪费等现象敲响了警钟。可以说,国库支付制度的改革规范了财政管理,强化了各行政事业单位在使用财政资金时所受到的约束,维护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些管理上的规范化无疑要求各单位转变先前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
2、资金支付方式的挑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财政资金由国库单一账户统一管理,这种集中式的管理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系统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必须通过申报用款计划、各单位账户管理、支付中心管理、银行资金清算等环节,把财政资金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给收款人,有效地避免了中间环节中发生的资金流失,而且剩余的财政资金也将重新回归到国库的单一账户之中,可以说国库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预算单位原有的资金支付方式,也要求单位在申请资金时转变观念。
3、财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挑战
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以后,单位会计人员也应与时俱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自己在学识水平、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方面都能达到相应的要求。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基于行使职能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由于长期没有明确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在财务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对从业人员的水平要求很高,不仅需要熟知《会计法》等相关法律内容,还要有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然而这是我国当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所不具备的,他们缺乏基本的理财观念,整体财务知识的素质偏低,还有些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一人身兼数职,没有良好的工作团体,也没有专门的知识教育和业务培训,即使有新的制度和规定推出,也难以得到合理有效的实施和推行。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水平上的问题导致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仅仅是针对账表进行处理,没有形成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和资金流问题进行监管的职责习惯,单位内部的管理制度也不完善,有的行政单位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这就造成了单位内部不同科室之间财务状况十分的混乱,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让一些单位内部存在着有账不报,公款开销以及私设小金库等财务问题。
2、预算管理不够细化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重收支,轻预算的现象,有些单位甚至严重忽视预算编制和财务评价等内容,造成单位许多资金在使用时发挥不畅。在财务收支情况中,有的工作人员单纯的认为就是向财政部门“拿钱,用钱”的过程,因此对资金的具体预算上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许多单位在工作中形成了跑财政的不良作风,在预算上的缺失也让单位在日常的财务工作中没有形成良好的纪律性和科学性,常常是脑袋一拍作出决定,随意性大,管理上不仅松散,而且混乱,这都大大降低了具体的财政资金的执行效率。
3、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没有明确好自身的职能所在,导致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偏低,流失情况严重。由于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差,没有形成很好的合作关系,导致我国在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上发生脱节。具体而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财务监管制度,加上对预算编制工作的缺失,造成其只负责日常账目上的收支,而对单位未来资金发展和资金使用的效率不予考虑;资金使用部门在资金使用后也对资金使用的情况没有很好的认识,这种财务管理上的混乱和失职,让不少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存在责任不清和账目不明的情况。另外,有的单位讲究面子效应,在行政办公条件上讲究豪华,铺张浪费现象严重,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没有运用到能真实改进国家经济的地方,有的单位在处理单位资产的时候没有委托专业的资产价值评估机构,而是擅自定价处理,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还有些单位的负责人通过贱卖国有资产来收取回扣,这些都是由于财务管理上的缺失以及在管理内容上没有做出合理的判断所造成的,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会大量浪费财政资金,还会造成行政单位声誉的败坏。
4、内部控制不健全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缺乏效率。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不高造成的,外加职责不明确,一人身兼数职等现象的存在,让财务管理中的审核监督问题浮于表面,有的单位干脆没有建立内部控制机构,有的虽然建立了却没能够有效的发挥其控制功能,导致在出现具体问题时没有一个完整严格的控制系统来进行规范化的处理,单纯的讲究灵活处理更多的是让管理人员搞一言堂,缺乏基本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措施
1、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自主管理能力,并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
行政事业单位因国库集中支付体制改革而减少了可自由支配的资金量,这一方面削弱了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自身管理的积极性,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自有资金的减少也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自身管理,避免不必要的开支。当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当成为行政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辅助措施,严格地控制资金和管理,从基层自身管理开始,加快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自我管理的能力,将约束转化为动力,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
2、严格划分国库收支范围和支付方式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应积极做好国库支付管理,设置专人对国库集中支付资金进行管理,并按照资金的性质进行分配,可以纳入国库支付的资金只有财政性资金支付的业务,其它业务必须通过其他类资金中进行支付。从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来看,主要包括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模式,对于单位具体采用哪种模式进行支付,相关部门在资金使用范围以及财政科目上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根据相关部门下发的各类、款、项的财政拨款的支付范围和支付方式来对各类资金的支付范围和支付方式进行划分,并以此制定年度国库集中支付实施方案,根据不同类型财政预算拨款的用途和功能对资金管理权限和支出渠道进行界定。行政事业单位在确定了支付范围后,应根据自身项目体系的具体请款,构建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项目体系,确保财务会计活动的正常进行。
3、编制完善的内部用款计划
篇11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背景及定义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背景。我国在传统上采用的财政性资金缴库和拨付方式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的,财政收入的许多项目由征收机关通过设立过渡账户收缴;财政支出则通过财政部门和用款单位分别开设账户层层拨付,大量预算外资金游离于财政预算资金管理之外。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滞,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宏观调控提供有效依据。财政资金运行缺乏事前监督和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督。因此,从2000年开始,我国政府开始着手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2001年3月国务院公布《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点。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定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在预算单位财政性资金购买商品、劳务和支付款项时,由其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经国库单一账户通过直接支付(工资支出、购买支出等)和授权支付(零星支出和未纳入直接支付范围的购买支出)两种方式支付给收款人,实行财政直接监督控制全过程的财政国库支出管理制度。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财政部门在同级人民银行设立的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部门在银行设立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单位零余额账户、预算外财政专户和特设专户。
2、国库集中支付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的积极意义
国库集中支付体系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基本已经确立起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经过了全面的深化与系统的提升,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带来了积极意义。首先,规范了单位内财政预算资金有效的落实执行,在初始预算指标范围内按照用款进度情况申报具体用款计划,使得财政资金的使用得到规范化管理,支出预算资金的过程更为严格,强化了财政预算的约束功能,限制了预算的随意与不规范操作。其次,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通过国家统一财政体系,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和授权各劳务和商品供应商,这样就能大大减少了财政资金滞留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资金的运行效率与使用效率,避免了财政资金的挪用与挤占现象,从而保障了财政资金应用上的安全性。最后,国库集中支付从制度和财务收支的运作程序上作出了明确、系统的规定,资金运作过程透明度高,制约机制完善,政府可以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规范资金使用者的行为,能够较好地杜绝不合理支出和各种违规、违纪支出,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
二、国库集中支付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成功实施,为建立我国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毕竟推进的时间较短,相应的硬件设施还不完善,社会大众尤其是部分政府部门观念仍没有完全转变,并且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事业单位也都还存在诸多薄弱的环节。所以这项制度在事业单位实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操作上的问题,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会逐渐暴露出来,主要给资金预算和资金使用这两方面带来了压力。
1、对资金预算形成的压力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单位预算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制部门预算要有前瞻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性,统筹安排好预算资金,提高预算的水平和刚性。实行国库集中收付以后,预算单位的财务支出实现与否,不再取决单位银行账户有无资金存款,而取决于年度预算和用款计划。各单位必须把财务管理重心由重视资金管理转向重视预算管理,只有预算编制完整准确,安排得当,才能顺利地保证资金及时准确付款到位。目前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预算编制准确度不高。预算的编制时间短,很多单位还是凭既往经验和主观理解来进行编制,方法不合理,预见性比较差,准确度不高,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调整预算、追加预算、年底突击拨付资金的现象,影响预算执行必要的刚性。
(2)预算管理执行不力。尽管采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每笔支出都要录入支付内容,写清类、款、项、目,但是由于预算编制的不准确,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利用授权支付形式,随意改变资金用途的现象,使资金使用效益降低。因此,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尤为重要。
2、对资金使用形成的压力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也对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提出了刚性约束的要求。即在机构审核了预算资金总量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将在一个经济年度内使用该数量资金维系日常运转。这与过去的层层拨款相比,增强了单位对资金使用的管控意识。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对预算执行情况、计划或指标执行进度、资金流向等情况进行监控、统计和分析,针对每一个支出项目,认真测算支出预算执行进度,严格规范预算执行率,对于预算执行率低的要查找原因,说明情况。同时,类、款、项、目之间不能调剂使用,用款计划在年度内可以累加使用,但年末结余要注销,第二年再重新申报。这些都必然促使单位增强对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
由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资金的分配将由预付额度控制,而月度用款计划决定了这种预付额度的限额,同时,用款计划在仍然保留诸多审批环节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直接支付请款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自主使用权。特别是遇到追加款项、单位急需款项时,由于用款额度批复不及时,导致单位用款困难,单位的灵活性和机动性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国库集中支付下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反映出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真正构建起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如何完善国库集中支付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1、建立配套制度,树立全新财务管理理念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银行账户管理、财务会计体系、资金支付方式等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单位的一些财务制度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应尽快建立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适应的财务规章制度,在加强财务制度建设的同时,也要完善配套制度和相关管理措施,做好各部门制度建设,比如培训费、电话费、邮电费等日常管理制度、接待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综合管理制度等建设。同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不是改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权限,而是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单位要统一思想,调整财务管理思路,财务人员要重新认识财务管理工作,树立全新财务管理理念,强化创新意识,尽快适应新的财务管理环境。
2、加强预算管理,严格规范预算编制与执行
要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体系,一般编制方法是基本支出预算按实际开支标准或按预算定额编制,项目支出预算根据轻重缓急及财力可能按零基预算法逐项编制。编报年度预算时,应实事求是,科学分析预测,合理确定预算项目和预算金额,细化支出项目,确保预算编制的质量,在预算的编制上要用好机动性支出的预留额度。要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合理提交用款计划,严格控制支付审核。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原则,使所有资金支出都建立在明细的预算基础上,并随时准确地掌握各项资金的动态变化。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定期对预算工作进行抽样复查,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分析情况,为今后预算项目的编制和执行提供有利保证。
3、完善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单位要按照新的要求,健全财务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完善本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会计管理,并依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有关要求,制定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各类资金要按现行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和管理,同时要严格按照用款计划办理各项资金的支付,加强资金安全管理,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要建立健全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为使财务人员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就必须建立国库支付业务的授权、批准、执行、检查等制度,建立严谨的AB岗制度,杜绝支付由一人经手。在机构设置和岗位分工时,要明确各部门及个人应承担的责任。
4、强化人才培养,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普遍推广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新制度的实行更加依托计算机网络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财务人员要更加熟悉计算机和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另一方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支付方式,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由会计核算型向综合管理型转变。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需要熟悉宏观经济、财政政策、财务会计等相关学科。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及时组织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了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熟悉其操作流程和工作方法,还要掌握会计电算化等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与业务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入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的机遇。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事业单位领导及财务人员要注意管理思想的转变,要树立经济效益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加强财务管理。各单位则要加快建立配套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强化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向着更科学、更合理的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莉:对加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再认识[J].商业会计,2006(7).
[2] 陈立阳:国库集中支付下的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管理刍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0(7).
篇12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各方面体质的改革也都在稳中有序的进行,在这些改革中,医疗体制的改革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方面。然而,每个方面的改革都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医疗体制改革分为多个改革方向,其中,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就是一个关键的改革方面,对于医院的管理,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
1.财政预算的管理要注重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向
在医院财务管理中,财政预算的管理是一个重要方面。医院是一个具有公益性特点的国家运营部门,在财政预算中会得到国家的大量拨款,这是医院顺利运行的经济基础。而且,作为一个特殊的机构,医院的资金流量也是比较大的,如何控制好医院的财政预算管理,是目前医院财务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重要难题。
目前医院的财务管理中,在财政预算的管理方面有很多问题,一些医院的现行财务管理制度有疏漏,对于财政预算的管理并不严格,造成了不少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对财政预算的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频繁出现,让一些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出现了财政亏空,赤字等问题,这对于医院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新《医院财务制度》中,提到要让财政预算的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从财政预算这个管理方向重视起来,这是关系到医院整体运营的重要财务方面。想要让医院的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就需要制定相关的财务管理条文,以制度的方式约束起来,在平时的工作中,财政预算的每一笔收支都要记录的清晰明确,做到每一笔账目都有详细记载,无论是收入还是支出,都要注重管理的精细化。这是医院财务管理中,财政预算管理更加有保障的关键。
2.要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内部管理,解决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医院的财务管理的改革,归根到底是要把财务管理的制度管理提到首要地位。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制度约束永远都是管理体制正常运行的关键。但是在目前的医院财务管理中,制度的欠缺问题凸显,表现在财政管理成本对象的管理不科学,财务账目管理的不够严谨,财务报告的分析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都是财务管理中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的原因。体制的欠缺导致约束力下降,财务管理人员对于这些问题的处理就会松懈下来,长此以往,医院的财务管理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医院总体的发展也会受阻。
新《医院财务制度》实施以来,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行成为一个重点改革方面。医院财务管理部门首先要从自身做起,针对医院财务管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切实的制定一些有针对性的管理原则,制度,并且将这些规定付诸实施,财务人员加强自身的自律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责任感,对自己的工作重视起来。同时作为财务管理的上级领导部门应该加强对于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监督,监督力量的加强也是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用制度的方式把财务管理工作规范起来,能够更好的保障医院的顺利运行。
二、新《医院财务制度》实施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自从新《医院财务制度》实施以来,各级医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努力进行医院财务管理的改革,节约成本,综合效益,为把医院的财务工作做到最优而不断努力。经过对于一些医院的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在实施了新《医院财务制度》以后,对于医院的运行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财政收支更加明确化
新《医院财务制度》实施以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更高,精细化程度更高了,这是新制度实施以来取得的最显著也是最终能够获得的成果之一。医院的财政预算来自于国家的财政资金拨款支持,财政预算的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医院财政资源的利用和整体运行,还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资金的使用。在我国,医院人民生活离不开的一个机构,国家对于医院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支持,用以保障医院的发展和人民正常的生活。财政收支的明确化,从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医院的运营成本,节省了国家资金,遏制了资金的浪费,这对于国家和医院都有很大的经济效益支持,是医院财务制度改革以来取得的重要成绩。
2.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更高更强
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顺利进行是一种制度上的约束。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种工作的顺利进行都需要制度的约束,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中,通过制度的建立和推行,辅助于各种形式的监督,让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提高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也从整体上提升了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对于医院健康有序的发展提供了更重要的保障。
结语:新《医院财务制度》推行以来,各种财务管理的措施的推进对于医院整体的运营提供了重要帮助,在今后的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财务管理改革还将有序进行,相信能够给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财务管理工作也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13
(一)预算资金的拨付方式和程序发生了变化,削弱了行政系统单位资金的调度权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预算资金的划拨方式发生了变化,资金不再直接划拨给预算单位,预算单位银行账户上的原存款由一个“额度”来代替,只是在委托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账户上的资金余额为零)。改变了原来的财务报账方式。原来的费用报销是通过财务部门直接以现金或转账方式支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各预算单位报销费用必须在经过财政部门审核批准的额度内列支。资金由预算到支出,由财政部门全过程监督与控制,资金的使用必须定时根据预算提前向财政部门申报用款计划,待计划审核批准后方可用款,在具体用款时,预算单位必须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财政授权支付凭证》,经财政部门确认后,由银行直接划拨资金到收款人账户,可见,资金的使用不再像过去那样有灵活性,削弱了单位对资金的调度权。
(二)财政资金运转的透明度增强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财政部门及银行能够运用信息网络系统全过程监控预算单位财政资金的支付活动,对预算单位支付的每一笔资金的金额、付款科目、付款用途、付款账户、收款人、收款账户、交易时间、付款人账户余额等要素都可以进行实时监控,极大地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转的透明度,有效地预防了腐败行为。
(三)加大了会计核算的复杂性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财政资金拨付程序、支付方式、账户设置的变化,尤其是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严格区分、单独设账核算,加大了行政系统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复杂性。
(四)部门预算编制要求更高,预算执行更加严格,强化了部门预算
国库集中支付按“有预算才能有支出”的原则对部门预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预算编制不全,用款项目及数额的漏报、少报,有可能造成单位必须开支的费用无法报销或资金闲置,只有细化预算内容,才能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才能保证预算单位各项开支的日常需要。
二、在行政系统单位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不足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虽然行政系统单位的资金使用权、财务管理权和会计主体未改变,但财政性资金的支付和流转方向的变化引起了行政系统单位财务管理模式和会计核算程序等一系列内容的改变。在应对和适应这些改变的过程中,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还存在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人员素质低,单位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行政系统单位所在地人民银行国库机构、委托银行的人员配置、人员素质不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加之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单位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硬件配备不完善,财会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制度认识、掌握不够熟悉,没有实际操作经验,与人民银行国库机构,具体开户银行缺乏沟通。
(二)零余额账户的管理及使用不够规范
目前,行政系统单位的财政支出大部分为预算内财政支出,大多都采用授权支出方式进行,都通过“零余额账户”核算,在支出过程中存在现金提取保管、银行垫付其他项目、资金要归垫核算的问题。
(三)预算编制依据不足
行政系统单位虽已经建立了部门预算的基本框架,但由于各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各地的消费水平、物价水平有差异,而各单位预算的编制仍未摆脱“基数法”,使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缺乏保证和科学依据,当然,编制出来的部门预算金额也就不够准确,比如:按经济支出分类编制预算中“招待费”、“水电费”、“其他费用”支出项目,其编制金额和支出标准就难以准确地把握。
(四)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滞后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行政系统单位的预算管理,会计核算模式和具体方法及银行账户管理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在执行、使用中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不适应行政系统单位的发展现状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要求。
三、行政系统单位应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采取的措施
(一)人民银行国库机构、委托银行和行政系统单位财会人员要加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各项内容的学习,掌握新的理财知识,理财技巧,同时转变理财观念,加强与各业务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创建良好的理财环境。
(二)完善,合理配备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硬件设施,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改革科技含量,建立国库集中支付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从“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过度。